浅谈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赵明(精选5篇)

时间:2019-05-14 20:25: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赵明》,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赵明》。

第一篇:浅谈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赵明

天津广播电视大学

2010级教育管理专业毕业论文

标 题:浅谈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

作 者: 赵 明 工 作 站: 天津北辰 学 号:

联系电话: *** 指导教师:

浅谈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

赵 明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现代教育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国目前有过亿数量的小学生,他们的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国民素质的健全与提高。只有摸清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状况,针对小学生的心理表现和行为而及时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解决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才能从本质上促进学生的发展。那么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哪些?小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哪些?如何解决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些都是本文所将要阐述的基本问题。

关键词:小学生 心理健康 原因 对策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的更加激烈,相对稳定的内心世界受到的撞击越来越强烈。给人们的心灵带来极大的冲击,也波及到了校园,波及到了学生。据有关部门进行的心理调查表明,学生的厌学情绪和人际关系问题日益突出,用学生自己的话说,“单调而紧张”、“太郁闷”了。近30%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

特别是近年来,在小学生中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使教育工作者和关心教育的人们感到了不安。一些专家调查发现,所有问题的出现,无一例外地与小学生心理方面的原因有关,小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甚至出现犯罪、自杀的现象频繁发生,致使小学生稚嫩的心灵千疮百孔。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的心不应是真理的仓库。我竭力要防止的最大恶习就是冷漠,缺乏热情。儿时的内心冷若冰霜,来日必成凡夫俗子。”因此,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承受各种挫折和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而健康的心理是人发展的中枢枢纽,是人一生不断进取、不断探索的催化剂。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共识,分析造成小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及探究、实施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教育工作者迫在眉睫的问题。现代小学心理专家认为:小学阶段必须把保护小学生的生命和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放在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小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及判定标准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

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和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就其内容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心理素质培养与心理健康维护任务。而心理素质培养,主要是教育和培养个体形成各种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助其学业、事业成功。心理健康维护,它则主要是使个体形成并维持正常的心理状态,从而能适应社会,正常地成长、发展。这两个任务层次不同,心理素质培养主要是使学生能成功、成才;心理健康维护则主要是使小学生能正常地生长发展,能适应、成人。

(二)心理健康的判定标准

心理健康标准是一个发展的文化概念,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也会因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而有差异。不同的国家、地区,同一地区的不同民族和阶层可能有不同的要求和标准;同一国家、地区的标准也会因时代的变迁、历史的进步而有不同的标准。例如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米特曼曾将正常人的行为列为11条,认为符合这些条件才算是心理健康的人:

1.具有适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对个人的成就有价值感。2.有适度的自我批评,不过分夸耀自已和苛责自已。3.具有适度的自发性和感应性,不为环境所奴役。

4.与现实环境能保持良好的接触,能容忍生活中的挫折,无过度的幻想。5.能适度的接受个人的需要,并有满足自身需要的能力。

6.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动机与目的,并能对自己的能力有适当的估计,对个人违背社会规范、道德标准的欲望,不过分地否认和压抑。

7.能保持人格的和谐与完整,个人的价值观能随社会的变迁而改变,对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

8.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的,在个人的生活目的中,含有利己和利人的两种成分,个人所从事的工作多为实际的、可能完成的。

9.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适应环境的需要而改变自己。10.在团体中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重视团体的需要,接受团体的传统,并能控制为团体所不容的个人欲望和动机。

11.在不违背团体的原则下,能保持自己的个性,有个人独立的意见,有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对人不做过分的谄谀,也不过分追求社会的赞美。

然而台湾学者黄坚厚则简单地从四个方面来判断心理健康:

1.心理健康的人是乐于工作的,能将知识与本身的能力在工作中发挥出来,同时,能从工作中获得满足之感。

2.心理健康的人是有朋友的,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乐于与人交往;与人相处时,正面的积极态度(喜悦、依赖、有爱、尊敬)常多于反面消极的态度(仇恨、敌视、嫉妒、怀疑、畏惧等)。

3.对本身有适当的了解,并能悦纳自己,愿意努力发展其身心的潜能,对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接受,不以为羞,不做无谓的怨尤。

4.能与现实环境有良好的接触,对现实环境有正确、客观的观察,并能作有效的适应。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能以切实有效的方法谋求解决,而不企图逃避。

根据前面两位的观点,并结合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我们可以将心理健康的标准简单的归纳为以下几点:

1.是能正确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长处,调控自己的短处。2.是能友好接纳别人,与同学、老师和睦相处。

3.是对学业充满热情与自信,取得成绩不骄傲,遇到挫折不气馁。4.是对事物充满好奇与兴趣,勇于尝试,追求成功。

二、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受到外在和自身内在的两方面诸多因素的影响。

(一)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外在因素

1.家庭因素: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单元,人们最早也最久生活在家庭之中,人们最初的经历和教育都是由家庭提供的。家庭是小学生接受教育的最初环境,家庭气氛的好坏,直接影响他们的情感意志,影响其心理的健康发展。以后,学生的经验逐渐由家庭扩大到学校、社会,经验积累增多,也越丰富。但又总离不开家庭所造就的最初模式。

父母之爱:现在的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祖辈和父母视孩子为掌上明珠,生活上百般呵护,不愿让他们受一点委屈,经历一点风雨,甚至在学生犯了错误时,他们也不说一个“不”字,天长日久,学生自然形成了“唯我独尊”的心理,当他们走进学校,走向社会同他人交往,遇到挫折时,便不能接受,无所适从。

家庭的教养方式: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内在素质、人格、价值观念、行为品德,无不体现在对子女的教养之中,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家庭的教养方式多种多样,可能是过度保护的、控制的、放纵的或平等的、民主的。不同的教养方式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影响。但是在所有的研究中,专家们都强调,唯有民主型的教养方式才是有助于小学生健康发展的。在这种家庭中家长以身作则,信任、尊重学生,对学生充满关怀和爱护,尽可能的与学生沟通,并用心投入学生生活之中,对学生尽量使用明确而富于鼓励的表述进行纪律要求,对学生行为上的不当也当以明确态度进行合适的处理。在这种家庭成长的学生,一般是心理健康,生活适应良好,能与人沟通,情绪平稳,也多数能在学业上去得较好的成绩。

家庭气氛不和谐:随着学生家长的离婚率的不断上升,给越来越多的孩子带来了不幸,严重破坏了学生正常的生活环境,给他们造成的心理创伤难以愈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离婚的父母,有的没人要子女,有的随法院判决,不管哪种情形,都容易使子女放任自流,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心理,更有甚者,在学龄期就仇视社会,嫉妒他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还有在经常发生冲突的家庭中,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比例比较大,研究证明,家庭冲突不仅会造成学生的心理创伤,还会导致学生在神经和心理上的某些病态。

2.学校因素:学生时期,花在学校的时间是所有时间的32%,仅次于在家庭的时间。学校对学生发展和心理健康的影响也仅次于家庭的影响。学龄期是身心发展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小学阶段是心理卫生教育最适宜的时期。一般认为,学校是指导学生行为最理想的场所,为学生提供的机会也最多,其影响也几乎是终身的。

教育思想: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教育思想的根本改变。应试教育单纯从学生的学习成绩上追求升学率来考评学生和学校,就比人会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并造成学生负担过重。在学校管理上,若仅注重学生的的服从,忽视学生的人格和自尊,不顾及学生的情绪,也都会造成学生心理健康的损害。

学习负担过重: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学生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他们背负着父母的希望和老师的期望。由于大多数学校的素质教育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轻德,重分数轻能力,重书本轻课堂的现象依然存在。老师评价学生,社会衡量学校,理论上是全面发展,实质上是分数和升学率。为了追求升学率,加班加点,题海战术,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这种局面使学生疲于应付,心理极度紧张,导致他们用脑过度,皮层机能降低,从而影响学习效率,造成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或者产生焦虑、苦闷、压抑、恐惧等不良心境,久而久之,部分学生就会不同程度地产生心理障碍。

教师: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最直接也最大。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态度、人格和情绪,无不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师如有健全的人格,则学生的学习气氛和情绪就会是和谐快乐的;教师本人如有人格缺陷或神经质,即是他具有丰富的学识,态度认真,仍会引起学生情绪上的纷扰及学习困难。教师应避免性情暴躁,神经过敏,讽刺挖苦,虚伪偏私,喜怒无常,缺乏同情,悲观消沉等人格特点。否则不但破坏学生的情绪,影响学生的课堂学习,也将造成学生人格发展的损害。

教师教育方法失当:学生时期,小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和爱护。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和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感到失望,产生消极情绪,导致师生关系淡漠,这种以学生失败而告终的交往还会迁移、泛化到小学生与他人的交往中,造成人际交往焦虑。

教师的伤害:随着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提高,家长、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有些教师恨铁不成钢时会对学生进行讽刺、挖苦、嘲笑。这在学生心中会造成巨大的伤害,学生的自尊受到损害,导致他们对教师产生抵触心理,严重的会使他们觉得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久而久之,这部份学生就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3.社会环境因素:在分析小学生心理健康时,一定要看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综合进行研究。

文化:文化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十分广泛。如在我国多数家庭中,在抚养学生方式上,不太注意和鼓励学生独立自主,子女长期受父母的过度保护,从而形成学生的依赖、胆怯、脆弱、自我中心,缺乏适应环境变化、开拓进取和负责精神。如当“读书无用”、“拜金主义”思潮流行时,我们的学生会受到影响而纷纷厌学,大量学生从学校流失。文化艺术、电影电视若充满暴力凶杀或色情内容,孩子们也会变得更具有心理问题。

社会竞争的加剧:虽然小学生还没有直接接触社会,但他们的父母、老师和周围的人无不在给他们灌输一个事实: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信息传播的瞬息万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竞争机制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使得小学生不得不体会到竞争的压力和生活的压力,导致他们对现实充满迷茫和困惑,产生无所适从的心态,从而引起各种心理问题。

社会不良行为的影响:在社会环境还没有达到净化的情况下,新旧体制的共存,法规制度的不完善,造成了腐败现象的滋生和不健康东西的泛滥;一部分人的社会道德水平滑落,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学生,这些影响都是不容忽视的。

(二)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在因素

人的心理是由各种心理成分组成的一个多层次、多侧面的统一体。处在自我意识逐渐加强期的小学生,独立性与依赖性同在,自觉性与幼稚性并存,他们一方面发现新的自我,要求独立自主,另一方面又表现得非常幼稚,缺乏必要的分析判断能力。他们年龄小、阅历浅、知识少,不善于用理智控制自己的情绪,感情不稳定,因此,这个阶段的孩子经不起外界的诱惑,在环境消极因素影响下,容易形成狭隘的意识、不良的心态。可见,小学生自身的人格弱点是其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因素之一。

1.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心理需要。青少年期的学生心理发展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但因为其心理还不够稳定,很容易受其他外界因素的干扰而发生变化,因此也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2.性格缺陷。杰出的性格是个人的生活命心康健的基本特征,对人的生活有很大的积用尽心思义相反,不良的性格会严重影响人的身体和精神康健,影响正常的人际关系,继续往前会影响其成长与前进;一些小学生性格孤僻、过度内向、自卑与自大的两重人格,对其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形成有很大的消极效用:一方面严重影响自己和别人的往来,另外一方面感到别人对自己有不良评价,故不肯与她们人往来,造成互通、评价、理解、往来上的恶性循环于是人际关系慢慢恶化在所不免。

3.能力缺陷。部分小学生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从小娇生惯养,形成孤僻、自傲的性格;一些学生因家道较为贫困,自卑感强,性格寂寞性格上的弱项使这些学生严重缺少人际往来能力自己独往独来,不会去与人和睦相处。

4.身体原因。体弱多病因自身身板质差或患有某种疾病,心理承担重,也会导致心理问题。

三、小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入学适应问题

对小学一年级的新生来说,从校园的自然环境到教师同学这样一种人际关系环境都是陌生的,还有学习的压力,校规校纪的约束等,这一切都构成了新入学学生心理适应的严峻挑战。部分学生则会出现适应不良现象。这种适应不良大多表现在:产生情绪障碍,如焦虑、不安、抑郁、害怕等;注意力不够集中,尔后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能约束自己,总是违反纪律等。

(二)学习方面的问题

生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由于学生学习竞争加剧,学习负担过重,同时学校、教师、家长又过分看中分数,给小学生造成严重的生理和心理压力。加之现有的教学内容偏难,对学生学习的自立性更是雪上加霜。在如此重压下,学生身心受到了极大损害。在心理方面则会产生抑郁,烦躁,信心不足,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迟缓等现象。

(三)厌学问题

这些小学生主要是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比较吃力,导致长期跟不上进度,又缺乏赶上去的勇气和毅力,教师也没能及时地给予鼓励,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面对这些问题,教师需要去了解,学生为什么会有这么强烈的厌学的情绪的存在。这是非常的重要的。

有些学生现在看起来存在有比较强烈的厌学情绪,但是他们潜在的拥有一种强烈的想要学好的动机。只是因为以前跟学习相关的很多经验,都是消极的,所以他们在学习的时候,这种积极的动机就得到了抑制。那么我们要在中间要看到的是,尽管这些学生成绩不好,但是他们仍然有强烈想要学好的动力,因此要求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带学生,既要知道他今天所存在的问题所在,更要看到他还有一种想要改变自己,要求上劲和进步的内在动力。这是一种很重要的观点。

(四)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

由于目前的小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交往的对象多为成人,在这种不协调的交往中,孩子常常是在“以自我为中心”的“顺境”下生活的,因此,学生普遍存在着较任性、固执、依赖性强的特点。人际交往不顺畅。

(五)意志障碍

这类小学生主要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行动的目的性和一致性。做事容易半途而废,容易上当受骗,爱说谎话,不能经受学校和生活带来的正常竞争,不能正确地面对挫折,行动放任自流。

(六)多动或注意力不集中。

有一部分学生,尤其是小学生表现较为明显,就是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存在着多动,或者注意力不集中等等这样的一些问题。遇到这样的问题就要求教师对现象进行分析,看看这名学生是真正多动症,还是只是简单的活泼好动。轻易地给学生贴上“多动”标签,对学生来讲,可能就会产生非常大的一个负面的影响。有很多情况是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内容不感兴趣。这二者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强调,教师不能随便给学生贴标签,因为一旦家长从老师那里获得了这种信息,家长会很紧张认为自己的孩子有多动症,会带着他的孩子到处去求医问诊。在这个过程当中,如果 家长或老师不能给予孩子非常恰当的教育,这个学生对自我的评价变得越来越糟糕。所以有时教师想去帮助学生,但是最后可能会适得其反。

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第一,心理康健教育有帮助于丰富学校教育的内部实质意义; 第二,心理康健教育有帮助于提高学校思惟政治工作的实际效;

第三,心理康健教育有帮助于预防和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第四,心理康健教育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具备重要的影响。

五、怎样解决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小学应把心理健康教育当作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来抓。心理健康教育应系列化、制度化,有条不紊、持之以恒。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心理咨询。学校应建立心理辅导站。主要是对一些心理偏常的学生进行诊断和鉴别,针对他们的认识、情绪、意志行为、人格、性心理障碍进行疏导、调整和矫正,对学生常见的心理疾患进行必要的治疗,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他们的自我调控能力与环境适应能力。例如,对于患心理问题的同学,要尊重和信任他们,跟他们讲清产生症状的性质、原因和克服的方法,鼓励他们树立信心、战胜困扰。

(二)心理辅导专题讲座。可结合形势,针对学生普遍性的问题而进行辅导。心理辅导应系列化,形成制度。讲座要点面结合,以点带面,即既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保健、心理卫生方面的专题教育,又对个别学生进行自我解脱教育,帮助他们消除焦虑、压抑、苦闷、烦躁的心理。从形式上看,既可作综合性的专题报告,又可作个案专题讲座。例如,可有步骤地开展“如何从困境中解脱出来、努力学习、挑战未来 等系列专题辅导。

(三)组织开展多项课外活动,寓心理教育于活动中。可通过主题班会、演讲、手抄报、宣传栏、校内广播、闭路电视等形式,向学生普及心理卫生知识;还可通过文艺、体育活动,好人好事活动,郊游,社会调查活动等形式,调节学生紧张的情绪,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四)设立悄悄话热线信箱。实践证明,热线信箱十分有利于与小学生进行交谈,这种方式对一些尚不善于进行面对面谈话的学生十分方便,而有些话又是碍于颜面的,所以信箱可省去害羞的忧虑,而且小学生又可以把自己的思考在信中组织得更为严密。这样可以使老师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五)渗透于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之中,进行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有专门的活动、途径,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心理咨询活动等,不过,更应该通过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在各学科教学中予以渗透。强化教学过程中的心理教育渗透,发挥教学的心理教育主渠道作用,使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受到陶冶,把一些心理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得以启迪、净化。

(六)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师应该怎样做: 1.指导小学生进行自我心理健康调节。

培养小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要通过多种途径使小学生知道自我心理健康调节的重要性及基本常识,知道心理若有疑问怎样才能获得帮助。

指导小学生学习简单有效的自我心理健康调节的方法。从实用出发,教会小学生几种常用方法,如:(1)学会放松。要使小学生知道紧张是正常的心理反应,是可以通过想象、转移注意力、调整呼吸、体育活动、听音乐、阅读等方法调节放松。(2)与人谈心。使小学生知道有问题要学会求助,找老师、长辈、亲友谈心,学会与人谈心一辈子受益。(3)善写日记或周记,小学生要学会用笔与自己谈心,把心灵的轨迹用文字描绘下来。没得到本人的允许,教师和家长要尊重孩子的隐私。

2.帮助小学生确立奋斗目标,培养学习兴趣,掌握科学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小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分解个人阶段性的奋斗目标,用不断取得的小小成绩来激励他们,从而增强学习兴趣,恢复自信心。

繁重的学习任务只能造成小学生的心理疲劳与学习效率降低的并发症。为了避免这种情况,老师和家长应当适当控制作业量,突出重点和难点,精心选题,做到精讲精练,提高学习效率,减轻学生的身心负担。3.教会学生坦然面对

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每个成才的人都经历过许多的苍桑和磨难,只有坦然面对,笑对人生,才能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才能从容地去克服困难。教师应教会学生辩证地分析不合人意之时,相信这是对自己的磨砺。教师还应组织学生参加专题活动,在活动中鼓励学生坦然面对困难,同时发挥榜样的激励作用,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我,学会达观大度。

4.让小学生体验成功获得喜悦,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在学习中,成功的体验有助于进一步激发小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和自信心;屡次失败则会使小学生学习兴趣低落、消极逃避等。自卑感就是产生于失败之后的体验。因此,老师要有针对性地为小学生提供获得成功的条件和机会,以敏锐的洞察力,随时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并加以表扬,让他们在实践中积累成功的经验,在实践中体会和享受成功的喜悦,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从而增强自信心。5.注意批评和表扬的艺术

批评:在批评中加以适当的表扬,两者相结合能达到比单纯批评更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批评不仅要指出学生的错误,而且要和学生一起分析研究,找到出现错误的原因,以此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批评;同时批评的时候还要注意场合。

表扬:学会微笑表扬,微笑能给学生带来亲切感,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值得表扬的时候才表扬,不要随意给孩子廉价的表扬,这样只会使孩子无所适从;表扬要中肯、得体,因人而异;表扬要当即兑现,当孩子取得了值得肯定的成绩,要立即给予鼓励,总之,为使小学生身心健康地全面发展,就必须从实际出发,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有针对性地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有效地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 孙义农,《小学生心理辅导》[J].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版 [2] 王耘,《小学生心理学》[J]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11月第1版 [3] 章志光,《小学教育心理学》[J]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第2版

第二篇:小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小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也给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了许多的负担。因此关注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已成为社会的公式及注意的热点,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势在必行。本文我主要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综述,并针对小学僧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提出预防和解决的对策,从而促进小学生们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心理健康,小学生,解决对策

“健康不仅是没有躯体的残缺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即健康包括三方面: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这无疑表明,人要珍视心理健康。

基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我于 2011年 4月,对本校一至六年级共231名学生进行了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对我们了解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把握其心理动态,分析心理问题成因,寻找合理的教育对策提供了依据。从问卷调查的总体结果上看,心理健康的小学生占73.0%,这说明大部分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存在心理健康偏离的小学生为27.0%,其中有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占5.0%,说明出现心理问题的小学生多数为轻度心理偏差,只要老师和家长及时发现并予以矫正就可以恢复健康。

第三篇: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通过研究了解我们学区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虽然有一些令人欣慰的方面,但更多的是引起我们重视的非心理健康因素,针对这一现状,建议发挥学校心理教育的主导作用,家庭的辅助作用、社会的巩固作用,来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学生心理教育模式。

【关键词】 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正文】

一、问题提出

随着素质教育的稳步推进,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成为当前小学教育普遍重视的问题。本研究对现阶段我校小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并针对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本校200名小学生,男女各100名。

(二)研究方法

主要是采取了问卷调查法和文献资料法进行研究,同时也采取了逻辑分析法和数理统计。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本校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根据对我校200名学生进行相关问卷调查,得出我校学生心理健康有令人可喜的方面,同时,也有引起我们要高度重视的非健康因素。

1、良好的心理健康现状

(1)助人观念极强。调查中75%的学生在别人遇到困难时喜欢帮助他人。(2)集体观念较强。调查中63%的学生表现出,热爱学校、热爱班级、热爱家乡。(3)吃苦耐劳的精神。调查中79%的学生表现出,热爱劳动,经常帮助父母进行田间劳动。

2、心理健康问题现状

(1)厌学心理因素。调查中15%的学生有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这样的倾向,有的同学不愿意学习。(2)逆反心理因素。表现为对家长和部分老师采取消极、冷漠的态度,对他人采取不合作的对抗态度,对待事情采取常态相悖的心理反应。(3)自卑心理因素。这类学生表现在对学习成绩,或由于生理上的某些缺陷,受到歧视、伤害等产生自卑。(4)任性心理因素。主要表现在自己想怎样就怎样,常无缘无故地大吵大闹,常有干危险事和愚蠢事的冲动。(5)焦虑心理因素。主要表现经常为一些小事烦躁不安、多虑或敏感,他们常感到莫名其妙的一些恐惧、一定程度紧张,上课遇到提问或考试以及各种竞赛心理表现就会出现异常等。(6)挫折的承受能力。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差,遇到困难和麻烦就不知所措或者哭泣感觉无助等。

(二)本校心理健康影响因素

1、影响良好心理健康的因素

(1)居住方式层面因素。我们学校学生家庭居住的模式,以平房为主,这样便于孩子们之间的交流与联系,平时在一起交流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培养了孩子们之间互相帮助的好观念。(2)农村传统生活方式层面的因素。长期的以村庄为生活结构的农村生活方式,一个村庄的利益关系每家每户的利益,是个传统长期的存在农村居民的每个人心中,这样,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孩子的集体观念。(3)农村的生活习惯层面因素。从古至今,农村居民维持生计依靠的是劳动,农民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也在一代代的传承,在一代代人的传承中,孩子们也继承了父母的吃苦耐劳的、淳朴品质。

2、影响非健康心理的问题因素

(1)长期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机制缺失,措施不当。小学生长期学校教育中受应试教育制度的影响,重视学生各科成绩,忽略学生身心健康成为普遍现象。许多小学生由过重的学习压力、过重的课业负担,以及教师不当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造成的心理困惑甚至心理障碍等。(2)小学生自身层面的因素。因为小学生生理发育处在快速发展时期,自我意识与生理迅速发育不平衡,心理发展与生理发展不同步,容易动感情。同时,他们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较差,生理、心理上的剧烈动荡和变化,使他们产生烦恼和忧虑,容易产生心理问题。(3)家庭层面的因素。家庭层面的因素主要是家长对孩子寄予的厚望,让孩子超负荷学习。使孩子生活上过分宠爱和学习上过于苛求,导致孩子心理失衡,对孩子心理发展十分不利,容易出现各种心理健康问题。(4)社会层面的因素。由于小学生鉴别是非能力不强等原因,极易对各种思潮无目的、无鉴别地吸收和接纳。这样,有些信息会成为有害于身心健康的精神毒品侵害孩子们脆弱的心理。(5)教师层面的因素。由于现在很多学校把学生的学习成绩好坏与教师的工资、奖金发放、职称评定跟联系起来,因此,教师在切身利益面前,不会顾及学生心理发展的变化,教育方法与教学方法缺乏人性化,总是以分数高低来衡量学生的优劣,会导致各种心理问题出现。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发挥学校心理教育的主导作用,家庭的辅助作用、社会的巩固作用。来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学生心理教育模式。

(二)建议

1、建立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首先要明确不同阶段小学生心理教育目标;同时学校还要要建立心理教育理论知识学习体系;在心理教育过程中要遵守教育性原则、全体性原则、差异性原则、平等性原则、娱乐性原则、保密性原则;建立心理教育实践活动体系,同时小学应设立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心理咨询信箱,建立

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使个别学生的心理疾病得到治疗,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2、建立家庭心理教育辅助体系

建立学校与家长定期见面沟通制度,建立定期家长心理教育辅导体制,建立家长与学生定时沟通体制等来辅助学校对学生心理教育。

3、加强校园周边的文化建设

校园周边与居民居住区文化的建设对孩子心理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加强校园周边的管理,坚强居民区精神文明的建设,使小学生生长在一个健康的、向上的社会环境中,得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傅文弟.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8.[2] 杨燕.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1.3.[3] 俞国良.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1.

第四篇: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初等教育系初等教育专业2011届 林艳红 指导老师:福州教育学院 黄鹤良(助理研究员)

摘要:对于当代小学生来说,心理健康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于小学。随着全国各地小学素质教育的实施,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意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里的重要性。本文通过分析当代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得出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存在的主要问题,再提出相应的对策,在恰当的心理科学的有效指导下有序而地开发学生在心理方面的潜能,以期能够达到帮助学生本人以及老师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防止学生进一步产生心理上的异常,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形成并塑造良好的心理人格和素质。

关键词: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咨询

正文内容: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纵观建国后的几十年间,我国的学校教育大多采用的是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这其中虽然培养出了众多于国于民有用的大量人才,但这也同时存在着相对更为重视学习成绩、轻视品德教育,重视身体素质、轻视心理素质的不良现象——学生的心理问题较少(部分地方甚至是极少或者不被)受到重视。庆幸的是,在这些年来,随着教育界理念的发展,以及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入,以往应试教育中所存在的种种弊端日益被人们所理性认识并承认。为此,我国教育机构的有关人士明确地提出了学校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口号,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水平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

为关注心理教育成果,了解在我国普遍开展的学校心理教育的大背景下我市小学生的心理状况,我在网络上进行了一些资料的收集,并结合在我实习时采集到的 1

数据进行了测验,旨在了解本市小学生的普遍心理现状,分析本市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及成因及其成因。根据华东师大心理学系编制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ental health text,简称MIIT)为主要构成方向的调查研究。其一共由8个方面构成,分别为: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每一个方面的得分可以按照一定的比例转换成可以互相对比的标准分,8个方面的标准分相加即为整个调查的焦虑倾向的标准分。这个调查从若干所福州小学的三年级到六年级抽取,总共抽取了346个人,男女比例为186:160,年龄段

福州小学生MIIT分性别结果1086420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度量表项男女集中在8——16岁。

通过这个调查研究发现,我们可以很直观得了解到小学生心理健康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得分

(一)冲动倾向和恐怖倾向。通过分析调查数据,结果表明:占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前两位的分别是冲动倾向和恐怖倾向。在这里我想要对这两个倾向做一点说明:这两者都是情绪方面的问题——根据心理学教材的定义,冲动倾向是指“无缘无故地想大声哭、大声叫,或者一看到想要的东西就一定要拿到手”。其中,家庭教育与之无不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如果孩子的要求在家庭中过于容易被满足,就易使孩子养成固执、任性及情绪易变的不良心理特点。首先造成的主要原因则是由于过度的父母溺爱和娇生惯养,从而形成了过强的依赖性、独立性格的缺乏等等。其具体表现往往为在独自一人的情况下无法安定下来。其次,在冲动倾向和恐怖倾向的形成过程中,在应试教育下只重视知识教育而忽视儿童人格和个性的培养的形式下的错误的教学观也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学生过早地承担较大的学习负担,加上家庭和学校又没有对其施以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学生的情绪就容易失调。

(二)对人焦虑。是导致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第三位因素,主要表现为:在人多的时候往往会觉得不安,在被他人议论或批判后会有很落寞或失望的感觉,而且在人际关系上也较为容易产生焦虑心理。这些学生面临着各种精神压力,因为人际关系冲突比例较大,且由于同学关系紧张和冲突而患病,比如学校恐惧症,或出走或自杀的情况也屡见发生。

(三)自责倾向。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排行第四的是自责倾向。自责倾向是指事情的发展不如意或是和自己原本的意图不同时,学生总是会认为是因为自己做得不好,从而对自己所做的事产生一定的恐惧心理。究其原因,自责倾向产生的根源是害怕他人会对自己失去爱而感到不安。当小学生觉得自己受到了父母、老师或者同学的冷落,从而觉得自己被抛弃时,往往会形成自责倾向。如:当父母、教师或者其他对孩子来说是占据了比较强势地位的人对孩子过分严厉、不可反驳、专制地挫伤了儿童的自尊心时,儿童从权威人士身上感受不到爱,从而便会较为容易出现自责心理;当对过于渴望别人对自己的爱时,有可能仅仅是一点小事就会使孩子感到自己不再被他们所爱了。而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往往会有很强的依赖心理。现在的小学生,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许多人从小养成了自我为中心,不关心他人,依赖性强、不容他人等不良倾向。而且孤僻、不合群的情况也很严重,这使他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面临很大的问题。如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已经成了一些家长的愿望。家长就把注意力放在孩子是不是能考“双百”上。一旦成绩不理想,就连吓带逼、连骂带损,给学生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从而便会较为容易产生自责倾向,把学习视为畏途。

(四)男女差异。在这个测验里,大多女生的得分都高于男生,这也就表明了一个需要我们重视的现象:产生差异的四个问题恰恰就是小学生最易发生心理问题的5个内容中的4个。话句话说,在小学生中,女生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1.在学校中,教师们对于不同性别的学生通常会采用不同的教育手段,使男女生在遇到不同的奖惩情况时,往往会认为这是由于他们的性别不同造就的。从而使自己与异性之间不自觉地划出一道结界。(最显著的表现:三八线)

教师通常的性别角色教育可以追溯到在学校教育实践中的早期,但教师却往往没有意识到他们正在对男女生进行不同的教育(Garrahy,2001)。儿童倾向于将不同性别区分开来,而教师通常允许甚至是鼓励这种隔离(Thorne,1993)。此外,儿童也会有这样的经历:他们在幼儿园和小学的老师里女性老师往往占据了大多数。在许多小学里,仅有的男性角色是他们的监护人。女小学教师在教育方法上往往和男性老师有所不同(Montecinos & Nielsen,1997)。据报道称,女性往往在小学时就选择想要成为小学老师,而男性往往并非如此。而且,相比于男性,更多的女性从事小学教育的时间要更长。这些不同有可能影响了男女之间价值观的不同。

2.除去学生主动和被动地将自己与异性隔离开,还存在着其他的原因。国内外曾经对这个问题做过不少研究,总的来说就是社会在对于女性外在的要求要高于男性。人们总是对女孩子的坐、行、说话语气和姿态等有较大的要求,相 3

反地,对男性的要求就没有这么严格,女生也因此要背上较大的心理负担。

3.除却自身条件,环境——家庭和学校——同时也是使学生因性别差异而出现不同心理问题的一大重要原因。

在传统的中国家庭中,“男主外与主内”的家庭模式使男孩子在潜意识中认定自己应该是“坚强”的,父亲的榜样使男孩子们养成了不将委屈、难过等表现出来,久而久之养成较为坚毅的性格;而母亲温柔、柔弱和细腻的榜样使女孩子们使对家人的来往更加注重,对于社会上和外人的交际却是相对轻视,导致对于一些对外交际方面较弱。就如之前所说,由于长期以来学校中男女教师比例的较大失衡(女多男少)使小学校园中“阴柔之气盛,阳刚之气靡”的状况持续了许久。在这样的环境中,男生会觉得自己处于一个“弱势”的环境,更由于影响自己的人女性居多,从而使男生自己的角色认定在社会期许和女性教师的管理下产生偏差;而女生则处在一个相对强势的环境中,相对于她们的男同学,他们有了更符合自己的性别的参照对象,但由于年龄上的差异,和榜样的相似度毕竟相差甚远,进而产生心理上的问题。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一)重视心理健康发展,更新教育观念。

人格的基础通过教养与教育在青春期之前基本形成,这无论从脑生理学的角度,还是大脑新皮质(知性部分)的功能业已基本完成的角度,都已经得到了证实。而且,思春期以后,人生旅途中发生的诸多问题,都将受青春期之前形成的性格倾向所影响。另外,构成人类心理本源的大部分潜意识或前意识,皆形成于这一时期之前。

所以说,相比于学前时期的幼稚和无法沟通,中学时期的人格相对成型,小学是培养一个人的健全人格,完备的、健康的心理素质的最重要时期之一。过去的几十年里,甚至是我国的历史上,我们的教育一向是以应试教育为主。这也就是说,除却学生的智力上的培养,其他方面往往得不到相同地位的重视。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得不到来自于老师和家长的重视。久而久之,学生自己也不会重视自己的心理问题,这也是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若不及时加以关注,会有一小部分小学生群体中的心理问题会渐渐得到发展,从而导致在今后的时间里成为足以影响生活、学习或工作的重大心理问题。班主任是学生最信任的,因此,班主任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教师的一言一行、为人处事的态度都会对学生长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教师要 4

以饱满的情绪、乐观的心境感染,当工作中遇到挫折时,要一如既往的、充满自信的面对一切,以自己健康的心理来影响、教育学生。班主任平时还要注意选择一些勇敢进取的人物作为孩子学习的榜样。在学习中表扬先进,激励落后。其次,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个人的心理适应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在生活实践中磨练出来的。课内和课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课外活动能培养学生自主、自立、自强能力,对提高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同样至关重要。

(二)正视心理咨询的意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在我们国家心理咨询还不普及,提及心理咨询这个词,很多人会立刻把它与“精神病”、“心理变态”等字眼联系起来,认为只有那些心理有严重障碍的患者或是精神病人才会去咨询。其实,人们寻求心理咨询员的帮助,就像对好友倾诉心声一样随意,只不过咨询员接受过专业的训练,在倾听当事人的苦闷与愤懑的同时还可以帮助当事人找到心结所在,及时提供建议,给予引导,让当事人以一种良好的心态面对周围的一切。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Rogers,1902-1987)认为,咨询员能够给予当事人一种安全感,使他们能从容地放开自己,正视自己曾经否定的经历。

小学生生长的环境中,应该培养起一种促使小学生在心理出现疑惑时主动寻求心理老师的帮助的良好习惯;同时要明确地告诉学生,心理咨询是每个人或多或少都需要的一种帮助,使人们的意识里不要将心理咨询等同于心理变态,减轻直至消除学生在进行心理咨询时的压力。并且要给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以活动为主,对场地、设备等有一些特殊的要求,如有些学校设置了专门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使用的小班化教室,以保证让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活动教室内的桌椅、环境等都进行特殊布置,以保证活动的有效性。还要给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任课教师要提高自身业务素养,需要经常外出学习、交流,需要购买相关的图书、订阅相关的报刊,经常要制作一些订件,要开展科研活动等,这些都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必要措施,学校应当在经费上给予支持。

(三)认识心理教育的重要性,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一致。

学校应积极保持和学生家庭以及监护人的联系,使家庭教育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保持一致,尽可能地使小学生的监护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保持在一个对小学生相对有利的方向,并减少在学生面对不同的教育丈量手段时对于该接受哪种教育的疑惑。学校方面,学校应将心理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议事日程,加强对心理教育的组织领导,校长、科研室、教导处、班主任及全体教师都要参与到心理教育中来,既开设开展心理咨询、专门的心理教育活动课,又要将之渗透于 5

学科教学之中,并注意邀请心理教育专家及时予以指导。心理健康教育是预防性教育,重点摆在学生心理行为的训练和引导上,不要过多地传授心理知识,避免学科化和医疗化倾向。同时通过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的及时咨询指导、矫正训练,提高其认知评价水平和应对技巧并予以适当磨练,增强他们的适应能力和抗挫能力, 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家庭方面,父母应开辟与子女沟通的多种渠道,使子女随时能与教师、家长、同伴沟通,让学生有机会也世界观有场所进行倾诉,共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特别是要转变家长的意识和改进教育方法,因为家长教育观念、教养水平,包括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对学生产生的影响特别明显。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节甚至相矛盾最易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障碍。

(四)根据不同学生群体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疗办法。

以不同性别为例,男女小学生之间由于不同的社会期望、家庭教育和学校环境、交际不同而产生的心理问题,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需要有不同的切入点和教育方法;而在进行心理健康咨询和帮助时,要结合学生的背景、环境以及不同的心理素质,对症下药,将学生的心理引向健康而积极的方向。实践证明,较强的自信心不仅能使学生在学业上取得更大成功,也会使他们在日后的社会生活中取得更大的成就。在我们长年的教学研究中发现,一些智力超常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往往都有争强好胜的精神,具有很强的自信心。相反,那些常常抱怨自己头脑不聪明、智力低下的人,往往不是由于他们的智力低下,而是由于他们缺乏足够的自信。因此,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帮助他们树立坚定的自信心,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素质是我们广大教育者必须探索的课题。也要正确培养学生男女观念的差异,强调男女平等,不增加女生的心理负担 这时,教师应该针对不同性别的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指导,懂得欣赏我们的学生,对学习基础比较差、意志力弱的女学生,要善于发现他们在某些方面具有的相对优势,让他们在回答问题、顺利地完成作业和发挥特长活动的过程当中,不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逐步地树立自信心,不至于使女生同社会上和外人的交际相对轻视,导致对于一些对外交际方面较弱而使自己产生自卑的心理。

通过以上几点表明,作为教育的初级阶段,小学教育起到了衔接早期教育到中等教育的重要作用。在这个阶段,小学生的心理养成也就对其将来的性格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心理健康,绝非一句空话,或是一件容易达成的事情。为人们所重视的今天,心理素质的培养更应该占据小学教育的一大部分。受过专业培训的心理教育人员在学校教职人员的配置中更应该占据一定的比例。6

总之,随着各个社会团体的重视,以及人们对于心理教育的认识的加深,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战场已经渐渐在学校中扎根,而作为真正意义上学生接触得最早的学校,小学就成了整个心理教育的基础阶段。这不仅仅需要学校中配备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来对学生进行好的专业心理教育,其他科目的老师在教学中也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所秉持的原则和方法充分而全面、正确地运用到教学中,以期达到使两者有机结合,确保小学生以及今后各个阶段的健康成长,使学生的人格和心理得到长久良好的发展,使其可以适应未来的社会需要,在个人能力和良好的心理养成上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 国家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2年8月颁布.[2] 周步成 等,《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华东师大: 华东师大心理学系,2009 [3] [美]琳达·布兰农著,《性别:心理学视角》,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97.[4] [日]吉田裕二著,项秋华译.自我分析,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147-149.[5] 陶慧芬 等.《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方法》,武昌: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1.

第五篇: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分析

 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分析樊瑞涛投稿 年第期 本文字数:14324 小 中 大

近年来,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都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对部分中小学布局进行调整,在有条件的地方创办寄宿制学校。越来越多寄宿制小学的出现成为农村基础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农村寄宿制小学的学生,大多来自并校前规模较小的学校,课余的日常生活都由父母照顾,而学校合并之后,随着寄宿学生的增加,学校日常管理更加严格,而学生年龄都比较小,过早的离开家庭独自生活,对学校集体生活的不适应,必定对其心理带来一定影响,更加需要学校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教育。

一、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1、低龄寄宿导致孩子心灵的情感贫乏

像一些人所期望的,也许在全日制寄宿学校就读的孩子独立能力有所增强,可这种独立能力的增强往往是以牺牲孩子身心健康和感情为代价的。对于孩子的成长过程来说,父母的关怀与情感的交流及抚慰是他们最需要的,对父母长辈的依赖是必然的,正是这种依赖,才能伴随孩子的健康成长。可如果过早地隔断了孩子与父母的交流,过早地割断了孩子与父母的情感,孩子在情感方面的空间成为空白,易导致孩子成为没有责任感、没有价值观、没有同情心、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灵上的情感极其贫乏的“孤儿”。

2、家长监管的远离导致孩子行为习惯出现偏差

寄宿的求学方式使孩子远离家长的监管,自我约束力和控制力较差,攀比和摹仿的心理较强,易出现乱花钱、说脏话、卫生习惯较差、偷窃等行为。而随着儿童少年年龄的增长,同辈群体的作用日渐重要,同龄群体对其价值观,行为产生影响。没有家长的指导和管理,坏的行为习惯养成了,他们的社会化也就出现了偏差。

3、对学校环境不适应引起的负面心理反应

孩子无论从家庭进入小学,还是小学进入初中、高中,其学习无论从时间上还是方法上都是一个很大的转变,他们的人际交往范围和方式都在发生变化,如果在短期内不能很快适应,就会出现环境适应障碍,有的变为烦躁、不安,有的变为抑郁、喜怒无常;有的学生表现则以行为改变为主要特征,原先活泼好动的变为沉默寡言、孤僻、不合群等;有的不习惯新任老师的授课方式和寄宿制学校的规章制度,不习惯学校的饮食;有的学生认为其他同学都比自己强,对自己的能力水平失去信心,不能正视新的竞争和分化,产生失落感等一系列消极情绪反应。

4、寄宿制学校更为紧张的学习、考试带来的心理压力

在目前“应试教育”的教育体制下,学生的考试成绩不仅仅引起学生的重视,更引起老师、家长、亲友和社会的广泛关注。由于社会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学校、家庭、社会等过分看重升学,因而造成一部分学生心理负担过重,产生考试焦虑,严重影响学生的正常成长。而这一点对寄宿制学生而言危害性更大,因为寄宿制学生绝大部分时间与学校学习、考试等打交道,缺少家庭的缓解渠道,缺少修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寄宿制学生与其他学生相比,求胜心更切,压力更大,心理更敏感脆弱。

二、对策分析

从分析来看,寄宿制小学生产生和形成不良心理的诱因十分复杂,有先天的,但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有客观的,但更多的是主观形成的。因此,寄宿制小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并不可怕,重要的是加强教育,提高认识,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1、建设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心育师资队伍

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标志,是素质教育的主要环节,也是班级管理人格化、科学化的重要标志。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心理健全、发展全面的新一代,是时代对每个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

师资队伍建设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建设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心育队伍是促进学校的心理教育的基础,我们可通过专家培训和校内自我培训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讲座与自学相结合等多种渠道、多种方式不断增强教师的心育意识和开展心理教育的自觉性,初步形成以班主任为核心,以宿舍生活指导老师、各科任老师为主题的心育师资队伍。

2、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由于各种主观原因,农村学生很难向老师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就要求每一位科任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经常深入班级,利用适当的机会和场所,让学生自由地表达思想情感,从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可通过书面的形式,使一些较内向的学生或有“难言之隐”的学生向老师交流思想,老师则应该做好保密工作,并针对不同性格,区分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个别帮助。另外,与学生谈心,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个别谈心,可以发现某些同学的不健康心理,再“对症下药”,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帮助他们克服缺点,促使其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其次,作为教师,应时刻牢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尽管角色不同,但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应该在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民主治班,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常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这些学生只有被别人接受,才能接受自己,如果教师不尊重他,他也觉不到自尊,对这部分学生要坚持正面教育引导,尽量不要当中批评。只有从尊重出发,学生才能敞开心扉,心理教育措施才能奏效。

3、多渠道、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1)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校园环境。校园环境是学校心育的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起着熏陶作用。所以,校园的一草一木,每一幢楼房,每一面墙壁,每个角落都应给人以美的感受,如给每幢楼起名,设置文化长廊、英语角,张贴家乡名人画像等,使学生从中得到教育与心灵的净化。良好的校园、班风建设,尤其能使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得到改善和提高。

(2)创造宽松的班级环境,形成良好的心理氛围。除了常规教育之外,还要注意在耳濡目染中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这主要有赖于学生所处班级心理环境的状况。营造班级心理环境,班主任是关键人物。首先,在教学实践和日常生活中,班主任要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保持积极向上、平和开朗的心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其次,班主任要爱心治班,真正关心每一位学生,真诚地与他们交往。第三,要注重开展丰富多彩的趣味活动,让小学生们有相互交流的机会,有表现自己的机会,有得到认可的机会。

(3)在日常生活与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各科老师与学生接触频繁,因此,学科教学应成为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主阵地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于教材,结合学科特点,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帮助学生提高学科学习中的认知、情意和行动技能:主要有:①通过学习心理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②通过人际关系指导,使学生学会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冲突、合作与竞争,学会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等交往原则。③通过耐挫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克服成长中的困难、解除烦恼。④通过自我心理修养指导,帮助学生科学认识自我,在自身发展变化中能较好地悦纳自己,增强自信心。

(4)开设专题知识讲座,加强心理引导。由学校派专人或到校外聘请专家为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专题、专班讲座,开展心理咨询,交给他们缓解和消除不良心理的具体方法。

三、结语

农村小学生低龄寄宿,不仅仅是学术问题,而且是很重要的现实问题,教育的公平是最大的公平,人的和谐成就社会的和谐。寄宿制中小学学生作为特殊的学生群体, 其心理健康教育应当倍受重视,这需要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对寄宿制中小学学生的行为和心

理进行及时的把握和引导, 才能使他们在健康的道路上茁壮成长。

下载浅谈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赵明(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赵明(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高中女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浅谈高中女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日期:2011-12-20] 来源:官林中学 作者:钱 伟 [字体:大 中 小] [摘要]近年来有较多关于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研究及目前高中生的心理素质......

    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简述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马原山东省昌乐及第中学 高中的学生是社会群里的一部分,又是青少年群体的一部分,但同时又有其特殊性,因而在心理上也表现有别于社会群体和青少年......

    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09-06-08 15:51:00 ]作者:戴晶晶论文摘要:心理健康是高素质人才的根本,当前,虽然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当代国际以经济和综合国力较量为主的竞争态势显然明显,国与国之间的竞争, 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素质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前提和保......

    (论文)小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论文小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西城中心学校徐志刚小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界首市西城中心学校徐志刚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稳步推进,关注少年儿童的身......

    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分析5则范文

    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分析 太阳山镇中心学校 张德勋 摘要:我校实行六年级寄宿制办学一来,在寄宿生中存在着想家、厌学、不良习惯、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孤独、......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范文大全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当前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是良好的,但由于全国小学生基数大,即使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比例只占百分之几,也是一个不小的数目,更何况......

    浅谈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范文

    浅谈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韩爱琼长期以来,很多人对身体健康比较重视,而对心理健康却较少注意。实际上只有体魄健康的人,才算是真正健康的人。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曾提出:“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