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云南省数学会考知识点汇总
会考知识点汇总
一、必修一:(1)集合:①.简单集合求交集(∩)、并集(∪)、补集(C)
)②集合与集合(、、元素与集合的关系(、!)不要再混淆了!(2)简单函数的性质:①奇偶性:ⅰ)奇函数:若f(x)f(x);x图像关于原点对称;典型奇函数:y
奇数次方为奇;
1(不要说它的图像你不会画).ⅱ)偶函数:xf(x)f(x);x偶数次方为偶;图像关于y轴对称.②单调性:当a1时ylogax单调递增,0a1时单调递减.例:yx3,肉眼观察:x越大,yax、x3越大,添一个负号x3越小,为减函数。这样简单的道理都不懂吗!
③最值问题:1.二次函数求最值要画图像!画图前先算对称轴、判断开口
方向;
2.简单的增、减函数在闭区间求最值问题。
(3)零点问题:(必考。讲了一千遍你还可以不会吗!!)
考法:1.简单函数求零点:(再说一遍,零点就是方程的根!零点不是点!)例:函数yx1的零点为1,也就是方程x10的根。2.零点定理:若f(x)在闭区间[a,b]两端点函数值f(a)、f(b)异号,则区间内必有零点。例:函数f(x)x3-1在[2,1]上,代入计算,有f(2)0,f(1)0,同号了啊!你说有零点吗!!
二、必修二:(1)三视图(2)直线与圆:1.斜率 ktany2y1,跟直线倾斜
x2x1A(必背B角有关的问题得先算斜率,对于直线方程的一般式AxByC0,斜率k公式你都不背,还想怎样!)
2.直线方程牢记点斜式yy0k(xx0)(其中、斜截式ykxb(其中k为直线斜率,b为y轴(x0,y0)为点坐标,k为斜率)截距)。3.圆的标准方程:(xa)(yb)r,圆心坐标为(a,b),注意是(a,b)!!,半径是r.例:圆(x2)y9,圆心(2,0)半径3,不要再告诉我圆心是(-2,0)。4.直线平行与垂直:已考无数次!l1l2k1k2,l1l2k1k215.必背公式:1.两点间距离公式: 22222d(x1x2)2(y1y2)2;2.点(x0,y0)到直线AxByC0的距离公式:dAx0By0CAB226.圆与直线位置关系:考点:①相切:构造等式:圆心到直线距离d半径r②相交。(3)空间几何:1.线面平行:要证线面平行只需在平面内找到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2.线面垂直:证明方法:垂直两交线,则垂直平面。(垂直平面,则垂直面内所有直线)
三、必修三:(1)框图、算法语句(2)概率:1.古典概型:①抛掷两枚骰子,总的可能情况有36种;②抛掷两枚硬币,总的可能情况有4种!2.几何概型:①与面积有关。例如求落在阴影部分的概率,概率P阴影部分面积;②与长度有关。例:在区间[3,1]总面积上任取一个数,这个数是正数的概率?区间总长4个单位,是正数的话长一个单位,所以P1(3)统计:1.茎叶图:求平均数、中位数,请问还能有更简单的题目吗!2.频率分4步直方图:记住:小长方形的面积为频率!3.分层抽样:每年考一道,你还不会的话要拿什么拯救你!
a+b
四、必修四:(1)向量①平行四边形法则
b
,起点相同,和向量为平行四边形对角线;②三角形法则 a③向量的运算:公式:若向量a(x1,y1),b(x2,y2),A(x1,y1),B(x2,y2)1.AB(x2x1,y2y1),终点—始点;2.求模长aa2x12y12;
3.向量乘法 ababcosx1x2y1y2,用来求向量乘积和两向量的夹角; 4.abx1y2x2y10;abx1x2y1y20;
第二篇:高中政治会考知识点
必修一《经济生活》
【第一单元 生活与消费】
1、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
2、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3、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待售商品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
4、什么叫外汇汇率升高和外汇汇率跌落?
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
5、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6、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7、价格变动会产生哪些影响?(1)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①一般说来,价格上升,购买减少;价格下降,购买增加。②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
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③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还会受到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互为替代品/互补商品)
(2)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①调节生产规模 ②提高劳动生产率
③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8、影响消费的因素;主要是居民的收入(当前可支配收入、对未来收入预期、社会总体消
费水平)和物价水平。
9、消费结构的含义?变化趋势?
消费结构是指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变化的方向遵循由生存需要到发展需要再到享受需要。
10、恩格尔系数的含义?变化的意义?
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
恩格尔系数过大,必然影响其他消费支出,特别是影响发展资料、享受资料的增加,限
制消费层次和消费质量的提高。恩格尔系数减小,表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11、影响人们消费行为的消费心理主要有: 从众、求异、攀比、求实心理
12、怎样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树立正确消费观)(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
1、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1)生产决定消费。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反作用于生产。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②消费调节生产。③消费是生产的动力。④消费为生产创造新的劳动力。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
体现在控制力上。
3、如何使公司(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公司如何经营才能成功)(1)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2)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3)公司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4、如何解决就业问题?(1)党和政府的就业政策:党和政府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就业和创业环境。
(2)劳动者:每个劳动者都要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①树立自主择业观 ②树立竞争就业观
③树立职业平等观 ④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
5、投资方式有哪几种?怎样投资才是科学的? 投资方式有:
(1)存款储蓄:特点是灵活方便,比较安全,收益低。(商业银行主要业务是存款业务、贷款业务和结算业务。)
(2)购买股票:高风险、高收益(3)购买债券:稳健的投资
(4)购买商业保险:规避风险的投资(5)直接投资等。
注意:(1)要注意投资的回报率,也要注意投资的风险性。
(2)要注意投资的多样化,不应只局限在银行储蓄上,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给我们带
来了跟多的投资机会。
(3)投资要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量力而行。
(4)投资既要考虑个人利益,也要考虑国家利益,做到利国利民,不违反国家法律、政策。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
1、我国初级阶段的个人消费品分配制度: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的分配制度。
我国的分配方式主要有:
1)按劳分配(公有制)2)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个体经济)
3)按生产要素分配 4)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土地和管理等。
2、收入分配和社会公平
1)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
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2)如何实现社会公平(缩小收入差距)? 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②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
3、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③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项重要举措。完善分配政策,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通过加强税收调节,整顿分配秩序,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防止 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实现公平分配。调节财政支出,保护中低收入者的经济利益,减轻老百姓的经济负担。增加社会保障支出,使更多的人特别是中低收入者能够享受到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3、效率和公平的辩证关系是什么?怎样实现二者的统一?(1)效率和公平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第一,两者有一致性
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第二,两者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又存在矛盾。提高效率必然牺牲一些公平或保证公平必须放弃一些效率。(2))怎样实现二者的统一? 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
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②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过分悬殊;既
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
富帮后富。
4、财政收入的来源?影响因素有哪些?
财政收入分为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以及其他收入。其中,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基础性的)和分配政策。
5、财政作用
1)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3)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平稳运行
6、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特征。增值税——对企业的增值额征税。
个人所得税:是国家对个人所得征收的一种税。个税特点:高收入者多纳税,低收入者少纳税。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7、违反税法的行为有哪些?(偷税、欠税、骗税、抗税)
8、公民如何做到依法纳税?
(1)公民增强纳税人的权利与义务意识,自觉依法诚信纳税,积极行使纳税人权利。
(2)公民要增强对国家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以维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
【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资源配置的两种手段:计划和市场
市场调节:无形手(遵循价值规律——通过价格、供求、竞争实现)国家宏观调控:有形手(三个手段)
2、如何规范市场秩序?
(1)实施严格的市场规则(准入、竞争、交易)
(2)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3)每个经济活动参加者都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3、市场调节的局限性有哪些?(为什么市场经济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
(1)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2)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
(3)后果:如果仅有市场调节,会导致资源配置 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1)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基本标志。(2)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3)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什么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1)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2)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
6、我国的宏观调控 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主要手段:国家运用经济手段【经济计划+经济政策(财政、货币政策)】、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
7、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8、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 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3)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5)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9、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实质?
(1)主要表现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2)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国家为主导的。(3)载体:跨国公司
10、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地迎接挑战。
11、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的影响?
积极影响: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为我国经济发展赢得更好的国际环境;有利于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
消极影响:给国内的许多企业带来生存危机;对我国产品实行某些限制性措施;反倾销诉讼案会有所增加。
12、我国的对外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坚持 “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是我国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基本战略。
13、我国自对外开放过程中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主动防范风险,自觉维护 国家经济安全。
必修二《政治生活》
【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
1、我国国体及本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当家作主
2、我国人民民主的特点:广泛性、真实性
广泛性表现在:民主主体和民主权利的广泛性。
真实性表现在:有制度、法律、物质保障和人民利益日益充分实现上。
3、公民政治权利和义务
1)公民的政治权利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
2)公民的政治性义务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遵守宪法和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4、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①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②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③坚持个人利益、集体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5、公民的政治参与:民主选举, 民主决策, 民主管理, 民主监督 1)民主选举
2)民主决策①民主决策的方式: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②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
A、有助于决策者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决策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增强决策的科学性,避免决策的片面性
B、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提高落实决策的自觉性,推动决策的实施 3)民主管理的重要形式有农村村民自治、城市居民自治 4)民主监督
民主监督的方式:信访举报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新形式(监督听证会、网上评议政府、民主评议会等)
6、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的区别?
(1)是否遵循法律、法规(2)是否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3)是否正确处理权利和义务。第二单元
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1、政府的宗旨:为人民服务
2、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对人民负责。(如何做到——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树立了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3、我国政府的职能:
①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②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③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④提供社会公共服务
4、我国政府的作用:一方面,人们的公共生活受到政府的管理;另一方面,人们又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
5、我国政府部门为公民的求助或投诉提供服务的途径:①开设热线电话②设立信访部门、③发展电子政务④依法建立行政仲裁、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制度
6、政府的权利行使三个环节:决策、执行、监督
第三篇:高中政治会考知识点
高中政治会考知识点一:经济生活
高中政治会考知识点《经济生活》模块总结。下面是关于高中政治会考考试中经常出现的经济生活版块中的考点。希望同学们把这些最基本的经济会考知识点掌握住,并通过高中政治科目的会考考试。
1、商品的条件:1)是否劳动产品;2)是否用于交换。商品的基本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
2、货币的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3、消费类型: 1)钱货两清消费2)贷款消费3)租赁消费。影响消费的因素:1)居民收入2)物价水平。
4、树立正确的消费观: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5、生产决定消费:1)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2)生产决定消费的水平和质量;3)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4)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消费的反作用:1)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动力2)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倒向作用,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增长3)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生产的积极性
6、就业观,择业观:自主择业观、职业平等观、竞争就业观、多种方式就业观。
7、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8、分配方式: 1)按劳分配 2)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3)按生产要素分配
9、财政收入的来源:税收收入(主要来源)、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其他收入。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经济发展水平(根本因素)、分配政策。财政支出的种类:经济建设支出、科教文卫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债务支出。财政的作用:1)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2)有利于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3)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平稳运行
10、宏观调控的目标:1)促进经济增长2)增加就业3)稳定物价4)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宏观调控的手段:1)经济手段;2)法律手段;3)必要的行政手段。
11、经济全球化的表现:1)贸易全球化2)资本全球化3)生产全球化
12、经济全球化的实质: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发达国家具有经济和科技上的优势,掌握着推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现代信息技术,主导着世界市场的发展,左右着国际经济的“游戏规则”、这种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一边是发达国家财富的不断积累,一边是发展中国家贫困的不断加剧
13、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1)影响: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在一起,这在促进各国经济合作的同时,也使得一个国家的经济波动可能殃及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2)基本态度: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经济全球化趋势面前,任何国家都无法置身事外、我们应当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地迎接挑战
14、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1)第一要义:发展;2)核心:以人为本;3)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4)根本方法:统筹兼顾。
高中政治会考知识点二:政治生活
高中政治会考知识点《政治生活》模块总结。下面是关于高中政治会考考试中经常出现的政治生活版块中的考点。希望同学们把这些最基本的政治会考知识点掌握住,并通过高中政治科目的会考考试。
1、国体及本质:我国是一个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2、人民民主的特点:1)人民民主的广泛性2)人民民主的真实性
3、公民的权利和义务: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基本权利);2)政治自由3)监督权。公民的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4、公民的政治参与:民主选举, 民主决策, 民主管理, 民主监督
5、政府的职能: 1)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2)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 3)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4)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6、政府的宗旨: 为人民服务
7、政府的原则: 对人民负责、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树立了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8、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立法权, 决定权, 任免权, 监督权
9、人民代表大会的特点:民主集中制
10、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11、党的地位: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12、党的执政方式: 1)科学执政2)民主执政3)依法执政(基本方式)
13、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民族平等, 民族团结, 民族共同繁荣
1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自治权
15、宗教政策:宗教信仰自由
16、国际关系: 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对立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17、国际竞争的实质: 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18、我国外交政策: 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的外交政策。外交政策的基本点:1)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2)基本目标是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3)基本立场是独立自主;4)基本准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完整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19、政协的职能: 1)政治协商2)参政议政3)民主监督
20.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高中政治会考知识点三:文化生活
高中政治会考知识点
三、文化生活模块总结。下面是关于高中政治会考考试中经常出现的文化生活版块中的考点。希望同学们把这些最基本的文化生活会考知识点掌握住,并通过高中政治科目的会考考试。
1、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2、文化在塑造人生方面具有: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
3、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在于它特有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容并蓄
4、伟大的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5、文化创新的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6、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
7、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8、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9、文化的含义:对于经济,政治而言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10、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的时间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11、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12、社会注意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13、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体现了先进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1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高中政治会考知识点四:生活与哲学
高中政治会考知识点生活与哲学模块(原理 → 方法论)总结。哲学知识是最容易出问答题和材料分析题,所以这一块需要掌握的哲学会考知识点比较多。希望同学们在高中政治会考试题练习的时候,除了巩固基础知识之外,还要掌握好一定的答题方法和技巧。
一、辩证唯物论(四、五课)
1、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
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物质具有促进作用。方法论:①一切从实际出发②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
2、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
原理:规律是客观的,它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制约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另一方面,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方法论: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变害为利
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六课)
1、实践和认识(理论)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实践决定认识(理论),认识(理论)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阻碍作用。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反对教条主义,反对思想僵化
2、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
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三、唯物辩证法(七、八、九、十课)
(一)联系的观点(七课)
1、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原理
原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方法论: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
2、整体和部分的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整体处于统帅的决定地位,部分从属于整体,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整体功能的形成离不开部分原有的功能,部分制约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状态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法论:①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②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二)发展的观点(八课)
1发展的普遍性
原理: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法论:①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②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③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④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
原理: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都是在量变和质变的两种状态中不断发展的。方法论:①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②要坚持适度原则③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④要重视量的积累⑤学会优化结构
3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原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方法论:坚持用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的观点看问题,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准备走曲折的道路、(三)矛盾的观点(九课)
1矛盾的普遍性
原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每一事物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方法论: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敢于承认和揭露矛盾;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2矛盾的特殊性
原理: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矛盾双方各有其特点。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辨证关系
原理:二者是辨证统一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二者相互联结;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方法论:①学会正确认识事物,掌握认识秩序②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
4主次矛盾关系
原理:主要矛盾是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而次要矛盾则处于从属地位,不起决定作用;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方法论:要善于抓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
5矛盾主次方面关系
原理:主要方面是指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而次要方面则是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方法论: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6、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原理:主次矛盾和主次方面的相互关系原理。方法论: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
(四)辨证否定观
1、辨证否定观原理: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辨证否定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的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其实质是“扬弃”。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2、辨证法的革命批评精神原理: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评的革命的和创新的。方法论: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开拓新节境界。
四、人生观、价值观(十一、十二)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历史唯物主义)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反之起阻碍作用、2、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唯物主义)①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②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方法论:必须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①相信群众②依靠群众③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3、价值观导向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对人生选择、人生道路具有导向作用。方法论:要求我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4、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辨证关系
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影响、当个人活动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时,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推动作用;反之,起阻碍或破坏作用、社会条件和社会规律又制约着个人的活动
5、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人生的价值首先在于对社会的贡献①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保障②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③是人生价值的可靠标志、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既要看他在物质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又要看他在精神、思想道德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在一定条件下精神贡献可以转化为物质贡献
方法论: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为祖国繁荣、民族振兴中,不断实现和提高人生价值
第四篇:高中政治会考知识点
高中思想政治会考知识点详细分解 经济学常识
考试内容:第一课
1、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⑴联系: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也叫两个因素)。它们共存在于商品统一体中。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则没有价值,有价值必有使用价值。有使用价值不一定有价值,也不是商品。
⑵区别: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可供人们使用的属性。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的)人类劳动。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不能同时兼得使用价值和价值。
2.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商品价值量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劳动生产率分为社会劳动生产率和个别劳动生产率),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即与个别劳动时间无关)
3.货币的职能
⑴价值尺度,是用来衡量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度,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时,只需要观念中的货币。
⑵流通手段,即用来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产生后,商品的交换从时空上可以分离,有利于扩大商品的交换。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时,必须是现实中的货币。
⑶贮藏手段:把货币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贮藏起来。作为贮藏手段的货币,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货币,又是足值的货币。因此,只有金银铸币或金银条、块才能执行贮藏手段的职能。
⑷支付手段:被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支付手段是随着赊帐买卖的产生而出现的。
⑸世界货币:货币具有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货币产生后,商品的价值就由货币来表现,就是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4.纸币与通货膨胀
⑴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它在商品交换中起媒介作用。
⑵尽管国家有权发行纸币,有权规定纸币的面值。但国家却无权规定纸币的实际购买力
⑶通货膨胀,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从而引起纸币的贬值。其表现物价上涨,纸币贬值。但并不是所有的物价上涨都是由通货膨胀引起的。
⑷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待售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
或=(待售商品总量Χ商品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 5.价值规律的内容,作用和表现形式。
⑴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⑵作用:第一:调节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社会生产各部门分配。第二: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三:导致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
⑶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考试内容:第二课
1、⑴公有制经济的内容:不仅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经济中的国有成份和集体成份。
⑵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根据生产社会化和生产经营特点的不同公有资产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就应当是多种多样的,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例如: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承包、租赁等,都可以利用。
2、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公有制占主体地位,这是前提。(2)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二者缺一不可。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表现在:第一、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公有资产占优势,既要有量的优势,又要注重质的提高。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2)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具体的说来,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经常。第二、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一切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3)实践证明,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已基本形成和不断完善。这种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对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
3、我国现阶段所有制经济结构的决定因素是:从根本上讲,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具体地说: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1)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2)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实践证明,这项基本经济制度有利于发展和解放生产力,促进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
4、我国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A、基本内容: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范围内,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社会以劳动为尺度,向劳动者分配个人消费品,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B、决定因素:由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第一、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第二、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第三、社会主义制度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则。
C、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其分配的方式有:除了按劳分配方式以外,主要包括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按资本、技术等生产因素分配等。此外也包括福利性分配。
D、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因素分配结合起来,具有客观必然性。
首先、这是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生产决定分配,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分配方式。其次、这是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最后、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要求。
5、市场经济及其特征:
(1)含义: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2)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①平等性是指在市场上经济活动的参加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从根本上说,这种平等性是由价值规律的作用决定的。②竞争性是指经济活动参加者之间存在着广泛的竞争。③法制性是指社会经济运行有健全的法制基础,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经济活动依据市场经济的法规进行。④开放性是指市场不是相互封闭的,全国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并同世界市场联系在一起。
6、国家宏观调控的含义、任务和手段
A、含义:指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控制和调节。
B、任务: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C、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⑴经济手段: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而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措施。⑵ 法律手段: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⑶行政手段: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行政命令、指示、指标、规定等行政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
D、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各有所长,各具特色,他们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宏观调控的体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发挥宏观调控的总体功能。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内涵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①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考试内容:第七课
1、市场交易的原则。遵守市场交易原则,是保证市场交易活动有次秩序、按规则进行的基本条约。市场交易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自愿”原则。是市场交易的基本原则。
(2)“平等”原则。是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也是市场交易的重要原则。其含义有两点:一是指交换的当事人没有社会地位的差别,在市场上都是平等的卖者或买者,是商品或货币的所有者;二是指在市场交换中必须遵循等价交换原则,任何人不得利用强制手段占有他人的劳动成果。这既是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也是市场交易的一条重要原则。
(3)“公平”原则。是市场交易原则的重要内容。所谓公平,就是公平交易,明码标价。公平就是公开、公平、平等。公平原则是市场交易的灵魂,是徇市场交易活动是否有序、是否规范的试金石。
(4)“诚实信用”原则。是现代市场交易活动的基本精神。诚实即不虚假,信用即能够履行与人约定的事情而取得的信任。现在我国市场上的假冒伪劣以次充好、非法销售等等,都是违背诚实信用的市场交易原则的。
总之,发展商品服务市场,必须坚持“自愿、平等、公平、诚实守信”的交易原则,这是遵循市场运行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
2、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⑴生产决定消费。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样相互联系的四个环节。起决定作用的、最为重要的是生产环节。①是生产为消费提供对象。②是生产决定消费水平。(在一定时期内,人们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实际满足程度)③是生产决定消费方式。④是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总之,生产决定消费,消费所需要的一切商品和服务的种类、数量、质量都是由生产创造出来的,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
⑵消费反作用于生产。①,消费是社会生产四个环节中的最后一环,消费状况如何,对生产和其它几个环节都在着重要的反作用。产品出产出来以后,只有当它最终被人们消费了,才真正起到产品的作用,生产才能继续进行。相反,如果产品没有被消费者所接受,卖不出去,生产就要受到影响,就要萎缩。②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甚至几个相关产业的出现和成长。③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消费状况,还会影响劳动者的生产热情和积极性。新的、较高水平的消费会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得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④消费是生产的目的。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就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即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消费。
3、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⑴ 家庭生活消费必须与国情及家庭收入相适应,提倡适度消费,反对铺张浪费。适度消费即合理消费,包括不抑制消费和超前消费两层意思,就是使消费与我国的国情和家庭收入状况以及需求状况相适应,量入为出,既不能滞后,又不能超前;既不人为抑制,又不盲目攀比,不随波逐流。
⑵ 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要协调发展。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在满足物质消费的同时,还要注重精神消费。尤其是现代社会的经济生活,科学技术作用日益显著,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家庭消费中就是消费的需求越来越重要。
⑶改变落后的生活习惯,提高消费的科学性。为适应现代文明的发展,必须彻底改变愚昧、无知、不文明、不卫生的消费习惯,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⑷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必须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
哲学常识
教学内容:唯物论(第一课)
物质的含义、意识的含义、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1、含义和唯一特性
⑴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⑵ 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2、意识的含义:意识的内容和本质: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的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反映,要求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则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4、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⑴含义: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应当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根据这些事实,决定我们的方针政策、计划方案等主观的东西。
⑵原因:①从实际出发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根本要求。即: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的原理,要求我们思想必须如实地反映客观存在的事实,做到主观符合客观。就必须从实际出发。②从实际出发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也是我们搞好各项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③从实际出发,就必须反对从主观出发,即: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⑶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要做到从实际出发,就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就要掌握全面的、总和的实际出发情况;就要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适应变化着的客观情况。
5、第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1)唯心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
①唯物主义的观点-----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②唯心主义的观点-----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而形成的。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不仅是所有哲学必然遇到的问题,而且是所有哲学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物质和意识究竟哪个是本源,物质和意识究竟谁决定谁,是哲学基本问题最重要的方面,对这一方面回答的不同,哲学的性质就不同。由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作出了截然相反的回答,他们才成为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
第二: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1)坚持无神论反对有神论。作为有现代科学头脑的青年学生,应该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同有神论自觉划清界限。(2)要把想问题、办事情的立足点切实放在中国国情之上。
(3)客观地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办事情应当有认真精神。我们坚持唯物主义态度,客观地分析周围的人和事,客观地陈述自己的见解。认真精神是一种可贵的唯物主义精神。我们应该努力做到。
(4)正确估量和对待自己。
坚持唯物主义的态度,就要敢于面对自己的现实,彻底地反思自己同周围事物的关系,自己的行为和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一个人对自身的状况有了正确的认识,就能较好地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做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内容:第八课(认识论)
1、实践的含义和特征
(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2)实践的特征:第一、实践是客观性的活动。第二、实践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第三、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
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客观事物之所以反映到人脑中来,唯一的途径就是通过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需要推动着认识的产生和发展;实践的发展也推动着认识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总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之首要的基本观点)(2)实践和认识的(理论)的关系是;实践决定认识(理论),认识(理论)反作用于实践,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这是因为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一方面,实践是有意识的活动,实践受主观认识的指导;另一方面,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事物。这样在实践过程中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就有的一定的联系,人们就可以用实践的客观结果来检验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如果以一种主观认识为指导在实践中改造客观事物,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那就证明这种认识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
3、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的关系 A、改造主、客观世界的含义:
(1)改造客观世界---------改造自然界和改造人类社会
(2)改造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思想、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在改造主观世界中,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造处于核心地位)
B、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关系
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通过自觉改造主观世界,又能提高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在这种相互作用中,人们不断地改善着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实现着促进客观世界的发展和人自身的不断完善的双重目的。
政治常识:
教学内容:第一课
1、国家的国体、政体及其相互关系
⑴国体:a又叫国家性质、国家的阶级性质,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具体地说,就是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哪个阶级是统治阶级,哪个阶级是被统治阶级。b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着国家性质。
c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中,实行为哪个阶级服务的政策,这是判断国家性质的根本标志。
⑵政体的含义:政体又叫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国家管理形式,是指统治阶级采取何种形式来组织自己的政权机关。⑶国体和政体的相互关系
政体与国体的关系: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适当健全的政体,对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有着重要作用;政体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由于历史条件、阶级力量对比、传统习惯、国际环境的不同,相同的国体可以采用不同的政体。
2、我国的对内对外职能
⑴含义:是指国家在阶级统治与社会管理中的职责和功能。它反映了国家活动的基本方向、根本任务和主要作用。(2)我国的对内职能:
① 政治职能:国家维护政治统治和政治稳定的职能
② 经济建设职能:国家组织经济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职能。③ 文化职能:国家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
④ 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国家为社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职能。
(3)我国的对外职能:①防御外部敌人的侵犯和颠覆,捍卫国家的主权和领土的完整。②发展国际的交流和合作,创造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国际环境。③维护世界济发展,积极发挥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
⑷ 国家职能和国家性质的关系:国家性质决定国家职能,国家职能反映国家性质。(区别我国的国家职能和资本主义国家职能)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⑴我国的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⑵含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领导国家事务的政治制度。
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直接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制度的核心内容和根本准则。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是有民当家作主这一根本准则的直接体现。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建立其他有关的国家管理制度的基础。在我国凡属国家管理范围内的一切重要制度都是由人民代表大会直接或间接创建和决定的。我国的国家机构都是在人民代表大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⑷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是民主集中制,4、“一国两制”的含义、主要内容和意义
⑴“一国两制”含义:①“一国两制”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②“一个国家”,是指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必须完整,不容分割,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③“两种制度”是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部,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保留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⑵“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
①“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②两种制度并存,国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③“一国两制”下设立的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不是完全自治。特别行政区除外交和国防事务属中央人民政府管理外,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此外,还有一定外事权)
⑶“一国两制”意义。
①有利于实现祖国的统一。②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③有利于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稳定、繁荣和发展。
教学内容:第二课
1、国家机构及其组织体系
⑴国家机构的含义:统治阶级为行使国家权力而建立起来的一整套国家机关的总和,就是国家机构 ⑵国家机构与国家性质、国家职能的关系:
①国家性质决定国家机构的性质。国家机构是统治阶级利益和捍卫者和执行者,是实现阶级统治的工具。②国家职能决定国家机构的设置。国家职能是国家机构设置的主要根据,国家机构是国家职能的物载体
2、我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的原则: ⑴民主集中制原则
①含义:是指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②民主集中制原则在国家机构中的体现:
首先:在国家权力机关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方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是由人民选举产生,对人民责,受人民监督负。
其次:在国家权力机关和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方面,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是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最后: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的关系方面,遵循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⑵对人民负责原则
①原因:国家性质决定国家机构的性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国家机构是人民利益的执行者和捍卫者,因此,对人民负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一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准则和工作宗旨。
②对人民负责,要求做到以下三点:
A密切联系群众b克已奉公,廉洁自律,接受人民的监督。C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⑶依法治国原则
①含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②依法治国的本质是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③根本目的:在于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④如何做到依法治国?(A)、立法机关要严格按照立法程序制定法律,确保国家各项事业有法可依。有法可依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前提条件。(B)、行政机关要严格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依法国的重要环节。
(C)、司法机关要公正司法、严格执法。(D)、要进一步完善法律监督体系,加强执法监督工作,以确保法律的有效实施。(F)、要切实做好普法教育工作,为依法治国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3、正确对待公民的权利和义务(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①重要意义:这是公民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必须遵循的一项重要原则,是公民同违法侵权和腐败现象做斗争的法律武器。
②含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是指司法平等和守法平等,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含义任何公民都平等地享有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和平等地承担宪法、法律规定的义务;任何公民的合法权利都受到法律保护;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受到法律制裁。
(2)、坚持公民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①权利和义务的辩证关系: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权利与义务是不可分离的,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权利的实现要求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要求权利的实现。权利与义务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国家保障公民充分享有行使权利,另一方面,公民自觉履行义务。
(3)、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集体和公民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国家为公民着想,依法保障公民的权利;公民也应该为国家着想,自觉履行义务,维护国家利益。
教学内容:我国的政党和政党制度
1、政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
第一 在现代各国一般由政党领导国家政权(一个国家的性质通常与执政党的阶级属性相一致)第二 政党为什么能领导国家政权
①领导国家政权是政党实现本阶级利益的根本途径②政党具备领导国家政权的主观条件
2、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①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②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③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④中国共产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行动指南。
⑵ 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
4、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5、“三个代表”思想重大意义
内容: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作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6、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基本内容:
(1)名称: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教育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2)基本内容:
第一、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亲密友党。第二、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第三、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第四、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以宪法和法律为根本准则。
8、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及其主要职能
第一、性质。简称“人民政协”或“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
第二、职能:政治协商、民主协商、参政议政
教学内容:我国的民族和宗教
1、民族及其基本特征
民族的四基本特征: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这是区别民族最显著的特点)
四个基本特征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在民族的形成过程中,共同地域和共同的经济生活是首要的前提条件,为共同语言和共同心理素质的形成提供了地理空间和物质基础;而共同语言和共同心理素质的形成又促进了共同地域和共同经济生活的发展。
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⑴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建立
②由压迫和被压迫、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转变为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的新型关系。⑵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即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①民族平等原则:我国民族平等的表现:各民族在政治权利、社会地位上实现了平等,各民族在发展经济、文化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
②民族团结原则
重要性:民族团结和民族的内聚力的强弱是衡量一个国家纵合国力的标志之一;各民族团结是我国统一、繁荣、昌盛的重要保证,没有民族团结,就没有国家的安定,也不能集中力量搞社会主义建设,各民族也失去了依靠而难以发展。因此,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也是各民族的共同愿望。
加强民族团结必须反对民族主义(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和民族分裂活动。
③民族共同繁荣原则
怎样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首先:需要民族地区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发扬自己的创造性、积极性,充分利用民族地区的优势。其次:需要国家在财力、物力、人力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最后:还需要发达地区在人力、技术等方面的支援。
④三原则的关系:
A、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三项原则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B、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C、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D、各民族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的发展,又是民族平等、团结的物质保证。E、在现阶段加快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是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政策,实践证明,它符合历史发展又符合现实情况,合乎国情,顺乎民意,具有很大的优越性。第一、有助于把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第二、有助于把国家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具体特点结合起来。第三、有助于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第四、有助于把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
4、我国的宗教政策--------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第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A、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有按宗教信仰参加宗教仪式的自由,也有不参加宗教仪式的自由。
B、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既包括保障人们信教的自由也保障人们不信教的自由。
C、国家只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组成的宗教活动是指在国家宪法、法律和政策范围内的活动。
D、不得利用宗教反党,反社会主义、危害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损害国家的利益;不得利用宗教干预国家行政、司法、和教育。
E、我国的宗教实行独立、自主、自办的方针。
第二、依法加强对宗教事物的管理。
是指政府对有关宗教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贯彻实施进行行政管理和监督,使宗教活动纳入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范围。
第三、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反对任何境外势力利用宗教干涉我国的内政外交。第四、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并不是要求宗教教徒放弃有神论思想和宗教信仰,而是要求教徒在政治上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党的领导;要求教徒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维护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
(3)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必要性
第一、符合宗教自身规律
第二、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第三、有利于团结信教群众(团结信教群众,把他们的意志和注意力集中到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的这个目标上,这是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教学内容:国际社会和我国的对外政策
1、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
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有:竞争、合作和冲突。
决定因素:国际关系的变化是由各国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决定的。A、国家利益是一国制订和确定对外政策及其目标的基本依据。是决定国际关系的基本因素。B、国家力量是决定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
2、主权国家及其权利 :主权国家是国际社会的基本成员,是国际社会的主要参加者。第一、主权国家的构成因素: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
A、人口是国家存在的基本因素。B、领土是国家存在的依据。
C、政权,即通常所说的政府组织,也是国家存在的基本因素。
D、主权,主权是国家的生命和灵魂,是国家存在的最重要的因素。
第二、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
A、独立权 B、平等权C、自卫权D、管辖权
3、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
第一:宗旨
A、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B、发展国际间友好关系C、促进国际合作D、协调各国活动的中心 简言之、就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发展。
第二:原则
A、各会员国主权平等B、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 C、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D、禁止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E、集体协作F、确保非成员国尊守上述原则。
4、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强权就是真理”这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核心思想,最大限度地攫取利润,追逐利益是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根本原因。
解决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根本途径:建立国际新秩序。
5、我国的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
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着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点
我国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独立自主的,又是以和平为宗旨的。它包括五个基本点: 第一、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第二、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我国的外交目的是维护世界和平,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是我国外交政策的首要的目标。第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A、内容:就是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B、相互关系:①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五项原则的核心和基础②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是各国和平共处的前提和必要条件。③平等互利、和平共存是五项原则的目标。
第五篇:高中政治会考必备知识点汇总
高中政治会考必备知识点汇总
1.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有用)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体力脑力的消耗,可理解为平均成本)
价值量的决定: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个别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无关。
2.企业生产商品的目的:通过交换实现商品价值,获取利润。
手段:提高改进技术和科学管理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增加产量,扩大销售,降低成本。
3.货币的职能有哪些?
基本职能:①价值尺度: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标示价格)②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买卖商品)其它职能:③贮藏手段(必须是金银);④支付手段;⑤世界货币。
4.通货膨胀:
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待售商品量X商品价格水平)/ 货币流通次数(速度)。抑制通胀,稳定物价是宏观调控的目标之一;一般采用经济手段,通过制定实施货币政策(提高存贷款利率)和财税政策。
5.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分别是什么? 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6.影响商品价格的因素有哪些?
价格由价值决定,受供求影响上下波动。
商品价值是其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决定价格。
气候、地域、节日习俗等各种因素都是通过改变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影响价格。
7.价格波动的影响是什么?
对生活的影响——影响市场需求。
①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和高档耐用品的需要量的影响是不同的。
②价格变化对替代品和互补品的影响也不同。(变化规律:以汽油、汽车为例记忆)
价格变动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①为获取利润自发调节生产规模;②为降低成本刺激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③价格竞争是企业间竞争的基本方式之一,可以促使企业提高产品质量,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结合菜贱伤农等事件,分析原因和对策)
8.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的基本含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就是市场经济。市场主要是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市场机制进行资源配置。(看不见的手)优势:能够通过价格涨落及时、准确、灵活的反映供求关系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市场竞争使商品生产者、经营者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推动科技和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弊端: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缺陷。
后果: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引发经济波动和混乱。对策:加强宏观调控(看得见的手)
9.国家(政府)宏观调控的含义、目标、手段
含义: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手段:经济手段(经济政策和经济规划)、法律手段、必要的行政手段
《说明》原题:分析上述材料,说明政府采取哪些手段限制生产、销售、使用超薄塑料购物袋。政府实施“限塑令”,运用了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超薄塑料购物袋,并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这是行政手段;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会增加消费者支出,从而引导消费者减少塑料购物袋的使用,这是经济手段;加强管理、监督、处罚等,则是利用法律手段。
1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为基本标志(2)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3)社会主义制度下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1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是什么?
(1)生产决定消费: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2)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①消费的发展促进生产的发展。②新的消费需要,引导生产的调整和升级;③一个消费热点的出现,能带动一个新兴产业的出现和发展。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水平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消费反作用的体现:国家通过实施鼓励和引导消费的政策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创新;拉动生产的发展和经济增长。
12.树立正确消费观(做理智的消费者应该遵循的原则有哪些?)①量入为出,适度消费。(把消费控制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之内。)
②避免盲从,理性消费。(避免跟风随大流,避免情绪化消费、避免重物质轻精神消费。)③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绿色消费的核心是环保、节能、循环利用。表现为“5R”。)④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反对享乐主义和追求奢侈。)
13.我国的经济制度:
(1)基本经济制度(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①公有制为主体地位的体现: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关键领域和重要行业占支配地位,控制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和重要稀缺资源。)实践证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②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引导、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国情,有利于繁荣市场,增加就业,公平竞争和满足人们多样性生活需求,提高生活水平。
③多种分配方式并存,鼓励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有利于促进就业,增加居民收入。要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生产要素:劳动要素、资本要素、技术要素、土地要素、管理要素等。
14.效率与公平
(1)公平的含义:是收入分配的公平。它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实现共同富裕。
(2)效率与公平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是对立的。提高效率是增加社会财富的根本途径,它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促进生产的发展。公平则有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缓和社会矛盾。
二者又有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给劳动者提供利益和权利分配的公平,才能激发劳动者提高效率的积极性。
(3)实现社会公平的措施:
一是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居民收入在 国民收入再分配中的比重。二是政府调节收入差距。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
《说明》原题:从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角度分析居民民在家庭消费方面发生变化的原因。参考答案: 原因:①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促进了生产力发展,从而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基础。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既发挥了市场经济的长处,为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创造了条件,又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提供了保障。
15.公司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经营战略、竞争优势、企业形象 首先,公司要面向市场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其次,公司要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最后,公司要城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与企业形象。1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条件:(结合食品安全等事件)
除了需要通过宏观调控克服市场的弊端之外,(1)诚实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
(2)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17.促进就业的措施:
(1)国家: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就业和自主创业的环境。(2)劳动者: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
①树立自主择业观②树立竞争就业观③树立职业平等观④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
18.劳动者依法享有的权利:
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等权利。19.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的基础、依据和途径:
基础:履行劳动者遵守职业道德、提高职业技能等基本义务; 依据:依法签订劳动合同;
途径: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
20.财政收入和支出(国民收入再分配)
收入形式: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其他收入 财政支出方向:①经济建设支出:(基本建设、支持农业)②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③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 ④社会保障支出: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等⑤债务支出。财政的作用:
(1)调节经济,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和平稳运行(2)发展生产,促进资源合理配置(3)完善社保,提高人民生活,促进社会公平。21.税收
(1)税收的含义:税收是国家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和最主要的来源。(2)税收的基本特征:①强制性②无偿性③固定性(3)我国税收的种类及作用
企业缴纳:企业所得税、增值税、营业税等。(增值税是以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的税种。有利于促进生产专业化和公平竞争,有利于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个人所得税是国家对个人所得额征收的税收。实行超额累进税率,高收入者多纳税,低收入者少纳或不纳税,有利于调节个人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
22.经济全球化趋势和对外开放基本国策
(1)经济全球化表现:生产全球化 贸易全球化 资本全球化
(2)积极影响:它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各国生产力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3)消极影响:现阶段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这会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发达国家财富不断积累,发展中国家的贫困不断加剧;经济全球化把世界各国的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使一国的经济波动不可避免的秧及他国,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极大威胁。
(2)我国对待经济全球化的正确态度——抓住机遇,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迎接挑战,防范风险,加快自主创新,提高国际竞争力。(3)对外开放必须坚持的原则: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23.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结合政府工作报告)(1)经济建设的新要求
增强发展协调性,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2)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内涵:发展是第一要义;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政治常识
1.我国的国家性质(国体)——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与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1)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
(2)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相统一。2.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领导国家事务的政治制度。是我国最根本的政治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
性质: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
权力: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国家的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3)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在我国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最高的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4)人大代表——国家权力机关组成人员;由人民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行使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依法享有:发言、表决免责权;提案权;质询权。
怎样坚持和完善人大制度:进一步 完善人民代表的选举;加强人大的立法职能和监督职能;密切人大与群众的联系。3. 我国的国家职能:(国家职能主要由国家机关特别是各级政府来履行。)对内:政治职能——打击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维护人民当家作主。
经济职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为经济发展提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文化职能——提高国民素质;发展教、科、文、卫等各项事业
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创造有利于生产和生活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对外:(保卫)防御外部敌人的侵犯和颠覆,捍卫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交往)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创造与利于我国发展的国际环境;
(维和)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积极发挥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
区模拟题:为提高人民的幸福感政府应该如何做? 政府切实履行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的职能,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履行组织经济建设的职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履行组织文化建设职能,提高人们文化素养;履行提供公共服务职能。
4.国家机构及组织体系——国家元首、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暴力机关。
我国的国家机构——
A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和立法机关。
B 国务院即中央政府,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C 最高人民法院是最高国家审判机关。属于司法机关体系。D 最高人民检察院是最高国家检察机关。是国家法律监督机关。E 中央军事委员会是我国最高的军事领导机关,领导全国武装力量。
5.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有:对人民负责原则、依法治国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
(1)对人民负责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这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人民当家作主)决定。怎么做:密切联系群众;克己奉公,廉洁自律,接受人民监督;(2)依法治国原则——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实质: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
根本目的: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怎样做:A立法机关 要严格按照立法程序制定法律,确保国家各项事业有法可依,有法可依是依法治国的前提。B行政机关 要严格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和关键。
C司法机关 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要加强执法监督工作。D公民 要提高法律意识,切实做好普法教育工作,为依法治国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说明》原题:1.从《政治生活》角度,请你评价北京市政府的做法。①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人民旨意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对人民负责是政府的工作原则。北京市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
②政府具有协调人民内部矛盾、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组织经济建设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北京市政府积极履行职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推行政务公开的重要意义: ①推行政务公开,增强了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使政府依法行政,工作更符合人民的意愿;能够防止和减少工作失误,防止滥用权力、滋生腐败。②推行政务公开,方便了人民群众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监督。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③推行政务公开,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
(3)民主集中制原则: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
主要体现:在人民群众与国家机关的关系上;国家权力机关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
6.公民政治权利:(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2)言论、出版、结社、集会、游行、示威的政治自由(3)监督权:
公民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7.正确对待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权利和义务相辅相成。
正确对待公民权利和义务要坚持的原则: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公民权利和义务统一的原则;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8.公民参与政治生活(1)民主选举——
民主选举方式:直接选举(选民选人大代表,县以下)、间接选举(代表选代表,区县以上)等额选举、差额选举
公民要珍惜自己的选举权:认真行使这一权利,是衡量公民政治参与度、社会责任感的重要尺度,也是表明公民政治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2)民主决策 ——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可行性。
民主决策方式: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民主决策的意义:一方面,有助于决策者充分发扬民主,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有助于决策者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决策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增强决策的科学性,避免决策的片面性。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提高落实决策的自觉性;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关心公共生活的政治责任感。
(3)民主监督——给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直接或间接反映意见,提出批评和建议。
民主监督的方式:信访举报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 意义:为公民行使监督权提供了有力保障。有利于公民切实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有利于促进政府机关的依法行政和廉政建设,防止权力滥用,不断完善公共管理,提高政府行政能力和服务水平。(4)民主管理——基层民主自治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是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广大村民创造了村务公开、民主评议村干部、村委会定期报告工作等形式,使村民自治逐步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凡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重要事务,要提请居民会议讨论决定;居委会实行办事公开制度,定期向居民会议汇报工作,接受居民的监督和质询。意义:实行基层民主自治有利于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
9.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我国的执政党。从根本上说,这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的。中共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领导主要是 政治、思想、组织领导。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是: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最基本)。(1)坚持科学执政:认识和掌握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的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2)实行民主执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其根本目的是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3)实行依法执政:就是党要坚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的准则,并督促、支持和保证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
10.我国的政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我国的政党制度的基本内容——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亲密友党;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坚持中共的领导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以 宪法 和法律为根本活动准则。
11.人民政协的性质——是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切记政协不是国家机关。)是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
人民政协的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
12.我国的民族政策:
(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伟大的祖国:各民族在长期发展中建立起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
(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民族平等、团结的物质保证。(3)我国的民族政策: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自治机关:是指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优越性:有助于把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有助于把国家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具体特点结合起来;有助于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有助于把各民族人民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
13.宗教政策——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宗教自由: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由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
尊重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宗教活动必须在宪法、法律和政策范围内。
国家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
树立科学世界观,反对封建迷信。注意宗教活动与封建迷信的区别。
14.外交政策——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这是由我国的国家利益和国家性质决定的。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点:
(1)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2)维护我国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4)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要坚持走一条“和平发展”的道路。加强国际交往,发展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我国的重要国家职能。15.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利益(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利益的相悖是国家间冲突的根源)。16.联合国:
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
作用: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缓和国际紧张局势和解决地区冲突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联合国在协调国际关系,促进各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17.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和平——反对战争;发展——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爱共同繁荣,缩小贫富差距。和平与发展的关系: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和平是发展的前提条件,发展经济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有利保障)。
为了和平与发展,必须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国际新秩序。中国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18.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措施: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实现跨越式发展,尤其要着力于发展科学技术和提高国民素质。
哲学常识
唯物论:
1.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不过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①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②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方法论:(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要符合客观
(2)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认识。
2.尊重客观规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方法论:按客观规律办事,坚持实事求是;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结合起来。
辩证法:
1.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改变条件创造条件),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2.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整体居于主导地位,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整体和部分不可分割,相互影响。整体影响到部分,部分也制约着整体,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会对整体的性能起决定作用。方法论:(1)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2)搞好局部,优化结构,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3)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3.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要坚持辨证否定观(扬弃),坚持批判地继承,在继承中创新。
4.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方法论:(1)把握时机,促成质的飞跃。(2)要重视量的积累,为发展创造条件。
5.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则是迂回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
方法论:既要对前途充满信心,又要对困难和曲折做充分的准备。要正确对待社会发展和人生道路上的曲折,反对消极悲观和盲目乐观。
6.任何事物自身都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方法论: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反对片面性、一点论。7.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表现在,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方法论: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8.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善于抓住重点和关键,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9.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所决定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看问题时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10.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认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说明》原题:(1)运用所学的哲学知识,说明应该如何理解和处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人类本身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并受自然条件和自然规律的制约。人类能够认识自然界的规律,并以这种认识为指导改造自然界来满足人类的需要。人类认识活动对自然界产生直接与间接、积极与消极的多方面影响,人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应更加注重保护自然,以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本题观点不唯一。可以从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说明依据)(2)请你说明“废水不废”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废水不废”体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只要人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采取适当措施,就能够变废为宝。
认识论(实践观):
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实践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2、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认识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谬误对实践活动有阻碍作用。
(3)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真理)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4)真理具有条件性和无限性,认识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推移。区模拟题:为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幸福观?
(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每个人的生活实践不同,所以对幸福的理解不同。
(2)认识受主观因素的制约,人们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结构、认识能力、认识水平不同也会影响对幸福的理解。
(3)物质决定意识,主观要符合客观。每个人所处的时代和客观环境不同,决定了幸福观的差异。
3、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原理: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我们必须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的道路,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人生观、价值观: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产生巨大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阻碍作用。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
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价值的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这就是价值观。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不同的价值观有不同导向作用,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怎样实现人生价值:①需要社会提供一定的客观条件;②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必要的主观条件:提高自身素质;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树立正确理想信念。《说明》原题:(1)从“发展观”角度看,我们可以从“沉潜”中学到什么道理?
坚信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
(2)从“人生价值”角度思考,我们应如何在“沉潜”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文化生活
1.文化对社会的作用:
(1)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2)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创意产业在现代经济格局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3)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4)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武器。(5)中国如何应对文化发展上面临的严峻挑战?
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文化创造活力,提高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2.文化对人的影响:
(1)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文化活动。
(2)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
潜移默化: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能够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审美水平、道德素养。因此,要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深远持久: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文素养的核心,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4)优秀文化对塑造人生的作用
(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3文化多样性(1)世界上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从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中,人们深切感受到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2)文化多样性的价值:没有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会有世界文化百花园争妍斗艳、五彩缤纷的景象,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所以,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3)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必要性
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尊重文化多样,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也属于整个世界。总之,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4).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态度和原则。
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原则: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4.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 1)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努力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2)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加强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做到博采众长。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化成果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5.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2)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3)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着社会变革,促进文化的发展。
4)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6.文化创新的途径: 1)根本途径(实践):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2)基本途径之一(古今):文化创新必然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3)基本途径之二(中外):加强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做到博采众长。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化成果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4)在文化创新中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既要反对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倾向;又要反对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倾向。
7.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1)源远流长是中化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汉字与史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表现在:
1)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能够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
2)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3)表现在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区域性)
4)表现在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我们是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民族性)
(3)原因: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8.民族精神基本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性: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它永不泯灭,贯穿中华民族发展全过程。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3)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1)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2)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既要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汲取各民族的长处,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3)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9.面对文化生活多样的选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文化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斑斓色彩,人们在文化生活中面对着多种选择。
A.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它能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文化需要;可以传播科学文化知识;
B.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如迎合低俗趣味;热衷于 “新闻”炒作,不负责任地传播“绯闻轶事”等等。所以,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需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10.如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1)坚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应该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无论什么类型、风格的文化,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都是先进的、健康的、有益的文化。(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发挥着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3)发展大众文化的基本要求: 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是我们进行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11.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12.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1)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
2)要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3)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例如,以“讲文明树新风”为主题的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活动,各级党政机关开展的创先争优、做人民满意公务员活动,以及社会各界组织的“希望工程”、“送温暖”、“手拉手”、“幸福工程”、“春蕾计划”、“扶残助残”公益活动等。
13.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规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1)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 2)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 3)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着力点;
4)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教育,引领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14.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
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1)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掌握科学知识和文史知识,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和伪科学,提高知识水平和理论水平,有助于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作出理性的行为选择,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行和行为习惯。
2)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提高思想道德认识,重视思想道德情操,坚定理想信念,有助于增强学习的自觉性,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科学文化修养水平。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才能运用所掌握的知识为社会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