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政治会考知识点
知识分子的标准,知识分子全都住在纽约的格林威治村,愤世嫉俗,行为古怪,并且每个人都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后一个知识分子。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政治会考知识点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政治会考知识大全1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一)人民代表大会
1、(1)我国的国家制度包括国体和政体
(2)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我国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性质和职能
性质:是国家权力机关
地位:在我国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其他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并受它监督。
职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全国人大——最高)
国家权力机关的完整体系。全国人大 和地方各级人大
3、人民代表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
法律地位: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权利: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等。
义务:人大代表代表任民德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人大代表在自己参加生产、工作和社会活动中,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民主集中制原则在国家权力运行中体现为:①在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②在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上,只有人民代表大会才是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③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上,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职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4、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关系
“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制”是一种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二)中国共产党及我国的政党制度
1、中国共产党:地位、性质、宗旨、执政方式
地位:中国共产党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性质: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理论
2、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1)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政党制度的内容:
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是亲密友党。
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
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
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政协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三)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三原则之间的关系:
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是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2、我国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自治权
(四)我国的宗教政策:宗教信仰自由
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内容包括:①宗教信仰自由②依法管理宗教事务③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④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五)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
1、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2、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3、民族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高中政治会考知识大全2
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1、政府的宗旨: 为人民服务
2、.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对人民负责。(如何做到——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树立了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3、我国政府的职能:①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②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③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④提供社会公共服务
4、我国政府的作用:一方面,人们的公共生活受到政府的管理;另一方面,人们又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
5、我国政府部门为公民的求助或投诉提供服务的途径:①开设热线电话②设立信访部门、③发展电子政务④依法建立行政仲裁、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制度
6、政府的权利行使三个环节:决策、执行、监督
决策环节:审慎行使权力,科学民主决策
执行环节:履行职能+依法行政
监督环节:外部监督和自觉接受监督
7、怎样监督政府的权利?
1)加强对政府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的关键是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这个机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二者缺一不可。
2)建立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包括行政系统外部的监督(5个)和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4个)。
行政系统外部的监督有: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监督,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的监督,群众通过法定渠道(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
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有:上级政府的监督,监察、审计、法制等部门的监督。
8、加强对政府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的意义(必要性+意义)
必要性:权利是把双刃剑。政府权力运用得好,可以指挥得法、令行禁止、造福人民;权力一旦被少数人滥用,超越了法律的界限,就可能滋生腐败,贻害无穷。为了防止权利的滥用,需要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来为人民谋利益。
意义:
(1)政府接受监督是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
(2)政府只有接受监督,才能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减少和防止工作失误;
(3)才能防止滥用权力,防止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保证清正廉洁;
(4)才能更好地适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做出正确的决策;
(5)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造福于民,从而建立起一个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9、政府为什么接受人民的监督?
(1)从根本上说,是有我国政府的性质所决定的。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人民意志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政府的公职人员是人民的公仆,是为人民利益工作的。因此,只有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才能更好地执行人民的意志,捍卫人民的利益,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的。
(2)自觉接受人民监督是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只有自觉接受人民监督,才能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依法行政。所以说,自觉接收人民监督是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
10、如何接受人民监督?
我国政府为了方便人民群众对政府及其公职人员进行监督,建立了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例如,“阳光工程”。建立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实施“阳光工程”是自觉接受人民监督的表现。
11、政府能否具有权威从根本上讲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
12、区别有权威与无权威的政府的根本标志:政府的管理是否被人民自觉地认可和服从。
13、政府怎样树立权威(根本要求):(1)政府的权威是通过政府及其公职人员的道德形象,依法行政的态度、能力和水平,履行职责的效果等树立起来(2)政府树立自己的权威,根本的是坚持以下三个方面:坚持权为民所用;坚持情为民所系;坚持利为民所谋。
高中政治会考知识大全3
公民的政治生活
1、我国国体及本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2、我国人民民主的特点:广泛性、真实性
广泛性表现在:民主主体和民主权利的广泛性。
真实性表现在:有制度、法律、物质保障和人民利益日益充分实现上。
3、公民政治权利和义务
1)公民的政治权利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
2)公民的政治性义务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遵守宪法和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4、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①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②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③坚持个人利益、集体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5、公民的政治参与:民主选举, 民主决策, 民主管理, 民主监督
1)民主选举
2)民主决策
①民主决策的方式: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
②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
A、有助于决策者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决策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增强决策的科学性,避免决策的片面性
B、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提高落实决策的自觉性,推动决策的实施
3)民主管理的重要形式有农村村民自治、城市居民自治
4)民主监督
民主监督的方式:信访举报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新形式(监督听证会、网上评议政府、民主评议会等)
6、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的区别?
(1)是否遵循法律、法规(2)是否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3)是否正确处理权利和义务。
高中政治会考知识大全41、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
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②消费调节生产。
③消费是生产的动力。④消费为生产创造新的劳动力。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的基本经济制度是: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
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3、如何使公司(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公司如何经营才能成功)
(1)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2)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3)公司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4、如何解决就业问题?
(1)党和政府的就业政策:党和政府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就业和创业环境。
(2)劳动者:每个劳动者都要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①树立自主择业观 ②树立竞争就业观 ③树立职业平等观 ④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
5、投资方式有哪几种?怎样投资才是科学的?
投资方式有:
(1)存款储蓄:特点是灵活方便,比较安全,收益低。(商业银行主要业务是存款业务、贷款业务和结算业务。)
(2)购买股票:高风险、高收益
(3)购买债券:稳健的投资
(4)购买商业保险:规避风险的投资
(5)直接投资等。
注意:(1)要注意投资的回报率,也要注意投资的风险性。
(2)要注意投资的多样化,不应只局限在银行储蓄上,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给我们带来了跟多的投资机会。
(3)投资要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量力而行。
(4)投资既要考虑个人利益,也要考虑国家利益,做到利国利民,不违反国家法律、政策。
高中政治会考知识大全51、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
2、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3、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待售商品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
4、什么叫外汇汇率升高和外汇汇率跌落?
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
5、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6、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7、价格变动会产生哪些影响?
(1)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①一般说来,价格上升,购买减少;价格下降,购买增加。
②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③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还会受到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互为替代品/互补商品)
(2)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①调节生产规模 ②提高劳动生产率 ③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8、影响消费的因素;主要是居民的收入(当前可支配收入、对未来收入预期、社会总体消费水平)和物价水平。
9、消费结构的含义?变化趋势?
消费结构是指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
变化的方向遵循由生存需要到发展需要再到享受需要。
10、恩格尔系数的含义?变化的意义?
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
恩格尔系数过大,必然影响其他消费支出,特别是影响发展资料、享受资料的增加,限制消费层次和消费质量的提高。恩格尔系数减小,表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11、影响人们消费行为的消费心理主要有: 从众、求异、攀比、求实心理
12、怎样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树立正确消费观)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高中政治会考知识点大全
第二篇:高中政治会考知识点
高中政治会考知识点一:经济生活
高中政治会考知识点《经济生活》模块总结。下面是关于高中政治会考考试中经常出现的经济生活版块中的考点。希望同学们把这些最基本的经济会考知识点掌握住,并通过高中政治科目的会考考试。
1、商品的条件:1)是否劳动产品;2)是否用于交换。商品的基本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
2、货币的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3、消费类型: 1)钱货两清消费2)贷款消费3)租赁消费。影响消费的因素:1)居民收入2)物价水平。
4、树立正确的消费观: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5、生产决定消费:1)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2)生产决定消费的水平和质量;3)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4)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消费的反作用:1)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动力2)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倒向作用,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增长3)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生产的积极性
6、就业观,择业观:自主择业观、职业平等观、竞争就业观、多种方式就业观。
7、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8、分配方式: 1)按劳分配 2)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3)按生产要素分配
9、财政收入的来源:税收收入(主要来源)、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其他收入。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经济发展水平(根本因素)、分配政策。财政支出的种类:经济建设支出、科教文卫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债务支出。财政的作用:1)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2)有利于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3)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平稳运行
10、宏观调控的目标:1)促进经济增长2)增加就业3)稳定物价4)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宏观调控的手段:1)经济手段;2)法律手段;3)必要的行政手段。
11、经济全球化的表现:1)贸易全球化2)资本全球化3)生产全球化
12、经济全球化的实质: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发达国家具有经济和科技上的优势,掌握着推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现代信息技术,主导着世界市场的发展,左右着国际经济的“游戏规则”、这种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一边是发达国家财富的不断积累,一边是发展中国家贫困的不断加剧
13、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1)影响: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在一起,这在促进各国经济合作的同时,也使得一个国家的经济波动可能殃及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2)基本态度: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经济全球化趋势面前,任何国家都无法置身事外、我们应当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地迎接挑战
14、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1)第一要义:发展;2)核心:以人为本;3)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4)根本方法:统筹兼顾。
高中政治会考知识点二:政治生活
高中政治会考知识点《政治生活》模块总结。下面是关于高中政治会考考试中经常出现的政治生活版块中的考点。希望同学们把这些最基本的政治会考知识点掌握住,并通过高中政治科目的会考考试。
1、国体及本质:我国是一个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2、人民民主的特点:1)人民民主的广泛性2)人民民主的真实性
3、公民的权利和义务: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基本权利);2)政治自由3)监督权。公民的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4、公民的政治参与:民主选举, 民主决策, 民主管理, 民主监督
5、政府的职能: 1)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2)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 3)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4)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6、政府的宗旨: 为人民服务
7、政府的原则: 对人民负责、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树立了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8、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立法权, 决定权, 任免权, 监督权
9、人民代表大会的特点:民主集中制
10、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11、党的地位: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12、党的执政方式: 1)科学执政2)民主执政3)依法执政(基本方式)
13、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民族平等, 民族团结, 民族共同繁荣
1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自治权
15、宗教政策:宗教信仰自由
16、国际关系: 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对立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17、国际竞争的实质: 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18、我国外交政策: 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的外交政策。外交政策的基本点:1)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2)基本目标是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3)基本立场是独立自主;4)基本准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完整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19、政协的职能: 1)政治协商2)参政议政3)民主监督
20.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高中政治会考知识点三:文化生活
高中政治会考知识点
三、文化生活模块总结。下面是关于高中政治会考考试中经常出现的文化生活版块中的考点。希望同学们把这些最基本的文化生活会考知识点掌握住,并通过高中政治科目的会考考试。
1、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2、文化在塑造人生方面具有: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
3、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在于它特有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容并蓄
4、伟大的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5、文化创新的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6、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
7、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8、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9、文化的含义:对于经济,政治而言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10、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的时间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11、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12、社会注意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13、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体现了先进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1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高中政治会考知识点四:生活与哲学
高中政治会考知识点生活与哲学模块(原理 → 方法论)总结。哲学知识是最容易出问答题和材料分析题,所以这一块需要掌握的哲学会考知识点比较多。希望同学们在高中政治会考试题练习的时候,除了巩固基础知识之外,还要掌握好一定的答题方法和技巧。
一、辩证唯物论(四、五课)
1、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
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物质具有促进作用。方法论:①一切从实际出发②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
2、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
原理:规律是客观的,它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制约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另一方面,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方法论: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变害为利
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六课)
1、实践和认识(理论)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实践决定认识(理论),认识(理论)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阻碍作用。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反对教条主义,反对思想僵化
2、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
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三、唯物辩证法(七、八、九、十课)
(一)联系的观点(七课)
1、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原理
原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方法论: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
2、整体和部分的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整体处于统帅的决定地位,部分从属于整体,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整体功能的形成离不开部分原有的功能,部分制约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状态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法论:①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②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二)发展的观点(八课)
1发展的普遍性
原理: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法论:①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②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③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④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
原理: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都是在量变和质变的两种状态中不断发展的。方法论:①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②要坚持适度原则③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④要重视量的积累⑤学会优化结构
3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原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方法论:坚持用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的观点看问题,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准备走曲折的道路、(三)矛盾的观点(九课)
1矛盾的普遍性
原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每一事物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方法论: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敢于承认和揭露矛盾;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2矛盾的特殊性
原理: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矛盾双方各有其特点。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辨证关系
原理:二者是辨证统一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二者相互联结;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方法论:①学会正确认识事物,掌握认识秩序②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
4主次矛盾关系
原理:主要矛盾是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而次要矛盾则处于从属地位,不起决定作用;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方法论:要善于抓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
5矛盾主次方面关系
原理:主要方面是指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而次要方面则是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方法论: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6、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原理:主次矛盾和主次方面的相互关系原理。方法论: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
(四)辨证否定观
1、辨证否定观原理: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辨证否定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的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其实质是“扬弃”。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2、辨证法的革命批评精神原理: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评的革命的和创新的。方法论: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开拓新节境界。
四、人生观、价值观(十一、十二)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历史唯物主义)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反之起阻碍作用、2、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唯物主义)①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②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方法论:必须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①相信群众②依靠群众③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3、价值观导向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对人生选择、人生道路具有导向作用。方法论:要求我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4、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辨证关系
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影响、当个人活动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时,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推动作用;反之,起阻碍或破坏作用、社会条件和社会规律又制约着个人的活动
5、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人生的价值首先在于对社会的贡献①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保障②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③是人生价值的可靠标志、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既要看他在物质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又要看他在精神、思想道德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在一定条件下精神贡献可以转化为物质贡献
方法论: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为祖国繁荣、民族振兴中,不断实现和提高人生价值
第三篇:高中政治会考知识点
高中思想政治会考知识点详细分解 经济学常识
考试内容:第一课
1、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⑴联系: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也叫两个因素)。它们共存在于商品统一体中。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则没有价值,有价值必有使用价值。有使用价值不一定有价值,也不是商品。
⑵区别: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可供人们使用的属性。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的)人类劳动。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不能同时兼得使用价值和价值。
2.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商品价值量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劳动生产率分为社会劳动生产率和个别劳动生产率),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即与个别劳动时间无关)
3.货币的职能
⑴价值尺度,是用来衡量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度,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时,只需要观念中的货币。
⑵流通手段,即用来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产生后,商品的交换从时空上可以分离,有利于扩大商品的交换。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时,必须是现实中的货币。
⑶贮藏手段:把货币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贮藏起来。作为贮藏手段的货币,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货币,又是足值的货币。因此,只有金银铸币或金银条、块才能执行贮藏手段的职能。
⑷支付手段:被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支付手段是随着赊帐买卖的产生而出现的。
⑸世界货币:货币具有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货币产生后,商品的价值就由货币来表现,就是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4.纸币与通货膨胀
⑴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它在商品交换中起媒介作用。
⑵尽管国家有权发行纸币,有权规定纸币的面值。但国家却无权规定纸币的实际购买力
⑶通货膨胀,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从而引起纸币的贬值。其表现物价上涨,纸币贬值。但并不是所有的物价上涨都是由通货膨胀引起的。
⑷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待售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
或=(待售商品总量Χ商品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 5.价值规律的内容,作用和表现形式。
⑴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⑵作用:第一:调节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社会生产各部门分配。第二: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三:导致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
⑶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考试内容:第二课
1、⑴公有制经济的内容:不仅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经济中的国有成份和集体成份。
⑵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根据生产社会化和生产经营特点的不同公有资产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就应当是多种多样的,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例如: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承包、租赁等,都可以利用。
2、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公有制占主体地位,这是前提。(2)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二者缺一不可。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表现在:第一、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公有资产占优势,既要有量的优势,又要注重质的提高。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2)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具体的说来,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经常。第二、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一切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3)实践证明,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已基本形成和不断完善。这种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对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
3、我国现阶段所有制经济结构的决定因素是:从根本上讲,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具体地说: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1)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2)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实践证明,这项基本经济制度有利于发展和解放生产力,促进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
4、我国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A、基本内容: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范围内,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社会以劳动为尺度,向劳动者分配个人消费品,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B、决定因素:由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第一、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第二、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第三、社会主义制度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则。
C、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其分配的方式有:除了按劳分配方式以外,主要包括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按资本、技术等生产因素分配等。此外也包括福利性分配。
D、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因素分配结合起来,具有客观必然性。
首先、这是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生产决定分配,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分配方式。其次、这是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最后、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要求。
5、市场经济及其特征:
(1)含义: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2)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①平等性是指在市场上经济活动的参加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从根本上说,这种平等性是由价值规律的作用决定的。②竞争性是指经济活动参加者之间存在着广泛的竞争。③法制性是指社会经济运行有健全的法制基础,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经济活动依据市场经济的法规进行。④开放性是指市场不是相互封闭的,全国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并同世界市场联系在一起。
6、国家宏观调控的含义、任务和手段
A、含义:指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控制和调节。
B、任务: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C、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⑴经济手段: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而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措施。⑵ 法律手段: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⑶行政手段: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行政命令、指示、指标、规定等行政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
D、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各有所长,各具特色,他们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宏观调控的体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发挥宏观调控的总体功能。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内涵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①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考试内容:第七课
1、市场交易的原则。遵守市场交易原则,是保证市场交易活动有次秩序、按规则进行的基本条约。市场交易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自愿”原则。是市场交易的基本原则。
(2)“平等”原则。是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也是市场交易的重要原则。其含义有两点:一是指交换的当事人没有社会地位的差别,在市场上都是平等的卖者或买者,是商品或货币的所有者;二是指在市场交换中必须遵循等价交换原则,任何人不得利用强制手段占有他人的劳动成果。这既是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也是市场交易的一条重要原则。
(3)“公平”原则。是市场交易原则的重要内容。所谓公平,就是公平交易,明码标价。公平就是公开、公平、平等。公平原则是市场交易的灵魂,是徇市场交易活动是否有序、是否规范的试金石。
(4)“诚实信用”原则。是现代市场交易活动的基本精神。诚实即不虚假,信用即能够履行与人约定的事情而取得的信任。现在我国市场上的假冒伪劣以次充好、非法销售等等,都是违背诚实信用的市场交易原则的。
总之,发展商品服务市场,必须坚持“自愿、平等、公平、诚实守信”的交易原则,这是遵循市场运行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
2、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⑴生产决定消费。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样相互联系的四个环节。起决定作用的、最为重要的是生产环节。①是生产为消费提供对象。②是生产决定消费水平。(在一定时期内,人们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实际满足程度)③是生产决定消费方式。④是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总之,生产决定消费,消费所需要的一切商品和服务的种类、数量、质量都是由生产创造出来的,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
⑵消费反作用于生产。①,消费是社会生产四个环节中的最后一环,消费状况如何,对生产和其它几个环节都在着重要的反作用。产品出产出来以后,只有当它最终被人们消费了,才真正起到产品的作用,生产才能继续进行。相反,如果产品没有被消费者所接受,卖不出去,生产就要受到影响,就要萎缩。②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甚至几个相关产业的出现和成长。③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消费状况,还会影响劳动者的生产热情和积极性。新的、较高水平的消费会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得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④消费是生产的目的。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就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即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消费。
3、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⑴ 家庭生活消费必须与国情及家庭收入相适应,提倡适度消费,反对铺张浪费。适度消费即合理消费,包括不抑制消费和超前消费两层意思,就是使消费与我国的国情和家庭收入状况以及需求状况相适应,量入为出,既不能滞后,又不能超前;既不人为抑制,又不盲目攀比,不随波逐流。
⑵ 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要协调发展。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在满足物质消费的同时,还要注重精神消费。尤其是现代社会的经济生活,科学技术作用日益显著,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家庭消费中就是消费的需求越来越重要。
⑶改变落后的生活习惯,提高消费的科学性。为适应现代文明的发展,必须彻底改变愚昧、无知、不文明、不卫生的消费习惯,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⑷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必须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
哲学常识
教学内容:唯物论(第一课)
物质的含义、意识的含义、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1、含义和唯一特性
⑴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⑵ 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2、意识的含义:意识的内容和本质: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的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反映,要求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则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4、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⑴含义: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应当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根据这些事实,决定我们的方针政策、计划方案等主观的东西。
⑵原因:①从实际出发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根本要求。即: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的原理,要求我们思想必须如实地反映客观存在的事实,做到主观符合客观。就必须从实际出发。②从实际出发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也是我们搞好各项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③从实际出发,就必须反对从主观出发,即: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⑶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要做到从实际出发,就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就要掌握全面的、总和的实际出发情况;就要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适应变化着的客观情况。
5、第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1)唯心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
①唯物主义的观点-----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②唯心主义的观点-----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而形成的。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不仅是所有哲学必然遇到的问题,而且是所有哲学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物质和意识究竟哪个是本源,物质和意识究竟谁决定谁,是哲学基本问题最重要的方面,对这一方面回答的不同,哲学的性质就不同。由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作出了截然相反的回答,他们才成为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
第二: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1)坚持无神论反对有神论。作为有现代科学头脑的青年学生,应该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同有神论自觉划清界限。(2)要把想问题、办事情的立足点切实放在中国国情之上。
(3)客观地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办事情应当有认真精神。我们坚持唯物主义态度,客观地分析周围的人和事,客观地陈述自己的见解。认真精神是一种可贵的唯物主义精神。我们应该努力做到。
(4)正确估量和对待自己。
坚持唯物主义的态度,就要敢于面对自己的现实,彻底地反思自己同周围事物的关系,自己的行为和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一个人对自身的状况有了正确的认识,就能较好地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做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内容:第八课(认识论)
1、实践的含义和特征
(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2)实践的特征:第一、实践是客观性的活动。第二、实践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第三、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
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客观事物之所以反映到人脑中来,唯一的途径就是通过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需要推动着认识的产生和发展;实践的发展也推动着认识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总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之首要的基本观点)(2)实践和认识的(理论)的关系是;实践决定认识(理论),认识(理论)反作用于实践,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这是因为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一方面,实践是有意识的活动,实践受主观认识的指导;另一方面,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事物。这样在实践过程中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就有的一定的联系,人们就可以用实践的客观结果来检验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如果以一种主观认识为指导在实践中改造客观事物,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那就证明这种认识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
3、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的关系 A、改造主、客观世界的含义:
(1)改造客观世界---------改造自然界和改造人类社会
(2)改造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思想、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在改造主观世界中,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造处于核心地位)
B、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关系
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通过自觉改造主观世界,又能提高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在这种相互作用中,人们不断地改善着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实现着促进客观世界的发展和人自身的不断完善的双重目的。
政治常识:
教学内容:第一课
1、国家的国体、政体及其相互关系
⑴国体:a又叫国家性质、国家的阶级性质,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具体地说,就是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哪个阶级是统治阶级,哪个阶级是被统治阶级。b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着国家性质。
c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中,实行为哪个阶级服务的政策,这是判断国家性质的根本标志。
⑵政体的含义:政体又叫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国家管理形式,是指统治阶级采取何种形式来组织自己的政权机关。⑶国体和政体的相互关系
政体与国体的关系: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适当健全的政体,对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有着重要作用;政体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由于历史条件、阶级力量对比、传统习惯、国际环境的不同,相同的国体可以采用不同的政体。
2、我国的对内对外职能
⑴含义:是指国家在阶级统治与社会管理中的职责和功能。它反映了国家活动的基本方向、根本任务和主要作用。(2)我国的对内职能:
① 政治职能:国家维护政治统治和政治稳定的职能
② 经济建设职能:国家组织经济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职能。③ 文化职能:国家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
④ 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国家为社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职能。
(3)我国的对外职能:①防御外部敌人的侵犯和颠覆,捍卫国家的主权和领土的完整。②发展国际的交流和合作,创造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国际环境。③维护世界济发展,积极发挥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
⑷ 国家职能和国家性质的关系:国家性质决定国家职能,国家职能反映国家性质。(区别我国的国家职能和资本主义国家职能)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⑴我国的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⑵含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领导国家事务的政治制度。
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直接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制度的核心内容和根本准则。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是有民当家作主这一根本准则的直接体现。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建立其他有关的国家管理制度的基础。在我国凡属国家管理范围内的一切重要制度都是由人民代表大会直接或间接创建和决定的。我国的国家机构都是在人民代表大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⑷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是民主集中制,4、“一国两制”的含义、主要内容和意义
⑴“一国两制”含义:①“一国两制”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②“一个国家”,是指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必须完整,不容分割,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③“两种制度”是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部,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保留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⑵“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
①“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②两种制度并存,国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③“一国两制”下设立的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不是完全自治。特别行政区除外交和国防事务属中央人民政府管理外,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此外,还有一定外事权)
⑶“一国两制”意义。
①有利于实现祖国的统一。②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③有利于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稳定、繁荣和发展。
教学内容:第二课
1、国家机构及其组织体系
⑴国家机构的含义:统治阶级为行使国家权力而建立起来的一整套国家机关的总和,就是国家机构 ⑵国家机构与国家性质、国家职能的关系:
①国家性质决定国家机构的性质。国家机构是统治阶级利益和捍卫者和执行者,是实现阶级统治的工具。②国家职能决定国家机构的设置。国家职能是国家机构设置的主要根据,国家机构是国家职能的物载体
2、我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的原则: ⑴民主集中制原则
①含义:是指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②民主集中制原则在国家机构中的体现:
首先:在国家权力机关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方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是由人民选举产生,对人民责,受人民监督负。
其次:在国家权力机关和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方面,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是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最后: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的关系方面,遵循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⑵对人民负责原则
①原因:国家性质决定国家机构的性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国家机构是人民利益的执行者和捍卫者,因此,对人民负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一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准则和工作宗旨。
②对人民负责,要求做到以下三点:
A密切联系群众b克已奉公,廉洁自律,接受人民的监督。C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⑶依法治国原则
①含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②依法治国的本质是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③根本目的:在于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④如何做到依法治国?(A)、立法机关要严格按照立法程序制定法律,确保国家各项事业有法可依。有法可依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前提条件。(B)、行政机关要严格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依法国的重要环节。
(C)、司法机关要公正司法、严格执法。(D)、要进一步完善法律监督体系,加强执法监督工作,以确保法律的有效实施。(F)、要切实做好普法教育工作,为依法治国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3、正确对待公民的权利和义务(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①重要意义:这是公民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必须遵循的一项重要原则,是公民同违法侵权和腐败现象做斗争的法律武器。
②含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是指司法平等和守法平等,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含义任何公民都平等地享有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和平等地承担宪法、法律规定的义务;任何公民的合法权利都受到法律保护;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受到法律制裁。
(2)、坚持公民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①权利和义务的辩证关系: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权利与义务是不可分离的,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权利的实现要求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要求权利的实现。权利与义务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国家保障公民充分享有行使权利,另一方面,公民自觉履行义务。
(3)、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集体和公民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国家为公民着想,依法保障公民的权利;公民也应该为国家着想,自觉履行义务,维护国家利益。
教学内容:我国的政党和政党制度
1、政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
第一 在现代各国一般由政党领导国家政权(一个国家的性质通常与执政党的阶级属性相一致)第二 政党为什么能领导国家政权
①领导国家政权是政党实现本阶级利益的根本途径②政党具备领导国家政权的主观条件
2、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①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②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③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④中国共产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行动指南。
⑵ 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
4、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5、“三个代表”思想重大意义
内容: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作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6、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基本内容:
(1)名称: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教育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2)基本内容:
第一、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亲密友党。第二、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第三、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第四、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以宪法和法律为根本准则。
8、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及其主要职能
第一、性质。简称“人民政协”或“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
第二、职能:政治协商、民主协商、参政议政
教学内容:我国的民族和宗教
1、民族及其基本特征
民族的四基本特征: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这是区别民族最显著的特点)
四个基本特征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在民族的形成过程中,共同地域和共同的经济生活是首要的前提条件,为共同语言和共同心理素质的形成提供了地理空间和物质基础;而共同语言和共同心理素质的形成又促进了共同地域和共同经济生活的发展。
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⑴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建立
②由压迫和被压迫、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转变为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的新型关系。⑵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即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①民族平等原则:我国民族平等的表现:各民族在政治权利、社会地位上实现了平等,各民族在发展经济、文化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
②民族团结原则
重要性:民族团结和民族的内聚力的强弱是衡量一个国家纵合国力的标志之一;各民族团结是我国统一、繁荣、昌盛的重要保证,没有民族团结,就没有国家的安定,也不能集中力量搞社会主义建设,各民族也失去了依靠而难以发展。因此,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也是各民族的共同愿望。
加强民族团结必须反对民族主义(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和民族分裂活动。
③民族共同繁荣原则
怎样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首先:需要民族地区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发扬自己的创造性、积极性,充分利用民族地区的优势。其次:需要国家在财力、物力、人力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最后:还需要发达地区在人力、技术等方面的支援。
④三原则的关系:
A、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三项原则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B、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C、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D、各民族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的发展,又是民族平等、团结的物质保证。E、在现阶段加快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是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政策,实践证明,它符合历史发展又符合现实情况,合乎国情,顺乎民意,具有很大的优越性。第一、有助于把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第二、有助于把国家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具体特点结合起来。第三、有助于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第四、有助于把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
4、我国的宗教政策--------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第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A、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有按宗教信仰参加宗教仪式的自由,也有不参加宗教仪式的自由。
B、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既包括保障人们信教的自由也保障人们不信教的自由。
C、国家只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组成的宗教活动是指在国家宪法、法律和政策范围内的活动。
D、不得利用宗教反党,反社会主义、危害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损害国家的利益;不得利用宗教干预国家行政、司法、和教育。
E、我国的宗教实行独立、自主、自办的方针。
第二、依法加强对宗教事物的管理。
是指政府对有关宗教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贯彻实施进行行政管理和监督,使宗教活动纳入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范围。
第三、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反对任何境外势力利用宗教干涉我国的内政外交。第四、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并不是要求宗教教徒放弃有神论思想和宗教信仰,而是要求教徒在政治上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党的领导;要求教徒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维护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
(3)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必要性
第一、符合宗教自身规律
第二、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第三、有利于团结信教群众(团结信教群众,把他们的意志和注意力集中到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的这个目标上,这是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教学内容:国际社会和我国的对外政策
1、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
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有:竞争、合作和冲突。
决定因素:国际关系的变化是由各国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决定的。A、国家利益是一国制订和确定对外政策及其目标的基本依据。是决定国际关系的基本因素。B、国家力量是决定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
2、主权国家及其权利 :主权国家是国际社会的基本成员,是国际社会的主要参加者。第一、主权国家的构成因素: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
A、人口是国家存在的基本因素。B、领土是国家存在的依据。
C、政权,即通常所说的政府组织,也是国家存在的基本因素。
D、主权,主权是国家的生命和灵魂,是国家存在的最重要的因素。
第二、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
A、独立权 B、平等权C、自卫权D、管辖权
3、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
第一:宗旨
A、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B、发展国际间友好关系C、促进国际合作D、协调各国活动的中心 简言之、就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发展。
第二:原则
A、各会员国主权平等B、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 C、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D、禁止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E、集体协作F、确保非成员国尊守上述原则。
4、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强权就是真理”这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核心思想,最大限度地攫取利润,追逐利益是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根本原因。
解决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根本途径:建立国际新秩序。
5、我国的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
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着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点
我国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独立自主的,又是以和平为宗旨的。它包括五个基本点: 第一、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第二、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我国的外交目的是维护世界和平,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是我国外交政策的首要的目标。第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A、内容:就是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B、相互关系:①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五项原则的核心和基础②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是各国和平共处的前提和必要条件。③平等互利、和平共存是五项原则的目标。
第四篇:高中政治会考知识点
必修一《经济生活》
【第一单元 生活与消费】
1、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
2、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3、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待售商品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
4、什么叫外汇汇率升高和外汇汇率跌落?
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
5、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6、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7、价格变动会产生哪些影响?(1)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①一般说来,价格上升,购买减少;价格下降,购买增加。②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
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③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还会受到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互为替代品/互补商品)
(2)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①调节生产规模 ②提高劳动生产率
③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8、影响消费的因素;主要是居民的收入(当前可支配收入、对未来收入预期、社会总体消
费水平)和物价水平。
9、消费结构的含义?变化趋势?
消费结构是指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变化的方向遵循由生存需要到发展需要再到享受需要。
10、恩格尔系数的含义?变化的意义?
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
恩格尔系数过大,必然影响其他消费支出,特别是影响发展资料、享受资料的增加,限
制消费层次和消费质量的提高。恩格尔系数减小,表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11、影响人们消费行为的消费心理主要有: 从众、求异、攀比、求实心理
12、怎样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树立正确消费观)(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
1、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1)生产决定消费。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反作用于生产。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②消费调节生产。③消费是生产的动力。④消费为生产创造新的劳动力。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
体现在控制力上。
3、如何使公司(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公司如何经营才能成功)(1)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2)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3)公司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4、如何解决就业问题?(1)党和政府的就业政策:党和政府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就业和创业环境。
(2)劳动者:每个劳动者都要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①树立自主择业观 ②树立竞争就业观
③树立职业平等观 ④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
5、投资方式有哪几种?怎样投资才是科学的? 投资方式有:
(1)存款储蓄:特点是灵活方便,比较安全,收益低。(商业银行主要业务是存款业务、贷款业务和结算业务。)
(2)购买股票:高风险、高收益(3)购买债券:稳健的投资
(4)购买商业保险:规避风险的投资(5)直接投资等。
注意:(1)要注意投资的回报率,也要注意投资的风险性。
(2)要注意投资的多样化,不应只局限在银行储蓄上,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给我们带
来了跟多的投资机会。
(3)投资要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量力而行。
(4)投资既要考虑个人利益,也要考虑国家利益,做到利国利民,不违反国家法律、政策。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
1、我国初级阶段的个人消费品分配制度: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的分配制度。
我国的分配方式主要有:
1)按劳分配(公有制)2)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个体经济)
3)按生产要素分配 4)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土地和管理等。
2、收入分配和社会公平
1)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
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2)如何实现社会公平(缩小收入差距)? 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②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
3、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③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项重要举措。完善分配政策,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通过加强税收调节,整顿分配秩序,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防止 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实现公平分配。调节财政支出,保护中低收入者的经济利益,减轻老百姓的经济负担。增加社会保障支出,使更多的人特别是中低收入者能够享受到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3、效率和公平的辩证关系是什么?怎样实现二者的统一?(1)效率和公平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第一,两者有一致性
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第二,两者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又存在矛盾。提高效率必然牺牲一些公平或保证公平必须放弃一些效率。(2))怎样实现二者的统一? 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
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②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过分悬殊;既
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
富帮后富。
4、财政收入的来源?影响因素有哪些?
财政收入分为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以及其他收入。其中,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基础性的)和分配政策。
5、财政作用
1)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3)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平稳运行
6、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特征。增值税——对企业的增值额征税。
个人所得税:是国家对个人所得征收的一种税。个税特点:高收入者多纳税,低收入者少纳税。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7、违反税法的行为有哪些?(偷税、欠税、骗税、抗税)
8、公民如何做到依法纳税?
(1)公民增强纳税人的权利与义务意识,自觉依法诚信纳税,积极行使纳税人权利。
(2)公民要增强对国家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以维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
【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资源配置的两种手段:计划和市场
市场调节:无形手(遵循价值规律——通过价格、供求、竞争实现)国家宏观调控:有形手(三个手段)
2、如何规范市场秩序?
(1)实施严格的市场规则(准入、竞争、交易)
(2)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3)每个经济活动参加者都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3、市场调节的局限性有哪些?(为什么市场经济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
(1)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2)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
(3)后果:如果仅有市场调节,会导致资源配置 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1)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基本标志。(2)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3)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什么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1)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2)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
6、我国的宏观调控 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主要手段:国家运用经济手段【经济计划+经济政策(财政、货币政策)】、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
7、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8、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 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3)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5)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9、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实质?
(1)主要表现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2)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国家为主导的。(3)载体:跨国公司
10、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地迎接挑战。
11、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的影响?
积极影响: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为我国经济发展赢得更好的国际环境;有利于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
消极影响:给国内的许多企业带来生存危机;对我国产品实行某些限制性措施;反倾销诉讼案会有所增加。
12、我国的对外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坚持 “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是我国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基本战略。
13、我国自对外开放过程中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主动防范风险,自觉维护 国家经济安全。
必修二《政治生活》
【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
1、我国国体及本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当家作主
2、我国人民民主的特点:广泛性、真实性
广泛性表现在:民主主体和民主权利的广泛性。
真实性表现在:有制度、法律、物质保障和人民利益日益充分实现上。
3、公民政治权利和义务
1)公民的政治权利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
2)公民的政治性义务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遵守宪法和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4、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①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②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③坚持个人利益、集体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5、公民的政治参与:民主选举, 民主决策, 民主管理, 民主监督 1)民主选举
2)民主决策①民主决策的方式: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②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
A、有助于决策者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决策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增强决策的科学性,避免决策的片面性
B、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提高落实决策的自觉性,推动决策的实施 3)民主管理的重要形式有农村村民自治、城市居民自治 4)民主监督
民主监督的方式:信访举报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新形式(监督听证会、网上评议政府、民主评议会等)
6、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的区别?
(1)是否遵循法律、法规(2)是否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3)是否正确处理权利和义务。第二单元
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1、政府的宗旨:为人民服务
2、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对人民负责。(如何做到——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树立了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3、我国政府的职能:
①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②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③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④提供社会公共服务
4、我国政府的作用:一方面,人们的公共生活受到政府的管理;另一方面,人们又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
5、我国政府部门为公民的求助或投诉提供服务的途径:①开设热线电话②设立信访部门、③发展电子政务④依法建立行政仲裁、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制度
6、政府的权利行使三个环节:决策、执行、监督
第五篇:高中政治会考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经济生活》
【第一单元 生活与消费】
1、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
2、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3、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待售商品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
4、什么叫外汇汇率升高和外汇汇率跌落?
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有利于出口 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有利于进口
5、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6、价值和价格的关系:价值决定价格;价格反映价值;二者在一般情况下成正比。
7、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8、价格变动会产生哪些影响?(1)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①一般说来,价格上升,购买减少;价格下降,购买增加。
②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③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还会受到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互为替代品/互补商品)
(2)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①调节产量 ②提高生产要素的投入
9、影响消费的因素;主要是居民的收入(当前收入、收入预期、社会总体消费水平)和物价水平。
10、消费类型:按交易方式分: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租赁消费 按消费目的分: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享受资料消费
12、影响人们消费行为的消费心理主要有: 从众、求异、攀比、求实心理
13、树立正确消费观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第二单元 生产、劳动与经营】
1、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1)生产决定消费。
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2)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②消费调节生产。
③消费是生产的动力。④消费为生产创造新的劳动力。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的基本经济制度是: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
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3、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掌握国民经济的命脉,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4、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主要形式、地位和作用 主要形式: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5、公司的法定形式: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责任公司。
6、公司如何经营才能成功(1)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2)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3)公司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7、如何解决就业问题?
(1)党和政府的就业政策:党和政府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就业和创业环境。
(2)劳动者:每个劳动者都要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①树立自主择业观 ②树立竞争就业观 ③树立职业平等观 ④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
8、评析劳动者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典型案例 第一、应以履行劳动者义务为前提; 第二、签订劳动合同制度;
第三、劳动者自身的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应增强
9、理解股票投资高风险、高收益同在
股票投资的收入包括两部分:一是股息和红利收入,来源于公司的利润;二是股票价格上涨带来的差价,10、投资方式有哪几种?怎样投资才是科学的? 投资方式
(1)存款储蓄:特点是灵活方便,比较安全,收益低。(商业银行主要业务是存款业务、贷款业务和结算业务。)(2)购买股票:高风险、高收益(3)购买债券(4)购买商业保险
【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
1、我国初级阶段的个人消费品分配制度: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我国的分配方式主要有:
1)按劳分配(公有制)2)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个体经济)
3)按生产要素分配(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土地和管理等。)
3、如何实现社会公平(缩小收入差距)?
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②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③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
④生产决定分配。大力发展生产力,创造社会财富。
4、效率和公平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效率和公平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5、财政收入的来源?影响因素有哪些?
财政收入分为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以及其他收入。其中,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基础性的)和分配政策。
6、财政支出的渠道和财政作用
财政支出:经济建设支出、科教文卫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保支出、债务支出。1)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3)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平稳运行
7、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特征。增值税——对企业的增值额征税。
个人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8、违反税法的行为有哪些?(偷税、欠税、骗税、抗税)
【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资源配置的两种手段:计划和市场
市场调节:无形手(遵循价值规律——通过价格、供求、竞争实现)国家宏观调控:有形手(三个手段)
2、如何规范市场秩序?
(1)实施严格的市场规则(准入、竞争、交易)
(2)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3)每个经济活动参加者都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3、市场调节的局限性有哪些?(1)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2)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3)后果:会导致资源浪费;经济波动;两极分化。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1)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基本标志。(2)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3)能够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什么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1)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
(2)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
6、我国的宏观调控
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主要手段:国家运用经济手段【经济计划+经济政策(财政、货币政策)】、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
7、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8、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推动经济战略结构性调整。3)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4)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9、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实质?
(1)主要表现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2)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国家为主导的。(3)载体:跨国公司
10、评析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以及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基本态度(1)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①(积极影响)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同时推动生产力的发展。②(消极影响):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
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2)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基本态度
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们应该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地迎接挑战。
11、世界贸易组织原则
非歧视原则,市场准入原则,互惠原则,公平竞争与公平贸易原则,贸易政策法规透明原则。其中最重要的是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
12、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目前中国已经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我国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基本战略是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13、我国自对外开放过程中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必修2《政治生活》
第一单元 公民的政治生活
1、我国国体及本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它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2、我国人民民主的特点:广泛性、真实性
广泛性表现在:民主主体和民主权利的广泛性。
真实性表现在:有制度、法律、物质保障和人民利益日益充分实现上。
3、公民政治权利和义务
1)公民的政治权利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
2)公民的政治性义务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遵守宪法和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4、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①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②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③坚持个人利益、集体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5、公民的政治参与:民主选举, 民主决策, 民主管理, 民主监督
①民主决策的方式: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②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
A、有助于决策者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决策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增强决策的科学性,避免决策的片面性 B、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提高落实决策的自觉性,推动决策的实施 3)民主管理的重要形式有农村村民自治、城市居民自治 4)民主监督
方式:信访举报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新形式(监督听证会、网上评议政府、民主评议会等)
原则:①敢于同恶势力作斗争;②采取合法的方式;③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第二单元 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1、政府的宗旨: 为人民服务
2、.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对人民负责。(如何做到——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树立了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3、我国政府的职能:①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②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③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④提供社会公共服务
5、我国政府部门为公民的求助或投诉提供服务的途径:
①开设热线电话②设立信访部门、③发展电子政务④依法建立行政仲裁、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制度
6、政府的权利行使三个环节:决策、执行、监督 决策环节:审慎行使权力,科学民主决策 执行环节:履行职能+依法行政
监督环节:外部监督和自觉接受监督
7、怎样监督政府的权力?
1)加强对政府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的关键是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这个机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二者缺一不可。2)建立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
行政系统外部的监督有: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的监督;中国共产党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
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有:上级政府的监督,监察、审计、法制等部门的监督。
8、加强对政府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的意义
(1)政府接受监督是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
(2)政府只有接受监督,才能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减少和防止工作失误;(3)才能防止滥用权力,防止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保证清正廉洁;(4)才能更好地适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做出正确的决策;
(5)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造福于民,从而建立起一个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11、政府权威
政府能否具有权威从根本上讲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
区别有权威与无权威的政府的根本标志:政府的管理是否被人民自觉地认可和服从。
第三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一)人民代表大会
1、(1)我国的国家制度包括国体和政体
(2)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我国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性质和职能 性质:是国家权力机关
地位:全国人大在我国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其他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并受它监督。
职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全国人大——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完整体系。全国人大 和地方各级人大
3、人民代表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
法律地位: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权利: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等。
义务: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5、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关系
“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制”是一种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二)中国共产党及我国的政党制度
1、中国共产党:地位、性质、宗旨、执政方式
地位:中国共产党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性质: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三、科)
2、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1)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政党制度的内容:
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是亲密友党。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
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政协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三)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三原则之间的关系:
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是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2、我国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自治权
(四)我国的宗教政策:宗教信仰自由 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内容包括:
①宗教信仰自由②依法管理宗教事务③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④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第四单元 走进国际社会
1、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人口、领土、政权、主权是构成主权国家必不可少的要素,其中主权是国家的生命和灵魂。
2、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有哪些? 权利: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
义务: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其国际争端等义务
3、联合国的宗旨、原则、作用?
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原则: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不得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集体协作,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确保非会员国遵守上述原则。
作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4、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
5、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利益
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对立则是引起国家间冲突的根源。
6、为何以及怎么坚决维护我国的利益? 我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尊重其他国家正当的国家利益,维护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7、当今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
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怎样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1)必须坚决地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2)改变旧的国际秩序
(3)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为基础的有利于世界和平和发展的国际新秩序。
8、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9、我国的外交政策
1)是什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我国外交政策制定的决定因素: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我国外交政策的: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4)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
(1)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与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2)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独立自主
(3)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它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10、中国怎样走和平发展道路?
(1)要积极发展对外关系,努力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2)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关系,不断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3)要坚决发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永远不称霸。
必修4《哲学与生活》 1.哲学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
(2)联系:①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3、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唯物主义、唯心主义 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可知论、不可知论
4、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三种基本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3)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5、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由于对意识的不同理解,形成两种基本的形态。
(1)主观唯心主义
基本观点: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当作世界的本原。王守仁:心外无物;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2)客观唯心主义
基本观点:把客观精神(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主要的特征)(1)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2)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3)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8、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唯 物 论
原理
1、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1)物质决定意识。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主观符合客观.(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
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3)离开运动谈物质和离开物质谈运动,都是错误的。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区别: 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2)联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4、意识能动作用
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第一,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第二,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⑤意识的本质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
2、规律普遍性、客观性原理
原理: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普遍的。
方法论: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但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认 识 论
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意识):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方法论:在实践中检验、丰富和发展认识;又要把已有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特别是要充分发挥科学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
1、实践的特点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2、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真理都是有条件的,是具体的
3、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上升性
辩 证 法
Ⅰ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5条原理)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联系是普遍的。方法论: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
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方法论:①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②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条件性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方法论: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
(1)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
(2)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5.系统和要素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方法论:统筹考虑,优化组合
Ⅱ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3条原理)
1.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原理(发展的普遍性原理)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方法论: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
注:运动变化不一定是发展,发展一定是运动变化。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和变化。
2.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方法论: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
3.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发展的状态)
(1)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重视量的积累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Ⅲ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7条原理)原理1:矛盾——对立统一
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斗争性。方法论:坚持一分为二的的分析方法.原理2:矛盾的普遍性
①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事事有矛盾)②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时时有矛盾)方法论: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原理3:矛盾的特殊性
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纵向)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内部)方法论:矛盾特殊性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理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②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方法论:共性与个性相统一,一般与个别相结合.原理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方法论: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原理6: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方法论: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辩证的否定观
原理: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联系的环节。实质就是“扬弃”。
方法论: 树立创新意识。
历史唯物主义
原理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的发展;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的发展。①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 本矛盾。
③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 盾,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
原理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方法论: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1)坚持群众观点:
①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相信群众,服务群众,对人民负责,向人民学习。
②群众观点的要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2)坚持群众路线:
①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②群众路线的地位:它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人生观 价值观 原理1:人的价值
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价值),同时还包括社会对个人的承认与满足(自我价值)。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一个人的价值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
方法论: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和实现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中学生怎样做?
①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②要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③要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价值观的指引.④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原理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原理: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①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②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方法论: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正确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正确标准: ①必须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②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