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看见读书笔记

时间:2019-05-14 11:54: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柴静看见读书笔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柴静看见读书笔记》。

第一篇:柴静看见读书笔记

温柔的坚持

——读柴静《看见》

然在网上看到了一段她参加演讲比赛的视频,不同于其他演讲视频中演讲者激情澎湃,柴静从容淡静,她讲了四个故事,她说一个国家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一个国家由这些人创造并且决定,只有一个国家能够拥有那些寻求真理的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能够记录真实的人,能够不计利害为这片土地付出的人,能够知道世界并不完美,但仍然不言乏力不言放弃的人„„这六分钟左右的演讲给了我巨大震撼,原来演讲还可以这么性感。

后来知道她写了本叫《看见》的书,朋友看后啧啧赞叹,劝我一定要看,于是便也买了来看。起初是作为睡前读物看来消遣,可是看着看着便觉得心里疼的看不下去,好些文字直指人性直逼心灵最深处,实在不是一本适合拿来消遣的书,于是放好书签,放在柜子深处,待到放暑假才有时间平心静气的慢慢来读。

《看见》是柴静十年记者生涯的一个回顾,没有场面宏大的叙述,而是在以我多年前看到的那段演讲里那样平静的身影在讲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在回忆这十年中她所经历的事件当中形形色色的人。没有说教,只是客观的呈现新闻事件。也就是这样最真实朴素的叙述最能打动人心最能发人深省。我们看新闻往往只是看到了新闻的一面却并不能窥见新闻的全部真相,我们看事情也往往从个人好恶出发,于是我们就想当然的认为某件事该批判某件事该表扬,看柴静的书让我可以从更多的角度去关注事件的全部真相,而那些真相是我过去从不知道的。因为工作的关系,我格外关注书中所述的孩子们的故事,而这些故事真的触动我的心灵,让我对教育这个工作有了更深的认识。

再次看到药家鑫的事,心里很难过。媒体集中报道的有关药家鑫的故事我听了很多,这次作者从药家鑫父亲的角度来阐述这个事情的来龙去脉。这让我这个工作和孩子密切相关的人发自内心的觉得关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太重要了。孩子的成长是默默的,而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当父亲用暴力手段去解决问题的时候,孩子学会解决问题的手法必然是暴力,当父亲对受欺负的孩子漠然置之的时候,孩子可能得出的结论是这就是个弱肉强食的社会,暴力才能解决问题。当孩子在自己成长的岁月经历了这些悲伤,他必然会有比一般人更坚硬的内心,这个内心让任何人无法走近,当发生了药家鑫的悲剧后我们只是一味的指责孩子的冷酷残忍而忘了去反思好像伟大的成人如何推波助澜让孩子变成了这样。马加爵,药家鑫„„该反思的不只是他们本人,他们家长,更是这个让我学会以暴易暴的世界。

更让我感到心痛的是《双城故事》里面的孩子们,他们约好相继自杀,并付诸实践,愚蠢的大人们把这一些归罪于邪教!是什么样强大的邪教能轻而易举的攻占孩子的内心,让孩子伸出手去伤害自己,让孩子们互相鼓励走向死亡。我们看到自以为是的成人简单粗暴的做法,试图用暴力抹去孩子心上的伤痕,我心疼孩子们默默承受不被大人理解的痛苦。他们尚未体会到这个世界的全部爱意却已经失望的踏上了死亡的绝路,是在这个世界上有绝对话语权的所有大人需要忏悔的吧!

写到这里想起我看到过的一期电视节目,在中央台有与书同名的电视节目,是柴静主持的,有那样一期节目让我印象深刻,这期节目叫《温柔的坚持》节目中说“成成12岁被确认为是一个智力发育迟缓的孩子,家人一直靠给学校出钱,让他在私立学校跟着普通生就读,他上课的时候在教室里跑,抢别人的书,别人讲话他参与不进去,他讲的话别人听不懂。别人在身后骂他“傻子”,拿石子砸他,成成用他的方式保护自尊,讲话时总是抬着脸,居高临下“我是一个有钱人,等有一天我把你们都买下来,你们都听我的”,别人冲他做厌恶的鬼脸。而且喜欢演一个有钱又霸道的坏蛋。”

“喜欢一个女生,但对方觉得被他喜欢是一件让人反感的事情,一接近,对方就跑,他在后面追,全班的女生都掩护她跑,他更欢乐,觉得大家都陪他玩老鹰捉小鸡,这成了一个游戏。班上几个男生把他拉到厕所揍他,打得很厉害,之后他带着棍子和塑料枪去上学,专门去找打他的人,躲都躲不开“哪怕是打闹还有点事干干。”最后班里的同学加上老师都把他当成了空气。

没办法,父母只好给成成转学,后来父母把他送到台湾接受融合教育。在融合教育下,普通生和有自闭症、智力有问题的孩子一同学习生活。这个学校里特殊孩子占到了三分之一。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成成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变得能安静了,能比较流畅的跟别人对话了,而且还能帮助别人。在台湾成成有有了喜欢的女孩,这一次女孩安安静静的听成成讲话,而成成觉得只要他喜欢的女孩可以听他说说话他就很幸福„„

节目中,柴静说“我们可以看到,用暴力和冷漠去惩罚一个人,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我们也可以看到将一个人视为绝对弱者,对他刻意纵容一味忍耐,是什么结果。但我们也可以看到,即使一个人被视为不可救药令人绝望,在他能够被温柔对待的时候,他的心灵中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因为温柔的坚持,因为坚信教育的力量,因为尊重让一个又智力缺陷的孩子也幸福而有尊严的生活着,当成人的世界可以给孩子这样的关爱而非简单粗暴,大人们去了解孩子们的内心,尊重孩子的独特性格,是不是这样才有资格去教育孩子们做他们的老师呢?

第二篇:柴静看见读书笔记

柴静看见读书笔记

潘颖颖

说起来惭愧,已经很久没有静下心来好好看一本书了,柴静的《看见》却让我一见钟情,书中并没有华丽的词藻和多么优美的文字,但是这些平实的文字,却总能引起我的共鸣,让我有一种看完他的欲望。

看见,是书名,也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作为一个渺小的个体,我能看见的东西很局限,在这个局限中又有多少是我能看透,看明白的呢?别的不说,对于自己,我又是否能看见自己的内心深处?从小到大习惯了顺从,但又一天需要自己做主一些事的时候,就会慌张失措。现在的我,喜欢在一个人的时候思索,与自己的内心对话,我的人生目标是什么?我渴望和我所追求的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生活?他跟现在生活的差距在哪里?需要怎么做才能达到这个目标?得到的结果往往是无解。生活是个魔术师,他在这里的某个时刻我的意识形态是这样,但是下一刻,他会为你打开一个窗或者在路口转一个弯,让你欣喜或者沮丧。而我所能做的,就是尽自己所能的去做自己可以做的事,做完之后不要去想结果,就让他过去,是成功最好,不成功我也能淡然处之。这也是所谓的成熟吧。

书中内容除了给人以人生得思考外,作者更多记录得是自己的成长。

鲁迅先生曾经说:“我们从古至今,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看见》让我对CCTV改变了很多固有的成见,做新闻的人骨子里都有那么些执拗,作为观众我们看不到他们幕后的挣扎和探索。

什么是真实?最真实的文字莫过于作者对自己真切的成长记录,而让那些处在人生懵懂的人们从这成长的文字中体会和感受到真实的爱与痛,只有在这种爱与痛中激发出来的能量,才叫人生的“正能量”。关注无数人真实的生活,用我们富有感情和敏锐的眼睛去捕捉、发现,将完整事件铺陈在大众面前,让他们自己做出判断。

也许,这就是媒体最大程度上,能够做到的最好的。

之前的自己看待问题,只想找到真正的桎梏的答案,对与不对,看完此书,我开始更加清楚的认识自己,认识这个社会,不会一板一眼的探求所谓的答案,人心尤为复杂又极其简单,他们都渴望幸福,但是往往被悲伤所扰,做出了前后矛盾的事情,纠结于心,最终伤害的人是自己也是旁人。客观和理性才能理顺事情找到问题的源头……

看了《双城的创伤》后,我的心情很抑郁,这种感情不浓却化不开;在《山西,山西》一章里,书记跟老头儿的那一番“国家是先发展再治理”、“有钱就能治理”的话,回荡在心头凝成郁结;在《真实自有万钧之力》一章中,看到那个没能求出小女孩,最终只能够给她两个糖的记者在嚎啕大哭时,我虽没有泪眼婆娑,但心里犹如被蚁啃噬一样。柴静带给人的力量,不是来自这些故事本身,而是来自于柴静认识人,了解人,感受人,理解人,她在认识人的过程中认识自己,也让我们跟随着她去认识我们自己。

在《看见》的宣传片里,柴静说以前别人认为她是一个如林妹妹般的人物,但我现在看到的是一个挥洒自如的女强人;书中以前的柴静是一个被批评后会“眼泪打转”的女孩,但现在的柴静无论面对什么都能够镇定自若;曾经的柴静一个心气高傲的文艺女青年,现今的柴静已经化茧成蝶。《看见》是这十年来柴静看见的别人的故事,也是这十年来柴静看见的自己的故事

看到了柴进辛苦事业的进程,再反观自己,虽然本身职业不是记者,但是知道记者的责任感是很巨大的,他们的言论导向决定了群体的思维导向,这也就是政府为何多多干预媒体的言辞,南方周末事件才能得以发生。柴静她的出名是中国当代迫切渴望真实报道的必然发生的结果,她给人真实、追根究底,解决问题的真实感觉,所以很多柴迷信赖她,我虽然不是她的柴迷,但是内心是尊重她,敬重她这种女子,也渴望自己能像她一样,有自己的原则,又在不断经历中完善自己的原则,独立而自主。

第三篇:柴静和《看见》

“你是什么样的节目,就会有什么样的人来看”

柴静和《看见》

作者:南方周末记者 李晓婷

发自:广州2013-01-11 10:18:12 来源:南方周末

     标签 柴静 看见 采访 记者

5·12汶川地震,柴静在现场报道。没有主题,没有策划案,只有记录生活里的片断。“遇上了就拍,遇不上就待着。”她和工作伙伴跟采访对象共同生活。这是柴静想要的工作状态。(柴静供图)

柴静的新书《看见》出版不到一个月,印数已过百万。“骂柴”和“挺柴”的两派抓住时机,在网上开打嘴仗,一方指责她“心灵鸡汤,用文艺腔把社会问题简单化”,另一方说“谁不让我喜欢柴静,我就反对谁”。柴静对南方周末记者说:“你是什么样的节目、什么样的人格,就会有什么样的人来看,所以不用分辩和解释。”这是谈到《看见》中的一期节目,又似乎另有所指。她说对自己没有好奇心,在书中写的是自己试图成为职业记者的过程。“这很困难,因为人性本能不欢迎„客观公正‟,总有一些事实想要掩盖或粉饰。我只能说,我尽可能诚实了。” “不要找,要等”

2012年12月21日,在广州方所演讲和签书前几小时,柴静秘密地做了一期节目的采访,她走在坑坑洼洼的地上,脚上沾满泥,摄像在耳机里听到她低声说了一句:靠,还是这个过瘾。

柴静原本设想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做十年,甚至以上。到第六年,她被台里调离。

做完《24小时》之后,接下来是《面对面》。那时柴静并不知道《看见》的存在,也不知道这是在每天中午播出的一档纪录片节目。偶尔看到一期节目,她打电话给《看见》的制片人李伦,要求过去。理由是:“这片子把我惊着了,这年头还有人愿意这么拍电视?”

这期节目叫《古浪冬天的神话》。讲的是一个叫“北京厨子”的人从北京赶往甘肃古浪,救助那里124名患了矽肺(尘肺病中比较危急的一种)的矿工的故事。柴静记得其中的一组镜头:“厨子”张罗了很多宴席,请病人吃饭,晚上回到宾馆,他躺在床上,翘着腿跟记者聊天。

“我很少在电视上看到一个人向电视记者这样袒露内心,这个记者肯定是不着急、慢慢地陪着这个人,陪了很长时间,一块吃一块住,一块在那个穷地方受着冻,才能有这个东西。我就想要这个。”

柴静自己最接近这种状态是5·12地震时在北川杨柳坪的拍摄,不知道主题,没有策划案。她想起铁凝说过的一段往事,那时铁凝30岁,冰心问她:“姑娘,成家了没有?”铁凝说:“没有。”“嗯,不要找,要等。” 那次的拍摄就是“等”——“遇上了就拍,遇不上就待着”。“记者很少跟受访者共同生活,总是带着任务来了又走了,但在那种情况下非得跟他们生活不可。这样,你才能看见雨是怎么从破了的瓦上掉下来,蜜蜂怎么飞来掉在茶水里,你用刀尖小心把它挑起来移走,看它歪斜一会儿,再飞走。这是生活。”

柴静和南方周末记者提起默罗,这是CBS的著名播音员,在“二战”时期德军进占维也纳时有一段即席播报,堪称广播节目现场直播史的开端。显然,他的现场报道也让她沉醉。

柴静最喜欢的是默罗在1940年伦敦遭受轰炸期间的系列报道——著名的“这是伦敦”。“这太了不起了。他根本不需要画面,他的语言就能创造画面。”在车里,柴静开始复述其中一段,窗外车流正拥挤—— 这是德军的第一次轰炸。他的开场白是:这是伦敦,在夜晚,当炮弹呼啸着穿过丛林,丛林也呼啸以对。轰炸过后,他路过一家百货公司,里面的货架很多都倒了,有一瓶黄桃罐头从货架上翻倒,碎了,罐头里的汁液拉得很长,隔很长时间才会掉到地面上,他说,那是全伦敦唯一能够听到的声音。

“电视记者容易犯的一个毛病就是信口开河,一定要把5分钟填满,所以就说一些无意义的废话,但他不是,每一个字都精确地嵌在那里。”

柴静学习的另一个对象是沃尔特·克朗凯特(冷战时期美国最负盛名的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她记得他曾经描写的两个细节:

一次是在海军服役,对方大炮打过来的时候他们正在打牌,炮弹几乎击中船身了,发生了很大的震荡,手中的牌撒得满天都是,最后有一张黑桃A斜斜地插在了船板上;另一次是在战争结束之后,他进入荷兰,在装甲车上,士兵除了要接受姑娘们的亲吻之外,还有人们纷纷向他们投掷郁金香花束,因为郁金香都是用铁丝绑着的,他就被一根铁丝正中鼻梁流了血,这是他在战争中第一次流血。

复述完毕,柴静眼睛睁得很圆:“你看,他们不是简单的新闻记者,而是作家,我要向他们学习如何写作。” “以前的我,很可能就追上去了”

报道李阳家暴事件的这期节目播出后,柴静很长一段时间觉得不舒服。

现场是这样的——柴静问:你为家庭做了什么?李阳回答:我一年回来二十天。柴静再问:这是你对家庭做的最重要的事吗?李阳回答:我本来可以回来得更少。紧接着他把问题掷向他的对手:你是一个事业很成功的女强人吧?你也是把工作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吧?柴静当即接了招:家庭应该有很重要的价值。该不该有这样的交锋?事后,柴静的朋友牟森问她:“为什么这样?”柴静答:“因为他反问我。”他摇头:“反问不是原因,而是结果,他为什么反问你呢?”

这让柴静开始想:人一定是受到了压力,想要反击,才会反问。但柴静认为自己的反应也很自然,“我是一个女性记者,也做过女子监狱的暴力犯罪调查,知道遭受暴力的女性的心理,自然就有我的价值判断。” 2006年,柴静采访虐猫事件的主角,她质问将虐猫视频传至网上只为牟利的当事人:即使不违法,难道就不用考虑道德?另一次,在做了关于违法征地的采访后,她又在笔记本上写:“太没有道德了。” 现在她显得不那么非此即彼。“就像我们看电影的时候说这是好人,这是坏人,会热泪盈眶或者义愤填膺一样,都是一种刺激,人会因为迷恋这种刺激而把它变成一种模式。记者这个身份就是要把这种模式破除,把情绪变成认知,而不是对它加以判断。” 采访李阳后近一年,2012年的9月,柴静采访了李永波。这又是一个身处漩涡中心的人——在伦敦奥运会上,女羽双打队员于洋和王晓理因“消极比赛”被取消比赛资格,李永波深受舆论批评。他也和李阳一样,语带锋芒,性格强硬。

节目进行到中段,谈到林丹和李宗伟在上海的一场国际邀请赛,当时林丹领先了四球,上海观众为弱者加油,喊“李宗伟加油”,李永波很生气,在赛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说:“要是再这样的话上海我就再也不来了,怎么能为外国人加油呢?你们都不爱国。”

如果是过去,这可能会是一个短兵相接的采访,可能会火花四溅。“无非是一些句式,比如„难道你不觉得……‟,„可是有人会质疑……‟用这种否定和质问的方式。有一部分记者是这么做的,观众也会很喜欢,但是我自己现在不会这么做。”

这次柴静换了一种问法:你为什么这么想?李永波用他一贯的桀骜态度开始辩解。当柴静说“体育发展到现在已经有一定水平,观众对于体育文明也有更高的理解”时,李永波的态度忽然松动了。他说:“对,其实喊一喊也挺好的,这对球员在赛场上心理素质的成熟也有帮助。”

“我没有质问他,只是提出了另外一种可能性,其实这种可能性在他心里早就生根发芽了,你把土松一松,这个芽自己就长出来了。”柴静说。

到结尾,柴静问李永波,韩国教练因为奥运会上“消极比赛”被终身禁赛,和你的处境反差这么大,为什么?此时,李永波摘下话筒,一边说“我要赶飞机”,一边快步离开了现场。

以前的柴静,有可能会追上去,“希望你回应一下这件事,在你登上飞机之前还有时间。”这次她没有动。“电视有很强大的力量,剪辑和写稿的时候,对于同样的影像,放在不同的位置上加以解读,都会有完全不同的效果。况且有些问题不一定非要问出来,你留出一些空隙,观众自己会补足。”节目原原本本地播出了这个画面,而在片尾,也照例由柴静做了一段长一分半钟的陈述和解说。

不久后又有刘欢的采访。过程顺利,但结束后刘欢打电话来,希望谈到的一些内容不要用。这部分主要关于他为何退出选秀节目,涉及一些较为尖锐的看法。这本是采访中的重点篇幅,也是节目的新闻点和看点,但节目最终剪掉了这些片断。

在受访者的接受度和观众的接受度两者之间,现在的柴静选择前者。“采访本身有一种傲慢的可能。过去我觉得我就是观众的代言人,要完成他们交给我的使命,但是现在我会首先尊重坐在我对面的人,因为对这个人来说,节目播出后对他人生的影响可能是你不可估量的。最重要的是,即使我不播这些内容,同样应该有自信完成一期质量不错的节目。”

节目播出后,柴静发现刘欢本人很认同,观众也没有不买账:“每个栏目会有自己的观众群,不用你去营造,或是大声喧哗来吸引。你是什么样的节目、什么样的人格,就会有什么样的人来看,所以不用分辩和解释。” “人渣也有人渣的困境”

2011年4月,柴静的节目《看见》做了“留学生机场刺母事件”。最初广为流传的是一个悚动的火车读物式的故事:一个大逆不道的孽子为了钱在机场捅了亲生母亲,舆论一片责骂。

“我们反对这种拙劣的市井传奇,只有简陋的模式,多少是智力上的懒惰。”柴静后来在采访中发现,弑母案无关乎道德,实情是:该留学生患有家族遗传的精神分裂症,幻听和妄想已经持续很长时间,但他和家人、学校都一无所知,或是不愿面对。“我不太相信会有异常的人与事,我相信人人都是亲切寻常,我想找到的就是那种真实。”

药家鑫被执行死刑两个月之后,柴静采访了药庆卫。柴静和节目组的共识是:每天追踪热点新闻,就像大火烧荒——大火一过片草不留,土地焦黑一片,而土壤里的东西关心的人并不多,这不对。他们决定等一等,等大火过去再回到原地。

事实上,节目组曾在一个月前跟药家的人联系,对方表示不想再说什么,节目编导告诉他们:可以,但任何时候你们想说我们都愿意听。柴静认为这个态度很重要:“你尊重他,不冒犯,但是保持关切。” 观众反映这期节目的调子过于悲情,有悖于新闻的客观中立原则。柴”至于客观,“客观不代表没有感情,客观的反面是偏颇,感情的反面是麻木,而客观跟感情从来不相互抵触”。静不理解他们说的悲情所指为何:“是说那种痛苦吗?这是应该的吧,年迈的父母失去孩子,这是人最大的痛苦之一。

柴静对做明星访问一直谨慎,但《看见》里也出现了一些明星,比如姚晨、李亚鹏、贝克汉姆。在《读库》2012年的座谈会上,她跟张立宪谈起此事。张立宪的《读库》有一个原则就是不做显著者,因为显著者的话语权已经太多了,沉默的大多数话语权太少了,而且显著者已经慢慢地不说人话了。

柴静不再同意这种看法。“以前我会选择,哪些人不要找我做。但是记者的本分是记录这个时代当中任何类型的人,而不能加以个人的观点,否则很容易因为你不喜欢这个人就不给他话语权,就会导致这个人越来越符号化。六哥(张立宪)说有的人是人渣,我说人渣也有人渣的困境,既然我们要做的是人,每个人就应该是平等的。不在于我采访的是不是明星,而在于我采访的是不是人。”

第四篇:《看见》柴静范文

《看见》 柴静

第一章 别当了主持人就不是人了

1.一个新闻事实至少可以深入到只是、行业、社会三个不同的层面,越深,覆盖的人群就越广,你找到了几个层面

2.戏谑风头人物,逗逗女同事,拿领导开涮

3.饭在锅里,人在床上

4.好的我就不说了,我提点意见,好的为什么不说呢?好的地方也要说,我先说。。

5.有句话叫有意瞄准,无意击发。要有这个“无意”

6.他说姑娘你可得加把油啊,领导说,扶不起来就不扶了

7.他骂人的这个劲儿,史努比说,让人轻生的心都有——因为她骂的都是对的8.批评你不可怕,对你失望才可怕

9.你问一个问题的时候,期待答案吗?要是不期待,你就别问了

10.人们声称最美好的岁月其实都是最痛苦的,只有事后回忆起来的时候才那么幸福

11.默多克说,新闻人就是要去人多的地方,但我心里知道,我就是不爱扎堆

12.爱打听,好传播

13.我的心不在腔子里

第二章 那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

1.当一个人关心别人的时候才会忘记自己

2.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第六章 沉默在尖叫

1.家庭是最小的社会但愿,门吱呀一声关上后,在这里人们如何相待,多少决定了一个社会的基本面目。

第八章 我只是讨厌屈服

1.能独立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却不傲慢,对政治表示服从,却不卑躬屈膝。能积极地参与国家的政策,看到弱者知道同情,看到邪恶知道愤怒,我认为他才算是一个真正的公民。

2.你想要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3.我想要宪法赋予我的那个世界

第五篇:柴静《看见》

《看见》读书笔记

整个寒假我几乎都在阅读这本《看见》,柴静刚写的一本新书。闲来没事,就坐下来把书翻开,看完一章就不由得停下来了。总是会被一个句子或整个事件给感动,或者更准确地来说,是触动,甚至是激动。当看到“思想的本质就是不安”这样一针见血的句子时我没办法不停下来去思考去反省;当读到《那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这章时,我也没办法不停下来去回忆非典那年我在干什么;看到《我们终将浑然不分,像水溶于水中„„》旁边那幅插图时,我也无法控制住自己内心当时复杂莫名的心情。

说来也奇怪,这本书中故事都是别人的故事,但是我读到每一章几乎都忍不住想要扯到自己身上来,并在不断地反思之后,又回到书中,希望能够在书中找到我想要的答案。但是柴静她并没有给我任何答案,她只是让我去看,去见,去思,去索。不得不被这个安静刚毅的女子给打动。

幸而这本书不是一本小说,可以说是一本回忆录,章与章之间并不是通过情节联系的,但又不能说是杂乱无章的。从目录上的那些标题来看,你就能看到一个女记者的心路历程。

第一章就给自己来一个不冷不热的下马威,“别当了主持人就不是人了”,这句话她是用来告诫她自己的,同时此后她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如果在主持人和人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如何把握好“表演性采访”和“表演性克制”之间的分寸?说简单点,就是如何成为一个真真正正的人?其实我们口口声声说要去看见,去认识这个世界,最后回过头来还不是要看见我们自己本身吗?

有人曾评论说“《看见》既是柴静个人的成长告白书,某种程度上亦可视作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其实我更倾向于前者,更觉得柴静至始至终对自己都是诚实的,甚至她都没去想要不要去对读者诚实?而她的诚实,却让我们看到了我们自己的不诚实。

记得那天下午我看到《沉默在尖叫》这一章时,是柴静采访一个因家暴而致死丈夫的女囚,看到多处都情不自禁地默默流泪。旁边父亲正在抽烟,依旧是一脸的中年后的沧桑和落魄。我不知为什么,心里突然冒起了无名之火,我愤怒,我埋怨,我责怪父亲没有给我一个好的家庭环境。

看我又把书里的故事扯到自己身上来了,而且是硬生生地。因为我家里并没有家庭暴力那么恐怖的事,只是像大多数家庭那样,夫妻吵吵闹闹,为贫困所迫。如果勉强要说有不同的话,那就是我的家庭父母吵得更凶,三个孩子也比同年的孩子更加叛逆。我们总是无法原谅彼此的缺点。记得放寒假前,我跟姐姐说不想来广东和父母一起过年。姐姐就说了一句话,没有任何责怪的意味——“是什么样的父母?做了什么样的事?竟让小女儿都不想回家和父母在一起过年?”我听了,已是泪眼婆娑。我想起了柴静书中的那句“他人经受的,我必经受。”

寒假我还是回广东来过年了。家里不再像以前总是掀锅子摔盆子那样大吵大闹了,互相挫磨了这么多年,都累了。心里的怨气都只好往心里压,彼此妥协。父母和我们,谁对谁来说都是“一个不能少的”。于是这个家里终于安静下来了,但是是那种歇斯底里的安静。总有一刻还是会爆发的,迟早而已。就是在那个下午,我坐在阳台上,看完柴静的《沉默在尖叫》,突然对旁边的父亲说了一句,掷地有声:“你们都好虚伪!”然后就甩身而去,回到卧室,把门重重的摔上,全然不去理会在我绝食的这两天里母亲的焦急,也不去理会父亲是如何去消化我那句沉重的“你们都好虚伪!”,是要硬生生地独自承受吗?我也不知道自己当时哪来的那么大的愤怒,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说出“虚伪”两个字。我觉得我始终没办法认识自己。当我诚实地说出自己的虚伪来时,心里又是充满了恐惧,顷刻间,我对自己的期待,亲人朋友对我的期待,分崩瓦解,支离破碎。我无法承受这种不安。

很多时候我也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写作,写诗歌,写小说,写散文,我们是为什么而写呢?曾经我以为是心情的发泄。但久而久之,却觉得总有种无病呻吟的感觉,如今看我过去写的那些文字,里面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情绪,煽情,故作姿态,假装深刻。可除了当时的“情绪”,从那些文字里看到的我总觉得是不真实的,我不止一次地扪心自问,那是我吗?或许我可以用“年少幼稚”这样的字眼来安慰自己,好让我不再那么自责。但那不是清醒,而是麻痹。如今看看柴静这本十年的心路告白书,我又一次溃败了。我不得不去重新面对那些问题。

又突然想到昨天看到的那部电影——《时时刻刻》。Virginian Woolf说:“You cannot find peace by avoiding life.”要怎么样来面对生活呢?面对这一生只有一次的属于我们自己的生命呢?“To look life in the face, always to look life in the face and to know it for what it is.At last, to know it, to love it for what it is and then„„to put it away.”最后这句话深深地刺中了我,直指内心,我仿佛也可以看到我那像石头一样成了石坝的心,突然间漫溢出许许多多鲜活的水分子,我尝试着去认识我自己,我尝试着去记录我的心,去记录心中那些一闪而过的idea,肤浅也好。

下载柴静看见读书笔记word格式文档
下载柴静看见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生看见柴静读书笔记[推荐5篇]

    因为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用自己的方式成长。我成为不了你,也不想做第二个你。但是,柴静,正如你说过的,人生无处不相逢。也许,未来的某天,我们会以另一种方式相遇。你说呢?下面为大......

    高中生看见柴静读书笔记五篇

    说起来惭愧,已经很久没有静下心来好好看一本书了,柴静的《看见》却让我一见钟情,书中并没有华丽的词藻和多么优美的文字,但是这些平实的文字,却总能引起我的共鸣,让我有一种看完他......

    柴静《看见》语录

    读书笔记 柴静《看见》语录 ·我知道自己身上已经开始散发失败者的味儿,再这样下去谁都会闻出来了—在动物界,你知道,只要你散发出那样的味儿,几乎就意味着你没有指望了,很快,很快......

    《看见》2012广州 柴静

    《看见》2012广州 柴静 1. 爱读书的人无论身处什么样的境地,他都能够以一份相对从容,而不是喧嚣的气息,都是书本教给他的东西。 2. 《读者》——什么样才是一个好的编辑?10条 看......

    柴静《看见》读后感

    终于在网上将柴静写的《看见》看完了。舒了一口长长的气。每看完一个章节总是会对自己现有的生活态度有所影响,总是在自问自己一直以来面对生活和工作所秉承的心态。柴静在......

    柴静《看见》读后感

    未忘初衷读《看见》有感一个春风沉醉的傍晚,我从语文老师口中得知了《看见》,得知了柴静。我想一个主持人、一个记者能看见什么呢。自己在心中揣测:她一定是向读者介绍一些采访......

    柴静《看见》读后感[模版]

    无能的力量,宽容的心 ——《看见》读后感 李琛 他与一位认识八年的中国女志愿者结了婚。我祝贺他,他回信有些低落:“既然我同意成家,那我就要踉着老婆走。虽然我感觉到,我的学生......

    柴静《看见》读后感

    柴静《看见》读后感 王敏 这几天下班回家看见女儿在看柴静的《看见》,兴趣使然,我便与她一起读了这本书。原先对柴静的节目并不怎么关注,但看了这本书之后,我真心赞叹这位姑娘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