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中历史会考试卷(共5篇)

时间:2019-05-14 11:47: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上海高中历史会考试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上海高中历史会考试卷》。

第一篇:上海高中历史会考试卷

上海高中历史会考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学者考证,历史上的商族屡屡迁徙,最后一次迁徙后,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果。这次迁徙的组织这是

A.商汤 B.武丁 C.盘庚 D.商纣

2.儒学思想在后世不断发展,下列主张哪个具有民主启蒙色彩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制天命而用之

C.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D.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3.近年在汉堡发现了一本1691年出版的《论语》英译本。该书译自法译本,法译本译自 拉丁译本。书的前言中说这位哲学家的道德是无限辉煌的。对以上信息解读不准确的是 A.当时中国政府重视对欧洲宣扬中华文化 B.孔子的思想在欧洲曾经得到推崇 C . 该译本出现在“西学东渐”时期

D.《论语》曾在欧洲以多种语言流传

4.古人所谓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强调的是祭祀祖先、悼念死者的教化作用。这一主张属于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5.商鞅变法功不可没,但他本人却被贵族诬告谋反,惨遭杀害。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直 接损害贵族利益的是

A.重农抑商 B统一度量衡 C.迁都咸阳 D.按军功授爵

6.“贤者举而上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这句话主要反映了战国时期的

A.墨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法家思想

7.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指 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正统的孔孟学说 C.柔和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家

D.儒家学说与权术

8.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乃至有导“江南之为国盛矣”的赞叹。该时期江南开发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A.北方大量人口南迁 B.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C.统治者推行劝课农桑政策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9.隋王朝短促,但在制度建设上却多有建树,既有继承发展,又有开拓创新。其中由隋朝 开创并为唐所继承的制度有

A.府兵制、三省六部制

B.府兵制、科举制C.三省六部制、科举制D.科举制、均田制

10.下列各项内容和王羲之的书法成就有关的是①汇合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 新的风格②书法代表作有《兰亭序》和《黄庭经》等③他博采众长,世称书圣 ④其子 王献之书法造诣也极高,父子合称二王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1.下列事实不属于少数民族受汉族先进文化影响而进行的是

A.北魏孝文帝改革 B.契丹族创制自己的文字 C.西夏推行科举制选拔官吏 D.南诏实行复种制

12.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准备开展宋元时期科技成就的探究性学习,需重点查阅

高中各年级课件教案习题汇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 A.《考工记》B.《神农本草经》C.《齐民要术》D.《梦溪笔谈》

13.王安石变法解决“积贫”的指导思想是,“因天下之利,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 天下之费”。为此他制定的新法是①青苗法 ②募役法 ③免役收庸法 ④方田均税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4.1127——1368年,少数民族两次入主中原。对这两次过程相同点的认识是 A.北京成为全国政治中心 B.结束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统一 C.实行行省制度

D.接受汉族文化,推动自身进步

15.下列职官或机构,直接管理地方财政的是

A.西汉刺史

B.唐朝户部

C.北宋三司使

D.明朝成宣布政使司

16.下列关于汉代官吏的分析,正确的有①察举制是选用官吏的主要途径 ②地方官要回避 本籍③官吏有任职时间规定④罪犯子孙不得为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7,中国读书人历来耻于言商,耻于言利”,而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却放弃仕途,投身于近代工商业。这里反映出的观念意识是

A.实业救国 B.工商皆本 C.重利轻义

D.重商轻农

18.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①西周实行分封制

②西汉设置刺使③唐朝实行三省制④宋朝实行参知政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9.从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主流文学表达形式的变化看,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 趋势是

A.逐渐平民化 B.逐渐贵族化 C.逐渐神秘化

D.逐渐宗教化

20中国古代历史上屡次出现的南北分裂或对峙,最终多以北方政权统一南方政权为结局。以下哪次统一却改变了这一定势

”A.隋朝统一

B.北宋统一 C.明朝统一 D.清朝统一 21.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 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

22.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点,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 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 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周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他所抨击的是 A.先秦儒学 B.汉代经学 C隋唐佛学 D.宋明理学

23.**和**是西藏的宗教领袖,从乾隆年间起,其继承人由

A.金瓶掣签确定 B.宗教上层人士推举 C.中央政府直接任命 D.**、**互相指定

24.据《明史外国传》载:崇祯时,历法益疏舛,礼部尚书徐光启请令其徒罗雅谷、汤 若望等,以彼国新法相参校,开局篡修。文中的其是指曾与徐光启长期合作的 A.白晋

B.利玛窦 C.南怀人D.巴多明

.加强对管理的监察是实现吏治清明的重要措施。历史上,下列机构或官职具有监察职 权的是①御史大夫②通判③御史台④军机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6.出身布衣”,重视经济立法并严惩贪污贿赂的古代皇帝是 A.隋文帝

B.唐玄宗 C.明太祖 D.乾隆帝

27.宋元时期,话本、杂剧的出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其流行主要是适应了下列哪一 社会阶层的需要

A.官僚 B.市民 C.皇族 D.农民

28.被称为“为资本主义的到来吹响了号角”(马克思语)和水手之友的发明是中国四大发 明中的

A.印刷术和造纸术 B.造纸术和指南针 C.火药和印刷术 D.火药和指南针 29.生活在东北地区的女真族

A.由粟末发展而来

B.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了八旗制度

C.建州等部明初归奴儿干都司管辖

D.在奴尔哈赤时将族名改为满洲 30.下列关于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表述,正确的是

A.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酿酒

B.唐朝前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

C.明代引进原产于美洲的高产农作物D.清政府鼓励扩大手工业生产规模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

31.(10分)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有研究者在论述“明朝妇女婚姻观的两重性时,引用过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志(不改嫁)者,五十以后不改节(节操)者,旌表 门阁(表彰其家族),除免本家差役。——《明会典》

材料二

正史中各代烈女数字:《唐书》54人;《宋史》55人;《元史》187人;《明史》“ 不下万余人”。——祝瑞开《中国婚姻家庭史》

材料三

女子周胜仙与男子范二郎相遇,“四目相视,具各有情”,二人通过巧妙的自我介绍,订下终身。——《醒世恒言》

材料四

孟玉楼丧夫后要改嫁,亲戚及乡邻都赞同,“少女嫩妇的,你拦着不叫她嫁人,留 着她做什么?”——《金瓶梅》

请回答:(1)该研究者认为,明朝妇女的婚姻观存在两重性,即保守性与自主性。他可能使用上述哪些材料来分别证明?(2分)

(2)结合明朝中后期的经济、文化状况,你认为,该研究者提出的明朝妇女婚姻自主性出 现的原因是什么?(4分)

(3)上述材料分别来自官方文献、学者著作和小说,你对该研究者利用这些材料进行研究 有何看法?(4分)32.(30分)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聚徒讲学,弟子三千。其中不少学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

材料二

股之取士皆本于学徒,鼓道德一于上,习俗成于下,其人才皆足以有为于世。自先

王之泽竭,教养之法无所本,士虽有美材而无学校师友以成就之,此议者之所患也。今欲追 复古制以革其弊……以俟(等待)朝廷兴建学校。——王安石《临川集》

材料三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初期,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地以同文馆、电报学堂、武备学堂、水师学堂、自强学堂等命名的学堂相继创办。期间还有150多人被派赴美、英、法等国留学。

材料四

拿破仑通过《教育基本法》等法令实施教育改革,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同时改 建与发展为资产阶级政治经济服务的初等学校、中等学校、专科学校和军事学校等。

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教育主张?(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的教育主张和实践给当时的教育格局带来了怎样的变化?(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教育改革的原因。(2分)概括其教育改革 措施的特征。(6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教育变革的历史背景。(4分)并对此变革加 以评价。(4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拿破仑教育改革的特点。(4分)说明拿破仑教育 改革的目的。(4分)

历 史答 题 纸

第二篇:高中历史整理(上海会考第一分册)

第一分册

第一单元 古代东方

古代东方文明兴起于肥沃的大河流域,农业是经济基础。古代埃及、巴比伦、印度和中国都是在农业经济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几乎都经历了从分散到统一的过程。在统一之后实行了与之相适应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1课 古代两河流域

1.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两河流域是指亚洲西部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区域,东西两面分别与伊朗高原和阿拉伯大沙漠相邻、北接小亚细亚山地、南临波斯湾,基本上位于今天的伊拉克共和国境内。古希腊人称之为“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之间的地方”。

2.楔形文字,又被称为“钉头文字,BC3100年之前,苏美尔人就开始使用这种文字,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古代两河流域最主要的文化成就。

3.《汉穆拉比法典》(B)目的:为了更有效地规范王国的社会秩序,进一步巩固王国的统治。

内容及评价:是目前已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法典全面维护统治集团的根本利益,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严格规定了各个阶层的义务,严厉惩罚各种社会犯罪,比较清楚地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历史的第一手文献。

第2课 古代埃及

1.古代埃及的地理位置A 2.国家实行高度集权的专制统治A。法老是拥有绝对权威的专制君主,集政治、军事、经济、司法和宗教大权于一身。他强化王权神授的观念,自奉为神或神 的后裔,将自己的意志视为法律,拥有对全国土地的支配权,并控制着所有军队,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高级官吏的任免权。

2.金字塔与来世信仰

是古代埃及法老专制权力的象征,它向世人展示了法老至高无上的权威。金字塔也是古代埃及人来世信仰的具体体现。

最负盛名的就是胡夫金字塔和哈夫拉金字塔。举世闻名的狮身人面像就矗立在哈夫拉金字塔的旁边。

3.象形文字和纸草

古代埃及人早在BC3500年以前就发明了象形文字。

古代埃及人最初以刻刀和石头做书写工 具,发明了笔和墨水以后,纸草、木片、石头和陶片都成了书写材料,其中纸草的使用最为普遍。

第3课 古代印度

1.社会分裂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大种姓集团。

特征(B):四大种姓在理论上皆为职业世袭、内部联姻和排斥外人的社会集团。各自的法律地位、社会权利和宗教生活均不相同。种姓制度造成印度社会阶层的隔离,阻碍了社会成员的流动,对印度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2.佛教的创立和发展: 时间:BC6世纪 地点:古代印度 创始人:悉达多

大藏经:由于内容主要有经藏、律 藏和论藏三部分组成,所以又称为三藏经或三藏。

第二单元古代美洲与黑非洲 第4课 美洲印第安文明

中美洲的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和南美洲的印加文化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玛雅文化

玛雅人长于农耕,用金石工具,从野生植物中培育了包括玉米、马铃薯、西红柿、可可、烟草在内的40多种农作物,后来都陆续传播到世界各地,极大地丰富和改善了人类的生活。

第三单元古代希腊罗马

第6课 古代希腊城邦制度 1.古希腊的地理位置A 2.城邦的特征:古代希腊城邦一般是以一座城市为中心、连带周边乡村地区而形成的独立国家,以小国寡民为基本特征。

3.BC5—BC4上半叶,是古代希腊历史上的“古典时代”。这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高度发展的繁荣时期,也是古代希腊城邦制度的全盛时期。

3.雅典民主政治(C)在古代希腊人建立的众多城邦中,影响最大而又最具典型意义的是雅典。雅典城邦以其政治民主、经济发达和文化繁荣而著称。形成和发展:

核心: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以成年男性 公民的直接参与为核心。

确立:是在广大平民与氏族贵族长达100多年的斗争过程中逐步形成和确立起来的,是平民在斗争中逐渐战胜氏族贵族的结果。

里程碑:BC594年的“梭伦改革”和BC508年的“克利斯提尼改革”

全盛时期:希波战争以后,BC443年至BC429年,伯里克利连续当选为雅典十将军委员会的首席将军,开创了雅典历史上的“伯里克利时代”。

评价:以伯里克利时代为代表的雅典民主政治,是古代希腊城邦社会中先进的政治制度,它有利于调动城邦公民的积极性,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 步。然而它毕竟只是城邦公民内部的民主,而且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真正享有民主权利,妇女、外邦人和奴隶则都被排斥在外。

第7课 希腊古典文化 1.古代希腊人创作的《荷马史诗》,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2.三大哲人: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3.希罗多德及《历史》

欧洲语言文字中的“历史”一词就源于希腊语,原意为“经过调查研究的纪事”。古代希腊的历史学诞生于古典时代,是以希罗多德的名字及其《历史》为标志的。《历史》开创了叙事体的撰史体裁 第8课 古代罗马政治制度

1.罗马共和国的开始:BC509年,罗马废除了“王政”,改行共和制度,开始了近500年的罗马共和国时期。

2.罗马帝国:BC27年,他被元老院授予“奥古斯都”称号,罗马历史也就以此为标志进入了帝国时代。

3.罗马帝国的疆域:到DC2世纪初,罗马的统治疆域达到了最大规模:东迄幼发拉底河,西抵不列颠,北达多瑙河,南至北非,形成为一个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环地中海大帝国。

4.DC476年,西罗马帝国的末代皇帝被废黜。这一事件是西罗马帝国灭亡的标志,也是欧洲古代历史终结和中世纪开始的标志。

5.392年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国教

第9课 罗马法体系 十二铜表法

1.背景:罗马共和国建立以后,罗马平民为争取自身权利而斗争的意识不断提高。BC451年至BC450年,在平民的强烈要求下,罗马共和国政府先后制定了12个法表,并将全部条文刻于12个铜牌之上,公布于罗马广场,因而被称为“十二铜表法”。

2.内容:“十二铜表法”包括债务法,继承法,婚姻法以及诉讼程序等各个方面,基本上是罗马人传统习惯法的汇编,表现出维护贵族和富裕平民利益的倾向。

3.评价B:“十二铜表法”是古代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它体现出古代罗马人的法治精神。它明文公示,按律量刑,改 变了以往贵族随意解释法律的状况,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滥用权力,规范了社会生活。它从法律条文的思路和格式上为后来罗马公民法奠定了基础,成为罗马法体系的渊源。4.罗马人的法治精神B

第四单元古代伊斯兰世界

第10课 伊斯兰教和阿拉伯世界 伊斯兰教的产生 时间:DC7初

地点:阿拉伯半岛 创始人:穆罕默德 经典:《古兰经》成为伊斯兰教最基本的经典。

第11课 奥斯曼帝国(删除)1.1453年4月,穆罕默德二世亲率大军围攻君士坦丁堡。5月末,奥斯曼军队经过激战,攻占君士坦丁堡,东罗马帝国灭亡。

1457年,奥斯曼人迁都君士坦丁堡,后将其改名为伊斯坦布尔。

2.奥斯曼帝国控制亚欧商路及其影响(B):奥斯曼帝国占领地中海东部沿岸地区和君士坦丁堡以后,控制了亚欧商路,破坏了地中海区域原来的商业秩序和环境,迫使欧洲商人另行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第五单元 中世纪西欧

第12课 封建制度

1.“采邑改革”及其影响:

DC8上半叶,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马特改革土地分配制度,变无条件赏赐为 有条件分封。史称“采邑改革”。

影响:采邑改革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采邑连同居住其上的耕种者一起分封,加速了自由农民的农奴化进程。在采邑制度下,国王仅仅是名义上的全国最高土地所有者,实际权力有限。法兰克王国后期,采邑渐渐演变为世袭领地,封建领主实力坐大,王国陷入分裂割据状态。

2.西欧封建制度大体产生于DC6下半叶,后逐渐扩展,DC11前后基本确立。

3.等级君主制(B)背景:DC12以后,随着城市的复兴和商品经济的活跃,英,法等国王权呈加强之势,以国王为代表的中央集权势力和新兴的市民阶层在共同利益驱使下,力 图携手打破封建割据局面。自DC13下半叶起,英、法相继出现了新的权力机构——等级代表会议。

定义:等级君主制是王权借助等级代表会议实施统治的一种政权形式,贵族和市民等阶级层共同参政,并在一定程度上分享权力,这是西欧封建制度的重要特征之一。

权力分配:在等级君主制时期,司法和军事等方面的权力渐渐集中到中央,等级代表会议则主要掌控国家赋税的批准权和分摊权,市民阶层的利益和要求开始受到重视。

意义:等级君主制相对于中世纪早期的政治混乱和割据状态而言,具有历史进步意义,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初步形成标志:1265年召开的英国议会和1302年举行的法国三级会议,标志着英、法两国等级君主制的初步形成。

第14课 庄园和城市

1.中世纪庄园:庄园是西欧中世纪农村基本的经济和社会组合,大体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国王、教会贵族和世俗贵族都是庄园领主。

2城市争取自治斗争的常用方式:金钱赎买和武装斗争是常用的两种手段。

宗教:基督教的兴起

1.兴起:1世纪上半叶,兴起于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人中间

2.中世纪教会和西欧教会(删除):(1).互相利用,互为依存,各得其所(6——11世纪):

基督教:在日耳曼人中广为传播,影响大增;

教会成为最大封建主,掌控西欧耕地总面积三分之一;

聚敛财物,什一税遗憾为最。

(2).教皇权力极盛(13世纪): 表现:对西欧教会集权统治,干涉各国内政,鼓吹教权至上,力图建立天主教会主宰一切的世界。

影响:干扰了西欧各国政治统一的进程和民族国家的形成,阻碍了西欧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导致日后宗教改革的重要原因之一。(3).教权逐步衰落(14世纪以后)原因: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新兴市民阶层的支持,英、法等国中央集权加强,教会权力逐渐被削弱。

过程:阿维尼翁之囚是由盛转衰的标志——法、意等争夺教廷控制权,天主教会一度出现两个、甚至三个教皇,天主教会大分裂。教权更趋衰落,干预世俗事务的能力下降。

文化:圣经和西方文学艺术

(1).《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内容丰富。

《旧约全书》中的《诗篇》、《箴言》、《雅歌》最具文学色彩,是西方文学组成部分之一,在西方流传甚广。(2).对西方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提供素材,被反复使用

随着时代的变迁,后世作家和艺 术家在圣经中注入新的内涵,宣扬新的思想和理念,有的成为西方文学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如《最后的晚餐》和《创世纪》(米开朗基罗),展现了人文主义理念。

第三篇:河北省普通高中历史会考试卷

河北省普通高中历史会考试卷

本试卷分卷I和卷II两部分。卷I共8页为选择题,卷II共4页为非选择题。本试卷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卷I(选择题,共50分)

注意事项:1.考生可将现行普通高中教科书带入考场,带入的教科书上允许写有文字,但严禁夹带纸条,其它任何资料不得带入考场。

2.答卷I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准考证号、科目填涂在答题卡上。

3.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答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监考人员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1~30小题每小题1分,31~40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近代中国被迫对外开放开始于

A.鸦片战争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甲午战争后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2.太平天国运动没有波及到的省份是 ..A.广东、广西

B.湖南、湖北 C.河南、河北

D.内幕、新疆 3.对《天朝田亩制度》评述错误的是 A.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

B.几千年来中国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C.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D.由于军事斗争环境恶化,它并没有真正实行过 4.洋务运动的最终目的是

A.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B.维护清朝统治

C.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D.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5.下列关于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和中国无产阶级产生叙述不正确的是 .A.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在全国各地兴起

B.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和束缚 C.19世纪四五十年代,在外国商人开办的船坞和工厂里,中国无产阶级诞生了 D.中国无产阶级是近代中国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

6.台湾人民发布檄文,抗议示威,“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组织义军,誓与台湾共存亡的事件发生在 A.17世纪六十年代

B.19世纪四十年代 C.19世纪末

D.20世纪四十年代 7.中国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实践活动开始于 A.太平天国运动

B.戊戌变法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运动 8.辛亥革命首先在武昌取得成功,其根源在于 A.洋务运动期间,张之洞在武汉创办了民用工业

B.20世纪初,武汉地区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较快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 C.武汉是帝国主义入侵较早的地区,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与人民群众矛盾激化 D.革命党人在武汉地区进行了比较长期的起义准备

9.“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可决弹劾之”的规定出自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华民国约法》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0.以支持袁世凯做皇帝为条件,提出灭亡中国“二十一条”的帝国主义国家是 A.英国

B.美国 C.日本

D.沙皇俄国

11.一战前后,对中华民族工业发展作出贡献的著名实业家不包括 .A.张謇

B.周学熙 C.荣宗敬、荣德生

D.曾国藩 12.下列属于前期新文化运动影响的是

①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 ②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③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④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基础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13.提出“既要革命,就要有一个革命党,没有一个革命的党,没有一个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理论和革命风格建立起来的革命党,就不可能领导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战胜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是

A.李大钊

B.陈独秀 C.毛泽东

D.邓小平

14.2005年是黄埔军校建立

A.八十周年

B.八十一年 C.九十周年

D.一百周年 15.为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奠定了基础的是 A.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 B.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

C.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 D.《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发表 16.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最主要原因是 A.国共两党团结合作,制定了正确的北伐方针 B.广大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

C.北伐将士作战英勇,尤其是共产党员的先锋作用 D.汉口、九江人民收回英租界 17.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主要是指 A.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共合作遭到破坏 B.革命果实被蒋介石窃取

C.中国共产党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D.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18.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星星之火的是 A.南昌起义

B.秋收起义

C.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D.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建立

19.“按明治大帝遗策,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等,皆以实现。惟第三期之灭亡满蒙,以便征服中国领土尚未实现”,为此,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

A.九一八事变

B.华北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20.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 A.红军开始长征 B.遵义会议 C.长征的胜利

D.毛泽东思想被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2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标志是 A.“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B.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C.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 D.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22.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所在地是 A.重庆

B.延安 C.西柏坡

D.北平

23.下列不属于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殖民统治的是 A.汪精卫集团建立伪政权

B.进行野蛮的经济掠夺 C.推行奴化教育 D.发动皖南事变

24.抗日根据地实行的土地政策是 A.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B.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C.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 D.建立农业合作社 25.重庆谈判签署了

A.《国民政府自卫抗战声明书》 B.《和平建国纲领》 C.《双十协定》

D.《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 26.解放战争时期的战略决战是指

A.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B.三大战役 C.渡江战役

D.解放军占领南京

27.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同西藏地方政府达成《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协议》,西藏获得和平解放,这意味着 A.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B.除台湾和少数沿海岛屿外,中国领土全部解放 C.彻底废除了在我国延续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制度 D.西藏步入了社会主义

28.关于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叙述不正确的是 .A.发生的原因是对当时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 B.逐步导致了政治上的阶级斗争扩大化 C.使国家的建设事业蒙受重大损失 D.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29.九一三事件后,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使国民经济形势出现复苏的局面,其原因是 ①提出批极左思潮,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

②积极进行解放干部工作

③明确提出全面整顿思想

④进行二月抗争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 ①②

30.使少数民族地区通过和平方式废除剥削制度,消灭了阶级压迫,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的措施 A.进行民主改革

B.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C.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D. 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 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得侵略权益是列强惯用的伎俩。回答31~33题。

31.割占中国香港岛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天津条约》

D.《瑷珲条约》 32.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是 A.英国

B.法国 C.日本

D.沙皇俄国 33.《辛丑条约》对中国造成的影响主要是 A.使外国侵略势力深入到内地 B.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开始解体 C.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D.完全确立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中国各阶层进行了不懈奋斗。回答34~36题。34.有关《资政新篇》叙述正确的是 A.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

B.反映了农民当时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

C.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D.主张建立“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35.戊戌变法的首要目的是

A.建立君主立宪制度

B.救亡图存 C.促进中国人民觉醒

D.维护清朝统治 36.中共从国民大革命失败中得出的新认识有

①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权

②必须掌握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③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④必须坚持反对帝国主义不动摇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 ①②

从实际出发,运用灵活的战略战术,是我党取得军事胜利的宝贵经验。回答37~38题。37.抗日根据地民兵在反“扫荡”中创造出的游击战术有 ①地雷战

②地道战 ③麻雀战

④破袭战

38.人民解放战争第二年的基本任务是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外线”是指 A.解放区

B.国民党统治区

C.南京

D.延安

改革开放后,中共致力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回答39~40题。39.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将土地公有制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B.使农民获得了生产自主权

C.克服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 D.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40.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 A.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B.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卷II(非选择题,共50分)

注意事项:1.答卷II前,将密封线左侧的项目填写清楚。

2.答卷II时,将答案用蓝、黑色钢笔或圆珠笔直接写在试卷上。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41题13分,42题12分,43题12分,44题13分,共50分)4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0年7月30日,各省革命志士70余人齐集东京,召开预备会议,决定建立新的革命组织。会议还决定,以“驱除达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作为入会誓词和革命宗旨。

材料二

党的最低革命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本部(东三省在内)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材料三

全会一致认为,全党和全国人民必须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解放思想,努力研究新情况、新事物、新问题,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全会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

了必须完整地、正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以上均摘自刘宗绪主编《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三分别是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哪两个党派的政治纲领或指导思想?(4分)

(2)上述纲领或指导思想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6分)各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3分)

4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理战胜强权”是中国人对巴黎和会的欺诈,也是鸦片战争以来几代人的梦想。然而,弱国无外交,欧美列强在和会上出卖中国权益,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于是,五四运动像火山一样爆发了。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I〕(岳麓书社)

材料二

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爱国示威游行

材料三

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爱国主义精神贯穿运动的始终,是“五四”精神的主旋律。五四运动也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体现了鲜明的民主和科学精神。五四运动又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体现了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I〕(岳麓书社)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的是哪两个重大历史事件?(4分)

(2)据材料三,指出“五四”精神包括的三个方面的内涵。(6分)

(3)作为青年学生应该怎样继承“五四”精神?(2分)

43.中国近代史上除传统的自然经济形式外,还出现过哪些心得经济形式?(10分)其中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的是哪种经济形式?(2分)

44.一百六十多年以来,中美两国关系经历了不同寻常的发展历程。请回答:

(1)1844年美国专使顾盛向美国政府报告说:“······英国和其他国家,也必须感谢美国,因为我们将这个门户开放的更宽阔。”美国“将这个门户开放的更宽阔”凭借的是什么条约?(2分)

(2)抗战胜利后,美国对华推行了怎样的基本政策?(2分)其目的是什么?(2分)

(3)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中国采取的外交政策是什么?(2分)抗美援朝对新中国有何影响?(3分)

(4)20世纪70年代末中美两国结束长期对抗局面,开始走向正常化的标志是什么?(2分)

第四篇:上海高中历史会考第5册 知识点

1、《天津条约》:

(1)1858年,清政府分别与英、法、俄、美四国签订

(2)主要内容:增开牛庄(后改营口)、汉口、九江、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允许外国人到内地游历、通商、自由传教;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自由航行;外国公使驻京,并可在通商口岸设领事馆,赔偿英国白银400万两,法国200万两。条约签订后,英法联军退出天津。B

2、火烧圆明园:1860年,结果:维新派所推行的改革措施,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一些权贵显宦、守旧官僚对于新政阳奉阴违,托词抗命。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下令搜捕维新派。谭嗣同、林旭、刘光

二、1901-1905年新政举措:涉及废科举、办学校、派游学、改革官制、修订刑律等各个方面。这些举措,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并未触及根本的专制制度。

三、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实行“预备立宪”:以九年为限,九年后正式召开国会,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1911年5月,清政府宣布组建所谓的“责任内阁”,但内阁13名成员中,皇族占7人。这一内阁被称为“皇族内阁”。“皇族内阁”的成立,严重违背了宪政精神。

至此,清政府借立宪之名欺骗国人、企图实现专制集权的目的完全暴露。原先对立宪抱有幻想的立宪派大失所望,开始另找出路。

亥革命最终又失败了。

权利与和平关系。

(2)海军军备问题。美、英、日、法、意五国签订《五国海军协定》,五国海军主力舰总吨位之比为5:5:3:1.75:1.75。条约提升了美国的海军实力,英国的海上优势开始丧失,日本的海军力量发展受到限制。

(3)中国问题。由于日本代表的强烈反对,山东问题没有列入会议议程,而是会外由日本与中国单独谈判,美、英观察员列席。中、日两国最终签订《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及附约》,中国的部分权益受到保护。美国为削弱日本在中国的势力,以尊重中国的主权与独立为名,坚持要求各国签订《九国公约》(全称为《九国关于中国事件应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保证门户开放政策。中国政府提出的取消领事裁判权、归还租借地以及关税自主等要求却未被采纳。

3、华盛顿体系

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和发展,它通过一系列条约确立了太平洋地区的新秩序史称“华盛顿体系”。

三、战后世界:

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构建起新的国际格局。在这一体系中,英国的世界霸权遭到美国的挑战,欧洲大陆的政治版图发生巨大变动(四大帝国崩溃),世界局势暂时得到稳定。

战后英国世界霸权地位的变化:

(1)英国从债权国变成债务国,经济发展缓慢。

(2)英国的殖民体系渐趋瓦解。1926年,英国被迫承认自治领在内政外交方面获得独立。1931年,英国议会通过《威斯敏斯特法案》,批准上述决议,英联邦正式形成。

四、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评价:

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是20世纪人类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发布了一系列革除“旧染污俗”的政令,内容涉及剪发辫、易服饰、改称谓、废跪拜、禁缠足和倡女权等方方面面,促成了社会习俗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二、二次革命(1913):

1913年,袁世凯派人刺杀宋教仁,孙中山发起二次革命,结果失败。

三、护国运动(1915~1916):

1、原因:1915年,袁世凯与日本签订出卖中国权益的“二十一条”。12月,袁世凯公然宣布复辟帝制,改1916年为“洪宪”元年。遭到了全国人民的激烈反对。

2、经过:蔡锷在云南举起反袁护国的旗帜,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在一片讨袁声中,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

3、结果:取得胜利。

四、“洪宪帝制”结束后,中国进入了军阀割据时期。皖系(段祺瑞)、直系(冯国璋)、奉系(张作霖)。

面貌焕然一新。

2、以工代赈,解决失业问题:

为解决大规模失业的问题,政府举办公共工程,实施“以工代贩”,扩大消费需求。措施:(1)政府组建民间自然资源保护队,吸收大量男青年从事造林、筑路、森林防火、防止水患、水土保持等市政工程。(2)政府还成立民间工程署,以完成工程计划与支付工资。

3、调整工农业生产,复兴实体经济:

(1)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同时成立国家工业复兴局负责实施该法。

(2)政府还通过《公平劳动标准法》,规定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禁止使用童工。(3)先后颁布两个《农业经济调整法》,设立农业经济调整署,适量缩减农业生产,提高农产品价格,并调整农业信贷机构。

(二)社会保障措施B

目的:为了限制过于悬殊的贫富差距,协调劳资关系,进一步缓和社会矛盾。措施:

(1)解决贫富差距问题:首先,积极实施失业救济,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国会通过《社会保险法》,建立养老金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对残废及无谋生能力者的救济制度。其次,在全国推行累进所得税制度,加征遗产税和财产转移税。

(2)协调劳资关系:①颁布《全国劳动关系法》,成立劳资代表对等组成的全国劳工关系局。②政府还通过《公平劳动标准法》,规定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禁止使用童工。

三、影响:

罗斯福新政从1933年开始推行,直到1941年结束,主要内容可用“3R”来概括,即复兴(Recovefy)、救济(Relief)和改革(Reform)。

1、对美国:它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缓和了社会矛盾,使美国走出了经济危机。

2、对其他国家示范效应:此后,国家干预和调控经济,承担起一定的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成为20世纪资本主义国家普遍的政策取向。

国交战,另一方保持中立;条约有效期为10年。②条约还划定了两国在未来东欧的势力范围。

第五篇:上海高中历史会考·重要事件历史意义整理

西方社会发展

雅典民主政治:

进步性:调动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进步 局限性:局限于成年男性公民

罗马法治精神:

对于欧洲:在法律的形式和内容上产生影响

对于所有人:崇尚法治的精神和追求法律平等的决心

君主专制:

打击大贵族,强化王权,颁布了一系列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商主义政策

新航路开辟:

积极:开始了世界史进程:经济上开始形成世界市场,推动资本主义发展,进行原始资本累积;文化上联系日益密切

消极:给亚非拉人民带来空前浩劫

君主立宪制:

两部法案是英国确立了议会至上原则和君主立宪制度。自此英国进入一个较长的稳定发展时期,为工业革命的到来创造了条件。

宣传自由平等:

没有平等,自由便不能存在,而自由是一种自然条件;人与人在法律上平等,不平等来自于私有财产和国家权力。

① 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基础 ② 为即将到来的资产阶级革命做理论和舆论准备 ③ 为新国家(资本主义)提供了政治构想

美国独立战争: ① 民族解放战争②资产阶级革命③为拉美独立运动树立了榜样

美国联邦制度确立的意义:

美国联邦制度确立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以及各种分权问题。自此美国政局得以长期稳固,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

南北战争:

消除国家分裂,维护国家统一,为美国发展壮大奠定基础

工业革命的意义:

在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方面:①产业升级换代②阶级关系改变③城市化,生活质量提高 在生产方式方面:

积极的:工厂制度产生,有利于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促使了英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消极的:血汗工厂 总的:

第一级:生产方式改变

第二级:产业结构变化,社会结构变化,生活方式变化 第三级:社会政治制度变化,社会经济制度变化 第四级:社会主义运动兴起 第五级:世界市场变化(瓜分狂潮,通过殖民间接推广工业革命成果),世界殖民体系形成,第六级: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德意志统一:

积极的:结束分裂割据,使德国走上自由发展道路 消极的:王朝战争→君主政体→军国主义

俄国废除农奴制:

积极的: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消极的:自上而下→局限性+封建残余

明治维新:

积极的: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实现了和西方列强平起平坐的目标 消极的:自上而下→封建残余→军国主义的社会基础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① 承认了列强之间相对实力的变化,并建立国联以适应世界整体化进程的需要。这为20年代的和平奠定了基础。② 强权政治产物 ③ 缺乏有效解决国际争端的机制 ④ 无视殖民人民的要求,就需维护殖民地体系 ⑤ 对苏俄采取排斥态度

十月革命: ① 是社会主义从理论走向实践,突破了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 ② 推动20世纪民族解放运动

罗斯福新政: ① 调整产销矛盾,缓和社会矛盾,使美国走出经济危机 ② 对其他国家有示范效应 ③ 成为之后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政策取向

雅尔塔体制: ① 主张合作和共处 ② 强权政治,承认并划分大国势力范围

冷战开始: ① 美苏两极化形成→激化社会矛盾→地区矛盾和冲突增多 ② 双方不诉诸武力,使世界格局相对平稳

西欧一体化:

区域经济集团化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压力下产生的,同时,又成为了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① 促使欧洲政治经济稳定发展,提高欧洲地位 ② 为其他区域的经济联合做了成功的范例,推动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发展

东方社会发展

同盟会: ① 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中心 ② 三民主义是当时历史条件下最完整、最系统的民主革命纲领 ③ 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新的阶段

辛亥革命的意义: 积极的: ① 结束了君主专制,创立了中华民国 ② 《临时约法》 ③ 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④ 刺激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 消极的: ① 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半封建半殖民的社会性质 ② 人民依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五四运动: ① 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② 工人以独立姿态站上历史舞台 ③ 工人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 ④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⑤ 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⑥ 是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下载上海高中历史会考试卷(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上海高中历史会考试卷(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历史会考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会考复习提纲[必修二] 一、中国古代经济 (一)中国古代手工业 (1)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A.夏商周时期以青铜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 B.特点: a.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

    浙江省2010年普通高中历史会考模拟试卷

    浙江2010年普通高中历史会考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33小题,每小题2分,共66分。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文献通考》记载:“中书取旨,门下复......

    浙江省2008年高中历史会考试卷及答案1五篇范文

    浙江省2008年高中历史会考试卷 试卷Ⅰ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实行郡县制是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

    高中历史会考指导(最终版)

    高中历史会考指导各中学高一历史老师:原决定召开的温州市高中历史会考研讨会因“非典”暂停了,但由于2003年是我省历史学科会考采取半开卷考试的第一年,故要求教师们仍要十分重......

    2017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总结

    高考会考历史复习要点 (必修1)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但同时存在分裂的隐患。......

    宁夏高中历史会考论文

    调查报告 改革开放前后家乡的变化 调查题目:改革开放前后家乡的变化 调查目的:了解改革开放前后前后人们生活的变化 调查过程:确立题目;上网查阅相关资料;整理资料;撰写成稿 调查......

    2009年高中历史新课程会考模拟试卷(样卷)(共五则范文)

    2009年高中历史新课程会考模拟试卷 2008.12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本大题共50 小题,每小题1分,共计50分) 1.西周时期......

    2016上海高中信息科技会考试卷1[本站推荐]

    2016上海信息科技会考试卷1 第一部分: 信息科技基础 1.一位科学家对一群老年人说:“在不久的未来,为了避免孤独,老人可能面临这样的选择,是选择一只宠物狗,还是选择一个数码伴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