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国崛起之苏联观后感(推荐)
《大国崛起》观后感:苏联
曾经庞大的苏联,其主要的民族是由斯拉夫人构成的,就如同中国主要是由汉族构成的类似,这个主体民族,在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思想的同时,也是一个散发着勇敢坚强气息和以坚韧不拔著称民族。
1917年,苏维埃政权在十月革命后诞生。沙俄在十月革命中遭受到了农民的起义,转变成了社会主义的苏联。当时的苏联是一个不被别国认同的一个领土大,力量小的国家。苏联的社会主义革命初期,国家让农民无偿地供给粮食,所以 农民非常不满。在探索从未有人实践过的社会主义道路时,列宁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及时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调整为新经济政策,把自由市场经济开放后,在“社会主义”上面,再加上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把苏联的国家经济完全搞上去了。这个国家也渐渐得到了部分国家的认同。
列宁去世后,在面临封锁和战争威胁的国际环境下,斯大林决定加快工业化进程,开始实施计划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随着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苏联一跃成为工业强国,令当时正处于经济危机中的欧美各国惊叹不已。美国的汽车大王福特首先在苏联这块富饶的国土上建立了汽车工厂,并向市场投放了大量的“T型车”。在一战后不久,这种车的产量就上了万。工业化成就的光芒掩盖了苏联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的弊端。在苏联的飞速发展的过程中斯大林继承了列宁的事业,而很快到来的二战检验了这一工业化成果。
二战期间,苏联一开始就因德国的袭击而损失了几万的兵力。但苏联的工业发展是不可小看的,苏联每天制造的武器、飞机、坦克,都比德军的日产量多一倍!苏联在这些压倒性的因素上,德军不得不投降,苏联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也赢得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应有的地位。二战成就了苏联,让这个国土面积为世界之最的国家登上了世界强国的宝座。大国的崛起靠的是科技,国与国之间的较量说到底就是国民素质的较量,是人才的较量。不客气地说,苏联由于难以接受别人的教育思想,国民整体素质与发达国家的相比都不是一个等级。虽然斯大林后期执政策略和苏联当时的状态使他们最终失去了创新的活力,被历史淘汰出局,但是作为一次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苏联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全人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经验和思考。今天,俄罗斯人正在为民族复兴而努力,这个民族的未来仍然值得期待。
第二篇:《大国崛起—苏联篇》观后感
《大国崛起—苏联篇》观后感
1917年对于世界来说,是普通的一年。在此之前,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主义阶段,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在这个过程中充斥着因新旧殖民主义、各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秩序划分不对等原因造成的各种不可调和的矛盾和冲突。终于自1914年开始,爆发了一场影响深远的为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全球霸权而爆发的一场世界级帝国主义战争。1917年正处于这场战争的尾声。美国参加对德作战,中国等国也相继投入战争,协约国的阵营增加到27个国家,同盟国的失败已是大势所趋。
1917年也是不平凡的一年,正是在这一年的11月7号,随着停泊在涅瓦河畔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一声炮响,处于协约国一方的沙皇俄国发生了一次重大的变动,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起来了。这个在战火和变动中诞生的共和国注定了它的不平凡,在随后的数十年中久经挫折磨难的考验和始终遭受到世界其他主要国家的不平等对待,并在几乎整个20世纪占领了人类社会的制高点。它是苏俄,也是苏联。
周五,我们一起在教室里看了《大国崛起》这部纪录片的苏联部分,除了记录片中对这一社会主义巨头的前世今生盛衰兴亡的解析,对于作为仅存的几个社会主义国家之一的我们来说,我们也应该从苏联的历史中得到和吸取社会主义的经验和教训。
共产主义社会是至高理想的社会,追求共产主义和走建设共产主义的道路无疑是人类做出的最气魄雄浑的决定和最坎坷的选择。苏联作为第一个共产主义国家在其短暂的数十年中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建设共产主义的经验和教训。
苏联前后经历了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这几个主要的时期。每个时期充满着自己所独特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和充斥着当届领导人个性和人格魅力的政经决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挺过了特殊时期,却因为过度集中和侵害了农民利益导致了大量的社会问题。新经济政策恢复了商品货币机制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但是却始终没有解决新经济政策的市场经济本质和布尔什维克党反市场经济的意识形态的冲突。斯大林模式通过优先发展重工业、指令性计划管理和单一公有制推动了重工业的发展,使苏联仅用两个五年计划就很快成为了一个基础的工业化的国家,但是也埋下了工农不平衡活力低下的长期僵化的经济畸形的祸根。赫鲁晓夫的改革全面否定斯大林时期的方针政策,但他也严重脱离了实际,特别是强行推行种植个人喜好的玉米,给人留下了拍脑袋决策的笑话。勃列日涅夫重走和加强了斯大林的老路,虽稍有改善但无济于事且没有抓住根本问题。最终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推倒了苏联这一奄奄一息的病人。
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政策方针该如何去制定,这无疑是一个大问题,这不仅牵扯到国家制度、意识形态和现有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还牵扯到人文社会、阶级利益等因素,各因素相互纠葛,互相影响,造就了一个国家一个时期道路选择的困难重重。社会主义是什么,该如何去建设社会主义,这是每一位共产主义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所哀的是没有人告诉我们该如何去走,所幸的是,站在苏联这一共产主义巨人的废墟之上,我们必然能比前人走的更远更快。
第三篇:大国崛起苏联篇观后感
《大国崛起苏联篇》观后感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课上,老师给我们播放了《大国崛起苏联篇——风云新途》,看了以后,我个人感觉这段苏联兴衰的历史对许多国家特别是同为社会主义大国的中国而言,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20世纪初,尽管农奴制改革为俄国引进了资本主义经济,但是长期落后的封建统治积重难返,和当时的中国一样,沙皇俄国处于内忧外患之中,俄罗斯大地和人民急需一支力量结束这乱世。1917年11月7日,随着“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一声炮响,俄国历史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政权诞生了。然而对列宁等苏维埃俄国的领导人而言,考验才刚刚开始,因为即使是马克思,也只预测“社会主义只会率先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现,贫穷落后的俄国不可能实现社会主义”。
建国之初,前白俄势力不甘心失败,他们勾结帝国主义国家,向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发起了反扑。苏维埃政权面对这严酷的形势,实行了高度集中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成功击退了白俄势力和帝国主义的进攻。然而,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苏俄人民特别是农民也作出了巨大牺牲,农民甚至当年十月革命的先锋水兵们纷纷不满发起了暴动。在成功平息了暴动以后,列宁等人深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能再实施下去了,便大胆恢复了市场经济,并邀请一些西方资本家前来投资,实行新经济政策,成功恢复了苏联的经济。
1924年列宁与世长辞,钢铁巨人斯大林接过了建设苏维埃的重担。斯大林深知苏联和西方国家比国力尤其是工业还很落后,便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在苏联人民的辛勤劳动和西方国家的帮助下,苏联成功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成长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大工业国,国力得到了飞速提升。1941年,德国法西斯背信弃义悍然入侵苏联,尽管在战争初期遭到了沉重的打击,但是凭借先前打下的工业基础和计划经济的动员能力,苏联能够生产出数量超出德国几倍的武器,迅速从失败中恢复过来并对德国法西斯发起了反击,最终取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
然而,随着战争的胜利,苏联转向和平建设,斯大林模式的弊病也逐渐显现出来,农业和轻工业遭到打压、文化压制、大饥荒、官僚主义、个人崇拜……一系列社会问题也引起了苏联领导人们的注意,他们不断进行改革,试图革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病,但是始终没有改到点子上,僵化的体制阻碍了苏联社会的健康发展,终于,伴随着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曾经盛极一时的红色帝国就这样陨落了。
邓小平同志曾一针见血地评价过苏联的体制——“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在建国初期,我国也曾套用苏联模式,迅速建设起一套工业体系,避免了中国像旧社会那样成为列强争相蹂躏的对象。然而,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同样也走了不少弯路,但与苏联相比,我们是幸运的。邓小平同志及时发现了问题,大胆地做出了改革开放的创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主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避免了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悲剧在我国发生。因此,我认为一个合格的政治家,应该审时度势,及时发现制度中的缺陷并加以改革,才能保障国家的健康发展。
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则是国家发展不能机械地套用别国的模式,那样只能使体制越来越僵化最终走向灭亡。邓小平同志总结了我国和苏东国家的历史,多次提出不能机械套用苏联模式,必须结合中国国情,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我国的发展道路及时做出了调整,才使得我国经济得以健康稳定地发展。而那些东欧国家没有充分意识到国情的不同,对苏联模式机械套用,改革又雷声大雨点小,最终也无怪乎和苏联一起走向灭亡。目前,由于经济全球化浪潮和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瓶颈期,我国应该继续深化改革,逐步告别出卖资源、出卖廉价劳动力、高能耗高污染的经济发展模式,依靠创新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苏联解体也不过才20多年,我们要时刻牢记这个教训,推动我国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第四篇:大国崛起之观后感
大国崛起之观后感
十二集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在央视播出以后,以宏大的主题,丰富的史料,壮美的画面以及富有思辩性的解说,展示了自十五世纪以来相继登上世界舞台中心的九个大国的发展历史,引发了我们对大国崛起的一系列思考。
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反映经济。经济脆弱的国家,不可能成为大国,在近代社会发展史中,中国的发展就是一个很说明问题的实例,你落后了就会挨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同时,历史告诉我们,所有企图靠战争来征服、压迫和掠夺其他国家的崛起之路,是行不通的。2003年3月美国用武力攻打了伊拉克,造成百万流民,国家经济倒退,政治体制崩溃,萨达姆被处死,但是,一个民族仍然存在,也许他的国家破烂不堪,生活、工作等条件都极为恶劣。可是作为一个民族的人群,他们依然在努力拼搏和抵抗,为自己美好家园的重建付出着自己的艰辛劳动,让自己的精神家园得到修复和满足。
大国的崛起,需要有强大的经济,政治作为后盾,同时,国家的强大也离不开对人才的教育和培养。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学的发展可以带领我们走向更加光明的时代。在历史的长河中,500年只是忽忽一瞬,而如今九个大国的发展状况已参差不齐,有的继续保持领先,有的已风光不再。而作为一贯发展中国家——中国,经历了历史的沧桑巨变和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共同努力与拼搏,中国已经开始崛起,而我们将走哪条发展道路呢?大国
之崛起将如何崛起?
大国崛起需要两个方面的势力,一个是自己的硬实力,即综合国立军事实力,科技实力等。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期,处于中低收入向中高收入国家迈进的阶段,处在经济实力和综合实力跃进的新阶段,处在社会的转型时期,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我国的和平崛起提供了物质和经济保障。
而我们,恰为当代的大学生,应该坚持改革开放,兼容并蓄,积蓄力量和势力,坚持科教兴国,自力更生,逐渐社会相融合,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加强技能素质的提高,使自己更加具有竞争实力。为自己的“崛起”积累经验和实力,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奋斗拼搏
第五篇:大国崛起之观后感
中华民族强盛之路
—— 大国崛起之观后感
其实早在高中的时候就看过《大国崛起》,我还记得总共有12集的纪录片,那时候在国内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与反响,很多学校都以此作为中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说实话,我当时观看的时候真的觉得很有震撼力,可能自己本身作为一个文科生,所以对历史具有一种热爱与激情,也许也有可能因为当时面临高考的压力,因此从《大国崛起》中可以得到一种释放与放松,特别是看到我们的中国的崛起的时候,心情总是跌宕起伏,拥有五千年文化历史的中国在发展前进中面临了多少的风风雨雨,从分裂到统一,再到发展到鼎盛时期,但却最终没落,在清朝末期的时候由于一些大臣官员和皇帝的眼光短浅,思想保守的原因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最终沦落到被别国群起分割,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局面,那时候的中国就好比一个人处在人生的低谷中,幸亏后来出现了很多开明的思想家和革命家,像李大钊、梁启超、孙中山、陈独秀,毛泽东等一辈人进行近百年艰苦卓绝的革命与奋斗,终于摆脱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消灭了封建势力,成立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向着现代化的小康社会一步步迈进······
现如今,我进入了大学进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可以再一次看到《大国崛起》的纪录片,心情却是不一样的,看法也大不相同,以前总是怀着有点气愤的情绪观看,总觉得中国太懦弱,居然被其他国家欺凌,而对于其他国家也非常的懊恼,他们居然如此欺压他国,简直是丧心病狂,没有天理可言。但如今,我们作为大学生,很多现实的事情和道理都应该明白了,所以我们要以全面的观点与平和的态度看待一切历史问题,毕竟在这个残酷和现实的社会里,懦弱就会被欺负,弱势就会挨打,因此这也深深地警醒了每一个中国人,我们必须自强不息,使自己的祖国繁荣昌盛,成为一个不受欺凌,强大兴盛的大国。
学过历史的我们应该知道人类进入“现代化”的历程就是大国相继兴起的500年,而中国在这500年中是有强盛到没落在到兴起的,所以中国在崛起的道路上走出了很多的辉煌,但同时也经历很多的曲折,作为一个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大国,中国的发展与创新,对推动世界的文明与进步是不容忽视的。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其他国家对世界文明进步作出的贡献,有资格作为“大国”在历史占据一席之地,不在于其像中国一样人口众多、幅员辽阔,而在于这个国家的创新,成就的大事业。
以英国为例,人皆知其曾为“日不落帝国”,实际上这一巅峰期只存在了不到100年,而奠定现代英国基础的《大宪章》,远在13世纪就已经制定,它引领英国走向兴盛,甚至影响了整个世界的发展,800年来一直指引着英国前进的方向。现如今,我们依然深深的记得那位跨越16—17世纪领导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而奠定英帝国霸业基础的伊丽莎白一世,正是由于她遵循《大宪章》里面的原则,没有进行独断专权和滥用占据的权力,使得英国能够稳定的发展并且盛及一时,成为了欧洲各国学习的典范。但是当王位传至另一位君主查理一世的时候,他居然没有把这传统传承下来,反而反其道行之,企图独断专权,实行君主制,结果遭到了人民和一些正派的反对,引起了革命与动荡,最终被送上了断头台。而作为一代革命领袖的克伦威尔在推翻查理一世之后也没有吸取教训,进行暴力镇压与独裁统治,结果被推翻。直到了“光荣革命”之后,英国才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回到了《大宪章》的轨道,确立了几百年的长治久安,一直影响着世界文明史的发展。
纵观历史,像英国这样的国家占据多数,而且每一个对世界都有很大的影响力。但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每一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面临许多的曲折与考验,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崛起是一帆风顺的,即使有的话,我想这个国家也不可能安定多久。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大国崛起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历史机遇和经济实力等。每一个国家面临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都不同,但我想对所有国家而言,机遇和挑战都是一样的,关键在于我们每个国家怎样去把握和抓住时机进行崛起和发展。我记得有一位历史学家说过,强国意识是一个国家成功的关键,真正的强国意识是一种对待自己的充分信任,是一种对待历史的平和心态,是一种面向未来而非沉浸于过去的深邃眼光。强国意识应当是一种永远向上的心理常态,是一种开放、开拓与开明,包容、继承与创新的发展观。机遇是给有强国意识的国家准备的,实力是有强国意识的国家才能取得的,而机遇、实力只有在强国意识中才能进一步升华。世界性的大国不是天生的。中国两千年来的成功不是天生的,而百年前的破败也不是偶然的,我们不要以为若没有近代史上那些波折,中国就一直是世界第一流的强国。我想像英国也一样,其他崛起的国家甚至还没崛起的国家也一样,一个国家每一个国民都要有忧患意识和强国意识,这样的国家才能够兴盛和发展起来,并且长盛不衰!
在这次观看的《大国崛起》纪录片中,我以不一样的心情和世界观来观看,真的感受有许多的不同,多了一份惊喜,喜的是我们的国家如今是多么的昌盛繁华,虽然经济水平不是很高,但至少我们摆脱了外国的欺凌,洗清了百年的耻辱,成为了一个崛起中的大国,我们因此而感到自豪!作为一个新兴的大国,我们正向着现代化的小康社会迈进,我们是一个拥有着56个民族和960万平方疆土的中华民族,我们有着自己的语言、文化、历史与文明,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奋勇向前,我们总有一天将在世界的舞台上引领风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