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二生物评课稿
初中生物评课稿
吴老师上的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五章第一节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分布广泛的细菌的真菌的基础上进行的,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能积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设计问题情境,培养自主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建构新知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坚持以自主探究性学习为主,综合运用讲授、谈话、讨论、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方法,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做得比较好的有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教师从学生知识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到问题熟悉,同时又新奇而富有挑战性,使学生处于想知而未知,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引起强烈的探究求知的欲望。.二、注重学生参与,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课堂最大限度的减少了教师讲授,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做到了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智,在探究中创新,教师适当点拨,将学生提出的问题提高一步,深化一层,拓展一圈,培养了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科学思维的习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三、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实现因材施教。教师实行赏识教育,对学生提出和回答的问题给予积极肯定的态度,注重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的统一,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了学生合作精神,表达交流的能力,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实现了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四、教师教态自然,普通话标准,语言准确、精炼,富有亲和力,专业素质过硬。能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为宗旨,培养了学生独立自主性,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注意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在呈现教学内容上做到图文并茂,提高了可读性,为学生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师生和生生信息交流充分、有效。
李老师的上课风格给我下了很深的印象,具体如下:
一、教学设计思路清晰:李老师的教学设计思路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
构,然后在现有的基础水平上建构新的知识。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清晰,首先是对上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什么是种群”,“什么是基因频率”再回忆种群基因库频率不发生改变的五大条件。从而引出在自然状况下不存在这样的种群,比如有可遗传的变异产生,再回忆可遗传的变异有哪些,可得出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然后再由此引入新课,突变和重组是不定向的,不能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再通过探究得出:自然选择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再通过课堂小结的形式来概括本节课的内容。最后有反馈评价,进一步巩固教学目标。最重要的是:郑老师的这种教学思路实际运作的效果非常好,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且将知识点落实到位。
二、课堂结构安排严谨:知识点之间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既能对前面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又能引出下一问题。如:“既然突变和基因重组是随机的,不定向的,不能使基因发生定向改变,那么什么才会使基因发生定向改变呢?”这一过渡就能很好的体现这一点。时间的分配也很合理,密度适中,重点突出,效率高。
三、课堂教学效果显著:教学效率高,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学生的受益面大,不同程
度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一定的进步。有效的利用课堂的45分钟,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学生负担合理。
四、注重学生能力培养:郑老师善于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思
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的做法是:采用问题的方式,将学生的思维层层的深入。如本节课中的探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其中要求学生作出假设,郑老师就采用循循善诱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作出假设。
五、教学语言独具特色:郑老师的语言最大的一个特点是,抑扬顿挫,富于变化。让学生一
听就知道哪些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语速上的变化能使学生改变对一个问题的关注程度。另外,郑老师的语言也非常生动形象,极具启发性,对学生思维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
俗话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也谈谈这节课中值得思考的地方:
一、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还不够强。如果能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思考的话,也许会更好。
二、如果能加上一些板书,可能会给学生留下更深的印象,增加课堂效果。
总之,这是一堂成功的课,值得我学习的课。
一、从教学目标上分析
1、从教学目标制订来看:能从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几个方面来把握,知识目标有量化要求,能力、思想情感目标也有所要求,体现学科特点;能以新课程的大纲为指导,体现年段、单元教材特点,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难易适度。关注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和新课程要求的教学目的相符。
2、从目标达成来看:教学目标能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紧紧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课堂上能较快地接触重点内容,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得到保证,重点知识和技能得到巩固和强化。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从提问到练习,都能把“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贯穿课堂始终。
二、从处理教材上分析
对该节课知识内容的传授较准确,在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方面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
三、从教学程序上分析
1、从教学思路设计看: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思路,教学思路设计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合学生实际,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清晰。课堂导入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侧击点,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很快融入到学习当中。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不是简单的给出结论,而是通过学生讨论分析总结得出。
2、从课堂结构安排看:课堂结构较严谨、环环相扣,严格按照教材的顺序进行教学,过渡自然,讲解和学生活动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较高。
四、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分析
1、老师讲解和学生活动有效结合:在课堂上教师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同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相互补充:“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陈旧单一教学手段应该成为历史。熟练适时的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的弥补了传统教学
手段的不足,为学生形象直观的展示知识内容。同时也不忘把本部分重点的知识系统的罗列在黑板上。
五、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分析 1.板书:设计较合理,依纲扣本,言简意赅,条理性强,字迹工整。2.教态:教师在课堂上的教态明朗、快活,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态度热情。3.语言:生动形象,准确清楚,有启发性。语速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
六、课堂教学值得讨论的问题
1、有关概念的讲解以及相似概念之间如何进行区分这些知识点落实问题。如:有关山脉走向的概念等。
2、学生讨论和活动是否有明确性,培养学生学习的竞争意识。
3、要注意精讲精炼,充分挖掘课堂教学效益。今天传树老师为我们演绎了一节非常精彩的课,精心设计每一个问题和演示实验、认真专研和挖掘教材,真正做到了对教材的有所选择、有所修改,传树老师能抓住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启发为主、以拓展为目标,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开展学生小组活动、演示实验和大量生活实例分析,使本节课的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教学设计的评价
教学设计理念依据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科学课程标准》中:让生活走向科学,让科学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精心设计的慧眼识蛙活动,大大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也大大提高了学习科学的趣味性,演示实验非常成功,很好的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探究状态下学习”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整个课堂设计完整、结构紧凑、逻辑严密。
三、教学过程的评价 1.巧妙激趣,导入新课
传树老师教师创设了一个精心设计的慧眼识蛙活动:一开始就让学生处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2、注重探究,教学方法多样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实际授课中营造了浓厚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和探究活动中。为什么青蛙这么难以发现,引出课题,列举各种生物的适应性,提出问题:白天沙漠中蝎子为什么藏在沙子中?引导启发建立假设,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不断质疑,启发学生思考,得出结论。
通过环环相扣、递进深入的探究,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或合作完成,将学生活动不断推向新的高潮,让所有的学生都明白了“探究的科学过程”和“探究的科学方法”,教给学生的不止是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观察生活现象和实验,这是这堂课学生最大的收获,真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3、从生活中获取资源
提供穿山甲,鸭嘴兽,啄木鸟等生物小档案,让学生观察模型,说说适应的特点,进一步将本堂课升华,学以致用,给予拓展。
本节课教学中处处都在体现和落实新课程的理念,课堂开放而有活力。具体表现如下: 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我认为课堂上最主要的教育目的,就是在于点燃学生渴望知识的火花。如进行课堂导入时,朱老师在复习高二所学的有关基因知识后,提出了“唾液淀粉酶基因及胃蛋白酶基因存在哪里?为什么唾液淀粉酶只能由口腔分泌?而胃蛋白酶只能由胃壁分泌?”非常具有生活化的问题,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堂课住老师主要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设置问题,然后大部分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自学、思考和讨论,充分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体现了“以“人”为本”新课程理念。如在学生了解原核细胞基因结构以后,设计出了“真核细胞的基因结构与原核细胞的基因结构相比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就很好的体现这一点。
课堂气氛民主,师生关系和谐 在上课的过程中,想象力丰富的学生总会提出一些令老师意想不到的问题,这类问题是比较难处理的,而朱老师总能抓住这些问题并认真地解答,以丰富的知识给学生满意的答案,所以很好的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创造了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
俗话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如果说这堂课中还有值得思考的地方的话,那就是要给学生多一点练习的时间,同时还要进一步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加以创造性地利用。
总之,这是一堂成功的课,是值得我学习的课篇二:生物组评课稿2013 生物组评课总结
2013.11.青年教师赛课
我们生物组孙立伟和姜美玲两位新教师刚参加工作一年多,这次青年教师汇报课二人比上一次有很大的进步,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无论教学功底还是驾驭课堂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这与她们平时的努力分不开的。当然我也恭喜其他的青年教师课也讲得非常好,个个成长的都很快。以下我代表生物组对两位老师的课做一如下点评,希望各位领导和同行提出宝贵意见。
孙立伟老师讲的是《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整节课完成很好主要体现在1、本节课运用多种媒体信息,来调动学生的感官,增强了课堂直观性,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提高课堂效率。例如,通过曲线图,分析不同浓度生长素对不同器官影响,进而分析横放豆芽生长现象,得出根的向地性和茎的背地性与生长素的关系;绘出松树树冠图,分析顶芽和侧芽生长素的运输和浓度大小,突破顶端优势这一教学难点;联系生产实例,体会生长素类似物应用等。
2、教学方法她主要采用探究性学习,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能;如整堂课采用问题来激发互动,以问题提出为出发点,让学生从带着问题、解决问题延续到由新的问题迎来新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不断思考探索得出结论,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通过引导学生对生产、生活中的现象及问题的思考和分析,加深对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特点的了解,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树立了学以致用的思想。同时,本节的能力目标也是重点及难点地方也在“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这一探究活动得到体现,探究实验,需要时间和空间,仅仅靠课堂,学生无法完成整个探究过程,在教学中存在一定的困难。也是本节课有些问题点播不透,感觉太匆忙的原因,但是,此次教学通过课前部分学生的探究实验预习将重点落在让学生提高实验设计的方法上,让更多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等来完成学习任务,也是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做出的探索。
提点建议这节课联系实际多,恰恰学生应用能力差,如果把探究实验拿到下一节去,给学生的思考讨论的时间多一些,不至于学生一个话题兴趣刚来又进行下个话题,要根据学情合理优化。
姜美玲老师是讲的是《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内容,针对是高一学生,气氛非常活跃,整个教学环节很流畅,她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大胆设想活动中获得新知。并且力求在进一步探究合作式学习中,来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不仅让学生了解了一些简单的实验知识,还从中学到一些思考分析问题的方法,通过多层次多维度的思维对话,创建了和谐高效的生物课堂。
整节课她也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因为教学内容不同采用的具体的探究与孙立伟的有些不同,她辅以了导学、资料分析、合作讨论等又充分体现研究性学习。例如用实验资料启发式教学法,学生进行资料分析体验,小组讨论,使课堂气氛活跃,加深学生对细胞核的印象,体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通过教师组织和鼓励,实现一定的能力梯度,让一般学生都能通过努力达到教学目的,而优生也有思考的余地,如喇叭虫的实验设计,体现了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又如用研究性学习法,来解决教学难点,发动学生结合面前的实际材料,动手制作细胞核模型,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对细胞核结构记忆。真正体会模型构建在生物学中的应用意义。总之,两位老师讲的都很成功,可见课下下了很大功夫,其实这与她们平时虚心学习及严谨的教学分不开的,如果板书字再下点功夫,提问问题时再仔细的推敲并适当的拓展就更好了,当然这得需要有更深厚的生物科学素养,希望他们能尽快的成长为优秀教师。篇三:初中生物评课稿
初中生物评课稿
四十三中王奎华
王老师上的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五章第一节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分布广泛的细菌的真菌的基础上进行的,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能积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设计问题情境,培养自主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建构新知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坚持以自主探究性学习为主,综合运用讲授、谈话、讨论、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方法,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做得比较好的有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教师从学生知识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到问题熟悉,同时又新奇而富有挑战性,使学生处于想知而未知,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引起强烈的探究求知的欲望。.二、注重学生参与,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课堂最大限度的减少了教师讲授,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做到了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智,在探究中创新,教师适当点拨,将学生提出的问题提高一步,深化一层,拓展一圈,培养了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科学思维的习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三、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实现因材施教。教师实行赏识教育,对学生提出和回答的问题给予积极肯定的态度,注重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的统一,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了学生合作精神,表达交流的能力,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实现了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四、教师教态自然,普通话标准,语言准确、精炼,富有亲和力,专业素质过硬。能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为宗旨,培养了学生独立自主性,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注意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在呈现教学内容上做到图文并茂,提高了可读性,为学生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师生和生生信息交流充分、有效。
评课稿
四十三中王奎华
王老师的上课风格给我下了很深的印象,具体如下:
一、教学设计思路清晰:李老师的教学设计思路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然后在现有的基础水平上建构新的知识。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清晰,首先是对上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什么是种群”,“什么是基因频率”再回忆种群基因库频率不发生改变的五大条件。从而引出在自然状况下不存在这样的种群,比如有可遗传的变异产生,再回忆可遗传的变异有哪些,可得出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然后再由此引入新课,突变和重组是不定向的,不能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再通过探究得出:自然选择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再通过课堂小结的形式来概括本节课的内容。最后有反馈评价,进一步巩固教学目标。最重要的是:郑老师的这种教学思路实际运作的效果非常好,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且将知识点落实到位。
二、课堂结构安排严谨:知识点之间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既能对前面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又能引出下一问题。如:“既然突变和基因重组是随机的,不定向的,不能使基因发生定向改变,那么什么才会使基因发生定向改变呢?”这一过渡就能很好的体现这一点。时间的分配也很合理,密度适中,重点突出,效率高。
三、课堂教学效果显著:教学效率高,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学生的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一定的进步。有效的利用课堂的45分钟,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学生负担合理。
四、注重学生能力培养:郑老师善于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的做法是:采用问题的方式,将学生的思维层层的深入。如本节课中的探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其中要求学生作出假设,郑老师就采用循循善诱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作出假设。
五、教学语言独具特色:郑老师的语言最大的一个特点是,抑扬顿挫,富于变化。让学生一听就知道哪些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语速上的变化能使学生改变对一个问题的关注程度。另外,郑老师的语言也非常生动形象,极具启发性,对学生思维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俗话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也谈谈这节课中值得思考的地方:
一、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还不够强。如果能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思考的话,也许会更好。
二、如果能加上一些板书,可能会给学生留下更深的印象,增加课堂效果。总之,这是一堂成功的课,值得我学习的课。
生物评课稿
四十三中王奎华
一、问题价值度
问题表述准确,答案明确。设问由浅入深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合作探究环节问题上能围绕教学重点提出问题,学生能探究的尊重学生的成果。探究不上的如细菌的特殊结构能回答荚膜和鞭毛,但是芽孢回答不出来。教师指导学生看书上的74页关键词“有的”就能回答上来。
二、学生参与度
因为本课内容细菌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联,因而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愿望。第一的自主学习同学们看书写完后,分小组对题,要求一人一题都要参与。这样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其中,既达到了全员参与也达到了思想、态度、价值观的升华。学生合作学习开展的比较成功。
三、教师指导度
在学生展示问题答案的过程中,对于其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能够及时回应、讲解,给予学生鼓励、启发,使学生通过老师的讲解达到了认知的升华。老师的讲解恰如其分、恰到好处,起到了画龙点睛、促其提升的作用。比如探究不上的如细菌的特殊结构能回答荚膜和鞭毛,但是芽孢回答不出来。教师指导学生看书上的74页关键词“有的”就能回答上来。
四、目标达成度
教学目标把握准确,即体现了教育教学的需要也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通过练习的优化设计使练习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设,为教学目标服务,为教学目标的落实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使教学目标得到了更好的落实。篇四:初中生物评课稿 1 生物评课稿
陈曦老师上的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五章第一节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分布广泛的细菌的真菌的基础上进行的,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能积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设计问题情境,培养自主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建构新知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坚持以自主探究性学习为主,综合运用讲授、谈话、讨论、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方法,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做得比较好的有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教师从学生知识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到问题熟悉,同时又新奇而富有挑战性,使学生处于想知而未知,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引起强烈的探究求知的欲望。.二、注重学生参与,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课堂最大限度的减少了教师讲授,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做到了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智,在探究中创新,教师适当点拨,将学生提出的问题提高一步,深化一层,拓展一圈,培养了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科学思维的习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三、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实现因材施教。教师实行赏识教育,对学生提出和回答的问题给予积极肯定的态度,注重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的统一,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了学生合作精神,表达交流的能力,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实现了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四、教师教态自然,普通话标准,语言准确、精炼,富有亲和力,专业素质过硬。
能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为宗旨,培养了学生独立自主性,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注意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在呈现教学内容上做到图文并茂,提高了可读性,为学生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师生和生生信息交流充分、有效。篇五:初中生物评课稿[1] 2 初中生物评课稿 s老师上的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五章第一节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分布广泛的细菌的真菌的基础上进行的,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能积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设计问题情境,培养自主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建构新知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坚持以自主探究性学习为主,综合运用讲授、谈话、讨论、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方法,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做得比较好的有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教师从学生知识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到问题熟悉,同时又新奇而富有挑战性,使学生处于想知而未知,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引起强烈的探究求知的欲望。.二、注重学生参与,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课堂最大限度的减少了教师讲授,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做到了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智,在探究中创新,教师适当点拨,将学生提出的问题提高一步,深化一层,拓展一圈,培养了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科学思维的习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三、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实现因材施教。教师实行赏识教育,对学生提出和回答的问题给予积极肯定的态度,注重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的统一,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了学生合作精神,表达交流的能力,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实现了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四、教师教态自然,普通话标准,语言准确、精炼,富有亲和力,专业素质过硬。
能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为宗旨,培养了学生独立自主性,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注意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在呈现教学内容上做到图文并茂,提高了可读性,为学生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师生和生生信息交流充分、有效。a老师的上课风格给我下了很深的印象,具体如下:
一、教学设计思路清晰:a老师的教学设计思路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然后在现有的 基础水平上建构新的知识。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清晰,首先是对上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什么是种群”,“什么是基因频率”再回忆种群基因库频率不发生改变的五大条件。从而引出在自然状况下不存在这样的种群,比如有可遗传的变异产生,再回忆可遗传的变异有哪些,可得出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然后再由此引入新课,突变和重组是不定向的,不能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再通过探究得出:自然选择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再通过课堂小结的形式来概括本节课的内容。最后有反馈评价,进一步巩固教学目标。最重要的是:a老师的这种教学思路实际运作的效果非常好,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且将知识点落实到位。
二、课堂结构安排严谨:知识点之间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既能对前面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又能引出下一问题。
如:“既然突变和基因重组是随机的,不定向的,不能使基因发生定向改变,那么什么才会使基因发生定向改变呢?”这一过渡就能很好的体现这一点。时间的分配也很合理,密度适中,重点突出,效率高。
三、课堂教学效果显著:教学效率高,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学生的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一定的进步。有效的利用课堂的45分钟,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学生负担合理。
四、注重学生能力培养:郑老师善于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的做法是:采用问题的方式,将学生的思维层层的深入。如本节课中的探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其中要求学生作出假设,郑老师就采用循循善诱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作出假设。
五、教学语言独具特色:郑老师的语言最大的一个特点是,抑扬顿挫,富于变化。让学生一听就知道哪些是本
节课的重点内容。语速上的变化能使学生改变对一个问题的关注程度。另外,郑老师的语言也非常生动形象,极具启发性,对学生思维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
俗话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也谈谈这节课中值得思考的地方:
一、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还不够强。如果能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思考的话,也许会更好。
二、如果能加上一些板书,可能会给学生留下更深的印象,增加课堂效果。
总之,这是一堂成功的课,值得我学习的课。
一、从教学目标上分析
1、从教学目标制订来看:能从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几个方面来把握,知识目标有量化要求,能力、思想情感目标也有所要求,体现学科特点;能以新课程的大纲为指导,体现年段、单元教材特点,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难易适度。关注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和新课程要求的教学目的相符。
2、从目标达成来看:教学目标能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紧紧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课堂上能较快地接触重点内容,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得到保证,重点知识和技能得到巩固和强化。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从提问到练习,都能把“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贯穿课堂始终。
二、从处理教材上分析
对该节课知识内容的传授较准确,在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方面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
三、从教学程序上分析
1、从教学思路设计看: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思路,教学思路设计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合学生实际,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清晰。课堂导入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侧击点,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很快融入到学习当中。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不是简单的给出结论,而是通过学生讨论分析总结得出。
2、从课堂结构安排看:课堂结构较严谨、环环相扣,严格按照教材的顺序进行教学,过渡自然,讲解和学生活动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较高。
四、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分析
1、老师讲解和学生活动有效结合:在课堂上教师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同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相互补充:“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陈旧单一教学手段应该成为历史。熟练适时的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的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为学生形象直观的展示知识内容。同时也不忘把本部分重点的知识系统的罗列在黑板上。
五、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分析 1.板书:设计较合理,依纲扣本,言简意赅,条理性强,字迹工整。3.语言:生动形象,准确清楚,有启发性。语速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
六、课堂教学值得讨论的问题
1、有关概念的讲解以及相似概念之间如何进行区分这些知识点落实问题。如:有关山脉走向的概念等。
2、学生讨论和活动是否有明确性,培养学生学习的竞争意识。
3、要注意精讲精炼,充分挖掘课堂教学效益。
今天传树老师为我们演绎了一节非常精彩的课,精心设计每一个问题和演示实验、认真专研和挖掘教材,真正做到了对教材的有所选择、有所修改,传树老师能抓住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启发为主、以拓展为目标,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开展学生小组活动、演示实验和大量生活实例分析,使本节课的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教学设计的评价
教学设计理念依据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科学课程标准》中:让生活走向科学,让科学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精心设计的慧眼识蛙活动,大大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也大大提高了学习科学的趣味性,演示实验非常成功,很好的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探究状态下学习”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整个课堂设计完整、结构紧凑、逻辑严密。
三、教学过程的评价 1.巧妙激趣,导入新课
传树老师教师创设了一个精心设计的慧眼识蛙活动:一开始就让学生处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2、注重探究,教学方法多样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实际授课中营造了浓厚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和探究活动中。为什么青蛙这么难以发现,引出课题,列举各种生物的适应性,提出问题:白天沙漠中蝎子为什么藏在沙子中?引导启发建立假设,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不断质疑,启发学生思考,得出结论。
通过环环相扣、递进深入的探究,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或合作完成,将学生活动不断推向新的高潮,让所有的学生都明白了“探究的科学过程”和“探究的科学方法”,教给学生的不止是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观察生活现象和实验,这是这堂课学生最大的收获,真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3、从生活中获取资源
提供穿山甲,鸭嘴兽,啄木鸟等生物小档案,让学生观察模型,说说适应的特点,进一步将本堂课升华,学以致用,给予拓展。
本节课教学中处处都在体现和落实新课程的理念,课堂开放而有活力。具体表现如下:
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我认为课堂上最主要的教育目的,就是在于点燃学生渴望知识的火花。如进行课堂导入时,朱老师在复习高二所学的有关基因知识后,提出了“唾液淀粉酶基因及胃蛋白酶基因存在哪里?为什么唾液淀粉酶只能由口腔分泌?而胃蛋白酶只能由胃壁分泌?”非常具有生活化的问题,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堂课住老师主要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设置问题,然后大部分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自学、思考和讨论,充分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体现了“以“人”为本”新课程理念。如在学生了解原核细胞基因结构以后,设计出了“真核细胞的基因结构与原核细胞的基因结构相比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就很好的体现这一点。
课堂气氛民主,师生关系和谐 在上课的过程中,想象力丰富的学生总会提出一些令老师意想不到的问题,这类问题是比较难处理的,而朱老师总能抓住这些问题并认真地解答,以丰富的知识给学生满意的答案,所以很好的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创造了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
俗话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如果说这堂课中还有值得思考的地方的话,那就是要给学生多一点练习的时间,同时还要进一步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加以创造性地利用。
总之,这是一堂成功的课,是值得我学习的课
.(1)引课较好,考查学生的知识面;
(2)注意:不能利用多媒体代替板书;
(3)能通过分组抢答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多分几组效果可能更佳)
(4)教学思路清晰,符合“三维目标”要求,教学实施较好,能基本体现“合作、探究、互动、评价”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课堂容量不大,可增加教学容量,以训练接纳信息和处理信息能力。2.(1)语速有点快;
(2)能以例贯穿课堂教学,引发学生思维、讨论,促进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
(3)能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融入当时的情境,为学习知识做了很好的铺垫,但注意不能用多媒体字幕代替板书;
(4)教学思路清晰,教学实施恰当,教学效果较好;(5)要注意大部分同学的听课状态,深入到学生当中,激发大部分同学参与课堂教学之中;
(6)拓展教学较好。3.(1)教学基本功较扎实(教态、语言、逻辑、引导);
(2)教学思路较清晰;
(3)能利用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能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课堂实施效果较好;
(4)小亮点1:能创设小活动(不同同学用不同语速朗读)让学生获得情感体会(验);
(5)小亮点2:知识拓宽 与汉语言文化节活动接轨;
(6)注意板书(不能利用屏幕打字代替板书及语言的“深情”表述)。4.楹联教育是我校的一大特色,本节课是一节校本课程选修课,教师能利用历史上的妙对及学生不了解创作的作品点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学习语文学科的兴趣,还有很好地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可以说利用楹联教学把语文学科的教学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既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又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锻炼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合作能力。5.(1)教学设计思路较清晰,课堂教学能根据教学设计,基本达到教学目的;
(2)能利用学生扮演等活动以及高考题的讲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知识归纳较完整,课堂容量较大。
建议:
(1)语言节奏、语调要适当控制;
(2)要培养让学生记笔记的习惯;、(3)要引导学生学会自己归纳、总结;
(4)点评之前可先让同学讨论,以激发学生思维。6.(1)教学设计思路清晰,教学实施能以例引发学生思考讨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基本上能体现三维目标,较好达到教学目的;(知识的教育性)
(2)建议:
①应更“解放”学生,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②应突出语言学科听、说、读、写四个环节的教学;
③注意控制语言的节奏、语调、“激情”教学(包括肢体语言和使用);
④板书!7.(1)能通过创设活动,情景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2)能让学生利用english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训练学生思维及口语能力;
(3)能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对课堂教学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4)建议:
①教师应加强本身的口语水平,以创设更好的语言环境,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②“情感教学”方面有待加强;
③应充分“释放”(解放)(调动)学生,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能力;
(5)本节课重在知识讲授及训练学生听、说、读、写方面能力,基本达到教学目的。8.(1)能利用案例分析进行教学,特别是切合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的案例,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进行讨论,使学生不由自主参与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说教学设计较好,倘若教学基本技能(包括语调节奏等)再提高一些,则课堂效果将更好;
(2)本人思考:?? 9.(1)能合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较直观突破“工具”)
(2)教学设计思路较清晰,能按“四位一体”课堂教学法(preparation presentation、practice、production)思路设计并实施教学,课堂教学基本体现“三维目标”要求,教学效果较好,(能注重听、说、读、写基本技能训练,又能引用例引发学生思考、讨论,能让学生充分发表见解,师生互动性强,课堂气氛较活跃);
(3)语言节奏控制较好,能利用肢体语言“拉近”师生关系;
(4)薄弱环节:板书、课堂把握(分析例)10.(1)教学设计能按“四位一体”教学法基本要求,体现新课程“三维目标”;
(2)教学实施(包括节奏控制、多媒体应用、师生互动等)过程很顺畅,教学效果好,特别是能积极引导学生主动融入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这是一节较成功的公开课。11.(1)演示实验的可视度(垫高);
(2)第二个“演示实验”应该做,以验证分析的结果;(3)注意板书的规范性;
(4)多媒体的应用不合理;
(5)教学基本功尚可,教学思路较清晰,能按教学设计思路实施课堂教学,逻辑性较强,基本达到教学目的,能利用例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课堂气氛较活跃;(6)教学设计较传统,建议把本节课改为探究性课型;(7)应指出自感 电源;阻碍等重点概念。
第二篇:生物评课稿
生物评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下面由我对《生物的特征》一课进行点评。
本周听了张老师讲的一节新授课,上课开始时,张老师首先明确了本课的目标,然后让学生适当浏览本节内容,最后老师精讲点拨。
老师的这节课,应该说非常成功。突出的优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板书规范工整,重点突出明了。观察法的初步认识,观察的常用工具,生物的主要特征,都作为重点,让学生对本节课有一个完整的概念,也方便老师最后的回顾总结,应该说这一点张老师做得很好。
第二、步骤清晰,逻辑性强,授课有条不紊,可以说是步步为营。比如说,张老师在讲解生物的特征时,第一个特征时什么,让学生举出实例,第二个特征是什么,让学生举出实例,表达得非常清楚,强调得十分到位。连我也听的津津有味,心里感觉明明白白。
第三、举例贴近学生生活,幽默风趣,富有启发性。这一点不再多说。
如果硬要找出一点毛病的话,我感觉是老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一些。希望张老师在今后上课时注意这一点。第四、备课充分,讲授逻辑性强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张老师娓娓道来,一气呵成,思路非常清晰,讲授非常富于逻辑性。讲授过程中基本不用参看课本和教案。如果备课不充分,仅凭教学经验绝不可能达到如此高的水平,效果也不会这么好。这一点是值得年轻老师和多数年长一些的老师学习的。
第五、与学生的互动很多,交流顺畅
整堂课杨主任都在用自己清晰的思路和富于逻辑性的讲解引导着学生一步步地往前走。讲授中张老师不断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交给学生思考,而对这些问题,学生总是能够给予积极的回应,可以看出学生学习的欲望很强,参与程度很高。有时杨主任还让学生到黑板前板演一些内容,学生也总能有上好的表现。第六、重视直观教具的使用,注重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本节课的内容理论与实际联系较强。张老师不仅对理论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还配合使用课件,课件的合理使用,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加强了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感性认识,便于学生的记忆。
优点主要是以上这些。提一点建议:那就是本节课老师讲的再精炼一些,训练再多一些,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
教师行为: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教师从学生知识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到问题熟悉,同时又新奇而富有挑战性,使学生处于想知而未知,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引起强烈的探究求知的欲望。
2、注重学生参与,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课堂最大限度的减少了教师讲授,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做到了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智,在探究中创新,教师适当点拨,将学生提出的问题提高一步,深化一层,拓展一圈,培养了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科学思维的习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3、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实现因材施教。教师实行赏识教育,对学生提出和回答的问题给予积极肯定的态度,注重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的统一,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了学生合作精神,表达交流的能力,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实现了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4、教师教态自然,普通话标准,语言准确、精炼,富有亲和力,专业素质过硬。学生行为:
学生注意力集中,情绪饱满,思维活跃,参与面广,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合作探究,积极交流,乐在发现,乐在有感,乐在悟道。在整堂课中是灵动的,收获较多。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在呈现教学内容上做到图文并茂,提高了可读性,为学生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师生和生生信息交流充分、有效 特色:
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为宗旨,培养了学生独立自主性,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第三篇:生物评课稿
生物评课稿
贡秀玲
一、问题价值度
问题表述准确,答案明确。设问由浅入深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合作探究环节问题上能围绕教学重点提出问题,学生能探究的尊重学生的成果。探究不上的如细菌的特殊结构能回答荚膜和鞭毛,但是芽孢回答不出来。教师指导学生看书上的74页关键词“有的”就能回答上来。
二、学生参与度
因为本课内容细菌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联,因而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愿望。第一的自主学习同学们看书写完后,分小组对题,要求一人一题都要参与。这样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其中,既达到了全员参与也达到了思想、态度、价值观的升华。学生合作学习开展的比较成功。
三、教师指导度
在学生展示问题答案的过程中,对于其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能够及时回应、讲解,给予学生鼓励、启发,使学生通过老师的讲解达到了认知的升华。老师的讲解恰如其分、恰到好处,起到了画龙点睛、促其提升的作用。比如探究不上的如细菌的特殊结构能回答荚膜和鞭毛,但是芽孢回答不出来。教师指导学生看书上的74页关键词“有的”就能回答上来。
四、目标达成度 教学目标把握准确,即体现了教育教学的需要也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通过练习的优化设计使练习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设,为教学目标服务,为教学目标的落实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使教学目标得到了更好的落实。
第四篇:生物评课稿
生物评课稿
贡秀玲
一、问题价值度
问题表述准确,答案明确。设问由浅入深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合作探究环节问题上能围绕教学重点提出问题,学生能探究的尊重学生的成果。探究不上的如细菌的特殊结构能回答荚膜和鞭毛,但是芽孢回答不出来。教师指导学生看书上的74页关键词“有的”就能回答上来。
二、学生参与度
因为本课内容细菌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联,因而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愿望。第一的自主学习同学们看书写完后,分小组对题,要求一人一题都要参与。这样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其中,既达到了全员参与也达到了思想、态度、价值观的升华。学生合作学习开展的比较成功。
三、教师指导度
在学生展示问题答案的过程中,对于其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能够及时回应、讲解,给予学生鼓励、启发,使学生通过老师的讲解达到了认知的升华。老师的讲解恰如其分、恰到好处,起到了画龙点睛、促其提升的作用。比如探究不上的如细菌的特殊结构能回答荚膜和鞭毛,但是芽孢回答不出来。教师指导学生看书上的74页关键词“有的”就能回答上来。
四、目标达成度
教学目标把握准确,即体现了教育教学的需要也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通过练习的优化设计使练习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设,为教学目标服务,为教学目标的落实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使教学目标得到了更好的落实。篇二:高中生物评课稿
高中生物评课稿
余奕老师上的是高中生物生物第二册第五章第四节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上进行的,因而在教学时,能积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设计问题情境,培养自主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建构新知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坚持以自主探究性学习为主,综合运用讲授、谈话、讨论、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探究安排合理,注重知识联系
张老师能够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入,给学生提供相关的资料,创建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和推动学习者的认知活动、实践活动和情感活动,从而更容易理解这部分知识,能加深对新知识的掌握。在教学中,从细胞的分化概念入手、结合分化的特点、遗传物质是否改变等层层推进,让学生自主探究,从而形成知识框架,体验成功之感。
二、设计问题情境,培养自主探究
张老师的教学设计思路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然后在现有的基础水平上建构新的知识,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首先是对上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什么是细胞增殖”,“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特点”,“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怎样变化”“有丝分裂的意义是什么?”等。从而引出在自然状况下正常生物体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后遗传物质未有改变但因执行不同的功能而发生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变化。然后再由此引入新课细胞的分化,再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师生的共同探讨来概括细胞的分化的特点的内容。
三、科学设计练习,注重能力培养
张老师通过自己设计练习,形成一定的梯度,层层推进,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方面既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使全体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掌握好基础知识,另一方面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题的能力,达到了教学目的。评课稿
生化组 应培培 郑庆惠老师上的“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的第二课时,它是高二生物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只有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才能够真正的了解到: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不能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只能为进化提供原材料。只有自然选择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而导致物种的进化,从而得出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定向的改变。郑老师本节课以这一线索为中心,将各个知识点落实。郑老师的上课风格给我下了很深的印象,具体如下:
一、教学设计思路清晰:郑老师的教学设计思路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合学生现
有的认知结构,然后在现有的基础水平上建构新的知识。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清晰,首先是对上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什么是种群”,“什么是基因频率”再回忆种群基因库频率不发生改变的五大条件。从而引出在自然状况下不存在这样的种群,比如有可遗传的变异产生,再回忆可遗传的变异有哪些,可得出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然后再由此引入新课,突变和重组是不定向的,不能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再通过探究得出:自然选择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再通过课堂小结的形式来概括本节课的内容。最后有反馈评价,进一步巩固教学目标。最重要的是:郑老师的这种教学思路实际运作的效果非常好,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且将知识点落实到位。
二、课堂结构安排严谨:知识点之间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既能对前面所学知识
进行总结,又能引出下一问题。如:“既然突变和基因重组是随机的,不定向的,不能使基因发生定向改变,那么什么才会使基因发生定向改变呢?”这一过渡就能很好的体现这一点。时间的分配也很合理,密度适中,重点突出,效率高。
三、课堂教学效果显著:教学效率高,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学生的受益面
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一定的进步。有效的利用课堂的45分钟,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学生负担合理。
四、注重学生能力培养:郑老师善于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
维习惯、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的做法是:采用问题的方式,将学生的思维层层的深入。如本节课中的探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其中要求学生作出假设,郑老师就采用循循善诱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作出假设。
五、教学语言独具特色:郑老师的语言最大的一个特点是,抑扬顿挫,富于变化。
让学生一听就知道哪些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语速上的变化能使学生改变对一个问题的关注程度。另外,郑老师的语言也非常生动形象,极具启发性,对学生思维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
俗话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也谈谈这节课中值得思考的地方:
一、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还不够强。如果能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思考的话,也许会更好。
二、如果能加上一些板书,可能会给学生留下更深的印象,增加课堂效果。总之,这是一堂成功的课,值得我学习的课。
生物评课稿 xx老师的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标准》中“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着眼于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是一堂难得的好课。
一、教学目标具体、明确,符合课标精神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本节课根据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和生物学科特点,恰当的制定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级目标,从浅至深,不仅让学生了解??,理解??,培养了??能力,确立(形成)了??态度(观点)。
二、内容编排合理,教材处理得当,符合学生发展实际。
教学内容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入手,循循善诱,突出??重点,通过??突破了??。
三、教师行为: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教师从学生知识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到问题熟悉,同时又新奇而富有挑战性,使学生处于想知而未知,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引起强烈的探究求知的欲望。例:
2、注重学生参与,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课堂最大限度的减少了教师讲授,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做到了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智,在探究中创新,教师适当点拨,将学生提出的问题提高一步,深化一层,拓展一圈,培养了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科学思维的习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3、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实现因材施教。
教师实行赏识教育,对学生提出和回答的问题给予积极肯定的态度,注重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的统一,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了学生合作精神,表达交流的能力,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实现了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4、教师教态自然,普通话标准,语言准确、精炼,富有亲和力,专业素质过硬。
四、学生行为:
学生注意力集中,情绪饱满,思维活跃,参与面广,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合作探究,积极交流,乐在发现,乐在有感,乐在悟道。在整堂课中是灵动的,收获较多。
五、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在呈现教学内容上做到图文并茂,提高了可读性,为学生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师生和生生信息交流充分、有效
六、特色:
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为宗旨,培养了学生独立自主性,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值得商榷的地方:(略)
一、级别:校级生物公开课
二、课题:《细胞的分化》
三、授课人:林赞
四、授课时间:2008年12月3日
五、听课人数:10人
六、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高中生物新课改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第二节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细胞的增殖和细胞的结构、种类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学好本节内容既能帮助学生巩固前面的知识,又能为学生学习动植物的个体发育作好铺垫,它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陶行知先生曾这样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所以在教学时,应注意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背景下主动建构新知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科特点,坚持以启发探究性原则为主,综合运用讲授、谈话、讨论、观察直观教具、电化教学等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力求作到因材施教。
七、评课意见 1.能以问题引入,问题的设计能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和生活背景,能从学科知识结构的角度把前面所学内容与本节课所学内容联系起来。2.在课堂教学中,为避免直接讲授学习,体现探究性学习,教师能够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引入、制造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形式生动的教学情境。给学生提供相关的资料,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它能够激发和推动学习者的认知活动、实践活动和情感活动,从而更容易理解这部分知识,能加深对新知识的掌握。在生动、多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可交流的话题增多,情感体验丰富,思路打得开,彼此间容易发生相互影响,往往会产生“触类旁通”之感
3.设计生活化、社会化、活动化的教学情境,丰富互动内容。创设生活化情境,生物学与生活联系紧密,生物课程标准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从生物学和实际生活的联系入手来创设学习情景,既
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性,又有助于学生利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学习《如何预防癌症》时,提出了以下的生活问题:预防癌症,一要尽量避免接触各种致癌因子,二要注意增强体质,保持心态健康,三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那么哪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容易引发癌症呢?哪些食物具有抗癌作用?
创设社会化情境,如在《癌细胞》的教学中,通过介绍癌症的种类和发病情况,再提问:癌细胞是怎样产生的?致癌因子有哪些?怎样预防癌症?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并进一步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4.教学资源的直观性,能根据教学内容准备多媒体电子课件等。直观材料展示、运用恰当准确。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探究,有效的为教学服务。5.合理综合运用各种教法。坚持启发性教学原则,利用讲授、谈话、讨论、电化教学等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力求做到因材施教。6.教师能根据教学实际,精心设计一些带有思辨性的问题和带有开放性的话题,如在《细胞全能性》的教学中,教师提问了如下的问题:已经发生高度分化的细胞,还能像受精卵那样再分化成各种细胞形成完整个体吗?科学家发现了一株名贵而珍稀的花卉植物,你能在短时间内培育出几万株该种植物吗?这种问题的提出,学生一定有话可说,学生的思维得到启发,能积极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学生兴趣浓厚、课堂气氛好。7.教师民主型的教学风格,能为互动式教学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能对学生产生强有力的影响。和谐、民主的课堂,是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的课堂。那些与教师有着融洽、朋友式关系的学生具有更强的内在学习动机和更多的能动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屈尊”和“倾听”,教师要变专制型或权威型的师生关系为伙伴型或合作型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的身心得到解放,学生才能敢想、敢说、敢问。教与学的关系应该是平等、协商的,而不是君临天下式的,低下身子和学生一起学习,努力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和篇三:初中生物说课稿范例
《生物的特征》说课稿
新街镇中心学校 徐媛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叫徐媛,来自新街中心学校,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著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本次说课包括五个部分: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新教材,打破了学科体系,构建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体系,所以把生物圈作为第一单元,把“认识生物”作为第一章,把“生物的特征”作为第一节,说明了本节课在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了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才能为进一步学习生物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2.教学目标。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改的精神,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了解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发散思维的能力。(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热爱生命、保护生命。3.教学重点。
生物的共同特征。4.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及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5.突破重点和难点的关键:可以播放以下多媒体课件:(1)植物的光合作用,(2)猎豹捕获食物,(3)鲸呼气时产生的雾状水柱,(4)人在体育比赛后大量出汗,(5)秋天植物的叶子落了,(6)狮子追捕斑马,(7)含羞草对刺激的反应,(8)蘑菇的生长(9)花的开放,(10)种子的萌发,(11)破壳而出的小鸡。通过播放这些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充分观察、思考,并利用 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归纳、总结出生物的共同特征,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法
教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改变了过去单纯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变为师生互动式教学,本课堂上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加强与学生的合作。因此本节课以讨论为主,在充分准备实物、图片和各种有关资料的情况下,利用多媒体来组织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
三、说学法
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资料分析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
位,进行合作学习,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展示多媒体画面——乘坐宇宙飞船从太空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由蓝色、绿色和白色等编织而成的美丽的图案:蓝色是浩瀚的大海,绿色是广惠的森林和原野,白色是飘动在海洋和陆地上空的云彩。教师讲述:“这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各种各样的生物都在这里生活和繁衍。地球表层的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环境构成了生物圈,它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由此引出生物和生物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对于生物圈中形形色色的生物和非生物,我们怎样来区别它们呢?生物有什么特征呢?下面我们就共同来学习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特征。要想认识生物,就必须进行观察,所以,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然后指导学生看书,阅读这一部分的内容,让学生学会如何观察,鼓励学生平时要多观察周围的大千世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分组讨论
对于什么是生物,生物具有哪些特征,教师要播放有关生物和生物的五个特征的多媒体资料,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分组讨论,教师巡视走动,与个别小组成员互动式交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是新的学习方式之一。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一种隐性的课程资源,是新课改所关注的。学生通过观察和资料分析、分组讨论来探究新知识,培养了科学探究的能力,达到了自主学习的目的。
(三)相互交流、辩论、归纳和总结 当学生讨论完后,教师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围绕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意见一致,达成共识的情况下才下结论,意见不一致时,各小组之间要相互辩论。这时可以让各小组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来说明生物的特征,以此来阐明他们的观点,如果意见还不一致,这时要发挥教师的作用,运用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实例来加以概括和总结。例如,讲到生物能呼吸时,情况可能是这样的:第一小组的学生表演人能呼吸,用手捂住嘴和鼻时,感觉会憋闷,说明人能呼吸。第二小组的学生回答动物也能呼吸。在说明植物也能呼吸时,各小组意见可能有分歧:有的说植物能呼吸,有的说植物不能呼吸,他们非常热烈地辩论起来。最后,教师通过 生活中的实例加以说明:居室中如果养花过多,晚上门窗关严,时间长了后,就会感到憋闷。最后达成共识:生物能呼吸。讲到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时,学生的辩论也很激烈。生物的其他特征,也是通过此方法一个一个总结出来的。在辩论时,教师要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加活动,对于上述参加辩论问题的学生,无论对或错,都要给予掌声或语言鼓励,因为激励性评价和面向全体学生都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关于生物和生物的特征,这一内容要给予学生 25 分时间来观察、资料分析、小组讨论、同学交流辩论、归纳和总结,最后让学生完整地总结出什么是生物,生物的特征,学生边总结,教师边板书这一内容。
(四)知识拓展,升华与迁移
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生物除了上述特征外,还有哪些特征呢?各小组又开始讨论并踊跃发言,如生物还能运动,生物还有一定寿命,生物还能适应环境、影响环境等。教师最后总结:以上大家提出的生物特征,现在专家们的意见也没有取得一致,所以没有列入到生物的共同特征之中,希望有兴趣的同学长大以后能
继续从事这方面的研究。教师再提问:想一想你(人)是否具备生物的这些特征呢,请几个学生上前来表演人具备的特征。
(五)感悟与收获
学完这节课有什么感悟与收获呢?学生答:了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教师可引导说出:我们要热爱大自 然,保护大自然,热爱生命,保护生命,爱护我们和所有生物 的共同家园——生物圈,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六)巩固与练习 1.播放多媒体:指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2.播放多媒体:指出资料中反映的是生物的哪些特征。
五、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我采用提纲式板书形式,这样提纲挈领、层次分明,很好地说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结束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篇四:高中生物评课稿案例一 1.第八周教研----四中评课
评课老师:南武中学 许盛毓 4月8日,有幸到四中听了2节别开生面的同型异构课,本人受益良多。现在谈谈我对这两节课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孙慧珍老师的课
1、教学目标方面
重视学生的智力开发和能力培养,鼓励学生在做中学,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培养方法明确。
2、教学内容方面
教学设计要合理、严谨,对教学内容分析、处理恰当,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容量适度,环节连贯、紧凑。能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重点突出,难点把握准确。课堂结构能按学生的实际而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及年龄心理,对学生有吸引力。很值得我们学习。
3、教学方法方面
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风,较好地达成知识目标。在教学中还专门设置了《豌豆花的观察》这个实验,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良好。
不足之处:对于遗传学的相关概念,孙老师是使用串讲的形式进行的,但是落实的还不是很彻底,略显混乱,因此有部分学生明显跟不上老师的进度。
在讲解“孟德尔的假说的解释”这个知识点时,课件的文字偏多,其实可以插入图片,使教学更加直观形象,课时容量过大,因此超时了,拖堂我们并不提倡。
二、华侨中学的杨豪老师的课
杨豪老师是异地教学,教学难度明显大于孙老师,但是杨老师还是为我们展示了一节成功的课。杨老师上课的班是普通班,他能够很好估计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设计,优点如下:
1、教学目标
能明确本节课的知识点及教学目标要求,按大纲要求安排教学,能不留痕迹地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品德教育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这是杨老师比较出彩的地方
2、教学内容
教学设计要合理、严谨、无科学性错误,虽然没有孙老师那么多的经验,但是一样能够做到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重点突出,难点把握准确。
3、教学方法
能很好的遵循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和巩固性原则,利于学生的学习,教学效果良好
缺点:
杨老师讲的太多,学生动手的时间太少,有满堂灌的嫌疑,应该多提问学生。师生互动应该多一些。杨老师上了50分钟的课,严重超时。上课过程学生的反应略显沉闷。小结不是很到位。2.对《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一)》同课异构课的简评
石北中学 周海英
孙老师和杨老师上的是《遗传和进化》第一章第一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一)》的内容。两位老师根据学生的不同,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式。下面我简单地说说我自己对这两节课的看法。
对孙老师的课,我个人的看法如下:
优点:
1、倡导探究性学习。孙老师面授的群体是锐志班的学生,因此她采用了 “做”中学的教学方法。如观察豌豆花、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勤于动手,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2、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问题是核心的要素。孙老师以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通过质疑和推理来学习孟德尔的遗传实验的杂交实验。同时,还重视课堂生成性问题的启发和引导。
3、孙老师教态自然、亲切,课堂气氛活跃。不足之处和建议:
1、教学中没能及时进行引入新内容,如在进行观察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实验现象的同时,可以及时地根据观察的现象提出显性性状、隐性性状和性状分离的相关信息。
2、在用孟德尔的假说相对比较抽象,学生阅书并不一定能够对此内容很好地理解,这部分内容是重点也是难点,教师可以用假说的内容详细分析实验。
杨老师的课我认为有以下特点:
优点:
1、杨老师整节课都表现得很从容,笑容可掬,很有活力,很有感染力。
2、杨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教学中渗透德育,进行思想教育。如了解孟德尔的生平,又如在进行杂交实验现象分析时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象成孟德尔,鼓励学生思考。
3、杨老师对新授知识讲得很细,如辨别相对性状、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性状分离等新知识。
不足之处及个人建议:
1、这一节课的时间分配不是很合理,这节课的难点是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对孟德尔的显隐性的判断等假说解释得不够深入透彻,而过多的时间放在前面,如把自交、杂交知识解释得很全面,在进行实验现象分析时,把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判断讲解得很细。我个人认为这部分内容暂时不需要在这个时候讲解,因为这会影响学会对现象分析、解释这一条主线的思路,而且这一节是学生进入遗传学的第一课时,让学生有个初步认识即可,在以后的教学中再深化,可能效果会更好。
2、杨老师对用假说的解释实验现象过于简洁,并且在讲解遗传图解时,用倒推方式推出各代的遗传因子组成,既要鼓励学生走孟德尔的科学道路,但又把当时还没出现的减数分裂知识牵引进去,不符合当时科学发展的逻辑。
3、有知识传授方面还有一点点小漏洞,就是关于自交的解释有点理解不恰当。
以上都是我个人的看法,不对之处请纠正。3.评课书面稿
培才高级中学 周利 4.《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
(一)》听课反馈
番禺区东涌镇鱼窝头中学 麦桂珍
在2011年4月8日的广州生物教研中,我在广州市第四中学听了孙惠珍老师和杨豪老师的两节课,讲的是相同的内容——《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两位老师各有自身的教学风格,都有很多亮点。同时反思自己的课堂,着实觉得有很多可以学习借鉴的内容。
首先,就孙惠珍老师的课,谈谈自己的感受。本节课的亮点有: 1.教师素质:在课堂中以自己的家庭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藉此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进行注意联系实际生活,学生表现出极大的求知欲,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理念。2.教学编排:在本节课中,孙老师让学生观察豌豆花、进行模拟实验,通过学生活动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处理实验数据,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机,体现了“倡导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理念。3.教学方法:在课堂中现代化教学设施的应用适时、适度,在本节课中,孙老师在讲授模拟实验的过程中,让学生进行实验的同时,用电脑统计实验结果,这样可以立即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运用秒表来计时,让学生有紧迫感来完成学习任务,提高了教学效率,并且可以可以及时调整教学。
本节课的亮点很多,教学语言精炼、用词准确,教师自己讲的少,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但有我认为也有可以进一步改进的地方,比如:课堂上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的容量稍微多了点。建议教师可以适当地处理教学内容,可以让对分离现象的解释的模拟实验推后再讲,让重点更加突出,同时让学生把握难点。
其次,就杨豪老师的课,谈谈自己的感受。本节课的亮点有: 1.教学目标:本节课教学目标的确立把握到位,知识目标明确,能力目标在授课的过程中实行的较好,及时让学生反馈教学,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较好地发掘了教材的思想性。2.导入新颖:杨老师在导入时,以“融合遗传”来推理,黑人与白人生下的孩子是否为“斑马人”呢?这样的导入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使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得到复习和巩固,从而引出本节课要讲的内容,并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课堂。3.课堂效果:教学任务按时完成,课堂气氛好,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并能够倾听、协作、分享,多项互动,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和配合教师教学,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新课程理念。
本节课的亮点很多,但也有我认为可以进一步改进的地方,比如:让学生探讨,寻找问题答案,教师不用过多地去“干扰”学生。通过学生活动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全部学生都能参与进去,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同时,课堂上适时地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小组代表表达不充足时,组内其他成员加以补充。
在本次教研中,我从中学到了许多好的教学方法,使我在真正的教学过程中遇到同样的问题时能够用得上。同时,反思自己的课堂,着实觉得我们不能只顾着自滔滔不绝的讲解,忽略了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必须让学生多参与到学习中去。于是,特让自己进行总结与反思,以期尽量完善自己的教学。5.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
(一)评课
广东华侨中学 杨豪
作为本次课题的主讲人之一,我觉得同课异构是一种探讨教学的很好的方法,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而且教学理念不同,虽然上同样的内容,但是,会有不同的亮点或者创新之处,同时,不同的听课教师会持有不同的观点,大家就会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评课观点,对自己的评课也可以说是一种教学反思。
孙老师在讲这一课时,用的班级是广州市第四中学的睿智班,这个班共有36名同学,基本上是理解力、执行力都比较高的学生,通过观察,我发现他们学习能力很强,比较会听课,知道何时该记笔记,怎样看书都。孙老师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结合新课标要求,尽量让学生动起来,参与到课堂中,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两个探究实验,其中,学生自己进行去雄的操作,感受人工杂交技术中该注意到的细节问题。对性状分离进行模拟实验,让学生体会孟德尔假说,整个过程中,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是,在讲解孟德尔实验假说时,让学生看书,先看到孟德尔的假说,然后让学生写遗传图谱,学生自己思考的就相对少一些,学生理解就不是很深刻,如果让学生根据老师的恰当引导,把自己想象成孟德尔进行假设、推理,就在无形中渗透了“假说—演绎”的科学方法。然后根据学生的推理,再结合课本的四点假说进行总结,效果可能会更好。
作为新教师的我,参加此次公开课,主要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来的,很感谢教研组的老师和四中的老师们。我是异地教学,所教班级是广州市四中的平行班,学生学习态度较好,但是执行力、理解力相对孙老师的睿智班有差异,我的教学理念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并在学习中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本节课是遗传学的开篇之作,所以让学生掌握遗传学的一些基本概念是很必要的。我采用学案教学,其中预习学案,让学生有目的、带着问题去预习,探
究学案则结合书本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进行,让学生理解关键概念。其中,尤其是在讲解性状分离的解释时,我先通过第一点假说,板书自己推理的遗传图谱的一部分,从中设疑,引导学生,根据我的推理思路和减数分裂的内容(学生学习过),把自己当做孟德尔对实验进行推理。让学生通过小组协作,写出自己认为合理的遗传图谱,然后投影学生的学案,从中挖掘问题,围绕上下代关系,一步步设疑,让学生想办法解决问题。最后,结合书本上的假说,进行总结。自己认为比较好的是整个过程中,我尽量做到语调抑扬顿挫,充满激情。板书规整,能结合课本实验与探究学案,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我的讲课过程中,我的目的想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但是可能引导还不是很到位,所以学生有时会提不出问题,这点还要继续挖掘提问的技巧和引导的技巧。其次,还要改进的是像孙老师学习,看能否设计相关动手的实验或者实物,让学生加深印象。6.关于全市公开课《孟德尔杂交实验
(一)》的评课意见
广州市第四十一中学 马丽娜 2011年4月8日,根据我校的生源分组及本人本学年担任的课程,本人到广州市第四中学分会场参加了广州市生物科教研活动,听取了广州市第四中学孙惠珍老师和广东省华侨中学杨豪老师的两节课。课题名称均为: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一),教研主题为——同课异构课例评析。现就本人的粗浅理解,评析如下:
一、总体评价
两位教师语言清晰、流利,具有亲和力,与学生关系融洽,注意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教学设计规范、课堂演绎谈定、老练,体现了两位教师的基本功扎实。
两节课教学较目标清晰,整体结构较严谨,教学过程较流畅,能因应不同层次学生(一个是锐志班、一个是平行班)的认知要求设计教学,核心概念和主干知识突出,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两节课均重视科学方法的培养,较好体现《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核心任务:提高每一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两位老师均关注学生的反馈,点拨及时。
二、各自的优点
(一)孙老师课的亮点(任教班:锐志班)
1、善于运用实物——豌豆花,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孟德尔为何选择豌豆作为实验材料原因的其中两点:
①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而且是闭花传粉,自然状态下是纯种。②豌豆花易于进行人工异花传粉。由此自然带出自花传粉、自交、闭花传粉、异花传粉、杂交等概念,效果好。
2、学生实验“性状分离比的模拟”比较好地让学生认识和理解遗传因子的分离和配子的随机结合与性状之间的数量关系,体验孟德尔的假说。
3、整个设计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能让学生从生物学基础知识、科学态度、探究方法等三个方面得到生物科学素养的发展。
(二)杨老师课的亮点(任教班:平行班)
1、重视对关键概念的讲解,为学生搭建脚手架,使学生较容易理解和学习后续知识。
2、重视规范杂交过程的文字书写,为学生运用分离定律,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3、整个设计重视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能让学生从生物学基础知识、科学态度等两个方面得到生物科学素养的发展。
三、改进建议
(一)给孙老师的建议
1、关于教学设计篇五:高中生物说课稿范文
《高中生物说课稿范文》简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传授“对照实验”的思想方法,理解酶的特性、酶促反应 《高中生物说课稿范文》正文开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传授“对照实验”的思想方法,理解酶的特性、酶促反应及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2、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体验“实践—理论— 实践”的一般认知规律;培养学生实验探索的能力,提高学生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展示生物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物学的兴趣;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
态度、实验探究能力与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
(一)地位、作用和意义
本节课要学习的是酶与酶促反应,是学习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其他生理活动的必备知识。
在学生学习了细胞的化学组成、细胞的结构与功能以及atp的知识后,学习酶在新陈代谢
中的作用,进一步密切了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理解酶和atp是新陈代谢过程中必不可少
的物质,对于学生认识新陈代谢的本质有重要意义。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
体会对照实验的基本思想
利用实验探索的直观性,借助实验现象,理解酶的化学本质、特性、影响酶促反应、酶的应
用等多个领域的问题。
难点:
酶的特性的实验探究
学会分析各因素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三)编排特点
1、简洁明了
“酶与酶促反应”知识介绍精干,便于阅读;
“边做边学”“课题研究”“放眼社会”“评价指南”“拓展视野”目的清楚 2、注重探究
知识与动手结合
3、图群丰富
实验图示、知识图示、实物图示结合三、教学对象
(一)知识与经验
1、学生具备一定的生物学常识,有化学实验的基础。
2、前面学习了细胞的化学成分、细胞的结构与功能,进行了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
等生物学实验。
(二)学法与技巧
1、学生具备用阅读、协作学习、实验探究等学习方法
2、学生具备实验探究的基本常识
(三)发展与提高
1、培养动手能力,提高实验设计技能
2、培养分析能力,提高知识应用能力
四、教学策略
(一)设计思想
1、思想方法: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 知识呈现、情景创设、自主协作、知识建构
2、过程方法:体现学生主体意识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题引入、学生阅读、方案讨论、学生探究、实验分析
3、认知方法:体现认知规律
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设计思想综述: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通过图示引入、学生对教材阅读、提出问题实现知
识的呈现和情景创设;探究方案的讨论在进一步创设情景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而引
发学生对问题的自主协作式的探究学习;对实验现象的记录、分析探讨及事例的分析等活动,达到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学生在整个学活动中实现知识的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引导的设问、实验方案的讨论、探究结果的分析和事例分析,体现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二)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启发式讲解、互动式讨论、实验探索、分析与归纳
2、媒体的选择与运用:实验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稿
》说课稿
常海霞
和作用
》这一课题是在高中生物第三章第一节的第二部分。这 部分内容不仅是第三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整本书的重点内容之一。它以学过的细胞 有丝分裂知识、生殖种类知识为基础。通过学习,使学生全面认识细胞分裂的种类、实质和意义,为后面学习遗传和变异,生物的进化奠定
标:掌握减数分裂的概念和精子的形成过程;理解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
标:通过观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培养学生识图、绘图能力以及比较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标:通过学习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加深对事物自身变化规律性的认识,培养对立统一和发展变化的观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
点:减数分裂概念和过程。这是生殖细胞形成的基础,又是遗传和变异和细胞学基础。
点:同源染色体、四分体的概念以及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规律,其中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规律既是难点又是重点。初学者对此缺乏感性认识,重难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多媒体课件传递信息量有的特点,这部分内容我安排2个课时。第一课时学习减数分裂概念和精子的形成过程的意义。第二课时学习卵细胞的开成过程,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异同点的比较。这里主要说明第一课时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在课堂教学中,应适宜的诱导,是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来掌握知识,做到导中学,学中学,导与学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导读 培养学生的“读、思、问”的学习习惯。阅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来源,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谁不善于阅读,他就不善于纲的认知目标,从学生实际出发,精心设计问题,将教学目标转化成富有针对性、启发性、探索性和趣味性的思考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引生对本节课主要内容及重要概念有所了解,为上课打好基础,同时也是教师创造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良好机会,也培养了学生的入:导思,启发学 生已有的生物学知识,精心设计导语,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新问题,诱导思维进入新课。鲜明创意能扣人心弦,开启思维之门,唤起学的热情进入学习角色,此时,学生心理处于积极主动的兴奋状态,便于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学:导法、导议
中结合多媒体教学法,恰到好处的运用导法和导议。导法是引导学生学会阅读、观察、总结、思维创造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下,设计针对性、思考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或由各组推荐学生代表发言,如有错误或不完整,让其他学生踊跃进行修改、补充,最后由龙点睛”的作用,使课堂充满生命力。教师通过启发、观察、比较、议论,使学生修正自己的错误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达到论。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大胆质疑,各抒己见,在活泼和谐的氛围中学到知识,使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达到水*****融导,学生学会了接受新知识的技能技巧,提高了学习能力。测试:导练,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是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不可缺少环节。教师精心拟定符合教学大纲要求,难易适中,梯度合理,具有典型用抢答、讨论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解题训练,其作用就是让学生动脑思维,动口表述,动笔练习,达到巩固、深化、拓宽、应用的目的,使通,并能根据检测,反馈信息,及时矫正补偿,顺利达到教学目标。的特点及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教师的知道下通过阅读,思考,观察,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展开学习活动,为了不使教师的指导活动落空,在教学生为主体,促使学生动眼看,动手做,动口说,动脑想,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认识过程统一为一个整体。
教学过程
部分
境,引发新问题,(1)什么是有性生殖?(2)其主要方式是细胞有丝分裂吗?“以人为例,人的染色体若会一代一代成倍地增加,照这样推算细胞就会有46×230条染色体,可事实并不是这样,孔子的第30代孙的体细胞的染色体仍是46条,为什么?”通过这一矛盾的设疑,激情况的求知欲,牢牢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之后,演示卵式生殖过程即受精作用,提醒学生注意受精卵中的染色受精卵中染色体的特点,又设计动画模拟精卵的结合过程。这样,学生从画面上能清楚看出,受精卵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精子,一半来自卵体大小、形态相似,由此引出同源染色体概念。为进一步说明同源染色体特点,插人类体细胞的染色体图,最后得出完整概念。同源染色体入点,在教学安排上,将同源染色体概念提前讲述,为的是分散难点,为后面讲述联会和四分体奠定基础。既然精子、卵细胞的染色体都只,自然引出问题精子和卵细胞怎样产生?先请学生讨论,之后引出减数分裂概念。并展示学习这一概念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包括:减数分裂具体发生过程,进入第二部分,以精子的形成过程为第二部分:精子的形成过程。
精子的形成过程
读书法,让学生带着几个思考题进行读书学习。思考内容包括:“精子在哪里形成?精子形成过程中各阶段细胞名称是什么?什么是联会、么时期?”为讲述方便,也为了后面能说明染色体分离的随机性,细胞中的染色体以4条表示.同时,为防止学生眼花缭乱,分散了注意力出现。
胞时,除指出它来自精巢,还应点明它的染色体数就是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精原细胞形成初级精母细胞时,强调染色体在这一时期复制,也就每条染色体已含有两条染色单体,只是由于这一时期染色体呈染色质状态,所以看不出来,这样可以避免学生错误以为复制是在四分体时期强调概念处,为避免个别学生错误地将整个细胞中的4条染色体当作一个四分体,先提问:图中有几个四分体?再将其中一个四分体作闪烁要对四分体作个总结,指出:四分体个数就是同源染色体对数。这样处理,较好地突破了“四分体”这一教学难点。分裂后期,先显示一种同成两个子细胞,接着让学生讨论同源染色体能否有另一种的分离情况?讨论之后在后期又出现另一种分离图,由此说明:染色体具有一定的向哪一极是随机的即不同对染色体之间可能自由组合。为后面学习遗传学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奠定细胞学基础。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生容易掌握,但也要强调两点:“分裂”和“等数”。“分裂”即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等数”即染色体数目不再半。至于减数第二次丝分裂后期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图的比较,使学生通过画面,清楚地看出二者的不同,即“是否含有同源染色体”的问题,进一步说明了减 全屏展示减数分裂的全过程,目的有两个,一是总结减数分裂的实质,二是利用板书复习各分裂时期细胞的名称。在上面学习的基础上,为体行为变化,播放精子形式的的连续动画过程。最后,总结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先让学生讨论,教师再作补充,这样既使学生理解纳总结的能力。最后指出这些也正是有性生殖的意义,从而既联系了上节课内容,又使为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分析问题了两道课堂练习题,第一道题考查学生对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性的掌握情况,第二道题考查学生对同源染色体、四分体概念的掌握情况,通馈教学效果。
第五篇:生物评课稿
《细菌》评课稿
艾红梅
本次卓越杯教学大赛听了朱宏艳老师《细菌》一堂新授课。现对本教学进行如下点评,不当之处敬请谅解。
一、评教学思想。《细菌》一课采用的是我校五清四问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变被动灌输式为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久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一定会得到发展,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
二、评教学目标。目标的确定全面、具体、适宜。以生物课程标准为指导,体现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材特点。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知规律,难易适度。从教学内容和目标达成来看: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体现出“以学定教、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理念。全班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主解决了解细菌发展和巴斯德对微生物的贡献这一目标;通过观察细菌结构示意图,在教师指导下解决目标描述细菌形态和结构;通过观察、对比细菌、动、植物结构模式图,由结构拓展推测细菌营养方式并树立生物的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等等内容。可以看出这节课教学目标明确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紧密地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当堂课的基本教学任务,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评教学流程、教法和策略
本节课可以看出朱老师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根据学生现有知识储备有限,学习策略不佳情况,给学生提出教学目标,组织、提炼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流程,指导学生学习。为替代式教学策略。
教学流程采用的是理化生教研组的六步教学法:导、问、讲、帮、练、测。
亮点1.导:结合时事、利用日本731部队视频情境引入,使学生对细菌充满好奇,同时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亮点2.精讲:把知识当种子、举一反三,重点知识细讲。如细菌营养方式讲解。首先指导学生观察3副图,再让学生分组对比3副图的结构异同,然后让学生拓展反思细菌能否进行光合作用,通过分析结构和功能相适应得出营养方式。
亮点3.学生活动形式多样。
亮点4.测:抢答。课堂气氛活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评教学效果:效率高,活动充分、时间比较充足。学生能积极回答问题。全班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有效利用40分钟,学生学的轻松愉快,积极性高,当堂内容当堂解决,学生负担合理。
五、评教师基本功:专业素养好,备课严谨认真、语言清晰明了、板书设计合理、教学自然大方,多媒体制作技术较高、画面美观、简洁明了。
六、建议,与大家一起商榷:1.“直径瓶”应是“平底烧瓶”。2.再联系下实际,倡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抵抗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