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1成人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2
2011成人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姓名
成绩
一、基础知识(本大题计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横线的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自怨自艾 翌日 对弈 相得益彰
B.方兴未艾 狭隘 云霭 爱不释手
C.一蹴而就 蹙眉 急促 一触即发
D.同仇敌忾 凯旋 铠甲 慷慨激昂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A.我能成为你人生道路上的铮友,感到十分荣幸。
B.截止今年10月底,他己完成了全年的生产任务。C.经有关部门认真鉴定,这些东西全是膺品。
D.新建的城市应按现代化的要求来安排市政设施。3.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这对老朋友分别了近半个世纪,没想到这次居然在大街上萍水相逢,于是站在路边畅谈起来。
B.看到马戏团中小丑的这种滑稽表情,坐在旁边的一名外国记者突然忍俊不禁了。
C.参加保险虽不能使人化险为夷,但却能在灾祸不期而至时,使投保者或受惠人得到一笔赔偿,尽量减少损失。
D.这篇讲话,从更深刻的层面明确地提出了当前反腐倡廉、整顿党风的重要性,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任何人承担对外的各种业务,一律实行有限授权,不得自行其是、自作主张,{
}不允许假公济私、中饱私囊,违者()予惩处,()追究刑事责任。这种领导体制 体现了民主管理的思想,()确保了厂长的中心地位,使整个生产指挥系统运转畅通。
A.也 就 及至 既 还
B.更 则 直至 既 又
C.也 则 直至 又 又
D.更 就 及至 又 还
5.下列句子在修辞方法的运用上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老张的文章写得很漂亮,是本单位出名的笔杆子。
B.这所学校的学生都知道,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C.个人的作用是渺小的,只不过是浩瀚沧海中的一滴水。
D.科学研究应根据事实说话,因为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
二、现代诗文阅读(本大题计7小题,每小题5分,共35分)
(一)阅读现代散文《琐记》中的几段文字,回答第6-10小题。
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仿佛处处在告白他对现实社会的不调和。
他的气度,他的精神力量,在面对任何问题的时候,仿佛都有一种居高临下的优势:从容不迫,游刃有余。
听着鲁迅先生的谈话,昏沉沉的头脑清醒过来,我又觉得精神百倍了。在苦难的梦魇一样的日子里,鲁迅先生不止一次地给我以勇气和力量。他的深刻的思想时时散发出犀利的光彩。说话时态度镇静,亲切而又从容,使听的人心情舒畅,真个有“如坐春风”的感觉。
6、第一段话的描写方法是()
A.肖像描写
B.语言描写
C.行动描写
D.心理描写
7、在第一段话中,不能用“告诉”取代“告白”的原因是()
A.“告诉”只有向人陈述的意思
B.“告白”具有自我声明的意义,且态度严正
C.“告白”具有自我声明的意义
D.“告白”态度严正
8、说明第二段话中冒号的作用()
A.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B.表示后面的话是对前面内容的说明解释,即“从容不迫,游刃有余”是对居高临下的解释。
C.表示这段话具有多重的丰富内涵
D.冒号表明前后两个部分是并列关系
9、第三段话中“梦魇”一词的意思是()
A.梦中遇到可怕的恶劣情景
B.梦中遇到可怕的欲望
C.梦中遇到可怕的事而发出的呻呤、惊叫
D.梦中遇到可怕的欲望而感到万分痛苦
10、简述第三段文字的含义。
1/2
(二)阅读余光中诗《乡愁》,回答第11-12小题。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11.这首诗最显著的艺术特色是()
A.善于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来增强艺术的表现力
B.善于选择典型细节来增强艺术的表现力
C.采用古典诗词一咏三叹的方式来增强艺术的表现力
D.巧妙地运用一组意象来增强艺术的表现力
12.简析这首诗表达的情感。
三、文言文阅读(本大题计4小题,其中第13—15题,每小题2分,第16小题4分,共10分)
阅读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三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13.下列各句中,对加横线词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A.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去:到什麽地方去
B.且庸人尚羞之 羞之:感到羞耻,意动用法
C.蔺相如固止之 固:本来
D.而相如廷叱之 廷:朝廷
14.下列各句中,用现代汉语翻译“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正确的一组是()
A.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哪个熟悉?
B.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哪个更强?
C.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哪个可信?
D.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哪个厉害?
15.这三段文字要表达的是()
A.相如不计个人恩怨,有意回避
B.廉颇知错即改,负荆请罪
C.相如不计个人恩怨,廉颇知错即改,将相和好。
D.相如与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消除隔阂
16.将下文译写成现代汉语: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四、写作(40分)
17.围绕《我对“超女”的看法》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
要求:
①文体不限(除诗歌外);
② 600-800字;
③ 字迹清楚,卷面整洁。
2/2
第二篇:2011成人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2
2011成人高考高起点《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2)
一、基础知识(本大题计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横线的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A)
A.自怨自艾 翌日 对弈 相得益彰
B.方兴未艾 狭隘 云霭 爱不释手
C.一蹴而就 蹙眉 急促 一触即发
D.同仇敌忾 凯旋 铠甲 慷慨激昂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D)
A.我能成为你人生道路上的铮友,感到十分荣幸。
B.截止今年10月底,他己完成了全年的生产任务。
C.经有关部门认真鉴定,这些东西全是膺品。
D.新建的城市应按现代化的要求来安排市政设施。
3.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
A.这对老朋友分别了近半个世纪,没想到这次居然在大街上萍水相逢,于是站在路边畅谈起来。
B.看到马戏团中小丑的这种滑稽表情,坐在旁边的一名外国记者突然忍俊不禁了。
C.参加保险虽不能使人化险为夷,但却能在灾祸不期而至时,使投保者或受惠人得到一笔赔偿,尽量减少损失。
D.这篇讲话,从更深刻的层面明确地提出了当前反腐倡廉、整顿党风的重要性,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B)
任何人承担对外的各种业务,一律实行有限授权,不得自行其是、自作主张,不允许假公济私、中饱私囊,违者 予惩处,追究刑事责任。这种领导体制 体现了民主管理的思想,确保了厂长的中心地位,使整个生产指挥系统运转畅通。
A.也 就 及至 既 还
B.更 则 直至 既 又
C.也 则 直至 又 又
D.更 就 及至 又 还
5.下列句子在修辞方法的运用上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A)
A.老张的文章写得很漂亮,是本单位出名的笔杆子。
B.这所学校的学生都知道,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C.个人的作用是渺小的,只不过是浩瀚沧海中的一滴水。
D.科学研究应根据事实说话,因为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
二、现代诗文阅读(本大题计7小题,每小题5分,共35分)
(一)阅读现代散文《琐记》中的几段文字,回答第6-10小题。
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仿佛处处在告白他对现实社会的不调和。
他的气度,他的精神力量,在面对任何问题的时候,仿佛都有一种居高临下的优势:从容不迫,游刃有余。
1/4
听着鲁迅先生的谈话,昏沉沉的头脑清醒过来,我又觉得精神百倍了。在苦难的梦魇一样的日子里,鲁迅先生不止一次地给我以勇气和力量。他的深刻的思想时时散发出犀利的光彩。说话时态度镇静,亲切而又从容,使听的人心情舒畅,真个有“如坐春风”的感觉。
6、第一段话的描写方法是(A)
A.肖像描写
B.语言描写
C.行动描写
D.心理描写
7、在第一段话中,不能用“告诉”取代“告白”的原因是(B)
A.“告诉”只有向人陈述的意思
B.“告白”具有自我声明的意义,且态度严正
C.“告白”具有自我声明的意义
D.“告白”态度严正
8、说明第二段话中冒号的作用(B)
A.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B.表示后面的话是对前面内容的说明解释,即“从容不迫,游刃有余”是对居高临下的解释。
C.表示这段话具有多重的丰富内涵
D.冒号表明前后两个部分是并列关系
9、第三段话中“梦魇”一词的意思是(C)
A.梦中遇到可怕的恶劣情景
B.梦中遇到可怕的欲望
C.梦中遇到可怕的事而发出的呻呤、惊叫
D.梦中遇到可怕的欲望而感到万分痛苦
10、简述第三段文字的含义。
表达了作者听了鲁迅教诲所受的启发、鼓舞,以及鲁迅教诲在以后困难时刻给他的力量和鼓舞
(二)阅读余光中诗《乡愁》,回答第11-12小题。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2/4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11.这首诗最显著的艺术特色是(D)A.善于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来增强艺术的表现力 B.善于选择典型细节来增强艺术的表现力
C.采用古典诗词一咏三叹的方式来增强艺术的表现力 D.巧妙地运用一组意象来增强艺术的表现力 12.简析这首诗表达的情感。
本诗表达了母子离别、新婚夫妻离别的哀怨,母子死别的悲伤,海峡两岸亲人分离的痛苦,深切而真挚地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陆的思念之情。
三、文言文阅读(本大题计4小题,其中第13—15题,每小题2分,第16小题4分,共10分)
阅读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三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13.下列各句中,对加横线词解释正确的一组是(B)
A.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去:到什麽地方去
B.且庸人尚羞之 羞之:感到羞耻,意动用法
C.蔺相如固止之 固:本来
D.而相如廷叱之 廷:朝廷
14.下列各句中,用现代汉语翻译“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正确的一组是(D)
A.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哪个熟悉?
B.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哪个更强?
C.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哪个可信?
D.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哪个厉害?
15.这三段文字要表达的是(C)
A.相如不计个人恩怨,有意回避
3/4
B.廉颇知错即改,负荆请罪
C.相如不计个人恩怨,廉颇知错即改,将相和好。D.相如与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消除隔阂 16.将下文译写成现代汉语: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廉颇听了这些话,脱去上衣,露出肩膀,背上荆条,通过宾客到蔺相如家里请罪,说道:“我这个庸俗卑鄙的人,想不到将军胸怀宽阔到这种程度。”
四、写作(40分)
17.围绕《我对“超女”的看法》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
要求:
①文体不限(除诗歌外);
② 600-800字;
③ 字迹清楚,卷面整洁。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本大题计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A;2.D;3.A.;4.B;5.A
二、现代诗文阅读(本大题计7小题,每小题5分,共35分)
6.A 7.B 8.B 9.C
10.表达了作者听了鲁迅教诲所受的启发、鼓舞,以及鲁迅教诲在以后困难时刻给他的力量和鼓舞
11.D
12.本诗表达了母子离别、新婚夫妻离别的哀怨,母子死别的悲伤,海峡两岸亲人分离的痛苦,深切而真挚地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陆的思念之情。
三、文言文阅读(本大题计4小题,其中第13—15题,每小题2分,第16小题4分,共10分)
13.B 14.D 15.C
16.廉颇听了这些话,脱去上衣,露出肩膀,背上荆条,通过宾客到蔺相如家里请罪,说道:“我这个庸俗卑鄙的人,想不到将军胸怀宽阔到这种程度。”
四、写作(40分)
17.(参照“大纲”中有关作文评分标准)
4/4
第三篇:2011成人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1
2011成人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
姓名
成绩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括号内
1.“惟陈言之务去”出自()
A.《谏逐客书》
B.《种树郭橐鸵传》
C.《答李翊书》 D.《答司马谏议书》
2.成语“夙兴夜寐”出自()A.《陈情表》
B.《短歌行》
C.《关山月》
D.《氓》 3.《米龙老爹》的作者是()
A.契诃夫
B.莫泊桑
C.欧·亨利
D.托尔斯泰
4.《新五代史》的撰写者是()
A.欧阳修
B.宋祁
C.司马光
D.王安石
5.杜牧是唐朝哪个时期的诗人()
A.初唐
B.晚唐
C.中唐
D.盛唐
6.“计中国之在海内”中的“中国”是指()
A.神州
B.中国
C.中原
D.九州
7.“狡兔三窟”的典故出自()
A.《李将军列传》 B.《冯谖客孟尝君》C.《季氏将伐颛臾》 D.《寡人之于国也》
8.《行路难》的作者是()
A.白居易 B.杜甫C.李白 D.李商隐
9.杜甫《蜀相》“两朝开济老臣心”中“老臣”是指()
A.曹操 B.李斯
C.诸葛亮
D.王安石
10.《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属于()
A.山水诗 B.乐府诗
C.田园诗 D.边塞诗
11.中唐倡导新乐府运动的诗人是()
A.李白
B.李贺
C.白居易
D.杜牧
12.《北方》一诗选自艾青诗集()
A.《大堰河》
B.《火把》
C.《北方》
D.《向太阳》
13.屠格涅夫的《门槛》是()
A.小说
B.散文
C.散文诗
D.政论
14.柳永《八声甘州》的线索是()
A.登高临远
B.睹物思人
C.雨洒江天
D.佳人颙望
15.《**》中反复说“一代不如一代”的人物是()
A.赵七爷
B.七斤
C.八一嫂
D.九斤老太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6.孔子名丘,字________。
17.所谓“四书”是指《孟子》、《大学》、《中庸》和《_________》。
18.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____________。
19.孟子回答了梁惠王提出的问题是__________。
20.庄子《秋水》中体现了他的哲学本体论是__________主义的。
21.《陈情表》选自《__________》。
22.鲁迅原名周樟寿,改名周树人。浙江_________人。
23.《箱子岩》的作者是___________。
24.巴金的小说《家》、《春》、《秋》合称《__________》。
1/3
25.傅雷是我国现当代著名的___________家。
三、词语解释题(解释句中加横线词的词义。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26.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来:
27.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成立:
28.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
29.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壬:
30.因为宇宙大化,刻刻流转,绝不停留。
宇宙大化:
31.茫茫百千万劫。
劫:
32.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
曷:
33.常有兵燹,常有水旱。
兵燹:
34.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
事:
35.请以遗之。
遗:
四、翻译题(将下列各小题中画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36.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种树郭橐驼传》)
他植者,虽窥伺效慕:
37.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种树郭案驼传》)
以子之道,移之官理:
38.梨园以技鸣者,无虑数十辈,而其最著者二。(《马伶传》)
无虑数十辈:
39.以此长不见悦于长吏,仆则愈益不顾也。(《刘报一丈书》)
以此长不见悦于长吏:
40.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前赤壁赋》)
而今安在哉: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41.试说明苏轼《前赤壁赋》的时代背景。
42.试说明培根在《论学问》一文中是怎样阐释治学的目的的?
43.说明司马迁通过李广这一形象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44.请解释《张中丞传后叙》中“后叙”的含义。
45.对于培根的“学问锻炼天性,而其本身又受经验的锻炼”这句话我们应如何理解?
六、分析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46~50每小题4分,51~55每小题3分,共35分)
(一)阅读《门槛》开头这几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我看见一座大楼。
正面一道窄门敞开。门里一片阴森的黑暗。高高的门槛前站着一位姑娘„„一位俄罗斯的姑娘。
望不透的黑暗中散发着寒气,随着寒气从大厦里面传出一个慢吞吞的不响亮的声音:
“啊,你要跨进这道门槛来,想做什么?你知道有什么在等待着你?”
2/3
“我知道。”姑娘这样回答。
46.说明“一座大楼”、“门槛”、“一位姑娘”的象征意义?
47.说明《门槛》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学体裁?其是否有边缘性?
(二)阅读《长亭送别》中三宫调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滚绣球恨相见的迟,怨归去的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得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几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48.莺莺是怎样看待这次送张生进京赶考的?表现了她什么样的心情?
49.举例说明哪些地方是情景交融?
50.举例说明哪些地方运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
(三)阅读《断魂枪》中的一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谁不晓得沙子龙是利落,短瘦,硬棒,两眼明得像霜夜的大星?可是,现在他身上放了肉。镖局改了客栈,他自己在后小院占着三间北房,大枪立在墙角,院子里有几只楼鸽。只是在夜间,他把小院的门关好,熟习熟习他的“五虎断魂枪”。
51.这段文字对沙子龙进行了什么样的艺术描写?
52.沙子龙为什么要在夜间关好了门,才熟习他的“五虎断魂枪”?
(四)阅读《山居秋暝》一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53.此诗可以划分为几层?每层文意是什么?
54.本诗属不属于山水诗?显示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情趣?
55.本诗写作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诗中有画”的特点是如何体现的?
七、作文(50分)
期待既有期望、等待的意思,也有企盼的意思。期待既可以是对人的期待,也可以是对事的期待;既可以期待别人,也可以期待自己。
请以“期待”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3/3
第四篇:成人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综合测试
(一)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
B.曲线
大曲
是非曲直
曲意逢迎 .......C.落款
落枕
光明磊落
丢三落四 ............D.供给
口供
仅供参考
供认不讳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精粹
矍铄
再所部惜
人情世故 B.部署
好像
金碧辉煌
细水常流 C.梳妆
赋与
人才辈出
破涕为笑 D.坐落
针砭
山清水秀
各行其是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这几个月,他一直深入矿区体验生活,终于写出了这部人人都______的好作品。
②经过努力,我国已完成SARS疫苗的研究,即将进入临床______。
③北京市西部和北部是连绵不断的群山,东南为一片_______低缓的平原。
A.夸耀
实验
逐步
B.夸奖
试验
逐渐 C.夸奖
实验
逐步
D.夸耀
试验
逐渐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养老院的老人们饱食终日,过着幸福....的日子。
B.汽车在神农架山区奔驰,只见厅峰异岭扑面而来,令人目不..睱接。..C.本来还不错的一篇文章,让你们这样改来改去,反而改得不.三不四了。...D.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11~15题。
什么叫做联想呢?联想就是见到甲而想到乙。甲唤起乙的联想通常不外乎两种原因:或是甲和乙在性质上相类似,例如看到春光想起少年,看到菊花想到调节之士;或是甲和乙在经验上曾相接近,例如看到扇子想起荧火虫,走到赤壁想起曹孟德或苏东坡。类似联想和接近布设时混在一起,“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两句词就是很好的例子。词中主人何以“记得绿罗裙”呢?因为罗裙和他的欢爱者相_______;他何以“处处怜芳草”呢?因为芳草和罗裙的颜色相________。
意识在活动就是联想进行,我们差不多时时刻刻都在联想。听到声音知道说话的是谁,见到一个词知道它的意义,都是起于联想作用。联想是以旧经验诠释新经验,如果没有它,知觉、记忆和想象都不能发生,因为它们都得根据过去的经验。由此可知联想的作用广泛。联想有时可用意志控制,作文构思时或追忆一时记不起的过去经验时,都是勉强把联想挤到一条路上去走。但是在大多数情境之中,联想是自由的,无意的,飘忽不定的。听课读书时本想专心,而打球、散步、吃饭种种意象总是不由自主地闯进脑里来,失眠时越怕胡思乱想,越禁止不住胡思乱想。这种自由联想好比水流湿,火就燥,稍有勾搭,即被牵绊,未登九天,已入黄泉。由此可知联想的散漫飘忽。
联想的性质如此。多数人觉得一件事物美时,都是因为它能唤起甜美的联想。
在音乐方面,联想的势力更大。多数人在听音乐时,除了联想到许多美丽的意象之外,便别无所得。他们欢喜这个调子,因为它使他们想起清风明月;不欢喜那个调子,因为它唤醒他们以往的悲痛的记忆。钟子期何以负知音的雅名?因他听伯牙弹琴时,惊叹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李颀在胡笳声中听到什么?他听到的是“空山百鸟散还合,万里浮云阴且晴。”白乐天在琵琶声中听到什么?他听到的是“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苏东坡怎样形容洞箫声?他说:“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这些数不尽的例子都可以证明多数人欣赏音乐,是欣赏它所唤起的联想。
就广义说,联想是知觉和想象的基础,艺术创造不能离开知觉和想象,因此就不能离开联想。但是我们通常所谓联想,是指由甲而乙,由乙而丙,辗转不止的乱想。就这个普通的意义说,联想是妨碍美感的。美感起于直觉,不带思考,联想却不免带有思考。在美感经验中我们聚精会神于一个孤立绝缘的意象上面,联想则最易使精神涣散,注意力不专一,使心思由美感的意象到许多无关美感的事物上面去。在审美时我看到芳草就一心一意地领略芳草的情趣;在联想时我看到芳草就想到了罗裙,又想到穿罗裙的美人,既想到穿罗裙的美人,心思就已不复在芳草了。
联想大半是偶然的。比如说,一幅画的内容是“西湖秋月”,如果观者都不聚精会神于画的本身而任意联想,则甲可以联想到雷峰塔,乙可以联想到往日周游西湖的美人。这些联想纵然有时能提高观者对于这幅画的好感,画本身的美却未必因此而增加,而画所引起的美感则反因精神涣散而减少。
11.根据
①
第五篇:成人高考语文模拟试题[范文]
成人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的简称成人高考,是我国成人高等学校选拔合格的毕业生以进入更高层次学历教育的入学考试,属于国民教育系列教育,已经列入国家招生计划。那么成人高考语文会怎么考?以下仅供参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下列成语中,不出于《季氏将伐颛臾》的是
A祸起萧墙 B季孙之忧
C望洋兴叹 D分崩离析 [ ]
2、孟子《寡人之于国也》认为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是
A鼓励生育 B发展生产
C军事扩张 D.实行仁政 [ ]
3、《谏逐客书》的中心论点是
A逐客正确 B逐客错误
C客利于秦 D客有负于秦 [ ]
4、《五代史伶官传序》一文通过五代后唐庄宗盛衰兴亡的史实来证明中心论点,运用的表现手法是
A比喻 B夸张
C对比 D象征 [ ]
5、梁启超《论毅力》的中心论点是
A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B其阻力虽或大或小.而要之必无可逃避者也
C顺逆两境又常相间以迭乘
D非至强之人,未有能善于其终者也 [ ]
6、下列作品中属于编年体历史著作的是
A《国语》 B《战国策》
C《左传》 D《史记》 [ ]
7、下列句子中,“于”字表被动的是:
A西取由余于戎 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C移其民于河东 D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 ]
8、《张中丞传后叙》一文的表达方式以下列哪种为主々
A叙述 B议论
C叙述和议论 D叙述和抒情 [ ]
9、下列诗句中化用《诗经》中诗句的是
A时酒当歌,人生几何 B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C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D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 ]
10、诗歌风格融音乐、绘画、理趣于一体的诗人是
A杜甫 B王维
C李商隐 D韩愈 [ ]
11、《蜀相》中高度概括诸葛亮一生辉煌业绩的句子是
A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B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脯空好音
C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D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 ]
12、李后主是指
A李商臆 B李煜
C李瑕 D李白 [ ]
1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全词是围绕着什么来抒写情怀的A蝉娟 B明月
C琼楼 D青天 [ ]
14、受五四新思潮的冲击,巴金最先接受了什么思想的影响?
A革命民主主义 B俄国民粹派
C马克思主义 D自由主义 [ ]
15、下列各句采用的修辞方法依次是
(1)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楼中。
(2)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太;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3)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4)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
A拟人排比夸张比喻 B比喻拟人对偶夸张
C比喻排比对偶夸张 D拟人比喻对偶夸张 [ ]
16、孔子认为“大同”、“小康”二者最本质的区别是
A物质文明建设 B精神文明建设
C人事制度 D所有制形式 [ ]
17、李密的《陈情表》是一篇
A书信 B小说 C辞赋 D奏疏
18、《**》的中心线索是
A皇帝坐了龙庭 B九斤老太的八十大寿
c辫子事件 D七斤的飞黄腾达、《麦琪的礼物》运用了哪种结构方法?
A、追溯法 B、条平行的情节线索
C、一虚一实.虚实结合D、四条情节线索交叉叙述
20、议论文的三要素是
A论点、论据、论证
B论点 立论 驳论
C论证 论证方法 论证方式
D论据 理论论据 事实论据
更多相关文章分享阅读:
1、2014成考(高起点)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2、2015年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3、2015年成人高考高起点《语文》预测题4、2015年成人高考高起点《语文》模拟试题5、2015年成人高考高起点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6、2015年成人高考高起点语文预测试题及答案7、2015年成人高考生态学基础模拟试题及答案
二、文言文阅读:2l~29小题,共30分。
(一)阅读《长亭送别》中的一段文字,回答2l一23小题
[端正好]碧云走,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2l、前四句所写的景与送别有何关系?(4分)
22、分析“晓来谁染霜林醉7总是离人泪”的修辞方法与含义。(4分)
23、这段曲词表现了莺莺怎样的情感?(2分)
(二)阅读《陈情表》中的一段文字,回答24—26小题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剌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遗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以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24、解释文中加点字的含义。(4分)
除:
猥以:
当:
笃:
25、在这一段中,作者是如何阐明自己的矛盾心理的?(4分)
26、简述这一段的主旨(2分)
(三)阅读《晏子春秋》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27—29小题。
灵公①好妇人而丈夫饰②者。国人尽服之③。公使吏禁之曰:“女子而男子饰者.裂其衣裳,断其带。”裂衣断带,相望④。而不止。晏子见,公问曰:“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者,裂断其衣带,相望而不止者,何也?”晏子对曰:“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公何以不使内勿服,则外莫敢⑤也。”公曰:“善。”使内勿服,不逾⑦月,而国人莫之服。
注①灵公:指卫灵公。②丈夫饰:穿男子服装。
③尽服之:都跟着穿戴男子服怖。④相望:指国人纷纷埋怨责怪
⑤为:指“穿”
27、解释下列字的含义。(4分)
公使吏禁之曰 使()
使内勿服 使()
女子而男子饰者 者()
相望而不止者.何也? 者()
28、分析“悬牛首于门”和“卖马肉于内“各喻指什么。(4分)
29、灵公有禁不止的原因是什么?它给我们什么启示?(2分)
三、现代文阅读:30—38小题,共30分。
(一)阅读《**》中的一段文字,回答30—32小题
现在的七斤,是七斤嫂和村人又都早给他相当的尊敬,相当的待遇了。到夏天,他们仍旧在自家门口的土场上吃饭;太家见了,都芙嘻嘻的招呼。九斤老太早做过八十大寿.仍然不平而且康健。六斤的双丫角,已经变成了一支大辫子了;伊虽然新近裹脚,却还能帮同七斤嫂做事,捧着十八个铜钉的饭碗,在土场上一瘸一拐的往来。
30、“九斤老太…康健。六斤…新近裹脚…一捧着十八个铜钉的饭碗”具有什么象征意义?(4分)
31、这种描写方法对于深化小说的主题起到了什么作用’(4分)
32、作者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方法?(2分)
(二)阅读《米龙老爹》中的一段文字,回答33-35小题
他一旦动手杀了那个骑兵以后.就念念不忘,一直想着:“杀普鲁士人!”他恨他们,他对他们怀着一个既贪财而又爱国的农民才会有的那种阴狠的、强烈的仇恨。正像他自己说的,他有他的主意,他等了几天。
他对战胜者是那么谦恭,既殷勤而又驯服,所以他们让他自由来去,随意进出。每天晚上他都看见有传令兵出发。他跟士兵们经常接触,学会了几句必要的德国话。一天夜里,他听到骑兵们前往的那个村庄的名字以后,就出去了。
他走出院子,溜进树林,到了石灰窑就连忙钻进那条长坑道。他在地上找到那个死人的衣服.穿在身上。然后.他在田野里转来转去,一套儿爬,一会儿躲躲闪闪地沿着斜坡走,只要有一点响声就注意听.像违禁偷猎的人那样紧张不安。他认为时间到了,就来到大路边上,藏在荆棘丛里,继续等着。将近半夜十二点,硬土路面上终于响起了嗒嗒的马蹄声。他把耳朵贴在地面上,听准了只有一个骑兵过来,就做好准备。
33、这段文字中的主人公是谁?(4分)
34、这段文字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7(4分)
35、从这段文字来看,主人公具有什么性格特点?(2分)
(三)阅读《故都的秋》中的一段文字,回答36—38小题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用,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36、作者通过写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给人以清静、悠闲的感觉。突出了“故都”秋的什么特点(限一字)?(2分)
37、“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抒发了悲秋之感,突出了“故都”秋的什么特点(限=字),(4分)
38、这四句话从哪四个方面的感受写槐树的落蕊,寂静的气氛?突出“故都”秋的什么特点(限一字)’(4分)
四、作文:50分。
39法国银行太王贾库?拉斐萨托年轻时曾一度失业。一天他到一家银行求职又遭拒绝,这已是他第52次碰壁了。当他垂头丧气地走出银行时,忽然发现门前台阶上有一枚大头针.就弯腰捡了起来。没想到第二天银行来了录用通知。原来,昨天他蹲身捡针的情景恰好被这家银行的董事长看见。在董事长看来,从事银行工作.需要的正是拉斐萨托的这种精神。从此,拉斐萨托凭着自己的才干和努力,终于在法国银行界崭露头角。
请依据以上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文章,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1、【答案】C
【解题思路与技巧】 《季氏将伐颛鬼》一文,语言形象犀利,“既来之,则安之”,“分崩离析”,以及由本文引申出来的“祸起萧墙”、“开柙出虎”、“季孙之忧”等成语,流传至今,已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格言。而C项“望洋兴叹”则是出自庄于《秋水》。
2、【答案】D
【解题思路与技巧】孟子《寡人之于国也》围绕“民不加多”和如何使“民加多”的问题展开论述,具体阐述了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发展生产,认为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是实行仁政,表现了孟子的王道仁政思想。
3、【答案】B
【解题思路与技巧】 《谏逐客书》的中心论点是“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事斯首先以史为证.列举秦国历史上四位明君任用客卿使秦国富强的事实;再将逐客与享用异国色乐珠玉对比,指出重物轻人非成就帝业之术;并分析逐客的危害.从而论证“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的错误。因此选择B项。
4、【答案】C
【解题思路与技巧】 《五代史伶官传序》全篇将后唐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的过程对比起来,从而论证了“王朝的兴衰主要在于人事”的论点。因此此处运用的表现手法是对比。
5、【答案】A
【解题思路与技巧】 梁启超的《论毅力》从人生历程的一般规律、顺逆的关系和顺逆的转化两个方面论证中心论点:“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因此选择A项“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6、【答案】C
【解题思路与技巧】此题旨在考查几种主要史书的编写体例。
【错误分析与防范】 《国语》是国别体史书,《左传》是编年体通史,《战国策》是国别体断代史.《史记》是纪传体通史。因此本题应选择c项。
7、【答案】B
【解题思路与技巧】此题测试文言虚词中的一词多义和被动句
A西取由余于戎 :从的意思
C移其民于河东:从的意思
D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在的意思
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表被动
8、【答案】C
【解题思路与技巧】 《张中丞传后叙》最突出的特点是有叙有议.叙议结合。这篇文章虽然是纪实之作,但义是有感而发,所以在记述张巡、许远、南霁云事迹的同时,又对他们的行为作出评价,并回击当时社会上种种对张、许的诬蔑之辞。所以文章采用了叙议结合的方式。特别是前半部分.有针对性回击小人对许远、张巡的诬蔑,以议论带动对史实的回顾.对史实作出评价。文章的后半部分补记南霁云和张巡的事迹,则基本上是记叙。因此选择c项。
9、【答案】C
【解题思路与技巧】本题所列诗句中化用《诗经》中诗句的是c项“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该诗句源自《诗经?小雅?鹿鸣》首章:“助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10、【答案】B
【解题思路与技巧】 王维足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他多才多艺,擅长绘画、精通音乐、笃信佛理.并自觉将它们与诗的刨作相结合,融诗、画、音乐、理趣为一体,形成了清新淡雅的诗风。人们以“诗中有画”、“诗中有乐”、“诗中有禅”来称赞其诗歌的特点。因此本题应选择B项。
【错误分析与防范】杜甫诗歌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为主。李商隐的诗深情绵邈、绮丽精工的独特风格,具有更多的创造性。韩愈诗歌奇特、新颖,好发议论。考生应逐一区别。
11、【答案】C
【解题思路与技巧】 这首诗的第三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开国济世的功绩、忠心为国的精神。“三顺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说先主刘备曾三顾茅庐,向诸葛亮请教平定天下的大计.诸葛亮出山后,尽心辅佐先主和后主两朝君主,鞠躬尽瘁。
【错误分析与防范】此题容易误选D项“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因为此句是说诸葛亮出师北伐,统一天下,大业未成就死于军中.功败垂成。考生应注意审清题目要求“高度概括诸葛亮生辉煌业绩的句子”。
12、【答案】B
【解题思路与技巧】南唐后主李煜。李煜(937—978),字重光,中主李璟之子
13、【答案】B14、【答案】B15、【答案】 C16、【答案】D
【解题思路与技巧】在社会所有制上,“大同”是“天下为公”,“小康”是“天下为家”,这是二者诸多区别中最根本的不同。,因此选择D项。
17、【答案】D
【解题思路与技巧】 表,古代的一种文体,属于奏议一类,是臣民对君主陈请事情的文书。这篇就是西晋时李密给武帝的奏疏。李密,蜀汉时为尚书郎。蜀亡后,晋武帝征他为太子洗马,逼迫甚急,他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奉养为由,推辞不就。此表就是向武帝陈说这一理由的。因此选择D项。
18、【答案】C19、【答案】C20、【答案】A
二、文言文阅读
21、典型的深秋景象,古代农业社会的文人认为“天人合一”,情景互渗,运用类比联想思维方式,通过寻找天人之间相似、相关处类比联想,以我观物,以物抒情,因秋景的空旷、凄凉、萧瑟与离愁别绪间存在太多的相似、相关处,故“秋景”逐渐成为抒发“离愁别绪”的典型景象。“碧云天”,天高云淡,格外空旷的空间与“离人”的孤独形成鲜明对比,孤独离人更觉孤独;“黄花地”,暗用李清照“满地黄花堆积”意,花的凋零唤起人强烈的生命意识,愈珍惜短暂的青春,离愁别绪愈强烈浓重;“西风紧”.秋风的凄凉,与离人心理感受的凄凉相似。故借秋风的凄 凉抒发心理的凄凉;“北雁南飞”,雁与离人间存在多种相似、相关处,“北雁南飞”,雁与离人间存在多种相似、相关处,可含多重意蕴。引人遐思。如其相似处:“东飞伯劳西飞雁”,用飞雁写赴京赶考的张生;其相反处:雁有自由,人却无,而无论相似、相反皆增强了离愁别绪。
22、“晓来谁染霜林醉?”将霜林叶红比拟为人醉脸红,拟人;“总是离人泪”.认为是自己的眼泪将霜林染红,夸张泪水之多。渲染即将送别张生时的离愁别绪的强烈浓重,通过离愁别恨的痛苦表现对张生爱情的真挚强烈。
23、抒发了莺莺强烈的离愁别恨。、除:授职。
猥以:以我。猥:鄙,谦词。
当:担当。
笃:重。
25、首先陈说朝廷征诏,急如星火,自己进退两难。原来州郡长官都曾荐举.丽自己都由于这一原因没去?意在表明自己这次难以奉诏并非偶然。而这次朝廷的征诏特急,使自己一下子陷人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26、点出了上表的起因,点明了奉亲与奉诏的矛盾。
27、使:派遣,驱使,命令。
使:让,允许。
者:的人。
者:。
28、“悬牛首于门”指“禁女子而男子饰”。“卖马肉于内”指“服之于内”。
29、原因: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
启示:欲施政于民.要以身作则,才能取信于民。
三、现代文阅读
30、“九斤老太康健”象征农村旧貌段有变化。
“六斤…??新近裹脚”象征农村年轻的一代在走前辈走过的路。
“捧着十八个铜钉的饭碗”象征人们仍然在贫穷落后之中,修补几千年来的传统旧习,沿袭传统。
31、这段文字是小说的结尾,描写了辫于风渡过后,鲁镇临河土场上又恢复了往日宁静的场面。作者通过上述描写暗示读者:辛亥革命终归没有取得实际的成果,中国农村没有发生根本的变革,这种状况若不改变,封建复辟势力还会卷土重来,类似于辫子**的事件还会上演.从而深
化了作品的主题:唤醒民众,揭示旧思想仍然钳制着人们的灵魂。
【解题思路与技巧】七斤,原来是这场风渡的波及者,因在城里被革命军剪去了辫子.而辫子军复辟后,他心惊胆战,为自己的命运忧心忡忡。后来辫子军失败了,七斤又重新被人尊敬。一场沸拂扬扬的**就这样无声无息地结束了。人们似乎也并没有难为七斤,七斤只是担忧了
一场,思想上也没有真正受到触动,也无任何变化。**过后,“十八个铜钉的饭碗’’照常使用.九斤老太依然康健和不平。农村的面貌没有什么变化。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六斤头上的双丫角已变成了大辫子,她又裹起了小脚,在走前辈走过的老路。皇帝虽然被****了,但旧的思想和习俗仍钳制着人们的灵魂,农村依旧如一潭死水。广大农民精神上仍没有觉醒,他们的思想依旧那么麻木、愚昧。他们仍然沿袭传统.走过去的老路。在揭示辛亥革命后封建农村落后的社会面貌的同时,作者指出了启蒙和唤醒民众的重要性,否则无法改变他们的悲剧性命运。
32、细节描写、场面描写。
33、“米龙老爹”
34、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35、机智、勇敢
36、清。
37、悲凉。
38、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静。
【解题思路与技巧】这里写了视觉形象、触觉形象。花铺满地,写视觉形象;脚踏花地.写触觉感受。写触觉,更给读者以逼真的感受。
四、作文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