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年级下册数学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专项练习题
四年级下册数学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及减法的性质专项练习题
姓名:
一、填空
1、两个加数(),和(),这叫做加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为()。
2、先把()相加,或者先把()相加,和()。这叫做加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为()。
3、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减去这两个数()。这叫做()用字母表示为()
4、在连减算式里,可以任意交换()之间的位置。a -b-c = a -()-b
5、根据运算定律在方框里填上适当的数或字母。
63+a=□+□
369+d+142=369+(□+142)(28+47)+53=28+(□+□)603+(97+a)=(603+□)+□ 85-(a+c)=85-□-□ b-(65-a)= □+□-□ 43-(□-25)=□-c+□ 88-m-56=88-(□+□)(87+n+m)-20=(87+m)+(□-20)
二、下面的算式分别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把它填写在括号里。175+281=281+175()
452+364+136=452+(364+136)()23+351+177=(23+177)+351()
44+68+36+32=(44+36)+(68+32)()
三、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598+99
396—28—22
355+260+140+245
109+(291—176)
43+189+57
591+482+118
986+1999
216+89+11
473+79—63
645—180—245
1022-478-422
987-(287+135)
478-256-144
672-36+64
36+64-36+64
487-287-139-61
500-257-34-143
2000-368-132
1814-378-422
155+264+36+44
698-291-9
568-(68+178)
561-19+58
382+165+35-82
155+256+45-98
236+189+64
759—126—259
569—256—44
514+189—214
369—256+156
512+(373—212)
228+(72+189)
169+199
28+45+72 123+38+62 1+13+85+7+99 100-57-23 37+56+63+44
275+46+25
1457-(185+457)68+24+32+76 425+64+75+36
235+102
608-(208-149)
725-(350-275)
845-(401-155)
902-98
900-(500-109)
602-(433-298)
729-(395+171)
634-273+466-127
504+273-304-173
3+99+999+9999
四、拓展
1、用6、7、8、9编4道得数相同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式。
2、小华出了一道题考小明:计算98+998+9998+2×3,聪明的小明想了想,马上说出了正确答案。你知道小明是怎么算的吗?
第二篇:四年级数学下册《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7、28、29页的例题1和例题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让学生学会用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的方法,来进行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一定的理性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学会用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用具:主题图、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课件出示主题图:看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学习例题1:李叔叔今天上午骑了40千米,下午骑了56千米。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教师:这个问题该怎样解决呢?如何列算式。
40+56=96(千米)
或56+40=96(千米)
观察,这两道算式有什么联系?
(结果相同,所以可以写成40+56=56+40)
(2)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学生举例)
如:37+45=45+37
88+32=32+88
53+29=29+53&&&&
(3)观察每组算式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结果都相同)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学生发言,交流并归纳板书:两个加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也就是加法的交换律。
(4)如果用符号来表示,该怎样写呢?
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 +△=△+☆
a+b=b+a
(5)学习教科书第28页的例题2。
出示主题图,通过看图你找到了哪些有用的信息?
李叔叔第一天行了88千米,第二天行了104千米,第三天行了96千米,这三天李叔叔一共行了多少千米?
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88+104+96
=192+96
=288(千米)
或88+(104+96)
=88+200
=288(千米)
答:李叔叔三天一共行了288千米。
比较这两题的结果怎么样啊?(相同)
因此可以写成:(88+104)+96=88+(104+96)
用自己的话说说,三个数相加,可以先把前两个数先加,再加上后一个数,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先加,再加上前一个数,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的结合律。
(6)谁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来。
学生举例:(69+172)+28=69+(172+28)
155+(145+207)=(155+145)+207&&&&&
加法结合律又该怎样用字母表示呢?
(a+b)+c=a+(b+c)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完成教科书第28页的做一做。
2、完成教科书第31页练习五的第1题。
学生独立填写表格,找找表格中数的特点。
3、完成教科书第31页练习五的第2、3题。
加法的验算是根据什么运算定律进行的?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第三篇: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一、说教材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学六年制小学数学苏教版第8册第六单元的内容运算律中的《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运算中进行简便计算的两种必要的理论依据,是学生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的基础,掌握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计算速度。因此,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讨,自觉应用。
二、说学生(学情分析)
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运算律的概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在低年级的学习中,对加法运算规律已经掌握,这是学好本单元的有利条件。在此基础上,教学着重帮助学生把这些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三、说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归纳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在学习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会进行运算。
3、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和分析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五、说教法与学法
主要采用引导---探究进行教学,让学生用猜想—验证进行学习。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抓住问题,尝试解决问题,感悟知识的形成。
六、说教学过程
一、故事孕伏,导入新课,录音播放故事《朝三暮四》,让学生说说听了这个故事的想法,(引出课题)【 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初步体验加法交换律,唤起求知欲,】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出示书本情境图引入,根据提供信息,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预设:
1、跳绳的有多少人?
2、女生有多少人?
3、跳绳的男生和踢毽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4、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设计意图:创设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自由地提问,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同时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后继探究的学习材料,符合新课程“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理念。】
三、引导探究,建构模型。
(一)、研究加法交换律
1、解决问题,初步感知。
根据问题“参加跳绳的有多少人?”学生口头列式。引导得出: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板书:28+17=17+28
2、引发猜想,举例验证
问: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都不变呢?既然是猜想就需要验证,怎样来验证?(板书:猜想 验证)
请同学们在练习纸上举例验证猜想。学生写等式。然后交流算式,初步感知规律。
小结:我们过去用交换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来验证加法,就是应用了加法交换律。
3、观察等式,发现规律。
问:观察这些等式,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4、引导学生探索加法交换律的表达方式。
①教师提出:能不能用一个等式来表示我们发现的规律?同桌讨论。汇报: 预设1:我们用数字(文字)表示 2:我们用符号表示 3:我们用字母表示
②比较表示的不同方式,提出用字母表示发现的规律比较简洁。出示板书:a+b=b+a 指出:这样的规律就是加法交换律。(板书)
【设计意图:本环节能紧密围绕并运用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感知规律,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字母表示。整个过程,学生在观察中感知,在模仿中理解,在探索中发现,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括能力。】
(二)研究加法结合律
1、再次出现主题图
研究: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学生列式后,板书等式:(28+17)+23=28+(17+23)
观察比较上面算式,思考:等式左右两边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2、丰富表象,初构规律
完成书上的两组算式,再次比较等式左右两边的“变”与“不变。问: 你发现了什么?
3、举例验证,确认规律
学生小组合作,进一步举例验证规律。
得出加法结合律,尝试用字母表示:板书(a+b)+c=a+(b+c)【设计意图:围绕“变与不变”这一关键点,通过比较每组的两个算式,初步感受规律。接着再经过学生个性化的验证及交流,从而确认加法结合律并学会用含有
字母的式子来表示。这样,既渗透了“猜想、验证、建模”的数学理性思想,又发展了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重点讲第4个是交换和结合律一起使用
2、完成第2题,重点让学生说说后面两题两个数结合了有什么好处。
3、游戏:找朋友。
(1)哪两个同学手上的树叶的和是100?
(2)同桌一个同学说出一个数,另一个同学马上说出一个与它的和是整百、整千的数。
【设计意图 :几个层次的练习,为学生提供了具有价值的学习内容,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思维含量,学生在观察辨析中比较,在思考对比中升华,促进学生灵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四)、全课总结,引申知识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那么在减法、乘法、除法中,有没有这样的规律呢?课后大家可以继续研究。
【及时总结、巩固所学知识,重视学法总结。使学生在自己的整理总结中再次巩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同时为学生以后的学习作好了铺垫】 七.说板书
良好的板书是课堂的缩影。本科的板书简洁明了,展示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抓住教学脉络,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v
第四篇: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开发区小学四年级上)发布 11-10-04
课题: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目标:
⒈在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的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
⒉使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建构知识。
重点难点:
让学生体验运算的揭法的过程。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
⒈口算
42+3875+613+21
⒉揭示课题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加法的意义有了一定的了解,今天花我们要进一步学习和掌握一些加法的规律性知识,为今后学习打好基础.二、教学新课
⒈ 教学加法交换律
(1)出示课题图。
提问:要求跳绳的人有多少人,应如何列式?
(2)请同学们比较这两道算式。
提问:要求跳绳的有多少人为什么要用加法来计算?比较这两个算式有什么是相同的?又有什么是不同的?
说明:这两个算式算出的都是跳绳的有多少人,结果相同,因此可以用等号连接。
(3)出示计算下面每组的两个算式,比较它们的结果,在圆圈里填上合适的运算符。
38+1212+38420+3030+420123+235235+123
(4)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以上几组算式.提问:你们有什么发现?能用字母或其他的一种方式表示出这一发现吗?
指出:这个规律可以用加字母或符号来表示。
(5)指出:我们学过的用交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的方法来验算加法,就是应用了加法交换律。⒉ 教学加法结合律:
⑴ 出示问题:“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提问:怎样求一共有多少人?
⑵ 请同学们比较这两个算式。
说明:这两个算式求出的都是一共有多少人,结果相同,因此可以用等号连接。
比较:这两个算式求出的都是一共有多少人。结果相同,因此可以用等号连接。
比较: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3)出示:计算下面每组的两个算式,比较它们的结果,填上合的符号。
(30+10)+50 30+(10+50)(27+23)+4727+(23+47)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什么是加法结合律。
三、想想做做
独立完成,教师集体评讲。
四、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练习设计:
第五篇: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可能是我个人看问题比较表面,没能体会到编书人的用意,我觉得加法的交换律中两个数字的交换没有学的必要,因为两个数字你交换来交换去,体现不了题的简便性,也完全感受不到交换的意义所在。对于三个数的结合律也一样,三个数的结合律完全可以用交换律来代替,只有四个或四个以上的数字想加减的时候,才能体现出要结合。还有在讲加法的交换律的同时觉得加上减法之间的交换也比较好,关键是告诉学生,交换的时候连同前面的符号一起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