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浙江省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考试资料
绪论
考试内容:
一、基本概念:教育学
二、基本问题: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2.教育学的创立标志,各学者所作出的贡献 3.马克思主义教育与其他学派教育学的区别 4.学习研究教育学的价值
0910一个单选和一个简答1.简述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0904两个单选一个名解5.实验教育学0810三个单选一个多选(共5分)0804简答:中学教师为什么要学习教育学?一个单选一个多选(共8分)0710一个单选和简答1.简述教育学创立的标志。0704只有一个单选2分 0610两个单选共四分一个多选一分名解5.文化教育学 0604三个单选共3分0510三个单选一个多选共4分0504三个单选一个多选0410一个单选简答1.教育学创立的标志是什么? 0404名解1.教育学 0310简答5.教育学创立的标志是什么? 0210简答1.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0204简答1.学习教育学有什么样的价值? 具体内容:
第一节 教育学的概念及其对象
一、教育学的概念: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问题
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 选择题型(补充)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苏格拉底是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而著名的教育家。提出了,“美德是否可教”的问题。
二、教育学的创立
<一>教育学创立的标志主要有:第一,从对象方面而言,教育问题构成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受到了思想家或教育家们的特殊关注;第二,从概念和范畴方面而言,形成了专门的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与范畴,以及概念与范畴的体系;第三,从方法方面而言,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第四,从结果方面而言,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第五,从组织结构而言,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二>创立阶段必须记住的几个人物:
1、英国学者培根: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提出了实验的归纳法。在1623年,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中,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了出来,与其他学科并立。
2、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592--1670)的 《大教学论》的出版(1632年)
《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夸美纽斯主张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提出了系统的...P9。从自然的规律和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出发.....P10
3、德国的著名哲学家康德提出“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 1803年《康德论教育》“教育一定要成为一种学业,否则无所希望”“教育的方法必须成为一种科学”
4、卢梭 代表作《爱弥尔》。“自然教育”的思想。
5、洛克提出了“白板说”,提出“人类之所以千差 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教育漫话》中肯定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他主张绅士教育。
6、德国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赫尔巴 特被称为“科学教育学奠基人” . 代表著作:《普通教育学》(1806年)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贡献:他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他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被看作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传统教育学主张:教育的目的是传授知识;传统教育的特点是“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杜威 代表作:《民本主义与教育》
杜威作的教育思想与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针锋相对。主张: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杜威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的主张,称为儿童中心主义);认为教学是儿童通过亲身实践探索经验的过程。他强调的“三中心”是“学生中心、生活中心、活动中心”
7、裴斯特洛奇,瑞士著名的教育家,他明确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著名的教育论著是《林哈德和葛笃德》
三、教育学的发展
(一)实验教育学
实验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其代表人物:梅伊曼《实验教育学入门讲义》和拉伊《实验教育学纲要》。实验教育学的主要观点是:第一,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强调概念思辨的教育学,认为这种教育学在检验教育方法的优劣上毫无用途。第二,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应用于教育研究,从而使教育研究真正“科学化”。第三,把教育实验划分为三个阶段:就某一问题构成假设;根据假设制定实验计划,进行实验;将实验结果应用于实际,以证明其正确性。第四,认为教育实验与心理实验的差别在于心理实验是在实验室里进行的,而教育实验则要在真正的学校环境和教学实践活动中进行。第五,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
(二)文化教育学 德国
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的教育学,是19世纪末以来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其代表人物: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等人。文化教育学的基本观点是:第一,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因此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的历史。第二,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又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因此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第三,因为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所以必须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亦即理解与解释的方法进行。第四,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促进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的主观文化的转变,并将个体的主观世界引导向博大的客观文化世界,从而培养完整人格的主要途径就是“陶冶”与“唤醒”,发挥教师和学生个体两方面的积极作用,建构和谐的对话的师生关系。
(三)实用主义教育学
实用主义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是典型的“美国版”的教育学,其代表人物:杜威 《我的教育信条》《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 克伯屈《设计教学法》。其基本观点是:第一,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与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而不是为将来的某种生活做准备的;第二,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的继续不断的增长,除此之外教育不应该有其他的目的;第三,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学生在其中要学习现实社会中所要求的基本态度、技能和知识;第四,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第五,师生关系中以儿童为中心,而非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只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而非领导者;第六,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四)制度教育学
制度教育学是在20世纪60年代诞生于法国的一种教育学说。其代表人物是F.乌里、A.瓦斯凯、M.洛布罗等人。制度教育学的主要观点有:第一,反对赫尔巴特以来的传统教育学把教育研究的着眼点放在一些师生个体行为的观察、分析、指导和校正上,认为教育学的研究应该首先把培养制度亦即教育制度作为优先目标,以阐明教育制度对于教育情境中的个体行为的影响。第二,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教育制度比教育意图、计划、策略对师生教育及学习行为的影响更大、更深刻。第三,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完成想要完成的社会变迁,而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进行制度分析,帮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理解制约他们思想、行为的制度因素,把学校中“给定的”制度(即从外面强加的制度)变成“建立中”的制度。第四,教育制度的分析不仅要分析那些显在的制度,如教育组织制度、学生生活制度等,而且还要分析那些隐性的制度,如学校的建筑、技术手段的运用等等。
(五)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其他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对教育问题的论述,也就是他们的教育思想;另一部分是教育学家们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教育原理)对现代教育一系列问题的研究结果。与其他教育学派的区别是建立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观点
基本观点:第一,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存在脱离社会影响的教育;第二,教育起源于社会性生产劳动,劳动方式和性质的变化必然引起教育形式和内容的改变;第三,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第四,现代教育与现代大生产劳动的结合不仅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方法;第五,在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上,教育一方面受它们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于它们,对于促进现代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第六,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既要看到教育现象的复杂性,不能用简单化的态度和方法来对待教育研究,又要坚信教育现象是有规律可循的,否则就会陷入到不可知论和相对论的泥坑中去。
(六)批判教育学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编写《教育学》的 第一人是前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凯洛夫的《教育学》吸收了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20世纪60年代以后,我国开始尝试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
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布鲁纳的课程结构论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生论,以及前苏联赞可夫的教学发展思想对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批判教育学是20世纪70年代之后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也是当前在西方教育理论界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潮,对于教育诸多问题的研究都有比较广泛和深刻的影响。批判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有美国的鲍尔斯、金蒂斯。第一,当代资本主义的学校教育是维护显示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公正的,是造成社会差别、社会歧视和社会对立的根源。第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教育是再生产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文化关系和经济结构。第三,比这种后果更严重的是人们已经对这种事实上的不平等和不公平丧失了“意识”,将之看成是一个自然的事实,而不是某些利益集团故意制造的结果。第四,批判教育学的目的就是要揭示看似自然事实背后的利益关系,帮助教师和学生对自己所处的教育环境及形成教育环境的诸多因素敏感起来,即对他们进行“启蒙”,以达到意识“解放”的目的,从而积极地寻找克服教育及社会不平等和不公平的策略。第三节 教育学的学习和研究 学习研究教育学的价值
(1)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地领悟教育的真谛。(2)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3)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4)提高教育实际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5)为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打下基础。
:
第一章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考试内容:
一、基本概念:教育、教育要素、教育起源
二、基本问题
1.教育的基本要素 2.教育的起源
3.奴隶社会教育与现代社会教育
4.现代教育的特征
0910简答2.简述现代教育的特征。0904名解2.教育的神话起源说0810名解1.教育;简答1.简述现代教育的特征0704名解
1、受教育者0610名解2.教育的劳动起源说0604名解31.教育0510名解1.教育影响 0504简答3.教育劳动起源说的主要观点。0310名解4.教育、简答1.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0304简答1.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0210单选教育的起源 具体内容:
第一节 教育的概念
教育的本质: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教育的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 :是指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材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和代表,是直接的教育者。受教育者
教育影响:即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第二节 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教育的神话起源说09.04名解 教育的生物起源说
教育的心理起源说0904单选
教育的劳动起源说:教育的劳动起源说也称教育的社会起源说,它是在直接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指导下形成的。“劳动起源说”的直接理论依据和方法是恩格斯的著作《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在该文中,恩格斯通过劳动这把钥匙去考察人类的起源问题,对人类的起源做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从而与在该问题上的历史唯心主义做斗争。其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第一,人类教育起源于其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第二,以制造和利用工具为标志的人类的劳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前者是社会性的,因而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第三,教育产生于劳动是以人类语言意识的发展为条件的。第四,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其职能就是传递劳动过程中形成与积淀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第五,教育范畴是历史性与阶级性的统一,而不是如一些资产阶级教育学者所说的是永恒不变的范畴。
二、教育的发展
第三节 现代教育的特征 现代教育的公共性 现代教育的生产性 现代教育的科学性 现代教育的未来性 现代教育的国际性
现代教育的终身性
补充: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二战以后世界各国教育制度呈现出的共同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相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日益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近代教育的特点:(1)国家加强对教育的重视与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3)教育世俗化;(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二战以后世界教育的新特点: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第二章 学校
一、基本概念:学校、学制、学校文化、学校管理
二、基本问题:
1.学校管理的沟通功能
2.学校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3.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任务
4.学校、家庭、社会三方教育的配合
0910名解1.学制0904名解1.学校物质文化0810名解2.学校文化 0804简答2.简述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的主要途径。0710简答2.国家如何实施对中小学的管理和监督?3.学校对儿童身心发展作用受哪些因素的影响?0704名解2.学校文化
0610名解1.教师文化0510名解2.学校管理
0504简答4.国家如何实施对中小学的管理和监督?0410名解1.学制
0401名解1.学校 0304名解1.学校文化 0310简答题1.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配合途径有哪些? 0210名解1.学校文化0210简答2.简述学校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0204名解1.学校
具体内容: 第一节 学校概说
一、学校:是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它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的专门化要求,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现代社会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组织形式。
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的学校体系,它规定了各级各类的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
我国近年学制的开始是由(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壬寅学制又名(钦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又名(奏定学堂章程)。
二、学校的公益性特点
第二节 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核心观念是价值观。学校文化的内容和形式。教师文化:
学校物质文化 学校制度文化 第三节 学校管理
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在一定社会环境条件下,遵循教育规律,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标而进行的一种组织活动。
(一)学校组织特征的独特性:垄断性、非自愿性、公益性
(二)沟通是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 学校管理的沟通功能:
信息传递、控制、激励、情感交流。
(三)学校绩效是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
学校绩效:是指学校功能发挥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是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标志。
(四)学校管理的基本方法
行政管理方法、法律方法、思想教育方法、经济方法、学术方法、(五)中小学管理的基本内容 思想品德教育管理:任务是加强和改善对品德教育工作的领导,组织和提高品德教育师资队伍,强化和规范品德教育工作,保证实现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
国家对中小学的管理和监督:
第一,学校课程计划的编制和颁行制度。第二,教科书的编写、审定和使用制度。第三,学校的学籍管理制度。第四,教师人事管理制度。第四节 学校、家庭和社会
一、学校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二、家庭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三、社会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
(1)根据子女情况,制定家庭教育的计划和措施,并与学校密切配合做好教育工作;(2)加强对子女的思想品德和健康人格教育;(3)为子女的学习创造良好条件;(4)保护子女的身心健康,增强他们的体质。
社会教育的主要任务
(1)组织校外社会文化教育场所,对青少年儿童实施德、智、体诸方面的教育。(2)在学校和家庭的配合下,组织好学生的寒暑假生活及节假日的活动。(3)为学校培养科技、文艺、体育、美术等学生骨干,推动学校的课外活动。(4)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使学生通过活动了解社会、接触社会,树立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观点。(5)开展各种家庭服务,如设立校外青少年儿童活动站,为少年儿童的校外活动提供场所,为家长解决双职工子女的午饭问题等。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
有几个方面:一般性 针对性 分类 个别 相互配合的方法:互访 家长会 家长委员会
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配合的途径:(1)学校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校外社会教育机构组织的活动,关心了解学生在校外活动中的表现。(2)学校应经常向校外教育机构提出建议和意见,给予具体的指导;应经常向有关部门反映意见和要求;向学生家长广泛宣传校外教育的重要意义;应动员学校的人力和物力,为校外教育机构的活动提供帮助和支持。(3)学校利用社会各种团体为儿童提供的活动条件对学生施加影响。(4)学校通过社区教育委员会的组织形式沟通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第三章 学生
一、基本概念:儿童个体的发展、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学生主体。
二、基本问题:
1.历史上不同的儿童发展观
2.当代儿童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3.儿童发展的身心特点和规律及其教育 4.学生主体性与教育的关系 具体内容:
第一节 历史上不同的儿童发展观及其影响
一、遗传决定论
二、环境决定论
三、辐和论
第二节 当代儿童发展观的进步及其主要内容 皮亚杰 杜威
当代儿童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一)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
(二)儿童的发展蕴含于儿童主体活动之中
(三)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 第三节 儿童的发展与教育
儿童个体发展:指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与社会生活经验增长的相互影响,其心理和生理能力不断提高的变化过程。
一、儿童发展的身心特点和规律及其教育
(一)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
(二)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三)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
(四)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五)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
二、教育的科学性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
(一)教育目标要反映社会的发展
(二)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
(三)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性发展
(四)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
三、学生主体性与教育
1、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1)建立民主而和谐的师生关系,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2)重视培养学生主体参与课堂,让学生获得主体参与的体验,尤其让学生体验成功;(3)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对学生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教育。
2、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其原则
(一)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要尊重学生的感受
(二)教育活动中,要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并尊重学生的选择
(三)教育中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 第四章教师
考试内容:
一、基本概念:教师、教师资格
二、基本问题: 1.教师职业素质要求 2.教师聘任制度 具体内容:
第一节 教师职业
1、教师: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教师法》颁布时间
2、教师职业专业化尝试开始的标志
3、教师专业化要具备的条件
(1)具备专门的知识技能
(2)以奉献和服务精神为核心理念的职业道德
(3)具有为学生和社会所公认的复杂知识技能权威和影响力
(4)具有充分自治和自律性,有正式的专业组织对行业服务、培训及资格认证进行管理
教师地位的构成(影响因素);
谁把教师列入“天、地、君、亲”的行列; 教师节设立;如何提高教师的地位。
4、教师的职业素质要求
(一)文化素养与学科专业知识
中小学教师的文化素养与学科专业知识应包括:(1)具有所教学科的全面而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2)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
(二)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1)教师必须具有教育理论知识,并有把它运用于实践的能力。(2)教师要具有观察儿童和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3)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4)教师要具有运用教育机智处理各种突发问题的能力。1234
(三)职业道德素养(1)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甘于在教师岗位上无私奉献。(2)热爱学生,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集中体现。(3)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第二节 我国教师的资格、任用、培训及考核制度
1、教师资格条件(1)必须是中国公民,(2)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3)必须具有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4)必须具有教育教学能力。
教师资格考试的规定部门; 教师资格认定机构、程序
2、教师的聘任制度的特征:
(1)教师聘任是教师与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之间的法律行为。(2)以平等自愿、“双向选择”为依据。(3)聘任双方依法签订的聘任合同具有法律效力。(4)教师聘任有着严格的程序。形式:(1)招聘(2)续聘(3)解聘(4)辞聘
第五章教育目的
一、基本概念:教育目的、人的全面发展
二、基本问题: 1.不同的教育目的论
2.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3.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4.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 5.我国教育目的的落实
具体内容:
0710 论述1.我国的教育目的是什么?结合当前实际论述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该如何贯彻落实? 0610简答3.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
0510简答 2..简述教育思想史上有代表性的教育目的观及其基本观点。
0504论述 1.试述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及其对我国教育目的规定性的意义。0410、0401、0204名词解释 教育目的
0310 论述1.你是如何认识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的?该如何去落实教育目的? 0304论述1.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谈如何贯彻落实我国的教育目的? 0210简答4.简述确定教育目的的主客观依据。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即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0204名词解释 教育目的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0410、0401、0204名词解释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的功能:导向功能、调控功能、评价功能: 四种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名言。
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0210简答4.简述确定教育目的的主客观依据。)主观依据:主要是受教育目的的确定者的哲学观念、人性假设和理想人格等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影响。在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全面发展的人格理想是教育目的确定的重要依据。客观依据:教育目的的确定受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教育目的受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影响;教育目的必须考虑历史发展的进程。第四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考察点和出题角度:0504论述 1.试述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及其对我国教育目的规定性的意义。)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尤其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人的全面发展”概念的具体界定。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在两个层面上谈论人的全面发展的。其一,指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指在劳动过程中实现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运用和发展,实现体力和智力在充分发展基础上的完善结合。其二,指克服人发展的一切片面性,实现人的个性全面和自由的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0810简答4.人的全面发展要受到哪些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
首先,社会生产力及其决定的分工状况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其次,社会关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最后,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的重要途径。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我国的教育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
1、我国的教育目的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
2、我国的教育目的有鲜明的政治方向。
3、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0610简答3.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0310 论述1.你是如何认识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的?该如何去落实教育目的?)我国教育目的的落实:
要认真落实我国的教育目的,我们必须对当代社会和未来发展对人才规格的要求有清醒的认识。要培养合乎时代需要的一代新人,应当特别注意人才素质的几个方面: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开放思维、崇高理想
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德、智、体、美诸育之间的关系;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全面发展与职业定向的关系。(0710 论述1.我国的教育目的是什么?结合当前实际论述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该如何贯彻落实?0310 论述1.你是如何认识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的?该如何去落实教育目的?0304论述1.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谈如何贯彻落实我国的教育目的?)
第六章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框架:
一、基本概念:德育、智育、美育、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德育的教育性功能、体育
二、基本问题
l.中小学德育的任务与内容 2.美育的任务 3.体育的功能
历年真题:0710 名解 美育 0704简答 2.简述智育对社会和个体发展的促进作用。0610 论述1.联系实际论述学校体育的功能和主要任务。0604论述1.试述中学德育的基本任务和内容。0510论述3.我国中学德育的任务与主要内容。0504、0204 名解 德育 0410名解 智育 0404简答5.学校实施美育应注意哪些方面? 0401名解 德育 0310 名解.德育的教育性功能 0304、0210名解 美育 0204简答 简述美育的任务。
第一节 德育 本节中考查过的内容有:0604论述1.试述中学德育的基本任务和内容。0510论述3.我国中学德育的任务与主要内容。0504、0204、0401 名解 德育0310 名解.德育的教育性功能。考查题型是名解、简答和论述都有。德育: 德育的功能:
德育的社会性功能:政治、经济、文化
德育的个体性功能:是指德育对德育对象个体发展能够产生的实际影响。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可以描述为德育对个体生存、发展、享用发生影响的三个方面。其中享用功能是德育个体性功能的最高境界。德育的教育性功能:有两大含义,一是指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二是指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
德育对其他各育的促进功能:动机、方向、支持
德育的任务与主要内容:任务是努力使德育对象具有健全的品德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创造个体的幸福生活。内容包括三个层次:(1)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教育(2)公民道德与政治品质的教育(3)较高层次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教育。
第二节 智育
本节中考查过的内容有:0704简答 2.简述智育对社会和个体发展的促进作用。0410名解 智育 智育: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智育对社会和个体发展的促进作用:
1.从社会角度看,智育是生产力和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的催化剂。
2、智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3.智育对于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提高有重要的意义。
中小学智育的主要任务与内容:传授知识、形成技能和发展智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第三节 体育
本节中考查过的内容有:0610 论述1.联系实际论述学校体育的功能和主要任务。体育:
体育的功能:健体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
中小学体育的主要任务: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其身体的正常发育;提高运动素养,传授必要的知识技能;培养体育兴趣,形成良好的精神品质。第四节 美育
本节中考查过的内容有:0404简答5.学校实施美育应注意哪些方面?0304、0210名解 美育 0204简答 简述美育的任务。
美育: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蔡元培先生的观点 美育的任务: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培养和提高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
学校中实施美育主要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艺术美育、自然美育、社会美育、教育美育。
第七章 课程 框架:
一、基本概念:课程、课程设计、课程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
二、基本问题: 1.课程与课程论
2.决定课程的几个基本关系 3.课程结构
4.课程设计的主要模式
0604简答37.泰勒关于课程设计模式的基本观点。0510名解3.课程设计 0504简答1.课程实施中的基本问题有哪些? 0410名解4.课程 0404论述4.2.试述泰勒的课程设计模式及其对教育实践的意义。0304名解3.课程 0204简答3.泰勒的课程设计模式。0204论述2.试述决定课程的进步和发展的内部基本矛盾(基本关系)。
第一节 课程概述
在本节中我们要重点掌握两个概念和一个简答。它们是:
课程,P218(0410、0304名解3.课程)课程论:就是研究课程的专门理论。大体从内容上可以分两个层面,一是关于课程基本理念方面的探讨,一个是关于课程设计或编制方面的探讨。
决定课程的几个基本关系(决定课程的几个基本问题):
1、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2、知识与能力
3、分科与综合4、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0504简答1.课程实施中的基本问题有哪些? 0204论述2.试述决定课程的进步和发展的内部基本矛盾(基本关系))。
第二节 课程的一般范畴
课程的一般范畴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我们重点掌握课程结构。课程结构:
(一)课程的一般结构包括三个层次
教学计划:是课程的总体规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所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它规定学科的教材范围、教材体系、教学进度和教法上的基本要求。
教科书:简称课本,是根据教学大纲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二)课程的其它结构 第三节课程设计
在本节中重点掌握泰勒的课程设计模式。
课程设计:就是对于课程的各个方面做出规划和安排。
泰勒的课程设计模式:泰勒是著名的美国课程论家,其中1944年的著作《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认为是课程论的经典,其中提出的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后来被称为泰勒原理。其四个问题是:第一,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泰勒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可以概括为三方面:(1)论证了教育目标的来源——对学生的研究,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对目标的建议。(2)解决了教育目标的筛选原则——第一是最基本的社会价值观,第二是学习心理学所提示给的选择教育目标的准则。(3)规定了教育目标的表达方式
第二: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选择学习经验的5条原则 第三,怎样才能有效的组织这些教育经验?组织学习经验时必须符合的主要准则: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
第四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评价课程的四个步骤:1.确定评价目标2.确定评价情景3.设计评价手段4.利用评价结果。
第二篇:浙江省中学教师资格证心理学试题(02-09)
浙江省2002年4月中学教师资格认定培训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
1.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
A.华生
B.马斯洛
C.霍尔
D.杜威 2.心理学属于()
A.自然科学
B.社会科学
C.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双重性质的科学
D.哲学 3.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
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随意后注意
D.无意注意 4.觉察刺激之间微弱差别的能力称为()
A.绝对感觉阈限B.绝对感受性
C.差别感觉阈限
D.差别感受性 5.“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描述的是()
A.适应现象
B.听觉适应
C.嗅觉刺激
D.味觉刺激 6.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一般只保持()秒钟。
A.1~2
B.20~40
C.60~70
D.70~80 7.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叫()
A.前摄干扰
B.倒摄干扰
C.消退抑制
D.超限抑制
8.短时记忆容量有限,为了使其包含更多的信息,可采用的方式是()
A.感觉登记
B.注意
C.组块
D.复述
9.概念的内涵指的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外延指的是概念的范围。概念的内涵增加的同时,也就是使本质的条款更多,它的外延就()了。
A.大
B.多
C.小
D.增加
10.先有一个目标(目的),它与当前的状态之间存在着差异,人们认识到这个差异,就要想出某种办法采取活动(手段)来减小这个差异。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策略是()
A.爬山法
B.逆向工作法
C.手段—目的分析法D.尝试错误法 11.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说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提出来的。
A.斯皮尔曼
B.卡特尔
C.瑟斯顿
D.吉尔福特 12.我国古代思想家王充所说的“施用累能”是指()
A.学校教育对智力的影响
B.社会实践对智力的影响
C.遗传对智力的影响
D.家庭环境对智力的影响 13.个体的成就动机中含有两种成分:追求成功的倾向和()
A.追求利益的倾向
B.回避失败的倾向
C.回避困难的倾向
D.追求刺激的倾向 14.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稳而相对持久的情绪状态是()
A.热情
B.心境
C.激情
D.应激
15.某学生活泼、好动、乐观、灵活,喜欢交朋友,爱好广泛,稳定性差,缺少毅力,见异思迁。他的气质类型属于()
A.多血质
B.胆汁质
C.粘液质
D.抑郁制 16.信息的发送者与信息的接受者之间的信息相互作用过程是()
A.信息传播
B.人际沟通
C.人际吸引
D.人际关系
17.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得不到的东西是不好的,这种心理防御方式称为()
A.否认
B.文饰
C.投射
D.幻想
18.某生学习成绩较差,却经常在同学面前炫耀自己的父亲是××级干部,以求得心理满足。这是采用了()这种心理防御方式的表现。
A.升华
B.补偿
C.退行
D.转移 19.人的发展是指人类身心的生长和()
A.增强
B.变化
C.成熟
D.死亡
20.去过几次小朋友的家,就能画出具体的路线图来。认知发展到哪一阶段的儿童能做到这种程度?()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10分)1.注意的功能有()
A.调节功能
B.维持功能
C.抑制功能
D.选择功能
E.启动功能 2.知觉的特性包括()
A.整体性
B.选择性
C.恒常性
D.间接性
E.理解性 3.陈述性记忆处理陈述性知识,如()
A.字词
B.人名
C.时间
D.观念
E.怎样骑车 4.心理测验的技术指标包括量表的()
A.难度
B.效度
C.信度
D.标准化
E.知名度 5.性向测验用以测量()
A.潜在才能
B.能力倾向
C.性别倾向
D.性别态度
E.成就 6.一般认为,动机具有以下几种功能()
A.选择功能
B.激活功能
C.指向功能
D.调节与维持功能
E.集中功能 7.情绪与情感的反映特点不同,情绪具有()
A.情境性
B.激动性
C.暂时性
D.表浅性
E.外显性 8.人格的本质特征有()
A.独特性
B.稳定性
C.综合性
D.复杂性
E.功能性
9.根据国内外的研究与实践,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大致可划分为三个等级()
A.一般常态心理
B.人格障碍心理 C.轻度失调心理
D.严重病态心理 E.精神病 10.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
A.横断研究法
B.封闭式研究法 C.纵向研究法
D.开放式研究法
E.群体序列研究法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1.心理学
2.意识
3.社会知觉
4.思维
5.流体智力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24分)1.简述观察法的主要优点和不足。2.简述智力的个体差异。
3.人格结构包含哪些成分?各个成分之间具有什么样的关系? 4.简述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
五、论述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1.试述马斯洛的动机理论。
2.试述遗忘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B
2.C
3.A
4.D
5.A
6.B
7.B
8.C
9.C
10.C 11.B 12.B 13.B 14.B 15.A 16.B 17.B 18.B 19.B 20.C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ABD
2.ABCE
3.ABCD
4.BCD
5.AB 6.BCD
7.ABCDE
8.ABCDE
9.ACD
10.ACE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2.意识是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3.社会知觉就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4.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5.流体智力指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24分)1.优点:能收集到被观察者客观、真实的第一手资料。
不足:(1)观察者处于被动地位。(2)观察结果难于重复。
(3)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容易受到观察者的预期和偏见的影响。2.智力的个体差异表现在两个方面:
(1)发展水平上的差异。不同的人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极其不同。
(2)智力的结构差异,即组成方式上有所不同。另外,人的智力发展有早晚差异。有人“少年早慧”,“有人“大器晚成”。
3.人格结构包括:
(1)知——情——意系统。(2)心理状态系统。(3)人格动力系统。(4)心理特征系统。
(5)自我调控系统。
关系:以上五种人格系统之间并非完全独立,相互之间会有重合,这种重合使各成分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4.(1)有正常的智力水平。(2)能够了解并接受自己。
(3)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
(4)善于调节与控制情绪。
(5)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五、论述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1.答案要点:
(1)马斯洛将人的动机分为匮乏动机和成长动机。匮乏动机是„„;成长动机是„„。在成长动机的驱使下,人们愿意承受不确定性、紧张乃至痛苦,以使自身的潜能得以实现。
(2)马斯洛的动机理论基础是需要层次理论。
①需要的五种层次:从低级到高级依次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②各层次的关系及作用:
a.需要层次越低,力量越强大。
b.当低级需要未得到满足时,这些需要便成为支配个体的主导动机。一旦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较高一层的需要便会占主导地位,支配个体的行为。
2.答案要点:
一、遗忘的原因的两种解释:
(1)消退说: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至最后消退的结果。
(2)干扰说:遗忘是由于学习和回忆时受到了其它刺激的干扰。
二、影响因素:不能回忆主要是缺少提取信息的线索。一个线索对提取的有效性主要依赖于以下因素(条件):
(1)与编码信息联系的紧密程度。
(2)情境和状态的依存性。
(3)情绪的作用。
浙江省2002年10月中学教师资格认定培训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
1.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诞生于()年。
A.1879
B.1897
C.1789
D.1798 2.机能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A.冯特
B.詹姆斯
C.华生
D.魏太默
3.在自然情景中对人的行为进行研究,以发现其心理活动变化的方法是()
A.调查法
B.观察法
C.实验法
D.测验法 4.我们在听课做笔记时,写字处于()意识状态。
A.可控制的B.自动化的C.白日梦状态
D.不自觉的 5.有的人因生活程序突然改变而影响睡眠,这属于()失眠。
A.假性
B.情景性
C.失律性
D.功能性 6.看电影时,人们的知觉活动主要是()
A.视知觉
B.听知觉
C.视、听知觉
D.视、感知觉 7.绝对感觉阈限是指()
A.人的一般感觉能力
B.最大可觉察的刺激量C.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
D.差异觉察能力 8.人眼的可见光,其波长约为()毫微米。
A.500—600
B.0—1000
C.380—1280
D.400—750 9.将对象从背景中分化出来的知觉特性是()
A.整体性
B.选择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10.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一般保持()秒钟。
A.5
B.20—30
C.60
D.120 11.研究表明,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表现为()
A.时快时慢
B.不快不慢
C.先慢后快
D.先快后慢 12.某学生智商为100表示()
A.较低智力
B.中等智力
C.较高智力
D.非凡智力 13.有机体活动的动力是()
A.动机
B.诱因
C.需要
D.目标 14.从众行为的原因之一是()
A.行为参照
B.省力
C.服从
D.强迫 15.脾气急躁、行为勇敢有力的人属于()气质。
A.胆汁质
B.多血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16.助人为乐、廉洁奉公,反映性格的()特征。
A.理智
B.情绪
C.意志
D.态度 17.美感属于()
A.情绪
B.情感
C.心境
D.都不是 18.人在认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思维方面的特征属于()特征。
A.态度
B.意志
C.情绪
D.理智 19.狼孩现象主要是由()因素造成的。
A.先天
B.后天
C.遗传
D.狼奶 20.青少年期一般指()岁。
A.6—12
B.12—18
C.6—18
D.10—20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10分)1.注意的特点主要有()
A.指向性
B.集中性
C.有意性
D.无意性
E.稳定性 2.人在睡眠状态下的心理特征是()
A.静止
B.紊乱
C.感觉麻痹
D.解除抑制
E.轻松 3.皮肤觉通常包括()
A.感觉
B.触觉
C.痛觉
D.温度觉
E.痒觉 4.信息呈现的顺序会对社会认知产生影响,这种现象是()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社会刻板效应E.远近效应 5.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直接反映的心理现象是()
A.感觉
B.知觉
C.注意
D.思维
E.意识 6.想像的基本特征有()
A.新颖性
B.离奇性
C.生动性
D.现实性
E.形象性 7.下面哪些是属于一般能力()
A.记忆力
B.注意力
C.观察力
D.色彩鉴别力
E.节奏感知力 8.舒茨提出人际交往需要的三维理论,内容是()
A.成就
B.包容
C.情感
D.支配
E.生存 9.影响压力的因素有()
A.心情
B.经验
C.准备状态
D.认知
E.家庭 10.儿童动作发展遵循的原则是()
A.由上到下
B.由内到外
C.由轻到重
D.由脚到头
E.由简单到复杂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1.实验法
2.注意
3.记忆
4.知觉
5.心理健康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24分)1.简述社会认知过程。2.简述遗忘的原因。
3.学校教育对智力有何影响? 4.简述青少年时期个性的发展。
五、论述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1.如何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结合实际谈谈情绪情感的功能。
浙江省2003年4月教师资格认定培训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的规律的科学。
A.心理过程
B.心理活动
C.认识过程
D.个性心理 2.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是()。
A.苛勒
B.斯金纳
C.弗洛伊德
D.马斯洛 3.在控制的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是()。A.观察法
B.测验法
C.实验法
D.调查法 4.学生上课时“走神”现象属于()。
A.意识失控状态
B.自动化的意识
C.白日梦状态
D.半睡眠状态 5.明天要考试,今晚难以入睡,属于()失眠。
A.情景性
B.假性
C.失律性
D.兴奋性 6.人们认识外部世界的第一步是()。
A.视觉
B.听觉
C.感觉
D.知觉 7.感觉阈限与感受性的大小成()关系。
A.正比
B.同比
C.反比
D.对比
8.下列不属于知觉基本特性的是()。
A.知觉的选择性
B.知觉的理解性
C.知觉的主观性
D.知觉的恒常性 9.“一题多解”体现的是()。
A.常规思维
B.聚合思维
C.直觉思维
D.发散思维 10.智力是一种()。
A.综合认知能力
B.适应能力
C.学习能力
D.思维能力 11.某学生的智商是130,表示()。
A.较低智力
B.中等智力
C.较高智力
D.天才智力 12.智力的三元理论是由()提出的。
A.塞斯登
B.斯皮尔曼
C.斯腾伯格
D.达斯 13.为了获得某种奖励而产生的动机,属于()动机。
A.外在B.内在C.主导
D.社会 14.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稳而持久的情绪状态是()。
A.表情
B.心境
C.激情
D.应激 15.最有利于发挥最佳工作效率的是()强度的动机。
A.高
B.低
C.中等
D.无 16.由个体的内部需要所引起的动机属于()动机。
A.外在B.内在C.自然
D.从属 17.安静稳重、自制力强的人一般属于()气质。
A.胆汁质
B.多血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18.“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是指人格的()。
A.独立性
B.稳定性
C.统合性
D.复杂性 19.恐惧症来自于()。
A.挫折
B.焦虑
C.压力
D.幻想
20.在同一时间里研究不同年龄组的被试的发展水平,并对其进行比较叫()研究法。A.横断
B.纵向
C.序列
D.实验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10分)1.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在于()。
A.调整行为
B.控制行为
C.改变生活
D.防病治病
E.放松自己 2.人的行为与时间循环相联系,构成人的生物节律的时间有()。
A.1年
B.28天
C.90分钟
D.一个月
E.一星期 3.黑林的拮抗理论认为构成颜色对比(或互补)的是()。
A.红与蓝
B.黑与白
C.红与绿
D.黄与蓝
E.红与黑 4.知觉的恒常性一般表现为()等方面的恒常性。
A.温度
B.大小
C.形状
D.颜色
E.空间 5.记忆的基本过程有()。
A.编码
B.保持
C.整理
D.提取
E.系统化 6.思维的主要特征是()。
A.间接性
B.概括性
C.抽象性
D.想象性
E.目标性 7.动机具有()功能。
A.社会
B.成就
C.激活
D.指向
E.维持 8.创造性的影响因素是()。
A.机遇因素
B.智力因素
C.人格因素
D.环境因素
E.动机因素
9.社会性动机包括()。
A.交往动机
B.成就动机
C.工作动机
D.权力动机
E.归属动机 10.心理健康的标准有()。
A.智力正常
B.了解并接受自己C.身强力壮
D.适应环境
E.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1.学习
2.思维
3.能力
4.挫折
5.人格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24分)1.列举出心理学的流派。2.创造性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3.成就动机有何特征? 4.人际吸引的条件有哪些?
五、论述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1.论智力的影响因素。
2.结合实际谈谈复习的策略。
浙江省2003年10月教师资格认定培训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
1.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以德国学者冯特()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为标志的。A.1798
B.1879
C.1789
D.1897 2.以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称为()。A.实验法
B.测验法
C.调查法
D.观察法 3.有预定目的,但又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随意后注意
D.无意注意 4.感觉阈限与感受性的大小()关系。A.成正比例
B.成反比例
C.不成比例
D.成准比例
5.由暗处到亮处,特别是在强光下,最初一瞬间会感到光线刺眼发眩,几乎看不清外界物体,几秒钟之后逐渐看清物体。这种对光的感受性下降的变化现象称为()。A.暗适应
B.明适应
C.不适应
D.知觉适应 6.记忆包括三个基本过程:编码、()、提取。A.识记
B.回忆
C.保持
D.再认 7.短时记忆的容量为()个组块。A.7±2
B.5±2
C.8±2
D.9±2 8.早上起来,推开窗子发现地面全都湿了,你推断昨天夜里一定下雨了。这是思维的()。A.概括性
B.间接性
C.合理性
D.整体性
9.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从问题提供的各种信息中寻找最佳答案的思维方式是()。A.直觉思维
B.聚合思维
C.抽象思维
D.发散思维
10.从目标状态出发,按照子目标组成的逻辑顺序逐级向初始状态递归。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或方法是()。A.爬山法
B.逆向工作法 C.手段—目的分析法 D.尝试错误法 11.智商的计算公式是()。
A.智商(IQ)心理年龄(MA)+100
实足年龄(CA)心理年龄(MA)100%
实足年龄(CA)
B.智商(IQ)D.智商(IQ)心理年龄(MA)100
实足年龄(CA)实足年龄(CA)-100
心理年龄(MA)C.智商(IQ)12.智力三维结构模型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提出来的。A.斯皮尔曼
B.卡特尔
C.瑟斯顿
D.吉尔福特 13.个体的成就动机中含有二种成分:()和回避失败的倾向。A.追求利益的倾向 B.追求刺激的倾向C.追求成功的倾向 D.回避困难的倾向 14.从发生早晚的角度看情绪与情感的差异,()。
A.情绪发生早,情感产生晚
B.情绪发生晚,情感产生早 C.情绪情感同时产生
D.情绪情感都是与生俱来的
15.某学生待人直率热情,但脾气急躁,易冲动,他的气质类型比较符合()。A.多血质
B.胆汁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16.卡特尔人格特质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根源特质,他用因素分析方法提出了()种相互独立的根源特质。A.10
B.12
C.16
D.24 17.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叫()。A.服从
B.从众
C.信任
D.接受
18.所谓“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是采用了下列哪种心理防御方法?()A.文饰
B.转移
C.投射
D.幻想
19.把失恋的挫折感转化为发奋学习的动力,这种心理防御方法称为()。A.升华
B.转移
C.文饰
D.压抑
20.根据目前心理年龄阶段划分的一般标准,青少年期的年龄段为()。A.6~12岁
B.12~18岁
C.18~28岁
D.18~45岁
二、多项选择题(1.注意的功能有()。A.选择功能
B.维持功能
C.调节功能
D.启动功能
E.适应功能 2.依据学习内容的不同,可以将学习分为()。A.知识学习
B.发现学习
C.机械学习
D.技能学习
E.社会规范学习3.具有高创造性个体的人格特征有()。A.独立性
B.自信
C.对复杂问题感兴趣D.冒险精神
E.易怒 4.一个测验的效度包括以下几种()。A.内容效度
B.直接效度
C.构想效度
D.间接效度
E.预测效度 5.根据需要的不同性质,可以将动机分为()。A.内在动机
B.外在动机
C.生理性动机
D.社会性动机
E.主导动机 6.一般来讲,成就动机水平较高者具有以下特征()。
A.具有挑战性与创造性 B.具有坚定信念 C.能够正确归因D.计较个人得失E.不打无把握之仗 7.情感是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高级的主观体验,概括地说,它可以分为以下几种:()。A.道德感
B.理智感
C.美感
D.幸福感
E.紧张感 8.现在用于人格测量的著名投射测验是()。A.罗夏克墨渍测验
B.爱德华个人兴趣量表
C.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
D.主题统觉测验
E.16PF
9.克服焦虑的原则有()。A.运用想象
B.放松自己
C.认清焦虑状况
D.不回避
E.正面迎战 10.皮亚杰提出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包括()。A.具体运算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感知运动阶段
D.数运算阶段 E.形式运算阶段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1.实验法
2.注意
3.信度
4.认知方式
5.挫折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24分)1.简述注意与意识的关系。
2.晕轮效应在教育过程中有何不良影响? 3.举例说明动机与需要、诱因的关系。4.气质与性格有何不同?
五、论述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1.如何训练儿童的创造性思维? 2.根据遗忘发生的规律,谈谈怎样复习才能有效避免遗忘。
浙江省2004年1月教师资格认定培训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1.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
A.霍尔
B.马斯洛
C.魏太默
D.华生 2.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研究方法称为()。A.实验法
B.测验法
C.调查法
D.观察法 3.梦是一种()。
A.可控制的意识状态B.自动化的意识状态
C.白日梦状态
D.无意识的心理活动 4.注意有两个明显的特点:指向性与()。
A.选择性
B.集中性
C.兴奋性
D.不随意性 5.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异量称为()。
A.绝对感觉阈限
B.绝对感受性
C.差别感觉阈限 D.差别感受性
6.从亮处到暗处,人眼开始时看不见周围的东西,经过一段时间后才逐渐区分出物体,人眼这种感受性逐渐提高的过程叫()。
A.明适应
B.光适应
C.暗适应
D.不适应
7.对事实类信息,如词汇、定义、人名、时间、事件、概念和观念的记忆是()。A.程序性记忆
B.陈述性记忆
C.长时记忆
D.技能记忆 8.在短时记忆中,将识记的材料与长时记忆中储存的信息建立起联系是()。A.机械复述
B.无效复述
C.精细复述
D.保持性复述 9.一般而言,过度学习的程度达()时记忆效果较好。
A.30%
B.40%
C.50%
D.80% 10.解几何题时,需要做辅助线,我们就在头脑中设想出一张图,做了辅助线之后会如何,这样的思维就是()。
A.直觉动作思维
B.具体形象思维
C.抽象逻辑思维
D.求异思维
11.经过评价当前的问题状态后,限于条件,不是去缩小,而是去增加这一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异,经过迂回前进,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总目标,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策略是()。
A.爬山法
B.逆向工作法
C.手段—目的分析法 D.尝试错误法 12.智力二因素说是由英国心理学家()提出来的。
A.斯皮尔曼
B.卡特尔
C.瑟斯顿
D.吉尔福特
13.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智力测验,是由法国心理学家比内和医生西蒙在()年编制的。A.1895
B.1907
C.1905
D.1915 14.美国心理学家()将人的动机分为匮乏动机和成长动机。A.斯腾伯格
B.斯金纳
C.马斯洛
D.华生 15.在意外的紧急情况下所产生的适应性情绪反应是()。
A.热情
B.心境
C.激情
D.应激
16.某学生喜欢与人交往,到了一个新环境很快就能适应,从气质类型看,他属于()。A.多血质
B.胆汁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17.一位内向、缺乏魅力的男青年恋爱受挫后,想象自己是一个英俊的小伙,成为很多少女 心中的偶像,陶醉在幻想的世界中获得心理满足。这种心理防御方式称为()。A.反向
B.投射
C.压抑
D.幻想 18.心理防御机制的作用是()。
A.积极的B.消极的C.具有二重性的 D.无效的 19.划分个体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主要依据是()。A.个体心理发展的每一个时期的重要的特殊的矛盾和质的特点 B.智力水平
C.生理成熟
D.言语发展
20.“印度狼孩”的事实说明,影响人的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除了先天遗传素质外,还有()。
A.后天的饮食因素B.居住条件因素
C.后天的环境因素
D.教育因素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10分)1.知觉的恒常性包括()。
A.气味恒常性
B.温度恒常性
C.大小恒常性
D.颜色恒常性
E.形状恒常性 2.记忆的三存储模型把记忆加工分为三个不同阶段,它们分别是()。A.感觉记忆
B.暂时记忆
C.短时记忆
D.长时记忆
E.永久记忆 3.创造性思维具有以下特征()。
A.常规性
B.独创性
C.再定义性
D.灵活性
E.现实性
4.吉尔福特提出的智力结构的维度包括下述方面()。
A.内容
B.操作
C.认知
D.产物
E.加工 5.目前通用的智力测验,一般注重的是表现在认知活动中的稳定的一般能力,包括()。
A.言语能力
B.数学能力
C.记忆能力
D.空间知觉
E.推理能力 6.()属于社会性动机。
A.工作动机
B.交往动机
C.成就动机
D.成长动机
E.进食动机 7.人类具有四种基本情绪()。
A.嫉妒
B.快乐
C.愤怒
D.恐惧
E.悲哀 8.人的表情可以分为三类()。
A.面部表情
B.身段表情
C.语调表情
D.动作姿势
E.腺体变化 9.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条件有()。
A.相似性与互补性B.社会地位
C.个人品质
D.接近性
E.熟悉性 10.同样的刺激,不同的人压力感不同,其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A.经验
B.准备状态
C.认知
D.性格
E.环境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1.意识
2.晕轮效应
3.常模
4.内在动机
5.从众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24分)1.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有哪些? 2.什么是斯腾伯格智力理论中的元成分和操作成分?在认知活动中,元成分的作用怎样? 3.研究者在进行实验研究时,必须考虑到的三类变量是什么? 4.概述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
五、论述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1.试述艾宾浩斯发现的遗忘规律及如何防止遗忘? 2.试述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浙江省2004年4月教师资格认定培训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哪一个事件是心理学脱离思辨性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A.1879年,德国学者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B.1890年美国学者詹姆斯发表了他的经典著作《心理学原理》
C.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实验,研究儿童思维发展的规律 D.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提出条件反射学说
2.认知心理学家在研究推理、决策、问题解决等复杂认知过程时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主要原因是采取了()手段。A.统计分析
B.测验
C.调查研究
D.口语报告
3.在()意识状态里,人的意识最清晰,最能集中注意,能够有意识地去完成一件事
情。
A.可控制的 B.白日梦
C.自动化的 D.睡眠
4.睡觉前喝了咖啡、茶或者可乐之类的饮料,常常导致兴奋,出现失眠现象。这种失眠属于()。A.假性失眠
B.情境性失眠 C.失律性失眠
D.药物性失眠 5.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属性的反映。A.个别
B.整体
C.外部
D.本质 6.在刺激变化时所产生的最小可觉差异称为()。A.感受性
B.绝对感觉阈限 C.差别感觉阈限
D.最小可觉差 7.产生感觉的第一步是()。A.转换
B.收集信息
C.神经传导
D.中枢加工 8.根据记忆内容的性质可以将记忆分为陈述性记忆和()。A.长时记忆
B.情境依存性记忆 C.程序性记忆
D.工作记忆 9.记忆包括三个基本过程,它们是()、保持和提取。A.编码
B.回忆
C.再认
D.遗忘 10.根据记忆过程中信息在记忆中储存时间的长短和编码方式的不同,一般可把记忆分为三个系统,即()、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A.语义记忆
B.感觉记忆
C.工作记忆
D.情绪记忆 11.下面哪一点说的不是思维的特点?()A.直观性
B.与语言有密切关系C.间接性
D.概括性
12.根据思维过程所凭借的中介的不同,可以把思维划分为直观动作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和()。A.聚合思维
B.发散思维
C.创造性思维
D.具体形象思维 13.每个概念都包含两个方面,它们是内涵和()。A.例证
B.外延
C.名称
D.属性
14.一般说来,如果一个人的智商是100,说明这个人的智力处于()水平。A.超常
B.弱智
C.中下
D.中等 15.一般说来,以下哪一类能力被认为不属智力范畴?()A.人际交往能力
B.学习能力
C.言语能力
D.运算能力 16.在活动难度较大时,动机强度越强,工作效率会()。A.较低
B.中等
C.较高
D.不变 17.动机产生依赖于需要,请问下列哪项属于需要?()A.水
B.饥渴
C.寻求水源
D.喝水
18.人格除具有独特性、稳定性、复杂性、功能性的本质特征外,还包括下面哪一特征?()A.两极性
B.动力性
C.统合性
D.遗传性 19.健康的概念是指()。A.身体健康
B.生理无残疾
C.心理健康
D.身心健康 20.有机体发展过程中最容易习得某种行为的时期为该行为的()。A.关键期或敏感期 B.行为学习期
C.习得期
D.发展期
二、多项选择题
1.同样的刺激,不同的人压力感不同,其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A.经验
B.准备状态
C.认知
D.性格
E.环境 2.知觉的恒常性包括()。
A.气味恒常性 B.温度恒常性
C.大小恒常性 D.颜色恒常性
E.形状恒常性 3.皮肤觉通常包括()。A.感觉
B.触觉
C.痛觉
D.温度觉
E.痒觉 4.信息呈现的顺序会对社会认知产生影响,这种现象是()。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社会刻板效应 E.远近效应 5.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直接反映的心理现象是()。A.感觉
B.知觉
C.注意
D.思维
E.意识 6.想像的基本特征有()。A.新颖性
B.离奇性
C.生动性
D.现实性
E.形象性 7.下面哪些是属于一般能力()。A.记忆力
B.注意力
C.观察力
D.色彩鉴别力
E.节奏感知力 8.舒茨提出人际交往需要的三维理论,认为基本的需要包括()。A.成就
B.包容
C.情感
D.支配
E.生存 9.儿童动作发展遵循的原则是()。A.由上到下
B.由内到外
C.由轻到重
D.由脚到头
E.由简单到复杂 10.依据学习内容的不同,可以将学习分为()。A.知识学习
B.发现学习
C.机械学习
D.技能学习
E.社会规范学习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1.心理学
2.意识
3.超感知觉
4.智力
5.常模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24分)1.研究者在进行实验研究时,必须考虑的三类变量是什么? 2.简述感觉产生的过程。
3.什么是智商?比率智商与离差智商有什么区别? 4.人格具有哪些本质特征?
五、论述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1.常用的学习策略有哪些?结合实际谈一谈如何运用学习策略进行有效学习? 2.在人格发展与调节中,如何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浙江省2004年10月教师资格认定培训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
1.睡觉前喝了咖啡、茶或者可乐之类的饮料,常常导致兴奋,出现失眠现象。这种失眠属于()。A.假性失眠
B.情境性失眠
C.失律性失眠
D.药物性失眠 2.在()里,人的意识最清晰,最能集中注意,能够有意识地去完成一件事情。A.可控制的意识状态 B.白日梦状态
C.自动化的意识状态 D.睡眠状态 3.每个概念都包含两个方面,它们是内涵和()。A.例证
B.外延
C.名称
D.属性 4.梦属于()。A.有意想象
B.无意想象
C.再造想象
D.幻想 5.以下哪一类不属于组织策略?()A.群集
B.摘录
C.过度学习
D.列提纲 6.根据记忆内容的性质可以将记忆分为陈述性记忆和()。A.长时记忆
B.情境依存性记忆
C.程序性记忆
D.工作记忆 7.一般说来,()被认为不属智力范畴。A.人际交往能力
B.学习能力
C.言语能力
D.运算能力
8.在一个测验正式付诸使用以前,测验的编制者都要建立一个解释测验结果的参照指标,使得对分数的解释更加清晰、明确。这一参照指标指的是()。A.常模
B.效度
C.难度
D.信度 9.被试本人对自己的人格特征予以评价的方法是()。A.自陈量表法
B.主题统觉测验
C.罗夏克墨迹测验 D.句子完成法 10.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人格系统?()A.气质与性格
B.认知方式
C.心理过程
D.心理状态 11.投射法测量了人格()层面的内容。A.意识
B.无意识
C.客观
D.自然 12.气质与性格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方面。A.特性与共性
B.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C.能力与人格
D.生理与社会 13.在人格特征中,具有核心作用的成分是()。A.能力
B.气质
C.性格
D.认知方式 14.勃然大怒、暴跳如雷、欣喜若狂表现了()状态。A.表情
B.心境
C.激情
D.应激
15.人们总是希望自己能成为某一社会群体中的一员,并被其他成员所认可。这种动机属于()。A.工作动机
B.成就动机
C.交往动机
D.生理动机 16.短时记忆中信息主要以()形式存储。A.视象代码
B.声象代码
C.语义代码
D.图式 17.在感觉记忆中,信息主要以()形式存储。A.语义
B.概念体系
C.图式
D.视象和声象 18.产生感觉的第一步是()。A.转换
B.收集信息
C.神经传导
D.中枢加工 19.双眼视差是()知觉的重要线索。A.时间
B.深度
C.运动
D.所有 20.下面哪一种不是心理促动药物?()A.兴奋剂
B.镇静剂
C.迷幻剂
D.葡萄糖
二、多项选择题
1.智力测验所测量的是()。A.言语能力
B.数学能力
C.记忆能力
D.空间知觉
E.推理能力 2.人的表情可以分为()。A.面部表情
B.身段表情
C.语调表情
D.动作姿势
E.腺体变化 3.注意的特点主要有()。A.指向性
B.集中性
C.有意性
D.无意性
E.稳定性 4.一个测验的效度包括以下几种?()A.内容效度
B.直接效度
C.构想效度
D.间接效度
E.预测效度 5.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直接反映的心理现象是()。A.感觉
B.知觉
C.注意
D.思维
E.意识 6.想像的基本特征有()。A.新颖性
B.离奇性
C.生动性
D.现实性
E.形象性 7.下面哪些是属于一般能力?()A.记忆力
B.注意力
C.观察力
D.色彩鉴别力
E.节奏感知力 8.根据国内外的研究与实践,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大致可划分为三个等级()。
A.一般常态心理 B.人格障碍心理C.轻度失调心理 D.严重病态心理
E.精神病 9.知觉的特性包括()。A.整体性
B.选择性
C.恒常性
D.间接性
E.理解性 10.陈述性记忆处理陈述性知识,如()。A.字词
B.人名
C.时间
D.观念
E.怎样骑车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感觉适应
2.学习
3.演绎推理
4.个别智力测验
5.内在动机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24分)1.简述感觉与知觉的关系。2.简述遗忘的原因。
3.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各自的优势是什么? 4.人们遇到挫折后,会引起什么反应?
五、论述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1.试述智力测验的性质。
2.结合实际分析如何培养创造能力。
浙江省2005年4月教师资格认定培训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
1.()又称稳定性系数。A.再测信度
A.规范性 A.色调
A.T-型
B.评分者信度
C.内部一致性信度
B.社会性
C.接近性
B.亮度
C.饱和度
B.少阴型
C.少阳型
D.分半信度 D.合群性 D.中和色 D.T+型 2.以下()是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条件之一。3.颜色的基本特征或表现,称为()。
4.()人格特征的人,往往追求刺激、新奇,好冒险。5.位置学说不能解释()。A.高频声音的编码
B.中等频率的声音的编码
C.频率最低的声音的编码
D.频率最高的声音的编码 6.心理学是研究人的()的科学。A.心理活动的规律
B.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
D.行为活动的规律
D.首因效应 D.性向测验 D.精神分析学派 D.α波 C.生理与心理活动的规律
A.刻板效应
A.教育测验 7.“一好百好”,“一坏百坏”,这种社会认知效应称为()。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B.投射测验
C.自陈量表 8.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是一种()。
9.重视对人类异常行为的研究,强调心理学应研究无意识现象的心理学学派为()。A.人本主义学派
A.β波 B.格式塔学派
C.行为主义学派 B.δ波
C.θ波
10.正常清醒时,能思考,能灵敏地解决问题,这种状态下的脑电波是()。
11.社会认知的过程可以划分为两个子过程:搜集、选择信息过程和()。A.比较信息过程
A.导向功能
A.音强
B.整合信息过程
C.组织信息过程
D.概括信息过程
12.口渴会促使个体作出觅水的活动,这是动机的()。
B.激活功能
C.调节与维持的功能
D.强化功能 B.音高
C.音色
D.音波
D.从众 13.声音的质量特征称为()。
14.“三个和尚没水喝”,反映了()作用。A.社会惰化 B.社会干扰
C.去个体化
15.在柯尔伯格的有关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中,契约、个人权利和民主承认的法律的道德阶段属于()。A.前习俗水平A.交往动机
A.复杂性
B.公正水平
C.习俗水平B.外在动机
C.内在动机 B.独特性
C.功能性
D.后习俗水平
D.无意识动机
D.统合性 16.一般说来,由()支配下的行为更具有持久性。
17.人格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决定一个人的命运,这是人格的()。18.思维的主要特征为()。A.间接性和概括性 A.表面特质
A.加德纳 B.分析性和概括性
C.间接性和整合性
D.分析性和整合性 B.共同特质
C.中心特质 B.莫雷诺
C.斯金纳
D.根源特质
D.比纳 19.卡特尔人格特质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20.社会测量法由心理学家()所首创。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10分)1.情绪情感的构成包括()。A.生理唤醒
A.为钱而工作 B.对事物的反映
C.态度
D.主观体验
E.外部行为
2.Y理论把人看作是()。
B.负责任的C.为自身价值观而工作
D.有创造力的 E.有协调性的
3.在人和动物身上都存在,主要表现为睡与醒的周期性循环,还有生理方面的节律变化,如血压、排尿、荷尔蒙分泌等,这属于()。
A.注意的起伏现象 B.生物节律现象C.机体“生物钟”的表现 D.日节律现象
E.知觉节律现象 4.问题解决的特征为()。A.认知性操作 B.操作复杂性
C.目标指向性
D.问题空间性
E.操作系列性
5.群体凝聚力的正性力量包括以下含义()。A.成员间较多的情感联系
C.成员间彼此喜欢
B.制约成员的思想和行为
D.使成员留在群体中的动机
E.调节成员的思想和行为
6.同时型认知风格的特点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A.链状推导
B.采取宽视野的方式
C.兼顾到各种可能性 D.左脑优势
E.言语操作性强 7.锥体细胞()。
A.能够反应颜色
B.对光的强度反应强
C.不能分辨颜色
D.能够反应光的波长
E.对光的强度反应差 8.权威型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容易形成()的人格特征。A.消极 B.依赖
C.惟我独尊
D.懦弱
E.不诚实
9.群体的主要功能有:()。
A.使成员获得社会性支持 B.认知功能C.角色功能
D.目标功能
E.使成员具有认同感 10.晶体智力()。
A.在成年期还会有所增长 B.在成年期开始衰退 C.在20岁左右达到顶峰
D.是对已获得的知识技能的测量E.是对学习速度的测量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横断研究法
2.应激
3.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4.社会助长
5.创造性思维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24分)1.简要说明舒茨提出的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2.举例说明问题解决策略中的手段——目的分析法。3.简要说明人格结构的自我调控系统。4.简述成就动机的涵义和结构。
五、论述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1.试述处理压力的方法。
2.结合实例谈谈学习中的组织策略。
浙江省2005年10月教师资格认定培训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
1.在一个颜色中,起主导作用的波长越强,则该颜色的()越大。A.色调 B.亮度
C.饱和度
D.强度
2.在柯尔伯格的有关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中,服从与惩罚定向阶段属于()。A.习俗水平 B.前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权威水平
3.研究者根据预先拟定好的问题向被调查者提出,在面对面的一问一答中搜集资料,然后对群体的心理特点及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和推测,这种心理学研究方法属于()。A.测量法 B.观察法
C.调查法
D.作品分析法
4.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这种心理防御机制称为()。A.转移 B.文饰
C.反向
D.退行
5.睡眠的第三四阶段为沉睡期,以()为主,它的频率很慢而振幅极大。A.δ波 B.β波
C.θ波
D.α波
6.味觉属于()。A.内部感觉 B.远距离感觉
C.近距离感觉
D.本体感觉
7.瑞文标准推理测验是一种()。A.成就测验 B.团体测验
C.个别测验
D.性向测验
8.在“万绿丛中一点红”中,绿草更易被归为一组,这是知觉的()。A.整体性 B.选择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9.人格的自我调控系统以()为核心。A.潜意识 B.自我评价
C.自我体验
D.自我意识
10.白天进入电影院,开始看不见座位情况,经过一段时间后才逐渐能加以分辨,这个过程是()。A.漂白过程 B.明适应
C.暗适应
D.感觉后效
11.短时记忆的容量有一定的限度,其平均数量为()个组块。A.6±2 B.6±1
C.7±1
D.7±2 12.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称为()。A.感受性 B.绝对感觉阈限
C.绝对感受性
D.感觉阈限
13.对练字过程中的手部动作的把握,是储存在()中的。A.情景记忆 B.程序性记忆
C.语义记忆
D.陈述性记忆
14.()是将个体的智力测验成绩和同年龄组被试的平均成绩比较而得出的相对分数。A.心理年龄 B.比率智商
C.离差智商
D.智力年龄
15.如果掩蔽音和被掩蔽音都是纯音,那么两个声音(),掩蔽作用越大。A.频率越接近B.强度越接近
C.频率相差越大
D.音色相差越大
16.在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理论中,“关系”属于()。A.产物维度 B.内容维度
C.操作维度
D.应用维度
17.想像、审美、情感丰富、求异、智能等表现,属于现代“五因素”特质理论中的()。A.外向性人格特质 B.开放性人格特质C.随和性人格特质
D.情绪稳定性人格特质
18.“酒逢知己千杯少”,反映了人际吸引中的()条件。A.互补性 B.接近性
C.熟悉性
D.相似性
19.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其思维的典型特点是()。A.自我中心性 B.客体永久性
C.守恒性
D.可验证性
20.当人处在群体中时,有时会作出平时不会作的破坏性行动,这是()。A.从众现象 B.社会干扰现象
C.去个体化现象
D.群体极化现象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10分)1.长时记忆中的主要编码形式为()。A.声音代码 B.语义代码
C.动作代码
D.直接代码
E.视觉代码
2.场独立性的人()。
A.善于抽象思维
B.多采用细节性加工方式
C.对自然科学知识更感兴趣 D.对社会定向的知识更感兴趣
E.依据内在标准加工信息
3.催眠状态是一种()。
A.特殊的意识状态 B.意识恍惚状态C.睡眠状态D.可控制的意识状态E.自动化的意识状态 4.舒茨提出的人际行为倾向中,包括以下几种()。A.期待他人的公正 B.主动与他人交往
C.对人宽容 5.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包括()。A.个体的兴趣和情绪
B.调节与幅合 C.感觉通道的性质
D.主动表示友好 E.期待他人支配
D.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
E.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性质 6.()属于心理学的理论研究领域。A.工业心理学 B.生理心理学
C.心理测量学
D.教育心理学
E.实验心理学
7.流体智力是()。
A.对已获得的知识技能的度量
B.指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
C.用于处理熟悉的问题 D.由速度、能量、快速适应新环境的测验度量
E.20岁左右达到顶峰 8.()等属于压力应对策略中的减轻不适感。A.放松 B.歪曲现实
C.攻击
D.逃避
E.幻想
9.放纵型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往往具有如下特点()。A.任性 B.懦弱
C.幼稚
D.思想活跃E.蛮横胡闹
10.有些儿童认为圆就是圆溜溜的东西,包括皮球、弹珠等,这是一种()。A.明确概念 B.日常概念
C.科学概念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日节律
2.效度
3.从众
4.编码
5.纵向研究法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24分)1.简要说明心理健康的标准。2.简述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
3.简述冲动型与沉思型认知方式的特点。4.简要说明智力三元理论中智力的内部构成。
五、论述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1.试述情绪情感功能在生活中的应用。
2.结合实例,说明几种主要的启发式问题解决策略。
D.模糊概念E.前科学概念
浙江省2006年4月教师资格认定培训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____________的主要作用是处理熟悉的、已加工过的问题。()A.晶体智力 B.经验智力
C.流体智力
D.内省智力
2.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称为()A.感受性 B.绝对感觉阈限
C.绝对感受性
D.感觉阈限
3.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称为()A.测量法 B.观察法
C.实验室实验法
D.实验法
4.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遗忘规律所用方法为()A.群集法 B.地点法
C.计算法
D.节省法
5.看到一朵红花,这时的心理活动为()A.感觉 B.知觉
C.视觉
D.色觉
6.____________又称稳定性系数。()A.再测信度 B.评分者信度
C.内部一致性信度 D.分半信度
7.社会认知的过程可以划分为两个子过程:搜集、选择信息过程和()A.比较信息过程 B.整合信息过程
C.组织信息过程
D.概括信息过程
8.人们常常利用顺口溜、歌诀等来帮助自己记忆一些材料,这种记忆方法是()A.地点法 B.韵律法
C.记笔记法
D.特征法
9.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____________的儿童逐渐掌握了守恒的概念。()A.感知动作阶段 B.自我中心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10.双关图是____________中的现象。()A.知觉选择性 B.知觉整体性
C.知觉恒常性
D.知觉理解性 D.前运算阶段
11.从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重要条件是()A.复述 B.视觉编码
C.声音编码
D.感觉寄存
12.瑞文标准推理测验是一种()A.成就测验 B.团体测验
C.个别测验
D.性向测验
13.群体规范的基本作用是对成员具有____________的作用。()A.吸引 B.比较和评价
C.助长
D.凝聚
14.在韦克斯勒智力量表中,智商的计算方法为()A.正态分布 B.比率智商
C.离差智商
D.智力年龄
15.社会测量法是由心理学家____________所首创的。()A.费斯廷格 B.沙赫特
C.莫雷诺
D.库利
16.斯腾伯格的智力三元论认为,智力的内部构成涉及思维的三种成分,其中的元成分为()A.根据经验调整所运用的成分的过程
B.控制行为表现和知识获得的过程 C.提取信息并作出判断反应的过程
D.用于获取和保存新信息的过程 17.心理防御机制的运用()A.是积极的 B.是消极的 C.具有二重性
D.不确定
18.____________特征的人竞争意识强,工作努力奋斗,争强好胜,时间紧迫感强,成天忙忙碌碌。()
A.B型性格
B.C型性格
C.D型性格
D.A型性格
19.当人处在群体中时,有时会作出平时不会作的破坏性行动,这是()A.从众现象 B.社会干扰现象
C.去个体化现象
D.群体极化现象
20.走迷宫是一种()A.发现学习 B.意义学习
C.接受学习
D.知识学习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以下活动属于问题解决的有()A.走楼梯 B.研究登山路线
C.回忆办公室门号
D.慢跑
E.走象棋
2.V理论把人看作是()A.为钱而工作
B.在工作中寻求实现和证明
C.为自身价值观而工作 D.有创造力的E.有协调性的
3.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A.需要分为不同的层次
B.需求层次的等级是绝对的 D.人类动机来自对事实的解释 C.较低层次的需要占有主导地位 E.需要层次越低,力量越强大
4.以下属于心理学应用领域的有()A.法律与犯罪心理学
C.发展心理学
B.实验与认知心理学
D.教育与学校心理学
E.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5.以下哪几种人格特质包含在现代“五因素”特质理论中?()A.开放性 B.情绪稳定性
C.自律性
D.幻想性
E.随和性
6.权威型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往往具有如下特点()A.服从 B.懦弱
C.幼稚
D.消极
E.自私
7.压力()A.也叫应激
C.是一个过程
B.是一种心理防卫机制
D.是一种广泛性焦虑
E.是一种身心反应
8.在深度知觉中,来自视觉线索本身的深度线索有()A.双眼视差 B.视野中的高度
C.线性透视
D.眼肌的调节与幅合 E.阴影
9.以下哪几个测验属于个别测验?()A.韦氏成人智力量表 B.斯坦福-比内测验C.SPM D.瑞文标准推理测验E.韦氏儿童智力量表 10.以下属于退行的有()A.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B.考试不及格就在老师面前哭闹撒娇 C.因不满弟妹的出生而尿床D.求爱不成,则说对方本来就不可爱 E.恋爱受挫后,想像自己是个英俊的小伙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社会性压力源
2.意识
3.关键期
4.包容需要
5.成长动机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1.简要说明社会刻板效应在教育过程中的不良影响。2.简述表情的种类。
3.简述记忆的涵义与基本过程。4.简述三元智力理论的观点。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
1.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有哪些?在教育中如何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特征?请举例说明。2.举例说明问题解决的策略和方法。
浙江省2006年10月教师资格认定培训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_________指构成该颜色的全部光波的总强度。()
A.色调
B.亮度
C.中和度
D.饱和度
2.体验到突然的、强烈的、不断出现的并且常常是无法预测的焦虑行为的袭击,焦虑可持续几秒钟,也可能是几小时或几天,而后消失,又在不经意间重新出现。这是()A.广泛性焦虑障碍B.恐惧症
C.恐慌障碍
D.创伤后应激症 3.感受身体运动与肌肉和关节的位置的肌动觉属于()
A.远距离感觉
B.外部感觉
C.近距离感觉
D.内部感觉
4.采用预先拟定好的问题表,由被试自行填写来搜集资料进行研究的方法,属于()A.观察法
B.测量法
C.调查法
D.自然实验法
5.如果两个声音强度相差较大,则只能感受到其中的一个较强的声音,这种现象叫做()A.声音的混合B.声音的起伏
C.声音的掩蔽
D.拍音 6.练书法时,我们所知道的规则和方法是储存在_________中的。()A.陈述性记忆
B.情景记忆
C.程序性记忆
D.感觉记忆
7._________是有机体内部生理与心理的不平衡状态,是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A.动机
B.需要
C.诱因
D.目标 8.曹冲称象主要反映出的是()
A.抽象逻辑思维
B.聚合思维
C.动作思维
D.发散思维 9.在_________中,最佳动机水平偏高。()
A.中等难度的活动B.简单容易的活动 C.难度较大的活动
D.复杂程度高的活动 10.对概念、命题的学习属于()
A.社会规范的学习B.机械学习
C.技能学习
D.知识学习
11.根据_________,在工作激励中,应创造一个自由的工作环境,让工作者有充分的空间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满足他们对工作的内在需求。()
A.X理论
B.Z理论
C.V理论
D.Y理论 12.急中生智是一种_________状态。()
A.激情
B.心境
C.应激
D.信号 13.在相似性的诸多因素中,_________是最主要的因素。()A.性别
B.社会背景
C.教育水平
D.态度
14.在复习过的教室里参加考试,会对考试有帮助,这种现象称为()A.情绪依存性记忆B.情境依存性记忆C.状态依存性记忆
D.地点依存性记忆 15.群体规范的基本作用是对成员具有_________的作用。()A.吸引
B.比较和评价
C.助长
D.凝聚 16.欲盖弥彰,属于心理防御机制中的()
A.投射
B.文饰
C.否认
D.反向 17.绝对感觉阈限与绝对感受性的大小()
A.成正比例关系
B.成正相关关系
C.无关
D.成反比例关系
18.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_________的儿童逐渐掌握了守恒的概念。()A.感知动作阶段
B.自我中心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前运算阶段 19.按认知与期待理论,()
A.动机力量=效价×期待
B.动机力量=抱负×期待,C.动机力量=效价×目标
D.动机力量=抱负×目标
20.根据柯尔伯格的有关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朴素的快乐主义和工具定向阶段属于()
A.后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前习俗水平
D.社会水平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创造性思维具有以下特征()
A.独创性
B.活动性
C.敏感性
D.定义性
E.洞察性 2.非言语沟通中的身体语言包括以下几类()
A.目标靶
B.象征
C.说明
D.情感表露
E.信息译码 3.以下哪些方面为意识活动的内容?()
A.对内部刺激的觉知B.对环境中人的觉知C.对外部事物的觉知D.对自身的觉知 E.对自己情感活动的觉知
4._________属于压力应对策略中的处理困扰。()A.放松
B.商讨
C.妥协
D.使用药物
E.攻击 5.常见的催眠状态下的心理特征有()
A.解除抑制
B.深度睡眠
C.幻觉
D.感觉麻痹
E.感觉剥夺 6.以下活动属于问题解决的有()
A.骑手骑马 B.研究锻炼的益处C.回忆办公室门号D.散步
E.走象棋 7._________属于心理学的应用领域。()
A.工业心理学B.实验心理学C.学校心理学D.法律与犯罪心理学E.发展心理学 8.睡眠的最后一个阶段的特点有()A.人做梦主要是在这个阶段 C.梦游、尿床等现象多在此时出现 9.棒体细胞()A.不能分辨颜色
B.反应光的波长 B.呼吸和心跳开始变慢
D.快速眼动
E.肌肉完全瘫痪
C.对光的强度起反应
D.集中于网膜中心
E.对微弱光线敏感 10.在一定时间内,_________,人们倾向于把时间估计得较长。()A.事件性质越复杂
B.事件发生的数量越少
C.对不喜欢的事情
D.事件发生的数量越多
E.事件性质越简单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交往动机
2.社会知觉
3.算法式
4.年龄特征
5.接受学习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1.简述去个体化的涵义与主要原因。2.简要说明情绪与情感的区别。3.简述长时记忆的储存模型。4.简述挫折的应对策略。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1.结合实例说明多元智力理论。2.结合实例说明人格的成因。
浙江省2007年4月教师资格认定培训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看到月亮的边上有一圈光晕,就推知将要刮风,这是()A.知觉
B.思维
C.想象
D.遗觉像
2.根据柯尔伯格的有关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权威与维持社会秩序的道德阶段处于()
A.后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可逆水平
D.前习俗水平
3.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创设或改变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称为()
A.观察法
B.实验室实验法
C.调查法
D.自然实验法 4.主题统觉测验属于()
A.自陈测验
B.纸笔测验
C.投射测验
D.特质测验
5.认为心理学研究内容主要是意识体验,人对事物的认识具有整体性,心理、意识不等于感觉元素的机械总和。这一派别称为()
A.行为主义
B.格式塔心理学
C.机能主义
D.人本主义 6.睡眠的过渡期阶段的脑波为______,频率较慢但振幅较大。()A.β波
B.α波
C.δ波
D.θ波 7.人类的智力分布基本上呈()
A.倒U型曲线
B.偏态分布形式
C.U型曲线
D.正态分布形式
8.当一个人在森林里迷路时,是否看得出四周远处有微弱光亮借以辨别方向,反映了这个人的______的高低。()
A.视觉适应力
B.视觉差别感受性
C.视觉感受性
D.视知觉
9.通常人们觉得北方人是粗犷爽朗的,而南方人则是温和细腻的,这是()A.近因效应
B.第一印象
C.晕轮效应
D.刻板效应
10.将电话号码8585582编成“拨我拨我我帮尔”,以帮助记忆,这种复述称为()A.语义复述
B.精细复述
C.保持性复述
D.情景性复述 11.音高指声音的高低,由______决定。()
A.声波的频率
B.声音振动的大小
C.声音的组成形式
D.声波的起伏
12.有些酗酒者认为“喝酒伤身”没有科学根据,照样喝酒,这是心理防御机制中的()A.文饰
B.否认
C.投射
D.反向
13.把煤放在日光照射下,把白粉笔放在阴影里,尽管前者反射的光比后者更多,但看起来依然是煤较黑,粉笔较亮,这是()
A.知觉的理解性
B.知觉的选择性
C.颜色恒常性
D.知觉的组织性 14.已学旧信息对学习新信息的抑制作用,称为()
A.相似干扰
B.后摄干扰
C.接近干扰
D.前摄干扰
15.英国心理学家______在20世纪初最早对智力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智力的二因素说。
()
A.瑟斯顿
B.斯皮尔曼
C.斯腾伯格
D.高尔顿
16.依据语义网络,当想到一个单词时,很容易地会想起与之有联系的其他各词,这个过程在理论上叫做()
A.相似联想
B.激活
C.接近联想
D.扩散激活
17.______指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由词汇、社会推理以及问题解决等测验度量。()A.晶体智力
B.言语智力
C.流体智力
D.内省智力
18.在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中,______是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特质,在每个人身上大约有5~10个。()
A.中心特质
B.次要特质
C.首要特质
D.主要特质
19.用以测量潜在才能的测验,称为()
A.教育测验
B.性向测验
C.成就测验
D.智力测验 20.______的学生在信息加工上多采用整体加工方式。()
A.系列型
B.沉思型
C.冲动型
D.场独立型
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1.意识
2.爬山法
3.挫折
4.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1.简要说明克服焦虑的三个原则。2.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3.简述智力的个体差异。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1.结合实例,说明人际吸引的主要条件。
2.根据成就动机理论,说明提高学生成就动机的途径。
浙江省2007年10月教师资格认定培训考试
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4分,共28分)1.随意后注意
2.社会刻板效应
3.思维
4.智商
5.气质
6.压力
7.成就动机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哪一个心理学理论流派强调心理学应该要研究意识的功能?()A.行为主义心理学
B.机能主义心理学
C.人本主义心理学
D.精神分析心理学 2.在刺激变化时所产生的最小感觉差异被称为什么?()A.绝对感觉阈限
B.差别感觉阈限
C.最小可觉差
D.韦伯常数 3.哪一种记忆是信息加工系统的核心?()A.感觉记忆
B.工作记忆
C.长时记忆
D.语义记忆 4.下面哪一种属性是思维的特点?()A.直观性
B.直接性
C.概括性
D.整体性 5.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常用什么概念来表示?()A.感受性
B.刺激强度
C.知觉
D.感觉 6.智力的多因素论是谁提出来的?()A.斯皮尔曼
B.瑟斯顿
C.吉尔福特
D.卡特尔 7.在活动任务较容易时,要想工作效率较高,动机水平应该怎样?()A.较高
B.中等
C.较低
D.任意强度 8.在信息加工时依据内在参照的认知方式,这属于下列哪种风格?()A.场依存型
B.场独立型
C.沉思型
D.系列型 9.下列哪一种说法是错误的?()
A.去个体化理论是由费斯廷格等人提出的。
B.当个体处于去个体化状态时,个人的行为就较少受自己的个性和意识支配,而倾向于依从整个群体的状态。
C.群体规模越小,气氛越强烈,越易于引发人的去个体化状态。D.匿名性是导致去个体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10.在不同的文化中,都有关于男性和女性的行为准则,我们一般把这称为什么?()A.性别社会化
B.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
C.性别理解
D.性别模式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1.试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解释记忆的基本过程。2.一般来讲,成就动机水平较高者具有哪些特征? 3.简述从众行为产生的原因。
4.简述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9分,共27分)1.请你举例论述问题解决中几种常用的启发式策略。2.请你结合实际来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
3.试论述人在受到挫折后可能产生的反应并提出应对挫折的一些建议。
五、案例题(本大题11分)王显凤出生在辽宁省台安县高力房镇锅柽子村一个特殊的家庭中。她的母亲因早年患大脑炎而导致痴呆,属中度残疾;她的父亲是聋哑人。小显凤出生后,父亲忙于每天的生活,根本没有时间照顾她,小显凤整天饥一顿饱一顿的,经常饿得哇哇大哭。当王显凤会爬以后,为了能够填饱肚子,便开始摸摸索索地四处找东西吃。有一天她从炕上摔下来,不分东南西北的小显凤不知不觉爬进一窝刚出生不久的猪崽儿中间,她本能地与小猪崽儿一起拱在母猪肚皮下吃起奶来。老母猪似乎并不讨厌这个外来的“孩子”。小显凤吃饱喝足后,和小猪崽儿一起,偎在母猪的怀抱中睡着了。就这样,王显凤正式开始了她与猪为伴的生活。11年关键的生长发育期都是在与猪为伴的极为特殊的环境里度过,造成了她心理的严重畸形。据测量表明,她的智商为39。尽管如此,大家没有灰心,全国教育系统先进教师姜云香把王显凤领回自己的家中,采用特殊引导的教育方法帮助“猪孩”王显凤认字、念诗,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7年后,经过全面科学的测定:王显凤的智力相当于小学二、三年级水平;她的智商也从39的重度智残达到69;而她的社会交往能力基本达到了正常人水平。
试运用有关的心理学原理对此案例进行分析。
浙江省2008年4月教师资格认定培训考试
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4分,共28分)1.意识流2.双眼视差3.有意遗忘4.诱因5.群体极化6.流体智力7.效度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是在哪一年?()A.1789年
B.1879年
C.1890年
D.1897年 2.催眠诱导常会使个体出现什么样的心理状况?()A.反应性升高
B.反应性降低
C.注意范围变广
D.幻觉减少 3.人耳所能接受的振动频率是多少赫兹?()A.20—2000
B.200—2000
C.20—20000
D.200—20000 4.短时记忆中信息主要以什么形式存储?()A.声象代码
B.视像代码
C.语义代码
D.图式 5.什么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导成分?()A.形象思维
B.发散思维
C.直觉思维
D.常规思维 6.下面的这些智力测验中,哪一个是团体智力测验?()A.比纳—西蒙量表
B.韦克斯勒量表
C.瑞文标准测验
D.斯坦福—比纳量表 7.解释心理测验结果的参照指标是什么?()A.信度
B.效度
C.区分度
D.常模 8.手足无措表现了哪种情绪状态?()A.表情
B.心境
C.激情
D.应激 9.个体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存在着三种基本的需要,它们分别是什么?()A.生理需要、支配需要和尊重需要 C.支配需要、包容需要和情感需要
B.胜任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和尊重需要 D.尊重需要、包容需要和情感需要
10.下列哪个因素不是影响压力的因素?()..A.准备状态
B.行为方式
C.经验
D.性格特征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1.注意具有哪些功能?
2.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3.动机具有哪些功能?
4.简述心理健康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9分,共27分)1.请你论述一下什么是知觉以及它具有哪些特性。2.请你论述多元智力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现实意义。3.试论述影响人格形成的主要因素。
五、案例题(本大题11分)
学生小王总是在快要考试时才会花很多时间看书,平时几乎从不花时间来复习老师的课堂教学内容。在复习时,小王常常是课本上有什么内容就看什么内容,什么内容在前就先看什么内容,什么内容在后就后看什么内容,以致学习成绩不理想。请你结合有关心理学学习
的策略与方法方面的内容来给小王提出一些有效的学习建议。
浙江省2008年10月教师资格认定培训考试
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4分,共28分)
1.心理学2.韦伯定律3.学习4.投射法5.去个体化6.自我意识7.信度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为了研究一个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最适宜的研究方法是什么?()A.相关研究法
B.横断法
C.纵向法
D.实验法
2.一个人在考试的前夜出现了失眠现象,这种失眠属于什么类型的失眠?()A.失律性失眠
B.假性失眠
C.药物性失眠
D.情境性失眠
3.三原色理论中的三原色是指哪三种颜色?()A.红绿黄
B.蓝绿红 4.短时记忆的容量为多少?()A.7加减2个音节
B.7加减2个单元
C.7加减2个组块
D.7加减2个数字 5.布鲁纳的人工概念实验揭示概念的形成过程是一个什么过程?()A.假设检验过程
B.自然形成过程
C.分析综合过程
D.样例组织过程 C.蓝白绿
D.红黄蓝
6.一般来说,当一个人的智商为115时,这个人在人口分布中应该处于什么位置?()A.中下
B.中等
C.中上
D.优异 7.心理测验的信度大小一般介于多少之间?()A.-1—0之间
B.-1—1之间 8.气急败坏表现了哪种情绪状态?()A.表情
B.激情
C.心境
D.应激 C.0—1之间
D.0—10之间
9.《水浒》一书中的林冲应该属于什么气质类型?()A.粘液质
B.抑郁质
C.胆汁质
D.多血质
10.1978年9月,国际初级卫生保健大会发表了有关身心健康的什么宣言?()A.《巴黎宣言》
B.《北京宣言》
C.《开罗宣言》
D.《阿拉木图宣言》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1.深度知觉中来自刺激方面的深度线索主要有哪些? 2.思维的过程是什么?
3.简述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4.焦虑障碍主要包括哪几种类型?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9分,共27分)1.请你结合课本内容和生活实际谈谈引起失眠的可能原因。2.试论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主要观点。
3.试比较舒茨的人际需要三维理论和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的异同。
五、案例题(本大题11分)
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东北的一个名叫米德纳波尔的小城,人们发现了二个“狼孩”,这两个“狼孩”被送到米德纳波尔的孤儿院去抚养,还给他们取了名字,大的叫卡玛拉,小的叫阿玛拉。在孤儿院里,人们首先对他们进行了身体检查,发现他们身体的生物系统是正常的,虽然营养不良。人们还发现这两个狼孩虽然长得与人一样,但行为举止却完全和狼一样,他们白天睡觉,夜晚活动,常常像狼那样嚎叫,他们用四肢爬着走路,用手直接抓食物送到嘴边吃。于是研究者就在人类的正常社会环境里对其进行训练,教他们识字,教他们学习人类的基本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然而,其中阿玛拉不幸死亡,卡玛拉在四年之后(大约十一二岁)才开始能够讲一点点话,智力水平也才相当于一个普通的婴儿的智力水平。
试用有关的心理学原理对此案例进行分析。
浙江省2009年4月教师资格认定培训考试
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4分,共28分)
1.情境性失眠2.知觉3.功能固着4.自我调控系统5.需要6.中年危机7.现场实验法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下面哪位学者是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A.华生
B.杜威
C.铁钦纳
D.詹姆斯 2.沃森的四卡实验主要说明了什么?()A.人们倾向于证实B.人们倾向于证伪C.人们倾向于推理D.人们倾向于选择 3.如果掩蔽音和被掩蔽音都是纯音,下面哪一种说法是不正确的?()A.声音的掩蔽受频率和强度的影响。B.二个声音频率越接近,掩蔽作用越小。C.掩蔽音强度提高,掩蔽作用增加,覆盖的频率范围也增加。D.低频音对高频音的掩蔽作用比高频音对低频音的掩蔽作用大。
4.依据学习内容的不同为划分标准,一般可以把学习分为哪三类?()A.知识学习、意义学习和命题学习B.意义学习、发现学习和机械学习C.命题学习、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D.技能学习、知识学习和社会规范学习5.想象要处理的信息主要是什么类的?()A.符号类
B.字词类
C.操作类
D.表象类 6.一般来说,个体的智力发展达到高峰期是在什么时候?()A.11—13岁
B.13—18岁
C.18—25岁
D.30—40岁 7.请问下列哪项动机属于社会性动机?()A.繁衍后代
B.获取食物
C.逃避危险
D.参与交往 8.下列哪项特征不属于人格的本质特征?().A.稳定性
B.易变性
C.功能性
D.复杂性 9.有关社会助长的研究最早是由谁进行的?()A.特瑞普里特
B.谢里夫
C.费里德曼
D.阿希 10.下列哪种反应是对挫折的积极应对反应?()A.升华
B.投射
C.退行
D.幻想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1.社会知觉具有哪些独特性? 2.简述智力发展的特征。
3.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4.非言语沟通的类型主要有哪几种?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9分,共27分)1.试论述人与人之间产生人际吸引的条件。2.试述心理测验具有哪些基本的性质?
3.请你结合课本内容谈谈你是如何认识并应对焦虑的?
五、案例题(本大题11分)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一般觉得记忆手机号码要比记忆固定电话号码更难,请你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并提出一些有效记忆手机号码的建议。
浙江省2009年10月教师资格认定培训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
1.第一个建立心理实验室,使之脱离思辨性哲学成为独立学科的人是()A.冯特
B.詹姆斯
C.桑代克
D.亚里士多德 2.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A.考夫卡
B.华生
C.罗杰斯
D.荣格
3.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是()A.观察法
B.测验法
C.实验法
D.调查法 4.集中注意力去做一件事属于______意识状态。()A.自动化的 B.集中的 C.可控制的D.自觉的 5.有些人状态好、睡眠少,认为自己失眠。这是______失眠。()A.情景性
B.新奇性
C.假性
D.正常性 6.看见一面红旗时,人们立刻能认识它的心理活动是()A.视觉
B.色觉
C.知觉
D.感觉 7.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是用感受性的______来说明的。()A.强弱
B.高低
C.轻重
D.大小 8.音高指声音的高低,由______决定。()A.声音振动的大小B.声波的起伏
C.声波的频率
D.声音的组成方式 9.瞬时记忆属于()A.感觉记忆
B.短时记忆
C.长时记忆
D.工作记忆 10.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属于()A.前摄干扰
B.倒摄干扰
C.双重干扰
D.新旧干扰 11.客观事物在人脑中间接和概括的反映是()A.想象
B.联想
C.表象
D.思维 12.一学生的智商是115,表示其智力()A.优异
B.中上
C.中下
D.较低
13.反映智力测验准确性的是()A.信度
B.效度
C.常模
D.智商 14.流体智力理论是由______提出的。()A.卡特尔
B.瑟斯顿
C.加德纳
D.吉尔福特 15.激情是一种______状态。()A.情感
B.表情
C.心境
D.情绪 16.人们力求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力是______动机。()A.生理性
B.社会性
C.主导
D.成就 17.多愁善感的人一般属于______气质。()A.胆汁质
B.多血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18.自觉调节自己,克服困难是属于性格的______特征。()A.态度
B.意志
C.情绪
D.理智 19.“人曰亦曰”属于______现象。()A.沟通
B.服从
C.从众
D.暗示 20.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中,7~12岁儿童处于()A.形式运算阶段B.前运算阶段
C.感知运算阶段D.具体运算阶段
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1.意识
2.动机
3.想像
4.从众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1.社会认知信息整合过程中的常见效应有哪些? 2.智力的个体差异表现在什么方面? 3.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1.论创造性的影响因素。2.结合实际谈谈人格的成因。
第三篇:云南省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等教育心理学题库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
2011年教师资格中学教育心理学简答练习题及答案6
1、心理健康的标准
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
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
3、有自我调控能力。
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5、人格的结构稳定与协调。
6、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2、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
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
3、对学样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3、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6、小组心理辅导。
4、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
⑴强化法。根据学习原理,一个行为发生后,如果紧跟着一个强化刺激,这个行为就会再一次发生。
⑵代币奖励法。代币是一种象征性强化物,筹码、小红星、盖章的卡片、特制的塑料币等都可用来做代币。当学生做出教师所期待的良好行为以后,就发给相当数量的代币作为强化物。学生用代币可以换取有实际价值的奖
励物或活动。⑶行为塑造法。行为塑造法是指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当学生很少出现教师所期待的行为时,就依次强化那些渐趋目标的行为,直到合意的行为的出现。
⑷示范法。观察教师呈现的范例(榜样)。⑸惩罚法。用处罚消除不良行为。
⑹自我控制法。让当事人自己运用学习原理,进行自我分析、自我监督、自我强化、自我惩罚,以改善自身行为。
5、指导教学包括六个主要活动
1、复习和检查过去的学习。
2、呈现新材料。
3、提供有指导的练习。
4、提供反馈和纠正。
5、提供独立的练习。
6、每周或每月的复习。
这些活动并不是遵循某种顺序的一系列步骤,而是有效的教学因素 第一章同步训练模拟试题及答案同步训练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的时问大致为()。A.19世纪20年代以前 B.19世纪80年代 C.20世纪20年代以前 D.20世纪80年代
2.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以了解学生的注意稳定性、情绪状态和个性特征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A.测验法 B.观察法 C.实验法 D.调查法 3.()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A.教学工具 B.教学环境 C.教学设施 D.教学媒体
4.60年代初,()发起课程改革运动,自此,美国教育心理学逐渐重视探讨教育过程和学生心理,重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
A.布鲁纳 B.桑代克 C.皮亚杰 D.廖世承
5.在教育心理学看来,()不仅是课堂管理研究的主要范畴,也是学习过程研究和教学设计研究所不能忽视的重要内容。
A.教学内容 B.教学媒体 C.教学环境
D.评价/反思过程
6.教育心理学成熟时期比较注重结合教育实际,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思潮掀起一场教育改革运动。
A.人本主义 B.行为主义 C.认知心理学 D.信息论
7.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于()年。A.1879 B.1897 C.1789 D.1798 8.()是研究如何促使学生从内部理解所学内容的意义,并对学习进行自我调节。
A.主动性研究 B.反思性研究 C.合作性研究 D.社会文化研究
9.调查法中技术性最强的方法是()。A.测验法 B.问卷法 C.观察法 D.谈话法
10.心理科学研究中应用最广、成就最大的一种方法是()。A.观察法 B.谈话法 C.实验法 D.问卷法
二、多项选择题
1.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的要素有()。A.学生 B.教师
C.教学内容 D.教学媒体 E.教学环境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A.如何学 B.如何教
C.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 D.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E.如何管理学生
3.教育心理学的作用体现在()。A.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B.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C.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D.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疾病 E.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4.学生这一因素主要从两方面影响学与教的过程()。A.群体差异 B.年龄差异 C.性别差异
D.学习方式差异 E.个体差异
5.心理学研究的具体任务包括()。A.描述和测量 B.解释和说明 C.预测和控制 D.探索和发现
三、填空题 1.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 ______、_______。
2.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_______环境两部分,后者涉及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和社会文化背景等。
3.布鲁纳在1994年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主动性研究、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社会文化研究。
4.______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反思。
5.教育心理学是_____心理学中的一种。
四、名词解释
1.教育心理学 2.学习过程 3.自然实验法 4.教学过程
五、简答题
简述教师在学与教过程中的地位。
六、论述题
试述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解析]略。
2.B[解析]从“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中可看出该研究方法为观察法。3.D[解析]教学媒体是教学中具有独特意义的因素,是教学内容的载体。4.A[解析]成熟时期西方心理学比较注重结合教育实际,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60年代初,布鲁纳发起了课程改革运动。
5.C[解析]教学环境关系到学生情感和社会性的发展,对学生认知发展有积极作用,因此它是课堂管理研究的重要范畴。
6.A[解析]在成熟时期,人本主义掀起了一场教育改革运动。
7.A[解析]1879年w〃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研究心理学的实验室,这一事件是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8.B[解析]四方面有各自的研究范畴,主动性研究是研究如何使学生主动参与教与学过程;反恩性研究是研究学生从内部理解所学内容的意义;合作性研究是研究如何使学生共享学与教的过程中所涉及的人类资源;社会文化研究是研究社会文化背景如何影响学习过程与结果。
9.A[解析]测验法是调查法中技术性最强的方法。10.C[解析]略。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E[解析]学与教的相互作用过程主要包括五种要素,分别是: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
2.ABC[解析]略。
3.ABCE[解析]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在实际中主要体现为帮助教师了解问题、预测干预学生,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和为教学提供理论指导方向。
4.AE[解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它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影响学与教的过程即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年龄差异和性别差异属于群体差异,而学习方式的差异属于个体差异。5.ABC[解析]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是探索心理现象的事实、本质、机质和规律。具体来说,包括描述和测量、解释和说明、预测和控制三个方面。
三、填空题
1.教材课程 2.社会 3.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 4.评价/反思过程 5.应用
2011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四、名词解释
1.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理解。广义的教育心理学是指研究教育实践中各种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我们通常所说的是狭义的教育心理学,它专指学校教育心理学,即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3.自然实验法:就是在自然的情况下即教育情境下创设控制某些条件.以引起某种心理活动而进行研究的方法。
4.教学过程:教师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
五、简答题 [答案要点] 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但这并不否定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地位。学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教师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这一要素主要涉及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方面。这是教师心理研究的主要问题。
六、论述题 [答案要点] 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蜿蜒曲折的过程,从最初的被附庸于普通心理学或被融合于发展心理学,到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时期: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l913~1914年,又发展成三大卷《教育心理学大纲》。这一著作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
这一时期特点:著作内容多是以普通心理学的原理解释实际的教育问题,主要是一些有关学习的资料。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这一时期的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20世纪20年代以后.西方教育心理学吸取了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大大地扩充了自己的内容。
30年代以后,学科心理学成了教育心理学的组成部分。
40年代,有关儿童的个性和社会适应以及生理卫生问题进入了教育心理学领域。
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的兴起,同时信息论的思想等成果也影响和改变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这一时期的特点:出版书目的版本种类繁多,体系五花八门,内容大多取自普通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等各科心理学。只有学习这一课题是各书共有的。可以说,这时的教育心理学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
(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20世纪60年代开始,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体系出现了某些变化。教育心理学的内容日趋集中,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这一时期,西方教育心理学比较注重结合教育实际,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60年代初,由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人本主义思潮也掀起了一场教育改革运动。美国教育心理学比较重视研究影响教学的社会心理因素。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也方兴未艾,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教学效果和条件做了大量的研究。
(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的体系越来越完
善,内容越来越丰富。随着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理论被大量介绍到美国,加之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深刻影响,人们对学习的概念的理解发生了很大变化,对学习和教学过程及其条件也研究得越来越深入细致,教育心理研究越来越注重为教学实践服务,发展了许多有效的教学模式。布鲁纳总结教育心理学十几年的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和社会文化研究。此外,80年代后期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第四篇:2011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重点(心理学教育学)考试重点)
新2011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重点(附录教师资格证(心理学)(教育学)考试重点)
一、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务:(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19、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20、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收,国家、社会、家庭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
21、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2、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23、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创造性;(2)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上的广延性;(3)长期性、间接性;(4)主体性、示范性。
24、教师的素养: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
25、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
26、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从根本上说,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
27、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28、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心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29、教学过程是教学信息反馈和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起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包办代替。
30、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培养未来人才的蓝图。
31、编写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应遵循的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稳定性和时代性结合;系统性和可接受性结合。
32、知识不等同于智力,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能标志智力发展的水平。教学过程中要把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结合起来,只重视能力培养的形式教育论(英国洛克)和只重视知识传授的实质教育论(英国斯宾塞)都是错误的。
33、赫尔巴特提出了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34、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1)激发学习动机;(2)感知教材,形成表象;(3)理解教材,形成概念,这是中心环节;(4)巩固知识;(5)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35、主要的教学原则:(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3)直观性原则;(4)启发性原则;(5)循环渐进原则;(6)巩固性原则;(7)因材施教原则。
36、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是启发式和注入式。我们应当提倡启发式,反对注入式。
37、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教学。
38、常用的教学方法: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①讲授法:②谈话法;⑧讨论法;④读书指导法。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①演示法;②参观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①练习法;②实验法:⑧实习作业法;④实践活动法。
(4)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
(5)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①欣赏教学法;②情境教学法。
39、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备课;(2)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4)课外辅导;(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40、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1)教学目的明确。(2)内容正确。突出重点,难点,抓住关键。
(3)结构合理。上课有高度计划性、组织性、效率高、效果好。(4)方法恰当。(5)语言艺术。(6)板书有序。(7)态度从容自如。
41、德育教育一般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四个基本 2 方面。
42、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培养提高的过程。知、情、意、行是品德心理的四要素。行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否的关键,也是衡量一个人思想品德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
德行过程是沿着知、情、意、行发展的,但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可以作为品德培养的开端,即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多端性,即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教师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
43、活动与交往是形成学生思想品德的源泉和基础。
44、德育原则: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知行统一的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45、马卡连柯的平行教育理论: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46、德育的途径:思想政治课是特别的重要途径,其它各科教学是最经常、最基本途径。
47、陶冶教育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三种。
48、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49、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有效地进行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其中观察法是一种最基本的了解方法。
50、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这是衡量班集体是否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心理学
5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它包括:心理过程、个性心理。
52、心理过程:(1)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2)情绪、情感过程;(3)意志过程。
53、个性心理:(1)个性心理动力(倾向),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等;(2)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54、心理是人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人的心理的实质: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映象。
55、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反射。
56、意识是人的心理反映的最高形式。意识的基本特性:自觉的目的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制约性、以第二信号系统为主的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性。
57、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58、需要的种类:(1)根据起源分:生理需要、社会需要;(2)根据对象分:物质需要、精神需要。
59、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可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也称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60、动机产生的条件:内在条件是需要,外在条件是刺激诱因。
6l、兴趣是指个体积极认识、探究事物、从事活动的心理倾向。
62、兴趣的品质特性:倾向性(又称指向性)、广博性、稳定性(又称持久性)、效能性。
63、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4)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64、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水平适中,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65、成就结构理论认为:有三种现实的课堂结构:合作型、竞争型、个别化型。合作型目标结构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66、成败归因理论认为,学生常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四个方面:能力、努力、运气、任务难度。
67、创设问题情境的理论基础是成就动机理论。
68、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综合整体的反映。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整合。
69、生物钟现象:人体内的一切物理变化和化学都是有节律的,这些节律性的变化就是所谓的“生物钟”的机制。
70、知觉的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71、注意的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心理活动的组织特性。
72、注意的种类: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
73、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的间接、概括的反映。间接性与概括性是思维的两大基本特征。
74、思维的种类:(1)根据凭借物与思维形态划分: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2)根据是否遵循逻辑规则分:非形式逻辑思维、形式逻辑思维。(3)根据指向性和答案不同分:集中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
75、思维的过程: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
76、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77、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1)提出问题(发现矛盾的过程)。(2)明确问题(找出主要矛盾的过程)。(3)提出假设(以假设形式找到解决问题方案)。(4)检验假设(通过理论和实践形式检验假设)。
78、启发是从其它事物能够看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对解决问题起到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做原型。
79、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心理倾向又称心向。
80、迁移是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和学习方法对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影响。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促进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是正迁移,如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反之为负迁移。
81、理解是学生对教材中有关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理解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
82、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面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象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感性材料是想象的基础,实践活动是推动想象的原因和动力。
83、想象的种类:(1)根据想象时有无目的意图分:有意想象、无意想象:(2)在有间 4 想象中,根据内容的新颖性和创造性分:再造想象、创造想象;(3)根据想象活动与现实的关系分:幻想、理想、空想。
84、良好思维品质的特性:(1)广阔性与深刻性。(2)独立性与批判性。(3)逻辑性。(4)灵活性和敏捷性。(5)创造性。
85、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三个基本环节,从信息加工来看,即对输入住处的编码、储存、提取的过程。
86、记忆的分簊:(1)根据内容与对象分: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2)根据信息加工与记忆阶段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87、保持是巩固已获得的知识经验的过程。保持是记忆的中心环节。
88、遗忘: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与回忆,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再认与回忆。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遗忘进程不均衡,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89、联想的种类与规律:接近性联想(空间、时间上的接近)、相似性联想(性质上相似)、对比律(性质上、特点上形成对比)、因果律(因果关系)。
90、良好的记忆品质有: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指能否及时地从记忆中提取出所需的知识,是提取的应用特性)。
91、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练习是操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
92、知识为活动提供定向依据,而技能控制活动的执行。
93、高原现象:在操作技能练习到中期,会出现成绩进步的暂停顿现象。
94、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特征。知识、技能达到迁移程度,能“举一反三”、“熟能生巧”,才能促进能力的发展。
95、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成份,创造力是智力的高级表现形式。
96、超常儿童:智商在130以上;低常儿童:智商在70以下。
97、情绪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情感是与社会性的需要相联系的。基本情绪分为:快乐、悲哀、恐惧;情绪按强度的持续时间可分为:心境、激情与应激。98、克服内外困难是意志最重要的特征。
99、意志行动的目的冲突有四种形式:双趋式冲突、双避式冲突、趋避式冲突、多重趋避式冲突。
100、巴甫洛夫把人的神经活动分成许多类型,其中有四种典型类型与气质类型刑·应:强、不均衡型为胆汁质;强、均衡、灵活型为多血质;强、均衡、不灵活型为粘液质;弱型为抑郁质。101、性格是一个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气质形成得早,表现在先;而性格形成得晚,表现在后。性格是个性中的核心部分。
102、心理健康的现实标准: 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协调;性别角色分化;社会适应良好;情绪积极稳定;人格结构完整。其它标准还有: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者”标准、“未来新人类”标准。
103、心理咨询:精神分析法——弗洛依德;行为矫正法——华生;人本主义y:f法——罗杰斯;理性情绪疗法——艾利斯。
104、青少年异性交往的原则:自然、适度。
三、新课程知识
1、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的第8次课程改革。其改革大体分为三个阶段:(1)酝酿准备阶段(1999年——2001年6月,制订了18个学科的课程标准,20个学科计49种教科书);
(2)试点实验阶段(2001年9月,38个实验区,高中2003年秋进入);(3)全面推广阶段(2004年与2005年全面展开)。
2、新课程的特点可归纳为六个创新之处:
(1)课程目标的创新,每门学科的目标至少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
(2)课程结构的创新,强调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3)课程标准的创新,用课程标准取代过去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4)教学的创新,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提倡交流与合作的学习,关注体验性教学,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5)课程评价的创新,提出了发展性的评价观,侧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教师的成长。
(6)课程管理的创新,强调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3、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
4、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
(1)倡导全人教育。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处理好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克服课程过分注重知识传承与技能训练的倾向。
(2)为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新课程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性。
(3)体现新时代的价值观。新课程的基本价值观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5、新课程的内容选择:淡化“双基”,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改变目前课程内容繁、难、多、旧的现象。
新课程改革方案明确了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低年级综合,高年级分科)、均衡性(多种类型的课程和多种与现实社会生活及学生自身生活密切联系的科目)、选择性(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三个原则。
6、新课程的结构有了调整:
(1)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高中课程设置应体现层次性、多样性、选择性。
(2)逐步走向课程综合化。一是学科领域的综合化;二是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3)适当减少国家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将10%一12%的课时量给予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形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并行的类型结构。
7、新课程的教学策略:
(1)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突出教学改革对课程建设的能动作用。
(2)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持续发展的过程。
(3)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
6(4)实现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合理应用。
8、新课程从“文本课程”走向“体验课程”。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与互惠性。
9、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改变过去的那种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10、新课程的评价体系,要求既关注结果,更重视过程的评价,要以促进发展为核心,发挥评价的检查、诊断、导向、反馈、激励等功能。要求评价内容标准要体现多样化、多维化。
11、新课程在管理政策上:
(1)构建“三级课程”的管理框架(国家、地方、学校)。
(2)开辟“自*F而上”的课程管理渠道。提倡一种以“自上而下”为主、以“自下而上”为辅助的课程管理方式。
(3)采取“抓大放小”的原则。
12、教师要成为课程的执行者、设计者、创造者。
13、新课程突出学习方式的变革,切实加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1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
15、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16、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7、新课程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
18、新型的师生关系——平等、理解、双向。建立的途径——师生间的双向交流。
19、改变原有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
20、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
2l、教学活动设计要求:
(1)教学目标的多重性,不仅是知识与技能,而且还有过程与方法,还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教学资源的构建性,要求根据教材提供的资源与建议,重新组织课程资源;(3)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即要考虑到教学过程中有创新的成分,不可预见的成分;(4)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提倡求疑、创新。
22、传统的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主流的,其设计思想主要是以行为主义作为基础的。
23、研究性是一种学习方式,是指教师或其他人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
24、研究性学习:问题为载体、探究为核心、综合为特征。
1、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知识素养?(1)比较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2)精深的专业知识。
(3)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2.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是什么?(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7(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3、遗忘的规律与特点有哪些?(1)不重要和未经复习的舆容易遗忘。
(2)机械识记比意义识记、无意识记比有意识记易遗忘。
(3)遗忘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4)消退说认为不经复习强化的内容,逐渐完全遗忘;干扰说认为主要由前摄抑制、倒摄抑制引起遗忘。
(5)遗忘还受动机和情绪的影响。
4、怎样在教学过程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1)注意唤起学生的随意注意,提高学习的自觉性。明确教学的目的任务;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正确组织教学,严格要求学生。
(2)正确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教学环境的布置应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教学方法丰富多样,有吸引力,防止单调死板。
(3)引导学生几种注意交替使用。
5、试论述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1)加强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法论的训练,学会全面地、发展地、实事求是地看问题。
(2)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3)加强言语训练。
(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抑制定势的消极作用。
(5)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6、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什么?我国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有哪些? 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一种人际关系。
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
7、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具体方法各是什么? 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班主任工作的具体方法是:
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做好个别教育工作;与家庭社会教育密切配合,统一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
8、心理健康的现实标准是什么? 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协调;性别角色分化;社会适应良好;情绪积极稳定;人格结构完整。
9、简述马斯洛的人格理论?(1)自我实现。(2)需要层次理论:①生理需要②安全需要③归属和爱的需要④自尊需要⑤自我实现的需要。
10、依据有关的学习动机理论,提出在日常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些具体措施。
(1))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实施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认识兴趣和求知欲。
(3)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4)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5)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
8(6)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进学生继续努力。
11、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主要内容。
(1)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2)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3)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途径。
12、教学过程中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有哪些基本要求?(1)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
(2)直视手段的运用必须与教师的讲解密切配合。
(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13、试论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1)教学过程既要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有学生的主体作用。
(2教师要对教学过程起主导作用。
(3)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学习主动性。
(4)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的自觉积极性正确地结合起来。
14、怎样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智力技能?(1)确立合理的智力活动原型;
(2)有效进行分阶段练习;
(3)在练习过程中应注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和概括性;适应培养阶段的要求,正确使用语言;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15、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1)激发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创造动机;
(2)培养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相结合的能力;
(3)培养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的能力;
(4)促进创造性的活动,培养创造性的个性品质。
16、注意有哪些品质特征?它可以分为哪几类? 注意可分为: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
17、良好的记忆品质表现在哪些方面?(1)记忆的敏捷性。这是记忆的速度和效率特征。
(2)记忆的持久性。这是记忆的保持特征。
(3)记忆的准确性。这是记忆的正确和精确特征。
(4)记忆的准备性。这是记忆的提取和应用特征。
18.怎样帮助学生矫正考试焦虑:
(1)考试焦虑是考试时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如果面临重要的考试,而学习者又不是十分有把握,往往就会产生强烈的不安和担忧。
(2)考试焦虑有一个最佳值,处于这个值时,考试效果最好,过低或过高,都会使学习受到抑制,最常见的问题是过度考试焦虑。
考试焦虑的矫正可通过以下方法。
①自信训练。让学生正确认识考试的重要性,摆正考试的位置,不要把考试看成是至高无上的东西。
②进行放松训练或系统聪敏等,放松训练有意念放松法和肌肉放松法。
③考试焦虑还可用想像系统脱敏法降低。
19、为什么说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20、教师应具有什么样的能力结构?(1)必须具备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表现在善于制定教学计划,编写教案,组织教学,与家庭、社会配合等方面;
(2)具备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语言应具有科学性、逻辑性和启发性,并善于结合姿态、表情、手势,使语言更具表现力;
(3)具备组织管理能力,表现在善于组织和管理班集体,对学生和班级日常工作良好地组织管理方面;
(4)具备自我调控能力,对于出现的新情况,教师能及时分析调整,使工作达到最优化的程度。
21、论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德育原则。
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和发扬学生品德中的积极因素,限制和克服消极因素,扬长避短,因势利导,使学生思想品德不断进步。
①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找出学生思想品德中的积极和消极因素;
②善于创造条件使积极因素健康成长,并逐步使这一因素成为学生思想因素中的主导力量;要培养学生的进取心,启发他们自我教育,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22.如何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来培养学习需要?(1)学习动机通过直接制约学习积极性,影响学习效果;
(2)由于学习效果所产生的成败体验,反作用于学习动机;
(3)掌握评分的艺术,使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感;
(4)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知识技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23.什么是注意?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品质? 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或对象的指向性与集中性。
良好注意品质的培养:
①要培养学生广泛而稳定的兴趣;
②要加强意志力的锻炼,培养“闹中求静”的本领;
③要养成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注意习惯; ④要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有针对性地培养良好注意品质。
24.影响印象形成的因素有哪些?(1)自然特征:包括社会刻板现象和晕轮效应
(2)社会特征:人们能说明其在正式社会结构中明确位置的信息,确定其社会角色,然后再从他的社会角色来预言其行为,确定其对于我们的意义,确定我们行为的适当性。
(3)心理特征:我们是依据具有社会评价意义的人际关系特征和智力特征来对别人进行归类,并据此为自己的行为进行明确的方向。
25.请阐述青少年人际交往的发展特点,并谈谈如何对青少年进行人际交往教育? 10 青少年的人际关系的发展:
①朋友关系在青少年生活中非常重要;
②在情感、行为、观点上与父母逐渐脱离,父母的榜样作用也弱化了;
③在师生关系方面,他们开始评价教师的好坏,有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教师。
青少年的人际交往的教育:
①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互相接纳,社会交换,维护自尊,情境控制。
②人际关系的建立:第一印象,主动交往,移情理解。
2009年河南特岗教师教育学试题
1、教育学是研究()的一门科学。(教育现象及其规律)
2、教育现象包括()和()(教育社会现象、认识现象)
3、教育的方针政策是()的体现。(人们主观意志)
4、教育规律是()的高度概括,但它不等于教育规律,甚至有些教育经验不一定符合规律。(教育经验)
5、我国的(《 》)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文献,传说是战国末年的()所作,比西方古罗马昆体良(《 》)还早300年。(《学记》、乐正克、《论演说家的教育》)6、1632年,著名的()国教育家()出版了(《》),它是近代最早的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7、广义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8、狭义教育既是()有时可以作为()的同义语使用。(学校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即是()、()、()。(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
10、古代社会教育包括()和()。学校始建于()社会,古代教育的内容是()、()、()、()、()、()。欧洲奴隶社会出现过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和()。欧洲封建社会的两种教育体系是()和();教会培养教士和僧侣,教育内容是七艺:包括三科()、()、();四学()、()、()、()。骑士教育培养骑士,教育内容是骑士七技:()、()、()、()、()、()、()。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奴隶社会、礼、乐、射、御、书、数;斯巴达、雅典;骑士、教会;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
11.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主要有___、__、___。(遗传、环境、教育)
12. 教育目的规定了把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__,是对受教育者的一个__。(质量规格标准、总的要求)
13. 教育目的既是教育目的的出发点,又是教育工作的__。(归宿)
14.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__和___;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___,__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基础、可能;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5.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认为,教育目的是由人的本性、本能需要决定的,教育 11 目的就是要促使人的本性、本能的高度发展,成为健全发展的人,其代表人物是___、等人。(卢梭、洛克)
16.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认为,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要求来确定,教育目的除社会需要以外无其它目的,其代表人物有___和__。(赫尔巴特、涂尔干)
17.马克思主义认为确立教育目的应根据___和__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社会需要、人的自身发展)
18.体育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人本主组织形式是___、___、___、___、___。(田径、体操、球类、游泳、军事体育;体育课、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锻炼、运动队训练、运动竞赛)
19.美育的任务是__、___、___。(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20.美育的途径是___、___、___。(通过各科教学和课外文艺活动实施美育;通过大自然实施美育;通过曰常生活实施美育。
21. 智育的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__,培养__,发展学生的___。(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技巧、智力)
22. 普通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它承担着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新生和__的双重任务。(为社会输送劳动后备军)
23.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是什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4.广义的教育制度即__,是指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__和___。(国民教育制度、教育设施、有关规章制度)
25. 狭义的教育制度即__,简称学制。__是整个教育制度的核心。(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
26.建立学制的依据是___、__、___、___。(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状况;政治经济制度;的身心发展规律;民族传统和文化传统)
27. 中国第一个现代学制颁布于___年,称为__。(1902年,壬寅学制)
28.中国实行的第一现代学制是__年,张之洞、荣庆、张伯熙三人重新修订的__。体现了“中学为体,__”的精神是。(1903年、癸卯学制、西学为用)29. 1912年,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__学制,第一次规定了男女同校,废止读经,充实了自然科学内容,将学堂改为学校。(壬子癸丑学制)
30. 1922年,以美国的学制为蓝本,颁布了___学制,又称__或新学制。这个学制一直沿用到全国解放初期。(壬戌学制、“六三三制”)
31. 新中国的第一次学制改革是在___年。(1951年)
32. 1958年9月19日颁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确定了“___”的方针和“___”、“____”的具体原则。(两条腿走路、三个结合、六个并举)
33. 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__。(主体)
34. 学生的主体作用表现在__、___、___三个方面。(自觉性,独立性、创造性)
35.学生年龄特征是指青少年学生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不同年龄阶段所形式的一般的__、__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典型的、本质的)
36.教师的根本任务是__。具体任务包括___、___、___。(教书育人、搞好教学、做好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关心学生的身体和生活)
37. 教师的劳动特点是__、___、___、__。(复杂性、创造性;连续性、广延性;长期性、间接性;主体性、示范性;)
38. 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__,在教育过程中起___作用。(领导者、主导作用)
39. 教师是人类文化知识的___,对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起___作用。(传递者、承前启后的桥梁)
40. 教师的素养包括___、___、___。(思想品德修养、知识结构、能力结构)
41. 教学是___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42.教学是贯彻教育方针,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实施教育目的的___。教学是学校工作的__,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___,全面安排。(基本途径、中心环节、教学为主)
43. 教学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学校的教育任务,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的__。(指导性文件)
44. 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___。__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教学大纲、教科书)
45.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社会的要求和___,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文化科基础知识和___,发展学生的___,形式科学世界观及培养__。教学过程是一种__。(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基本技能、智力和体力、道德品质的过程、特殊的认识过程)
46.在近代教育史上,对于掌握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问题,__和___曾有过长期争论。主张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训练〱昳学生的思维形式,知识的传授则是无关紧要的学派是____。主张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于传授对实际生活有用的知识,至于学生的认识能力则无须特别训练的学派是__。(形式教育论者、实质教育论者、形式教育论者、实质教育论)
47. 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的统一,反映了教学的__规律。(教育性)
48. 教学原则是教学必须遵循的___。(基本要求)
49. 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体系是___和____。(启发式、注入式)
50.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___。它是由17世纪捷克教育家__提出来的。中国在__年,清政府在北京开办的__中开始采用班级授课。(班级授课制、夸美纽斯、1862年、京师同文馆)
51. 课的类型分为__和___。(单一课、综合课)
52.课的结构是指一节课的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进行先后顺序和时间分配,它包括__、___、___、___、___几部分。(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
53. 教学的辅助形式有___、___、___。(个别教学、分组教学、现场教学)
54.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是___、___、___、___、___。(备课、13 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55.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是___、___、___、___、___、___、__。(教育目的明确、内容正确、结构合理、方法恰当、语言艺术、板书有序、态度从容自如)
56. 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的方式有__、和__。(平时考查、考试)
57. 考试一般有___、___和__三种(学期考试、学年考试、毕业考试)
58.学业成绩评定的方法一般有__、__。等级记分法又可分为两类,一类为__,另一类为__等。(百分制记分法、等级记分法、文字等级记分法、数字等级记分法)
59.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__的活动,它一般包括__、___、___三个方面。(品德、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
60. 道德和品德不同。道德是__,品德是__。(社会现象、个体现象)61.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德育要求和__,把一定社会的品德转化为___的过程。德育过程区别__的过程。(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受教育者品德、学生思想品德形成)
62. 德育过程中的基本矛盾是__。(教育者提出的德育 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基础的矛盾)
63. 德育过程的四个要素包括教育者___、___、__。(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64. 德育过程是对学生___、__、___、___的培养和提高过程。(知、情、意、行)
65.德育原则是学校和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必须遵循的___。德育原则来源于实践,是德育实践经验的__。我国孔子曾提出过循循善诱、___原则,英国洛克提出___,法国的卢梭提出___,德国赫尔巴特提出__,美国的杜威提出__的原则。(基本要求、总结和概括、因材施教、环境教育的原则、自然后果原则、爱的原则、教学的教育性原则、社会化活动)
66.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服教育、榜样示范、实际锻炼、陶冶教育、指导自我教育、品德评价)
67.课外校外教育是指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以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实施的各种___、___、___的教育活动。(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
68. 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有___、___、___。(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个人活动)
69. 课外校外教育的特点是___、___、___。(自愿、灵活、实践)
70. 三结合教育指的是___、___、___。(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
71.班主任是全班学生的___、___、___,是学校领导对学生进行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的得力助手和骨干力量,是联系各科任课教师、学生集体的__,也是沟通学校与__及社会教育力量的桥梁。班主任的基本任务是__、___。(组织者、指导者、教育者、纽带、家庭、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72.了解和研究学生常用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考核法、观察法、测量法、问卷法、谈话法、14 实验法、调查法、访问法、书面材料分析法)
73.班主任的工作方法有___、___|___、___、___。(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级体、做好个别教育工作、全面了解统一各方面教育力量、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
1.杜威所主张的教育思想被称作是 A.存在主义教育思想;B.要素主义教育思想;C.实用主义教育思想;D.永恒主义教育思想
2.在17世纪,对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的理论描述和概括,从而奠定了它的理论基础的教育家是A.北欧的尼德兰;B.捷克的夸美纽斯;C.法国的斯图谟;D.德国的福禄培尔
3.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循序渐进,这是因为()。A.学生只有机械记忆的
B.教师的知识、能力是不一样的;C.教育活动中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D.教育活动完全受到人的遗传素质的制约
4.身处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协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A.观察法;B.读书法;C.文献法;D.行动研究法
5.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坚持()。
A.劳动起源论;B.生物起源论;C.心理起源论;D.生物进化论
6.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思想的提出始自党的()。
A.十五大;B.十四大;C.十三大;D.十二大
7.反映一个国家配合政治、经济、科技体制而确定下来的学校办学形式、层次结构、组织管理等相对稳定的运行模式和规定,这是指()。
A.教育制度;B.学校教育制度;C.教育体制;D.学校领导制度
8.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
A.1985年;B.1986年;C.1987年;D.2006年
9.北京师范大学学制研究小组于1981年在其附属中小学开始进行的学制实验是()。
A.六三制、B.双轨制;C.分支型;D.五四制
10.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是()。
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B.加强现代科学教育;C.开展网络教育;D.高等学校扩招
11.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
A.认识活动;B.教师教的活动;C.学生学的活动;D.课堂活动
12.师范学校的出现,与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从时间上来说,()。
A.是同时的;B.师范学校出现得早;C.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的时间早;D.说不清楚
13.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科学的方法,获得良好的发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A.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B.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C.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D.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不能起到主导作用
14.小学阶段是发展学生个性()。
A.并不重要的时期;B.非常重要的奠基时期;C.没有效果的时期;D.最不会受外界影响的时期
15.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是()。
A.儿童中心论的代表;B.教师中心论的代表;C.劳动教育中心论的代表;D.活动中心论的代表
16.在1951年提出“范例教学”主张的是()。
A.赫尔巴特;B.瓦根舍因、C.怀特海、D.克伯屈
17.在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问题上,应坚持的是()。
A.坚持人文教育为主;B.坚持科学教育为主;C.坚持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携手并进;D.要看情况而定
18.教育内容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认识的()。
A.主体;B.客体;C.教的主体;D.学的主体
19.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道:“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担保,任意选择一个,不论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这是()。
A.遗传决定论的观点;B.环境决定论的观点;C.家庭决定论的观点D.儿童决定论的观点
20.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是()。
A.杜威;B.怀特海;C.布鲁纳;D.克伯屈
单项选择题答案:
1、C
2、B
3、C
4、D
5、A
6、B
7、C
8、D
9、D
10、A
11、A
12、C
13、C
14、B
15、B
16、B
17、C
18、B
19、B 20、C 多项选择题
1.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当包括的主要部分是()。
A.认知领域;B.日常生活领域;C.情感领域;D.动作技能;E.安全领域
2.文化发展对学校课程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A.内容的丰富;B.增强国家对课程改革控制权;C.课程结构的更新;D.为课程改革提供物质基础;E.课程改革由受教育者完成3.我国学校教育层次包括()。
A.幼儿教育;B.初等教育;C.中等教育;D.高等教育;E.学历教育
4.古希腊把“三艺”作为教育内容,这“三艺是指()。
A.四书;B.文法;C.修辞;D.辩证法;E.论语
5.教育活动中要注意“三结合”,发挥教育合力,这“三结合”所指的三种教育是()。
A.家庭教育;B.道德教育;C.班级教育;D.学校教育;E.社区教育
6.反映家庭教育中存在问题的说法的是()。
A.方法科学;B.家长对孩子期望偏高;C.片面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文化学习;D.不能全面关心孩子的成长;E.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一个分支
7.结合中小学教师在职进修的特殊性,组织教师进修时,一般是()。
A.以业余为主;B.以自学为主;C.以长期为主;D.以短期为主;E.以国外学习为主
8.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规定的少年儿童社会权利是()。
A.无歧视原则;B.提早自立原则;C.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D.尊重儿童尊严原则;E.儿童利益最佳原则
9.以下说法中,反映当代世界各国课程改革中所存在着的一些共同的发展趋势的是()。
A.重视课程的标准化建设、B.重视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综合化;C.重视基础学科和知识的结构化;D.重视能力的培养;E.重视个别差异
10.下列课程属于综合课程的有()A.核心课程;B.融合课程;C.潜在课程;D.活动课程;E.广域课程
多项选择题答案:
1、ACD
2、AC
3、ABCD
4、BCD
5、ADE
6、BCDE
7、ABD
8、ACDE
9、BCDE
10、ABE
1.教育-------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同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解释之二: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改变人的身心素质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这是广义的教育;但广义的定义外延过大,在现代社会,学校教育构成现代教育的主要形式,而学校教育是由专职机构的专职人员承担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系统性社会活动。
2.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和总指针,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是确定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指导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略原则和行动纲领。
3.德育------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思想品质的教育。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三个方面。
4.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是中小学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与课堂教学相配合,在课堂教学以外对学生身心实施多种影响的正规教育活动。
5.教育科学-----教育科学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是若干个教育类学科构成的学科总体
1.科技发展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1)科技进步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原因;
(2)现代科技知识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主要内容;
(3)科学技术改变了教育技术。
2.为什么学校教育工作必须要坚持以教学为主?(1)以教学为主是由学校教育工作的特点所决定的;(2)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3)教学为主是由教学自身特点决定的;
(4)历史经验已经表明学校工作必须要以教学为主,如我国建国以来教育实践能说明这一点。
3.请说明教育目的同培养目标的关系。
首先,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对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而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或某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国家总体教育的在不同教育阶段或不同类型学校、不同专业的具体化;
其次,培养目标的确定必须建立在教育目的的基础上,而教育目的又必须通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培养目标而实现。
4.简述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是什么?(1)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2)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
(3)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了一定程度,使人类的间接经验得以传递
(4)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
论述题1.联系实际,谈谈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与具体内容。
答: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它的意义是:
(1)师德对教师自身的发展与提高起保证和推动作用,使教师保持良好的从业心态;
(2)教师的道德行为对学生是直接的示范,对于养成良好品德处于关键时期的小学生来说,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因素;
(3)师德修养直接影响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具体内容是
(1)对事业无私奉献;(2)对学生,真诚热爱;
(3)对同志,团结协作;(4)对自己严格要求,以身作则
2.如何理解教育的经济功能? 答:(1)教育能把可能的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现实的生产力,是劳动力再生产和提高的重要手段之一;(2)教育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
教育心理学重点:
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 其研究对象就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具体说,教育心理学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并根据其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1、教育心理学研究内容的五要素 1.学生 2.教师3.教学内容4.教学媒体5.教学环境
三过程1.学习过程2.教学过程3.评价/反思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完善时期(20世纪80 18 年代以后)。
3、什么是心理发展
四个基本特征
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四个基本特征:
1、连续性和阶段性
2、定向性和顺序性
3、不平衡性
4、差异性。
4、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一)中学生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
1、中学生认知结构体系基本形成,2、中学生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3、认知与情感、意志、个性得到协调发展。
5、认知发展与教育的关系
(一)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二)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三)关于最近发展区
6、学习的动机及其功能.所谓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它一般具有以下三种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7、知识的类型(1)根据反映活动的深度不同,知识可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2)根据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知识可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8、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1)灵活运用各种直观形式(2)运用感知规律(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4)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9、知识概况的类型
1.感性概括2.理性概括
10、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
(1)深度加工材料。(2)有效运用记忆术。(3)进行组块化编码。(4)适当过度学习。(5)合理进行复习。
11、操作技能?(1)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其特点有:客观性;外显性;展开性。
12、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一)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二)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三)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
13、什么是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方案。
14、什么是问题解决?其过程?
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问题解决的过程有(1)发现问题(2)理解问题(3)提出假设(4)检验假设
15、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大题)
(一)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1)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2)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3)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二)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1)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2)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三)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四)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19(1)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2)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3)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16、创造性的含义,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创造性的基本特征有: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影响创造性的因素(1)环境;(2)智力;(3)个性。
17、品德的心理结构 : 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三个成分
18、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大题):
(1)有效的说服;(2)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4)价值辨析;(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19、什么是心理健康?
所谓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20、结合实例说明如何通过系统脱敏法训练人的行为(大题)
答:系统脱敏的含义是,当某些人对某事物、某环境产生敏感性反应时,我们可以在当事人身上发展起一种不相容的反应,使对本来可引起敏感反应的事物,不再发生敏感反应。包括几个步聚: 1.进行全身放松训练。2.建立焦虑刺激等级表。3.焦虑评定以受辅学生主观感受为标准,按引起焦虑的程度由最弱到最强为序。
21、心理辅导及目标
是指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教师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环境,依据自身条件,确立有益于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的生活目标,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增强与维持学生心理健康,使其在学习、工作与人际关系各个方面做出良好适应。
心理辅导目标①学会调适,包括调节与适应--基本目标②寻求发展--高级目标
22、什么是教学目标?它的分类?
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在教学中,教学目标有助于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测量和评价,选择和使用教学策略,指引学生学习等功能。
分类
———布卢姆在其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
23、什么是课堂管理?其功能?
课堂管理就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具有促进和维持的功能。
24、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协调 1.支持、保护积极正面型的非正式群体对于有益于班集体的非正式群体应该积极支持,并加以保护。2.教育、改造消极的非正式群体首先应该加强思想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其次要因势利导,根据不同的兴趣爱好将他们组织起来,开展积极有益的活动,使他们积极参与进来,化消极为积极;要重点教育非正式群体的领导,采用恰当的方式、方法,做好非正式领导的思想工作,这样可以影响整个非正式群体;必须解散具有破坏性的非正式群体。
25、如何根据迁移的原理有效的组织教学
(1)精选教材。(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4)教授学习策略。(5)提高迁移意识性。
26、论述影响人格形成的主要因素
①生物遗传因素根据研究②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性的方向发展,而这种相似性又具有一个维系社会稳定的功能。③家庭环境因素不同教养方式对人格差异所构成的影响不同。④早期童年经验首先,⑤自然物理因素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空间拥挤程度等物理因素都会影响人格。
27、课堂纪律的类型
课堂情境结构教师促成的纪律,集体促成的纪律,任务促成的纪律,自我促成的纪律。
28、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
1、正确对待学生的课堂行为
2、行为矫正与心理辅导
29、什么是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指有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其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方案做出决策。30、教学评价与测量及测验的关系
31、教师的认知特征与职业成就之间的关系
(1)教师的认知特征与职业成就之间的关系:(2)教师的人格特征与其职业成就之间的关系:(3)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影响的实验研究:
32、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的比较研究.对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的比较研究发现,专家型教师的课时计划简洁、灵活,具有预见性,并以学生为中心。
教育学重点:
1什么是教育?什么是教育学?
以教与学得关系为基本的活动形式,以促进人身心理健康发展为直接目标的活动便是我们所论及的教育。教育学是研究人的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及其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3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1.首先,教育的阶级性十分显著。2.其次,道统性突出。3.第三,专制性明显。4.第四,教育的象征性功能突出。5.第五,学习方法刻板,机械模仿,死记硬背 4近代教育的变化: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教育的世俗化:与宗教教育分离;
3、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5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6教育学学科的建立:
教育学学科的建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7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德国赫尔巴特 代表著作:《普通教育学》(1806年)该书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贡献:他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他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8教育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影响:!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目的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2、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作用是有条件的,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有巨大的反作用。9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整个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教育与文化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过程中,不断地按照各自的运动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
10学校文化的特性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12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主要是受遗传素质、成熟、环境、学校教育和个体实践活动的影响,其中学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它对个体的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这五个方面的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交织,共同作用于个体的发展。13学校教育对个体身心发展的特殊功能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价值,而且具有延时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14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表现在?A.帮助人发现自身价值B.能发掘人的潜力C.发挥人的力量、D.发展人的个性E.使人的身心得到和谐、充分的发展 15教育的目的概念 意义?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结构是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教师的教学目标 16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基本精神
此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 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 有道德 有文化 守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17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概念?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18学生的基本属性
(1)学生是现实社会的成员(2)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和发展需要的人(3)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是教育的客体,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4)学生又是教育的主体,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19什么是教师 教师职业的角色?(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教师职业的角色(1)传道者角色;(2)授业、解惑者角色;(3)示范者角色;(4)管理者角色;(5)父母与朋友角色;(6)研究者角色
20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实现依靠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条件。从客观上来看,需要国家和政府的法律、政策和资金支持;从主观上看,需要教师的个人努力。
(一)国家和政府对教师专业化的促进和保障1.加强 提供经济保障
(二)教师个人为实现专业化应做的主观努力1..2.恒于研究 3.勤于反思 4.21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22课程的分类
(1)基础型课程:(2)拓展型课程(3)国家课程(4)地方课程(5)学校课程 23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
培养目标 教学目标的关系教育目的关注学生受到教育后将会变成什么样的人、培养目标关注学生受到培养后具有哪些能力、课程目标关注让学生学到什么 24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
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 25什么式教学大纲?
课程实施的结构,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26教学的概念
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27教学的一般任务~!!
(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
28如何认识教学过程的本质?
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29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 30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不同阶段
1.引起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 31我国中学教学原则及运用!
1、直观性原则
2、启发性原则
3、理论联系实际
4、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
5、巩固性原则
6、循序渐进原则
7、因材施教原则。32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为学生提供有关的事实、实物和形象,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形成新概念、发展智力和思想品德等奠定基础; 33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
(重点)德育的概念!内容
!目标!途径~!基本方法!
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1)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2)德育内容:是指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和主体设计,是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它关系到用什么道德规范、政治观、人生观、世界观来教育学生的重大问题。
(3)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进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4)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5)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37德育过程的规律
一、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的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
二、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的过程。
三、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
四、德育过程是一个学生自我教育能力逐步提高的过程。38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
1导向性原则,2疏导原则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
39什么是班级?班级管理?分几种模式、班级管理存在问题?
是一个复杂的小社会体系,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从事集体活动、结交好友的场所。
(1)班级常规管理(2)班级平行管理(3)班级民主管理:(4)班级目标管理: 40班集体教育的价值?班集体的形成及培养? 价值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41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 1了解学生,研究学生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第五篇: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全总结
本文由gou1986927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狭义的教育心理学,即学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 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 叉学科。教育心理学有其独特的研究课题,就是 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1.学习与教学的五要素(1)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任何教学手段必须通过 学生而起作用。学生主要从两方面影响学与教的 过程。第一是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社会 文化等。第二是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需要等。(2)教师 在教育过程中处于指导地位,主要涉及教师的敬 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方 面,这些是教师心理研究的主要问题。(3)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 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4)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 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教学媒体不 仅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的大小,而且 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教学组织形 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法等都产生深远影响。(5)教学环境 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前者涉及课 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布置等,后者涉及课堂 纪律、课堂气氛、人际关系、校风等。教学环境 不仅是课堂管理研究的主要范畴,也是学习过程 研究和教学设计研究所不能忽视的重要内容。2.学习与教学的三过程(1)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 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 的过程。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如学习的动机、学习的迁移等。(2)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师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 考、探索和发现,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 过程。(3)评价/反思过程 评价和反思过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包括在教 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 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
验、反思。在学与教的过程模式中,五个因素共同影响三 种过程,而且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 控制的作用。在实际应用中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学生情况千差万别,教育心理学可采用多种方法,帮助教师了解学习困难的原因。如采用智力测验、阅读测验等测查手段找出困难的症结。
二、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教育心理学为实际教学提供了一般性的原则或技 术(如学习动机规律、学习迁移规律)。教师可 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材料、教 学环境等,将这些原则转变为具体的教学程序或 活动。
三、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利用教育心理学原理,教师不仅可以正确分析、了解学生,而且可以预测学生将要发生的行为或 发展方向,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达到预期的 效果。
四、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教育心理学为教师参与教学研究提供了可参照的 丰富的例证,提供了进行科学研究的思路和研究 方法,使教师不仅能够理解、应用某些基本的原 理和方法,而且还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 创造性的研究,去验证原理并解决问题。第三节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一、教育心理学在西方的发展 初创时期(20 年代以前)1.初创时期(20 世纪 20 年代以前)1903 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 学》 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这一著作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 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发展时期(20 年代末)2.发展时期(20 世纪 20 年代到 50 年代末)20 年代以后,西方教育心理学吸取了儿童心理学 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30 年代以后,学科心理 学成了教育心理学的组成部分;40 年代,有关儿 童的个性和社会适应以及生理卫生问题进入了教 育心理学领域;50 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兴 起,同时信息论的思想等成果也影响和改变了教 育心理学的内容。成熟时期(20 年代末)3.成熟时期(20 世纪 60 年代到 70 年代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