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资料总结

时间:2019-05-12 07:12: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资料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资料总结》。

第一篇: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资料总结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资料总结《教育学》和《心理学》

1、定义: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2、人们普遍把欧洲中世纪大学作为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

3、中世纪大学主要围绕文、法、医、神四科来组织教育和教学,在四科中,文科是基础,学习拉丁文和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等七艺;

我国近代建立的大学有:天津中西学堂,北洋大学堂、南洋公学、京师大学堂

18、中世纪大学的办学目的与方向决定了其职能基本上是培养专门人才,而科学研究的大学中并没有找到存在的位置和理由。

19、发展科学职能产生的背景是1810年洪堡的柏林

第三章 高等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

29、高等教育价值的两种选择,(1)社会本位(2)个人本位

30、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观在西方都源自古希腊时期。个人本位可溯源于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理论;社会本可溯源于柏拉图的哲学家教育和军人教法、神、医是高级学科。

4、英才教育 毛入学率<15%

大众化教育15%-50%

普及化教育 >50%

5、在美国把中等后的所有教育都称为高等教育。

6、《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对高等教育的概念为:本法所称高等教育,是指完成高等中级教育基础上实施的教育。

7、从高等教育的性质上看,高等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是依据专业分工培养高级人才的活动。

8、高等教育受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的制约,并对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发展起作用。

9、高等教育与政治的关系?P5

(1)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2)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 10、20世纪80年代,哈佛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包括六大类,文学与艺术、科学、历史研究、社会分析、道德思考、外国文化,意在培养出有教养的美国人。

11、我国古代的“学而优则仕”传统与官学的设立便是把教育视为一种政治工具的具体表现。

12、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

(1)高等教育促进经济增长,一是通过改善教育对象的知识素养和能力结构,来提高其从事社会生产和管理活动的能力,二是通过知识与知识应用,推动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和管理活动中的应用,提高社会生产力的水平。(2)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结构的高速和完善(3)高等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收入

13、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P10

14、高等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P12

(1)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的影响(2)高等教育的科技功能

15、人才培养职能肇始于古代,发展和完善于欧洲中世纪大学,也是现代高等学校最基本的职能。

16、高等教育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学园”;在我国,高等教育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的“稷下学宫”;始于唐代的书院(最早为717年建立的丽正书院,后改为集贤殿书院),则是中国另一种类型的高等学校。

17、最早产生中世纪大学的有:意大利的萨莱诺大学,美国1636年的哈佛学院。

大学的创办。柏林大学创办的基本原则是“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

20、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产生于1862年美国《莫里尔法案》的颁布,引发了美国赠地学院运动。

21、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

(1)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基本职能。(2)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3)社会服务是现代高校职能的延伸

22、高校为社会服务的形式?

(1)教学服务(2)科技服务(3)信息服务(4)设备开放服务

第二章 高等教育的目的

23、教育目的指明了在一定社会中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根本问题,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24、教育方针是指“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个宗旨、两个重点、四有四全

25、高校的教育目的可表述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高级专门人才”。

26、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学说的含义?

(1)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以及生产关系相一致(2)旧社会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3)机器大工业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4)资本主义不可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5)社会主义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基础,从而为人的全面发展成为可能。(6)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成为现实(7)人的全面发展成为现实的唯一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27、全面发展包括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方向和动力,智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核心,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础,他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8、全面发展教育实施的途径?P35(1)教育工作(2)科学研究(3)社会实践

育。在我国两种教育观的冲突,早在孔子和老子的哲学思想中就已萌芽。孔子把教育看成体社会化的过程,学习知识和目的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老子则主要强调个人的修养完善,更好理解“道”。

31、在我国殷商、西周时期,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大学之道,在于明明德,在于亲民,在于止于至善”。教育内容以“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为主。

32、为什么当代教育强调通才和专才教育并重?

(1)通才教育的内涵及特征①传授知识侧重基础性和经典性②教育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 ③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2)专才教育的内涵和特征①专才教育主要针对具体岗位和行业需要来进行的②教育内容与社会生产及生活需要之间有明显而直接的针对性,偏重于应用③学生在毕业之后能较快适应社会岗位的需要。(3)当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必学科交叉整合的趋势,要求大学在人才培养上,必须走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的道路。(4)人的和谐发展与完整人格形成需要通才与专才教育相结合。(5)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结合是社会发展对现代人才提出的要求。

33、我国目前教育已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

34、英才教育向大众化转变的两种模式:以公立高等教育系统的扩张为主的美国模式和以私立大学规模扩展为主的日本模式。

35、教育平等思想最早可追溯到孔子和柏拉图。孔子主要“有教无类”,柏拉图提出了“对所有儿童实施初等教育”

36、瑞典著名教育家胡森认为,教育平等包括起点、连续的过程、和最后目标(结果)三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37、在我国大众化教育阶段,如何处理平等与效率的关系?

平等与效率是一对相互对立和统一的范畴,在特定的条件下,对效率的追求必然影响公平的实现,而追求理想化的平等如平均主义往往导致低效率的结果,但效率的实现必须有相对的公平来提供保障,同时,公平的逐步实现又取决于效率不断提高的社会环境。(1)平等与效率是一对相互对立的范畴。①高等教育的资源要适当集中以保证这种高投入的活动能够顺利、高效进行②对谁受高等教育要有选择③高等教育应按社会需要分层培养人才,达到学有所用的目的。(2)平等与效率又是一对统一的范畴①人们追求效率以质量为核心,而质量又是平等的基本内涵之一②平等也是提高效率必不可少的条件。(3)我国高等教育政策取向概括为“效率优先,兼顾平等”。

第四章 高等学校教育制度

38、学制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高等学校学制即指各类各层次高等学校的系统。

39、高等学校从办学角度将其概括为四种基本类型,(1)单一公立系统,单一管理部门,意大利为代表。(2)单一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法国代表。(3)多重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澳大利亚为代表。(4)与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两级管理、分工负责,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为主”的体制,即“两级管理,以省级统筹为主”的体制。

51、高等学校管理模式?

高等学校管理包括学校管理和行政管理。(1)欧洲大陆模式,法国、意大利。(2)美国模式,(3)英国模式,52、我国高校的管理模式是 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的领导体制。职工代表大会是教职工群众行使民主权

三 形式结构 指不同办学形式的高等教育构成状态。根据经费来源和管理体制分为:公私

四 能级结构 研究生院 一般院校(本科)专科(应用及技术)

五 地区结构 梯度结构模式 中心城市模式

第三节 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

一 世界教育结构改革两种基本趋势:一体化模式;私立和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以美国为代表。

40、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系统的宏观总体特征是:以多重公立系统为主,私立系统尚处于逐步形成之中。高等教育部门体现为专科、本科和研究生三个层次。

41、学位是评价个人学术水平的一种尺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学术水平高低的一种标准。学位制度就是国家和高校为保证学校的严肃性,通过建立明确的学术衡量标准和严格的学位授予程序,对达到相应学术水平的受教育授予一定称号的制度。现代学位制度主要起源于一些西欧的中世纪大学。

42、教师职务设置的总体原则是“按需设岗,因事高岗”。

43、我国高校教师的职务资格认定和职务设置包括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四级。

44、教师岗位设置原则?(1)系统原则(2)整体效应原则(3)最低岗位数量原则(4)动态性原则。

45、我国高等学校实行教师聘任制。高校教师的聘任,应当遵循双方平等自愿的原则,由高等学校校长与受聘教师签订聘任合同。

46、我国高等学校教师聘任制度的改革重点和方向?

(1)在保证学校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实行固定和流动的教师编制相结合,以增强教师队伍的活力。(2)充分利用市场的调节机制来优化教师的资源配置。(3)适当下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审权,建立科学的高校评聘工作评价和监督制度。(4)教师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的保障是实行教师聘任制度的先决条件。

第五章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47、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实际上体现了一国在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中的中央和地方政府、政府和高校,以及高校各管理层次、管理单元间的职责、权力和利益关系。前两者通常被称为宏观管理体制,后者则是微观管理体制。

48、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体制主要体现了一个国家在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中中央和地方政府,政府和高校间职责、权力和利益关系。

49、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模式?

(1)中央集权型 以法国、意大利为典型。(2)权力分散型 美国。(3)集权与分权相结合以德、日、英国为代表。

50、我国的高校宏观管理体制

建立和完善“中央

利、民主管理的重要形式。

53、我国高校行政管理在结构上基本分为三个层次:校、学院和系。

第六章 高等教育结构

第一节 高等教育结构理论

一 高等教育结构的概念

高等教育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它是一个多维、多层次的复杂的综合结构,大致分为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两大部分。

宏观结构包括:层次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域结构、管理体制结构等。

微观结构包括: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材结构、队伍结构等。

二 高等教育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高等教育的结构和功能从内部联系、外部联系两个方面反映了高等教育系统的特性。高等教育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对立统一、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没有结构的功能是不存在的,反之,也不存在没有没有功能的结构。另一方面,结构和功能虽联系紧密,但并不存在必然的一一对应的关系。

三 影响高等教育结构的因素分析

1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往往是高等教育结构形成、发展以及调整过程中的决定性要素。文化、传统要素 主要包括社会文化的总体水平,由历史传统形成的民族文化特点及观念。科学、技术因素 包括科学技术的总体发展水平与速度、科学技术系统的规模结构等。教育因素 教育制度、义务教育、各级普通教育及职业技术教育的规模和结构。

第二节 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状况和特点分析

一 层次结构

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又称为水平结构,指高等教育内部由于教育程度和水平的高低不同而划分的层次及相互关系。(高等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

二 科类、专业结构

多样化模式。

二 影响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若干因素:学术因素;体制因素;区域发展水平的因素。

三 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只要方向

高等教育应实行稳步发展的方针和“规范、结构、质量、效益”协调统一的发展战略。具体来说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必须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以经济供给能力为支撑点,做到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其次,中央和地方合理分工,突出高等教育为地方服务的功能。

第七章 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教师和学生是最基本的活动要素,他们构成了高等学校活动的主体)

第一节 高等学校的教师

一 高等学校教师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作用:第一高校教师通过继承、传播、发展和创造人类科学技术、文化知识,来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第二高校教师通过社会服务,直接推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任务:一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即教书育人。二是展开科学研究。三是为社会服务。

二 高等学校教师的劳动特点

1高等学校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主要表现为教育对象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教育活动以及研究活动内容、技术和手段的专业化等; 高校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表现为教师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思想、观念、方法、技术和手段等的创新特征。高校教师劳动的个体性与群体性:表现为教师个体教学与研究活动的相对独立性,与不同个体之间在学科、专业以及任务分工上的协作性,二者间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

三高等学校教师的培养与提高:关注三个环节1切实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与提高;2选拔培养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教师;3加强高校教师的职业教育;

四 高等学校教师的结构与结构调整

结构(四个方面):

1、职务结构

2、学历结构

3、年龄结构

4、专业结构。

高校教师结构的优化:第一、完善教师聘任制;第二、利用政策手段一道教师在不同地区、不同高校间合理流动;第三、克服高校教师“近亲繁殖”现象。

第二节 高等学校的学生

一、高校学生的生理发展特征:首先、生长发育的身体各项指标增长趋于缓慢,已经接近或达到成人水平,运动能力显著增强。其次、大学生内分泌腺的发育达到稳定和成熟,生殖系统逐渐达到成熟。再次、大学生的神经系统已接近成人水平,这一时期的青年表现为善于分析和综合客观事物,能够坚持较长时间的脑力活动。

二、高校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105页)

三、高校学生的基本社会特征:

四、高校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特征:

第三节 高等学校的师生关系

第八章 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

第一节 专业设置与专业调整

一、专业与专业设置

第一章 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 人类心理现象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里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活动又称心理现象,简称心理。

2.个体心理是指个人具有的或在个人身上发生的心理现象。个体心理可以分为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四个方面。

3.心理动力包括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动机是人类的各种需要,是个体积极的源泉。

4.人的心理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识过程。

5.认知过程是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言语等。

(一)专业的概念

狭义的专业是指高等学校专业,即高等学校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教育单位,由特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和相应的课程体系组成。广义的专业指专门职业,尤指需要经过高等专门化教育后方能从事的复杂劳动的职业。

(二)专业的形成

1、专业的出现以一定的社会分工为前提;

2、专业的出现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不断分化与综合的趋势密切相关;

3、专业的缘起与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有密切联系。

(三)专业设置和调整的原则与指导思想

专业的划分以一定的社会分工为前提,又与一定的学科基础相对应。专业设置的原则与指导思想:

1、遵循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的规律;

2、适应学科、专业本身发展变化的需要;

3、从实际出发,随时调整专业结构;

4、专业范围覆盖面较宽广;

5、专业设置布局合理性;

6、适合学校的办学条件。

二、我国高校的专业设置与调整(115页)

(一)我国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历程

(二)我国的专业设置与调整的教训

6.情绪是对客观事务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7.心理学把这种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有意识地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叫做意志过程。意志常常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并对人的行为具有发动和制止作用

8.人的心理活动总是处在睡眠状态、觉醒状态或注意状态下。

9.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10.行为和心理密切相关,心理学有时也可以叫做行为科学。

11.人的心理除有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无意识是指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意识是人

三、市场经济体制下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与专业调整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基本要求

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公民个人的需要为基本出发点;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反展的水平和趋势,更新、改造原有的专业,积极扶植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新兴专业;符合高级人才成长的规律,以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为此应保持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的相对稳定性。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具体做法

在适应当前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第二节 人才素质、培养目标和规格

第九章 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

第一节 高等学校的教学过程

第二节 高等学校的教学原则

精神生活的重要特征,无意识也是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第二节 心理学的过去和现在

1.德国著名的心理薛家冯特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心理学实验室,这是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第二章 教育心理学与高等教育心理学

第三节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练习实际的原则、教育性原则。

2.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个案法。3.教育实验法运用的核心是实验设计,实验设计中应该遵守两项基本原则:随机化原则、局部控制的原则。

4.调查包括口头调查和书面调查(问卷法)两种形式。

调查法在实施的过程中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确定调查方案,进行调查准备,收集并分析结果。

第三章 高等教育心理学与高等学校教师

第二节 教师的能力素质

1.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分为一般教学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两个方面。

2.教师效能感对教师行为的影响:(1)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2)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和进一步的学习;(3)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情绪。

3.影响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因素一般可分为外部环境因素和教师自身因素。

4.教师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

5.教师反思的过程分为以下四个环节:具体经验、观察分析、抽象的重新概括、积极的验证。

6.教学反思的成分:认知成分、批判成分、教师的陈述

7.教学反思的方法:反思日记、详细描述、实际讨论、行动研究

8.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一种特殊智力定向能力,是指教师对意外情况和偶发事件能够及时作出灵敏的反应,并采

取恰当措施解决问题的特殊能力。

9.影响教育机智的因素:(1)对工作和对学生的态度;(2)意志的自制性和果断性;(3)深厚的只是素养和经验积累。

10.教育机智表现的形式:善于因势利导,善于随机应变,善于对症下药,善于掌握教育时机和分寸。

第四章 学习心理概述

第一节 学习的实质、类型与特点

1.学习的心理实质: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学习是一个介于经验与行为之间的中间变量;

(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由经验而产生的学习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由计划的练习或训练而产生的正规学习;另一种是由偶然的生活经历而产生的随机学习。

2.广义的学习是动物和人类所共有的心理现象,狭义的学习专指学生的学习。

3.学习的一般分类

(1)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学习水平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美国教育心理学加涅把学习分成八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学习层级结构。即: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连锁学习、音语联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解决问题学习。

(2)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态度

(3)我国心理学家的学习分类:学生的学习课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三类。

4.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

(1)学习内容上的特点:专业化程度提高,职业定向性较强;要求掌握丰富的实践知识,培养较强的动手能力;学习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

(2)学习方法上的特点:自学方式日益占重要地位;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课堂学习与课外和校外学习相结合。

第三节 高等教育的认知学习论基础

1.美国著名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又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并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教育心理学5~8章

第五章 学习动机及其培养

第一节 学习动机的实质及其作用

一、学习动机的涵义

动机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动机具有三种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二、学习动机的基本结构

1.学习需要内驱力

学习情景中的学习内驱力由以下三个方面组成:(1)认知内驱力(2)自我提高内驱力(3)交往内驱力

2.学习期待与诱因

3.学习需要与学习期待的关系

三、学习动机的种类

近境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近境的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活动直接相连的;远景的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的前途相联系的(与学习的结果相联系)。

四、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

1.学习动机的多元性

2.学习动机的间接性

3.学习动机的社会性

4.学习动机的职业化

五、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并不是直接的,它们之间往往以学习行为为中介。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决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唯一条件。

第四节 学习动机的激发

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情景下,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形成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学习动机的有效措施:(简答题只写1.2.3.4.5,论述题多说些)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问题情境指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简言之,问题情境就是一种适度的疑难情境。想创设问题情境,一是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二是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在一般情景下,动机水平增加,学习效果也会提高。动机水平也不是越高越好,动机水平超过一定限度,学习效果反而更差。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这便是有名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简称倒“U”曲线)。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一方面学习者可以根据反馈信息调整学习活动,改进学习策略,另一方面学习者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或避免再犯错误而增强了学习动机。

表扬与奖励比批评与指责能更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适当的表扬的效果优于批评。

4.利用争强好胜心理,妥善组织学习竞赛

学习竞赛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

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成败归因。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找出成功和失败的真正原因;另一方面,教师也应根据每个学生过去一贯的成绩的优劣差异,从有利于今后学习的角度进行归因,哪怕这时的归因并不真实。

第六章 学习迁移及其促进

第一节 学习迁移的实质及其作用

一、学习迁移的涵义: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学习的迁移现象广泛存在,不仅存在于知识、技能的学习之中,而且存在于态度与品德的学习中。

二、学习迁移的分类

1.正迁移与负迁移

正迁移(积极迁移)是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负迁移(消极迁移)是指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阻碍作用。

三、学习迁移的作用

学习的迁移贯穿于整个教学系统。

1.学习迁移使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形成一定稳定的整合的心理结构。

2.学习迁移是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是使习得的知识、技能与道德规范向能力与品德转化的关键。

第三节学习迁移的影响条件(一、学习对象的共同因素;

二、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

三、认知技能与策略;

四、定势的作用:定势也叫心向,它对于学习迁移既有积极影响,也可能起阻碍作用。第四节 学习迁移的有效促进

一、合理确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确立系统、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是促进学习迁移的重要前提。)

二、科学精选教学材料(所谓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材料,就是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法则、基本方法、基本态度等。)

三、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基本标准就是要使教材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

四、有效设计教学程序(教学程序既包括宏观方面的整体安排即学习的先后顺序安排,也包括微观方面的每一节课的教学程序设计。)

五、教授学生学会学习(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即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习方法是一种学习经验,它可以对后继学习产生一种比较广泛的一般性迁移。)

第七章 认知发展与知识的领会

第一节 认知及大学生认知的发展

一、感知及大学生的观察

1.感知与观察

观察是一种受思维影响的、有意识的、主动的和系统的知觉过程,也叫“思维的知觉”。

2.大学生观察发展的特点

(1)一般知觉能力达到成熟水平,知觉的理解性在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2)观察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3)观察具有敏感性和系统性

(4)观察具有相对的深刻性和稳定性

二、思维及大学生的思维

1.思维与思维品质(思维集中反映着大脑的聪慧程度,是智力的核心因素。思维品质主要指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等方面。

2.人类个体思维的发展历程(1)言语前思维阶段;(2)直觉行动思维阶段;(3)具体形象思维阶段;(4)形式逻辑思维阶段;(5)辩证逻辑思维阶段。

3.大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1)处于由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2)在常规思维继续发展的同时,创造思维也在显著发展;(3)在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对思维的元认知。

第二节 教材直观与知识的感知

一、教材直观与知识的感知的类型和特点

直观可分为实物直观、模像直观和言语直观三种。

二、提高教材直观与知识感知效果的条件是什么?

答:1.灵活运用各种直观形式;2.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4.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三、教材概括与知识的理解

1.教材概括与知识理解的类型:感性概括和理性概括

2.教材概括与知识的理解的一般过程(思维的一般过程):

人们运用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知识经验,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过程,就是思维过程。

3.提高教材概括与知识的理解成效的条件是什么?

答:(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正例又称肯定例证,指包含着概念或规则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例证;反例又称否定例证,指不包含或只包含了一小部分概念或规则的主要属性和关键特征的例证。(2)提供丰富多彩的变式(3)科学的进行比较(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第八章 记忆发展与知识的巩固

第一节 记忆及大学生记忆的发展

一、记忆的实质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贮和提取的过程。

识记和保持是再认和回忆的前提,再认和回忆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

二、记忆的类型(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三、大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1.逻辑记忆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2.各种记忆品质得到全面发展

3.掌握各种有效的记忆方法

第二节 知识的识记与信息编码

一、知识的识记与编码的实质

二、知识的识记与编码的主要方式

1.视觉编码

2.语音听觉编码

3.语义编码

4.语言中介编码

三、影响知识识记与编码的主要因素(影响识记效果的主要因素)

1.材料的数量与性质(识记材料越多,平均需要的时间和诵读的次数越多,识记有意义联系的材料比识记无意义联系的材料效果要好)

2.识记的目的性和主动性

3.对材料意义的理解度

4.组块化编码

5.尽可能使多种分析器协同工作

6.觉醒状态

7.识记的信心

第三节 知识的保持与信息存贮

一、知识的保持与存贮的含义与方式

二、知识遗忘的过程与特点

1.遗忘及其进程

记忆的内容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再认和回忆时发生错误,就是遗忘。

对于遗忘的发展进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第一个研究遗忘的)最早进行了研究。

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2.知识遗忘的特点

三、记忆遗忘的理论解释(衰退说,干扰说(干扰的两种情况: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同化说,动机说)

四、合理复习,防止遗忘(如何根据遗忘组织复习?)

1.复习时机要得当

2.复习方法要合理

3.复习的次数要适宜(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时,记忆效果最好;超过150%,效果并不递增,很可能引起厌倦、疲劳等而成为无效劳动。

第十章 问题解决和创造性的培养

1.问题解决有两种类型:一是常规性问题,指解决的是有固定答案的问题,只需使用现成的方法来解决;二是创造性的问题解决,指解决的是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是通过发展新方法、新步骤实现的。

2.问题解决的早期模型:桑代克的尝试-错误模型、苛勒的顿悟模型、杜威的问题解决模型、瓦拉斯的创造性解决问题模型。

3.问题解决的一般认知过程: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4.问题解决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关的知识经验、定势与功能固着、问题情境、酝酿效应、原型启发、情绪和动机状态。

5.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是一种相对独立,在一定条件下又有相关的非线性关

系,高智商虽非高创造性的充分条件,但可以说是高创造性的必要条件。

6.智力操作指智力的加工活动,即对给予的信息内容进行处理,它包括认知、记忆、发散四位、聚合思维和评价。

7.发散思维有三种基本特性: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

8.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设有利于创造性发挥的环境;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头脑风暴法;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戈登技术。

第十二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及其培养

1.态度有三个基本特征:态度是一种“内部状态”;态度与能力不同;态度是通过经验组织或学习而形成的。

2.态度的结构:态度的认知成分、态度的情感成分、态度的行为成分。

3.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这些稳定的特征和倾向可从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中综合反映出来。

4.品德的心理结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

5.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与条件:遵从、认同、内化。

6.态度与品德改变的一般过程和条件:道德品质不良的转化,要经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个转化过程须经历醒悟、转变以及巩固和稳定三个阶段。

往系统的开放性;⑷交往观念的自主性。

第十三章 群体心理与人际交往的调适

1.群体与因时间和空间上的某些因素偶尔聚会在一起的人群的区别主要在于,群体具有一下三个特点:群体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共同目标;群体是组织化的人群,具有一定结构;群体成员心理上有依存关系和共同感,并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

2.群体划分威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3.社会助长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4.社会堕化也称社会惰化作用或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跟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5.如何克服群众社会惰化的存在?答:①群体成员之间关系密切;②工作本身具有挑战性、号召性或有效地激发人们地卷入水平;③以群体整体成功为目标地奖励引导;④群体有鼓励个人投入地“团体”精神;⑤个人相信群体成员也像自己一样努力。

6.“冒险转移”是群体极化在决策方面的特殊表现。人们倾向于在群体共同决策时比个人决策时表现出更大的冒险性。这种现象被称为冒险转移。造成冒险转移现象的原因是:⑴个人倾向于假设群体鼓励富有冒险性的见解;⑵责任分散;⑶文化价值倾向于对高冒险性有较高评价。

7.影响从众的因素:⑴群众的一致性;⑵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⑶个性特征。

8.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⑴交往愿望的迫切性;⑵交往内容的丰富性;⑶交

9.按照情感融合的相对程度,将人际关系分为轻度卷入、中度卷入和深度卷入。

10.根据交往双方的情感卷入水平、自我暴露水平的不同,将人际交往分为定向、情感探索、感情交流和稳定交往四个阶段。

11.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⑴交互性原则;⑵社会交换原则;⑶自我价值保护原则;⑷情境控制原则。12.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⑴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⑵主动交往;⑶移情

13.良好人际关系的维护:⑴避免争论;⑵不要直接批评、责怪和抱怨别人;⑶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⑷学会批评

第十四章 心理健康教育

1.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方面的内容。心理健康包括两层涵义:⑴无心理疾病;⑵能积极调节自己的心态,顺应环境并有效地、富有建设性地发展和完善个人生活。“无心理疾病”是心理健康的最基本条件。

2.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⑴能够从心理上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⑵能较好的适应现实环境;⑶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⑷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能较好地协调与控制情绪;⑸合理的行为;⑹具有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

3.心理卫生,又称精神卫生,是以增进人们的心理健康为目的的,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二是促进和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维护人的心理健康是心理卫生的最终目的。

4.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⑴自我意识明显分化,理想我和现实我出现矛盾;⑵情绪控制能力较低;⑶缺乏人际沟通能力;⑷缺乏学习动机和兴趣;⑸社会适应能力差;⑹家庭问题的影响;⑺缺少心理卫生知识。

5.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⑴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研究;⑵传播心理卫生知识;⑶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机构。

6.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⑴入学适应的心理健康教育;⑵大学生学习的心理健康教育;⑶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心理健康教育;⑷大学生恋爱与性的心理健康教育;⑸大学生择业与求职的心理健康教育

第二篇: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资料

心理学

1.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发展及趋势:1.从他控到自控2.从不自觉经自觉到达自动化3.敏感性逐渐增强4.迁移性逐渐提高。

2.教师威信是如何形成的:1.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是获取威信的基本条件2.和学生保持长期而密切的交往3.良好的仪表、生活作风和习惯有助于教师树立威信4.给学生的第一印象也影响威信的树立(首因效应)5.严格要求自己,有自我批评的精神。

3.师爱的表现形式:1关怀和爱护学生2尊重和信任学生3同情和理解学生4热情期望与严格要求。

4.学习迁移的影响条件:1学习对象的共同因素2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3认知技能与策略4定势的作用。

5.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1学习动机的多元性2学习动机的间接性3学习动机的社会性4学习动机的职业化。

6.影响知识识记与编码的主要因素:1材料的数量与性质。识记的效果随所识记材料的数量增加而递减。a识记有意义联系的材料比识记无意义联系的材料效果要好b识记系统性、连贯性较强的材料比识记系统性、连贯性较差的材料效果好c识记直观形象的实物或图像材料比识记抽象概括的言语材料效果好d识记韵文比识记散文效果好。2识记的目的性与主动性。识记的主动性越高,识记的效果就越好。3对材料意义的理解度。对材料意义的理解程度是影响识记效果最重要的条件。4组块化编码。组块是一种信息的组织与再编码,是人利用贮存在长时记忆系统中的知识经验对进入到短时记忆系统中的信息加以组织,使之成为人所熟悉的有意义的较大单位的过程。5尽可能使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视听结合的识记效果优于任何单一的识记方式。6觉醒状态(即大脑皮层的兴奋水平),直接影响到识记的效果。7识记的信心。

7.教学效能感对教师行为的影响:所谓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能力的主观判断。1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2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和进一步的学习;3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情绪。

8.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4利用争强好胜心理,妥善组织学习竞赛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9.联系实际,谈谈如何有效促进学习迁移? 1合理确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一切教学工作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确立系统、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是促进学习迁移的重要前提。2科学精选教学材料。根据学习迁移规律的要求,应把各门学科中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法则、方法、态度等)作为教材的主要内容。3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基本标准就是要使教材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4有效设计教学程序 把各门学科中那些具有最大迁移价值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道德规范的学习放在首位,作为教材的主干。5教授学生学会学习。学习方法是一种学习经验,它可以对后继学习产生一种比较广泛的一般性迁移。

10.大学生观察发展的特点:1一般知觉能力达到成熟水平,知觉的理解性在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2观察具有明确的目的性。3观察具有敏感性和系统性。4观察具有相对的深刻性和稳定性。

11.大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1处于由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2在常规思维继续发展的同时,创造思维也在显著发展。3在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对思维的元认知。(元认知即对认知活动的认知。)

12.提高教材直观与知识感知效果的条件:1灵活运用各种直观形式:①适当选用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模像直观的教学效果优于实物直观 ②加强词(言语直观)与形象(实物和模像直观)的结合。2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运用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等感知规律,强度律指教师的言语应尽量做到抑扬顿挫、轻重有致,组合律指教材编排应分段分节,教师讲课应有间隔和停顿。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前教师应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观察过程中要认真培养学生观察的技能和方法,观察后要求学生进行分析、整理、总结,写出观察报告。4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13.提高教材概括与知识理解成效的条件: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A正例又称肯定例证,指包含着概念或规则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例证;B反例又称否定例证,指不包含或指包含了一小部分概念或规则的主要属性和关键特征的例证2提供丰富多彩的变式。△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就是概念或规则的肯定例证在无关特征方面的变化。3科学地进行比较。两种方式:同类比较和异类比较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有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指导法和发现法。

14.根据遗忘规律,如何科学的组织学生复习?1复习时机要得当。遵循“及时复习”、“间隔复习”的原则。2复习的方法要合理。一般分散复习优于集中复习,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优于单纯的重复阅读。整体复习指每次复习整篇材料,部分复习指把材料分成几个部分进行复习。一般综合复习效果最好。如果材料是彼此没有意义联系的,采用部分复习法,如果材料是彼此具有联系的,必须根据不同情况具体安排:材料比较短,可以采用整体复习法;材料比较复杂、冗长,则宜采取综合复习法。3复习次数要适宜。必要时可采用“过渡学习”来提高记忆效果。过度学习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时,记忆效果最好。

15.问题解决的主要影响因素:1有关的知识经验2定势与功能固着3问题情境4酝酿效应5原型启发6情绪和动机状态

16.联系实际或结合具体学科,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发挥的环境2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头脑风暴法(在集体解决问题的课堂上,暂缓作出评价,以便学生踊跃发言,从而引出多种多样的解决方案)3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戈登技术(运用头脑风暴法在讨论问题之前向学生提出完整和详细的问题)。

17.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五条原则:1.尊重与众不同的疑问2.尊重与众不同的观念3.向学生证明他们的观念是有价值的4.给以不计其数的学习机会5.使评价与前因后果联系起来。

18.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问题:1自豪和自卑的内心冲突2渴望交往和自我封闭的矛盾3独立和依赖的矛盾4理想和现实的矛盾5富于思考与认识偏激的矛盾.

19.大学生学习适应的指导:1培养良好的班风、学风2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3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4注意用脑卫生5注意考试的心理卫生。

20.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1培养大学生的交往意识和技能2克服交往中的认知障碍3寻求一些具体方法来解决人际关系问题。

21.大学生恋爱与性心理的调适:1以讲座等形式教育学生科学地掌握性知识2通过心理卫生课,让学生学会合理地控制宣泄型能量3教育学生积极主动进行正常的两性交往4教育学生正确处理恋爱挫折.

22.大学生职业辅导的任务和策略:1帮助学生了解自我、2帮助学生了解职业世界、3帮助学生发展健全的职业自我概念、4帮助学生掌握求职技巧(求职技巧指导)

教育学

1.制定培养目标应确定的几个关系:1德与才的关系2身与心的关系 3专业素质与文化素质的关系

2.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1政治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高等教育的领导权由谁来掌握取决于政权的性质)2政治决定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3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体制4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方针和目的3.高等教育政治功能:1对受高等教育者进行政治教育2培养政治、法律等专门人才3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民主问题始终是教育于政治间关系的核心)

4.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一方面表现为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发展起着决定的作用,另一方面表现为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同时并进,并促进经济的发展,两者之间存在着本质的联系。

(一)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决定作用:1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2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3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 4经济结构的变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

5.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1高等教育促进经济增长。(舒尔茨的研究。根据人力资本理论,推算出教育水平提高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是)

2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3高等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收入。

6..结合实际谈谈高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1.教育应当具有文化的性格,担当起人文的使命。2.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文化处于边缘地位,文化陷入荒漠化,文化战略受到挑战。文化的嵌入既紧迫又关键。3.文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1)文化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内容(2)文化系统与文化设施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实施(3)文化传统影响着高等教育特色的形成。4.同时高等教育也具有一定的文化功能:(1)高等教育具有选择、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2)高等教育具有创新和发展文化的功能

7.高等学校智育的主要任务是:1.通过普通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使学生具有比较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和开阔的视野。

2.通过专业知识教育,使学生具有比较扎实、专精的现代化的专门理论知识。3.在普通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形成学生各种基本技能和各种专业技能。4.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高校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展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5.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治学作风。

8.如何看待“社会本位说”与“个人本位说”?1.个人本位价值观一般关心个人价值,关心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和生活的完满幸福,健全的人格等,主张实施自由教育、人文教育与普通教育。社会本位价值观强调高等教育价值首先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其核心是个体社会化。2.不同的社会背景对二者的教育价值取向的选择不同。3.两种价值选择都有其合理性,同时也各有其片面性和局限性。社会本位观的价值首先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但也会给教育带来一些问题:容易导致教育的某种被动性质。个人本位观确认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提出了尊重人性,但容易导致教育中的极端个人主义。4.任何的单向度抉择都会给社会和个人带来损失和伤害,因此我们应该谋求两种价值选择相互间的协调与整合。

9.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内涵及特征:

(一)通才教育的内涵及特征:相对于专才教育而言,通才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问、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实行的是一种博雅教育,注重理智的培养和情感的陶冶。特征:首先,传授的知识侧重基础性和经典性;其次,教育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再次,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10.专才教育的内涵及特征:相对于通才教育而言,专才教育是指培养比较狭窄专业人才的教育,教育内容主要涉及某一学科、专业的系统化知识,注重专门知识的传授和专门技能的训练。目的是通过系统地讲授某一学科的专门知识,培养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同时具备一定专门技能的人才。

特征:首先,培养的人才短期内具有不可替代性;其次,教育内容偏重于应用;再次,学生在毕业之后能较快适应社会岗位的需要。

11.结合实际谈谈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应遵循的原则:1在可承受能力范围内适当加快发展速度2在注重规模扩大的同时提高质量和效益3探索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和多样化的办学形式4发展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12.如何处理平等与效率间的关系。(平等与效率是对立统一的关系。)1平等与效率是一对相互对立的范畴。2平等与效率是一对相互统一的范畴。平等和效率应该兼顾。

13.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1进一步改善就业环境,理顺和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机制;2政府将从政策、法规角度进一步明确自身在毕业生就业市场尚的角色地位;3高校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加强;4加强毕业生就业教育,使之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有充分的就业心理准备。

14.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中的问题和改革方向?1要进一步调整高校行政管理的权力机构,适当实行权力中心的下移,做到权责统一,增强基层灵活应变的能力。2校级职能部门必须进一步精简机构、人员,提高办事效率。提高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意识,加强制度建设,实行规范化的管理。3加大改革力度,推动包括职称评定与职务聘任、分配制度和人员的聘用及考核等人事制度的改革,努力建立富有竞争和活力特征的高校人事制度4实行高校后勤的社会化,转变后勤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能。

15.高校教师结构的优化:1.完善教师聘任制;2.利用政策手段引导教师在不同地区、不同高校间合理流动;3.克服高校教师“近亲繁殖”的现象。

16.高等学校的师生关系?(1)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对于人才的培养和高校的发展具有十分独特的价值。但是当下高校师生关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异化现象,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2)高校师生关系主要有以下表现形式:1.社会学意义上的高校师生间关系(工作关系和组织关系)2.心理学意义上的高校师生间关系(认知关系、情感关系)3.伦理学意义上的高校师生间关系(道德义务)。(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注意:1.加强师生间的理解和沟通2.教师应重新审视自己权威,以学识、品行和才能来影响学生3.要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尊重学生的人格,宽容学生的不同观点。

17.市场经济条件下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基本要求:1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公民个人的需要为基本出发点2适应现代化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和趋势,更新、改造原有专业,积极机扶植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新兴专业3符合高级人才成长的规律,以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为此应保持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的相对稳定性。

18.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具体做法:1拓宽专业面,使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相结合,增强学生适应能力和职业转移能力2改变专业培养的方式,如按专业大学培养学生3在规划学校专业建设时,要避免出现几种倾向:一是一哄而上,茫茫追求大而全;二是缺乏社会需求预测,盲目扩大招生数量。

19.对21世纪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1未来社会要求人才具有较高的人文精神和道德风貌2未来社会要求人才具有优化的知识和能力结构3未来社会要求人才具有现代意识,(合作、效益、法律、竞争、国际意识)4未来社会要求人才具有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进取、开拓、创新是现代社会发展对高校所培养人才的基本素质的要求)。

20.高校教学的基本任务:1促进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知识结构的优化2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3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社会主义道德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21.大学教学原则及其体系: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科学性是指教学内容应是科学的知识和方法,并尽可能反映当代先进的科学成果;思想性是指教师应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教师应该做到:第一,不断钻研业务,努力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第二,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第三,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2.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的原则。能力离不开知识,是在对一定知识的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形成的。能力的发展又是学生掌握知识的条件。要做到知识积累与能力发展两个方面的相互促进。教师应做到:第一,使学生的全部认识能力都能积极地调动起来,使学生地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等都处于积极地状态;第二,充分挖掘智力因素,以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第三,组织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展开讨论,促进学生独立获得知识能力的发展,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科学评价他人的能力;第四,改变目前的考试方法,要注意考出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兼顾学生自学、动手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3.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使教学过程能够高效率进行的保证,学生的主动探索是学习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两者缺一不可。在教学过程中要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紧密的结合起来:第一,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学习要主动加以引导,进行有效的组织;第二,善于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第三,激励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从而不断激发他们的事业心和进取心。4.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因材施教要求教师能按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的发展水平,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方法和要求进行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则要求充分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在课堂教学中坚持按照大纲的要求进行教学,要把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统一起来。第一,提供更多的选修课程,让学生选择,发挥各自的特长;第二,按照大纲的要求和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第三,了解不同学生的特点,通过各种途径由针对性的帮助学生找到恰当的学习方法和形成由个性特点的智力结构;第四,利用选修课程,开拓学生的视野;第五,帮助学习上暂时有困难的学生。5.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认清实践是人们获得真理的重要来源,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促使他们善于在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中理解和掌握知识,积极地运用所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第一,充分认识实践性教学环节在人才

培养中的重要地位,根据本门学科的特点,通过学习、实验等教学环节适当安排学生参加必要的实践活动;第二,注意把各种实践性的教学活动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使实践性的教学环节成为运用和检验理论学习,加深理解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法,以期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2.教学原则体系的最优化:教学原则包括: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2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的原则。3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4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5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教书与育人相一致、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统一两原则是为了全面实现教学过程三个紧密联系的基本任务而提出的原则。教师引导和学生探索相结合、面向群体与注重个体相结合两原则是为了充分调动参与教学过程全部成员的积极性而提出来的。掌握一般原理与注重实际应用的原则则是贯穿于学习认识始终的原则。总之,教学原则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缺一不可,各有侧重点,在教学实践中首先不能违背各原则,然后每个原则又各有侧重。

23.大学教材的基本特点:1教材是从一般书籍中分化出来为教学服务的专用书籍,不仅要为教师服务,同时也要为学生服务,要便于他们独立钻研2教材应当是一部学科思想发展史,不但要反映科学知识与结论,还有反映知识获得的过程3教材能够反映与学科有关的,从生产与社会中提炼出来的实际问题,并能创见性,针对性和科学性4具体、生动、图文并茂,配以精选精制的插图、照片、图标,便于学生学习5统筹安排,综合平衡。编写者应从全局出发,积极配合,以提高教材的总体质量。

24.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和地位与作用? 1教学与科研结合是高等教育发展和客观要求 2 科研是提高师资水平的基本途径3 科研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 4科研是发展新学科的基础5 科研是学校直接为社会服务的重要渠道。

25.高等学校科研应遵循原则?1社会经济效益与学术水平相统一地原则 2正确处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关系的原则3 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的原则 4 遵循项目指南与尊重自由选题相结合地原则5 支持青年研究人员,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的原则 6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原则。

26.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的作用:1促进知识地转化和知识地拓展2增强大学生地社会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3发展大学生地创造才能和组织才能4提高大学生修养,完善个性品质。

27.正确处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一些关系:1出人才与出成果的关系2社会实践活动与教学科研的关系3学生自主性与老师指导的关系4深入性与广泛性的关系5集体活动与个体活动的关系。

28.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哪些?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体现。第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坚定正确政治方向的重要保证。

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改革与发展的基本特点:1.重视实现学生的主体性2.重视教学中学生知情智力的整合统一3.加强学习方法的研究 4.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5.教学方法的模式化

2.现代教学设计的主要特征:1.以学生学习为中心 2.关注真实生活 3.以“研究”超越“经验” 4.创造性和灵活性

3.教学设计的依据:1.依据现代教学理论2.依据系统科学的原理与方法3.依据教学的实际需要4.依据学生的特点5.依据教师的教学经验

4.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要求:1.一般目标和具体目标相结合2.集体目标和个人目标相结合3.难度适中4.便与检测

5.教学内容分析和处理的方法:1.研读课程标准,明确基本要求2.通览教材,鸟瞰全局3.疏通教材,清除障碍4.熟悉教材,重点记忆5.分析教材,把握三点(重点、难点、关键点)6.精心设计,妥善安排7.阅读资料,吸取营养

6.设计教学时间的策略:1.把握好整体时间分配2.保证学生的实际学习时间3.科学规划单元课时4.尽可能增加学生的专注学习时间5.防止教学时间的遗失

7.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1.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和思想性。2.讲授要系统完整,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符合知识的系统性和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要求。3.教师要努力提高语言水平,教师的语言要做到:语言准、语言精、语言美、语言活。

8.运用读书指导法的基本要求:1.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和思考题2.教会学生使用工具书3.帮助学生逐步学会阅读的方法4.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阅读

9.主体参与型教学的基本的要求:1.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要尊重学生的感受,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2.教育教学活动中,要留给学生思考和选择的余地,并尊重学生的选择。3.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尽量多地把学习的时空留给学生。4.要不断地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

10.教学组织发展的特点:1.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化 2.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综合化 3.教学组织形式的个别化 4.更加重视课外、校外活动

11.教学组织形式选择的依据有哪些?1.根据学校的物质资源2.根据师生数量和教师专业水平3.根据教学目标4.根据课程的性质和课程的内容5.根据教学对象6.选择恰当时机灵活运用教学组织形式

12.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1.目标明确 2.内容正确 3.方法恰当 4.教学组织严密 5.教学效果优异

13.现代教学媒体开发应遵循以下几项基本原则:1.教育性原则2.科学性原则3.技术性原则4.艺术性原则5.经济性原则

14.教学研究在教学改革与发展中的主要作用表现在: 1.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动力 2.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重要依据 3.发展和完善教学理论的重要基础 4.提高广大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

15.教学研究的一般程序是什么?选定研究问题、查阅文献和初步调查、制定研究计划或方案、实施研究(搜集并整理资料)、分析研究得出结论、形成研究报告。

教育法规

1.案例分析:家长送学生到学校上课,学校是否是学生的监护人?1学校不是学生的监护人2学生家长若无暇顾及,而以委托代理,但必须签协议。学校只是履行监护职责,而不是监护人3学校应对在校学生承担“教育、管理、保护”职责。

2.教育法律救济制度具有如下特点:1以纠纷存在为基础2以受损害为前提3补救受害者的合法权益为根本目的。

3.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方向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可行性原则。

4.教育法规的效力:1时间效力2地域效力3人的效力。我国教育法规适用于全体中国公民及在中国境内的外国人和无国籍人。

5.学校规章制度的作用:(1)明确与规范作用(2)约束与激励作用(3)平衡、协调与稳定作用

6.教代会的职权:1审议建议权2审议通过权3审议决定权4对校长等学校领导干部的评议监督权。

7.教育政策的主要表现形式:1中央和地方各级党的领导机关制定的教育政策2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制定并发布的教育政策3中央和地方法各级党委与政府联合发布的文件4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和有关部门党组发布的教育政策性文件5中央和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有关职能部门单独或联合发布的教育政策性文件。

8.教育法规与教育政策的关系:

一、共同点:1两者都决定于上层建筑,具有共同的目的2教育政策是制定教育法规的依据,教育法规是教育政策的具体化、条文化和定型化3教育政策决定教育法规的性质,教育法规的内容体现教育政策4教育政策是实施教育法规的指导,教育法规是实现教育政策的保证。

二、区别:1教育法规和教育政策的制定主体不同2教育法规和教育政策的执行方式不同3教育法规和教育政策的规范效力不同4教育法规和教育政策调整和适用的范围不同。相对于教育政策,教育法规更具有稳定性和长效性,所以其调整的范围要相对小一些,主要是教育活动的根本方面和教育的基本关系,如教育的权利与义务等5教育法规和教育政策所要解决问题的性质不同。

9.教育立法的原则:

一、必须坚持子法从属于母法的原则。

二、必须反映法律规范的基本特征。1制定的法规必须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2必须具有坚定的原则性和适度的灵活性3必须具有法律的规范性。

三、必须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保持一致。

四、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

五、必须借鉴外国教育立法的有益经验。

10.教育执法的原则:1国家教育法规优先于地方教育法规的原则2总的教育法规优先于单项教育法规的原则3后定教育法规优先于先定教育法规的原则4特别教育法规优先于一般教育法规的原则。

11.教育行政法治化:1教育行政主体的法治化(主体资格必须具备法定的实质要件和程序要件;资格的内容必须明确规定)2教育行政行为的法治化(立法、措施、处罚、强制执行)3教育行政监督法治化(督导、行政监察、审计)4教育行政救济法治化(申诉活动、行政复议)。

12.学校法人地位确立的意义:1学校作为法人,能够以自己的名义参与各种民事活动,有利于在根本上改变国家举办的学校处于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附属物的地位,充分发挥学校自主办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学校自主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有利于教育行政部门认清其主要任务应放在监督学校依法办学上,而不是放在直接办学上2确立学校的法人地位就等于承认学校有法定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可以独立经营学校的资源并获得更多的资源,使学校成为自我发展的主体。3学校成为法人可以使学校以法人的身份承担因自己的行为所引起的一切责任,包括行政责任、民事责任乃至刑事责任等。

13.学校的权利(9点)和义务:1按照章程自主管理2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3招收学生或其他受教育者4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者处分5对受教育者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6聘任教师及其他员工,实施奖励或者处分7管理、使用本单位的设施和经费8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非法干涉9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义务(6点):1遵守法律、法规2教育教学方面的义务(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3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4对学生及其家长的义务(以适当方式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业成绩及其他有关情况提供便利)5遵守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项目;6依法接受监督。

14.教师的基本权利:1进行教育教学权2科学研究权3管理学生权4获取报酬权5民主管理权6进修培训权。教师的基本义务: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15.教师资格的条件:1必须是中国公民2必须热爱教育事业3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4必须具有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5必须具有教育教学能力。

16.实行教师资格制度的意义:1有利于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2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地位。3有利于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实行教师资格制度,体现了教师职业的特点和它的严格性,有利于教师任用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的轨道。

17.受教育者的基本权利与义务:1享有参加教育活动并使用教育资源的权利2享有国家给予的物质帮助的权利3享有公正评价并获得相应资格证书的权利4享有申诉权5享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义务:1遵守法律、法规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4遵守所在学校的或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18.特定学生的特定权利和义务:1高等学校学生所专有的权利(结社和文体活动权;社会实践权)2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所专有的权利3职业学校学生所专有的权利4一些特殊学生群体享有的特殊教育权利。(《高等教育法》第54条规定:“家庭经济有困难的学生,可以申请补助或者减免学费”)。义务:1高等学校学生的特定义务(学业水平、思想道德水平、缴纳学费及有关费用、履行获得贷学金及助学金的义务)2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义务3职业学校学生的义务。

19.教育行政复议属于非诉讼上的一种申诉救济途径,具有的特征(简):1教育行政复议是一种带有司法性质的特殊的行政行为2是一种依(赖于)申请的行政行为3复议的对象只能是具体行政行为,而不能是抽象行政行为4教育行政复议的申请人只能是教育行政管理相对人(包括教师、学生和其他公民、组织等),被申请人是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教育行政机关或其他行政机关5教育行政复议执行不适用调解的原则。

教学技能

1.评课的基本要求:1.评课标准要多元化2.要坚持评课之道3.评课要有提高性4.评课要有激励性

2.编制试题的一般要求:一是要符合考试大纲。二是要充分反映考试内容。三是在同一试卷中同类试题的编写格式应规范统一。四是试题必须具有实际意义,试题内容的表述必须用词恰当,文字精炼,表意准确清楚。五是试题应便于施测、作答,阅卷评分省时省力。

3.钻研教材的基本要求:1.通览教材,全面理解(研究课程标准;研读教材;多渠道搜集教学资源)2.精度教材,深层领会(把握教材的内在特征和重点、难点、关键点)3.精细加工,再创教材(教材语言的转换,内容的取舍、增补、调整和再加工)

4.制定学期(学年)教学进度计划的要求:1.要通读教材 2.内容项目要齐全 3.分析要准确深入 4.教学目标要明确,进度要合理科学 5.措施要得力

5.编写教案的基本要求:1.高度重视,端正态度2.切合实际,坚持“五性”(科学、主体、教育、经济、实用性)3.优选教法,精设课型4.重视“正本”,关注“附件”5.认真备课,纠正“背课”6.内容全面,及时调整。

6.课堂教授的基本要求:1.语言要规范、简明、生动2.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反馈信息3.要与板书、体态语相配合4紧密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7.课堂提问的基本要求:1.合理地设计问题2.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问3.要目的明确,把握好时机4.提问的语言要准确,具有启发性5.提问的态度要温和自然6.要及时进行评价和总结

8.课堂倾听的基本要求:1.创设平等的师生对话情境2.营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3.欣赏学生的独特性4.要倾听不同学生的声音5.倾听后要及时反馈

9.课堂板书的基本要求:精选内容,突出重点;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形式灵活,布局合理;文字精当,科学性强;书写规范,示范性强;把握时机,适时板书。

10.教学反馈的基本要求:以促进学生学习为目的;要多途径获得学生是反馈信息;反馈必须及时;反馈必须准确;指导学生学会自我反馈。

11.布置作业的基本要求:1.内容要精心选择2.难易要适度3.数量要适当4.题目要有启发性5.形式要灵活。

12.批改作业的基本要求:批改作业要及时;批改方式要灵活;要尊重学生;批改态度要认真;批改符号要统一;批改要与讲评紧密结合。

13.课堂教学口语的基本要求:1.符合规范,内容科学,合乎逻辑 2.通俗易懂,生动活波,富于启发 3.条理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4.要富于创造性,有独特的风格

14.教学口语表达技能提高的途径:1.提高内在修养水平(教学口语表达水平是教师的学识、思想和个人修养的综合表现)2.强化语言外化能力3.在实践中进行训练。√课堂教学口语的基本要求:1符合规范,内容科学,合乎逻辑2.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富于启发3.条理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4.富于创造性,有独特的风格。

15.学法指导的基本要求:1.要明确目的 2.要遵循学习规律 3.要着眼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4.要与学情相结合 5.促进具体操作向内在学习素养的转化

16.学法指导的途径:1.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学法指导2.开始专门的学习方法指导课3.开设学习方法专题讲座4.交流学习方法。

17.自主学习能力指导的要求:1.让学生参与教学目标的制定 2.帮助学生优化学习策略 3.把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4.提供适当的练习机会 5.采取多种指导方式

18.说课的意义:1.说课有利于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对话交流2.说课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3.说课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19.说课的基本要求:1.语言简明,重点突出2.关注教学创新,突出自身特色3.说理透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4.要具有较强的教学反思意识。

20.教学反思的作用:1.教学反思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经验 2.教学反思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3.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师形成自己的实践性知识体系

教师职业道德

1.新形势下怎样维护教育系统的和谐稳定?(1)切实提高教育的科学化管理水平(2)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3)大力加强教育督导和督查(4)切实维护学校安全与稳定(5)着力提高科学民主决策和服务水平

2.在新形势下怎样促进教育公平,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接受教育的权力?

1.加快发展农村教育 2.加强民族教育 3.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 4.完善国家助学体系 5.着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3.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含义:是教师在教育职业活动中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所应遵循的最根本的指导准则。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教师在职业活动中提出的最根本的道德要求。它贯穿于教育劳动的始终。指明了教师职业实践中道德行为的总方向。体现出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属性。统帅整个教师职业道德体系。是衡量和判断教师行为善恶的最高道德标准。

4.如何理解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1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必然要求2是教师在处理个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关系时所必须遵循的根本指导原则3是衡量教育工作者个人行为和品质的最高道德标准。

5.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职业道德范畴的关系:道德原则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人们行为提出的最基本要求,是道德体系的核心,它是人们立身处事的基本准则,也是判断是非、善恶的基本标准。道德规范则是比较具体的道德原则,是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人们立身处事和评价是非、善恶的标准。道德范畴存在于每一个人的意识和情感中,是反映人们道德关系和行为调节方向的一些基本概念。1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范畴都是由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派生出来的2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范畴是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展开、补充和具体化3基本原则、规范和范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教师职业道德体系的有机整体。

6.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确立的依据:1必须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关系和阶级利益的根本要求(2)必须反映教师职业活动的特点(3)必须反映教师职业活动的特点。

7.在新时代,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要求有哪些?(1)树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价值目标

(3)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高超的教育技能,具备良好的专业能力素质(4)具有顽强的意志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8.当前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首先,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和社会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教师的道德修养水平不仅直接影响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关系到中华民族科学文化和道德水平的提高。其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教师职业劳动的需要。最后,加强师德修养也是教师自我完善的需要。

9.依法执教的基本要求:1.教师要模范地遵守宪法及其他各种法律、法规。2.教师要依法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如何做到依法开展教育教学活动?首先,教师要认真贯彻执行教育方针,遵守各种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其次,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关于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以及法制教育。再次,教师要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保证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最后,教师要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10.教师注重礼仪的要求(新时代如何注重礼仪?):(1)努力学习礼仪知识和理论(2)正确理解和坚持社会主义的礼仪原则(3)科学认识和掌握礼仪规律。

11.在遵守社会公德上教师怎样做才能做出表率呢?

1.加强个人道德修养,增强主体自律意识 2.加强宣传舆论,深化社会公德教育 3.严格要求自己,立足从我做起

12.教师团结协作的重要意义:(1)有利于保证教育的连续性的一贯性(2)有利于增进学校整体的教育智慧(3)有利于营造优良的育人氛围(4)有利于增进教师职业人生的归属感和职业幸福感。

13.教师团结协作的基本要求:(1)同行相尊,取长补短(2)主动交往,相互勉励(3)友好合作,公平竞争。

14.如何理解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1.教师热爱学生是其从事教育工作的前提 2.热爱学生有利于促进学生奋发向上2热爱学生为教师施教提供了感情基础3热爱学生为教师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创造了契机4热爱学生有利于教师提高教学质量5热爱学生有利于教师为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15.如何理解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职责?

a)教书育人的内涵:1.“教书”和“育人”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关系2.教书和育人的社会功能

(二)教书育人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1.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职责是2.教书育人是教师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3.教书育人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最终体现。

16.教书育人的基本要求:(1)明确教书内容(2)把握教育方向(3)教书育人要结合科学,融入感情。教书育人的途径:1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2要有奉献教育事业的精神3要勤于学习,勇于实践4要将道德教育融入到各门学科的教学之中。

17.严谨治学的重要意义:(1)是教师必备的素质(2)是教师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3)是教师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18.严谨治学的基本要求:(1)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2)要有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精神(3)要有谦虚谨慎的态度(4)要有锐意创新的品质。严谨治学的途径:1教师要夯实学科专业知识2丰富科学文化知识3掌握教育和心理科学知识。

19.教师如何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1要有开朗的性格、平静的心境和健康的情绪2要有广泛的兴趣3要有高雅的生活品味

20.教师的道德品质具有哪些特征?1教师的道德品质是社会对教师道德要求和教师个体独特个性表现的结合2教师的道德品质是教师个人意志的凝结3教师的道德品质是教师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统一4教师的道德品质具有动态的稳定性。

21.教师健全人格的表现:(1)教师要有健康的人格身体(2)教师要有良好的人格心理(3)教师要有对高层次人格的追求。

22.为什么说创新是时代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新要求?(1)创新是科学技术的经济持续发展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新要求(2)创新是受教育者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新要求(3)创新是教师职责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新要求(答上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21)。(教师职业的基本道德规范包括,依法执教,廉洁从教;注重礼仪,遵守公德;尊重家长,团结协作;热爱学生,严谨治学;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23.实践教育创新的师德规范有哪些?1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2要具备独立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3要具有坚忍不拔的毅力。

24.教师如何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1)教师要有更新教育观念2)教师要敢想敢做、不断探索。敢想就是要改变自身的思维定势。3)学校要为教师的教育创新提供条件。

25.教师职业道德范畴要具备哪些条件?1它必须是概括和反映教师职业道德现象的最本质、最主要、最普通的道德关系的基本概念2必须体现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对教师的根本道德要求,显示教师认识与掌握职业道德现象的一定阶段3必须作为一种信念存在于教师的内心,并能时时指挥和影响行为。

26.教师职业道德范畴的特点:(1)受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和规范的制约。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和规范是教师职业道德范畴的基础,统率和制约着教师职业道德范畴。(2)是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准则和规范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教师职业道德范畴和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道德规范都是调节教师行为的道德准则。从个体道德心理机制来说,教师职业道德范畴高于其他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教师职业道德范畴是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向教师道德意识形式转化,形成教师职业道德信念的必要条件。(3)体现了人们对教师职业道德认识发展的阶段。

27.教师义务的内容有哪些?(1)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教师的基本任务就是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并以自己的人格去陶冶学生的人格,以自己的灵魂去塑造学生的灵魂(2)尽职尽责,教书育人。教书时育人的手段,育人是教书的出发点和归宿(判)。(3)创设一个良好的内部教育环境。

28.教师公正的作用有哪些? 1.有利于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有利于学生形成公正无私的道德品质 3.有利于教师威信的形成 4.有利

于形成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29.教师荣誉的作用:首先,教师荣誉是教师道德行为的调节器,对教师道德行为、品质的取向具有导向和制约作用。其次,教师荣誉是激励和推动教师积极进取,更好地履行教师义务,争取个人道德高尚、人格完善的助推器。最后,教师荣誉是促进教师自身道德发展和完善,形成良好师德风尚的重要精神条件。

30.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意义:1有利于做好教育工作2有利于教师道德品质的完善3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风尚。

31.新时代怎样能形成教师道德(任务有哪些?):1提高教师道德认识2陶冶道德情感3锻炼教师道德意志4培养教师道德行为习惯。

32.提升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策略有哪些?1.加强理论学习,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 2..积极参加实践,坚持知与行相结合 3.勇于自我反思,坚持自律与他律的结合33.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是指教师自己、他人或社会,根据社会主义的教师职业道德准则,规范和科学的标准,在系统广泛的搜集各方面信息,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进行考察和价值判断。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这一概念:其一,社会主义的教师职业道德准则、规范是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根据和标准。其二,现代评价技术手段是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科学性的有效保证。其三,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主体具有多元性。

34.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价值有哪些?(1)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有利于维护和实现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有利于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形成和发展(3)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有利于优化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

35.如何理解爱国守法?爱国守法是高校教师的基本责任。2.爱国守法是高校教师应有的道德担当。3.爱国守法是高校教师的应有之义。

36.怎样理解敬业爱生?“敬业”的基本价值取向就是要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树立崇高职业理想,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为己任。“敬业”的前提是爱业。“敬业”的关键是激情。“爱生”就是要真心关爱每一名学生,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做他们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爱生”的首要是知生。“爱生”的原则是公平。“爱生”的关键是尊重。“爱生”的境界是严格。

37.如何理解教书育人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以学生为本的本源价值,是坚持育人首位的需要。2.以学生为本的核心目标,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的需要。3.以学生为本的基本内涵,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需要。4.以学生为本的本质灵魂,是热爱学生的需要。

38.教师注重礼仪的主要内容:1.教师的个人礼仪 2.教师的学校礼仪 3.教师的交往礼仪 4.教师的公共礼仪

39.教师注重礼仪的作用:1有利于发挥教师的示范、表率作用2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艺术3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0.怎样做到为人师表?1.学为人师,行为世范。2.淡泊名利,志存高远。3.清廉从教,以身作则。

第三篇:ioovpk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资料总结

-+ 懒惰是很奇怪的东西,它使你以为那是安逸,是休息,是福气;但实际上它所给你的是无聊,是倦怠,20、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产生于1862年美国《莫里尔法案》的颁布,引发了美国赠地学院运动。

21、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

是消沉;它剥夺你对前途的希望,割断你和别人之间的友情,使你心胸日渐狭窄,对人生也越来越怀疑。罗兰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资料总结

第一章 高等教育的本质

1、定义: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2、人们普遍把欧洲中世纪大学作为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

3、中世纪大学主要围绕文、法、医、神四科来组织教育和教学,在四科中,文科是基础,学习拉丁文和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等七艺;法、神、医是高级学科。

4、英才教育 毛入学率<15%

大众化教育

15%-50% 普及化教育 >50%

5、在美国把中等后的所有教育都称为高等教育。

6、《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对高等教育的概念为:本法所称高等教育,是指完成高等中级教育基础上实施的教育。

7、从高等教育的性质上看,高等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是依据专业分工培养高级人才的活动。10、20世纪80年代,哈佛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包括六大类,文学与艺术、科学、历史研究、社会分析、道德思考、外国文化,意在培养出有教养的美国人。

11、我国古代的“学而优则仕”传统与官学的设立便是把教育视为一种政治工具的具体表现。

12、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

13、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P10

14、高等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P12

15、人才培养职能肇始于古代,发展和完善于欧洲中世纪大学,也是现代高等学校最基本的职能。

16、高等教育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学园”;在我国,高等教育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的“稷下学宫”;始于唐代的书院(最早为717年建立的丽正书院,后改为集贤殿书院),则是中国另一种类型的高等学校。

17、最早产生中世纪大学的有:意大利的萨莱诺大学,美国1636年的哈佛学院。

我国近代建立的大学有:天津中西学堂,北洋大学堂、南洋公学、京师大学堂

18、中世纪大学的办学目的与方向决定了其职能基本上是培养专门人才,而科学研究的大学中并没有找到存在的位置和理由。

19、发展科学职能产生的背景是1810年洪堡的柏林大学的创办。柏林大学创办的基本原则是“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

(1)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基本职能。(2)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3)社会服务是现代高校职能的延伸

22、高校为社会服务的形式?—

(1)教学服务(2)科技服务(3)信息服务(4)设备开放服务

第二章 高等教育的目的

23、教育目的指明了在一定社会中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根本问题,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24、教育方针是指“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一个宗旨、两个重点、四有四全

25、高校的教育目的可表述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

义高级专门人才”。

26、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学说的含义?

(1)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以及生产关系相一致(2)旧社会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3)机器大工业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4)资本主义不可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5)社会主义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基础,从而为人的全面发展成为可能。(6)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成为现实(7)人的全面发展成为现实的唯一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27、全面发展包括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方向和动力,智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核心,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础,他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8、全面发展教育实施的途径?P3

5(1)教育工作(2)科学研究(3)社会实践

第三章 高等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

29、高等教育价值的两种选择,(1)社会本位(2)个人本位 30、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观在西方都源自古希腊时期。个人本位可溯源于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理论;社会本可溯源于柏拉图的哲学家教育和军人教育。在我国两种教育观的冲突,早在孔子和老子的哲学思想中就已萌芽。孔子把教育看成体社会化的过程,学习知识和目的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老子则主要强调个人的修养完善,更好理解“道”。

31、在我国殷商、西周时期,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大学之道,在于明明德,在于亲民,在于止于至善”。教育内容以“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为主。

32、为什么当代教育强调通才和专才教育并重?

(1)通才教育的内涵及特征①传授知识侧重基础性和经典性②教育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 ③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2)专才教育的内涵和特征①专才教育主要针对具体岗位和行业需要来进

行的②教育内容与社会生产及生活需要之间有明显而直接的针对性,偏重于应用③学生在毕业之后能较快适应社会岗位的需要。(3)建立科学的高校评聘工作评价和监督制度。(4)教师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的保障是实行教师聘任制度的先决条件。当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必学科交叉整合的趋势,要求大学在人才培养上,必须走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的道路。(4)人的和谐发展与完整人格形成需要通才与专才教育相结合。(5)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结合是社会发展对现代人才提出的要求。

33、我国目前教育已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

34、英才教育向大众化转变的两种模式:以公立高等教育系统的扩张为主的美国模式和以私立大学规模扩展为主的日本模式。

35、教育平等思想最早可追溯到孔子和柏拉图。孔子主要“有教无类”,柏拉图提出了“对所有儿童实施初等教育”

36、瑞典著名教育家胡森认为,教育平等包括起点、连续的过程、和最后目标(结果)三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37、在我国大众化教育阶段,如何处理平等与效率的关系?平等与效率是一对相互对立和统一的范畴,在特定的条件下,对效率的追求必然影响公平的实现,而追求理想化的平等如平均主义往往导致低效率的结果,但效率的实现必须有相对的公平来提供保障,同时,公平的逐步实现又取决于效率不断提高的社会环境。(1)平等与效率是一对相互对立的范畴。①高等教育的资源要适当集中以保证这种高投入的活动能够顺利、高效进行②对谁受高等教育要有选择③高等教育应按社会需要分层培养人才,达到学有所用的目的。(2)平等与效率又是一对统一的范畴①人们追求效率以质量为核心,而质量又是平等的基本内涵之一②平等也是提高效率必不可少的条件。(3)我国高等教育政策取向概括为“效率优先,兼顾平等”。

第四章 高等学校教育制度

40、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系统的宏观总体特征是:以多重公立系统为主,私立系统尚处于逐步形成之中。高等教育部门体现为专科、本科和研究生三个层次。

41、学位是评价个人学术水平的一种尺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学术水平高低的一种标准。学位制度就是国家和高校为保证学校的严肃性,通过建立明确的学术衡量标准和严格的学位授予程序,对达到相应学术水平的受教育授予一定称号的制度。现代学位制度主要起源于一些西欧的中世纪大学。

42、教师职务设置的总体原则是“按需设岗,因事高岗”。

43、我国高校教师的职务资格认定和职务设置包括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四级。

44、教师岗位设置原则?(1)系统原则(2)整体效应原则(3)最低岗位数量原则(4)动态性原则。

45、我国高等学校实行教师聘任制。高校教师的聘任,应当遵循双方平等自愿的原则,由高等学校校长与受聘教师签订聘任合同。

46、我国高等学校教师聘任制度的改革重点和方向?

(1)在保证学校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实行固定和流动的教师编制相结合,以增强教师队伍的活力。(2)充分利用市场的调节机制来优化教师的资源配置。(3)适当下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审权,第五章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47、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实际上体现了一国在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中的中央和地方政府、政府和高校,以及高校各管理层次、管理单元间的职责、权力和利益关系。前两者通常被称为宏观管理体制,后者则是微观管理体制。

48、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体制主要体现了一个国家在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中中央和地方政府,政府和高校间职责、权力和利益关系。

49、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模式?

(1)中央集权型 以法国、意大利为典型。(2)权力分散型 美国。(3)集权与分权相结合以德、日、英国为代表。50、我国的高校宏观管理体制

建立和完善“中央与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两级管理、分工负责,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为主”的体制,即“两级管理,以省级统筹为主”的体制。

51、高等学校管理模式?

高等学校管理包括学校管理和行政管理。(1)欧洲大陆模式,法国、意大利。(2)美国模式,(3)英国模式,52、我国高校的管理模式是 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的领导体制。职工代表大会是教职工群众行使民主权利、民主管理的重要形式。

53、我国高校行政管理在结构上基本分为三个层次:校、学院和系。

第六章 高等教育结构 第一节

高等教育结构理论 一 高等教育结构的概念

高等教育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它是一个多维、多层次的复杂的综合结构,大致分为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两大部分。

宏观结构包括:层次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域结构、管理体制结构等。

微观结构包括: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材结构、队伍结构等。二 高等教育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高等教育的结构和功能从内部联系、外部联系两个方面反映了高等教育系统的特性。高等教育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对立统一、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没有结构的功能是不存在的,反之,也不存在没有没有功能的结构。另一方面,结构和功能虽联系紧密,但并不存在必然的一一对应的关系。三 影响高等教育结构的因素分析

1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往往是高等教育结构形成、发展以及调整过程中的决定性要素。文化、传统要素 主要包括社会文化的总体水平,由历史传统形成的民族文化特点及观念。科学、技术因素 包括科学技术的总体发展水平与速度、科学技术系统的规模结构等。教育因素 教育制度、义务教育、各级普通教育及职业技术教育的规模和结构。

第二节

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状况和特点分析 一 层次结构

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又称为水平结构,指高等教育内部由于教育程度和水平的高低不同而划分的层次及相互关系。(高等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二 科类、专业结构

三 形式结构

指不同办学形式的高等教育构成状态。根据经费来源和管理体制分为:公私

四 能级结构

研究生院

一般院校(本科)专科(应用及技术)段一道教师在不同地区、不同高校间合理流动;第三、克服高校教师“近亲繁殖”现象。第二节

高等学校的学生

一、高校学生的生理发展特征:首先、生长发育的身体各项指标增长趋于缓慢,已经接近或达到成人水平,运动能力显著增强。其次、大学生内分泌腺的发育达到稳定和成熟,生殖系统逐渐达到成熟。再次、大学生的神经系统已接近成人水平,这一时期的青年表现为善于分析和综合客观事物,能够坚持较长时间的脑力活动。

二、高校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105页)五 地区结构

梯度结构模式

中心城市模式 第三节

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

一 世界教育结构改革两种基本趋势:一体化模式;多样化模式。二 影响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若干因素:学术因素;体制因素;区域发展水平的因素。

三 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只要方向

高等教育应实行稳步发展的方针和“规范、结构、质量、效益”协调统一的发展战略。具体来说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必须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以经济供给能力为支撑点,做到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其次,中央和地方合理分工,突出高等教育为地方服务的功能。

第七章 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教师和学生是最基本的活动要素,他们构成了高等学校活动的主体)第一节

高等学校的教师

一 高等学校教师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作用:第一高校教师通过继承、传播、发展和创造人类科学技术、文化知识,来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第二高校教师通过社会服务,直接推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任务:一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即教书育人。二是展开科学研究。三是为社会服务。

二 高等学校教师的劳动特点

1高等学校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主要表现为教育对象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教育活动以及研究活动内容、技术和手段的专业化等; 2 高校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表现为教师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思想、观念、方法、技术和手段等的创新特征。高校教师劳动的个体性与群体性:表现为教师个体教学与研究活动的相对独立性,与不同个体之间在学科、专业以及任务分工上的协作性,二者间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

三 高等学校教师的培养与提高:关注三个环节1切实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与提高;2选拔培养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教师;3加强高校教师的职业教育;

四 高等学校教师的结构与结构调整

结构(四个方面):

1、职务结构

2、学历结构

3、年龄结构

4、专业结构。

高校教师结构的优化:第一、完善教师聘任制;第二、利用政策手

三、高校学生的基本社会特征:

四、高校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特征: 第三节

高等学校的师生关系

第八章 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 第一节 专业设置与专业调整

一、专业与专业设置

(一)专业的概念

狭义的专业是指高等学校专业,即高等学校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教育单位,由特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和相应的课程体系组成。广义的专业指专门职业,尤指需要经过高等专门化教育后方能从事的复杂劳动的职业。

(二)专业的形成

1、专业的出现以一定的社会分工为前提;

2、专业的出现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不断分化与综合的趋势密切相关;

3、专业的缘起与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有密切联系。

(三)专业设置和调整的原则与指导思想

专业的划分以一定的社会分工为前提,又与一定的学科基础相对应。专业设置的原则与指导思想:

1、遵循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的规律;

2、适应学科、专业本身发展变化的需要;

3、从实际出发,随时调整专业结构;

4、专业范围覆盖面较宽广;

5、专业设置布局合理性;

6、适合学校的办学条件。

二、我国高校的专业设置与调整(115页)

(一)我国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历程

(二)我国的专业设置与调整的教训

三、市场经济体制下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与专业调整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基本要求

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公民个人的需要为基本出发点;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反展的水平和趋势,更新、改造原有的专业,积极扶植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新兴专业;符合高级人才成长的规律,以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为此应保持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的相对稳定性。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具体做法 在适应当前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第二节 人才素质、培养目标和规格 第九章 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 第一节 高等学校的教学过程

第二节 高等学校的教学原则

第一章 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 人类心理现象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里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活动又称心理现象,简称心理。

2.个体心理是指个人具有的或在个人身上发生的心理现象。个体心理可以分为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四个方面。身因素。

4.教师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

5.教师反思的过程分为以下四个环节:具体经验、观察分析、抽象的重新概括、积极的验证。

6.教学反思的成分:认知成分、批判成分、教师的陈述 7.教学反思的方法:反思日记、详细描述、实际讨论、行动研究 3.心理动力包括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动机是人类的各种需要,是个体积极的源泉。

4.人的心理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识过程。

5.认知过程是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言语等。

6.情绪是对客观事务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7.心理学把这种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有意识地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叫做意志过程。意志常常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并对人的行为具有发动和制止作用

8.人的心理活动总是处在睡眠状态、觉醒状态或注意状态下。9.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10.行为和心理密切相关,心理学有时也可以叫做行为科学。11.人的心理除有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无意识是指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意识是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特征,无意识也是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第二节 心理学的过去和现在

1.德国著名的心理薛家冯特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心理学实验室,这是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第二章 教育心理学与高等教育心理学 第三节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练习实际的原则、教育性原则。

2.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个案法。

3.教育实验法运用的核心是实验设计,实验设计中应该遵守两项基本原则:随机化原则、局部控制的原则。

4.调查包括口头调查和书面调查(问卷法)两种形式。

调查法在实施的过程中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确定调查方案,进行调查准备,收集并分析结果。第三章 高等教育心理学与高等学校教师 第二节 教师的能力素质

1.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分为一般教学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两个方面。

2.教师效能感对教师行为的影响:(1)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2)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和进一步的学习;(3)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情绪。

3.影响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因素一般可分为外部环境因素和教师自

8.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一种特殊智力定向能力,是指教师对意外情况和偶发事件能够及时作出灵敏的反应,并采取恰当措施解决问题的特殊能力。

9.影响教育机智的因素:(1)对工作和对学生的态度;(2)意志的自制性和果断性;(3)深厚的只是素养和经验积累。

10.教育机智表现的形式:善于因势利导,善于随机应变,善于对症下药,善于掌握教育时机和分寸。第四章 学习心理概述

第一节 学习的实质、类型与特点

1.学习的心理实质: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1)学习是一个介于经验与行为之间的中间变量;(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由经验而产生的学习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由计划的练习或训练而产生的正规学习;另一种是由偶然的生活经历而产生的随机学习。

2.广义的学习是动物和人类所共有的心理现象,狭义的学习专指学生的学习。3.学习的一般分类

(1)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学习水平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美国教育心理学加涅把学习分成八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学习层级结构。即: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连锁学习、音语联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解决问题学习。

(2)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态度

(3)我国心理学家的学习分类:学生的学习课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三类。4.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

(1)学习内容上的特点:专业化程度提高,职业定向性较强;要求掌握丰富的实践知识,培养较强的动手能力;学习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

(2)学习方法上的特点:自学方式日益占重要地位;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课堂学习与课外和校外学习相结合。第三节 高等教育的认知学习论基础

1.美国著名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又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并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教育心理学5~8章 第五章 学习动机及其培养 第一节 学习动机的实质及其作用

一、学习动机的涵义

动机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动机具有三种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二、学习动机的基本结构 1.学习需要内驱力

学习情景中的学习内驱力由以下三个方面组成:(1)认知内驱力(2)自我提高内驱力(3)交往内驱力 2.学习期待与诱因

3.学习需要与学习期待的关系

三、学习动机的种类

近境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近境的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活动直接相连的;远景的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的前途相联系的(与学习的结果相联系)。

四、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

1.学习动机的多元性2.学习动机的间接性 3.学习动机的社会性4.学习动机的职业化

五、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并不是直接的,它们之间往往以学习行为为中介。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决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唯一条件。第四节 学习动机的激发

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情景下,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形成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动机的有效措施:(简答题只写1.2.3.4.5,论述题多说些)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问题情境指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简言之,问题情境就是一种适度的疑难情境。想创设问题情境,一是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二是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在一般情景下,动机水平增加,学习效果也会提高。动机水平也不是越高越好,动机水平超过一定限度,学习效果反而更差。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这便是有名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简称倒“U”曲线)。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一方面学习者可以根据反馈信息调整学习活动,改进学习策略,另一方面学习者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或避免再犯错误而增强了学习动机。

表扬与奖励比批评与指责能更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适当的表扬的效果优于批评。

4.利用争强好胜心理,妥善组织学习竞赛 学习竞赛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成败归因。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找出成功和失败的真正原因;另一方面,教师也应根据每个学生过去一贯的成绩的优劣差异,从有利于今后学习的角度进行归因,哪怕这时的归因并不真实。

第六章 学习迁移及其促进 第一节 学习迁移的实质及其作用

一、学习迁移的涵义: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学习的迁移现象广泛存在,不仅存在于知识、技能的学习之中,而且存在于态度与品德的学习中。

二、学习迁移的分类 1.正迁移与负迁移

正迁移(积极迁移)是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负迁移(消极迁移)是指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阻碍作用。

三、学习迁移的作用

学习的迁移贯穿于整个教学系统。

1.学习迁移使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形成一定稳定的整合的心理结构。

2.学习迁移是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是使习得的知识、技能与道德规范向能力与品德转化的关键。

第三节 学习迁移的影响条件(一、学习对象的共同因素;

二、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

三、认知技能与策略;

四、定势的作用:定势也叫心向,它对于学习迁移既有积极影响,也可能起阻碍作用。第四节 学习迁移的有效促进

一、合理确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确立系统、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是促进学习迁移的重要前提。)

二、科学精选教学材料(所谓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材料,就是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法则、基本方法、基本态度等。)

三、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基本标准就是要使教材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

四、有效设计教学程序(教学程序既包括宏观方面的整体安排即学习的先后顺序安排,也包括微观方面的每一节课的教学程序设计。)

五、教授学生学会学习(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即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习方法是一种学习经验,它可以对后继学习产生一种比较广泛的一般性迁移。)

第七章 认知发展与知识的领会 第一节 认知及大学生认知的发展

一、感知及大学生的观察

1.感知与观察

观察是一种受思维影响的、有意识的、主动的和系统的知觉过程,三、大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1.逻辑记忆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也叫“思维的知觉”。2.大学生观察发展的特点

(1)一般知觉能力达到成熟水平,知觉的理解性在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2)观察具有明确的目的性(3)观察具有敏感性和系统性(4)观察具有相对的深刻性和稳定性

二、思维及大学生的思维

1.思维与思维品质(思维集中反映着大脑的聪慧程度,是智力的核心因素。思维品质主要指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等方面。

2.人类个体思维的发展历程(1)言语前思维阶段;(2)直觉行动思维阶段;(3)具体形象思维阶段;(4)形式逻辑思维阶段;(5)辩证逻辑思维阶段。

3.大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1)处于由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2)在常规思维继续发展的同时,创造思维也在显著发展;(3)在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对思维的元认知。

第二节 教材直观与知识的感知

一、教材直观与知识的感知的类型和特点 直观可分为实物直观、模像直观和言语直观三种。

二、提高教材直观与知识感知效果的条件是什么?

答:1.灵活运用各种直观形式;2.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4.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三、教材概括与知识的理解

1.教材概括与知识理解的类型:感性概括和理性概括 2.教材概括与知识的理解的一般过程(思维的一般过程):

人们运用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知识经验,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过程,就是思维过程。3.提高教材概括与知识的理解成效的条件是什么?

答:(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正例又称肯定例证,指包含着概念或规则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例证;反例又称否定例证,指不包含或只包含了一小部分概念或规则的主要属性和关键特征的例证。(2)提供丰富多彩的变式(3)科学的进行比较(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第八章 记忆发展与知识的巩固 第一节 记忆及大学生记忆的发展

一、记忆的实质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贮和提取的过程。

识记和保持是再认和回忆的前提,再认和回忆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

二、记忆的类型(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2.各种记忆品质得到全面发展

3.掌握各种有效的记忆方法 第二节 知识的识记与信息编码

一、知识的识记与编码的实质

二、知识的识记与编码的主要方式

1.视觉编码2.语音听觉编码3.语义编码4.语言中介编码

三、影响知识识记与编码的主要因素(影响识记效果的主要因素)

1.材料的数量与性质(识记材料越多,平均需要的时间和诵读的次数越多,识记有意义联系的材料比识记无意义联系的材料效果要好)

2.识记的目的性和主动性3.对材料意义的理解度

4.组块化编码5.尽可能使多种分析器协同工作 6.觉醒状态7.识记的信心 第三节 知识的保持与信息存贮

一、知识的保持与存贮的含义与方式

二、知识遗忘的过程与特点

1.遗忘及其进程

记忆的内容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再认和回忆时发生错误,就是遗忘。

对于遗忘的发展进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第一个研究遗忘的)最早进行了研究。

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2.知识遗忘的特点

三、记忆遗忘的理论解释(衰退说,干扰说(干扰的两种情况: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同化说,动机说)

四、合理复习,防止遗忘(如何根据遗忘组织复习?)

1.复习时机要得当 2.复习方法要合理

3.复习的次数要适宜(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时,记忆效果最好;超过150%,效果并不递增,很可能引起厌倦、疲劳等而成为无效劳动。

第十章 问题解决和创造性的培养

1.问题解决有两种类型:一是常规性问题,指解决的是有固定答案的问题,只需使用现成的方法来解决;二是创造性的问题解决,指解决的是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是通过发展新方法、新步骤实现的。2.问题解决的早期模型:桑代克的尝试-错误模型、苛勒的顿悟模型、杜威的问题解决模型、瓦拉斯的创造性解决问题模型。3.问题解决的一般认知过程: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4.问题解决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关的知识经验、定势与功能固着、问题情境、酝酿效应、原型启发、情绪和动机状态。

5.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是一种相对独立,在一定条件下又有相关的非线性关系,高智商虽非高创造性的充分条件,但可以说是高创造性的必要条件。

6.智力操作指智力的加工活动,即对给予的信息内容进行处理,它包括认知、记忆、发散四位、聚合思维和评价。7.发散思维有三种基本特性: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

8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设有利于创造性发挥的环境;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头脑风暴法;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戈登技术。第十二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及其培养

1.态度有三个基本特征:态度是一种“内部状态”;态度与能力不同;态度是通过经验组织或学习而形成的。

2.态度的结构:态度认知成分、态度的情感成分、态度的行为成分。怪和抱怨别人;⑶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⑷学会批评 第十四章 心理健康教育

1.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方面的内容。心理健康包括两层涵义:⑴无心理疾病;⑵能积极调节自己的心态,顺应环境并有效地、富有建设性地发展和完善个人生活。“无心理疾病”是心理健康的最基本条件。

3.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这些稳定的特征和倾向可从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中综合反映出来。4.品德的心理结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5.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与条件:遵从、认同、内化。6.态度与品德改变的一般过程和条件:道德品质不良的转化,要经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个转化过程须经历醒悟、转变以及巩固和稳定三个阶段。

第十三章 群体心理与人际交往的调适

1.群体与因时间和空间上的某些因素偶尔聚会在一起的人群的区别主要在于,群体具有一下三个特点:群体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共同目标;群体是组织化的人群,具有一定结构;群体成员心理上有依存关系和共同感,并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2.群体划分威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3.社会助长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4.社会堕化也称社会惰化作用或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跟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5.如何克服群众社会惰化的存在?答:①群体成员之间关系密切;②工作本身具有挑战性、号召性或有效地激发人们地卷入水平;③以群体整体成功为目标地奖励引导;④群体有鼓励个人投入地“团体”精神;⑤个人相信群体成员也像自己一样努力。6.“冒险转移”是群体极化在决策方面的特殊表现。人们倾向于在群体共同决策时比个人决策时表现出更大的冒险性。这种现象被称为冒险转移。造成冒险转移现象的原因是:⑴个人倾向于假设群体鼓励富有冒险性的见解;⑵责任分散;⑶文化价值倾向于对高冒险性有较高评价。

7.影响从众的因素:⑴群众的一致性;⑵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⑶个性特征。

8.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⑴交往愿望的迫切性;⑵交往内容的丰富性;⑶交往系统的开放性;⑷交往观念的自主性。

9.按照情感融合的相对程度,将人际关系分为轻度卷入、中度卷入和深度卷入。

10.根据交往双方的情感卷入水平、自我暴露水平的不同,将人际交往分为定向、情感探索、感情交流和稳定交往四个阶段。11.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⑴交互性原则;⑵社会交换原则;⑶自我价值保护原则;⑷情境控制原则。

12.人际关系的建立:⑴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⑵主动交往;⑶移情

13.良好人际关系的维护:⑴避免争论;⑵不要直接批评、责

2.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⑴能够从心理上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⑵能较好的适应现实环境;⑶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⑷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能较好地协调与控制情绪;⑸合理的行为;⑹具有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

3.心理卫生,又称精神卫生,是以增进人们的心理健康为目的的,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二是促进和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维护人的心理健康是心理卫生的最终目的。

4.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⑴自我意识明显分化,理想我和现实我出现矛盾;⑵情绪控制能力较低;⑶缺乏人际沟通能力;⑷缺乏学习动机和兴趣;⑸社会适应能力差;⑹家庭问题的影响;⑺缺少心理卫生知识。

5.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⑴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研究;⑵传播心理卫生知识;⑶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机构。

6.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⑴入学适应的心理健康教育;⑵大学生学习的心理健康教育;⑶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心理健康教育;⑷大学生恋爱与性的心理健康教育;⑸大学生择业与求职的心理健康教育

第四篇: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心理学》资料总结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心理学》资料总结 第一章 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 人类心理现象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里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活动又称心理现象,简称心理。

2.个体心理是指个人具有的或在个人身上发生的心理现象。个体心理可以分为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四个方面。

3.心理动力包括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动机是人类的各种需要,是个体积极的源泉。

4.人的心理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识过程。

5.认知过程是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言语等。

6.情绪是对客观事务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7.心理学把这种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有意识地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叫做意志过程。意志常常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并对人的行为具有发动和制止作用

8.人的心理活动总是处在睡眠状态、觉醒状态或注意状态下。

9.心理状态指心里活动在一段时间表现出的相对稳定而持续的状态,其持续时间可以是几个小时、几天或几个星期.它既不像心理过程那样变动不已,也不像心理特征那样稳固持久.9.心理特征是人们在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那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意识特性,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10.行为和心理密切相关,心理学有时也可以叫做行为科学。

11.人的心理除有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无意识是指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意识是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特征,无意识也是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12.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四者之间的关系?首先,心理动力与心理过程是互相作用的.人没有无缘无故的认识、情感和意志,他们的心理过程总是在某种心理动力的推动下进行的.人的需要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心理过程.其次,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是在心理过程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第三,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是密切联系的.心理状态既稳定又可变,是介于流动的心理过程与稳固的心理特征之间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第二节 心理学的过去和现在

1.德国著名的心理薛家冯特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心理学实验室,这是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第二章 教育心理学与高等教育心理学

第二节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对象与任务

1、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定位

(一)高等教育及其高等教育心理学a教育任务不同b教育对象不同c社会职能不同d地位作用不同e培养方式不同

2、高等学校具有教学、科研和直接服务社会的三大职能.3、高等教育在教学方法上的特殊性具体表现在:a教学中教的比重逐渐增加,教师应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把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转化为本身努力获取知识的实际行为.b教学上由传授向指导法转化,学习法由再现式向探求式转化.教师应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去主动探索未知世界,发展自己的能力与人格.c校内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学研究相互渗透,并在社会实践和科研活动中,锻炼独立工作的能力.这些都要求大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并在初步的科研实践中培养优秀的科研心理素质.4、大学生学习心理研究主要阐述与高等教育教学有关的共同的学习心理规律.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a对高校学生学习的实质、类型与特点,高等教育的联结学习理论基础,高等教育的认知学习理论基础等的探讨;b对学习动机的结构、类型与作用,学习动机的主要理论观点,学习需要的培养途径,学习动机的激发措施等的探讨c对学习迁移的实质、分类与作用,学习迁移的主要理论观点,学习迁移的影响条件,学习迁移的有效促进等的探讨.其目的在于使广大高校教师明确任何教育教学措施都是建立在大学生的学习规律基础之上的,从而增强对教育教学的科学性的认识.5、教学心理研究主要阐述高等教学过程(即智育过程)的基本心理规律.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a大学生认知与记忆发展的规律,教材的直观于知识的感知,教材的概括与知识的理解,知识的识记与信息的存储的讨论;b对学习策略、心智技能的实质、特点及其相互关系,学习策略的培养与应用,心智技能的形成于培养途径等的讨论;c对问题解决的实质、理论模型,问题解决的过程与条件,创造能力及其培养等的讨论.其目的在教学具有不同的规律,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率.6、德育心理研究主要阐述狭义的高等教育过程(即德育过程)的基本心理规律,具体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a对自我意识的基本结构,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规律,大学生自我意识培养的途径等的讨论;b对态度与品德的基本结构,态度与品德发展的基本理论,态度与品德培养的主要途径等的讨论.c对群体及其相互作用的种类,大学生班集体心理的形成与发展,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建立与调适等的讨论;d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咨询原则与方法等的讨论.其目的在于使广大高校教师了解大学生自我意识、道德品质的形成发展规律,明确大学生群体对个体心理的影响及其健康心理的维护,从而提高德育工作的自觉性和有效性.7、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估主要阐述具体教育教学过程的基本原则与规律,具体包括两方面的内容:a对教学设计的作用与基本观点,教学目标、教学任务设计,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设计,教学媒体选择的设计等说明b对教学测量与评价的涵义与种类,有效教学测验的基本要求,教学测验的编制与应用等的说明.其目的在于使广大高校教师掌握科学的教学设计与教学考评方法,提高教育教学的目的性和自觉性.8、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首先,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师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只有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才能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只有了解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才能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道德品质的形成,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维护心理的健康和正常发展.其次,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能够更深刻的理解有关教学措施的心理学依据,从而更主动而科学地驾驭教学方法和教育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艺术,达到全面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第三节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育性原则。2.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个案法。

3.教育实验法运用的核心是实验设计,实验设计中应该遵守两项基本原则:随机化原则、局部控制的原则。4.调查包括口头调查和书面调查(问卷法)两种形式。

调查法在实施的过程中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确定调查方案,进行调查准备,收集并分析结果。第三章 高等教育心理学与高等学校教师 第一节教师的社会角色

1、教师往往同时扮演着如下多重角色?a知识传播者,学习发动者,组织者和评定者;b父母长者,朋友和管理员;c榜样和模范公民;d学生灵魂的塑造者e教育科学研究人员.2、教师角色的影响与作用a教师领导方式对学生的影响;b教学凤格对学生的影响c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影响d教师的举止言谈对学生的影响.第二节 教师的能力素质

1.效能感指人对自己进行某一活动的能力的主观判断.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分为一般教学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两个方面。

自我效能感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种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它包括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两个成分.2.教师效能感对教师行为的影响:(1)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2)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和进一步的学习;(3)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情绪。

3.影响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因素一般可分为外部环境因素和教师自身因素。

4.教师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

5.教师反思的过程分为以下四个环节:具体经验、观察分析、抽象的重新概括、积极的验证。

6.教学反思的成分:认知成分、批判成分、教师的陈述 7.教学反思的方法:反思日记、详细描述、实际讨论、行动研究

8.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一种特殊智力定向能力,是指教师对意外情况和偶发事件能够及时作出灵敏的反应,并采取恰当措施解决问题的特殊能力。9.影响教育机智的因素:(1)对工作和对学生的态度;(2)意志的自制性和果断性;(3)深厚的只是素养和经验积累。10.教育机智表现的形式:善于因势利导,善于随机应变,善于对症下药,善于掌握教育时机和分寸。

11、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主要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的预先计划和安排,二是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的监察,评价和反馈,三是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节,校正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12教学监控能力的因素:a计划性与准备性b课堂教学的组织性c教材呈现的水平与意识d沟通性e对学生进步的敏感性f对教学效果的反省性g职业发展性

13教学监控能力的特征:a能动性b普遍性c有效性 14决定教师教学监控水平的直接因素有三方面:一是教师能否正确,全面地发现和觉察自己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二是教师是否具备了解决教学活动中所存在问题的足够的知识经验;三是已有知识是否能和现存的问题联系起来,进而进行合理的有效的知识重组.第四章 学习心理概述

第一节 学习的实质、类型与特点

1.学习的心理实质: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1)学习是一个介于经验与行为之间的中间变量;(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由经验而产生的学习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由计划的练习或训练而产生的正规学习;另一种是由偶然的生活经历而产生的随机学习。2.广义的学习是动物和人类所共有的心理现象,狭义的学习专指学生的学习。3.学习的一般分类(1)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学习水平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美国教育心理学加涅把学习分成八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学习层级结构。即: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连锁学习、音语联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解决问题学习。(2)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态度

(3)我国心理学家的学习分类:学生的学习课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三类。4.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

(1)学习内容上的特点:专业化程度提高,职业定向性较强;要求掌握丰富的实践知识,培养较强的动手能力;学习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

(2)学习方法上的特点:自学方式日益占重要地位;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课堂学习与课外1.和校外学习相结合。

第三节 高等教育的认知学习论基础

1.美国著名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又根据学习材料2.以学习行为为中介。而学习行为又不是单纯只爱学习动机的影响,它还要受一系列主客观的因素,如学习基础、教师指导、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智力水平、个性特点、健康状况等的制约。因此,只有把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效果三者放在一起加以考察,才能看出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既一致又不一致的关系。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决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唯一条件。

要想使学习上的恶性循环转变成良性循环,关键在于:a改变学生的成败体验,使他获得学习上的成就感;b改善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弥补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欠缺。

在实际教学中要注意:a改变学生的成败感与他们的自我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并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第五章 学习动机及其培养

第一节 学习动机的实质及其作用

一、学习动机的涵义

动机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它与学习活动可以相互激发、相互加强。

动机具有三种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二、学习动机的基本结构 1.学习需要与内驱力

学习情景中的学习内驱力由以下三个方面组成:(1)认知内驱力(2)自我提高内驱力(3)交往内驱力

学习需要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

3.学习需要与学习期待的关系?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是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两者密切相关。学习需要是个体从事学习活动的最根本动力,没有这种自身产生的动力,个体的学习活动就不可能发生。学习需要在学习动机结构中占主导地位。学习需要是产生学习期待的前提之一,正是那些能够满足个体的学习需要与那些使个体感到可以达到的目标的相互作用而形成了学习期待。学习期待指向学习需要的满足。促使主体去达到学习目标。学习期待也是学习动机结构的必不可少的成分。

三、学习动机的种类

近境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近境的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活动直接相连的;远景的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的前途相联系的(与学习的结果相联系)。

四、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

1.学习动机的多元性 2.学习动机的间接性 3.学习动机的社会性 4.学习动机的职业化

五、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并不是直接的,它们之间往往

标准有关,教师应注意这种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b课题难题要适当,经过努力要可以完成,否则,总不能正确完成,就会丧失信心,产生失败感;c课题有易到难呈现,以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感d在某一课题失败时,可先完成有关基础课题,使学生下次在原来失败的课堂上获得成功感。第四节 学习动机的激发

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情景下,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形成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学习动机的有效措施:(简答题只写1.2.3.4.5,论述题多说些)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问题情境指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简言之,问题情境就是一种适度的疑难情境。想创设问题情境,一是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二是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在一般情景下,动机水平增加,学习效果也会提高。动机水平也不是越高越好,动机水平超过一定限度,学习效果反而更差。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这便是有名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简称倒“U”曲线)。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一方面学习者可以根据反馈信息调整学习活动,改进学习策略,另一方面学习者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或避免再犯错误而增强了学习动机。

表扬与奖励比批评与指责能更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适当的表扬的效果优于批评。4.利用争强好胜心理,妥善组织学习竞赛

学习竞赛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

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成败归因。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找出成功和失败的真正原因;另一方面,教师也应根据每个学生过去一贯的成绩的优劣差异,从有利于今后学习的角度进行归因,哪怕这时的归因并不真实。第六章 学习迁移及其促进

第一节 学习迁移的实质及其作用

一、学习迁移的涵义: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学习的迁移现象广泛存在,不仅存在于知识、技能的学习之中,而且存在于态度与品德的学习中。

二、学习迁移的分类:

1.正迁移与负迁移

正迁移(积极迁移)是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负迁移(消极迁移)是指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阻碍作用。2.纵向前移与横向迁移。

3、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4、特殊迁移与普通迁移

三、学习迁移的作用

学习的迁移贯穿于整个教学系统。1.学习迁移使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形成一定稳定的整合的心理结构。2.学习迁移是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是使习得的知识、技能与道德规范向能力与品德转化的关键。

第三节 学习迁移的影响条件(一、学习对象的共同因素;

二、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

三、认知技能与策略;

四、定势的作用:定势也叫心向,它对于学习迁移既有积极影响,也可能起阻碍作用。

第四节 学习迁移的有效促进

一、合理确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确立系统、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是促进学习迁移的重要前提。)

二、科学精选教学材料(所谓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材料,就是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法则、基本方法、基本态度等。)

三、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基本标准就是要使教材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

四、有效设计教学程序(教学程序既包括宏观方面的整体安排即学习的先后顺序安排,也包括微观方面的每一节课的教学程序设计。)

五、教授学生学会学习(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即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习方法是一种学习经验,它可以对后继学习产生一种比较广泛的一般性迁移。)

第七章 认知发展与知识的领会 第一节 认知及大学生认知的发展

一、感知及大学生的观察 1.感知与观察

观察是一种受思维影响的、有意识的、主动的和系统的知觉过程,也叫“思维的知觉”。2.大学生观察发展的特点

(1)一般知觉能力达到成熟水平,知觉的理解性在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2)观察具有明确的目的性。3)观察具有敏感性和系统性。4)观察具有相对的深刻性和稳定性

二、思维及大学生的思维

1.思维与思维品质(思维集中反映着大脑的聪慧程度,是智力的核心因素。思维品质主要指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等方面。

2.人类个体思维的发展历程1)言语前思维阶段;2)直觉行动思维阶段;3)具体形象思维阶段;4)形式逻辑思维阶段;5)辩证逻辑思维阶段。

3.大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1)处于由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2)在常规思维继续发展的同时,创造思维也在显著发展;(3)在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对思维的元认知。第二节 教材直观与知识的感知

一、教材直观与知识的感知的类型和特点

直观可分为实物直观、模像直观和言语直观三种。

二、提高教材直观与知识感知效果的条件是什么?

答:1.灵活运用各种直观形式;2.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4.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三、教材概括与知识的理解

1.教材概括与知识理解的类型:感性概括和理性概括 2.教材概括与知识的理解的一般过程(思维的一般过程):

人们运用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知识经验,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过程,就是思维过程。

3.提高教材概括与知识的理解成效的条件是什么?

答:(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正例又称肯定例证,指包含着概念或规则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例证;反例又称否定例证,指不包含或只包含了一小部分概念或规则的主要属性和关键特征的例证。(2)提供丰富多彩的变式(3)科学的进行比较(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4.教材概括指主体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深度加工改造,从而获得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特征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性的认识的认知活动。

5.教材概括与知识理解的类型?1感性概括

感性概括即直觉概括,是在直观的基础上自发进行的一种低级的概括形式。

首先,感性概括虽然形式上是通过一定的概括得来的是抽象的,而且外延也涉及一类事物而非个别事物,但是从内容上看,并没有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所概括的一般只是事物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其次,感性概括是在直观的基础上,通过反复感知而自发实现的。

2、理性概括

理性概括是在前人认识的指导下,通过对感性知识经验进行自觉的加工改造,来揭示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与联系的过程。首先,理解概括是一种高级的概括形式,揭示的是事物的一般因素与本质因素。其次,理性概括是在主体对感性材料自觉地进行一系列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基础上实现的,是通过思维过程而完成的。再次,在教学条件下,理性的概括是在前人认识的指导下实现的。

第八章 记忆发展与知识的巩固 第一节 记忆及大学生记忆的发展

一、记忆的实质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贮和提取的过程。识记和保持是再认和回忆的前提,再认和回忆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

二、记忆的类型(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三、大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1.逻辑记忆能力得到显著提高2.各种记忆品质得到全面发展3.掌握各种有效的记忆方法

第二节 知识的识记与信息编码

一、知识的识记与编码的实质

二、知识的识记与编码的主要方式1.视觉编码2.语音听觉编码3.语义编码4.语言中介编码

三、影响知识识记与编码的主要因素(影响识记效果的主要因素)

1.材料的数量与性质(识记材料越多,平均需要的时间和诵读的次数越多,识记有意义联系的材料比识记无意义联系的材料效果要好)2.识记的目的性和主动性3.对材料意义的理解度 4.组块化编码5.尽可能使多种分析器协同工作6.觉醒状态7.识记的信心 第三节 知识的保持与信息存贮

一、知识的保持与存贮的含义与方式

1.人们保持的经验有以下几种形式的变化:a保持的内容比原来识记的内容更简略、更概括,一些不太重要的信息趋于消失,而主要内容及其显著特征被保持;b保持的内容比原来识记的内容更详细、更具体、更完整、更合理和有意义;c使原来识记内容中的某些特点更夸张、突出或歪曲,变得更生动、更离奇、更具特色。

2.知识保持与存贮的组织形式:a空间组织b系列组织c联系组织d网络组织e更替组织

二、知识遗忘的过程与特点

1.遗忘及其进程

记忆的内容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再认和回忆时发生错误,就是遗忘。对于遗忘的发展进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第一个研究遗忘的)最早进行了研究。

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2.知识遗忘的特点

1、短时记忆遗忘的特征;

2、长时记忆遗忘的特征

三、记忆遗忘的理论解释(衰退说,干扰说(干扰的两种情况: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同化说,动机说)

四、合理复习,防止遗忘(如何根据遗忘组织复习?)1.复习时机要得当 2.复习方法要合理3.复习的次数要适宜(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时,记忆效果最好;超过150%,效果并不递增,很可能引起厌倦、疲劳等而成为无效劳动。

第十章 问题解决和创造性的培养

1.问题解决有两种类型:一是常规性问题,指解决的是有固定答案的问题,只需使用现成的方法来解决;二是创造性的问题解决,指解决的是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是通过发展新方法、新步骤实现的。

2.问题解决的早期模型:桑代克的尝试-错误模型、苛勒的顿悟模型、杜威的问题解决模型、瓦拉斯的创造性解决

问题模型。

3.问题解决的一般认知过程: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4.问题解决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关的知识经验、定势与功能固着、问题情境、酝酿效应、原型启发、情绪和动机状态。

5.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是一种相对独立,在一定条件下又有相关的非线性关系,高智商虽非高创造性的充分条件,但可以说是高创造性的必要条件。

6.智力操作指智力的加工活动,即对给予的信息内容进行处理,它包括认知、记忆、发散四位、聚合思维和评价。7.发散思维有三种基本特性: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8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设有利于创造性发挥的环境;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头脑风暴法;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戈登技术。

第十二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及其培养

1.态度有三个基本特征:态度是一种“内部状态”;态度与能力不同;态度是通过经验组织或学习而形成的。2.态度的结构:态度认知成分、态度的情感成分、态度的行为成分。

3.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这些稳定的特征和倾向可从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中综合反映出来。

4.品德的心理结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5.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与条件:遵从、认同、内化。6.态度与品德改变的一般过程和条件:道德品质不良的转化,要经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个转化过程须经历醒悟、转变以及巩固和稳定三个阶段。第十三章 群体心理与人际交往的调适

1.群体与因时间和空间上的某些因素偶尔聚会在一起的人群的区别主要在于,群体具有一下三个特点:群体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共同目标;群体是组织化的人群,具有一定结构;群体成员心理上有依存关系和共同感,并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

2.群体划分威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3.社会助长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4.社会堕化也称社会惰化作用或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跟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5.如何克服群众社会惰化的存在?答:①群体成员之间关系密切;②工作本身具有挑战性、号召性或有效地激发人们地卷入水平;③以群体整体成功为目标地奖励引导;④群体有鼓励个人投入地“团体”精神;⑤个人相信群体成员也像自己一样努力。

6.“冒险转移”是群体极化在决策方面的特殊表现。人们倾向于在群体共同决策时比个人决策时表现出更大的冒险性。这种现象被称为冒险转移。造成冒险转移现象的原因是:⑴个人倾向于假设群体鼓励富有冒险性的见解;⑵责任分散;⑶文化价值倾向于对高冒险性有较高评价。7.影响从众的因素:⑴群众的一致性;⑵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⑶个性特征。

8.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⑴交往愿望的迫切性;⑵交往内容的丰富性;⑶交往系统的开放性;⑷交往观念的自主性。

9.按照情感融合的相对程度,将人际关系分为轻度卷入、中度卷入和深度卷入。

10.根据交往双方的情感卷入水平、自我暴露水平的不同,将人际交往分为定向、情感探索、感情交流和稳定交往四个阶段。

11.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⑴交互性原则;⑵社会交换原则;⑶自我价值保护原则;⑷情境控制原则。

12.人际关系的建立:⑴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⑵主动交往;⑶移情

13.良好人际关系的维护:⑴避免争论;⑵不要直接批评、责怪和抱怨别人;⑶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⑷学会批评 第十四章 心理健康教育

1.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方面的内容。心理健康包括两层涵义:⑴无心理疾病;⑵能积极调节自己的心态,顺应环境并有效地、富有建设性地发展和完善个人生活。“无心理疾病”是心理健康的最基本条件。

2.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⑴能够从心理上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⑵能较好的适应现实环境;⑶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⑷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能较好地协调与控制情绪;⑸合理的行为;⑹具有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3.心理卫生,又称精神卫生,是以增进人们的心理健康为目的的,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二是促进和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维护人的心理健康是心理卫生的最终目的。

4.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⑴自我意识明显分化,理想我和现实我出现矛盾;⑵情绪控制能力较低;⑶缺乏人际沟通能力;⑷缺乏学习动机和兴趣;⑸社会适应能力差;⑹家庭问题的影响;⑺缺少心理卫生知识。5.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⑴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研究;⑵传播心理卫生知识;⑶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机构。

6.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⑴入学适应的心理健康教育;⑵大学生学习的心理健康教育;⑶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心理健康教育;⑷大学生恋爱与性的心理健康教育;⑸大学生择业与求职的心理健康教育

第五篇: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资料总结1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资料总结

第一章 高等教育的本质

1、定义: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2、人们普遍把欧洲中世纪大学作为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

3、中世纪大学主要围绕文、法、医、神四科来组织教育和教学,在四科中,文科是基础,学习拉丁文和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等七艺;法、神、医是高级学科。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一个宗旨、两个重点、四有四全

25、高校的教育目的可表述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高级专门人才”。

26、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学说的含义?

(1)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以及生产关系相一致(2)旧社会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3)机器大工业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4)资本主义不可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5)社会主义为人的全

4、英才教育 毛入学率<15%

大众化教育

15%-50%

面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基础,从而为人的全面发展成为可能。(6)只普及化教育 >50%

5、在美国把中等后的所有教育都称为高等教育。

6、《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对高等教育的概念为:本法所称高等教育,是指完成高等中级教育基础上实施的教育。

7、从高等教育的性质上看,高等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是依据专业分工培养高级人才的活动。10、20世纪80年代,哈佛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包括六大类,文学与艺术、科学、历史研究、社会分析、道德思考、外国文化,意在培养出有教养的美国人。

11、我国古代的“学而优则仕”传统与官学的设立便是把教育视为一种政治工具的具体表现。

12、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

13、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P10

14、高等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P12

15、人才培养职能肇始于古代,发展和完善于欧洲中世纪大学,也是现代高等学校最基本的职能。

16、高等教育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学园”;在我国,高等教育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的“稷下学宫”;始于唐代的书院(最早为717年建立的丽正书院,后改为集贤殿书院),则是中国另一种类型的高等学校。

17、最早产生中世纪大学的有:意大利的萨莱诺大学,美国1636年的哈佛学院。

我国近代建立的大学有:天津中西学堂,北洋大学堂、南洋公学、京师大学堂

18、中世纪大学的办学目的与方向决定了其职能基本上是培养专门人才,而科学研究的大学中并没有找到存在的位置和理由。

19、发展科学职能产生的背景是1810年洪堡的柏林大学的创办。柏林大学创办的基本原则是“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

20、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产生于1862年美国《莫里尔法案》的颁布,引发了美国赠地学院运动。

21、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

(1)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基本职能。(2)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3)社会服务是现代高校职能的延伸

22、高校为社会服务的形式?

(1)教学服务(2)科技服务(3)信息服务(4)设备开放服务

第二章 高等教育的目的

23、教育目的指明了在一定社会中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根本问题,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24、教育方针是指“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

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成为现实(7)人的全面发展成为现实的唯一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27、全面发展包括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方向和动力,智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核心,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础,他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8、全面发展教育实施的途径?P3

5(1)教育工作(2)科学研究(3)社会实践

概念

高等教育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它是一个多维、多层次的复杂的综合结构,大致分为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两大部分。

宏观结构包括:层次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域结构、管理体制结构等。

微观结构包括: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材结构、队伍结构等。二 高等教育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高等教育的结构和功能从内部联系、外部联系两个方面反映了高等教育系统的特性。高等教育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对立统一、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没有结构的功能是不存在的,反之,也不存在没有没有功能的结构。另一方面,结构和功能虽联系紧密,但并不存在必然的一一对应的关系。三 影响高等教育结构的因素分析

1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往往是高等教育结构形成、发展以及调整过程中的决定性要素。文化、传统要素 主要包括社会文化的总体水平,由历史传统形成的民族文化特点及观念。科学、技术因素 包括科学技术的总体发展水平与速度、科学技术系统的规模结构等。教育因素 教育制度、义务教育、各级普通教育及职业技术教育的规模和结构。

第二节

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状况和特点分析 一 层次结构

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又称为水平结构,指高等教育内部由于教育程度和水平的高低不同而划分的层次及相互关系。(高等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二 科类、专业结构

三 形式结构

指不同办学形式的高等教育构成状态。根据经费来源和管理体制分为:公私

四 能级结构

研究生院

一般院校(本科)专科(应用及技术)五 地区结构

梯度结构模式

中心城市模式 第三节

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

一 世界教育结构改革两种基本趋势:一体化模式;多样化模式。二 影响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若干因素:学术因素;体制因素;区域发展水平的因素。

三 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只要方向

高等教育应实行稳步发展的方针和“规范、结构、质量、效益”协调统一的发展战略。具体来说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必须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以经济供给能力为支撑点,做到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其次,中央和地方合理分工,突出高等教育为地方服务的功能。

第七章 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教师和学生是最基本的活动要素,他们构成了高等学校活动的主体)第一节

高等学校的教师

一 高等学校教师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作用:第一高校教师通过继承、传播、发展和创造人类科学技术、文化知识,来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第二高校教师通过社会服务,直接推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任务:一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即教书育人。二是展开科学研究。三是为社会服务。

二 高等学校教师的劳动特点

1高等学校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主要表现为教育对象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教育活动以及研究活动内容、技术和手段的专业化等; 2 高校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表现为教师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思想、观念、方法、技术和手段等的创新特征。高校教师劳动的个体性与群体性:表现为教师个体教学与研究活动的相对独立性,与不同个体之间在学科、专业以及任务分工上的协作性,二者间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

三 高等学校教师的培养与提高:关注三个环节1切实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与提高;2选拔培养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教师;3加强高校教师的职业教育;

四 高等学校教师的结构与结构调整

结构(四个方面):

1、职务结构

2、学历结构

3、年龄结构

4、专业结构。

高校教师结构的优化:第一、完善教师聘任制;第二、利用政策手段一道教师在不同地区、不同高校间合理流动;第三、克服高校教师“近亲繁殖”现象。第二节

高等学校的学生

一、高校学生的生理发展特征:首先、生长发育的身体各项指标增长趋于缓慢,已经接近或达到成人水平,运动能力显著增强。其次、大学生内分泌腺的发育达到稳定和成熟,生殖系统逐渐达到成熟。再次、大学生的神经系统已接近成人水平,这一时期的青年表现为善于分析和综合客观事物,能够坚持较长时间的脑力活动。

二、高校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105页)

三、高校学生的基本社会特征:

四、高校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特征: 第三节

高等学校的师生关系

第八章 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 第一节 专业设置与专业调整

一、专业与专业设置

(一)专业的概念

狭义的专业是指高等学校专业,即高等学校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教育单位,由特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和相应的课程体系组成。广义的专业指专门职业,尤指需要经过高等专门化教育后方能从事的复杂劳动的职业。

(二)专业的形成

1、专业的出现以一定的社会分工为前提;

2、专业的出现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不断分化与综合的趋势密切相关;

3、专业的缘起与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有密切联系。

(三)专业设置和调整的原则与指导思想

专业的划分以一定的社会分工为前提,又与一定的学科基础相对应。专业设置的原则与指导思想:

1、遵循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的规律;

2、适应学科、专业本身发展变化的需要;

3、从实际出发,随时调整专业结构;

4、专业范围覆盖面较宽广;

5、专业设置布局合理性;

6、适合学校的办学条件。

二、我国高校的专业设置与调整(115页)

(一)我国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历程

(二)我国的专业设置与调整的教训

三、市场经济体制下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与专业调整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基本要求

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公民个人的需要为基本出发点;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反展的水平和趋势,更新、改造原有的专业,积极扶植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新兴专业;符合高级人才成长的规律,以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为此应保持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的相对稳定性。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具体做法 在适应当前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第二节 人才素质、培养目标和规格 第九章 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 第一节 高等学校的教学过程 第二节 高等学校的教学原则

第一章 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 人类心理现象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里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活动又称心理现象,简称心理。

2.个体心理是指个人具有的或在个人身上发生的心理现象。个体心理可以分为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四个方面。3.心理动力包括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动机是人类的各种需要,是个体积极的源泉。

4.人的心理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识过程。

5.认知过程是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言语等。

6.情绪是对客观事务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7.心理学把这种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有意识地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叫做意志过程。意志常常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并对人的行为具有发动和制止作用

8.人的心理活动总是处在睡眠状态、觉醒状态或注意状态下。9.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10.行为和心理密切相关,心理学有时也可以叫做行为科学。11.人的心理除有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无意识是指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意识是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特征,无意识也是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第二节 心理学的过去和现在 1.德国著名的心理薛家冯特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心理学实验室,这是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第二章 教育心理学与高等教育心理学 第三节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练习实际的原则、教育性原则。

2.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个案法。

3.教育实验法运用的核心是实验设计,实验设计中应该遵守两项基本原则:随机化原则、局部控制的原则。

4.调查包括口头调查和书面调查(问卷法)两种形式。

调查法在实施的过程中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确定调查方案,进行调查准备,收集并分析结果。第三章 高等教育心理学与高等学校教师 第二节 教师的能力素质

1.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分为一般教学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两个方面。

2.教师效能感对教师行为的影响:(1)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2)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和进一步的学习;(3)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情绪。

3.影响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因素一般可分为外部环境因素和教师自身因素。

4.教师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

5.教师反思的过程分为以下四个环节:具体经验、观察分析、抽象的重新概括、积极的验证。

6.教学反思的成分:认知成分、批判成分、教师的陈述 7.教学反思的方法:反思日记、详细描述、实际讨论、行动研究 8.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一种特殊智力定向能力,是指教师对意外情况和偶发事件能够及时作出灵敏的反应,并采取恰当措施解决问题的特殊能力。

9.影响教育机智的因素:(1)对工作和对学生的态度;(2)意志的自制性和果断性;(3)深厚的只是素养和经验积累。

10.教育机智表现的形式:善于因势利导,善于随机应变,善于对症下药,善于掌握教育时机和分寸。第四章 学习心理概述

第一节 学习的实质、类型与特点

1.学习的心理实质: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1)学习是一个介于经验与行为之间的中间变量;(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由经验而产生的学习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由计划的练习或训练而产生的正规学习;另一种是由偶然的生活经历而产生的随机学习。

2.广义的学习是动物和人类所共有的心理现象,狭义的学习专指学生的学习。3.学习的一般分类

(1)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学习水平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美国教育心理学加涅把学习分成八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学习层级结构。即: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连锁学习、音语联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

学习、解决问题学习。

(2)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态度

(3)我国心理学家的学习分类:学生的学习课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三类。4.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

(1)学习内容上的特点:专业化程度提高,职业定向性较强;要求掌握丰富的实践知识,培养较强的动手能力;学习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

(2)学习方法上的特点:自学方式日益占重要地位;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课堂学习与课外和校外学习相结合。第三节 高等教育的认知学习论基础

1.美国著名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又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并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教育心理学5~8章 第五章 学习动机及其培养 第一节 学习动机的实质及其作用

一、学习动机的涵义

动机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动机具有三种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二、学习动机的基本结构 1.学习需要内驱力

学习情景中的学习内驱力由以下三个方面组成:(1)认知内驱力(2)自我提高内驱力(3)交往内驱力 2.学习期待与诱因

3.学习需要与学习期待的关系

三、学习动机的种类

近境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近境的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活动直接相连的;远景的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的前途相联系的(与学习的结果相联系)。

四、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

1.学习动机的多元性2.学习动机的间接性 3.学习动机的社会性4.学习动机的职业化

五、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并不是直接的,它们之间往往以学习行为为中介。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决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唯一条件。第四节 学习动机的激发

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情景下,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形成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动机的有效措施:(简答题只写1.2.3.4.5,论述题多说些)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问题情境指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简言之,问题情境就是一种适度的疑难情境。想创设问题情境,一是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二是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在一般情景下,动机水平增加,学习效果也会提高。动机水平也不是越高越好,动机水平超过一定限度,学习效果反而更差。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这便是有名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简称倒“U”曲线)。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一方面学习者可以根据反馈信息调整学习活动,改进学习策略,另一方面学习者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或避免再犯错误而增强了学习动机。

表扬与奖励比批评与指责能更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适当的表扬的效果优于批评。

4.利用争强好胜心理,妥善组织学习竞赛 学习竞赛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成败归因。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找出成功和失败的真正原因;另一方面,教师也应根据每个学生过去一贯的成绩的优劣差异,从有利于今后学习的角度进行归因,哪怕这时的归因并不真实。

第六章 学习迁移及其促进 第一节 学习迁移的实质及其作用

一、学习迁移的涵义: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学习的迁移现象广泛存在,不仅存在于知识、技能的学习之中,而且存在于态度与品德的学习中。

二、学习迁移的分类 1.正迁移与负迁移

正迁移(积极迁移)是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负迁移(消极迁移)是指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阻碍作用。

三、学习迁移的作用

学习的迁移贯穿于整个教学系统。

1.学习迁移使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形成一定稳定的整合的心理结构。

2.学习迁移是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是使习得的知识、技能与道德规范向能力与品德转化的关键。

第三节 学习迁移的影响条件(一、学习对象的共同因素;

二、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

三、认知技能与策略;

四、定势的作用:定势也叫心向,它对于学习迁移既有积极影响,也可能起阻碍作用。第四节 学习迁移的有效促进

一、合理确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确立系统、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是促进学习迁移的重要前提。)

二、科学精选教学材料(所谓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材料,就是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法则、基本方法、基本态度等。)

三、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基本标准就是要使教材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

四、有效设计教学程序(教学程序既包括宏观方面的整体安排即学习的先后顺序安排,也包括微观方面的每一节课的教学程序设计。)

五、教授学生学会学习(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即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习方法是一种学习经验,它可以对后继学习产生一种比较广泛的一般性迁移。)

第七章 认知发展与知识的领会 第一节 认知及大学生认知的发展

一、感知及大学生的观察 1.感知与观察

观察是一种受思维影响的、有意识的、主动的和系统的知觉过程,也叫“思维的知觉”。2.大学生观察发展的特点

(1)一般知觉能力达到成熟水平,知觉的理解性在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2)观察具有明确的目的性(3)观察具有敏感性和系统性(4)观察具有相对的深刻性和稳定性

二、思维及大学生的思维

1.思维与思维品质(思维集中反映着大脑的聪慧程度,是智力的核心因素。思维品质主要指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等方面。

2.人类个体思维的发展历程(1)言语前思维阶段;(2)直觉行动思维阶段;(3)具体形象思维阶段;(4)形式逻辑思维阶段;(5)辩证逻辑思维阶段。

3.大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1)处于由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2)在常规思维继续发展的同时,创造思维也在显著发展;(3)在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对思维的元认知。

第二节 教材直观与知识的感知

一、教材直观与知识的感知的类型和特点 直观可分为实物直观、模像直观和言语直观三种。

二、提高教材直观与知识感知效果的条件是什么?

答:1.灵活运用各种直观形式;2.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4.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三、教材概括与知识的理解

1.教材概括与知识理解的类型:感性概括和理性概括 2.教材概括与知识的理解的一般过程(思维的一般过程):

人们运用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知识经验,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过程,就是思维过程。3.提高教材概括与知识的理解成效的条件是什么?

答:(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正例又称肯定例证,指包含着概念或规则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例证;反例又称否定例证,指不包含或只包含了一小部分概念或规则的主要属性和关键特征的例证。(2)提供丰富多彩的变式(3)科学的进行比较(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第八章 记忆发展与知识的巩固 第一节 记忆及大学生记忆的发展

一、记忆的实质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贮和提取的过程。

识记和保持是再认和回忆的前提,再认和回忆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

二、记忆的类型(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三、大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1.逻辑记忆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2.各种记忆品质得到全面发展

3.掌握各种有效的记忆方法 第二节 知识的识记与信息编码

一、知识的识记与编码的实质

二、知识的识记与编码的主要方式

1.视觉编码2.语音听觉编码3.语义编码4.语言中介编码

三、影响知识识记与编码的主要因素(影响识记效果的主要因素)

1.材料的数量与性质(识记材料越多,平均需要的时间和诵读的次数越多,识记有意义联系的材料比识记无意义联系的材料效果要好)

2.识记的目的性和主动性3.对材料意义的理解度

4.组块化编码5.尽可能使多种分析器协同工作 6.觉醒状态7.识记的信心 第三节 知识的保持与信息存贮

一、知识的保持与存贮的含义与方式

二、知识遗忘的过程与特点

1.遗忘及其进程

记忆的内容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再认和回忆时发生错误,就是遗忘。

对于遗忘的发展进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第一个研究遗忘的)最早进行了研究。

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2.知识遗忘的特点

三、记忆遗忘的理论解释(衰退说,干扰说(干扰的两种情况: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同化说,动机说)

四、合理复习,防止遗忘(如何根据遗忘组织复习?)

1.复习时机要得当 2.复习方法要合理

3.复习的次数要适宜(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时,记忆效果最好;超过150%,效果并不递增,很可能引起厌倦、疲劳等而成为无效劳动。

第十章 问题解决和创造性的培养

1.问题解决有两种类型:一是常规性问题,指解决的是有固定答案的问题,只需使用现成的方法来解决;二是创造性的问题解决,指解决的是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是通过发展新方法、新步骤实现的。2.问题解决的早期模型:桑代克的尝试-错误模型、苛勒的顿悟模型、杜威的问题解决模型、瓦拉斯的创造性解决问题模型。3.问题解决的一般认知过程: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4.问题解决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关的知识经验、定势与功能固着、问题情境、酝酿效应、原型启发、情绪和动机状态。

5.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是一种相对独立,在一定条件下又有相关的非线性关系,高智商虽非高创造性的充分条件,但可以说是高创造性的必要条件。

6.智力操作指智力的加工活动,即对给予的信息内容进行处理,它包括认知、记忆、发散四位、聚合思维和评价。7.发散思维有三种基本特性: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8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设有利于创造性发挥的环境;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头脑风暴法;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戈登技术。第十二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及其培养

1.态度有三个基本特征:态度是一种“内部状态”;态度与能力不同;态度是通过经验组织或学习而形成的。

2.态度的结构:态度认知成分、态度的情感成分、态度的行为成分。3.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这些稳定的特征和倾向可从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中综合反映出来。

4.品德的心理结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5.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与条件:遵从、认同、内化。6.态度与品德改变的一般过程和条件:道德品质不良的转化,要经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个转化过程须经历醒悟、转变以及巩固和稳定三个阶段。

第十三章 群体心理与人际交往的调适

1.群体与因时间和空间上的某些因素偶尔聚会在一起的人群的区别主要在于,群体具有一下三个特点:群体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共同目标;群体是组织化的人群,具有一定结构;群体成员心理上有依存关系和共同感,并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2.群体划分威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3.社会助长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4.社会堕化也称社会惰化作用或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跟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5.如何克服群众社会惰化的存在?答:①群体成员之间关系密切;②工作本身具有挑战性、号召性或有效地激发人们地卷入水平;③以群体整体成功为目标地奖励引导;④群体有鼓励个人投入地“团体”精神;⑤个人相信群体成员也像自己一样努力。6.“冒险转移”是群体极化在决策方面的特殊表现。人们倾向于在群体共同决策时比个人决策时表现出更大的冒险性。这种现象被称为冒险转移。造成冒险转移现象的原因是:⑴个人倾向于假设群体鼓励富有冒险性的见解;⑵责任分散;⑶文化价值倾向于对高冒险性有较高评价。

7.影响从众的因素:⑴群众的一致性;⑵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⑶个性特征。

8.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⑴交往愿望的迫切性;⑵交往内容的丰富性;⑶交往系统的开放性;⑷交往观念的自主性。

9.按照情感融合的相对程度,将人际关系分为轻度卷入、中度卷入和深度卷入。

10.根据交往双方的情感卷入水平、自我暴露水平的不同,将人际交往分为定向、情感探索、感情交流和稳定交往四个阶段。11.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⑴交互性原则;⑵社会交换原则;⑶自我价值保护原则;⑷情境控制原则。

12.人际关系的建立:⑴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⑵主动交往;⑶移情

13.良好人际关系的维护:⑴避免争论;⑵不要直接批评、责怪和抱怨别人;⑶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⑷学会批评 第十四章 心理健康教育

1.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方面的内容。心理健康包括两层涵义:⑴无心理疾病;⑵能积极调节自己的心态,顺应环境并有效地、富有建设性地发展和完善个人生活。“无心理疾病”是心理健康的最基本条件。

2.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⑴能够从心理上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⑵能较好的适应现实环境;⑶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⑷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能较好地协调与控制情绪;⑸合理的行为;⑹具有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

3.心理卫生,又称精神卫生,是以增进人们的心理健康为目的的,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二是促进和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维护人的心理健康是心理卫生的最终目的。

4.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⑴自我意识明显分化,理想我和现实我出现矛盾;⑵情绪控制能力较低;⑶缺乏人际沟通能力;⑷缺乏学习动机和兴趣;⑸社会适应能力差;⑹家庭问题的影响;⑺缺少心理卫生知识。

5.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⑴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研究;⑵传播心理卫生知识;⑶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机构。

6.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⑴入学适应的心理健康教育;⑵大学生学习的心理健康教育;⑶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心理健康教育;⑷大学生恋爱与性的心理健康教育;⑸大学生择业与求职的心理健康教育

下载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资料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资料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教案

    教 案课程名称:特殊教育学 授课对象:特殊教育专业学生 课程名称:《特殊教育学》 课程主题:第4章 特殊教育的对象 第一节 生理发展异常学生 授课对象:特殊教育专业学生 一、【教......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 心理学试题总结(精选)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 心理学试题总结 接和间接关系的事情,但也重视基本理论问题的讨 心理学考试提纲 1、心理学及结构(个体心理系统)? 论。因此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生的......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试题总结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 心理学试题总结 心理学考试提纲 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心理现象 心理状态:注意、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

    高校教师资格证最全资料-1

    d 《教师职业道德》 道德是在实际生活中根据人们的需求而逐步形成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它是由社会的经济关系决定的,其目的是按照一个“善”的原则去创造地完善社会......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总结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 《教育学》和《心理学》书本资料总结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资料总结《教育学》和《心理学》 1、定义: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

    山西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校教师道德修养

    1.师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是调节教师与他人、与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定社会对教师职业行为的......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小条(四)

    一、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主要作用: 1、有助于提高师资水平;2、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3、有助于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二、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资料3

    34.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人们全面发展学说的理论新贡献内涵是什么? 35.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思想内涵是什么?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高等教育的意义。 36. 谈谈你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