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试题总结

时间:2019-05-13 01:03: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试题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试题总结》。

第一篇: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试题总结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 心理学试题总结 心理学考试提纲

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心理现象 心理状态:注意、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理论任务;第二,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以提高教学效率、学生素质以及教师教学

1、心理学及结构(个体心理系统)?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规律的科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及其规律。人的心理现象就是指通常所说的人的心理活动经常表现出来的各种形式、形态或状态。人的心理现象是一个多层次相关联的复杂的大系统。人的心理活动分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三个方面或子系统。心理过程是指,在人的认识、情感、意志行动方面表现出来的那些心理活动,它们经常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中。个性心理就是指,一个人在心理过程的发展和进程中,经常表现出来的那些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点。在心理活动的进程中,就从心理过程到个性心理特点形成的过渡阶段,常常会出现一种相对持续的状态,称之为心理状态。

灵感、激情、犹豫等 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点

以上所述,就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2、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心理学定义、内容、学科特点、任务?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是研究教与学的心理规律的学科。它不仅重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社会交往,而且也强调数量化的客观科学研究;它最关注与教育教学过程中有着直接和间接关系的事情,但也重视基本理论问题的讨论。因此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规律的科学,是一门介于社会与自然、应用与理论之间的交叉学科。的科学,它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的重要分支。

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领域有: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基础、高等学校的教学心理、高等学校的德育心理与高等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征:

1)高等教育心理学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分支学科; 2)高等教育心理学是反映高等专业教育特色的教育心理学;

3)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大学生;

4)高等教育心理学要为实现高校的社会职能和教学方法提供心理学依据。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归纳起来有两个方面:第一,探索、构建本学科的水平的教育实践任务。

3、学习及作用?学生的学习?大学生学习特点

学习是动物和人所共有的社会现象。人类的学习是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以语言为中介,通过思维自觉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地过程。学习是人类生存发展地基本手段。作用:只有通过学习,人才能成为全面发展的新人。

1)获取知识。人们要获得知识,就得通过一定形式和一定时间的学习活动,把人类千百年来积累的最基本最主要的知识学到手,把前人积累的经验逐步转化为自己的经验。

2)发展智能。人们通过学习,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发展了人的智力和能力。

3)提高素质。学习在全面提高

根据学习方式的不同可

动机的形成。

1、需要过某些刺激使人发奋起来。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等方面耶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习的分类;

1、计划性,2、间接性,3、高效性。

学生的学习不仅要把握知识经验和技能,还要发展智能,培养行为习惯,以及增强道德品质和促进人格发展。

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独特的特点。

(一)大学生学习内容的特点:

1、专业化程度较高,职业定向性较强;

2、实践知识丰富,动手能力较强;

3、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

(二)大学生学习方法的特点:

1、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

2、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

3、课堂学习与课外和校外学习相结合。

4、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

以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两种。接受学习是将学生将要学习的概念、原理等内容以结论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传授、学生接受。发现学习是指将学生要学习的概念、原理等内容不直接呈现,需要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探索、发现而获得。

5、动机与基本结构?动机的机能

动机是引起并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的动力。动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对人的行为发动、维持和促进的能量,直接影响行为的强度和效果;其二,具有某种动机的行为总是指向某一目标,而忽视其他方面,使行为表现出明显的选择性。

是动机形成的内在基础。人的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形成的。人们一旦有需要,就会设法满足这个需要,只要外界环境中存在着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对象,个体活动的动机就可能出现。但是只有需要达到一定的强度后,才会转化为相应的动机,还要有诱因的作用。

2、诱因是动机形成的外部条件。诱因是指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外部刺激物,是引起动机的外部条件。

6、学习动机?如何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心理特点,它是在学习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刺激和维持学生学习活动,并力图促使学习活动趋向教师所设定的目标的心理过程和内部动力。

学生的行为要受到动机的支配,动机的激发是指通

大学生的学习动机起源于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动机的激发是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充分调动起来。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增强学习材料的科学性与趣味性;

3)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4)进行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与批评;

5)组织学习竞赛,激发学生的成功感;

6)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进学生继续努力;

7)科学设计任务难度,适当控制动机水平。

7、学习迁移及类型

学习迁移是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形成的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学习迁移的本质

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贯穿于整个教学系统。

类型:

1、普遍迁移与特殊迁移(根据迁移范围的大小划分)。前者指的是具体知识与技能的迁移,范围较小,后者指的是观念或态度的迁移,范围较大。

2、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前者指的是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后者是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

3、侧向迁移和纵向迁移。前者是指习得的概念和一般规则在新情境中的简单运用,一般不会产生新的规则;后者是指习得概念和规则在新情境中运用之后产生新的高级规则。

4、低路迁移与高路迁移。前者是指经过充分的变式练习之后,技能运用达到了自动化境地,这样技能就可以产生自动迁移,不需要反省认知的参与;后者式指在新的情境中有意识地运用先前学习地

抽象知识解决问题。

5、两类知识迁移。把知识分为陈述性和程序性两类,共四种迁移(程序-程序,称述-成陈述,程序-陈述,陈述-程序)

8、问题解决?问题情境?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有那些? 问题就是疑难、疑惑或难题,就是个体所遇到的不能用已有知识经验直接加以处理的疑难情境。问题解决是由一定情境疑难引起的,需要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对这一情境予以顺利排除的过程。它通常具有四个基本特点:问题情境性、目的指向性、操作序列性和认知操作性。其主要形式有两种:常规性问题解决和创造性问题解决。前者解决的是有现成方法和固定答案的问题,后者解决的是没有现成方法和固定答案的问题。

问题情境是指问题解决者所要解决的问题的客观情

景和刺激模式,通常称为问题条件。在问题超过了个人已有知识经验的范围或隐蔽不清的情况下,就会出现问题情境。问题情境与个人的认知结构差异越大,问题就越难解决,相反则问题容易解决。

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有:

1、情绪与动机。动机影响问题解决的效果,动机的强度不同,影响的大小也不同。情绪对问题解决也有一定影响,消极情绪会阻碍问题解决的速度,积极的情绪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2、对问题情境的知觉。问题情境与个人的认知结构差异越大,问题就越难解决,相反则问题容易解决。

3、定势。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它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定势是以前多次运用某一思维程度解决同类问题,从而逐步形成了习惯性的反

应,在以后的问题解决中仍然沿用习惯程度去解决问题,影响解决问题的倾向性。

4、功能固着。功能固着指一个人看到某个物体的一种惯常用途后,就很难看出它的其他新用途;如果初次看到的物体越重要,就越难看出它的其他用途。在功能固着的影响下,人们不易摆脱事物用途的固有观念,因而直接影响人们灵活地解决问题。

5、原型启发。对解决问题能产生启发作用的十事物叫原型。原型对事物产生启发作用就是原型启发。原型之所以有启发作用,是因为原型与要解决的问题之间存在者某些共同点、相似之处,通过联想人们可以从原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原型启发对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具有很大作用。

9、原型启发

原型启发。对解决问题能产生启发作用的十事物叫原型。原型对事物产生启发作用就是

原型启发。原型之所以有启发作用,是因为原型与要解决的问题之间存在者某些共同点或相似点,通过联想人们可以从原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原型启发对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具有很大作用。

10、元认知

元认知是一种学习策略。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的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它具有两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元认知知识是对有效完成任务所需的技能、策略及来源的意识-知道做什么,是在完成任务之前的一种认识;元认知控制则是运用自我监视机制确保任务能成功地完成-知道何时做什么、如何做,是对认知行为的管理与控制。元认知策略大致可分三种:

1、计划策略,包括设置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产生待回答的问题以及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

2、监控策略,包括阅读时对注意加以跟踪,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考试时监视自己的速度和时间等。有两种具体的监控策略-领会监控和集中注意。

3、调节策略,调节策略能帮助学生矫正学习行为,使他们能补救理解上的不足。

11、作为教师,你是如何理解高校教师角色的?

角色,亦即社会角色,它指个人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相应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并按照一定的社会期望,运用一定权力来履行相应社会职责的行为。“教师”一词有两重含义,“既指一种社会角色,又指这一角色的承担者”。由于教育活动的多样性,以及教师这一职业行为的艰巨性、复杂性和专业性,教师具有多种角色。根据我国教师的活动、职责和任务,教师的角色划分为:

1、知识传播者、学习发动者、组织者和评定者角色;

2、父母形象角色、朋友角色、管理员角色;

2、青少年团体工作者,公共关系人员、心理辅导人员等社会活动角色;

4、榜样、模范公民角色;

5、学生灵魂塑造者角色;

6、教育科学研究者角色。总的来说,教师的角色功能都是为了完成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和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

12、创造性及其实质?创造性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在高校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就是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作出新的成绩或东西。创造力就是一种创造的能力,也成称为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力具有以下的属性:

1、创造能力是由个人产品决定的;

2、创造能力是一种心理过程;

3、创造能力是由测验和评价结果决定的,4、创造能力与人格特质有关,创造能力决定于某种人格特征与动机特性。

影响创造力的因素可以概括为认知因素和人格因素两大类:

1、认知因素,包括智商、领域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三方面。研究表明,高创造力必须由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低智商不可能有高创造力;创造力一般都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学习者需要以一定的知识经验为背景,去理解问题的含义和结构,去寻找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办法。

2、人格因素。创造力与创造者的人格特质关系更加密切。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创造兴趣,勇敢而独立的个性和批判精神,积极的心理承受力和开放的心胸对创造力的形成尤其有很大影响。

培养创造力应着重进行创造性思维方法训练,通过创造性思维方法训练,每个人的创造力可以充分地挖掘出来。综合教育心理学地研究,应该训练大学生掌握以下几种创造性思维方法:

1、发散思维法。发散思维训练是训练创造性思维地一种最常见的方式。主要内容是用途发散、结构发散、形态发散、方法发散。

2、类比思维法。类比思维法是根据两个对象的相似关系受到启发而产生类推的一种创造性思维方法。

3、逆向思维法。逆向思维指从一定的事物、事理和观点、方法等相反或相对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并使问题得到创造性解决的一种思维方式。

4、转换思维法。转换思维法即指通过对某种观念、理论或策略、方法等进行变换,而使问题最终获得创造性解决的一种方法。

5、直觉思维法。训练大学生直觉思维的途径和方法有:进行跳跃性思维训练,进行灵感性思维训练,进行整合性思维训练,进行猜测性思维训练。

13、品德、品德心理结构及相互关系?道德意识的形成过程?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品德的心理结构是指品德这种个体心理现象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品德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感情、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成分组成。

1、道德认识,又称道德观念,是指个体对于道德行为规范中的是非、善恶、好坏以及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人的认识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

2、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实现及其所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也就是人在心理上所产生的对某种道德义务的爱憎、喜恶等情感体验。

3、道德意志,是人在产生道德行为过程中表现的意志品质,是人们自觉克服履行道德义务过程中的困难和障碍的能力与毅力,是为达到既定的道德目规范而自觉努力的心理过程,是道德意识向道德实践转化的过程。

4、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和道德情感激励下表现出来对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品德结构中道德认识、道德感情、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种成分是彼此联系互相促进的,处在一个互动的、开放的统一整体中。道德认识是基础,是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产生的依据,并对道德行为具有调节作用;道德情感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动力;道德行为是品德的综合表现和检验依据,道德意志是道德行为的精神支柱。

14、耶克斯多德逊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Yerks)、多德逊(Dodson)研究发现,动机的激活水平和行为效率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呈现倒 U 型的函数关系:激活水平太低,影响行为效率;激活水平过高,行为发生紊乱,同样缺乏行为效率;而当激活水平适当时,其行为效率高。由此提出了著名的耶克斯-多德逊定律。研究还发现,动机激活水平与任务难度之间的关系。认为最佳的动机激活水平与任务难度有关:任务越容易,动机激发的水平高;任务越困难,动机激发的水平越低;而任务难度中等时,动机激发水平适当。根据这个理论,科学设计大学生学习任务难度适当控制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激活水平,从而实现提高大学生学习积极性,取得优良成绩的目的。

15、你是怎样认识人的心理健康状态的?评价大学生心理健

康的标准有哪些?

(广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狭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保持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必须符合三项基本原则:

1、心理活动与客观环境的同一性原则,2、心理过程之间协调一致性原则,3、个性特征的行对稳定性原则。心理健康标志着人的心理调试能力和发展水平,即人在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化时,能持久地保持正常的心理状态,是诸多的心理因素在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下运作的综合体现。

根据心理健康界定的原则以及大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和角色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可以概括为八个方面:

1、智力正常;

2、情绪适中;

3、意志健全;

4、人格统一完整;

5、自我意识正确;

6、人际关系和谐;

7、社会适应良好;

8、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16、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高等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和高等教育相结合的产物。高等教育心理学的首要任务在于揭示大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形成道德品质、培养自我意识、协调人际关系的心理规律,从而使教育工作建立在心理科学的基础上,提高高等教育的科学性和效益,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高等教育心理学对教师有效地独立学习和自我培养也可提供必要的帮助。高校青年教师了解和掌握一定的高等教育心理学理论是十分必要的。

1、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提高师资水平;

2、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师提升教学能力;

3、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师增强角色胜任能力;

4、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师掌握心理健康知识。

17、心理定势?功能固着?二者的联系与区别

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它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定势是以前多次运用某一思维程度解决同类问题,从而逐步形成了习惯性的反应,在以后的问题解决中仍然沿用习

惯程度去解决问题,影响解决问题的倾向性。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解决类似问题,具有积极作用,但在条件变化的情况下解决创造性问题,思维定势就可能使思维受到旧框架的限制而缺乏变通性和灵活性,表现出消极影响。

功能固着指一个人看到某个物体的一种惯常用途后,就很难看出它的其他新用途;如果初次看到的物体越重要,就越难看出它的其他用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人们能否改变事物固有的功能以适应新的情境的需要,常常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功能固着的影响下,人们不易摆脱事物用途的固有观念,因而直接影响人们灵活地解决问题。

心理定势和功能固着都是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都是指以前的观念或方法对解决现有的问题的影响。不同的是,心理定势的影响有积极也有消极,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解决类似问题,是具有积极作用的,在条件变化的情况下解决创造性问题,表现出消极影响。而功能固着则会干扰和限制人们的创造性思维,影响新假设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

18、自我意识?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特点?如何帮助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如何对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自我意识也被称为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身心状况、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意向。首先,自我意识是人的意识活动的一种形式。其次,自我意识是人的心理区别与动物心理的基本特点。最后,自我意识作为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性形成水平的标志。

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充分性、完整性与社会性。随着大学生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水平得到增强,更具有完整性、社会性。大学生自我认识的能力明显提高,变得客观主动全面,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有着深度的认知,并强烈关心自己的社会发展,力图将社会的期望内化为自我的品质。

二、大学生自我体验的丰富性、波动性与敏感性。大学生自我体验十分丰富,特他们对自己的态度从方向上有正有负,在层次上有深有浅。同时大学生的自我体验仍有一定程度的波动性,而且敏感性极强,他们对涉及

“我”以及与“我”相联系的一切事物都非常敏感。

三、大学生自我控制的自觉性、独立性与自主性。随着大学生在高校的学习、生活的深入,大学生的理性认识增强,经验增多,行为过程中常能以社会行为规范和内心自省信念要求自己,自控意识明显提高。

四、大学生自我规划的稳定性、长远性与现实性。自我规划是自我意识中重要的因素,大学生的自我规划,在动机上由波动性向稳定性发展,在目标上由短暂型向长远型发展,把较长远的目标作为规划的重点,在内容上,大学生逐步能结合自己的实际,都自我规划的内容进行选择和判断,由幻想到实际。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是在社会和大学生自我的教育中逐步实现的。社会和高校的教育要建立有利于大学生自我意识积极发展的导向系统,教育大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教育系统,逐步实现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

一、建立大学生自我意识积极发展的导向系统。从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规律入手,教育和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自我意识的导向系统。

二、帮助大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教育系统。自我意识的完善归根结底是依靠每个个体在社会生活中最终形成的。因此,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更需要大学生通过自我教育,实现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的自我意识各成分的协调发展。

在高校中要引导大学生及时、恰当、有效地监督、调节自己的行为活动,实现自我与理想自我地积极统一,这是自我教育的主要内容,也使自我完善的过程。

1、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大学生正确的自我认识是其自我意识完善的基础。首先,通过与他人比较,认识和评价自己,正确把握现实自我。其次,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中认识和评价自我,做到投射自我的客观评价。再次,通过反省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来认识评价自我,积极实现理想自我。

2、引导大学生积极悦纳自我,就是对自己的本来面目持认可、肯定的态度。引导大学生积极悦纳自我,客观展示自我,让别人了解自己,有助于正确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有助于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有助于密切人际关系。

3、引导大学生努力塑造自我、完善自我。塑造自我、自我完善是个体在认识自我、悦纳自我的基础上,自觉规划行为目标,主动调节自身行为,积极改造自己的个性,使个性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要求的过程。

19、教师心理健康的意义及维护

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有利于个人的身心健康,有助于提高生活、学习和工作效率,而且也直接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心理健康和知识学习,并将对学生的未来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大力加强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维护和促进意义重大。

1、教师的心理健康有助于身体健康;

2、教师的心理健康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

3、教师的心理健康有助于促进学生发展和成长。(1)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2)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的知识学习;(3)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师生关系;(4)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

维护和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必须要综合考虑,从多方面着手。

(一)优化社会环境。

1、提高教师社会地位,改善教

师生活条件;

2、深化教育改革,个性品质 减轻教师心理压力;

3、提高培

训质量,增强教师的职业满意感;

4、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重塑教师形象;

5、开展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优化教师心理素质。

(二)完善学校管理。

1、优化学校环境;

2、端正领导作风;

3、健全激励机制;

4、密切人际关系;

5、开展健康休闲。

(三)注重自我维护。

1、树立科学观念;

2、进行身体锻炼;

3、学会科学用脑;

4、丰富业余生活;

5、扩大人际交往;

6、善于调节情绪。

20、人际交往的功能及影响因素

人际交往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人际交往包括两个方面的意义:从动态的角度说,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和物品交换。从静态的角度说,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已经形成起来的关系,即通常所说的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的功能:

1、信息交流功能;

2、促进发展功能;

3、协调整合功能;

4、自我认识功能;

5、心理保健功能。

影响因素:

1、仪表;

2、空间距离;

3、交往频率;

4、相似性;

5、互补性;

6、能力;

7、

第二篇: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 心理学试题总结(精选)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 心理学试题总结

接和间接关系的事情,但也重视基本理论问题的讨

心理学考试提纲

1、心理学及结构(个体心理系统)?

论。因此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规律的科学,是一门介于社会与自然、验地过程。学习是人类生存发展地基本手段。作用:只有通过学习,人才能成为全面发展的新人。1)获取知识。人们要获得知识,就得通过一定形式和理等内容以结论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传授、学生接受。发现学习是指将学生要学习的概念、原理等内容不直接呈现,需要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探索、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规律的科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及其规律。人的心理现象就是指通常所说的人的心理活动经常表现出来的各种形式、形态或状态。人的心理现象是一个多层次相关联的复杂的大系统。人的心理活动分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三个方面或子系统。心理过程是指,在人的认识、情感、意志行动方面表现出来的那些心理活动,它们经常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中。个性心理就是指,一个人在心理过程的发展和进程中,经常表现出来的那些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点。在心理活动的进程中,就从心理过程到个性心理特点形成的过渡阶段,常常会出现一种相对持续的状态,称之为心理状态。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心理现象心理状态:注意、灵感、激情、犹豫等 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点 以上所述,就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2、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心理学定义、内容、学科特点、任务?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是研究教与学的心理规律的学科。它不仅重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社会交往,而且也强调数量化的客观科学研究;它最关注与教育教学过程中有着直

应用与理论之间的交叉学科。

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的重要分支。

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领域有: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基础、高等学校的教学心理、高等学校的德育心理与高等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征:

1)高等教育心理学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分支学科; 2)高等教育心理学是反映高等专业教育特色的教育心理学;

3)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大学生;

4)高等教育心理学要为实现高校的社会职能和教学方法提供心理学依据。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归纳起来有两个方面:第一,探索、构建本学科的理论任务;第二,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以提高教学效率、学生素质以及教师教学水平的教育实践任务。

3、学习及作用?学生的学习?大学生学习特点学习是动物和人所共有的社会现象。人类的学习是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以语言为中介,通过思维自觉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

一定时间的学习活动,把人类千百年来积累的最基本最主要的知识学到手,把前人积累的经验逐步转化为自己的经验。

2)发展智能。人们通过学习,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发展了人的智力和能力。

3)提高素质。学习在全面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等方面耶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习的分类;

1、计划性,2、间接性,3、高效性。学生的学习不仅要把握知识经验和技能,还要发展智能,培养行为习惯,以及增强道德品质和促进人格发展。

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独特的特点。

(一)大学生学习内容的特点:

1、专业化程度较高,职业定向性较强;

2、实践知识丰富,动手能力较强;

3、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

(二)大学生学习方法的特点:

1、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

2、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

3、课堂学习与课外和校外学习相结合。

4、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

根据学习方式的不同可以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两种。接受学习是将学生将要学习的概念、原

发现而获得。

5、动机与基本结构?动机的机能

动机是引起并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的动力。动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对人的行为发动、维持和促进的能量,直接影响行为的强度和效果;其二,具有某种动机的行为总是指向某一目标,而忽视其他方面,使行为表现出明显的选择性。

动机的形成。

1、需要是动机形成的内在基础。人的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形成的。人们一旦有需要,就会设法满足这个需要,只要外界环境中存在着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对象,个体活动的动机就可能出现。但是只有需要达到一定的强度后,才会转化为相应的动机,还要有诱因的作用。

2、诱因是动机形成的外部条件。诱因是指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外部刺激物,是引起动机的外部条件。

6、学习动机?如何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心理特点,它是在学习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刺激和维持学生学习活动,并力图促使学习活动趋向教师所设定的目标的心理过程和内部动力。

学生的行为要受到动机的支配,动机的激发是指通过某些刺激使人发奋起来。大学生的学习动机起源于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动机的激发是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充分调动起来。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增强学习材料的科学性与趣味性; 3)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4)进行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与批评; 5)组织学习竞赛,激发学生的成功感; 6)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进学生继续努力; 7)科学设计任务难度,适当控制动机水平。

7、学习迁移及类型

学习迁移是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形成的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学习迁移的本质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贯穿于整个教学系统。

类型:

1、普遍迁移与特殊迁移(根据迁移范围的大小划分)。前者指的是具体知识与技能的迁移,范围较小,后者指的是观念或态度的迁移,范围较大。

2、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前者指的是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后者是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

3、侧向迁移和纵向迁移。前者是指习得的概念和一般规则在新情境中的简单运用,一般不会产生新的规则;后者是指习得概念和规则在新情境中运用之后产生新的高

级规则。

4、低路迁移与高路迁移。前者是指经过充分的变式练习之后,技能运用达到了自动化境地,这样技能就可以产生自动迁移,不需要反省认知的参与;后者式指在新的情境中有意识地运用先前学习地抽象知识解决问题。

5、两类知识迁移。把知识分为陈述性和程序性两类,共四种迁移(程序-程序,称述-成陈述,程序-陈述,陈述-程序)

8、问题解决?问题情境?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有那些?

问题就是疑难、疑惑或难题,就是个体所遇到的不能用已有知识经验直接加以处理的疑难情境。问题解决是由一定情境疑难引起的,需要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对这一情境予以顺利排除的过程。它通常具有四个基本特点:问题情境性、目的指向性、操作序列性和认知操作性。其主要形式有两种:常规性问题解决和创造性问题解决。前者解决的是有现成方法和固定答案的问题,后者解决的是没有现成方法和固定答案的问题。

问题情境是指问题解决者所要解决的问题的客观情景和刺激模式,通常称为问题条件。在问题超过了个人已有知识经验的范围或隐蔽不清的情况下,就会出

现问题情境。问题情境与个人的认知结构差异越大,问题就越难解决,相反则问题容易解决。

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有:

1、情绪与动机。动机影响问题解决的效果,动机的强度不同,影响的大小也不

同。情绪对问题解决也有一定影响,消极情绪会阻碍

问题解决的速度,积极的情绪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2、对问题情境的知觉。问题情境与个人的认知结构差异越大,问题就越难解决,相反则问题容易解决。

3、定势。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它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定势是以前多次运用某一思维程度解决同类问题,从而逐步形成了习惯性的反应,在以后的问题解决中仍然沿用习惯程度去解决问题,影响解决问题的倾向性。

4、功能固着。功能固着指一个人看到某个物体的一种惯常用

途后,就很难看出它的其他新用途;如果初次看到的物体越重要,就越难看出它的其他用途。在功能固着的影响下,人们不易摆脱事物用途的固有观念,因而直接影响人们灵活地解决问题。

5、原型启发。对解决

问题能产生启发作用的十事物叫原型。原型对事物产生启发作用就是原型启发。原型之所以有启发作用,是因为原型与要解决的问题之间存在者某些共同点、相似之处,通过联想人们可以从原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原型启发对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具有很大作用。

9、原型启发

原型启发。对解决问题能产生启发作用的十事物叫原

型。原型对事物产生启发作用就是原型启发。原型之所以有启发作用,是因为原型与要解决的问题之间存在者某些共同点或相似点,通过联想人们可以从原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原型启发对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具有很大作用。

10、元认知

元认知是一种学习策略。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的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它具有两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元认知知识是对有效完成任务所需的技能、策略及来源的意识-知道做什么,是在完成任务之前的一种认识;元认知控制则是运用自我监视机制确保任务能成功地完成-知道何时做什么、如何做,是对认知行为的管理与控制。元认知策略大致可分三种:

1、计划策略,包括设置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产生待回答的问题以及分析如何

完成学习任务。

2、监控策略,包括阅读时对注意加以跟

踪,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考试时监视自己的速度和时间等。有两种具体的监控策略-领会监控和集中注意。

3、调节策略,调节策略能帮助学生矫正学习行为,使他们能补救理解上的不足。

11、作为教师,你是如何理解高校教师角色的?

角色,亦即社会角色,它指个人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相应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并按照一定的社会期望,运用一定权力来履行相应社会职责的行为。“教师”一词有两重含义,“既指一种社会角色,又指这一角色的承担者”。由于教育活动的多样性,以及教师这一职业行为的艰巨性、复杂性和专业性,教师具有多种角色。根据我国教师的活动、职责和任务,教师的角色划分为:

1、知识传播者、学习发动者、组织者和评定者角色;

2、父母形象角色、朋友角色、管理员角色;

2、青少年团体工作者,公共关系人员、心理辅导人员等社会活动角色;

4、榜样、模范公民角色;

5、学生灵魂塑造者角色;

6、教育科学研究者角色。总的来说,教师的角色功能都是为了完成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和进行思想

政治工作的任务。

12、创造性及其实质?创造性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在高校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性解决的一种方法。

5、直觉思维法。训练大学生直觉思维的途径和方法有:进行跳跃性思维训练,进行灵感性思维训练,进行整合性思维训练,进行猜测性思维训练。现倒 U 型的函数关系:激活水平太低,影响行为效率;激活水平过高,行为发生紊乱,同样缺乏行为效率;而当激活水平适当时,其行为效率高。由此提出了著名的高等教育心理学的首要任务在于揭示大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形成道德品质、培养自我意识、协调人际关系的心理规律,从而使教育工作建立在心理创造就是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作出新的成绩或东西。创造力就是一种创造的能力,也成称为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力具有以下的属性:

1、创造能力是由个人产品决定的;

2、创造能力是一种心理过程;

3、创造能力是由测验和评价结果决定的,4、创造能力与人格特质有关,创造能力决定于某种人格特征与动机特性。影响创造力的因素可以概括为认知因素和人格因素两大类:

1、认知因素,包括智商、领域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三方面。研究表明,高创造力必须由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低智商不可能有高创造力;创造力一般都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学习者需要以一定的知识经验为背景,去理解问题的含义和结构,去寻找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办法。

2、人格因素。创造力与创造者的人格特质关系更加密切。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创造兴趣,勇敢而独立的个性和批判精神,积极的心理承受力和开放的心胸对创造力的形成尤其有很大影响。

培养创造力应着重进行创造性思维方法训练,通过创造性思维方法训练,每个人的创造力可以充分地挖掘出来。综合教育心理学地研究,应该训练大学生掌握以下几种创造性思维方法:

1、发散思维法。发散思维训练是训练创造性思维地一种最常见的方式。主要内容是用途发散、结构发散、形态发散、方法发散。

2、类比思维法。类比思维法是根据两个对象的相似关系受到启发而产生类推的一种创造性思维方法。

3、逆向思维法。逆向思维指从一定的事物、事理和观点、方法等相反或相对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并使问题得到创造性解决的一种思维方式。

4、转换思维法。转换思维法即指通过对某种观念、理论或策略、方法等进行变换,而使问题最终获得创造

13、品德、品德心理结构及相互关系?道德意识的形成过程?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品德的心理结构是指品德这种个体心理现象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品德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感情、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成分组成。

1、道德认识,又称道德观念,是指个体对于道德行为规范中的是非、善恶、好坏以及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人的认识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

2、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实现及其所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也就是人在心理上所产生的对某种道德义务的爱憎、喜恶等情感体验。

3、道德意志,是人在产生道德行为过程中表现的意志品质,是人们自觉克服履行道德义务过程中的困难和障碍的能力与毅力,是为达到既定的道德目规范而自觉努力的心理过程,是道德意识向道德实践转化的过程。

4、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和道德情感激励下表现出来对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品德结构中道德认识、道德感情、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种成分是彼此联系互相促进的,处在一个互动的、开放的统一整体中。道德认识是基础,是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产生的依据,并对道德行为具有调节作用;道德情感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动力;道德行为是品德的综合表现和检验依据,道德意志是道德行为的精神支柱。

14、耶克斯多德逊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Yerks)、多德逊(Dodson)研究发现,动机的激活水平和行为效率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呈

耶克斯-多德逊定律。研究还发现,动机激活水平与任务难度之间的关系。认为最佳的动机激活水平与任务难度有关:任务越容易,动机激发的水平高;任务越困难,动机激发的水平越低;而任务难度中等时,动机激发水平适当。根据这个理论,科学设计大学生学习任务难度适当控制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激活水平,从而实现提高大学生学习积极性,取得优良成绩的目的。

15、你是怎样认识人的心理健康状态的?评价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

(广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狭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保持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必须符合三项基本原则:

1、心理活动与客观环境的同一性原则,2、心理过程之间协调一致性原则,3、个性特征的行对稳定性原则。心理健康标志着人的心理调试能力和发展水平,即人在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化时,能持久地保持正常的心理状态,是诸多的心理因素在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下运作的综合体现。

根据心理健康界定的原则以及大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和角色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可以概括为八个方面:

1、智力正常;

2、情绪适中;

3、意志健全;

4、人格统一完整;

5、自我意识正确;

6、人际关系和谐;

7、社会适应良好;

8、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16、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高等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和高等教育相结合的产物。

科学的基础上,提高高等教育的科学性和效益,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高等教育心理学对教师有效地独立学习和自我培养也可提供必要的帮助。高校青年教师了解和掌握一定的高等教育心理学理论是十分必要的。

1、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提高师资水平;

2、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师提升教学能力;

3、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师增强角色胜任能力;

4、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师掌握心理健康知识。

17、心理定势?功能固着?二者的联系与区别

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它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定势是以前多次运用某一思维程度解决同类问题,从而逐步形成了习惯性的反应,在以后的问题解决中仍然沿用习惯程度去解决问题,影响解决问题的倾向性。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解决类似问题,具有积极作用,但在条件变化的情况下解决创造性问题,思维定势就可能使思维受到旧框架的限制而缺乏变通性和灵活性,表现出消极影响。功能固着指一个人看到某个物体的一种惯常用途后,就很难看出它的其他新用途;如果初次看到的物体越重要,就越难看出它的其他用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人们能否改变事物固有的功能以适应新的情境的需要,常常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功能固着的影响下,人们不易摆脱事物用途的固有观念,因而直接影响人们灵活地解决问题。

心理定势和功能固着都是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都是指以前的观念或方法对解决现有的问题的影响。不同的是,心理定势的影响有积极也有消极,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解决类似问题,是具有积极作用的,在条件变化的情况下解决创造性问题,表现出消极影响。而功能固着则会干扰和限制人们的创造性思维,影响新假设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

18、自我意识?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特点?如何帮助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如何对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意识也被称为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身心状况、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意向。首先,自我意识是人的意识活动的一种形式。其次,自我意识是人的心理区别与动物心理的基本特点。最后,自我意识作为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性形成水平的标志。

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充分性、完整性与社会性。随着大学生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水平得到增强,更具有完整性、社会性。大学生自我认识的能力明显提高,变得客观主动全面,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有着深度的认知,并强烈关心自己的社会发展,力图将社会的期望内化为自我的品质。

二、大学生自我体验的丰富性、波动性与敏感性。大学生自我体验十分丰富,特他们对自己的态度从方向上有正有负,在层次上有深有浅。同时大学生的自我体验仍有一定程度的波动性,而且敏感性极强,他们对涉及“我”以及与“我”相联系的一切事物都非常敏感。

三、大学生自我控制的自觉性、独立性与自主性。随着大学生在高校的学习、生活的深入,大学生的理性认识增强,经验增多,行为过程中常能以社会行为规范和内心自省信念要求自己,自控意识明显提高。

四、大学生自我规划的稳定性、长远性与现实性。自我规划是自我意识中重要的因素,大学生的自我规划,在动机上由波动性向稳定性发展,在目标上由短暂型向长远型发展,把较长远的目标作为规划的重点,在内容上,大学生逐步能结合自己的实际,都自我规划的内容进行选择和判断,由幻想到实际。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是在社会和大学生自我的教育中逐步实现的。社会和高校的教育要建立有利于大学生自我意识积极发展的导向系统,教育大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教育系统,逐步实现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

一、建立大学生自我意识积极发展的导向系统。从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规律入手,教育和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自我意识的导向系统。

二、帮助大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教育系统。自我意识的完善归根结底是依靠每个个体在社会生活中最终形成的。因此,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更需要大学生通过自我教育,实现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的自我意识各成分的协调发展。

在高校中要引导大学生及时、恰当、有效地监督、调节自己的行为活动,实现自我与理想自我地积极统一,这是自我教育的主要内容,也使自我完善的过程。

1、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大学生正确的自我认识是其自我意识完善的基础。首先,通过与他人比较,认识和评价自己,正确把握现实自我。其次,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中认识和评价自我,做到投射自我的客观评价。再次,通过反省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来认识评价自我,积极实现理想自我。

2、引导大学生积极悦纳自我,就是对自己的本来面目持认可、肯定的态度。引导大学生积极悦纳自我,客观展示自我,让别人了解自己,有助于正确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有助于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有助于密切人际关系。

3、引导大学生努力塑造自我、完善自我。塑造自我、自我完善是个体在认识自我、悦纳自我的基础上,自觉规划行为目标,主动调节自身行为,积极改造自己的个性,使个性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要求的过程。

19、教师心理健康的意义及维护

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有利于个人的身心健康,有助于

提高生活、学习和工作效率,而且也直接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心理健康和知识学习,并将对学生的未来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大力加强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维护和促进意义重大。

1、教师的心理健康有助于身体健康;

2、教师的心理健康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

3、教师的心理健康有助于促进学生发展和成长。(1)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2)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的知识学习;(3)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师生关系;(4)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

维护和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必须要综合考虑,从多方面着手。

(一)优化社会环境。

1、提高教师社会地位,改善教师生活条件;

2、深化教育改革,减轻教师心理压力;

3、提高培训质量,增强教师的职业满意感;

4、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重塑教师形象;

5、开展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优化教师心理素质。

(二)完善学校管理。

1、优化学校环境;

2、端正领导作风;

3、健全激励机制;

4、密切人际关系;

5、开展健康休闲。

(三)注重自我维护。

1、树立科学观念;

2、进行身体锻炼;

3、学会科学用脑;

4、丰富业余生活;

5、扩大人际交往;

6、善于调节情绪。20、人际交往的功能及影响因素

人际交往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人际交往包括两个方面的意义:从动态的角度说,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和物品交换。从静态的角度说,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已经形成起来的关系,即通常所说的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的功能:

1、信息交流功能;

2、促进发展功能;

3、协调整合功能;

4、自我认识功能;

5、心理保健功能。

影响因素:

1、仪表;

2、空间距离;

3、交往频率;

4、相似性;

5、互补性;

6、能力;

7、个性品质

第三篇: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总结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

《教育学》和《心理学》书本资料总结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资料总结《教育学》和《心理学》

1、定义: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2、人们普遍把欧洲中世纪大学作为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

3、中世纪大学主要围绕文、法、医、神四科来组织教育和教学,在四科中,文科是基础,学习拉丁文和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等七艺;法、神、医是高级学科。

4、英才教育 毛入学率<15%

大众化教育

15%-50%

普及化教育 >50%

5、在美国把中等后的所有教育都称为高等教育。

6、《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对高等教育的概念为:本法所称高等教育,是指完成高等中级教育基础上实施的教育。

7、从高等教育的性质上看,高等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是依据专业分工培养高级人才的活动。

8、高等教育受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的制约,并对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发展起作用。

9、高等教育与政治的关系?P5

(1)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2)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 10、20世纪80年代,哈佛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包括六大类,文学与艺术、科学、历史研究、社会分析、道德思考、外国文化,意在培养出有教养的美国人。

11、我国古代的“学而优则仕”传统与官学的设立便是把教育视为一种政治工具的具体表现。

12、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

(1)高等教育促进经济增长,一是通过改善教育对象的知识素养和能力结构,来提高其从事社会生产和管理活动的能力,二是通过知识与知识应用,推动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和管理活动中的应用,提高社会生产力的水平。(2)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结构的高速和完善(3)高等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收入

13、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P10

14、高等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P12

(1)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的影响(2)高等教育的科技功能

15、人才培养职能肇始于古代,发展和完善于欧洲中世纪大学,也是现代高等学校最基本的职能。

16、高等教育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学园”;在我国,高等教育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的“稷下学宫”;始于唐代的书院(最早为717年建立的丽正书院,后改为集贤殿书院),则是中国另一种类型的高等学校。

17、最早产生中世纪大学的有:意大利的萨莱诺大学,美国1636年的哈佛学院。我国近代建立的大学有:天津中西学堂,北洋大学堂、南洋公学、京师大学堂

18、中世纪大学的办学目的与方向决定了其职能基本上是培养专门人才,而科学研究的大学中并没有找到存在的位置和理由。

19、发展科学职能产生的背景是1810年洪堡的柏林大学的创办。柏林大学创办的基本原则是“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

20、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产生于1862年美国《莫里尔法案》的颁布,引发了美国赠地学院运动。

21、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

(1)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基本职能。(2)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3)社会服务是现代高校职能的延伸

22、高校为社会服务的形式?

(1)教学服务(2)科技服务(3)信息服务(4)设备开放服务

第二章 高等教育的目的

23、教育目的指明了在一定社会中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根本问题,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24、教育方针是指“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个宗旨、两个重点、四有四全

25、高校的教育目的可表述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高级专门人才”。

26、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学说的含义?

(1)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以及生产关系相一致(2)旧社会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3)机器大工业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4)资本主义不可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5)社会主义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基础,从而为人的全面发展成为可能。(6)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成为现实(7)人的全面发展成为现实的唯一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27、全面发展包括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方向和动力,智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核心,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础,他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8、全面发展教育实施的途径?P3

5(1)教育工作(2)科学研究(3)社会实践

第三章 高等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

29、高等教育价值的两种选择,(1)社会本位(2)个人本位

30、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观在西方都源自古希腊时期。个人本位可溯源于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理论;社会本可溯源于柏拉图的哲学家教育和军人教育。在我国两种教育观的冲突,早在孔子和老子的哲学思想中就已萌芽。孔子把教育看成体社会化的过程,学习知识和目的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老子则主要强调个人的修养完善,更好理解“道”。

31、在我国殷商、西周时期,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大学之道,在于明明德,在于亲民,在于止于至善”。教育内容以“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为主。

32、为什么当代教育强调通才和专才教育并重?

(1)通才教育的内涵及特征①传授知识侧重基础性和经典性②教育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 ③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2)专才教育的内涵和特征①专才教育主要针对具体岗位和行业需要来进行的②教育内容与社会生产及生活需要之间有明显而直接的针对性,偏重于应用③学生在毕业之后能较快适应社会岗位的需要。(3)当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必学科交叉整合的趋势,要求大学在人才培养上,必须走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的道路。(4)人的和谐发展与完整人格形成需要通才与专才教育相结合。(5)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结合是社会发展对现代人才提出的要求。

33、我国目前教育已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

34、英才教育向大众化转变的两种模式:以公立高等教育系统的扩张为主的美国模式和以私立大学规模扩展为主的日本模式。

35、教育平等思想最早可追溯到孔子和柏拉图。孔子主要“有教无类”,柏拉图提出了“对所有儿童实施初等教育”

36、瑞典著名教育家胡森认为,教育平等包括起点、连续的过程、和最后目标(结果)三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37、在我国大众化教育阶段,如何处理平等与效率的关系?

平等与效率是一对相互对立和统一的范畴,在特定的条件下,对效率的追求必然影响公平的实现,而追求理想化的平等如平均主义往往导致低效率的结果,但效率的实现必须有相对的公平来提供保障,同时,公平的逐步实现又取决于效率不断提高的社会环境。(1)平等与效率是一对相互对立的范畴。①高等教育的资源要适当集中以保证这种高投入的活动能够顺利、高效进行②对谁受高等教育要有选择③高等教育应按社会需要分层培养人才,达到学有所用的目的。(2)平等与效率又是一对统一的范畴①人们追求效率以质量为核心,而质量又是平等的基本内涵之一②平等也是提高效率必不可少的条件。(3)我国高等教育政策取向概括为“效率优先,兼顾平等”。

第四章 高等学校教育制度

38、学制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高等学校学制即指各类各层次高等学校的系统。

39、高等学校从办学角度将其概括为四种基本类型,(1)单一公立系统,单一管理部门,意大利为代表。(2)单一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法国代表。(3)多重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澳大利亚为代表。(4)私立和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以美国为代表。

40、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系统的宏观总体特征是:以多重公立系统为主,私立系统尚处于逐步形成之中。高等教育部门体现为专科、本科和研究生三个层次。

41、学位是评价个人学术水平的一种尺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学术水平高低的一种标准。学位制度就是国家和高校为保证学校的严肃性,通过建立明确的学术衡量标准和严格的学位授予程序,对达到相应学术水平的受教育授予一定称号的制度。现代学位制度主要起源于一些西欧的中世纪大学。

42、教师职务设置的总体原则是“按需设岗,因事高岗”。

43、我国高校教师的职务资格认定和职务设置包括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四级。

44、教师岗位设置原则?(1)系统原则(2)整体效应原则(3)最低岗位数量原则(4)动态性原则。

45、我国高等学校实行教师聘任制。高校教师的聘任,应当遵循双方平等自愿的原则,由高等学校校长与受聘教师签订聘任合同。

46、我国高等学校教师聘任制度的改革重点和方向?

(1)在保证学校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实行固定和流动的教师编制相结合,以增强教师队伍的活力。(2)充分利用市场的调节机制来优化教师的资源配置。(3)适当下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审权,建立科学的高校评聘工作评价和监督制度。(4)教师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的保障是实行教师聘任制度的先决条件。

第五章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47、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实际上体现了一国在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中的中央和地方政府、政府和高校,以及高校各管理层次、管理单元间的职责、权力和利益关系。前两者通常被称为宏观管理体制,后者则是微观管理体制。

48、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体制主要体现了一个国家在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中中央和地方政府,政府和高校间职责、权力和利益关系。

49、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模式?

(1)中央集权型 以法国、意大利为典型。(2)权力分散型 美国。(3)集权与分权相结合以德、日、英国为代表。

50、我国的高校宏观管理体制

建立和完善“中央与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两级管理、分工负责,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为主”的体制,即“两级管理,以省级统筹为主”的体制。

51、高等学校管理模式?

高等学校管理包括学校管理和行政管理。(1)欧洲大陆模式,法国、意大利。(2)美国模式,(3)英国模式,52、我国高校的管理模式是 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的领导体制。职工代表大会是教职工群众行使民主权利、民主管理的重要形式。

53、我国高校行政管理在结构上基本分为三个层次:校、学院和系。

第六章高等教育结构

第一节高等教育结构理论

一高等教育结构的概念

高等教育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它是一个多维、多层次的复杂的综合结构,大致分为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两大部分。

宏观结构包括:层次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域结构、管理体制结构等。

微观结构包括: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材结构、队伍结构等。

二高等教育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高等教育的结构和功能从内部联系、外部联系两个方面反映了高等教育系统的特性。高等教育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对立统一、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没有结构的功能是不存在的,反之,也不存在没有没有功能的结构。另一方面,结构和功能虽联系紧密,但并不存在必然的一一对应的关系。

三影响高等教育结构的因素分析

1经济因素经济因素往往是高等教育结构形成、发展以及调整过程中的决定性要素。文化、传统要素主要包括社会文化的总体水平,由历史传统形成的民族文化特点及观念。科学、技术因素包括科学技术的总体发展水平与速度、科学技术系统的规模结构等。教育因素教育制度、义务教育、各级普通教育及职业技术教育的规模和结构。

第二节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状况和特点分析

一层次结构

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又称为水平结构,指高等教育内部由于教育程度和水平的高低不同而划分的层次及相互关系。(高等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

二科类、专业结构

三形式结构指不同办学形式的高等教育构成状态。根据经费来源和管理体制分为:公私

四能级结构研究生院一般院校(本科)专科(应用及技术)

五地区结构梯度结构模式中心城市模式

第三节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

一世界教育结构改革两种基本趋势:一体化模式;多样化模式。

二影响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若干因素:学术因素;体制因素;区域发展水平的因素。

三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只要方向

高等教育应实行稳步发展的方针和“规范、结构、质量、效益”协调统一的发展战略。具体来说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必须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以经济供给能力为支撑点,做到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其次,中央和地方合理分工,突出高等教育为地方服务的功能。

第七章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教师和学生是最基本的活动要素,他们构成了高等学校活动的主体)

第一节高等学校的教师

一高等学校教师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作用:第一高校教师通过继承、传播、发展和创造人类科学技术、文化知识,来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第二高校教师通过社会服务,直接推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任务:一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即教书育人。二是展开科学研究。三是为社会服务。

二高等学校教师的劳动特点

1高等学校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主要表现为教育对象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教育活动以及研究活动内容、技术和手段的专业化等; 高校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表现为教师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思想、观念、方法、技术和手段等的创新特征。高校教师劳动的个体性与群体性:表现为教师个体教学与研究活动的相对独立性,与不同个体之间在学科、专业以及任务分工上的协作性,二者间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

三高等学校教师的培养与提高:关注三个环节1切实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与提高;2选拔培养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教师;3加强高校教师的职业教育;

四高等学校教师的结构与结构调整

结构(四个方面):

1、职务结构

2、学历结构

3、年龄结构

4、专业结构。

高校教师结构的优化:第一、完善教师聘任制;第二、利用政策手段一道教师在不同地区、不同高校间合理流动;第三、克服高校教师“近亲繁殖”现象。

第二节高等学校的学生

一、高校学生的生理发展特征:首先、生长发育的身体各项指标增长趋于缓慢,已经接近或达到成人水平,运动能力显著增强。其次、大学生内分泌腺的发育达到稳定和成熟,生殖系统逐渐达到成熟。再次、大学生的神经系统已接近成人水平,这一时期的青年表现为善于分析和综合客观事物,能够坚持较长时间的脑力活动。

二、高校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105页)

三、高校学生的基本社会特征:

四、高校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特征:

第三节高等学校的师生关系

第八章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

第一节专业设置与专业调整

一、专业与专业设置

(一)专业的概念

狭义的专业是指高等学校专业,即高等学校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教育单位,由特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和相应的课程体系组成。广义的专业指专门职业,尤指需要经过高等专门化教育后方能从事的复杂劳动的职业。

(二)专业的形成

1、专业的出现以一定的社会分工为前提;

2、专业的出现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不断分化与综合的趋势密切相关;

3、专业的缘起与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有密切联系。

(三)专业设置和调整的原则与指导思想

专业的划分以一定的社会分工为前提,又与一定的学科基础相对应。专业设置的原则与指导思想:

1、遵循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的规律;

2、适应学科、专业本身发展变化的需要;

3、从实际出发,随时调整专业结构;

4、专业范围覆盖面较宽广;

5、专业设置布局合理性;

6、适合学校的办学条件。

二、我国高校的专业设置与调整(115页)

(一)我国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历程

(二)我国的专业设置与调整的教训

三、市场经济体制下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与专业调整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基本要求

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公民个人的需要为基本出发点;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反展的水平和趋势,更新、改造原有的专业,积极扶植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新兴专业;符合高级人才成长的规律,以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为此应保持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的相对稳定性。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具体做法

在适应当前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第二节人才素质、培养目标和规格

第九章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

第一节高等学校的教学过程

第二节高等学校的教学原则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人类心理现象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里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活动又称心理现象,简称心理。

2.个体心理是指个人具有的或在个人身上发生的心理现象。个体心理可以分为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四个方面。

3.心理动力包括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动机是人类的各种需要,是个体积极的源泉。

4.人的心理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识过程。

5.认知过程是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言语等。

6.情绪是对客观事务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7.心理学把这种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有意识地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叫做意志过程。意志常常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并对人的行为具有发动和制止作用

8.人的心理活动总是处在睡眠状态、觉醒状态或注意状态下。

9.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10.行为和心理密切相关,心理学有时也可以叫做行为科学。

11.人的心理除有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无意识是指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意识是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特征,无意识也是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第二节心理学的过去和现在

1.德国著名的心理薛家冯特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心理学实验室,这是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第二章教育心理学与高等教育心理学

第三节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练习实际的原则、教育性原则。

2.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个案法。

3.教育实验法运用的核心是实验设计,实验设计中应该遵守两项基本原则:随机化原则、局部控制的原则。

4.调查包括口头调查和书面调查(问卷法)两种形式。

调查法在实施的过程中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确定调查方案,进行调查准备,收集并分析结果。

第三章高等教育心理学与高等学校教师

第二节教师的能力素质

1.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分为一般教学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两个方面。

2.教师效能感对教师行为的影响:(1)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2)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和进一步的学习;(3)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情绪。

3.影响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因素一般可分为外部环境因素和教师自身因素。

4.教师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

5.教师反思的过程分为以下四个环节:具体经验、观察分析、抽象的重新概括、积极的验证。

6.教学反思的成分:认知成分、批判成分、教师的陈述

7.教学反思的方法:反思日记、详细描述、实际讨论、行动研究

8.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一种特殊智力定向能力,是指教师对意外情况和偶发事件能够及时作出灵敏的反应,并采取恰当措施解决问题的特殊能力。

9.影响教育机智的因素:(1)对工作和对学生的态度;(2)意志的自制性和果断性;(3)深厚的只是素养和经验积累。

10.教育机智表现的形式:善于因势利导,善于随机应变,善于对症下药,善于掌握教育时机和分寸。

第四章学习心理概述

第一节学习的实质、类型与特点

1.学习的心理实质: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学习是一个介于经验与行为之间的中间变量;

(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由经验而产生的学习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由计划的练习或训练而产生的正规学习;另一种是由偶然的生活经历而产生的随机学习。

2.广义的学习是动物和人类所共有的心理现象,狭义的学习专指学生的学习。

3.学习的一般分类

(1)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学习水平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美国教育心理学加涅把学习分成八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学习层级结构。即: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连锁学习、音语联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解决问题学习。

(2)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态度

(3)我国心理学家的学习分类:学生的学习课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三类。

4.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

(1)学习内容上的特点:专业化程度提高,职业定向性较强;要求掌握丰富的实践知识,培养较强的动手能力;学习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

(2)学习方法上的特点:自学方式日益占重要地位;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课堂学习与课外和校外学习相结合。

第三节高等教育的认知学习论基础

1.美国著名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又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并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教育心理学5~8章 第五章学习动机及其培养

第一节学习动机的实质及其作用

一、学习动机的涵义

动机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动机具有三种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二、学习动机的基本结构

1.学习需要内驱力

学习情景中的学习内驱力由以下三个方面组成:(1)认知内驱力(2)自我提高内驱力(3)交往内驱力

2.学习期待与诱因

3.学习需要与学习期待的关系

三、学习动机的种类

近境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近境的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活动直接相连的;远景的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的前途相联系的(与学习的结果相联系)。

四、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 1.学习动机的多元性

2.学习动机的间接性

3.学习动机的社会性

4.学习动机的职业化

五、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并不是直接的,它们之间往往以学习行为为中介。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决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唯一条件。

第四节学习动机的激发

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情景下,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形成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学习动机的有效措施:(简答题只写1.2.3.4.5,论述题多说些)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问题情境指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简言之,问题情境就是一种适度的疑难情境。想创设问题情境,一是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二是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在一般情景下,动机水平增加,学习效果也会提高。动机水平也不是越高越好,动机水平超过一定限度,学习效果反而更差。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这便是有名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简称倒“U”曲线)。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一方面学习者可以根据反馈信息调整学习活动,改进学习策略,另一方面学习者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或避免再犯错误而增强了学习动机。

表扬与奖励比批评与指责能更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适当的表扬的效果优于批评。

4.利用争强好胜心理,妥善组织学习竞赛

学习竞赛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

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成败归因。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找出成功和失败的真正原因;另一方面,教师也应根据每个学生过去一贯的成绩的优劣差异,从有利于今后学习的角度进行归因,哪怕这时的归因并不真实。

第六章学习迁移及其促进

第一节学习迁移的实质及其作用

一、学习迁移的涵义: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学习的迁移现象广泛存在,不仅存在于知识、技能的学习之中,而且存在于态度与品德的学习中。

二、学习迁移的分类

1.正迁移与负迁移

正迁移(积极迁移)是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负迁移(消极迁移)是指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阻碍作用。

三、学习迁移的作用

学习的迁移贯穿于整个教学系统。

1.学习迁移使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形成一定稳定的整合的心理结构。

2.学习迁移是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是使习得的知识、技能与道德规范向能力与品德转化的关键。

第三节学习迁移的影响条件(一、学习对象的共同因素;

二、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

三、认知技能与策略;

四、定势的作用:定势也叫心向,它对于学习迁移既有积极影响,也可能起阻碍作用。

第四节学习迁移的有效促进

一、合理确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确立系统、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是促进学习迁移的重要前提。)

二、科学精选教学材料(所谓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材料,就是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法则、基本方法、基本态度等。)

三、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基本标准就是要使教材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

四、有效设计教学程序(教学程序既包括宏观方面的整体安排即学习的先后顺序安排,也包括微观方面的每一节课的教学程序设计。)

五、教授学生学会学习(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即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习方法是一种学习经验,它可以对后继学习产生一种比较广泛的一般性迁移。)

第七章认知发展与知识的领会

第一节认知及大学生认知的发展

一、感知及大学生的观察

1.感知与观察

观察是一种受思维影响的、有意识的、主动的和系统的知觉过程,也叫“思维的知觉”。

2.大学生观察发展的特点

(1)一般知觉能力达到成熟水平,知觉的理解性在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2)观察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3)观察具有敏感性和系统性

(4)观察具有相对的深刻性和稳定性

二、思维及大学生的思维 1.思维与思维品质(思维集中反映着大脑的聪慧程度,是智力的核心因素。思维品质主要指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等方面。

2.人类个体思维的发展历程(1)言语前思维阶段;(2)直觉行动思维阶段;(3)具体形象思维阶段;(4)形式逻辑思维阶段;(5)辩证逻辑思维阶段。

3.大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1)处于由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2)在常规思维继续发展的同时,创造思维也在显著发展;(3)在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对思维的元认知。

第二节教材直观与知识的感知

一、教材直观与知识的感知的类型和特点

直观可分为实物直观、模像直观和言语直观三种。

二、提高教材直观与知识感知效果的条件是什么?

答:1.灵活运用各种直观形式;2.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4.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三、教材概括与知识的理解

1.教材概括与知识理解的类型:感性概括和理性概括

2.教材概括与知识的理解的一般过程(思维的一般过程):

人们运用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知识经验,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过程,就是思维过程。

3.提高教材概括与知识的理解成效的条件是什么?

答:(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正例又称肯定例证,指包含着概念或规则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例证;反例又称否定例证,指不包含或只包含了一小部分概念或规则的主要属性和关键特征的例证。(2)提供丰富多彩的变式(3)科学的进行比较(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第八章记忆发展与知识的巩固

第一节记忆及大学生记忆的发展

一、记忆的实质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贮和提取的过程。

识记和保持是再认和回忆的前提,再认和回忆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

二、记忆的类型(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三、大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1.逻辑记忆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2.各种记忆品质得到全面发展

3.掌握各种有效的记忆方法

第二节知识的识记与信息编码

一、知识的识记与编码的实质

二、知识的识记与编码的主要方式

1.视觉编码

2.语音听觉编码

3.语义编码

4.语言中介编码

三、影响知识识记与编码的主要因素(影响识记效果的主要因素)

1.材料的数量与性质(识记材料越多,平均需要的时间和诵读的次数越多,识记有意义联系的材料比识记无意义联系的材料效果要好)

2.识记的目的性和主动性

3.对材料意义的理解度

4.组块化编码

5.尽可能使多种分析器协同工作

6.觉醒状态

7.识记的信心

第三节知识的保持与信息存贮

一、知识的保持与存贮的含义与方式

二、知识遗忘的过程与特点

1.遗忘及其进程

记忆的内容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再认和回忆时发生错误,就是遗忘。

对于遗忘的发展进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第一个研究遗忘的)最早进行了研究。

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2.知识遗忘的特点

三、记忆遗忘的理论解释(衰退说,干扰说(干扰的两种情况: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同化说,动机说)

四、合理复习,防止遗忘(如何根据遗忘组织复习?)

1.复习时机要得当

2.复习方法要合理

3.复习的次数要适宜(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时,记忆效果最好;超过150%,效果并不递增,很可能引起厌倦、疲劳等而成为无效劳动。

第十章问题解决和创造性的培养 1.问题解决有两种类型:一是常规性问题,指解决的是有固定答案的问题,只需使用现成的方法来解决;二是创造性的问题解决,指解决的是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是通过发展新方法、新步骤实现的。

2.问题解决的早期模型:桑代克的尝试-错误模型、苛勒的顿悟模型、杜威的问题解决模型、瓦拉斯的创造性解决问题模型。

3.问题解决的一般认知过程: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4.问题解决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关的知识经验、定势与功能固着、问题情境、酝酿效应、原型启发、情绪和动机状态。

5.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是一种相对独立,在一定条件下又有相关的非线性关系,高智商虽非高创造性的充分条件,但可以说是高创造性的必要条件。

6.智力操作指智力的加工活动,即对给予的信息内容进行处理,它包括认知、记忆、发散四位、聚合思维和评价。

7.发散思维有三种基本特性: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

8.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设有利于创造性发挥的环境;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头脑风暴法;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戈登技术。

第十二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及其培养

1.态度有三个基本特征:态度是一种“内部状态”;态度与能力不同;态度是通过经验组织或学习而形成的。2.态度的结构:态度的认知成分、态度的情感成分、态度的行为成分。

3.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这些稳定的特征和倾向可从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中综合反映出来。

4.品德的心理结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

5.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与条件:遵从、认同、内化。

6.态度与品德改变的一般过程和条件:道德品质不良的转化,要经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个转化过程须经历醒悟、转变以及巩固和稳定三个阶段。

第十三章群体心理与人际交往的调适

1.群体与因时间和空间上的某些因素偶尔聚会在一起的人群的区别主要在于,群体具有一下三个特点:群体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共同目标;群体是组织化的人群,具有一定结构;群体成员心理上有依存关系和共同感,并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

2.群体划分威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3.社会助长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4.社会堕化也称社会惰化作用或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跟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5.如何克服群众社会惰化的存在?答:①群体成员之间关系密切;②工作本身具有挑战性、号召性或有效地激发人们地卷入水平;③以群体整体成功为目标地奖励引导;④群体有鼓励个人投入地“团体”精神;⑤个人相信群体成员也像自己一样努力。

6.“冒险转移”是群体极化在决策方面的特殊表现。人们倾向于在群体共同决策时比个人决策时表现出更大的冒险性。这种现象被称为冒险转移。造成冒险转移现象的原因是:⑴个人倾向于假设群体鼓励富有冒险性的见解;⑵责任分散;⑶文化价值倾向于对高冒险性有较高评价。

7.影响从众的因素:⑴群众的一致性;⑵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⑶个性特征。

8.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⑴交往愿望的迫切性;⑵交往内容的丰富性;⑶交往系统的开放性;⑷交往观念的自主性。

9.按照情感融合的相对程度,将人际关系分为轻度卷入、中度卷入和深度卷入。

10.根据交往双方的情感卷入水平、自我暴露水平的不同,将人际交往分为定向、情感探索、感情交流和稳定交往四个阶段。

11.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⑴交互性原则;⑵社会交换原则;⑶自我价值保护原则;⑷情境控制原则。12.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⑴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⑵主动交往;⑶移情

13.良好人际关系的维护:⑴避免争论;⑵不要直接批评、责怪和抱怨别人;⑶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⑷学会批评

第十四章心理健康教育

1.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方面的内容。心理健康包括两层涵义:⑴无心理疾病;⑵能积极调节自己的心态,顺应环境并有效地、富有建设性地发展和完善个人生活。“无心理疾病”是心理健康的最基本条件。

2.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⑴能够从心理上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⑵能较好的适应现实环境;⑶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⑷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能较好地协调与控制情绪;⑸合理的行为;⑹具有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

3.心理卫生,又称精神卫生,是以增进人们的心理健康为目的的,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二是促进和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维护人的心理健康是心理卫生的最终目的。

4.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⑴自我意识明显分化,理想我和现实我出现矛盾;⑵情绪控制能力较低;⑶缺乏人际沟通能力;⑷缺乏学习动机和兴趣;⑸社会适应能力差;⑹家庭问题的影响;⑺缺少心理卫生知识。

5.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⑴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研究;⑵传播心理卫生知识;⑶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机构。

6.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⑴入学适应的心理健康教育;⑵大学生学习的心理健康教育;⑶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心理健康教育;⑷大学生恋爱与性的心理健康教育;⑸大学生择业与求职的心理健康教育

第四篇: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心理学》资料总结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心理学》资料总结 第一章 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 人类心理现象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里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活动又称心理现象,简称心理。

2.个体心理是指个人具有的或在个人身上发生的心理现象。个体心理可以分为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四个方面。

3.心理动力包括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动机是人类的各种需要,是个体积极的源泉。

4.人的心理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识过程。

5.认知过程是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言语等。

6.情绪是对客观事务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7.心理学把这种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有意识地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叫做意志过程。意志常常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并对人的行为具有发动和制止作用

8.人的心理活动总是处在睡眠状态、觉醒状态或注意状态下。

9.心理状态指心里活动在一段时间表现出的相对稳定而持续的状态,其持续时间可以是几个小时、几天或几个星期.它既不像心理过程那样变动不已,也不像心理特征那样稳固持久.9.心理特征是人们在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那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意识特性,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10.行为和心理密切相关,心理学有时也可以叫做行为科学。

11.人的心理除有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无意识是指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意识是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特征,无意识也是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12.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四者之间的关系?首先,心理动力与心理过程是互相作用的.人没有无缘无故的认识、情感和意志,他们的心理过程总是在某种心理动力的推动下进行的.人的需要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心理过程.其次,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是在心理过程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第三,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是密切联系的.心理状态既稳定又可变,是介于流动的心理过程与稳固的心理特征之间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第二节 心理学的过去和现在

1.德国著名的心理薛家冯特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心理学实验室,这是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第二章 教育心理学与高等教育心理学

第二节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对象与任务

1、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定位

(一)高等教育及其高等教育心理学a教育任务不同b教育对象不同c社会职能不同d地位作用不同e培养方式不同

2、高等学校具有教学、科研和直接服务社会的三大职能.3、高等教育在教学方法上的特殊性具体表现在:a教学中教的比重逐渐增加,教师应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把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转化为本身努力获取知识的实际行为.b教学上由传授向指导法转化,学习法由再现式向探求式转化.教师应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去主动探索未知世界,发展自己的能力与人格.c校内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学研究相互渗透,并在社会实践和科研活动中,锻炼独立工作的能力.这些都要求大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并在初步的科研实践中培养优秀的科研心理素质.4、大学生学习心理研究主要阐述与高等教育教学有关的共同的学习心理规律.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a对高校学生学习的实质、类型与特点,高等教育的联结学习理论基础,高等教育的认知学习理论基础等的探讨;b对学习动机的结构、类型与作用,学习动机的主要理论观点,学习需要的培养途径,学习动机的激发措施等的探讨c对学习迁移的实质、分类与作用,学习迁移的主要理论观点,学习迁移的影响条件,学习迁移的有效促进等的探讨.其目的在于使广大高校教师明确任何教育教学措施都是建立在大学生的学习规律基础之上的,从而增强对教育教学的科学性的认识.5、教学心理研究主要阐述高等教学过程(即智育过程)的基本心理规律.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a大学生认知与记忆发展的规律,教材的直观于知识的感知,教材的概括与知识的理解,知识的识记与信息的存储的讨论;b对学习策略、心智技能的实质、特点及其相互关系,学习策略的培养与应用,心智技能的形成于培养途径等的讨论;c对问题解决的实质、理论模型,问题解决的过程与条件,创造能力及其培养等的讨论.其目的在教学具有不同的规律,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率.6、德育心理研究主要阐述狭义的高等教育过程(即德育过程)的基本心理规律,具体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a对自我意识的基本结构,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规律,大学生自我意识培养的途径等的讨论;b对态度与品德的基本结构,态度与品德发展的基本理论,态度与品德培养的主要途径等的讨论.c对群体及其相互作用的种类,大学生班集体心理的形成与发展,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建立与调适等的讨论;d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咨询原则与方法等的讨论.其目的在于使广大高校教师了解大学生自我意识、道德品质的形成发展规律,明确大学生群体对个体心理的影响及其健康心理的维护,从而提高德育工作的自觉性和有效性.7、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估主要阐述具体教育教学过程的基本原则与规律,具体包括两方面的内容:a对教学设计的作用与基本观点,教学目标、教学任务设计,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设计,教学媒体选择的设计等说明b对教学测量与评价的涵义与种类,有效教学测验的基本要求,教学测验的编制与应用等的说明.其目的在于使广大高校教师掌握科学的教学设计与教学考评方法,提高教育教学的目的性和自觉性.8、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首先,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师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只有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才能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只有了解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才能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道德品质的形成,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维护心理的健康和正常发展.其次,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能够更深刻的理解有关教学措施的心理学依据,从而更主动而科学地驾驭教学方法和教育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艺术,达到全面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第三节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育性原则。2.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个案法。

3.教育实验法运用的核心是实验设计,实验设计中应该遵守两项基本原则:随机化原则、局部控制的原则。4.调查包括口头调查和书面调查(问卷法)两种形式。

调查法在实施的过程中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确定调查方案,进行调查准备,收集并分析结果。第三章 高等教育心理学与高等学校教师 第一节教师的社会角色

1、教师往往同时扮演着如下多重角色?a知识传播者,学习发动者,组织者和评定者;b父母长者,朋友和管理员;c榜样和模范公民;d学生灵魂的塑造者e教育科学研究人员.2、教师角色的影响与作用a教师领导方式对学生的影响;b教学凤格对学生的影响c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影响d教师的举止言谈对学生的影响.第二节 教师的能力素质

1.效能感指人对自己进行某一活动的能力的主观判断.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分为一般教学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两个方面。

自我效能感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种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它包括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两个成分.2.教师效能感对教师行为的影响:(1)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2)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和进一步的学习;(3)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情绪。

3.影响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因素一般可分为外部环境因素和教师自身因素。

4.教师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

5.教师反思的过程分为以下四个环节:具体经验、观察分析、抽象的重新概括、积极的验证。

6.教学反思的成分:认知成分、批判成分、教师的陈述 7.教学反思的方法:反思日记、详细描述、实际讨论、行动研究

8.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一种特殊智力定向能力,是指教师对意外情况和偶发事件能够及时作出灵敏的反应,并采取恰当措施解决问题的特殊能力。9.影响教育机智的因素:(1)对工作和对学生的态度;(2)意志的自制性和果断性;(3)深厚的只是素养和经验积累。10.教育机智表现的形式:善于因势利导,善于随机应变,善于对症下药,善于掌握教育时机和分寸。

11、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主要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的预先计划和安排,二是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的监察,评价和反馈,三是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节,校正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12教学监控能力的因素:a计划性与准备性b课堂教学的组织性c教材呈现的水平与意识d沟通性e对学生进步的敏感性f对教学效果的反省性g职业发展性

13教学监控能力的特征:a能动性b普遍性c有效性 14决定教师教学监控水平的直接因素有三方面:一是教师能否正确,全面地发现和觉察自己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二是教师是否具备了解决教学活动中所存在问题的足够的知识经验;三是已有知识是否能和现存的问题联系起来,进而进行合理的有效的知识重组.第四章 学习心理概述

第一节 学习的实质、类型与特点

1.学习的心理实质: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1)学习是一个介于经验与行为之间的中间变量;(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由经验而产生的学习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由计划的练习或训练而产生的正规学习;另一种是由偶然的生活经历而产生的随机学习。2.广义的学习是动物和人类所共有的心理现象,狭义的学习专指学生的学习。3.学习的一般分类(1)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学习水平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美国教育心理学加涅把学习分成八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学习层级结构。即: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连锁学习、音语联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解决问题学习。(2)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态度

(3)我国心理学家的学习分类:学生的学习课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三类。4.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

(1)学习内容上的特点:专业化程度提高,职业定向性较强;要求掌握丰富的实践知识,培养较强的动手能力;学习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

(2)学习方法上的特点:自学方式日益占重要地位;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课堂学习与课外1.和校外学习相结合。

第三节 高等教育的认知学习论基础

1.美国著名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又根据学习材料2.以学习行为为中介。而学习行为又不是单纯只爱学习动机的影响,它还要受一系列主客观的因素,如学习基础、教师指导、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智力水平、个性特点、健康状况等的制约。因此,只有把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效果三者放在一起加以考察,才能看出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既一致又不一致的关系。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决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唯一条件。

要想使学习上的恶性循环转变成良性循环,关键在于:a改变学生的成败体验,使他获得学习上的成就感;b改善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弥补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欠缺。

在实际教学中要注意:a改变学生的成败感与他们的自我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并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第五章 学习动机及其培养

第一节 学习动机的实质及其作用

一、学习动机的涵义

动机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它与学习活动可以相互激发、相互加强。

动机具有三种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二、学习动机的基本结构 1.学习需要与内驱力

学习情景中的学习内驱力由以下三个方面组成:(1)认知内驱力(2)自我提高内驱力(3)交往内驱力

学习需要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

3.学习需要与学习期待的关系?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是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两者密切相关。学习需要是个体从事学习活动的最根本动力,没有这种自身产生的动力,个体的学习活动就不可能发生。学习需要在学习动机结构中占主导地位。学习需要是产生学习期待的前提之一,正是那些能够满足个体的学习需要与那些使个体感到可以达到的目标的相互作用而形成了学习期待。学习期待指向学习需要的满足。促使主体去达到学习目标。学习期待也是学习动机结构的必不可少的成分。

三、学习动机的种类

近境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近境的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活动直接相连的;远景的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的前途相联系的(与学习的结果相联系)。

四、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

1.学习动机的多元性 2.学习动机的间接性 3.学习动机的社会性 4.学习动机的职业化

五、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并不是直接的,它们之间往往

标准有关,教师应注意这种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b课题难题要适当,经过努力要可以完成,否则,总不能正确完成,就会丧失信心,产生失败感;c课题有易到难呈现,以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感d在某一课题失败时,可先完成有关基础课题,使学生下次在原来失败的课堂上获得成功感。第四节 学习动机的激发

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情景下,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形成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学习动机的有效措施:(简答题只写1.2.3.4.5,论述题多说些)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问题情境指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简言之,问题情境就是一种适度的疑难情境。想创设问题情境,一是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二是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在一般情景下,动机水平增加,学习效果也会提高。动机水平也不是越高越好,动机水平超过一定限度,学习效果反而更差。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这便是有名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简称倒“U”曲线)。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一方面学习者可以根据反馈信息调整学习活动,改进学习策略,另一方面学习者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或避免再犯错误而增强了学习动机。

表扬与奖励比批评与指责能更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适当的表扬的效果优于批评。4.利用争强好胜心理,妥善组织学习竞赛

学习竞赛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

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成败归因。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找出成功和失败的真正原因;另一方面,教师也应根据每个学生过去一贯的成绩的优劣差异,从有利于今后学习的角度进行归因,哪怕这时的归因并不真实。第六章 学习迁移及其促进

第一节 学习迁移的实质及其作用

一、学习迁移的涵义: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学习的迁移现象广泛存在,不仅存在于知识、技能的学习之中,而且存在于态度与品德的学习中。

二、学习迁移的分类:

1.正迁移与负迁移

正迁移(积极迁移)是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负迁移(消极迁移)是指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阻碍作用。2.纵向前移与横向迁移。

3、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4、特殊迁移与普通迁移

三、学习迁移的作用

学习的迁移贯穿于整个教学系统。1.学习迁移使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形成一定稳定的整合的心理结构。2.学习迁移是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是使习得的知识、技能与道德规范向能力与品德转化的关键。

第三节 学习迁移的影响条件(一、学习对象的共同因素;

二、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

三、认知技能与策略;

四、定势的作用:定势也叫心向,它对于学习迁移既有积极影响,也可能起阻碍作用。

第四节 学习迁移的有效促进

一、合理确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确立系统、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是促进学习迁移的重要前提。)

二、科学精选教学材料(所谓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材料,就是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法则、基本方法、基本态度等。)

三、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基本标准就是要使教材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

四、有效设计教学程序(教学程序既包括宏观方面的整体安排即学习的先后顺序安排,也包括微观方面的每一节课的教学程序设计。)

五、教授学生学会学习(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即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习方法是一种学习经验,它可以对后继学习产生一种比较广泛的一般性迁移。)

第七章 认知发展与知识的领会 第一节 认知及大学生认知的发展

一、感知及大学生的观察 1.感知与观察

观察是一种受思维影响的、有意识的、主动的和系统的知觉过程,也叫“思维的知觉”。2.大学生观察发展的特点

(1)一般知觉能力达到成熟水平,知觉的理解性在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2)观察具有明确的目的性。3)观察具有敏感性和系统性。4)观察具有相对的深刻性和稳定性

二、思维及大学生的思维

1.思维与思维品质(思维集中反映着大脑的聪慧程度,是智力的核心因素。思维品质主要指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等方面。

2.人类个体思维的发展历程1)言语前思维阶段;2)直觉行动思维阶段;3)具体形象思维阶段;4)形式逻辑思维阶段;5)辩证逻辑思维阶段。

3.大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1)处于由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2)在常规思维继续发展的同时,创造思维也在显著发展;(3)在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对思维的元认知。第二节 教材直观与知识的感知

一、教材直观与知识的感知的类型和特点

直观可分为实物直观、模像直观和言语直观三种。

二、提高教材直观与知识感知效果的条件是什么?

答:1.灵活运用各种直观形式;2.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4.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三、教材概括与知识的理解

1.教材概括与知识理解的类型:感性概括和理性概括 2.教材概括与知识的理解的一般过程(思维的一般过程):

人们运用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知识经验,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过程,就是思维过程。

3.提高教材概括与知识的理解成效的条件是什么?

答:(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正例又称肯定例证,指包含着概念或规则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例证;反例又称否定例证,指不包含或只包含了一小部分概念或规则的主要属性和关键特征的例证。(2)提供丰富多彩的变式(3)科学的进行比较(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4.教材概括指主体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深度加工改造,从而获得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特征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性的认识的认知活动。

5.教材概括与知识理解的类型?1感性概括

感性概括即直觉概括,是在直观的基础上自发进行的一种低级的概括形式。

首先,感性概括虽然形式上是通过一定的概括得来的是抽象的,而且外延也涉及一类事物而非个别事物,但是从内容上看,并没有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所概括的一般只是事物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其次,感性概括是在直观的基础上,通过反复感知而自发实现的。

2、理性概括

理性概括是在前人认识的指导下,通过对感性知识经验进行自觉的加工改造,来揭示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与联系的过程。首先,理解概括是一种高级的概括形式,揭示的是事物的一般因素与本质因素。其次,理性概括是在主体对感性材料自觉地进行一系列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基础上实现的,是通过思维过程而完成的。再次,在教学条件下,理性的概括是在前人认识的指导下实现的。

第八章 记忆发展与知识的巩固 第一节 记忆及大学生记忆的发展

一、记忆的实质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贮和提取的过程。识记和保持是再认和回忆的前提,再认和回忆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

二、记忆的类型(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三、大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1.逻辑记忆能力得到显著提高2.各种记忆品质得到全面发展3.掌握各种有效的记忆方法

第二节 知识的识记与信息编码

一、知识的识记与编码的实质

二、知识的识记与编码的主要方式1.视觉编码2.语音听觉编码3.语义编码4.语言中介编码

三、影响知识识记与编码的主要因素(影响识记效果的主要因素)

1.材料的数量与性质(识记材料越多,平均需要的时间和诵读的次数越多,识记有意义联系的材料比识记无意义联系的材料效果要好)2.识记的目的性和主动性3.对材料意义的理解度 4.组块化编码5.尽可能使多种分析器协同工作6.觉醒状态7.识记的信心 第三节 知识的保持与信息存贮

一、知识的保持与存贮的含义与方式

1.人们保持的经验有以下几种形式的变化:a保持的内容比原来识记的内容更简略、更概括,一些不太重要的信息趋于消失,而主要内容及其显著特征被保持;b保持的内容比原来识记的内容更详细、更具体、更完整、更合理和有意义;c使原来识记内容中的某些特点更夸张、突出或歪曲,变得更生动、更离奇、更具特色。

2.知识保持与存贮的组织形式:a空间组织b系列组织c联系组织d网络组织e更替组织

二、知识遗忘的过程与特点

1.遗忘及其进程

记忆的内容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再认和回忆时发生错误,就是遗忘。对于遗忘的发展进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第一个研究遗忘的)最早进行了研究。

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2.知识遗忘的特点

1、短时记忆遗忘的特征;

2、长时记忆遗忘的特征

三、记忆遗忘的理论解释(衰退说,干扰说(干扰的两种情况: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同化说,动机说)

四、合理复习,防止遗忘(如何根据遗忘组织复习?)1.复习时机要得当 2.复习方法要合理3.复习的次数要适宜(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时,记忆效果最好;超过150%,效果并不递增,很可能引起厌倦、疲劳等而成为无效劳动。

第十章 问题解决和创造性的培养

1.问题解决有两种类型:一是常规性问题,指解决的是有固定答案的问题,只需使用现成的方法来解决;二是创造性的问题解决,指解决的是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是通过发展新方法、新步骤实现的。

2.问题解决的早期模型:桑代克的尝试-错误模型、苛勒的顿悟模型、杜威的问题解决模型、瓦拉斯的创造性解决

问题模型。

3.问题解决的一般认知过程: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4.问题解决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关的知识经验、定势与功能固着、问题情境、酝酿效应、原型启发、情绪和动机状态。

5.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是一种相对独立,在一定条件下又有相关的非线性关系,高智商虽非高创造性的充分条件,但可以说是高创造性的必要条件。

6.智力操作指智力的加工活动,即对给予的信息内容进行处理,它包括认知、记忆、发散四位、聚合思维和评价。7.发散思维有三种基本特性: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8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设有利于创造性发挥的环境;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头脑风暴法;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戈登技术。

第十二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及其培养

1.态度有三个基本特征:态度是一种“内部状态”;态度与能力不同;态度是通过经验组织或学习而形成的。2.态度的结构:态度认知成分、态度的情感成分、态度的行为成分。

3.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这些稳定的特征和倾向可从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中综合反映出来。

4.品德的心理结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5.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与条件:遵从、认同、内化。6.态度与品德改变的一般过程和条件:道德品质不良的转化,要经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个转化过程须经历醒悟、转变以及巩固和稳定三个阶段。第十三章 群体心理与人际交往的调适

1.群体与因时间和空间上的某些因素偶尔聚会在一起的人群的区别主要在于,群体具有一下三个特点:群体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共同目标;群体是组织化的人群,具有一定结构;群体成员心理上有依存关系和共同感,并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

2.群体划分威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3.社会助长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4.社会堕化也称社会惰化作用或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跟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5.如何克服群众社会惰化的存在?答:①群体成员之间关系密切;②工作本身具有挑战性、号召性或有效地激发人们地卷入水平;③以群体整体成功为目标地奖励引导;④群体有鼓励个人投入地“团体”精神;⑤个人相信群体成员也像自己一样努力。

6.“冒险转移”是群体极化在决策方面的特殊表现。人们倾向于在群体共同决策时比个人决策时表现出更大的冒险性。这种现象被称为冒险转移。造成冒险转移现象的原因是:⑴个人倾向于假设群体鼓励富有冒险性的见解;⑵责任分散;⑶文化价值倾向于对高冒险性有较高评价。7.影响从众的因素:⑴群众的一致性;⑵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⑶个性特征。

8.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⑴交往愿望的迫切性;⑵交往内容的丰富性;⑶交往系统的开放性;⑷交往观念的自主性。

9.按照情感融合的相对程度,将人际关系分为轻度卷入、中度卷入和深度卷入。

10.根据交往双方的情感卷入水平、自我暴露水平的不同,将人际交往分为定向、情感探索、感情交流和稳定交往四个阶段。

11.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⑴交互性原则;⑵社会交换原则;⑶自我价值保护原则;⑷情境控制原则。

12.人际关系的建立:⑴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⑵主动交往;⑶移情

13.良好人际关系的维护:⑴避免争论;⑵不要直接批评、责怪和抱怨别人;⑶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⑷学会批评 第十四章 心理健康教育

1.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方面的内容。心理健康包括两层涵义:⑴无心理疾病;⑵能积极调节自己的心态,顺应环境并有效地、富有建设性地发展和完善个人生活。“无心理疾病”是心理健康的最基本条件。

2.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⑴能够从心理上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⑵能较好的适应现实环境;⑶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⑷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能较好地协调与控制情绪;⑸合理的行为;⑹具有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3.心理卫生,又称精神卫生,是以增进人们的心理健康为目的的,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二是促进和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维护人的心理健康是心理卫生的最终目的。

4.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⑴自我意识明显分化,理想我和现实我出现矛盾;⑵情绪控制能力较低;⑶缺乏人际沟通能力;⑷缺乏学习动机和兴趣;⑸社会适应能力差;⑹家庭问题的影响;⑺缺少心理卫生知识。5.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⑴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研究;⑵传播心理卫生知识;⑶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机构。

6.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⑴入学适应的心理健康教育;⑵大学生学习的心理健康教育;⑶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心理健康教育;⑷大学生恋爱与性的心理健康教育;⑸大学生择业与求职的心理健康教育

第五篇: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材料

《高等教育心理学》

一、教育心理学对象和内容

(一)教育心理学对象

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主要研究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关键词是:

学与教的规律;

主要是学的规律;

心理规律;

基本规律;

学校教育情境。

(二)教育心理学主要内容

除绪论部分外,内容主要有:

1.学习的基本问题(学习心理学);

2.知识掌握心理学;

3.技能形成心理学;

4.品德心理学;

5.教学心理

二、学习的定义和分类

(一)学习的定义

学习指由个体经验的获得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过程。

注意:

1.学习总是意味着个体身上发生的某种变化;

2.这种变化要维持一个相对持久的时间;

3.这种变化不是由先天倾向、成熟等因素带来的。

(二)学习的分类

• 1.我国的分类:

⑴知识的学习

⑵智力技能的学习

⑶动作技能的 •

⑷社会行为规范的学习•

2.加涅(R.M.Gagne)按学习结果的分类 •

⑴言语信息的学习•

⑵智慧技能的学习•

⑶认知策略的学习•

⑷运动技能的学习•

⑸态度的学习

3.布卢姆的分类

⑴认知领域的学习

⑵运动技能领域的学习•

⑶情感领域的学习•

(三)促进学生整体发展

全人教育(Whole-person education)是致力于人的各方面和谐发展的教育。从社会文化取向说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从学生个人成长取向上说是知、情、意、行整体发展的教育。盖茨(A.L.Gates)1956年说过

当别人向你问及类似“你是教数学的老师吗?”的问题时,你最恰当的回答应该是:“我不是教数学的老师,我是教学生学数学的老师。”

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在解释全人教育观念时说:“课堂教学内容应包含人类的全部文化,而人类文化的全部由6个方面组成:学问、道德、艺术、宗教、身体和生活——学问教育追求‘真’;道德教育追求‘善’;艺术教育追求‘美’;宗教教育追求‘圣’;身体教育追求‘健’;生活教育追求‘富’。”

在盛行唯智主义教育的今天,特别要提醒人们不要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

让学生初尝人生经验,感受发现的喜悦,回味奋斗的乐趣,体味创业的艰辛,领悟朋友的情谊,重温父母的恩情,理解老师的胸怀。

三、教学的作用在于促进学习

教学是用来刺激、推动、维持学生学习活动的外部情境安排。

心理学为教学过程科学化提供依据

1.明确教学目标:依靠心理学知识,可以正确规定和陈述目标。

2.分析任务:依靠心理学知识可以分析达到目标所需要的从属概念、基本技能、主要策略。

3.确定学生原有水平:借助各种测量工具,确定学生知识、动机、技能、身心发展的准备状态。

4.设计课程:借助心理学知识,选择适当教学媒体,选择教学方法、确定教学过程。

5.教学:呈现教材,激发动机,引起反应,给予强化,指导方法。

6.评价:借助心理测量的知识,制定或选择恰当的测评工具,对测评结果作合理的解释。

教学实例1:图中有多少个正方形?

(1)尝试法

(2)有次序地计数

(3)知识建构法 •

四、学习动机含义、结构与作用

(一)学习动机的含义 •

定义:学习动机指个体发动、维持其学习活动并使其指向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结构:在学习动机结构中需要和诱因是两个主要的因素,而需要又是更为基本的。•

诱因是能够满足个体需要的那些客体、情景和条件。

(二)学习动机的分类

1.交往性动机与威信性动机 •

2.情景动机与人格动机 •

3.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

内部动机:由学习活动本身提供奖励所维持的动机。此时学习者的目的指向学习活动本身。

外部动机:由学习活动以外的情境提供奖励所维持的动机。此时学习者指向学习活动以外的目的。

4.亲和动机与成就动机

亲和动机:希望同社会中的人保持亲近关系的动机。

成就动机:个人对于他认为是有价值的工作愿意去做,并力求有所成就的动机。

(三)学习动机的作用

1.学习动机既不是学习的必要条件,也不是学习的充分的条件。但它是对学习起促进作用的重要条件。

2.对于长期进行有意义学习来说,学习动机是绝对必要的。

3.学习动机不直接影响和改变学习中的认知过程,因而它对学习的影响是间接的。

4.学习动机和学习是互惠的。

5.中等强度的动机水平有利于各种学习。

五、几种主要的动机理论 •

(一)驱力论和强化论

驱力论

内驱力会驱使有机体产生并维持满足需要、降低内驱力的活动。•

强化论

一个反应发生后,接着呈现一个强化刺激,这个反应发生的概率就增加。所以操纵有机体行为发生以后的强化事件,就足以引起并维持其学习行为。

习得性失助

相反的情况:当强化的结果不依赖学习者的反应时,学习者学到了另一个事实:不管它作出反应与否,不管它如何反应,他将都得不到强化(奖赏),他作出任何努力都是无用的。这种学习得来的无能为力状态,成为习得性失助。

(二)需要层次论(A.Maslow)

1.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生理、安全、爱与归属、尊重、自我实现(包括认识需要、审美需要)。

2.五种基本需要按一定顺序逐级上升。

3.只有低一级需要基本满足后,高一级需要才能成为行为动力。

4.高一级需要产生时,低级需要并不消失。同一时期内,人就有多种需要并存的壮况,但其中有的需要占主导地位。

•需要层次论告诉我们:

激励动机要着眼于满足学生需要;

需要是有层次的,心理上不安全的、没有受到集体接纳、关爱的学生不会主动探索和理解新知。

(三)成就动机论

成就动机由默里(H.A.Murry 1938)提出。麦克来伦(D.C.McClelland)对之加以研究。亚特金森(J.W.Atkinson)加以修正。他从成就动机中区分出两种不同的倾向:追求成功的动机倾向与避免失败的动机倾向。

求成型的人喜欢选择有50%把握的、有一定风险的工作;避败型的人倾向于回避有50%把握的工作。

(四)归因理论(B.Weiner)

归因(Attribution)指个体对某一事件或行为结果的原因的推断过程。

归因理论是一种比较系统的认知动机理论。这一理论的一个基本假设是:寻求理解是人类行为动机的主要来源。

学生对自己学业成败结局原因的推断的过程叫学业成败的归因。

归因的后果是个人期望的改变和情感反应,归因后果又影响后继的行为。于是归因就具有动机功能。即:

归因可按三个维度分类

内外源 •

稳定性 •

可控性

• 引导学生对学业成败作合理的归因

1.成功→能力强→自豪、自尊/增强对成功的期望→愿意并坚持从事有成就的任务。

2.失败→缺乏努力→内疚/对成功的相对的高期望→愿意并坚持从事有成就的任务。

3.成功→运气好→不在乎/很少增强对成功的期望→缺乏从事有成就任务的坚持性。

4.失败→缺乏能力→羞愧、无能感、沮丧/降低对成功的期望→缺乏从事有成就任务的坚持性。

(五)自我效能感理论(A.Bandura)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指个人对自己是否具有通过努力成功完成某种活动 的能力所持有的一种主观判断与信念。自我效能感影响学习动机。

班杜拉区分了功效期待与结果期待。结果期待指一个人对某一特定的行为将造成某种结果的估计;功效期待指一个人对自己具有成功地完成这种特定行为能力的信念。

功效期待建立在几种信息源基础之上

1.操作成就

2.替代性经验 •

3.口头说服 •

4.情绪触发 •

5.情境条件

•如何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

培养有关技能;

发展敢于尝试的精神; •

获得成功经验;

获得反馈,受到鼓励;

对自己的成败经验做积极归因; •

观察他人成功范例;

营造宽松氛围,减少焦虑。

(六)自我价值论

该理论由卡芬顿(M.V.Covinton)提出。认为自我价值是人的主要需要。学生通过努力,获得成功,可以提高自我价值感。自我价值感是个人追求成功的内在动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必须培养和保护学生的自尊。

那些追求成功而又不能成功的学生,为了不承认自己能力低下,以维持自我价值感,只有不努力、不发奋,甚至为自己学习设阻。

自我价值论可以解释: •

差生为什么不学习?

优等生为什么也会不愿格外努力? •

为什么会产生学业自我妨碍现象?

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学习动机为什么降低?

学业自我妨碍:“在成就情境中,个体为了回避或降低因不佳表现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而采取的任何能够增大将失败原因外化机会的行动和选择”。

学业自我妨碍的表现有:

学业拖延、减少练习、降低努力、声称考试焦虑、情绪不良、选择不可达到的目标、选择妨碍学习成绩的环境。

五、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积极思维

问题情境:具有一定的困难,需要努力克服,学生经过努力又是可以克服的那样一种学习情境。

启发式教学的重要特征是创设问题情境,其作用是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积极化。

例1: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

例2:力臂与力矩

问题情境的特征:

问题情境具有障碍性、探索性和可接受性。

例3:0.999···<1 •

设X= 0.999···

(1)•

两边同乘以10得 •

10X=9.999 ···

(2)•

(2)-(1)得

9X=9,两边同除以9得 •

X=1,即 •

0.999···=1

下载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试题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试题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资料总结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资料总结《教育学》和《心理学》 1、定义: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2、人们普遍把欧洲中世......

    高校教师资格证(岗前培训)考试试题

    高等教育法规概论试题(A卷) 一、 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 1. 2. 简述高校法人的性质和特征? 高校教师聘任制度的特点和基本原则是什么? 二、 论述题(30分) 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试......

    2012年吉林省高校教师资格证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部分)

    1.问题解决经历什么样的过程? 1)发现问题2)明确问题3)提出假设4)检验假设 2.注意的品质包括哪些? 1)注意的范围 2)注意的稳定性 3)注意的分配 4)注意的转移3.气质有哪些类型? 1)多血质2)......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试题填空题精选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试题填空题精选 1、人们之间的个性差异主要体现在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2、客观现实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3、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描......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资料

    心理学1. 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发展及趋势:1.从他控到自控2.从不自觉经自觉到达自动化3.敏感性逐渐增强4.迁移性逐渐提高。2. 教师威信是如何形成的:1.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渊博......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教案

    教 案课程名称:特殊教育学 授课对象:特殊教育专业学生 课程名称:《特殊教育学》 课程主题:第4章 特殊教育的对象 第一节 生理发展异常学生 授课对象:特殊教育专业学生 一、【教......

    江苏省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法试题及答案

    教育法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法律:是建立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体现掌握国家政权阶段的意志和利益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具有国......

    2013年高校教师资格证心理学培训重点总结5篇范文

    第一章心理学与高等教育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认识过程是为了搞清客观事物的性质和规律而产生的心理活动。 情感过程:人在认识事物的时候并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