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京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考试试题和参考材料-高等教育心理学
北京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考试试题和参考材料—高等教育心理学 高等教育心理学:
闭卷——4道概念题4道简答题
概念题:
知识的定义和类型
教学目标
群体定义和类型
最优计划理论
简答题:
学习迁移的影响因素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教师智慧与教师能力的关系
情绪情感的分类
开卷——4道论述题
从高校教师的义务理解高校心理学研究的意义
高校学生学习的特点
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如何通过大学生自我教育,实现自我心理健康
经验:只复习大纲的每章要点还不够,有些题目不在上面。下面这个参考资料相对最全。
1、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心理学
3、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P6)、研究原则(P12)、研究方法(P13)
4、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类个体心理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5、精神分析心理学:
精神分析心理学派是由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创立的。它的理论主要来源于治疗精神病的临床经验,它通过分析蒙境和自由等手段,发现病人潜在的动机,使精神压力得以缓解,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6、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包括哪些环节?心理学在其中有什么作用? P
2完整教学过程的6环节:
1、明确教学目的
2、分析任务
3、确定学生原有水平
4、设计课程
5、教学
6、评定
心理学在教学中作用:在教学各环节中均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教学系统进行整体优化,提高教学系统的效率
7、如何理解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P58、俄国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我们的工作对象是正在形成中的个性的最细腻的精神领域,即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这些领域也只能用同样的东西即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去影响。”
“具有教学效果的不是教学的意图,而是师生间的相互接触。”(布贝尔)即中国古语所说“亲其师,信其道。”
请结合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分析这两段话的涵义
心理学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教师必须研究学生的心理规律。应用这些规律的经验,违背这些规律的教训。
1、大学生情绪情感体验上的特点: P28-302、大学生生理变化对心理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P233、心理发展P174、情绪情感的分类:
1、原始情绪:1)快乐:是指人们盼望的目的达到后,或者某种需要得到满足时产生的情绪体验。2)愤怒,是人们在实现某种目的的过程中受到了挫折,或者愿望不能够得到满足时产生的情绪体验。3)悲哀,一般是与所热爱事物丧失和希望破灭有关的情绪体验。4)恐惧,是人们面临危险的情景,或预感到某种潜在的威胁时产生的情绪体验。2情绪状态:1)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性的情绪状态,如狂喜、暴怒、绝望等;2)心境,是一种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也叫心情。3)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4)挫折,是指在实现社会目的和个人抱负的过程中,目标活动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目的不能实现,需要和愿望不能满足时的消极情绪状态;
3、高级情感:1)道德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去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言行时产生的情感体验;2)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对认识活动成就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3)美感,是人们根据自己的审美标准对自然或社会现象及其在艺术上的表现予以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5、大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
6、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心理变化是什么?
1、学习的心理学涵义是什么?(学习的涵义),大学生的学习有什么特点?P393、什么是观察学习?(社会学习)P614、简答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学习结果分类 ;奥苏伯尔的学习分类;我国的学习分类 P40-
418、请结合任教学科,论述现代认知学习理论对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作用。
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并不是在外界环境的支配下被动地形成S—R的联结,而是主动在头脑内部构造认知结构;学习并不是练习与强化成反应习惯,而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期待;有机体当前的学习依赖于他从记忆中抽取的认知结构和当前的刺激情景,学习受主体的预期所指引,而不是受习惯所支配。
•影响较大的理论流派:
•(1)、布鲁纳的知发现学习学习论
•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本质不是被动地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获取知识,并通过新获得的知识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积极地建构其知识体系。
•布鲁纳强调培养学生下列几种形式的内部学习动机:
•从加快了的认识和理解中获得满足(成果促进)
•发挥个人全部心理能力的迫切要求(潜能动机)
•正在发展 的兴趣和专注(求知欲)
•从与其他人的一致中获得满足(认同欲)
•从一个人在认知方面的优势中得到满足(高级认同欲)
•对个人能力和成就的感觉(成就欲)
•与其他人一起为达到某个目标而共同操作的迫切需要,或满足他人需求后的喜悦(互惠欲)
(2)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
•所谓意义学习,奥苏伯尔认为技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
•所谓实质性的联系,是指表达的语词虽然不同,但却是等值的,也就是说这种联系是非字面的联系。
•所谓非人为的联系,是指内在联系,而不是任意的联想或联系,是指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观念建立在某种合理的或逻辑的基础上的联系。
•所谓接受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和学生观(1)知识观,建构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提出了质疑,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因此,老师并不是什么知识权威,课本也不是解释现实的模板。(2)学生观,它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强调儿童的巨大潜能,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性,每个人在自已的活动和交往中形成了自己的个性化的、独特的经验,因此,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老师不单是知识的呈现者,他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现在的想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二)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已的知识的过程。
1、学习需要的形成与有效运用
原始的学习需要是人和动物对新异刺激反应的倾向性,是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新的学习需要的形成有两条途径:一是直接发生的途径,在原有需要的基础上形成;二是间接发生的途径,由原来满足某种需要的手段或工具转化而来;利用直接途径是组织信息量大,有吸引力的教学;利用间接途径是通过各种活动满足学生的要求和爱好
2、学习动机概念 P66,分类P69-703、高校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
4、强化动机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家观点:人的某种学习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的这种学习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起来的稳固联系,不断强化则可以使这种联结得到加强和巩固;任何学习行为都是为了获得某种报偿。
评价:该理论过分强调引起学习行为的外部力量,忽视甚至否定了人的学习行为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5、最佳激起水平理论 P8
2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提出倒“U”曲线或抛物线——最佳激起水平理论: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同时,他们还发现:任务容易,最佳激起
水平较高(增加难度);任务适度,最佳激起水平适度(最佳水平);任务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较低(降低难度)
6、成就动机理论:阿特金森
成就动机理论是在人的成就需要基础上产生的它是激励个体乐于从事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获得成功的一种内在驱动力。在教育实践中,对于力求成功者应通过给予新颖且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安排竞争的情境,严格评定分数等方式来激发其学习动机。对于失败者,则要少安排竞争或竞争性不强的情境,如果取得成功,则要及时表扬给以强化,评定分数时可以稍稍防宽些,并尽量避免在公众场合下批评指责。
7、归因理论:维纳(美国心理学家)
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
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既行为责任归结为六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人物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
这一理论有助于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有助于根据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推断个体的心理特征,有助于从特定的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预测个体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学习行为。
6、自我效能理论
9、培养与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P781、学习迁移P85、学习迁移的类型 P85、学习迁移的作用 P874、学习迁移的相同要素说 P896、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有哪些? P967、促进高校学生学习迁移的方法有哪些?P998、如何提高教学组织能力?(附加论述题)
1、意识、自我、自我意识的含义: P103-1042、什么是自我教育? P1143、自我意识的结构P104,成熟自我意识包含的内容 P1054、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总趋势:P1105、大学生的自我认识发展的特点: P111;自我体验发展的特点 P1127、如何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P1151、群体 P1192、社会助长P1203、从众(从众心理)P121、积极和消极作用P121、影响因素 P1224、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P129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P1304、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 P1321、健康新概念
2、心理健康的概念P136;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P1373、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常见问题有哪些?
5、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哪些?试举例说明。P1396、心理咨询的方式、过程与重要原则是什么? P1508、如何促进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P158-1631、高等教师的社会角色或职责(功能):
2、教师的教育智慧(机智)
3、教师的教育能力
4、根据自己所任教学科的特点,试论述如何树立教师威信,发扬师爱。
5、师爱的涵义。指教育者所具有的对其本职工作的浓厚的情感,教师对学生的爱
6、师爱的特征。
1.师爱的职业对象性。教师是以培养人才为职业。职业活动的对象要求教师必须热爱学生,否则这种教育就无法进行和维持。2.师爱的原则性。师爱是一种高尚而神圣的情感,它服务于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需要。所以,师爱不是无原则的溺爱和宠爱。3.师爱的广博性。师爱是博大无私的,对学生来说,师爱是一种真正的“博爱”。它表现为对学生一视同仁、公平不偏。
7、师爱的心理功能。
1.激励功能 ;2.感化功能,师爱的感化功能主要表现为对学生感召、感染和转化等教育作用3.调节功能
4.榜样功能
8、师爱的表现形式
1.关怀和爱护学生;2.尊重和信任学生3.同情和理解学生4.热情期望与严格要求
第十章 高校教学中的心理问题
1、知识的概念
2、知识的学习
3、教学直观的形式及评价(P197)
4、问题解决的理论主要有哪些?
5、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6、如何培养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补充: A、采用主动的接受学习方式,辅以有指导的发现学习和主动解决问题的经验,有分析、有批判地进行特定学科的教学
B、教师要注意创造适当气氛,以利于问题的解决
C、让学生熟悉学科在基本理论、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的问题,熟悉该学科所特有的发现知识的策略,使学生养成有分析地提出异议的态度,准确地使用自己的阐述解题过程的习惯
D、把重点放在课题的知识上;放在特定的学科的问题解决的逻辑推理与策略上;放在问题的有效解决的一般原理和原则上
E、理论联系实际
7、如何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
8、短时记忆
第十一章 信息时代的高校教学心理
1、计算机网络发展与普及带来的全新的教学形式
2、互联网对高等教育的正负效应
第十二章高校教学成效的测量与评价
1、高校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基本概念
2、效度和信度
3、高校教学测量与评价对教学活动有何作用?
4、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
预先确定的、通过教学可以达到的并用现有技术手段能够测度的教学结果,包括知识方面,心理方面,实际应用等方面。
理解
5、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
第二篇:2011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题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心理学
一、简答题
1、简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2、简述知识应用与知识迁移的关系。
3、如何建立和维护自己的人际关系?
4、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有哪些标准?
5、简述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关系。
6、简述卡芬顿(M.V.Covington)自我价值理论(self-worth theory)的基本观点。
7、编制学绩测验时应遵循哪些原则?
8、如何理解“为迁移而教”?
9、如何正确使用惩罚?
10、简述加德纳(Howard Gardner)的多元智力理论的基本观点。
11、简述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的关系。
12、简述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13、有人建议,在教育中要多用奖励,少用或慎用惩罚,你同意吗?为什么?
14、对学生成就动机的培养,你有何建议?
15、简述加德纳(Howard Gardner)的多元智力理论的基本观点并说明它的教育意义。
16、如何增加自己的人际吸引力?
17、一个优秀教师应具备哪些心理品质?
18、良好教学目标的陈述应符合哪些条件?
二、论述题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能否作为当前中国高等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
2、评述班杜拉(A.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并说明它对我们学校德育工作的意义。
3、结合所教学科,谈谈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
4、结合所教学科,谈谈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对我国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意义。
5、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特点,谈谈如何维护和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6、西方品德形成理论对我国高等教育德育工作有何启示?
7、结合所教学科,谈谈如何培养与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8、埃里克森(E.H.Erikson)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对教育有何启示?
第三篇:2009年湖北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考试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参考答案
2009年湖北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考试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D 1.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叫
A、道德 B、性格 C、个性 D、品德 A 2.心理现象分为
A、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B、认知过程与个性心理 C、情感过程与个性心理D、意志过程与个性心理
B 3.重视动机和潜意识现象的研究,强调本能对人格的影响,具有夸大潜意识作用倾向的学派(理论)是
A.行为主义 B.精神分析学派 C.人本主义 D.认知心理学
C 4.强调人的整体性,认为人的价值,尊严以及自我实现才是心理学研究的终极目的的学派(理论)是
A.行为主义 B.精神分析学派 C.人本主义 D.认知心理学
D 5.注重研究人的认识过程,既注意,感知,记忆,思维等复杂的心理活动,提出了一种研究人的认知过程内部心理机制的新模式的学派(理论)是
A.行为主义 B.精神分析学派 C.人本主义 D.认知心理学
A 6.确定教学目标、了解教学对象、制定教学程序等叫做
A.微观设计 B.宏观设计 C.制订教案 D.教学准备
C 7.大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叫做
A.知觉 B.想象 C.记忆 D.认知
C 8.真正的心理健康者应该是其内心世界极其丰富,精神生活无比充实,潜能得以充分发挥,人生价值能够完全体现的人,既“自我实现者”.此观点出自
A.行为主义 B.精神分析学派 C.人本主义 D.认知心理学
D 9.有目的地观察被试者的外部表现,从而了解其心理活动发生,发展过程的方法,叫做
A.发展法 B.实验法 C.系统法 D.观察法
D 10.能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叫做
A.诱因 B.需要 C.意志 D.动机
B 11.新知识类属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已有的、包摄性较广的观念。这种知识同化形式叫做
A.上位学习B.下位学习C.并列结合学习D.接受学习
B 12.根据奥苏伯尔的理论,大学生为了获得奖学金而学习的动机是一种
A.内部动机 B.自我提高内驱力 C.附属内驱力 D.认知内驱力
C 13.根据皮亚杰的理论,7~12岁的儿童道德发展处于
A.前道德阶段 B.他律道德阶段 C.自律道德阶段 D.公正阶段
D 14.比较强调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在教学上应用学者是
A.奥苏伯尔 B.皮亚杰 C.班杜拉 D.布鲁纳
B 15.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进行分析,推论其原因的过程叫做
A.比较 B.归因 C.概括 D.总结
B 16.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一种顿悟的心理学流派是
A.行为主义 B.格式塔心理学 C.机能主义心理学 D.结构主义心理学
A 17.试误学习最先提出的心理学家是
A.桑代克 B.华生 C.斯金纳 D.托尔曼
C 18.一个人通过观察另一个模型的行为反应而达到学习目的的学习叫
A.变式学习B.上位学习C.模仿学习D.下位学习
B 19.后来的学习对先前的学习的影响叫做
A.顺向迁移 B.逆向迁移 C.特殊迁移 D.非特殊迁移 D 20在复杂的动作技能形成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进步暂时停顿的现象叫
A.同化 B.定势 C.遗忘现象 D.高原现象
二、名词解释(举例)(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1.液态智力--指与基本心理过程有关的能力,如知觉、记忆、运算速度和推理能力。大部分是先天的和依赖于大脑神经解剖结构。
2.群体--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一定的共同目的,以一定的方式结合到一起,彼此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心理上存在共同感并具有情感联系的两人以上的人群。
3.反馈—有机体在处理信息过程中,把来自运动器官的效应信息,再经过感受器传送到大脑神经中枢,获得有关动作的正确性、精确度或适合性的信息过程。
4.功能固着--是指解决问题时,个人只看到某种物体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的其他功能,从而干扰了问题的解决。
5.感觉记忆---指个体凭视、听、味、嗅等感觉器官,感应到刺激时所引起的短暂记忆。保持时间小于一秒。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1.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的关系
参考答案:一般能力:又称为普通能力,指大多数活动所共同需要的能力。如观察力、记忆力、抽象概括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其中抽象概括力是其核心。(2分)一般能力也即通常所说的智力。特殊能力:又称为专门能力,指为某项专门活动所必须的能力。(2分)
二者的关系:一般能力是特殊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特殊能力的发展也有助于一般能力的发展;在活动中,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共同起作用。(2分)2.简述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参考答案:
(1)言语信息:能陈述用语言文字表达的知识的能力。解决“是什么”的问题。(1分)
(2)智慧技能:运用符号、概念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学习“怎么做”的问题。(1分)(3)认知策略:表现为用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过程的内部组织起来的能力,学会如何学习。(1分)
(4)动作技能:习得的、协调自身肌肉活动的能力。(1分)
(5)态度:即品行,是习得的、决定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2分)3.简述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差异
(1)从功能上看,前者是用于说明事物的状况、特点及关系,回答“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后者是用于发出行为的指令,从而对某些信息进行识别和转换,作出某些动作,解决“怎么做”的问题。(1分)(2)从测量的方式看,前者可以通过“陈述”或“告诉” 的方式测量;后者只能通过观察人的行为间接测量。(1分)(3)从心理表征看,前者主要以命题和命题网络的形式表征;后者以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表征。(1分)(4)从激活和提取的速度看,前者激活速度慢,其提取往往是一个有意义的搜寻过程;后者激活速度快,能相互激活。(1分)(5)从学习和遗忘的速度看,前者学习速度快,遗忘也快;后者学习速度慢,遗忘也慢,尤其是运动技能,一旦达到熟练程度,几乎不再遗忘。(2分)4.简述道德与品德的区别
(1)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是社会行为准则在个体身上的反映。(2分)(2)道德的产生和发展服从于社会发展规律,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受社会生活条件的影响,还受个体生理、心理等内在条件的制约。(2分)(3)道德是社会学和伦理学研究的对象,而品德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2分)5.简述有效人际沟通的条件
(1)沟通双方对交流的信息的理解的一致性;(1分)(2)沟通双方都要有交往的愿望和兴趣;(1分)(3)双方要有一定的沟通能力与技巧;(1分)(4)要选用适当的信息通道来传送信息;(1分)(4)要重视选择性注意对沟通的影响;(1分)(5)沟通要有及时的信息反馈或真实、可靠。(1分)6.简述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及意义
参考答案:标准(1)智力正常;(2)善于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3)具有较强的意志品质;(4)人际关系和谐;(5)能动地适应和改造现实环境;(6)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健康。;(7)心理行为特征符合年龄阶段。意义:从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几个方面简答即可。
四、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心理学工作者把20位学生随机分成2组,参加一个摸高试验比赛,看那一组摸得高。A组10位学生,不确定任何目标,由他们随意制定摸高的高度;B组10位学生则让他们参加一个摸高活动,并在每个学生参与的情况下,给他们制定出比赛的期望高度,如2.5米,2.6米等;然后,鼓励学生们力争达成目标。(1)实验结束后,统计2组成绩,哪一组可能获胜?分析其获胜的原因。(5分)(2)这个实验给高等教育工作者的启示何在?(5分)参考答案:(1)B组可能获胜。因为合理的期望和目标能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5分)
(2)启示:高校教师应当充分了解学生;指导并帮助学生制订合理的学习目标;采用激励手段促进学生的学习。(5分)2.王乐是一个十分聪明的学生,但是比较贪玩,学习不用功。每次考试他都有侥幸心理,希望能够靠运气过关。这次期末考试他考得不理想,他认为是自己的运气太差了。试运用维纳的归因理论分析:(1)他的这种归因是否正确?这种归因对他以后的学习会产生怎样的影响:(2)你认为应该怎样归因为好?(3)教师掌握维纳归因理论有何现实意义?
参考答案:(1)不正确。他将考试失败原因归为外部的不可控制的因素,这样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任,因此,学习动机不高,学习成绩也不会提高,甚至会越来越差。(2分)(2)他应该把成绩不理想归为自己的内部的可控制的因素,如不努力。从而相信自己只要努力,就可以获得学习成功。(3分)(3)有助于教师了解心理活动的因果关系;有助于教师根据学生行为及其结果推断出学生的心理特征及个性差异;有助于教师从特定的学习行为及其结果预测学生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学习动机,对于改善其学习行为,提高其学习效果也会产生作用。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正确归因。(5分)
五、论述题(15分)为什么说,“创新精神可以培养,也可以被扼杀”?请联系实际,论述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参考答案:(1)因为学生容易受到暗示,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因此,当学生有创新意识萌芽时,教师的肯定或否定会产生不同的结果。(5分)(2)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等途径,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包括,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积极幻想等。(5分)联系实际(5分)
第四篇:2011年山东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心理学》范文
高等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1.个体心理:就个体水平而言,人的心理现象一般可以分为心理过程和心理特性两个方面。2.心理过程:泛指心理操作的加工程序,包括心理事件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加工过程。3.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正式从事有系统的心理物理学的实验工作,这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他也因此被人们誉为“心理学之父”。4.行为主义心理学:标志: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一篇题为《一个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的论文,宣告了行为主义的诞生。后期代表人物斯金纳,不否认人内部心理活动的存在(S-O-R),称为新行为主义。
5.认知心理学:标志:1967年,奈塞尔《认知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是现代认知心理学诞生的标志。6.人本主义心理学:由马斯洛、罗杰斯等人创立
7.心理学研究的任务在于对心理和行为做出科学的①描述②解释③预测④控制.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定义:研究(高等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学科。√ 第二章
1.心理学发展的含义:是个体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具有顺序性的系统变化。3.心理发展内容包括:认知发展、社会性发展。
▲埃里克森是精神分离学派的代表人物。关注人性格中的自我方面。
▲皮亚杰是认知发展学派的代表人物,认为心理发展的实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构成发展的基本过程是同化、顺应、平衡。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4.认知发展是指个体在知觉、记忆、想象、学习和思维(判断、推理和问题解决)等方面的发展。
5.思维的发展是个体认知发展的最主要的一个方面,特别是在婴幼儿期之后的发展中。7.人一生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五个时期:胎儿期、婴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和成年期 8.我国发展心理学界一般把青少年期界定为是十一二岁到十七八岁这段时间,将大学阶段作为成人早期或青年期的开始。而西方大多数发展心理学家认为青少年期是(从十一二岁到二十一二岁)这段时间,大学阶段仍属于青少年阶段。
9.整个青少年期又可分为:①青少年早期(十一二岁到十四五岁),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②青少年中期(十四五岁到十七八岁)高中;③青少年晚期(十七八岁到二十一二岁)大学(√)成人期分为三个阶段:早期中期晚期第二节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儿童)—4阶段:(记住名称)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②前运算阶段(2-6sui);③具体运算阶段(6-11岁);④形式运算阶段(11岁上 2.佩里认知发展的三段论(大学生):
①第一阶段:二元论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大学生以对与错两种形式来进行推理,对问题及事物的看法是非此即彼的。他们将知识视为固定不变的真理(大一)②第二阶段:相对性阶段。此阶段的个体认识到事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能够接受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解释,接受各种不同的观点;他们会根据不同的、变化着的情境对问题作出判断;他们不再将知识视为固定不变的真理。(大二/三)③第三阶段:约定性阶段。个体不仅能够进行抽象逻辑思维,而且在分析事物时具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即能够确定“这对于我是正确的”。
第三章第一节
1.大学生能力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能力的类型和能力的发展水平上。
2.气质划分为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4种类型。(记名称和特点,会自己判断)5.大学生的性格类型差异:1外倾型性格明显多于内倾型性格2独立型多于顺从型3在各种社会价值类型中,经济型对大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4在双向性格因素中,中间型大学生占绝大多数
第二节1.心理学中所说的能力,是指个体顺利完成某项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
2.大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自学能力、表达能力、操作能力、适应能力、创造能力 3.智力三元理论:当代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从信息加工心理学的角度,于1986年提出了人类智力的三元理论。主要包括三个亚理论:①情境亚理论②经验亚理论③成分亚理论。5.智力的测量现代西方心理学中常用智商(IQ)表示智力的高低。美国心理学家推孟首次引进智商概念。其含义是被测验者所获得的智龄分数与他的实际年龄之比,用公式表示:IQ=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CA)x100.韦克斯勒提出了离差智商,采用年龄组的平均分和标准差来确定智商值,其计算公式为:IQ=100+15(X-X)/S 第三节1.学习风格分为四大类别:环境、情绪、社会、生理 焦虑水平与学习成绩:中等水平的焦虑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焦虑对学习究竟会产生何种影响,主要还是取决于学生已有的能力水平的高低,随着学生能力水平的逐步提高,焦虑对学习成绩的影响会日益失去其消极作用,就学习情境压力与焦虑的关系来看,一般都是低焦虑者在压力大的学习环境下学习效果较好,而高焦虑者则适合压力较低的学习情境。3.认知风格就是个人进行认知加工时所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是个人所偏好的信息加工方式,体现在感知、记忆、言语、思维等。
4.认知风格中知觉风格可分为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
①场依存型:含义:较多地依赖外在参照物去知觉事物,或者难以摆脱环境因素的影响,不能从复杂情境中区分事物的基本要素或组成部分。特点或优势:偏爱社会性学科,其学习更多地依赖外在反馈,对人比对物更感兴趣,学习欠主动,易受暗示,喜欢讨论问题或进行合作学习,接受知识时偏爱笼统的或整体的知觉方式,同时在学习情境中,他们往往较为谨慎,不愿冒险。
②场独立型:含义:往往倾向于以内在参照物而不是外在参照物去知觉事物,即能以自己独立的标准觉察、判断事物。特点或优势:偏爱自然科学,数学成绩较好,学习的内在动机高,学习自觉性高,喜欢个人独立学习,接受知识时善于分析,同时在学习情境中,他们更倾向于冲动、冒险,凡事以个人意志来决定 第四章
1.社会心理角色,是指由人们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符合是锁期望的行为和态度模式。2.教师角色形成经历的3个阶段:①角色认知阶段:(做老师之前,未上课)、②角色认同阶段:(真正做老师了)③角色信念阶段:教师角色中的社会期望与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心理需要。3.教师的一般教学能力
1、教学组织能力
2、教学的认知能力
3、操作能力
4、监控能力 4.教师的人格素质具有四个维度1成就取向2人际取向3课堂行为4组织才能
5.教师职业的积极情感主要包括:教师的威信、教育信念、责任感和自我教学效能感。6.专家型教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终极目标。其特征:①具有丰富而有效的专门知识②能够高效率地解决教学领域内的问题③创造性的洞察力
第四章第一节 1.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中获得经验,并由经验引起的行为的较持久的适应性变化。
2.冯忠良把学习划分为三种类型:
1、知识的学习
2、技能的学习
3、行为规范的学习3.布卢姆根据教育目标将学习分类: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领域的教育目标分类。4.奥苏伯尔对学习的2种分类:(1)根据学习进行方式:接受学习、发现学习;(2)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关系:机械学习、有意义学习。▲奥苏伯尔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言语学习
5.(1)桑代克是联结理论的创始人,其观点称为学习的“尝试错误说”,或简称“试误说”;提出,情境与反应的联结有三个定律:准备率、练习率(应用率和失用率)、效果率。其中练习率和效果率是两大主率。(2)斯金纳:20世纪50年代,斯金纳以他的强化理论为依据,提出程序教学,对当时各国的教学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3)班杜拉,当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他提出观察学习理论,观察学习又称替代学习是指人们通过观察他人(榜样)的行为,获得示范行为的象征性表象,并引导学习者做出与之相对应的行为的过程
观察学习过程受四个子过程的影响:1)注意过程2)保持过程3)再造过程4)动机过程。6.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定义),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和非人为性的联系。
7.学习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分类:(1)根据迁移的性质:正迁移和负迁移or积极迁移和消极迁移;(2)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加涅据迁移的层次: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3)据迁移的先后顺序: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4)根据迁移的内容:特殊迁移与普遍迁移
8.形式训练说是对迁移现象进行的最早、最系统的研究
9.概括化理论又称“经验类化说”,是由贾德提出的。
10.学习定势,又叫学习心向,是指学习者进行学习活动时心理准备状态。11.P学习定势既可以产生正迁移,又可以产生负迁移。√ 第六章
1.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生的一种内部动力。
2.耶尔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了:容易的任务,学习效率随着动机作用的增强而提高,增加任务的难度,动机强度越大,学习效率越低
3.成就动机,是人们在完成任务时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成就动机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默里所提出的“成就需要”。4.韦纳的成就动机归因理论(1)韦纳把众多的原因按其特性划分为3个纬度:原因源、稳定性、可控性纬度。
第七章 第一节 1.知识的分类:▲现代认知心理学一般依据知识的不同表征方式和作用,将知识划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
①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主要用于区别和辨别事物。②程序性知识即操作性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是一种经过学习自动化了的关于行为步骤的知识,表现为在信息转换活动中进行具体操作。③策略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学习和如何思维的知识,即个体运用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去学习、记忆、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技巧。
2.陈述性知识主要是以命题和命题网络的形式进行表征。表象系统和图示也是表征陈述性知识的重要形式。▲(考)陈述性知识表征:
1、命题与命题网络表象与表象系统
3、图式 3程序性知识的表征分为产生式、产生式系统
4.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个人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也就是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认识和控制
5.奥苏贝尔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将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三种不同的意义获得模式。①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学生原有的观念在概括和抽象的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观念,新学习的观念归属于旧知识而得到理解,新旧知识所构成的从属关系就是下位学习。②上位学习:又称“总括学习”,是在学生掌握一个概括或包容程度比认知结构中原有概念程度更高的概念或命题时产生的。③并列结合学习:是指新命题与认知结构中特有的命题既非下位关系又非上位关系,而是一种并列的关系时产生的。第八章第一节
1.程序性知识和陈述性知识的区别(1)定义不同
2、测量方式不同
3、表征形式不同
4、意识控制角度不同(激活速度慢;快)5习得与遗忘速度不同(快;慢)2.所谓变式是指改变非本质属性以保持本质属性的概念正例的变化。
3.策略性知识这一过程主要分为三个基本阶段:①陈述性知识阶段②转化阶段③元认知阶段。
4.元认知策略是个体评价和调整自身认知过程和结果的一般方法。主要: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第九章
1.▲问题空间三个状态:
1、初始状态
2、目标状态
3、达标通路▲问题涉及4成分:
1、目标
2、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
3、障碍
4、方法
2.创造性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信息,进行主动地思维活动,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品质
3.心理定势是由先前的活动形成的影响当前问题解决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5.就情绪和动机强度而言,在一定限度内,情绪和动机强度和问题解决的效率成正比,情绪过于高昂或过于低沉,都会降低问题解决的效率。一般而言,中等强度的动机和相对适中的情绪动机水平,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6.头脑风暴法又称“智力激励法”是奥斯本于1939年提出、1953年正式发表的激发创造性思维的方法。第十章
1.品德,又称“道德品质”或“德行”。它是一定社会或一定时代的道德原则、规范在个人身上的体现和凝结,是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关系的一系列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特征和倾向。
2.道德(品德)由道德认识(知)、道德情感(情)、道德意志(意)、道德行为(行)四种基本成分构成
3.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前习俗(服从与惩罚定向、朴素的利己主义定向)、习俗(使他人愉悦和帮助他人的定向;尽义务、重权威和维持现有社会秩序的定向)、后习俗(墨守法规和契约的定向、良心或原则定向)。4.大学生品德修养方法:1学习2立志3躬行4自省
第十一章大学生人际交往与调试
1.群体是人们按照某些相同的心理和社会原因,以特定方式组织起来,共同活动且相互制约的共同体。(考体的特征:
1、群体必须是一群人
2、有一定的组织结构
3、有一定的目标
4、有共同的行为规范和心理倾向。)2.群体的种类(1)按照群体内成员相互作用的目的和性质,可以把群体分为正式全体和非正式群体。①正式群体,是指有固定编制和严格的组织原则的群体;②非正式群体,是指自发形成的、以个人需求意向一致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群体。(2)据群体发展水平和群体成员间亲密程度①松散群体,指人们由于时间和空间的接近而形成的集合体;②联合群体的成员彼此都认识到,他们同属于一个社会共同体。
3.集体是群体发展的最高形式,是执行一定社会职能的群体。
4.集体的基本特征:1对共同目的和任务的深刻认识2集体成员间相互友好3有合理的组织结构4遵守集体规范 5.大学生班集体除具基本特征,还有4个特点:①强制性②同一性③独立性④开放性 6.社会助长作用,是指许多人一起工作可以促进个人活动效率的提高;相反,如果许多人在一起工作降低了个人的活动效率,就是社会制约作用。
7.大学生人际关系的3个特点:①团结友爱、平等互助;②理想色彩浓厚;③人格因素起主导作用(没有利害)8.大学生人际关系障碍的心理因素:认知上的偏差。(掌握3个即可)①晕轮效应。晕轮效应是指仅仅根据某人身上一种或几种特征来概括其他一些未曾了解的人格特征的心理倾向。②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是指在人脑中存在的关于某一类人的固定形象。③角色固着。角色固着是指个人言行举止过分拘泥于特定角色的心理倾向。第十二章
1.大学生一般心理问题是轻微的心理异常,是正常心理活动中的局部异常状态。六个方面:
1、环境应激问题
2、自我认知
3、人际关系的认知
4、情绪情感的不稳定
5、性适应不良
6、紧张压抑
2.环境应激问题主要表现在大学新生身上
3.心理咨询,是指咨询者就来访者①发展方面的问题或②适应方面的问题的困难,为其提供正常进行心理交流的气氛,并运用专门的心理学方法,通过答疑解惑、忠告建议等以帮助、指导、启发来访者发现并利用其潜在的各种因素,处理和解决自己的问题或困难,使心理机能得以调整和提高的活动过程。
4.根据心理咨询的范围和内容把心理咨询划分为2类:①发展性②调适性心理咨询
高等教育心理学论述题
一、高校教师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p18)
1、有助于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1)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加深对大学生认知特点的理解。(2)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加深对大学生人格和社会性特点的理解。(3)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加深对个体心里差异的理解。
2、有助于把握教学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能力。(1)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了解大学生的学习心理。(2)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把握教学过程的规律,提高有效教学的能力。(3)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提高其评价/反思能力。
3、有助于把握教师角色,增强角色胜任能力。(1)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正确把握教师角色,增强其角色意识。(2)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获取各项能力,增加其对不同角色的胜任能力。
4、有助于掌握必要的心理保健知识,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1)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正确认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2)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正确认识心理健康问题。(3)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和治疗手段。
二、大学生的思维发展:
①在形式逻辑思维发展的同时辨证逻辑思维逐渐趋向成熟和完善;(静态→辨证.非静止)②在常规性思维发展的同时,创造性思维也在迅速发展;(再造思维)③在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对思维的元认知。(认识主体)
三、简述大学生能力的差异与教育?
(一)大学生的能力差异由于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遗传与环境的交互,每位人的能力各不相同。
1、能力的类型差异。(1)模仿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划分(2)认知、操作、社交能力的划分(3)一般和特殊能力的划分
2、能力水平的差异(1)大学生智力水平的学科差异(2)大学生智力水平的性别差异
(二)大学生能力类型差异的教育含义
1、针对大学生能力类型的差异,全面培养大学生的能力
2、针对大学生能力水平差异,在教学方法要因人施教(1)掌握学习(2)个别知识教学(3)个人化教学系统(4)计算机辅助教学 四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结构要素 一教师的知识水平
二教师的一般教学能力
1、教学组织能力
2、教学认知能力(1)掌握教学大纲的能力(2)分析处理教材的能力(3)教学设计能力(4)对学生的学习准备性与人格特点的判断能力
3、教学操作能力(1)语言操作能力(2)选择和运用教学媒体的能力
4、教学监控能力。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使教学过程能够有序进行的能力。这种能力可分为三大方面:一是教师对子及教学活动的事先计划和安排;二是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的监察、评价和反馈;三是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节、校正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
三教师的人格素质特征:成就取向、人际取向、课堂行为、组织才能 四教师子夜的积极情感:教师的威信、教育信念、责任感
五、大学生学习的特点
大学生学习的主要四个特点①学习方式的多样性。自学是大学生的重要学习方式 ②学习过程的阶段性。1基础理论和专业基础课阶段2专业课阶段3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阶段③学习内容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学习内容的广泛性、专业性、争议性和高层次性上。④学习组织的主体性。
六、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应当如何促进大学生的学习迁移?
为了使大学生有效的学习,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充分运用迁移规律,掌握理想的促进迁移的方法,积极促进大学生的学习迁移。
1、掌握有关的原理或者规则。学生掌握了扎实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就为进一步学习新知识和技能创造了条件。除此之外,还应注意学习情景与日后应用情景的相似性。
2、提高知识的概括化水平。概括化水平越高的知识,越能反映同类事物的共同点和规律性联系,适用性越大,3、让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中,给予学生适当的学习指导对迁移有重要影响,向学生提供适当的 指导,可以明显的提高学习迁移的效果。
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在教学中,既要注意利用定势的积极作用,又要培养学生积极动脑的能力,养成其对问题认真分析的态度,根据问题的特点,采取灵活的解决方法,防止定势的干扰。
5、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心理状态对学习迁移有重要影响。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对学习既具有满腔的热情和信心,又有适当的焦虑和思维活动的紧张度,这样在学习中,会有助于迁移的出现。
七、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
1、向学生提出具体而明确的学习目标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3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使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成功4注意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5适当地开展竞赛活动6训练学生形成积极的归因方式
八、陈述性知识的常用教学策略(高校教学中应如何有效地促进学生对陈述性知识的掌握?)
一、动机激发策略
1、充分利用学习目标的激励作用
2、极少修正学生的动机归因
3、是新知识和预期同时呈现
4、教师还应该提供学生成功产生动机的机会
二、注意选择策略
1、在教科书中采用符号标志技术
2、精心设计板书和直观材料
3、按知觉规律提供刺激三复述策略。复述是为了保持信息多次重复。
四、意义建构策略。帮助学生使用自己的方法理解新知识
五、认知结构优化策略。措施:
1、归纳和整理所学知识
2、打破章节系统归纳方法性知识
3、抽象知识和感性知识联系
4、提高课堂提问艺术
九、策略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1一次只教少量的策略2教会自我监控3在教策略性知识的同时教会反思4激发维持学生的动机5在具体情境中教策略6长期教学
十、有效问题解决者的特征
1在擅长的领域表现突出2以较大的单元加工信息3能迅速处理有意义的信息4能在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中保持大量信息5能以深层方式表征问题6愿意花费时间分析问题7能很好地监视自己的操作
十一、培养大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方法 1实施学习策略的教学,帮助学生养成分析问题和策略性思维的习惯2发展元认知3增强自我监控学习4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5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全面掌握6培养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内在动机7问题的难度要适当8帮助学生正确地表征问题
十二、结合实际说明,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创造性?
在高等教育活动中,教学是培养大学生创造性的主渠道。大量研究证明,个体创造性的高低受制于许多因素,但归纳起来主要包括认知、动力、人格特征和环境四个方面。因此,教师可以有针对性采取相应措施。
1、完善创造性认知结构。(1)帮助学生获取有关领域的知识。(2)有意识传授技法。(3)培养科学实验能力(4)协助发展自我管理的技巧
2、激发创造性动机。(1)确立目标和意图。(2)激发好奇心和探索欲。(3)鼓励自我竞争。
3、塑造创造性人格。(1)、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动机(2)、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4)、树立学生的自信心(5)、确立创造的信念
4、创设创造性环境。(1)、给学生提供心理安全和心理的自由(2)给学生的学习留有余地。(3)开展高水平的学术活动,鼓励和组织各种创造活动(4)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
十三、结合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p310)
1、学校应当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为社会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的高等学校,采取积极措施,创造良好条件,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指导和帮助,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最有效的途径。(1)优化校园文化环境。(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A;开展宣传活动,树立心理健康的教育观念; B;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定期举办专题讲座; C;设置心理教育机构,开展心理咨询服务;D;利用各种传播媒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E;对教职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增强人们的心理健康意识。2.大学生自觉维护身心的心理健康。(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2)建立合理的生活秩序; A;学习负担要适量 B;生活节奏要合理;C:用脑要科学;
3、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1)培养个人的幽默感;(2)增强生活的适应能力;
第五篇:2013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心理学开题汇总含答案
1、心理学研究内容: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
2、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意志过程
3、冯特 弗洛伊德(催眠法)研究无意识现象;华生 斯金纳研究外在刺激与个体行为之间的联系;
奈塞尔(1967)计算机模拟的方法,《认知心理学》标志现代认知心理学的正式诞生;马洛斯,以人为本;罗杰斯强调教学以学生为中心。
4、最近发展区理论: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将学生的发展水平区分为两种:学生目前已经达到的“现有发展水平”和经过教师教育、学生自身努力“可能的发展水平”,这种可能的发展水平,实际上就是我们的教育目标,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称为“最近发展区”,教育就是实现“最近发展区的过程”。
5、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正式出版,是教育心理学独立的标志。
6、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校教育情境中学生学习与教师教育的基本心理学规律
7、教师威信对教育效果的影响:
一、教师威信包括教师的职业威信和教师的人格威信。
二、教师威信对教育效果的影响表现在以下方面:威信效应;名片效应;“自己人”效应;好感效应。
8、三种教学水平:尝试式教学:没有经过师范教育的专业化培训,没有学习教育理论,不懂得教
育的基本规律和学生学习规律,只是从大学或者专科学校学到某些学科专业知识和文化知识,就走上教育工作岗位,通过盲目尝试或经验的积累而进行的教学,是“没有理论的实践”因循式教学:教师学过教育理论,受过专业化培训,懂得教育的基本常规,知道如何教,是基于一定的教育理论指导下进行的教学,但是其针对性、灵活性和创造性不够
策略式教学:教师在较好的掌握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教育技术的基础上,能根据
学生的特点、教学内容的性质、教学的情境以及教师本人自身素质等种种原因选择有效的方式、方法灵活的、创造性进行教学,并能对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作出反思和调控,力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9、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
一、学习内容上的特点:专业化程度高,职业定向性强;实践知识丰富,动手能力较强;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
二、学习方式上的特点: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提高;课堂学习与课外和校外学习相结合10、学习的类型:知识的学习;技能和熟练的学习;心智的以思维为主的能力的学习;道德品
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学习律包括: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11、泛化:虽然一个反射只对一个刺激建立了条件作用,但它不单对这一特定刺激作出反应。
这反应可泛化遍及到未建立条件反射的相似刺激范围内。分化:是学习者只对特定的条件刺激作出反应的过程
12、认知发现说内容:强调教学应该让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强调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性;
教学应遵循四个学习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提倡发现学习;鼓励学生进行直觉思维
13、学习、命题学习
14、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同化新知识
15、先行组织者:教师在讲授新知识之前,先给学生提供一些包摄性较广的、概括水平较高的引导性材料,用学习者能理解的语言和方式来表述,以便给学习者在学习新知识时提供一个较好的固定点,清晰的将它原有知识结构和新的学习任务联系起来,这种预先提供的起组织作用的引导性材料就是先行组织者。
16、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论述):知识观(知识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比较可靠的理论解释,它不是绝对的,唯一的答案,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入而不断变革、升华和改写);学生观,(学生有广泛的知识和经验,这些是知识经验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学生的协作活动对意义建构起重要作用。学习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主体的作用,教师的作用只在于协助学生构建意义),、;学习观(学习是知识的构建过程。学习过程是一个双向建构的过程。已有的知识水平是学习的基础。同化和顺应是学习者认知结构发展变化的两种途径或方式)
17、学习动机的类型:直接近景性动机和间接远景性动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认知动机、自我提高的动机和附属的动机。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
18、耶尔克斯——道德森定律:他们认为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同时,他们还发现,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
19、个体学习动机的激励水平取决于期望值和效价的乘积:激励力量=效价*期望值(M=VE)
20、阿特金森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为两类:力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力求成功者在其动机成分中,力求成功的成分比避免失败的成分多一些,避免失败者在其动机成分中,避免失败的成分比力求成功的成分多一些。
21、成败归因理论:海德认为,人们具有理解世界和控制环境两种需要,使这两种需要得到满足的最根本手段就是了解人们行动的原因,并预言人们将如何行动。维纳对行为结构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他从三个纬度把归因分为:内部归因、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四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
22、学习动机的教育激励措施: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确立合适的学习目标;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成功感;利用争强好胜心理,妥善组织学习竞赛;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合理进行奖惩;正确指导结构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22、自我实现理论(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5种: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在前四种需要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最高级的需要,包括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从学习心理的角度看,人们进行学习就是为了追求自我实现,即通过学习使自己的价值、个性、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发展和实现。因此,可以说自我实现乃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动机。
23、知识学习的过程:知识学习的准备;知识的感知;知识的理解;知识的巩固;知识的应用
24、灵活运用多种直观形式: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
运用感知规律,突出对象特点: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对比律
25、提供丰富的变式:变式就是将概念的正例加以变化。变式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
26、根据记忆保持时间长短不同,可将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27、短时记忆的容量大约为个组块,不超过一分钟的记忆。
28、遗忘过程“先快后慢”。干扰说:遗忘是因为我们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无关刺激的干扰而造成的。一旦排除了这些干扰,记忆就能恢复。
促进大学生知识巩固的有效复习:及时复习;复习时间的适宜;复习次数的适宜与过度记忆法;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复习方法的多样化。
29、知识应用的基本过程(可能简答):审题;课题归类;重现知识;解题。
30、动作技能形成的过程:认知阶段;动作分解阶段;动作联系阶段;自动化阶段。
动作技能形成的特征:动作的有意识控制减弱;利用线索的减少;动觉控制的加强;运动图式的形成;预见和应变能力的增强。
31、元认知:个人在对自身认知过程意识的基础上,对其认知过程进行自我反省、自我控制与自我调节。简言之,元认知就是对自己认知过程与结果的认知。主要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三个方面的内容。
32、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有效地达到学习目标,在认知与元认知的基础上对学习方法和学习心态的选择与调控。主要包括:认知、学习方法和学习心态的选择、元认知、学习方法和学习心态的调控。
33、组块:作为名词,指记忆容量单位。作为动词,将输入的看似分散无关的信息加工组合成一个记忆块或记忆单位,从而扩大记忆容量的一种策略。
记忆术包括位置法、首字母缩略词法、谐音法
34、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类型:按迁移的性质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按迁移的层次可分为纵向迁移和横向迁移。按迁移的顺序可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按迁移的内容分为特殊迁移和普通迁移。
形式训练说(常州的老师没讲):形式训练说的心理学基础是官能心理学。官能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灵”由“意志”“记忆”“思维”“推理”等官能组成,这些官能即心理活动的形式/“心灵”的各种官能或心理活动的形式是各自分开的实体,分别从事不同的 活动,各种官能可以向肌肉一样通过练习来增加力量。某种官能在学习中得到训练,就能有效的在另一种学习中发挥作用。同时,“心灵”又是由各种官能组成的整体,一种官能的改进会加强其他的官能。可见,形式训练说把迁移看作是通过对“心灵”的各种官能进行分别训练来实现的。因此,迁移的实质是“心灵”的官能或心理活动的形式得到训练的结构。
35、教学如何促进学习迁移(冉苒认为是重点,考解说及论述):科学选择教学内容;合理编排教学内容;改进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训练学生掌握学习策略。
35、奥苏贝尔认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有三个变量,对学习迁移会产生直接影响:认知结构的概括性、认知结构的可辨别性、认知结构的巩固性。
36、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独特性成品的能力或特性。创造是指一种最终产生创造成品的活动或现象,有真创造和类创造之分。
37、吉尔福特认为创造力的主要特征:敏感性、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再定义性、洞察性。哈奇森认为创造力的主要特征:新颖性、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精密性。
38、创造力与智力的发展关系:是一种相对独立、在一定的条件下又有相关的非线性关系。具体为:
一、低智商不可能有高创造性,二、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
三、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任意。
四、高创造性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这种非线性的关系分布表明:高智商是高创造性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更重要的是还表明,创造性不只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因此,高等学校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更要重视拓展与提升大学生的创造性意识、创造性精神等全面的创造性素质。
39、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心理因素(简答、理解):问题表征、情绪状态、动机强度、定势作用、功能固着、原型启发。
40、四分法认为品德结构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识、道德行为三要素组成。
41.皮亚杰P151
道德发展阶段论:
1)皮亚杰:儿童道德发展研究方面,采用观察法和对偶法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了系统研究。
2)科尔伯格:采用两难故事法——海英瓷偷药的故事。该偷还是不该偷。
42.社会学习论P154 社会学习论(班杜拉):人的行为是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获得的,该过程实质就是替代强化。
43.品德形成的基本过程P157
品德形成的基本过程及教育策略:态度定势的形成/道德观念的确立/道德情感的培养/道德信念的形
成/道德意志的锻炼/道德行为的养成44.过矫正(理解)P165
品德矫正的心理策略:
1)过矫正:要求不良行为者通过自身努力消除不良行为所造成的后果,恢复并改善原有的状况,同时还要进行适当的练习。
2)防范协约:以一种书面的形式在教育和被教育者之间建立实施和监督关系的矫正不良行为的方法,犹如签订条约。
3)强化暂停:在一段时间内对个体不与强化,或将个体与 特定的环境相互隔离,提供冷静反思的机会。
4)表征性奖励:奖励不良行为者在矫正过程中的良好行为反应。
45.自我意识的结构(理解)P169 自我意识的结构:从形式上表现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从内容上看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从自我观念来看,分为现实自我、理想自我和投射自我。
46.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P171
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过程:分化,矛盾,统一,稳定
47.全面认识自我P180
怎样全面认识自我:
1)通过认识他人和他人比较来认识自我2)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中认识自己
3)通过自我比较认识自我4)通过自己的活动表现和成果来认识自我5)通过自我反省来认识自我48.社会助长作用、社会懈怠作用P188
什么是社会助长作用和社会懈怠作用:
社会助长作用:由于别人在场后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
社会懈怠作用:由于别人在场后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下降的现象,也称:社会惰化或社会干扰。
49.去个性化P189
什么是去个性化:在群体作用下,个人的自我约束减轻,责任感下降而产生的单独活动时不会出现的行为。学生起哄,球迷闹事等等,作为一个单体他们是不会起哄的。
50.从众P192 从众是指人们在真实或臆想的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多数人相符行为的现象。其影响因素:群体规模,群体凝聚力;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群体中其他成员的影响;主体认知;个性特征
51.集体舆论、集体规范、集体凝聚力P196,P199
集体舆论:在集体中占优势的言论和意见
集体规范:集体所确立的行为标准与准则
集体凝聚力:集体对成员的吸引力以及成员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力量汇合。
52.人际吸引的因素(简答)P206
人际吸引的因素:人际吸引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喜欢,悦纳的现象,由下列因素制约:
1)相似吸引:人与人之间存在某种相似的东西
2)互补吸引:能力互补,气质互补,性格互补
3)仪表吸引:
4)人格吸引:人格魅力是人际吸引最本质的因素
53.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P211
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1)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具有重要作用
2)主动交往:交往的成功与人的主动性有很大关系。
3)移情:人们情感的相互联系,包括:相互理解,同情,同感,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等。
54.对已经产生心理疾瘤的矫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学生潜能开发所进行的发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55.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简答)P238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1)具有旺盛的求知欲:知
2)具有独立生活能力:独立
3)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能够悦纳自己:自我4)具有完整的统一的人格品格:人格
5)具有协调和控制情绪的能力,心境良好:情
6)具有良好的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能力:适应
7)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人际关系和谐:人际
8)具有符合年龄特征的心理行为:行
56.大学生矛盾冲突
大学生常见的矛盾冲突有:(主要表现)
1)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
2)理想性与现实性
3)强列的成材意识和知识经验不足
4)心理闭锁与寻求理解的矛盾
5)群集友谊与争强好胜的矛盾
6)性生理成熟和性心理成熟相对迟缓的矛盾
57.人格P24158.能力、智力P244
人格:一个人特有的心理面貌,他是个体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具有一定倾向的,比较稳定的心
理特征的总和。人格的最典型的特征是性格特征。
能力: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并使活动任务得以顺利完成的心理特征。
智力:人的认知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注意力等。其中思维能力是
智力的核心。
59.智力结构理论P247
(1)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认为,一般智力因素有两个,即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流体智力是指与基本心理过程有关的能力,如知觉、记忆、运算速度和推理能力等。晶体智力是过去对流体智力应用的结果,大部分属于从学校中学到的能力,如词汇和计算方面的能力。
(2)智力的三元结构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许多智力理论仅是对智力特质进行描述,而没有阐明智力活动的过程。
(3)智力多元结构理论
智力多元机构理论:逻辑数理/语言/身体——动觉/空间/音乐/洞悉人性善解人意/自我内省/观察自然;教育意义:
60.表11-2 填 超常、中常P250
智力量表:包括操作量表和语言量表2个部分。
130以上——超常/90——109:中常/70——89:偏低
61.气质、动力特征P25262.气质类型及其鉴定P254
气质:一个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所谓动力特征是指人的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稳定性,指向
性等方面的特征
气质4种类型及特征: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现实中的人是兼有数种气质。
63.性格P257
64.性格特征分析P260
性格:一个人对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的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是
人格中具有核心意义的部分。气质是性格的生理基础。
性格的特征分析:展开分析。
1)性格的态度特征:指一个人对社会,集体,他人,自己以及对学习,工作的态度。
2)性格的理智特征;指一个人在认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
3)性格的情绪特征:当情绪对人的影响构成了一个人的情绪特点
4)性格的意志特征:指一个人自觉调节自己行为方式和水平方面的性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