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00年湖北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心理学》试卷
2000年湖北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心理学》试卷
一、请用教育或生活中的实例说明下列术语(每题5分,共25分)
1、逆向负迁移
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干扰和抑制。
2、双重编码
在信息的贮存、加工与提取中,语言与非语言的信息加工过程是同样重要的
3、习得性失助
由于一系列的失败经验而产生的无能为力的绝望心境
4、替代强化
一种榜样替代的强化。一般说来,学习者如果看到他人成功的行为、获得奖励的行为,就会增强产生同样行为的倾向;如果看到失败的行为、受到惩罚的行为,就会削弱或抑制发生这种行为的倾向
5、罗森塔尔效应
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
二、简答题(第题3分,共6分)
1、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请简答之。
(1)智力正常;(2)善于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3)具有较强的意志品质;(4)人际关系和谐;(5)能动地适应和改造现实环境;(6)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健康。;(7)心理行为特征符合年龄阶段。
2、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主要有哪些?请简答之。
三、简述题(共49分)
1、试举例说明奥苏伯尔的成就动机的三成份。(9分)
成就动机主要由三个成分构成:1.认知内驱力(后天获得)2.自我提高内驱力(通过学习赢得的地位和自尊)3.附属内驱力(为了赢得长者得赞许或认可的一种需要)
2、试举例说明两种常见的认知策略。(8分)
元认知策略:个体调节和控制认知行为的方法与规则。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调节策略。先行组织者策略
3、试举例说明创造性与智力,人格及学业成绩的关系。(12分)
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智力是偏于认知方面的综合能力,而创造力是偏重发现和创新的能力。创造性与智力有相关,但是这种关系是非线性的。具体来讲,低智力的人不可能有高的创造性,高智力的人既可以有高的创造性,又可能有低的创造性,低创造性的人其智力水平也可能高也可能低,高创造性的人必须具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力。这表明:第一,创造性与智力的发展并不同步,其主要原因是创造性包含了智力测验未涉及的智慧品质,如发散思维、直觉思维;第二,超过一般水平的智力是实现创造性潜力所必需的,但是超过了这个临界水平,智力同创造性的相关就几乎等于零。
创造性与人格的关系:高创造性的人具有一些有利于其创造力发展和创造性完成任务的人格特点。创造性与学业成绩的关系:关于创造性与学业成绩的关系,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结论。有的研究者认为两者有高相关,有的研究者认为两者有低相关,但总的倾向于无多大关系。掌握某一门学科并不以具有对该学科作出创造性贡献的能力为先决条件。大量日常生活中的事例也表明,一些成绩并不十分优秀的学生,毕业后却有较大的创造发明或技术革新;而一些成绩十分突出的学生,在工作中则少有建树。从有创造性的学生的表现来看,他们中许多人行为往往不合常规,甚至可能破坏课堂常规,惹教师生气。因此,创造性与学业成绩并没有太大的关系。作为教师,尤其要发现有高创造性的“调皮”儿童。
4、请举例说明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或模式的基本观点和操作方法。(12分)先行组织者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先行组织者” 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其主要功能是在学生的新旧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另外,它可以为新的学习材料提供观念构架,使那些更加明细和分化的材料得以稳固的结合和保持。“组织者” 有两类:陈述性和比较性组织者。陈述性组织者一般用于:学生学习的是较不熟悉的材料,其认知结构中缺乏适当的上位观念来同化新知识,这时,提供一个概括与包容水平高于要学习的新材料的组织者。如学习“鲸”是哺乳动物。比较性组织者一般用于:较熟悉的学习材料中。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具有了可以利用的同化新知识的适当观念,但原有观念不清晰或不巩固,学生难以应用,或者对新旧观念辨别不清,这时可设计一个揭示新旧知识异同的组织者。如“锐角”与“钝角”。认知结构论的教学意义加强基本概念和原理、基本技能的教学。
5、请结合所教学科,用教育心理学的原理简评下述观点。(8分)
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是通向适当的训练迁移的大道。
布鲁纳(J.S.Bruner)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或表征系统;
2、学习的核心内容应是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即基本概念与原理、基本态度与方法);
3、提倡发现学习,认为发现学习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学习过程包括知识的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四、论述题(任选一题,20分)
1、请结合我国的实际,谈谈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的教学意义。
(1)言语信息:能陈述用语言文字表达的知识的能力。解决“是什么”的问题。(2)智慧技能:运用符号、概念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学习“怎么做”的问题。(3)认知策略:表现为用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过程的内部组织起来的能力,学会如何学习。(4)动作技能:习得的、协调自身肌肉活动的能力。(5)态度:即品行,是习得的、决定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
对教学设计的指导意义一个教学事件“告诉学习者目标”上的不同学习结果所需要的教学技术,因而,加涅的学习结果的研究对教学设计起着重要的作用。他认为教学就是按照学习条件而设计的符合学习过程的程序化系统,不同的学习结果需要不同的程序化原则。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就是教学目标。确定并陈述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第一步,一个好的教学目标必须满足:(1)教学目标陈述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教学目标不应该陈述教师做什么。在过去,我们可能更关注的是教师在课堂做了什么或者教师应该做什么和如何做的问题,而学生通过学习其结果如何可能是无法评价或者说根本就没有引起我们重视。(2)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力图明确、具体、可操作化,不应用含糊的,不切实际的语言陈述目标如 “识记”、“理解”、“掌握”等一些定性目标字眼的陈述。而应明确告诉学生通过学习所达到的目标要求,并且是最低的要求。(3)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反映学习结果的层次性。其层次性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其一是目标结果的层次性,如认知领域的目标一般有记忆、理解和运用三个层次。其二是不同学生个体的目标要求。目标陈述与任务是教学设计的两个彼此关联的环节。加涅的学习结果的分类不仅有助于教学目标的确立与陈述,而且还可以用它来指导任务分析。因为学生的学习结果不外乎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情感态度及价值取向这五类。教师只需将教学目标中明确陈述的学生的行为样品归入上述类别,便能完成学习任务类型的分类。完成了学习任务类型的分类之后,教师接下来就应当分析完成某一学习任务的学习条件。在分析某一学习任务的必要条件和支持性条件基础上,根据学习结果的不同类型和程序化原则选择合适的教学技术。加涅的学习结果的分类研究反映了最新的心理学和教学研究的成果,并且在综合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他不仅将信息加工的学习和记忆的理论与教学实践联系起来,而且系统地描述了学习结果和教学事件的关系,揭示出了教学事件的本质。在他看来,教学不外乎是针对不同的学习结果而精心设计的学习的外部条件系统。这一思想正在改变人们对教学及教学设计的传统看法。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的研究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而且还为我们提供了教学设计的原则、方法、技术与依据。对教学过程的指导意义教学目标的功能之一就是指导教学。而不同类型学习结果有相应习得条件和形成过程,那么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就不可能是任意的,而是必然的了。
1、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加涅的五种学习结果的分类不是孤立的,是相互渗透的。现代化需要的是具有综合能力的人才,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地分析问题,科学地探求事物的发展过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生价值情感取向的培养,并使各种学习能力融合应用,协调发展。同时,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既要研究教的过程,更要研究学的过程,而研究学的过程是研究教的过程的逻辑起点。加涅分析了每一种学习结果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并提出“为不同的学习结果提供不同的教学”,以使教学设计植根于现代科学心理学的土壤之中。
2、正确引导学生成败归因倾向归因理论从结果阐述行为动机,有助于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有助于根据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推断个体的心理特征、有助于从特定的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预测个体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学习行为。因此,教师正确运用归因理论 可以了解学生学习动机,改善学生的学习行为,提高其学习效果。
3、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还要求把科学研究和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心理学关于综合能力的最新研究动态有斯腾伯格的智力说和加登纳的多元智力说,但这成果直接运用于教育教学实际还有一定的距离。加涅则在这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他一生致力于原理学习和教学的研究,其颇有建树的研究成果将对教师的课堂教学产生重大的影响。正如1982年美国心理学会给他颁发“应用心理学杰出科学奖”的通报所说:“他写的<<学习的条件>>一书清楚地、才华横溢地阐明了人类各种不同教学法之间的联系,激起了人们把学习心理学运用于教育的兴趣。教师在实际操作中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让学生适应社会,服务于社会。
显而易见,加涅在教育心理学发展史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必须用现代学习结果分类思想将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
2、请结合我国的实际,谈谈广义知识分类的教学意义。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同前)
第二篇:湖北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模拟试卷
2008年湖北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模拟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分支学科诞生于()
A.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B.20世纪50年代 C.20世纪60年代末D.1903年
2.将学业成功或失败归因于个人外部的稳定因素,指的是()
A.能力B.努力C.任务难度D.运气
3.格式塔心理学家提出的迁移理论是()
A.共同的要素说B.概括原理说 C.关系转换说D.学习定势说
4.小明原来见了陌生人就躲避。上幼儿园一个月后,小明的这种行为消失了。据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这里发生的学习是()
A.言语信息B.态度C.动作技能D.智慧技能
5.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属于学习的现象是()
A.吃了酸的食物流唾液B.望梅止渴
C.蜘蛛织网D.儿童模仿电影中的人物的行为
6.小明在两岁时就学会了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首唐诗。
按照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这里发生的学习是()
A.言语信息B.态度C.动作技能D.智慧技能
7.在学习分数后学习百分数,这种学习最宜用哪种模式进行教学()
A.上位学习B.下位学习C.并列学习D.发现学习
8.下列对前运算阶段儿童思维描述不正确的是()
A.单维思维B.思维的不可逆性 C.思维的可逆性D.自我中心
9.当一个不爱学习的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学习行为时,老师撤除对他的批评,老师的这一做法属于。()
A.正强化B.负强化C.消退D.惩罚
10.奥苏贝尔认为,学生学习的实质是()
A.有意义接受学习B.有意义发现学习C.发现学习D.探究学习
二、概念比较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正强化和负强化
2、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
3、成就动机与自我效能感
4、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
5、上位学习与下位学习
6、算法式策略与启发式策略
三、简述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1、简述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及其对教学的指导意义。
2、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有何特点,高校教师如何帮助他们有效地进行自我教育?
3、按照维纳的观点,人们对成功或失败的解释主要涉及哪三个维度?(举例说明)
4、简述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给我们的启示。
5、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联系高校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实际,阐述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四、论述题(共20分,请任选一题作答)
1、当今教育实践十分关注学生的创造性培养,而在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研究中往往将“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放在一起来讨论。请你对:(1)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的关系;(2)制约问题解决的若干内部因素;(3)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提出您所知晓的现有的理论观点,并预计今后的研究取向。
2、根据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接受学习理论关于知识同化的三种模式,在你熟悉的学科领域,进行教学设计。要求:具体说明在每种模式中,新学习的知识是什么,已有知识是什么。
07湖北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试卷
一、选择(每题2分,共20分)
1、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A、学生是否理解学习材料B、学生是否主动学习
C、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呈现或由学生发现D、学习目的是解决问题或是获得知识
2、小明原来见了陌生人就躲避。上幼儿园一个月后,小明的这种行为消失了。据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这里发生------的学习。
A、言语信息B、智慧技能C、动作技能D、态度
3、“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所说的是------。
A、水平迁移B、垂直迁移C、负迁移D、逆向迁移
4、在学习较复杂的内容时,动机水平为------时最有利于学习。
A、较低B、中等C、较高D、以上都不对
5、小刚一按时做完作业,家长就不再批评他,使他逐渐养成按时做作业的习惯。这是运用了行为原理的------。
A、正强化B、负强化C、呈现性惩罚D、取消性惩罚
6、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证实了遗忘的------。
A、动机说B、痕迹衰退说; C、提取失败说;D、干扰说
7、某学生把学习的成功归结为自己的努力,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这个学生所作的是------
A、稳定的内部归因B、稳定的外部归因 C、可控的内部归因D、不可控的外部归因
8、奥苏贝尔认为,学生学习的实质是------
A有意义接受学习B有意义发现学习C发现学习D探究学习
9、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反对形式训练说,提出了迁移的------
A相同要素说 B概括化理论 C关系转换说 D学习定势说
10、发现学习的倡导者是------
A、布鲁纳B、奥苏贝尔C、斯金纳D、加涅
二、举例说明下列术语(每小题5分,共20分)
自我效能感
观察学习
正强化与负强化
元认知
三、简答(每小题10分,共40分)
1、试述强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如何正确看待学校教育中的惩罚问题。
2、试析影响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3、简述维纳的归因理论。
4、简述认知结构及其特征。
四、论述(每小题20分,任选一题)
1、评述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对高校教育工作的启示。
2、如何了解心理健康?试联系高校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实际,阐述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06年湖北省教育心理学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1分)
1、“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所说的是()
A、水平迁移 B、垂直迁移 C、负迁移D、逆向迁移
2、某学生把学习的成功归结为自己的努力,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这个学生所作的是()
A、稳定的内部归因 B、稳定的外部归因 C、可控的内部归因 D、不可控的外部归因
3、教育与心理发展之间的之间环节是()
A、领会 B、实践 C、知识经验 D、技能
4、成人用“如果你再不听话,大灰狼就来了”的话来教育孩子,这是利用儿童的恐惧()A本能 B、怕生 C、预测 D、经验
5、从记忆方式的发展来看,高中生擅长于采用的记忆方式是()
A、理解 B、机械 C、内隐 D、无意
6、根据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程序性知识的表征形式主要是()
A、命题 B、命题网络 C、图式 D、产生式
7、奥苏贝尔认为,学生学习的实质是()
A有意义接受学习B、有意义发现学习C、发现学习D、探究学习
8、体现了纵向迁移的具体实例是()
A汉语拼音的学习影响英语字母的发音
B、“角”的概念掌握影响“直角”、“平角”等概念的学习
C、“石”字的学习影响“磊”字的学习
D、在学校形成的爱护公物的习惯影响在校外的行为表现
9、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具有评价意义的特性叫()
A、品德 B、道德 C、个性 D、人格
10、品德心理结构中最有动力色彩的成分是()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11、采用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皮亚杰 B、斯陶布 C、章志光 D、柯尔伯格
12、一般而言,个体把学习成败归因于()对学习动机的激励作用最大
A、努力程度 B、能力高低 C、任务难度 D、运气好坏
13、为了与学生家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应该扮演的角色是()
A、权威者 B、告状者 C、指导者 D、协商者
14、一个人处理日常生活及其在环境中求生存的能力称作()
A、适应性能力 B、社会能力 C、人际能力 D、一般能力
15、教—学过程的三种过程是()
A、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
B、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互动过程
C、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思考过程
D、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管理过程
16、布卢姆将教育目标分为()大领域
A、知、情、意B、认知、情感、动作C、知、情、个性D、知、情、人格
17、后来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叫()
A、顺向迁移 B、逆向迁移 C、特殊迁移 D、非特殊迁移
18、当一个人看到某个制品的一种惯常用途后,就很难看出其他新的用途,这种现象叫()
A、反应定势 B、功能固着 C、动力定型 D、习惯
19、在某个发展阶段,儿童的心理从见不到物体就认为其不存在发展到物体从眼前消失了认然认为它可能存在,该阶段为()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20、对课堂管理和教学的关系表达正确的是()
A、课堂管理影响了教学 B、教学影响了课堂管理
C、两者相互发生了影响 D、两者基本上不发生作用
二、判断改错题(每题2分)
1、正强化提高学生的正确反应,负强化降低学生的错误反应。
错,正负强化都是提高学生的正确反应。
2、班杜拉的观察学习是指学习者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方式,然后亲自实践这种方式而获得新的行为过程。
错。班杜拉的观察学习是指学习者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方式及其行为后果,并在某种情境中作出或避免作出与之相似的行为方式。
3、自我提高内趋力是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错。认知内趋力是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4、与别人一起活动总是能够提高行为效率。
不一定。有社会助长和社会惰化几种情况。
5、加涅将影响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或倾向性视作情感。
错。加涅将影响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或倾向性视作态度。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
1、自我效能感:班杜拉提出,它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2、学习动机: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和调节学习活动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力量。
3、先行组织者:奥苏贝尔提出,是指在学习新材料之前给学生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在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上高于新学习材料,并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材料相关联。
4、元认知:又称反省认知,由弗拉维尔提出,对认知的认知,即是个体对自己认知过程与结果的自我意识。
四、简答题(每题10分)
1、试述大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针对这些特点如何进行教育。(见P41-42)
要点提示:
情感是人对外界刺激能否满足自己需要而引起的一种态度体验。大学生情感有鲜明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大学生情绪兴奋性高,感染性强,第二,大学生情感的丰富性与复杂性,第三,大学生情绪的稳定性与波动性,第四,大学生情绪的文饰性,第五,社会性情感占大学生情感内容的主导地位。
2、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有何特点,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要点提示:
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表现出先快后慢的特点。
启示:及时复习。
3、教师如何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
要点提示:教师要确立“为迁移而教”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五、论述题(20分)
评述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对高校教育工作的启示。
要点提示:(见P64)
班杜拉摈弃了心理动力学和心理特质论的内因决定论和传统行为主义的外因决定论的人格理论模式,对三者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更为辨证和完善的三方互动决定论。该理论认为,人的内在特征、行为和环境三者之间构成动态的交互决定关系,其中任何两个因素之间的双向互动
关系的强度和模式都随行为、个体、环境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为了具体说明人的思想和行为怎样受环境影响,他区分了两种学习,即观察学习和亲历学习。观察学习包括注意、保持、生成和动机四个相互联系的过程。亲历学习是指通过反应结果获得的学习。
启示:对德育工作,尤其是对学生的态度和品德的学习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要注意榜样人物及其行为后果;要恰当的运用强化理论,注意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的作用。
第三篇:2011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题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心理学
一、简答题
1、简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2、简述知识应用与知识迁移的关系。
3、如何建立和维护自己的人际关系?
4、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有哪些标准?
5、简述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关系。
6、简述卡芬顿(M.V.Covington)自我价值理论(self-worth theory)的基本观点。
7、编制学绩测验时应遵循哪些原则?
8、如何理解“为迁移而教”?
9、如何正确使用惩罚?
10、简述加德纳(Howard Gardner)的多元智力理论的基本观点。
11、简述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的关系。
12、简述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13、有人建议,在教育中要多用奖励,少用或慎用惩罚,你同意吗?为什么?
14、对学生成就动机的培养,你有何建议?
15、简述加德纳(Howard Gardner)的多元智力理论的基本观点并说明它的教育意义。
16、如何增加自己的人际吸引力?
17、一个优秀教师应具备哪些心理品质?
18、良好教学目标的陈述应符合哪些条件?
二、论述题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能否作为当前中国高等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
2、评述班杜拉(A.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并说明它对我们学校德育工作的意义。
3、结合所教学科,谈谈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
4、结合所教学科,谈谈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对我国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意义。
5、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特点,谈谈如何维护和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6、西方品德形成理论对我国高等教育德育工作有何启示?
7、结合所教学科,谈谈如何培养与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8、埃里克森(E.H.Erikson)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对教育有何启示?
第四篇:2011年湖北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简答题汇总《高等教育心理学》华师
1.操作性条件反射:个体在某种环境中作出某种反应,不管有没有引起这种反应的刺激,如果之后伴随着强化物,那么这个反应在类似环境中发生的概率就会增加。所以,在这种条件反射中,重要的不是反应之前的刺激,而是跟随反应之后的刺激(强化物)。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学说(强化原理):他坚持了客观、科学的行为主义传统,继承了桑代克的连接说,提出了对心理学影响巨大的建立在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基础上的学习理论,为教育心理学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包括动物实验、操作性行为与操作性条件反射、强化原理)。强化可分为积极强化(正强化)和消极强化(负强化)。积极强化通过呈现某种刺激增强反应概率;消极强化通过中止某种(讨厌的、不愉快的)刺激来增强反应概率。
2.强化原理:
强化原理是斯金纳理论的最重要部分和基础,他认为,行为之所以发生变化就是因为强化作用,通过对强化的控制就是控制人的行为。
强化-增强反应发生的过程与手段,起强化作用的刺激物叫强化物。强化可分为积极强化(正强化)和消极强化(负强化)积极强化通过呈现某种刺激增强反应概率,消极强化通过终止某种(讨厌的、不愉快的)刺激来增强反应概率。
实际教育中教师在强化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遵循普雷马克原理,用高频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强化物,即用学生喜爱的活动强化学生去参加不喜爱的活动;2要针对不同学生提供不同强化物,强化物的选用要因人而异,因年龄特征而异;3教师在进行新知识教学时,要即时强化,因为后果紧跟行为比后果延缓要有效得多,而随着学习的深入,可转为间隔强化。最佳训练组合是:最初用连续强化,然后用定时强化,最后用变比强化。
3.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人的道德品性的形成与发展是个人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社会化过程.社会学习理论认为:环境、人和行为三者是交互作用的,人的行为是人借助于内部认知因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对榜样行为进行观察学习的结果。他们提出了三个有关道德行为获得基本概念:1抗拒诱惑(道德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概念。就是在具有诱惑力的情境之下,个人能依据社会规范的禁忌,对自己的愿望、冲动等行为倾向有所抑制,使自己在行动上不至于做出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抗拒诱惑实际上就是个人将学得的社会规范在生活情境中的运用);2赏罚控制(社会学习理论认为,要运用赏罚培养品德。当道德行为符合预期标准时,给予奖赏,以期同样情景重现时,再出现同样的行为;当道德行为不符合预期标准时,给予惩罚,以使学生由于害怕惩罚而学习逃避惩罚,从而建立道德);3模仿学习(又称观察学习,是社会学习理论的基础。班杜拉认为,学习的产生是通过模仿过程而获得的,即一个人通过观察另一个(模型)的行为反应而学得。他认为模仿学习可以在既没有模型也没有奖励的情况下发生,个体仅仅通过观察其他人的行为反应,就可以达到模仿学习的目的。)
2.耶克斯—多得森定律(动机与任务):耶克斯和多得森的研究表明,动机不足或动机过分强烈,都会使作业成绩下降;最佳的动机强度与作业难度有关。对于简单的作业,要取得最佳的成绩就要求有较强的动机;对于难度适中的作业,取得最佳成绩要求有中等强度的动机;而对于很难的作业,要取得最佳的成绩则要求有较低强度的动机。这一研究结果被称为“耶克斯—多得森定律”。
3.皮亚杰认为个体认知发展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4阶段论-皮亚杰认为个体认知发展一般经过4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
11、12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后)。维果斯基认为,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有两种水平:1实际发展水平2潜在发展水平,两种水平之间的空间叫“最近发展区”。教师必须使教学针对适当的难度水平与学生的能力、知识水平,形成积极的不匹配状态,学生就能胜任学习任务。教学要提供帮助学生完成最近发展
区发展任务的支持机制。
上述理论的意义:1教学工作要根据学生认知发展水平,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来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要适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这是教育工作取得成效的基本保证,也是教学成败的关键。皮亚杰提倡“教育从属于发展”的观点,认为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决定着教学内容、步骤与方法;2教学工作要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而不能只是一味地被动适应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皮亚杰认为,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具有逻辑推理能力和掌握复杂抽象概念的能力,教学最为紧要的是刺激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
4.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答:皮亚杰认为,一个人道德上的成熟,主要表现在尊重准则和社会公正感这两个方面。①从单纯的规则到真正意义的准则;②从客观责任到主观责任;③从服从的公正到公平和公道的公正;④从抵罪性惩罚到报应性惩罚;⑤从他律到自律。
5.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①学习材料本身必须是有逻辑意义的;②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具有同化新材料的适当知识基础;③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5.人格发展整个过程分为8个阶段:
1学习信任阶段(出生到1岁半)2成为自主者的阶段(1岁半-3岁)3发展自主阶段(3-7岁)4变得勤奋阶段(7-12岁)5建立个人自我同一性阶段(12-18岁)6承担社会义务阶段(18-30岁)7显示充沛感阶段(30-60岁)8达到完善阶段(60岁以后)--理论意义: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人格发展上的危机与冲突,帮助学生将危机转化为转机,使之顺利度过每一个阶段。
6.大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1大学生情绪兴奋高,感染性强;2大学生情感的丰富性与复杂性;3大学生情绪的稳定性与波动性;4大学生情绪的文饰性;5社会性情感占大学生情感内容的主导地位。
7.自我意识是个性心理发展的核心,是人意识发展的最高阶段,是人格的自我调控系统,是个性的核心部分,包括知、情、意三个方面,即自我认识(自我意识中的认知成分)、自我体验(情感成分)和自我调控(意志成分)。
8.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1自我认识方面:更加主动自觉,中学时期忙于学业无暇他顾,进入大学才能全力探索自我,关注自我。2自我体验方面:情感内容日益丰富深刻,社会性情感迅速发展。3自我调控方面:自我调控是自我意识中的意志部分,表现在大学生行为的目的性和自觉性明显提高,大学生在自我控制上有明显的独立性与反抗性,成人感强烈,要求摆脱成人的约束与控制。
9.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是自我意识的最高体现,是大学生按客观要求对客体我实施的教育.促进大学生的自我教育:1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2引导大学生不断开发自我;3引导大学生积极接纳自己;4引导大学生努力完善自我。
10.如何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高校教师要不断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增大信息量,并着重注意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与创造思维能力,指导学生有效地学习,以促进知识的领会、保持与应用。(2)高校还要组织学生的科研实践活动,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并获得成绩。(3)高校的优秀师资队伍,大量的图书资料、仪器设备,优美的校园文化环境和良好的学习氛围
11.学习的实质就是刺激情境与反应行为之间的联结,即S-R联结。联结是通过不断尝试与减少错误的过程而建立的,这一学说又称为试误说。
12.桑代克提出学习的三大定律:效果律、联系律、准备律。
斯金纳认为,个体的行为可以分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应答性行为-由先行刺激所引
发的反应,操作性行为不取决于先行刺激,而是受控于行为的结果。人类从事的大多数行为都是操作性行为。
13.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成就动机通常被认为是人们在完成任务时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即一个人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愿意去做,并努力获得成功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它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在大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成就动机是一种主要的学习动机。麦克利兰研究发现,成就需要高的人,喜欢对问题承担自己的责任,能从完成任务中获得满足感,成就动机的高低还影响到个人对职业的选择,成就动机高的人喜欢从事具有开创性的工作,并且在工作中勇于作出决策;成就动机低的人,倾向于选择风险较小、独立决策少的职业。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成功的原因并不仅仅取决于经济制度、政治背景或地理环境,而社会成员的成就动机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14.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1爱护和引导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需要;2帮助学生树立恰当的目标,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和自我价值感(①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和批评②指导学生进行正确归因,避免学生产生习得性无助感③适当开展竞赛,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荣誉感);3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15.学习迁移或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和负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和抑制作用);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3根据迁移的层次和水平,分为纵向迁移和横向迁移;4根据迁移作用范围不同,分为特殊迁移和一般迁移。
16.影响学习迁移的条件:1学习材料的相似性;2学习者的智力水平(;3学习者的态度;4原有认知结构(①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②理解程度③巩固程度);5定势;6学习方法的指导
17.如何有效促进大学生的学习迁移?1精选教材内容;2合理组织和呈现教学内容;3教会学生学会学习;4引导学生加强练习。
18.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艾宾浩斯的实验研究,表明遗忘进程先快后慢。
19.问题解决过程的特点:1要解决的问题是新的,即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初次遇到;2问题解决是通过思维加工、判断与推理等复杂的认知过程;3问题解决是一种高级规则的学习活动。
20.杜威的问题解决5阶段模型:1疑难;2诊断;3假设;4检验与评价;5结论
21.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1有关的知识经验;2问题的呈现方式;3定势;4酝酿效应;5动机与情绪
22.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1发现法;2问题教学法;3大脑风暴法
23.动作技能具有以下四个特征:1动作技能是后天习得的;2动作技能在时空结构上具有不变性;3动作技能的运用主要由任务所始动;4熟练程度越高,动作技能越自动化,越完善
24.运动知识与运动技能的区别与联系:运动知识是运动长期发展过程中通过人们反复的运动实践所积累起来的认知结果。运动知识与动作技能既有区别又密切联系。一方面,掌握有关的运动知识是动作技能形成的前提。如果不掌握一定的运动知识,或在不正确的运动知识指导下练习动作技能,遍无法形成精巧而熟练的动作技能。动作技能的结构越复杂,越需要以一定的运动知识为指导。另一方面,动作技能是对运动知识的应用,或者说是运动知识的物化或外化。
25.动作技能的分类:1根据动作技能在进行过程中对环境因素的依赖程度,可以分为封闭式动作技能和开放式动作技能;2根据动作是否连贯,则划分为连续的动作技能和不连续的动作技能。
26.为什么动作技能不易遗忘?1动作技能是经过大量的练习之后获得的,这里有大量的过度
学习。经过过度学习的任务是不易遗忘的;2许多动作技能是以连续任务的形式出现的,连续任务相对简单,故不易遗忘;3动作技能不同于言语知识,它的保持程度依赖小脑和脑的低级中枢,这些中枢可能比脑的其他部位有更大的保持动作痕迹的能力。
27.品德与道德的关系。
(1)区别:1道德与品德的源泉不同(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源于个人需要;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道德的源泉是社会需要;2品德与道德反映的内容不同(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是对社会关系的理性反映;品德作为个体意识的一种形式,只是社会道德的部分表现;3品德与道德的表现方式不同(道德是以传统、公德、舆论等方式表现,并对整个社会关系起调节控制作用;品德则是以个人信念、理想、稳定的心理倾向等方式表现,并对个体的道德行为起调节作用);4品德与道德属于不同的研究范畴(品德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道德则是伦理学和社会学研究的对象)
(2)联系:品德与道德也是相互联系互动发展的。社会道德的发展不但受社会需要驱动,而且受个体原有品德基础制约。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表现,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都以一定的社会道德为基础,没有道德作基础,就不会有实在的品德。两者既紧密联系又彼此区别。心理学研究虽主要针对的是个体品德,但却不能脱离社会的道德规范,同时,对个体品德的研究又反过来丰富了社会道德,促进了社会道德的发展。
28.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该理论认为:1道德的发展是认识发展的一部分;2道德判断力与逻辑判断能力的发展有关,逻辑判断能力是道德判断能力发展不可少的条件,但也是不充分条件;3社会环境对道德发展有巨大的刺激作用。人的道德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环境的支配。
29.道德发展三水平六阶段模式。三水平:1前习俗水平(第一阶段-惩罚和服从的取向;第二阶段-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取向);2习俗水平(第三阶段-好男孩—好女孩的取向;第四阶段-法律和秩序取向);3后习俗水平(第五阶段-社会契约的取向;第六阶段-普遍的道德原则的取向)
30.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7条评判标准:1能建立正确的自我意识;2具有健全成熟的人格;3具有正常的认知能力;4有适度的情绪反应;5学习与工作效率高,热爱生活;6具备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7可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31.大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及影响因素。问题分类:1心理困扰(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表现出来我自概念消极、情绪发展不稳定、人生抉择艰难、社会适应不良等都是他们一般心理问题的体现);2心理障碍(处于一般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之间,主要症状为自我意识障碍、情绪障碍、学习心理障碍、人际交往障碍、恋爱心理障碍、性心理障碍等);3心理疾病(生理症和各种神经症症状在大学生中比较常见)。诱发因素:1生理因素;2心理因素;3家庭因素;4学校因素;5社会因素
32.大学生心理的障碍与调适(怎样进行大学生心理辅导?)
1学习自卑心理及调适;
自卑是一种自我轻视心理,在学习中的表现就是学习自卑,总认为自己的智力和能力不如别人,处处有低人一等的思想,在学习上总处于一种紧张状态。调适时首先要从建立对自己学习水平和能力的正确认知开始,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订立适当的学习目标,既能为自己带来学习的动力又不至于使自己陷入学而无果的僵局,保证学习上的自我成就感,加强与老师和同学的沟通交流,虚心向他们学习,不断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2学习动机障碍及调适;
大学生学习动机障碍主要表现为缺乏动机或动机过强。对于缺乏动机的学生来说,首先培养其强烈的求知欲与浓厚的专业兴趣;其次要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在学习上的成就动机,大学
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了解社会,把社会需求转化为自己内在的学习动力,激发自己的成就动机,增强学习自觉性,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满足感;再次,通过改善学习的外部条件,如强化学习氛围、改变教学方式等从外部推动推动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针对动机过强-首先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不要过分苛求,把目标定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中,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其次,帮助学生转移学习重心,将学习的关注焦点集中到学习活动过程之中,体会学习过程给自己带来的满足感,而不仅仅是关注学习的结果及其影响。3学习焦虑心理及调适;
焦虑指担心达不到预期学习目标和未能克服学习障碍的威胁,致使自尊心、自信心受挫而产生的一种紧张不安与恐惧的情绪状态。首先帮助大学生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消除应试教育留下的心理阴影,掌握大学学习主动权;其次,冷静分析造成学习焦虑的主客观原因,不刻意回避、放任自流,要有的放矢,逐一攻破;同时客观评价自己的学习能力,在学习上过分好高骛远、追名逐利也是造成学习压力过大的原因;最后,平时可采取暗示疗法,帮助自己找到或恢复学习上的自信。
4学习疲劳症状及调适
最直接地调整方法是学会科学用脑,合理开发和利用左右脑以帮助克服疲劳;其次,有意识的注意劳逸结合,养成良好作息习惯;最后,选择或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保证自己在学习活动中身心舒畅,提高学习兴致和效率,避免嘈杂、脏乱的学习环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第12章 教学设计原理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教与学的系统“过程”或“程序”,而创设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教学设计观:1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观2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观。
两种教学观的关系:1从教学设计的核心看,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的制定是核心,教师依据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来评价教学结果,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中,意义建构是教学设计程序的核心。2从信息论的角度看,前者强调教师作用,后者强调学习环境的创设。3从教学评价的中心看,前者注重学生是否达到了一个教学目标,而后者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
教学策略是指在不同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媒体的总和。
第五篇:2013年湖北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心理学(真题+答案)
2013年湖北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
高等教育心理学(真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5题,总共25分)
1, 发现学习
指学生通过自己独立地探索得出结论。发现学习的特征是,学习的主要内容未直接呈现,只呈现有关线索或例证,学习者必须经历一个发现的过程,独立地得出结论,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根据学习进行方式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2, 上位学习
上位学习(包括学习),新知识是原有的上位概念或命题,具有较高的概括水平。上位学习是一个去掉下位概念或命题中的非本质特征,抽出其本质特征的概括过程。
3, 群体
人们之间为了一定得共同目标,以一定得方式紧密相连,彼此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心理上存在共同感并具有情感联系的两人以上的人群。
4, 高原反应
是指在复杂的动作技能形成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进步暂时停顿的现象。
5, 自我效能感
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题,总共50分)
1, 从众是什么?影响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原因有哪些?
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压力的影响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群体压力可能是实际存在的,也可能是想象上假设的。群体压力可以在人们意识到或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
影响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原因:个人因素(能力、独立性、自信心、文化差异)。
2, 大学生学习特点有哪些?
1学习内容的专业化程度较高,职业定向性较强;2学习具有更大的主观能动性;3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课余学习的比重加大;4学习途径的多样性。
3,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对教育实践有哪些指导意义?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是实际发展水平,二是潜在发展水平。儿童经过自己努力和他人帮助,可以从现有水平达到较高水平,两种水平之间的空间叫“最近发展区”。该理论对教育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一,教学工作要根据学生认知发展水平,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来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要设和学生心理发展特点,这是教育工作取得成效的基本保证,也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其二,教学工作要促进学生认知发展,而不能只是
一味地被动适应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4, 谈谈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对高校教师有何意义?
班杜拉认为人的道德品性的形成与发展是个人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社会化过程。社会学习理论认为:环境、人和行为三者是交互作用的,人的行为是人借助于内部认知因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对榜样行为进行观察学习的结果。他们提出了三个有关道德行为获得基本概念:1抗拒诱惑(道德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概念。就是在具有诱惑力的情境之下,个人能依据社会规范的禁忌,对自己的愿望、冲动等行为倾向有所抑制,使自己在行动上不至于做出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抗拒诱惑实际上就是个人将学得的社会规范在生活情境中的运用);2赏罚控制(社会学习理论认为,要运用赏罚培养品德。当道德行为符合预期标准时,给予奖赏,以期同样情景重现时,再出现同样的行为;当道德行为不符合预期标准时,给予惩罚,以使学生由于害怕惩罚而学习逃避惩罚,从而建立道德);3模仿学习(又称观察学习,是社会学习理论的基础。班杜拉认为,学习的产生是通过模仿过程而获得的,即一个人通过观察另一个(模型)的行为反应而学得。他认为模仿学习可以在既没有模型也没有奖励的情况下发生,个体仅仅通过观察其他人的行为反应,就可以达到模仿学习的目的)
5, 影响大学生学习迁移的因素有哪些?
⑴内部条件。①原有的知识储备。学生头脑中原有的认知结构要有同化点,以同化新知识。新知识必须是学生已有的命题网络能够同化的。②学生要有主动学习加工的心向。学生必须积极主动地将新材料同化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使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才能建立新的认知结构。⑵外部条件。①学习材料本身具有逻辑联系,新知识和旧知识有逻辑联系,才能组成新的完整精确的认知结构。②新知识要以一定方式呈现。要引起学生注意,激活学生头脑中原有的命题网络,激活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命题,就易于同化新知识。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1题)
作为高校教师,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谈谈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1爱护和引导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需要;2帮助学生树立恰当的目标,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和自我价值感(①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和批评②指导学生进行正确归因,避免学生产生习得性无助感③适当开展竞赛,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荣誉感);3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