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09年湖北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教育心理学试题
2009年湖北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教育心理学试题
一、选择(每小题1分,共19分)
1、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叫。
A
道德
B 性格 C 个性
D 品德
2、心理现象分为。
A
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
B 认知过程与个性心理
C 情感过程与个性心理
D 意志过程与个性心理
3、重视动机和潜意识现象的研究,强调本能对人格的影响,具有夸大潜意识作用倾向的学派(理论)是。
A
行为主义
B 精神分析学派 C 人本主义
D 认知心理学
4、强调人的整体性,认为人的价值尊严以及自我实现才是心理学研究的终极目的的学派(理论)是。
A
行为主义
B 精神分析学派 C 人本主义
D 认知心理学
5、注重研究人的认识过程,即注意,感知,记忆,思维等复杂的心理活动,提出了一种研究人的认知过程内部心理机制的新模式的学派(理论)是。
A
行为主义
B 精神分析学派 C 人本主义
D 认知心理学
6、确定教学目标,了解教学对象,制定教学程序等叫做。A
微观设计
B 宏观设计 C 制订教案
D 教学准备
7、大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叫做。
A
知觉
B 想象 C 记忆
D 认知
8、真正的心理健康者应该是其内心世界极其丰富,精神生活无比充实,潜能得以充分发挥,人生价值能够完全体现的人,即“自我实现者”,此观点出自。
A
行为主义
B 精神分析学派 C 人本主义
D 认知心理学
9、有目的地观察被试者的外部表现,从而了解其心理活动发生,发展过程的方法,叫做。
A
发展法
B 实验法 C 系统法
D 观察法
10、能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叫做。
A
诱因
B 需要
C 意志
D 动机
11、新知识类属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已有的、包摄性较广的观念,这种知识同化形式叫做。
A
上位学习
B 下位学习C 并列结合学习
D 接受学习
12、根据奥苏伯尔的理论,大学生为了获得奖学金而学习的动机是一种。
A
内部动机
B 自我提高内驱力 C 附属内驱力
D 认知内驱力
13、根据皮亚杰的理论,7~12岁的儿童道德发展处于。
A
前道德阶段
B 他律道德阶段 C 自我道德阶段
D 公正阶段
14、比较强调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在教学上应用的学者是。
A
奥苏伯尔
B 皮亚杰 C 班杜拉
D 布鲁纳
15、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进行分析,推论其原因的过程叫做。
A
比较
B 归因
C 概括
D 总结
16、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一种顿悟的心理学流派是。
A
行为主义
B 格式塔心理学 C 机能主义心理学
D 结构主义心理学
17、试误学习最先提出的心理学是。
A
桑代克
B 华生 C 斯金纳
D 托尔曼
18、一个人通过观察另一种模型的行为反应而达到学习目的的学习,叫。
A
变式学习
B 上位学习C 模仿学习
D 下位学习
19、后来的学习对先前的学习的影响叫做。
A
顺向迁移
B 逆向迁移
C 特殊迁移
D 非特殊迁移
二、名词解释(举例)(每题4分,共16分)
1、液态智力
2、群体
3、反馈
4、功能固着
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的关系
2、简述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3、简述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差异
4、简述道德与品德的区别
5、简述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及意义
四、案例分析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心理学工作者把20位学生随机分成2组,参加一个摸高试验比赛,看哪一组摸得高。A组10位学生,在确定任何目标,由他们随意制定摸高的高度;B组10位学生由让他们参加一个摸高活动,并在每个学生参与的情况下,给他们制定出比赛的期望高度,如25米,26米等;然后,鼓励学生样力争达成目标。
(1)实验结束后,统计2组成绩,哪一组可能获胜?分析其获胜的原因。(10分)(2)这个实验给高等教育工作者的启示何在?(10分)
2、王乐是一个十分聪明的学生,但是比较贪玩,学习不用功。每次考试他都有侥幸心理,希望能够靠运气过关。这次期末考试他考得不理想,他认为是自己的运气太差了。试运用维纳的归因理论分析:
(1)他的这种归因是否正确?这种归因对他以后的学习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你认为应该怎样归因为好?(15分)
(2)教师掌握维纳归因理论有何现实意义?(5分)
第二篇:教育心理学终极版(湖北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
名词解释 B 1.表征:信息在头脑中记载和呈现的方式。
2.本我:是个性结构中最原始的部分,包括一些生物性或本能性的冲动。
3.变式:用不同的事例或直观材料来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突出本质特征,也就是指概念或规则的肯定例证在无关特征方面的变化。4.变式练习:在概念学习中,指向学生呈现概念的正反例证让学生进行辨别判断;在规则学习中,指给学生呈现多种有变化的问题情景,要求学生运用规则解决 C 5.从众:个人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压力的影响而向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6.从众行为:指人们在群体的影响和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行为的心理状态。
7.创造性: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8.创造性思维: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9.操行:是个人的道德面貌,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行动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倾向
10.操作性条件反射:是一种由刺激引起的行为改变。操作条件反射与自愿行为有关,受控于行为的结果。
11.程序教学:通过教学机器(教师)呈现程序化的教材而进行自学的一种方法.12.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完成某项活动的知识。它是个体不具备有意识的提取线索而不能直接陈述的知识,只能借助某种作业形式来间接推测其存在与否。
13.超我: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 14.长时记忆:指存储时间在1分钟以上甚至永久保存的记忆。
15.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16.策略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的一个亚类,是运用规则对内调整自己的认知加工活动的程序性知识,也称为认知策略 17.测验法(标准化):测量人的行为样本的一种系统的程序。18.陈述性知识(记忆性知识):是关于世界的事实性知识。是个人具备有意识的提取线索而能直接陈述的知识,一般通过记忆获得,以命题或命题网络的形式表征。D 19.道德:由社会舆论与内心信念驱使的,反应一定群体共同的价值的社会规范综合 20.道德认识: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21.道德情感:伴随着道德认识而出现的一种内心体验。
22.道德意志:道德认识的能动表现,个体依据社会道德自觉调节行为,以坚持不懈的精神克服困难,实现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
23.道德行为:是完成道德任务达到道德目的的手段。
24.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关于道德认识发展的研究都集中于从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中,推论品德发展的过程。这些有关的理论统称为道德的认知发展理论
25.动机:指引起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26.动作技能;又称心因性动作技能。通过练习巩固下来的,它是一种表现出迅速,精确,流畅和娴熟的自动化特点的身体运动活动方式。
27.定势:一种心理准备状态。以前多次运用某一次思维操作程序或方法去解决同类问题,逐步形成了习惯性思维,遇到类似新问题,仍旧用这一思路去解决。28.顿悟说:学习不是S-R的联结,而是在头脑中对知觉的重新组织,其过程不是试误,而是突然顿悟。29.调查法:通过直接观察以外的手段,间接获取有关资料,了解研究对象的方法。30.倒摄抑制:指后继材料对先前材料的干扰。
31.多元智力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认为智力由语言能力、逻辑数理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社交智力和自我认识智力等相对独立的七种智力组成。每种智力都有其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每个人身上的组合方式不同。
32.大脑风暴法:美国奥斯本提出,把产生想法和评价的这种想法区分开,其目的是以集思广益的方式,在一定时间内采用极迅速的联想作用,大量产生多种主意 33.短时记忆(操作记忆、工作记忆),指感觉记忆中经注意而能保存到1分钟左右(5秒至2分钟)的记忆。E 34.二级强化:指任何一个中性刺激如果与一级强化反复联合,它就能获得自身的强化性质。F 35.负诱因:指人们试图逃避的目标或刺激情境,使个体避而远之。36.负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抑制作用。37.负强化(消极强化):通过中止某种刺激(讨厌的、不愉快的)增强反应概率。38.发现学习:在缺乏经验传授的条件下,个体自己去独立发现、创造经验的过程。39.发散思维:是指人们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新组织当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产生出大量、独特的新思想的思维。又叫求异思维。40.反馈:指有机体在处理信息的过程中,把来自运动器官(如手足等身体部位)的效应信息,再经过感受器官传导到大脑神经中区,获得有关动作的正确性,精确度或者适合性的信息过程。
41.分析思维:即逻辑思维,一种严格遵循逻辑规律,逐步分析与推导,最后得出合乎逻辑的正确答案或作出合理结论的思维活动。
42.附属内驱力:一个人为了赢得长者的赞许或认可的一种需要。
43.非正式群体:是自发形成的群体,其成员之间的关系有明显的情感色彩。往往是基于交往过程中的民族,地域,好感,共同的兴趣,爱好等因素而形成的。44.复杂陈述性知识:主要指概念和概括性命题的学习。G 45.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的心理基本规律的科学。46高原现象:在复杂的动作技能形成过程中,出现进步暂时停顿的现象。47.观察法:是指在教学环境中,通过感官或利用仪器,获取有关研究资料的方法。48.观察学习:是指观察别人的行为方式及其行为后果(受奖或受罚),并在某种情境中作出或避免作出与之相似的行为方式。
49.干扰说:认为遗忘是由于在记忆过程中受到其他信息材料的干扰所致
50.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只考虑到事物的通常功能,忽视了其可变通的其他功能的心理现象。
51.个体心理现象(结构):是指个人所具有或在个人身上所发生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和心理动力四个方面。H 52.后摄抑制:指后继材料对先前材料的干扰。J 53.教学支架:学生试图解决超出他们当前认知水平的问题时,教师所给予的支持与指导。
54.教学策略:指在不同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媒体的总和。
55.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是承载和传播教学信息的载体或工具,包括现代化教学手段,传统教学工具,教学资料和教学传媒等。其中根据工具的先进性,教学媒体可以分为传统教学媒体和现代教学媒体
56.教学设计:也称教学系统设计,是系统计划或规划教学的过程,是创设和开发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的技术。
57.教学设计观: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有学者从教学设计过程中对教师和学生所处地位的角度对现有教学设计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以教学中心的教学设计观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观。包括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58.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心理基本规律的科学。
59.记忆:是对记忆的材料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的过程,是人脑对外界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60.接收学习:学生通过教师的讲授接受现成的结论.61.机械学习:在缺乏某种先前经验的情况下,靠死记硬背来进行的学习。
62.建构主义:是指学习理论从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后,朝着与客观主义更为对立方向的发展。
63.聚合思维:即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朝着同一个方向得出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又叫求同思维。
64.基本结构: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本态度和方法。65.简单陈述性知识:指符号表征学习和非概括性命题的学习。L
66.练习:以一定方式加以组织的,目的在于改进动作的多次执行同一种活动的过程 67.练习曲线:表示练习的进程与效果的曲线
逻辑思维:一种严格遵循逻辑规律,逐步进行分析与推导,最后得出合乎逻辑的正确答案或作出合理的结论的思维活动。M
68.模仿:个体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受到他人行为的刺激影响,自觉或者不自觉的使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相仿。
69.模仿学习:又称观察学习是社会学习理论的基础。学习的产生是通过模仿过程而获得的。即一个人通过另一个模型的行为反应而学得。70.梅耶的策略性知识(加涅的认知策略):是一类运用规则对内调控自己的认知加工活动的程序性知识。对信息加工过程起执行和控制作用的过程。是如何学习和如何思维的知识,关于如何使用前两种知识去学习,组织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N
71.内部动机:学习者对学习活动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
72.逆向迁移:在学习活动中,新旧知识结合时,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73.年龄特征:又称心理特征,是个体在发展历程中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的不同的心理发展特点。P
74.品德:道德品质的简称,又称为德行或品行、操行等,是个人的道德面貌,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所表现的稳定的心理倾向。
75.品德心理结构:品德有一个完整的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技能与习惯等四种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心理成分.76.派生下位学习:新的学习材料仅仅是原先获得的概念的例子或作为原先获得的命题的证据或从已有命题中直接派生出来的。Q
77.强化:增强同类反应发生的过程与手段。78.强化物:增强同类反应发生概率的刺激物。79.强化程式:强化的时间和频率安排。
80.群体:人们之间为了一定的共同目标,以一定的方式紧密相连,彼此之间相互作用,心理上存在共同感并具有情感联系的两人以上的人群。
81.群体凝聚力: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和群体成员之间的吸引力,以及群体成员的满意程度,也就是群体成员愿意为群体出力的一种倾向。82.前摄抑制:指先前记忆的材料对后继材料干扰。
83.启发式策略:人根据一定的经验,采用较少的操作解决问题的方法。R
84.认知:指一个人对一件事情或对某个对象的认识和看法,如对自己的看法、对人的看法、对环境的认识或对某事件的见解的功能。
85.认知结构:广义的指个体头脑中全部的观念及其组织;狭义是指个体在某一特定知识领域内的观念及其组织。
86.认知策略:是学习者用以支配自己心智加工过程的程序性知识。
87.认知发展:指个体认识事物的活动与能力随年龄增长而发展变化的过程。88.认知内驱力:即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要。是从好奇心和探索周围环境的倾向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并经过学习和经验后天获得的。S
89.社会助长:是指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时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90.社会惰化:也称社会惰化作用,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一件事时偏少的现象。91.社会性发展(人格发展):又称人格发展,即个体形成适应社会的人格,并掌握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的过程,或者说是个体获得社会生活中必需的品质,价值观及行为方式的过程,包括情感,意志,性格,自我意识,人生观,世界观的发展。92.上位观念:认知结构内的观念是按照网络层次结构组成,处于上层的、概括水平高的观念;
93.上位学习(总括学习):在原有多个观念(概念)的基础上形成一个概括水平上高于这些观念(概念)的一个新观念(概念),这种同化学习形式,叫做上位学习。94.实验法:控制无关变量,操纵自变量,以考察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95.试误说:桑代克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刺激情境与反应行为之间的联结,即S-R联结。联结是通过不断尝试与减少错误的过程而建立的。
96.顺向迁移:在学习活动中,新旧知识结合时,以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 97.算法式策略:指按照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逐个去尝试,最终找到答案的方式。98.三元智力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提出的智力理论,它包括情境亚理论、经验亚理论和成分亚理论三个有机组成部分。
99.三种同化模式:奥苏伯尔按照新旧观念概括水平不同,即新的命题与原有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观念概念水平不同,提出三种同化模式:下位学习(类属学习);上位学习(总括学习);并列结合学习(组合学习)100.瞬时记忆(感觉记忆),指个体凭视、听、味、嗅等感觉器官,感应到刺激时所引起的短暂记忆。T
101.同化论:即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着重讨论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性质、过程、机制、较好的解释了陈述性知识习得的心理机制。
102.态度/品行:习得的、决定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或倾向性。
103.替代强化: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104.特殊成分的迁移:指具体知识和技能的迁移。W
105.无意识:指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106.无关变量:影响因变量的值,与实验目的无关的变量。107.外部动机: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
108.问题解决:是指对问题形成一个新的答案,即超越所学规则的简单应用,运用一系列认知操作来解决某种疑难的过程。X 109.心理: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意志,情绪,意识倾向等心理现象的总称。心理是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110.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帮助人们认识自己的科学。111.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
112.心理特征:是人们在认知、情绪和意志(心理过程)活动中形成的那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意识特性,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113.心理发展:指人的认识,情感,意志,个性等有序变化。
114.心理困扰:是指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了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和干扰,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所产生的消极反应。
115.心理障碍:是心理活动中出现的轻度创伤,是在特定情境和特定时段由不良刺激引起的心理异常现象,是处于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之间的心理健康问题,属于正常心理活动中暂时性的局部异常状态。
116.心理疾病:是指一个人由于精神上的紧张,干扰,而使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上发生了偏离社会生活规范轨道的现象。
117.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又称心理卫生,包括两方面含义:(1)指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情况良好,而且与社会契合和谐;(2)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原则和措施。
118.心理健康评估:指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的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对其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初步分析诊断的过程。
119.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就是在特定的咨询环境中,通过咨访双方建立良好信赖的关系,咨询人员运用有关心理学理论和技术与来访者进行交流、探讨、磋商,帮助来访者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分析自己,订立目标,以便改善心理状态,主动适应社会环境,形成健全人格,提高生活质量,开发个人潜能。120.心理辅导:是指受过专门训练的心理咨询人员,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行为科学乃至精神医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与技术,通过语言、文字或其它的方式提供心理帮助的过程;是鼓励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调节,自救自助,协助他去经历痛苦、战胜痛苦、度过难关,正向发展,并乐观对待人生的一种专业工作。121.下位观念:认知结构内的观念是按照网络层次结构组成,处于下层的、概括水平不高的观念。
122.下位学习(类属学习):原有观念(概念)在概括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观念(概念),新观念与旧观念处于从属关系,这种同化学习形式,叫做下位学习123.学习:是由经验或练习而导致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较为持久的变化。
124.学习动机: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和调节学习活动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力量。
125.学习策略: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操纵信息加工过程以提高学习和记忆效率的一切活动。
126.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127.学习定势:指一类课题的练习为类似的课题的学习或问题的解决形成心理准备状态,包括注意的集中和认知系统的定向。
128.学习焦虑:是指担心达不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和未能克服学习障碍的威胁,致使自尊心,自信心受挫而产生的一种紧张不安与恐惧的情绪状态。
129.学习疲劳:大学生学习时间过长,学习强度过大并造成身心疲惫,且伴随学习成绩下降,学习效率降低等不良现象时称为学习疲劳。
130.学科基本结构: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基本态度和方法。
131.先行组织者:是指在学习新材料之前给学生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新材料在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上高于新学习材料,并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材料相关联。
132.先行组织功能: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一种教材呈现策略。其主要功能是在学生的新旧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133.相同要素说:指只有当学习情境和迁移测验情境存在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影响另一种学习,即产生迁移。
134.相关下位学习:新的下位观念不能从旧的上位观念中派生出来,新概念纳入旧的认知结构后,使旧的上位观念得出限制、补充、修饰,新观念获得意义。同化的结果是使上位观念本质属性得到补充,加深和完善
135.习得性无助:由于一系列的失败经验而产生无能为力的绝望心境。136.信度:是指测验结果的一致性、可靠性程度。
137.效度:是指一个测验对于它想要测量的东西所能测量的程度 Y 138.元认知;又称为反省认知,是个体对自己认知过程与结果的自我意识。
139.元认知策略:个体调节和控制认知行为的方法和规则包括计划、监控、调节策略。
140.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141.意识:自觉的、意识到的心理活动(自觉地、有意的、清醒的、清晰的、能觉察的、能报告的).142.遗忘:记忆内容不能回忆或回忆不起来的错误。
143.因变量:被试的反应变量,它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
144.言语信息:陈述用语言文字表达的知识的能力。关于是什么的知识。145.一级强化:满足人和动物的基本生理需要,能直接起强化作用。146.一般迁移:也叫非特殊迁移,指一般概念,原理或态度的迁移。147.有意义的学习:学习者利用原有知识经验理解新学习材料意义。
148.耶尔克斯-多比森定律:即对与简单的作业,要取得最佳的成绩就要求有较强的动机,对与难度适中的作业,取得最佳的成绩要求有中等强度的动机,对与很难的作业,要取得最佳的成绩则要求有较低强度的动机。Z 149.正诱因:指人们试图得到的目标或刺激情境,驱使个体采取行动。150.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151.正强化(积极强化):通过呈现某种刺激增强反应概率。
152.正式群体:其成员有固定编制,群体内各成员的角色地位都是由群体规范明确规定的,有明确的隶属系统。权利结构。
153.智力:是处理抽象概念和进行学习以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154.智商量表:比内量表以智力年龄和实际年龄的比值来反映智商,公式是IQ=(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韦氏量表以个人智商得分在该年龄组中离开平均数的距离来判定智力的高低,公式是IQ=[(测验分数-100)/15]*100.155.智慧技能:运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156.自变量:即刺激变量,它是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157.自我: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
158.自我意识: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意识。
159.自我同一性:是个体对自己的身体相貌、智力性格、自己以往状况和现状、环境、未来职业等方面统合起来认识,从而做出整合判断。
160.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161.自我提高内驱力:个体对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162.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是对事物属性与联系的认识。163.知识同化:就是把新观念纳入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使已有的认知结构发生变化(重组、修改、扩充、深化),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164.知识表征:信息在人脑中记载和呈现的方式。165.知觉思维:一种非逻辑思维,是人脑对于突然出现的新问题、新事物、新现象,迅速理解作出判断的思维活动。
166.知识的习得:个体获得事实性知识并习得对外办事和对内控制能力的过程。167.直觉思维:是一种非逻辑思维,它是人脑对于突然出现的新问题,新事物和新现象,迅速理解并作出判断的思维活动。
168.支架式教学:一种帮助学生顺利通过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模式。
169.最近发展区:儿童的认知能力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是实际发展水平,二是潜在发展水平,儿童经过自己努力和他人帮助,可以从现有水平达到较高水平,两种水平之间的空间叫做“最近发展区”。
简答题,论述题: A
1.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的内容?
答:艾宾浩斯对人类记忆和遗忘现象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遗忘进程先快后慢,据此结果绘图,呈现出遗忘曲线。这表明学习后的不同时间里的保存量是不同的,即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在识记后的短时间内遗忘得比较快,比较多,以后保持量渐趋稳定的下降,到了相当时间几乎不再遗忘,表明了遗忘变量与时间变量之间的关系,遗忘是时间的函数,揭示了人类机械学习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2.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的主要变量?
答:可利用性;可辨别性;稳定性和清晰性。3.奥苏伯尔认为学习动机的成分有哪些?
答: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B
4.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答: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5.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答:四个阶段:注意过程;保持过程段;动作复现过程;动机过程。6.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对教学的指导意义?
答: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对教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根据学生的水平来组织教学,教学中要注意难度与跨度适中,注意反馈。C
7.创造性的特征?
答:1)变通性(思考变化多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受固有心理作用影响)2)独立性(行为上超常,独特见解)3)流畅性(短时间内尽量多的概念)。三个特征相互关联。
8.创造性和人格的关系?
答:创造性与人格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高创造性的人具有一些有利于其创造力发展和创造的完成任务的人格特点。富于创造性的人的十种人格特征:想象力强,审美感强,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环境感受力强,能观察别人忽视的事实,思维流畅敏捷,以特异方式解决问题,坚持不懈,不怕挫折,独立性强,自信心强,兴趣广泛专一,有强烈的好奇心。9.陈述性知识学习的条件?
答:内部条件:1)原有的知识储备2)学生要有主动学习加工的心向。外部条件:1)学习材料本身具有逻辑联系 2)新知识要以一定的方式呈现。10.程序性知识学习的条件?
答:除了必须具备相应的陈述性知识学习条件外,还要求更高的条件。内部条件:学生必须具备相应的陈述性知识,即相应的规则。外部条件:大量的变式练习,正反例的练习,多次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应用规则解决问题。11.策略性知识学习的条件?
答:内部条件:1)原有的知识储备2)学生元认知的发展水平。外部条件:教师精选设计的变式练习,要把策略运用到不同的情境中,使学生体会到策略运用的条件,从而能在新的学习中迁移。D
12.大学生学习的特点?
答:1)学习内容专业化程度较高,职业定向性较强;2)学习具有更大的主观能动性;3)学习途径的多样性 13.大学生从众行为的原因?
答:1)大学生因为不愿意被群体成员视为不合群者而加以非议或排斥2)部分学生在群体中的地位较低,他们更可能产生从众行为3)学生对自己感到不自信。14.大学生心理健康评估的意义?
答:1)帮助大学生了解自我2)评估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3)筛选重点对象和确定心理问题4)检验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5)为制定有效的辅导方案提供依据6)增强学生主动参与心理辅导的动机7)为理论和实践研究奠定基础。15.大学生品德培养的原则有哪些?
答:1)道德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并重的原则。2)切合学生实际的原则。3)注重个别差异的原则。4)由外控转为内化的原则5)家庭和学校教育相互配合的原则、6)树立榜样的原则。
16.大学生品德不良形成的原因及矫正策略?
答:原因: 1)社会环境的消极影响 2)造成品德不良的心理因素(受不良道德观的影响;道德意志薄弱;性格上的缺陷;精神空虚缺乏理想;不良行为习惯)策略:1)消除疑惧心理与对立情绪,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2)恢复和培养良好的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3)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增强道德判断能力。4)增强与诱因作斗争的意志,巩固新的行为习惯。5)把握学生的身心变化,注重个别差异。6)合理运用奖励和惩罚。
17.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哪些特点?如何激发?
答:特点:学习动机具有多样性(为报答父母,自我提高,自我实现,谋求好的职位,事业成就,社会贡献等)学习动机的间接性,社会性 职业性。
激发:1)爱护和引导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需要。2)帮助学生树立恰当的目标,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和自我价值感。3)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18.大学生心理健康主要问题有哪些?应如何进行心理辅导? 答:大学生心理健康主要问题有:心理困扰、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应根据他们的、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采用以下原则与方法进行心理辅导.(1)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整体性原则,尊重学生原则,坚持性原则,个别对待原则(2)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专家讲座和辅导团体辅导,学生社团活动。
19.大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高校教师在教学中应如何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答:大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思维品质得到全面发展,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得到显著提高。思维的活跃性,敏捷性得到迅速的提高。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发展最为突出,喜欢用批判的眼光看问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也得到显著的提高,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迅速发展。教师的指导发展:根据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高校教师要不断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增大信息量,着重注意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以促进知识的领会,保持与应用。20.大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高校教师在教育中应如何“动之以情”?
答:特点:情绪兴奋性高,感染性强;情绪丰富而复杂;情绪具有波动性与稳定性的特点;情绪具有文饰性;社会性情感占大学生情感内容的主导地位。教师如何动之以情:应该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要施爱于细微之处,意料之外,批评之时,困难之际,关键之中,教学之余。做到动之以情,真真做到教书育人。21.大学教学中如何有效促进大学生的学习迁移? 答:1)精选教材内容,加强基本概念与原理的教学2)合理组织和呈现教学内容3)教会学生学会学习4)引导学生加强练习。
22.大学教学中如何运用知识习得规律促进学生学习?答:1)根据三类知识习得规律确定教学目标2)根据三类知识习得规律安排教学步骤3)根据三类知识学习的条件,采用多种教学方法。4)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进行教学。23.动作技能的特征?
答:四个特征:1)动作技能是后天习得的2)在时空结构上具有不变性。3)的运用主要由任务所始动4)熟练程度越高,动作技能越自动化,越完善。24.动作技能形成的标志?
答:1)立即反应代替了笨拙的尝试2)利用微弱的线索3)动觉反馈加强4)局部动作综合成大的连锁,受内部程序控制5)在不利的条件下能维持正确操作水平。25.动作技能学习的过程与条件?
答:三个阶段:认知阶段;联结阶段和自动化阶段。
影响动作技能学习的条件是:练习:这是动作技能学习的基本条件,其中,在时间上有分配练习与集中练习的区别。反馈:反馈不仅能为学习者提供动作本身的知识与动作结果知识,而且能提高学生练习积极性。26.道德行为发展的几个阶段? 答:如果把道德行为放到个体控制系统加以分析,则可将其内部过程划分成三个连续的阶段:1)提取知识阶段2)认知——情绪阶段3)行动准备阶段 G 27.高校教学中如何设置教学目标?
答:教学目标表述的应该是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不是教师的教学行为,目标表述应能反映学习结果的类型,层次,使活动适于目标,便于测量。28.高校教学中应如何选择与应用教学媒体? 答:
(一)现代教学媒体选用的一般要求:(1)媒体与教学目标与内容的统一性。从所教学科的内容出发选用媒体。(2)媒体与教学方法的协调性 媒体和教学方法的协调就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选择与之配合的媒体,并使之协调,以产生最佳效果。(3)媒体与认知水平的相容性
(二)合理关注信息呈现技术:(1)突出关键信息能提高教学策略(2)重复可提高教学效果。29.高校教学中应如何根据教学内容来选择教学策略? 答:1)陈述性知识的教学策略:①确定教学目标应以学生回忆知识的能力为中心;②设计教学内容要注重确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③确保用于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知识的巩固;④应着重考虑如何帮助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2)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策略:①让学生理解概念或规则的方法;②充分发挥变式、比较和定义的积极作用。3)策略性知识的教学策略:①认知策略教学与学科内容相结合;②一般认知策略教学与元认知策略教学相结合;③注意培养学生学习和运用策略的动机。
30.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主要内容,形式和目标?
答:内容:1以教育发展为中心的咨询内容2以适应学校生活为中心的咨询内容3以心理健康为中心的咨询内容4以心理治疗为中心的咨询内容。形式:个别咨询与团体咨询;根据咨询过程中双方交流的方式,可分为门诊咨询,电话咨询和书信咨询。目标: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为学会调适,主要包括帮助来访者调节自身情绪和适应所处环境。第二个层次为寻求发展,要求学生确立有价值的生活目标,担负起生活的责任,扩展生活方式,充分利用自己的潜能和机遇,发挥主动性,创造性,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良好的社会功能。31.高凝聚力的群体的特征和影响因素?
答:1)成员愿意积极参加群体的活动,群体活动能够顺利进行2)成员之间有良好的交往,彼此感知他人的存在,相互支持,彼此之间有强烈影响3)成员对群体的满意程度高,愿意为群体付出更多的努力4群体精神面貌积极向上,人心振奋。影响因素:1)领导者的领导方式2)群体的大小3)外界的威胁与竞争
32.根据教育心理学原理,该如何在你的教学中对大学生的三类知识中的某一类知识的学习进行指导。如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答:首先,要激活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油观念,可以用布置学生课前预习,在新知识讲授前用体温复习旧知识。其次,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在呈现新教材前,强调教材内容的重要性或运用教具(如观看录象)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3.共同要素说是如何解释学习迁移的?这些理论对实际教学有什么指导意义? 答:共同要素说认为,只有当两种学习情境有相同要素的时候,迁移才会发生,而且,两种情境中相同的要素越多,迁移越大。这一理论告诉我们要利用各学科之间存在的相同要素使之产生迁移。
34.概括说是如何解释学习迁移的?这些理论对实际教学有什么指导意义?
答:概括说认为迁更多的依赖于对一般原理的理解,以及这种理解在新旧情境的相互关系中的作用,依据这一理论,在教学中要激励学生对核心的基本概念进行抽象和概括,实现最大程度的迁移。
35.关系转换说是如何解释学习迁移的?这些理论对实际教学有什么指导意义? 答:关系转换说认为,迁移是由于学习者突然发现两个学习经验之间存在的关系的结果,即迁移是顿悟—两个情境突然被联系起来的意识。这一现象提示我们系统地整体地把握知识的重要性,并且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H 36.衡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 答:1)能建立正确的自我意识。2)具有健全成熟的人格。3)具有正常的认知能力。4)有适度的情绪反应。5)学习与工作效率较高,热爱生活。6)具备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7)可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J 37.加涅学习结果分类理论对教学的指导意义?
答: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提出了学习的层次,并对学习结果做了分类,主张学习应该严格按照从低级到高级的层级顺序来进行,学习任何一个内容之前都要先学习作为其基础的更前提性的内容。教育目标就是预期的学习结果,因此这一学习结果分类对教师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38.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的主要内容和教育意义?
答:加德纳认为人类有七种不同的智力:言语能力,逻辑数理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社交智力和自我认识(反省)智力。多元智力理论扩大了传统智力观念,为学校教育培养人才拓宽了理论思路。传统智力理论强调数理-逻辑值和语言智力,而加德纳认为智力是多元化的,他还指出,每个人在不同的领域的智力发展水平是不同步的,而现实生活中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智力结构将各种智力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事工作。学校教育的宗旨应该是开发多种智能并帮助学生发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职业和业余爱好。39.教学设计的特征和层次?
答:特征:1)教学设计的研究对象是不同层次的学与教的系统,这个系统包括了促进学生学习的内容条件资源方法和活动等。2)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研究方法,探索教与学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及要素与整体之间的本质联系,并在设计中综合考虑和协调他们的关系,使各个要素有机结合起来以完成教学系统的功能。3)教学设计的目的是将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等基础理论系统应用于解决教学实际问题,形成经过验证,能实现预期功能的教与学系统。4)教学设计不再是简单的设计之后加以实施的问题,而是一个在学——教的具体情境中,在相互中发展演化的过程。层次:宏观设计层次和微观设计层次。40.教学中如何运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原则?
答:1)强调以学生为中心。2)强调情境对意义构建的重要作用。3)强调写作学习对意义构建的关键作用。4)强调对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5)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而非支持教)6)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构建(而非完成教学目标)41.简评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答 人的知识,技能,社会规范等社会行为,除了经由条件反射进行学习以外,还可以通过观察学习,可以超越可以设计的学习情境的限制,随时随地的进行学习,这一理论较好的解释了社会行为的学习,解释了社会行为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形成和改变,环境,教育,榜样在人的社会行为,道德品质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育者的身教重于言教,要言行一致。要适当的利用奖惩和替代强化。42.简评几种动机理论的意义?
答:1)强化动机理论:是我们在学校教育中运用表扬与奖励、目标与反馈等手段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理论依据;2)成就动机理论:对于教师为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让每个学生都成功提供了理论依据;3)自我实现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某种程度上可能是由于某种低级需要没有得到充分满足;4)成败归因理论:对于我们教会学生形成学习的内在动机,培养学生完整的人格和优良的心理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5)自我效能感理论:克服了传统心理学重行轻欲、重知轻情的倾向,把个体的需要、认知和情感结合起来研究人们行为的动机,具有较大的科学价值。6)自我价值理论:提出了能力高的学生没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降低这些不正常而又十分常见的现象的理论解释,是学校教育的结果。43.建构主义有什么独特之处(意义)?
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个人从不同背景,不同角度,以独特的信息加工方式建构个人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过程,不是有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在教师或他人的协助下,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其过程不可由他人替代。作为学习的结果,学生的认知结构是围绕关键概念而建构起来的网络结构,通过学习,学生所建构的知识结构是网络化的认知结构,而不是直线结构或层次结构。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强调学习的社会性和情境性,试图实现学习的广泛而灵活的迁移应用,这些观点改革传统教学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应当指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并非基于科学心理学研究,而是基于哲学思辨,不能不加批判的把它们作为当前教育改革的唯一理论基础。44.举例说明程序性知识学习的过程和条件? 答:程序性知识学习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①学习规则、法则的阶段。②转化阶段。③自动化阶段。以医生为例,医学院学生在医学院学完医学课程,相当于陈述性知识学习阶段或学习规则、法则的阶段。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后,他们会接触到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的患者,这些患者的非本质特征各异,但其患某一疾病的发病机理,典型表现则是基本一致的,即本质特征不变。医生正是排除各种非本质特征,抓住基本的、本质的特征,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和处理。实习生正是经历了这些变式练习后才掌握了治病救人的程序性知识。通过大量练习后,实习生的技能才趋于驾轻就熟的自动化水平。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医生。因此,程序性知识学习的条件包括:①学生必须具备相应的陈述性知识。②大量的变式练习,多次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应用规则解决问题。
45.结合实际,说明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高校教师如何帮助他们有效在进行自我教育?
答: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1)大学生的自我认识更加主动自觉;2)大学生情感内容日益丰富深刻;3)大学生行为的目的性与自觉性有明显提高。
有效进行自我教育:1)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2)引导大学生不断开发自我;3)引导大学生积极接纳自我;4)引导大学生努力完善自我。
46.结合卡芬顿的理论分析为什么有些学生不努力学习?答:自我价值感是个人追求成功的内在动力。而成功有时以能力为基础的,能力,成功,自我价值感三者之间形成了前因后果的连锁关系:有能力的人容易成功,成功又给人以自我价值感。面对成功,学生们宁愿将之视为自己能力的表现,而不承认是自己努力的结果。但是在激烈的竞争中,许多学生在长期追求成功又得不到成功的情况下,要维持自我价值感,而同时又不承认自己能力低,也不认为通过努力就能获得成功,就只有不努力,不发奋,用逃避失败来维持自我价值,卡芬顺的自我价值理论提出来能力高的学生没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降低这些不正常而又十分常见的现象的理论解释。而且这些现象又是学校教育的结果,这对于广大的教师而言,确实是需要深思和反省的。
47.结合布鲁纳的理论论述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大学生进行发现学习? 答:布鲁纳认为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的最好办法是发现法。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尽管都是人类已知晓的事务,但如果这些知识是依靠学生自己的力量引发出来的,那么对于学生来说仍然是一种发现。教学中不应使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知识的状态,而应让学生成为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帮助学生形成一种能够独立探究的情景,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是促进学生去思考并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在教学中运用布鲁纳的理论,其一般的步骤包括:1提出和明确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2使学生对问题体验到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以激发探究的欲望3提供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4协助学生收集和组织可用于做结论的资料5组织学生审查有关资料,得出应有的结论6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思维去验证结论,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K
48.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意义?原则和方法?答:目标: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心理健康和行为指导,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使其了解心理健康的意义和价值,建立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强烈意识,培养应对生活压力的技能,克服成长中的障碍,提高预防和抵抗心理疾病的能力。帮助大学生选择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习和生活的质量,增加社会适应能力,改善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全方位的健康发展,顺利成才。意义:1)保障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必要指导。2)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3)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必要补充。原则:1整体性原则2尊重学生原则3)坚持性原则4)个别对待原则 方法: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2)专家讲座和辅导3)团体辅导4)个别心理咨询5)学生社团活动。N
49.你对自我同一性的理解?
答:所谓自我同一性就是个体对自己的身体相貌、智力性格、自己以往状况和现实状况、环境条件、对未来职业期望等等方面综合起来的认识,从而做出“我是个什么样的人”,“我应该成为怎么样的人”,“我会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整合判断。自我同一性的形成使青少年能正确认识自己,认识自己与环境的关系,它是青少年选择职业,走向社会,走向生活,接受人生挑战的基础。青少年如不能建立自我同一性,就会产生同一性混乱,形成消极的自我否定。教师要积极帮助学生获得同一性,克服同一性混乱。P
50.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答:皮亚杰认为个体认知发展要经过四个阶段,即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
11、12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后)。每个阶段都有它主要的行为特征,前阶段是后阶段的准备,后阶段是前阶段的发展。认知发展有个体差异,但总的顺序不变。Q
51.迁移理论的作用和意义?
答:迁移是有效学习的保证;迁移是教学目的的所在;迁移是培养能力的前提。52.群体中的竞争对大学生发展的影响?
答:1)学习竞争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个人树立的行为标准和抱负,提高学习效率2)能使学生在与其他学生竞争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尚未显示出来的潜力和自己的局限性,对自己的能力作出更符合实际的评判,重新定位自己。R 53.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答:在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格和创新精神方面,教师要坚持一个总的原则,即在尊重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要支持学生的首创精神,对学生的新见解,新设想,新方案,肯定其积极价值,不能斥之怪,捣乱。1)培养创新意识2)激发创新热情3)磨砺创新意志4)优化创新品格。54.如何在高校开发大学生创造力?
1)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格,支持学生首创精神等;2)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特别是发散性思维,如采用发现法,问题教学法等;3)在大学生中结合学科教学开展科研活动。
55.如何理解智力和学习成绩关系?
答:智力即一般的认知能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其核心成分是思维能力。智力是学习的内部条件,是影响学业成就的重要因素,它和学习成绩成相关,两者相关系数在+0.5左右。有研究表明,学生的智力水平不仅影响学习的数量,也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学习成绩和智力的相关系数有随年级增高而逐渐降低的趋势。大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多地与后天努力、勤奋等个性因素有关。智力是大学生学习的重要内部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大学生的学习成绩不仅与智力有关,还和他们的动机水平、意志品质、原有的知识储备等条件有着密切关系。56.如何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行为?
答:1)创设道德行为冲突情境2)创设道德行为信赖情境3)创设道德行为受挫情境4)创设道德行为实践锻炼情境 57.如何提高大学生群体的凝聚力?
答:经常开展能满足大学生需要的各种活动,吸引大学生积极参加活动加强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交往改善领导方式,实行民主领导努力实现群体目标,提高群体士气和成员对群体的满意度,适当地开展群体间的竞赛,控制群体规模(规模太大会影响群体的凝聚力)
58.如何引导大学生群体的竞争与合作?
答:大学是社会的一部分,同样有着激烈的竞争和友好的合作,每个学生也都能感受到竞争带来的压力和合作带来的愉悦。竞争与合作作为大学生群体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竞争与合作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大学生群体的竞争与合作市对立统一的,教育者要扬长避短,充分发挥竞争与合作的积极作用,限制其消极作用。同时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与合作意识,使他们能保持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竞争与合作,为他们将来走入社会做好准备。59.如何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
答: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逐步的将一定的行为同表扬,赞许,认可或惩罚。斥责。脱离之间联系起来,懂得了行为的好坏,是非,产生了初步的道德认知。另外,理解在道德认知的形成中有重要作用。
60.如何有效地对大学生动作技能进行指导?
答:1)明确学习的目的和目标2)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有关的基本知识。3)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练习4)适当分配练习次数与联系时间5)让学生知道自己练习的结果。
61.如何根据大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进行教学?
答:根据大学生认知发展特点,高校教师要不断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增大信息量,并着重注意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指导学生有效地学习,以促进知识的领会,保持与应用。学生进入大学后,科研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而科研能力的核心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能力,高校教学要侧重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与创造思维的能力,从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指导学生进行科研选题,学会从事科研的步骤和方法。高校还要组织学生的科研实践活动,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并获得成绩。
62.如何针对大学生学习心理的障碍进行调试?
答:1)学习自卑心理:首先从建立从对自己学习水平和能力的正确认识 开始,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树立勇气和决心;订立适当的学习目标;加强与老师和同学的沟通交流,虚心向他们学习,不断提高和改进学习方法);2)学习动机障碍:首先培养其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专业兴趣;要有意识的培养在学习上的成就动机;再次通过改善学习的外部环境/ 首先帮助正确认识自己,不要过分苛求,其次帮助学生转移学习重点,体会学习过程给自己带来的满足感,而不是关注学习的结果及其影响);3)学习焦虑心理:都是学习认真的好同学,首先帮助他们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掌握大学学习主动权,其次,冷静分析造成自己学习焦虑的主客观原因,客观评价自己的学习能力,平时采用暗示疗法,找到恢复自信。4)学习疲劳症状:学会科学用脑,合理开发和利用左右脑以帮助克服疲劳,有意识的的注意劳逸结合,为自己选择或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保证身心舒畅。S 63.桑代克的学习规律?
答:学习的三大定律: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64.斯纳金的强化理论对教学的指导意义?
答:强化原理是斯纳金理论的最重要的部分和基础,他认为,行为之所以发生变化就是因为强化作用,因此,通过对强化的控制就是控制人的行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避免惩罚;有时需要忽视不当行为;在实施惩罚前先警告一下。
65.什么是问题,现代信息加工心理学是如何理解问题的?答:所谓问题是这样一种情境,个体想做某件事情,但不能这件事所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即个体对当前的任务没有现成的解决方法,因此需要动用他已有的概念、规则并组成新的该机规则,以便走出困境,达到完成任务的目标。
信息加工心理学认为,问题是在给定的信息和目标状态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克服的请教。每个问题都必须包含三种成分:给定,即问题的其始状态;目标,即问题的目标状态 W 66.维纳的归因理论对于大学教育的意义?
答:美国心理学家维纳认为,人们在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进行归因时,常常将其归结为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度和运气好坏。维纳将这四种主要原因按控制点,稳定性和可控性这三个维度进行归类。个体的归因倾向会影响其未来活动的选择,坚持性和动机强度。总之,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证明了成功和失败的因果归因引起个体期望的改变和情感反应,并进而对后续行为有促进作用。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明确地阐明了学生对自己行为成败的认知和归因对其学习积极性的重要作用,这对于大学教育中如何教会学生形成学习的内在动机,培养学生完整的人格和优良的心理品质,具有重要意义。X 67.学习迁移类型?
答:①根据迁移影响的性质和效果不同,把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②根据影响的方向和顺序,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③根据层次和水平,分为纵向迁移和横向迁移。④根据作用范围的不同,分为特殊迁移和一般迁移。68.学习与学习动机的关系?
答: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它能够大大的促进学习,但是,1)学习动机不是学习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2)对于长期的认知领域的学习,学习动机绝对是必要的。3)学习动机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关系。4)中等强度的动机水平学习效率最高。69.心理与行为的关系?
答:心理支配行为,行为标志心理,是心理的外部表现。但是,心理与行为之间不存在单一的对应关系,同样的行为表现有时反映不同的心理。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吃饭、穿衣、工作、游戏、制定计划、解决问题都是人的行为表现。从总体上来说,人的行为既是一定情境和刺激的产物,又都受人的心理的支配,可以说的是人的行为是环境和人自身心理生理状况的函数。70.现代迁移理论的意义?
答: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解释了学习迁移的内部主观条件,是对学习迁移理论研究的深入,对解决课堂学习迁移有很大帮助。产生式迁移理论认为两种技能之间有共同的产生是则迁移可能发生,从而弄清楚了程序性迁移问题。Y
71.影响大学生学习的因素?
答:内部因素:认知因素(认知结构及其特征;认知发展水平);非认知因素(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人格特征;心理健康状态)外部因素:教学媒体和教学方法,学生集体;教师特征。
72.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答:1)生理因素2)心理因素(自我意识,认知方式,情绪发展,性格特征,心理发展的内在矛盾)3)家庭因素4)学校因素5)社会因素 73.影响大学生学习迁移的条件有哪些?
答:1)学习材料的相似性2)学习者的智力水平3)学习者的态度4)原有认知结构5)定势(是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影响或决定着同类后续心理活动的趋势)6)学习方法的指导
74.影响遗忘的理论?
答:关于遗忘的原因,心理学家门提出了一些不同的理论来进行解释,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衰退说,干扰说,检索困难说,同化说,不同理论从不同角度对遗忘作出了不同解释,这说明遗忘可能是多因素造成的。克服遗忘促进知识保持的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复习。
75.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答: 1)有关的知识经验2)问题的呈现方式3)定势4)知觉的特点5)动机与情绪
76.影响大学生群体模仿的因素有哪些? 答:1)学生的年龄与阅历2)学生榜样行为的社会称许性3)学生之间的相似性4)学生的自信心
77.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答:学习材料本身必须是有逻辑意义的;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具有同化新材料的适当知识基础;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78.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解释大学生某一道德行为的获得?
答:关于道德行为的获得,班杜拉认为,道德行为的决定因素是环境、社会文化关系以及各种客观条件、榜样和强化等,只要利用一定的条件与方法,奖励学生的适当行为,就有助于学生良好行为的形成与发展。例如:在闹市区,某位同学看见有个小偷正在偷一位女士的钱包,他大喊捉贼,并在旁人的协助下将小偷扭送到了派出所。如果老师将该事在学校大力宣传,并给予该生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则同学们以后遇到此类事件时,一定会养成见义勇为的美德。
79.用本章品德培养的理论,联系大学生的实际,谈谈高校应如何有效地进行品德教育?
答:就大学生而言,品德培养应注意六个原则。1)道德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并重的原则。2)切合学生实际的原则。3)注重个体差异的原则。4)由外控转为内化的原则。5)家庭和学校教育互配合的原则。6)树立榜样的原则 80.用奥苏伯尔的同化理论解释陈述性知识获得的心理机制?
答:奥苏伯尔认为学生能否习得新知识,取决于头脑中原有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旧知识。新知识与已有观念相互作用的结果,导致新旧知识的同化。在学习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对新知识起着某种固定作用,成为同化点,便于将新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使原有认知结构得到建立,扩展,完善,分化,精确化,使原有认知结构重建或改组,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从而习得新知识。Z
81.在教学中如何对学习者进行分析?
答:任何学科的学习都不是在白纸上画画,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对学习者初始状态的分析主要包括学习者的起始能力的诊断,背景知识和技能及学习态度的分析。1)学习者起始能力的诊断。2)学习者背景知识的分析)3在认知策略上,学生是否具备了与教师相同水平的认知策略。大学生之间的知识,能力背景有很大差异,教师应结合本专业的知识为学生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充分调动他们的专业兴趣,开发他们创造的潜力,保证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82.在教学中如何理解和运用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观?答:1)教学工作要根据学生认知发展水平,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来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要适合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2)教学工作要促进学生认知发展,而不能只是一味的被动适应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表明了教师必须使教学针对适当的难度水平与学生的能力,知识水平,形成积极的不匹配状态,学生就能胜任学习任务。教学要提供帮助学生完成最近发展区发展任务的支持机制。83.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训练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答:创造性教学即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在传授知识,发展智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发学生创造力的教学。1)发现法2)问题教学法(暗示,问题,假设,推理,验证)3)大脑风暴法
第三篇:2006年湖北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考试教育心理学试题
2006年湖北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考试教育心理学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A 1.“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所说的是()
A、水平迁移 B、垂直迁移 C、负迁移 D、逆向迁移
C 2.某学生把学习的成功归结为自己的努力,根据韦纳的归罪理论,这个学生所作的是()
A、稳定的内部归因 B、稳定的外部归因 C、可控的内部归因 D、不可控的外部归因 A 3.教育和心理发展之间的中间环节是()
A、领会 B、实践 C、知识经验 D、技能
C 4.成人用“如果你再不听话,大灰狼就来了”的话教育孩子。这是利用儿童的恐惧()
A、本能 B、怕生 C、预测 D、经验 A 5.从记忆方式的发展来看,高中生擅长于采用的记忆方式昌()
A、理解 B、机械 C、内隐 D、无意 A 6.奥苏伯尔认为,学生学习的实质是()
A、有意义接受学习B、有意义发现学习C、发现学习D、探究学习D 7.根据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程序性知识的表征形式主要是()
A、命题 B、命题网络 C、图式 D、产生式 B 8.体现了纵向迁移的具体事例是()
A、汉语拼音的学习影响英语字母的发音
B、“角”的概念的掌握影响“直角”、“平角”等概念的学习C、“石”字的学习影响“磊”字的学习D、在学校形成的爱护公物的习惯影响在校外的行为表现
A 9.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规范和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具有评价意义的特性叫做()
A、品德 B、道德 C、个性 D、人格 B 10.品德心理结构中最具有动力色彩的成份是()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D 11.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儿童、青少年品德的发展过程,提出了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皮亚杰 B、斯陶布 C、章志光 D、柯尔伯格 A 12.一般而言,个体把学习成败归因于()对学习动机的激励作用最大
A、努力程度 B、能力高低 C、任务难度 D、运气好坏 D 13.为了与学生家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应扮演的角色是()
A、权威者 B、告状者 C、指导者 D、协商者 A 14.一个人处理日常生活及其在在环境中求生存的能力称为()
A、适应性能力 B、社会能力 C、人际能力 D、一般能力 A 15.教—学过程的三种过程是()
A、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 B、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互动过程 C、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思考过程 D、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管理过程 B 16.布卢姆将教育目标分为()三大领域、A、知、情、意 B、认知、情感、动作 C、知、情、个性 D、知、情、人格 B 17.后来的学习对先前学习影响叫()
A、顺向迁移 B、逆向迁移 C、特殊迁移 D、非特殊迁移 B 18.当一个人看到某个制品的一种惯常用途后,就很难看出其他用途,这种现象叫()
A、反应定势 B、功能固着 C、动力定型 D、习惯
B 19.在某个发展阶段,儿童的心理从见不到物体就认为其不存在发展到物体从眼前消失了仍然认为它可能存在,该阶段为()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D 20.对课堂管理和教学的关系表达不正确的是()
A、课堂管理影响了教学 B、教学影响了课堂管理 C、两者相互发生影响 D、两者基本上不发生相互作用
二、判断改错题(每题2分)
1、正强化提高学生的正确反应,负强化降低学生的错误反应。错,正负强化都是提高学生的正确反应。
1、班杜拉的观察学习是指学习者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方式,然后亲自实践这种方式而获得新的行为过程。错。班杜拉的观察学习是指学习者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方式及其行为后果,并在某种情境中作出或避免作出与之相似的行为方式。
3、自我提高内趋力是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错。认知内趋力是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4、与别人一起活动总是能够提高行为效率。不一定。有社会助长和社会惰化几种情况。
5、加涅将影响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或倾向性视作情感。错。加涅将影响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或倾向性视作态度。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
1、自我效能感:班杜拉提出,它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2、学习动机: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和调节学习活动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力量。
3、先行组织者:奥苏贝尔提出,是指在学习新材料之前给学生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在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上高于新学习材料,并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材料相关联。
4、元认知:又称反省认知,由弗拉维尔提出,对认知的认知,即是个体对自己认知过程与结果的自我意识。
四、简答题(每题10分)
1、试述大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针对这些特点如何进行教育。(见P41-42)要点提示:
情感是人对外界刺激能否满足自己需要而引起的一种态度体验。大学生情感有鲜明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大学生情绪兴奋性高,感染性强,第二,大学生情感的丰富性与复杂性,第三,大学生情绪的稳定性与波动性,第四,大学生情绪的文饰性,第五,社会性情感占大学生情感内容的主导地位。
2、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有何特点,对我们有什么启示。要点提示:
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表现出先快后慢的特点。启示:及时复习。
3、教师如何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
要点提示:教师要确立“为迁移而教”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五、论述题(20分)
评述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对高校教育工作的启示。要点提示:(见P64)
班杜拉摈弃了心理动力学和心理特质论的内因决定论和传统行为主义的外因决定论的人格理论模式,对三者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更为辨证和完善的三方互动决定论。该理论认为,人的内在特征、行为和环境三者之间构成动态的交互决定关系,其中任何两个因素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的强度和模式都随行为、个体、环境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为了具体说明人的思想和行为怎样受环境影响,他区分了两种学习,即观察学习和亲历学习。观察学习包括注意、保持、生成和动机四个相互联系的过程。亲历学习是指通过反应结果获得的学习。
启示:对德育工作,尤其是对学生的态度和品德的学习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要注意榜样人物及其行为后果;要恰当的运用强化理论,注意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的作用。
第四篇:2013年湖北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试题
2013年湖北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20分
1高等教育民主化
2高等教育结构
3显性课程隐性课程
4大学教学方法
二简答40分
1青年教师如何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2高等教育发展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大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4大学学术研究的特点
三论述40分试论述大学教学过程的特点
2选取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存在的一个具体问题,谈谈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策略的2013湖北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25分
1发现学习
2上位学习
3高原现象
4群体
5自我效能感
二 简答50分
1什么是从众行为,大学生产生从众行为的原因有哪些? 2试分析大学生学习的特点。论述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的思想及对教学和发展的联系的意义。4 影响大学生学习迁移的条件?简述社会学习理论的观点并谈谈对大学教学的指导意义
三 论述25分
1.联系您的教学实际,举例说明如何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第五篇:2009年湖北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考试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参考答案
2009年湖北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考试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D 1.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叫
A、道德 B、性格 C、个性 D、品德 A 2.心理现象分为
A、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B、认知过程与个性心理 C、情感过程与个性心理D、意志过程与个性心理
B 3.重视动机和潜意识现象的研究,强调本能对人格的影响,具有夸大潜意识作用倾向的学派(理论)是
A.行为主义 B.精神分析学派 C.人本主义 D.认知心理学
C 4.强调人的整体性,认为人的价值,尊严以及自我实现才是心理学研究的终极目的的学派(理论)是
A.行为主义 B.精神分析学派 C.人本主义 D.认知心理学
D 5.注重研究人的认识过程,既注意,感知,记忆,思维等复杂的心理活动,提出了一种研究人的认知过程内部心理机制的新模式的学派(理论)是
A.行为主义 B.精神分析学派 C.人本主义 D.认知心理学
A 6.确定教学目标、了解教学对象、制定教学程序等叫做
A.微观设计 B.宏观设计 C.制订教案 D.教学准备
C 7.大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叫做
A.知觉 B.想象 C.记忆 D.认知
C 8.真正的心理健康者应该是其内心世界极其丰富,精神生活无比充实,潜能得以充分发挥,人生价值能够完全体现的人,既“自我实现者”.此观点出自
A.行为主义 B.精神分析学派 C.人本主义 D.认知心理学
D 9.有目的地观察被试者的外部表现,从而了解其心理活动发生,发展过程的方法,叫做
A.发展法 B.实验法 C.系统法 D.观察法
D 10.能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叫做
A.诱因 B.需要 C.意志 D.动机
B 11.新知识类属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已有的、包摄性较广的观念。这种知识同化形式叫做
A.上位学习B.下位学习C.并列结合学习D.接受学习
B 12.根据奥苏伯尔的理论,大学生为了获得奖学金而学习的动机是一种
A.内部动机 B.自我提高内驱力 C.附属内驱力 D.认知内驱力
C 13.根据皮亚杰的理论,7~12岁的儿童道德发展处于
A.前道德阶段 B.他律道德阶段 C.自律道德阶段 D.公正阶段
D 14.比较强调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在教学上应用学者是
A.奥苏伯尔 B.皮亚杰 C.班杜拉 D.布鲁纳
B 15.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进行分析,推论其原因的过程叫做
A.比较 B.归因 C.概括 D.总结
B 16.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一种顿悟的心理学流派是
A.行为主义 B.格式塔心理学 C.机能主义心理学 D.结构主义心理学
A 17.试误学习最先提出的心理学家是
A.桑代克 B.华生 C.斯金纳 D.托尔曼
C 18.一个人通过观察另一个模型的行为反应而达到学习目的的学习叫
A.变式学习B.上位学习C.模仿学习D.下位学习
B 19.后来的学习对先前的学习的影响叫做
A.顺向迁移 B.逆向迁移 C.特殊迁移 D.非特殊迁移 D 20在复杂的动作技能形成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进步暂时停顿的现象叫
A.同化 B.定势 C.遗忘现象 D.高原现象
二、名词解释(举例)(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1.液态智力--指与基本心理过程有关的能力,如知觉、记忆、运算速度和推理能力。大部分是先天的和依赖于大脑神经解剖结构。
2.群体--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一定的共同目的,以一定的方式结合到一起,彼此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心理上存在共同感并具有情感联系的两人以上的人群。
3.反馈—有机体在处理信息过程中,把来自运动器官的效应信息,再经过感受器传送到大脑神经中枢,获得有关动作的正确性、精确度或适合性的信息过程。
4.功能固着--是指解决问题时,个人只看到某种物体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的其他功能,从而干扰了问题的解决。
5.感觉记忆---指个体凭视、听、味、嗅等感觉器官,感应到刺激时所引起的短暂记忆。保持时间小于一秒。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1.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的关系
参考答案:一般能力:又称为普通能力,指大多数活动所共同需要的能力。如观察力、记忆力、抽象概括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其中抽象概括力是其核心。(2分)一般能力也即通常所说的智力。特殊能力:又称为专门能力,指为某项专门活动所必须的能力。(2分)
二者的关系:一般能力是特殊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特殊能力的发展也有助于一般能力的发展;在活动中,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共同起作用。(2分)2.简述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参考答案:
(1)言语信息:能陈述用语言文字表达的知识的能力。解决“是什么”的问题。(1分)
(2)智慧技能:运用符号、概念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学习“怎么做”的问题。(1分)(3)认知策略:表现为用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过程的内部组织起来的能力,学会如何学习。(1分)
(4)动作技能:习得的、协调自身肌肉活动的能力。(1分)
(5)态度:即品行,是习得的、决定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2分)3.简述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差异
(1)从功能上看,前者是用于说明事物的状况、特点及关系,回答“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后者是用于发出行为的指令,从而对某些信息进行识别和转换,作出某些动作,解决“怎么做”的问题。(1分)(2)从测量的方式看,前者可以通过“陈述”或“告诉” 的方式测量;后者只能通过观察人的行为间接测量。(1分)(3)从心理表征看,前者主要以命题和命题网络的形式表征;后者以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表征。(1分)(4)从激活和提取的速度看,前者激活速度慢,其提取往往是一个有意义的搜寻过程;后者激活速度快,能相互激活。(1分)(5)从学习和遗忘的速度看,前者学习速度快,遗忘也快;后者学习速度慢,遗忘也慢,尤其是运动技能,一旦达到熟练程度,几乎不再遗忘。(2分)4.简述道德与品德的区别
(1)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是社会行为准则在个体身上的反映。(2分)(2)道德的产生和发展服从于社会发展规律,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受社会生活条件的影响,还受个体生理、心理等内在条件的制约。(2分)(3)道德是社会学和伦理学研究的对象,而品德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2分)5.简述有效人际沟通的条件
(1)沟通双方对交流的信息的理解的一致性;(1分)(2)沟通双方都要有交往的愿望和兴趣;(1分)(3)双方要有一定的沟通能力与技巧;(1分)(4)要选用适当的信息通道来传送信息;(1分)(4)要重视选择性注意对沟通的影响;(1分)(5)沟通要有及时的信息反馈或真实、可靠。(1分)6.简述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及意义
参考答案:标准(1)智力正常;(2)善于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3)具有较强的意志品质;(4)人际关系和谐;(5)能动地适应和改造现实环境;(6)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健康。;(7)心理行为特征符合年龄阶段。意义:从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几个方面简答即可。
四、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心理学工作者把20位学生随机分成2组,参加一个摸高试验比赛,看那一组摸得高。A组10位学生,不确定任何目标,由他们随意制定摸高的高度;B组10位学生则让他们参加一个摸高活动,并在每个学生参与的情况下,给他们制定出比赛的期望高度,如2.5米,2.6米等;然后,鼓励学生们力争达成目标。(1)实验结束后,统计2组成绩,哪一组可能获胜?分析其获胜的原因。(5分)(2)这个实验给高等教育工作者的启示何在?(5分)参考答案:(1)B组可能获胜。因为合理的期望和目标能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5分)
(2)启示:高校教师应当充分了解学生;指导并帮助学生制订合理的学习目标;采用激励手段促进学生的学习。(5分)2.王乐是一个十分聪明的学生,但是比较贪玩,学习不用功。每次考试他都有侥幸心理,希望能够靠运气过关。这次期末考试他考得不理想,他认为是自己的运气太差了。试运用维纳的归因理论分析:(1)他的这种归因是否正确?这种归因对他以后的学习会产生怎样的影响:(2)你认为应该怎样归因为好?(3)教师掌握维纳归因理论有何现实意义?
参考答案:(1)不正确。他将考试失败原因归为外部的不可控制的因素,这样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任,因此,学习动机不高,学习成绩也不会提高,甚至会越来越差。(2分)(2)他应该把成绩不理想归为自己的内部的可控制的因素,如不努力。从而相信自己只要努力,就可以获得学习成功。(3分)(3)有助于教师了解心理活动的因果关系;有助于教师根据学生行为及其结果推断出学生的心理特征及个性差异;有助于教师从特定的学习行为及其结果预测学生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学习动机,对于改善其学习行为,提高其学习效果也会产生作用。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正确归因。(5分)
五、论述题(15分)为什么说,“创新精神可以培养,也可以被扼杀”?请联系实际,论述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参考答案:(1)因为学生容易受到暗示,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因此,当学生有创新意识萌芽时,教师的肯定或否定会产生不同的结果。(5分)(2)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等途径,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包括,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积极幻想等。(5分)联系实际(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