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心理学(5篇模版)

时间:2019-05-13 13:20: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1年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心理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1年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心理学》。

第一篇:2011年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心理学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个性心理特征,它们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其中心理动力包括动机、需要、兴趣、世界观.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2心理学主要流派: A.精神分析学派(奥地利的弗洛伊德强调研究对象为无意识现象,且通过自由联想和分析梦境).B.行为主义学派(美.华生和斯金纳,采用客观试验方法).C.认知心理学派 D.人本主义学派(以人为本,反对兽化,神化,病态化)教育对象特殊性:“因心施教”、“因龄施教”、“因性施教”、“因材施教”。3“最近发展区理论”前苏联维果茨基提出,主要是根据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确定将来“可能的发展水平”.1903年美.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标志着教育心理学诞生.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情景中学生学习与教师教育的基本心理学规律.4教育,学习和发展三者的关系,联系: 1.教育必须以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为基础2教育的目标就是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以学生为本3教育促进学生的发展以学生自身的学习活动为中介.区别:1三者分别由教育理论中不同的学科侧重加以研究2三者主体不同.5教师的威信包括职业威信和人格威信,其主要影响是:1威信效应2名片效应3“自己人”效应4好感效应.6教师的教学水平1尝试式教学(没有经过师范教育的专业化培训,没有学习教育理论,不懂得教育和学习的基本规律,只知道应该“教什么”,不懂得“如何教”,摸着石头过河);2因循式教学(知道“如何教”,但不知“如何有效教”)3策略式教学(能根据种种因素选择有效的方法,灵活创造性的进行教学.更关注如何有效的教)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教学观摩、微型教学、教学反思。

7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1内容是掌握间接经验的过程,故与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不完全相同2形式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进行的3性质是具有一定的被动性4领域包括知识、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培养.8大学生学习的特点1内容上是专业化程度高,职业定向性强;实践知识丰富,动手能力强;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2方式上自学方式日益占据重要地位;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提高;课堂学习与课外和校外学习相结合.9桑代克尝试错误说(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其学习律有: 准备律, 练习律,效果律(如果反应的结果是令人愉快的,则学习就会发生;如果反应的结果是令人烦恼的,则这种行为反应就会削弱而不是加强.巴浦洛夫经典条件反射说(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条件反射的几个规律性现象:强化,消退,自然恢复,泛化,分化,高级条件反射.10.布鲁纳认知发现说(美): a.强调教学应让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b.强调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性.c.教学应遵循四个学习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反馈原则).d.提倡发现学习.e.鼓励学生进行直觉思维.发现学和接受学相比的优缺点。优点:1.提高学习者的智慧并发挥其潜力;2.产生自行学习的内在动机;3.学会发现试探法;4.巩固对知识的记忆;缺点:系统性较差;耗时长;只适合小组学习。

奥苏伯尔认知接受说(美)1.学习方式的分类(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2.意义接受学习是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3.学习的实质是新知识通过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或观念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联系而被同化到已有的认识结构中去4.有意义学习的条件(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同化新知识,原有知识为固定点).5.教学原则:逐渐分化;整合协调 6.“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奥苏伯尔根据“逐渐分化”和“整合协调”这两条教学原则,提出了“先行组织者”这一具体的教学策略。教师在讲授新知识之前,先给学生提供一些包摄性较广的、概括水平较高的引导性材料,用学习者能理解的语言和方式来表述,以便给学习者在学习新知识时提供一个较好的固定点,清晰地将它与原有知识结构和新的学习任务联系起来,这种预先提供的起组织作用的引导性材料就是先行组织者).1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a.知识观(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比较可靠的一种解释和假设,不是绝对和唯一正确的答案).B.学生观(1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的,他们已经形成了广泛的知识和经验;2教学应该重视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作为生长点;3学生的协作活动对意义建构起重要作用。是每个人的学习的个体性).C.学习观(学习不是被动接受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依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同化:学习者把外界环境中的新信息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以丰富和加强已有思维倾向和行为模式; 顺应: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中的信息,产生冲突,引发原有认知结构的调整或改造,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顺滑是性质的改变。12.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行为活动的内部或外部动力.具有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学习动机由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组成.学习动机和

学习效果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耶尔克斯-道德森定理见p55).13.动机类型: A.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B.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C.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

14.动机期望理论: 激励力量=效价×期望值.成就动机理论: 阿特金森将成就动机分为: 力求成功的动机, 避免失败的动机.自我实现理论(马斯洛需要层次论):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完整丰满的人性以及个人潜能或特性的实现).15.学习动机的教育激励措施? 答: 1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确立合适的学习目标.2创设问题情景,实施发式教学3激发学生学习的成功感4利用争强好胜心理,妥善组织学习竞赛5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合理进行奖惩6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16.知识学习的过程包括: 知识学习的准备,知识的感知,知识的理解,知识的巩固和知识的应用五个基本环节.17运用感知规律,突出对象特点1强度律(被感知的事物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使学生清晰的感知到)2差异律(被感知的对象必须与它的背景之间有所差异)3活动律(活动的对象更容易被感知)4组合律(凡是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形态上相似、颜色上一致的事物,易于构成一个系统或一个整体,更容易被感知)5对比律(凡是在性质或强度上具有对比关系的刺激物,当他们同时或相继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往往能使学生对它们差异的感知变得更加清晰,从而提高感知的效果.)

18.如何促进大学生有效理解知识的条件1运用正例和反例2提供丰富的变式.(变式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

19.记忆是一个从“记”到“忆”的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和回忆三个环节.记忆保持时间分为: 瞬时记忆(0.25-2秒), 短时记忆(<1分钟,5-9组块), 长时记忆(=>1分钟).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保持曲线): “先快后慢”,故反应了应及时复习的必要性.知识遗忘的原因:衰退说,干扰说(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记忆的系列位置效应),同化说

20.知识应用的基本过程: A.审题(分析课题).B.课题归类(把课题与过去所学的或所经历的相关的知识信息发生联系).C.重现知识.D.解题.21.动作技能(也称运动技能或操作技能,是指由一系列外部动作以合理、完善的方式组成的操作活动方式)

形成过程分为: 认知阶段,动作分解阶段,动作联系阶段,自动化阶段.其形成的特征: a.动作的有意识控制减弱.b.利用线索的减弱.c.动觉控制的加强.d.运动图式的形成.e.预见和应变能力的增强.(可以联想学习汽车驾驶过程.)

22.元认知就是对自己认知过程与结果的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 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23.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有效地达到学习目标,在认知与元认知的基础上对学习方法和学习心态的选择与调控.记忆策略训练分为: 组块(指将输入的看似分散无关的信息加工组合成一个记忆块或记忆单位),替换(将不以记忆的和难以记忆的项目设法变成有意义、易记住的材料), 联想, 理解, 记忆术(位置法,首字母缩略词法,谐音法).等等.阅读方法训练:SQ3R(浏览,提问,阅读,背诵,复习)24.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 形式训练说, 相同要素说,经验概括说,关系转换说,认知结构说.在认知结构说中认为认知结构有三个变量对学习迁移产生影响:1认知结构的概括性,表现为在学习新的任务前,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是否具有可以用来同化新知识的适当观念2认知结构的可辨别性,指在学习新任务前,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原有知识与要学习的新知识之间的异同是否能清晰分辨3认知结构的巩固性,指认知结构中原有知识的巩固程度.25教学促进学习迁移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分类: 正迁移和负迁移,纵向迁移和横向迁移,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特殊迁移和普通迁移.在教学中应该1科学选择教学内容,为促进学习的迁移,应把各门学科中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作为教材的主要内容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其基本标准是要使教材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与学生认识特点相一致3改进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应遵循“不断分化”与“综合贯通”的原则4训练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灵活的,需要灵活掌握使用,从而反映一个人的应变能力.26创造性的心理解析(1).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独特性成品的能力或特性,而创造是指一种最终产生创造成品的活动或现象,有真创造(产生了具有人类历史首创性成品的活动)和类创造(在人类历史上并非首创,指对个体而言有独创性)之分(2)创造力的特征: 流畅性, 灵活性, 独创性.27.创造性与智力发展的关系创造与智力的关系是一种相互独立、在一定条件下又有相关的非线性关系,具体有四点: 1低智商不可能有高创造性2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3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任意4高创造性必须有高于一般

水平的智商.28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心理因素?(1).问题表征(头脑对问题的认识理解程度).(2).情绪状态(有适度的情绪状态,哪怕是积极的情绪).(3).动机强度(从长远看,动机水平高,学习效率高;从解决问题看,要保持适中的动机水平).(4).定势作用(先前活动所形成的并影响后继活动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5).功能固者(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的其它方面可能有的功能).(6).原型启发(在其它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

29.品德心理结构: “四分法”包括: 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30.道德发展阶段论:(1).皮亚杰的研究.采用观察法和对偶故事法研究.(2).柯尔伯格的研究: 采用“两难故事法”,关注回答问题的理由,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由高到低,16岁左右是人道德发展的关键期(初高中阶段);女性道德判断水平低于男性.(两个结论).31.社会学习论(班杜拉理论),又叫观察学习论,解释社会生活中人所学到的东西,基本观点是(1).人的行为是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获得的.(2).这一认知过程的实质就是替代强化,当众表扬对于表扬者是直接强化,对其它人是间接强化,产生的效果是替代强化.(3).影响道德行为的因素有社会环境,文化关系,客观条件,榜样强化等;(4)在研究方法上,社会学习论注重实验室实验:模仿学习实验,抗拒诱惑实验,言行一致实验.(5)过程:榜样的出现;关注榜样;保持(把榜样的行为储存在自己记忆中);行为的获得(将行为在自己头脑中形成);动机(6)它的启发意义在于: A.教师本人必须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B.为学生选择的榜样应该是可信、可亲、可敬的.C.提高学生的是非辨别力.D.净化社会环境和大众传媒.32.品德形成的基本过程:(1).态度定势的形成.(2).道德观念的确立.(3).道德情感的培养.(4).道德信念的形成.(5).道德意志的锻炼.(6).道德行为的养成.33.培养道德情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1)通过具体的道德情境培养直觉的道德情感.(2).通过文艺作品或先进人物培养想像的道德情感.(3).通过说理培养论理的道德情感.需要把几种方式相结合,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34.品德矫正的心理策略:(1).过矫正(要求不良行为者通过自身努力消除不良行为所造成的后果,回复并改善原有的状况,同时进行适当的练习)(2).防范协约(以书面形式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建立实施和监督关系的校正不良行为方法,如同缔结条约一样,订立者双方需严格遵守。目的是对受教育者的行为和结果进行有效控制).(3).强化暂

停.(4).表征性奖励.(5).榜样示范.(6)惩罚.(7)说服教育。

说服教育的心理策略:1.合理的使用正反两方面的材料,必须依赖4个条件:○

1听众态度,听众为正面态度时,进行正面宣传;听众持否定、反面、消

极态度时,必须揭露反面材料并加以批驳。○

2.众的鉴别力,受众鉴别力较低,出示正面材料;受众

鉴别力较高,可以出示反面材料。○

3教育任务的长短,若完成立即的任务,进行正面宣传;若完成长

期任务,进行反面材料揭露。○

4组织顺序,根据记忆系列位置效应,将正面材料放在首尾,反面材料放在中间。2.合理使用情绪因素和理智因素,依赖

3个条件:○

1受众的文化程度,文化程度低,更多的提供情绪因素,文化程度高,提供更多的理性因

素。○

2教育任务长短,完成立即的任务,使用情绪因素;完成长期任务,使用理智因素。○

3组织顺序,将情绪因素放在首尾,理智因素放在中间。3.利用门槛效应。设置多个台阶,逐步提高要求。4.利用南风效应,做到润物细无声。5.利用名片效应,投其所好。6.避免超限效应,点到为止。说的过多反而引起逆反心理。

35.自我意识的含义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以及自己和周围关系的一种认识,也是人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的统一.自我意识的结构:(1).从结构形式上分为自我认识(基础,指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的认识)、自我体验(包括自我感受,自尊,自爱,自信,内疚,自豪感,责任感,优越感,成就感、自我效能等层次。其中自尊是自我体验中最主要的方面)和自我调控(指对自己行为和洗礼活动的调节与控制,自己对待他人和自己态度的调节与控制).(2).从内容形式上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3).从观念上看现实自我、理想自我和投射自我.投射自我是个人想象在他人心目中的自己的形象,想象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以及由此产生的自我感。

36.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的障碍:(1).过渡的自我接受与自我拒绝(2).过强的自尊心与过重的自卑感.(3).自我中心和从众心理.(4).过分独立意识与逆反心理.37.大学生的自我教育:(1).全面认识自我(通过认识他人和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我;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中认识和评价自我;通过自我比较来认识自我;通过自己的活动表现和成果来认识自我;通过自我反省来认识自我.)(2).积极悦纳自我(积极的评价自我,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3).努力完善自我.(确立正确的理想自我,努力提高现实自我)

38.(1)社会助长作用是指由于别人在场或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表现为结伴效应、观众效应.社会懈怠作用是指如果别人

在场或与别人在一起活动,造成活动效率的下降的现象.(2)去个性化是指在群体作用下,个人的自我约束减轻,责任感意识下降,而产生的单独活动时不会出现的行为.(3)从众是指人们在真实或臆想的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多数人相符行为的现象.(5)(简答)人际吸引的因素人际吸引是指人与人之间相互喜欢、悦纳的现象。分为A.相似吸引.在相似性因素中,最重要的是态度和价值观因素.B.互补吸引.当交往双方的需要满足正好称为互补时,双方的吸引程度也会增加.C.仪表吸引.尤其是第一见面的映象.D.人格吸引.产生于人格魅力,是人际吸引最本质的因素.(6)(简答)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 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主要有: 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主动交往,移情.良好人际关系的维护: 避免争论,不要直接批评、责怪和抱怨别人,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学会批评.39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包括矫正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2)健康的新概念: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198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

(3)(简答)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A.具有旺盛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B.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C.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能悦纳自我.D.具有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E.具有协调和控制情绪的能力,心境良好.F.具有良好的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能力.G.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人际关系和谐.H.具有符合年龄特征的心理行为.(4)(简答)大学生常见的矛盾冲突A.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B.理想性和现实性的矛盾C.强烈的成才意识与知识经验不足的矛盾.D.心理闭锁与寻求理解的矛盾.E群集友谊与争强好胜的矛盾.F.性生理成熟和性心理成熟相对迟缓的矛盾.(5)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A环境适应教育.B.智力发展教育.C.人际关系和谐教育.D健康恋爱观教育.E.生涯发展规划与教育.40人格:将人格理解为一个人特有的心里面貌,定义为个体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具有一定倾向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 能力、气质、性格.(2).智力结构理论.A.流体智力(与生理有关,属于人类基本能力,其个体差异受教育文化影响较少)与晶体智力(经验的结晶,与教育文化有关,与年龄变化没有密切的联系)理论的创始人美的卡特尔.B.智力的三元结构理论创始人美的斯滕伯格, 人的智力由分析智力、实践智力和创造智力.C.智力多元结构理论创始人美的加德纳.八种智力: 逻辑数理智力言语智力身体动觉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人际智力、自我内省智力、观察自然的能力.(3).* 智力多元结构理论对教学的启示A.全面认识学生,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B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C多元的标准评价学生,使学生在今后工作中扬长避短.D.多方面的培养学生

(4)“韦克斯勒智力测量表”是最大最广的智力测量表,包括操作量表和言语量表.(5).智力水平表70-89偏低;90-109中常;110-129偏高;130-超常

(6)气质是指一个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所谓动力特征,是指人的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稳定性和指向性等方面的特征,是天生的.气质类型及其鉴定: A.胆汁质: 坦率、精力旺盛、反应迅速、情绪发生快而强、急躁易冲动、具有外倾性.缺点是考虑问题不深入.(考虑问题不够仔细,谨慎,胆大心不细)B.多血质: 活泼好动、反应迅速、敏感、情绪发生快而多变、注意兴趣易转移, 善交际, 具有外倾性.(灵活多变)C.粘液质: 沉着、安静、反应缓慢、情绪发生慢而弱, 注意稳定, 往往表现为固执和淡漠,具有内倾性.(创新,冒险性差,反应慢,深思熟虑)D.抑郁质: 情绪体验深刻、敏感,反应慢,行动迟缓,行为孤僻,心理脆弱, 具有内倾性.(过于敏感,心理脆弱)

(7).性格是指一个人对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在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8)性格特征分析四个方面.A.性格的态度特征B性格的理智特征C性格的情绪特征.D性格的意志特征.39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包括矫正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2)健康的新概念: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3)(简答)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A.具有旺盛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B.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C.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能悦纳自我.D.具有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E.具有协调和控制情绪的能力,心境良好.F.具有良好的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能力.G.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人际关系和谐.H.具有符合年龄特征的心理行为.(4)(简答)大学生常见的矛盾冲突A.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B.理想性和现实性的矛盾C.强烈的成才意识与知识经验不足的矛盾.D.心理闭锁与寻求理解的矛盾.E群集友谊与争强好胜的矛盾.F.性生理成熟和性心理成熟相对迟缓的矛盾.(5)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A环境适应教育.B.智力发展教育.C.人际关系和谐教育.D健康恋爱观教

育.E.生涯发展规划与教育.40人格定义为个体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教育一定倾向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 能力、气质、性格.(2).智力结构理论.A.流体智力(与生理有关)与晶体智力(经验的结晶)理论的创始人美的卡特尔.B.智力的三元结构理论创始人美的斯滕伯格, 人的智力由分析智力、实践智力和创造智力.C.智力多元结构理论创始人美的加德纳.八种智力: 逻辑数理智力言语智力身体动觉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人际智力、自我内省智力、观察自然的能力.(3).* 智力多元结构理论对教学的启示A.全面认识学生,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B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C多元的标准评价学生,使学生在今后工作中扬长避短.(4)“韦克斯勒智力测量表”是最大最广的智力测量表,包括操作量表和言语量表.(5).智力水平表70-89偏低;90-109中常;110-129偏高;130-超常(6)气质是指一个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天生的.气质类型及其鉴定: A.胆汁质: 坦率、精力旺盛、反应迅速、情绪发生快而强、急躁易冲动、具有外倾性.缺点是考虑问题不深入.B.多血质: 活泼好动、反应迅速、敏感、情绪发生快而多变、注意兴趣易转移, 善交际, 具有外倾性.C.粘液质: 沉着、安静、反应缓慢、情绪发生慢而弱, 注意稳定, 往往表现为固执和淡漠,具有内倾性.D.抑郁质: 情绪体验深刻、敏感,反应慢,行动迟缓,行为孤僻,心理脆弱, 具有内倾性.(7).性格是指一个人对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在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8)性格特征分析四个方面.A.性格的态度特征,指一个人队社会、集体、他人、自己及学习、工作等方面的态度特征。这是性格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具有道德评价意义。B性格的理智特征,指一个人在认知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属于认知特征。C性格的情绪特征,指人在情绪活动室在强度、稳定性、持续性和主导心境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D性格的意志特征,指一个人自觉的调节自己行为凡是和水平方面的性格特征,包括自治性、果断性,坚韧性,自觉性和勇敢性。

第二篇: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心理学答案

一 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p38

答: 1创设学习情境使学生产生成功体验2确立适度的学习目标,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3面对实际问题,利用动机转移,培养学生学习动机4培养学生的自尊心,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5进行归因训练,指导学生正确归因。二 列举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p133

答: 1 学习对象的共同因素。2 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3 认知技能与策略。4 定势的作用。三 简要分析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p148

答:主要因素以下几点:1 过去知识经验。2 定势与功能固着3 问题情境。4 原型启发。5 情绪和动机状态。四 简述品的行程中榜样与示范的作用p172

答:

1、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榜样的行为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教育者仅仅对学生进行口头的教育是难以奏效的,必须言行一致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而且“身教重于言传”,这样,学生才能通过果茶学习获得道德行为.2、观察学习是通过观察榜样的示范行为而进行的,榜样的特点、示范的形式以及榜样所示范行为的性质和后果都会影响到观察学习的效果.3、示范行为的独特性、复杂性、流动性和功能性价值等也影响着视察学习的速度和水平。五 简述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及对你的启发?p35

答:自我实现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东西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它们由低到高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前面四种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便会产生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在学习中表现为,通过学习使自己的价值、潜能、个性得到充分而完备的发挥、发展和实现。因此,可以说自我实现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动机。启发: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于某种需要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而正是这些因素会成为学生学习和自我实现的主要障碍。所以,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也应该关心学生的生活,以排除影响学习的一切干扰因素。

六 教学反思包括哪些重要成分?p297教师如何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p300

答:1 教学反思有以下三种(1)认知成分。(2)批判成分。(3)教师的陈述。2反思的方法有以下五点:(1)课后备课。(2)反思日记。(3)详细描述。(4)实际讨论(5)行动研究。七 如何提高记忆水平?p85

答:1 控制识记材料的数量提高识记效果与性质。2 考虑识记材料的性质提高识记效果。3 增强识记的目的性与主动性。4 加深对材料意义的理解程度。5 对所学材料多重编码和组块化编码。6 调动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提高识记效果。7 提高学习者的觉醒态度。8 树立识记的信心。

八 简述加里培林的心智形成阶段的理论?p100

答:加里培林认为,心智活动的形成八廓五个相继的阶段,1 活动的定向阶段。2 物质与物质化活动阶段。3 出声的外部语言活动阶段。4 不出声的外部语言活动阶段。5 内部言语活动阶段。九 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P18

答: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对青年教师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其次,通过对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习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第三,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十 按照马斯洛的观点,学生具备自我实现的动机,在教学中应采用哪种策略?p67

答:在教学中应采用以下策略:1 避开过去。2 采取积极接受的态度3 要防止把一切事物都看穿了的“低俗化”倾向和畏惧美好事物的恐惧心理。

论述一 认知策略有哪几种主要方式?P111举例说明进行认知策

略的具体教学方法?P119

答:1(1)注意策略。学生的注意是学习与记忆产生的前提。教师可以采用外部手段来控制学生的注意,并激发学生采用适当的注意策略,以促进学习与保持。(2)编码与组织策略。人们注意了的信息要想能够长久保持,最有效的策略就是对信息进行编码和组织。编码和组织策略是将分散的、孤立的知识集合成一个整体并表示出它们之间关系的方法,具体表现为描述策略、表象策略、归类策略、联网策略等多种形式。对于复杂知识的学习,组织策略往往表现为对前后学习内容进行纵向的梳理和横向的比较分析的方法。(3)精细加工策略。精细加工是指对学习材料进行深入的加工活动即通过对要学习的新材料增加相关的信息来达到对新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的方法。(4)复述策略。复述指为了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多次重复的过程。复述要想真正达到提高记忆效果的目的,宜采用阅读与尝试背诵相结合的方法。总之,注意策略、编码与组织策略、精心加工策略、复述策略都是大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学习方法,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应有意识地加以训练。(1)在进行认知策略教学的同时教授元认知。认知策略中的元认知成分是策略训练成败的关键,也是影响策略的概括性、保持度和可迁移性的重要因素。(2)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认知策略教学。根据信息加工理论,认知策略对整个信息加工过程起调控作用,使用策略的目的就是提高信息加工的效率。(3)在积极主动的基础上进行认知策略教学。认知策略的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学习的过程,必须让学生清楚意识到策略的使用确实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率,在策略使用与学习成绩提高之间建立一种积极的互动关系,才能促进学生对策略的学习和使用(4)在具体的学科内容中教授认知策略。策略必须通过具体的学科内容迂回教学,因为策略的应用离不开具体的学科情景。(5)按程序性知识学习规律教授认知策略。认知策略作为一种程序性知识,其教学也必须遵循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规律。掌握了上述原则,教师就可以据此进行策略教学设计,创设有利于策略学习的内外条件,使策略教学收到最佳效果。

二 试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P187及其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P193

1)标准:1能够从心理上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能够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能接受自己,能够对自己作出恰当客观的评价,同时,努力发展自己的潜能。2能较好地适应现实环境。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并能主动的适应现实、改造现实;对周围事务和环境能作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并能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对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都能妥善处理。3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大学生乐于与人交往,能认可别人存在的重要性和作用。4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能较好地协调与控制情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情绪稳定,积极向上能适度的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合理的宣泄不良的情绪。5合理的行为。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其行为方式与年龄特征和社会角色相一致,其行为具有理智性和一

贯性,即能合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行为,行为能始终受到意识的控制。6具有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人格即人的整体精神面貌,人格完整是指人格构成要素的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人生观等各方面平衡发展。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具有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并能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2)教育对策 1开展长期性的心理健康教育。高等学校必须开展长期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化,同时要定期开展心理调查工作,随时了解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状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有的放失地进行教育。2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减少师源性心理障碍。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不仅是要求掌握学科特点,改进教育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益,并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这样才能实现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目标,减少由于引起的学生心理问题。3建立一支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立一只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对于优化学生心理品质,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时效性具有积极的意义。4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机构。在定期向学生广泛地传播心理卫生知识,帮助他们建立起维护个人心理健康的自觉意识的同时,还应该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专业指导,以帮助他们解决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心理问题,使之更好地适应环境,保持心理健康。5建立和完善学校的学生心理教育、咨询、援助体系。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需要学校和家长的足够重视,在学校要针对学生在心理问题上的个性和共性、严重程度,在学校要建立起三个层析的心理教育、咨询和援助体系。

第三篇: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心理学

2009岗前培训考试资料(心理学)

心理学试题

1.大学生学习动机特点?

(1)学习动机的多元性:求知探索的动机、友情交往的动机、成就建树的动机、自尊自主的动机。目前主流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2)学习动机的自律性:大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情况和发展前景提出自己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的自律性提高了。(3)学习动机的社会性: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具有了社会性。

(4)学习动机的职业化: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与中学生相比增多了更多的职业化倾向。2.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1)创设学习情境使学生产生成功体验: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效果之间存在互动关系,付出的努力与收获成正比动机得到强化,反之就会削弱学习需要,降低积极性。

(5)进行归因训练,指导学生正确归因: 步骤:①学生的归因倾向②让学生进行某种活动,在其中获得失败的体验。③让学生对自己的成败进行归因④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归因

3.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1)学习内容上:

①专业化程度较高,职业定向性较强;②实践知识丰富,动手能力较强;③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2)学习方法上

①自学方式日益占重要地位;②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③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4.桑代克学习理论—联结说(也称“试误说”)(1)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的一定的联结

(2)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试误的过程(一定的联结是通过尝试与错误,按照一定规律形成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盲目的、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

(3)提出了学习的基本原则和规律

①准备律:联结的增强或削弱取决于学习者的心理准备,因此迅速做好教学准备,对于学习者顺利学习是至关重要的。

②练习律:由于练习和重复,学习的联结就会得到增强,否则就会削弱,也就是“熟能生巧”,但存在严重缺陷:只进行练习而不知道练习的结果是一种无效的练习。③效果律:刺激反映的联结,如果得到奖励就会增强,如果受到惩罚就会削弱。

桑代克的联结说是教育心理学史上的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理论,联结说的提出有利于确立学习在教育心理学中的核心地位,有利于教育心理学科体系的建立。他提出的学习规律至今对我们的教育实践仍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5.柯尔柏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三水平六阶段及启示水平一:前习俗水平:1.惩罚服从取向阶段;2.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水平二:习俗水平:3.“好孩子”取向阶段;4.遵循权威取向阶段

水平三:后习俗水平:5.社会契约取向阶段;6.普遍原则取向阶段 三点启示:

①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必须大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道德判断能力的提高,必须依据思维发展的规律来进行。②道德行为的选择受道德制约,学生道德品质的提高依赖于学生道德认识的增强。

③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必须充分考虑学生也能够的接受能力

6.如何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德(因素.基本过程)

影响品德态度形成于改变的主要因素:①道德需要;②对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掌握程度;③外部压力;④教育者

1怎样为学生创设成功的背景?①由于新旧学习内容之

间存在内在联系,先前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依然会影响到今后的学习。因此,找出学习上的关键问题,填补知识技能掌握方面的空缺,是取得好的学习效果,使恶性循环变为良性循环的关键,也是获得真正成功感的先决条件。②课题应由易到难呈现,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感。③课题的难度要适当,经过努力要可以完成,否则会丧失信心,产生失败感。④在某一课题失败时,可先完成有关基础课题,使学生下次在原来失败的课题上获得成就感。

(2)确立适度的学习目标,使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具体的、短近的、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比抽象的、遥远的、不易达到的目标对于学生具有更大的动机作用。将直接动机与间接动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学习的责任感、使命感与具体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积极作用。

成就动机训练分两种形式:直接训练,学生直接接受

训练者训练。间接训练,训练者先训练老师,老师再训练学生。

训练的6个阶段:①意识化②体验化③概念化④练习

⑤迁移⑥内化

(3)面对实际问题,利用动机转移,培养学生动机:让学生直接面临具体问题会使学生感觉到学习对自己解决问题的重要性,会主动带着问题去学习,大大提高积极性。教师可以:①为学生创设各种直接面对实际问题的机会 ②通过社团活动利用学生社会动机培养学习动机

(4)培养学生的自尊心,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也是自我能力感,也是一种对自己能力的信心。

如何使学生产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①创造条件,使学

生产生体验。②为学生树立成功的榜样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的影响。

文化之间的冲突;

(5)高校招生规模扩大,造成的师生比例下降,学习生活、学习保障的变化,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6)大学生适应能力差,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差,不能很快适应新环境,包括学习、生活、人际环境,缺乏自我调节能力。他们情绪控制能力较低,情绪起伏较大,遇事不冷静,思考容易冲动,牢骚不满较多;(7)缺少心理卫生知识。10.教师的主要角色

(1)知识传递者:这是教师职业的中心角色。教师的特殊功能是传授知识,指导学生会学习,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教师这一角色主要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的。

(2)父母代理人:帮助学生解决现在生活、交往等方面遇到的困难,提高他们的生活能力,当然,教师只是父母的代理人,而不是父母,所以在与学生交往中必须充分考虑与学生交往、沟通的方式方法。

(3)朋友和知己:教师充满热情的关怀、期望、帮助学生。对待学生热情、友好、同情、平等、民主。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就能够成为学生的朋友和知己。当然,教师在充当朋友知己角色时,不能忘记自己知识传授者角色。

(4)课堂纪律的管理者:维持课堂教学秩序,运用奖罚来控制调节学生的活动,创造优良的班集体,保证教育活动顺利进行。

(5)榜样:教师是社会规范的代表者,教师所有的举止言行都可能成为学生模仿和学习的榜样。

(6)学生灵魂塑造者:“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是指教师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方面的特殊角色。(7)人际关系的协调者(8)心理健康的维护者。(9)教育科学研究者。

11.教学反思如何理解及其意义:

(1)涵义: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观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2)教学反思的内容及作用。

①对于活动的反思:这是个体在行为完成之后对自己的行动、想法和做法的反思。

②活动中的反思:个体在作出行为的过程中对自己活动中的表现、自己的想法、做法进行反思。

③为活动反思:这种反思是以上两种反思的结果,以上述两种反思为基础来指导以后的活动。

这三种反思在用于指导行为的知识的产生过程中有重要意义。①教师计划自己的活动,通过“活动中的反思”观察所发生的行为,就好像自己是局外人,以此来理解自己的2品德不良转化的基本过程:

(一)醒悟阶段

醒悟是指道德品质不良学生开始认识自己的错误,从而产生改过自新的愿望。这种愿望一是在事实的教育和教育者的引导下,学生意识到继续坚持错误的严重后果是产生的,二是教育者的真诚关心和教育使学生受到了感化。引起醒悟的方法有(1)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2)引发其他需要。

(二)转变阶段

当道德品质不良的个体产生了改过自新的意想,并且对自己的错误初步有所认识之后。在行为上会产生一定的转变,教育者应抓住学生醒悟和转变的良机,进行耐心细致的启发和疏导,积极促进其转化。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促进学生转变:(1)恢复学生的自尊心。帮助树立集体荣誉感;(2)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增强是非感。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3)增加与不良诱因作斗争的力量,教会学生抗拒诱惑的方法。

(三)巩固于稳定阶段

道德品质不良的个体经长期的转变之后,如果不再出现反复或很少出现反复,就逐步进入巩固与稳定阶段。这时他们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对自己的前途充满希望,决心忏悔过去,重新做人。他们希望社会接纳他们,信任他们,尊重他们。对待这些个体,教师要注意是:(1)避免歧视和翻旧账。要倍加关心他们的成长。(2)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完整的自我观念。

7.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1)能够从心理上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2)能较好的适应现实环境(3)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4)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能较好的协调与控制情绪。(5)合理的行为

(6)具有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 8.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1)树立正确的自我认识,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建立健康的自我形象。

(2)培养学生自信,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3)学习与他人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

(4)学习与异性相处,对恋爱、婚姻、家庭有正确的观念和态度。

(5)在学习上奠定稳固的基础,为将来的工作做充分的准备。

9.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1)心理发展尚未成熟;(2)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3)激烈的人才竞争和就业压力;

(4)在社会转型期,不良社会风气,后现代化文化与传统

行为与学生的反应之间动态的因果关系。②教师进行“对于活动的反思”和“为活动反思”,分析所发生的事情,并得出用以指导以后决策的结论。如此更次,成为连续的过程。教师在反思过程中具有双重角色:既是演员又是戏剧批评家。反思成为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对话,是它们两者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

12.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1)创设有利于创造力发挥的环境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应为学生创造一个支持的、让学生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里自由”的氛围。教师应当遵守鼓励学生创造性的五条原则:①尊重与众不同的疑问;②尊重与众不同的观念;③向学生证明他们的观念是有价值的;④给以不计其数的学习机会;⑤使评价与前因后果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够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的认识功能和情感功能都得到充分的发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2)对学生进行创造思维训练

①头脑风暴法。它的基本原则是,在集体解决问题的课堂上,暂缓作出评价,以便于学生踊跃发言,从而引出多种多样的解决方案。

②戈登技术。它是运用头脑风暴法在讨论问题之前向与会或学生提出完整和详细的问题。但戈登技术只提出一个抽象的问题,(3)改变不利于创造力的教育观念

创造力的提高是知识、技能和策略几个方面同时发展的结果。创造力培养的基本策略,应该在专业知识教学中进行发散思维训练,还应将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相结合进行智慧活动的训练。创造性培养的最好场合和手段应该是日常教学活动。当然,也不排斥直接的智慧训练的一定效果和可行性。不排斥课堂教学之外的作为辅助手段的创造发明发现活动,对培养学生动脑筋的习惯与创造精神及创造能力所起的作用。

第四篇:2011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题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心理学

一、简答题

1、简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2、简述知识应用与知识迁移的关系。

3、如何建立和维护自己的人际关系?

4、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有哪些标准?

5、简述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关系。

6、简述卡芬顿(M.V.Covington)自我价值理论(self-worth theory)的基本观点。

7、编制学绩测验时应遵循哪些原则?

8、如何理解“为迁移而教”?

9、如何正确使用惩罚?

10、简述加德纳(Howard Gardner)的多元智力理论的基本观点。

11、简述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的关系。

12、简述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13、有人建议,在教育中要多用奖励,少用或慎用惩罚,你同意吗?为什么?

14、对学生成就动机的培养,你有何建议?

15、简述加德纳(Howard Gardner)的多元智力理论的基本观点并说明它的教育意义。

16、如何增加自己的人际吸引力?

17、一个优秀教师应具备哪些心理品质?

18、良好教学目标的陈述应符合哪些条件?

二、论述题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能否作为当前中国高等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

2、评述班杜拉(A.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并说明它对我们学校德育工作的意义。

3、结合所教学科,谈谈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

4、结合所教学科,谈谈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对我国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意义。

5、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特点,谈谈如何维护和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6、西方品德形成理论对我国高等教育德育工作有何启示?

7、结合所教学科,谈谈如何培养与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8、埃里克森(E.H.Erikson)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对教育有何启示?

第五篇:高校教师岗前培训作业-高教心理学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大学时期是一个人生理和心理发展趋于成熟的关键时期,又是一个人发展进程中从不成熟向成熟过渡的重要阶段。现代大学生所面对的是一个充满激烈竞争和挑战的时代,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心理健康问题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主要障碍之一。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既有个体自身的心理素质,也有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就大学生的具体现状而盲,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和个体心理因素四方面。

一、社会因素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化程度的提高,人们的心理困扰日益加剧,心理疾患发病率随之上升。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转型期社会的剧变必然会对大学生产生强烈的冲击,造成适应困难。

1.社会竞争,就业困难

随着我国社会的变迁,各项改革的深入发展,竞争在人才培养和就业制度上的引进等,使高校大学生面临着各种竞争的压力。在毕业分配的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社会机构改革、下岗人数居高不下的背景下,社会向大学生们提出了日益苛刻的用人标准,为了在剧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大学生们在学习、考证和参加各种兼职等实践活动之间疲于奔命,压力陡增。

2.社会转型,价值多元

大学生正值长身体、长知识、学做人时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社会转型期间,一方面,旧的标准或规范已经失效,新的规范或标准一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存在着规范缺失;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的日益开放所带来的多元化,使人们强烈地感受到生存环境的不确定性和缺乏安全感;此外现阶段存在的一系列诸如贫富分化加剧、金钱至上、道德失范等问题,这一切都会对大学生们产生冲击,需要他们去回答,势必会造成大学生们的适应困难。

二、学校因素

1.学习环境的压力

许多同学考入大学后,会突然失去自信,感到自己一无是处。这种心理失落首先是因为竞争对手变了。此外,竞争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学习成绩,眼界学识、文体特长、社交能力、组织才干等都成了比较的内容。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们

1容易产生心理落差,对自己进行整体否定。其次,表现为学习方式、方法的变化。在大学,除了从老师的讲授中获取知识外,自学占了很重要的位置,它需要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学习自觉性、自主性和自制能力,还要学会研究性学习,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这些变化往往使那些墨守成规、缺乏灵活运用知识能力的大学生遇到较多的挫折而感到自卑。

2.人际关系压力

大学校园属人群密集型场所,大学生面临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一个大学里的同学由于来自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价值观念不尽相同,其个性、习惯的差异更显突出,学生容易发生人际关系方面的摩擦与冲突,并无力自行妥善解决,导致交往受阻。也有一些大学生因缺乏交往技巧和能力,出现不同程度的人际关系焦虑。

三、家庭因素

家庭是影响大学生行为和心理发展的基础,家庭生活环境各种因素中家庭气氛、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1.家庭气氛

家庭中父母之间、亲子之间的言语及人际氛围直接影响家庭成员的心理。父母关系不良、家庭气氛紧张,尤其是父母离异,往往会使子女冷漠、孤僻、自卑,这些不良人格特征会使得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自私、敌视心理和道德方面的缺点。与父母关系较差或很少与父母联系的大学生更容易产生忧虑。

2.教养方式

家庭教养方式从不同方面直接和间接地影响着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否定、消极、拒绝等教养方式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而肯定、积极等教养方式则对子女的个性特征、社会交往、自我评价发挥积极作用。

3.父母期望值的压力

当今社会,家长的望子成龙心态普遍存在。为了子女的升学,许多家长煞费苦心,不惜一切代价。这样一种来自父母的强烈期望,一方面可以成为大学生们勤奋学习的动力,但另一方面也可能适得其反,成为大学生难以承受的心理负担。

四.个体心理因素

从个体心理的角度,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与他们不良的人格倾向有很密切

关系。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不良人格倾向或与人格密切相关的因素主要有应对方式、自我概念、归因方式、社会比较方式等。

1.应对方式

应对方式是大学生在面对挫折和压力时所采用的认知和行为方式。大学生的应对方式影响应激反应的性质与强度,并进而调节应激与应激结果之间的关系。大学生的应对方式从应对效果的角度来看,可以分成积极的应对方式、消极的应对方式和中间型的应对方式。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与其消极的、不成熟的应对关系有显著的相关。

2.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意指大学生对自己人格的认知,是大学生感受和理解自己各个层面的方式。大学生的自我概念可能是正确的、积极的,也可能是偏倚的、消极的。自我概念不仅影响大学生现实的行为方式和对过去经验的解释,而且影响对未来的期望。大学生的自我概念往往和实际情况有较大差异。研究表明:大学生焦虑、自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等心理问题的根源往往与他们偏倚的、消极的自我概念显著相关。

3.归因方式

归因方式是大学生对他人的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如果将失败归因于内部因素,会产生羞愧的感觉;归因于外部因素则会生气;如果将失败归因于稳定因素,将会产生绝望的感觉,将失败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则会生气;将失败归因于可控因素,则会继续努力,归因于不可控因素,则会绝望;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稳定、不可控时则会产生无助感。大学生自卑、抑郁等心理问题往往与他们在归因过程中的认知偏差和动机偏差有密切关系。

4.社会比较

社会比较是大学生将自己的个性品质、观点和行为与他人进行比较的过程,它使大学生产生新的自我知觉、自身处境知觉及生活质量知觉,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生的自我概念、情绪状态和对未来的期望,从而对其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下载2011年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心理学(5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1年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心理学(5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3年重庆市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心理学

    1.人类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 从个体心理产生的角度,人类心理现象包括两个方面:(一)心理过程 (二)个性心理系统。心理过程包括认知,情绪和情感,意志。个性心理的结构一般分为:个性心......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

    ──────────────────────────── 辽高校师训字[2012]1号 ────────────────────────────关于2012年全省高校教师岗......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1984年以来,我国高校领导体制为____,这种高校领导体制在《高等教育法》中得到了进一步的确认。2、马丁·特罗提出,一个国家......

    教育心理学终极版(湖北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

    名词解释 B 1.表征:信息在头脑中记载和呈现的方式。 2.本我:是个性结构中最原始的部分,包括一些生物性或本能性的冲动。 3.变式:用不同的事例或直观材料来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

    2011年山东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心理学》范文

    高等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1.个体心理:就个体水平而言,人的心理现象一般可以分为心理过程和心理特性两个方面。 2.心理过程:泛指心理操作的加工程序,包括心理事件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转......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教育心理学考试材料(五篇)

    高学等学校教理学习笔记之师岗前培训 高等教育心一、名词解释 1、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个体的学习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

    2010山东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心理学选择(全文5篇)

      19081924年出版 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加深对大学生认知特点的理解。  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加深对大学生人格和社会性特点的理解。  学习高等教......

    2012浙江高校教师岗前培训20套 心理学判断

    1、人脑是产生心理的器官,它提供了心理产生的可能性,但如果没有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心理活动就无法产生,因此后者是人心理产生的源泉。对 错 错 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心理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