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岗前培训心理学
第一章 绪论 心理学 X 1.*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心理动力:动机、需要、兴趣、世界观 心理过程:认知、情绪、意志的过程 心理状态: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2.★心理学主要流派及其基本观点简介: 1)精神分析学派: 奥地利的弗洛伊德: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 象,认为人类的一切思想和行动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 某种动机,它通过自由联想和分析梦境等手段 2)行为主义学派: 美国的华生和斯金纳: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不应该是 意识,而应该是可以观察到的行为;采用客观实验的方 法研究外在刺激与个体行为之间的联系(S-R),(环境 塑造人)3)认知心理学派(S-O-R)1967 美国奈赛尔《认知心理学》标志着 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诞生 4)人本主义心理学派 心理学的第三势力:马斯洛和罗杰斯 3.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学校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习与教师教育的基本 心理学规律。学习是教育和发展的中介、教育的目标是发展,发 展的基础是教育。4.▲什么是教师威信 教师威信包括教师的职业威信、人格威信。前苏联心理学家施巴林斯基教师威信对教学效果 的影响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威信效应 2)名片效应 3)“自己人”效应 4)好感效应 5.★如何维护与提高教师威信? 1)教师要有坦荡的胸怀,实事求是的态度 2)教师要正确认识和合理运用自己的威信 3)不断进取的敬业精神 4)言行一致,做学生的楷模 6.●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和教学能力有哪些? 1)教师的智力:敏锐的观察力;准确的记忆力;丰 富的想象力;优良的思维品质;注意力分配力; 2)教师的教育能力: 教学设计能力; 教学监控能力; 教学科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我教育能力;言语 表达能力;因材施教能力;教育机智 7.▲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哪些? 1)尝试式教学 2)因循式教学 3)策略式教学 8.●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1)教学观摩 2)微型教学 3)教学反思 9.教师成长的基本途径:教学观摩、微型教学、教 学反思(反思日记,详细描述,交流讨论,行动研究)
建构主义在知识观、学生观、学习观、等方面都有 其独特的见解。皮亚杰、斯腾伯格、科尔伯格 1)知识观 知识并不能绝对准确无误地概括世界的规律,知识 给我们提供的方法不可能对任何活动和任何问题都 适用。在解决具体问题的时候,需要针对具体的问题 情境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2)学生观 构建主义强调,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 境的。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是新知识的生长点。3)学习观 学习过程是一个双向构建的过程,(纳入原有)同化 和顺应(调整原有)5.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罗
第二篇: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心理学答案
一 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p38
答: 1创设学习情境使学生产生成功体验2确立适度的学习目标,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3面对实际问题,利用动机转移,培养学生学习动机4培养学生的自尊心,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5进行归因训练,指导学生正确归因。二 列举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p133
答: 1 学习对象的共同因素。2 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3 认知技能与策略。4 定势的作用。三 简要分析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p148
答:主要因素以下几点:1 过去知识经验。2 定势与功能固着3 问题情境。4 原型启发。5 情绪和动机状态。四 简述品的行程中榜样与示范的作用p172
答:
1、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榜样的行为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教育者仅仅对学生进行口头的教育是难以奏效的,必须言行一致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而且“身教重于言传”,这样,学生才能通过果茶学习获得道德行为.2、观察学习是通过观察榜样的示范行为而进行的,榜样的特点、示范的形式以及榜样所示范行为的性质和后果都会影响到观察学习的效果.3、示范行为的独特性、复杂性、流动性和功能性价值等也影响着视察学习的速度和水平。五 简述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及对你的启发?p35
答:自我实现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东西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它们由低到高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前面四种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便会产生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在学习中表现为,通过学习使自己的价值、潜能、个性得到充分而完备的发挥、发展和实现。因此,可以说自我实现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动机。启发: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于某种需要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而正是这些因素会成为学生学习和自我实现的主要障碍。所以,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也应该关心学生的生活,以排除影响学习的一切干扰因素。
六 教学反思包括哪些重要成分?p297教师如何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p300
答:1 教学反思有以下三种(1)认知成分。(2)批判成分。(3)教师的陈述。2反思的方法有以下五点:(1)课后备课。(2)反思日记。(3)详细描述。(4)实际讨论(5)行动研究。七 如何提高记忆水平?p85
答:1 控制识记材料的数量提高识记效果与性质。2 考虑识记材料的性质提高识记效果。3 增强识记的目的性与主动性。4 加深对材料意义的理解程度。5 对所学材料多重编码和组块化编码。6 调动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提高识记效果。7 提高学习者的觉醒态度。8 树立识记的信心。
八 简述加里培林的心智形成阶段的理论?p100
答:加里培林认为,心智活动的形成八廓五个相继的阶段,1 活动的定向阶段。2 物质与物质化活动阶段。3 出声的外部语言活动阶段。4 不出声的外部语言活动阶段。5 内部言语活动阶段。九 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P18
答: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对青年教师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其次,通过对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习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第三,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十 按照马斯洛的观点,学生具备自我实现的动机,在教学中应采用哪种策略?p67
答:在教学中应采用以下策略:1 避开过去。2 采取积极接受的态度3 要防止把一切事物都看穿了的“低俗化”倾向和畏惧美好事物的恐惧心理。
论述一 认知策略有哪几种主要方式?P111举例说明进行认知策
略的具体教学方法?P119
答:1(1)注意策略。学生的注意是学习与记忆产生的前提。教师可以采用外部手段来控制学生的注意,并激发学生采用适当的注意策略,以促进学习与保持。(2)编码与组织策略。人们注意了的信息要想能够长久保持,最有效的策略就是对信息进行编码和组织。编码和组织策略是将分散的、孤立的知识集合成一个整体并表示出它们之间关系的方法,具体表现为描述策略、表象策略、归类策略、联网策略等多种形式。对于复杂知识的学习,组织策略往往表现为对前后学习内容进行纵向的梳理和横向的比较分析的方法。(3)精细加工策略。精细加工是指对学习材料进行深入的加工活动即通过对要学习的新材料增加相关的信息来达到对新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的方法。(4)复述策略。复述指为了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多次重复的过程。复述要想真正达到提高记忆效果的目的,宜采用阅读与尝试背诵相结合的方法。总之,注意策略、编码与组织策略、精心加工策略、复述策略都是大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学习方法,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应有意识地加以训练。(1)在进行认知策略教学的同时教授元认知。认知策略中的元认知成分是策略训练成败的关键,也是影响策略的概括性、保持度和可迁移性的重要因素。(2)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认知策略教学。根据信息加工理论,认知策略对整个信息加工过程起调控作用,使用策略的目的就是提高信息加工的效率。(3)在积极主动的基础上进行认知策略教学。认知策略的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学习的过程,必须让学生清楚意识到策略的使用确实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率,在策略使用与学习成绩提高之间建立一种积极的互动关系,才能促进学生对策略的学习和使用(4)在具体的学科内容中教授认知策略。策略必须通过具体的学科内容迂回教学,因为策略的应用离不开具体的学科情景。(5)按程序性知识学习规律教授认知策略。认知策略作为一种程序性知识,其教学也必须遵循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规律。掌握了上述原则,教师就可以据此进行策略教学设计,创设有利于策略学习的内外条件,使策略教学收到最佳效果。
二 试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P187及其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P193
1)标准:1能够从心理上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能够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能接受自己,能够对自己作出恰当客观的评价,同时,努力发展自己的潜能。2能较好地适应现实环境。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并能主动的适应现实、改造现实;对周围事务和环境能作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并能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对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都能妥善处理。3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大学生乐于与人交往,能认可别人存在的重要性和作用。4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能较好地协调与控制情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情绪稳定,积极向上能适度的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合理的宣泄不良的情绪。5合理的行为。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其行为方式与年龄特征和社会角色相一致,其行为具有理智性和一
贯性,即能合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行为,行为能始终受到意识的控制。6具有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人格即人的整体精神面貌,人格完整是指人格构成要素的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人生观等各方面平衡发展。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具有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并能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2)教育对策 1开展长期性的心理健康教育。高等学校必须开展长期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化,同时要定期开展心理调查工作,随时了解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状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有的放失地进行教育。2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减少师源性心理障碍。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不仅是要求掌握学科特点,改进教育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益,并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这样才能实现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目标,减少由于引起的学生心理问题。3建立一支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立一只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对于优化学生心理品质,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时效性具有积极的意义。4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机构。在定期向学生广泛地传播心理卫生知识,帮助他们建立起维护个人心理健康的自觉意识的同时,还应该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专业指导,以帮助他们解决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心理问题,使之更好地适应环境,保持心理健康。5建立和完善学校的学生心理教育、咨询、援助体系。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需要学校和家长的足够重视,在学校要针对学生在心理问题上的个性和共性、严重程度,在学校要建立起三个层析的心理教育、咨询和援助体系。
第三篇: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心理学
2009岗前培训考试资料(心理学)
心理学试题
1.大学生学习动机特点?
(1)学习动机的多元性:求知探索的动机、友情交往的动机、成就建树的动机、自尊自主的动机。目前主流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2)学习动机的自律性:大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情况和发展前景提出自己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的自律性提高了。(3)学习动机的社会性: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具有了社会性。
(4)学习动机的职业化: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与中学生相比增多了更多的职业化倾向。2.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1)创设学习情境使学生产生成功体验: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效果之间存在互动关系,付出的努力与收获成正比动机得到强化,反之就会削弱学习需要,降低积极性。
(5)进行归因训练,指导学生正确归因: 步骤:①学生的归因倾向②让学生进行某种活动,在其中获得失败的体验。③让学生对自己的成败进行归因④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归因
3.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1)学习内容上:
①专业化程度较高,职业定向性较强;②实践知识丰富,动手能力较强;③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2)学习方法上
①自学方式日益占重要地位;②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③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4.桑代克学习理论—联结说(也称“试误说”)(1)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的一定的联结
(2)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试误的过程(一定的联结是通过尝试与错误,按照一定规律形成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盲目的、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
(3)提出了学习的基本原则和规律
①准备律:联结的增强或削弱取决于学习者的心理准备,因此迅速做好教学准备,对于学习者顺利学习是至关重要的。
②练习律:由于练习和重复,学习的联结就会得到增强,否则就会削弱,也就是“熟能生巧”,但存在严重缺陷:只进行练习而不知道练习的结果是一种无效的练习。③效果律:刺激反映的联结,如果得到奖励就会增强,如果受到惩罚就会削弱。
桑代克的联结说是教育心理学史上的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理论,联结说的提出有利于确立学习在教育心理学中的核心地位,有利于教育心理学科体系的建立。他提出的学习规律至今对我们的教育实践仍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5.柯尔柏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三水平六阶段及启示水平一:前习俗水平:1.惩罚服从取向阶段;2.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水平二:习俗水平:3.“好孩子”取向阶段;4.遵循权威取向阶段
水平三:后习俗水平:5.社会契约取向阶段;6.普遍原则取向阶段 三点启示:
①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必须大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道德判断能力的提高,必须依据思维发展的规律来进行。②道德行为的选择受道德制约,学生道德品质的提高依赖于学生道德认识的增强。
③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必须充分考虑学生也能够的接受能力
6.如何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德(因素.基本过程)
影响品德态度形成于改变的主要因素:①道德需要;②对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掌握程度;③外部压力;④教育者
1怎样为学生创设成功的背景?①由于新旧学习内容之
间存在内在联系,先前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依然会影响到今后的学习。因此,找出学习上的关键问题,填补知识技能掌握方面的空缺,是取得好的学习效果,使恶性循环变为良性循环的关键,也是获得真正成功感的先决条件。②课题应由易到难呈现,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感。③课题的难度要适当,经过努力要可以完成,否则会丧失信心,产生失败感。④在某一课题失败时,可先完成有关基础课题,使学生下次在原来失败的课题上获得成就感。
(2)确立适度的学习目标,使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具体的、短近的、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比抽象的、遥远的、不易达到的目标对于学生具有更大的动机作用。将直接动机与间接动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学习的责任感、使命感与具体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积极作用。
成就动机训练分两种形式:直接训练,学生直接接受
训练者训练。间接训练,训练者先训练老师,老师再训练学生。
训练的6个阶段:①意识化②体验化③概念化④练习
⑤迁移⑥内化
(3)面对实际问题,利用动机转移,培养学生动机:让学生直接面临具体问题会使学生感觉到学习对自己解决问题的重要性,会主动带着问题去学习,大大提高积极性。教师可以:①为学生创设各种直接面对实际问题的机会 ②通过社团活动利用学生社会动机培养学习动机
(4)培养学生的自尊心,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也是自我能力感,也是一种对自己能力的信心。
如何使学生产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①创造条件,使学
生产生体验。②为学生树立成功的榜样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的影响。
文化之间的冲突;
(5)高校招生规模扩大,造成的师生比例下降,学习生活、学习保障的变化,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6)大学生适应能力差,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差,不能很快适应新环境,包括学习、生活、人际环境,缺乏自我调节能力。他们情绪控制能力较低,情绪起伏较大,遇事不冷静,思考容易冲动,牢骚不满较多;(7)缺少心理卫生知识。10.教师的主要角色
(1)知识传递者:这是教师职业的中心角色。教师的特殊功能是传授知识,指导学生会学习,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教师这一角色主要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的。
(2)父母代理人:帮助学生解决现在生活、交往等方面遇到的困难,提高他们的生活能力,当然,教师只是父母的代理人,而不是父母,所以在与学生交往中必须充分考虑与学生交往、沟通的方式方法。
(3)朋友和知己:教师充满热情的关怀、期望、帮助学生。对待学生热情、友好、同情、平等、民主。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就能够成为学生的朋友和知己。当然,教师在充当朋友知己角色时,不能忘记自己知识传授者角色。
(4)课堂纪律的管理者:维持课堂教学秩序,运用奖罚来控制调节学生的活动,创造优良的班集体,保证教育活动顺利进行。
(5)榜样:教师是社会规范的代表者,教师所有的举止言行都可能成为学生模仿和学习的榜样。
(6)学生灵魂塑造者:“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是指教师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方面的特殊角色。(7)人际关系的协调者(8)心理健康的维护者。(9)教育科学研究者。
11.教学反思如何理解及其意义:
(1)涵义: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观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2)教学反思的内容及作用。
①对于活动的反思:这是个体在行为完成之后对自己的行动、想法和做法的反思。
②活动中的反思:个体在作出行为的过程中对自己活动中的表现、自己的想法、做法进行反思。
③为活动反思:这种反思是以上两种反思的结果,以上述两种反思为基础来指导以后的活动。
这三种反思在用于指导行为的知识的产生过程中有重要意义。①教师计划自己的活动,通过“活动中的反思”观察所发生的行为,就好像自己是局外人,以此来理解自己的2品德不良转化的基本过程:
(一)醒悟阶段
醒悟是指道德品质不良学生开始认识自己的错误,从而产生改过自新的愿望。这种愿望一是在事实的教育和教育者的引导下,学生意识到继续坚持错误的严重后果是产生的,二是教育者的真诚关心和教育使学生受到了感化。引起醒悟的方法有(1)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2)引发其他需要。
(二)转变阶段
当道德品质不良的个体产生了改过自新的意想,并且对自己的错误初步有所认识之后。在行为上会产生一定的转变,教育者应抓住学生醒悟和转变的良机,进行耐心细致的启发和疏导,积极促进其转化。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促进学生转变:(1)恢复学生的自尊心。帮助树立集体荣誉感;(2)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增强是非感。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3)增加与不良诱因作斗争的力量,教会学生抗拒诱惑的方法。
(三)巩固于稳定阶段
道德品质不良的个体经长期的转变之后,如果不再出现反复或很少出现反复,就逐步进入巩固与稳定阶段。这时他们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对自己的前途充满希望,决心忏悔过去,重新做人。他们希望社会接纳他们,信任他们,尊重他们。对待这些个体,教师要注意是:(1)避免歧视和翻旧账。要倍加关心他们的成长。(2)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完整的自我观念。
7.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1)能够从心理上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2)能较好的适应现实环境(3)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4)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能较好的协调与控制情绪。(5)合理的行为
(6)具有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 8.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1)树立正确的自我认识,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建立健康的自我形象。
(2)培养学生自信,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3)学习与他人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
(4)学习与异性相处,对恋爱、婚姻、家庭有正确的观念和态度。
(5)在学习上奠定稳固的基础,为将来的工作做充分的准备。
9.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1)心理发展尚未成熟;(2)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3)激烈的人才竞争和就业压力;
(4)在社会转型期,不良社会风气,后现代化文化与传统
行为与学生的反应之间动态的因果关系。②教师进行“对于活动的反思”和“为活动反思”,分析所发生的事情,并得出用以指导以后决策的结论。如此更次,成为连续的过程。教师在反思过程中具有双重角色:既是演员又是戏剧批评家。反思成为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对话,是它们两者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
12.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1)创设有利于创造力发挥的环境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应为学生创造一个支持的、让学生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里自由”的氛围。教师应当遵守鼓励学生创造性的五条原则:①尊重与众不同的疑问;②尊重与众不同的观念;③向学生证明他们的观念是有价值的;④给以不计其数的学习机会;⑤使评价与前因后果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够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的认识功能和情感功能都得到充分的发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2)对学生进行创造思维训练
①头脑风暴法。它的基本原则是,在集体解决问题的课堂上,暂缓作出评价,以便于学生踊跃发言,从而引出多种多样的解决方案。
②戈登技术。它是运用头脑风暴法在讨论问题之前向与会或学生提出完整和详细的问题。但戈登技术只提出一个抽象的问题,(3)改变不利于创造力的教育观念
创造力的提高是知识、技能和策略几个方面同时发展的结果。创造力培养的基本策略,应该在专业知识教学中进行发散思维训练,还应将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相结合进行智慧活动的训练。创造性培养的最好场合和手段应该是日常教学活动。当然,也不排斥直接的智慧训练的一定效果和可行性。不排斥课堂教学之外的作为辅助手段的创造发明发现活动,对培养学生动脑筋的习惯与创造精神及创造能力所起的作用。
第四篇:高等教育心理学-岗前培训复习材料
第一章 绪论
1.教师的教育与教学能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关于所教学科的本体性知识;关于教育教学的条件性知识(心理学和教育学)。
2.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和行为的一门科学。既包括人的心理行为,也包括动物的心理和行为,但以人的心理和行为为主。
3.就个体水平而言,人的心理现象一般可以分为心理过程和心理特性两个方面。
4.心理过程泛指心理操作的加工程序,包括心理事件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加工进程。在心理学中,心理过程和心理活动一般是可以通用的。个体的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活动三个方面。
5.人与人心理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性格、气质、能力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称作个性心理特征。6.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从事系统的心理物理学实验,这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被誉为“心理学之父”。
7.1913,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一篇题为《一个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的论文宣告行为主义的诞生。以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其研究路线可以用“刺激—反应”(S—R)公式来表示。这是早期的行为主义,也被称为“古典行为主义”。后期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其理论被称为“新行为主义”。
8.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基于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理论,提出由我、自我和超我组成的人格结构模型。
9.狭义的认知心理学特指信息加工心理学,用信息加工观点来解释心理活动的历程。
10.1967年奈塞尔《认知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是现代认知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11.心理学研究的任务在于对心理和行为做出科学的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并借此服务于社会,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1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学与教师教的基本心理规律。
13.高等教育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之上的高等专业性教育,具有“高”和“专”的特点。14.高校教师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A有助于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提高教育的针对性:a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加深对大学生认知特点的理解;b对大学生人格和社会性特点的理解;c个体心理差异的理解。B有助于把握教学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教学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从宏观上而言,这个过程主要包括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教师特点和教学环境四种主要的变量,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交织在一起。a有助于高校教师了解大学生的学习心理;b有助于高校教师把握教学过程的规律,提高有效教学的能力;c有助于高校教师提高其评价/反思能力。
C有助于把握教师角色,增强角色胜任能力:a有助于高校教师正确把握教师角色,增强其角色意识;b有助于高校教师获得各种能力,增加其对不同角色的胜任能力。
D有助于掌握必要的心理保健知识,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a有助于高校教师正确认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b有助于高校教师正确认识心理健康问题;c有助于高校教师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和治疗手段。
第二章 大学生的心理发展
15.在心理学中,发展是个体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具有顺序性的系统变化。
16.心理发展主要包括认知过程发展与社会性发展。
17.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伊底、自我和超我);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埃里克森);认知发展学派(皮亚杰)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的实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构成发展的基本过程是同化、顺应、平衡。
18.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19.人一生的发展历程分为五个时期:胎儿期、婴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成人期。
20.整个青少年期可分为A青少年早期11、12—
14、15,初中B青少年中期14、15—
17、18,高中C青少年晚期17、18—
21、22,大学 21.皮亚杰认为个体的认知发展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A感知运动阶段(0-2岁)。B前运算阶段(2-6岁)。C具体运算阶段(6-11岁)。D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
22.哈佛大学心理学家佩里将大学生思维发展分三个阶段:
A第一阶段:二元论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大学生以对与错两种形式来进行推理,对问题及事物的看法是非此即彼的。
B第二阶段:相对性阶段。此阶段的个体认识到事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能够接受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解释,接受各种不同的观点。
C第三阶段:约定性阶段。个体不仅能进行抽象逻辑思维,而且在分析事物时具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即能确定“这对于我是正确的”。23.大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A在形式逻辑思维发展的同时,辩证逻辑思维逐渐趋向成熟和完善。
B在常规性思维发展同时,创造性思维也在迅速发展。大学阶段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最佳阶段。流畅性高、变通性次之,独创性最低 C在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对思维的元认知。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是以各种认知活动的某一方面作为其对象或对其加以调节的知识或认知活动。元认知由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监控组成。
24.人格是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25.歌德曼总结了青少年这一特定时期友谊关系的六大发展功能:陪伴、放松、工具性支持、自我意向支持、社会比较、亲密。
第三章 大学生心理差异与教育
26.气质不同于人们通常说的风格或气度,而是指人的“脾气”“秉性”或“性情”,它是个性心理特征的成分之一,指个体内在的,不依活动的目的和内容而转移的、稳定持久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它使全部心理活动染上个人独特的色彩。胆汁质(直率热情、好动、脾气急等)B多血质(活动、敏感、反应快、情绪不稳等)C黏液质(安静稳重、反应慢、沉默寡言)D抑郁质(孤独、反应迟缓、多愁善感等)。27.大学生气质教育:
A教学学生认识和控制自己的气质:气质本身没有好坏之分;B根据不同的气质类型,因势利导,采用适当的教育方法;C气质特征是职业选择的依据之一,某些气质特征为一个人从事某种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D临床研究,两种不平衡类型往往是精神疾病的主要发生者。28.性格差异与教育
A性格是指一个人对待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B性格与其他个性品质的不同,它是由性格中具有核心意义部分形成的反映个性本质属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这种具有核心意义的部分是受一个人的思想、信念、道德品质的调控而形成的。29.心理学中说的能力,是指个体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智力、知识与技能、实践)。一般说来,大学生应该具有以下能力:自学能力、表达能力、操作能力、适应能力、创造能力。
30.智力是一种以脑的神经活动为基础的偏重于认知方面的潜在的能力,其核心是抽象思维能力。
31.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加德纳于1983年提出了多元智力结构理论。
32.当代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从信息加工心理学的角度,与1986年提出了人类智力的三元理论。这个理论主要包括智力的三个亚理论:情景亚理论、经验亚理论、成分亚理论。斯滕伯格
把智力成分分为元成分、执行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
33.美国心理学家推孟首次引进智商概念IQ=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CA)×100,15岁后不再适用。韦克斯勒提出了离差智商,采用年龄组的平均分和标准差来确定智商值。公式:IQ=100+15(X-X)/s
34.大学生能力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能力的类型和能力的发展水平上。
35.大学生的能力差异的教育含义 A针对大学生的能力类型差异,全面培养大学生的能力:人的能力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在生活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在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教师培养大学生能力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教育是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具体途径和方法(主导);时间是对能力特别是特殊能力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勤奋是提高能力的必由之路,是大学生能力发展的内因。总之,在大学生能力培养上,要把不同层次的能力同不同形式的培养方式结合起来,使处于不同状态下具有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得到认真培养和能力开发。
B针对大学生的能力水平差异,在教学方法上要因人施教:掌握学习(布卢姆);个别指示学习;个人化教学系统;计算机辅助教学。
36.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殊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37.认知风格—知觉风格—场独立型:往往倾向于内在参照物而不是外在参照物去知觉事物,即能以自己独立的标准觉察、判断事物。场依存型:较多的依赖外在参照物去知觉事物,或者难以摆脱环境因素的影响,不能从复杂情境中区分事物的基本要素或组成部分。
38.认知风格—思维风格—分析与综合:分析就是学习者在头脑中把认知的概念、观念或问题分解为若干部分、特征或方面;综合是指学习者面对一个事物,首先把它作为一个整体笼统地加以把握;认知风格—思维风格—发散与集中:发散是从多角度、各方面进行思维的方式;集中是指根据已经掌握的信息,朝着一个方向思维,以求得单一的、确定的答案。
39.奥苏伯尔等人通过研究,将成就动机分为三个方面: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第四章 高等学校教师心理
40.教师的社会角色心理就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和职业活动时,变现出来的符合社会(包括学生及家长)期待的模式和规范:知识的传播者和指导者;教学的组织管理者;学生的榜样和价值导向者;家长的代理人;心理调节或心理治疗者;科学研究人员。
41.教师角色的形成一般经历:角色认知阶段:角色认知指角色扮演者对角色的社会地位、作用及行为规范的实际认识和与社会其他角色的关系的认知。角色认同阶段:教师角色认同指通过亲身体验接受教师角色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并用来控制和衡量自己的行为。角色信念阶段:角色信念指教师角色中的社会期望与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心理需要。
42.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结构的要素: A教师的知识水平
B教师的一般教学能力:教学组织能力、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教学监控能力; C教师的人格素质特征 D教师职业的积极情感:教师的威信、教育信念、责任感和自我教学效能感(来源于班杜拉的自我效能,一般教学效能感和特殊教学效能感)等方面。
43.专家型教师是在教育教学领域有专长的教师,也就是指那些在教学领域中具有丰富的和组织化了的专门知识,能高效率地解决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富有职业敏锐洞察力(创造性的洞察力)的教师。
第五章 大学生学习心理概述
44.广义的学习包括人的学习和动物的学习,一般说来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中获得经验,并由经验引起的行为的较持久的适应性变化。
45.狭义的学习是指人类的学习。人的学习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通过思维活动而积累经验,进而产生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相对持久变化的过程。
46.人类的学习有一些显著的特点:1从内容和形式上看,动物只有学习个体的直接经验;2从功力和动力上看,动物学习只是为了适应环境;3从能动上看,动物的学习只是被动你的消极适应过程,而人类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
47.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它通常是指学生在学校的学习。
48.冯忠良把学习划分为三种类型:1知识的学习,主要指知识的理解、巩固、应用;2技能的学习,包括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的学习;3行为规范的学习。
49.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领域。
50.奥苏伯尔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发现学习。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有意义学习。接受-发现和机械-有意义是划分学习的两个维度。
51.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1符号学习,即学习单个符号的意义;2概念学习,即掌握概念的关键特征,是通过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两种方式获得的;3命题学习,即学习由概念组成的句子。
52.大学生学习的特点:1学习方式的多样性。自学是大学生的重要学习方式,高年级,自学成了主要学习方式。2学习过程的阶段性。基础理论和专业基础课阶段,专业课阶段,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阶段。3学习内容的特殊性。4学习组织的主体性。
53.桑代克是联结理论的创始人。动物心理学实验的创始人之一。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一定的联结,情境是引起反应的原因,而反应是情景引起的结果;学习是通过不断的“尝试错误”而实现的;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形成或建立起来的,情境与反应的联结有三个定律,即准备律、联系律、效果律,其中练习律和效果律是两大主要定律。
54.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学说。人和动物有两种习得性行为。斯金纳根据他的强化学习理论观点,提出了程序教学思想,并在20世纪50年代大力提倡程序教学和机器教学。
55.班杜拉的观察学习(替代学习)理论,人们通过观察他人(榜样)的行为,获得示范行为的象征性表象,并引导学习者做出与之相对应的行为的过程。学习过程受四个子过程的影响:1注意过程调节着观察者对示范活动的探索和知觉;2保持过程使得学习者把瞬间的经验转换成符号概念,形成示范性活动的内部形象;3再造过程是以内部形象为指导,把原有的行为成分组合成新的反应模式;4动机过程则决定哪一种经由观察习得的行为得以表现。
56.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为:发现学习是最佳的学习方式。
57.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认知—接受说,认知—同化说)。有意义学习的过程是新旧意义的同化过程。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学习而不是发现学习。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就是符号、文字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和非人为性的联系。所谓实质性,是指表达的词虽然不同,但都是等值的。所谓非人为性,是指存在内在的联系,不是任意的联系,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的联系。
58.同化论的核心是相互作用论。
59.建构主义心理学家认为,我们头脑中储存的知识并不是对客观世界的准确表征,它带有很强的主观性,是我们在自己经验背景的基础上建构
起来的一种假设或解释。
60.支架式教学
61.学习的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过去一般的心理学教科书中,都把先前学习对后来学习的影响成为“迁移”。A按迁移的性质分为: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负迁移是指凡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作用或抑制作用。B按层次分为:横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向在难度上大体相似而又不同的后继学习发生的迁移又称水平迁移。纵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向不同水平的后继学习(更高级的学习)发生的迁移又称累积迁移。
C按先后顺序分为: 顺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如“举一反三”。逆向迁移指后继的学习对先前学习发生的影响。D按内容分为:特殊迁移是指某一领域内的学习直接对另一领域内的学习所产生的影响。如三米跳水与十米跳水。普遍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对另具体内容学习的影响。
62.学习迁移的意义不仅在于它能给学习者带来事半功倍的学习效率,而且能够充分发挥教学的有效作用。在当今知识激增的时代,大学生不可能在学校里学会全部的知识和技能,他们希望通过在学校里的学习,对以后工作中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
63.为迁移而教,教是为了不教。
64.形式训练说是对迁移现象进行的最早、最系统的研究。b概括化理论又称“经验类化说”,是由贾德提出的。1908年做的“水下击靶”实验是概括化理论的经典实验。学习定势说又叫“学习心向”,是指学习者进行学习活动时的心理准备状态。
65.根据迁移的概括化理论,对原理概括得越好,对新情境中学习的迁移就越好。66.认知结构说(瑞士心理学角皮亚杰)。
67.奥苏泊尔:在有意义学习中,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特征(即认知结构变量)是影响新学习的关键因素,也是影响学习迁移的重要因素。68.认知结构变量(可利用性、可辨别性、稳定性)
69.大学生学习迁移的有效促进:虽然有学习就是学习的迁移,但它不是自动发生的,而是有条件的,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1掌握有关的原理或规则;2提高知识的概括化水平;3让学生学会学习;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定势使人们倾向于以一种特定的方式进行反应,这种倾向性本身就是一种活动经验。这种经验对学习和解决新课题既有积极作用(正迁移),又有消极作用(负迁移)。5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第六章 大学生学习动机及激发
70.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耶尔克斯—多德森定律,容易的任务,学习效率随着动机作用的增强而提高,增加任务的难度,动机强度越大,学习效率越低。
71.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大学生在社会化的实践过程中,其学习动机随着社会和教育的影响以及个人生活经验的不同而发生变化,表现出一些自身的特点:多样性、发展性、间接性、社会性、职业性。
72.成就动机是人们在完成任务时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即一个人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愿意去做,并努力达到完美程度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
73.“成就动机”这一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默里提出的“成就需要”。
74.阿特金森认为,广义的成就动机分两种:一是追求成功的动机,表现为趋向目标的行为;二是避免失败的动机。
75.韦纳的成就动机归因理论:韦纳把众多原因按其特性划分为三个维度:原因源、稳定性、可控性。韦纳在1986研究表明,对未来成功和失
败的期望主要取决于一个人对先前成败结果归
因的稳定性,原因的稳定性归因会影响成败期望的继续,这就是他的“期望原理”。
76.班杜拉(自我效能感理论)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它与自我能力感是同义的。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会强烈地影响自我效能感。
77.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1进行学习责任感教育,增强学习积极性;2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兴趣;3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需要。
78.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
A想学生提出具体而明确的学习目标。在许多情况下,大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学什么和如何学。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到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使大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要求。这是激发大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有效措施。
B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所谓创设问题情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所提供的学习材料、条件,能够使学生产生疑问,渴望从事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经过一定的努力能够成功地解决问题。教育实践证明,这是激发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
C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使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成功。学习过程中的反馈,就是让学生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学生知晓自己的学习结果,不经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而且能够提高学习的热情,激发进步学习的动力。
D注意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常常是在丰富多彩、新颖的教学内容中得到激发的。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性,介绍本学科的最新成果和研究动向、发展趋势,可以使学生产生更高水平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探究活动。
E适当地开展竞赛活动。
F训练学生形成积极的归因方式。
第七章 陈述性知识学习与教学
79.现代认知心理学一般依据知识的不同表征方式和作用,将知识划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A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主要用于区别和辨别事物。B程序性知识即操作性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是一种经过学习自动化了的关于行为步骤的知识,表现为在信息转换活动中进行的具体操作。即技能
C策略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学习和如何思维的知识,即个体运用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去学习、记忆、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技巧。
80.知识表征是指信息在人脑中的储存和呈现方式,它是个体知识学习的关键。
81.陈述性知识主要是以命题和命题网络的形式进行表征的。另外包括表象系统和线性序列也是表征陈述性知识的重要形式。
82.程序性知识的表征:产生式,产生式系统。83.元认知(弗拉维尔)对认知的认知,具体说,是个人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也就是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认知和控制。
84.元知识的核心成分也就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调控两方面。
85.奥苏贝尔提出了三类有意义学习的机制: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86.概念学习实质上就是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其实质是掌握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属性和关键特征。
87.命题学习是指获得由几个概念构成的命题的复合意义,实际上是学习表示若干概念之间关系的判断。
88.奥苏贝尔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将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89.陈述性知识的常用教学策略:动机激发策略;注意选择策略;复述策略;意义构建策略;认知结构优化策略(是促使学生发现不同新旧知识之间在意义上的多种联系并满足不同应用需要的措施。它实际上是帮助学生实现对知识掌握的结构化与系统化)。
第八章 程序性知识学习与教学
90.陈述性知识的获得往往是学习程序性知识的基础,程序性知识的获得也为获得新的陈述性知识提供了可靠保障。
91.概念与规则的掌握与转化是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取得联系的纽带,也是教学中应着力解决的关键点。
92.程序性知识学习的一般过程:陈述性知识阶段、转化阶段、自动化阶段。
93.变式是指概念非本质属性以保持本质属性的概念正例的变化。
94.策略性知识的一般掌握过程:陈述性知识阶段—转化阶段—元认知阶段
95.元认知策略是个体评价和调整自身认知过程和结果的一般方法。主要包括三种:
A计划策略,是根据认知活动的特定目标,在认知活动之前计划完成目标所涉及的各种活动、预计结果、选择策略、设想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预估其有效性等。
B监控策略,是指在认知过程中,根据认知目标及时检测认知过程,寻找两者之间的差异,并及时调整学习过程,以期顺利达到有效学习的策略。
C调节策略,是在学习过程中根据认知活动监控的结果,找出认知偏差,即实践调整策略或修正目标;在学习活动结束时,评价认知结果,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修正错误,总结经验教训等。96.策略性知识的教学策略,关系到“让学生学会学习”目标的实现。1一次只教少量的策略;2教会自我监控;3在教策略性知识的同时教会反思;4激发维持学生的动机;5在具体情境中教策略;6长期教学。
第九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培养
97.问题是个体未能直接打到目标所处的情景。98.桑代克(尝试—错误模型),苛勒(顿悟模型)
99.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问题解决一般包括两类思维搜索策略:算法式和启发式。
1.目前常用的启发式策略主要手段包括目的分析法、爬山法、逆推法、联想法、类比法等。2.心理定势是由先前的活动形成的影响当前问题解决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3.功能固着是指当人们习惯了一种事物的某种或某些固定的功能时,就很难发现该事物的其他功能的心理特点。
4.有效问题解决者的特征:1在擅长的领域表现突出;2以较大的单元加工信息;3能迅速处理有意义的信息;4能在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中保持大量信息;5能以深层方式表征问题;6愿意花费时间分析问题;7能很好地监视自己的操作。
5.培养大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方法。1实施学习策略的教学,帮助学生养成分析问题和策略性思维的习惯。2发展元认知。发展元认知是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保障。3增强自我监控学习。增强自我监控学习是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关键。4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是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核心。5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全面掌握。专业知识是个体正确而迅速地解决具体学科问题的必要基础。6培养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内在动机。7问题的难度要适当。8帮助学生正确地表征问题。增强自我效能是提高大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评价的重要因素,它能够显著地提高其问题解决的信心,增强其对问题的控制感。另外,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可以帮助大学生增强对问题的控制感,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这无疑为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提供了多种有效途径。
6.头脑风暴法又称智力激励法是奥斯本1939年提出、1953年正式发表一种激发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在国外大学颇为流行的集体讨论法。7.头脑风暴的准备:问题的陈述,设置活动环境。
8.头脑风暴的基本原则:禁止提出批评意见,暂缓评价;鼓励提出改进意见;问题多多益善;追求与众不同,自由发言。
9.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创造性:主要包括认知、动力、人格特征和环境四个方面:
A完善创造性认知结构:心理学研究表明,能力的培养必须以一定知识的掌握为基础,创造性的培养同样也离不开有关领域的基础知识、创造的基本技法和自我管理技巧。帮助学生获取有关领域的知识,有意识传授创造技法,培养科学实验能力,协助发展自我管理的技巧。B激发创造性动机:创造性动机是学生创造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确立目标和意图、激发好奇心与探索欲、鼓励自我竞争。C塑造创造性人格:创造性人格特征是主体创新的内在动力和必备条件,它包括动机兴趣、意志品质等。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动机,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树立学生的自信心,确立创造的信念。D创设创造性环境:良好的教育环境是学生创造性发展的外部条件。给学生提供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给学生的学习留有余地,开展高水平的学术活动,鼓励和组织各种创造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
第十章
德育心理及大学生品德修养
10.品德:又称道德品质或德行。是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关系的一系列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特征和倾向。品德是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品德的结构也存在于个性结构之中,它是个性心理结构整体中的一部分。
11.品德的心理结构:品德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种基本心理成分构成的(四因素说)。
A道德认识:道德认识又称为道德观念,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B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一种内在体验。
C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人利用自己的意识,通过理智的权衡,去克服到的生活中的困难或矛盾并且支配行为的表现 D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指道德原则和规范行为的外在表现。道德行为发展的重要特征是形成习惯。它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12.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的原则涵盖了知、情、意、行四个方面的因素。13.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可以有多种开端。14.皮亚杰(对偶故事法),总的趋势是从他律到自律的水平发展的。6-10尊重准则;10-12自律阶段
15.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将六个阶段划分为三种道德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
16.大学生的常用的品德修养方法主要有4种: A学习。学习是培养、提升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B立志。立志就是树立愿望,是树立做一个合乎道德规范的人的愿望。
C躬行。躬行就是按照道德规范做事,从事符合道德规范的实际活动。
D自省。自省即反省,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品行是否合乎道德的自我检察,它包括对自己的行为动机与行为效果及其所表现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自我省察。
第十一章 大学生的心理教育
17.心理教育是教育者从学生的心理实际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运用多种手段和途径,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的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并进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和个性发展的过程。
18.心理教育从性质上可以分为发展性心理教育和补救性心理教育。
19.一般心理问题(心理困惑、心理冲突)是轻
微的心理异常,是正常心理活动中的异常状态。20.大学生的一般心理问题主要有下列六个方面:1环境应激问题(大学新生);2自我认知失调(中学时期优秀学生);3人际关系障碍;4情绪情感不稳定(大学生的情绪情感体验强烈,富有激情);5性适应不良;6紧张和压抑。21.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的生活、学习和身心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和社会未来的发展,因此,理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A学校应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1优化校园文化环境;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B大学生自觉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2建立合理的生活秩序;3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
22.心理咨询的类型:发展性心理咨询、调适性心理咨询。
第五篇:2011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题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心理学
一、简答题
1、简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2、简述知识应用与知识迁移的关系。
3、如何建立和维护自己的人际关系?
4、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有哪些标准?
5、简述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关系。
6、简述卡芬顿(M.V.Covington)自我价值理论(self-worth theory)的基本观点。
7、编制学绩测验时应遵循哪些原则?
8、如何理解“为迁移而教”?
9、如何正确使用惩罚?
10、简述加德纳(Howard Gardner)的多元智力理论的基本观点。
11、简述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的关系。
12、简述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13、有人建议,在教育中要多用奖励,少用或慎用惩罚,你同意吗?为什么?
14、对学生成就动机的培养,你有何建议?
15、简述加德纳(Howard Gardner)的多元智力理论的基本观点并说明它的教育意义。
16、如何增加自己的人际吸引力?
17、一个优秀教师应具备哪些心理品质?
18、良好教学目标的陈述应符合哪些条件?
二、论述题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能否作为当前中国高等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
2、评述班杜拉(A.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并说明它对我们学校德育工作的意义。
3、结合所教学科,谈谈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
4、结合所教学科,谈谈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对我国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意义。
5、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特点,谈谈如何维护和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6、西方品德形成理论对我国高等教育德育工作有何启示?
7、结合所教学科,谈谈如何培养与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8、埃里克森(E.H.Erikson)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对教育有何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