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江西省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心理学真题

时间:2019-05-14 02:40: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2年江西省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心理学真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2年江西省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心理学真题》。

第一篇:2012年江西省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心理学真题

高等教育心理学

开始时间:2012/08/28 11:00

结束时间:2012/08/28 11:45 总分:1000 分

得分:暂无 分

时长:45 分钟

考试时间:2012-08-28 11:00:03.0

交卷时间:2012-08-28 11:43:21.0

单选题(每题2,总共30分)

(单选题(每题2,总共30分)共20题)第1题(分值:15分)一个班的班集体是___。

A:非正式群体 B:正式群体 C:小团体 D:同辈群体

答案:B 选择:B

得分:15分

收藏该题

第2题(分值:15分)

提出“认为强化是塑造行为和保持行为强度所不缺少的关键”的观点的心理学家是

A:巴甫洛夫 B:华生 C:斯金纳 D:布鲁纳你

答案:C 选择:C

得分:15分

收藏该题

第3题(分值:15分)

自我中心时期的年龄阶段是。

A:3-

13、14岁 B:14岁以后 C:3岁前 D:3岁-成人

答案:C 选择:C

得分:15分

收藏该题

。第4题(分值:15分)

儿童道德发展具有惩罚服从与相对主义的特征是说明儿童道德发展阶段正处于。

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超习俗水平

答案:A 选择:A

得分:15分

收藏该题

第5题(分值:15分)

没有固定的答案,这类问题较难解决,往往需要创造性思解决的问题是指

A:界定清晰的问题 B:界定模糊的问题 C:好解决的问题 D:难解决的问题

答案:B 选择:B

得分:15分

收藏该题

第6题(分值:15分)

下列不属于广义学习的是。

A:猫抓老鼠 B:教练收徒 C:教师做家教 D:小孩想睡觉

答案:D 选择:D

得分:15分

收藏该题

第7题(分值:15分)

最早提出自我效能感这个概念的心理学家是。

A:桑代克 B:布鲁姆。

C:乔姆斯基 D:班杜拉

答案:D 选择:D

得分:15分

收藏该题

第8题(分值:15分)

下列不属于广义学习的是。

A:猫抓老鼠 B:教练收徒 C:教师做家教 D:小孩想睡觉

答案:D 选择:D

得分:15分

收藏该题

第9题(分值:15分)

指导教学模式与下列哪种教学方法类似_

A:讨论法 B:讲授法 C:实验法 D:练习法

答案:B 选择:B

得分:15分

收藏该题

第10题(分值:15分)

大学生的观察力具有的特点是。

A:主动性、持久性、单维性 B:被动性、持久性、单维性 C:主动性、短暂性、单维性 D:主动性、持久性、多维性

答案:D 选择:D。

得分:15分

收藏该题

第11题(分值:15分)

指导教学模式与下列哪种教学方法类似_。

A:讨论法 B:讲授法 C:实验法 D:练习法

答案:B 选择:B

得分:15分

收藏该题

第12题(分值:15分)

“学习对某一信号做出反应”这种学习类型,指的是。

A:认知学习B:信号学习C:连锁学习D:概念学习

答案:B 选择:B

得分:15分

收藏该题

第13题(分值:15分)

儿童道德发展具有惩罚服从与相对主义的特征是说明儿童道德发展阶段正处于

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超习俗水平

答案:A 选择:A

得分:15分

收藏该题

第14题(分值:15分)

学习了“m(a+b)=ma+mb”就自然而然地认为 “lg(a+b)=lga+lgb”,这是学习中的。

A:一般迁移 B:具体迁移 C:正迁移 D:负迁移

答案:D 选择:D

得分:15分

收藏该题

第15题(分值:15分)

学习了“猫科动物”的概念后再学习“老虎”、“花猫”、“美洲豹”等,这种知识的学习是一种。

A:并列结合学习B:上位学习C:下位学习D:命题学习

答案:C 选择:C

得分:15分

收藏该题

第16题(分值:15分)

最早提出自我效能感这个概念的心理学家是。

A:桑代克 B:布鲁姆 C:乔姆斯基 D:班杜拉

答案:D 选择:D

得分:15分

收藏该题

第17题(分值:15分)

“学习对某一信号做出反应”这种学习类型,指的是。

A:认知学习B:信号学习C:连锁学习D:概念学习

答案:B 选择:B

得分:15分

收藏该题

第18题(分值:15分)

某一测验在多次施测后所得到的分数的稳定、一致性的程度,叫做。

A:效度 B:区分度 C:难度 D:信度

答案:D 选择:A

得分:0分

收藏该题

第19题(分值:15分)

神经症的青年患者发病年龄阶段为。

A:14-25岁 B:18-25岁 C:18-30岁 D:18-40岁

答案:C 选择:B

得分:0分

收藏该题

第20题(分值:15分)

某一测验在多次施测后所得到的分数的稳定、一致性的程度,叫做

A:效度 B:区分度 C:难度 D:信度

答案:D 选择:A。

得分:0分

收藏该题

多选题(每题2,总共2分)

(多选题(每题2,总共2分)共10题)第21题(分值:20分)

练习进程的总趋势表现形式有下列哪些形式。

A:先快后慢 B:先慢后快 C:不确定

D:先后速度不一致

答案:ABD 选择:ABCD

得分:0分

收藏该题

第22题(分值:20分)

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可以分为。

A:直觉的道德情感 B:想象的道德情感 C:想象的道德情感 D:伦理的道德情感

答案:ABD 选择:ABCD

得分:0分

收藏该题

第23题(分值:20分)

依据奥苏伯尔的观点,他认为同化模式包括

A:下位学习B:上位学习C:并列结合学习D:概念学习

答案:ABC 选择:ABC

得分:20分

收藏该题

第24题(分值:20分)

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一般原则是。

A:科学性原则 B:发展性原则

C:主观性原则

D:系统性原则

答案:BD 选择:ABD

得分:0分

收藏该题

第25题(分值:20分)

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

A:智力发展正常 B:情绪反应适度 C:意志品质健全 D:人格统一完整

答案:ABCD 选择:ABCD

得分:20分

收藏该题

第26题(分值:20分)

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方法有。

A:头脑风暴法 B:保护好奇心

C:戈登技术 D:具有幽默感

答案:AC 选择:AC

得分:20分

收藏该题

第27题(分值:20分)学习了汉语后,再学习英文翻译在头脑中就自然先出现汉语的语法来翻译英文,这种情况的产生是由于受到

的影响。

A:迁移 B:定势 C:心向 D:思维

答案:ABC 选择:BC

得分:0分

收藏该题

第28题(分值:20分)

下列属于模象直观的是。

A:图片 B:图表 C:录像 D:模具

答案:ABCD 选择:ABCD

得分:20分

收藏该题

第29题(分值:20分)

联结学习理论的主要人物代表有。

A:桑代克 B:斯金纳 C:苛勒 D:布鲁纳

答案:AB 选择:AD

得分:0分

收藏该题

第30题(分值:20分)

下列有哪些是属于培养创造型人格的途径

A:具有幽默感 B:依赖别人

C:独立自信 D:想象丰富

答案:ACD 选择:ACD

。得分:20分

收藏该题

判断题(每题2,总共30分)

(判断题(每题2,总共30分)共20题)第31题(分值:15分)

学生的年龄特征会对教师的威信产生影响。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选择:正确

得分:15分

收藏该题

第32题(分值:15分)

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是在20世纪50年代。

正确

错误

答案:错误 选择:错误

得分:15分

收藏该题

第33题(分值:15分)

布鲁纳认为学习就是类目及其编码系统的形成。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选择:正确

得分:15分

收藏该题

第34题(分值:15分)

在知识的感知中需要充分运用变式与比较。

正确

错误

答案:错误 选择:正确

得分:0分

收藏该题

第35题(分值:15分)

大学生自我期望的意向更崇高。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选择:正确

得分:15分

收藏该题

第36题(分值:15分)

程序教学的理论是在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的基础上提出的。

正确

错误

答案:错误 选择:正确

得分:0分

收藏该题

第37题(分值:15分)

在精选教材时必须选择那些具有重大价值的科研成果作为教材的基本内容。

正确

错误

答案:错误 选择:错误

得分:15分

收藏该题

第38题(分值:15分)

通过课外活动满足学生的各种爱好和需求,这是从间接途径来培养学生的动机。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选择:正确

得分:15分

收藏该题

第39题(分值:15分)

失望无助感是一种人际关系压力。

正确

错误

答案:错误 选择:正确

得分:0分

收藏该题

第40题(分值:15分)

需要层次理论的最低层次是安全需要。

正确

错误

答案:错误 选择:错误

得分:15分

收藏该题

第41题(分值:15分)心向就是一种定势。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选择:正确

得分:15分

收藏该题

第42题(分值:15分)

平常所说一门课程60份为及格,这种评价是一种常模参照评价。

正确

错误

答案:错误 选择:正确

得分:0分

收藏该题

第43题(分值:15分)识字是一种操作技能。

正确

错误

答案:错误 选择:错误

得分:15分

收藏该题

第44题(分值:15分)

遗传素质和生理成长是儿童心理发展必要的物质前提和基础。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选择:正确

得分:15分

收藏该题

第45题(分值:15分)

群体一般是由3人至50人组成。正确

错误

答案:错误 选择:正确

得分:0分

收藏该题

第46题(分值:15分)

请用自己的话列出与之相对应的句子是采用了教学目标表述中的行为目标表述方法。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选择:正确

得分:15分

收藏该题

第47题(分值:15分)

道德行为是品德的标志和表现。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选择:正确

得分:15分

收藏该题

第48题(分值:15分)

计划策略是一种资源管理策略。

正确

错误

答案:错误 选择:正确

得分:0分

收藏该题

第49题(分值:15分)

最早用实验方法研究问题解决的心理学家是苛勒。

正确

错误

答案:错误 选择:错误

得分:15分

收藏该题

第50题(分值:15分)

儿童生理自我发展的年龄阶段为3岁末-14周岁。

正确

错误

答案:错误 选择:正确

得分:0分

收藏该题

案例分析题(每题2,总共30分)

(案例分析题(每题2,总共30分)共8题)第51题(分值:25分)

情景二.张与小刘是好朋友,小张成绩比较差,作业经常做不出的,所以常要小刘帮助他完成。但是这次教师布置的作业小张又不会做,小张望把小刘的作业拿来抄,小刘为了不影响和小王的好朋友关系,出于对好朋友的关心,给了小张袭,小张很感激。但是后来老师知道情况后,小刘被老师批评严厉批评。

第一题(情景二):小刘遇到的是一种

情境。

A:难以抉择 B:道德两难

C:为难

D:尴尬

答案:B 选择:AC

得分:0分

收藏该题

第52题(分值:25分)第三题(情景一):从小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成败归因对个体具有的重要作用,具体体现在。

A: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

B:根据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推断个体的心理特征 C:改善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

D:从特定的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预测个体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学习行为

答案:ABCD 选择:AB

得分:0分

收藏该题

第53题(分值:25分)

第二题(情景二):从事例中可以看出他们这个时候的道德发展水平是处于。

A:自律阶段 B:习俗水平 C:前习俗水平D:后习俗水平

答案:C 选择:B

得分:0分

收藏该题

第54题(分值:25分)

情景一:.小红是个初二女生,自上学时起,她学习努力,成绩一直很好,爸爸妈妈很为自己的女儿感到自豪,常夸她学习努力认真,并希望她长大以后能够出国留学。小红在父母的严格要求和期望下,成绩在班级里一直名列前茅。但上学期的期末考试题目小红感觉不适应,结果成绩不太理想,晓芸很难过,爸爸妈妈的心里更不好过,他们忽然觉得自己以前对女儿的前景判断过于乐观。特别是这学期开学后,小红的月考成绩又有下降,爸爸妈妈的心里开始笼罩上一层阴影。为了不给孩子增加心理压力,他们再也不提晓芸将来的打算,但奇怪的是,小红非但不“领情”,相反倒常坐在桌边发呆,暗地里哭泣,认为辜负了父母的期望,自己的能力水平有限已经无法向前发展,没有努力学习是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的主要原因。

第一题(情景一):小红将学习成绩下降归结为自己的不努力的结果这是把学习成败归结于。

A:内部归因 B:外部归因 C:稳定性归因 D:不稳定性归因

答案:A 选择:AD

得分:0分

收藏该题

第55题(分值:25分)

第三题(情景二):小学生是品德发展的关键时期,它的关键年龄是在A:二年级 B:一年级 C:四年级 D:三年级

答案:D 选择:D

得分:25分

收藏该题 第56题(分值:25分)

第二题(情景一):小红将学习成绩下降归结的因素有。

A:能力高低 B:任务难度 C:努力程度 D:外界环境

答案:ACD 选择:BCD

得分:0分

收藏该题

第57题(分值:25分)

第四题(情景二):小学生的自觉纪律形成要经过依靠外部教育阶段、过渡阶段和。

A:自觉行动阶段

B:自我约束阶段 C:自我规范阶段

D:将纪律原则变成自觉行动阶段

答案:D 选择:B

得分:0分

收藏该题

第58题(分值:25分)

第四题(情景一):小红的事例体现了成败归因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这个理论提出者是。

A:布鲁纳

B:班杜拉 C:斯金纳 D:维纳

第二篇:2013年湖北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心理学(真题+答案)

2013年湖北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

高等教育心理学(真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5题,总共25分)

1, 发现学习

指学生通过自己独立地探索得出结论。发现学习的特征是,学习的主要内容未直接呈现,只呈现有关线索或例证,学习者必须经历一个发现的过程,独立地得出结论,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根据学习进行方式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2, 上位学习

上位学习(包括学习),新知识是原有的上位概念或命题,具有较高的概括水平。上位学习是一个去掉下位概念或命题中的非本质特征,抽出其本质特征的概括过程。

3, 群体

人们之间为了一定得共同目标,以一定得方式紧密相连,彼此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心理上存在共同感并具有情感联系的两人以上的人群。

4, 高原反应

是指在复杂的动作技能形成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进步暂时停顿的现象。

5, 自我效能感

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题,总共50分)

1, 从众是什么?影响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原因有哪些?

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压力的影响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群体压力可能是实际存在的,也可能是想象上假设的。群体压力可以在人们意识到或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

影响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原因:个人因素(能力、独立性、自信心、文化差异)。

2, 大学生学习特点有哪些?

1学习内容的专业化程度较高,职业定向性较强;2学习具有更大的主观能动性;3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课余学习的比重加大;4学习途径的多样性。

3,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对教育实践有哪些指导意义?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是实际发展水平,二是潜在发展水平。儿童经过自己努力和他人帮助,可以从现有水平达到较高水平,两种水平之间的空间叫“最近发展区”。该理论对教育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一,教学工作要根据学生认知发展水平,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来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要设和学生心理发展特点,这是教育工作取得成效的基本保证,也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其二,教学工作要促进学生认知发展,而不能只是

一味地被动适应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4, 谈谈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对高校教师有何意义?

班杜拉认为人的道德品性的形成与发展是个人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社会化过程。社会学习理论认为:环境、人和行为三者是交互作用的,人的行为是人借助于内部认知因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对榜样行为进行观察学习的结果。他们提出了三个有关道德行为获得基本概念:1抗拒诱惑(道德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概念。就是在具有诱惑力的情境之下,个人能依据社会规范的禁忌,对自己的愿望、冲动等行为倾向有所抑制,使自己在行动上不至于做出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抗拒诱惑实际上就是个人将学得的社会规范在生活情境中的运用);2赏罚控制(社会学习理论认为,要运用赏罚培养品德。当道德行为符合预期标准时,给予奖赏,以期同样情景重现时,再出现同样的行为;当道德行为不符合预期标准时,给予惩罚,以使学生由于害怕惩罚而学习逃避惩罚,从而建立道德);3模仿学习(又称观察学习,是社会学习理论的基础。班杜拉认为,学习的产生是通过模仿过程而获得的,即一个人通过观察另一个(模型)的行为反应而学得。他认为模仿学习可以在既没有模型也没有奖励的情况下发生,个体仅仅通过观察其他人的行为反应,就可以达到模仿学习的目的)

5, 影响大学生学习迁移的因素有哪些?

⑴内部条件。①原有的知识储备。学生头脑中原有的认知结构要有同化点,以同化新知识。新知识必须是学生已有的命题网络能够同化的。②学生要有主动学习加工的心向。学生必须积极主动地将新材料同化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使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才能建立新的认知结构。⑵外部条件。①学习材料本身具有逻辑联系,新知识和旧知识有逻辑联系,才能组成新的完整精确的认知结构。②新知识要以一定方式呈现。要引起学生注意,激活学生头脑中原有的命题网络,激活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命题,就易于同化新知识。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1题)

作为高校教师,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谈谈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1爱护和引导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需要;2帮助学生树立恰当的目标,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和自我价值感(①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和批评②指导学生进行正确归因,避免学生产生习得性无助感③适当开展竞赛,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荣誉感);3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三篇:高等教育心理学-岗前培训复习材料

第一章 绪论

1.教师的教育与教学能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关于所教学科的本体性知识;关于教育教学的条件性知识(心理学和教育学)。

2.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和行为的一门科学。既包括人的心理行为,也包括动物的心理和行为,但以人的心理和行为为主。

3.就个体水平而言,人的心理现象一般可以分为心理过程和心理特性两个方面。

4.心理过程泛指心理操作的加工程序,包括心理事件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加工进程。在心理学中,心理过程和心理活动一般是可以通用的。个体的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活动三个方面。

5.人与人心理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性格、气质、能力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称作个性心理特征。6.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从事系统的心理物理学实验,这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被誉为“心理学之父”。

7.1913,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一篇题为《一个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的论文宣告行为主义的诞生。以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其研究路线可以用“刺激—反应”(S—R)公式来表示。这是早期的行为主义,也被称为“古典行为主义”。后期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其理论被称为“新行为主义”。

8.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基于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理论,提出由我、自我和超我组成的人格结构模型。

9.狭义的认知心理学特指信息加工心理学,用信息加工观点来解释心理活动的历程。

10.1967年奈塞尔《认知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是现代认知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11.心理学研究的任务在于对心理和行为做出科学的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并借此服务于社会,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1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学与教师教的基本心理规律。

13.高等教育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之上的高等专业性教育,具有“高”和“专”的特点。14.高校教师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A有助于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提高教育的针对性:a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加深对大学生认知特点的理解;b对大学生人格和社会性特点的理解;c个体心理差异的理解。B有助于把握教学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教学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从宏观上而言,这个过程主要包括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教师特点和教学环境四种主要的变量,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交织在一起。a有助于高校教师了解大学生的学习心理;b有助于高校教师把握教学过程的规律,提高有效教学的能力;c有助于高校教师提高其评价/反思能力。

C有助于把握教师角色,增强角色胜任能力:a有助于高校教师正确把握教师角色,增强其角色意识;b有助于高校教师获得各种能力,增加其对不同角色的胜任能力。

D有助于掌握必要的心理保健知识,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a有助于高校教师正确认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b有助于高校教师正确认识心理健康问题;c有助于高校教师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和治疗手段。

第二章 大学生的心理发展

15.在心理学中,发展是个体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具有顺序性的系统变化。

16.心理发展主要包括认知过程发展与社会性发展。

17.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伊底、自我和超我);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埃里克森);认知发展学派(皮亚杰)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的实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构成发展的基本过程是同化、顺应、平衡。

18.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19.人一生的发展历程分为五个时期:胎儿期、婴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成人期。

20.整个青少年期可分为A青少年早期11、12—

14、15,初中B青少年中期14、15—

17、18,高中C青少年晚期17、18—

21、22,大学 21.皮亚杰认为个体的认知发展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A感知运动阶段(0-2岁)。B前运算阶段(2-6岁)。C具体运算阶段(6-11岁)。D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

22.哈佛大学心理学家佩里将大学生思维发展分三个阶段:

A第一阶段:二元论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大学生以对与错两种形式来进行推理,对问题及事物的看法是非此即彼的。

B第二阶段:相对性阶段。此阶段的个体认识到事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能够接受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解释,接受各种不同的观点。

C第三阶段:约定性阶段。个体不仅能进行抽象逻辑思维,而且在分析事物时具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即能确定“这对于我是正确的”。23.大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A在形式逻辑思维发展的同时,辩证逻辑思维逐渐趋向成熟和完善。

B在常规性思维发展同时,创造性思维也在迅速发展。大学阶段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最佳阶段。流畅性高、变通性次之,独创性最低 C在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对思维的元认知。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是以各种认知活动的某一方面作为其对象或对其加以调节的知识或认知活动。元认知由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监控组成。

24.人格是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25.歌德曼总结了青少年这一特定时期友谊关系的六大发展功能:陪伴、放松、工具性支持、自我意向支持、社会比较、亲密。

第三章 大学生心理差异与教育

26.气质不同于人们通常说的风格或气度,而是指人的“脾气”“秉性”或“性情”,它是个性心理特征的成分之一,指个体内在的,不依活动的目的和内容而转移的、稳定持久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它使全部心理活动染上个人独特的色彩。胆汁质(直率热情、好动、脾气急等)B多血质(活动、敏感、反应快、情绪不稳等)C黏液质(安静稳重、反应慢、沉默寡言)D抑郁质(孤独、反应迟缓、多愁善感等)。27.大学生气质教育:

A教学学生认识和控制自己的气质:气质本身没有好坏之分;B根据不同的气质类型,因势利导,采用适当的教育方法;C气质特征是职业选择的依据之一,某些气质特征为一个人从事某种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D临床研究,两种不平衡类型往往是精神疾病的主要发生者。28.性格差异与教育

A性格是指一个人对待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B性格与其他个性品质的不同,它是由性格中具有核心意义部分形成的反映个性本质属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这种具有核心意义的部分是受一个人的思想、信念、道德品质的调控而形成的。29.心理学中说的能力,是指个体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智力、知识与技能、实践)。一般说来,大学生应该具有以下能力:自学能力、表达能力、操作能力、适应能力、创造能力。

30.智力是一种以脑的神经活动为基础的偏重于认知方面的潜在的能力,其核心是抽象思维能力。

31.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加德纳于1983年提出了多元智力结构理论。

32.当代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从信息加工心理学的角度,与1986年提出了人类智力的三元理论。这个理论主要包括智力的三个亚理论:情景亚理论、经验亚理论、成分亚理论。斯滕伯格

把智力成分分为元成分、执行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

33.美国心理学家推孟首次引进智商概念IQ=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CA)×100,15岁后不再适用。韦克斯勒提出了离差智商,采用年龄组的平均分和标准差来确定智商值。公式:IQ=100+15(X-X)/s

34.大学生能力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能力的类型和能力的发展水平上。

35.大学生的能力差异的教育含义 A针对大学生的能力类型差异,全面培养大学生的能力:人的能力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在生活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在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教师培养大学生能力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教育是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具体途径和方法(主导);时间是对能力特别是特殊能力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勤奋是提高能力的必由之路,是大学生能力发展的内因。总之,在大学生能力培养上,要把不同层次的能力同不同形式的培养方式结合起来,使处于不同状态下具有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得到认真培养和能力开发。

B针对大学生的能力水平差异,在教学方法上要因人施教:掌握学习(布卢姆);个别指示学习;个人化教学系统;计算机辅助教学。

36.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殊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37.认知风格—知觉风格—场独立型:往往倾向于内在参照物而不是外在参照物去知觉事物,即能以自己独立的标准觉察、判断事物。场依存型:较多的依赖外在参照物去知觉事物,或者难以摆脱环境因素的影响,不能从复杂情境中区分事物的基本要素或组成部分。

38.认知风格—思维风格—分析与综合:分析就是学习者在头脑中把认知的概念、观念或问题分解为若干部分、特征或方面;综合是指学习者面对一个事物,首先把它作为一个整体笼统地加以把握;认知风格—思维风格—发散与集中:发散是从多角度、各方面进行思维的方式;集中是指根据已经掌握的信息,朝着一个方向思维,以求得单一的、确定的答案。

39.奥苏伯尔等人通过研究,将成就动机分为三个方面: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第四章 高等学校教师心理

40.教师的社会角色心理就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和职业活动时,变现出来的符合社会(包括学生及家长)期待的模式和规范:知识的传播者和指导者;教学的组织管理者;学生的榜样和价值导向者;家长的代理人;心理调节或心理治疗者;科学研究人员。

41.教师角色的形成一般经历:角色认知阶段:角色认知指角色扮演者对角色的社会地位、作用及行为规范的实际认识和与社会其他角色的关系的认知。角色认同阶段:教师角色认同指通过亲身体验接受教师角色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并用来控制和衡量自己的行为。角色信念阶段:角色信念指教师角色中的社会期望与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心理需要。

42.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结构的要素: A教师的知识水平

B教师的一般教学能力:教学组织能力、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教学监控能力; C教师的人格素质特征 D教师职业的积极情感:教师的威信、教育信念、责任感和自我教学效能感(来源于班杜拉的自我效能,一般教学效能感和特殊教学效能感)等方面。

43.专家型教师是在教育教学领域有专长的教师,也就是指那些在教学领域中具有丰富的和组织化了的专门知识,能高效率地解决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富有职业敏锐洞察力(创造性的洞察力)的教师。

第五章 大学生学习心理概述

44.广义的学习包括人的学习和动物的学习,一般说来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中获得经验,并由经验引起的行为的较持久的适应性变化。

45.狭义的学习是指人类的学习。人的学习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通过思维活动而积累经验,进而产生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相对持久变化的过程。

46.人类的学习有一些显著的特点:1从内容和形式上看,动物只有学习个体的直接经验;2从功力和动力上看,动物学习只是为了适应环境;3从能动上看,动物的学习只是被动你的消极适应过程,而人类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

47.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它通常是指学生在学校的学习。

48.冯忠良把学习划分为三种类型:1知识的学习,主要指知识的理解、巩固、应用;2技能的学习,包括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的学习;3行为规范的学习。

49.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领域。

50.奥苏伯尔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发现学习。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有意义学习。接受-发现和机械-有意义是划分学习的两个维度。

51.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1符号学习,即学习单个符号的意义;2概念学习,即掌握概念的关键特征,是通过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两种方式获得的;3命题学习,即学习由概念组成的句子。

52.大学生学习的特点:1学习方式的多样性。自学是大学生的重要学习方式,高年级,自学成了主要学习方式。2学习过程的阶段性。基础理论和专业基础课阶段,专业课阶段,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阶段。3学习内容的特殊性。4学习组织的主体性。

53.桑代克是联结理论的创始人。动物心理学实验的创始人之一。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一定的联结,情境是引起反应的原因,而反应是情景引起的结果;学习是通过不断的“尝试错误”而实现的;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形成或建立起来的,情境与反应的联结有三个定律,即准备律、联系律、效果律,其中练习律和效果律是两大主要定律。

54.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学说。人和动物有两种习得性行为。斯金纳根据他的强化学习理论观点,提出了程序教学思想,并在20世纪50年代大力提倡程序教学和机器教学。

55.班杜拉的观察学习(替代学习)理论,人们通过观察他人(榜样)的行为,获得示范行为的象征性表象,并引导学习者做出与之相对应的行为的过程。学习过程受四个子过程的影响:1注意过程调节着观察者对示范活动的探索和知觉;2保持过程使得学习者把瞬间的经验转换成符号概念,形成示范性活动的内部形象;3再造过程是以内部形象为指导,把原有的行为成分组合成新的反应模式;4动机过程则决定哪一种经由观察习得的行为得以表现。

56.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为:发现学习是最佳的学习方式。

57.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认知—接受说,认知—同化说)。有意义学习的过程是新旧意义的同化过程。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学习而不是发现学习。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就是符号、文字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和非人为性的联系。所谓实质性,是指表达的词虽然不同,但都是等值的。所谓非人为性,是指存在内在的联系,不是任意的联系,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的联系。

58.同化论的核心是相互作用论。

59.建构主义心理学家认为,我们头脑中储存的知识并不是对客观世界的准确表征,它带有很强的主观性,是我们在自己经验背景的基础上建构

起来的一种假设或解释。

60.支架式教学

61.学习的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过去一般的心理学教科书中,都把先前学习对后来学习的影响成为“迁移”。A按迁移的性质分为: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负迁移是指凡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作用或抑制作用。B按层次分为:横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向在难度上大体相似而又不同的后继学习发生的迁移又称水平迁移。纵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向不同水平的后继学习(更高级的学习)发生的迁移又称累积迁移。

C按先后顺序分为: 顺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如“举一反三”。逆向迁移指后继的学习对先前学习发生的影响。D按内容分为:特殊迁移是指某一领域内的学习直接对另一领域内的学习所产生的影响。如三米跳水与十米跳水。普遍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对另具体内容学习的影响。

62.学习迁移的意义不仅在于它能给学习者带来事半功倍的学习效率,而且能够充分发挥教学的有效作用。在当今知识激增的时代,大学生不可能在学校里学会全部的知识和技能,他们希望通过在学校里的学习,对以后工作中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

63.为迁移而教,教是为了不教。

64.形式训练说是对迁移现象进行的最早、最系统的研究。b概括化理论又称“经验类化说”,是由贾德提出的。1908年做的“水下击靶”实验是概括化理论的经典实验。学习定势说又叫“学习心向”,是指学习者进行学习活动时的心理准备状态。

65.根据迁移的概括化理论,对原理概括得越好,对新情境中学习的迁移就越好。66.认知结构说(瑞士心理学角皮亚杰)。

67.奥苏泊尔:在有意义学习中,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特征(即认知结构变量)是影响新学习的关键因素,也是影响学习迁移的重要因素。68.认知结构变量(可利用性、可辨别性、稳定性)

69.大学生学习迁移的有效促进:虽然有学习就是学习的迁移,但它不是自动发生的,而是有条件的,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1掌握有关的原理或规则;2提高知识的概括化水平;3让学生学会学习;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定势使人们倾向于以一种特定的方式进行反应,这种倾向性本身就是一种活动经验。这种经验对学习和解决新课题既有积极作用(正迁移),又有消极作用(负迁移)。5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第六章 大学生学习动机及激发

70.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耶尔克斯—多德森定律,容易的任务,学习效率随着动机作用的增强而提高,增加任务的难度,动机强度越大,学习效率越低。

71.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大学生在社会化的实践过程中,其学习动机随着社会和教育的影响以及个人生活经验的不同而发生变化,表现出一些自身的特点:多样性、发展性、间接性、社会性、职业性。

72.成就动机是人们在完成任务时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即一个人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愿意去做,并努力达到完美程度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

73.“成就动机”这一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默里提出的“成就需要”。

74.阿特金森认为,广义的成就动机分两种:一是追求成功的动机,表现为趋向目标的行为;二是避免失败的动机。

75.韦纳的成就动机归因理论:韦纳把众多原因按其特性划分为三个维度:原因源、稳定性、可控性。韦纳在1986研究表明,对未来成功和失

败的期望主要取决于一个人对先前成败结果归

因的稳定性,原因的稳定性归因会影响成败期望的继续,这就是他的“期望原理”。

76.班杜拉(自我效能感理论)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它与自我能力感是同义的。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会强烈地影响自我效能感。

77.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1进行学习责任感教育,增强学习积极性;2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兴趣;3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需要。

78.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

A想学生提出具体而明确的学习目标。在许多情况下,大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学什么和如何学。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到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使大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要求。这是激发大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有效措施。

B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所谓创设问题情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所提供的学习材料、条件,能够使学生产生疑问,渴望从事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经过一定的努力能够成功地解决问题。教育实践证明,这是激发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

C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使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成功。学习过程中的反馈,就是让学生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学生知晓自己的学习结果,不经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而且能够提高学习的热情,激发进步学习的动力。

D注意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常常是在丰富多彩、新颖的教学内容中得到激发的。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性,介绍本学科的最新成果和研究动向、发展趋势,可以使学生产生更高水平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探究活动。

E适当地开展竞赛活动。

F训练学生形成积极的归因方式。

第七章 陈述性知识学习与教学

79.现代认知心理学一般依据知识的不同表征方式和作用,将知识划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A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主要用于区别和辨别事物。B程序性知识即操作性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是一种经过学习自动化了的关于行为步骤的知识,表现为在信息转换活动中进行的具体操作。即技能

C策略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学习和如何思维的知识,即个体运用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去学习、记忆、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技巧。

80.知识表征是指信息在人脑中的储存和呈现方式,它是个体知识学习的关键。

81.陈述性知识主要是以命题和命题网络的形式进行表征的。另外包括表象系统和线性序列也是表征陈述性知识的重要形式。

82.程序性知识的表征:产生式,产生式系统。83.元认知(弗拉维尔)对认知的认知,具体说,是个人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也就是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认知和控制。

84.元知识的核心成分也就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调控两方面。

85.奥苏贝尔提出了三类有意义学习的机制: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86.概念学习实质上就是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其实质是掌握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属性和关键特征。

87.命题学习是指获得由几个概念构成的命题的复合意义,实际上是学习表示若干概念之间关系的判断。

88.奥苏贝尔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将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89.陈述性知识的常用教学策略:动机激发策略;注意选择策略;复述策略;意义构建策略;认知结构优化策略(是促使学生发现不同新旧知识之间在意义上的多种联系并满足不同应用需要的措施。它实际上是帮助学生实现对知识掌握的结构化与系统化)。

第八章 程序性知识学习与教学

90.陈述性知识的获得往往是学习程序性知识的基础,程序性知识的获得也为获得新的陈述性知识提供了可靠保障。

91.概念与规则的掌握与转化是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取得联系的纽带,也是教学中应着力解决的关键点。

92.程序性知识学习的一般过程:陈述性知识阶段、转化阶段、自动化阶段。

93.变式是指概念非本质属性以保持本质属性的概念正例的变化。

94.策略性知识的一般掌握过程:陈述性知识阶段—转化阶段—元认知阶段

95.元认知策略是个体评价和调整自身认知过程和结果的一般方法。主要包括三种:

A计划策略,是根据认知活动的特定目标,在认知活动之前计划完成目标所涉及的各种活动、预计结果、选择策略、设想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预估其有效性等。

B监控策略,是指在认知过程中,根据认知目标及时检测认知过程,寻找两者之间的差异,并及时调整学习过程,以期顺利达到有效学习的策略。

C调节策略,是在学习过程中根据认知活动监控的结果,找出认知偏差,即实践调整策略或修正目标;在学习活动结束时,评价认知结果,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修正错误,总结经验教训等。96.策略性知识的教学策略,关系到“让学生学会学习”目标的实现。1一次只教少量的策略;2教会自我监控;3在教策略性知识的同时教会反思;4激发维持学生的动机;5在具体情境中教策略;6长期教学。

第九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培养

97.问题是个体未能直接打到目标所处的情景。98.桑代克(尝试—错误模型),苛勒(顿悟模型)

99.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问题解决一般包括两类思维搜索策略:算法式和启发式。

1.目前常用的启发式策略主要手段包括目的分析法、爬山法、逆推法、联想法、类比法等。2.心理定势是由先前的活动形成的影响当前问题解决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3.功能固着是指当人们习惯了一种事物的某种或某些固定的功能时,就很难发现该事物的其他功能的心理特点。

4.有效问题解决者的特征:1在擅长的领域表现突出;2以较大的单元加工信息;3能迅速处理有意义的信息;4能在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中保持大量信息;5能以深层方式表征问题;6愿意花费时间分析问题;7能很好地监视自己的操作。

5.培养大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方法。1实施学习策略的教学,帮助学生养成分析问题和策略性思维的习惯。2发展元认知。发展元认知是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保障。3增强自我监控学习。增强自我监控学习是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关键。4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是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核心。5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全面掌握。专业知识是个体正确而迅速地解决具体学科问题的必要基础。6培养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内在动机。7问题的难度要适当。8帮助学生正确地表征问题。增强自我效能是提高大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评价的重要因素,它能够显著地提高其问题解决的信心,增强其对问题的控制感。另外,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可以帮助大学生增强对问题的控制感,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这无疑为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提供了多种有效途径。

6.头脑风暴法又称智力激励法是奥斯本1939年提出、1953年正式发表一种激发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在国外大学颇为流行的集体讨论法。7.头脑风暴的准备:问题的陈述,设置活动环境。

8.头脑风暴的基本原则:禁止提出批评意见,暂缓评价;鼓励提出改进意见;问题多多益善;追求与众不同,自由发言。

9.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创造性:主要包括认知、动力、人格特征和环境四个方面:

A完善创造性认知结构:心理学研究表明,能力的培养必须以一定知识的掌握为基础,创造性的培养同样也离不开有关领域的基础知识、创造的基本技法和自我管理技巧。帮助学生获取有关领域的知识,有意识传授创造技法,培养科学实验能力,协助发展自我管理的技巧。B激发创造性动机:创造性动机是学生创造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确立目标和意图、激发好奇心与探索欲、鼓励自我竞争。C塑造创造性人格:创造性人格特征是主体创新的内在动力和必备条件,它包括动机兴趣、意志品质等。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动机,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树立学生的自信心,确立创造的信念。D创设创造性环境:良好的教育环境是学生创造性发展的外部条件。给学生提供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给学生的学习留有余地,开展高水平的学术活动,鼓励和组织各种创造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

第十章

德育心理及大学生品德修养

10.品德:又称道德品质或德行。是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关系的一系列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特征和倾向。品德是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品德的结构也存在于个性结构之中,它是个性心理结构整体中的一部分。

11.品德的心理结构:品德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种基本心理成分构成的(四因素说)。

A道德认识:道德认识又称为道德观念,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B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一种内在体验。

C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人利用自己的意识,通过理智的权衡,去克服到的生活中的困难或矛盾并且支配行为的表现 D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指道德原则和规范行为的外在表现。道德行为发展的重要特征是形成习惯。它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12.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的原则涵盖了知、情、意、行四个方面的因素。13.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可以有多种开端。14.皮亚杰(对偶故事法),总的趋势是从他律到自律的水平发展的。6-10尊重准则;10-12自律阶段

15.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将六个阶段划分为三种道德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

16.大学生的常用的品德修养方法主要有4种: A学习。学习是培养、提升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B立志。立志就是树立愿望,是树立做一个合乎道德规范的人的愿望。

C躬行。躬行就是按照道德规范做事,从事符合道德规范的实际活动。

D自省。自省即反省,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品行是否合乎道德的自我检察,它包括对自己的行为动机与行为效果及其所表现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自我省察。

第十一章 大学生的心理教育

17.心理教育是教育者从学生的心理实际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运用多种手段和途径,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的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并进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和个性发展的过程。

18.心理教育从性质上可以分为发展性心理教育和补救性心理教育。

19.一般心理问题(心理困惑、心理冲突)是轻

微的心理异常,是正常心理活动中的异常状态。20.大学生的一般心理问题主要有下列六个方面:1环境应激问题(大学新生);2自我认知失调(中学时期优秀学生);3人际关系障碍;4情绪情感不稳定(大学生的情绪情感体验强烈,富有激情);5性适应不良;6紧张和压抑。21.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的生活、学习和身心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和社会未来的发展,因此,理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A学校应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1优化校园文化环境;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B大学生自觉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2建立合理的生活秩序;3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

22.心理咨询的类型:发展性心理咨询、调适性心理咨询。

第四篇:2011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题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心理学

一、简答题

1、简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2、简述知识应用与知识迁移的关系。

3、如何建立和维护自己的人际关系?

4、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有哪些标准?

5、简述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关系。

6、简述卡芬顿(M.V.Covington)自我价值理论(self-worth theory)的基本观点。

7、编制学绩测验时应遵循哪些原则?

8、如何理解“为迁移而教”?

9、如何正确使用惩罚?

10、简述加德纳(Howard Gardner)的多元智力理论的基本观点。

11、简述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的关系。

12、简述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13、有人建议,在教育中要多用奖励,少用或慎用惩罚,你同意吗?为什么?

14、对学生成就动机的培养,你有何建议?

15、简述加德纳(Howard Gardner)的多元智力理论的基本观点并说明它的教育意义。

16、如何增加自己的人际吸引力?

17、一个优秀教师应具备哪些心理品质?

18、良好教学目标的陈述应符合哪些条件?

二、论述题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能否作为当前中国高等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

2、评述班杜拉(A.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并说明它对我们学校德育工作的意义。

3、结合所教学科,谈谈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

4、结合所教学科,谈谈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对我国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意义。

5、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特点,谈谈如何维护和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6、西方品德形成理论对我国高等教育德育工作有何启示?

7、结合所教学科,谈谈如何培养与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8、埃里克森(E.H.Erikson)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对教育有何启示?

第五篇:2011年山东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心理学》范文

高等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1.个体心理:就个体水平而言,人的心理现象一般可以分为心理过程和心理特性两个方面。2.心理过程:泛指心理操作的加工程序,包括心理事件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加工过程。3.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正式从事有系统的心理物理学的实验工作,这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他也因此被人们誉为“心理学之父”。4.行为主义心理学:标志: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一篇题为《一个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的论文,宣告了行为主义的诞生。后期代表人物斯金纳,不否认人内部心理活动的存在(S-O-R),称为新行为主义。

5.认知心理学:标志:1967年,奈塞尔《认知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是现代认知心理学诞生的标志。6.人本主义心理学:由马斯洛、罗杰斯等人创立

7.心理学研究的任务在于对心理和行为做出科学的①描述②解释③预测④控制.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定义:研究(高等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学科。√ 第二章

1.心理学发展的含义:是个体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具有顺序性的系统变化。3.心理发展内容包括:认知发展、社会性发展。

▲埃里克森是精神分离学派的代表人物。关注人性格中的自我方面。

▲皮亚杰是认知发展学派的代表人物,认为心理发展的实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构成发展的基本过程是同化、顺应、平衡。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4.认知发展是指个体在知觉、记忆、想象、学习和思维(判断、推理和问题解决)等方面的发展。

5.思维的发展是个体认知发展的最主要的一个方面,特别是在婴幼儿期之后的发展中。7.人一生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五个时期:胎儿期、婴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和成年期 8.我国发展心理学界一般把青少年期界定为是十一二岁到十七八岁这段时间,将大学阶段作为成人早期或青年期的开始。而西方大多数发展心理学家认为青少年期是(从十一二岁到二十一二岁)这段时间,大学阶段仍属于青少年阶段。

9.整个青少年期又可分为:①青少年早期(十一二岁到十四五岁),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②青少年中期(十四五岁到十七八岁)高中;③青少年晚期(十七八岁到二十一二岁)大学(√)成人期分为三个阶段:早期中期晚期第二节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儿童)—4阶段:(记住名称)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②前运算阶段(2-6sui);③具体运算阶段(6-11岁);④形式运算阶段(11岁上 2.佩里认知发展的三段论(大学生):

①第一阶段:二元论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大学生以对与错两种形式来进行推理,对问题及事物的看法是非此即彼的。他们将知识视为固定不变的真理(大一)②第二阶段:相对性阶段。此阶段的个体认识到事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能够接受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解释,接受各种不同的观点;他们会根据不同的、变化着的情境对问题作出判断;他们不再将知识视为固定不变的真理。(大二/三)③第三阶段:约定性阶段。个体不仅能够进行抽象逻辑思维,而且在分析事物时具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即能够确定“这对于我是正确的”。

第三章第一节

1.大学生能力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能力的类型和能力的发展水平上。

2.气质划分为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4种类型。(记名称和特点,会自己判断)5.大学生的性格类型差异:1外倾型性格明显多于内倾型性格2独立型多于顺从型3在各种社会价值类型中,经济型对大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4在双向性格因素中,中间型大学生占绝大多数

第二节1.心理学中所说的能力,是指个体顺利完成某项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

2.大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自学能力、表达能力、操作能力、适应能力、创造能力 3.智力三元理论:当代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从信息加工心理学的角度,于1986年提出了人类智力的三元理论。主要包括三个亚理论:①情境亚理论②经验亚理论③成分亚理论。5.智力的测量现代西方心理学中常用智商(IQ)表示智力的高低。美国心理学家推孟首次引进智商概念。其含义是被测验者所获得的智龄分数与他的实际年龄之比,用公式表示:IQ=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CA)x100.韦克斯勒提出了离差智商,采用年龄组的平均分和标准差来确定智商值,其计算公式为:IQ=100+15(X-X)/S 第三节1.学习风格分为四大类别:环境、情绪、社会、生理 焦虑水平与学习成绩:中等水平的焦虑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焦虑对学习究竟会产生何种影响,主要还是取决于学生已有的能力水平的高低,随着学生能力水平的逐步提高,焦虑对学习成绩的影响会日益失去其消极作用,就学习情境压力与焦虑的关系来看,一般都是低焦虑者在压力大的学习环境下学习效果较好,而高焦虑者则适合压力较低的学习情境。3.认知风格就是个人进行认知加工时所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是个人所偏好的信息加工方式,体现在感知、记忆、言语、思维等。

4.认知风格中知觉风格可分为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

①场依存型:含义:较多地依赖外在参照物去知觉事物,或者难以摆脱环境因素的影响,不能从复杂情境中区分事物的基本要素或组成部分。特点或优势:偏爱社会性学科,其学习更多地依赖外在反馈,对人比对物更感兴趣,学习欠主动,易受暗示,喜欢讨论问题或进行合作学习,接受知识时偏爱笼统的或整体的知觉方式,同时在学习情境中,他们往往较为谨慎,不愿冒险。

②场独立型:含义:往往倾向于以内在参照物而不是外在参照物去知觉事物,即能以自己独立的标准觉察、判断事物。特点或优势:偏爱自然科学,数学成绩较好,学习的内在动机高,学习自觉性高,喜欢个人独立学习,接受知识时善于分析,同时在学习情境中,他们更倾向于冲动、冒险,凡事以个人意志来决定 第四章

1.社会心理角色,是指由人们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符合是锁期望的行为和态度模式。2.教师角色形成经历的3个阶段:①角色认知阶段:(做老师之前,未上课)、②角色认同阶段:(真正做老师了)③角色信念阶段:教师角色中的社会期望与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心理需要。3.教师的一般教学能力

1、教学组织能力

2、教学的认知能力

3、操作能力

4、监控能力 4.教师的人格素质具有四个维度1成就取向2人际取向3课堂行为4组织才能

5.教师职业的积极情感主要包括:教师的威信、教育信念、责任感和自我教学效能感。6.专家型教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终极目标。其特征:①具有丰富而有效的专门知识②能够高效率地解决教学领域内的问题③创造性的洞察力

第四章第一节 1.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中获得经验,并由经验引起的行为的较持久的适应性变化。

2.冯忠良把学习划分为三种类型:

1、知识的学习

2、技能的学习

3、行为规范的学习3.布卢姆根据教育目标将学习分类: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领域的教育目标分类。4.奥苏伯尔对学习的2种分类:(1)根据学习进行方式:接受学习、发现学习;(2)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关系:机械学习、有意义学习。▲奥苏伯尔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言语学习

5.(1)桑代克是联结理论的创始人,其观点称为学习的“尝试错误说”,或简称“试误说”;提出,情境与反应的联结有三个定律:准备率、练习率(应用率和失用率)、效果率。其中练习率和效果率是两大主率。(2)斯金纳:20世纪50年代,斯金纳以他的强化理论为依据,提出程序教学,对当时各国的教学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3)班杜拉,当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他提出观察学习理论,观察学习又称替代学习是指人们通过观察他人(榜样)的行为,获得示范行为的象征性表象,并引导学习者做出与之相对应的行为的过程

观察学习过程受四个子过程的影响:1)注意过程2)保持过程3)再造过程4)动机过程。6.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定义),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和非人为性的联系。

7.学习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分类:(1)根据迁移的性质:正迁移和负迁移or积极迁移和消极迁移;(2)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加涅据迁移的层次: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3)据迁移的先后顺序: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4)根据迁移的内容:特殊迁移与普遍迁移

8.形式训练说是对迁移现象进行的最早、最系统的研究

9.概括化理论又称“经验类化说”,是由贾德提出的。

10.学习定势,又叫学习心向,是指学习者进行学习活动时心理准备状态。11.P学习定势既可以产生正迁移,又可以产生负迁移。√ 第六章

1.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生的一种内部动力。

2.耶尔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了:容易的任务,学习效率随着动机作用的增强而提高,增加任务的难度,动机强度越大,学习效率越低

3.成就动机,是人们在完成任务时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成就动机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默里所提出的“成就需要”。4.韦纳的成就动机归因理论(1)韦纳把众多的原因按其特性划分为3个纬度:原因源、稳定性、可控性纬度。

第七章 第一节 1.知识的分类:▲现代认知心理学一般依据知识的不同表征方式和作用,将知识划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

①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主要用于区别和辨别事物。②程序性知识即操作性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是一种经过学习自动化了的关于行为步骤的知识,表现为在信息转换活动中进行具体操作。③策略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学习和如何思维的知识,即个体运用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去学习、记忆、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技巧。

2.陈述性知识主要是以命题和命题网络的形式进行表征。表象系统和图示也是表征陈述性知识的重要形式。▲(考)陈述性知识表征:

1、命题与命题网络表象与表象系统

3、图式 3程序性知识的表征分为产生式、产生式系统

4.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个人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也就是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认识和控制

5.奥苏贝尔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将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三种不同的意义获得模式。①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学生原有的观念在概括和抽象的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观念,新学习的观念归属于旧知识而得到理解,新旧知识所构成的从属关系就是下位学习。②上位学习:又称“总括学习”,是在学生掌握一个概括或包容程度比认知结构中原有概念程度更高的概念或命题时产生的。③并列结合学习:是指新命题与认知结构中特有的命题既非下位关系又非上位关系,而是一种并列的关系时产生的。第八章第一节

1.程序性知识和陈述性知识的区别(1)定义不同

2、测量方式不同

3、表征形式不同

4、意识控制角度不同(激活速度慢;快)5习得与遗忘速度不同(快;慢)2.所谓变式是指改变非本质属性以保持本质属性的概念正例的变化。

3.策略性知识这一过程主要分为三个基本阶段:①陈述性知识阶段②转化阶段③元认知阶段。

4.元认知策略是个体评价和调整自身认知过程和结果的一般方法。主要: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第九章

1.▲问题空间三个状态:

1、初始状态

2、目标状态

3、达标通路▲问题涉及4成分:

1、目标

2、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

3、障碍

4、方法

2.创造性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信息,进行主动地思维活动,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品质

3.心理定势是由先前的活动形成的影响当前问题解决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5.就情绪和动机强度而言,在一定限度内,情绪和动机强度和问题解决的效率成正比,情绪过于高昂或过于低沉,都会降低问题解决的效率。一般而言,中等强度的动机和相对适中的情绪动机水平,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6.头脑风暴法又称“智力激励法”是奥斯本于1939年提出、1953年正式发表的激发创造性思维的方法。第十章

1.品德,又称“道德品质”或“德行”。它是一定社会或一定时代的道德原则、规范在个人身上的体现和凝结,是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关系的一系列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特征和倾向。

2.道德(品德)由道德认识(知)、道德情感(情)、道德意志(意)、道德行为(行)四种基本成分构成

3.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前习俗(服从与惩罚定向、朴素的利己主义定向)、习俗(使他人愉悦和帮助他人的定向;尽义务、重权威和维持现有社会秩序的定向)、后习俗(墨守法规和契约的定向、良心或原则定向)。4.大学生品德修养方法:1学习2立志3躬行4自省

第十一章大学生人际交往与调试

1.群体是人们按照某些相同的心理和社会原因,以特定方式组织起来,共同活动且相互制约的共同体。(考体的特征:

1、群体必须是一群人

2、有一定的组织结构

3、有一定的目标

4、有共同的行为规范和心理倾向。)2.群体的种类(1)按照群体内成员相互作用的目的和性质,可以把群体分为正式全体和非正式群体。①正式群体,是指有固定编制和严格的组织原则的群体;②非正式群体,是指自发形成的、以个人需求意向一致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群体。(2)据群体发展水平和群体成员间亲密程度①松散群体,指人们由于时间和空间的接近而形成的集合体;②联合群体的成员彼此都认识到,他们同属于一个社会共同体。

3.集体是群体发展的最高形式,是执行一定社会职能的群体。

4.集体的基本特征:1对共同目的和任务的深刻认识2集体成员间相互友好3有合理的组织结构4遵守集体规范 5.大学生班集体除具基本特征,还有4个特点:①强制性②同一性③独立性④开放性 6.社会助长作用,是指许多人一起工作可以促进个人活动效率的提高;相反,如果许多人在一起工作降低了个人的活动效率,就是社会制约作用。

7.大学生人际关系的3个特点:①团结友爱、平等互助;②理想色彩浓厚;③人格因素起主导作用(没有利害)8.大学生人际关系障碍的心理因素:认知上的偏差。(掌握3个即可)①晕轮效应。晕轮效应是指仅仅根据某人身上一种或几种特征来概括其他一些未曾了解的人格特征的心理倾向。②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是指在人脑中存在的关于某一类人的固定形象。③角色固着。角色固着是指个人言行举止过分拘泥于特定角色的心理倾向。第十二章

1.大学生一般心理问题是轻微的心理异常,是正常心理活动中的局部异常状态。六个方面:

1、环境应激问题

2、自我认知

3、人际关系的认知

4、情绪情感的不稳定

5、性适应不良

6、紧张压抑

2.环境应激问题主要表现在大学新生身上

3.心理咨询,是指咨询者就来访者①发展方面的问题或②适应方面的问题的困难,为其提供正常进行心理交流的气氛,并运用专门的心理学方法,通过答疑解惑、忠告建议等以帮助、指导、启发来访者发现并利用其潜在的各种因素,处理和解决自己的问题或困难,使心理机能得以调整和提高的活动过程。

4.根据心理咨询的范围和内容把心理咨询划分为2类:①发展性②调适性心理咨询

高等教育心理学论述题

一、高校教师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p18)

1、有助于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1)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加深对大学生认知特点的理解。(2)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加深对大学生人格和社会性特点的理解。(3)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加深对个体心里差异的理解。

2、有助于把握教学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能力。(1)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了解大学生的学习心理。(2)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把握教学过程的规律,提高有效教学的能力。(3)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提高其评价/反思能力。

3、有助于把握教师角色,增强角色胜任能力。(1)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正确把握教师角色,增强其角色意识。(2)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获取各项能力,增加其对不同角色的胜任能力。

4、有助于掌握必要的心理保健知识,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1)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正确认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2)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正确认识心理健康问题。(3)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和治疗手段。

二、大学生的思维发展:

①在形式逻辑思维发展的同时辨证逻辑思维逐渐趋向成熟和完善;(静态→辨证.非静止)②在常规性思维发展的同时,创造性思维也在迅速发展;(再造思维)③在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对思维的元认知。(认识主体)

三、简述大学生能力的差异与教育?

(一)大学生的能力差异由于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遗传与环境的交互,每位人的能力各不相同。

1、能力的类型差异。(1)模仿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划分(2)认知、操作、社交能力的划分(3)一般和特殊能力的划分

2、能力水平的差异(1)大学生智力水平的学科差异(2)大学生智力水平的性别差异

(二)大学生能力类型差异的教育含义

1、针对大学生能力类型的差异,全面培养大学生的能力

2、针对大学生能力水平差异,在教学方法要因人施教(1)掌握学习(2)个别知识教学(3)个人化教学系统(4)计算机辅助教学 四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结构要素 一教师的知识水平

二教师的一般教学能力

1、教学组织能力

2、教学认知能力(1)掌握教学大纲的能力(2)分析处理教材的能力(3)教学设计能力(4)对学生的学习准备性与人格特点的判断能力

3、教学操作能力(1)语言操作能力(2)选择和运用教学媒体的能力

4、教学监控能力。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使教学过程能够有序进行的能力。这种能力可分为三大方面:一是教师对子及教学活动的事先计划和安排;二是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的监察、评价和反馈;三是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节、校正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

三教师的人格素质特征:成就取向、人际取向、课堂行为、组织才能 四教师子夜的积极情感:教师的威信、教育信念、责任感

五、大学生学习的特点

大学生学习的主要四个特点①学习方式的多样性。自学是大学生的重要学习方式 ②学习过程的阶段性。1基础理论和专业基础课阶段2专业课阶段3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阶段③学习内容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学习内容的广泛性、专业性、争议性和高层次性上。④学习组织的主体性。

六、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应当如何促进大学生的学习迁移?

为了使大学生有效的学习,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充分运用迁移规律,掌握理想的促进迁移的方法,积极促进大学生的学习迁移。

1、掌握有关的原理或者规则。学生掌握了扎实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就为进一步学习新知识和技能创造了条件。除此之外,还应注意学习情景与日后应用情景的相似性。

2、提高知识的概括化水平。概括化水平越高的知识,越能反映同类事物的共同点和规律性联系,适用性越大,3、让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中,给予学生适当的学习指导对迁移有重要影响,向学生提供适当的 指导,可以明显的提高学习迁移的效果。

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在教学中,既要注意利用定势的积极作用,又要培养学生积极动脑的能力,养成其对问题认真分析的态度,根据问题的特点,采取灵活的解决方法,防止定势的干扰。

5、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心理状态对学习迁移有重要影响。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对学习既具有满腔的热情和信心,又有适当的焦虑和思维活动的紧张度,这样在学习中,会有助于迁移的出现。

七、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

1、向学生提出具体而明确的学习目标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3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使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成功4注意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5适当地开展竞赛活动6训练学生形成积极的归因方式

八、陈述性知识的常用教学策略(高校教学中应如何有效地促进学生对陈述性知识的掌握?)

一、动机激发策略

1、充分利用学习目标的激励作用

2、极少修正学生的动机归因

3、是新知识和预期同时呈现

4、教师还应该提供学生成功产生动机的机会

二、注意选择策略

1、在教科书中采用符号标志技术

2、精心设计板书和直观材料

3、按知觉规律提供刺激三复述策略。复述是为了保持信息多次重复。

四、意义建构策略。帮助学生使用自己的方法理解新知识

五、认知结构优化策略。措施:

1、归纳和整理所学知识

2、打破章节系统归纳方法性知识

3、抽象知识和感性知识联系

4、提高课堂提问艺术

九、策略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1一次只教少量的策略2教会自我监控3在教策略性知识的同时教会反思4激发维持学生的动机5在具体情境中教策略6长期教学

十、有效问题解决者的特征

1在擅长的领域表现突出2以较大的单元加工信息3能迅速处理有意义的信息4能在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中保持大量信息5能以深层方式表征问题6愿意花费时间分析问题7能很好地监视自己的操作

十一、培养大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方法 1实施学习策略的教学,帮助学生养成分析问题和策略性思维的习惯2发展元认知3增强自我监控学习4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5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全面掌握6培养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内在动机7问题的难度要适当8帮助学生正确地表征问题

十二、结合实际说明,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创造性?

在高等教育活动中,教学是培养大学生创造性的主渠道。大量研究证明,个体创造性的高低受制于许多因素,但归纳起来主要包括认知、动力、人格特征和环境四个方面。因此,教师可以有针对性采取相应措施。

1、完善创造性认知结构。(1)帮助学生获取有关领域的知识。(2)有意识传授技法。(3)培养科学实验能力(4)协助发展自我管理的技巧

2、激发创造性动机。(1)确立目标和意图。(2)激发好奇心和探索欲。(3)鼓励自我竞争。

3、塑造创造性人格。(1)、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动机(2)、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4)、树立学生的自信心(5)、确立创造的信念

4、创设创造性环境。(1)、给学生提供心理安全和心理的自由(2)给学生的学习留有余地。(3)开展高水平的学术活动,鼓励和组织各种创造活动(4)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

十三、结合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p310)

1、学校应当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为社会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的高等学校,采取积极措施,创造良好条件,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指导和帮助,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最有效的途径。(1)优化校园文化环境。(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A;开展宣传活动,树立心理健康的教育观念; B;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定期举办专题讲座; C;设置心理教育机构,开展心理咨询服务;D;利用各种传播媒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E;对教职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增强人们的心理健康意识。2.大学生自觉维护身心的心理健康。(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2)建立合理的生活秩序; A;学习负担要适量 B;生活节奏要合理;C:用脑要科学;

3、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1)培养个人的幽默感;(2)增强生活的适应能力;

下载2012年江西省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心理学真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2年江西省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心理学真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