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观点述评_3(5篇范文)

时间:2019-05-14 11:39: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考改革观点述评_3》,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考改革观点述评_3》。

第一篇:高考改革观点述评_3

高考改革观点述评

张亚群 巨玉霞

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改革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加快了我国高校招生考试改革步伐。国家出台了“3+X”高考方案、远程录取、春季高考、完善保送生制度、分省命题和高校自主招生等改革举措,并初见成效。教育与考试理论研究者积极开展相关研究,为高考改革提供决策参考。由于高考改革涉及面广、影响大且专业性强,不同社会阶层、学术视角和不同认识程度的人,对于高考改革的看法往往不一,有的议论不免存在偏颇之处。本文就一些流行观点略作评析,以求教于专家。

一、高考的性质与改革导向

由国家举办统一考试,依据考试成绩、考生档案及个人志愿,由高校择优录取学生,这是我国高校招收新生的基本特色。高考具有选拔性质,尤其是重点高校及热门专业的人学竞争十分激烈。,因此,它常被某些人贬称为“一考定终身”。其实,用“一考定终身”形容当今高考并不确切。如果说计划经济年代大学生包分配,高考有“一考定终身”的色彩,现在学生的终身并非“一考”所能决定的。随着高考年龄限制的取消、保送生制度的完善、春季高考和高校自主招生的试行以及成人高考、自学考试、专升本、考研等途径的拓展,考生有了更多的升学或深造的选择机会。另一方面,即使考人理想的学校、专业,若只是混文凭,缺少真才实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和求职竞争中仍然面临危机。高考为广大考生提供了相 对公平的竞争机制,并非“一考”或“一卷”决定一个人的终生命运。

有人认为现行高考“认分不认人”,“使我们错失许多综合素质一流的可造之材”;主张学美国高校招生模式,以“三合一”方案替代现在的入学方案,既看高考考分,又看高中平时成绩,还看社会活动、学术活动、文体活动、公益义工、工作经历等。美国高校招生模式有值得借鉴之处,但不可能盲目照搬。同样是高考录取,若要参考中学成绩和社会活动,在美国行得通,中国一旦实行却要走样,这在现实中并非少见。其根源在于,教育和招生考试并非独立于世的,它不可避免受到社会和文化传统的影响。有鉴于此,我国高考改革没有现成模式可以照搬,只能走具有民族特色的教育与招生改革之路。

在高考改革导向上,我们应把握社会文化国情和时代发展两大要素。刘海峰教授指出:“教育决策要和文化背景相结合,大学招考改革应充分考虑文化因素的制约,才能使改革不致引发更大的社会和教育问题。川蟠慰元教授认为:随着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人学机会的增 加,高考的功能从选拔性考试走向适应性考试,高考不再是高校单向选择新生,而是高校与考生之间双向互动的选择。这里的“适应性考试”主要包含两层含义:“一是适应多样化的高等教育选择合适的新生;二是适应考生的需求,为考生提供准确而详尽的、能鉴别个人在知识、能力、素质上的个别差异的手段和方法,使考生能够更好地选择合适的高校与专业。’,黝番悬元教授还指出,适应性考试功能观的确立,并不意味着对高考选择性功能的否定与抛弃。“国外的研究型大学,人学要求十分严格(如美国),有的专业型高校,社会地位高,毕业出路好(如法国),竞争很激烈,入学标准也很高。”“在中国,即使高考录取率达到100%,高校招生仍需要通过人学考试。”但此时高考的选拔功能,只是作为高校的局部功能,融人了高考的适应性功能。

如何建立与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相适应的高考模式,这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潘憋元教授、刘海峰教授都提出,针对高等教育多样化,可以采取两种办法:一是分类型考试。现在的高等教育有研究型、专业型和职业型三种基本类型,高考至少可以按这几种类型分别进行统一考试;考试内容进一步多样化,使学生可以在更大范围内选择考试科目,当然,也应充分考虑考试成绩的可比性以及考试成本。二是全国统考加高校单考。从适应性功能出发,高考改革要提高命题的科学性,考试内容既要考知识,更要考能力,包括记忆力、判断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应用知识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还要测素质、测性向,作为高校与考生双向选择的依据。朱永新教授提出,应将国立大学、省立大学、市立大学和民办大学进行分类,独立考试;改变单一的分数决定的方法,把综合评价列人招生评价体系;实行“基础课资格考十相关专业课高校考”制度,前者考语文、数学、外语三科,由全国统考(或高校联考),考试分为多次考试,后者由各高校自定与专业的相关课1一2门。

二、高校有主招生与国家统一考试

高校自主招生是高考改革中又一热点问题。有人以国外某些大学或民国时期国内高校为例,主张废除全国统一招生考试,改由高校自主命题,自行招考;有的则把高校招生自主权比喻为私营企业的原料采购权,声称“要把高等学校原料采购权还给学校”,提出“让一百所大学率先放开自主考试”,自己选择考试时间,半天可以考完。类似的观点不一而足。

由高校自行考试选拔新生,实际上混淆了高校招生目的与手段的界限。高考的目的是为高等院校选拔、输送高质量的新生,高校实行自主办学、自主招生,并非都要自行举办招生考试。将高校招生自主权等同于私营企业的“原料采购权”,显然是武断之论。首先,高校不是企业,高校办学不能等同于企业的生产经营。高校办学是为社会和国家培养专门人才,具有社会公益性质,高校招收的学生并非为学校举办者和管理者的私有财产,可以随意采购、处置。自主招生权所体现的高校意志是与国家意志、社会意志协调、统一的。其次,高校自主招生是学校和考生双向选择的活动。考生不是任凭高校采购的“原料”,他(她)有主体独立性和对高校的选择权,高校在行使招生自主权的过程中,必然受到考生意志的制约。近年来,不少被高校录取的考生主动放弃所获得的升学机会,而报考其他院校,就是有力的例证。第三,高校招生考试不仅是高校自身行为,而且是涉及国家和大众利益,必然要顾及国家意志和社会意志,远非像私营企业老板采购原料那样自由、简单。

对于顾海兵教授的另外一些“高论”,我们也不能苟同。如顾教授说:日本与韩国的“统一高考与我们的统一高考具有本质区别,因为各大学还要另外组织考试”,事实上,统一高考在中日韩招生中只有权重之别,并无性质差异,尤其是在韩国。韩国主要采取统一的“大学修学考试”,约占2/3的大学招生主要依据此项考试成绩及学校生活记录簿;只有少部分大学在此基础上举办单独考试,并不像顾教授信口所说的“各大学还要另外组织考试”。顾教授还言之凿凿地说“:可以肯定的是世界高校招生的趋势(规律)就是人学方式的多元化、选拔方式的多样化,这就类似企业采购原料绝不会仅仅看价格,一元化的统一高考模式当然与此相悖的。”“用某一个俄国考察团赞赏我国的高考制度就认为多数俄国人或很多外国考察团赞赏我国的高考制度也是不客观的。”上述

结论出于想当然,所作比喻也是不伦不类。

对高考改革实际及考试理论稍有研究的人都会知道,当今各国高校招生考试改革呈现两大趋势:一是大学统一人学考试范围不断扩大;二是原来实行高校统一考试的国家或地区,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而逐步实行人学方式多元化,其中统一考试多元中的一元仍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俄国考察团赞赏我国的高考制度并非如顾教授所言属于个别或偶然现象。2003年底,俄罗斯教育科学院院长尼康德诺夫在厦门大学举办的“中华高等教育改革”国际研讨会上,不仅明确指出俄罗斯借鉴中国的统一高考制度,而且还详细介绍了俄国统一招

考的情况。另据报道,2005年,俄联邦进行国家统一考试的地区将达77个,一百多万毕业生参加考试。这是顾教授无法否认的事实。国外统一招考的事例不胜枚举。一贯以中学毕业统一考试作为高校人学依据的英国,近来拟实行高校人学统考。两个主要的国际评估机构正合力推动一种帮助大学识别所有申请者的潜能和相对优势的全国统一考试,因为全国统一的人学考试可以使学生不必为报考不同的专业而参加过多的考试。2005年秋天,英国将实行统一考试试点,如果成功将全面推广。

废除统一高考论者还有一个似是而非的论点:目前的高考制度“是计划经济的最后一座堡垒”,既然已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就应废除全国统一招考;有的甚至还闹出“大陆统一考制是模仿前苏联的结果,带有一点‘洋’味”之类的笑话。殊不知,统一高考并不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它是选拔性考试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高级形式,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同样实行大规模统一招生考试。以发展市场经济来否定统一高考,显然存在片面性。

高校单独招考与统一招考各有其适应范围。高校单独招考的重要特点是标准多元、灵活性大,有利于选拔不同特长的人才。但这种考试成本高,高校与考生的经济负担加重;同时它需要高度的社会诚信和法治作为保障。而由专业化的考试机构实施统一招生考试,尽管存在偏重共性测量等不足之处,但在较大范围内为各校提供了衡量考生文化水准和能力的标准尺度,具有可比性;可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提高人学选拔的效率与信度,减少因经济因素和招生舞弊所衍生的考试不公平现象。统一高考尽管存在某些负面影响,但通过改革是能够扬长避短、逐步完善的。

三、高考反舞葬问题

高考担负着择优选才的重要功能,防范考试作弊,维护高校招生的公平与公正,历来为考试管理部门和社会大众所关注。利用高科技手段组织“集体作弊”,成为当今威胁大规模教育考试安全的一大隐患。有的论者从考试作弊成本的角度,分析2004年河南镇平县高考舞弊案的特点和起因,认为正是现行全国统一的标准试题和考试制度,使得利用现代通讯手段大面积作弊有机可乘。“越是统一、越是标准化的试题,其社会化、大面积作弊的成本就越低。”为此,这位论者提出解决高考作弊的根本办法:一是“减少客观题,增加主观题”;二是“真正实现各高校自主命题、自由招生”,这样会“作弊减少而诚信升值”。

顾海兵教授认为,高校单独组织考试、录取总体上不可能带来腐败,因为,“1950年之前的中国高校都可以单独组织考试、录取也没有腐败成风,资本主义国家的高校都可以单独组织考试、录取也没有腐败成风,为什么社会主义的中国高校单独组织考试、录取就一定腐败成风?我相信,只要民主办学(如招生权要由招办转到院系)、阳光操作,高校或院系单独组织、考试录取,或委托作为第三方的考试中心组织考试是不会带来大面积腐败的。

黄全愈认为:“招生中的‘走后门’现象,其实同招生体系中没有一个合理合法的‘认人,的推荐系统有一定关联。没有‘认人’制度化的渠道,这就给‘走后门’一类民间的、非正式的、不合法的推荐系统,钻了空子。”

上述几种说法虽有差异,但矛头都指向现行统一高考制度。高校自主招考能否防止大面积招生舞弊?高考录取参考中学成绩、平时社会活动及推荐材料,其真实性如何保证?这些关系到千百万考生利益和社会公平、社会稳定的大事,仅靠唱高调式的推测和个人的“相信”

是很难令人信服的;它需要科学的论证、切实可行的制度保障以及强有力的社会监督。老百姓最相信的是眼见为实。历史与现实一再证明,在特别重视人情和人际关系的中国社会,高考招生不是没有正式的、合法的推荐系统,不是不“认人”,而是太“认人”、“人”大于“法”。取消统一考试或改行“三合一”高考录取方案,在缺乏完善的法制和社会诚信保障的条件下,只会为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者大开方便之门,使弱势阶层中的刻苦向学者、真才实学者望权、望钱、望关系而兴叹。“文革”中推荐上大学,前几年保送生制度的异化,当今艺术类高校或专业单独招考引发的种种弊端就是例证。

至于以解放前的高校招生模式作为当今高校单独

招考的依据,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以偏概全。其一,那时的高校及考生数量少,高校单独招考易于操作;其二,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高校招生考试已开始向统一招考演化与过渡;其三,正如教育部考试中心副主任应书增所言:“有人以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高校招生来说今天的事,实际上两个时代的情况是完全不同的,是不能抽去前提条件盲目相比的。”

高考反舞弊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并不是将统一高考改为高校自主招考或“三合一”招生方案就万事大吉了。在市场经济体制不尽完善、法治有待加强、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匾乏的条件下,高考作弊有其发生的必然性。防范和杜绝高考招生考试舞弊,需要综合治理。其保障机制在于,诚信教育与心理预防是先导;立法惩弊及以法治考、以法治招是关键;完善考

试制度是保证;治理社会环境是根本。利用高科技作弊之所以能畅行无阻,关键在于考场管理环节失职。只要监考者切实履行自己的监考职责,场外作弊者则无法将答案传人考场。反之,若监考者放任作弊,高考即使完全改为分省命题、高校自主命题,集体舞弊不是照样发生吗? 在防范大规模考试作弊方面,国外经验值得反思。美国的“教育测验服务社”(ErrS),既承办全美大学入学统一考试(SAT),也在海外各国各地区举办TOEFL、GRE等大规模教育考试。这类考试服务机构同样担负着保证每份考卷安全、准确发送到各考点的繁重工作,也面临着各种高科技作弊的挑战,但迄今并未因防范集体作弊而废止统一的标准化考试。原因很简单,大规模统一考试有着高校单独考试不可替代的功用,不会为了防止大面积、低成本的作弊行为的发生而取消统一考试。与高校单独招考相比,统一招考更利于防治招生腐败。这也是长期实行高校单独招考的俄罗斯高校,近年来在向市场经济转轨中反而大力推动国家统一招考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高考对蔽础教育的影响

大规模选拔性考试对于学校教育产生一定的影响,这是古今考试发展的共性特征。当今高考对于基础教育产生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它促使学校、家庭、社会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形成尊重人才的社会风尚;另一方面又引发片面追求升学率,加重学生的学业和心理负

担,忽视德育、体育等问题。我国已跨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但大众化程度还不高、也不均衡,不同地区及城乡之间经济、教育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总体而言,高等教育特别是优质高等教育仍是社会稀缺资源,选拔性考试在一定范围内将长期存在。减少大规模选拔性教育考试对中小学的负面影响,是当今高考改革的重要目标。

为了矫正高考对于基础教育的负面影响,上世纪90年代我国大力推动素质教育,对于改善中小学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成效。但是,片面追求升学率,中小学生负担过重等问题仍相当突出。为此,有人提出废除统一高考,改行高校单独考试、中学推荐人学等选拔方式。也有论者指出,全国统一高考制度用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教材、统一出题考试和统一标准答案,限定学生只能按一种思维模式来思考,扼杀了儿童的一切灵性和好奇心,束缚了人的创新精神。对此,我们应有理性的、全面的认识。

首先,应正视选拔性教育考试的负面影响,全面认识其产生的根源。高考竞争激烈除了与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直接相关,还与高考的社会功能分不开。从教育社会学的观点来看,考试问题是社会问题,高考竞争实质上是社会地位的竞争。高考的负面影响还有深层的文化根 源,“升学主义”与高校招生考试竞争激烈,是东亚儒家文化圈内一个共同的现象与问题。对于高考竞争,只能采取措施,尽力将其控制在适度、有序的范围内,而不能消灭竞争。即使改为各校单独招考,也难免激烈竞争与“应试”教育。若索性废除考试,改用推荐,这种竞争则演变为权力、金钱、关系等其他方面的竞争。相比之下,以知识、能力为竞争的标准,采用公开考试的方式进行选拔,更符合社会进步的要求。

其次,进行配套改革,努力减少高考的负面影响。考试竞争过于激烈,不利于基础教育的正常发展,必须积极进行综合治理。一要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高等教育,缓解高教供需矛盾。在高等教育毛人学率稳步提升的情形下,高考竞争虽然存在,但在专科及一般本科院校层次,升学竞争性己降低;竞争激烈的只是报考名牌大学及热门专业。这是与社会总体环境及大学生社会地位的变迁密不可分的。二要对用人制度、工资分配等进行综合配套改革,避免单一的用人评价标准,使各层次、各岗位的人才都能各尽其用,获得合理报酬和应有的社会地位。

第三,在高考改革各环节中,考试内容与形式的改革是关键,不断完善考试评价标准。考试内容与评价标准的改进,关系到对中学教育教学的积极导向,关系到人才选拔的质量与效应,关系到高校创新性人才的培养,而考试时间的变更仅涉及考试的操作性问题。当今

高考的内容和形式,基本上反映了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高考注重综合能力考察,也是与教育改革趋向相一致的。

高考改革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兼顾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多因素的影响,不能抓住一点不及其余。高考改革既应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也应从国情出发,立足本国实际;既要有利于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要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同时还须遵循考试自身的发展规律。多一些实实在在的研究,少一些空泛而偏激的责难,把握改革的正确导向,切实促进多样化人才的培养与选拔。

第二篇:教材改革几点观点

教材改革观念变革与教材开发

●作为教材的主体部分的学校教科书,在我国仍是依据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编制的,但在课堂中将不再扮演不可替代的角色。教科书和教材的选用制度的逐步变革,也将给未来教科书的建设事业带来巨大的冲击和变化。学校和教师对教科书的选择,最终将使教科书的发展摆脱桎梏,真正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适应不同学生的发展,形成多种有特色的教材体系。

●编制系列教材是教材的发展趋势,必须发挥文字、音像、网络等不同教学媒体的综合作用。单独的一本教科书,已越来越不能满足学校教学的要求,还应当包括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和要求,以及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设计出来用于呈现、解释和提供资料与技能训练的必不可少的练习册、操作材料、图表、识字卡和其他包括电子音像读物在内的材料。

●教材应最大程度地满足教师的专业创造,满足教师的教学创新,引导而不是禁锢、规范而不是限制教师利用教材对教学进行建构和创造,是教材编制不容忽视的问题。教材编制的主要目的,不是为教师提供“法定”文件,让教师屈从于教材的要,求,而是定位在为教师的教学服务;为教师精;心打造和提供可资利用的课程资源。

我国现有的学校教材体系面临着各种问题和挑战,如何使教材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如何使教材更加有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需要我们建立新的教材观。教材改革的理念或观念,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种实践行动指南。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需求;教材内容的组织应多样、生动,有利于学生探究,并提出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的建议。作为教材的主体部分的学校教科书,在我国仍然是依据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编制的。但随着现代大课程与教学观的建立,文字教材将不会再像过去一样,在课堂中扮演不可替代的角色。教科书和教材的选用制度的逐步变革,也将给未来教科书的建设事业带来巨大的冲击和变化。学校和教师对教科书的选择,最终将使教科书的发展摆脱桎梏,真正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适应不同学生的发展,形成多种有特色的教材体系。

对新教材的理解和把握,需要我们在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层面上,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认识,从而指导对教材的开发、选择和使用。

教材改革的整体观:

走向整合

*关键字:整合、人性化、系列化

建立综合化的、整体的、整合的或统整的课程,是新课程改革的价值追求,也是教材改革的重要目标。如何在教材设计和编制中贯彻整合的理念和要求,是教材改革摆脱以往那种巨大的物性化的学科惯性,而走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人性化设计的关键。

学科教材的改革也要纳人中小学教材改革的整体中加以考虑,树立学科教材改革的整体观。学科教材改革首先需要明确自身的定位,看到学科教材在教材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学科教材设计需要更多地研究学科规律和适应各学科的普遍规律的相互关系,研究和把握学科之间知识、技能的迁移和横向联系,研究和把握知识的局部和知识的整体之间的关系,切实增强教材的整体性,注重学科内的综合和学科间的整合,防止学科分化过细、彼此孤立隔离、内容重复和脱节。学科教材的设计,也要在把握21世纪社会对人才的素质需求的前提下,研究本学科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教材的整合,既要克服学科本位的狭隘的倾向,但也要防止学科教材非学科化的倾向,不能否认学科体系的作用和魅力。学科教材的改革,只有考虑学科自身的特殊性,并把自身的改革放到更大范围中去考虑,才能在整合中获得平衡。

新教材的系列化设计是教材整合的具体体现。以人教版教材为例,教材设计的方向是力图发挥义务教育新教材学科齐全的优势,加强不同学科教材设计之间的相互联系,聚合不同品种和类型教材的不同特点,使教材在系列化的基础上形成合力。

首先,注意各学科教材的相互关联和配合。只有把各学科教材有机地协调起来,才能达到使他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的。各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特点,但必须有整体的考虑。因此,每一门学科教材的编写,都要注意处理好本学科不同年级之间的纵向联系、同年级不同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既要加强本学科各年级教材有计划的统一安排,又要注意各学科教学内容之间的分工与配合,考虑各学科教材配合起来以后的总体效果。

其次,编制系列教材是教材的发展趋势,必须发挥文字、音像、网络等不同教学媒体的综合作用。因为,教科书并非惟一的教学媒体,也不总是最佳的媒体。单独的一本教科书,已越来越不能满足学校教学的要求。一套完整的教材,不仅应当包括课本,而且还应当包括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和要求,以及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设计出来用于呈现、解释和提供资料与技能训练的必不可少的练习册、操作材料、图表、识字卡和其他包括电子音像读物在内的材料。

教材改革的学生观:

改善学习

*关键宇:学材、主动、建构、体验、发现

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向,是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心任务,这实际上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培养日标上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从过去强调接受、继承的学习观和教学观,转变为强调主动探究、积极体验和发现的学习观和教学观。基础教育的教材改革和建设,也要因此而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方向。

对教材设计者和教师而言,学生不再是教材的被动的受体,而是对教材进行能动的实践创造的主体;教材不再是只追求对教育经验的完美的预设,而是要为学生留有发展的余地,使教材编制过程本身延伸到课堂和学生的学习之中。以往教材的设计,对学生因素考虑的欠缺是显而易见的。一些学科的教材受到难度和深度等限制,仅仅是教师“教”的材料,离开教师的帮助,学生对教材的学习和理解常常产生不可逾越的困难。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媒介,教材要成为“学材”,需要去掉生硬和冷冰冰的面孔,增加对学生的亲和力。教材要提供丰富的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兴趣出发并体现这种已有经验和兴趣,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索、思考和研究的过程;要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从学科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要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在学习活动的设计上提倡主动的、建构的、体验的、发现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教材改革的教师观:

改进教学策略

*关键字:教学法、创新、专业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和主要媒体,教材设计的类型、教材的组织方式与教学策略和方法有着直接的密切的关系。根据我国的国情,一套好的教材设计,往往需要把教学策略和方法即教材实施的方法包括在教材设计之中。一般来讲,这些具体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最好要渗透到教材的组织排列上。关注教师教学的新教材,必须重视对现代教科书的教学法功能的研究。

教科书所具有的教育功能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教科书是绝大多数学生获得知识的最重要的源泉,是教育内容的集中体现。课程标准的制订者强调提高学生所学的种种科学知识的理论水平,这种努力必须以教科书的形式体现出来;另一方面,教科书又是一种最重要的教学手段。它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掌握学科课程标准规定的范围之内的各种基础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进行创造性独立思考的能力,了解所学的学科,寻找并找到本学科所必需的信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教科书还应当针对具体教学内容,体现好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有助于教师完善教学过程。新教材的编写应重视从教科书的设计和编排上引导教学策略方法的改革,帮助和促进教师运用启发式教学。教材最大程度地满足教师的专业创造,满足教师的教学创新,引导而不是禁锢、规范而不是限制教师利用教材对教学进行建构和创造,是教材编制不容忽视的问题。教材编制的主要目的,不是为教师提供“法定”文件,让教师屈从于教材的要求,而是定位在为教师的教学服务,为教师精心打造和提供可资利用的课程资源。教材无论编制得多么出色,它依然只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被加工和重新创造的对象,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需要加以利用的课程资源,尽管它是一种主要的资源。

同样教材的呈现方式也因考虑教的需要和创造而改变,为此,必须研究教材的呈现方式,改变那种将所有事实和原理全部直接呈现的方法,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给教学留有余地。教材不是教师的“圣经”,而是教师要去加工和创造的东西,教材设计要有意识地引导教师能动地乃至个性化地解读教材。教材改革的技术观:

从传统到现代的嬗变

*关键宇:信息技术、动感、交互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中小学教材是课程的主要承载体,是组织学校教学工作的主要媒体。对教材的概念,早已不是局限于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的范围,而是指以文字教材为主体,包括音像与电子教材以及网络上经过加工和组织的信息。教材从一种被认为是静态的信息,开始逐步包含动态的交互的信息。文字教材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不可能承载全部的教学任务,教材的范围可以说是大大地扩展了。对于教材改革来说,最重要的是信息技术正在持续地改变着人们的基本思想方式和获取知识的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21世纪个人所要获取的知识,从广义上讲可能将必须通过信息技术才能得到。因而,信息技术对现行纸质媒体教材占主流地位的挑战更是直接的和可预见的。充分考虑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发展的教材设计,有利于加速和改善学生对世界的理解,激发学习兴趣,增加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使教学形式更加活泼,提高学习效率。这种与信息技术密切结合的教材将不可避免地冲击乃至改变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传统的课堂教学面临巨大的挑战。在班级授课制的情况下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和个别化教学,一直是教育先哲们和当代教育实践者们的追求,这种追求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和学校都是50人左右甚至人数更多的大班教学的情形下,更是遥不可及的梦想,交互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似乎又带给因材施教和个性发展以新的希望。

可以预见,信息技术发展对教育和课程将带来的变化,教材设计也必将做出重大的改变,教材建设将逐步摆脱单纯纸质媒介的状况,发展出多样化的教材形式,教材的触角将迅速延伸到多媒体和网络,动感的、交互的多媒体教材将成为教材开发的新领域。计算机本身已不单纯是一门课程或技能,而是与所有课程有关的课程工具。信息技术将使教材发生巨大的变革,融文字、声音、动画为一体的电子教科书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加速和改善学生对世界的理解,激发学习兴趣;现代信息技术将改变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增加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使教学形式更加活泼,提高学习效率。用多媒体制作的教学节目,可以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和个别化教学;多媒体计算机通过联网能够进行远距离教育和教学,可以使学校教育进入家庭之中。

第三篇:有关高考改革

高考改革的“路线图”要选好试点逐步推进

[导读]在2013年3月7日全国人大教育界别联组会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曾表示,高考制度还是要坚持,因为完全取消了高考,会让当官的、有钱的占便宜,穷人占不到便宜,所以不能取消,但要改革。

编者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考试招生制度涉及千家万户,一直受到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高度关注。本版邀约有关专家撰写解读文章,以期帮助读者学习领会《决定》精神,促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贯彻落实。

■刘海峰

高考有如一把双刃剑,是一个利弊兼具且利弊都十分显著的考试制度,高考改革总是受到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论述,又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坚持高考,改革高考

《决定》中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主要有以下几点: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或注册入学。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高考制度不坚持不行,不改革也不行。在2013年3月7日全国人大教育界别联组会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曾表示,高考制度还是要坚持,因为完全取消了高考,会让当官的、有钱的占便宜,穷人占不到便宜,所以不能取消,但要改革。要改革现在的考试方式,使学生能健康全面发展。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最综合的改革,这涉及人才培养模式、教师教书育人和学生全面成长,涉及国家怎样选拔人才。

之所以要对社会大众认为相对最为公平并且十分拥护的高考制度进行改革,是因为任何制度长久实行之后都会出现积弊。这在中国考试史上看得很清楚。早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就已出现过考试制度利弊存废的争论。《旧唐书郑覃传》记载,唐代开成初年(公元836年),唐文宗有次在与宰相郑覃讨论进士科和机构改革时,指着面前的香炉说:“此炉始亦华好,用之既久,乃无光彩。若不加饰,何由复初?”唐文宗用眼前非常具体的器物来说明

人才选拔制度经过一段时间需要改革的道理。唐代是中国实行科举制度的初期,在多年运行之后,考试选才的利弊已经显现,因而讨论的一些问题与今天关于高考利弊的争论十分类似。高考在中国有多方面的使命与功能,一是科学选拔人才,为高校选拔合格新生,保证高校生源的质量;二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促进中小学生努力向学,提高民族文化水平;三是维护社会公平、坚持社会公正、稳定社会秩序;四是促进社会阶层流动,参加高考长期以来是平民子弟向上流动的一条重要渠道,高考造成大范围的人才区域流动。

同时,高考又有许多弊端,对中小学教育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如有些高中在“备战”高考期间对学生实行准军事化管理,主要采用题海战术,学生有如“考试机器”,学校类似于“高考军营”或“高考工厂”,片面追求升学率,尤其是强力追求“一本率”甚至“北清率”,只抓智育而忽视德育和体育,扭曲了高中教育的目标,因此高考制度必须改革。

近年来,尽管高考录取率不断攀升,多数考生应试的压力并没有减轻下来,高考的局限和弊端仍然存在。高考制度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内容和形式,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发挥出正向功能,减少对基础教育的消极影响。

高考改革的主要方面

《决定》中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表述是对教育规划纲要第十二章《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部分内容的具体化,实际上类似于高考改革的“路线图”。

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是针对目前招考合一的模式提出来的。现在基本上都由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教育考试院或招生办公室负责高考的实施,同时负责录取。高等学校没有多少招生自主权,特别是实行平行志愿的省份,高校的任务大体上就是接收省级招考部门网上发来的考生档案。改革的目标是由专业机构组织实施考试、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录取,使招考相对分离。与此同时,还要有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

推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是这次招考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实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之后,便可以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或注册入学。因为有了全省统考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作为审核录取基础,一些职业院校便可以采用注册入学或申请入学的办法,不必参加高考。

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是高考改革的主要目标,也是一个实现难度比较大的目标。多元录取是指根据学生的高考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来择优录取。所谓综合评价,就是综合考生平时的学习成绩和素质、表现来进行评价,以突破现在高考制度对学生评价完全依靠分数的局限。其实,中国的高校招生录取文件从来都强调要“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但实际上几乎完全是“以分取人”,实行平行志愿投档模式之后,更是将分数的重要性推到极致。在中国

这样一个人情社会和诚信体系还不够完善的环境下,如何达成综合评价多元录取体制,还需逐步试行以看效果。

至于减少统考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等举措,更是这次高考改革引人注目的热点。对于外语科目考试社会化已有较多共识,而减少高考科目、不分文理科,还需在试点的基础上谨慎推进。因为减少高考科目不见得就能减轻想上高层次大学的考生的负担。日本的高考并非一锤定音,考生不仅要参加日本大学入试中心举办的“全国共同学力第一次考试”,还要参加各大学自行组织的考试。尽管早已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但日本还是流行着“四上五落”的说法,意思是说要考上一流大学,一天睡4个小时就能考上,睡5个小时就会名落孙山。“四上五落”的说法后来也传到韩国。这是常模参照考试或选拔性考试的必然规律,因此对那些想考上一流大学的考生而言,减少高考科目并不能减轻学习负担,即使只考一科,也会努力到极限。而科目太少的话,为了保持考试的区分度,势必导致试题难度不断加大,不得不出偏题或怪题,否则无法区分、选拔优秀考生。选好试点,逐步推进

高考是各种教育矛盾与社会矛盾的集合点,改革任务复杂艰巨,“牵一发而动全身”。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无论多好的改革方案,都不可能使所有人都赞同,也不可能解决所有应试问题。

现在高考改革的“路线图”已经大体制订出来,如何才能达到“路线图”所标示的图景?《决定》只是提纲挈领地表述了高考改革要点,真的落实还有待出台更细化的实施方案。高考改革的重要原则之一是实践可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改革的设想和政策的出台不仅要符合教育原理,还要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理论上正确不一定是可行的,只有可行的才是有效的。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决定》中提出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要选择条件较好的或较合适的高校进行试点改革,在试点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推开,这样才能使高考改革稳步前进。

另外,很重要的是转变招生考试观念,这需要一定的宣传发动,使大学教师和管理人员有一定的思想准备。如果广泛实行自主招生,打破完全以统一考试分数决定录取的模式,中国许多大学教师就得像一些国家的大学教师那样,花精力为招生服务。以往一般高校教师对招生考试改革不太关心,高教研究界对高考改革研究也重视不够。当自主招生、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等逐渐铺开之后,招生是一件相当复杂、工作量很大的事,许多问题需要高校来解决和研究,院系教师不应置身事外。

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统一考试会逐渐减轻其绝对权重,但还将成为中国高校招生的主体。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与发展受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制约,这是一个规律,不可能脱离中国的国情来实行某种招考制度。在招生考试领域,管理权力小于法律,法律小于规律。

不符合规律的设想,即使愿望再美好,也无法贯彻落实。只有符合招生考试规律、符合主流民意的改革,才可能长久实行下去。(作者系厦门大学考试研究中心主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第四篇:高考改革

2017年天津高考改革方案

4月28日,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天津市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委主任王璟,市教育招生考试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孙志良,市教委副主任孙惠玲介绍和解读了本市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并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根据方案,从2017年高考开始,在现有英语听力两次考试的基础上,实行高考英语笔试两次考试,取笔试和听力各两次考试中较高的分数,计入高考总分;

从2020年起,高校招生依据统一高考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进行录取。

从2017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开始,将取消文理分科,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分为合格性考试与等级性考试。合格性考试实行全科设置、全科开考,学生根据要求在每学年自主选择考试科目;等级性考试由学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科目中自主选择3门作为等级性考试科目。

从2020年开始,统一高考录取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科目成绩组成。

方案提出,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将与统一高考相对分开,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评价方式,从2017年起,春季招生将成为市属高职院校在津招生的主渠道。

同时,创造条件逐步减少高校招生录取批次,完善平行志愿投档方式,探索高校与学生双向选择的录取模式。

政策解读

关于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有哪些具体措施?

根据国家统一部署,我市已于2015年4月出台了《天津市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实施方案》,大幅减少、严格控制高考考试加分项目,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

取消了全部7项鼓励类加分项目,保留了4项全国性扶持类加分项目,完善了1项地方性扶持类加分项目。同时,进一步严格加分资格审核,严格认定程序,严格监督管理,做好信息公开公示。

在录取方式上有哪些改进和完善?

统一高考继续实行成绩公布后填报志愿方式,创造条件逐步减少高校招生录取批次。完善平行志愿投档方式,探索高校与学生双向选择的录取模式。根据教育部统一部署,探索应用型本科专业通过春季高考招生的录取办法。

高考综合改革的主体内容有哪些?

高考综合改革主要涉及到考试科目和招生录取机制的调整。

一是改革考试科目设置。从2017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开始,取消文理分科。从2020年起,统一高考科目调整为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一高考时间安排在每年6月份。英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

二是改革招生录取机制。探索依据统一高考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

从2020年起,统一高考招生录取总成绩由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一高考科目成绩和3门学生自主选择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科目成绩构成,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基本依据。统一高考招生录取总成绩满分750分。其中,语文、数学、外语每门满分150分,3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科目每门满分100分。

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成绩在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时,是如何细化和计分的?

等级性考试成绩在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时,每门科目成绩由五等细化为

A、A、A、A、A;B、B、B、B、B;C、C、C、C、C;D、D、D、D、D;E共21级,分别占2%、3%、4%、5%、6%;7%、7%、7%、7%、7%;6%、6%、6%、6%、6%;5%、4%、3%、1%、1%;1%。其中,A为满分100分,E计40分,相邻两级之间的分差均为3分。

高考综合改革在哪些方面扩大了学生的选择权?

一是升学途径。学生可根据实际情况,在自主招生、统一高考和高职院校分类考试等多种方式中选择比较适合自己的升学通道;同时,积极探索实行高校与学生双向选择的录取模式。

二是考试科目。在统一高考招生中,学生可根据本人兴趣特长和拟报考学校及专业要求,自主选择等级性考试科目;在春季高考中,学生可以选择职业技能考试的类别及英语科目的考试项目。

三是考试次数。在统一高考英语科目考试中,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考试次数,且取最高1次考试成绩计入高考总分。

四是考试时间。在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中,各科目考试分散在高中三年,随结随考随清,每实行全科开考,学生可以根据学习情况和自身实际选择学业水平考试各科目的考试时间。

高考综合改革对现行高中教育将会产生哪些影响?

一是对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形成有利条件。在课程设置上,高中学校可以在选修课程,特别是在校本课程的建设上形成鲜明特色;在教学安排上,可以根据本校学生的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科目选择情况和师资情况,在必修课程的教学上形成特色,建设精品课程。

二是对高中阶段的选择性教育具有提升和推动作用。学习的选择性是高中新课改的重要价值取向和改革目标。等级性考试科目的选择性,将促进高中课程的走班教学,从而有利于学生实现共同基础上的有差异、个性化发展。高职院校春季高考实行 “文化+技能”的评价办法,有利于中职学校强化实践技能培养,有利于普通高中开设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程,有利于普通高中和中职教育的融通发展。

三是对中学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不分文理和评价体系与机制改革,学生可以文理跨界混搭选课。一方面扩大了学生的选择权,另一方面促进学生文科思维能力和理科思维能力的融合碰撞,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利于实现全面发展。

高校招生录取会不会取决于语数外统一考试科目成绩?

不会。根据《实施方案》,学生的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与现行高考“3+综合”的总成绩相同,语文、数学、外语分值未变(每科150分,共450分),学生自主选择的等级性考试在计入高校招生总成绩时的分值也未变(每科100分,共300分)。同时,等级性考试科目成绩在A、B、C、D、E等的基础上又细化为21个等级,提升了等级性考试的区分度。

语文、数学、外语三门统一考试科目是对学生的普遍性要求,是对学生基本素质的考查;而等级性考试的3门科目是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的,能够反映学生的兴趣、志向和学业专长。

高考英语一年两次考试是如何安排的,将如何计分?

从2017年起,在现有高考英语听力两次考试的基础上,实行高考英语笔试两次考试,为学生提供两次机会,为其他科目实行两次考试积累经验。英语科目成绩取笔试和听力各两次考试中较高的分数,计入高考总分。

2017年、2018年和2019年的高三学生第一次高考英语考试(含两次听力考试)在每年3月份举行,第二次高考英语考试(不含听力考试)在6月份统一高考时举行。

从2020年起,高三学生第一次高考英语考试(含两次听力考试)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同期举行,第二次高考英语考试(不含听力考试)在6月份统一高考时举行。

在津招生高等学校何时公布招生要求?

从2017年起,在津招生的高等学校要统筹考虑办学定位、学科专业特色、人才培养需要和生源情况等因素,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科目中,分专业(类)或学科门类提出选考科目要求(最多不超过3门),以及综合素质评价的使用办法。从2020年起在招生录取中使用。学生满足其中任何1门,即符合报考条件。

启动高考改革后,学生如何填报志愿?

学生在选报志愿时,自身的等级性考试科目与招生院校的科目要求至少要有1门相一致,方可报考。同时,还要关注招生高校对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的具体要求,综合考虑自身兴趣特长和高校选才要求进行填报。

若高校没有确定等级性考试科目范围,表明学生在报考该专业(类)时无科目限制,均可报考。但要注意:由于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是由统一高考科目成绩和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科目成绩构成的,所以学生仍需参加学业水平等级性科目考试,以获得相关成绩。

《实施方案》何时开始实施?

《实施方案》规定的各项改革内容和要求,将分年逐步实施。

2016年继续推进九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校自主招生改革、深化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改进录取方式,改革监督管理机制等,并选择部分区县试点实施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2017年开始实施英语科目一年两次考试,逐步合并录取批次,并从2017年高一年级开始全面实施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

1、天津高考改革不分文理科

天津今年全面启动的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中,将建立完善的“两依据、一参考”(两依据指高考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一参考指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综合评价体系,考生的相关特长、突出事迹、优秀表现等情况将如实记入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供高校录取时参考。

根据2014年公布的《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到2020年,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教育部发布的《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也表明,未来的高考成绩将是“3+3”模式,也就是说,除了语、数、外3门高考科目之外,学生需要选择3门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共同组成高校录取成绩。

2、2016年天津高考全部分科目使用天津卷

从目前来看,天津还没有使用高考全国卷的明确时间表。26个“全国卷”使用省份不含天津,明年天津高考将延续自主命题,维持使用“天津卷”不变。3、2016年天津高考录取批次二本三本合并

2009年以来,继浙江、天津、山东、福建等省份取消三本批次招生,二本、三本合并录取,就意味考生能填的志愿也减少了。往年上了二本线的考生可以二本填写6个平行志愿,三本填写6个平行志愿,今年就只有6个志愿可以选择了。往年这部分考生即使没被二本院校录取,也还有三本院校作为保底,而今年这样的保底不再存在,考生需要慎重考虑,照顾到两个层次的学校。

二本与三本合并为一个批次录取,对考生来说是好消息,取消三本,拉低了二本线,上二本线的考生将扩大很多,应该说受到冲击最大的是原来高考分数在二本线上0―15分的考生,这部分人,按原有二本、三本分开招生的时候来说,有机会录取二本院校,即使不行,往下报三本也可以走很好的三本院校,但如今,这群人再想读原来的二本院校就变得很难了,即使在原来的三本院校里也未必会读到好学校、好专业。

4、天津高考改革之加减分项目

目前,五类依然具备高考加分资格的考生是:

1、烈士子女;

2、边疆、山区、牧区、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少数民族考生;

3、归侨、华侨子女、归侨子女和台湾省籍考生;

4、自主退役士兵;

5、在服役期间荣立二等功(含)以上或被大军区(含)以上单位授予荣誉称号的退役军人。

从今年1月1号起,天津已经取消了包括奥林匹克竞赛、科技类竞赛、市级优秀学生、重大体育比赛前六名,二级运动员、市级优秀学生干部、两次以上市级三好学生等全部7项鼓励类高考加分项目。保留了“烈士子女”、“归侨、华侨子女”、“自主就业退役士兵”等这样四项全国性扶持性加分项目。此外对于少数民族考生的地方性加分政策,天津市也做了调整,今后将只适用于天津市属的院校在天津招生。

天津市完善了“少数民族考生”1项地方性扶持类加分政策,2015年1月1日起,只适用于天津市属院校在本市招生时使用,加分分值为5分。该市“少数民族考生”照顾政策属于地方性政策。

第五篇:高考改革

2014-2016高考高招举措及时间规划——2014 1坚持2013年命题方向

2014年高考命题要坚持2013年命题方向。继续调整试卷结构,把握好学科间的平衡。确保在2013年的基础上稳定、持续深化发展,使考试内容改革成效随时间显现更加充分。

2.调整志愿设计及投档方式

从2014年起,本科志愿填报实行本科批次平行志愿填报方式。即对本科一批、二批、三批的志愿设置由原来的4所学校扩大到5所学校具体为:每批次第一志愿为2所平行的学校。第二志愿为3所平行的学校,第一志愿、第二志愿,均采用平行志愿投档方式。在每个批次一志愿和二志愿录取完成后。公布未完成的招生计划,在进行征集志愿填报及录取。

高考本科志愿仍在考前填报

3.2017年改革前的准备工作

(1)公布2017年高考高招综合改革方案;

(2)研究并确定公布2017年本科招生院校对考生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及成绩要求的方案;

(3)英语科目社会化考试命题,标准化考场建设等工作;

(4)制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方案;

(5)利用会考成绩进行高职有条件注册入学探索;

(6)调整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和评价结果报告方式

2015年

1.在北京市规划的生态涵养区和城市发展新区设本科专项招生计划。(招生对象:条件另行公布)将参加本科一批部分招生学校在京招生计划划分一定比例定向投到生态涵养发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提高这些地区升入本科一批高校的学生人数,从而加大学生在本地接受基础教育的吸引力。在持续改善教学条件和提高师资水平的同时,不断提高当地教育教学质量。

2.外语科目一年两考社会化考试实施。其中,英语科目听、说部分占全

卷的40%,阅读写作等占全卷的60%。外语成绩实行等级制计分分为A、B、C、D和E五个等级,其中E为不合格。5个等级折合成分数加入高考总分对应分值为:

A——120分B——100分C——80分

D——60分E——40分

3.2017年改革前的准备工作

(1)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

(2)利用会考试、成绩进行高职有条件注册入学全面实施

2016年

1.本科院校招生考试基本形式

高考总分为750分。其中,语文满分180分外语(社会化考试)满分120分其他科目分值不变。

2016年高招录取首次使有外语科目社会化考试成绩。取最高一次等级成绩计入高考总分(最高等级成绩超过一次时取最近一次的最高成绩)

2.实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3.健全高中学生综合素质综合评价制度。

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适应中高考改革,学校教育要着重注意四个方面。一是:要学科确定作业内容和形式。鼓励老师结合学生特点安排个性化作业。二是:向宽和活的教与学的方向调整,以适应宽和活的考试方式,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三是:每个学生不能偏科。初高中都要全面发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快乐成长 四是: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安排要面向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提供更多的服务,我们将减少教育行政部门的主导的统一测试、对学校考核的评比,全面推进依法治

校,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因此特别要求学校不要再着眼于各种考试评价和评优安排本校的教育教学,要真正从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角度安排教育教学工作

关于2015届初中、高中毕业年级工作

2015年中招最大的变化是高中分配指标调高到40%。高考是在北京市规划的生态涵养区和城市发展新区设本科专项招生计划应对学生加强报考指导

关于2016届初中 高中毕业年级工作

是当前的初

一、高一年级。2016年是北京市过渡方案与全国方案对接的交接点,初中毕业生届时将会面临调整语文和外语分数,要将2014、2015年命题改革思路进一步固化扩大,落实在语文增分和英语听力比例的扩大上。因此当前初一要组织好相关学科教研组,密切关注教学进度,共享教学和评价资源,学习领会考试说明的思路和方向,在起始年级的教学中调整教学

2016届高三毕业生面临外语考试社会化试点问题。2015年下半年开始试点实施。因此,2015届的高三在当前的教学进度上可以适度调整。学校要在今天底之前做好英语分层教学和该年级学生部分学科走班制的制度设计和资源储备。

下载高考改革观点述评_3(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考改革观点述评_3(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8高考改革

    2018高考改革 教育的不断推进,高考改革趋势明显。国家教育部先后出台了有关高考的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加分项目瘦身与自主招生三个重磅文件,引起社会极大关注,也带来......

    高考改革还在调研所有观点都能发表 (北京翻译学院)文档

    高考改革还在调研所有观点都能发表 昨天,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小组讨论时,全国政协常委、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葛剑雄在会议间隙,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高考改革方案治标不治本、......

    浅谈管理高考科目设置三十年改革理念及政策述评(合集五篇)

    http://www.xiexiebang.com/     掌握NE5000E/80E/40E产品的体系结构 掌握NE5000E/80E/40E的单板构成 掌握NE5000E/80E/40E换板操作 了解NE5000E/80E/40E升级操作 高考科目......

    高考英语作文 观点类

    高考英语作文 观点类1.正反观点式议论文模板 导入: 第1段:(导入话题) (观点有分歧) 正文: 第2段:Most of the students are in favour of it.(正方观点) .(列出2~3个赞成的理由) 第3段......

    2013年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述评

    扬鞭催马开新局 —— 2013年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述评 《 中国教育报 》 2013 年 12 月 28 日 1、2 版 回眸2013年中国教育,改革是最受人瞩目的关键词。 从党的十八大提出‚......

    2014河北高考改革

    2014河北高考改革 2014河北高考改革是关于2014年河北省普通高考改革相关消息,其中河北高考改革将会在2015年公布,对比2014河北高考将有七大变化。 由武汉外语外事职业学院整......

    高考改革(5篇)

    改革现在北京和江苏地区先行的原因?(薛) 英语作为一种外来的工具性语言却在高考中占着和汉语语文教育同样大的比重。对英语教育的过度重视,使社会上各种英语补习班,把英语作为各......

    高考改革调查报告

    高考改革 对于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说,高考或许就是改变自己命运的一次人生考试,或许就是自己走向人生成功第一步的考试,或许就是自己为理想拼搏奋斗的一次考试。太多的或许让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