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1994年中学历史教学方法改革述评 论文_政治论文

时间:2019-05-12 08:36: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1976——1994年中学历史教学方法改革述评 论文_政治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1976——1994年中学历史教学方法改革述评 论文_政治论文》。

第一篇:1976——1994年中学历史教学方法改革述评 论文_政治论文

一 改革的特点 1979年以来,中学历史教学方法改革有了很大的发展,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据对《历史教学》、《历史教学问题》、《中学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中学历史》、《教育研究》、《课程·教 材·教法》、《教学通讯》、《教学月刊》等杂志以及各师范学院学报和有关中学历史教学专著的统计,首次 倡导的,并成一定体系的教学方法改革有72项,这72项可以分为九类。第一类,对传统讲述法的革新、有启发式讲授法、层次分析法、答疑教学法、对偶标题法、数字编排法、词语揣摩法等14项。第二类,以改革课堂教学结构为特征的实验,有四段式教学法、“读理练”三段教学法、“读讲议练”教 学法、“读讲议看练”五字三段教学法、“自学、精讲、练习”三步式教学法等16项。第三类,历史图示教学法,有概念系列图示法、图示启发法、网络纲要信号法、三段式图表法、多维信号 示意法等18项。第四类,借鉴、引进国外新教学方法,结合国内具体实践进行创新的有情景教学法、黎世法六课型单元教 学法、卢仲衡自学辅导教学法以及综合程序教学法等4种。第五类,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引进,有系统方法、计量研究法和积累法等3种方法的应用。第六类,情感教学。以北京三中朱尔澄老师为代表的,将知识、情感、哲理融合在一起的“深入浅出、寓 理于情、以文助史、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上海市也有几所学校进行实验,并制定历史学科情感目标。第七类,目标教学实验,将美国布鲁姆目标教育分类的思想引进和移植到历史教学当中。第八类,现代化教学技术进入课堂,有电化教育手段和计算机辅助教学2项。第九类,其他教学方法的实验,有作文教学法、读书指导法、立体教学和四环一体教学法、历史结构法、物证教学法等13项。上述教法的改革有以下的特点: 第一,覆盖面广。首倡上述72项改革的教师和学校分布在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而进行这些实验的学 校差不多遍及全国。有5项以上改革的地区是:北京(7项)、上海(12项)、江苏(6项)和湖北(6项),这 些数字说明,北京、上海是全国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中心,而北京等4个省市,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同样 也是中学历史教法改革比较活跃的地区,这就是说,教学改革往往与经济发展是同步的。第二,不断深化。72项改革中,1985年以前提出的有5项,占全部改革项目的6.9%,分属于九类改革中的三 类,正是这些改革,敲起了中学历史教学方法改革的锣鼓。以四段教学法为例,自1982年茅蔚然先生提出要科 学地规划课堂结构以来,这类以改革课堂教学结构为特征的改革实验已发展到16项。第三,一线教师积极参与。72项改革中,由一线执教的中学历史教师提出的有33项,占全部改革项目的45 %。这个数字说明,中学历史教师参与教学方法改革的积极性是很高的,他们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熟悉教材,了 解学生,是进行教法改革的中坚力量。第四,发展不平衡。首先是地域分布不平衡,改革实验多在大城市和经济发达的地区,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湖北、广东等7个省市改革的项目共22项,占全国改革项目的58%。其次是各改革实验项目发展 不平衡,有的改革规模较大,参加者众,已成体系,如历史图示教学法;有的改革项目只是个别教师经验的升 华,理论探索不够,这样的改革数量是不少的。第五,改革的多样性。从上述改革的分类就可以看出,15年来,中学历史教学方法的改革既有对传统讲述 方法的革新,也有对课堂结构的改革;既有将国内外新教学方法的引进,也有独具特色的历史图示教学法。二 几类影响较大的改革 上述九类中学历史教学方法改革中,较有影响和较为普遍的改革是:对传统讲述法的革新、以改革课堂教 学结构为特征的实验、历史图示教学法和目标教学实验。

(一)对传统讲述法的革新。讲述法是教师用语言配合板书传授知识的方法,这种方法是中学各科教学中常用的,更是中学历史教学的 基本方法。这是由历史知识的具体性和不可重复的过去性所决定,要在课堂上重现历史发展的本来面目,离开 教师生动具体的讲述是根本不可能的。用讲述法传授历史知识一是系统性强,二是信息量大,而且其他任何教 学方法都要辅之教师的讲述。因此,讲述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这种方法也有严重 的不足,这就是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学生在课堂上活动少,不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实践中,不 少教师把讲述法变成了“满堂灌”或“一讲到底”,成了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障碍。15年来,广大教师对讲述法进行了革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转变观念,实行启发式教学。例如,新疆钱放老师1986年提出“启发式讲授法”,认为启发式讲授法既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遵循学生的认知 规律,系统讲授科学知识,并授之以法,发展智能;又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之感应教师的思路,即时反馈,触类旁通,以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具体的做法是:观察想象—掌握史实 ;分析综合—形成概念;概括归纳—总结规律;揭示矛盾—活跃思维;授之以法—发展智能;状形动情—激发 思想;运用迁移—指导实践。第二,用各种方法组织、概括教学内容,加强其系统性、逻辑性和可接受性。北 京赵恒烈老师提出的“层次分析教学法”是将教学内容的某些部分,如历史人物等,按其本身的规定和教学的 需要分为不同的层次进行讲授。如介绍孙中山先生思想的发展就可分为爱国——改革——革命,或御海图强— —变法自强——反对清政府封建统治——反帝反封等几个层次。用这种教学法进行讲述则眉目清楚、条理清晰,学生容易理解。湖南卜嗣盛老师提出的“对偶标题法”、江苏黄经实老师提出的“数字编排教学法”和傅元 耕老师提出的“数字教学法”,则从增强教学内容的可接受性,从激发学生兴趣的角度上对教学内容进行概括。总之,这类改革在处理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以改革课堂教学结构为特征的实验。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基本上按前苏联凯洛夫的教学模式实施的,课堂五环节(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已成为僵化的模式,严重束缚着师生教学积极性的发挥,因此,自19 79年以来,改革课堂结构已成为各科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攻方向,历史学科也不例外。最早提出这类改革的设想是杭州茅蔚然老师,他在1982年提出“四段式历史教学法”。这个方法的要点是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科学地按排好45分钟各段程序结构的教学内容。随后,各地教师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从 不同角度,改革了历史课的教学结构。上海钱昌明老师将一堂课分为阅读、整理、练习三段,1985年总结为“ 读、理、练”三段教学法。浙江刘云晖老师将教学过程分为四段:1.学生按老师布置的自学提纲进行自学;2.学生自讲;3.老师精讲;4.学生自练。兰州乔母颖老师提出“两点三步”式教学法,第一步,约用15分钟左右,学生阅读教材并进行小组讨论;第二步,精讲解释,采用师生双进活动的方式,由学生唱主角;第三步,练习巩固。归纳起来,这类改革有三个特点:第一,起步早,范围广。1982年第10期《教学通讯》发表的《四段式历 史教学法》开始了这类改革,10多年来,尤其是1985年以后,这类改革实验发展较快,前述16项改革中,属于 1985年以后的有14项。另外,在北京、上海、甘肃、江苏、山东、湖北、江西、浙江、新疆等9个省市,都有学 校进行这类实验,实验的面是比较广的。第三,“读”和“练”是这类改革所具备的共同环节。尽管这类改革 有16项之多,而且课堂结构的分段不同(三段或四段),各段的名称各异(有的称读、理、练三段,有的称细 读、精讲、实练,有的称三课型,有的称三、三动态),但都有相同的环节。每堂课都规定时间让学生“读”,这个“读”不是放任学生无目的的读,而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思考题,有重点地精读。同样,每堂课都留有一 定时间,让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训练。这样,就突破了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学生在课堂上不再 是光用耳朵被动的听,而是要动口、动手,亲自参与理解教材的活动,这就从课堂结构上保证了学生主体作用 的发挥。第三,改变了“讲”的内涵。传统教师的“讲”,一般都是单向活动,基本上没有与学生交流,而这 类改革中教师的“讲”,则是与学生的“议”或“读”联系起来,教师根据学生在阅读或议论中提出的问题或 不理解的问题进行精讲。这样的“讲”,实际是一种双向活动,针对性强,教学效果好。总之,这类改革最大的突破是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一讲到底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实验 证明,这类改革是有成效的,但是,这类改革仍然比较分散,还需继续深化。特别要注意的是,不能把任何内 容的课都要学生先读课文,防止把三段或四段变成新的僵化模式,要力图做到教学结构有序而灵活。

(三)历史图示教学法。历史图示教学法是指以图形、图表、符号、数字和文字构成的图示方式,将历史知识及其概念体系、历史 现象或本质特征揭示出来,以激发学生思维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大概从1983年开始的,至今已有26 个省市自治区的学校开展这项实验;发表有关的论文和实验报告70多篇;出版了赵恒烈主编的《中学历史图示 法》、李秉国的《中学历史图示教学法》、李祥林的《中学历史概念图示教学简论》和宁裕先的《图示中学历 史》。这三个数字说明,历史图示教学法的实验,已是一项覆盖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一定深度、有广大教师参 与的教学方法改革。图示是这种教学法的最大特点。对于图示的功能有多种的看法,有位教师认为,图示“一能把知识结构化、系统化,给学生指明思维路线;二把知识高度概括、浓缩,给学生记忆上的方便;三给学生一种思维方法和 记忆方法,也就等于教给他们自学的方法”。有位教师认为图示有独特的功能,“能加强视觉信息,能化复杂 为简明,能建立系统观点,能培养和发展思维能力”。有位教师还认为,“图示教学一能加大教学信息传输的 强度,增强教师讲授历史的启导力,增强对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力;二能提高课堂教学活动的频率;三能提高 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以上从不同角度对图示教学法功能的归纳,是中肯的。正因为图示教学法能起到其他 教学法所不能起到的作用,所以,这种方法的改革实验,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和赞同。当然,历史图示教学法 能在全国26个省市得到推广,还有以下三个原因:第一,符合国情,适应性强。历史图示教学法在传授新课时 一般的教学步骤是:教师根据对教科书的理解,将主要的教学内容绘制成图示,这种图示可以在讲课时写在板 书上,也可预先制作图示挂图或图示投影片,或将图示印发给学生;上课时向学生展示图示,并围绕图示进行 讲述;最后,要学生按图复述所学的历史知识,或与课文相对应,完成练习。从这些步骤可以看出,实施图示 教学法既不要增添教学设备,也不要改变教学内容,只要教师下功夫钻研教学内容就可以进行实验,因此,无 论在城市还是在边远的乡村,都可以运用这种教学法。第二,有科学依据,效果显著。现代神经心理学发现,人大脑两半球具有不同的功能,左半球通常处理数字信息,如语言、数字等等,右半球则处理模拟信息,如图 象、音乐等。而图示教学法则把语言讲述和图象演示结合起来,通过学生的视觉神经和听觉神经同时传递经过 教师加工的信息(图示),刺激大脑两个半球同时思维,充分发挥整个大脑的作用。另外,由教师设计的图示,具有信息载量大、表达正确、使用简明的优点。正是这些优点,使这些具体、形象的图示,在学生知识“内 化”的过程中,起到了加速的作用。第三,历史教学学术团体的组织工作。中学历史教学研究组织曾于1987年、1988年分别在大庆和呼和浩特召开学术讨论会,专门从理论和实践方面对历史图示教学法进行探讨,使得这 项实验更加完善、不断深化。10多年来,历史图示法实验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仍有一些问题需要探讨:1.历史图示教学法的关键在于 正确设计出科学的图示,图示要准确、直观、简明、系统。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教师水平不一,经常 出现繁杂的、示意不清的图示,因此,解决好图示的设计,是迫切的问题。2.同所有教学法一样,历史图示教 学法也有其应用范围,并不是任何教学内容都可以运用的。但是,在部分教师中却是每堂必用,这种将图示教 学绝对化的倾向是要纠正的。3.历史图示教学法最大的局限性是难以表达形象的历史知识,因此,教师要有意 识地弥补这种不足,与其他教学方法配合,把图示讲“好”、讲“活”。总之,历史图示教学法是一种改革传输方式、增加思维内容的教学方法,具有很强的生命力。目前,要加 强改革的总结,并在“实验”两字下功夫,以具体的数据修正各个实验环节,以具体的数据表示实验的成果。

(四)目标教学实验。1985年以后,美国心理学、教育学家布鲁姆关于教育目标分类的理论介绍到我国。我国一些历史教育工作 者试图将这种理论应用到中学历史教学当中,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探索。1.借鉴布鲁姆认知领域的分类标准,制定中学历史教学目标。一般的做法是根据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和历史 教科书,规定学生在学习每章、每节的过程中,在知识和能力方面所要达到的具体的、可评估的目标。早在19 87年,上海教育局教研室就编制了“中学历史教学目标”,他们结合我国中学历史教学实际,参照布鲁姆的分 类标准,制定了三个层次的双向分类体系。这就是在知识内容分类上,分为史实知识、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三 项类别;在掌握水平上分为知道、理解、应用三个层次。山东、陕西、贵州等省的教研部门,也做了同样的研 究,他们还根据中学历史学科的特点,确定各层次目标的内涵。山东把初中教学目标分为六个层次:记忆、理 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记忆是指对历史概念、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基础知识的认识和识记;理解是 指对历史现象的背景、因果、性质、内涵及相互关系的了解、说明、领会和对历史概念的解释等;应用是指对 已掌握的基础知识的实际应用;分析是指对同一历史现象的各部分之间,以及不同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加 以阐释和比较,或对某一历史概念作深入说明;综合是指将一历史现象的各个部分或几个历史现象作为一个整 体进行综合阐述;评价是指运用基本理论知识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作出客观的、历史的评述。2.进行达标教学实验。达标教学是指为完成教学目标所规定的标准而进行的教学过程。有的老师在实验过 程中,将达标教学的过程归纳为五个基本步骤:①师生双方必须明确要达到的目标;②采取恰当的教法,围绕 目标进行教学;③进行课堂小结,深化对目标要求的理解;④及时反馈、矫正,找出不足与问题;⑤最后,进 行形成性评价。目标教学实验是与教法改革紧密相联系的教学管理的实验。因为有比较明确的目标,可以克服课堂教学的 盲目性和随意性;因为有比较科学的评价教学的尺度,可以做到及时了解教学中的成绩和问题,所以,进行目 标教学实验的班级,学习成绩是比较好的。目标教学的实验告诉我们,目标教学的关键在于编制好教学目标,目标一定要明确、具体,并可操作。目前实验中存在的那种目标繁杂,名为目标,实为教科书编目的现象一定 要克服,不然就失去了目标教学的本来意义。三 改革的趋势 15年来,中学历史教学方法改革相对于历史教学其他方面,诸如课程、教材的改革是比较活跃的,但就其 广度和深度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那么,在21世纪到来之前,这场改革会朝哪个方向发展呢?笔者认为,改 革会有以下的走向:

(一)各种教法的优化组合,将是改革的主旋律。人们常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所谓“得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运用的教学方法,是符合教学内容的要求,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能发挥教师的专长的。这个“得法”应该是教学方法改革所 要达到的境界。从第二部分的评述中可以看出,尽管每种新的教学方法都是有突出的优点,但每种方法都有其 适用范围和某些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例如,“读、议、讲、练”教学法要求学生的基础水平比较整齐,在传授 形象性的历史知识时则效果较差。因此,今后的改革必然是从单项的方法改革到各种方法的优化组合,这就是 说,在不断完善各种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加强其优化组合的研究和实验,使各种方法互补长短,综合地在每堂 课中发挥作用。

(二)建立与各套教材配套的教学方法体系是新的实验课题。从1992年秋开始,人教版、北师大版、上海版、四川版、沿海版、浙江版等多套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历史教 材陆续启用。这多套教材对原来的通用教材都作了重大的改革,而每套教材都有自身的特点。例如,人教版的 教科书突破了传统的历史教科书体例结构,建立了由课文和课文辅助体系,诸如图表、课文评议、课前提要、课文注释、重要概念和课后练习等组成的新结构。众所周知,教学方法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教学内容的选取 及其组合方式改变了,教科书的体例结构改革了,教学方法也将随之改变。因此,今后若干年内,各地教师和 科研人员要熟悉新教材、研究新教材,建立起适应新教材的教学方法体系。

(三)现代化教学手段将发挥更积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的教学设备有了很大的改进,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和经济发达的沿海省 区,不少中学已装配了计算机房、电化教育教室和语言实验室等,为现代化教育手段的应用奠定了物质基础。近年来,用声像等电化教育手段改革历史课堂教学方法已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已开始了计 算机辅助教学的探索。北京、上海、天津、吉林、河北等地的历史教师,有的编制出部分章节的教学软件,有 的成功地进行历史课联网教学。虽然这些改革只在可数的几所学校进行,牵涉的内容也很窄,但却预示着一种 方向,这就是计算机将在教学软件、题库软件、课外活动软件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促使中学历史教学 发生深刻的变化。

(四)农村地区中学历史教学方法改革将是解决的重点问题。教学方法改革发展的不平衡明显地表现在农村中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滞后。目前,农村中学历史教学现状并 不令人满意,正如南通县教研室徐新老师归纳的那样:学校领导不重视,历史教师素质差,学生缺乏学习历史 的兴趣,教学质量低下。这种状况无疑对本世纪末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任务和培养一代“四有”新人是一 个很大的障碍。近年来,有的教师提出了农村初中历史课堂结构的模式是读、讲、练;有的教师提出要从抓提 高教师素质入手,对兼课的历史教师进行业务培训,这是很好的开端。今后,要将更多的注意力投向农村中学,关注研究、推动那里的教学方法改革。总而言之,15年来,中学历史教学法改革已迈出了一步,尽管这一步的步幅并不大,但却是一种突破,可 以设想,随着历史教学地位的提高和人们对历史教学的重视,改革的步伐将更加迅速、更加坚实!(作者单位:中央教科所)

第二篇:中学历史主要教学方法概要

中学历史主要教学方法概要

1、三段式教学法。也叫读、理、练三段教学法,就是把一堂课分为指导阅读、整理知识和课堂练习三个阶段的教学方法。和读、理、练三段教学法相似或相近的,还有读、讲、练三段教学法,读、评、练三段教学法,自学、精讲、解疑三段教学法,细读、精讲、实练三步教学法,读、讲、议、看、练五字三段教学法,两点三步教学法,等等。

2、四段式教学法。就是把一堂课划分为学生阅读、教师讲授、课堂提问和作业巩固4个阶段的教学方法。还有一种读、议、讲、练四步教学法,也叫读读、议议、讲讲、练练八字教学法,这是把学生阅读、课堂议论、教师讲授和习题训练4种教学方法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步骤所形成的课堂教学模式。和四段教学法相近的,还有读、讲、析、练四字教学法、启发式四步骤教学法,等等。

3、五段式教学法。就是把课堂教学过程分为复习提问、自学讨论、归纳小结、巩固练习、处理作业5个阶段的教学方法。和它相近的有一种五步教学法,其程序分为回忆复习、导入新课,设疑问难、指导阅读,师生讨论、穿插讲述,提炼要点、理清脉络,作业练习、巩固知识5个步骤。还有一种称为“逆反教学法”,是将传统的教学程序作某些逆向变动,依次为自学、作业、评议、讲解、巩固5个步骤。

4、六步教学法。就是把课堂教学过程分为复习导入、自学、启发、练习、作业、总结6个步骤的教学方法。还有一种设疑导入教学法,也把课堂教学过程分成6个步骤,即提问复习,定向导读,阅读、感知、分析、质疑,议论发言,教师讲述,课堂练习。

5、六课型单元教学法。也叫最优课堂教学方式,就是把教材内容分成若干单元,每个单元依次采用自学逯、启发课、复习课、作业课、改错课和小结课6种课型进行教学。和六课型单元教学法相近的,还有一种学导式单元型双循环教学法,把每个单元的教学过程分为引导、自学、启发、单元复习小结5个环节,其中单元复习为第一个循环,各单元学习结束后进行总复习为第二个循环。

6、程序教学法。这是借鉴外国程序教学法的经验,把课堂教学过程分为组织教学、联系旧知识导入新课、把本节学习要点告诉学生、展示作业指导学生自学、答疑、串讲、提出下一节预习要求7个步骤。后来,又有一种综合程序教学法,把教学过程分为新课导言、展示作业、指导自学、讨论作业、串联讲授、质疑释疑、要求学习7个步骤。

7、目标教学法。这是国外目标教学理论和“掌握学习”策略运用于历史教学而形成的一种教学法,其主要程序包括编制目标、达标教学、测试目标、矫正教学等步骤。其中编制目标(定标)是目标教学的关键。有实验者依据布鲁姆提出的分类标准,把历史教学目标分为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等层次;有实验者则依据历史知识的特点,把历史教学目标分为基础知识、名词解释、归类列举、填图列表、问题解答5类,等等。

8、结构教学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历史事实和历史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历史知识的线索、网络,进而掌握历史知识结构的教学方法。还有一种知识结构图示教学法,采用图表示意的方法来表现知识结构,使历史知识结构更加形象和直观,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9、图示教学法。是以图形、图象或表格为主要形式,揭示历史事物的现象或本质的特征,激发学生思维,使其更好地掌握知识,加快教学进程的一种教学方法。和图示教学法属于同一类型的教学方法还有:信号图示教学法、概念系列图示教学法、纲要信号教学法、网络纲要信号教学法、线索表解教学法、多维信号示意教学法、总体图表教学法,等等。

10、问题教学法。就是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系列问题进行教学的方法。包括两种基本模式,一是教师直接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思考、讨论,然后在教师指导或帮助下解答问题;二是教师只创设问题的情景,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然后再解决问题。

除上述10种类型的教学方法外,还有立体教学法、多层次教学法、史话教学法、编卡教学法、提纲教学串联讲授教学法以及各种各样的复习方法等。

第三篇:中美中学历史教学方法比较研究

中美中学历史教学方法比较研究

摘 要: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对中美两国中学历史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并探讨中美两国在历史课程改革方面的异同,可以帮助我们学习经验,为当今中国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方法;比较;中国;美国

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的改变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本文分析研究中美中学历史常用的教学方法,探讨异同点,以期对我国历史课程的改革有所启思。比较

1.1 背景比较

1)文化的差异

中国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奉儒家思想为正宗。在师道尊严的文化氛围下教师的外在灌输与学生的死记硬背成为主要的教学方法并一直流传到今天。

美国是个移民国家,《独立宣言》向世人宣布“人人生而平等”,人们追求着自由,宽松和民主的氛围培育了美国人的自主意识、自我观念。教育者更多地是鼓励孩子自己拿主意处理问题,形成自己的见地。

2)目标的差异

中国的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B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知识层面由具体的史实和抽象的认识构成。能力层面包括历史技能的培养和历史认知能力的培养。“过程与方法”:通过系统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知识、认知和情感方面发生心理变化,形成个性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历史学习,树立以人为本、善待生命的人文意识;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树立崇尚科学的精神。继承和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美国历史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具有成为民主社会中良好公民的知识、态度与技能,欣赏并尊重美国的制度及其背景,批判与思考当前社会、政治、经济问题的能力,增进对世界的了解与宽容。[1]目标分为“历史思考”、“历史了解”,重视这两者的整合,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要求学生了解美国的发展过程,以增强爱国意识。具体目标是:一,了解美国的历史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培养爱国主义意识和对民主制的忠诚。二,让学生采用类推的方法去思考现代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对当前国内外的形势有一定的洞察力,形成自己有见地的观点。三,培养学生澄清问题和考证事实的能力,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四,让学生形成全球意识,分析、研究和认识全球和美国的关系。五,为学生学习其他社会学科的学习提供一些观察、分析问题的历史背景。

3)理论的差异

新中国建立后,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中学历史教学中总是围绕凯洛夫教学论来进行的。以知识为中心,在学习方法上以老师的讲授为主,学生通过接受学校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学习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而美国,深受杜威的教育思想影响。杜威主张以学生为中心,从儿童自身活动中进行学习,即“从做中学”,反对统一的、机械的学习方法,注重实践,学生有很大的主动性,与中国形成巨大的差异。共性

2.1 重视能力培养

学习历史不仅仅要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更要掌握一定的历史学习能力,包括理解、分析、解释、研究能力和学习历史的方法。中美两国也一直都在强调历史学习要提升分析、解释历史问题的能力,尤其是探究能力的培养。

美国“做历史”教学方法中,从“历史问题”开始到最后“结论”,都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中学生自主地查阅、分析和运用资料来解决问题,得出自己的结论。学生学会了知识,也学会了学习,历史探究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中国“讨论法”教学中,也不难看到教师改变了以往“一言堂”的教法,使学生的主体地位突显出来,教师通过设疑引导,学生自主分析、研究、讨论并得出结论,教学过程中体现着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探究能力。当然,同样都重视培养探究能力,但在具体方面还存在差异:美国的历史教育,生动活泼具有创造性并善于结合学生实际,让学生从自身生活、社区生活和亲身的调查研究中来学习历史。强调学生应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和看待历史。而中国的历史教育,尽管课程标准提出了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和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的必要性,但这一状况还没有彻底改变。

2.2 重视教学方法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中美都创造、总结了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美国有“做历史”、“角色扮演”,还有“演讲法”、“计划专题法”、“讨论法”等,在应用中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讲授法仍是主要方法,实际教学中,各种方法综合使用。“做历史”改进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角色扮演”让学生在自身的“体验”中学习历史,学会学习历史,这是能力的培养过程,也是合作学习的过程。在中国的教学实践中,不论是讲授法还是讨论法也都在改变原有被动的学习方式,运用各种方式、途径和策略引发和激励所有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使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活动,让学生从“学会知识”中转变中“学会学习”。

2.3 重视信息技术

中美两国在历史教学中都注重信息技术的积极运用。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得系统的历史知识,更好地接近历史,理解历史,把握知识间的纵横联系,促进有效地思维训练,同时也为历史教学本身注入了新的活力,它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提供了更为广博、便捷的知识信息平台。

不论是“做历史”、“角色扮演”还是“讲授法”、“讨论法”,都必须有供学生探究、体验和自学的材料,需要借助于丰富,便捷的网络资源。在美国,大到国家、州,小到中小学都设有不同规模的图书馆,其中,世界上最大的美国国会图书馆,既有藏书近一亿册又能提供数据化的网络服务。该图书馆设有一个“Learning page”栏目,不仅提供了大量丰富的史料,还收录了大量的课例和教学心得,帮助教师有效地利用这些网络共享资源来指导教学,也帮助学生认识和使用这些资料。

在中国,也有许多相关的历史网站,如“中学历史教学网”、“历史风云网”都设有学史入门、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战争史等专题,其中多数专题是根据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而设计的,有一线的教师上传的教案和教学心得等,但资料分类不明确,使用起来不如美国网站那样方便、快捷,这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改进。差异性

3.1 教学内容的差异

中美两国历史教学中教学内容存在很大的差异。在美国历史课堂上,教师不仅仅会使用教科书,还要向学生介绍大量的文献资料,以合作学习的形式加以阅读,并对如何分析文献,老师都会设问来引导学习并对分析资料的过程作评价。然后要求每位学生来完成一篇论文。每课都有课文简介,教学手册,学生手册和史料这四部分。

在中国课堂上,教师主要围绕着一本教科书,其中也涉及到一些文献资料,但大多都是在课本中、题单中集选的只言片语,学生茫然不知其解,不会分析、辨别文献资料的真伪。教师在教学中也只是就题论题地解释相关文献资料。

3.2 教学效果的差异

在中国,不论是“讲授法”还是“讨论法”在教学过程中都在学习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历史事件。每个事件的背景、内容、结果、影响等,以便让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了解社会的发展规律,也只有掌握了这些系统知识才能应付考试。

在美国,不论是“做历史”还是“角色扮演”都注重的是学生亲身体验或亲身研习来体会和领悟历史。学生不仅仅是学会了“历史”,更重要是他们体验到了历史学家做历史所运用的技能,有助于?W生达到“会学历史”的境界。也激发了学生对历史的浓厚兴趣,加深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美国的这种教学方法所产生的教学效果就与中国不尽相同。

3.3 教学评价的差异

在教学活动中,教学评价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对教学方法是否合理的一种反馈。在中美历史教学中教学评价存在差异。

在美国“做历史”中,我们看到:通过对文献资料分析、解释,得出自己的结论及最后撰写小论文。这一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是进行跟踪测评的,这种测评方法不仅仅是对论文的评定,还是整个过程中的各种任务完成情况的评定。这种形式对师生来讲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

评价方法在中国一般都是采用测试来进行的。如:“讨论法 ”中提到课堂内容结束后进行强化训练,是通过出示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对学生进行测评,通常练习题都来自于题库中,题型主要有两种,主观题和客观题。这种传统的测试方式对于检测学生所要求掌握的各种研究能力而言较为乏力。虽然在课改中也提出了一些新颖、具有创造性的成绩评估体系来全面评价学生的掌握情况,但在实践中还是流于形式并没有起到真正实际的作用。结语

美国 21 世纪高中教育目标为:“培养学生善学、好学的品质,批判性思考的习惯和面对问题解决过程中莫衷一是的情形时乐此不疲的情怀,从而在知识、能力和情感等诸方面为中学教育做好充分的准备。”要把学生培养成各方面潜力都得到充分发掘而全面发展的人。中国课标中提出?s“改变了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了新的高中历史课程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能力培养以及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的全面发展”

1990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世界性的教育主题定为“学会关心、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交往”,随着21世纪的到来,“学会学习”这一主题显得越来越重

要。在对中美历史教学方法的研究中,我们发现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在致力于达到“学会学习”这个最终目标。教学方法的改革只有以“学会学习”的思想来指导才能使课程改革真正地落到实处。

4.1 改革教学方法

由于受固有教学观念和高考的影响,中国历史教师仍是唱独角戏,学生“学会学习”的目标难以实现。必须彻底转变教师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可以将一些有效地教学方法移植到历史课堂教学中,例如美国的角色扮演、做历史、辩论、模拟以及讨论法等。其次是是改造和创新,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造和创新,突破旧模式,创造出适合中国学生的新的教学方法,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4.2 改革教学环境

要使历史新课程所倡导的新教学方法真正进入中学课堂,还需要对教学环境(教具、教材、评价方式等)进行彻底的改革。当前,中国高中历史课程还存在一些弊端,首先表现为课程设计缺乏人文关怀,内容过于政治化,远离学生生活,其次是课程的思想教育与目标相差甚远,看似重视思想教育,实则降低了课程的吸引力和教育性。再次学习中忽视科学精神教育,在课标中提到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历史过程”,得出“历史结论”,而在教学中总是把现成的结果直接告诉学生,学生很少自己有机会收集、探索、过程、感悟科学精神。这些问题的出现既是与现在缺少大量史料、资料进行探究的教科书有关系,更与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是分不开的。

参考文献

[1]王铎全:《历史教育学》,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26 页。

[2]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历史课程标准研修》,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

第四篇: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中学历史教材改革刍议

中学历史教材改革刍议

【内容摘要】中学历史教科书内容脱离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实际,是制约中学历史学科教学的一个关键因 素。因此,改革教材,势在必行。首先,要突破传统的教材编写指导思想的束缚,重新确定编写原则;其次,要降低中学历史教学的教育目标;第三,要调整教材系统和知识结构;第四,要改变由国家包揽编写的局面,鼓励地区或个人编写教材。

中学历史课在中学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一门必不可少的课程。近年来,广大历史教育工作者和中学历 史教师为提高中学历史教育质量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与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要跟上中学教育改革与发 展的新形势,要适应21世纪中学历史教育的需要,还要做更多的努力。

是什么因素制约着我国中学历史教育的质量和发展呢?这自然是包括现行教育观念对中学历史课赋予过多 的功能性期望目标、中学历史教育目的过高、课程设置不尽科学合理、历史课自身性质和特点在中学生心目中 难以引起足够重视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但关键的因素是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内容不完全符合中学生的需要、中学历史教师素质不高。要想大幅度提高中学历史课程质量就必须在这两个方面狠下功夫,投入大量气力,一 方面要加快历史教科书建设的改革步伐,精心地科学地编写既符合中学生心理需要又能激发中学生历史求知欲 的、内容丰富生动、印刷装帧精美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另一方面要尽快认真地严格地培训历史教师,全面提高 历史教师的素质。本文仅就历史教科书的改革谈谈个人意见。

中学历史教科书是进行中学历史教育的基本工具。历史教师主要依据教科书的内容进行教学,学生则凭借 教科书获取知识、历史意识和历史能力,陶冶意志与情操。国家历来十分重视历史教科书的建设,从50年代至 今,仅人民教育出版社就先后编写了8套历史教科书。从整体看,这些教科书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强调历史知识 的系统性、完整性,重视历史知识的思想性与科学性的统一,突出具体史实与历史发展规律的结合;同时注重 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力求“寓论于史之中”。从教科书的结构、编写体例、史料选取、文字叙述、插 图习题、印刷装帧等方面看,质量都是比较好的。其选材慎重、表达严谨、文字规范、语言简练为大家所公认。

用心爱心专心 1

编写中学历史教科书不同于编撰普通历史著作或学术论文,它的编写指导思想、编写原则、编写方法及教 科书的体裁形式、内容取舍、行文格式、插图选用、习题设计等都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尤其是《中学历史 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了“处理教学内容的若干原则”,对历史教科书的编定作了严格的规范,使我国的历史教 科书既体例严肃,又结构严谨,在叙述历史过程的字里行间渗透着编写者对历史的认识,包含着明显的思想教 育因素。特别是编写原则明确要求历史教科书应内容线索清楚、问题头绪集中、教学重点突出、叙述具体生动、思想教育充分、能力培养全面。但因受课时及字数限制,中学历史教科书对历史问题的叙述又显得过于简洁,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只用十几句甚至于几句话就概括了,中学生读后很难体会出它的整体轮廓,也很难回味 出当时的历史氛围,无法在大脑中形成历史场景的潜象,难以使中学生对历史教科书的内容产生共鸣而引起兴 趣。即使是有头有尾地叙述某一历史过程,也因渗透着多重教育目标而引不起学生的注意;再加上不少内容偏 深偏难,脱离了中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心理需求,如要年仅十一、二岁的初一学生认识“分封制与宗法制”、“ 废井田、开阡陌”等概念就十分困难,它也不符合中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如“奴隶社会”、“奴隶制 度”、“封建社会”、“封建制度”等理论性极强的抽象概念中学生更难理解。教科书知识概念的成人化根本 无法引起中学生的阅读兴趣,缺乏可读性,使历史教科书在历史教育中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也降低了历史 课在中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我认为,编写中学历史教科书与撰写一般历史论著的最大差异是必须时刻考虑到它的阅读对象主要是缺乏 认识复杂历史问题能力的青少年学生,而不是对历史过程有较强分辨认识能力的成年人。所以编写历史教科书 一定要根据青少年的认知水平与认知特点,把历史研究成果中最能反映历史过程又较为浅显的材料挑选出来,并考虑它的知识性、教育性,依据国家教委规定的各项要求作进一步加工,使之变成简明扼要且生动形象的叙 述性文字,把复杂深奥的历史过程编排成通俗易懂的普及性历史知识。即利用历史工作者的研究成果来编排出 最基本的历史过程。编写历史教科书不同于研究历史问题。后者是把不可认知的历史材料经研究加工成可认知 的历史材料,它的工作主体是充分利用已有历史材料来揭示历史的原来面貌,恢复历史的真象;而历史教科书 的编写则是把经历史学家加工过的已可认知的历史材料重新搭配组合成更宜被人们接受、简明通俗的历史知识。在一般情况下,编写中学历史教科书不需重新研究考证历史过程,只是把已有的历史研究成果通俗、生动、具体、形象地表述出来。中学历史教科书上涉及到各种历史问题、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概念,实质上都 是在利用和推广历史学的研究成果,所以中学历史教科书具有明显的普及科学历史知识和推广历史研究新成果 的双重作用。

过去编写历史教科书由于受到传授史学研究重心观念和旧历史教科书撰写习惯的影响,在内容上都是以王 朝政权的更迭为基线,以阶级斗争为中心,侧重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政治斗争,轻视人类征服自然的斗争。教 科书始终在“阶级斗争”学说中徘徊,多以政治史

为教科书的基本内容,且编写时过分强调历史内容的思想性 和教育性,把知识的完整性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忽视了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需求,使相当多的概念性知识脱离 了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因而加大了历史教育的难度。多次编写的历史教科书总是摆脱不了这种传统观念的束缚,在编写指导思想上始终没有大的突破,而只是在具体编写原则与内容结构体例、文字语言表达等方面做修改 或调整。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国家对历史教育将会提出新的要求,以适 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因此,精心编写能适应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交流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新的 高质量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已势在必行。首先,要在编写指导思想上改变对历史教科书赋予过高过多教育目标的 传统观念,使历史教科书在历史教育中充分发挥出它的作用。从课程论原理看,教科书的编写指导思想是一定 历史时期、一定教育目标与政治需求的具体反映,因此,就应当根据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的情况不断调整更新 编写指导思想,以编写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历史教科书。那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突出阶级斗争史的编写指导思想 已显得陈旧而滞后了。因而有必要对传统编写指导思想进行认真总结,分析利弊,权衡得失,保留行之有效的 精华部分,准确认识历史教育的各种功能作用,不要单方面强调或不切实际地突出历史教育的某一方面的功能 作用。同时大胆参照、借鉴、吸收教育发达、社会道德好、国民素质高的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教科书的编写指导 思想,取其合理部分加以利用,以形成全新的教科书编写指导思想。其次,要降低中学历史的教育目标。几十年来,在中学历史教育中我们始终强调基础历史知识的系统传授,强调通过了解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重要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逐步培养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以及 运用这些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但这些历史教育目标是否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真正得以实现,却很少有人 做深入细致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据初步了解,在全国十几万所中学里真正达到上述教育目标的学校不是很多,数以百万计中学生的历史知识和历史思绪很难提到这样高的层次。我们的中学历史教育目标与教育发达国家 地区相比,无论是基础历史知识的传授、思绪教育要求,还是能力培养,均难度偏大,要求过高,且教科书内 容标题繁杂而不精练,课文内容分量过重。据此进行教育很难减轻学生负担。因此,在制定新的历史教育目标 时,应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充分考虑并严格区分出历史学的不同层次,历史知识的不同层次,历史教育的不 同层次,历史教科书的不同层次,搞清楚中学历史教育的层次以及与之对应的教育功能层次和教科书编写层次,逐步建立起历史知识教育的量化指标体系,科学地编制出不同层次人员所需历史知识的信息量,合理地构成 中学生的历史知识面和历史知识量,使编写的历史教科书真正达到既教育学生又减轻学生负担的目标。也可以 说,正确地把握好历史知识层次,从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出发,是编好历史教科书的重要条件。

第三,要改进与完善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原则。编写原则是不同历史时期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对教科书编写的 具体要求,反映着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和经济文化教育状况。不同的编写原则体现不同历史时期国家对人才培 养的要求,因此,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原则要充分体现改革开放的精神,在全面总结几十年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对那些有益的原则继续坚持,同时还应本着改革精神大胆提出一些适应新形势需要的编写原则。既要增加历 史教科书的知识面,又要降低中学生的历史学习难度;既要全面介绍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各种知识,又要保持 中学历史教学知识的相对稳定;既要保证历史教科书的质量,又要方便历史教科书的编写,要考虑到如何使历 史教科书真正起到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

第四,历史教科书内容仍要进一步调整。要打破以“阶级斗争”为基线的旧教科书内容体系的束缚,彻底 改革中学历史教科书以政治史为中心、人类社会斗争为主体的狭隘历史主义观念,大力开创以社会史、法律史、伦理史、生活史、人类文明史及自然史与社会政治史并重的新历史教科书的内容体系,变“政治”小历史为 “社会”大历史,以丰富多彩的全方位的历史知识构成新的历史教科书,使其以全新面貌吸引中学生,使学生 对历史课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国际文化教育交流的进一步加强,许多新观念、新知识必 然会影响中学教育。因此,有必要大胆改变目前中学历史课过分细划“中国史”、“世界史”的传统习惯,大 胆尝试中国史与世界史合璧,把同一时期的中外重大历史事件同时展现在中学生面前。这样做,有助于中学生 正确认识人类社会文明是世界各民族共同创建的,虽然在不同历史时期各民族对人类社会所做的贡献不同;同 时也有助于中学生正确认识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华民族在世界上所处的地位,进而提高中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历 史责任感与时代紧迫感,防止民族沙文主义思想的滋生。这实质上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形式。第五,积极、稳妥、逐步地改变历史教科书仅由国家编写的局面,提倡各地和个人积极参与历史教科书的 编写工作。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应为除语文、外语、数学等工具课以外的历史、地理、生物、化学、物理等知识 课制定出内容较现行中学教学大纲更加详细、要求更为具体的学科课程标准,以方便有条件的地区编写教科书。同时,鼓励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优秀中学历史教师从事或参与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工作,因为他们比专业编辑更 熟悉中学生的心理与认知特点,更了解中学生对哪些历史知识的需求。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只需进行教科书编辑 的资格审查和教科书质量的审定把关,凡符合编辑教科书条件的人员,均应允许其按照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 写教科书。编成后由国家教育行政机构组织专家进行审定,符合标准的即可同出版使用。在教学实践中脱离中 学实际的历史教科书自然会淘汰,那么中学历史教科书质量就必然会有较大提高。

第五篇:《统计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势在必行论文

《统计学》教学因其应用广泛且学习有难度而备受关注。为了解学生对《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课题组专门组织了一次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765份,回收率83.62%。调查发现,《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普遍认可度不高、课堂教学缺乏案例分析、课程学习有难度等主要问题,究其原因可归结为社会认可度不高、教学方式单一,缺乏实践教学教师、学生不重视统计学学习,主动学习性差、统计学学科内容枯燥,概念抽象复杂四个主要方面。现实助推《统计学》教学改革。

为切实了解学生《统计学》课程学习情况,以更好地为《统计学》教学方法改革提供更为客观的决策参考,课题组于2013年12月-2014年1月期间,以湖南省高校为重点调查区域对省内外11所高校学生展开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916份,回收有效问卷765份,回收率83.62%。包括学生基本信息、学习基本情况、自我评价、统计学课程评价以及专业建设(教学)意见等方面。

一、受访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1.受访学生学校区域分布较广

本次调查区域较广,包括湖南、湖北、浙江和广东四省六市,涵盖985、211及普通一本、二本、三本10所院校。分别是湖南商学院(本部和北校区)、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和长沙理工大学、湖南文理学院、湘潭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浙江工商大学和广州商学院。

2.受访学生性别和年级分布特点

因研究需要,主要选择学习过《统计学》的学生作为受访对象。受访者中,女生占60.69%,男生占39.31%,男女性别比约为0.648:1。由于大四学生毕业实习离校较早,因此受访者大多数来自大一至大三年级的学生,约为96%;大二与大三年级的学生分别占34.55%与42.67%,其余18.85%为大一年级的学生。

3.受访学生专业分布较全面

随着统计方法在社会经济、金融、管理等方面应用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专业对统计理论和方法的需求不断提高,这与统计学在很多领域应用广泛而引起重视相关。因此很多院校已将统计学课程作为经管类专业的基础课程。这次调查专业分布较广,如统计28.3%、金融14.4%、会计21.5%、经济学8.9%、法学7.9%、国际贸易6%、保险5.0%、应用数学4.2%、其他3.9%。

二、《统计学》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为更好地分析统计学课程教学情况,设计李氏克特量表对学生学习中的重要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加总每个受访者态度分值,其总分能说明他的态度强弱或他在这一量表上的不同状态,在效度和信度上能够很好地表现出学生对统计学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因选取指标较多,需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其进行降维分析。经过因子提取,将13个调查指标降维形成3个因子,分别得出3个因子初始特征值和提取平方和载入,这些因子能够保留原始数据81.51%的信息,其中第一因子提取了原始数据的48.36%,第二因子为24.06%,第三因子为9.08%。三个因子保证了原始数据的实际性和可靠性。经提取、旋转后,因子成分矩阵整理结果如表1。

三个因子分别反映授课内容与教师、课程的实用性与学生自主学习方面的基本情况。通常学生对于实用的专业课程学习态度较认真;而授课教师的讲述对于学生形成课程的第一印象至为关键,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学生对于自己感兴趣的课程会产生自主学习欲望,并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统计学课程教学现状表现为三个特点:

1.《统计学》课程受欢迎程度因课程实用性、专业不同而异

在受访者中,学习过统计学课程的占76.8%,主要分布在大二至大三年级。其中,表示喜欢或较为喜欢统计学课程的占比仅为36.1%,而表示不太喜欢或不喜欢该课程的学生占18.4%,还有45.5%的学生对统计学课程学习持中立态度。受访者中统计学专业学生,表示喜欢或较为喜欢统计学课程的占比仅为54.7%,而表示不太喜欢或不喜欢该课程的学生占6.5%。喜欢或不喜欢统计学课程的原因归结于课程的实用性和概念的枯燥性等方面。

学生不喜欢统计学的原因排名前五位的,分别为难度大22.7%、不实用18.2%、教师授课不满意13.6%、课程内容枯燥13.6%、自身数学基础较差9.1%,五个原因占比77.2%。而学生对统计学感兴趣的原因前三名分别为课程实用性48.3%、课程内容有趣17.2%h和专业需要15.5%,占比81%。

选择“认为统计学课程比较实用”的学生,主要集中在统计、金融、会计、保险和经济学专业,分别占58.8%、17.6%、11.8%、其余均为5.9%。这些专业的实践性较强,而且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用到统计学理论和方法的机会较多,因此认同程度较高。

2.《统计学》课程逃课现象时有发生

当问及“统计学课程您逃课的次数”时,有28.6%的受访学生有过逃课行为,是受访学生综合所有课程逃课率的3.04倍,令人担忧。分析有过逃课行为的学生分布,发现男生占57.5%;逃课学生中32.9%是因为统计学课程枯燥、课程难度大等不喜欢或不太喜欢统计学专业而逃课。认为统计学课程难度大与学生数学基础薄弱相关程度较高,但认为统计学课程枯燥的主要原因是教学方法单一,从概念到公式,都比较抽象,如果能联系实际用案例导入,就会大大降低学生掌握的难度。

3.以学习简单统计软件为主

统计学学习离不开统计软件,受访学生中学习过专业统计软件如SAS、R软件的只有17.4%;学习过菜单式操作、易于上手的统计学软件如SPSS、Eviews的比重较高,两者占比达42.8%;Excel虽然不是统计软件,其统计功能也非常有限,但由于其流行性、简单性,学习者的比重最高,达到26.1%。

三、《统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剖析

为进一步揭示《统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选取14个评价指标,设计李氏克特量表,分析评价学生对统计学的总体认可度、课程学习的侧重点以及统计学课程学习的难易程度,选择因子分析法对所选指标进行降维处理,经过因子提取,将14个调查指标降维形成3个因子;这些因子能够保留原始数据70.83%的信息,其中第一因子提取了原始数据的44.26%,第二因子为19.16%,第三因子为7.41%。三个因子保证了原始数据的实际性和可靠性。经过提取、旋转后,因子成分矩阵整理如表2。

三个因子,分别反映学生对统计学课程的总体认可度、课程学习的侧重点与统计学课程学习的难易程度评价。虽然学生认为统计学方法很重要,但是对于统计概念的理解与讲解方面总体得分较低。《统计学》教学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统计学》课程普遍认可度不高

第一个因子包括1-6个指标,从各指标的得分可知,《统计学》课程认可度不高,具体表现在受访学生对统计学课程不太感兴趣,并不会自主深入学习,统计学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掌握,.而且概念较多、且较枯燥,课程内容不实用,不知道统计学开设的具体意义,也不能够学到很多知识。特别是对于非统计学专业学生来说,《统计学》课程是一门基础

必修课程,而非专业课,因而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据调查,约占四分之三(72.53%)的受访学生表示对专业课更感兴趣,仅有27.47%的学生最喜欢的课程为非专业课程,说明大部分学生对专业课程或与专业有关的课程比较感兴趣。对于学生感兴趣的课程,他们更具有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及学习自主性,因而表现为倾向于更多的参与课堂,以及更好的对其进行自主学习。对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有64.5%的学生从不逃课,仅有9.4%的学生有较高的逃课率。可见在课程教学中,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兴趣至关重要,这可以从学生对课程的认可度和老师适宜的教学方法两方面做出努力。

2.《统计学》课堂教学缺乏案例分析

第二个因子包括第7和第8个指标,从各指标的权重系数看,受访学生较注重统计方法学习,虽然在课堂能听懂统计学的相关知识,但不能灵活运用统计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主要原因一是《统计学》课堂教学中缺乏相应的案例分析,教师没有将传授的新知识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讲解,导致学生能听懂,但不会运用统计学知识解决问题,最终,《统计学》课程教学也就失去了现实意义;二是由于学生忽视或不重视统计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统计思想的学习。从根本上来说,明确基本概念是学好统计学的基础,知晓基本原理和统计思想是学好统计学的精髓所在,统计方法是在基本原理和统计思想的基础上延伸出来的量化手段,如果没有掌握统计理论,统计方法运用也就寸步难行。

3.《统计学》课程学习有难度

第三个因子包括第9-14个指标,反映统计学课程学习的难易程度,受访学生普遍认为统计学课程学习有难度,具体表现为:一是教师的授课方式单一,且严肃,使《统计学》课程缺乏活力和趣味性,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二是《统计学》课程本身内容较枯燥,基本概念抽象难懂,特别是对于文科背景的学生来说,学好统计学并非一件容易的事;三是受访学生认为统计学的实用性并不是很高,认为学好统计学并没有多大的实际作用,单纯只是为了获得学分而学,这使得学生被动学习《统计学》,导致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四、《统计学》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调查分析发现,《统计学》教学存在统计学普遍认可度不高、课堂教学缺乏案例分析、学生学习有难度等现实问题,使得《统计学》教学效果不佳。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可以从社会、教师、学生和统计学课程本身四个层面展开分析。

1.社会认可度不高

虽然统计学能广泛运用在各行各业中,但就目前而言,整个社会对统计学专业的认可度并不高。首先,统计以前主要为宏观服务,与社会大众关系不大,尽管现在统计公开度大大提高,但要改变一个习惯不可能一蹴而就;其次,统计学学科并没有一个特定的职业范畴与之相匹配,不像诸如会计学、土木工程、交通设计等这些专业,都有一个特定的职业范畴与之相匹配。统计学作为一门方法论学科,可以从事与数据分析类相关的工作,这一方面增加了未来职业发展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专业数据分析类工作的需求量并不大,使得本专业学生大部分跨领域就业。虽然改革开放30多年统计地位日益提高,但其社会认可度仍不高。

2.教学方式单一,缺乏实践教学教师

教学方式单一。《统计学》教学主要以“灌输式教学”为主,教师照本宣科,主要介绍课本的基本知识,较少地联系实际问题进行知识的讲解,学生被动接受,课堂参与性不高,使得课堂缺乏生动性和趣味性,这样不仅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缺乏实践教学教师。统计知识与方法的应用性较强,这对统计学教师的实践经验及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实际上,统计学教师大多是从高校直接毕业的博士或硕士研究生,他们具备扎实的统计学理论知识,但缺乏统计学相关的实践工作经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只能“就概念解释概念”,不能联系实际问题或自身工作经验,对统计学基本概念进行生动地阐述,这样也就不能满足多样化教学的需求。

3.学生不重视统计学学习,主动学习性差

非统计学专业学生不重视统计学的学习的主要原因:一是统计学专业的社会认可度不高,导致学生对统计学的学习产生误解,认为统计学的实用性不高,所以不愿意在统计学学习上花费精力;二是统计学只是非统计学专业的学生一门基础必修课程,而非专业课程,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学生对专业课程更感兴趣;三是学生对于统计学的学习仅仅侧重于统计方法的掌握,而不重视统计理论学习,容易产生学生不会灵活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现象。

4.统计学学科内容枯燥,概念抽象复杂

统计学学科本身的性质特点也是《统计学》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之一。主要源于统计学内容枯燥,基本概念抽象复杂难懂,教师要将既枯燥又抽象复杂的知识绘声绘色地传授给学生,学生要充分的理解统计知识背后的真正含义,以便更好地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学科特点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其次,诸如参数估计、假设检验等统计学内容涉及到概率论、数学等相关理论知识,这对于文科背景的学生具有一定难度。再次,统计学学科课时设置较少,而统计学学科内容较多,若干内容涉及计算机操作,所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要学好统计学并非一件容易的事。

综上所述,由于统计学的数学基础要求较高、课程逻辑性较强,从理论到公式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使其掌握难度较大;同时随着统计学应用越来越广泛,各高校开设统计学课程的专业越来越多,特别是数学基础较薄弱的文科学生,这种从理论到公式的照本宣科式教学方法,要掌握其原理,并运用其理论和方法进行计算和分析,难度较大,如果能有一种教学方法,它能从学生熟悉的问题出发引入统计专业术语和方法,就会大大降低学生掌握统计学的难度。可见,统计学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势在必行,案例导入式教学方法呼之欲出。

下载1976——1994年中学历史教学方法改革述评 论文_政治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1976——1994年中学历史教学方法改革述评 论文_政治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思想政治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思想政治论文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信念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信念,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使大学生确立在中国共......

    中学历史教学论文

    谈谈初中历史教学创新徐闻二中莫春红教学创新是现代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和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初中历史教学创新的客观要求。为了适应历史教学新形势的......

    2008~2009学年度教学方法改革经验总结

    2008~2009学年度教学方法改革经验总结 我国职业教育倡导的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以培养学生技能和职业岗位应用能力为主,具体体现为培养“基础理论知识必需与够用、专业技能应......

    教学方法改革总结

    合肥市腾飞职业技术学校 教学方法改革总结 合肥腾飞职业技术学校市经合肥教育局批准成立的一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是一所以计算机类专业为主体的职业学校,目前学校开设六大专业......

    教学方法改革典型材料

    教学方法改革典型材料 汽车工程系 教学方法改革典型材料 为了摆脱一本书、二节课、三支粉笔的周而复始的枯燥而呆板的课堂教学模式,为了打破专业课、实验、实习这种理论与......

    浅谈语文教学方法改革

    浅谈语文教学方法改革 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多角度、多系统地激励、开拓学生思维,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概括、判断和迁移能力,可以突破定向、单向思维式,使学生思维的......

    电磁学教学方法改革

    物理学本科《电磁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巫山之云 1、 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对高等学历的培养目标有明确的定位:“第十六条 高等学历教育分为专......

    识字教学方法及其改革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教学研究和改革的重点课题之一。 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来,中国内地对小学识字教学规律的探索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