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际贸易专业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方法改革论文
论文关键词:国际贾易 国际金融 教学方法 改革
论文摘要: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国际金融》课程具有时代性、实践性、应用性和创新性等显着特征.这要求教师必须改革“教师主导型”的填鸭式教学方法,积极增加案例教学、引入情景模拟教学、注重社会实戏教学、推广网络教学,灵活开展双语教学,以激发学生时本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实戏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培养出高紊质、高质量、能与国际接轨的国际贾易人才。
中国经济日益融入全球化,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以各种形式走向国际市场,开展国际化业务。在这一背景下,社会对外贸人才需求量不断上升.同时,新形势对国际经贸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具有较高综合素质,专业实践能力强的实际应用型人才.而国际金融是国际贸易专业的一门核心主干课程,国际金融理论能为将来从事国际贸易宏观管理者提供认识当前世界金融经济形势、未来金融经济走势及对国际贸易管理的影响提供理论上的支持。国际金融实务能为将来从事外贸进出口报价核算业务、外贸企业经营管理的风险防范及投融资安排提供业务上的指导。同时国际金融也是国际商务单证员、外贸业务员及全国外销员等职业资格考试的指定内容。所以,国际金融教学目标应由以往的单纯传授专业基础知识向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培养转变,由单纯注重课堂教学向模拟实战、社会实践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转变。围绕这个教学目标,《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方法要进行不同程度的调整与变革。
1以针对性、实用性为原则,精选案例教学
国际金融课程所涉及的理论知识比较抽象,平时生活中较难接触到,因此学生很难理解。将国际金融的原理与当前国际金融领域的热点问题和具体实例结合起来,加大案例教学的比例,使学生通过典型案例的阅读、开展分析与讨论,既能够使学生直观、真实地理解有关国际金融理论,又能够培养学生用理论观察政策,用政策验证理论的思维习惯。同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讲述汇率的决定与变动一节时,可以就着名的“广场协议”,谈谈日元被迫升值后对日本经济带来的巨大冲击。从而引发学生对当今人民币该不该升值,如何升值及升值后会对我国经济造成怎样的影响的思考与讨论;在讲解货币危机与金融危机时,可引人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的案例.分析这三次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有什么不同,针对根源探讨如何防范金融危机频繁爆发;在讲汇率制度选择时,可分析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背景、成效及后续改革的方向;在讲离岸金融市场时,可引人人民币NDF交易的案例。这些案例有的可以由教师课堂讲解,有的可以让学生成立案例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和讨论。通过对案例教学不仅开拓学生思路,在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语言表达和团队协作精神等方面都会有较大的提高,使其具备较好的综合素质。
2遵循行动导向原则,引入情景模拟教学
模拟教学就是通过对各种真实金融交易·环境的模拟,让学生身临其境,进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训,增加对金融市场和金融交易的感性认识和领悟能力。目前,许多财经类网站提供免费的模拟交易账户,学生在这些专业网站注册后,就能够运用真实的市场交易环境和行情,以模拟账户体验各种金融交易。如在讲授外汇交易这部分内容时,我们就可以利用像美国嘉盛集团提供的FOREX.com模拟外汇交易平台。条件许可的学校可以成立金融教学综合模拟实验室,引进或开发金融教学系统。如外汇交易仿真模拟教学系统就是一套可以模拟全球金融市场的实验系统,采用宽带网接收实时的全球同步的24小时外汇行情,进行外汇实盘模拟交易和外汇虚盘模拟交易,最终计算盈亏情况.模拟交易的基本程序如图1,一是针对教学目的,对相关知识点进行介绍,设计实训方案(见表1)。二是呈现情境,学生角色扮演动态模拟,教师给予操作指导。三是学生完成操作报告。四是教师总结归纳,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
以仿真、务实为特色的外汇模拟交易所带来的“实战”体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分析能力和操盘能力,亲身体会外汇投资的风险.使其在走向工作岗位时,能够很快适应环境,有效缩短理论与现实的距离。
3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注重社会实践教学
近几年来,国内大学生的就业率持续走低,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很多专业的设置、课程的内容安排等不符合企业的要求所致。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和市场需要之间的脱钩已成为阻碍大学生就业的瓶颈问题。国际金融课程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般的国际金融业务操作程序,如外汇交易实践操作、外汇风险管理、贸易融资业务的运用等;参加社会实践是加强学生对相关实务性强的课程内容的理解、训练学生实际应用和具体操作能力的重要手段。社会实践的形式可以多元化,例如和期货交易所、证券公司、银行等金融机构及有经营进出口权的企业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通过这些实践教学基地,可以带领学生到有关金融机构、企业开展参观、经济调研等。例如在讲授金融期货交易的基本知识之后,教师可带领学生到期货经纪公司实地参观和模拟,同学们可以亲临其境,非常直观地了解到期货交易的运作过程和分析方法,书本上的一些抽象概念和理论都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的知识和技能。在参观和模拟金融期货交易的过程中,公司投资顾问和业务经理们的指点,更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学生达到豁然开朗的效果。在讲授外汇风险管理措施时,可深人外贸企业了解这些措施在实际运用的效果及局限性。在积极“走出去”的同时也可“请进来”,聘请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有丰富经验的主管领导和校友,对相关的业务环节进行专题讲授。并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这样可以弥补任课教师理论功底见长、实践经验不足的缺陷。
4提高市场适应性,大力推广网络教学
网络教学适应了金融信息化的市场要求,它的突出优点在于教学容量大、方式灵、信息快捷、模拟生动。一方面,多媒体网络教学引人使现代直观教学法可以通过图文并茂、声形并兼的方式来介绍国际金融知识,增加了授课的生动性、直观性,加大授课的信息量。另一方面,通过向学生推荐有关国际金融方面的网站,使学生可以更及时、全面地了解国际金融信息和国内外金融理论的发展动态。.如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可以为我们提供有关人民币汇率、我国的国际收支、外汇储备、外债等历史数据和最新数据,还可以提供我国外汇管理方面的最新政策动态。中国银行网站则能够反映有关外汇交易、外汇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实务知识。除此之外,将教案、习题、案例资料制作成网页,供学生登陆学习,并利用网站论坛、博客等,对学生进行在线答疑,真正实现教学互动。
5顺应教育发展的国际化要求,灵活开展双语教学
国际金融是与开放经济密切相关的一门学科,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国际金融》课程必须利用双语教学方法.这样可以帮助学生阅读有关国际金融的英文,也可以为学生今后从事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工作奠定一定的英语基础,培养学生熟练应用英语从事涉外经济活动的能力。但《国际金融》课程的双语教学必须灵活,双语教学中中英文授课的比重要根据学生英语水平的高低而定,要根据课程内容的难度而定。否则会造成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过分注重英语语言本身,而忽略了对基本原理和理论的深人理解,对双语课程内容的掌握过于浅显,不利于后续专业课的跟进。
上述教学方法在国际贸易专业国际金融课程教学中的运用仍处于尝试和探索阶段,但就笔者的教学工作体会以及学生的平时表现和反馈意见看,教学还是取得了比较明显的积极效果。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显着提高,学习主动性增强;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紧密结合,学生对现实金融问题的认识和把握能力得到锻炼,描述和解释现实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运用知识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包括基本外贸业务能力、组织活动能力、调研分析能力也有所提升。当然,在信息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国际金融将会出现更多新问题和新挑战。因此,在总结和完善上述教学改革方法之外,还要不断推陈出新,需要探索出新的更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第二篇:《统计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势在必行论文
《统计学》教学因其应用广泛且学习有难度而备受关注。为了解学生对《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课题组专门组织了一次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765份,回收率83.62%。调查发现,《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普遍认可度不高、课堂教学缺乏案例分析、课程学习有难度等主要问题,究其原因可归结为社会认可度不高、教学方式单一,缺乏实践教学教师、学生不重视统计学学习,主动学习性差、统计学学科内容枯燥,概念抽象复杂四个主要方面。现实助推《统计学》教学改革。
为切实了解学生《统计学》课程学习情况,以更好地为《统计学》教学方法改革提供更为客观的决策参考,课题组于2013年12月-2014年1月期间,以湖南省高校为重点调查区域对省内外11所高校学生展开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916份,回收有效问卷765份,回收率83.62%。包括学生基本信息、学习基本情况、自我评价、统计学课程评价以及专业建设(教学)意见等方面。
一、受访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1.受访学生学校区域分布较广
本次调查区域较广,包括湖南、湖北、浙江和广东四省六市,涵盖985、211及普通一本、二本、三本10所院校。分别是湖南商学院(本部和北校区)、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和长沙理工大学、湖南文理学院、湘潭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浙江工商大学和广州商学院。
2.受访学生性别和年级分布特点
因研究需要,主要选择学习过《统计学》的学生作为受访对象。受访者中,女生占60.69%,男生占39.31%,男女性别比约为0.648:1。由于大四学生毕业实习离校较早,因此受访者大多数来自大一至大三年级的学生,约为96%;大二与大三年级的学生分别占34.55%与42.67%,其余18.85%为大一年级的学生。
3.受访学生专业分布较全面
随着统计方法在社会经济、金融、管理等方面应用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专业对统计理论和方法的需求不断提高,这与统计学在很多领域应用广泛而引起重视相关。因此很多院校已将统计学课程作为经管类专业的基础课程。这次调查专业分布较广,如统计28.3%、金融14.4%、会计21.5%、经济学8.9%、法学7.9%、国际贸易6%、保险5.0%、应用数学4.2%、其他3.9%。
二、《统计学》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为更好地分析统计学课程教学情况,设计李氏克特量表对学生学习中的重要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加总每个受访者态度分值,其总分能说明他的态度强弱或他在这一量表上的不同状态,在效度和信度上能够很好地表现出学生对统计学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因选取指标较多,需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其进行降维分析。经过因子提取,将13个调查指标降维形成3个因子,分别得出3个因子初始特征值和提取平方和载入,这些因子能够保留原始数据81.51%的信息,其中第一因子提取了原始数据的48.36%,第二因子为24.06%,第三因子为9.08%。三个因子保证了原始数据的实际性和可靠性。经提取、旋转后,因子成分矩阵整理结果如表1。
三个因子分别反映授课内容与教师、课程的实用性与学生自主学习方面的基本情况。通常学生对于实用的专业课程学习态度较认真;而授课教师的讲述对于学生形成课程的第一印象至为关键,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学生对于自己感兴趣的课程会产生自主学习欲望,并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统计学课程教学现状表现为三个特点:
1.《统计学》课程受欢迎程度因课程实用性、专业不同而异
在受访者中,学习过统计学课程的占76.8%,主要分布在大二至大三年级。其中,表示喜欢或较为喜欢统计学课程的占比仅为36.1%,而表示不太喜欢或不喜欢该课程的学生占18.4%,还有45.5%的学生对统计学课程学习持中立态度。受访者中统计学专业学生,表示喜欢或较为喜欢统计学课程的占比仅为54.7%,而表示不太喜欢或不喜欢该课程的学生占6.5%。喜欢或不喜欢统计学课程的原因归结于课程的实用性和概念的枯燥性等方面。
学生不喜欢统计学的原因排名前五位的,分别为难度大22.7%、不实用18.2%、教师授课不满意13.6%、课程内容枯燥13.6%、自身数学基础较差9.1%,五个原因占比77.2%。而学生对统计学感兴趣的原因前三名分别为课程实用性48.3%、课程内容有趣17.2%h和专业需要15.5%,占比81%。
选择“认为统计学课程比较实用”的学生,主要集中在统计、金融、会计、保险和经济学专业,分别占58.8%、17.6%、11.8%、其余均为5.9%。这些专业的实践性较强,而且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用到统计学理论和方法的机会较多,因此认同程度较高。
2.《统计学》课程逃课现象时有发生
当问及“统计学课程您逃课的次数”时,有28.6%的受访学生有过逃课行为,是受访学生综合所有课程逃课率的3.04倍,令人担忧。分析有过逃课行为的学生分布,发现男生占57.5%;逃课学生中32.9%是因为统计学课程枯燥、课程难度大等不喜欢或不太喜欢统计学专业而逃课。认为统计学课程难度大与学生数学基础薄弱相关程度较高,但认为统计学课程枯燥的主要原因是教学方法单一,从概念到公式,都比较抽象,如果能联系实际用案例导入,就会大大降低学生掌握的难度。
3.以学习简单统计软件为主
统计学学习离不开统计软件,受访学生中学习过专业统计软件如SAS、R软件的只有17.4%;学习过菜单式操作、易于上手的统计学软件如SPSS、Eviews的比重较高,两者占比达42.8%;Excel虽然不是统计软件,其统计功能也非常有限,但由于其流行性、简单性,学习者的比重最高,达到26.1%。
三、《统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剖析
为进一步揭示《统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选取14个评价指标,设计李氏克特量表,分析评价学生对统计学的总体认可度、课程学习的侧重点以及统计学课程学习的难易程度,选择因子分析法对所选指标进行降维处理,经过因子提取,将14个调查指标降维形成3个因子;这些因子能够保留原始数据70.83%的信息,其中第一因子提取了原始数据的44.26%,第二因子为19.16%,第三因子为7.41%。三个因子保证了原始数据的实际性和可靠性。经过提取、旋转后,因子成分矩阵整理如表2。
三个因子,分别反映学生对统计学课程的总体认可度、课程学习的侧重点与统计学课程学习的难易程度评价。虽然学生认为统计学方法很重要,但是对于统计概念的理解与讲解方面总体得分较低。《统计学》教学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统计学》课程普遍认可度不高
第一个因子包括1-6个指标,从各指标的得分可知,《统计学》课程认可度不高,具体表现在受访学生对统计学课程不太感兴趣,并不会自主深入学习,统计学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掌握,.而且概念较多、且较枯燥,课程内容不实用,不知道统计学开设的具体意义,也不能够学到很多知识。特别是对于非统计学专业学生来说,《统计学》课程是一门基础
必修课程,而非专业课,因而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据调查,约占四分之三(72.53%)的受访学生表示对专业课更感兴趣,仅有27.47%的学生最喜欢的课程为非专业课程,说明大部分学生对专业课程或与专业有关的课程比较感兴趣。对于学生感兴趣的课程,他们更具有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及学习自主性,因而表现为倾向于更多的参与课堂,以及更好的对其进行自主学习。对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有64.5%的学生从不逃课,仅有9.4%的学生有较高的逃课率。可见在课程教学中,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兴趣至关重要,这可以从学生对课程的认可度和老师适宜的教学方法两方面做出努力。
2.《统计学》课堂教学缺乏案例分析
第二个因子包括第7和第8个指标,从各指标的权重系数看,受访学生较注重统计方法学习,虽然在课堂能听懂统计学的相关知识,但不能灵活运用统计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主要原因一是《统计学》课堂教学中缺乏相应的案例分析,教师没有将传授的新知识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讲解,导致学生能听懂,但不会运用统计学知识解决问题,最终,《统计学》课程教学也就失去了现实意义;二是由于学生忽视或不重视统计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统计思想的学习。从根本上来说,明确基本概念是学好统计学的基础,知晓基本原理和统计思想是学好统计学的精髓所在,统计方法是在基本原理和统计思想的基础上延伸出来的量化手段,如果没有掌握统计理论,统计方法运用也就寸步难行。
3.《统计学》课程学习有难度
第三个因子包括第9-14个指标,反映统计学课程学习的难易程度,受访学生普遍认为统计学课程学习有难度,具体表现为:一是教师的授课方式单一,且严肃,使《统计学》课程缺乏活力和趣味性,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二是《统计学》课程本身内容较枯燥,基本概念抽象难懂,特别是对于文科背景的学生来说,学好统计学并非一件容易的事;三是受访学生认为统计学的实用性并不是很高,认为学好统计学并没有多大的实际作用,单纯只是为了获得学分而学,这使得学生被动学习《统计学》,导致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四、《统计学》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调查分析发现,《统计学》教学存在统计学普遍认可度不高、课堂教学缺乏案例分析、学生学习有难度等现实问题,使得《统计学》教学效果不佳。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可以从社会、教师、学生和统计学课程本身四个层面展开分析。
1.社会认可度不高
虽然统计学能广泛运用在各行各业中,但就目前而言,整个社会对统计学专业的认可度并不高。首先,统计以前主要为宏观服务,与社会大众关系不大,尽管现在统计公开度大大提高,但要改变一个习惯不可能一蹴而就;其次,统计学学科并没有一个特定的职业范畴与之相匹配,不像诸如会计学、土木工程、交通设计等这些专业,都有一个特定的职业范畴与之相匹配。统计学作为一门方法论学科,可以从事与数据分析类相关的工作,这一方面增加了未来职业发展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专业数据分析类工作的需求量并不大,使得本专业学生大部分跨领域就业。虽然改革开放30多年统计地位日益提高,但其社会认可度仍不高。
2.教学方式单一,缺乏实践教学教师
教学方式单一。《统计学》教学主要以“灌输式教学”为主,教师照本宣科,主要介绍课本的基本知识,较少地联系实际问题进行知识的讲解,学生被动接受,课堂参与性不高,使得课堂缺乏生动性和趣味性,这样不仅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缺乏实践教学教师。统计知识与方法的应用性较强,这对统计学教师的实践经验及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实际上,统计学教师大多是从高校直接毕业的博士或硕士研究生,他们具备扎实的统计学理论知识,但缺乏统计学相关的实践工作经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只能“就概念解释概念”,不能联系实际问题或自身工作经验,对统计学基本概念进行生动地阐述,这样也就不能满足多样化教学的需求。
3.学生不重视统计学学习,主动学习性差
非统计学专业学生不重视统计学的学习的主要原因:一是统计学专业的社会认可度不高,导致学生对统计学的学习产生误解,认为统计学的实用性不高,所以不愿意在统计学学习上花费精力;二是统计学只是非统计学专业的学生一门基础必修课程,而非专业课程,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学生对专业课程更感兴趣;三是学生对于统计学的学习仅仅侧重于统计方法的掌握,而不重视统计理论学习,容易产生学生不会灵活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现象。
4.统计学学科内容枯燥,概念抽象复杂
统计学学科本身的性质特点也是《统计学》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之一。主要源于统计学内容枯燥,基本概念抽象复杂难懂,教师要将既枯燥又抽象复杂的知识绘声绘色地传授给学生,学生要充分的理解统计知识背后的真正含义,以便更好地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学科特点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其次,诸如参数估计、假设检验等统计学内容涉及到概率论、数学等相关理论知识,这对于文科背景的学生具有一定难度。再次,统计学学科课时设置较少,而统计学学科内容较多,若干内容涉及计算机操作,所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要学好统计学并非一件容易的事。
综上所述,由于统计学的数学基础要求较高、课程逻辑性较强,从理论到公式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使其掌握难度较大;同时随着统计学应用越来越广泛,各高校开设统计学课程的专业越来越多,特别是数学基础较薄弱的文科学生,这种从理论到公式的照本宣科式教学方法,要掌握其原理,并运用其理论和方法进行计算和分析,难度较大,如果能有一种教学方法,它能从学生熟悉的问题出发引入统计专业术语和方法,就会大大降低学生掌握统计学的难度。可见,统计学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势在必行,案例导入式教学方法呼之欲出。
第三篇:国际贸易专业改革
国际贸易教研室改革方案
为更好地贯彻落实教育部12号文件,开创国际贸易教研室教学工作新局面,在广泛讨论的基础上,我们制定如下方案:
一、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及时了解用人单位需求,提高教学目的性和针
对性。
二、在课程体系改革上,建议压缩公共理论课课时,公共理论课由章节
授课方式该为专题讲座式;加强专业课教学,推行“以证定课”,要
加强与报关员资格证、单证员证、报检员证、跟单证、货代员证、外贸业务员证相关课程的教学,鼓励学生考取资格证书;重新安排
专业课上课时间,使专业课上课时间大幅提前,建议在第一学期就
安排专业课,使学生尽早进入职业氛围;加强专业英语教学,建议
学生入学后直接学习专业英语,提高英语教学难度,鼓励学生参加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要求专业课教师也要在教学中加强英语教学
能力。
三、加强实践性教学体系。进一步加强实践性教学,提高实践教学比例,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针对外贸单证制作、国
际结算、商务谈判等实践性课程,分别运用项目教学法、模块式教
学法和情景模拟法,强化课内实训,对于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中
国对外贸易政策、世界经济等理论课程,也要通过案例教学、师生
互动等形式加强实践性内容;建议学校加大投资,及时更新教学软
件,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经常带领
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参观、访问和训练,提高学生对真实工作环境、工作过程的认知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四、建立校企深度合作机制。在现有校外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再建设一
批校外实训基地,采取措施深化与企业的合作;加大毕业生就业方
式改革,加大与省内外外贸企业及代理报关、报检公司实行订单式
培养的力度;定期邀请行业专家到我校讲学,使师生及时了解最新的行业信息;鼓励教师与行业、企业加强横向课题的联合公关,鼓
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
五、改革考核制度,建立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考核和评价体系。要求各
门课程都要根据其特点建立符合能力培养要求的考核标准,考核形
式要灵活多样,要根据岗位对职业能力要求的变化适时调整考核标
准与考核形式,并努力探索符合本专业特点为新的考核方式。
六、对教师的要求。教育部12号文件为我校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然而
目前很多教师的思想并没有转变过来,鉴于此,对教师提出以下要
求:
1、要转变观念;
2、要加强实践教学能力;
3、要加强实践锻炼,提高自身实践能力;
4、鼓励报考各种专业资格证,努力使自己成为
“双师型”教师。
第四篇:国际金融专业论文选题
国际金融专业 本科生毕业论文选题
(仅供参考)
1.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
2.风险资本投资机制研究
3.中国资本项目开放研究
4.中国金融业分业与混业经营模式选择
5.金融控股公司与多元化金融服务
6.银行不良资产处置与资产管理公司运作
7.我国居民储蓄影响因素分析
8.行为金融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
9.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
10.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执行
11.中国外汇储备的来源结构与政策含义
12.金融企业内部控制研究
13.金融控股公司的现状及其管理与内部控制分析
14.银行并购研究
15.股份公司经营者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研究
16.股票期权激励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17.金融期权、期货与基础市场间关系的研究
18.网络银行及其在我国的实践
19.跨国银行监管研究
20.我国货币市场基金发展问题研究
21.我国个人理财业务开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22.我国养老基金的运营机制
23.利率对我国房地产业的影响研究
24.商业银行差异化营销与竞争优势建立
25.论银行混业经营的机遇与挑战
26.商业银行开展不良资产证券化研究
27.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研究
28.跨国银行在华战略研究及其对中国银行业经营策略的启示
29.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
30.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战略探析
31.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客户导向策略研究
32.我国信用卡业务发展研究
33.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可行性研究
34.资产泡沫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执行
35.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研究17
36.我国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连通研究
37.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
38.我国网络银行的风险及其监管
39.金融衍生工具在中国企业汇率风险管理中的运用
40.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衡量与管理
41.转轨时期我国银行监管的经济学研究
42.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
43.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44.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45.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可行性分析及实施对策
46.我国商业银行实施并购研究
47.我国银行卡业发展分析
48.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研究
49.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研究
50.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研究
51.高科技企业融资渠道研究
52.我国货币传导机制的利率渠道研究
53.我国汇率走势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54.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研究
55.我国风险投资发展问题研究
56.中国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57.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
58.我国汽车消费信贷市场研究
59.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
60.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制约因素及对策
61.信贷风险管理中的早期预警研究
62.中国经济转型期的货币政策影响因素分析
63.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处理分析
64.人民币资本项目自由兑换研究
65.我国信用消费研究
66.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
67.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
68.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69.商业银行混业经营--设立基金公司分析
70.中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
71.中国外汇储备适度性分析
72.中国货币市场的发展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73.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战略
74.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路径与条件
75.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
76.人民币远期汇率定价与利率平价的关系
77.跨境资本流动的原因、风险及防范
78.我国商业银行盈利空间研究
79.国际收支调节的市场机制和管理体制
80.外资政策与国际收支平衡
81.中国银行间外汇市场研究
82.中国银行间同业拆借研究
83.中国货币政策的外汇传导
84.资产证券化与金融风险防范
85.高额外汇占款与货币政策执行
86.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研究
87.我国货币乘数走势及其决定因素分析
88.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研究
89.商业银行外汇操作风险管理研究
90.商业银行票据业务研究
91.汇率、利率联动及其对银行业的影响
92.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监管研究
93.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研究
94.我国非正规金融研究
95.国际收支与货币政策执行
96.我国民间金融问题研究
97.我国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现状、成因及化解
98.人民币汇率改革与资本流动
99.商业银行的价值管理
100.公开市场业务研究
101.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研究
102.信用体系与征信研究
103.我国货币市场发展与商业银行资金运营 104.我国商业银行客户服务渠道优化整合 105.我国货币市场基金研究
106.中央银行票据发行与货币政策执行 107.利率市场化与银行利率风险管理
108.国际金融中心指标评价体系
109.银行信贷扩张与房地产泡沫
110.我国票据市场研究
111.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112.我国银行业效率分析
113.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决定因素分析
114.外资银行在华发展的策略和方式选择 115.中外银行核心业务、核心竞争力比较 116.我国商业银行激励约束机制研究
117.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研究
118.我国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关联研究 119.货币政策规则研究
120.中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模式研究
121.我国银行业风险的评估及预警
122.银行业公司治理及外部监管
123.我国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原因与风险
124.我国上市银行竞争力分析
125.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研究
126.中国外汇风险预警研究
127.民间融资市场研究
128.我国股票期权制度的实施与改进
129.政策性银行经营风险及对策
130.网上银行风险的防范与管理
131.人民币金融衍生产品与利率市场化 132.金融衍生产品的运用及其风险防范 133.银行竞争力的指标体系构建
134.通货膨胀目标制货币政策的适应性分析 135.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债券研究
136.金融工程与商业银行业务创新
137.人民币汇率改革对资本流动的影响 138.我国股票指数期货研究
139.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业务现状分析及对策 140.商业银行发展金融衍生业务研究
141.商业银行拓展个人金融服务研究
142.房地产金融风险及其防范
143.我国货币市场基金发展问题研究
144.关于我国财务公司发展对策的研究 145.中国汽车金融服务发展策略研究
146.中国民间金融的现状、原因及发展 147.论我国财务公司金融功能与金融创新 148.中国转轨时期民间金融研究
149.中国商业银行利率管理研究
150.利率原理和我国利率体制改革研究 151.风险资本融资方式下的高技术企业发展 152.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 153.商业银行营销体系研究
154.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营销研究 155.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制约因素分析 156.论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现状与发展 157.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的制度研究
158.我国银行并购的模式设计与制度研究 159.我国股权分置改革的实践与评价
160.股权分置改革与认股权证、认沽权证研究 161.风险投资退出问题分析
162.我国商业银行经营业绩评价指标分析 163.我国居民储蓄影响因素分析
164.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研究
165.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研究
166.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研究
第五篇: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
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试题
姓名学号成绩
一、设M国某年发生以下经济业务:
1.M国出口价值500万美元的商品,国外进口商以当地银行短期存款支付货款。
2.国外旅游者在M国旅游,M国旅游部门在该年收到各种类型的外汇旅行支票为200万美元。
3.M国居民向定居在国外亲属汇款5万美元。
4.M国进口部门该年共进口国外商品700万美元,国外出口商将这笔款项存入M国银行短期账户。
5.国外居民购买M国某公司的长期债券400万美元,用在M国的银行存款支付。
6.IMF将与500万美元等值的特别提款权调换成M国货币放在M国银行短期账户上。
7.M国某公司购买Z国的有价证券共获收益20万美元,并存放在Z国的某商业银行的账户上。
8.M国政府用外汇储备100万美元和相当于50万美元的粮食向B国提供经济援助。
9.外国某国际企业以价值800万美元的机器设备向M国投资开办合资企业。
10.M国的某投资者用在X国的某商业银行的美元外汇存款从X国购买相当于50万美元的黄金。
根据以上经济业务为M国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如果M国的国内经济不景气,失业率高,应该如何应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调节国内经济和国际收支。
二、假定你是中国银行的交易员,一客户打电话要3个月远期美元的报价,你的回答是“8.3122—8.3455”,客户要求买入100000美元的远期合同。
1.如何执行这笔交易?
2.如果到期日美元比上述汇率贬值5%,你的收益情况如何?
3.通常你会采取哪些步骤为你的头寸保值?
三、某日A银行作为报价方,报出英镑、欧元兑美元的买价分别为$1.4780.、$0.9210,已知银行报GBP/USD、USD/ECU、即期买卖价差为20个点,问:
1.询价方购买1美元需支付多少欧元?
2.询价方购买1美元需支付多少英镑
3.询价方购买1英镑需支付多少美元?
4.询价方购买1欧元需支付多少英镑?
四、某日加拿大外汇市场行情为:
即期汇率USD/CAD5.0128/46
三个月远期50/841、三个月远期USD/CAD的汇率是多少?、一个加拿大商人欲卖给外汇银行三个月远期美元10万元,他将换回多少加元? 3、我国向加拿在出口一批车床,原报价每台25000加元,现在加拿大进口商要求我方改用美元报价,即期付款,我方应报多少美元?
4、如我方出口的机床,加拿大进口商将即期付款改为三个月远期付款,我方应报多少美元?
五、简述跟单信用证的运作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