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英国报刊投诉委员会与英国新闻业务准则

时间:2019-05-14 11:32: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英国报刊投诉委员会与英国新闻业务准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英国报刊投诉委员会与英国新闻业务准则》。

第一篇:2英国报刊投诉委员会与英国新闻业务准则

英国报刊投诉委员会与英国新闻业务准则

林琳

1997年8月31日,英国王妃戴安娜和她的男友法耶兹因车祸丧身巴黎。车祸在7名摄影记者的追踪下发生,车祸发生后,在场记者不顾人道主义进行拍摄而非立 即救伤。消息一经传出,舆论哗然,新闻媒介受到严厉谴责,那些为抢新闻不讲道德操守的 记者更被斥为“拍拍垃圾”遭到唾弃。

同年11月26日,英国报刊投诉委员会①在公众要求下,颁布了修订过的《职业准则》②,新规则有针对性地就一些旧条例进行修正,对新闻从业人员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从而被称之为“欧洲最严格的传媒准则”(魏永征:1999)。

一、英国报刊投诉委员会

1历史溯源

说起英国新闻职业准则,就必然要谈到颁布该准则的英国报刊投诉委员会(下简称PCC),PCC 是英国报业的一个全国性新闻仲裁机构,也是英国新闻界的自律组织,正式成立于1991年。它的前身是1953年成立的报业评议会③。在英国,报刊评议会的想法最早是于1945年,在 解 除了战时检查制度后提出来的。鉴于当时全国性报纸的减少、地方性报纸日益集中、政治性 偏袒和商业因素压制新闻等现象产生,议会内部对此展开了激烈争辩。用下议院马歇尔·福 特的话说就是,一些报纸的编辑几乎成了“傀儡、无能者和拍马者”。④因此,一个皇家 新 闻委员会建立了,其目标在于“推动通过报刊的意见的自由表达和最大限度的确实可行的新 闻描述中的准确性。”⑤它于1949年提交了报告,建议报纸行业应该建立一个“报刊评议 总委员会”,同时“对那些不受欢迎的新闻工作者的品行用一切可能进行批评,并建立一个 与最高职业道德标准相符合的道德守则。”⑥但接下来的4年花费在乱的、毫无热情 的报业主之间的讨论上了;一个非公开的法案提交到了下议院,要求建立一个依照法律设 立的委员会。这一消息带来的威胁使得漫长的讨论立即结束,报刊评议总委员会于1953年成 立。它没有任何非新闻业内的成员,它的第一任主席是《Times》的主人。

报刊评议总委员会的头十年工作似乎没能留下什么印象,它的许多规则在今天看来是针对 政府和贵族的,在另一方面又无视公众利益,甚至是可笑的。它的懦弱无能受到了第二届皇 家新闻委员会的尖锐的批评。如果报刊评议总委员会不能立即进行改革的话,后者在1962年 的报 告呼吁政府建立一个惩戒性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组织。这种立法的威胁迫使报业主们不得不 加以重视:它们增加了给评议会的财政资助,任命一个退休的皇家大法官Devlin爵士为主席,同时改变成员构成,使得20%的成员来自传媒业外。在Devlin的领导下,评议会开始表现 得较有威慑性,它开始惩戒报刊的不良行为,对新闻媒介表现出一种权威性的关怀,证明就 是它的关于“藐视法庭”(1967年)、“隐私”(1971年)和“诽谤”(1973年)的小册子。然而 评议会对新闻自由的高度重视使公众认为它更像新闻界的斗士而非公众利益的护卫犬。“隐 私青年委员会”⑦在1973年的报告中呼吁提高评议会中的非专业人士数目,并规定它的裁 决应在显要位置登出,且给以与反对文章相等的地位。

第一份关于评议会工作的详细研究报告由第3届皇家新闻委员会完成。主席是Mac Gregor勋 爵。报告完成于1977年,认为“可以很不愉快地确定评议会”未对投诉作满意的处理,批评 了评议会过多地反映了报纸的党派偏见,而在制定报界行为准则方面明显失利。它发现了关 于报纸“公然破坏已被认可的标准”和“对隐私的不可原谅的侵犯”的确证。报告说“我们 强烈地感受到报刊评议会应该有对报界更大的权力„„,迫切地要求评议会立足于公众视角 和可能的投诉。”它呼吁那些为评议会提供资金并有效的操纵了评议会的报业主们确保有足 够的资金提供给评议会,以便它将处理结果广而告之,同时监控报纸执行处理意见;此外,评议会支持的投诉应刊登在对应报纸的首页;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准则应立即订立出来 ;通过更直率的方式谴责新闻界的不当行为;等等。

评议会对批评的反应是提高非专业成员比例至50%,对公众投诉的主要问题如侵犯隐私只是 “指出”而非更严正的批评。出于某些原因,它在改善形象上还是失败了。一份关于它的研 究报告于1983年公布,指出成功的处理投诉仍是评议会工作之关键⑧,它的审理程序本身 存在问题,即它在审判上的耽延导致了事实上的失效。它的规则往往是混淆不确定的且不受 重视,而且它在改进报业道德准则方面亦无多大作为。

1984年,Zelman Cowen爵士被指定为主席。他开始了一系列的内部改革。其中令人瞩目的在 于对新闻操守的极大重视。他的任期让人记忆的另一原因是与默多克报系的斗争。他发表声 明将默多克接管《Today》提交垄断和兼并委员会⑨;该报编辑立即表示今后不再刊登任 何评议会的审理结果,这其实是默多克的意思;但默多克在与Zelman爵士会晤后立即改变了 主意,他毫不犹豫地、预见性地指出:一旦报刊评议会被看起来而且事实上也是无效的话,那么对报纸侵犯隐私的立法控制就会出台,默多克报系对此就毫无抵御能力了。1989年新任主席Louis Blom-Cooper上任就职,开始了对评议会作用和机制的重新考虑。但 即便Blom Cooper的清理整顿,评议会的根本问题仍然存在,即它在宣布订立准则后仍因缺 乏有效支持而失败;另一由来已久的原因是报纸往往拒绝以显著位置刊登它的审定结果,象 《太阳报》把对它的两则批评“埋葬”在23和24页中,《世界新闻》把对它的非难用小字印 刷,而且混杂于“脱衣舞三角布”和性用品的广告中,等等。广播投诉委员会(BCC)有依法 赋予的权力要求将它的公告刊登于显要位置,如果报刊评议会有类似的权力,它也许还能生 存下去。然而事实并不如人所愿。

2考尔卡特报告和PCC的诞生

到1989年,报刊评议会一直被认为是个“骗局”,不再能唤起公众信任。两份皇家委员会和 一份独立的调查报告都嘲讽了它在新闻道德方面自以为是的要求;另外它还有一个庞大的机 构,有着18名难以归类的非专业人员和18名在业务上并无特长的新闻界成员;它的公告也往 往被粗暴地忽视,任何级别的编辑部都公然地反抗和嘲笑它的规则,《每日电讯》公开拒绝 遵守评议会关于种族报道的道德约定,《太阳报》嘲笑并中伤那些“成功地”对它进行了投 诉的个人。评议会不再是报界抵制法规的保护伞了。1989年下议院的所有党派威胁要提前通 过一个法案来建立一法律机构以强化答复权;这一法案的进展由于政府设立一个委员会来调 查新闻侵害隐私问题而中止。调查委员会由David Calcutt领导,报告于1990年6月提交。

该报告对Blom-Cooper的改革是否得以实施、是否可使报刊评议会成为一个公正合理的、独立的有必备素质的机构表示怀疑。报告认为:报刊评议会的核心问题在于它对保护新闻自 由和谴责新闻滥用权力两者间的矛盾。这就是后来要由PCC来履行的职责。PCC是一个熟练的 专家机构,有着充足的资金来源“迅速而公正”地审理公众投诉。

考尔卡特委员会深切体会到了过去编辑和报业主们对评议会的不恭态度。报告表明对PCC作 为一个非官办的机构要有效地发挥作用没有很大信心;如果在1991年6月前,报界不同意并 支持新投诉委员会的成立,就将根据BCC的条款,订立计划建成一个有法律效力的投诉庭。一切行动上的失利都将成为“一个证明自律不能有效地起作用的明确信号”。那样,作为具 有一个法律效力的机构,该议庭将由公众资助,有权通过宣誓取证,决定于显著位置刊登更 正和道歉,要求判给被新闻滥用职权的侵害者以赔偿,它还将被授权命令发表任何有关违反 道德准则的材料。它将任命一个由Chaneellor勋爵指定的法律界人士作主席,并从专家组成 的专门小组中抽取两人作陪审推事。

后来考尔卡特委员会在集中了报业主的意见后,在力荐成立法律性的审判庭这一点上有所让 步。在报告发表后的几天里,各报纸的办公室里,充满了关于是否赞同在自愿自律机制上进 行更有效尝试的论争。授予该法庭可命令新闻界的权力成为最大忧患:报纸也许会在出版前 数小时被勒令停止,类似于《Private Eye》之类的杂志将被停售。真正的危险在于 给与一个机构如此巨大的权力可能导致违背新闻自由。这样,根据考尔卡特报告的设想,它 将成为限制表达自由的另一种方式,而没有最起码的、由现行法律提供的保护。

于是报业通过报纸发行者联合会和报纸协会,迅速做出反应,成立了考尔卡特报告建议的P CC。它从评议会收回了资金,并聘请了Macgregor爵士担任新投诉委员会的主席;它颁布了 一个业务准则,要求从1991年1月开始实施;新机构在事实上放弃了过去评议会保护新闻自 由、反对媒介垄断的一些有争议的做法,它将独立裁决报纸违反职业道德准则的行为。

尽管PCC象评议会那样,没有权力来公布或者执行它的裁决,但它的支持者们希望借助它公 布的明确的准则、成员的知名度等来提高它在报业的权威。考尔卡特报告建议给PCC两年时 间以观后效;与此同时作为配合,有很多的报纸委任了内部的专门调查员或“读者代表”来 直接处理投诉。

3PCC之结构

 PCC在离舰队街不远的Saligburg广场1号工作。它的领导者和其它11位同样从评议会传承而 来(这一点用考尔卡特报告的观点看来极不明智,它应与过去毫无瓜葛),包括一位主席(Mac gregor)、6名非专业人士和9名业内人士。委员会负责执行一个16条的《业务准则》,每月 开会半天来讨论和考虑由主席或成员提出的条例,它放弃了过去由评议会提供给投诉人和编 辑的“口述材料”,而是通过书面提交物来审理每个案例;它的决定会在公布前数日寄给双 方;但它不考虑任何守则以外的新闻界的行为。

这里有一个实际操作中的问题。个别投诉者还可能通过控告诽谤要求赔偿。过去报刊评议会 引用“法律弃权申明书”,作为那些同意配合审理结果的报刊的“补偿”。这种行为正如考尔卡特报告指出的那样,是一种原则上的错误,因为投诉者在确定报刊是否违背职业道德 前 就被迫放弃了自己的法律权力。PCC抛弃了这种“弃权申明书”的做法,转而实施一种自由 的决定,如果投诉与诉讼有关,则延长审议结果的公告。

4投诉程序

任意公众成员或组织,都可以向委员会投诉报纸或杂志编辑违背《业务守则》的行为;即便 这些行为由新闻记者或自由撰稿人实施,也被受理。《准则》之序言部分就已申明了“编 辑将对他们出版物雇用的记者的行为负责。”受理的投诉转交给编辑,并同时邀请他和投诉 人接触并达成友好的处理方案;在某些接洽的案例中,这些会由报纸自设的专门调查员办理。

倘若这种友好的解决之道在一个短时期内无法达成,PCC就开始它的“调查”。编辑会 被要求呈具一份书面答复,这一书面材料会同评议材料送至投诉人处,双方进行评论和反陈 述直到结果明确。一旦投诉卷入事实的争辩中,PCC将要求会见双方或他们的证人,但程序亦较简单。

PCC成员会在评议会上拟定一份草稿,并立即呈送各位成员以交换意见;草拟的审定决议在 每个月的委员会上进行讨论和争辩,最后定稿。如需要,通过多数投票进行。委员会的审决 结果每季一次公告。如果投诉与《准则》中任何条款无关将不作审理,但依然将投诉转呈有关编辑⑩。

二、新旧《业务准则》比较

由于1995年PCC委员会决定加强《业务准则》的执行,总编辑和记者的雇用合同中必须包括 “准则”的内容,因此,报刊投诉委员会和《业务准则》的实际效力得到了强化。在这一基 础上,1997年11月出台的新准则对新闻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一种有力的约束。

那么,“欧洲最严格的传媒准则”究竟“严格”在哪些方面,与旧准则相比,又起了那些变 化呢?总体上看,1997年11月26日以前的《业务准则》(11)分为18个部分,分别为 :准确、答复机会、评论推测和事实、隐私、收听设备、医院、讹传、骚扰、稿酬、悲痛受 冲击时的侵扰、无辜亲友、对少年儿童的问话或摄像、性案件中的少年儿童、罪行受害者、歧视、金融新闻、秘密来源、公众利益;内容涉及个人隐私、未成年人保护、答辩权力、种 族和宗教问题报道、记者工作方式等诸多方面(12)。1997年11月26日公布的《业 务准则》(13),分为17个部分,分别为:公众利益、准确、答复机会、隐私、骚扰、对悲痛和冲击的侵扰、未成年人、性案件中的少年儿童、收听设备、医院、无辜亲友、讹 传、性攻击案中的受害者、歧视、秘密来源、稿酬等方面;“公众利益”于“新则”16条细 则前部单列,旧则的“评论、推测和事实”作为“新则”的“准确”部分的第四条。涉及内 容就范围而言变化不大(14)。

然就具体细则的具体条款来看,可发现一些有趣的变动,试比较如下: 1加强了对隐私权的保护

在“隐私”条下,“旧则”只规定未经当事人同意,不允许侵入和探究私人生活,包括使 用长镜头拍摄私有设施处的人物。这种做法,只有符合公众利益时才能证明是正当的。

 “新则”细分为二条:任何人不得妨害他人的家庭生活、居所、健康和通信。报刊未经允 许进入任何个人的私人生活被要求证明是正当的。未经允许使用长镜头拍摄私下场所的人 物是不可接受的。对“私有设施”旧解释为:“包括私人住所、附属花园和其他附属建筑物,但不包括住所毗邻地或停车处。除此以外,还有旅馆房间(不包括旅馆内的其他地方)、医 院或疗养所内病人接受治疗和日常起居业地点也不属私人设施。”“新则”注:私下场所指 有理由成为私秘的公共或私有设施处。

可见,“新则”加大了对公民隐私权的保护,不受 长镜头侵犯下的私下场所范围扩大了,也不存在“符合公众利益”的例外了,公众尤其是公 众人物有了更多的安全感。

2加大了对未成年人的保护

“旧则”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分为“对少年儿童的问话或摄像”及“性案件中的少年儿童”两 部分,明确规定了不许披露未成年人的身份、不得随意采访摄像等;“新则”分为“未成年 人”和“性案件中的少年儿童”两部分,“未成年人”与“对少年儿童的问话或摄像”相对 应,但由2款细则增加为5款,在原有规定上,新增了保证儿童在校不受侵扰、严禁付费给未 成年人以获取新闻资料等内容。“性案件中的少年儿童”由5款删为4款,取消了“应使用‘ 对少年儿童严重侵害’之类的词语来叙述这种侵犯行为”的具体限定,但其它如不得披露未 成年人姓名等保护性规定如旧。这些规定保护了未成年人的自尊,有利于他们的成长。

3限制了媒介借口“公众利益”滥用权力的可能

“旧则”提出了3种出于公众利益之需的“例外”,要求在此3种情况外的以“公众利益”为 由的“例外”须做出解释;“新则”则要求“任何”援引“公众利益”的“例外”都必须有 充分的解释,更强调了在涉及未成年人的报道中必须证实有“异常的公众利益”可凌驾 于“正常的”“首要的”儿童的利益之上。

在“收听设备”条中,“旧则”为:除符合公众利益而被判定为正确者之外,新闻工作者不 应获得或发表秘密监听或电话窃听材料。“新则”删除了“出于符合公众利益而被判定为正 确者之外”的特殊可能,杜绝了任何借口。在“讹传”条3款中第2款,“新则”为经所有者同意外,不得删改文件或图片。“旧则” 为除符合公众利益者另作别论外,文件或图片未经拥有者明确同意不应删改。

这种变动,限制了新闻工作者的权限,减少了新闻侵权的可能。可见,“公众利益”不再是新闻工作 人员滥用新闻自由,随意侵害公民权利的保护伞,PCC已认识到报刊走得太远,及时地做出 反应。4强调了照片的拍摄和使用限制

过去的规定将新闻资讯笼统地称为“材料”,“新则”已细分为信息和照片。“准确”第一款新规定为:报纸期刊应注意不发表不准确的、误导性地或歪曲性的材料包括 照片。“旧则”中没有“不包括照片”的字样。

“骚扰”第一条“旧则”为:新闻工作者不应通过恫吓或骚扰获取材料。第二条:除符 合公众利益的采访外,新闻工作者未经当事人同意不应在私人处所拍摄人物图片(第4条已有 规定);采访被要求停止后不应在坚持给当事人打电话或坚持提问;被要求从当事人处所离 开时,不应在逗留也不应尾随当事人。“新则”第一条为:新闻工作者不应通过恫吓、骚扰或持续追踪获取信息和照片。第二条 为:新闻工作者未经当事人同意,不应在私人处所拍摄人物图片(第3条中已有规定);采 访被要求停止后不应再坚持给当事人打电话或坚持提问,亦不可继续追踪或拍照;被要求离 开时不可继续逗留或尾随。由上述比较可发现,过去的规定较忽视新闻记者拍摄照片时可能 的侵权行为,证实戴妃之死引起了公众对“拍拍垃圾”的愤慨,PCC终于“亡羊补牢”,避 免悲剧再度发生。一张照片有可能换取数万或数十万英镑,金钱的诱惑力不可不谓惊人,有 人自然会为高额的报酬违犯准则,甚至法律,甚至良心。PCC修订《业务准则》的用心良苦,虽不可能令业内人士全然遵守,但警戒的红灯已经高挂,触犯者也要权衡利弊得失再作定夺。

5禁止在新闻信息获取中的有偿行为

除上述禁止向未成年人 付款以交换新闻信息外,在“稿酬”一条中作了更为细致的规定。“旧则”规定:犯罪或犯罪过程的目击者,或从事犯罪活动的人及协从者(包括家人、朋 友、邻居和同事)提供的消息、图片或其它信息,无稿酬。报社也不应主动付款,不应直接 付也不应通过这些人的代理人付给。

 “新则”分为两条,把“罪犯及协从者”和“证人或可能的证人”分开陈述,并提出了“公 众利益”和为“获取材料不得不如此”双重条件下的例外,同时指出“新闻工作者必须尽所 有可能以确保证人提供的材料不受金钱交易影响”。这种分别阐述较原先的合理,也更易于 接受。

三、结束语

两年之后,在英国爱德华王子婚礼前夕,《太阳报》(1999,5,26)在头版刊登了他的准新 娘苏菲·里斯10年前的一张半裸照,为此,《太阳报》花费了40万美元。但这张照片惹恼了 英国王室和公众,白金汉宫发言人谴责此行为为“蓄谋已久,及其残忍”,严重侵犯了个人 隐 私,并向PCC投诉。最后,《太阳报》公开道歉,并将搜罗、公布此照片的人革职。苏菲不 再是任媒介摆布的戴安娜,PCC的《业务准则》也换上了一张严厉的面孔。

注释:

①The Press Complaints Commission英国报刊投诉委员会,下简称PCC。②Code of Practice,也有译作《业务规则》,或《英国新闻界行为规划》(宋克明)。

③The General Council of the Press,一译英国新闻理事会。④Media Law。

⑤Royal Commission on the Press,Cmnd 7700(1949)。⑥Ibid,para 650。

⑦The Younger Committee on Privacy。

⑧Robertson,People Against the Press,Ch3。⑨MMC,Monopolies and Mergers Commission。⑩(一)部分参考编译自Media Law。(11)下简称“旧则”。

(12)“旧则”条款见宋克明《英美新闻法制与管理》P193-197,1998 年,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3)下简称“新则”。

(14)1997年11月26日分颁布之《业务准则》资料来源见e-mailethicne@uta.fi,翻 译考虑到与“旧则”对应。

参考书目:

①宋克明《英美新闻法制与管理》,中国民主与法制出版社,1998年。②魏永征《中国新闻传播法纲要》,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

③《英国的媒介管理与自律》P25-28,《国际新闻界》,1998年第1期。④Media Law,Robertson & Nicole,Penguin Books,London。(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

(《国际新闻界》,2000年第2期)

第二篇:英国大使馆来访新闻1

英国驻华大使馆及驻上海总领事馆代表来访交流

11月2日上午,英国驻上海总领馆政治经济新闻处主任Mr.Alastair Arnold 和英国驻华大使馆政治部二等秘书 Mr.Sean Winnett 在爱德基金会秘书长助理佘红玉女士的陪同下参观了南京爱德社会组织培育中心,并与在培育中心开展工作的七家社会组织负责人或代表进行了交流。

交流中,培育中心工作人员向两位使馆代表介绍了培育中心的工作内容、工作流程以及入驻培育中心的各家社会组织的服务内容和工作模式。在随后的欢迎交流会上,来自银杏树残疾人托养中心、金德松老年人服务中心、爱心之旅、海勒之家特殊儿童康复中心、允德乐龄老年管理中心、昆歌昆艺发展中心、莫愁环保协会七家社会组织负责人和代表与来访的国际友人就组织的成立背景、核心业务和服务和组织活动的特色进行了详细的交流。各家社会组织对入驻培育中心后获得的成长引起了两位使馆代表的浓厚兴趣,他们就“当今NGO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与组织代表作了讨论。

最后,各家组织的代表对英国大使馆支持培育中心以及社会组织、社会企业而开展的各类专业培训、项目支持和资源链接表示感谢,两位使馆代表也对各家组织所做的工作表示赞许和肯定,双方都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机会相互学习与交流。

第三篇:英国版《梦想合唱团》新闻通稿

A five-night Carnival

One Big Plan for This Christmas by Simon Cowell

Oct 10, 2012 Simon Cowell, executive producer of top-favored TV showsThe X factor and Britain’s got talent, justannounced his new viewing plan for UK audience this winter holiday.His production team has been preparing for the biggest, most entertaining choir competitionClash of the Choirsfor UK audience this Christmas. A wide-open door for amateur singers Singing in choirs is one of the nation's biggest national hobbies with over 500,000choir members.Simon claims that X factor is not designed for everybody who likes to sing.But he promised thatClash of the Choirs would open a huge door for all amateur singers.Clash of the Choirswill be broadcasted on ITV1from December 18 to 22 with five 2-hour episodes of live singing performance.Differentfrom former choir competition, the show is not to choose the best choir all around UK, but to find individuals who have a crush on singing and invite guest celebrity tutors tochoose and arrange 20 of them together as a choir, and compete with each other.The elimination decision will be based on public vote by phone and online.Simon promised that he would not be mean on the investment on stage so as to provide an excellent wonderland for this Christmas. Five celebrities recruiting their choirs for charity According to Simon,Clash of the Choirs is an entertaining show that combines talent show, choir singing performance, and celebrities’reality and charity project.The format of the show has been successfullyintroduced into many countries bringing celebrities for competing.The rule is that each of five celebritieswillrecruit their own20-person choir in their hometowns through county–wide auditions XXXXXXXX Ltd Registered in England as a Company.No.2880406 Address XXXXXX

Press Release(which will be announced on 30th Oct).The winning choir will receive 80,000 poundsfor a charity project to be held in the county and a contract with EML Music.As we can predict from the American version of the program, celebrities’‘real’ performance will also light up the show.Though Simon still refused to tell the whole cast, he confidentlyannounced that Adele would lead oneof the fiveteams, though she was “a little short of confidence” conducting a choir.It took him an afternoon to persuade Adele on her first-time reality show.Besides, we already heard from Robbie Williams“will be very busy” this winter.Mysterious as he always appears, Simon promised we could see the most favorable pop star, rock star, country singer and an unpredictable judge. The mean Simon appearing on British TV again? “Snarky”Simon also emphasized that he would return to UK screen as a judge of the show.Though Simon is known for his sharp mouth and cold-hearted, his fans cannot stopdragging him to back on British TV screen as he wasmore focused on his ‘career’in the US.Clash of the Choirsis set to become the biggest talent search ever seen on British television.Simonmade a bidwith the journalist:” I’ve already seen the big success of the show, I will kiss a pig if the show fell behind other entertainment shows.”

Find out more: Melanie Zhu(PR Department)mengyingzhu1989@gmail.com 07784374150.

第四篇:19世纪英国社会与文化浅析

19世纪英国社会与文化浅析

一、引言 英国,一个历经千年沧海桑田、风起云涌的古老国度,一个见证了人类蹒 跚学步、茁壮成长的沧桑智者,一个坚毅不屈、站在大西洋上翘首观世界、看 未来的猛士。他走过邪风冷雨,带着他那份沉甸甸的回忆,带着他那份独有的 气质与底蕴,正一刻不停歇地朝着更辉煌的明天前行。蓦然回首,那一长串深 深浅浅的历史脚印中,每一步都述说着一段不一样的却都一样惊心动魄的历史 岁月,或伤感悲痛,或感人至深,或发人深省······ 轻掸灰尘,打开那幅已微微泛黄的厚重历史画卷,“大英帝国”“日不落帝 国”“维多利亚时代”在光芒闪烁,诉说着英国在 19 世纪的灿烂辉煌。19 世纪 的英国,经济上、国土上、文化上、政治上,都经历了无数的变革,从一个小 小的岛国一步步壮大,成为领土遍及世界各洲,影响世界的大帝国。在19 世纪,它流了血,流了泪,也收获了财富,取得了进步,脱胎换骨。在当时的世界上 乃至整个人类历史上,19 世纪的大英帝国都是一个无法超越的神话。

二、经济发展

(一)工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1801 年以后,英国在与法国长达14 年之久的战争之后最终大获全胜。英国 的皇家海军控制了海权,对外贸易成倍增长,商业空前繁荣。战争的胜利扩大 了英国的殖民地范围,成为了英国的原材料供给地和商品倾销地,不但为英国 工商业发展提供了廉价原材料还为工业制成品提供了广大的市场,为工业发展 创造了有利环境。在工厂日夜不停的机器喧嚣声,英国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生产力成几倍甚 至几十倍的速度飞速发展。工业产值在英国经济中的比重也日益上升,到19 世 纪中期,英国已成为世界上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国家,这也使得英国在世界上的 经济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伦敦成了世界的金融、贸易中心。19 世纪50~ 70 年代,是英国自由贸易资本主义发展的鼎盛时期,史称 “维多利亚时代”。在这期间,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完成,英国钢铁产量占世界总产量一半以上,进 出口贸易占世界总额的 1/3 以上。1850 年,英国生产了世界煤产量的 60.2%、铁产量的50.9%、加工了世界棉花产量的46.1%。这个漂泊在浩瀚海洋上的小小 岛国成了不容小觑、名副其实的 “世界工厂”。

(二)城市化与人口增长 在飞速发展的工业带动和促进下,曼彻斯特、伯明翰、舍菲尔德、格拉斯 等一大批工业城市迅速崛起,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英国城市化进程极其快 速。到1851 年,英国城市人口已超过了农村人口,初步实现了城市化。城市化 文明隆重地登上了人类历史文明的舞台。农村文明渐行渐远,农村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也逐渐淡出人们视线,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模式与理念。铁 路网在英国土地上星罗棋布,贯穿大江南北,让人际交往、信息传递更加的方 便更加频繁。在19 世纪的一百年中,英国总人口增加了3 倍,人均收入却增长 4 了4 倍,这就说明了19 世纪的英国社会是在向前发展的,生产力的不断提高让 解决人民温饱,奔向更加富裕的生活充满了希望。

(三)万国博览会 19 世纪中期,工业的飞速发展与繁荣让英国在世界的经济实力与综合国力 如日中天,英国人对自己的实力以及所拥有的财富极为自豪。为了向世界展示 强盛的英国,万国博览会(亦成为“水晶宫博览会”)于 1851 年 5 月 1 日在伦 敦海德公园一座完全由玻璃和钢管搭建而成的建筑物内举行了。万国博览会以世界文化与工业科技为主题,展期为 1851 年 5 月 1 日至 10 月 11 日,历时 5 个多月,吸引了 6039195 名参观者。展馆长约 563 米,宽约 138 米,建造费时仅九个月,后被移动并且重建于伦敦南区的塞登哈姆,这个地 区后来也因此被更名为水晶宫。展出了包括轨道、牵引机、高速汽轮船、起重 机、厨具用品、铁制品、以及来自美国的收割机等万余件展品。维多利亚女王与阿尔伯特亲王在“灿烂光辉的玻璃顶下举行了他们的工业 和和平的凯旋式”。博览会开幕的前两天,维多利亚女王在日记中写道:“我们 什么都能做。”这句话淋漓尽致、完完全全的表现出了英国人对自己的自豪与满 足,以及他们对未来,对人类科学的满腔希望、虔诚信服。

(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Every coin has two sides.”经济的初期发展往往都是一把双刃剑,有 利也有弊。19 世纪的英国,经济发展、工业发展相当迅速,人们尚未意识到或 者尚未想出合适策略来适应并解决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种种问题,以下是当时最 主要的两个问题:

1.阶级剥削 在资本主义发展中,工人阶级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但也是深 受剥削压迫的弱势群体。“血汗工厂” 频频出现,工人阶级,特别是中下层 工人阶级生活条件并未从经济社会发展中获得多少好处。社会财富分配不公,贫富差距越拉越大,贫困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城市贫民的数量居高不下,他 们的生活用“凄惨”二字来形容毫不为过。

2.环境污染 工厂的“三废”让生态环境满目疮痍。伦敦的大地上插满了“大烟管”,日 夜不停歇的朝着天空排着滚滚浓烟,这些烟遇水汽后便变成雾,伦敦也就在 19 世纪成了“闻名于世”的“雾都”。当时,一个英国工程师在形容英格兰西部地 区冶铁业的情形时说:整个地球好像从里往外翻,它的内脏全部都被挖出来扔 得到处都是,整个大地上到处都堆满了煤渣。

(五)第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 周期性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重要特点,每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一定 状态,经济危机便会席卷而来。英国,作为一个最早进行产业革命,工业化程 度最高的国家,第一次经济危机理所当然的在英国爆发。

1.爆发原因及背景 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是周期性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18 世纪末19 世 纪初,英国国内也曾多次出现生产过剩的现象,但是由于当时资本主义机器生 产发展尚不充分,这种危机仅限于局部地区及部门。1825 年以前,英国经历了 一个短暂的工业高涨阶段。1825 年的工业产值比1820 年增长了大约 1/3,当时 生产水平的生铁量增加了 58%,棉花消费量增长了 39%。但是,国内外市场却 6 没有随着相应扩大。那时拿破仑战争结束不久,再加上欧洲农业歉收,欧洲市 场缩小,一片萧条。从前局部的生产过剩、供过于求的现象转变成周期性和普 遍性的生产过剩危机。正如《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一书中所说:“英国在欧洲 市场的商品销售遇到了很大困难,出口额从 1814 年的2690 万英镑下降到1825 年的1460 万英镑。对美国和中南美洲的出口也从1815 年的1580 万英镑减少到 1340 万英镑。同时,国内市场由于工人的实际工资下降而受到极大限制。1824~ 1825 年期间,工人的实际工资仅相当于 1792 年的 4/5 左右。生产和销售之间 严重的脱节,使经济危机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2.经济危机造成的经济损失 在这次经济危机中,英国工业生产和对外贸易都遭受了沉重打击。3549 家 企业、80 家银行破产,英格兰银行的黄金储备从1824 年3 月的1390 万英镑骤 跌至1825 年12 月的 120 万英镑。棉花、羊毛、生丝、煤的消费量锐减,出口 额减少了 16%。失业率骤然上升,并导致人口外流。但是当时德、法、美等国 工业革命尚未完全展开,所以,1825 年的经济危机还不具周期性。

二、政治上的三次议会改革

(一)1832 年议会改革

1.第一次议会改革的时代背景 世纪初,英国的责任内阁制的框架初步形成。但是在1832 年以前,国王 在首相和内阁成员选举中任然享有一定主权(例如1827 年在任命首相坎宁·哥 德里奇以及1828 年任命首相威灵顿时,都是国王自己的选择。)。在乔治四世在 位期间,英国内阁越来越独立于王权,并向议会下议院靠拢,实际上,内阁才 7 是当时英国行政决策主管。尤其在首相罗金汉姆和首相福克斯当政时期,他们 从不将国王视为“一国之主”,也不把自己当做国王的“仆人”。首相,从国王 的“总管家”变成了英国的真正主人。首相与内阁之间的微妙而紧密的关系让 他们同享利益、共担风险,而拥有皇室血统的国王却越来越被疏远。1830 年,在法国“七月革命”的影响推动下,民主运动铺天盖地一般席卷欧洲,势不可挡。从1830 年末到1831 年初几个月里,上下议院收到全国各地总共645 份请愿书。但威灵顿公爵为首的托利党认为现行制度已经非常完善,甚至还公 开宣称坚决反对改革,寸步不让。当时,英国国内民众间施行改革的呼声震天,这就注定了托利党在同年的选举中必然惨败。2.法案颁布过程、内容 国王威廉四世(1830——1837)任命辉格党领袖格雷组阁。格雷内阁于1831 年 1 月成立了以罗素勋爵为首的四人小组,负责起草改革议案,同年 6 月 7 日 获国王批准成为法律并生效。内容大致包括三个方面:

一、对议席分配做出调 整。取消了人口未达到2000 人的56 个“衰败选区”的议席,人口在2000 至4000 的31 个选区分别减少一个议席,空出143 个议席给大型工业城市和较大的郡县,下议院总人数则不变。

二、重新规定了选民财产资格。在降低选民财产资格后,除了大银行家、大商人、大工厂主有选举权外,大批手工作坊主、小商人和部 分佃农也获得了选举权。

三、规定了选民登记程序,缩短了时间。选举时间从 15 缩短到2 天。3.意义

1832 年的议会改革可谓是雷声大,雨点小,经过如此大规模的运动多番周 折而换来的改革,却收效甚微。马克思也曾批评说:“恐怕还从来没有一个像这 样强大的、看来似乎成功的人民运动得到这样微不足道的表面结果。”虽然工人 8 是改革运动的主力军,但是改革并未改变工人们艰苦的生活,并未带给他们真 正的民主权力。中尽管如此,1832 年的议会改革任然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意义。这次改革削弱了国王、贵族、上议院的势力,促进了政党组织的完善和两党制 度的形成,是英国议会君主制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激发了人们深入选举改 革的信心和决心,一种内阁与国王、政党、社会舆论、上下议院之间的新型权 力关系逐渐形成。

(二)1867 年议会改革

1.第二次议会改革的时代背景

进入19 世纪60 年代后,工人阶级政治积极性再次高涨,议会改革燃起了新 的希望。1861 年,英国各地工会组织纷纷要求改革制度。1864 年,积极支持英 国工人争取选举权的“第一国际”在伦敦成立。1865 年,“全国改革联盟”成立,力争改革选举制度。马克思亦积极支持工人争取选举权的斗争,他认为结束资 产阶级垄断性统治的时机尚未成熟,最大限度的扩大资产阶级民主才是切实目 标。在第一国际、“全国改革联盟”等组织以及马克思等人的支持下,大规模的 改革运动在英国曼切斯特、格拉斯哥、伯明翰等各大城市轰轰烈烈的展开。声 势浩大的改革队伍行进在各大街头和公园,议会的改革已成了大势所趋,势在 必行。2.法案颁布过程、内容 当时的首相是反对改革的保守党的德比,但是拥有较高政治声望及地位的 财政大臣本杰明·迪斯累利审时度势,深知识时务者为俊杰,应顺应天势民意。于是本杰明扮演改革派以笼络人心,于1867 年3 月18 日向下议院提出改革议 案,在做部分修改后,8 月通过上议院批准以及维多利亚女王(1837——1901)9 签署后生效。1867 年的改革法案对议会席位做了再一次调整,取消了46 个“衰 败选区”,空出52 个选区给大工业城市和郡。伯明翰、曼切斯特、伦敦以及其 它中型城市席位有所增加。改革议案基本去除了“衰败选区”,小资产阶级和上 层工人阶级获得了选举权。

3.意义 虽然广大的城市下层工人以及全部的农业人口并未获得选举权,议会选举 制度的民主化任务认为结束,但是大多数工人境况得到好转。1867 年的议会改 革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史上意义是极为深远的。

(三)第三次议会改革 1.二次议会改革的时代背景

1880~1885 年英国爆发严重经融危机,失业率暴涨至历史最高点,社会矛盾 日益激化。爱尔兰掀起了民主自治运动的高潮,苏丹更是爆发了马赫迪抗英大 起义,英国在非洲东北部的殖民扩张也遇到了困难。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执政的格拉斯顿自由党政府陷入困境。2.法案颁布过程、内容 约瑟夫·张伯伦为自由党激进派代表,他趁机联合在野的保守党给政府施 压,促使格拉斯顿政府提出两个新的议会改革法案——《人民代表制》法案以 及《重新分配议席》法案。《人民代表制》于1884 年12 月通过议会。该法案对 选民范围进一步作出了调整扩大,选民增加了1 倍,扩大到450 万人。“房主选 举权”扩大到了各郡县,部分工农业者也也有了选举权力,但是未成家立业、依靠父母生活的男子以及全部的妇女、家庭佣人都没能获得选举权。《重新分配 议席》于1885 年1 月通过议会。它取消了72 个人口未达到1.5 万城市单独选派 10 议员的权利,并将之并入其它郡县。按照每5.4 万人分配1 个议员席位的标准将 全国划分为617 个选区。全国22 个城市以及剑桥、牛津大学仍然保留2 个议席,其它各选区均实行单一选区制,即一个选区只能有一个议员代表。3.意义

这次议会的改革让议席分配更加合理公平,对人口密集的工业城市的工人 有一定好处,一定程度上让工人阶级以及部分农业人员参与到了国家政治中,对改善工人的处境和推动资本主义发展有着促进作用。

三、19 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

(一)兴起和发展 世纪30 至40 年代,经济飞速发展,社会也进行着巨大变革的,一种新 型文学——现实主义文学,开始出现在英国文坛。它注重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力求贴近真实生活,最大限度的反应人们的生活状态和面貌。在浪漫主义文学 渐渐消退的时候逐渐占领英国文坛,19 世纪40 至50 年代达到鼎盛。

(二)特点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与宪章运动关系密切,可谓是密不可分。并且具有小资 产阶级文学特点,由于大部分作家均出生于小资家庭,故其作品也很大程度上 反映了小资阶级的生活。在这些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之中,大部分都塑造了一个 奋斗不息的积极的小资形象。虽然此类文学作品幽默讽刺,反对暴力性革命、主张社会改革、拥护道德批判和道德感化。此外,不少优秀女性作家在文坛也 占据一席之地,例如盖斯凯尔夫人、乔治 · 艾略特、勃朗特姐妹等优秀的女 11 性现实主义文学作家。

(三)代表作家。

1、奥斯汀 奥斯汀(1775——1817)生于英国一个牧师家庭的奥斯汀天生就对文学有 着非常浓厚的兴趣。她生活一个乡村小镇上,终生未婚。在她短暂却充实的一 生里一直锲而不舍的追求着自己的文学之梦,完成《理智与感伤》、《劝导》、《曼 斯菲尔德庄园》、《艾玛》、《诺桑觉寺》、《傲慢与偏见》等六部小说。她的小说 主要描写了乡绅家庭里女性的婚姻与生活,以一种轻快活泼又风趣诙谐的方式 体现了女性世界的酸甜苦辣,着重描写少女从懵懂与盲目走向认识现实、认识 自我的过程。奥斯汀也因此被誉为描写女性意识的卓越作家。

2、萨克雷 萨克雷(1811——1863)萨克雷父亲是东印度公司一名官员,自四岁丧父 后,年幼的萨克雷继承了父亲巨额遗产,常常出入于上流社会,过着公子哥生 活。1833 年将家产挥霍殆尽,先后任《弗雷泽杂志》和《笨拙》杂志专栏作者。在他的一生中写过大量小说,例如《彭登尼斯》、《亨利·埃斯蒙德》、《纽克姆 一家》、《弗吉尼亚人》,中篇小说《巴利·林顿的遭遇》,短篇小说集《 势利 眼集》等。最具代表意义的要算是以辛辣讽刺见长的长篇小说《名利场》,它真 实的再现了1810~1820 年摄政王期间英国上流社会之间勾心斗角与腐败丑恶。这部小说篇幅宏大,情节跌宕起伏,是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瑰宝,萨克雷也因 此在文坛上与狄更斯齐名。

3、盖斯凯尔夫人 盖斯凯尔夫人(1810——1865)盖斯凯尔夫人自幼受到父亲文学修养和宗 12 教信仰的影响,并且进入当地一所女子学校学习。盖斯凯尔夫人夫人一生发表 过六部长篇小说(包括《玛丽·巴顿》、《北与南》、《露丝》、《克兰福德》、《西 尔维娅恋人》、《夏洛特·勃朗特转》)。处女作是发表于1848 年的《玛丽·巴顿》,这部作品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工人阶级的悲惨的生活与命运,在19 世纪英国文学 上占有重要地位。

4、勃朗特三姐妹 夏洛蒂(1816-1855)代表作是世界著名女性著作之经典——《简·爱》。这 部作品虽不能说是巨作,但也称得上是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从女性要求 独立平等的角度,展现了英国19 世纪上班也社会现实。揭露了当时的为慈善事 业的残暴本性,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本质;同时也表达了 妇女要求平等地位同样待遇的思想,为妇女解放运动奠定了一定思想基础。艾米丽(1818-1848)《呼啸山庄》是艾米丽唯一一部小说,但是仅此一部 已经奠定了她在文学史上不可动摇的地位。《呼啸山庄》被成为是“最奇特的小 说”,艾米丽以其“心灵中非凡的热情”和她继拜伦之后无人可比的“强烈的情 感、忧伤、大胆”震撼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心灵。安妮(1820-1849)安妮的代表作《艾格妮斯·格雷》,虽然比起《简·爱》 和《呼啸山庄》在文学上的地位稍逊一筹,但是也是一部反映当时现实生活的 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

5、乔治·艾略特 乔治·艾略特(1819-1880)原名玛丽·安·埃文斯,生于沃里克郡一个农村 家庭。对宗教有着虔诚的信仰的乔治·艾略特曾进入过两所女子学校学习。她 心地善良,终生热衷于慈善事业。于1859-1876 年间创作了《亚当·彼得》、《弗 洛斯河上的磨坊》、《织工马南传》和《米德尔马契》《丹尼尔·德萨达》等7 部 13 长篇小说。她的早期作品主要描写了19 世纪初期单纯质朴的乡村生活,而后期 作品则牵涉到重大历史事件及政治社会内容。描写细致入微,人物刻画也非常 的生动传神。

四、19 世纪英国的对外殖民扩张

(一)英国1800~1880 期间的殖民扩张

工业发展,财富积累,英国统治世界的野心如无法控制的烈火,很快在世 界各地熊熊地燃烧起来。1801 年,爱尔兰被合并,英国正式更名为大不列颠及 爱尔兰联合王国。地大物博而又相对落后的亚洲大陆成为了英国一个主要战略 对象,沦陷的印度成为英国巨大的原材料提供地和广大的市场。19 世纪中期,英国利用鸦片发动了两次侵华战争,并参与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1758~1759 年 间,印度爆发爱国的民族大起义,但是由于当时的英国拥有着较之先进的军队,大举镇压起义队伍,此次起义以失败告终。1876 年,保守党 B.迪斯累里内阁为 维多利亚女王加冕,维多利亚女王成为印度女皇。此后英国又称为大英帝国(或 英帝国)。英国继续扩大在伊朗、缅甸、南非、埃及、东非以及新西兰、澳大利 亚等地的侵略,此外,英国还在南美洲大举投资,南美洲也被列入“狩猎”范 围。1867 年,加拿大成为英国第1 个自治区域。

(二)1880~1900 年间英国的殖民扩张 世纪末期,英国的殖民扩张主战场转向非洲。在从法国手中夺得苏伊士 运河的控制权后,英国于 1882 年占领了埃及,紧接着在 1899 年占领了苏丹。英国埋头苦战在非洲战场,与其他殖民国家激烈争夺者东非、中非及西非的土 14 地。1884 年~1885 年召开的柏林会议实际上是帝国列强们的分赃大会,英国“满 载而归”。帝国主义分子 C.J.罗得斯提出修建一条从开普敦到开罗纵贯非洲大 陆的大铁路,也就是所谓的“二 C 计划”(开普敦和开罗的英文写法第一个字 母都是“C”),以便加紧侵略南非。1899 年英布战争爆发,英国吞并奥兰治和德 兰士瓦。19 世纪末,在亚洲战场上,缅甸、阿富汗沦为英国殖民地。1900 年,英国参与镇压了中国义和团运动,并染指中国西藏。英国的殖民地。英国的殖民地在众多贪婪的殖民扩张国家中是最大的,遍及世界各洲,掠 夺来的财富不计其数。其土地之广,无国能及,成了名副其实的“日不落帝国”。殖民扩张既是让人痛恨又让人所震惊,对英国人来说,19 世纪的大英帝国是英 国人历史上最值得骄傲的神话。

五、结论 综上所诉,19 世纪的英国在政治经济文学等方面上都进行了巨大的变化。政治上三次议会改革让英国的政治制度更加民主化,让更多人民参与到国家政 治中,这在资本主义社会国家中起着典范作用;经济上来说,在19 世纪上半叶 英国已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让英国面貌焕然一新,随之而来的便是城市化同 样也产生了种种问题,例如阶级剥削、工业污染、经济危机等等;文学上,19 世纪 30~40 年代,社会发展中产生了种种黑暗,曾经风靡一时的浪漫主义文学 渐渐褪色,以揭露社会阴暗面的讽刺性现实主义文学应运而生,40~50 年代达到 高潮。19 世纪的英国,危机与变革并存——在危机中进行变革,而在变革中又产 15 生新的危机,继而又是新的变革。英国在危机与变革中取得进步,并逐步登上 世界巅峰,了解19 世纪的英国对生活在充满危机与改革的世界我们来说有着重 大意义。总而言之,19 世纪的英国从政治经济等方面不但有了量变,甚至有了质的 飞跃,让英国从平庸到脱颖而出,成为了资本主义世界的先驱,当时世界的霸主。

评论(1)| 4 0

2013-05-07 20:59 21ofLove | 五级

从工业革命开始到现代化初具规模.即从18世纪中叶到20世纪韧,英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家;海外贸易或国际贸易,一直是研究英国现代化或工业化最重要的.也是最有争议的课题之一。对于第一个工业化国家说来.海外贸易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随着工业革命的进展,正如马克思说的,“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闸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加上工业革命使铁路和海船这个前所未有的新的交通工具被英国在国际范围内应用起来。这“事实上创造了以前只是潜在的世界市场——一些以农业为主或纯粹从事农业的国家,郡围绕着一个巨大的工业中心——英国:英国消费它们大部分过剩原料,同时又满足它们对工业品的大部分需要。因此,无怪乎英国工业获得这样巨大的空前的发展”。

可见,国际贸易是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对外贸易的资本主义国家是不能设想的!”英国的现代化或工业化更不能没有海外贸易。正是这个海外贸易,扩大了英国的粮食供应.开辟了新的和广阔的原料(尤其是棉花)来源;正是这个海外贸易;又为英国制造业提供了市场。并使经济增长速度加快,比只依靠国内或欧洲内部市场所能取得的增长速度要快得多。海外贸易还有助于提高英国人均产量,从而提高英国的收入和消费。

本文试图通过对英国海外贸易经历从重商主义到自由贸易转变的论述,展现英国海外贸易现代化进程,以期后起现代化国家借鉴:

一、重商主义和工业革命早期 英国海外贸易的模式

工业革命早期.即从18世纪50年代到19世纪初的英国海外贸易.受制于重商主义政策的局限。

重商主义出现于15世纪下半叶,全盛于16—17世纪,是封建中央集权国家政权为了获得商业资产阶级支持,实行的保护商人利益的政策。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重商主义政策的实施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起了促进作用。但从本质上看,重商主义并不完全适应于现代化进程中,工业革命深入后经济发展的需要。

英国早在17世纪中叶爆发了推翻封建专制的资产阶级革命。从这个角度,英国似乎是欧洲诸大国中最不重视重商主义的国家,并且是在国家政权最少干预下,一马当先地迈开了工业化的第一步。但是,从17世纪以来,整个政治演变和工业化进程看,英国所营造的大部分市场环境,还是由国家行动造成的。重商主义对英国诲外贸易的调节是另类的“重商主义”,它着重体现在为英国和殖民地商业利益而垄断帝国贸易的“航诲法”:即硬性规定殖民地输出商品必须先到英国,殖民地进口商品必须经过英国;进出口货物必须由英国或殖民地船只装载。这实际上是向当时荷兰的海上运输垄断权挑战。它意味着战争,战争使英国最终成功地扩大和保护了殖民地和商业,国家通过这另类的“重商主义”,在工业革命最初阶段(即13世纪),确实发挥了虽然是间接,但却是很重要的作用。

在重商主义政策下,18世纪至19世纪初.英国海外贸易的后果及特点表现如下:

1.18世纪头70年,英国海外贸易的增长势头较大,1700年英国出口量占国民产量的8.4%,1760年上升为14.6%。出口增长占国民产量增长的51%。但1760—1780年.随着美国独立战争而骤然下降,1780年后又有急剧增长。可见,贸易模式要受战争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经常出现.加上重商主义政策的约束,英国出口占整个国民生产的比率未能达到自由贸易政策时代所达到的水平:

在整个13世纪,绝大多数出口产品都是工业产品,出口在工业总产量中的比重,1700年是14.4%,1760年是35.2%,1801年是34%,体现出工业革命早期英国工业化的初步成就。

2.进出口产品的构成,也反映出英国这时期海外贸易的特点:

首先,从出口产品的构成看,英国大部分出口产品是纺织品,这反映英国在这方面生产技术的优势。但是,在出口纺织品的构成上,到18世纪却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过去几个世纪作为英国主要出口产品的毛纺织品,在18世纪初仍占出口纺织品的85%,随着工业革命期间棉纺织业技术革新和产量的增长,这一优势被棉纺织品所取代。棉纺织品的出口,从18世纪初只占出口纺织品0.6%,一下子上升到19世纪初的35.4%。在工业革命早期(1784—1806 年),棉纺织品出口年增长率为16.4%,而除棉纺织品外,包括毛纺织品等其他纺织品出口,年增长率仅2.9%。此外,工业革命中仅次于棉纺织业的重要的工业部门——金属业,其产品的出口额也呈直线上升趋势。

其次,18世纪进口产品性质也发生变化。工业品,尤其是从印度等地进口的印花布的比重大大下降;原材料在进口产品中的比重一直很高,随着工业革命对原棉需求的扩大,到19世纪初更是急剧的增长:绝大多数进口食品可以说是非生活必需品.基本食品,如稻米、小麦和谷物只占小部分,食品.尤其是蔗糖和茶叶的比重上升。在18世纪上半叶.英国粮食出口超过进口,到18世纪末才倒转过来;值得一提的是,英国把从殖民地进口的产品再出口,再出口商品的价值,随着英国殖民帝国的建立有所增长,相当于国内生产的出口产品的一半左右。再出口产品一般是殖民地生产的食品,如烟草、咖啡、蔗糖、稻米和茶叶等。英国从这些进口商品再出口的赢利,基本是运输和销售的利润。主要是因为“航海法”之类重商主义政策,限制了殖民地产品的贸易:

最后,工业革命早期,英国海外贸易大都局限于对自己的殖民地或前殖民地。18世纪初,英国4/5以上出口产品输往欧洲,而到18世纪末下降为大约30%:输往美洲的比例大有增长,从10%增至60%。进口来源地的变化也表明,在重商主义政策下,整个18世纪英国海外贸易主要局限于美洲大陆、西印度和东印度殖民地或前殖民地。

总之,在工业革命早期,英国海外贸易的扩展主要归因于工业革命的启动,重商主义政策的调整,在某种程度上,在某一时段中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重商主义的局限性,制约了这时英国海外贸易只能达到初步的层次。这种局限性典型地表现在“航海法的负担”上。

托马斯认为,“航海法”造成的最大影响是,绐殖民地带来经济损失。殖民地一些产品(如烟草和蔗糖)在出口到欧洲大陆前先要输往英国。这种迂回或间接的运输耗费,实际上造成成本上升和价格上扬。“航海法”直接给殖民地生产者带来巨大的负担,也没有给英国带来利益。由于荷兰和欧洲其他国家直接从美洲到欧洲目的地的海运耗费,要比英国的迂回或间接海运费用便宜许多,英国人因而从中遭受一些经济损失。“航海法”也给英国造成负担,这就是包括“航海法” 在内的重商主义政策必须随着现代化和工业革命的深入,英国经济的飞速增长,以及市场力量的威力,而让位给自由贸易的重要原因。英国海外贸易的现代化的必然结果是从重商主义向自由贸易的转变。

二、自由贸易和工业革命全盛时期英国的海外贸易

自由贸易开始于19世纪40年代“谷物法”的废除,全盛于19世纪70年代。从重商主义向自由贸易的转变,其直接动力是以技术革新为主要内容的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赋予英国重要的工业部门(如棉纺织业和铁器业)在世界上的技术领导权。从而英国得以比任何竞争对手更廉价地制造和销售自己的产品。工业革命创造了廉价的铁路和轮船运输的伟大时代,使长途或远洋贸易革命化。美洲和亚洲辽阔的旷野和平原吸引农民和商人、投资者和殖民者、投机家和冒险家,迅速建立依托母国工业中心,带有充足原料供给的外国的真正的国际经济。英国的海外投资、销售以及运输业服务,大大提高了英国的国际地位,形成了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大市场。贸易必然开拓、呈现出新时代的特征。

工业革命还造就了一个社会经济力量愈益增强的工业资产阶级。他们需要获得廉价原料、劳动力和广阔的国外市场。他们十分迫切地要求打破重商主义政策对商品自由流通的限制,以更高的速度实现工业化。

1846年“谷物法”的废除,标志着英国从重商主义向自由贸易的转变。“谷物法”作为重商主义或贸易保护政策,特指1815年通过的有关限制粮食出口的法律。这是中世纪以来,尤其是17世纪以来重商主义为维持谷价低廉,禁止谷物出口的一系列谷物贸易政策的总结和高潮。“谷物法”为确保当权的英国土地贵族的经济利益,规定在国内小麦价格抵于每夸脱80先令时禁止外国小麦进口,并提高进口税率。1846年“谷物法”的废除,改变了英国的关税政策。虽然,英国政府继续为增加收入征收消费产品进口关税,但从此取消保护性关税的原则已经不可逆转。1849年废除“航海法”,1853年全面征收收入税,1860年绝大多数保护性关税被取消,四百多种商品关税只剩下丝绸品的关税。1846年“谷物法”废除后,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关税呈急剧下降的趋势。

在1841年,进口关税等于进口价值的35%,1881年下降到只有6%。政府收入来源从关税转为消费税。可见,自由贸易首先通过废除高额关税,削弱和打击英国土地贵族的实力。自由贸易给制造业资本家——工业资产阶级带来实质性好处。自由贸易只有在制造业的绝对优势和技术垄断下,才得以向利于英国的方向转化。工业革命确立了英国工业资本家在棉纺织业、铁器业和机器制造业的绝对优势和技术垄断权。18世纪初的关税保护主义,限制了英国为了这些工业产品而接受外国产品的“自顾性”;外国也因为过重关税而减少对英国工业产品(如布和铁)的购买。只有自由贸易才能真正开拓辽阔的工业品海外市场。确实,“谷物法”废除,在某种程度上伤害了英国的农业,但这种伤害却被自由贸易的获益所弥补。因为工业品出口的扩大,使英国工业部门获得了工业化所需要的规模经济,失业者的就业率以及储蓄率也上升了。自由贸易造就了维多利亚中期的繁荣。英国坚定的自由贸易政策,支撑着半个多世纪世界贸易的扩展。

自由贸易全盛于19世纪70年代。这时英国处于贸易和增长的全盛期,不论是出口还是进口,不论是海外投资还是运输服务收入,都处于曲线的最高点。

1821—1873年,英国人均工业产品出口年增长率是4.4%,几乎是同期人均收入增长率的四倍。同期,进口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比18世纪60年代翻了一番,进口等于国民收入的25%—30%。

而在出口构成方面,棉、毛和麻织品,在19世纪初,占出口总值的3/4左右,到19世纪末,仍占40%;英国工业革命典型的工业品——棉纺织品仍占出口总值的25%,铁和钢占15%,机械占7%,煤占1O%,体现了“世界工厂”的往日雄姿。工业革命重要工业部门的产品(棉纺织品、铁和钢、煤)占据出口总值的2/3。外国人消费英国这些重要产品所占的比重是:棉纺织品的80%.钢和铁的50%,还有日益重要的服务业的出口;1913年服务业(尤其是运输和销售业)的出口占总出口价值5,3亿英镑的近80%。

上述可见,英国生产的工业品,出口国外要比国内消费多得多;消费进口食品要比自己生产多得多。英国变得如此依赖世界贸易,英国从而成了举足轻重的世界贸易大国。尤其在1876—1885年这十年中,英国工业产品的出口占世界出口总数大约38%,即使到1899年有所下降,仍占世界工业国家总出口的33%,是当时西欧、加拿大、美国、日本和印度的总和。英国这一统治或优势地位在世界经济史是独特的,只有美国在20世纪中叶才达到这个水平。

三、自由贸易和英国海外贸易评述

按重商主义学说,财富和利润只能从对外贸易中产生,对外贸易必须遵循“多卖少买,多收入少支出”的原则,以保证对外贸易的顺差。在自由贸易政策下,到19世纪中叶以后,尤其70年代后,进口一直大大高于出口。这样严重的“出超”会使英国变穷吗?回答是:不会!因为贸易额有利于英国。贸易额(terms of trade)指出口产品的价格与进口产品的价格之比,即:

一方面,因为工业品价格要大大高于原料和农产品的价格,所以.尽管在19世纪后期,进口的“量”要大大超过出口的“量”,但贸易额一直朝向有利于英国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在18世纪期间,为了确保出口收入超过进口支出,英国千方百计地开拓服务业(尤其运输业)出口来弥补收入的不足。所以,从贸易额指数看,即使进口“量”超过出口“量”,英国仍处于海外贸易中有利地位。

海外贸易保证了英国工业革命中几个重要工业部门(棉织业、铁器业和工程业等)得以惊人的发展。没有进口和出口贸易,英国的棉纺织业简直就不能生存和发展,更不能像实际上所发生的那样带动英国整个经济的飞速增长。例如,技术革新大大降低了棉织业生产成本,40支棉纱的成本耗费,1812年只是 1779年的1/6,英国迅速利用出口机会.把大量低廉棉织品销售国外,从而扩大雇工和生产规模.普及使用蒸汽机等先进能源和机器。到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的企业和公司才得以统治世界近代工业,在世界贸易中拥有绝对优势甚至垄断权。

海外贸易还大大促进英国工业的增长和原料的供应。1841年,英国生产的棉织品总数已经达到1815年的5.2倍,而这两个年份,又都有 60%生产的棉织品供出口。多亏这样的出口,方能支付了工业所需的进口原棉和其他原料的耗费。在1815年,原棉进口的耗费是总工业产量的1/4,而到 1841年却上升达31%。由于棉布价格下降而原棉价格基本不变,原定的出口所得价值只能购买原定进口棉花的一半;但棉布价廉又使棉布生产量和出口量有了 4—5倍的增长。由于这种进出口的海外贸易的增长.从而增强了英国的工业规模和国际影响。

但是,英国海外贸易现代化进程中也暴露了存在的问题。

1.整个19世纪,英国出口过分集中在几个处于工业革命前列的基本或重要的工业部门,即像棉纺织业、铁器业和金属冶炼业等几个“老”工业。这些行业产品的出口赢利一直占出口总利润的2/3。可见,英国出口赢利的繁盛取决于出口市场对这几个“老”工业部门的依赖。但是,到20世纪,随着从蒸汽机时代向电子时代的转变,生产技术的日新月异,“过分委身”于这几个工业,暴露了英国经济的弱点,也导致了在国际竞争中逐渐处于弱势,新的工业化国家(如美、德)利用科学技术优势而发展了新兴工业(如化学工业等),英国沉重的包袱使其经济难以向更新兴的工业调整,从而失去了技术“领袖”或“世界工厂”的地位。英国经济这种过分维持几个传统工业部门,而不是利用新技术优势走出困境的特点,严重地影响它对外贸易的均衡。19世纪50年代,英国出口产品在欧洲北美传统市场曾占40%以上,但在1870年开始下降,到1910年下降到不足30%。与此同时,通过技术改造的德、美生产的产品却日益受到青睐,甚至打入英国市场。

2.长期以来,尤其是19世纪中叶以来,英国进口不论是在“量”上,还是在价格上都超过出口。这时期贸易额的平衡靠的是英国海运业、商业金融服务业的销售收入,“逆差”还被国外资产的股启、和利益所弥补:例如,1913年,英国产品贸易缺额(进口,出口)是1.3亿英镑,但是这一年服务业和海运业的收入盈利达1.9亿英镑。英国的海运业、商业和金融服务业的获利,长期地隐蔽着英国工业和贸易竞争的失败:英国这种“服务业”出口,在英国还能利用工业优势在统合市场中扩大财富,并发挥“服务业”的优势时,还可以暂时地保持外表上贸易大国的地位;但是,一旦其工业优势丧失。这种外表上贸易大国的优越性就要随即下降。到了“一战”前夕,英国海外贸易格式,尤其出口、进口产品的销售和产品构成起了重大变化(见图示)。

图示中,每对箭头(一)所指,表明该国对它国的剩余(收入超过支出)。英国对印度、日本和澳大利亚贸易的人超(用虚线表示)分别是6000、1300和 1300,总价值8600万英镑。而英国对除这三国外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都出现“逆差”,“逆差”总价值达12000万英镑,要大大高于“人超”的 8600万,这表明20世纪初,英国与外界贸易模式暴露出的弱点。幸好这时尚有运输业和服务业的收入,海外投资的利息和股息的弥补,英国才暂时免于陷入困境的局面。但是这种“隐蔽”实质上延缓了英国出口的增长,造成了英国工业创新乏力。这就是所谓“荷兰病”或“英国病”。

综上所述,19世纪末以来,英国海外贸易模式的特征或弱点制约了英国进一步发展的后劲.是后起现代化国家要引以为戒的;

一是,由于英国始终把工业品出口集中在几个工业革命率先发展的重要部门.到19世纪下半期,这些旧工业产品只能出口到西欧和美国之外的初级生产国家。英国对几个重要工业部门的重点生产虽保证英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的工业领导权,但这种技术早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导致了“过分依赖”的后果。在技术不断革新、工艺不断进步的20世纪,这种“过分依赖”损害了对需要技术进步潜能的新工业投入,致使英国生产力和外贸地位优势减缓了下来。

二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海外贸易的模式影响了英国和德美的现代化进程和工业的对比:英国只能在一些旧工业(纺织业、造船业、重型工程业和铁金属业)占有竞争的优势地位,而这些优势似乎只是基于劳动力比较密集的陈旧的工业技艺;而德美这两个后起之秀却依靠科学技术发展自己新兴工业。工业优势的对比和竞争的格式制约了英国海外贸易的现代化进程。

第五篇:英国议会与王权矛盾的激化复习

第二单元

英国议会与国王的斗争

第1课 英国议会与王权矛盾的激化

一、选择:

1、一般认为,1640年英国新议会的召开是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志,这是因为()

A.议会提出了掌握政权的要求

B、国王宜布“讨伐议会”挑起了内战 C.议会组建军队与王军交战 D.内战后议会把持了全国政权

2、从15世纪后期到16世纪,英国农业人口比重骤降的直接原因是(A.城市的兴起吸引了大量农村人口 B.贵族地主为兴办牧场强行占地 C.城市资本家大盆租地开设工场 D.政府支持海盗行为和殖民掠夺

3、1628年的《权利请愿书》与1641年的《大抗议书》()

A.导致英国内战的爆发 B.是对启蒙思想的自觉实践

C.对于圈地运动有一定的限制作用 D.表明新贵族采取和平的斗争方式 答案:D 4、16世纪时,英国发展最为迅速的手工业是()

A.养羊业 B.制呢业 C.海外贸易 D.海上运输

5、英国新贵族与旧贵族的主要区别在于()

A.分别产生于圈地运动前后 B.是否与资本主义相联系 C.是否与资产阶级结成联盟 D.是否主张限制王权

6、17世纪时的英国议会()

①有许多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参加 ②出现于13世纪并延续至今 ③总体上主张限制王权 ④经常被国王解散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③④

7、斯图亚特王朝的倒行逆施主要有()

①实行无议会统治 ②推行王室垄断制度 ③迫害“清教徒” ④任意增加税收

A.①②B,②③④C.③④D.①②③④

8、1628年,议会通过《权利请愿书》,是直接针对())A.詹姆士一世的专制行为.

B.英国与法国、西班牙的战争行为 C.查理一世的任意征税行为

D:斯图亚特王朝关闭议会的行为

9、17世纪时,英国议会与国王斗争的焦点在于()

A.国王能否征税

B、议会要不要长期召开 C.国王与议会是否平等 D.国王要不要遵守法律

10、1629年,查理一世解散议会,起因于()

A.议会制定《权利请愿书》 B.议会拒绝其征税要求 C.议会号召人们抗税 D.议会批评其各项政策

11、英国议会先后通过《权利请愿书》与《大抗议书》.其核心要求是()

A.拒绝抗税 B.保护人权 C限制王权

D.议会定期召开

12、税收问题成为17世纪英国议会与国王斗争的焦点。议会对征税的态度是()

A.拒绝缴纳一切税赋 B.拒绝缴纳新增加的税赋

C.议会决定征税并监督税收的使用 D.取消特权,实现税赋平均

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国王是上帝派到世间的最高权威,有无限的权力产国王创造法律,而非法律创造国王,国王应居于法律和议会之上,不受世俗法律的限制”。

——磨姆士一世(英国国王,1603-1625年在位)

材料二:国家不是根据神的意志创造的,而是人们缔结社会契约而形成的;因此君权不是神授的,而是人民授予的;人民将统治权一旦赋予君主,就要绝对服从君主,绝不能反悔。

——霍布斯(英国思想家,1588-1679)材料三:国家的确是人们缔结契约成立的,但是人民缔结契约的目的在于保护私有时产,因此国家政权不能干涉臣民的时产,如果政府不能有效地保护人民,人们就有权推翻它,重订社会契约。

——洛克(英国思想家,1632-1704)请回答:

(1)上述材料探讨的共同问题是什么?

(2)上述观点中,哪种更容易为英国长期议会方面所接受?为什么?

三、1641年,英国《大抗议书》中写道:“比一切东西更有力的莫如挖掉这些罪恶的根源,那就是不经议会同意.而妄以国王陛下名义.向人民征税或征收其财产税的专断权力.如今,已由两院断定并以国会的一项法案,宜布这权力是违反法律的。”

据此回答:

(1)从所引材料看,议会针对什么行为提出抗议?

(2)在抗议书中,议会是怎样抗议国王的?

(3)议会抗议国王的行为说明了什么?

答案:

一、1、答案:A 2、答案:B 3、D 4、答案:B 5.答案:B 6.答案:A 7答案:D 8答案:C 9.答案:D 10答案:C 11.答案:C 12.答案:C

二、参考答案:(1)王权应不应当受到限制。

(2)洛克的观点更易为议会所接受。因为长期议会鉴于国王随意征税和关闭议会的行为,主张限制王权。国王的行为恰恰是违背社会契约、不能保护人民,应当受到限制的。

三、思路解析:本题着重考查对历史材料的理解与阐释能力。解题时,可在充分理解材料的基础上,运用材料信息加以概括,回答第(1)(2)问;第(3)问的答案具有开放性,可结合《大抗议书》所反映的英国国王与议会斗争的实际,从多角度考虑答案。

参考答案:(l)国王不经议会同意强行征税的行为。

(2)宣布国王不经议会同意而征税是非法的;立法规定国王必须受法律制约。

(3)说明议会有决定征税的传统权力;议会限制王权;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议会的力量增强;议会与国王的斗争十分激烈;国王的专制行为受到反对;议会采取和平的斗争形式;等等。

下载2英国报刊投诉委员会与英国新闻业务准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2英国报刊投诉委员会与英国新闻业务准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