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历史 英国议会与王权的决战试题 人民版选修2
二 英国议会与王权的决战
1.1642年,查理一世讨伐议会的主要原因是()A.议会通过《大抗议书》 B.伦敦市民保护议会反对派 C.议会组织军队准备战争 D.查理一世的征税计划落空
解析:从历史背景来看,A、B、D三项都与1642年查理一世讨伐议会有关,都有可能成为讨伐议会的原因,问题关键在于哪个是主要原因。“查理一世的征税计划落空”、“伦敦市民保护议会反对派”都与议会通过《大抗议书》有关,因此《大抗议书》的通过是引发历史变化的主要因素。不能因认为“征税计划落空”、“伦敦市民保护议会反对派”直接导致查理一世讨伐议会而发生误选。
答案:A
2.(2013·金华模拟)弥尔顿在《论出版自由》(1644年)一书中说:“我觉得,我仿佛瞥见它是一头苍鹰,正在振脱着它幼时的健翮„„而这时无数怯懦群居的小鸟,还有那些性喜昏暗时分的鸟类,却正在一片鼓噪„„而众鸟的这种恶毒的叽叽喳喳将预示着未来一年的派系。”这则材料实质上反映了英国()A.大贵族官僚与国王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 B.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与封建势力斗争激烈 C.资产阶级与人民群众之间存在一定矛盾 D.自由党与保守党争夺议会权力斗争激烈
解析:把握时间关键词“1644年”,此时正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反映的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与封建势力矛盾斗争激烈,故选择B项。
答案:B
3.《权利请愿书》和《大抗议书》都涉及的问题是()A.宗教自由问题
B.税收问题 C.军事问题
D.对外关系问题
解析:《权利请愿书》中有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随意征收捐税的内容;《大抗议书》则严厉抨击苛捐杂税。
答案:B
4.1641年议会向国王呈送的《大抗议书》中说:“比一切东西更有利的莫如挖掉这些罪恶的根源,那就是不经议会同意,而妄以国王陛下名义,向人民征税或征收其财产税的专断行为:已由两院断定并以国会的一项法案,宣布这权力是违反法律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国王詹姆士一世不经议会同意擅自征税 B.国王的行为违背了《权利法案》的规定 C.反映出资产阶级对政治权力的要求 D.君主立宪政体由此确立
解析:提交《大抗议书》发生在查理一世统治时期;“光荣革命”之后,《权利法案》制定,君主立宪制度逐步在英国确立。因此,A、B、D三项都不是对材料的正确理解。
答案:C
5.1688年,女婿登基、丈人逃亡的那场“光荣革命”,是英国资产阶级与()A.封建贵族斗争的原因
B.新旧贵族妥协的结果 C.封建贵族斗争的标志
D.新兴贵族妥协的条件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英国“光荣革命”这一历史概念的理解。“光荣革命”是辉格党人联合部分托利党人发动的。辉格党代表金融资本家、大商人和新贵族的利益,托利党代表贵族地主、英国国教上层教徒的利益,因而,“光荣革命”是资产阶级与新旧贵族妥协的结果。
答案:B
6.(2013·新乡一模)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反映了当时世界的要求,这个“要求”是指()A.资产阶级革命已在世界范围内兴起
B.英国革命呼唤着社会政治的巨大变革 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成为时代的潮流 D.殖民扩张急需政权的强有力支持
解析: 17—18世纪,整个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是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答案:C
7.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同意斯图亚特王朝复辟的根本目的是()A.恢复君主专制
B.实现政局稳定 C.维护自身利益
D.维护统治秩序
解析:A项与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政治要求相悖,B、D两项属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直接目的。
答案:C
8.下图反映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的什么问题?()
①资产阶级革命的条件不成熟 ②人民群众没有积极参加革命 ③封建势力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 ④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需要长期斗争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①②的说法是错误的,不是条件不成熟,而是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答案:C
9.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下列事件发生的顺序是()①马斯顿荒原战役 ②国王宣布讨伐议会 ③克伦威尔建立独裁统治 ④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
A.②①④③
B.④②①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①④
解析:①是发生在1644年,国王宣布讨伐议会是在1642年,克伦威尔建立独裁统治是在1653年,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是在1649年。
答案:A
10.(2013·宿州模拟)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中,民主与专制经历了反复的较量,建立民主政治的道路曲折而复杂,最根本的原因是()A.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脱离人民群众 B.英国有长期专制统治的传统 C.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充分 D.旧势力不甘心失败而疯狂反扑
解析:专制与民主的反复较量,主要是由于资产阶级各阶层的意见分歧,一部分资产阶级的代表有相当大的妥协性,这是由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的力量弱小决定的。
答案:C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光荣革命”吸取了17世纪40年代“革命解决”和1660年“复辟解决”两方面的教训,既摒弃了无限制的斗争,又避免了无原则的调和„„对中央权力结构作了重要而适度的调整。
——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1688年“光荣革命”正式确立了“新的重心”,正是一个“新的出发点”。从此以后,英国资本主义循着正常的轨道发展起来。
——刘祚昌等《世界史》
材料三 “光荣革命”取得了巨大成功。它遏制了1681年查理二世即位后出现的君主专制主义趋势,根本改变了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国家主权的重心已无可挽回地从国王一边转到议会一边。
——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
请回答:
试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结合你自己的理解,简要评述英国1688年“光荣革命”。
解析:思考时,应在准确提取材料中“既摒弃了无限制的斗争,又避免了无原则的调和”等信息的前提下,结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进程及其结果,从原因、性质、影响及其评价等角度进行分析;同时,应注意充分运用学科语言并表述成文。
答案:(1)原因: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后的措施,损害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但“光荣革命”吸取了“革命”与“复辟”的教训。(2)性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与封建贵族妥协而推翻国王,是一场确立资产阶级与新贵族统治地位的“宫廷政变”。(3)影响及评价:确立了资产阶级与新贵族的统治地位,使英国政体从封建君主专制向君主立宪制方向发展,从英国国情出发解决了政权问题,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结束。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1658年,克伦威尔病逝,英国政局动荡不安。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与流亡国外的查理二世进行谈判。1660年5月,查理二世被迎立为英国国王,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查理二世复辟前,曾经许诺大赦政治犯,保护议会的权力。但是,他上台后就食言了,对革命者进行血腥报复。许多人遭到迫害,就连克伦威尔的尸体也被掘出来施以绞刑。
材料三 查理二世的继任者詹姆士二世,力图重建君主专制统治。面对不断扩张的王权,议会议员达成一致,在1688年发动政变,废黜了詹姆士二世,邀请他的女儿玛丽及其丈夫荷兰执政威廉为英国女王和国王。这就是历史上的“光荣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就此结束。
请回答:
(1)从材料一到材料
二、材料三反映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怎样的特点?出现这一特点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如何看待复辟的斯图亚特王朝?它的这种做法导致了怎样的结果?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第(1)问,要结合材料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的特点来概括;第(2)问,要充分结合材料并依据教材评价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
答案:(1)反映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曲折性、残酷性和反复性。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
(2)看法: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后,采取了许多措施对革命者反攻倒算,损害了资产阶级利益,破坏了革命的成果,力图恢复专制统治,最终导致覆灭。
结果:发生了“光荣革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建立了政权。
第二篇:英国议会与王权矛盾的激化复习
第二单元
英国议会与国王的斗争
第1课 英国议会与王权矛盾的激化
一、选择:
1、一般认为,1640年英国新议会的召开是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志,这是因为()
A.议会提出了掌握政权的要求
B、国王宜布“讨伐议会”挑起了内战 C.议会组建军队与王军交战 D.内战后议会把持了全国政权
2、从15世纪后期到16世纪,英国农业人口比重骤降的直接原因是(A.城市的兴起吸引了大量农村人口 B.贵族地主为兴办牧场强行占地 C.城市资本家大盆租地开设工场 D.政府支持海盗行为和殖民掠夺
3、1628年的《权利请愿书》与1641年的《大抗议书》()
A.导致英国内战的爆发 B.是对启蒙思想的自觉实践
C.对于圈地运动有一定的限制作用 D.表明新贵族采取和平的斗争方式 答案:D 4、16世纪时,英国发展最为迅速的手工业是()
A.养羊业 B.制呢业 C.海外贸易 D.海上运输
5、英国新贵族与旧贵族的主要区别在于()
A.分别产生于圈地运动前后 B.是否与资本主义相联系 C.是否与资产阶级结成联盟 D.是否主张限制王权
6、17世纪时的英国议会()
①有许多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参加 ②出现于13世纪并延续至今 ③总体上主张限制王权 ④经常被国王解散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③④
7、斯图亚特王朝的倒行逆施主要有()
①实行无议会统治 ②推行王室垄断制度 ③迫害“清教徒” ④任意增加税收
A.①②B,②③④C.③④D.①②③④
8、1628年,议会通过《权利请愿书》,是直接针对())A.詹姆士一世的专制行为.
B.英国与法国、西班牙的战争行为 C.查理一世的任意征税行为
D:斯图亚特王朝关闭议会的行为
9、17世纪时,英国议会与国王斗争的焦点在于()
A.国王能否征税
B、议会要不要长期召开 C.国王与议会是否平等 D.国王要不要遵守法律
10、1629年,查理一世解散议会,起因于()
A.议会制定《权利请愿书》 B.议会拒绝其征税要求 C.议会号召人们抗税 D.议会批评其各项政策
11、英国议会先后通过《权利请愿书》与《大抗议书》.其核心要求是()
A.拒绝抗税 B.保护人权 C限制王权
D.议会定期召开
12、税收问题成为17世纪英国议会与国王斗争的焦点。议会对征税的态度是()
A.拒绝缴纳一切税赋 B.拒绝缴纳新增加的税赋
C.议会决定征税并监督税收的使用 D.取消特权,实现税赋平均
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国王是上帝派到世间的最高权威,有无限的权力产国王创造法律,而非法律创造国王,国王应居于法律和议会之上,不受世俗法律的限制”。
——磨姆士一世(英国国王,1603-1625年在位)
材料二:国家不是根据神的意志创造的,而是人们缔结社会契约而形成的;因此君权不是神授的,而是人民授予的;人民将统治权一旦赋予君主,就要绝对服从君主,绝不能反悔。
——霍布斯(英国思想家,1588-1679)材料三:国家的确是人们缔结契约成立的,但是人民缔结契约的目的在于保护私有时产,因此国家政权不能干涉臣民的时产,如果政府不能有效地保护人民,人们就有权推翻它,重订社会契约。
——洛克(英国思想家,1632-1704)请回答:
(1)上述材料探讨的共同问题是什么?
(2)上述观点中,哪种更容易为英国长期议会方面所接受?为什么?
三、1641年,英国《大抗议书》中写道:“比一切东西更有力的莫如挖掉这些罪恶的根源,那就是不经议会同意.而妄以国王陛下名义.向人民征税或征收其财产税的专断权力.如今,已由两院断定并以国会的一项法案,宜布这权力是违反法律的。”
据此回答:
(1)从所引材料看,议会针对什么行为提出抗议?
(2)在抗议书中,议会是怎样抗议国王的?
(3)议会抗议国王的行为说明了什么?
答案:
一、1、答案:A 2、答案:B 3、D 4、答案:B 5.答案:B 6.答案:A 7答案:D 8答案:C 9.答案:D 10答案:C 11.答案:C 12.答案:C
二、参考答案:(1)王权应不应当受到限制。
(2)洛克的观点更易为议会所接受。因为长期议会鉴于国王随意征税和关闭议会的行为,主张限制王权。国王的行为恰恰是违背社会契约、不能保护人民,应当受到限制的。
三、思路解析:本题着重考查对历史材料的理解与阐释能力。解题时,可在充分理解材料的基础上,运用材料信息加以概括,回答第(1)(2)问;第(3)问的答案具有开放性,可结合《大抗议书》所反映的英国国王与议会斗争的实际,从多角度考虑答案。
参考答案:(l)国王不经议会同意强行征税的行为。
(2)宣布国王不经议会同意而征税是非法的;立法规定国王必须受法律制约。
(3)说明议会有决定征税的传统权力;议会限制王权;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议会的力量增强;议会与国王的斗争十分激烈;国王的专制行为受到反对;议会采取和平的斗争形式;等等。
第三篇:英国议会对王权的胜利教学设计
英国议会对王权的胜利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斯图亚特王朝强化封建专制统治阻碍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和1688年“光荣革命”,《权利法案》颁布和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等史实;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了解英国革命的曲折反复和意义。培养整理、归纳信息能力,初步分析复杂历史事件能力。
2.过程与方法:从图片、文字、视频资料中提取信息,分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原因,理清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通过对克伦威尔的评价,逐步掌握用辨证的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是反复曲折的,感受文明发展的艰难经历。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曲折过程。难点:君主立宪制 设定依据: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经历了内战、共和国建立、王朝复辟、宫廷政变、立法确立革命成果等曲折反复的过程,故为重点。
2.君主立宪制是资本主义政权的一种组织形式,它不同于封建君主制,对于其实质初中学生,在理解认识时会存在不小的困难,故为难点。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14—16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和新航路的开辟,把人类带入了近代文明,这节课让我们共同走入推动近代历史发展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什么叫资产阶级革命呢?(解释概念,课件展示)英国为什么会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呢?(创设问题情景,抓住学生的思维,设疑激趣。)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板书)
生:分成四个小组,第一个小组重点突破“新航路的开辟对英国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第二个小组重点突破“英国的阶级关系有哪些变化?”;第三个小组重点突破“英国资本主义发展遇到的最大的阻碍是什么?”;第四个小组根据本小组同学的交流,加上前三个小组的结论,总结“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师评价,并课件展示“原因”,强调“资产阶级阶级和新贵族”结合,找到革命的矛盾,同时引导学生分析革命的任务和领导人。)
1.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板书)
17世纪中期,英国已经变成拥有广大殖民地的海上强国了。市场扩大了,财富来说增加了,同时国内工场手工业也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大大加强了资产阶级和 新贵族的势力。当时英国的封建经济基础瓦解了,但是保护它的上层建筑却不愿自动退出历史舞台,成为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阻碍。这是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原因之一。
2. 查理一世的专制统治(板书)
查理一世继位后,仍然独断专行。由于议会不同意他随意收税,他竟多次解散议会,结果形成多年无议会统治的局面。王室生活腐化,挥霍无度。国王征收各种苛捐杂税,压榨劳动人民。大量工人失业。农民反对封津压迫,要求取消地租,获得土地,革命运动蓬勃兴起。城市平民和失业的手工业者为生活所迫时常暴动。查理一世的专制统治使英国社会的各种矛盾迅速激化。在人民革命运动的推动下,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为了自己的利益结成联盟,反对封建统治,并取得对运动的领导权。
3.思想: 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动摇了专制统治的支柱。
二、革命战争(板书)
1. 1640年议会斗争和革命开始(板书)
首先起来反抗查理一世统治的。是苏格兰人民起义。l苏格兰和英格兰虽然都由查理一世统治,但苏格兰内政仍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与英格兰是两个国家。查理一世把专制统治推行到苏格兰,引起苏格兰人民的愤怒,苏格兰贵族和资产阶级发动了反英战争,并于 1639年攻入英格兰北部。查理一世为了筹划军费;镇压起义,被迫在1640年恢复长期关闭的议会。
提问:请大家设想一下资产阶级与国王参加议会的目的是否相同?他们的主要分歧是什么?
组织学生排演历史断剧《1640年议会斗争》:模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议会斗争的场景。
国王和议会最后决裂1642年,查理一世挑起了内战。新议会的召开,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克伦威尔出身于新贵族,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领袖,内战爆发后;他组织的“铁骑军”屡建战功。1645年,英国历上第一支常备军组成.即“新模范军”,新模范军在纳西比战役中一举摧垮了国王的主力军。
2.处死查理一世和共和国的成立
内战结束后,在人民的压力下,议会和军队组成最高法庭审判查理一世。判决他为暴君叛徒,杀人犯和国家的敌人。1649年初,查理一世在王宫广场被处决。同年,英国宣布成立共和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掌握了政权
3.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板书)
共和国成立后,克伦威尔独揽人权。竭力维持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完全不顾人民的死活。甚至掉过头来,同人民为敌。克伦威尔对内下令镇压掘地派,对外镇压了爱尔兰人民起义。1653 克伦威尔驱散议会,实行军事独裁,就任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的“护国主”。成了英国的无冕之王,共和国名存实亡了。
4.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板书)
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激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反抗,克伦威尔病死后,高级军官争权夺利,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为了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同被推翻的斯图亚特王朝达成妥协命运动,1660年5月,流亡法国的查理二世被迎为英国国王,斯图亚特王朝复辟了。
5.1688年政变——光荣革命(板书)
英国宣布为共和国.并不意味着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治已经最后确立。被推翻的反动阶级仍在积极进行复辟活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企图建立一个既能镇压群众又能听命于议会的政府,于是把旧王朝的复辟看作唯一的出路。但是旧王朝复辟后,实行反攻倒算,推行对外依靠法国,对内复辟封建统治的反动政策,既损害了人民利益,也损害了资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面对着复辟王朝的高压政策,人民群众从不满发展到武装起义,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也无法容忍复辟王朝的倒行逆施,迫切要求改变现状。
于1688年发动了政变,推翻了詹姆士二世的复辟王朝。荷兰执政威廉当了英国国王。
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果(板书)
《权利法案》的颁布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板书)
为了限制君主的权利,英国议会在1689年通过了《权利法案》。(请学生朗读教材中《权利法案》的内容)(提问)
四、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板书)
对英国而言:资本主义制度对封建制度的重大胜利,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 对世界而言:揭开了资产阶级世界革命的序幕,标志着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作业】
试评价克伦威尔 【板书设计】
英国议会对王权的胜利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
二、革命战争过程(板书)
1.导火线----苏格兰人民起义
2.内战
3.处死查理一世和共和国的成立 1649—1660年 4.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板书)
5.1688年政变——光荣革命(板书)
三、《权利法案》的颁布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板书)
四、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板书)1.国内意义 2.国际意义
【教学反思】
相信自己,也相信学生 相信自己:平时的课堂教学,惯用传统的方式,以老师讲授为主,虽然学生当时成绩很好,但到期中期末考试就忘掉大半,更不用说中考了。所以我就想尝试进行教学改革,想方设法让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想方设法让他们对重大事件产生很深刻的印象。我相信自己的能力,大胆尝试情境体验式教学:也就是引导学生处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中,亲身经历、体验当时的事,开展模拟表演、讨论、辩论等一系列历史活动。这样,课本枯燥的文字知识就变成了学生自己生动的体验,学生自然喜欢上历史课,也加深了对重大事件的印象。相信学生:一开始老担心开展历史活动,学生会不配合,或者他们无话可说,那样会费时费力,事倍功半。实践证明,只要老师能正确引导、启发,学生深入情境,学生就会展开丰富的想象,再加上他们固有的敏锐的思想,善辩的言辞,往往会有令人意想不到的表现。相信自己,相信学生。一次两次失败不算什么,怕的是保守僵化的思想。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打车去吧!
第四篇:[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二商鞅变法试题
专题二试题
高中选修课《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人民版)专题二 商鞅变法
一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巩固方案
一级目标
1.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理论基础是
A.儒家学说 B.兵家学说 C.法家学说 D.道家学说 2.战国七雄中最早实行变法的是 A.魏国 B.楚国 C.秦国 D.齐国 3.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是
A.儒家思想 B.法家思想 C.兵家思想 D.道家思想 4.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商鞅变法内容的是 A.“燔诗书而明法令” B.废除“世卿世禄制”
C.“为田开阡陌封疆” D.“父子无别,同室而居” 5.商鞅变法时以《法经》为蓝本,制定了秦律。《法经》的作者是 A.商鞅 B.吴起 C.李悝 D.韩非子
6.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奴隶制度冲击最大的是
A.废除井田制B.废除“世卿世禄制” C.推行县制D.重农抑商
7.商鞅变法的法令规定:“勤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这反映了变法的根本目的是 A.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 B.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 C.保持和稳定小农经济 D.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 8.商鞅变法中,最能体现中央集权制萌芽的措施是
A.废井田,开阡陌B.奖励军功C.废除“世卿世禄制”D.建立县制 9.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直接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利益的措施是 A.重农抑商,奖励耕织B.废除“世卿世禄制”
C.制定连坐制度D.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 10.最能体现商鞅变法性质的措施是
A.改变了“刑不上大夫”的传统B.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C.废除“世卿世禄制”D.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土地私有制 11.商鞅变法的举措主要有哪些?有什么特点? 二级目标
12.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所反映的社会矛盾是
A.奴隶和奴隶主的矛盾B.农民与地主的矛盾
C.平民和奴隶主的矛盾D.新兴地主阶级和奴隶主贵族的矛盾
13.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建立二十级爵制,使得①有军功的农民可以得到官爵成为中小地主 ②按军功定尊卑,废除“世卿世禄制度” ③中央集权制建立起来 ④贵族失去了通过军功加官进爵的机会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4.假设李三是秦国的商人,他会遇到哪些事情①做生意时买卖公平、童叟无欺,获得政府奖励白银十两 ②从齐国贩卖纺织品到秦,在秦国被课以重税 ③在市场上出售纺织品没有明码标价而被重罚 ④生意亏本致家境贫寒,家人被政府罚为奴婢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 15.商鞅变法中“废井田,开阡陌”措施主要适应了哪些阶级或阶层的要求①新兴地主阶级 ②自耕农阶级 ③奴隶主阶级 ④商人阶层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16.下图秦砖像《奖励耕织》图,所反映的现象的历史作用是A.标志着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确立B.使秦国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C.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准许土地买卖D.铁器从此得到广泛应用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áng,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史记?李斯列传》 请回答:
(1)材料一评论商鞅的主要标准是什么?这一标准对材料一的结论有何影响?(2)材料二对商鞅变法肯定了什么?否定了什么?指出评论者的基本立场。(3)材料三评论商鞅主要着眼于什么?与材料二的观点有何不同?(4)你认为评价商鞅变法的主要着眼点是什么?举上述材料中一例说明商鞅变法后阶级关系的变化。
二 秦国的崛起 巩固方案 一级目标
1.商鞅变法取得巨大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
A.秦孝公的大力支持B.商鞅的智慧与策略
C.变法措施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D.始终以“富国强兵”为宗旨 2.从根本上改变旧有的生产关系的变法措施是
A.重农抑商 B.统一度量衡 C.废井田、开阡陌 D.奖励军功 3.战国后期秦国成为实力最强的诸侯国,主要原因 A.实行了商鞅变法B.普遍使用了牛耕和铁农具
C.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D.秦王嬴政雄才大略、善于用人
4.下列言论与商鞅的思想不相符的是①“刑不上大夫” ②“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③“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④“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我国最早建立县制是在A.春秋 B.战国 C.秦国 D.汉朝 6.一代雄才商鞅最终因遭诬告而为变法献身。处死商鞅的是
A.秦穆公 B.秦孝公 C.秦惠王 D.秦始皇 7.春秋战国时期虽然战争频繁,但为结束分裂混乱局面、走向统一准备了条件。其条件有 ①实现了区域性统一 ②促进了民族融合 ③变法中秦国强大 ④人民渴望统一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8.与其他诸侯国的变法相比,商鞅变法最突出的特点是 A.最彻底B.时间最长C.开始的最早D.规模最大
9.春秋战国时期有许多改革和变法,其中比较彻底而又确立了封建制度的是A.管仲在齐国的改革B.李悝在魏国的变法C.吴起在楚国的变法D.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10.能够证明商鞅变法达到了“富国强兵”目的的史实有①公元前312年打败楚国 ②公元383年淝水之战,打败前秦 ③公元前340年左右打败魏国 ④公元200年官渡之战打败袁绍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 11.简要分析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二级目标
12.下图是秦墓出土的武士斗兽纹铜镜,表现了商鞅变法后秦人形成的 A.法治意识B.重农精神C.娱乐意识D.尚武精神 13.商鞅变法的历史功绩不包括
A.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B.确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C.打击了血缘宗法制度 D.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14.“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战国策?秦策一》)文中“人说惠王”中的“人”在客观上代表了当时谁的利益A.没落贵族B.立功将士C.新兴地主D.富裕农民 15.《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A.允许工商者入仕为官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D.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 16.商鞅变法后,秦国“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其主要原因是A.“为田开阡陌封疆”B.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C.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D.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
17.材料一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三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主要作了哪些规定?试加以概括提炼,逐条列出。
(2)材料二、三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有何共识?(3)材料三中“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反映了什么历史事实?作者对此态度如何?你如何评价? 专题二综合测试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1.战国时期各国国君变法的根本动力是 A.生产力迅速发展 B.称雄天下的欲望
C.阶级斗争十分尖锐 D.东周王室日渐衰微
2.下列关于春秋战国时期史实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B.我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 C.新兴地主产生、奴隶主贵族势力完全消失D.思想文化呈现繁荣景象 3.战国时期战争连绵不断,社会经济却得到相当大的发展,其根本原因是 A.封建制度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 B.各诸侯国为争霸注重生产 C.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农民对土地的依附关系减轻 4.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根源是
A.生产力的显著发展 B.社会处于剧烈变革时期
C.科学的发展,大量新思想的出现 D.争霸战争的需要 5.下列事件,不属于封建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的是 A.管仲改革 B.李悝变法 C.吴起变法 D.商鞅变法 6.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反映了
A.存在决定意识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C.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D.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7.商鞅把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仁义、贞廉、非兵和羞战等礼仪道德斥为削国危邦的“六虱”,认为应统统毁灭。其实质是
A.统一思想B.加强中央集权C.思想文化专制D.打击旧贵族的势力 8.商鞅变法是社会制度根本变革的主要依据是
A.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B.废除奴隶主特权,奖励军功
C.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D.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9.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后世有消极影响的有①重农抑商 ②“燔诗书而明法令” ③奖励军功 ④废除井田制 ⑤实行连坐法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⑤ C.①②③⑤ D.②④⑤
10.右图“商鞅铜方升”反映了商鞅变法的什么内容A.为田开阡陌封疆B.重农抑商,奖励耕织C.统一度量衡D.加强中央集权
11.商鞅变法措施中有可能激化阶级矛盾的是①连坐法的推行②轻罪重罚③户赋、劳役沉重④重农抑商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2.商鞅变法的各项措施中,最明显、最直接触犯旧贵族利益的是 A.废井田,开阡陌B.奖励军功C.建立县制D.禁止弃农经商 13.战国时期,各国出现了一系列变法运动。这些变法运动是 A.周王室为了巩固“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地位 B.奴隶主贵族巩固统治的尝试
C.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必然结果 D.违背历史发展趋势的
14.依据商鞅变法中法令的主要内容,商鞅的思想明显属于
A.儒家学说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15.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建二十级爵制,使得①有军功的农民可以得到官爵成为中小地主②军功定尊卑,废除世卿世禄制度③中央集权制建立起来④贵族失去了通过军功加官进爵的机会A.①② B.③④ C.③ D.④
16.对秦国来说,商鞅变法起到的决定性的历史作用是 A.旧制度被废除,封建经济得到发展 B.秦国的军事力量日渐强大
C.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D.加速了秦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发展
17.商鞅变法在社会经济方面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是 A.废除井田制 B.奖励耕织 C.重农抑商 D.建立县制
18.商鞅变法之所以能够成为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并促进了秦国的社会进步,主要原因是 A.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B.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C.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D.强化了基层管理的户籍什伍制 19.郭沫若认为:东周列国社会制度的变革到春秋末年以后才达到质变阶段。能说明的史实是
A.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B.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C.战国初,各国纷纷变法,废除奴隶制
D.秦朝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0.下列对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B.连坐法的推行,加重了人民的痛苦 C.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D.变革了社会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二、材料解析题(20分)21.材料一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二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áng„„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
(1)三个材料中哪一个对商鞅变法完全持肯定态度?(2分)(2)你认为材料一中哪句话最不符合当时的历史事实?为什么?(3分)(3)材料二中作者对商鞅变法的评价错在哪里?(4分)(4)材料三中“务本”是指什么?(2分)22.材料一(商鞅)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居五年,秦人富强。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1)通过材料一所述改革内容,总结商鞅变法在秦国的效果。(4分)(2)材料二如何评价商鞅?怎样给商鞅一个全面而客观的评价?(5分)
三、问答题(20分)23.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实施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除商鞅变法外,还有哪些国家进行的改革变法影响比较大?(12分)24.商鞅变法规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勤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指出这里商鞅提出的重要经济思想及根本着眼点,并对这一思想作简要评论。(8分)
专题二 商鞅变法
一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1.C 2.A 3.B 4.D 5.C 6.A 7.B 8.D 9.B 10.D 11.参考“学法激活”部分的“商鞅变法”作答。12.D 13.A 14.B 15.A 16.A 17.(1)着眼于对个人品质的评价,忽略了对商鞅变法的社会客观效果的考察,因此不能全面地评价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2)肯定了变法富国强兵的实际作用,否定了阶级关系的新变化及变法对奴隶制统治秩序的破坏作用,但是其基本立场是肯定商鞅变法。(3)着眼于变法取得的政治、经济两方面的实际效果,看到了变法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与材料二不同的是肯定了变法所建立的新秩序。(4)应主要着眼于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根据生产力的性质考察其社会变化的意义。“庶人之富者累巨万”反映了变法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
二 秦国的崛起
1.C 2.C 3.A 4.A 5.C 6.C 7.D 8.A 9.D 10.D
11.参考“学法激活”部分“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作答。
12.D 13.B 14.A 15.D 16.D
17.(1)实行什伍、连坐制度;奖励军功;重农抑商;废除井田制;推广县制;统一度量衡。(2)变法使秦国富强。(3)废除奴隶制,确立封建制。肯定与否定兼有。可根据材料内容作出不同评价,但要抓住基本观点: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一种进步的社会运动。
专题二综合测试
1.A 2.C 3.A 4.A 5.A 6.B 7.C ?8.A 9.B 10.C 11.A 12.B 13.C 14.D 15.A 16.A 17.A 18.A 19.C 20.D
21.(1)材料一完全支持商鞅变法。(2分)(2)“民以殷盛”。变法后,对老百姓来说负担仍比较重。(3分)(3)认为商鞅为“刻薄人也”,其变法为“挟持浮说,非其质矣”,指责变法。仅从其品德方面评价,没有认识到其历史进步性。(4分)(4)重视农业生产。(2分)
22.(1)内容:废分封,行县制;废井田,开阡陌;统一征收赋税,统一度量衡。效果:秦国日益强大,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4分)(2)认为商鞅“天资刻薄”、“严刑少恩”是被车裂而死的原因。商鞅变法是进步的地主阶级政治改革,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商鞅执法公正、措施果断是当时激烈斗争的必然要求,它保证了改革的顺利进行;商鞅被车裂而死的最主要原因是保守势力的反扑,但商鞅的轻视教化、严刑峻法和文化专制也产生了消极影响。(5分)
23.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4分)其他变法: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变革已经开始。著名的有齐国管仲改革和鲁国的改革。齐国管仲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政策,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鲁国实行“初税亩”,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权。(4分)战国时期,李悝在魏国主持变法。实行“尽地力之教”、推行“平籴法”、制定《法经》。魏国在战国诸雄中率先强盛起来。吴起在楚国的变法影响也较大。吴起主张限制和削弱贵族势力、整顿吏治和改良社会风气。楚国经过改革,成为了战国中的强国。(4分)
24.重农抑商。(1分)根本着眼点: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保护地主土地所有制,建立封建经济基础,确立封建制度。(2分)评论:从长远来讲,把工商业与农业对立起来,予以压制,其结果必然会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农业生产长期停留在自然经济的低水平上,其弊端到封建社会晚期愈加严重。但在当时,把农业视为国计民生的根本并加以重视是正确的,它促进了秦国封建经济的发展,使之逐渐成为七国之中实力最强者,奠定了统一全国的物质基础。(5分)
第五篇: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模块综合测评人民版选修4课件
模块综合测评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A.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 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解析】
从题干中“以个人亲信为基础”“不考虑世系和教育”可知,秦始皇建立的君主专制制度打破了以门第出身为基础的贵族政治,转而建立了以皇帝为核心的官僚集团政治。
【答案】 A 2.唐太宗晚年曾自我评价道:“济育苍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益多损少,人不怨。”唐太宗的主要功绩有()①重用人才,善于纳谏 ②文德治国,完善科举 ③不夺农时,轻徭薄赋 ④崇尚佛教,册封**
A.①②③
C.①②④
B.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册封**是在清朝,所以排除含有④的选项即可 【答案】 A 3.柏拉图的理想国理念是奴隶主的理想,资产阶级把永保资本主义制度作为他们的理想,无产阶级则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这说明()A.在阶级社会中,理想具有阶级性 B.他们的理想都是幻想
C.每一时代的人们都有美好的愿望 D.理想是虚无缥缈的东西
【解析】 奴隶主、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都有自己的理想和奋斗目标,说明了理想的阶级性。
【答案】 A 4.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结成联盟,其根本原因在于()A.有着共同的政治目的
B.有着共同的经济利益
C.彼此利用对方 D.都有反对人民的一面
【解析】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英国新贵族从事资本主义经营,因而和资产阶级有着共同的经济利益,这是其结盟的根本因素。
【答案】 B 5.“拿破仑最大的错误就在于:他娶奥国皇帝的女儿为妻,和旧的反革命王朝结成同盟;他不去消灭旧欧洲的一切痕迹,反而竭力和它妥协„„他力图得到和他们同样的荣誉,拜倒在正统主义原则之前,因此很自然,正统的帝王们便把篡夺者踢出了自己的圈子。”对上述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拿破仑和欧洲旧的专制帝王毫无差别
B.拿破仑虽向欧洲专制势力妥协,但仍不为其所容纳 C.拿破仑力图成为欧洲帝王的野心,是其灭亡的根本原因
D.拿破仑表面与欧洲专制势力相妥协,实际是为了推动民主事业的发展
【解析】 由材料中的“正统的帝王们便把篡夺者踢出了自己的圈子”可知,拿破仑被旧专制帝王视为篡夺者,故A项错误;拿破仑灭亡的根本原因是手工工场时代的资本主义还不足以战胜欧洲的封建势力,故C项错误;拿破仑“拜倒在正统主义原则之前”是与封建势力的妥协,是对民主事业的践踏,故D项错误。由材料可知,拿破仑与欧洲专制势力相妥协,但仍不为欧洲专制势力所容纳,最终被欧洲封建势力所灭,故答案为B项。
【答案】 B 6.古往今来,无论是东方古国,或是西方近代国家,都以建章立制来强化中央对地方的管辖。下列具有此类性质的文献和制度是()①秦汉郡县制 ②《民法典》 ③英国《权利法案》 ④美国1787年宪法 A.①② C.③④
B.①④ D.②③
【解析】 秦汉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了美国的联邦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故符合题意。其他两项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无关。
【答案】 B 7.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被称为亚洲第一个“美国式”的共和国。其政权的组织形式也被称为是美国的“仿制品”,究其主要原因是这一政权()A.实行民主共和制 C.实行责任内阁制
B.在美国支持下建立 D.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解析】 根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实行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制,是一个“美国式”的共和国。
【答案】 A 8.“一个人不受外在权威的扶持,而成为他的民族的领袖的人;一位其成功不是依靠投机取巧,也不凭借掌握的技术装备,而纯粹地建立在令人信服的人格力量上的政治家;一位一贯轻视使用武力而胜利的斗士;一位具有智慧与谦逊,用果敢与不可动摇的坚定信念武装起来的人。”爱因斯坦所评价的这位人物是()A.孔子 C.凯末尔
B.华盛顿 D.甘地
【解析】 由“一贯轻视使用武力而胜利的斗士”排除A、B、C三项。符合这一特点的应该是发动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圣雄”甘地,正确答案为D项。
【答案】 D 9.一战后的民族解放运动取得一定成就,其中完全赢得独立的国家是()A.中国 C.土耳其
B.印度 D.埃及
【解析】 一战后的民族解放运动只有土耳其革命取得最终胜利,获得了民族独立。【答案】 C 10.列宁在评价恩格斯的无私精神时指出,“他为天才的朋友树立了一块永不磨灭的纪念碑。无意间,他的名字也被镌刻在了上面”。你认为这块“永不磨灭的纪念碑”是()A.《共产党宣言》 C.《神圣家族》
B.《德意志意识形态》 D.《资本论》
【解析】 恩格斯“天才的朋友”是指马克思,马克思不可磨灭的纪念碑是他的《资本论》,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后帮助完成了第二卷与第三卷。
【答案】 D 11.从社会进步和制度创新的角度看,20世纪初期国际社会最重大的事件是()A.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B.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C.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D.中国的清王朝被推翻
【解析】 A项发生于17世纪末,C项发生在19世纪中期,时间不符;D项虽然发生在20世纪初期,但制度创新不足;20世纪初发生的十月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答案】 B 12.1921年10月,列宁在谈到新经济政策时说:“所谓新,是对我们先前的经济政策而言的。可是实质上,它比我们先前的经济政策包含着更多的旧东西。”下列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中,包含“旧东西”的有()①实行粮食税 ②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归国家所有 ③部分企业由资本家经营 ④允许自由贸易
A.①② C.①③④
B.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所谓“新”是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案,所谓“旧”是指资本主义的经济手段,①③④属于旧的资本主义经济手段;②属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形式,是苏俄的创新,故排除。
【答案】 C 13.毛泽东的诗词是记载中国革命伟大历程的史诗,他的“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泛指江西)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泛指湖南)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描述的是()A.南昌起义 C.井冈山的斗争
B.秋收起义 D.红军长征
【解析】 从词中的“匡庐”“潇湘”“秋收”“暴动”等关键词不难判断,毛泽东的这首词描述的是秋收起义。
【答案】 B 14.“邓小平„„最大的功绩就是提出了新的理论。这是一种全新的世界观,是对中国现实条件的全新理解,是对历史经验的有效借鉴。”这种“新的理论”主要是指()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C.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理论 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理论
【解析】 这种“新的理论”即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它包括A、C、D三项等诸方面的内容。
【答案】 B 15.下列各项联系中没有因果关系的是()A.抽象的理论概括——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B.李四光的地质力学——大庆油田的发现
C.勤奋的探索和科学的方法——牛顿经典力学的建立 D.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式——原子弹的研制
【解析】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实践经验总结的结果,不是抽象的理论概括。【答案】 A
二、非选择题(大题共6小题,第16题11分,第17题10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1分,第20题12分,第21题14分,共70分)16.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处理好民族关系是古代政治家们尤为 关注的问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突厥颉利破后,诸部落首领来降者,皆拜将军中部将,布列朝廷,五品以上百余人,殆与朝士相半。唯拓跋不至,又遣招慰之,使者相望于道。凉州都督李大亮以为于事无益,徒费中国,上疏曰:“臣闻欲绥远者必先安近。中国百姓,天下根本,四夷之人,犹于枝叶,扰其根本以厚枝叶,而求久安,未之有也„„近日突厥倾国入朝,既不能俘之江淮,以变其俗,乃置于内地,去京不远,虽则宽仁之义,亦非欠安之计也,每见一人初降,赐物五匹,袍一领,酋长悉授大官,禄厚位尊,理多糜费。以中国之租赋,供积恶之凶虏,其众益多,非中国之利也。”太宗不纳。
——吴兢《贞观政要》
材料二 “朕阅经史,塞外蒙古多与中国抗衡,自汉、唐、宋至明,俱被其害,而克宣威蒙古,并令归心如我朝者,未知有也。夫兵者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譬之人身疮疡,方用针灸,肌肤无恙,而妄寻苦楚可乎?”“治天下之道亦然,乱则声讨,治则抚绥,理之自然也。自古以来,好勤远略者,国家元气,罔不亏损,是以朕意不以生事为贵。”
“罗刹(俄罗斯)扰我黑龙江、松花江一带三十余年,其所窃据,距我朝发祥之地甚近,不速加剪除,恐边徼之民,不获宁息。朕亲政之后,即留意于此。”
——康熙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李大亮认为“于事无益,徒费中国”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体现唐太宗开明民族政策的措施。(7分)(2)对比材料二和材料一,归纳康熙帝与唐太宗治理少数民族的共同手段,并指出康熙帝在捍卫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中遇到了什么新问题?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熙帝最终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请简要评述。(4分)【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臣闻欲绥远者必先安近。中国百姓,天下根本,四夷之人,犹于枝叶,扰其根本以厚枝叶,而求久安,未之有也”分析作答即可;第二小问,结合唐太宗时期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行政机构作答即可。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自突厥颉利破后„„唯拓跋不至,又遣招慰之”归纳唐太宗对少数民族的政策,根据材料二中“乱则声讨,治则抚绥”归纳康熙帝的少数民族政策,再结合二者相同之处作答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中“罗刹(俄罗斯)扰我黑龙江、松花江一带三十余年„„朕亲政之后,即留意于此”进行分析作答即可;第三小问,注意设问要求“最终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结合《尼布楚条约》签订的相关史实分析作答即可。
【答案】(1)原因:中原百姓是中国根本,对少数民族的供养、赏赐会加重百姓赋税负担;少数民族风俗难改;威胁中原统治。
措施:在东突厥故地设羁縻府州;在西突厥故地设安西都护府;与吐蕃和亲;册封西北各族首领及其后嗣。(2)共同手段:乱则声讨,治则抚绥。(或镇压与抚绥相结合,剿抚并用)新问题:沙俄入侵中国东北。
解决:1689年,中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捍卫了我国东北边疆(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维护了国家主权。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汝之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显示)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
——《孔子家语·观思》
康有为认为,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妇女怀孕后入公立政府组建的“人本院”赡养,实施胎教,婴儿出世后一律由公立的“育婴院”“慈幼院”抚养,儿童6岁入“小学院”,11岁入“中学院”,16岁入“大学院”,20岁毕业。经过长达14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一个年轻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人如果患病或因工作受伤致残,可以进入社会举办的“医疾院”,得到精心高超的治疗;人到了晚年,则可进入社会举办的“养老院”“恤贫院”,受到“公恤”。
——根据康有为《大同书》整理
材料二 孔子为教主,为种明圣王,配天地、育方物,无人、无事、无义不范围于孔子大道中,乃所以为生民未有之大成至圣也!议礼、制度、考文,皆孔子改制之事也。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1898)(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在救济问题上的主要观点。与孔子相比,康有为的社会福利主张有哪些发展?(7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归纳康有为制造出的孔子形象。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评康有为对待传统儒学的态度及原因。(3分)【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得出国君救济,根据“私以尔食馈之,是„„见己之德美矣”得出不主张个人救助;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得出社会福利制度化、救济与教育有机结合等。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为生民未有之大成至圣也”“皆孔子改制之事”分析即可;第二小问,根据第(1)问的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三小问,根据材料二中出处“《孔子改制考》(1898)”可知与戊戌维新有关,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1)观点:主张国君(或政府)组织救济,不主张个人实施救助。
发展:①社会福利制度化。②强调政府救济与社会救济相结合。③主张救济与教育有机结合。
(2)形象:孔子是至圣,是改革先师。态度:吸收、改造和利用。
原因:为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顺利开展。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朝之前,官方对关羽的评价同三国时期基本一致:主要强调骁勇、忠义,勇在前,忠次之,义在后。对其性格缺陷,一般用“刚而自矜”评价。唐政府对关羽的评价还不高,不过唐朝以后很少再有关于其缺陷的评价。宋朝抑武扬文,关羽排名颇低。元朝加封关羽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开始由皇帝祭祀,民间则认为关羽可以灭妖除怪。清代关羽排名仅次于孔子,称为“关帝”,允许关帝庙使用黄色的房瓦,加封仁勇、显威、护国、保民等称号。对关羽的评价演变为忠在前,义在中,勇在后。百姓将其与观音菩萨并列,认为可以斩妖除魔、劝善惩恶、指点迷津、护国战神、救人济世、为民伸冤、治病,科举考生也要祭拜关羽。江湖绿林帮会认为关羽披肝沥胆、超越血缘,加以崇拜。
——荆学义《经典的传播:关羽形象传播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对关羽的评价的特征。(8分)(2)根据材料,你认为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应注意什么原则?(4分)【解析】 第(1)问从唐之前、唐、宋、元、清官方历代对关羽的评价可以发现:“唐朝之前,„„主要强调骁勇、忠义”“元朝加封关羽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开始由皇帝祭祀,民间则认为关羽可以灭妖除怪”“清代关羽排名仅次于孔子,称为‘关帝’,允许关帝庙使用黄色的房瓦,加封仁勇、显威、护国、保民等称号”“认为可以斩妖除魔、劝善惩恶、指点迷津、护国战神、救人济世、为民伸冤、治病,科举考生也要祭拜关羽”可见对关羽的评价越来越高;关羽被神化的功能也越来越多;赋予关羽道德称号也越来越多;对关羽缺点避而不谈。第(2)问根据史学理论,结合材料可知,以史料古迹为依据、多角度评价、一分为二辩证看待等。
【答案】(1)特征:随着时间发展,评价越来越高;往历史人物身上附加的功能越来越多;道德因素越来越重;有意识回避缺陷(或者为尊者讳;只评价优点,忽略缺点);有神话倾向;多个群体对关羽都有评价;不同群体评价标准(角度)不同; 受到当时环境、政策影响。
(2)原则:从多角度评价历史人物;尽量依据距离历史人物时间最近的资料;避免神化历史人物;辩证看待、利用后人的评价;结合时代背景(把人物放在特定的时代条件下)评价。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戴高乐从1958年开始连续当了11年法国总统,他领导制定了《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宪法》,重新确立法国的政治体制。任内他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外事务上。戴高乐支持发展核武器、制定泛欧洲外交政策、努力减少美国和英国的影响、促使法国退出北约、反对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系列思想政策被称为“戴高乐主义”。
1970年11月9日戴高乐因心脏病猝然逝世。蓬皮杜总统于次日向法国人民发表广播讲话:“戴高乐将军逝世了,法国失去了亲人。1940年,戴高乐将军拯救了我们的荣誉。1944年,他领导我们走向解放和胜利。1958年,他把我们从内战的威胁中救了出来,他使今天 的法国有了自己的制度、独立和国际地位„„让我们向法国保证,我们决不辜负我们所得到的教诲,愿戴高乐将军永远活在全国人民的心中。”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戴高乐主义”政策出台的历史背景。(6分)(2)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戴高乐对法国和法兰西民族作出的卓越贡献。(5分)【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1958年”(20世纪50年代)是法德和解,促进向欧洲走向联合,有利于法国自身经济恢复与发展,得出:20世纪50年代,法国综合实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的影响,根据材料“戴高乐支持发展核武器„„努力减少美国和英国的影响”得出:冷战形势下,法国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第(2)问根据材料“1940年,戴高乐将军拯救了我们的荣誉”可知,二战期间,1940年德国攻下法国,戴高乐拒绝对德投降,扭转法国国际形象,赢得国际尊重;根据材料“1944年,他领导我们走向解放和胜利”得出领导自由法国运动,打败德国法西斯,赢得民族独立;由“他领导制定了《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宪法》,重新确立法国的政治体制”得出建立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确立法国特色政治体制;根据材料“1958年,他把我们从内战的威胁中救了出来,他使今天的法国有了自己的制度、独立和国际地位„„”“戴高乐支持发展核武器、制定泛欧洲外交政策”得出促进法德进一步和解,推动了欧洲一体化进程;重塑法国大国形象,提高法国国际地位。
【答案】(1)背景:20世纪50年代,法国综合实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冷战形势下,法国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的影响。
(2)贡献:拒绝对德国法西斯投降,扭转法国国际形象,赢得国际尊重;领导自由法国运动,打败德国法西斯赢得民族独立;建立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确立法国特色政治体制;促进法德进一步和解,推动了欧洲一体化进程;重塑法国大国形象,提高法国国际地位。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蔡元培在德国留学期间,发现德国大学校长和各科学长都是每年更迭一次,由教授会公选。1916年底他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此前的北大,校长独揽大权,一切校务都由校长与学监主任、庶务主任等少数几个人办理,连各科学长也无权与闻其事。蔡元培接任校长后,设立评议会作为全校的最高“立法”机构,凡大学“立法”均须评议会通过;同时,它又是全校最高权力机构,凡重要事项经评议会审核通过才能付诸执行。评议会由评议员组成,校长是当然的议长,评议员包括各科学长、主任教员和各科教授。此后,蔡元培又组织选举产生各学科教授会,规划各学科的教学工作。他聘请教员不拘一格,不问思想流派,只问学问能力。1919年3月,《东方杂志》载文称蔡元培“使数年来无声无臭生机殆尽之北京大学挺然特出,褒然独立„„学风丕振,声誉日隆”。
——据周天度《蔡元培传》
(1)根据材料,指出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推行校务改革的原因。(4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京大学校务改革的特点,并评价蔡元培的贡献。(8分)【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蔡元培在德国留学期间,发现德国大学校长和各科学长都是每年更迭一次,由教授会公选。1916年底他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此前的北大,校长独揽大权,一切校务都由校长与学监主任、庶务主任等少数几个人办理,连各科学长也无权与闻其事”分析。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设立评议会作为全校的最高‘立法’机构„„它又是全校最高权力机构„„评议员包括各科学长、主任教员和各科教授„„他聘请教员不拘一格,不问思想流派,只问学问能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二小问放在新文化运动这一背景下进行评价。
【答案】(1)北大原有管理体制存在严重弊端;蔡元培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善于借鉴国外教育管理经验。
(2)特点:成立相应管理机构,权力下移;教授治校;兼容并包。贡献:力倡并推行改革;提高办学水平,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推动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郑板桥,清代杰出的艺术家、文学家,为“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他从小生长在农村,历经康、雍、乾三代。郑板桥提倡“文必切于日用”“笔墨之外有主张”,反对“皆拾古人之唾余”。他说:“千古好文章,只是即景即情,得事得理,固不必引经断律。”郑板桥一生最爱画兰、竹、石,其画构图简单、主题鲜明,诗、书、画、印完美结合。他尤喜画竹,曾在一幅画作上题诗说:“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的诗画极富生活气息,深受时人喜爱。他晚年靠卖画为生,曾题诗云;“画竹多于买作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板桥画作的艺术特点。(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郑板桥艺术风格形成的历史背景。(6分)【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以及理解分析问题。第(1)问,郑板桥绘画艺术的特点要根据材料前三句以及明清时期的文化特点进行概括。第(2)问,首先根据所给材料确定历史背景的时间,然后结合康雍乾时期中国的政治状况、经济状况、“经世致用”的思想等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1)个性鲜明;借物抒情,以形表意;画风题材生活化、写实化;多种艺术形式完美结合。
(2)江南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社会的世俗化;“经世”思想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