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复习教案专题一《梭伦改革》(人民版选修1)

时间:2019-05-12 17:25: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历史复习教案专题一《梭伦改革》(人民版选修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历史复习教案专题一《梭伦改革》(人民版选修1)》。

第一篇:高中历史复习教案专题一《梭伦改革》(人民版选修1)

专题一

梭伦改革

历史课程标准

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雅典在古希腊城邦分布图中的位置。

2.了解改革前雅典的社会形势,主要是雅典的政治结构和贵族与平民在经济上对立的情况,能够分析“六一汉”、“基伦暴动”、“德拉古立法”和“萨拉米危机”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深刻地认识梭伦改革的必然性。

3.了解梭伦的生平和才能以及与各阶层之间的关系,从而认识梭伦改革是历史的必然。

4.掌握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和基本特点,分析梭伦改革措施的深远影响,认识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立的意义,认识到只有适应社会需要的改革,才会推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二、过程与方法

本节内容比较系统地介绍了梭伦改革的原因。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教材提供的历史资料,加上课外收集的资料,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大胆的想象和推测,并且可以采取分组讨论的形式,共同探讨雅典社会矛盾导致的结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道改革之前雅典社会尖锐的社会矛盾,知道奴隶主贵族对于各种社会资源的占有导致了平民悲惨的生活,培养人文关怀精神。

2.培养学生在社会面临巨大冲突的时候,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识,主动进行改革。3.逐渐形成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贫困人口和弱势群体的高尚品质。了解只有实现社会的公平和公正,社会才能健康稳定地发展,逐渐形成将来投身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的责任感。

4.对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有进一步的认识;认识到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同样是复杂艰巨的。

5.学习梭伦不计个人名利的人生态度,逐渐形成用宽广的视野和博大的胸襟,去观察社会、了解社会,进而改造社会,树立为祖国奉献青春的宏伟志向。重

⒈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⒉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和改革的基本特点。难

点:

分析梭伦改革各项主要措施的积极作用和对雅典社会发展直接和深远的影响,特别是要强调梭伦改革对于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奠基作用。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构建知识结构

(一)改革的背景

一、国家体制:贵族共和制取代君主制

1、王政时代--提修斯立国

公元前8世纪初,提修斯以雅典为中心,建立起中央议事会和各种行政组织,奠定了雅典国家的雏形。这一时期的雅典国家实行王政,实际是以国王为首的贵族国家。

2、贵族共和国

公元前7世纪初,雅典形成贵族共和国,元老院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拥有最高司法裁判 权,执政官掌握各种具体权力。

二、公元前7世纪的社会危机

1、贵族与平民矛盾的激化

(1)政治上:贵族把持政权,包揽官职制定法律,压迫平民。(2)经济上:贵族占有大量财富剥削平民。方式:高利贷、债务奴隶制、兼并土地。生动写照:六一汉。

2、贵族与工商业者的矛盾

(1)原因:雅典工商业的持续发展,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在经济上富裕,但在社会上仍没有地位。

3、矛盾的影响:雅典社会阶级矛盾异常尖锐,政局动荡不安,雅典社会面临严重的危机。备注:结合必修一所学的知识,我们可以分析到希腊的地理环境使得整个希腊地区工商业比较发达。

三、解决危机的尝试

1、基伦暴动

(1)过程:公元前631年基伦企图乘机建立僭主政治

雅典贵族和平民联合起来反抗

结果:基伦暴动失败。

(2)影响:基伦暴动的失败表明雅典人对彻底改变旧制度,建立僭主政治并不认同。

2、《德拉古法典》(1)背景:

①基伦暴动的失败,社会矛盾激化,人民试图改革体制。

②当时雅典没有成文法,贵族把持法庭歪曲法律,欺压平民。

(2)法律编订:公元前621年,执政官德拉古编订法典《德拉古法典》。特点:严刑峻法(3)意义:

①《德拉古法典》作为雅典第一部成文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②但是这一法典是站在贵族立场上编订的,不能解决雅典社会的重重矛盾。

3、萨拉米危机

两次尝试的结果:未能解决雅典社会的复杂矛盾,平民酝酿暴动。于此同时雅典萨拉米岛失守。

雅典处于历史发展的十字路口

(一)改革的内容 1.颁布“解负令”

问:如何理解“解负令”

(1)奴隶的身份有可能改变吗?

答:有可能;因债务而沦为奴隶的雅典公民全部获得释放。(2)改革的作用有哪些? 答:见书

(3)这项改革措施是站在哪个阶级利益角度的?

答:维护了平民的基本权利,同时也维护了贵族的利益。问:理解“发展工商业”的内容和作用

问:发展工商业的目的 答:见书

问:如何理解财产等级制度。答:(1)目的:打破贵族的世袭特权(2)标准:按财产多少划分四个等级

(3)权利义务:等级越高,权利越多,应尽的义务也越多。(4)结果:没有带来真正的平等

(5)作用:重新划分了国家的权利动摇了贵族政治的社会基础;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6)评价:财产等级制度对哪一个阶层最有利??这样的制度能否给公民带来真正的平等? 答:对工商业奴隶主最有利。

不能!第四等级无权担任官职,不是真正的平等。

2、发展工商业。措施 意义

3、提高平民政治地位: 措施

(1)按土地财产多少划分为四个等级,财产越多,等级越高,担任官职越高。(2)创立四百人会议,提高公民大会的地位。

(3)组建民众法庭,实行陪审员制,陪审员不分等级,由抽签产生。意义:

(二)改革的目的

材料:我给了一般人民一恰好的权利,也不使他们他们失掉尊严,也给不了他们太多;而那些有钱有势的富豪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平的占着优势。

直接目的:消除矛盾,稳定雅典的社会秩序; 根本目的:整形城邦,维护奴隶主统治。

(三)改革的特点

材料一:从改革的必要性来看,梭伦要着力协调贵族与平民的矛盾;一方面改善平民的经济状况,提高政治地位;另一方面确认财产等级制度,保护贵族的政治特权

材料二:恩格斯说“改革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整体上改变了雅典的社会结构;触及土地占有和打破贵族专权”

结合材料分析改革的特点:中庸性、革命性。

(四)对改革的评价

1、改革的性质:奴隶主性质的改革

2、特点:中庸性、革命性。

3、进步性:促进了雅典国家的形成,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4、局限性:

其中庸原则决定了改革的不彻底性。

第二篇:高中历史专题一梭伦改革二奠定雅典民主基石的政治改革学业分层测评人民版选修1教案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一 梭伦改革 二 奠定雅典民主基石的政治改革学业分层测评 人民版选修1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1.萨拉米岛丢失后,在几次收复无果后,雅典统治者下令不准人们提收回萨拉米岛,否则格杀勿论。为了表达自己的不满,梭伦曾装扮成疯癫诗人,鼓动雅典公民的爱国精神。“疯诗人事件”最能表明()A.梭伦具有振兴城邦的爱国热情 B.梭伦是雅典改革的最佳人选 C.雅典的阶级矛盾已激化到极点 D.雅典的改革已成为历史潮流

【解析】 题干关键信息:鼓动雅典公民的爱国精神。这说明“疯诗人事件”最能表明梭伦具有振兴城邦的爱国热情。

【答案】 A 2.梭伦改革前,希腊社会中“六一汉”占很大比重;梭伦改革后,“六一汉”在社会上彻底消失了。雅典“六一汉”的消失得益于()A.颁布《解负令》

C.平民政治地位的提高

B.发展工商业 D.政治多元化

【解析】 梭伦采取的第一项改革措施就是颁布《解负令》,废除了债务奴隶制,并永远禁止以债务人的人身和土地作为抵押,“六一汉”就此彻底消失了。

【答案】 A 3.梭伦在改革中提倡公民后代学艺,以优惠的政策吸引外邦技术人员迁居雅典,其主要目的是()A.促进雅典工商业的发展 B.缓和贵族与平民的矛盾 C.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

D.解决人多地少,就业不足的问题

【解析】 为了促进雅典工商业的发展,梭伦提倡学习手工业技艺,并鼓励外邦手工业者移居雅典,迁入者被赐予公民权。

【答案】 A 4.梭伦改革措施中,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经济和阶级基础的是()①颁布《解负令》 ②发展工商业 ③按土地收入多寡划分等级 ④组建民众法庭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解析】 ①②分别保证和壮大了平民和工商业奴隶主的力量,为民主政治奠定了经济和阶级基础。③④是两者权利的制度保障,排除。

【答案】 C 5.梭伦有诗云:“我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不使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据优势。”梭伦改革在当时所起到的主要作用是()A.缓和了奴隶主和奴隶之间的矛盾 B.维护了每个社会成员的利益 C.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 D.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解析】 雅典民主政治是平民与贵族反复斗争的结果,所以梭伦改革缓和了平民与贵族之间的矛盾,故A项错误;雅典民主政治排斥外邦人与奴隶,故B项错误;由材料信息可知,梭伦不偏不倚折中的改革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故C项正确;梭伦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贵族专权的局面,故D项错误。

【答案】 C 6.“梭伦促进了两个阶级之间的妥协。”如,梭伦改革虽对土地数量有所限制,但却没有像平民所希望的那样剥夺贵族的土地。下列各项,能够正确反映上述观点且符合史实的是()A.既废除了平民债务又未归还平民原有土地 B.既禁止了人身抵押又未规定个人土地限额 C.既解放了债务奴隶又保留了旧的社会等级 D.既照顾了平民利益又维护了贵族部分特权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梭伦改革的内容及特点。材料没有体现废除平民债务,故A项错误;材料显示梭伦改革对土地数量有所限制,故B项错误;C项未在材料中体现,故排除;题干材料的第一句话体现了梭伦改革“中庸”的特点,第二句话说明梭伦改革维护了贵族部分特权。因此选择D项。

【答案】 D

[能力提升]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贫民本身以及他们的妻子儿女事实上都成为富人的奴隶,他们被称为保护民和六一汉,如果他们交不起地租,那么他们自身和他们的子女便要被捕,所有借款都用债务人的人身为担保,这样的习惯一直流行到梭伦的时候才改变。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材料二 雅典人四处寻找富于人情味的改革者。终于,他们找到了比其他任何人更能胜 任的人,他的名字叫梭伦„„他为雅典人制定出一套以中庸为其基本原则的法律,而中庸正是古希腊人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房龙《人类的故事》

材料三 最重要的是,梭伦使城市事务与普通自由民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他不能再呆在家里说什么,“哦,我今天公务繁忙”或“天正在下雨,我最好呆在家里”。他被期待着恪尽职守:参加市政会议,并担负起保卫城邦安全与繁荣的重要职责。

——房龙《人类的故事》

(1)材料一反映出梭伦改革前怎样的社会状况?梭伦又是如何改变这种局面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梭伦改革的中庸特点。(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梭伦改革最重要的影响。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的信息和所学知识逐个小问进行分析即可。第(2)问,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第(3)问,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即可。

【答案】(1)状况:平民因债务奴隶制而处境悲惨。措施:颁布《解负令》。影响:解除了雅典公民中平民最沉重的负担,保护了平民的基本权益;限制土地兼并;巩固了城邦体制,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基。

(2)颁布《解负令》、改善平民的经济状况,组建四百人会议和民众法庭,提高平民政治地位;确立财产等级制度,保护贵族特权。

(3)为普通公民参与国家政治活动提供制度保障;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社会基础;为西方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根据梭伦的立法,年收入超过500麦斗及以上为第一等级,年收入在300-500麦斗之间为第二等级,年收入达200-300麦斗之间则为第三等级,年收入200麦斗以下的一律归为第四等级。当时,前两个等级约1 000人,后两个等级约为30 000人。

材料二 恩格斯说:“梭伦揭开了一系列所谓政治革命,为当时的旧体制注入了私有财产这一全新的因素。由此,国家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按照他们的财产的多寡来规定的,于是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氏族制遭到了新的失败。”

(1)结合材料一、二,分析说明恩格斯所说的“政治革命”是指什么?恩格斯得出这一结论的论据是什么?

(2)梭伦改革使“氏族制遭到了新的失败”的政治举措还有哪些具体表现?

【解析】 第(1)问“政治革命”可根据材料作答,“论据”即实行财产等级制度的意义。第(2)问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作答即可。

【答案】(1)财产等级制度。按财产划分等级的措施扩大了享有政治权利者的范围,使工商业奴隶主和富有阶层享有了政治权利,打破了贵族依据血缘门第世袭特权垄断政权的局面。

(2)提高公民大会的地位,创设四百人会议和民众法庭,这些制度为普通公民参与国家政治活动和民主政治的建立提供了制度保证。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梭伦在诗中这样写道:“在时间的裁判席面前,那奥林匹斯诸神的伟大母亲——黑色的土地,将是最好的证人,因为正是我,为她拔掉了众多的债权标,以前她备受奴

役,而今已重获自由。”

材料二 我们这个政体叫民主政体。它不是为少数人,而是为全体人民。无论能力大小,人人都享有法律所保障的普遍平等,并在成绩卓著时得享功名,担任公职的权利不属于哪个家族,而是贤者方可为之。家境贫寒不成其为障碍。无论何人,只要为祖国效力,都可以不受阻碍地从默默无闻到步步高升。

——伯里克利《论雅典之所以伟大》

(1)材料一反映了梭伦改革的什么措施?有何积极意义?

(2)材料二中“家境贫寒不成其为障碍”,在梭伦时代真正实现了吗?为什么? 【解析】 第(1)问,措施可根据材料一进行概括归纳;积极意义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第(2)问,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即可。

【答案】(1)措施:梭伦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意义:使平民的人身自由得到法律保障。

(2)没有。梭伦改革以财产多寡来确定公民的政治权利,财产越多,等级越高,享受的权利就越多。

第三篇:高中历史专题七俄国农奴制改革专题综合测评人民版选修1教案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七 俄国农奴制改革专题综合测评 人

民版选修1

(时间:45分钟 分值:90分)本试卷共6个非选择题,每题15分,共90分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方的工业革命虽然一方面为俄国提供了效仿的实例,但另一方面也给更多的传统部门的结构化调整带来巨大的阻力。西方城市的发展和繁荣,使得它们对于俄国的木材、大麻、油脂(后来逐渐发展到谷物)的需求水平不断提高。然而生产这些出口货物是不需要新技术的,而且也不必要改变现有的劳动体系。„„摆在眼前的这种诱惑令俄国在陈旧的经济体制中故步自封——它要应对传统制度下因为需求的增加而带来的新机会,它要继续保持农奴制和农业的优势,它不会冒险进行根本的内部转变。

——[俄]彼得·斯特恩斯《俄国的工业革命》

(1)根据材料,分析导致俄国工业革命缓慢的因素。(6分)(2)促使19世纪中期俄国“进行根本的内部转变”的直接因素是什么?应如何评价这一“根本的内部转变”?(9分)【解析】 第(1)问根据“西方城市的发展和繁荣,使得它们对于俄国的木材、大麻、油脂(后来逐渐发展到谷物)的需求水平不断提高”,得出由于工业革命的发展,俄国成为西方原料产地,根据“摆在眼前的这种诱惑令俄国在陈旧的经济体制中故步自封——它要应对传统制度下因为需求的增加而带来的新机会,它要继续保持农奴制和农业的优势”得出由于农奴制的阻碍,使俄国工业革命进展缓慢。第(2)问的第一小问“因素”,根据所学知识,克里米亚战争失败进一步激化了俄国的矛盾,成为俄国改革的直接导火线;第二小问“评价”,根据所学知识,农奴制改革的积极影响是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促进了俄国经济的发展,但由于改革不彻底,留下大量农奴制残余,阻碍了俄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答案】(1)因素:在工业革命的冲击下,俄国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落后的经济体制(农奴制度)的阻碍。

(2)因素: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

评价:一方面,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另一方面,也保留了大量的农奴制的残余,阻碍了俄国的进一步发展。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了19世纪60年代,俄国的弱点暴露无遗,内部很不稳定,对外则比想象中虚弱许多。其关键弱点既是政治的,又是经济的。亚历山大二世所推行的改革与其说是振衰起敝的灵丹妙药,不如说是显露疾病的症状。

——摘编[美]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材料二 1861年2月19日颁布的《解放法令》是充分保证地主利益的前提下实施的,地主因土地被分配给农民可以得到政府付给的长期国债券,而农民则必须交纳49年的赎地费给政府。农民在改革中得到的土地,按1861年的土地市价计算仅值5亿多卢布,但到1905年为止,农民共付出20亿卢布赎金。

——《农业资本主义与民族国家的现代化道路》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俄国农奴制改革发生的原因。(6分)(2)有学者指出,1861年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是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的”。根据材料二指出这种说法的合理性,并分析这种做法对俄国发展的消极影响。(9分)【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内部很不稳定”得出国内社会矛盾尖锐,“对外则比想象中虚弱许多”得出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其关键弱点既是政治的”得出沙皇专制的腐朽统治,“又是经济的”得出农奴制阻碍了俄国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回答即可。第(2)问“合理性”,根据材料二“1861年2月19日颁布的《解放法令》”得出解放农奴,获得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根据材料二“农民则必须交纳49年的赎地费给政府„„按1861年的土地市价计算仅值5亿多卢布,但到1905年为止,农民共付出20亿卢布赎金”得出高额赎金,可得出获得了大量的资本,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即可;“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得出不利于国内市场的扩大、阶级矛盾尖锐。

【答案】(1)原因:国内社会矛盾尖锐;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政治上沙皇专制的腐朽统治;经济上农奴制阻碍了俄国的发展。

(2)合理性:1861年改革解放农奴并向农民索取高额赎金,使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获得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和资本。

影响:农民购买力低下,不利于国内市场的扩大;农民暴动不断,阶级矛盾依然尖锐。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自己全部土地仍保持所有权的地主,在农民向他履行规定的义务的条件下,让农民长期使用他们所居住的房屋,此外,为了保障农民的生活,并使他们能向政府履行义务,让他们长期使用法令中所规定的一定数量的土地及其他附属地。使用份地的农民必须因此向地主履行法令中所规定的义务。在这种过渡状态下的农民称为义务农。

材料二 农民这样获得一定数量的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完全自由的农民。

——以上材料均摘自《俄国1861年改革法令》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这两种农民在权利方面的区别。(10分)(2)材料二中关于农奴法律地位变化的结论是否符合史实?说明理由。(5分)【解析】 本题考查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有关知识。第(1)问,注意区分暂时义务农和自由农在土地权利和与地主关系方面的区别。第(2)问,农奴制改革并没有使农民真正摆脱地主剥削。【答案】(1)暂时义务农只有使用房屋和一定数量土地的权利,还受地主控制;完全自由的农民则完全摆脱了地主的控制,且拥有私产。

(2)不符合史实。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仍然存在。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民革命的威胁迫使政府开始准备农村改革。甚至沙皇及其赖以存在的支柱农奴地主也意识到必须破除农奴制。„„中等地产的贵族希望农业沿着资本主义方向发展,这些地主占有全部地主半数,占有大部分农奴。„„农奴主也好,自由派也好,他们所关心的都是防止农民革命,想用和平的方法,以让步和妥协为代价使俄国的农村转入资产阶级的逐渐改革,从而把权利和土地留在地主手中。

——《苏联通史》第二卷

材料二 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特别是在原来利用的附属地面积超过了现有份地的那些地方;他们不肯缴代役金;他们拒绝服役或希望保留原来三天的劳役的办法。

——1863年沙皇政府报告书

材料三 对于1861年的改革,历来有众多评价。一位地主说农奴“受奴役的所有迹象都已经消逝得无影无踪”。一些自由派认为“开辟了历史的新纪元”“是贵族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的产物”。赫尔岑认为“解放是一种欺骗”。列宁认为“是对农民实行一系列的暴力和一连串的侮辱”。

(1)根据材料一,概括俄国社会各阶层(或阶级)对农奴制的基本态度,并分析他们保持该态度的主要原因。(8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的原因。(4分)(3)根据材料三,思考为什么对同一改革事件的认识评价会有巨大差异。(3分)【解析】 本题考查对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评价,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第(1)问的“态度”,从材料一中进行总体性概括即可;“原因”,提取材料一关键信息,从各自角度展开分析。第(2)问,从农奴制改革关于赎金和自由的规定和效果层面进行思考。第(3)问,运用史学研究方法作答即可。

【答案】(1)态度:主张废除。原因:农民起义威胁沙皇的统治;农奴主贵族希望农业沿着资本主义方向发展;农奴主和资产阶级自由派想通过改革保存自己的权利和土地。

(2)农民所付的赎金比当时的地价还高;农民并没有完全摆脱封建义务获得完全自由。(3)原因:改革本身具有复杂性(两面性,有进步,也有局限);看待问题的立场和角度不同。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对俄罗斯的民族主义者和斯拉夫派来说是一个严重打击,因为与许多事先就警告俄罗斯会因其没能跟上西方的脚步而即将遭到失败的西欧派人不同,斯拉夫派人则很有信心地预言俄罗斯专制制度的优越性将会导致一场可与1812年对拿破仑的 胜利相媲美的胜利。实际上,这场失败暴露了旧制度的腐败和落后,而之后的改革也就实践了西欧派人的认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西方的脚步”和“旧制度”的内涵。(6分)(2)“之后的改革”对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9分)【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俄罗斯会因其没能跟上西方的脚步而即将遭到失败”可知“没能跟上西方的脚步”是克里米亚战争俄国战败的一个重要原因,结合克里米亚战争俄国战败的外因可知是指工业文明;根据材料“俄罗斯专制制度的优越性”及“失败暴露了俄国旧制度的腐败和落后”可知“旧制度”是指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第(2)问根据材料“之后的改革也就实践了西欧派人的认识”得出“之后的改革”指俄国农奴制改革,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即可。

【答案】(1)“西方的脚步”:工业文明。“旧制度”: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2)影响: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加快了俄国工业化的历史进程;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但改革并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

——亚历山大二世1856年3月的一次讲话

材料二 农民还有权赎买他们所居住的房屋,并在获得地主同意后,赎买分配给他们长期使用的土地和其他附属地作为私产„„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

——亚历山大二世签署的废除农奴制度的法令

材料三 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特别是在原来利用的附属地面积超过了现有份地的那些地方;他们不肯缴代役金;他们拒绝服役或希望保留原来三天劳役的办法„„

——1863年沙皇政府报告书

(1)根据材料一,分析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目的。(2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改革后俄国农民的地位发生的变化。(4分)(3)材料三所反映的现象说明了什么?(2分)(4)根据上述材料,分析俄国1861年改革的意义和实质。(7分)【解析】 第(1)问要从贵族地主的利益出发去考虑。第(2)问联系改革的内容回答。第(3)问注意关键句“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第(4)问要从改革的内容和存在的实际问题考虑。

【答案】(1)挽救统治危机,维护贵族地主的利益。(2)农民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农民通过赎买获得一块份地。(3)改革加重了农民负担,农民十分不满。(4)意义: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但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实质:它是对农民进行的一次大规模掠夺。

第四篇: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 1.3 梭伦改革的历史作用学案 北师大版选修1

学案3 梭伦改革的历史作用

[课程标准] 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一、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1.历史作用

(1)债务和债务奴隶制的废除,使平民成为享有自由权利的雅典公民,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社会基础。

(2)四个公民等级的划分,使平民的人数占公民人数的压倒优势,成了国家政权的主宰,贵族处于绝对劣势。

(3)四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的设立,尤其是公民大会的恢复和权力的提高,使主权在民的城邦制度基本上建立起来。

(4)梭伦实施的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措施,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5)要发展商品经济尤其是海外贸易,就必须大力发展海军,充当海军的是第四等级公民,就必然要提高他们的民主权利和社会地位。

总之,梭伦改革确立了雅典民主政治和商品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道路。2.僭主政治

(1)建立:公元前560年,庇西特拉图利用武力建立了短暂的僭主政治。

(2)评价:①不同于东方的君主制,是平民政治的特殊形式。②他继续执行梭伦宪法,并进一步采取改革措施,打击贵族势力,保护平民利益,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3.改革的发展

(1)公元前509年,克利斯提尼当政,继续改革,雅典民主政治基本确立。

(2)公元前461年,伯里克利上台,继续改革,把民主政治推向了高峰。雅典民主政治发展成了国家最发达的形式——民主共和国。[教材百家] 梭伦堪称雅典第一位平民领袖。然而,他的中庸原则决定了他的民主化改革的不彻底性。他以财产资格确定政治权力多少的规定限制了平民参与高级管理的机会,政权并未完全转到雅典人民手中。(岳麓版)[走出误区] 庇西特拉图的僭主政治并不意味着旧秩序的复辟。他事实上保护了梭伦改革的成果,以独裁的形式推进了雅典民主的进程。[重点精讲] 在《影响世界历史100事件》一书中,评价“梭伦是雅典的第一位平民领袖”,你为它找一找论据。

(1)经济上,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鼓励发展工商业,维护了平民阶级的稳定,为雅典民主政治打下了牢固的阶级基础。

(2)政治上:按财产多寡把公民分为四等,并以财产资格分配政治权利;对国家机构进行民主化改革,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赋予了平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的权力。[历史认识] 任何一种政治制度的确立都具有曲折性和复杂性,进步与反动的斗争始终影响着改革的进程。梭伦不计较个人得失,以天下为己任,采用了分权的方法建立起一套比较民主的制度,从而建立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初步格局。[概念辨析] 僭主政治所取代的政权一般都是贵族寡头政治,而继僭主政治之后,一般都会出现民主政治时代。显然僭主政治是从贵族寡头专政到民主政治的过渡形式。庇西特拉图的僭主政治,并不意味着旧秩序的复辟,梭伦改革的成果得以保留,不仅推动了雅典工商业的繁荣,也为民主政治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深度点拨] 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是奴隶主阶级专政,所谓民主只是形式而已。就民主的范围而言,雅典民主仅限于占城邦人口少数的男性公民,对妇女、外邦人、广大奴隶没有民主可言。深化探究

探究点1 梭伦改革的影响

材料一 当代有人评论说:梭伦改革对国家政权机构和司法制度进行了民主化改革。„„这些措施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赋予平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为政治民主化开辟了道路。思考

(1)梭伦对国家权力机构和司法制度进行了哪些改革?这对雅典政治体制的形成有何深远影响?

(2)有人说梭伦改革后的国家权力机构具有早期三权分立的萌芽,说一说自己的理解。答案(1)改革: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组成四百人议事会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设立公民陪审法庭作为最高司法机关。

深远影响: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为雅典政治民主化开辟了道路。)(2)公民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掌握立法权;四百人议事会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是最高行政机关;陪审法庭相当于最高法院是最高司法机关。

材料二 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代表们普遍认为,虽然人民陪审员制度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但当务之急是法律对此制度的确认,使检察机关接受人民监督员监督成为 刚性原则。还有代表进一步建议,“两院”的人民陪审员,人民监督员由各级人大常委会选任,以确保司法的公正性。——《检察日报》 思考

(1)陪审员制度渊源于雅典的哪次民主改革?对此是怎样规定的?有何意义?(2)依据所学知识回答,梭伦关于司法制度的改革对西方司法实践有何影响?

答案(1)梭伦改革。规定:陪审法庭实行陪审员制,陪审员不分等级,一律通过抽签产生。意义:使平民获得参加国家政权的权利。

(2)梭伦改革司法制度,对近现代西方司法实践影响深远,尤其是陪审团制度逐渐发展完善,在全球范围内逐渐普及,在英、美、法等国家成为一项重要制度。探究点2 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

材料 大约公元前509年,克利斯提尼联合平民推翻了僭主政治,实行改革。他把雅典划分为10个地域部落,取代过去的4个氏族部落。同时,在每个部落中选50人组成“五百人会议”,控制国家权力,进一步削弱了贵族势力。还从每个部落选1人组成“十将军委员会”,实行“陶片放逐法”,防止僭主政治东山再起。这些措施进一步打击了贵族势力,推动了民主政治的确立。思考

(1)材料中的僭主政治是指什么事件?为防止该事件再次重演,克利斯提尼制定了什么法令?

(2)梭伦改革和克利斯提尼改革在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史上的关系怎样?

答案(1)事件:指公元前560年,庇西特拉图凭借武力夺取政权,建立个人独裁的僭主政治。法令:“陶片放逐法。

(2)关系:①克利斯提尼改革是沿着梭伦开辟的道路进行的更深层的民主政治改革。②梭伦改革为克利斯提尼改革奠定了基础,而后者把前者发扬光大。③两者都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

二、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

1.原因:改革适应了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促进了工商业的繁荣。2.表现:(1)雅典的陶器生产居于希腊城邦的前列,精美的陶器畅销海外。(2)大宗的橄榄油和葡萄酒销往外地。(3)色雷斯的金矿开采业发达。

(4)手工业行业达20多种,行业内部分工细。造船业、冶金业和银矿开采业都很发达。(5)匹里尤斯港是希腊最著名的商港。

3.总之,雅典终于发展成了民主政治发达、商品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居于希腊城邦领导地位的海上强国,成了希腊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教材互补] 梭伦改革消灭了债务奴隶制,稳定了小农经济,确保了雅典公民经济上的独立。经济独立是行使政治权力的重要保证。(人民版)[归纳总结] 梭伦改革的历史作用是什么?(1)为雅典城邦振兴开辟了道路。(2)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3)在某种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的矛盾。(4)促进了雅典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深化探究 材料

图一 雅典的金银币

图二 雅典的比雷埃夫斯港,这

是当时希腊最繁忙的港口

思考

(1)图一体现了梭伦改革的哪项内容?(2)图二表明雅典经济的什么特点?

(3)通过上述材料可以看出梭伦改革对雅典有何影响? 答案(1)币制改革。(2)商业发达。(对外贸易发达)(3)梭伦改革推动了雅典经济的发展,使它成为古代希腊最繁荣的工商业城市,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物质基础。

课堂小结

1.梭伦因其改革遭到责难和讥讽而出走后,企图推翻其改革成果的是()A.山地派 C.僭主派 答案 D 解析平原派即旧氏族贵族,由于他们在改革中遭到沉重打击,企图复辟。2.梭伦改革中,从上层建筑领域给予贵族政治以沉重打击的措施有()①鼓励发展工商业 ②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③设立四百人会议 ④成立陪审法庭 A.①② C.①②③ 答案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题干中“上层建筑”指的是梭伦在政治领域的改革措施,而①是其经济领域的措施。

3.伯里克利时代雅典公民享有充分的民主。下列各项不符合这一特点的是()①雅典全体居民都有公民权 ②全体公民都有权通过抽签当选一切官职 ③公民大会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④公民法庭是最高司法机关 A.①② C.①④ 答案 A 解析 雅典城邦时代,未成年男子、外邦人、奴隶和妇女没有公民权;伯里克利当政时期,将军这一职务没有向全体公民开放。

4.下列关于庇西特拉图僭主政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凭借武力夺取政权 B.废除了梭伦的改革成果 C.打击了贵族势力 D.提高了平民的经济地位

B.海岸派 D.平原派

B.③④ D.②③④

B.③④ D.②③ 答案 B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把握。僭主政治是从贵族寡头政治到民主政治的过渡形式。庇西特拉图的僭主政治并不意味着旧秩序的复辟,梭伦改革的重要成果被保留下来,并采取进一步的改革措施,打击贵族势力,提高平民经济地位,发展工商业。5.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曾同声赞誉梭伦是“优良的改革家”,主要是因为梭伦通过改革()A.为雅典城邦提供了最佳民主运作模式 B.将雅典城邦引向了民主的轨道 C.使广大平民摆脱了债务奴隶制的困扰 D.推翻了贵族制而代之以民主制 答案 B 解析 梭伦通过改革保证了雅典公民群体的稳定性,为工商业阶层参与政权铺平了道路,其改革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因此,B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我团结人民去谋求的一切目的中,有什么我还没有做到?在时间的裁判席面前,那奥林柏斯诸神的伟大母亲,黑土,将是最好的证人——因为正是我,为它拔掉了树立着的许多界标:以前他曾是一个奴隶,而现在已经自由。许多被出卖的人们,我已使他们回到这神所建立的雅典,其中有的是无辜被害,也有的是因故出卖„„我都使他们解放。” 材料二 “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亦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即使那些既有势力而又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面前,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着优势。”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反映了梭伦改革的具体内容有哪些?他们对雅典的民主政治有何积极影响?(2)假如你是生活在梭伦改革时代雅典欠债为奴的平民,你会支持改革吗?请阐述你的理由。(3)从梭伦的自白中可以看出梭伦的改革政策体现了一种怎样的原则?

答案(1)具体内容: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确立财产等级制度。积极影响:动摇了贵族专制统治,扩大了民主政治的基础;打破了贵族政治专权的局面,扩大了各阶层的政治权力。

(2)支持。理由:在改革中,债务被废除,土地又回到自己手中;同时人身自由也得到了法律保障。

(3)不偏不倚、公正公平、一视同仁的原则。

解析 第(1)问“内容”要求再认再现基础知识。第(2)问属于开放式问题,史论结合,言之成理即可。第(3)问从材料信息“不允许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优势”可直观看出。6

[探究与思考] 1.提示(1)梭伦经济改革稳定了雅典公民团体,促进了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崛起,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社会基础。

(2)梭伦改革中“解负令”将广大平民从债务奴隶制的枷锁中解放出来,形成了民主政治必须具备的公民群体。

(3)以财产多寡来确定公民的政治权利打破了贵族专权的局面,使工商业奴隶主分享了政治权利,也使下层平民获得了一定的公民权利。

(4)以财产资格取代血缘资格就从根本上瓦解了贵族世袭政治特权的基础。

(5)恢复公民大会的权力、设立四百人会议和公民陪审法庭等国家权力机构的改革措施打破了享有世袭特权的贵族对国家政权的垄断,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的政治权利。

2.提示(1)原因:一是改革顺应了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二是改革中采取了一些发展经济的措施。

(2)作用:起到了推动作用。

一、选择题

1.梭伦改革动摇了贵族专制的统治,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是由于()①“解负令”的颁布 ②财产等级制度的确立 ③“四百人会议”的创立 ④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A.①②③ C.①②③④ 答案 C 解析 “解负令”将广大平民从债务奴隶制的枷锁中解放出来,成为享有自由权利的公民,形成了民主政治必须具备的公民群体;财产等级制度的确立,打破了贵族政治专权的局面;恢复公民大会和创立“四百人会议”,确保了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的政治权利。

2.古希腊历史学家普鲁塔克在谈到梭伦改革的结果时说:“富人被激怒了,因为他剥夺他们的债权抵押;穷人更加被激怒了,因为他没有按照他们的愿望„„”上述引文中省略的“他们的愿望”应包括()①重新分配土地 ②为担任公职的人发放津贴 ③将旧贵族流放到国外 ④实现公民权利

B.②③④ D.①③④

的真正平等 A.①② C.③④ 答案 D 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穷人”指的是下层平民,他们占有很少甚至没有土地,生活贫困。梭伦改革只是站在“中庸”的立场上,对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矛盾进行调和,而没有彻底解决他们之间的矛盾,满足下层平民重新分配土地,获得真正平等权利的愿望。3.财产等级制度是对旧制度的猛烈冲击,该制度()①满足了平民的权利要求 ②冲击了血缘门第观念

③为工商业者阶层分享政治权利提供了依据 ④标志着贵族阶层退出政治舞台 A.①② C.①④ 答案 D 解析 财产等级制度的推行,使工商业奴隶主能够凭借自己的经济实力参加到政权中来,打破了贵族专权的局面。但它没有实现各阶层的真正平等,贵族依然有强大的政治势力,平民分享的政治权利也十分有限。因此,①④的叙述是不正确的。4.下列措施能体现克里斯提尼改革不同于梭伦改革的是()①设立10个地域部落 ②四百人议事会 ③比例代表制选举法 ④五百人议事会 A.①②④ C.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 四百人议事会是梭伦改革的内容,运用排除法将②排除即可。

B.①③④ D.①②③ B.③④ D.②③ B.②③ D.①④

陶瓶上的雅典商船

5.右图反映的内容与下列哪一项无直接关系()A.雅典手工业的发展 B.雅典对外贸易的发展 C.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 D.雅典“陶片放逐法” 答案 D 解析 注意“陶瓶”和“商船”两个信息,A、B两项显然与此有关。C项雅典民主政治的发 展有力地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也与此有关。D项是维护城邦公民利益的方法之一,与题干内容无直接关系。

6.伯里克利说:“我们的制度之所以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的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这主要表现在()A.官职向男性公民开放 B.公民均可参加公民大会 C.通过抽签组成五百人会议 D.保障低等级公民积极参政 答案 B 解析 本题是对雅典民主政治范围的考查,题干中关键性语句是“在全体公民的手中”,据此分析各项:A并非所有官职,如十将军;B公民大会是雅典最高权力机构,公民作为权力的主体,都有权行使一定的民主权利,是“政权是在全体公民的手中”的表现;C中五百人会议的民主广泛性比不上B;D项是雅典鼓励低等级公民积极参政议政的一项措施。应选B。

二、非选择题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贫民本身以及他们的妻子儿女事实上都成为富人的奴隶,他们被称为保护民和“六一汉”,如果他们交不起地租,那么他们自身和他们的子女便要被捕,所有借款都用债务人的人身为担保,这样的习惯一直流行到梭伦的时候才改变。——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材料二 雅典人四处寻找富有人情味的改革者。终于,他们找到了比其他任何人更能胜任的人,他的名字叫梭伦。„„他为雅典人制定出一套以中庸为其基本原则的法律,而中庸正是古希腊人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房龙《人类的故事》

材料三 最重要的是,梭伦使城市事务与普通自由民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他不能再呆在家里说什么“哦,我今天公务繁忙”或“天正在下雨,我最好呆在家里”。他被期待着恪尽职守:参加市政会议,并担负起保卫城邦安全与繁荣的重要职责。——房龙《人类的故事》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梭伦改革前怎样的社会状况?梭伦又是如何改变这种局面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梭伦改革的中庸特点。(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梭伦改革最重要的影响。

答案(1)平民因债务奴隶制而处境悲惨。颁布“解负令”。解除了雅典公民中平民最沉重的负担,保护了平民的基本权益;限制土地兼并;巩固了城邦体制,为民主政治奠基。(2)颁布“解负令”改善平民的经济状况,组建四百人会议和公民陪审法庭提高平民政治地位;确立财产等级制度,保护贵族特权。

(3)为普通公民参与国家政治活动提供制度保障,为雅典民主政治和西方民主政治奠定基础。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国史学界一般认为梭伦改革开民主政治的先河,或者说为民主政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而认为他“一蹴而就”确立了民主政治的并不多。材料二

陶片

雅典公民如果认为某人危害城邦利益,就把他的名字写在陶片上。当写有某人名字的陶片达到一定数量时,他就要被放逐国外。

材料三 伯利克里当政期间,担任高级官职的财产资格被取消,政府发放津贴,保障中下层平民参政的权利。职官选举多采用抽签或举手表决的方式,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平民参与和选举结果的公正性。请回答:

(1)材料一是如何肯定梭伦改革的?(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次改革的什么内容?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伯利克里改革在雅典民主进程中的地位如何?(4)雅典民主政治的改革对我国今天的民主政治建设有何借鉴意义? 答案(1)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2)克利斯提尼改革,陶片放逐法。

(3)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完善,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空前繁荣。(4)加强人民群众对政府公职人员的监督;要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等。

解析 第(1)问结合材料一信息回答。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依据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中的文字资料可知应为“陶片放逐法”。第(3)问考查伯利克里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影响,依据教材内容回答即可。第(4)问是开放性的问题,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第五篇:高中历史选修二复习笔记[推荐]

高中历史选修Ⅱ《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和实践》 第一课欧洲的君主专制

一、君主专制加强之前的欧洲(背景)

1、天主教会和教皇对王权的制约;

2、封建贵族领主对王权的制约;

3、一些封建自治城市对王权的制约。

二、欧洲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

1、“新君主国” :A、打破割据、明确疆域;B、建立起常备军;C、促进民族国家形成。

2、欧洲封建君主专制的典型

(1)路易十四的“朕即国家”——(西欧)法国的封建君主专制

措施:A、削弱贵族权力,笼络和控制贵族。B、控制和利用天主教会,宣扬“君权神授”。C、扩充常备军。D、建立常备警察部队。E、用国家管制的方式,促进制造业和外贸发展(重商主义政策)(柯尔伯)

(2)伊凡雷帝和彼得一世——(东欧)俄国的封建君主专制 伊凡四世(略)。彼得一世:最终确立沙皇专制制度; 对内实行欧化改革;用参政院取代贵族会议管理国家事务;颁布“官职表”,改造和控制贵族;控制东正教的宗教管理权力; 坚决打击反对改革的贵族;强化农奴制

三、欧洲封建君主专制的历史功过

积极:

1、促进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兴起和强大。

2、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早期的发展(重商主义政策)(国内外市场)。

3、有利于文化、艺术和科学的繁荣 消极:

1、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阻碍作用日益明显。

2、受君主个人因素影响大,积极作用难以持久

第2课 为君权辩护

一、“君权神授”说

1、产生条件:①在中世纪的欧洲,教权高于王权;②人们相信君权神授;

2、代表人物及主张:

①托马斯?阿奎那——《神学大全》 A、把理性引进神学,用自然法则来论证“君权神圣”说;B、按自然法则国家由一个君主来治理才是最好的政体; ②英国国王詹姆斯一世 A、主张:提出“君权神授说”;B、目的:推行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C、结果:导致王权与议会之间尖锐冲突

二、君权至上说

1、产生条件:

14、15世纪西欧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人文主义思潮产生,一些思想家对君权神授观点提出质疑

2、代表人物及主张

①马基雅弗利——《君主论》:A、从世俗权力的角度为新君主国论证,提出君权至上论,反对君权神授;B、最早提出新君主国的概念;C、君主为维护权力可以不择手段;D、斥责罗马教廷是意大利分裂的罪魁祸首; ②托马斯•霍布斯-《利维坦》:A、反对君权神授,用近代自然科学的方法,论证君主统治的合理性;B、认为国家是人造的,强调国家权力的集中和统一;C、不赞成君主世袭制,只强调权威;

三、君权神授和君权至上理论提出的意义

1、积极作用: 都强调国家权力集中和统一,符合中世纪晚期到近代早期的西方君主权力上升的趋势,也符合民族国家形成的潮流。

2、消极意义: 这些学说无视或蔑视民众的基本权利,终于变得不符合时宜。

第3课近代民主思想的发展

一、民主政体最优论

1、提出的背景:17世纪的荷兰是欧洲最自由的地方,但并不民主。

2、斯宾诺莎的主要思想:①强调思想自由和遵守国家法令的重要性(思想自由,行动守法)②认为只有民主政体才能保证思想和言论自由(即民主政体最优论)

二、天赋人权论

1、提出的背景:1688年的“光荣革命”,资本主义政权建立。

2、代表及著作和主要思想:洛克《政府论》;①第一次系统地提出“天赋人权”(自由权、生命权、财产权)②强调自由、法治;提出分权的政治原则 三、三权分立学说

1、人物及其著作: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三权分立: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

2、意义:为西方民主政治的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为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必修Ⅲ)

四、人民主权论 卢梭,《社会契约论》,思想:追求平等;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学说。第二单元 民主与专制的搏斗 第4课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一、有限的王权:13世纪《大宪章》的颁布。特点:王权受到议会的限制,也就是受到法律的限制。直到都铎王朝时期都没有任何国王敢凌驾于法律之上。

二、资产阶级与新贵族的成长

由于新航路的开辟,海外贸易发展迅速,促进了资产阶级力量的发展。新贵族以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农场和牧场;或出租土地给农业资本家;有些人还兼营工商业和海外贸易。

三、倒行逆施的斯图亚特王朝

斯图亚特王朝统治时期,正是英国资产阶级和王权矛盾不断激化的时期。

四、《大抗议书》与内战爆发

1640年,查理一世召开议会。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提出了《大抗议书》,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政治纲领,此次议会是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志。

1642年查理一世挑起了内战。到1648年底,内战结束。1649年1月,处死查理一世。5月,议会正式宣布建立共和国。至此,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展到顶点。

五、军事独裁的“护国政体”

共和国建立后,以克伦威尔为首的高级军官集团掌握政权。1653年,克伦威尔就任护国主,共和国被护国政体所取代。

六、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与覆灭

1658年克伦威尔死后,国内政局陷于混乱。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88年“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束。

第5课 美国独立战争

一、原因

1、前提:美利坚民族开始形成和民族意识的觉醒 ;

2、根本: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与英国的殖民统治的矛盾激化(原料基地、销售市场、限制工业发展、禁止西移);

3、历史:北美殖民地有自由的传统;

4、思想:启蒙思想的传播 ;

5、直接:英国政府向殖民地征收各种赋税,殖民地人民反抗(无代表不纳税)。

二、过程

1、导火线:波士顿倾茶事件;开始:1775年来克星顿枪声 2、1776年7月4日《独立宣言》发表--宣告独立(1)起草者:杰斐逊。(2)内容:平等与天赋人权不可侵犯;主权在民;人民革命权利。(3)意义:宣告美国诞生;第一次以政治纲领的形式宣布了民主共和国的原则(第一个人权宣言);推动了欧美、亚洲、拉丁美洲人民的独立运动;但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删去谴责奴隶制的内容;有政治参与权公民的约占美国总人口的五分之一)3、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转折点 4、1781年约克镇北美英军投降 5、1783年英国承认北美独立--正式独立

三、1787年宪法--美国资产阶级代议制共和国确立

1、背景:(1)美国独立战争取得胜利;(2)根据1781年《邦联条例》建立了美利坚合众国,但邦联是一个松散的结构,不是一个统一的主权国家;(3)独立后社会动荡不安;(4)华盛顿、麦迪逊等人的努力

2、内容:(1)确立了代议制共和体制。(2)确立了“三权分立”原则,体现了互相制衡的思想。(3)确立了联邦制,规定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的权力分割,互不侵犯(联邦权力高于州权力)。

3、历史意义:(1)建立了总统制、联邦制、代议共和制相结合的国家制度。(2)为美国200多年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3)近代世界第一部成文宪法,为很多国家所仿效,促进了世界民主化起程。

四、《权利法案》:(1)规定人民的各项权利。(2)确认了奴隶制的合法性

第6课 法国大革命

一、大革命爆发的原因(国际、国内)

国际——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

国内: 根本原因——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直接原因——尖锐的阶级对立。革命条件——财政危机的加剧。理论准备--启蒙思想的宣传。

二、大革命的爆发

1.导火线——三级会议的召开(1789年5月5日)

2.革命爆发——攻占巴士底狱(1789.7.14),7月14日成为法国的国庆日。

三、君主立宪派的统治(1789.7~1792.8)--代表大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利益。

领导机构——制宪议会;主要权利——最高行政权和立法权; 对法国的初步改造:①《人权宣言》(法国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主要内容:人类是生而平等; 享有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的人权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核心内容——资产阶级对人权的要求和依法治国的主张。进步:彻底否定并摧毁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封建等级制度。局限性:维护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具有明显的资产阶级属性(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②《1791年宪法》——制宪会议颁布。主要内容:规定法国是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国家;有财产限制的选举制度。

四、吉伦特派当权(1792.8~1793.6)

进一步摧毁封建制度 经济上: 颁布新的土地法令,农村中按户分配公有土地,废除封建特权。政治上:①实行“普选制”(扩大公民权);② 召开国民公会(由立法议会制定)。③成立共和国(1792年9月22日)和处死国王(1793年初)

五、雅各宾派专政(1793.6~1794.7)——代表中、小资产阶级利益。执政机构——国民公会。主要代表人物——罗伯斯庇尔、马拉、丹东。

1.革命措施 :① 颁布法令,摧毁封建制度。② 实行恐怖政策 :经济恐怖是颁布了全面限价法令;政治恐怖是颁布了〈惩治嫌疑犯条例〉; 评价:恐怖政策是雅各宾派在内忧外患空前严重的情况下被迫采取的;平息了国内的叛乱,基本上赶走了外国干涉军,法国秩序得以稳定,共和国的危机得以解除。③ 发布总动员令:使法军在战场上击败干涉军,战场也从国内转移到了国内。2.雅各宾派的分裂和“热月政变”(1794.7)——标志着法国大革命的结束。

六、拿破仑帝国

1、建立背景:A、热月政变后,政局动荡不安;B、反法联军大兵压境;C、人们企盼一个强人政权

2、巩固措施:颁布新宪法,建立独裁政权;主持制定了《拿破仑法典》;1804年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对外侵略欧洲各国;颁布自由主义宪法,帝制改成君主立宪制;重建军队,反击反法联军:滑铁卢战役。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形成

第8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和完善 一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背景:英国的光荣革命取得成功

2、标志:通过《权利法案》(1689年)1)内容:(P42)2)意义:从法律上巩固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用法律形式对议会主权至上原则的认定。英国的政体由君主专制变为君主立宪制。(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二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发展

(一)责任内阁制的确立:1)首相制度的形成。18世纪,国王逐渐退出内阁,不再主持内阁会议,由内阁中的财政大臣主持。主持会议的大臣渐渐获得了“首相”的称号。第一任首相:1721年,沃波尔。2)确立内阁对议会负责的制度:内阁得不到议会信任即应辞职。首相辞职:开创者:沃波尔。政府集体辞职:沃波尔的后一届首相率领全体内阁成员辞职。内阁失去议会多数信任时,可以解散议会,重新选举,直接诉诸选民的裁决。3)维多利亚女王时期,让在议会选举中取得多数席位的政党组阁,该党的领袖就是理所当然的首相。4)责任内阁制的确立:19世纪中期

(二)议会改革:选举权的逐步扩大1、1832年改革:1)背景:光荣革命后,议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但是土地贵族(托利党)操纵着议会议员的选举。一些“衰败选区”仍有议员名额。工业革命展开后,新兴工业资产阶级为维护自身利益,强烈要求参与国家管理(根本动力:工业革命。)法国七月革命的冲击。2)内容:降低了选民和候选人的财产资格限制。取消了一些衰败选区。给予新兴的工业城镇代表名额。3)影响:工业资产阶级首次进入议会。这是英国向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迈出的重要一步。

2、1867年改革

1)背景:群众运动风起云涌。2)影响:使得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城市工人获得选举权。给政治民主化提供了更大的动力。3、1884年改革

1)背景: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国内经济繁荣,普通人的生活水平提高。英国实行义务教育制度,大大提高了整个人口素质。工人获得选举权,给政治民主化提供了更大的动力。议会中的两党为了争取选票,竞相进行改革。2)影响:使农业工人获得了选举权。英国基本实现了男性户主的选举权。代议制民主在英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4、妇女取得选举权:1918年,妇女取得选举权;1924年妇女选举权的年龄资格降到21岁,与男性相同。

5、议会改革的实质:政治民主化的日趋完善

(三)两党制的演变

1、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期议会中两党的产生:辉格党和托利党

2、光荣革命后,辉格党和托利党先后垄断英国政治舞台,均长达半个多世纪。

3、1832年议会选举改革后的两党

1)托利党改为保守党:原因:1832年议会改革过程中,托利党一向信奉保守主义,墨守陈规,反对改革,因而得名。代表阶层:代表贵族利益,同时争取其他阶层

2)辉格党改为自由党:原因:辉格党历来支持议会改革,带有某种自由主义倾向,故名。

代表阶层:代表工商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3)两党的改革措施:加强组织建设,通过竞选议会席位,组织政党内阁,实行轮流执政。、20世纪初,两党的变化:自由党逐渐分化,工党兴起。

5、如今活跃在英国政治舞台上的两大主要党派是工党和保守党。

第9课 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一:拿破仑帝国的建立与覆亡:(1799~1815年)(第6课)说明了当时欧洲的封建势力比资本主义势力强大(专制力量大于民主力量)。二:波旁王朝的复辟与灭亡――光荣的三日

1、波旁王朝的复辟:1815年。政治上走向反动。

2、复辟的波旁王朝统治的结束——光荣三日(七月革命)主要原因: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的发展。(民主与专制的矛盾)意义:推翻了复辟的波旁王朝,推动了法国的民主进程。三:七月王朝的建立与统治:(1830年7月~1848年2月)

政体:君主立宪制。性质:七月王朝是一个赤裸裸的大资产阶级政权。统治:残酷镇压工人运动。拒绝进行政治改革。影响:(1)中下层资产阶级因没有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也开始对七月王朝表示不满。(2)工人也不满。七月王朝积极性:(1)结束了复辟的波旁王朝的反攻倒算,增加了选民的人数,进一步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的发展。(2)结束了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半个多世纪的斗争,封建地主阶级从此退出历史舞台,资产阶级专政建立起来,此后未再出现复辟。局限性:对财产的限制较大,其民主权的扩大只限于中上层资产阶级。

四、法兰西第二共和国的统治:――从狂欢到血泊(1848、2~1852年)

1、法兰西第二共和国的建立——法国的二月革命

(1)原因:① 七月王朝拒绝进行政治改革,残酷镇压工人,阶级矛盾尖锐。② 1847年欧洲农业歉收,人民生活困难。根本上是法国大资产阶级的七月王朝的统治阻碍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2)时间:1848年2月。(3)革命的主要力量:中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4)结果:一举推翻七月王朝,成立共和国,即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2、法兰西第二共和国的统治: A:初期:(1)临时政府宣布法国人民享有选举权、劳动权和全民免费教育权。(2)临时政府不仅有工人的代表,而且宣布保障工人的劳动权,还开办“国家工场”,收容失业工人从事公益劳动。

B:巴黎人民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很快开始激化,触发了巴黎工人的六月起义。影响:它要求推翻资本主义社会,是“现代社会中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第一次大交锋。这是保存或消灭资产阶级制度而进行的战斗。”

五:法兰西第二帝国的建立与统治(1852年~1870年)――拿破仑神话的延续

1、建立:路易•波拿巴

2、原因:① 借助拿破仑•波拿巴的威望;(引用路易波拿巴的话)② 法国农民的支持;③政局动荡,人民寄希望一个强有力的人物来稳定政局。④前两次共和制都未能带来社会的稳定和繁荣,人们对共和制失望。

3、帝国的统治:(1)对内:A政治上实行专制统治,推行高压和怀柔双管齐下的政策; B经济上创办新的投资银行、兴办大型公共工程等一系列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措施。(2)对外:发动战争。

4、影响:对内措施稳定了法国的局势,推动了经济的繁荣;对外战争激化了国内社会矛盾,导致第二帝国在战争中灰飞烟灭。(帝国灭亡的原因:君主制不符合资本主义的日益发展,法国人民要求民主政治的要求,根本原因是工业革命的发展。)

5、帝国的结束:1870年,在普法战争中灰飞烟灭。六:共和制的最终确立(1870~1877年)。

1、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诞生。背景:普法战争法国失败,共和派的国防政府被迫媾和,接受了割地赔款的苛刻条件。诞生:共和派于9月4日宣布废黜波拿巴家族,建立共和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由此诞生。

2、共和国的统治:经历了耻辱和血污的洗礼。(1)对外:共和派的国防政府被迫媾和,接受了割地赔款的苛刻条件。(2)对内:巴黎人民困守巴黎,建立起了自己的政权――巴黎公社,但是却遭到血腥的镇压。

3、共和制最终确立

条件:① 君主派的内讧。② 由于各派分歧太大,国民议会无法制定一部完整的宪法,只能逐条讨论,在共和派与巴黎人民的努力下,共和制终于通过。主要原因:工业革命的发展

第10课 美国民主宪政的扩展

一、早期民主改革 1.杰斐逊:(1)消除党派成见,保护少数人权力;(2)废除限制民众言论自由的法令;

(3)废除进口奴隶的贸易

2.杰克逊 :(1)取消对选民的财产资格限制。(2)基本上实现了成年白人男子的普选权

二、西进运动

影响:推动美国农业较早地实现了机械化;推动了美国的工业化;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使美国成为仅次于英国的工业强国。美国联邦制得到扩展。西进运动的过程既是美国领土扩张的过程,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西扩展的过程,还是美国民主制度在空间上不断扩展的过程,它极大的推动了美国社会的发展。但是他对印第安人来说,则是印第安人的血泪之路。

三、美国内战

1、根本原因:南北不同的经济制度的矛盾。焦点:奴隶制的存废问题。

2、导火线:林肯当选总统。

3、美国内战中颁布的文件及意义(1)《宅地法》的颁布是美国人民半个世纪以来争取自由土地斗争的胜利,满足了人民对于土地的需求,大大激发了美国农民和外来移民参加南北战争的热情。(2)《解放奴隶宣言》宣布自1863年1月1日起,所有叛乱州的奴隶都将成为自由人,并可以参加联邦军队,这一措施极大的调动了广大黑人参战的积极性。

4、内战的意义:(1)维护了国家的统一。(2)联邦制经受了考验并更加巩固。(3)内战期间和战后一系列法案的颁布,废除了奴隶制并保障黑人权益,体现了民主宪政的发展。

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发展和深化了统一的全国市场;推动了美国工业化进程,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发展,工业产值跃居世界首位;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更加优越的条件。

政治上的重要意义:强化了民族意识,巩固了国家的统一;维护了联邦制共和制;消除了黑人奴隶制度,推动了美国的宪政改革。

四、由法律保障的公民权——修宪

内战结束后的3个宪法修正案主要内容。表明美国民主范围扩大,公民权由仅限于白人扩大到在美国领土上的其他人种。

五、种族歧视问题和黑人争取民权的斗争

(一)背景:

1、内战后种族歧视现象严重。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种族歧视制度在道义基础上动摇。

3、黑人群众在战后觉醒。

(二)战后黑人争取民权的运动:

1、公共汽车罢乘事件。

2、进军华盛顿运动。

(三)黑人民权斗争取得的成果及现实问题

1、民权运动的根本胜利,表现:美国国会和总统相继颁布了全面的民权法令:1964、1965、1968年分别通过的三个民权法案。同时最高法院宣布种族隔离违反宪法。

2、目前存在的问题:P57

比较:英美政体 表一:

项目 美国总统共和制 英国君主立宪制 国家元首 总 统 国 王

国家元首产生的方式 选 举 世 袭 国家元首有无任期 任 期 制 终 身 制 国家元首有无实权 有 无 政府首脑是谁 总 统 首 相

政府如何产生 总 统 任 命 议 会 产 生 国家权力中心在哪里 总 统 议 会 表二: 项目 主要特征 典型国家 议会制

君主立宪制

1、君主: 国家元首的象征,职责是礼仪性的英 国

2、议会: 有立法、组织和监督政府的权力

3、政府: 掌握行政大权,由议会产生,议会负责,受议会监督,有权宣布解散议会

总统制

民主共和制

1、总统: 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总揽行政大权,统率三军

2、议会: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互相独立,有弹劾总统的权力

3、政府: 当选总统组织政府,能否执政不在于是否在议会获得多数席位,而在于在总统选举中能否获胜

1、英美政体相同之处:(1)都是资产阶级当政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实行普选制。(2)都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制度,只不过分权程度不同而已。(3)都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4)都是建立在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之上的,都为资产阶级服务的。

2、英美政体不同之处:(1)议会制君主立宪制是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互相妥协的产物。而民主共和制是资产阶级革命比较彻底的结果。(2)君主立宪制设君主为国家元首,世袭继承,没有任期限制,是终身制。而民主共和制不设君主,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有一定的任期。(3)君主立宪制的国王(或女王)无实权,而民主共和制的国家元首掌握大权

3、形成的历史因素:英国议会历史特别悠久,且掌握着国家的财政权大权;资产阶级兴起强大后控制了议会并同王权进行了一个又一个斗争的胜利;议会权力增长形成了内阁必须对议会负责的情况。美国没有封建专制传统,殖民地一独立就建立了典型的资产阶级国家;启蒙运动的影响和反殖民斗争坚定了建立共和国的信念;政治家们有防止独裁和专制,最大限度实现民主自由的远见卓识。第四单元 “从来就没有救世主”

第12课 宪章运动

一、欧洲早期工人运动: 三大工人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运动、英国 “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二、英国宪章运动 1.背景:(1)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展开和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建立和开展,工人阶级形成;

(2)英国早期工人阶级生活和工作状况极为悲惨;(3)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赋予资产阶级选举权,工人阶级却依然被排斥于议会之外,在政治上毫无权利。2.过程 时间 签字人数 结果

第一次请愿运动 1839年 125万 被镇压 第二次请愿运动 1842年 330万 被镇压 第三次请愿运动 1848年 190万 夭折

3.影响:(1)英国宪章运动对英国社会政治制度的民主改造产生了广泛而深远影响,使资产阶级意识到工人阶级力量的强大,宪章运动所倡导的一些要求在后来陆续得到了实现。

(2)宪章运动为以后的英国和国际工人运动提供了丰富的斗争经验。(3)宪章运动标志着英国无产阶级开始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揭开了同资产阶级争夺政治权力的序幕。列宁评价它是:世界上第一次广泛的、真正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第13课 国际工人运动

一、共产主义者同盟 1.背景:(1)工业革命的进行,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2)工人阶级斗争的需要;(3)马克思、恩格斯的积极投入;(4)正义者同盟领导信服马、恩的观点,决定改组。

2.建立 : 1847年6月,恩格斯参加,伦敦。意义:标志着正义者同盟正式改组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宣告了一个用先进理论武装的无产阶级政党的诞生,并由此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工人运动 3.纲领——《共产党宣言》

4.解散:1852年。原因: 1848年欧洲革命的失败,同盟遭到迫害;同盟内部产生分裂

二、第一国际的斗争(1864,9,伦敦)1.背景:(1)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工人运动的高涨;(2)工人在斗争中认识到工人阶级互相支持的重要性。(思想基础)

2.第一国际的斗争对工人运动的推动:1)国际工人协会成为各国工人阶级斗争的领导中心。2)马克思主义在工人群众中得到广泛传播。

3.第一国际的巨大影响:广泛传播了马克思主义,使各国工人在斗争中有了更好的理论武器;由于它对各国工人运动的支持与领导,使它赢得了各国工人的高度信任;各国资产阶级政府对它却恨之入骨。

三、巴黎公社:1871年3月18日--3月28日 1.背景:(1)欧洲工人运动的日益高涨;(2)普法战争的失败,激化了矛盾,引起了革命。(3)工人力量的壮大。

2、政权形式:公社委员会是最高权力机关,由选举产生。

3.主要措施:政权建设:①选举产生,并对选民负责。②废除国家机关的高薪制。③颁布一系列法令维护劳动者的权益。④颁布体现国际主义原则的法令。4.特点:是工人阶级政权,但不具有社会主义革命性质;以武装起义和夺取政权的手段建立起来;带有自发性、暴力性、政治性;最重要的创造与贡献: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尽管是雏形)6.巴黎公社失败原因和经验教训 根本原因:法国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还处于向上发展时期,远没有进入成熟的阶段。经验教训:成功地建立无产阶级政权须具备成熟的社会条件,决非简单地推翻旧政权即可一蹴而就,无产阶级的解放不仅仅是一场革命,还是一个漫长的渐进过程。

四、第二国际的活动:1889、7、14,巴黎

(一)条件:1.第一国际的解散,需要新的国际指导国际工人运动;2.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各国工人政党成立,工人运动重新高涨。

(二)活动:通过有关决议、方针政策,指导推动各国工人运动发展

(三)第二国际的成就和影响 比较第一国际与第二国际的异同

相同点:1)都是国际性的工人组织;2)它们的建立都处于工人运动从低潮走向高潮的阶段;3)马克思、恩格斯参与了对第一国际的领导,恩格斯参与了第二国际早期的指导;4)都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不同点:(1)第一国际由各国工人团体组成,而第二国际主要是由各国社会主义政党组成;(2)第二国际的范围更大,第一国际的主要是少数欧洲国家的工人组织,第二国际的活动范围扩大到整个欧洲和北美;(3)在组织上,第二国际不是各国政党的上级组织,各国是独立自主的,它通过历次代表大会的决议给各国政党指明了方向。

第二部分 中国近代的民主历程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争取民主的斗争 第15课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萌生

一、萌生的条件:

1、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君主批判思想的深刻的启迪;

2、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危机逐步加深,先进中国人改变观念,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之路;

3、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4、西学的不断传入;

5、近代教育的发展

二、近代中国民主思想

(一)地主阶级抵抗派——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这为中国早期的近代化提供了可贵的思想准备。这促使人们开阔眼界,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了解世界,对近代维新变法思想有一定的影响。

(二)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纲常名教;西学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学技术。“中学为体”,是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是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技,仿效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武备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政,来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三)维新思想

1、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以后,伴随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而产生的;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文化的传入,是早期维新思想的来源。为维新变法思想作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局限性:一是没有完整的理论;二是没有付诸行动。

2、资产阶级维新派: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P78~80)为首的维新派开始用西方政治制度和思想来评判中国,提出了系统的理论和明确的施政纲领,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文化

(四)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1.三民主义:民族主义的基本内容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的统治。民族主义将推翻清王朝,同建立统一民族国家及共和制度相结合,因而被赋予了新时代的挽救民族危亡的新内容和新含义。但是,民族主义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主张。是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的表现。

以“创立民国”为内涵的民权主义,是核心部分。从理论上解决了当时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但是,民权主义的矛头主要指向皇帝和封建贵族,并没有把地主阶级作为整个封建统治阶级来反对,反而对汉族地主阶级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这就为汉族的旧官僚、地主、军阀混入革命阵营以可乘之机。以“平均地权”为核心内容的民生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中最具有特色的部分,是他的“社会革命”纲领。通过平均地权实现土地国有,是孙中山设计的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这一方案具有明显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它不能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斗争自然也就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

进步性:三民主义涉及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局限性:三民主义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口号,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这是由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所决定的,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2、新三民主义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孙中山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民族主义,一是“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使中华民族独立于世界;二是“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民族压迫。民权主义,以实行普遍平等的民权主义为主要内容。民生主义,一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经过这样重新解释的三民主义便是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最大特点就是它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民主义。它也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若干原则基本一致,所以新三民主义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进步意义:新三民主义的提出标志着孙中山实现了一生中最伟大的转变;新三民主义同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在若干基本原则上是一致的,是国共两党的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和高涨。

局限性:新三民主义在理论上、纲领上仍然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

第16课 亚洲第一共和国

一、共和国建立的背景 1、20世纪初的国内外形势:内:政治:清政府卖国,签订《辛丑条约》。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外:列强加紧侵华。

2、改良与革命的论战,促进民主思想传播

论战中心:围绕国民革命的任务展开,分三方面:革命要不要以“反满”为目标、要不要革命、要不要建立共和国。论战:①实质是资产阶级就中国建立何种政体的论战;②改良派从国情出发认识到建立民主政治需要一定的条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却没有看到专制势力的顽固。③革命派进行民族民主革命的政治主张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得到进步人士理解和拥护。论战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

3、清政府预备立宪,是场骗局,革命形势成熟

实质:君主立宪形式下的君主专制。影响:革命党趁势而起,辛亥革命爆发。

二、共和国建立及共和制的确立

1、辛亥革命爆发,武昌起义建立湖北军政府。湖北军政府及其他宣布起义的省区尝试建立代议制度。

2、中华民国成立、南京临时政府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回国,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布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成立参议院。------共和制度已见雏形。临时政府颁布法令措施兴办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新的文化教育,改造旧的社会习俗,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但也存在根本的弱点一是缺乏反对帝国主义的勇气,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二是没有采取彻底的反封建的措施,没有触动地主土地所有制,这样南京临时政府不能动员广大的人民群众。暴露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3、南北议和

4、帝制终结: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孙中山辞职,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共和制度在各种势力的妥协中诞生。

5、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3月11日)。

⑴内容: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即核心内容是:主权在民、民族平等、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⑵评价:进步性:《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是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宣布国家主权属于人民,规定人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是中国近代史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性质的宪法。----新的共和代议制度的法律形式由此确立。

三、“临时”不幸言中

1、袁世凯专制独裁:⑴解散内阁:以唐绍仪为为首的第一任内阁被迫解散,它的短命预示着袁世凯专制独裁势力的兴起。⑵刺杀宋教仁:1912年底,第一次国会选举,国民党成为国会第一大党,袁世凯指使刺客暗杀了宋教仁。⑶破坏代议共和制:袁世凯解散了国民党和国会,用《中华民国约法》取代《临时约法》。

2、袁世凯复辟帝制,护国运动兴起。

四、评价:

1、辛亥革命后出现民主气象:①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在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结束,共和制确立。②革命后,各种政党、社会团体和报刊杂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2、民主政治形同闹剧:①内阁形同虚设,频繁更替,总统选举有名无实。②主权在民,一纸空文,普通国民的选举、监督权并没有兑现,地方自治机构中政治权力操纵在旧官僚、士绅手中,普通国民无权参与。③社会问题,孙中山构想的土地国有制的政策在法令中丝毫没有得到体现,《临时约法》也没有对妇女的权力作任何规定。

3、中国民主政治前途:革命后的社会现实说明,中国的现代化改革、民主之路任重道远。中国通向民主政治的道路依然艰难曲折。

第17课 为了独立富强民主的新中国

一、解放区的天--抗战时期共产党在解放区实行的民主政策和措施 1.“三三制”原则的实行

(1)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的性质:是中共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2)实行“三三制”原则的目的:增强抗日根据地的力量,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3)意义:提高了共产党的威信,争取了中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的认同,加强了根据地内部各阶层的抗日团结性,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政策实施

3.普选制度--党的统一战线政策的延续

内容: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基层民主选举,参加到各级政权的行政管理。作用:使地方政权成为真正的人民民主政权,为以后的政权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二、国统区的民主斗争

1.国共双方签订《双十协定》

(1)背景:A、国际:世界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美国扶蒋反共。

B、国内:和平、民主、团结是人民的强烈愿望;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2)意义:中共在政治上取得主动,在国统区和民主党派中扩大了影响,迫使国民党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国民党若破坏协定、发动内战,就在政治上陷于被动局面。

2.重庆政治协商会议召开(1946.1),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和平民主协议,决定实施《和平建国纲领》:

讨论的焦点:政治民主化和军队国家化问题,实质上是重庆谈判时关于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问题的继续和发展。

3.共产党领导人民民主运动,形成第二条战线 作用:有力地配合了人民解放军军事战场,对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解放全中国,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土地改革

1.抗战时期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土地政策

作用:可以团结农民和地主支持抗日。支持抗日民主政权。巩固了抗日统一战线。2.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1)《五四指示》(1946年)变减租减息政策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2)《中国土地法大纲》(1947年)

背景:1947年6月,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形势要求解放区更加普遍深入地开展土地改革运动,以便进一步调动广大群众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内容: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意义: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彻底铲除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土地法,千百年来中国农民梦寐以求的历史夙愿在中共手中实现了,广大农民积极支援前线,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奠定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经济生产关系的基础。

四、天翻地覆慨而慷--建立新中国的准备 1.中共中央发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正式提出了打倒国民党独裁政府,建立民主联合政权,指明了民主斗争的目标。2.中共中央发出《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口号》,邀请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社会贤达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准备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3.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成为协助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重要力量 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举行,通过《共同纲领》 5.新中国成立

下载高中历史复习教案专题一《梭伦改革》(人民版选修1)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历史复习教案专题一《梭伦改革》(人民版选修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二商鞅变法试题

    专题二试题 高中选修课《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人民版) 专题二 商鞅变法 一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巩固方案 一级目标 1.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理论基础是 A.儒家学说 B.兵家......

    1-2《除旧布新的梭伦改革》教案(人教选修1)[定稿]

    第2课除旧布新的梭伦改革 一、教材分析 【课标要求】 1.简述梭伦改革在颁布“解负令”、确立财产等级制度和推行国家权力机构改革等方面的主要措施。 2.指出梭伦改革呈现的“......

    第1单元《梭伦改革》全套教案(新人教选修1)

    河南教考资源信息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一单元、 梭伦改革 一、课程目标 内容标准 教学要求 教学建议 了解梭伦改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1.结合地......

    高中历史选修1教学反思

    《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反思 历史组 张静 《北魏孝文帝改革》这一课可以说是一节看似简单但却复杂的课。简单是指这一课的线索比较清晰,就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措施和影......

    高中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程标准解读

    高中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程标准解读 一、关于本学习模块的说明 人类历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演进过程,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改革就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并成为历史前......

    1.2《除旧布新的梭伦改革》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1[5篇材料]

    第2课 除旧布新的梭伦改革 一、教学目标 目标 知识与能力 内容 识记 理解 梭伦应对贵族运用 探究“解负颁布“解“解负令”的内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情景再现 顺应潮......

    选修《梭伦改革》学案(2011·12·9)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提纲(选修一 改革部分)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 本单元高考内容标准: 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

    高中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学法指导(合集五篇)

    2017——2018学年下期高二历史导学案 选修I《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学法指导 一、 专题综述 改革一词的出处远在,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下令作战时改华夏传统长裙长袖服装为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