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八明治维新专题综合测评人民版选修1课件(最终五篇)

时间:2019-05-11 22:15: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八明治维新专题综合测评人民版选修1课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八明治维新专题综合测评人民版选修1课件》。

第一篇: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八明治维新专题综合测评人民版选修1课件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八 明治维新专题综合测评 人民版选

修1

(时间:45分钟 分值:90分)本试卷共6个非选择题,每题15分,共90分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日本学者家永三郎指出: “扶植近代产业和近代军备是‘富国强兵’的手段,而接受近代科学又是扶植近代产业和近代军备的手段,这就自发地倾向于自然科学和应用技术的研究,而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研究难免就放任自流。……认识到为了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就不可避免地要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那么,在培植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所必须的限度内也得学习法律学、经济学等。尽管如此,不符合能够为天皇制国家政治、军事发展服务这一条件的学科仍然难免遭到排斥。”

材料二 日本以善于引进外来先进文化而著称,但诸多的外来文化并没有和传统文化融合,而是以独立的面貌并存于日本社会。……对待外来先进文化要么是极端地崇拜,要么是极端地排斥,顽固排斥西方精神文明,导致日本现代化初期对旧事物的批判和否定不彻底。……这种极端态度已经融入日本的民族性,使得日本人成为世界上最为奇特的“矛盾”民族。

——《“和魂洋身”的日本现代化》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归纳日本学习先进文化的特点。(6分)(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日本“对待外来先进文化要么是极端地崇拜,要么是极端地排斥”的具体表现及影响。(9分)【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接受近代科学又是扶植近代产业和近代军备的手段,这就自发地倾向于自然科学和应用技术的研究”“所必须的限度内也得学习法律学、经济学等”得出实用原则,“不符合能够为天皇制国家政治、军事发展服务这一条件的学科仍然难免遭到排斥”得出目的,根据材料二“要么是极端地崇拜,要么是极端地排斥”“这种极端态度已经融入日本的民族性”得出极端态度,根据材料二“日本以善于引进外来先进文化而著称,但诸多的外来文化并没有和传统文化融合”得出不能很好地同传统文化融合。第(2)问的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极端崇拜、极端排斥两个角度选择史实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正反两个角度回答即可。

【答案】(1)特点:以巩固天皇政权为目的;以“实用”为原则来引进西方文化;善于引进而不能很好地同传统文化融合;采用极端态度。(答出其中3点即可)(2)表现:极端崇拜:殖产兴业(或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文明开化(或提倡西方文明,发展近代教育);建立近代军队。极端排斥:保留封建残余(天皇制、武士道精神等。)影响: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成为亚洲强国,推动日本现代化发展。封建残余影响其现代化发展进程;军国主义思想使其走上向外扩张道路,给亚洲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1年日本派出使团出访欧美,“借政体更新,为笃友亲善而修聘门礼;借修改条约,向各国政府阐明并洽商我国政府之目的与期望;实地考察欧美各国最开化、昌盛之体制……以求行之于我国国民之略……”。一日本使员记载:此次出使欧美,就其实地,察其形势……深深悟出,欲宇内建立不羁之国,必富国强兵自不待言,而欲富国强兵,务从殖产兴业入手,切实谋求进步发展。

——《日本政治史》

材料二 漠视个人自由权利,拒绝现代文明民主化原则的日本明治维新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国力因之迅速膨胀,但也正是这些“成功”,把日本一步一步引向1945年的大崩溃。

——《日本宪政文化刍议》

(1)依据材料一,归纳日本使团出访欧美的目的和成果。(7分)(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观点的认识。(8分)【解析】 第(1)问中的“目的”从材料一“借政体更新,为笃友亲善而修聘门礼”可总结为争取列强支持,从“借修改条约,向各国政府阐明并洽商我国政府之目的与期望”可总结为取得国家独立,从“实地考察欧美各国最开化、昌盛之体制”可总结为考察欧美体制;“成果”从材料一最后一句日本使员的记载,可总结为全面考察了西方社会情况;确立了明治维新的目标和路径。第(2)问先总结材料二的观点,然后再结合日本明治维新影响的史实,评价材料二观点,阐明认识。

【答案】(1)目的:争取列强支持;取得国家独立;考察欧美体制。成果:全面考察了西方社会情况;确立了明治维新的目标和路径。

(2)认识:材料二认为,明治维新实现了富国强兵,但其拒绝民主化原则、保留封建残余,也导致了二战中日本的失败。这一观点是正确的。日本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确立了天皇制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军国主义色彩,并逐步走上对外侵略之路,最终战败。这充分说明,缺少政治民主化的现代化不是真正的现代化。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当天朝上下羞羞答答举步维艰地撩开西洋的神秘面纱时,日本举国喊响了全国“脱亚入欧”的口号,掀起了一浪又一浪“文明开化”的狂潮。

追根溯源,李鸿章的脚跨进了新时代,而脑袋却还留在旧时代。梁启超说:“伊藤博文能制定宪法为日本长治久安之计,李鸿章则惟弥缝补直,画虎效颦,而终无成就也。”

——《李鸿章对伊藤博文:大臣与首相的差别》(1)材料中的“文明开化”在教育方面取得了怎样的成就?并对其进行评价。(7分)(2)材料中“伊藤博文能制定宪法为日本长治久安之计”是否有道理,请讲出你的理由。(8分)【解析】 本题考查对明治维新的分析评价能力。第(1)问,“文明开化”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评价”要注意辩证法的运用,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分析。第(2)问中,考查《大日本帝国宪法》的积极作用,结合知识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答案】(1)成就:建立近代教育体制。评价:教育改革为日本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是日本教育强调效忠天皇,向学生灌输忠君思想,封建色彩十分浓厚。

(2)有道理。理由:1889年由伊藤博文起草的《大日本帝国宪法》形式上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国家体制,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它的颁布标志着日本天皇制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统治秩序基本确立,巩固了明治维新后确立的日本近代天皇制度。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人自立其身、治其产、昌其业……由修身、开智、展才艺可得,而其修身、开智、展才艺,非学不能。由此,设学校之缘由,即在于学日用常行语言书算和士官农商百工技艺以及法律、政治、天文、医疗等大凡人之营为之事……学问可说是立身之财本。……自今以后,一般人民须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

——明治政府《关于奖励学事的被仰出书》(1872年)材料二 望尔臣民,孝父母、友兄弟、夫妇相和,朋友相信、恭俭律己、醉爱及众、修学问、习职业,以启发智能,成就德器……常遵国宪,时守国法……以扶翼天壤无穷之皇运。如是,则不独可为朕之忠良臣民,目足以显彰尔先祖之遗风。

——明治天皇《教育敕语》(1890年)(1)指出材料一体现的教育理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背景。(8分)(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体现的教育方针有何不同?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评价明治政府的教育改革。(7分)【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即在于学日用常行语言书算和士官农商百工技艺以及法律、政治、天文、医疗等大凡人之营为之事”归纳为学习实用之学;“学问可说是立身之财本”归纳为学问是立身之本。第二小问,从明治维新的措施以及传统思想和西方启蒙思想影响的角度回答。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则不独可为朕之忠良臣民,目足以显彰尔先祖之遗风”归纳为服从天皇,培养“忠良臣民”。第二小问“评价”,从教育的作用即培养人才,提高国民素质、促进资本主义发展回答;“局限性”从教育目的,即维护天皇权威及其专制统治服务回答。

【答案】(1)理念:学问是立身之本;学习实用之学;教育(机会)平等。(答出其中两点即可)背景:明治政府推行文明开化政策;殖产兴业(工商业发展)的需要;传统思想的影响;西方启蒙思想的传入。

(2)不同:强调服从天皇,培养“忠良臣民”。

评价:建立了近代教育体系;提高了国民素质;为近代日本的发展提供了人才;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答出其中两点即可)为维护天皇权威及其专制统治服务。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阿里)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具体包括:效仿欧洲建立一批世俗小学和技术学校;减少宗教课程,增加现代科学内容;聘请外国教师任教;派遣留学生到欧洲(主要是法国)学习,等等。通过改革,现代世俗教育制度出现雏形。……由于阿里对埃及现代教育的突出贡献,而被后人称之为埃及“现代教育之父”。

——季诚钧、徐少君《埃及教育世俗化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日本明治维新以后,统治集团)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他们又特别重视初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同时出于自身统治利益的目的,大力提倡“爱国”、“忠君”的德育教育观。

——杨世武《明治统治集团教育改革刍议》

(1)根据材料一,概括阿里教育改革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6分)(2)有学者认为明治政府的教育改革是其改革成功的关键所在,而也有学者持相反意见,认为正是其教育改革才最终导致明治维新走向歧途。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选择其中一种观点说明你的理由。(9分)【解析】 第(1)问从改革内容的四个层次概括特点,分析作用时教育改革首先对科技文化产生推动作用,进而对国家的近代化产生作用。第(2)问首先表明观点,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从不同的角度阐述理由,做到史论结合。

【答案】(1)特点:学习西方;世俗化;现代化。作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前者,理由:提高了日本国民的文化素养;培养了大量人才;促进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若答“促进了日本的工业化发展”或“促进了日本社会的近代化”皆可得分)。

后者,理由:宣扬忠君爱国,促使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对外侵略扩张,给亚洲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6.近代俄、日两国改革影响深远,给后人留下深刻启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沙皇签署了《1861年2月19日宣言》和《关于脱离农奴依附关系的农民法令》。3月5日,上述“宣言”和法令正式公布。废除农奴制的法令首先宣布农民实现人身自由。……规定全部土地仍属于地主所有,农民可以按照规定赎买一小块土地。赎金数额高出于土地实际价格二三倍。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二 1876年8月(明治政府)公布《金俸公债条例》,规定凡领取俸禄者均须献出俸 禄,由政府按其俸禄多寡发给“金禄公债”。……通过赎买办法革除封建武士俸禄的意义是重大的。封建武士作为一个阶级瓦解了,而且没有发生大的叛乱就实现了改造。更重要的是政府以公债取代了俸禄,既可以减轻财政困难,又可以使武士们将公债转化为资本,去从事工商业活动。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农奴在1861年改革中获得了哪些权利?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政府剥夺武士封建特权的措施。(8分)(2)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俄、日改革的共同影响。两国改革对待传统势力的做法,对你有何启示?(7分)【解析】 第(1)问中的“权利”,依据材料一中“废除农奴制的法令首先宣布农民实现人身自由”得出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地主不能干涉和买卖他们;根据“规定全部土地仍属于地主所有,农民可以按照规定赎买一小块土地”可见农奴缴纳赎金,可以获得一块份地。“措施”,根据材料二中“规定凡领取俸禄者均须献出俸禄,……通过赎买办法革除封建武士俸禄的意义是重大的”得出通过赎买方式取消武士的俸禄;结合明治维新的内容,明治政府废除武士佩刀的特权和取消武士垄断军事的特权。第(2)问中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可从社会矛盾、经济、封建残余等方面回答。“启示”,结合所学日本明治维新和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措施以及影响进行分析,可以从改革的策略和阶层利益两个角度回答。

【答案】(1)权利: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地主不能干涉和买卖他们;农奴缴纳赎金,可以获得一块份地。

措施:通过赎买方式取消武士的俸禄;废除武士佩刀的特权;取消武士垄断军事的特权。(2)共同影响: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经济发展;保留了封建残余。启示:改革要讲究策略的灵活性;改革要平衡各阶层的利益。

第二篇:2017-2018学年人民版历史选修一 专题综合测评专题八 明治维新

专题综合测评(八)

(时间:45分钟 分值:90分)本试卷共6个非选择题,每题15分,共90分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日本学者家永三郎指出:

“扶植近代产业和近代军备是‘富国强兵’的手段,而接受近代科学又是扶植近代产业和近代军备的手段,这就自发地倾向于自然科学和应用技术的研究,而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研究难免就放任自流。„„认识到为了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就不可避免地要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那么,在培植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所必须的限度内也得学习法律学、经济学等。尽管如此,不符合能够为天皇制国家政治、军事发展服务这一条件的学科仍然难免遭到排斥。”

材料二 日本以善于引进外来先进文化而著称,但诸多的外来文化并没有和传统文化融合,而是以独立的面貌并存于日本社会。„„对待外来先进文化要么是极端地崇拜,要么是极端地排斥,顽固排斥西方精神文明,导致日本现代化初期对旧事物的批判和否定不彻底。„„这种极端态度已经融入日本的民族性,使得日本人成为世界上最为奇特的“矛盾”民族。

——《“和魂洋身”的日本现代化》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归纳日本学习先进文化的特点。(6分)(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日本“对待外来先进文化要么是极端地崇拜,要么是极端地排斥”的具体表现及影响。(9分)【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接受近代科学又是扶植近代产业和近代军备的手段,这就自发地倾向于自然科学和应用技术的研究”“所必须的限度内也得学习法律学、经济学等”得出实用原则,“不符合能够为天皇制国家政治、军事发展服务这一条件的学科仍然难免遭到排斥”得出目的,根据材料二“要么是极端地崇拜,要么是极端地排斥”“这种极端态度已经融入日本的民族性”得出极端态度,根据材料二“日本以善于引进外来先进文化而著称,但诸多的外来文化并没有和传统文化融合”得出不能很好地同传统文化融合。第(2)问的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极端崇拜、极端排斥两个角度选择史实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正反两个角度回答即可。

【答案】(1)特点:以巩固天皇政权为目的;以“实用”为原则来引进西方文化;善于引进而不能很好地同传统文化融合;采用极端态度。

(答出其中3点即可)(2)表现:极端崇拜:殖产兴业(或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文明开化(或提倡西方文明,发展近代教育);建立近代军队。

极端排斥:保留封建残余(天皇制、武士道精神等。)影响: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成为亚洲强国,推动日本现代化发展。封建残余影响其现代化发展进程;军国主义思想使其走上向外扩张道路,给亚洲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1年日本派出使团出访欧美,“借政体更新,为笃友亲善而修聘门礼;借修改条约,向各国政府阐明并洽商我国政府之目的与期望;实地考察欧美各国最开化、昌盛之体制„„以求行之于我国国民之略„„”。一日本使员记载:此次出使欧美,就其实地,察其形势„„深深悟出,欲宇内建立不羁之国,必富国强兵自不待言,而欲富国强兵,务从殖产兴业入手,切实谋求进步发展。

——《日本政治史》

材料二 漠视个人自由权利,拒绝现代文明民主化原则的日本明治维新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国力因之迅速膨胀,但也正是这些“成功”,把日本一步一步引向1945年的大崩溃。

——《日本宪政文化刍议》

(1)依据材料一,归纳日本使团出访欧美的目的和成果。(7分)(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观点的认识。(8分)【解析】 第(1)问中的“目的”从材料一“借政体更新,为笃友亲善而修聘门礼”可总结为争取列强支持,从“借修改条约,向各国政府阐明并洽商我国政府之目的与期望”可总结为取得国家独立,从“实地考察欧美各国最开化、昌盛之体制”可总结为考察欧美体制;“成果”从材料一最后一句日本使员的记载,可总结为全面考察了西方社会情况;确立了明治维新的目标和路径。第(2)问先总结材料二的观点,然后再结合日本明治维新影响的史实,评价材料二观点,阐明认识。

【答案】(1)目的:争取列强支持;取得国家独立;考察欧美体制。成果:全面考察了西方社会情况;确立了明治维新的目标和路径。

(2)认识:材料二认为,明治维新实现了富国强兵,但其拒绝民主化原则、保留封建残余,也导致了二战中日本的失败。这一观点是正确的。日本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确立了天皇制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军国主义色彩,并逐步走上对外侵略之路,最终战败。这充分说明,缺少政治民主化的现代化不是真正的现代化。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当天朝上下羞羞答答举步维艰地撩开西洋的神秘面纱时,日本举国喊响了全国“脱亚入欧”的口号,掀起了一浪又一浪“文明开化”的狂潮。

追根溯源,李鸿章的脚跨进了新时代,而脑袋却还留在旧时代。梁启超说:“伊藤博文能制定宪法为日本长治久安之计,李鸿章则惟弥缝补直,画虎效颦,而终无成就也。”

——《李鸿章对伊藤博文:大臣与首相的差别》

(1)材料中的“文明开化”在教育方面取得了怎样的成就?并对其进行评价。(7分)(2)材料中“伊藤博文能制定宪法为日本长治久安之计”是否有道理,请讲出你的理由。

(8分)【解析】 本题考查对明治维新的分析评价能力。第(1)问,“文明开化”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评价”要注意辩证法的运用,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分析。第(2)问中,考查《大日本帝国宪法》的积极作用,结合知识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答案】(1)成就:建立近代教育体制。评价:教育改革为日本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是日本教育强调效忠天皇,向学生灌输忠君思想,封建色彩十分浓厚。

(2)有道理。理由:1889年由伊藤博文起草的《大日本帝国宪法》形式上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国家体制,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它的颁布标志着日本天皇制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统治秩序基本确立,巩固了明治维新后确立的日本近代天皇制度。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人自立其身、治其产、昌其业„„由修身、开智、展才艺可得,而其修身、开智、展才艺,非学不能。由此,设学校之缘由,即在于学日用常行语言书算和士官农商百工技艺以及法律、政治、天文、医疗等大凡人之营为之事„„学问可说是立身之财本。„„自今以后,一般人民须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

——明治政府《关于奖励学事的被仰出书》

(1872年)材料二 望尔臣民,孝父母、友兄弟、夫妇相和,朋友相信、恭俭律己、醉爱及众、修学问、习职业,以启发智能,成就德器„„常遵国宪,时守国法„„以扶翼天壤无穷之皇运。如是,则不独可为朕之忠良臣民,目足以显彰尔先祖之遗风。

——明治天皇《教育敕语》(1890年)(1)指出材料一体现的教育理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背景。(8分)(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体现的教育方针有何不同?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评价明治政府的教育改革。(7分)【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即在于学日用常行语言书算和士官农商百工技艺以及法律、政治、天文、医疗等大凡人之营为之事”归纳为学习实用之学;“学问可说是立身之财本”归纳为学问是立身之本。第二小问,从明治维新的措施以及传统思想和西方启蒙思想影响的角度回答。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则不独可为朕之忠良臣民,目足以显彰尔先祖之遗风”归纳为服从天皇,培养“忠良臣民”。第二小问“评价”,从教育的作用即培养人才,提高国民素质、促进资本主义发展回答;“局限性”从教育目的,即维护天皇权威及其专制统治服务回答。

【答案】(1)理念:学问是立身之本;学习实用之学;教育(机会)平等。

(答出其中两点即可)背景:明治政府推行文明开化政策;殖产兴业(工商业发展)的需要;传统思想的影响;西方启蒙思想的传入。

(2)不同:强调服从天皇,培养“忠良臣民”。

评价:建立了近代教育体系;提高了国民素质;为近代日本的发展提供了人才;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答出其中两点即可)为维护天皇权威及其专制统治服务。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阿里)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具体包括:效仿欧洲建立一批世俗小学和技术学校;减少宗教课程,增加现代科学内容;聘请外国教师任教;派遣留学生到欧洲(主要是法国)学习,等等。通过改革,现代世俗教育制度出现雏形。„„由于阿里对埃及现代教育的突出贡献,而被后人称之为埃及“现代教育之父”。

——季诚钧、徐少君《埃及教育世俗化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日本明治维新以后,统治集团)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他们又特别重视初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同时出于自身统治利益的目的,大力提倡“爱国”、“忠君”的德育教育观。

——杨世武《明治统治集团教育改革刍议》

(1)根据材料一,概括阿里教育改革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6分)(2)有学者认为明治政府的教育改革是其改革成功的关键所在,而也有学者持相反意见,认为正是其教育改革才最终导致明治维新走向歧途。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选择其中一种观点说明你的理由。(9分)【解析】 第(1)问从改革内容的四个层次概括特点,分析作用时教育改革首先对科技文化产生推动作用,进而对国家的近代化产生作用。第(2)问首先表明观点,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从不同的角度阐述理由,做到史论结合。

【答案】(1)特点:学习西方;世俗化;现代化。作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前者,理由:提高了日本国民的文化素养;培养了大量人才;促进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若答“促进了日本的工业化发展”或“促进了日本社会的近代化”皆可得分)。

后者,理由:宣扬忠君爱国,促使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对外侵略扩张,给亚洲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6.近代俄、日两国改革影响深远,给后人留下深刻启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沙皇签署了《1861年2月19日宣言》和《关于脱离农奴依附关系的农民法令》。3月5日,上述“宣言”和法令正式公布。废除农奴制的法令首先宣布农民实现人身自由。„„规定全部土地仍属于地主所有,农民可以按照规定赎买一小块土地。赎金数额高出于土地实际价格二三倍。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二 1876年8月(明治政府)公布《金俸公债条例》,规定凡领取俸禄者均须献出俸禄,由政府按其俸禄多寡发给“金禄公债”。„„通过赎买办法革除封建武士俸禄的意义是重大的。封建武士作为一个阶级瓦解了,而且没有发生大的叛乱就实现了改造。更重要的是政府以公债取代了俸禄,既可以减轻财政困难,又可以使武士们将公债转化为资本,去从事工商业活动。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农奴在1861年改革中获得了哪些权利?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政府剥夺武士封建特权的措施。(8分)(2)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俄、日改革的共同影响。两国改革对待传统势力的做法,对你有何启示?(7分)【解析】 第(1)问中的“权利”,依据材料一中“废除农奴制的法令首先宣布农民实现人身自由”得出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地主不能干涉和买卖他们;根据“规定全部土地仍属于地主所有,农民可以按照规定赎买一小块土地”可见农奴缴纳赎金,可以获得一块份地。“措施”,根据材料二中“规定凡领取俸禄者均须献出俸禄,„„通过赎买办法革除封建武士俸禄的意义是重大的”得出通过赎买方式取消武士的俸禄;结合明治维新的内容,明治政府废除武士佩刀的特权和取消武士垄断军事的特权。第(2)问中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可从社会矛盾、经济、封建残余等方面回答。“启示”,结合所学日本明治维新和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措施以及影响进行分析,可以从改革的策略和阶层利益两个角度回答。

【答案】(1)权利: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地主不能干涉和买卖他们;农奴缴纳赎金,可以获得一块份地。

措施:通过赎买方式取消武士的俸禄;废除武士佩刀的特权;取消武士垄断军事的特权。(2)共同影响: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经济发展;保留了封建残余。启示:改革要讲究策略的灵活性;改革要平衡各阶层的利益。

第三篇: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模块综合测评人民版选修4课件

模块综合测评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A.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 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解析】

从题干中“以个人亲信为基础”“不考虑世系和教育”可知,秦始皇建立的君主专制制度打破了以门第出身为基础的贵族政治,转而建立了以皇帝为核心的官僚集团政治。

【答案】 A 2.唐太宗晚年曾自我评价道:“济育苍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益多损少,人不怨。”唐太宗的主要功绩有()①重用人才,善于纳谏 ②文德治国,完善科举 ③不夺农时,轻徭薄赋 ④崇尚佛教,册封**

A.①②③

C.①②④

B.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册封**是在清朝,所以排除含有④的选项即可 【答案】 A 3.柏拉图的理想国理念是奴隶主的理想,资产阶级把永保资本主义制度作为他们的理想,无产阶级则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这说明()A.在阶级社会中,理想具有阶级性 B.他们的理想都是幻想

C.每一时代的人们都有美好的愿望 D.理想是虚无缥缈的东西

【解析】 奴隶主、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都有自己的理想和奋斗目标,说明了理想的阶级性。

【答案】 A 4.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结成联盟,其根本原因在于()A.有着共同的政治目的

B.有着共同的经济利益

C.彼此利用对方 D.都有反对人民的一面

【解析】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英国新贵族从事资本主义经营,因而和资产阶级有着共同的经济利益,这是其结盟的根本因素。

【答案】 B 5.“拿破仑最大的错误就在于:他娶奥国皇帝的女儿为妻,和旧的反革命王朝结成同盟;他不去消灭旧欧洲的一切痕迹,反而竭力和它妥协„„他力图得到和他们同样的荣誉,拜倒在正统主义原则之前,因此很自然,正统的帝王们便把篡夺者踢出了自己的圈子。”对上述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拿破仑和欧洲旧的专制帝王毫无差别

B.拿破仑虽向欧洲专制势力妥协,但仍不为其所容纳 C.拿破仑力图成为欧洲帝王的野心,是其灭亡的根本原因

D.拿破仑表面与欧洲专制势力相妥协,实际是为了推动民主事业的发展

【解析】 由材料中的“正统的帝王们便把篡夺者踢出了自己的圈子”可知,拿破仑被旧专制帝王视为篡夺者,故A项错误;拿破仑灭亡的根本原因是手工工场时代的资本主义还不足以战胜欧洲的封建势力,故C项错误;拿破仑“拜倒在正统主义原则之前”是与封建势力的妥协,是对民主事业的践踏,故D项错误。由材料可知,拿破仑与欧洲专制势力相妥协,但仍不为欧洲专制势力所容纳,最终被欧洲封建势力所灭,故答案为B项。

【答案】 B 6.古往今来,无论是东方古国,或是西方近代国家,都以建章立制来强化中央对地方的管辖。下列具有此类性质的文献和制度是()①秦汉郡县制 ②《民法典》 ③英国《权利法案》 ④美国1787年宪法 A.①② C.③④

B.①④ D.②③

【解析】 秦汉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了美国的联邦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故符合题意。其他两项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无关。

【答案】 B 7.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被称为亚洲第一个“美国式”的共和国。其政权的组织形式也被称为是美国的“仿制品”,究其主要原因是这一政权()A.实行民主共和制 C.实行责任内阁制

B.在美国支持下建立 D.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解析】 根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实行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制,是一个“美国式”的共和国。

【答案】 A 8.“一个人不受外在权威的扶持,而成为他的民族的领袖的人;一位其成功不是依靠投机取巧,也不凭借掌握的技术装备,而纯粹地建立在令人信服的人格力量上的政治家;一位一贯轻视使用武力而胜利的斗士;一位具有智慧与谦逊,用果敢与不可动摇的坚定信念武装起来的人。”爱因斯坦所评价的这位人物是()A.孔子 C.凯末尔

B.华盛顿 D.甘地

【解析】 由“一贯轻视使用武力而胜利的斗士”排除A、B、C三项。符合这一特点的应该是发动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圣雄”甘地,正确答案为D项。

【答案】 D 9.一战后的民族解放运动取得一定成就,其中完全赢得独立的国家是()A.中国 C.土耳其

B.印度 D.埃及

【解析】 一战后的民族解放运动只有土耳其革命取得最终胜利,获得了民族独立。【答案】 C 10.列宁在评价恩格斯的无私精神时指出,“他为天才的朋友树立了一块永不磨灭的纪念碑。无意间,他的名字也被镌刻在了上面”。你认为这块“永不磨灭的纪念碑”是()A.《共产党宣言》 C.《神圣家族》

B.《德意志意识形态》 D.《资本论》

【解析】 恩格斯“天才的朋友”是指马克思,马克思不可磨灭的纪念碑是他的《资本论》,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后帮助完成了第二卷与第三卷。

【答案】 D 11.从社会进步和制度创新的角度看,20世纪初期国际社会最重大的事件是()A.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B.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C.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D.中国的清王朝被推翻

【解析】 A项发生于17世纪末,C项发生在19世纪中期,时间不符;D项虽然发生在20世纪初期,但制度创新不足;20世纪初发生的十月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答案】 B 12.1921年10月,列宁在谈到新经济政策时说:“所谓新,是对我们先前的经济政策而言的。可是实质上,它比我们先前的经济政策包含着更多的旧东西。”下列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中,包含“旧东西”的有()①实行粮食税 ②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归国家所有 ③部分企业由资本家经营 ④允许自由贸易

A.①② C.①③④

B.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所谓“新”是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案,所谓“旧”是指资本主义的经济手段,①③④属于旧的资本主义经济手段;②属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形式,是苏俄的创新,故排除。

【答案】 C 13.毛泽东的诗词是记载中国革命伟大历程的史诗,他的“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泛指江西)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泛指湖南)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描述的是()A.南昌起义 C.井冈山的斗争

B.秋收起义 D.红军长征

【解析】 从词中的“匡庐”“潇湘”“秋收”“暴动”等关键词不难判断,毛泽东的这首词描述的是秋收起义。

【答案】 B 14.“邓小平„„最大的功绩就是提出了新的理论。这是一种全新的世界观,是对中国现实条件的全新理解,是对历史经验的有效借鉴。”这种“新的理论”主要是指()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C.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理论 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理论

【解析】 这种“新的理论”即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它包括A、C、D三项等诸方面的内容。

【答案】 B 15.下列各项联系中没有因果关系的是()A.抽象的理论概括——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B.李四光的地质力学——大庆油田的发现

C.勤奋的探索和科学的方法——牛顿经典力学的建立 D.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式——原子弹的研制

【解析】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实践经验总结的结果,不是抽象的理论概括。【答案】 A

二、非选择题(大题共6小题,第16题11分,第17题10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1分,第20题12分,第21题14分,共70分)16.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处理好民族关系是古代政治家们尤为 关注的问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突厥颉利破后,诸部落首领来降者,皆拜将军中部将,布列朝廷,五品以上百余人,殆与朝士相半。唯拓跋不至,又遣招慰之,使者相望于道。凉州都督李大亮以为于事无益,徒费中国,上疏曰:“臣闻欲绥远者必先安近。中国百姓,天下根本,四夷之人,犹于枝叶,扰其根本以厚枝叶,而求久安,未之有也„„近日突厥倾国入朝,既不能俘之江淮,以变其俗,乃置于内地,去京不远,虽则宽仁之义,亦非欠安之计也,每见一人初降,赐物五匹,袍一领,酋长悉授大官,禄厚位尊,理多糜费。以中国之租赋,供积恶之凶虏,其众益多,非中国之利也。”太宗不纳。

——吴兢《贞观政要》

材料二 “朕阅经史,塞外蒙古多与中国抗衡,自汉、唐、宋至明,俱被其害,而克宣威蒙古,并令归心如我朝者,未知有也。夫兵者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譬之人身疮疡,方用针灸,肌肤无恙,而妄寻苦楚可乎?”“治天下之道亦然,乱则声讨,治则抚绥,理之自然也。自古以来,好勤远略者,国家元气,罔不亏损,是以朕意不以生事为贵。”

“罗刹(俄罗斯)扰我黑龙江、松花江一带三十余年,其所窃据,距我朝发祥之地甚近,不速加剪除,恐边徼之民,不获宁息。朕亲政之后,即留意于此。”

——康熙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李大亮认为“于事无益,徒费中国”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体现唐太宗开明民族政策的措施。(7分)(2)对比材料二和材料一,归纳康熙帝与唐太宗治理少数民族的共同手段,并指出康熙帝在捍卫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中遇到了什么新问题?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熙帝最终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请简要评述。(4分)【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臣闻欲绥远者必先安近。中国百姓,天下根本,四夷之人,犹于枝叶,扰其根本以厚枝叶,而求久安,未之有也”分析作答即可;第二小问,结合唐太宗时期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行政机构作答即可。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自突厥颉利破后„„唯拓跋不至,又遣招慰之”归纳唐太宗对少数民族的政策,根据材料二中“乱则声讨,治则抚绥”归纳康熙帝的少数民族政策,再结合二者相同之处作答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中“罗刹(俄罗斯)扰我黑龙江、松花江一带三十余年„„朕亲政之后,即留意于此”进行分析作答即可;第三小问,注意设问要求“最终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结合《尼布楚条约》签订的相关史实分析作答即可。

【答案】(1)原因:中原百姓是中国根本,对少数民族的供养、赏赐会加重百姓赋税负担;少数民族风俗难改;威胁中原统治。

措施:在东突厥故地设羁縻府州;在西突厥故地设安西都护府;与吐蕃和亲;册封西北各族首领及其后嗣。(2)共同手段:乱则声讨,治则抚绥。(或镇压与抚绥相结合,剿抚并用)新问题:沙俄入侵中国东北。

解决:1689年,中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捍卫了我国东北边疆(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维护了国家主权。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汝之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显示)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

——《孔子家语·观思》

康有为认为,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妇女怀孕后入公立政府组建的“人本院”赡养,实施胎教,婴儿出世后一律由公立的“育婴院”“慈幼院”抚养,儿童6岁入“小学院”,11岁入“中学院”,16岁入“大学院”,20岁毕业。经过长达14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一个年轻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人如果患病或因工作受伤致残,可以进入社会举办的“医疾院”,得到精心高超的治疗;人到了晚年,则可进入社会举办的“养老院”“恤贫院”,受到“公恤”。

——根据康有为《大同书》整理

材料二 孔子为教主,为种明圣王,配天地、育方物,无人、无事、无义不范围于孔子大道中,乃所以为生民未有之大成至圣也!议礼、制度、考文,皆孔子改制之事也。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1898)(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在救济问题上的主要观点。与孔子相比,康有为的社会福利主张有哪些发展?(7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归纳康有为制造出的孔子形象。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评康有为对待传统儒学的态度及原因。(3分)【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得出国君救济,根据“私以尔食馈之,是„„见己之德美矣”得出不主张个人救助;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得出社会福利制度化、救济与教育有机结合等。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为生民未有之大成至圣也”“皆孔子改制之事”分析即可;第二小问,根据第(1)问的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三小问,根据材料二中出处“《孔子改制考》(1898)”可知与戊戌维新有关,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1)观点:主张国君(或政府)组织救济,不主张个人实施救助。

发展:①社会福利制度化。②强调政府救济与社会救济相结合。③主张救济与教育有机结合。

(2)形象:孔子是至圣,是改革先师。态度:吸收、改造和利用。

原因:为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顺利开展。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朝之前,官方对关羽的评价同三国时期基本一致:主要强调骁勇、忠义,勇在前,忠次之,义在后。对其性格缺陷,一般用“刚而自矜”评价。唐政府对关羽的评价还不高,不过唐朝以后很少再有关于其缺陷的评价。宋朝抑武扬文,关羽排名颇低。元朝加封关羽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开始由皇帝祭祀,民间则认为关羽可以灭妖除怪。清代关羽排名仅次于孔子,称为“关帝”,允许关帝庙使用黄色的房瓦,加封仁勇、显威、护国、保民等称号。对关羽的评价演变为忠在前,义在中,勇在后。百姓将其与观音菩萨并列,认为可以斩妖除魔、劝善惩恶、指点迷津、护国战神、救人济世、为民伸冤、治病,科举考生也要祭拜关羽。江湖绿林帮会认为关羽披肝沥胆、超越血缘,加以崇拜。

——荆学义《经典的传播:关羽形象传播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对关羽的评价的特征。(8分)(2)根据材料,你认为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应注意什么原则?(4分)【解析】 第(1)问从唐之前、唐、宋、元、清官方历代对关羽的评价可以发现:“唐朝之前,„„主要强调骁勇、忠义”“元朝加封关羽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开始由皇帝祭祀,民间则认为关羽可以灭妖除怪”“清代关羽排名仅次于孔子,称为‘关帝’,允许关帝庙使用黄色的房瓦,加封仁勇、显威、护国、保民等称号”“认为可以斩妖除魔、劝善惩恶、指点迷津、护国战神、救人济世、为民伸冤、治病,科举考生也要祭拜关羽”可见对关羽的评价越来越高;关羽被神化的功能也越来越多;赋予关羽道德称号也越来越多;对关羽缺点避而不谈。第(2)问根据史学理论,结合材料可知,以史料古迹为依据、多角度评价、一分为二辩证看待等。

【答案】(1)特征:随着时间发展,评价越来越高;往历史人物身上附加的功能越来越多;道德因素越来越重;有意识回避缺陷(或者为尊者讳;只评价优点,忽略缺点);有神话倾向;多个群体对关羽都有评价;不同群体评价标准(角度)不同; 受到当时环境、政策影响。

(2)原则:从多角度评价历史人物;尽量依据距离历史人物时间最近的资料;避免神化历史人物;辩证看待、利用后人的评价;结合时代背景(把人物放在特定的时代条件下)评价。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戴高乐从1958年开始连续当了11年法国总统,他领导制定了《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宪法》,重新确立法国的政治体制。任内他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外事务上。戴高乐支持发展核武器、制定泛欧洲外交政策、努力减少美国和英国的影响、促使法国退出北约、反对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系列思想政策被称为“戴高乐主义”。

1970年11月9日戴高乐因心脏病猝然逝世。蓬皮杜总统于次日向法国人民发表广播讲话:“戴高乐将军逝世了,法国失去了亲人。1940年,戴高乐将军拯救了我们的荣誉。1944年,他领导我们走向解放和胜利。1958年,他把我们从内战的威胁中救了出来,他使今天 的法国有了自己的制度、独立和国际地位„„让我们向法国保证,我们决不辜负我们所得到的教诲,愿戴高乐将军永远活在全国人民的心中。”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戴高乐主义”政策出台的历史背景。(6分)(2)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戴高乐对法国和法兰西民族作出的卓越贡献。(5分)【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1958年”(20世纪50年代)是法德和解,促进向欧洲走向联合,有利于法国自身经济恢复与发展,得出:20世纪50年代,法国综合实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的影响,根据材料“戴高乐支持发展核武器„„努力减少美国和英国的影响”得出:冷战形势下,法国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第(2)问根据材料“1940年,戴高乐将军拯救了我们的荣誉”可知,二战期间,1940年德国攻下法国,戴高乐拒绝对德投降,扭转法国国际形象,赢得国际尊重;根据材料“1944年,他领导我们走向解放和胜利”得出领导自由法国运动,打败德国法西斯,赢得民族独立;由“他领导制定了《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宪法》,重新确立法国的政治体制”得出建立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确立法国特色政治体制;根据材料“1958年,他把我们从内战的威胁中救了出来,他使今天的法国有了自己的制度、独立和国际地位„„”“戴高乐支持发展核武器、制定泛欧洲外交政策”得出促进法德进一步和解,推动了欧洲一体化进程;重塑法国大国形象,提高法国国际地位。

【答案】(1)背景:20世纪50年代,法国综合实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冷战形势下,法国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的影响。

(2)贡献:拒绝对德国法西斯投降,扭转法国国际形象,赢得国际尊重;领导自由法国运动,打败德国法西斯赢得民族独立;建立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确立法国特色政治体制;促进法德进一步和解,推动了欧洲一体化进程;重塑法国大国形象,提高法国国际地位。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蔡元培在德国留学期间,发现德国大学校长和各科学长都是每年更迭一次,由教授会公选。1916年底他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此前的北大,校长独揽大权,一切校务都由校长与学监主任、庶务主任等少数几个人办理,连各科学长也无权与闻其事。蔡元培接任校长后,设立评议会作为全校的最高“立法”机构,凡大学“立法”均须评议会通过;同时,它又是全校最高权力机构,凡重要事项经评议会审核通过才能付诸执行。评议会由评议员组成,校长是当然的议长,评议员包括各科学长、主任教员和各科教授。此后,蔡元培又组织选举产生各学科教授会,规划各学科的教学工作。他聘请教员不拘一格,不问思想流派,只问学问能力。1919年3月,《东方杂志》载文称蔡元培“使数年来无声无臭生机殆尽之北京大学挺然特出,褒然独立„„学风丕振,声誉日隆”。

——据周天度《蔡元培传》

(1)根据材料,指出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推行校务改革的原因。(4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京大学校务改革的特点,并评价蔡元培的贡献。(8分)【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蔡元培在德国留学期间,发现德国大学校长和各科学长都是每年更迭一次,由教授会公选。1916年底他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此前的北大,校长独揽大权,一切校务都由校长与学监主任、庶务主任等少数几个人办理,连各科学长也无权与闻其事”分析。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设立评议会作为全校的最高‘立法’机构„„它又是全校最高权力机构„„评议员包括各科学长、主任教员和各科教授„„他聘请教员不拘一格,不问思想流派,只问学问能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二小问放在新文化运动这一背景下进行评价。

【答案】(1)北大原有管理体制存在严重弊端;蔡元培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善于借鉴国外教育管理经验。

(2)特点:成立相应管理机构,权力下移;教授治校;兼容并包。贡献:力倡并推行改革;提高办学水平,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推动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郑板桥,清代杰出的艺术家、文学家,为“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他从小生长在农村,历经康、雍、乾三代。郑板桥提倡“文必切于日用”“笔墨之外有主张”,反对“皆拾古人之唾余”。他说:“千古好文章,只是即景即情,得事得理,固不必引经断律。”郑板桥一生最爱画兰、竹、石,其画构图简单、主题鲜明,诗、书、画、印完美结合。他尤喜画竹,曾在一幅画作上题诗说:“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的诗画极富生活气息,深受时人喜爱。他晚年靠卖画为生,曾题诗云;“画竹多于买作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板桥画作的艺术特点。(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郑板桥艺术风格形成的历史背景。(6分)【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以及理解分析问题。第(1)问,郑板桥绘画艺术的特点要根据材料前三句以及明清时期的文化特点进行概括。第(2)问,首先根据所给材料确定历史背景的时间,然后结合康雍乾时期中国的政治状况、经济状况、“经世致用”的思想等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1)个性鲜明;借物抒情,以形表意;画风题材生活化、写实化;多种艺术形式完美结合。

(2)江南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社会的世俗化;“经世”思想的发展。

第四篇: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二商鞅变法专题综合测评人民版选修1课件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二 商鞅变法专题综合测评 人民版选

修1

(时间:45分钟 分值:90分)本试卷共6个非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90分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卫鞅对曰:“夫国不富,不可以用兵,兵不强,不可以摧敌。欲富国,莫如力田,欲强兵,莫如劝战。”

材料二 卫鞅对曰:“夫富强之术,不得其人,不行;得其人,而任之不专,不行; 任之专而惑于人言,二三其意,又不行。”

(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他是怎样“力田”“劝战”的?(9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商鞅认为变法成功的条件有哪些?结合史实指出商鞅新法能在秦国长行不废的根本原因。(6分)【解析】 第(1)问,从材料“夫国不富,不可以用兵,兵不强,不可以摧敌”可以看出变法的根本目的在于富国强兵;“力田”“劝战”的做法结合商鞅变法经济、军事的措施回答。第(2)问,注意从材料二分析变法成功的条件,主要涉及用人问题,变法或改革胜利的根本原因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答案】(1)根本目的:富国强兵。

力田:废除井田,奖励耕织。劝战: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连坐制。(2)条件:统治者得人善任并坚定支持。根本原因:变法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趋势。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挑(佻),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术也。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患信而不楛(粗劣的),古之吏也。入其国,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观其朝廷,其朝间,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

——《荀子·疆国》

材料二(商鞅的法令)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借父耰钅且(指农具),虑有德色(指脸上显出给父亲恩德的表情);母取箕帚,立而谇语(指恶语相加)„„妇姑不相说,则反唇而相讥。其慈子耆利(指爱自己的孩子、贪求财利),不同禽兽者亡几耳。

——《治安策》

(1)材料一反映了商鞅变法后“百姓”、“百吏”、“士大夫”、“朝廷”的生存现状,分析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有哪些?(6分)(2)商鞅变法中的哪些内容导致了材料二所述社会风气的变化?(3分)(3)结合上述材料,概括商鞅变法的特征。(6分)【解析】 第(1)问,要从户籍制度、县制、中央集权等方面分析。第(2)问,注意强调的是“社会风气”,应从土地制度、法令、习俗等方面,并依据变法内容分析即可。第(3)问,特征应从政治、观念等方面分析出专制、愚民等要素。

【答案】(1)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以及风俗改革等措施,强化了对百姓的控制;普遍推行县制,奖励军功等措施,加强了对各级官吏和士大夫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增强了国君的权威,提高了决策的效率。

(2)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推行家有二男则分户的“分异”令。

(3)重视加强对百姓和官僚士大夫的控制;重视等级权威;重视培养人民的私有观念和竞争意识;强化个体小生产者的意识,推行愚民政策。(答出三点即可)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开始变法。这一天,在咸阳城内,一名官员正在向下面围观的人大声宣读法令:“

一、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二、按照在前线杀敌的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相应的耕地、住宅和官职,没有军功,就不能享受贵族特权。

三、凡是努力从事农业生产,多缴租税者,免其徭役。

四、建立县制,全国划分为41个县,由国君主直接委派官司吏治理。”听了这些法令,人群中议论纷纷。不同阶层的人对法令褒贬不一。

请回答:

(1)如果你是人群中的新兴封建地主,你会对法令中哪些措施表示欢迎?理由是什么?(5分)(2)如果你是人群中的奴隶主旧贵族,你会对法令中的哪一条措施最为不满,原因是什么?(5分)(3)如果你是人群中的农民,你对法令的看法如何?(5分)【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的措施及影响。材料中涉及到四项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项承认土地私有,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确立对土地的所有权,故受到新兴地主阶级的拥护;第二项奖励军功,有利于激发秦军的战斗力,但没有军功的奴隶主贵族则受到抑制和打击,故他们反对这一法令;第三项为奖励耕织,对农民有益;第四项建立县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辖,有利于中央集权。据此逐问回答即可。

【答案】(1)承认土地私有,保证了“我”对土地的占有;奖励军功使“我”能得到以前只有奴隶主贵族才能享有的爵位、官司职;建立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的稳定。(2)对按军功授爵这一条最为不满。因为如果没有军功,就不能享受世袭的贵族特权,严重损害了“我”的利益。

(3)对改革表示欢迎。因为奖励农耕,调动了“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同时,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的稳定,能让“我”安定地生产、生活。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秦地本是戎狄之区。„„直至秦孝公变法时,秦人还不脱戎狄之俗。例如,他们还父兄子弟和姑媳妯娌同寝一室,沿着游牧时代以一个帐幕为一家的经济办法。这种陋俗经商鞅的严禁才消灭„„商鞅的严刑峻法给他们养成循规蹈矩的习惯,商鞅的特殊爵赏制度使得对外战争成了他们唯一的出路。以最强悍、最有纪律的民族,用全力向外发展,秦人遂无敌于天下。

——张荫麟《中国史纲》

材料三 „„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史记·商君列传》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改革中涉及民生问题的措施。(6分)(2)材料二、三对商鞅变法是如何评价的?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9分)【解析】 第(1)问,根据“民生”的提示可以从经济措施中提炼概括为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废除井田制度,允许民间买卖土地;统一度量衡。第(2)问的第一小问,材料二认为使秦国移风易俗,赏罚严明,终于由弱转强,影响深远;材料三认为商鞅严刑少恩,导致车裂下场,评价片面;第二小问,可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客观、全面地对商鞅变法加以评述。

【答案】(1)民生: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废除井田制度,允许民间买卖土地;统一度量衡。

(2)材料二对商鞅变法充分肯定,认为变法使秦国移风易俗,赏罚严明,终于由弱转强,影响深远。材料三认为商鞅严刑少恩,导致车裂下场,评价片面。

看法: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成功的改革。为秦统一全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奠定了基础;许多变法内容影响深远。(言之有理即可)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那七国地广兵强,大略相等。余国如越,虽则称王,日就衰弱。至于宋、鲁、卫、郑,益不足道矣。自齐威王称霸,楚、魏、韩、赵、燕五国,皆为齐下,会聚之间,推为盟主。惟秦僻在西戎,中国摈弃,不与通好。及献公薨,子孝公代立,以不得列于中国为耻。

——《东周列国志》

材料二 分秦国为三十一县,开垦田亩,增税至百余万。„„于是道不拾遗,国无盗贼,仓廪充足,勇于公战,而不敢私斗。秦国富强,天下莫比。于是兴师伐楚,取商于之地,武关之外,拓地六百余里。周显王遣使册命秦为方伯,于是诸侯毕贺。

——《东周列国志》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以前秦国的发展状况怎样?(4分)(2)根据所学知识及材料二分析商鞅变法给秦国带来的变化。(11分)【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那七国地广兵强,„„日就衰弱”“秦僻在西戎,中国摈弃,不与通好”“子孝公代立,以不得列于中国为耻”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作答。第(2)问,主要根据题干材料“于是道不拾遗,国无盗贼,仓廪充足,勇于公战,而不敢私斗。„„于是诸侯毕贺”,从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治安与环境等方面作答。

【答案】(1)秦偏僻落后,被中原各强国鄙弃。

(2)政治上:政治地位得到提高。经济上: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军事上:军事力量增强,在争霸中不断获得胜利。社会治安与习俗:尚武且怯于私斗,社会稳定。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是著名法家,坚持变法,富国强兵,故“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对商鞅变法的评价,主流观点有:“商君之法,使民务本力农”;“然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苏轼《商君功罪》);商鞅相秦“残伤民以峻刑”,违背了“得人者兴”、“恃德者昌”等治国要领(司马迁《商君列传》)

——据《中国古代史》改编

材料二 人说惠王(即秦惠文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

——《战国策》

(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并简析该理论在历史上的作用。(8分)(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商鞅遭车裂而“秦人不怜”。(7分)【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结合材料“商鞅是著名法家”分析;第二小问,从对政治体制和国家统一的影响角度分析。第(2)问,结合材料一中的“其民见刑而不见德”“残伤民以峻刑”及材料二商鞅变法触犯了贵族利益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答案】(1)法家思想。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2)商鞅变法侵犯了贵族利益;轻视教化,轻罪重罚;加重对百姓剥削与压迫。

第五篇:人民版选修一明治维新练习题

人民版选修一:明治维新一课一练

一、走向崩溃的幕府政权

1.19世纪中期、日本封建统治阶级中掌握实权的是

A.天皇

B.将军

C.大名

D.武士 2.幕府统治出现危机的根本原因是

A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B民族危机的加剧

C天皇不满自己的傀儡地位

D大名、武士不满将军的独裁统治 3.19世纪中期,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是

A.农奴制

B.国家分裂

C.殖民统治

D.幕府统治 4.19世纪中期,日本的商业中心是

①江户

②大阪

③京都

④长崎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①④ D.①②③ 5.明治维新的根本原因是

A.民族危机严重

B.幕府专制统治阻碍日本经济发展

C.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教训

D.农民起义频繁发生 6.明治维新时有利的国际环境中,不包括

A.欧美列强尚未过渡到帝国主义

B.中国是西方侵略亚洲的主要目标

C.瓜分世界的高潮没有到来

D.日本没有遭到欧洲国家的侵略 7.19世纪中期,首先打开日本大门、强迫日本签约的国家是

A.美国

B.英国

C.俄国

D.法国

8、近代日本被迫签定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A、《神奈川条约》B、《巴黎和约》C、《马关条约》D、《日韩合并条约》 9.倒幕运动中参与的阶层主要有

A、中下级武士、商人、资本家和新兴地主

B、大名、武士

C、天皇、大名

D、将军、商人、资本家 10.日本彻底结束闭关锁国的标志是

A、明治维新

B、甲午战争

C、黑船来航

D、倒幕运动 11.武力倒幕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的标志是

A、奉换大政

B、安政大狱

C、黑船来航

D、王政复古 12.1868年倒幕力量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地点是

A.伏见、鸟羽

B.兵库、伏见

C.鸟羽、大阪

D.大阪、兵库 13.倒幕运动成功后,明治政府迁都江户,改名为

A.京都

B.东京

C.长崎

D.大阪 14.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一成一败是诸多因素造成的,就中日两国进行社会变革的内部条件而言,主要是由于①中国封建制度具有特殊的稳定性,对社会变革的阻力比日本大②中国未能如日本那样从旧的统治营垒中分化出一支革新力量③中国的维新变法缺乏人民群众反封建斗争的配合④中国的维新变法是依托旧政权而进行的,未发生权力重心的转移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5.下列所述不属于日本明治维新和俄国1861年改革的相似之处的是 A、改革的目的都在于发展资本主义

B、改革都打破了旧的生产关系,但不彻底 C、改革的主持者都是最高封建统治者 D、都在民族危机或统治危机,国家落后的情况下进行的

16、材料一:培理(率美国军舰)在1853年进行的那次访问是不受欢迎的,但过后他在日本反而有了许多潜在的盟友。„„长州和萨摩两藩的领主终于领悟到,与西方打交道的唯一途径,是采用西方本身的军事和技术装备。他们要为日本人拯救日本就要学习西方列强的秘密。„„明治时代是日本西化的伟大时代。从此日本变成了一个现代的民族国家。——(美)帕默尔?科尔顿《近代世界史》中册

材料二:1871年,„„..(日本)使节团在英国参观了伦敦、曼彻斯特、伯明翰等城市,看到“到处是黑烟弥漫,无不设大小工厂”,“由此足知英国富强的原因”,纠正了以往错误观念,认识到大力发展民用工业并与贸易结合,是“英国的谋富要领”,也是日本富国强兵之道。

——引自《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本

材料三: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给日本的赔款按当时日元计算,加上利息,共计3.6亿日元,这相当于当时日本4年的国家预算额。它按照军事费用84.7%,皇室5.5%,教育基金2.8%及其他部分来分配。这笔款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利用,壮大了日本的军事实力,巩固了天皇制、发展了教育,在促进日本社会发展的同时,又促使其进一步加紧侵略扩张。——引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选修1》教参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日本幕府统治的外部危机是什么?(2分)

2.材料二叙述了日本使节团访问英国等,使节团回国后作了哪些事情发展工业?(4分)3..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化的起点,但民族主义导致了对外扩张,通过材料三分析明治维新的局限性。(4分)

答案:对外政策上,幕府实行闭关自守,美国武力叩关,日本被迫与美英等国签订不平等条约。(2分)

明治政府确定以英德为榜样,推进殖产兴业,并创办国营“模范工厂”,大力发展民用工业,兴建了大批国营毛纺织厂、缫丝厂、棉纺厂等。(4分)

日本封建残余势力仍然很大。明治维新后,随着经济军事实力的增长,日本竭力推行军国主义,开始对亚洲邻国进行侵略扩张,成为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

(1)人民没有获得真正的民主(2)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生活贫困,严重影响了国内市场扩大,制约了经济发展。(3)灌输天皇崇拜思想,强制民众绝对服从天皇,为天皇尽忠卖命。最终导致二战爆发。(4)民族主义:军国主义扩张,给亚洲各国带来沉重灾难。(4分)

17、简述十九世纪中后期的日本明治维新的背景?

答案:社会背景(1)人民的反抗(2)新兴地主、商人不满(3)统治阶级内部(大名、中下武士)分化,幕府成为众矢之的。国际环境(1)发生在19世纪中期自由资本主义时期。(2)西方对中国的入侵和中国人民的反抗,客观上为日本提供了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领导力量 中下级武士、新兴地主等联合力量强大。改革的参加者 反幕府的强藩、广大农民和市民、商人、手工业者 第二课 明治维新的举措

二、明治维新的举措

明治维新是日本现代化的起点,通过各项改革,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摆脱了民族危机,并成为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据此回答1-3题。1.1872年日本政府发布告谕,“苟有国则有兵备,有兵备则人民不得不各就其役。”这最能说明:

A.日本实行征兵制

B.日本实行募兵制

C.日本以武士道精神来教育熏染军队 D.日本积极准备对外扩张 2.日本的明治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其主要依据是:

A.改革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度

B.资产阶级是改革的领导者

C.改革废除了封建身份制度

D.改革发展了资本主义工商业 3.日本明治维新成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主导因素是:

A.天皇权力至高无上,支持革新力量进行改革

B.倒幕派掌握政权,力行革新,顺应了时代潮流

C.废藩置县,建立近代统一国家,形成统一市场

D.引进西方科学技术,推行“文明开化”政策 4.明治维新的措施中,最能体现新兴地主阶级要求的是

A.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取消武士特权

B.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C.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

D.推行“文明开化”政策 5.明治维新能够取得成功的原因有

①日本的封建专制统治基础相对薄弱

②倒幕派用武力推翻了幕府的统治

③明治维新的措施行之有效

④西方列强暂时停止了对日本的侵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6.日本明治维新中的”废藩置县”的”藩”师指

A.天皇的领地

B.将军的领地

C.大名的领地

D.武士的领地 7.明治政府采取的经济改革措施不包括

A.引进西方技术,发展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

B.开办工厂,扶植私人企业 C积极修建铁路兴办邮电事业

D.实行土地国有,严禁土地买卖 8.日本明治维新不具有

A.民族革命性质

B.国家统一运动性质

C.称霸亚洲性质

D.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性质

9.有人说,明治维新是自身条件未成熟,在外部因素催化下发生的资产阶级改革。其中“外部因素”指

A.中下级武士破产

B.西南大名强大

C.民族危机加剧

D.倒幕运动胜利 10.俄国1861年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都是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改革,其共同原因是 A.用赎买方式进行土地改革

B.没有伴随而起的革命运动

C.是自上而下的改革

D.资产阶级未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 11.日本明治维新中废藩置县政策的实质是

A.调整国家行政建制

B.消除封建割据状态

C.完善政府管理职能

D.确立土地私有制

12.19世纪中期以前的日本在对外关系上类似于同一时期的 A.中国清朝

B.美国

C.俄国

D.英国 13.日本明治维新的根本目的是

A.摆脱外来压迫和民族危机

B.推翻幕府腐朽的统治 C.建立西方式国家

D.增强国力、巩固新政权 14.日本明治维新中推行的“文明开化”政策的最主要内容是 A.废除封建身份制度

B.允许不同阶层的人通婚

C.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D.提倡西方文化,发展近代教育 15.日本明治维新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的最主要表现是 A.掌握政权的人是原属统治阶级的武士 B.不少垄断资本家由旧式特权商人脱胎而来

C.不少垄断集团与军阀集团相勾结,推行军国主义政策 D.天皇是国家元首兼军队最高统帅,拥有专制权力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按:日本推翻幕府统治后,伊腾博文上书建议“废藩”。1869年明治政府派代表劝萨摩、长州、土佐、肥前藩主向朝廷申请“奉还版籍”)今诸侯之领地,皆朝敌德川所授,并无天皇之印玺,这是滑稽的。

——《明治维新的再探讨》

材料2(1869年3月,四强藩藩主上表申请“奉还版籍”)朝廷一日不可失之大体也。一日不可假者大权也……臣等所耕乃天下之土,臣等所牧乃天子之民,安得私有乎?今谨收版籍而奉上,愿朝廷善为处理,当与者与之,当夺者夺之。凡列藩封土,更宜下敕令而重定……

——《简明日本近代史》

材料3 兹为改正地税,原有之田地贡纳办法,一律作废;并规定于地契调查完毕后,按土地价格征取其百分之三,作为地税。

——明治政府1873年颁布的条例

材料4 大凡国之强弱,决定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则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又起因于是否鼓励人民之工业。

——明治元勋大久保利通

材料5 最迫急之事,在军务方面,…朝廷能在海陆军方面稍作准备,主要以朝廷兵务,开

拓朝鲜釜山港。

——明治元勋木户孝允1869年初的一封信

材料6 苟有国则有兵备,有兵备则人民不得不各就其役。

——1872年征兵告谕 回答:

(1)据材料1和材料2,指出“朝廷”与各藩关于“奉还”的真正含义。(2)材料3的含义是什么?实质是什么?(3)材料4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4)据材料5、6,明治政府进行军事改革的目的是什么?(5)材料6中“征兵告谕”还有什么影响? 答案:(1)朝廷的含义是先奉还,再由天皇授予;各藩含义是奉还是假,要求重新授予是真。(2)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及租佃关系。承认土地私有。交纳地税表明法律意义上确认私有。

(3)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4)目的是为了防止和抵御外国入侵,同时为了加强对内镇压和对外扩张。

(5)实行征兵制,废除武士对军事的垄断,标志着建设新军的开始;新军成为对外扩张的工具。

17.有人认为:“明治维新唯系天皇圣明,锐意革新,遂振日本国威,摒除内忧外患,立日本国典型和平、民主、富强之形象,实乃东方之大幸。”请结合史实评价这一观点。答案:上述的观点是片面的,不完全正确。

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逐渐取消了不平等条约,摆脱了国内外危机,实现了“摒除内忧外患”的作用;明治维新是中下级武士为主力众多力量共同促进发动的,决不是天皇一人之功;明治维新后,天皇专制统治被保留下来,谈不上民主;日本在走上强国之路时,把东亚国家作为侵略对象,给朝鲜、中国等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谈不上是东方的大幸;该观点没有全面认识明治维新的起因、影响,是片面的;它夸大了历史人物的作用,是不科学的。

三、迅速崛起的日本

1、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和促使日本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主要事件是 A、“废藩置县”

B、侵略亚洲邻国

C、推行军国主义教育

D、明治维新

2、日本使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日本工业革命出现高潮是在A、19世纪70年代

B、19世纪80年代

C、一战后

D、二战后

3、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日本轻工业发展迅速。当时主要的轻工业部门是 A、纺织业

B、服装加工业

C、饮食业

D、采矿业

4、日本政府对国内垄断资本采取的政策为

A、扶植和保护

B、排斥和打击

C、低价出卖官营企业

D、向他们提供贷款

5、操纵日本国家经济命脉的“财阀”有①、三井

②、三菱

③、住友

④安田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④

6、象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一样,日本也在-------向帝国主义过渡。

A、19世纪80年代

B、19世纪末

C、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D、20世纪初

7、下列哪些因素不利于日本经济发展

①、自然资源比较匮乏

②、岛国面积较小

③、国内市场十分狭小

④、保留大量封建残余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④

D、②③

8、明治政府建立近代政治制度主要模仿了A、英国

B、德国

C、美国

D、荷兰 9、1889年颁布德《大日本帝国宪法》规定

A、日本臣民无条件享受选举和被选举等民主权利 B、法官由选举产生

C、内阁只对议会负责而不对天皇负责

D、天皇神圣不可侵犯,是国家最高的统治者,集一切大权于一身。

10、《大日本帝国宪法》是①是一部具有日本特色的宪法②基本上属于资产阶级的性质 ③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极其保守性④按“三权分力”原则构建,有效地防止天皇独裁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11、依据《大日本帝国宪法》确定的近代政治体制。日本的议会

A、由贵族院和参议院组成 B、贵族院的议员由选举产生,任期4年

C、议会可以限制天皇的权利,天皇必须对内阁负责

D、议会的召开、闭会、停会全由天皇决定

12、明治维新后,日本废除了部平等条约,主要原因

A、人民要求在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呼声日益高涨 B、日本迅速崛起,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

C、中日甲午战争中,日本取得了胜利,提高了日本的国际地位 D、日本政府采取灵活的外交策略且善于把握时机。

13、日本拼命向邻国侵略扩张,争当殖民帝国。对外侵略扩张首先指向

A、中国

B、中国东北

C、朝鲜

D、越南 14、1910年日本正式吞并了朝鲜,日本强迫朝鲜签定了不平等条约

A、《日韩合并条约》

B、《马关条约》

C、《朴次茅斯和约》

D、《辛丑条约》

15、通过三次对外侵略扩张战争的胜利,日本树立了东亚强国的地位。这三次对外战争是

①、占领台湾

②、侵略朝鲜

③、甲午中日战争

④、日俄战争 A、①③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6、材料一:天皇为国家之元首,总揽统治权,„天皇在帝国议会协赞下,行使立法权。„天皇召集帝国议会,命其开会、闭会、停会、及解散众议院。

——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

材料二:天皇制——国体决定政体,并通过政体来体现。日本自古至今,其国体经历了奴隶主政权、封建领主政权和资产阶级政权的阶段,但其政体表现形式—天皇制却延续未变,天皇制因此成为日本政治的最大特点。日本天皇制经历古代天皇制、近代天皇制及现代天皇制的不同发展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1)、据材料一,归纳《大日本帝国宪法》的内容,并据此指出该宪法的局限性。(2)、据材料二,指出日本政治的最大特点。(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近代天皇制的形成原因。答案:(1)、天皇是国家最高统治者,总揽一切大权。《大日本帝国宪法》保留浓厚的封建残余。(2)、天皇制始终延续未变(3)、形成原因:由日本特殊的国体决定,日本明治维新不彻底,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日本资产阶级的力量不够强大;日本民主政治不发达,日本效仿了德国近代的政治体制。

17、分析明治维新后日本迅速崛起的原因

答案:前提:明治维新废除了旧的政治体制,使日本从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为日本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前提。

经济原因:明治维新后日本资本经济的迅速发展,这是日本崛起的根本原因。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明治政府的大力扶植和保护,日本垄断资本发展迅速。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向帝国主义过渡。

政治原因:日本废除了不平等条约,实现了民族独立。近代天皇制度的不确定,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稳定政局,有利于日本社会的发展。

军事因素:日本拼命对外侵略扩张,对朝鲜、中国、俄国三次战争的胜利。为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且大大提高了日本的国际地位。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成为亚洲强国,并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下载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八明治维新专题综合测评人民版选修1课件(最终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八明治维新专题综合测评人民版选修1课件(最终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