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单元综合测评3新人教版选修4
单元综合测评(三)
(时间:60分钟 分值:90分)1.(2016·泉州质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654到1658年,英国在政治上存在的根本问题是,克伦威尔能否成功地使军队授予他的权力得到国家的首肯。但他目前存在两个主要障碍:一是英国人根深蒂固地厌恶军权统治,而这正是他权力的根基;另一个是下议院的传统。1649年1月,下议院被认定为国内代表人民至高无上权利的最高权力机构。该决定一经宣布,则永远不得更改。
——摘编自(英)查尔斯·弗思《克伦威尔传》
材料二 一位伦敦的议员奥尔德曼·帕克,提出一项建议修改宪法和恢复君主制的提案。陆军少将们在士兵和共和分子的支持下,坚决地逐条逐条地驳斥了该法案,但最后议院以123票对62票通过决议:请护国公接受国王的称号和职责。护国公表示:“没有必要使用国王这个称号,因为其他称号也是一样。”拒绝接受国王的称号。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英]查尔斯·弗思
《克伦威尔传》
(1)材料一中“根本问题”的实质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克伦威尔是如何得到“军队授予他的权力”?(7分)(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克伦威尔“没有必要使用国王这个称号,因为其他称号也是一样”的理解。(8分)【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的信息,“一是英国人根深蒂固地厌恶军权统治,而这正是他权力的根基;另一个是下议院的传统”结合所学知识,从民主与专制视角分析作答;第二小问依据所学知识从克伦威尔内战中的功绩角度思考作答。第(2)问,依据材料二中陆军少将们在士兵和共和分子的支持下,请护国公接受国王的称号和职责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护国政体建立的过程以及政权的性质角度综合分析作答。
【答案】(1)实质:民主与专制的矛盾。
说明:内战期间,克伦威尔展示了他的军事天才,在马斯顿荒原、纳西比等战役大败王军,树立了自己在军队中的崇高威望,并因此掌握国家政权。
(2)理解:军队和共和分子的坚决反对;护国政体具有军事独裁性质;护国公实际上行使国王的权力;护国公的权力可以世袭,是无冕的国王。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克伦威尔最终成为英国最高独裁者可以说是时代的必然,是时代选择了他。即使没有克伦威尔,我相信也会有其他类似的人坐上“护国主”的宝位。这个角色是必然的,至于谁扮演这个角色只是一个历史偶然。所以,克伦威尔犯的错误是时代的错误不是他个人所能决定的,但他的功绩却是他自己的努力,时代只是给他提供了机遇,况且,克伦威尔称 1 “护国主”后仍然继续推行符合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的对外掠夺政策。他的独裁只是形式上的专制,并不是专制制度的再版。
——程世高《浅谈对克伦威尔的评价问题》
材料二 参议院和众议院的同胞们:本月(指1789年2月)14日收到根据两院指示送达给我的通知。阅悉之余,深感惶恐。一方面,因祖国的召唤,要我再度出山,对祖国的号令,我不能不肃然景从。„„另一方面,祖国委任我以重任,其艰巨与繁剧,即使国内最有才智和最有阅历的人士,已将自感难以胜任,何况我资质鲁钝,又从未担任过政府行政职务,更感德薄能鲜,难当重任。
——摘编自乔治·华盛顿《华盛顿选集》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作者如何看待克伦威尔的“护国主”独裁统治。结合史实说明克伦威尔“推行符合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的对外掠夺政策”。(8分)(2)依据材料二,指出华盛顿将要承担哪一重任?他要面对怎样“艰巨与繁剧”的形势?(4分)(3)有人认为,在创建和捍卫民主制度方面,克伦威尔远逊于华盛顿。结合时代背景,你如何解释其原因?(3分)【解析】 第(1)问中的“看待”,据材料一中的信息“是时代的必然,是时代选择了他”“这个角色是必然的”得出作者认为克伦威尔建立独裁统治是时代的选择,据材料一“继续推行符合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的对外掠夺政策”得出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实质是维护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史实”,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颁布《航海条例》,打败荷兰,与瑞典、丹麦等强国签订商约,巩固英国海上权威和商业利益。第(2)问中的“重任”,据材料二中“收到根据两院指示送达给我的通知”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做总统;“形势”,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国际形势等几个角度回答。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从17世纪、18世纪的政治、思想等角度分析得出:克伦威尔时代的欧洲社会主流是君主专制制度盛行,民主力量不强大,华盛顿时代的美国有识之士深受启蒙思想影响,反对专制,主张建立共和政体。
【答案】(1)看待:作者认为克伦威尔建立“护国主”独裁统治是时代的选择,不是个人的错误;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实质是维护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不是恢复旧有的专制制度。
史实:颁布《航海条例》,打败荷兰;与瑞典、丹麦等强国签订商约,巩固英国海上权威和商业利益。
(2)重任:做总统。
形势:联邦政府羽翼尚未丰满(新政府的建设无先例可循);国库债务累累(国家财政困难);海陆军名不副实;各地常有骚乱,社会动荡;面临复杂的国际形势。(答出两点即可)(3)原因:克伦威尔时代的欧洲社会主流是君主专制制度盛行,民主力量不强大;华盛 顿时代的美国有识之士深受启蒙思想影响,反对专制,主张建立共和政体。(言之有理即可)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独立宣言》的起草者杰斐逊在其《致沃尔特·琼斯博士》信件中对华盛顿有如下评价:整个说来,他(华盛顿)的性格是完整的,没有不道德的地方,在少数细节上漠不关心。说实在的,人品和时运从来没有如此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把一个人造就成伟人,把他送入那些值得人类永远景仰的英雄的行列。
材料二 拿破仑之死至今仍然是个让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有人说,他是被囚禁在大西洋中圣赫勒拿岛上时被人毒死的;有人说,他或许死于其家族遗传的癌,因为他父亲在40岁时患癌而逝;有人说,他是在进攻埃及和叙利亚时,染上了一种热带病,后来病情暴发而亡。众说纷纭,但谁也没有拿出可靠的证据,成了一个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谜”!
(1)造就华盛顿成为英雄的“时运”有哪些?(4分)拿破仑之死为什么会引起人们如此关注?(4分)华盛顿和拿破仑两人有哪些共同的优秀品质?(2分)(2)评价历史人物应遵循哪些原则?(5分)【解析】 第(1)问中的“时运”,根据所学知识,美国是个新兴的移民国家,从未经历君主制,新移民深受启蒙思想影响,追求民主;“原因”,一是由于拿破仑个人的重要性,二是他对法国和欧洲的深远影响,等等;“共同的优秀品质”,根据所学知识,两人同为军事将领,都机智、勇敢、善于冒险。第(2)问,根据所学知识,评价历史人物应遵循的原则如历史性、全面性、客观性、辩证性。
【答案】(1)时运:美国悠久的民主传统(从未经历君主制);美国人民对民主制度的追求;实行君主制的英国在美国的失败。(言之成理即可)原因:拿破仑是近代法国资产阶级卓越的军事家、政治家。他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颁布《民法典》,巩固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他率军横扫欧洲大陆,冲击了整个欧洲封建势力;他重视教育事业,在其统治期间,法国的教育事业有了极大的发展。正因如此,拿破仑之死才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品质:机智、勇敢、善于冒险等(答其中两点,言之成理即可)(2)原则:一要从历史人物所处的具体历史条件客观分析评价,避免从现代的角度对历史人物过于苛求;二应从不同角度全面客观分析历史人物的影响,避免以偏概全。(言之成理即可)4.华盛顿为自己的母邦开创了诸多伟大先例和精神路标,被美国人民尊称为“国父”。拿破仑十九年征战沙场,从土伦到滑铁卢,孤身一人扛起法兰西的大旗,为法兰西树立了“我们曾君临世界”的民族自尊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82年5月,刘易斯·尼古拉上校致信华盛顿:“那种把我们从难以想象的困难中引向胜利的才能,那些得到军队普遍尊重和崇敬的品格,定能引导和指导我们在和平的道路上前进。有的人把专制与君主政体混为一谈,觉得很难把它们分开。因此,我所建议 的政体的首脑有一个显然较为温和的称号,但是一旦其他问题都得到解决,我认为很有理由采纳国王的称号。”华盛顿回复:“我非常吃惊地阅读了你要我深思的意见,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战争中发生的任何变故都没有像你说的军队中存在的那种想法使我更痛苦。我不得不怀着憎恶的心情看待这种想法,并给予严厉的斥责。
——摘自乔治·华盛顿著《华盛顿选集》
材料二 长时期以来,军队和绝大部分公民把意大利战争和埃及战争的英雄人物第一执政当作偶像来崇拜,都齐声祝愿他能有一个同他的名望和同法国的伟大相符的称号。„„大家也知道是他决定着一切国家大事,他的同僚们实际上不过是他的下级。因此,大家感到他有一个国家最高元首的称号是顺理成章的,因为他实际上已扮演了这样的角色。„„要说是皇帝篡夺了金銮宝座,那么我们可以说,他身边的同谋比善于导演喜悲剧的所有暴君都多,因为四分之三的法国人都参与了他的阴谋。
——[法]康斯坦《回忆拿破仑》
(1)华盛顿和拿破仑都具备了称王或称帝的条件,试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相同条件。二人作出不同选择,对两国的政体分别产生怎样的影响?(6分)(2)材料二的作者是如何看待拿破仑称帝的?结合所学知识,从拿破仑称帝结果及影响的角度论证作者的观点。(6分)(3)用一句话对华盛顿和拿破仑进行概括性评价。(3分)【解析】 第(1)问中的“相同条件”,比较、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可知是二人都通过长期征战建立起崇高的威望,都获得各阶层尤其是军人的支持。“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华盛顿拒绝称王,为美国民主共和政体开辟了道路;拿破仑称帝,使法兰西共和国变成法兰西帝国。第(2)问中的“看待”,依据材料二“军队和绝大部分公民把意大利战争和埃及战争的英雄人物第一执政当作偶像来崇拜”“大家感到他有一个国家最高元首的称号是顺理成章的”可知,拿破仑称帝“顺理成章”,符合法国“民意”;“论证”,结合所学知识,从拿破仑称帝对欧洲封建统治秩序的影响、对资产阶级革命成果的维护、对法国政局的稳定等角度回答即可。第(3)问可以从华盛顿和拿破仑的政治地位、历史功绩和政治影响等方面进行概括性评价。
【答案】(1)条件:二人都通过长期征战建立起崇高的威望;都获得各阶层尤其是军人的支持。
影响:华盛顿拒绝称王,为美国民主共和制(联邦制共和政体)开辟了道路。拿破仑称帝,使法兰西共和国变成法兰西帝国。
(2)看待:拿破仑称帝“顺理成章”,符合法国“民意”。
论证:动摇了欧洲封建统治秩序;有利于巩固资产阶级统治(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有利于法国政治稳定;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3)评价: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法典》采纳了1789年的社会原则:个人自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国家世俗化、信仰自由和选择职业的自由。这就是为什么这部法典在欧洲成为法国革命的象征,不论传入什么地方,它都提供了现代社会的基本法则。
——[法]乔治·勒费弗尔《拿破仑时代》
材料二 拿破仑在其所有征服地区都贯彻法国革命的一些基本原则。他废除封建制度和农奴制,承认所有公民的平等,实施其著名的法典。„„对拿破仑来说,最致命的是他于1812年侵入俄国时所遇到的俄国各阶层人士的激烈抵抗。这种抵抗正像冰天雪地一样,造成拿破仑大军的灾难性的毁灭。从俄国冰冻的平原上开始,拿破仑的事业便一落千丈,并不可避免地在厄尔巴岛上结束了。因而,法国革命的思想意识对其创始人发生了反作用。拿破仑所“冒犯”的人民先是因“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而觉醒并充满热情,然后又在其导师背叛自己的原则时转而反对其导师。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拿破仑制定《民法典》所起的作用。(6分)(2)材料二中对拿破仑《民法典》的评价是否与材料一相矛盾?为什么?(9分)【解析】 第(1)问,“《民法典》采纳了1789年的社会原则”,以法律形式维护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民法典》通过拿破仑的对外战争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影响了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第(2)问,《民法典》传播了法国大革命的思想,但拿破仑战争具有双重性,前期反对反法同盟的干涉,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后期具有侵略性、争霸性,最终激起欧洲民族国家的反抗而失败,即使这样拿破仑《民法典》所起的作用也不能被掩盖,因此与材料一不矛盾。
【答案】(1)作用:以法律形式确立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原则;维护了大革命的成果;为发展资本主义奠定了法律基础;影响了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
(2)评价:不矛盾。
原因:《民法典》通过拿破仑的对外战争,一方面传播了法国大革命的思想(推广了法国的制度),推动了欧洲的进步;另一方面,促进了被侵略国家民族主义的发展,被侵略国家反抗拿破仑侵略,最终导致拿破仑的失败。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真正的独立,仿佛一座大厦,而政府的统一,乃是这座大厦的主要柱石„„大家应当对它抱着诚挚的、经常的和坚定不移的忠心„„尊重它的权力,服从它的法律,遵守它的措施,这些都是真正自由的基本准则所构成的义务。
——1796年华盛顿总统的“告别辞”
材料二 就国内政策而论,拿破仑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开明专制君主。„„虽然他对国家实行独裁统治,但统治效率很高。„„拿破仑这些实在的成就使他受到普遍的欢迎。虽然也 存在着渴望复辟旧制度或是认为拿破仑背叛了革命的政敌,但是大多数人则都因为他结束了骚乱和建立起了一个可信任的、强有力的政府而向他欢呼。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中“政府的统一”是指什么?华盛顿在1789年以前,曾为“政府的统一”事业做了哪些主要的努力?(7分)(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华盛顿和拿破仑在治国方略上有何相同之处?(8分)【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独立后,实行邦联制,存在很大的弊端,“政府的统一”是指美国联邦的统一。第二小问,华盛顿主持制定了1787年《联邦宪法》,确立了联邦制原则,建立一个真正的全国政府。第(2)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用人、加强财政经济管理、法制建设等角度进行归纳概括。
【答案】(1)“政府的统一”是指美国联邦的统一。努力:主持制定了1787年《联邦宪法》,确立了一个真正的全国政府。
(2)相同之处:重用人才;加强财政经济管理,建立国家银行;注重法制建设。
第二篇: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单元综合测评3新人教版选修3
单元综合测评(三)1.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一战失败,德国失去了1/8国土和1/10人口,战后又面临严重经济困难和巨额战争赔款。但德国军国主义分子并不承认自己是战争失败者(国家未被占领,社会结构未被破坏,军队也是完整地从他国撤回的),不甘心受到凡尔赛体系的制裁,德国社会上下充满对战胜国的不满情绪和仇恨心理。当时,英国张伯伦政府考虑让东欧满足德国的部分领土要求,划东欧为德国势力范围,鼓励德国东进。1938年,英、法与德、意签署《慕尼黑协议》,决定把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地区划给德国。西方大国想以此“祸水东引”,幻想德国进攻社会主义苏联,他们好坐山观虎斗,坐收渔人之利,最终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据汤重南《一战后的德国与今天的日本》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一战后至二战前世界主要国家之间的矛盾。(6分)(2)根据材料,分析德国能突破凡尔赛体系束缚的原因。(9分)【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不甘心受到凡尔赛体系的制裁,德国社会上下充满对战胜国的不满情绪和仇恨心理”“当西方大国想以此‘祸水东引’,幻想德国进攻社会主义苏联”等,概括一战后至二战前世界主要国家之间的矛盾。第(2)问,根据材料信息“德国军国主义分子并不承认自己是战争失败者,不甘心受到凡尔赛体系的制裁,德国社会上下充满对战胜国的不满情绪和仇恨心理”“鼓励德国东进”“当西方大国想以此‘祸水东引’,幻想德国进攻社会主义苏联”,结合二战前夕英国的绥靖政策等知识,分析德国能突破凡尔赛体系束缚的原因。
【答案】(1)德国与英法等战胜国之间的矛盾;英、法、德等资本主义国家与苏联之间的矛盾。
(2)战胜国对德国的制裁导致德国严重的复仇心理;未能清除德国军国主义势力及其产生的土壤;英法等国对德国的绥靖政策。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按:以下是德国外交官访问法国巴黎后向希特勒报告的备忘录)关于德国的需要问题,我向他(指法国总理)说了和向财政部长(指法国财长博内)说过的同样的话,令我吃惊的是,和博内选择一样,总理认为调整法国在中欧的政策是完全可以讨论的——自然永远要以得知德国在中欧的最后目标为条件。无论如何,他也不反对德国通过演化手段明显地扩大其在奥地利的势力。
材料二(按:以下是德国驻英大使对法外交部的报告)我今天拜会艾登(时任英外交大臣)„„他就个别问题做了如下的声明:„„他告诉了法国,对奥地利问题,意大利比英国关心得多。而且英国人民也已认识到:德奥间的更紧密的联系迟早必将到来。但他们希望避免用武力去求得解决。
——以上材料均摘自《德国外交政策文件》
(1)材料一中德国外交官向希特勒报告说法国的总理和财政部长对当时中欧的态度是什么?为什么是这种态度?它给后来法国带来了什么影响?(9分)(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英、法、意正在做什么?德、意、奥间更紧密的联系预示了什么?(6分)【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一“和博内选择一样,总理认为调整法国在中欧的政策是完全可以讨论”,可见法国意图满足德国对中欧的要求;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国在战前的一系列类似表现,是其执行绥靖政策的结果;第三小问,结合绥靖政策产生的影响回答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应注意材料二信息,从“德奥间的更紧密的联系迟早必将到来”,可见三国支持德国吞并奥地利;第二小问,“德意奥间更紧密的联系”表明三国结成了同盟,进而导致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答案】(1)态度:迎合德国在中欧的要求。原因:慑于德国法西斯的淫威,法国实施绥靖政策。
影响:二战开战后,法国沦为德国的阶下囚。
(2)正在满足德国希特勒的胃口,支持德国吞并奥地利。预示: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二战即将爆发。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利坚合众国参议院及众议院集会于国会,联合决议: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外国之中间,发生战争,或战争在进行之中,总统应宣布此项事实,宣布以后,凡以军械、军火或军备,自美国之任何地方,或其属地之任何地方,输出而运至该交战国之任何港口,或运至任何中立国港口以备转运至任一交战国,或运至任何交战国所利用之任何中立国港口者,均为违法。
——《两院联席决议案》(节录)(1935年8月31日)材料二 1941年1月,罗斯福在向国会作的咨文中提出美国的三大政策:(一)全面加强国防;(二)全面支援抵抗侵略而使战争保持在本半球之外的各地一切坚定的民族;(三)美国不能默许一个由侵略者颐指气使和绥靖主义者发起的和平,持久的和平是不能以别人的自由为代价买来的。
——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两院联席决议案出台的历史背景。(6分)(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国政府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原因。(9分)【解析】 第(1)问,根据时代背景结合美国国内和国际背景分析,国内背景来看美国经受着经济危机的冲击;国外方面来看,国际法西斯势力威胁着世界的和平,美国希望把威胁世界和平的法西斯势力引向苏联。第(2)问,要对比两则材料分析变化,原因根据时代背景分析,主要是因为法西斯主义的侵略已经威胁到美国的利益,因此美国由中立政策走向了 反对法西斯主义的道路。
【答案】(1)历史背景: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对美国的冲击;美国国内孤立主义势力占上风,实行“中立”政策;美国希望祸水东引。
(2)变化:由中立自保(或绥靖)政策转向积极援助反法西斯侵略。
原因:法西斯的侵略危害了美国的海外利益(或出于美国国家利益的需要);美国国内积极和平主义逐渐取代了孤立主义思潮;罗斯福新政使美国经济逐步复苏;国内矛盾有所缓和。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0年下半年的不列颠战役是人类战争史上首次空战,证明了战略性的大规模空袭将直接影响战争的进程,显示出制空权在现代化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并证明了防空的战略意义。由于不列颠战役的胜利,英国得以保存下来,而英国的坚持抗战,把德军拖入了致命的长期持久战,而且成为日后英美反攻欧洲大陆的跳板,使德军陷入了两面作战的困境。在不列颠战役中,德国始终抱有诱使英国媾和的幻想,在外交和政治上展开了诱降活动,军事准备明显不足,一直都没有一个比较成熟完善的方案。
——《不列颠战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不列颠战役发生的相关背景。(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不列颠战役的结果及其对二战的影响。(7分)【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中“而英国的坚持抗战德国,始终抱有诱使英国媾和的幻想,在外交和政治上展开了诱降活动”的信息并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史实从“德国希望与英国和谈以集中力量侵略苏联、法国投降、英国远征军败退回国以及丘吉尔坚持与德国作战”等角度组织答案。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由于英国的抵抗,德国未能达到逼迫英国和谈的目的角度回答结果;第二小问,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西线战事紧张的角度分析影响。
【答案】(1)背景:德国在西线不断取胜;德国希望与英国和谈以集中力量侵略苏联;法国投降;英国远征军败退回国;丘吉尔坚持与德国作战。
(2)结果:德国未能达到逼迫英国和谈的目的。影响:由于西线一直处于战争状态,德国在进攻苏联之后处于东西两线作战的不利态势;加速了德国的失败。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贷款和出租武器法案》又称《租借法》,是美国保证英国和所有被轴心势力侵略的国家予以战时援助的法案。1941年1月10日,美国政府将《租借法》草案提交国会审议,国会讨论并通过了此法。罗斯福总统于1941年3月11日签署了《租借法》。该法规定:任何国家只要总统认为其防务对美国国防至为重要,就有资格通过美国的出售、转让、交换或租借方式取得任何防御物资。
——《历史上的今天》
材料二 1941年3月,美国通过了租借法案,中国列入租借法案借贷国。美国总统罗 斯福答应中国的援助请求。明确宣布美国将无条件地全面援助英国、中国等国家„„1941年4月10日,美国总统罗斯福秘密发布命令:允许美国预备役军官和陆海军航空部队退役人员参加美国支援队。中国以优厚的价格购买了100架美国飞机„„1941年4月15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召见中国财政部长宋子文。两天后,正式通知国民政府,他已批准将首批价值250万美元的军用器材为援华租借物资„„1941年6月9日,第一批110名飞行员和150名机械师等地勤医务人员组成的美国支援队乘飞机前往中国。
——《美国〈租借法案〉与中国》
(1)美国实行租借法案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施该法案的原因。(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租借法案实施于中国的作用。(8分)【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第二小问,则要结合所学知识多角度进行分析。第(2)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分析即可。
【答案】(1)目的:维护美国国家利益。原因:①美国国内孤立主义阵营发生严重分裂;②德意日三国结成军事同盟,日本决定在亚洲实行南进计划;③罗斯福所做的巨大努力。
(2)作用:在中国抗战的相持阶段美国对中国实施了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援助,虽然根本是为了美国国家利益,把中国作为美国全球战略的一枚棋子。但增加了中国的战略物资储备,增强了抗日军事战斗力,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日胜利的信心和勇气,有利于抵抗日本的侵略,加速日本的灭亡。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1年8月9日~8月14日,罗斯福和丘吉尔举行正式会晤,其成果便是著名的《大西洋宪章》,其主要条款有八条:„„第三,两国尊重各国人民选择他们在其管辖下生活的政府形式的权利; 两国主张凡是被强制剥夺主权和自治权的民族恢复这些权利;„„第五,两国愿意在经济领域内促成一切国家之间的最充分的合作,目的在于使所有国家改善劳动标准,发展经济,享有社会安全;第六,在最终摧毁纳粹暴政以后,两国希望见到建立这样一种和平,以使一切民族得以在自己的疆界内安居乐业,保证一切地方的所有居民都可以过无所恐惧、不虞匮乏的生活;„„第八,两国相信,世界上一切国家,基于实际的和精神上的原因,必须放弃使用武力。《大西洋宪章》的这些条款宣示了英美两国战争与和平的目标,描绘了未来世界的美好蓝图。作为战后理想世界秩序的一个展望和设计,它的发布受到世界舆论的赞扬,极大地鼓舞了正在殊死抵抗纳粹、法西斯侵略奴役的各国人民。
——朱大伟《〈大西洋宪章〉构
建和平思想的价值探析》
(1)根据材料,概括《大西洋宪章》所体现的和平建设思想。(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西洋宪章》的历史影响。(8分)【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两国尊重各国人民选择他们在其管辖下生活的政府 形式的权利”可知,《大西洋宪章》所体现的和平建设思想之一是实行民族自决;根据材料信息“两国主张凡是被强制剥夺主权和自治权的民族恢复这些权利”可知,和平建设思想之二是反殖民主义;根据材料信息“两国愿意在经济领域内促成一切国家之间的最充分的合作,目的在于使所有国家改善劳动标准,发展经济,享有社会安全”可知和平建设思想之三是经济合作实现社会安全;根据材料信息“世界上一切国家,基于实际的和精神上的原因,必须放弃使用武力”可知,和平建设思想之四是和平共处思想。第(2)问根据材料信息“描绘了未来世界的美好蓝图。作为战后理想世界秩序的一个展望和设计,它的发布受到世界舆论的赞扬,极大地鼓舞了正在殊死抵抗纳粹、法西斯侵略奴役的各国人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西洋宪章》的历史影响是构建了战后世界的和平蓝图,为战后国际社会的和平发展奠定了基础;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勇气,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答案】(1)民族自决和反殖民主义思想;经济合作思想;社会安全思想;和平共处思想。
(2)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勇气,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构建了战后世界的和平蓝图,为战后国际社会的和平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三篇: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单元综合测评5新人教版选修4
单元综合测评(五)
(时间:60分钟 分值:90分)1.社会主义是一种美好的理想,又是一种人类的重要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欧洲无产阶级可以说,它的科学是由两位学者和战士创造的,他们的关系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材料二 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1)根据材料一,“两位学者和战士”指的是谁?(4分)他们所创立的科学理论是什么?(1分)(2)材料二出自哪一部历史文献?(3分)概括材料二的中心内容。(3分)(3)上述理论在哪些国家得以成功实践?试举两例说明。(4分)【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的有效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两位学者和战士”指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们所创立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或科学社会主义)。第(2)问根据材料中“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等信息可得出材料二出自《共产党宣言》。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得出材料二的中心内容是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第(3)问指出社会主义理论得以成功实践的两个典型国家(俄国、中国)即可。
【答案】(1)马克思和恩格斯。马克思主义(或科学社会主义)。
(2)文献:《共产党宣言》。中心内容: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建立无产阶级政权。(3)俄国(或苏联);中国。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费里德里希·恩格斯是马克思的亲密战友,国际工人运动的杰出领袖。他学识渊博,生活经历丰富,从青年时代起就把自己的命运同工人阶级联系到一起。他以使劳动人民摆脱各种剥削和压迫为理想,并为此奋斗一生。他在与马克思一起领导国际工人运动的同时,还参与创建和丰富革命理论的工作,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
材料二 在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承担起指导国际工人运动的重任。他说:“自从我们失掉了马克思之后,我必须代替他。”
(1)材料一中恩格斯“参与创建和丰富革命理论的工作”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后是怎样“代替他”的。(5分)(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指出马克思与恩格斯对人类历史发展的最大贡献及其依据。(6分)1 【解析】 第(1)问考查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完成的理论成果,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第(2)问考查恩格斯19世纪末的主要活动,应注意从理论研究和革命实践等方面进行归纳。第(3)问中的“最大贡献”可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地位进行判断,“依据”需要结合马克思主义的意义和作用进行思考。
【答案】(1)1844年,合著《神圣家族》;1845年,合著《德意志意识形态》;1848年,合著《共产党宣言》;1867~1894年,相继发表《资本论》第一至三卷。
(2)在理论研究方面,全面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发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在革命实践方面,指导国际工人运动和各国社会主义者,推动了第二国际的成立、建设和发展。
(3)最大贡献:发表《共产党宣言》,创立马克思主义。依据:创建了科学社会主义,使无产阶级有了自己的革命理论,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指明了方向,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新时代,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联合的行动,至少是各文明国家的联合的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
——《共产党宣言》
材料二 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就应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列宁《论欧洲联邦口号》
(1)材料一体现了马克思、恩格斯怎样的革命观点?根据材料二,说明列宁是如何在理论和实践的层面丰富发展这一观点的。(6分)(2)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材料一、二有何共同点?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发展列宁的革命理论的?(9分)【解析】 第(1)问从材料“联合的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可以分析恩格斯的观点。列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提出了一国革命胜利论,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俄国进行了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第(2)问从材料可以看出,不管是恩格斯还是列宁,都是强调革命应该在资本主义国家爆发,在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社会主义,但是毛泽东则是提出了革命分两步走的策略,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通过革命及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
【答案】(1)观点:只有各国联合,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取得胜利。理论:创造 “社会主义可以在一国首先建成”的理论。实践:列宁发动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
(2)共同点:强调必须在资本主义国家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创造性地提出革命分两步走的策略,先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再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毛泽东义利观主要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这就决定了义利观具有自身的一些特征。比如,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它更多地强调精神,以便于战胜在物质上强于我们的敌人;在国家或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上,它更多地强调个人利益服从于国家或集体的利益,以便于在国破家亡中救亡图存;等等。
——《郑州大学学报》(200年第2期)材料二 将更多地承认个人利益,满足个人的需要„„我们提倡按劳分配,承认物质利益,是要为全体人民的物质利益而奋斗。每个人都应该有他一定的物质利益,但是这绝不是提倡各人抛开国家、集体和别人,专门为自己的物质利益而奋斗,绝不是提倡各人都向“钱”看。
——1980年8月邓小平回答意大利记者
奥琳埃娜·法拉奇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概括毛泽东和邓小平的义利观。(5分)(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造成以上两种不同义利观的原因。(10分)【解析】 第(1)问,毛泽东的义利观,梳理材料找出其中的核心词“更多地强调精神”“强调个人利益服从于国家或集体的利益”,推知毛泽东强调义高于利,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据材料“更多地承认个人利益”“ 承认物质利益”“ 绝不是提倡各人抛开国家、集体和别人,专门为自己的物质利益而奋斗”可知邓小平强调个人利益,但要兼顾国家、集体利益,反对见利忘义。第(2)问,联系时代背景、特征分析原因。毛泽东的义利观形成时期,中国面临民主革命的首要任务,同时物质比较贫乏,故强调精神强调义;而邓小平时期,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建设,所以强调物质利益,同时兼顾义,从而调动劳动者积极性。
【答案】(1)毛泽东:强调义高于利,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
邓小平:更多地强调个人利益,同时兼顾国家、集体利益;反对见利忘义;鼓励勤劳致富。
(2)毛泽东的义利观形成于民族危机严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救亡图存是首要任务;邓小平的义利观形成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巨大进步的时代,经济建设、强国富民是国家的中心和首要任务。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对政治十分关心。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前,毛泽东信仰过改良主义,崇拜过康有为、梁启超,也曾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胡适、陈独秀视为楷模。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毛泽东和其他中国先进分子一道,由学习西方转向学习俄国。五四运动时期,毛泽东来到北平,努力寻找并阅读共产主义书籍,其中,《共产党宣言》等书使他在思想上树立起马克思主义信仰。1920年夏,毛泽东开始转变为共产主义者。五 四运动期间,毛泽东是湖南学生反帝爱国运动的领袖之一。为了介绍和传播新的革命思潮,湖南省学生联合会创办了《湘江评论》,毛泽东担任主编。
材料二 毛泽东在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第一次提出实事求是概念,他说:“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
——《毛泽东选集》
材料三 美国《时代》杂志1985年某一期的封面中很清楚地对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个时代的生活进行了对比:一边是游行的队伍和农民在田里插秧;另一边是忙忙碌碌的上班族,高楼大厦,汉堡包、照相机等消费品。
(1)毛泽东与同时代的先进分子走上无产阶级革命道路的历史背景是什么?(3分)(2)“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灵魂。试举出毛泽东依据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将中国革命从危机或困境中拯救出来,走上正确道路的两个典型事例。(4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邓小平时代的这些成就的取得得益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的什么决定。(3分)(4)该期杂志封面上的“CHINA Moving Away from Marx”(中国正在远离马克思)的说法对吗?请结合史实谈谈你的看法。(5分)【解析】 第(1)问根据“1920年夏,毛泽东开始转变为共产主义者”分析1920年前的国内和国际背景,国内背景从民族危机、1915年的新文化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等事件去分析,国际背景指的是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第(2)问主要指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工农武装割据和遵义会议。工农武装割据找到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指明了中国革命前进的方向。这条道路打破了以城市为中心进行武装起义夺取政权的俄国革命模式,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创举。遵义会议使红军扭转了长征初期被动挨打的局面,革命形势开始转危为安,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第(3)问考查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会总结了建国以来的经验教训,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肯定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决定健全和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第(4)问首先明确观点,然后进行论证。观点明显是错误的。邓小平理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完善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答案】(1)辛亥革命后的中国,民族灾难依然深重;新文化运动激进知识分子的影响;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分子受到启迪,看到希望;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2)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根据中国国情,开创出一条不同于“城市中心论”的,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给各地的革命斗争树立了榜样;在中国革命几 乎陷入绝境的危急关头,毛泽东在遵义会议后正确地领导和指挥红军,采取灵活的战略战术,逐渐摆脱军事上的被动局面,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表述正确即可)(3)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4)不对。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开始了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这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完善和发展。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克思说:“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自称为“第二提琴手”的恩格斯逝世后,作为第二国际的领导人之一的考茨基曾经说:“恩格斯的逝世使我们感到悲痛远远超过了马克思的逝世,因为我们觉得,恩格斯逝世后,马克思才完全逝世了。”
材料二 恩格斯反复教导各国社会主义者要独立决定本国的革命方针和策略。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也提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邓小平也曾经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国亡党。”
——《世界历史参考资料》
(1)材料一中,马克思对伟大人物是如何认识的?(7分)(2)材料二的观点体现了什么共同原则?毛泽东、邓小平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是如何实践这一原则的?(8分)【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可以得出,马克思认为“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即伟大人物的出现是一定时期历史发展的产物。第(2)问,总结恩格斯、毛泽东、邓小平的话可知其相同点都是强调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本国的实际(或者国情)相结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邓小平时期实行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答案】(1)认识:伟大人物的出现是一定时期历史发展的产物。
(2)共同原则: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本国的实际(或者国情)相结合。实践:毛泽东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邓小平实行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四篇: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单元综合测评2新人教版选修3
单元综合测评(二)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巴黎和会上,劳合·乔治对克里孟梭说:“小心点!俄国布尔什维克已经革命成功,德国的革命烈火正在熊熊燃烧,整个欧洲的反叛情绪在高涨„„别把德国逼到布尔什维克主义那边去!”
材料二 《和平大使》一书评述说:“英国的根本利益在于防止德国的崩溃,只要德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欧洲就能或多或少保持均势。”
(1)根据材料一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你认为劳合·乔治的说法是否影响到了巴黎和会的决策?请说明理由。(8分)(2)材料一、二共同体现了英国在欧洲大陆的什么政策?根据所学知识,你还能举出一些事例证明英国奉行的这一政策吗?(7分)【解析】 第(1)问,为开放型试题,首先确定一个与题干相关的观点然后找出证据进行论证即可。第(2)问,从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可以明显看出英国不主张过分削弱德国,其目的在于维护欧洲的“势力均衡”政策,最大限度地满足英国的既得利益,结合所学知识找出相关事例进行论证即可。
【答案】(1)观点一:有影响。理由:巴黎和会为防止德国出现类似于俄国革命的状况,没有满足法国严厉制裁和肢解德国的要求,德国保留了一定数量的军事力量。或观点二:没有影响。理由:巴黎和会是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在会议上制定了对德国极为苛刻的和约,为德国民族主义和复仇主义的滋生埋下了隐患。
(2)“势力均衡”政策。参与签署《洛迦诺公约》,提高了德国政治地位;参与签署多边《非战公约》,粉碎了法国构建法美双边《非战公约》的企图,削弱了法国的影响力。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巴黎和会上,法国以最明确的方式提出两点要求:第一,阿尔萨斯必须归还我们,但归还是不应该像根据1815年条约那样分割得支离破碎,应按照1790年前的边界归还我们。这样,我们将在地理上以及矿藏上拥有萨尔盆地。第二,法国政府希望看到莱茵河以西的领土和德意志帝国分开,并成立一个类似缓冲国的国家。
材料二 在巴黎和会上,美国主张吸收世界各国包括战败的德国加入国际联盟;联盟各会员国应保证“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如果发生领土争端,国联有权干预;国联应负责处理战败国的殖民地。
——王绳祖《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一战后法国和美国对德政策的区别,并分别指出原因。(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巴黎和会无法实现真正和平的原因。(6分)1 【解析】 第(1)问,法国对德国政策根据材料一中“法国以最明确的方式提出要求”说明是严厉制裁德国和肢解德国,原因从法德之间矛盾的角度组织答案;对美国政策根据材料二中“美国主张吸收世界各国包括战败的德国加入国际联盟”角度概括回答,原因从称霸世界角度回答。第(2)问,根据所学知识从国家之间矛盾重重、国联缺乏权威信以及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导致战争的因素进行分析作答。
【答案】(1)法国:严厉制裁德国和肢解德国。主要原因有普法战争的宿仇;防止德国东山再起和企图独霸欧洲。主张吸收德国加入联盟。美国:在联盟内部利用德国对抗英法;控制联盟干预世界事务,称霸世界。
(2)国家之间矛盾重重;国联缺乏权威信;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导致战争的因素。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威尔逊离开华盛顿时,他在全世界享有历史上无与伦比的威望和道德影响,他那勇敢而有分寸的讲话,在欧洲人民听起来,远远超过他们自己政治家的声音„„幻灭是如此彻底,以致那些最抱有希望的人几乎不敢谈了。他们问那些从巴黎回来的人,这会是真的吗?和约真的像看起来那么坏吗?总统碰到什么事情了?是什么弱点和不幸,造成这样一件令人惊奇的、意料不到的出卖呢?
——凯恩斯《和约的经济后果》
材料二 处于外交生涯顶峰的威尔逊,乐于得到这个缔造战后世界和平的机会„„威尔逊要求公正和平的口号,同样得到了无数外国人的支持。于是总统带着和平使者的美名前往。„„这变成了一出个人的悲剧;威尔逊精心缝制的神圣的和平外衣,被欧洲那些固执的领导人,持批评态度的参议员们和他自己的一些心怀不满的顾问们从他的身上剥下来。
——《美国外交政策史》
(1)根据材料一,判断威尔逊为什么要离开华盛顿?为什么当时他享有无与伦比的威望?(5分)(2)“威尔逊精心缝制的神圣的和平外衣”指的是什么?“欧洲那些固执的领导人”指的是谁?(5分)(3)根据所提供的材料,判断“幻灭是如此彻底”的含义。(5分)【解析】 第(1)问,每一小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组织答案。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威尔逊和平计划的特点以及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目的分析;第二小问,注意回答巴黎和会的主要国家的领导人即可。第(3)问,结合美国的计划没有实现的原因组织答案。
【答案】(1)原因:赴法国参加巴黎和会。原因:美国参战使德国战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美国经济实力雄厚,欧洲的重建对美国寄予厚望。
(2)外衣:指威尔逊提出被称为“世界和平纲领”的“十四点原则”。
领导人:指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等(或出席巴黎和会的英法政要)。(3)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企图通过建立国联来控制他国,以实现称霸世界的野 心。结果由于英法反对,美国未能达到最初的目的,故美国资产阶级对此表示失望。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119条 德国将其海外属地所有之权利及所有权名义放弃,以予主要协约国及参战各国。
——《凡尔赛和约》
材料二
第22条 „„(二)实现此项原则之最妥善途径,莫如将此种人民之管理,委诸资源上、经济上或地理上足以承担此责任且乐于加以接受之各先进国,该国即以受委任统治之资格,为联盟施行此项管理。
——《国际联盟盟约》
材料三
所谓分配殖民地委任统治权,就是分配被委任去盗窃和抢劫的权利,分配地球上一小撮人对多数人进行剥削的权利。
——《列宁全集》
材料四
第一条 除中国外,缔约各国协定:(一)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 „„
(四)不得因中国状况,乘机营谋特别权利,而减少友邦人民之权利,并不得奖许有害友邦安全之举动。
——《九国公约》
(1)材料一是对什么方面问题的规定?其性质如何?(4分)(2)材料三中“一小撮人”具体指哪些国家?其中在中国获益最大的是哪国?具体情况怎样?(2分)(3)根据材料二回答,材料三“对多数人进行剥削”为什么成为一种“权利”?(2分)(4)材料四“不得因中国状况,乘机营谋特别权利”具体指什么?“友邦人民”主要指哪国?为什么做出这样的规定?(5分)(5)材料四“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的实质是什么?(2分)【解析】 本题考查阅读材料、提取信息、调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通过材料考查对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分赃性的理解。解答此题要结合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内容及本题材料逐问回答即可。
【答案】(1)关于处置德国殖民地的规定。性质:帝国主义分赃性质。(2)英、法、日。日本。合法地获取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及胶州湾租借地。
(3)英法等国被认为有能力且愿意承担责任,国联盟约的规定使它们的侵略行为披上了合法的外衣。
(4)指日本趁一战之机迅速攫取在华的各种权利。美国。日本通过上述条约,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利益得到巩固,威胁到了美国的利益。(5)反对一国独霸,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把巴黎和会比作一场战争,那么打得最英勇的是法国,输得最惨的是美国,而英国占到的便宜最多。法国人坚持要求德国赔偿所有的战争费用,而且还要把德国四分五裂、切成碎片。威尔逊总统提出的“十四点原则”被英国和法国当作一个笑话。克里孟梭抱怨,上帝也不过只有“十诫”,威尔逊居然搞出来“十四点”。劳合·乔治说,威尔逊以为自己是个传教士,到欧洲来解放异教徒了。克里孟梭和劳合·乔治之间也有矛盾,但这并不妨碍他们联手愚弄威尔逊总统。他们明白,只要威胁不加入威尔逊心爱的“国联”,美国就会让步。威尔逊一步一步地后退,但却仍然梦想着,只要国联成立,就能扳回一局。
材料二 恰如凯恩斯所预言,一战结束后不到30年,又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巴尔干地区的人民至今还没有忘记,巴尔干战争、伊拉克战争、希腊和土耳其的矛盾、阿拉伯和以色列的矛盾,这些全部都是从巴黎和约的瓶子里释放出来的魔鬼。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何帆《凯恩斯在191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说巴黎和会“打得最英勇的是法国,输得最惨的是美国,而英国占到的便宜最多”?(7分)(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材料二的核心观点。(8分)【解析】 第(1)问,巴黎和会上各国为了自己的利益进行了激烈的争斗,法国与德国的矛盾很深,想着肢解德国,主张严厉的制裁,但是美国和英国不愿意法国在欧洲的过分强大,反对肢解德国;英国奉行实力均衡的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美国试图主导世界,但是没有成功。第(2)问,首先要分析材料二的核心观点是什么,从材料“这些全部都是从巴黎和约的瓶子里释放出来的魔鬼”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巴黎和会的不公正导致了以后的多次战争。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可以结合巴黎和会后的事实进行分析。
【答案】(1)在巴黎和会上,法国要求最大限度地削弱乃至肢解德国,但无果而终;美国企图凭借经济实力建立国际联盟,攫取战后世界领导权,但事与愿违;英国奉行“势力均衡”政策,既要削弱德国,又要遏制法国称霸,以维护自身利益,最终实现了意图。
(2)材料二的观点:巴黎和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地区冲突的历史根源。评述:此观点有一定道理。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形成的凡尔赛体系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但不能长久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战胜国主要考虑削弱战败国和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利益,没有按照民族自决的原则做出安排,给以后巴尔干地区以及中东地区的冲突埋下了祸根。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德国的赔偿问题是巴黎和会后悬而未决的国际问题之一。协约国各成员国连恢复自身经济的各项计划也想依赖德国的赔偿。美国虽是战胜国之一,其领土未遭战火破坏,德国的赔偿也没有美国的份额,但美国对赔偿问题却十分关心。美国支持英法向德国索取赔 偿,但反对向德国勒索高额赔偿,不赞成法国控制赔偿委员会,随意对德国进行制裁。
——刘陵、洪育沂《国际关系史简编》
材料二 为解决因德国的赔款问题而引发的鲁尔危机,1924年4月,以美国银行家道威斯为主席的专家委员会提出了解决德国赔偿问题的方案,史称《道威斯计划》。该计划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由美英等国给予德国贷款,以帮助它平衡预算,稳定货币。
二、德国必须恢复经济统一,任何外国组织均不得妨碍德国经济的发展。„„
五、德国必须以其最大能力按期支付赔偿。今后如遇德国不履行赔偿义务时,关于制裁德国的决定,应由赔偿委员会一致通过等等。
——刘陵、洪育沂《国际关系史简编》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美国插手德国赔偿问题的主要原因。(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协约国对德政策发生的变化。简析《道威斯计划》实施所产生的影响。(9分)【解析】 第(1)问,美国插手德国赔款问题的原因,结合相关知识,可知此时美国为最大的债权国,其插手德国赔款问题,有利于收回借款;其次此时仍然是英法主导世界秩序,以德国赔款为切入点,美国可以插手欧洲事务。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可知由先前的尽可能多的削弱德国,到配合德国经济复苏,并将其与赔款结合起来;第二小问,简析道威斯计划的影响,可从相关方,如法国、美国、德国、欧洲等角度分析其影响;法国在德国赔款问题上受到打击;美国借此参与了欧洲事务,加大了对欧洲影响;欧洲大陆继续保持均势;有利于德国复兴。
【答案】(1)原因:同意德国支付适度赔偿,有助于美国收回战时贷款;寻求通过控制德国,插手欧洲事务。
(2)变化:从单纯索要赔款、主张严厉惩罚德国到提供贷款支持德国经济复兴,并获得赔款相结合。
影响:打击了法国在欧洲的扩张野心;有利于美国大量资本流入德国,加强了它对欧洲的影响;有利于欧洲“均势”;促进德国经济的复兴,为其重新成为欧洲大国创造了物质条件。(任答三点即可)
第五篇: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单元综合测评1新人教版选修4
单元综合测评(一)
(时间:60分钟 分值:90分)1.对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皇帝究竟如何评价?直到今天,这仍然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太史公曰: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痊,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强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而阿意兴功,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
——《史记·蒙恬列传》
材料二 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如古北、喜峰口一带,朕皆巡阅,概多损坏,今欲修之,兴工劳役,岂能无害百姓?
——《清圣祖实录》
材料三 始皇虽无道,而长城之有功于后世,实与大禹之治水等。由今观之,倘无长城之捍卫,则中国之亡于北狄,不待宋明而在楚汉时代矣。„„而当时之筑长城者,只为保其一姓之私、子孙帝皇万世之业耳,而未尝知其收效之广且远也。
——孙中山《建国方略》
(1)据材料一、二,概括司马迁和康熙帝批评秦始皇修筑长城所持的共同理由及其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康熙帝是如何处理与蒙古族关系、解决北方边疆问题的?(6分)(2)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对秦始皇的评价,并结合时代背景回答其目的。(6分)(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认识历史评价需要注意哪些因素?(3分)【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中共同理由注意对比材料一二,获取有效信息来归纳,从材料一中“不以此时强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和材料二中“今欲修之,兴工劳役,岂能无害百姓”的信息,可以看出司马迁和康熙帝反对修长城的理由在于不注重民生,不体恤百姓;其目的从他们的阶级立场来分析,可知是缓和社会矛盾,维护封建统治;第二小问联系所学知识作答即可。第(2)问的第一小问从材料三中“而长城之有功于后世,实与大禹之治水等”“倘无长城之捍卫,则中国之亡于北狄,不待宋明而在楚汉时代矣”可以看出孙中山认为修筑长城有助于稳定北方边防;从“始皇虽无道”“只为保其一姓之私、子孙帝皇万世之业耳,而未尝知其收效之广且远也”的信息可以看出孙中山否定其暴政和专制。第二小问,联系孙中山所处的时代,从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以及孙中山资产阶级的阶级属性来分析即可。第(3)问,从材料三中孙中山对长城的认识可知,还要关注评价者的身份及主观目的;另外还要注意坚持辩证的观点。
【答案】(1)共同理由:忽视德政,不顾及民生。目的:缓和矛盾,维护封建统治。1 解决办法:平定噶尔丹叛乱;多伦会盟;实行盟旗制度;通婚联姻。(写出任意两点即可)(2)评价:肯定修筑长城有助于稳定北方边防;否定其暴政、专制。目的:强化民族危亡意识,鼓吹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3)论从史出;注意甄别材料,关注评价者的身份及主观目的;注意人物行为的主观目的与客观结果。
2.(2016·盐城高二模拟)唐太宗是我国古代封建盛世时的杰出政治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贞观二年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
——(唐)吴兢《贞观政要》卷八《务农》
材料二 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资治通鉴》卷一九二,唐记八
材料三 夫圣代之君,存乎节俭。富贵广大,守之以约;睿智聪明,守之以愚。不以身尊而骄人,不以德厚而矜物。茅茨不剪,采椽不斫,舟车不饬,衣服无文,士阶不崇,大义不和,非憎荣而恶味,乃处薄而行俭。故风淳俗朴,比屋可封,此节俭之德也。
——《帝范·崇俭篇》
(1)据材料一,唐太宗认为国家和农业的根本分别是什么?为不失国之本、农之本,他主要采取了什么政策?(6分)(2)材料二中,“上”认为“止盗”的根本出路是什么?据材料三,分析唐太宗强调“节俭之德”的根本目的。(7分)(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指出唐太宗个人与“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内在关系。(2分)【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从材料一中“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以不失时为本”的信息来概括答案;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唐太宗休养生息政策回答。第(2)问的第一小问从材料二中“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的信息来归结答案;第二小问从维护统治角度思考作答。第(3)问结合材料从唐太宗统治策略以及个人品质等推动“贞观之治”局面出现角度思考作答。
【答案】(1)根本:民为国之本;不失时为农之本; 政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2)出路: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目的:维护封建专制统治。(3)关系:唐太宗励精图治,具有很强的自我反省能力,成为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范,推动了“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
3.(2016·无锡高二期末)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界历史上,开创庞大帝国的帝王之中,排名没有比得上秦始皇的,因为无论是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国的居鲁士、古马其顿帝国的亚历山大大帝、还是古罗马帝国的凯撒,他们的帝国早已不存在了,对世界的影响远无法与秦始皇相比。其实,即使他们在位时,其对帝国统一性的重组也远远小于秦始皇。
——《影响世界的100帝王排行榜》
材料二 “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大凡府州八百五十六,号为羁縻云。”
——《新唐书·地理志》
材料三 康熙二十七年五月,在商讨与沙俄谈判方针时,索额图提出:“„„雅克萨系我达呼儿总管倍勒儿故墟„„黑龙江上下,及通此江一河一溪皆属我地,不可弃之于鄂罗斯。”„„康熙二十八年四月„„根据出发前康熙帝的指示,与沙俄代表艰苦谈判,终于签订了以格尔必齐河和额尔古纳河,以及沿大兴安岭(即外兴安岭)为两国边界为主要内容的《尼布楚条约》。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对帝国统一性的重组”的措施。(6分)(2)据材料二,概括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做法。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简要评价。(4分)(3)据材料三,阐述《尼布楚条约》在维护国家统一方面所起的作用。(2分)(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秦始皇、唐太宗和康熙帝的历史地位。(3分)【解析】 第(1)问抓住设问关键词“帝国统一性”,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三个角度思考。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不难归纳;第二小问考查调动与运用所学知识能力,处理民族关系最终是为了维护专制统治,同时有利于民族事务的解决和多民族国家的构建,即可得出开明的民族政策,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形成中华文明多元化局面。第(3)问根据材料三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第(4)问抓住本题主题“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作答即可。
【答案】(1)措施: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车轨交通,推行法家思想或者焚书坑儒。(任答三点即可)(2)做法:坚持民族平等;武力与怀柔并用;重用少数民族首领;实行羁縻府州制度。评价:开明的民族政策,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形成中华文明多元化局面。(3)作用: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4)地位:秦始皇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开创者;唐太宗是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康熙帝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
4.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在进行有关“历史人物排名榜”活动时,就自己所学的知识对古代几个帝王展开了讨论。请你一起参与他们的讨论:
(1)小张认为秦始皇南征越族,不仅给越族人民带来痛苦,也给秦朝人民带来沉重的负担,应该予以完全否定,你同意小张的观点吗?(1分)请说明理由。(4分)(2)小李对唐太宗很感兴趣,准备写一篇小论文。他拟定了其中的一个小标题——特别重视吸取历史教训的皇帝。沿着这一思路(句式),请你帮助他再列三个小标题,并分别举一个例子加以说明。(6分)(3)小王纵观历史发现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请问康熙帝为巩固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对西藏和蒙古采取了哪些措施?(2分)而康熙帝在捍卫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中遇到了新问题。这个新问题指什么?请举一例加以说明。(2分)【解析】 第(1)问,可以运用判断历史进步的标准是以生产力标准这一原理直接回答这一观点是错误的,然后再联系秦始皇统一的积极影响回答即可。第(2)问,结合教材内容中有关唐太宗的相关事实进行归纳概括和事实论证即可。第(3)问结合教材中康熙帝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的措施直接回答即可,新问题是指时代背景的变化即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而康熙帝未能顺应历史潮流和发展趋势,根据这一思想举出一具体事例即可。
【答案】(1)观点:不同意。
理由:南征越族尽管给人民带来负担和痛苦,但进一步扩大了秦的疆域,有利于越族地区的开发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2)“特别善于用人的皇帝”:选官不拘一格,任用魏征,用人扬长避短,任用房玄龄等。
“特别善于纳谏的皇帝”:魏征进谏200多次,成为太宗的一面镜子。
“特别善于处理民族关系的皇帝”:文成公主入藏(和亲政策),促进民族融合等。(3)措施:平定噶尔丹叛乱;尊重喇嘛教;在多伦与蒙古首领会盟等。(任意两点即可)问题:外敌入侵,如沙俄入侵中国东北或西方资本主义兴起。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百姓)康定,利则长久。
——《金石萃编·秦峄山刻石》 材料二 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
——《新唐书》
材料三 遣侍郎苏拜至福建,与督抚及琅议善后事。有言宜迁其(台湾)人、弃其地者,施琅疏言:“若弃其地、迁其人„„此地原为红毛(荷兰人)所有,乘隙复踞,必窃窥内地,蛊惑人心„„沿海诸省,断难妄然无虑。„„台湾虽在外岛,关四省要害,断不可弃。并绘图以进。”„„上召询廷臣,大学士李奏应如琅请。寻苏拜等疏亦用琅议,并设县三,府一,巡道一,上命允行。
——《清史稿》
(1)材料一反映了秦始皇的什么主要功绩?(2分)(2)材料二反映了唐太宗时期在突厥地区实行怎样的制度?试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做法作简要评价。(4分)(3)根据材料三,指出康熙帝在听取大臣们的建议后,对台湾地区实行的措施及原因。(6分)(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三位古代政治家共同的历史贡献。(3分)【解析】 第(1)问,秦始皇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结束了以往分裂割据的局面。第(2)问,唐朝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州县,由少数民族首领任都督、刺史,这显然有利于民族团结,从而有利于社会安定。第(3)问,考查清朝对台湾的管辖。大臣施琅认为,台湾地理位置重要,需加强对台湾的管辖,康熙在台湾设立政府机构,使台湾重新统一于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第(4)问,三位古代政治家本身就属于统治阶层,当然其目的都是为了维护统治,他们加强对边疆的控制,有利于巩固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答案】(1)结束分裂局面,建立统一国家。
(2)设置羁縻府州且任用当地首领为都督、刺史,并世袭。这是一种开明的民族团结政策,促成了“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
(3)措施:决定在台湾设立统治机构,使台湾重新统一于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原因:台湾国防地理位置重要,关系到东南沿海的安全与稳定。
(4)为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出了贡献。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於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皆阬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史记》
材料二 贞观二年,诏停周公为先圣,始立孔子庙堂于国学,稽式旧典,以仲尼为先圣,颜子为先师,两边俎豆干戚之容,始备于兹矣。是岁大收天下儒士,赐帛给传,令诣京师,擢以不次,布在廊庙者甚众。
——《贞观政要·崇儒学》
材料三(康熙二十三年)十一月幸曲阜,诣先师庙,行三跪九拜之礼。
——《东华录》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位帝王对儒学的态度与措施。(9分)(2)如何认识三位帝王对儒学态度的差异?(6分)【解析】 第(1)问,从材料一中“皆阬之咸阳”的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打压儒学,焚书坑儒;从材料二中“诏停周公为先圣,始立孔子庙堂于国学,稽式旧典,以仲尼为先圣,颜子为先师”的信息可知,唐太宗崇儒尊孔,措施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完善科举制,大收天下儒士;从材料三中“诣先师庙,行三跪九拜之礼”的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康熙帝崇尚儒家文化,祭拜孔子,恢复开科取士。第(2)问,认识可从儒学本身以及统治者的态度两个方面来分析,从儒学自身来看,秦代打压儒学,是在于儒学不能与时俱进,在秦代更多体现保守一面;唐代、清代之所以尊崇儒学,是在于儒学经过自我调整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其次,从统治者的角度来看,不论是秦代打压,还是唐代和清代对儒学的尊崇,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巩固封建君主专制。
【答案】(1)秦始皇:打压儒学,焚书坑儒; 唐太宗:主张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制;
康熙帝:崇尚儒家文化,亲自祭拜孔子,恢复开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
(2)认识:儒学在秦代更多体现保守一面,在唐代、清代则经过自我调整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所以统治者对其态度不同;无论统治者对儒学态度如何,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巩固封建君主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