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单元综合测评7新人教版必修2
单元综合测评(七)
(时间:45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十月革命后,苏俄面临着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为了巩固政权,苏俄采取了非常措施。这些非常措施被称为()A.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政策 【答案】 B 2.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规定:“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即绝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易„„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粮食。”这一措施实行于()
【导学号:14330165】
A.1917年十月革命时期 B.苏维埃俄国内战时期 C.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 D.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
【解析】 题干材料内容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它实施于1918年到1921年,这个时期正是苏俄在十月革命后的内战时期,所以B项正确。
【答案】 B 3.十月革命后某一时期列宁说:“和社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是祸害。但和中世纪制度、小生产与小生产者散漫性联系着的官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则是幸福„„”列宁旨在()A.说明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更优越 B.认为建立资本主义是一种进步 C.论述俄国建立社会主义的必要性 D.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答案】 D 4.骆晓会教授在《陈独秀对苏俄革命和建设模式的反思与批判》中谈道:“陈独秀始终是一个社会主义者,他的目标或他主张的‘先发展资本主义’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这是他吸收了列宁的„„思想„„”这一“思想”是指()
【导学号:14330166】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国家工业化政策
B.新经济政策 D.农业集体化政策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社会主义工业化政策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国家暂 1 时无力经营的中小企业,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故选B项。A、C、D三项均无法体现“发展资本主义”,排除。
【答案】 B 5.列宁说:“政治事态总是非常错综复杂的。它好比一条链子,你要抓住整条链子,就必须抓住主要环节。”他认为1921年的主要环节是实行有秩序的退却。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措施是()A.实行大中小企业全部国有化 B.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C.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D.扩大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解析】 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1921年3月,苏俄开始推行新经济政策,“实行有秩序的退却”,部分恢复发展资本主义,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经济条件,故B项正确。
【答案】 B 6.列宁指出:“为什么不是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而是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呢?因为要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就需要有粮食和燃料。从整个国家经济的角度来看,现在最大的‘阻碍’正是这方面引起的。”这段材料反思的是()A.余粮收集制的缺陷 B.固定粮食税的不足 C.集体农庄体制的弊端 D.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失误
【解析】 由“列宁指出”“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可知农民被剥夺得厉害,应该是余粮收集制造成的危害,故选A项。
【答案】 A 7.关于下列图中两项水利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田纳西水利工程
第聂伯河水电站
A.都为应对经济危机增加就业而兴建 B.都由国家投资和组织修建的公共工程 C.都是专制集权政治的产物 D.是美苏两国工业化的重要成就
【解析】 苏联水利工程是五年计划的成就,与应对经济危机无关,故A项错误;两项 水利工程都是国家投资和组织修建的公共工程,故B项正确;当时美国实行的是民主政治,故C项错误;美国水利工程是以工代赈的重要成就,此前美国已经实现了工业化,故D项错误。
【答案】 B 8.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潭中而不能自拔”。这里“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潭中而不能自拔”的主要含义是()
【导学号:14330168】
A.农业上大规模种玉米 B.一味发展重工业 C.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 D.未突破旧有的经济发展模式
【解析】 “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是指赫鲁晓夫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潭之中”是指赫鲁晓夫改革,未能从根本上冲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答案】 D 9.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是一个勇于否定过去而又不能彻底摈弃历史遗产的人物。”李鸿章曾自嘲为“大清朝这座破屋的裱糊匠”。这表明赫鲁晓夫改革与中国的洋务运动相同的局限在于()A.缺乏勇于改革的精神 B.未推动社会发展进程 C.面临必然失败的命运 D.没有彻底改变旧体制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改革仅仅是对原有模式进行小修小补,没有从根本上消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李鸿章属于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在不改变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王朝统治。由此可见,两者的局限性在于都没有彻底改变原有旧体制。
【答案】 D 10.戈尔巴乔夫在其著作《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中说:“赫鲁晓夫留下的主要东西就是使斯大林主义失掉了声誉„„这是改革得以开始的前提和条件之一。因此,我承认,改革是同赫鲁晓夫所做的事有一定联系的。”这说明()
【导学号:14330169】
A.二者的改革意图有相似之处 B.二者改革都突破了苏联的关键问题 C.后者改革是深化前者的改革 D.后者对前者的改革措施加以了模仿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赫鲁晓夫改革都没有突破苏联的关键问题。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对政治领域进行改革,赫鲁晓夫是对经济领域改革,二者改革的领域是不同的,所以“后者改革是深化前者的改革、后者对前者的改革措施加以了模仿”的说法是错误的。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赫鲁晓夫改革的意图都是想改变斯大林模式,故选A项。
【答案】 A 11.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最大的不同点是()A.经济体制改革 C.政治体制改革
B.文化制度改革 D.福利制度改革
【解析】 戈尔巴乔夫改革一开始是对经济领域进行改革,但是后来转向了政治领域,而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C项。
【答案】 C 12.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给苏联经济造成的困难,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到戈尔巴乔夫都进行了经济改革,他们改革的共同点是()
【导学号:14330170】
A.优先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 B.发展重工业以进行军备竞赛 C.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个体经济 D.力图缓解计划经济造成的弊端
【解析】 A项是赫鲁晓夫的做法,排除;B项是勃列日涅夫的做法,排除;C项是戈尔巴乔夫的做法,排除;三大改革都力图缓解计划经济造成的弊端,故选D项。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8分,第14题24分,共52分)13.由于时代和国情的不同,各国走上了不同的经济发展道路,创造了不同的发展模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凯歌悲壮》里,把苏俄(联)的历史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和战后年代。他认为1921~1927年是苏俄(联)历史上的“退却年代”,20世纪30年代是苏联历史上的“剥夺年代”。
1934年,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到苏联访问之后写下了《莫斯科日记》,书中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丝毫不怀疑,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的。”
材料二
他是一个精明的统治者,在驾驭政府与时代方面有无与伦比的胆略和才能,又由于他在内政方面的巨大建树和在与法西斯斗争中的不朽功绩,而被世人公认为同华盛顿、林肯相比肩的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是他,把美国人民从苦难和经济大萧条中拯救出来,扩大了中央政府的权力,首创干预经济生活的先例。
材料三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中国领导层看来,中国1977年全年的农业成就是不能满足本国需要的,其失误„„在于农民缺乏努力工作和发挥积极性的动力。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
——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材料一中的“退却年代”是指什么?你如何理解罗曼·罗兰所说苏联30年代“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8分)(2)材料二中的“他”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突出贡献是什么?请用全球史观评价他的贡献。(8分)(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三中前一种“组织方式”弊端的主要表现。以后一种“组织方式”为开端,我国的经济体制做出了怎样的政策调整?(12分)【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退却年代”是指实行新经济政策,部分恢复发展资本主义;第二小问即回答斯大林模式下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第(2)问,第一小问,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第二小问从全球史观角度看,他对当时欧洲其他国家以及二战后欧洲国家经济的恢复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第(3)问,第一小问,分析计划经济模式在所有制、管理体制、分配制度方面的弊端;第二小问,1992年确立改革目标,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答案】(1)“退却年代”:指新经济政策。理解:在苏联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牺牲农民的利益太多。
(2)贡献: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评价:为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推行国家垄断主义。
(3)表现:“一大二公”,生产资料高度公有化;分配上实行平均主义;经营管理上高度集中(答出其中两点即可)。调整: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14.在现代化的历程中,农业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是工业化、城市化的基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鉴于农产品价格低下和农民购买力猛降构成了大萧条的原因之一,罗斯福一上任就拟定一个农业法案。它旨在恢复农业购买力、减少农产品过剩。从结果上看,它则使农民的经济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国家用补贴等重要杠杆来直接调控农业生产和提高农民购买力。这在美国历史上破天荒的,它严重修改了所谓“自由企业制度”及其运行方式,对挽救资本主义农业起到了重要作用。
——《罗斯福传》
材料二 赫鲁晓夫上台时苏联的农业问题十分尖锐。赫鲁晓夫执政后首先改革农业计划制度。赫鲁晓夫指出绝不需要中央给集体农庄布置播种面积,规定牲畜的头数。为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赫鲁晓夫还在农产品采购制度方面进行了调整。„„在1953年的九月全会上,赫鲁晓夫提出要种植玉米。
——《苏联真相》
材料三 在80年代初期的中国领导层看来,70年代农业成就不能满足本国需要,其失误在于计划不周和管理不力,在于农民缺乏努力工作和发挥积极性的动力。邓小平及其同僚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市场力量在农村地区的作用也进一步扩大。从一开始,就多数农产品而言,新兴的市场便已存在,并被允许获得更大的发展。„„1985年,经过连续三次创纪录的丰收。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为挽救美国农业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你怎样理解罗斯福的措施“严重修改了所谓‘自由企业制度’及其运行方式”?(8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赫鲁晓夫执政后是如何进行农业改革的?(6分)(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农业改革的举措呈现什么特征?(6分)(4)上述有关农业的改革有成功、有失败,给我们留下了哪些启示?(4分)【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由“罗斯福一上任就拟定一个农业法案”可以概括出颁布农业法案;由“国家用补贴等重要杠杆来直接调控农业生产和提高农民购买力”可以概括出补贴农业;由“它旨在恢复农业购买力、减少农产品过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减耕减产。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放弃了自由放任,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第(2)问由“赫鲁晓夫指出绝不需要中央给集体农庄布置播种面积,规定牲畜的头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概括出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由“为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赫鲁晓夫还在农产品采购制度方面进行了调整”可概括出调整农产品采购制度;由“在1953年的九月全会上,赫鲁晓夫提出要种植玉米”可概括出种植玉米。第(3)问由“邓小平及其同僚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市场力量在农村地区的作用也进一步扩大”可以概括出改革旧体制(改变组织方式);由“从一开始,就多数农产品而言,新兴的市场便已存在,并被允许获得更大的发展”可以概括出发挥市场作用。第(4)问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措施:减耕减产;补贴农业;颁布农业法案。理解:国家干预(或直接调控)。
(2)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调整农产品采购制度;种植玉米。(3)改革旧体制(改变组织方式);发挥市场作用。
(4)改革要适合国情;遵循经济发展规律;要减轻农民负担等(任答两点)。
第二篇: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单元综合测评7新人教版选修1
单元综合测评(七)
(时间:60分钟 分值:90分)1.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一次承上启下的改革,也是世界历史近代化的途径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政府寻求平衡地主和农奴的利益,但是解放条款上的种种平衡措施令大多数农民不满意。„„农奴获得了自由,并有机会成为土地所有者。但是农民没有获得什么政治权利,还不得不为所获得的土地交纳赎金。很多失望的农民认为,统治者是在强迫他们为本来就是他们的土地付钱。„„解放农奴几乎没有带来农业产量的增加。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二 农奴解放使得俄国向资本主义经济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一些贵族和具有进取心的农民开始尝试现代化农业,种植新的作物,还有更多农民发现离开村社来到迅速发展的工业化城市,谋生会更为容易。„„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俄国的农产品产量有了极大提升„„在1880年至1914年间的大部分时候,俄国都是最大的食品出口国。
——弗兰克·萨克雷、约翰·芬德林
《世界大历史:1799~1900》
(1)根据材料一,概括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说明改革措施令农民失望的原因。(7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农奴制改革对俄国社会产生的影响。(6分)(3)在农奴解放对农民和国家的影响上,历史学家观点不一。综合上述材料,谈谈科学评价重大历史改革的方法。(2分)【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农奴获得了自由,并有机会成为土地所有者”来概括作答;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一中“但是农民没有获得什么政治权利,还不得不为所获得的土地交纳赎金”“强迫他们为本来就是他们的土地付钱”等信息回答即可。第(2)问根据材料二中“使得俄国向资本主义经济迈出了坚定的一步”“开始尝试现代化农业”“更多农民发现离开村社来到迅速发展的工业化城市,谋生会更为容易”“俄国的农产品产量有了极大提升”“俄国都是最大的食品出口国”来概括作答即可。第(3)问,材料一指出了改革的消极影响、材料二指出了改革的积极影响,都体现了论从史出,但不够全面,由此概括提炼出科学评价改革的方法即可。
【答案】(1)内容: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原因:农民没有获得相应的政治权利;农民需要额外支付土地赎金。
(2)影响:促进了农业现代化;扩大了自由劳动力的来源,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农产品产量大幅提升,成为最大粮食出口国;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3)方法:实事求是;全面辩证地分析。
2.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61年2月19日,经过漫长而迟缓的准备,农奴制被正式废除。农奴们大声朗读沙皇的声明,宣告他们成为自由公民。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至少在原则上,农奴们突然获得了自由,这是几个世纪以来封建制度一直拒绝给予他们的权利:包括拥有私有财产的权利、自由安排工作的权利,享有正当程序而公正的司法权。这些主要是象征性的公民权利。在当时的社会,沙皇做出改革的决定,更多是为了保持俄国的地位,却并不鼓励创造一种西方模式的国民社会。
——安东尼奥·萨洛莫尼《列宁与俄国革命》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沙皇改革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沙皇改革“为了保持俄国的地位,却并不鼓励创造一种西方模式的国民社会”。(9分)【解析】 第(1)问,沙皇改革发生在1861年,原因主要是农奴制的落后和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第(2)问,说明观点必须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为了保持俄国的地位”指的是废除农奴制,使俄国资本主义得到发展,维护俄国的大国地位;“不鼓励创造一种西方模式的国民社会”指政治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农民没有得到真正的公民权。据以上论述组织答案即可。
【答案】(1)农奴制阻碍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激化了国内矛盾。(2)废除了农奴制,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维护了俄国的大国地位。
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维护沙皇专制统治);农民没有得到真正的公民权利。
3.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方的工业革命虽然一方面为俄国提供了效仿的实例,但另一方面也给更多的传统部门的结构化调整带来巨大的阻力。西方城市的发展和繁荣,使得它们对于俄国的木材、大麻、油脂(后来逐渐发展到谷物)的需求水平不断提高。然而生产这些出口货物是不需要新技术的,而且也不必要改变现有的劳动体系。„„摆在眼前的这种诱惑令俄国在陈旧的经济体制中故步自封——它要应对传统制度下因为需求的增加而带来的新机会,它要继续保持农奴制和农业的优势,它不会冒险进行根本的内部转变。
——彼得·斯特恩斯《俄国的工业革命》
(1)根据材料,分析导致俄国工业革命缓慢的因素。(6分)(2)促使19世纪中期俄国“进行根本的内部转变”的直接因素是什么?应如何评价这一“根本的内部转变”?(9分)【解析】 第(1)问根据“西方城市的发展和繁荣,使得它们对于俄国的木材、大麻、油脂(后来逐渐发展到谷物)的需求水平不断提高”“摆在眼前的这种诱惑令俄国„„要继续保持农奴制和农业的优势”等信息回答。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第二小问 根据所学知识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回答。
【答案】(1)在工业革命的冲击下,俄国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落后的经济体制(农奴制度)的阻碍。
(2)因素: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
评价:一方面,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另一方面,保留了大量的农奴制的残余,阻碍了俄国的进一步发展。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早在战争开始之前,朕难以忘怀的先皇便曾向我国所有忠实臣民以及世界各强国庄严地发表过声明,消除对我们东方教友的迫害和保卫他们的权利是他唯一的目的和愿望„„俄罗斯人!你们的劳动及牺牲不是白费的。伟大的事业已经实现了,虽然这是通过另外一种不能预见的道路来实现的,现在朕可以问心无愧地结束流血牺牲,将宝贵的和平归还朕可爱的祖国。
——《结束克里米亚战争的宣言(1856年3月19日)》
材料二 然而到了19世纪60年代,它的弱点暴露无遗,内部很不稳定,对外则比想象中虚弱许多。其关键弱点既是政治的,又是经济的。亚历山大二世所推行的改革与其说是振衰起敝的灵丹妙药,不如说是暴露疾病的症状。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1)结合战争的目的、结果和影响批驳材料一中亚历山大二世的观点。(5分)(2)为克服材料二中的“关键弱点”,俄国统治者采取了哪一重大举措?它产生了哪些积极作用?这一举措有什么局限性?(10分)【解析】 第(1)问关键在于审清题目要求,从克里米亚战争的目的、结果和影响等方面并结合改革的相关内容回答即可。第(2)问明确要求回答的是农奴制改革及对其的评价。评价时注意从俄国社会发展和改革本身两个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
【答案】(1)目的:争夺地区霸权;摆脱统治危机。结果:战败。影响:进一步激化了国内矛盾;导致俄国国际地位下降。
(2)举措:推行农奴制改革。积极作用: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农奴获得了一定的自由,生活有所改善。局限性:改革措施缺乏全面性;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5.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成为俄国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的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从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 第一条 农奴对地主的财产和人身依附关系永久性地取消。第二条 农民和解放的农奴享有农村自由等级的人身权和财产权。
第三条 地主具有土地全部所有权,地主须分给农民永久所有的宅旁园地和耕种的份地,以便保障农民的生活和保障其履行对国家和地主的义务。
第四条 农民从地主那里取得土地,必须以劳务或现金方式赎买,其额度由各省制定。
——俄国《解放农奴法案》
材料三 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的道路上的一步。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
——列宁《关于纪念日》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从上面解决”的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问题迫切需要解决的主要原因。(3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亚历山大二世认为“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理由。(8分)(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列宁这一观点的主要理由。(4分)【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回答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根源;第二小问从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原因来分析:阶级矛盾尖锐;克里米亚战争失败。第(2)问,回答俄国农奴制改革对农奴的控制与掠夺即可。第(3)问,从经济、政治角度回答俄国农奴制改革作用。
【答案】(1)根源:农奴制问题。原因:阶级矛盾尖锐;克里米亚战争失败。(2)理由: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后仍受村社的控制;获得一块份地但要付高额赎金。(3)理由:经济上,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政治上,推动了俄国政治近代化进程。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政府寻求平衡地主和农奴的利益,但是解放条款上的种种平衡措施令大多数农民不满意。政府对土地所有者失去的土地和在这些土地上耕种的农奴进行补偿。农奴获得了自由,逐渐免除了劳作义务,并有机会成为土地所有者。但是农民没有获得什么政治权利,还不得不为所获得的土地交纳赎金。很多失望的农民认为,统治者是在强迫他们为本来就是他们的土地付钱。„„大多数人发现他们背上了一辈子的债务——这是造成疏远和激进的根源。解放农奴几乎没有带来农业产量的增加。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 的传承与交流》
材料二 这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甚至比美国历史上1863年《解放宣言》更重大。在美国,《解放宣言》仅关系到少数黑人,而在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法令涉及占压倒多数的人口。解放农奴的影响是如此深远,以至于其他一系列改革证明是不可避免的„„。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根据材料一,归纳作者对1861年改革的评价;(3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该观点一致的改革措施。(3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作者对1861年改革的评价;(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他一系列改革”的主要措施。(2分)(3)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他们评价1861年改革的不同视角。(4分)据此说明历史认识的特点。(1分)【解析】 第(1)问“解放条款上的种种平衡措施令大多数农民不满意”说明改革激化了社会矛盾,而“解放农奴几乎没有带来产业产量的增加”则说明改革没有促进农业发展。措施结合所学从农奴制改革内容的经济措施回答即可。第(2)问从“甚至比美国历史上1863年《解放宣言》更重大”的信息可以归结出民主范围扩大的答案;其他改革措施可以联系所学从政治、经济、军事等近代化的改革内容归结答案。第(3)问材料一中“政府寻求平衡地主和农奴的利益”说明是从协调各阶层利益角度,材料二中“比美国历史上1863年《解放宣言》更重大。在美国,《解放宣言》仅关系到少数黑人,而在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法令涉及占压倒多数的人口”的信息从美俄两国解放奴隶的视角评价。回答特点属于开放型试题,可以从作者立场、评价视角和选取材料等角度分析作答。
【答案】(1)评价:认为改革激化社会矛盾,没有促进农业发展。措施:农民可以通过高额赎买获取土地。(2)评价:扩大民主范围。
措施:中央与地方的政治改革,如建立各级法院等。(列举其他措施也可)(3)视角:材料一:从协调各阶层利益的结果的视角。材料二:从美俄比较的视角,农奴解放和获得政治权利。
特点:作者立场不同、视角不同、选取材料不同,对同一历史事物的评价结论也不同。
第三篇:政治必修2第一单元测评
必修2第一单元测评
一、选择题Ⅰ: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2007年4月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草案)》。该条例在明确规定公务员依法享有八项权利的同时,也规定了其应该
承担的责任。这主要体现了()A.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B.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二者不可分离C.权利与义务都是不可放弃的D.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统一的原则
2.2007年8月5日,某大学生在查看自己的电子邮箱时,发现有人正利用网络大肆宣扬台湾“入联公投”。于是,他马上给公安机关打电话报案。该大学生的行为()
A.体现了公民有监督政府的权利B.反映了我国民主具有全民性和真实性C.履行了维护国家利益的权利D.是公民对国家、社会应承担的责任
3.“博客”是英文“Blog”(网络日记)的意思。有人评价说,“博客们”有完全属于自己的地盘,“我的地盘我作主”。这一观点()
A.错误,因为在网络上发表日记侵犯了个人的隐私权B.正确,因为公民有言论自由,可以自由表达个人的观点C.正确,因为国家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D.错误,因为在我国,公民享有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
4.我国实行村民自治,村民通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民主政治实践,锻炼了自身的政治参与能力,提高了自身的政治觉悟。这说明()
A.广大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B.广大农民群众的执政能力不断提高C.广大农民群众在村民自治的实践中管理村务的本领不断提高D.广大农民群众管理国家事务的能力不断提高
5.2007年新公布的物权法规定:权利人享有的物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害;物权的取得和行使,应当遵守法律,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这是因为,在我国,()A.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二者不可分离B.公民的权利比义务更重要
C.公民的义务比权利更重要D.国家利益与公民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6.2007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信访工作的意见》指出,坚决纠正限制和干涉群众正常信访活动的错误做法,确保信访渠道畅通。进一步加强新时期的信访工作,有利于()①公民通过正常渠道向政府部门求助或投诉②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③公民有序参
与国家政治生活④解决公民的一切困难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
7.毛泽东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江泽民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胡锦涛说:“调查研究是我们的谋事之基、成事之道。”这说明,决策机关要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前提是
()A.听取专家的意见,集中学者的智慧B.保证公民对政府决策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C.拓宽民意反映渠道,广泛了解社情民意D.把人民群众的直接利益作为决策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8.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草案)》。会议决定,这一法规草案经进一步修改后,由国务院公布施行。该法规草案在修改的过程中,国务院法制办就职工带薪年休假规定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国务院法制办
之所以要广泛征求意见,是因为()A.政府的各项决策必须努力体现时代性
B.民意对决策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C.只要让公民参与,就能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D.民意是正确决策最重要的信息资源
9.下列做法中,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是()
A.居民要求居委会定期向居民汇报工作
B.居民要求居委会对涉及有关居民切身利益的重要问题,提请居民会议讨论决定
C.政府直接任命居委会成员D.居民要求居民委员会公开财务收支情况
《焦点访谈》是以深度报道为主、以舆论监督见长的电视新闻评论性栏目。开播后,受到了上至党和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老百姓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每天有上千名观众给栏目打电话、写信、发
传真和电子邮件,反映他们的收视意见,提供大量的报道线索。据此回答第10~11题。
10.上述材料表明()A.公民可以依法通过舆论监督制度行使监督权,参与民主监督
B.凡是在《焦点访谈》中揭露的问题都能得到解决C.新闻媒体是最重要的监督工具,公民的意见都能被采纳D.《焦点访谈》节目组的权力很大
11.《焦点访谈》进行的舆论监督受到了上至党和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老百姓的广泛关注和重视。这表明()A.我国的新闻媒体是国家法律监督机关B.舆论监督在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
人员的监督上起着独特的作用C.《焦点访谈》在推动我国民主法治建设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D.公民向《焦点访谈》反映问题就等于行使监督权
二、选择题Ⅱ: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项或两项以上符合题意
12.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的建议。这体现了()A.我国人民当家作主,城乡差别基本消除B.我国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决
心C.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程度很高D.我国的选举制度不断完善
13.下列行为中,属于有序政治参与的是()
A.在某乡人代会上,代表联名提议,罢免不称职的镇长B.某乡政府挪用种粮农户的粮食补助金,村民派代表将情况反映到报社C.某企业未经环保评估,向河中排放工业废水。附近居民发现后,包了十辆大卡车,围堵环保局D.某镇镇长“发动群众”张贴数百张传单,揭发镇党委书记的违纪行
为
14.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民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相继建立了村民选举制度、村务公开制度等一系列村民自治制度。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正式实施。这
些表明()A.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成效显著B.村民自治制度建设决定农村经济的发展
C.村民自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组成部分D.村民自治制度建设是我国基层政权建设的组成部分
15.电子政务是指政府机构利用网络信息平台与社会各界进行信息共享,公众可通过政府网站进行咨询、网上办事、发表意见。我国在一些发达城市推行电子政务,有助于()A.消除一切文化差别B.提高政府工作效率C.建成透明、公平的政府运行模式D.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6.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总是离不开专政。这是因为(A.民主与专政相辅相成,专政是民主的保障B.法制是民主的基础
C.国家制度是国体与政体的统一D.民主与专政是对立统一的2007年县、乡两级人大代表换届选举影响深远。据调查,众多外来民工因为户口不在本地而失去了本该享有的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选举权,他们要求参与选举的呼声日益强烈。全国人大代表
对此非常关注,提议对选举法的相关规定进行修改。据此回答第17~18题。
17.下列对选举权持有的态度中,错误的是()
A.选举与我的利益无关,选谁都行B.赚钱是第一位的,选举是次要的C.要积极参加、认真考虑,郑重地投出自己的一票D.别人选谁,我就选谁
18.众多的农民工要求参加选举的呼声越来越高,说明()
A.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B.农民工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
C.农民工的政治参与意识不断提高D.农民工的道德水平、文化素质不断提高
19.某省一位全国人大代表自费登广告,主动向全国的选民征集意见和建议。这位人大代表的做法有助于()
A.推进公民参与民主监督B.提高人大代表的参政能力)
C.提高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水平D.提高公民参与民主管理的水平
三、简答题
20.简述人民民主的特点及表现。
21.2007年6月2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会议,听取中国工程院关于中国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研究的汇报。温家宝总理指出,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进行专家论证,是我们加强科学民主决策的一项重要制度,应当长期坚持下去。
(1)在我国,公民可以通过哪些渠道直接参与决策过程?
(2)请你谈谈对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认识。
四、辨析题
22.正确对待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就是要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让公民都能享
受同等的权利。
五、分析说明题
23.近几年来,“公民上书”的现象屡见不鲜。由孙志刚案件引起的三位公民上书全国人大,建议审查《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由周一超杀人案引起1611位公民上书全国人大常委会,要求对公务员录用限制乙肝病毒携带者的规定进行违宪审查;543位公民上书国家有关部委,呼吁抑制药价……请你运用所学《政治生活》中的有关知识,谈谈对“公民上书”现象的认识。
24.据统计,一些政府部门因决策失误造成国有资产损失的问题十分严重,仅审计机关审计出的国有企业由于违规担保、投资和借贷等,给国家造成的损失一年就达70亿元左右。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中的相关知识,说明国家机关如何才能做到正确决策,避免损失,利国利民。
25.2007年10月,广东省江门市某村民委员会进行村干部选举,选举委员会要求选民慎重地投出自己的一票。但选民的想法不一致。选民甲说:“选举与我的生活息息相关,我要珍惜手中的选票。”选民乙说:“选举与我没有多大关系,随便选一个行了。”选民丙说:“选举与我无关,我才不选呢。”
请运用所学《政治生活》中的有关知识,结合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评价上述三位选民的观点。
六、案例探究题
26.某高校网站论坛上一篇谴责浪费的文章在大学生中引起强烈反响。文章说,有些同学早晨洗漱时任凭自来水哗哗地流个不停;餐厅门口的两个泔水桶里已经装着满满的剩余饭菜,不少学生还在将大半碗面条、大半个馒头往里丢,而食堂窗口上方赫然写着“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党中央提出建立节约型社会的目标和任务后,全国正在展开一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活动。大学
生们也开始反思浪费行为。阅读材料,探究以下问题。
(1)新时期新阶段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是怎样的?
(2)为什么说部分大学生的浪费行为是错误的?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Ⅰ1.B 2.D 3.D 4.C 5.A 6.D 7.C 8.D 9.C 10.A 11.B
二、选择题Ⅱ
12.BD 13.AB 14.AC 15.BCD 16.AD 17.ABD 18.AC 19.AB
三、简答题
20.(1)在我国,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的特点。
2)人民民主的广泛性,不仅表现在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而且表现在民主主体具有广泛性。
(3)人民民主的真实性,一方面,表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保障,人民能够自己管理国家;另一方面,表现在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
21.(1)①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参与民主决策。②通过专家咨询制度参与民主决策。③通过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参与民主决策。④通过社会听证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2)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要求,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它有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有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
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四、辨析题
22.(1)正确对待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不仅要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而且要坚持公民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2)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是要让公民都能平等地享受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和平等地适用法律。具体来说,任何公民都平等地享有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和平等地履行宪法、法律规定的义务,任何公民的合法权利都受到法律保护,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受到法律的制裁。
(3)让公民都能享受同等的权利的主张,把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理解为绝对的平均主义,要求取消一切差别,在各方面实行绝对均等,是不正确的。
五、分析说明题
23.(1)“公民上书”现象是指公民依照法律规定,就事关全社会的问题向上级有关部门书面
陈述意见和建议的行为,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具体体现。
(2)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有权参与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社会事务的管理。②“公民上书”有利于决策机关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有利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解决事关人民利益的问题;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增强决策的科学性;有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
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3)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公民要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监督权,向有关部门反映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但要负责地行使监督权,要采取合法方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干扰公务活动。
24.(1)国家机关在作出重大决策前,应通过多种方式广泛了解社情民意、征求意见,在此基础
上再作出决策,避免失误。
(2)建立专家咨询制度,组织专家对决策加以研究论证,听取专家意见,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3)将涉及公众利益的重大事项实行公示并召开听证会,听取公民的意见和建议,以修正、完善
方案。
(4)完善民主监督,充分让公民行使监督权,参与民主监督。
25.(1)甲正确地认识到了选举权对于公民的重要性,认识到理性行使选举权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直接影响到自己的切身利益。这是现代公民应有的素质,体现了公民的主人翁意识。
(2)乙和丙都没有正确行使选举权。正确行使选举权,最终受益的是公民自己,那种认为“选
举与我无关”、“选谁都可以”的想法,是公民意识、主人翁意识不强的表现。
六、案例探究题
26.(1)新时期新阶段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是和谐、统一的关系,国家保护公民的权利和自
由,公民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
(2)在我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二者不可分离。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的实现。公民行使权利时,必须履行相应义务。材料中的一些大学生只强调个人占用公共资源的权利,忽视了节约公共资源的义务。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公民在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时,必须坚持把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材料中个别大学生的浪费行为,有损国家的利益。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必须服从国家的利益。材料中的一些大学生只考虑个人利益,忽视国家利
益,是不应该的。
第四篇: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单元综合测评2新人教版选修3
单元综合测评(二)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巴黎和会上,劳合·乔治对克里孟梭说:“小心点!俄国布尔什维克已经革命成功,德国的革命烈火正在熊熊燃烧,整个欧洲的反叛情绪在高涨„„别把德国逼到布尔什维克主义那边去!”
材料二 《和平大使》一书评述说:“英国的根本利益在于防止德国的崩溃,只要德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欧洲就能或多或少保持均势。”
(1)根据材料一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你认为劳合·乔治的说法是否影响到了巴黎和会的决策?请说明理由。(8分)(2)材料一、二共同体现了英国在欧洲大陆的什么政策?根据所学知识,你还能举出一些事例证明英国奉行的这一政策吗?(7分)【解析】 第(1)问,为开放型试题,首先确定一个与题干相关的观点然后找出证据进行论证即可。第(2)问,从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可以明显看出英国不主张过分削弱德国,其目的在于维护欧洲的“势力均衡”政策,最大限度地满足英国的既得利益,结合所学知识找出相关事例进行论证即可。
【答案】(1)观点一:有影响。理由:巴黎和会为防止德国出现类似于俄国革命的状况,没有满足法国严厉制裁和肢解德国的要求,德国保留了一定数量的军事力量。或观点二:没有影响。理由:巴黎和会是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在会议上制定了对德国极为苛刻的和约,为德国民族主义和复仇主义的滋生埋下了隐患。
(2)“势力均衡”政策。参与签署《洛迦诺公约》,提高了德国政治地位;参与签署多边《非战公约》,粉碎了法国构建法美双边《非战公约》的企图,削弱了法国的影响力。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巴黎和会上,法国以最明确的方式提出两点要求:第一,阿尔萨斯必须归还我们,但归还是不应该像根据1815年条约那样分割得支离破碎,应按照1790年前的边界归还我们。这样,我们将在地理上以及矿藏上拥有萨尔盆地。第二,法国政府希望看到莱茵河以西的领土和德意志帝国分开,并成立一个类似缓冲国的国家。
材料二 在巴黎和会上,美国主张吸收世界各国包括战败的德国加入国际联盟;联盟各会员国应保证“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如果发生领土争端,国联有权干预;国联应负责处理战败国的殖民地。
——王绳祖《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一战后法国和美国对德政策的区别,并分别指出原因。(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巴黎和会无法实现真正和平的原因。(6分)1 【解析】 第(1)问,法国对德国政策根据材料一中“法国以最明确的方式提出要求”说明是严厉制裁德国和肢解德国,原因从法德之间矛盾的角度组织答案;对美国政策根据材料二中“美国主张吸收世界各国包括战败的德国加入国际联盟”角度概括回答,原因从称霸世界角度回答。第(2)问,根据所学知识从国家之间矛盾重重、国联缺乏权威信以及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导致战争的因素进行分析作答。
【答案】(1)法国:严厉制裁德国和肢解德国。主要原因有普法战争的宿仇;防止德国东山再起和企图独霸欧洲。主张吸收德国加入联盟。美国:在联盟内部利用德国对抗英法;控制联盟干预世界事务,称霸世界。
(2)国家之间矛盾重重;国联缺乏权威信;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导致战争的因素。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威尔逊离开华盛顿时,他在全世界享有历史上无与伦比的威望和道德影响,他那勇敢而有分寸的讲话,在欧洲人民听起来,远远超过他们自己政治家的声音„„幻灭是如此彻底,以致那些最抱有希望的人几乎不敢谈了。他们问那些从巴黎回来的人,这会是真的吗?和约真的像看起来那么坏吗?总统碰到什么事情了?是什么弱点和不幸,造成这样一件令人惊奇的、意料不到的出卖呢?
——凯恩斯《和约的经济后果》
材料二 处于外交生涯顶峰的威尔逊,乐于得到这个缔造战后世界和平的机会„„威尔逊要求公正和平的口号,同样得到了无数外国人的支持。于是总统带着和平使者的美名前往。„„这变成了一出个人的悲剧;威尔逊精心缝制的神圣的和平外衣,被欧洲那些固执的领导人,持批评态度的参议员们和他自己的一些心怀不满的顾问们从他的身上剥下来。
——《美国外交政策史》
(1)根据材料一,判断威尔逊为什么要离开华盛顿?为什么当时他享有无与伦比的威望?(5分)(2)“威尔逊精心缝制的神圣的和平外衣”指的是什么?“欧洲那些固执的领导人”指的是谁?(5分)(3)根据所提供的材料,判断“幻灭是如此彻底”的含义。(5分)【解析】 第(1)问,每一小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组织答案。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威尔逊和平计划的特点以及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目的分析;第二小问,注意回答巴黎和会的主要国家的领导人即可。第(3)问,结合美国的计划没有实现的原因组织答案。
【答案】(1)原因:赴法国参加巴黎和会。原因:美国参战使德国战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美国经济实力雄厚,欧洲的重建对美国寄予厚望。
(2)外衣:指威尔逊提出被称为“世界和平纲领”的“十四点原则”。
领导人:指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等(或出席巴黎和会的英法政要)。(3)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企图通过建立国联来控制他国,以实现称霸世界的野 心。结果由于英法反对,美国未能达到最初的目的,故美国资产阶级对此表示失望。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119条 德国将其海外属地所有之权利及所有权名义放弃,以予主要协约国及参战各国。
——《凡尔赛和约》
材料二
第22条 „„(二)实现此项原则之最妥善途径,莫如将此种人民之管理,委诸资源上、经济上或地理上足以承担此责任且乐于加以接受之各先进国,该国即以受委任统治之资格,为联盟施行此项管理。
——《国际联盟盟约》
材料三
所谓分配殖民地委任统治权,就是分配被委任去盗窃和抢劫的权利,分配地球上一小撮人对多数人进行剥削的权利。
——《列宁全集》
材料四
第一条 除中国外,缔约各国协定:(一)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 „„
(四)不得因中国状况,乘机营谋特别权利,而减少友邦人民之权利,并不得奖许有害友邦安全之举动。
——《九国公约》
(1)材料一是对什么方面问题的规定?其性质如何?(4分)(2)材料三中“一小撮人”具体指哪些国家?其中在中国获益最大的是哪国?具体情况怎样?(2分)(3)根据材料二回答,材料三“对多数人进行剥削”为什么成为一种“权利”?(2分)(4)材料四“不得因中国状况,乘机营谋特别权利”具体指什么?“友邦人民”主要指哪国?为什么做出这样的规定?(5分)(5)材料四“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的实质是什么?(2分)【解析】 本题考查阅读材料、提取信息、调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通过材料考查对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分赃性的理解。解答此题要结合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内容及本题材料逐问回答即可。
【答案】(1)关于处置德国殖民地的规定。性质:帝国主义分赃性质。(2)英、法、日。日本。合法地获取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及胶州湾租借地。
(3)英法等国被认为有能力且愿意承担责任,国联盟约的规定使它们的侵略行为披上了合法的外衣。
(4)指日本趁一战之机迅速攫取在华的各种权利。美国。日本通过上述条约,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利益得到巩固,威胁到了美国的利益。(5)反对一国独霸,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把巴黎和会比作一场战争,那么打得最英勇的是法国,输得最惨的是美国,而英国占到的便宜最多。法国人坚持要求德国赔偿所有的战争费用,而且还要把德国四分五裂、切成碎片。威尔逊总统提出的“十四点原则”被英国和法国当作一个笑话。克里孟梭抱怨,上帝也不过只有“十诫”,威尔逊居然搞出来“十四点”。劳合·乔治说,威尔逊以为自己是个传教士,到欧洲来解放异教徒了。克里孟梭和劳合·乔治之间也有矛盾,但这并不妨碍他们联手愚弄威尔逊总统。他们明白,只要威胁不加入威尔逊心爱的“国联”,美国就会让步。威尔逊一步一步地后退,但却仍然梦想着,只要国联成立,就能扳回一局。
材料二 恰如凯恩斯所预言,一战结束后不到30年,又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巴尔干地区的人民至今还没有忘记,巴尔干战争、伊拉克战争、希腊和土耳其的矛盾、阿拉伯和以色列的矛盾,这些全部都是从巴黎和约的瓶子里释放出来的魔鬼。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何帆《凯恩斯在191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说巴黎和会“打得最英勇的是法国,输得最惨的是美国,而英国占到的便宜最多”?(7分)(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材料二的核心观点。(8分)【解析】 第(1)问,巴黎和会上各国为了自己的利益进行了激烈的争斗,法国与德国的矛盾很深,想着肢解德国,主张严厉的制裁,但是美国和英国不愿意法国在欧洲的过分强大,反对肢解德国;英国奉行实力均衡的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美国试图主导世界,但是没有成功。第(2)问,首先要分析材料二的核心观点是什么,从材料“这些全部都是从巴黎和约的瓶子里释放出来的魔鬼”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巴黎和会的不公正导致了以后的多次战争。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可以结合巴黎和会后的事实进行分析。
【答案】(1)在巴黎和会上,法国要求最大限度地削弱乃至肢解德国,但无果而终;美国企图凭借经济实力建立国际联盟,攫取战后世界领导权,但事与愿违;英国奉行“势力均衡”政策,既要削弱德国,又要遏制法国称霸,以维护自身利益,最终实现了意图。
(2)材料二的观点:巴黎和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地区冲突的历史根源。评述:此观点有一定道理。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形成的凡尔赛体系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但不能长久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战胜国主要考虑削弱战败国和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利益,没有按照民族自决的原则做出安排,给以后巴尔干地区以及中东地区的冲突埋下了祸根。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德国的赔偿问题是巴黎和会后悬而未决的国际问题之一。协约国各成员国连恢复自身经济的各项计划也想依赖德国的赔偿。美国虽是战胜国之一,其领土未遭战火破坏,德国的赔偿也没有美国的份额,但美国对赔偿问题却十分关心。美国支持英法向德国索取赔 偿,但反对向德国勒索高额赔偿,不赞成法国控制赔偿委员会,随意对德国进行制裁。
——刘陵、洪育沂《国际关系史简编》
材料二 为解决因德国的赔款问题而引发的鲁尔危机,1924年4月,以美国银行家道威斯为主席的专家委员会提出了解决德国赔偿问题的方案,史称《道威斯计划》。该计划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由美英等国给予德国贷款,以帮助它平衡预算,稳定货币。
二、德国必须恢复经济统一,任何外国组织均不得妨碍德国经济的发展。„„
五、德国必须以其最大能力按期支付赔偿。今后如遇德国不履行赔偿义务时,关于制裁德国的决定,应由赔偿委员会一致通过等等。
——刘陵、洪育沂《国际关系史简编》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美国插手德国赔偿问题的主要原因。(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协约国对德政策发生的变化。简析《道威斯计划》实施所产生的影响。(9分)【解析】 第(1)问,美国插手德国赔款问题的原因,结合相关知识,可知此时美国为最大的债权国,其插手德国赔款问题,有利于收回借款;其次此时仍然是英法主导世界秩序,以德国赔款为切入点,美国可以插手欧洲事务。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可知由先前的尽可能多的削弱德国,到配合德国经济复苏,并将其与赔款结合起来;第二小问,简析道威斯计划的影响,可从相关方,如法国、美国、德国、欧洲等角度分析其影响;法国在德国赔款问题上受到打击;美国借此参与了欧洲事务,加大了对欧洲影响;欧洲大陆继续保持均势;有利于德国复兴。
【答案】(1)原因:同意德国支付适度赔偿,有助于美国收回战时贷款;寻求通过控制德国,插手欧洲事务。
(2)变化:从单纯索要赔款、主张严厉惩罚德国到提供贷款支持德国经济复兴,并获得赔款相结合。
影响:打击了法国在欧洲的扩张野心;有利于美国大量资本流入德国,加强了它对欧洲的影响;有利于欧洲“均势”;促进德国经济的复兴,为其重新成为欧洲大国创造了物质条件。(任答三点即可)
第五篇:语文:第二单元测试(新人教必修2)
高一语文第三单元测试题
说明:本试题分为一、二两卷,请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上。总分:100分 考试时间: 90分钟 第Ⅰ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渣滓(zǎi)战栗(lì)逡巡(qūn)懵懂(měng)....B.耸身(sǒng)嗤笑(chǐ)濡养(rú)微蹙(cù)....C.攥住(zuàn)海市蜃楼(shèn)呓语(yì)干瘪(biě)....D.附丽(fù)粗糙(cào)差强人意(chāi)啼笑皆非(tí)....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淫佚 干涸 一蹶不振 万劫不复 B.锁屑 枷锁 席不暇暖 相濡以沫 C.瞳孔 希冀 因循守旧 玉树临风 D.承载 憧憬 吊儿郎当 生死攸关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那本介绍学习方法的书出版后,受到中小学生和家长们的热烈欢迎,一时洛阳纸贵。....B.科技发展带来的便利是不容分说的,千里之外的问候,只要一个短信,瞬间就能完成。....C.假以时日,我们可以巧立名目,开发大批新颖别致的陆游项目,为景区再添光彩。....D.学习了他的先进事迹后,我们每一个青年都应该追本溯源,看看自己做得如何。....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如果陈水扁冥顽不化,一意孤行,制造“台独”,必将给台湾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②政绩是一个干部在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所创造的。
③我 认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一定能对整个城市的形象和经济有多大的改变,城市标志性建筑及其周围的交通环境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城市的人文美学特征。A.事变 绩效 不是/但是 B.事端
业绩
不但/而且 C.事端 绩效 不但/而且 D.事变
业绩
不是/但是
5、下面横线上填入最恰当的句子应是: 百年以来,中国人曾被讥为一盘散沙。一时间内,它凝聚不起来,这不怨沙,而怨没有吸沙的磁盘。
A.其实,这是对中国人的污蔑 B.其实,中国人的心并不散
C.如果硬要比作沙,那么,中国人不是泥沙,而是铁沙 D.如果硬要比作沙,那么,总有一天它会凝聚成坚固的堡垒
二、默写。每空1分,共15分。
6.静女其娈。,说怿女美。7.。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8.氓之蚩蚩,,来即我谋。9.士之耽兮,;女之耽兮。10.日月忽其不淹兮。11.惟草木之零落兮。12.劝君更尽一杯酒。13.洛阳亲友如相问。14.沉舟侧畔千帆过。15.近水楼台先得月。16.接天莲叶无穷碧。第Ⅱ卷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并翻译划线的句子。(5分)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岂若从辟世之士哉?櫌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17.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2分)
译文:。18.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3分)
译文:
四、阅读理解(20分)
提醒幸福
①我们从小就习惯了在提醒中过日子。天气刚有一丝风吹草动,妈妈就说,别忘了多穿衣服。才结识了一位朋友,爸爸就说,小心他是骗子。你取得了一点成功,还没有乐出声来,所有关心你的人一起说,别骄傲!你沉浸在欢乐中的时候,自己不停地对自己说,千万不可太高兴,苦难也许马上就要降临„„
②我们已经习惯了提醒,提醒的后缀词总是灾祸。灾祸似乎成了提醒的专利,把提醒也染得充满了淡淡的贬义。
③我们已经习惯了在提醒中过日子。看的见的恐惧和看不见的恐惧始终像乌鸦盘旋在头顶。
④在皓月当空的良宵,提醒会走出来对你说:注意风暴。于是我们忽略了皎洁的月光,急急忙忙做好风暴来临前的一切准备。当我们睁大眼睛枕戈待旦之时,风暴却像迟归的羊群,不知在哪里徘徊。当我们实在忍受不了等待灾难的煎熬时,我们甚至会恶意期盼风暴早些到来。
⑤在许多夜晚,风暴始终没有降临。我们辜负了冰冷如银的月光。
⑥风暴终于姗姗地来了。我们怅然地发现,所做的准备多半是没用的。事先能够抵御的风险毕竟有限,世上无法预计的灾难却是无限的。战胜灾难靠的更多的是临门一脚,先前的惴惴不安都帮不上忙。
⑦当风暴的尾巴终于远去,我们回到凌乱的家园。气还没有喘匀,新的提醒有智慧地响起来,我们又开始对未来充满恐惧的期待。
⑧人生总是有灾难。其实大多数人早已练就了对灾难的从容,我们知识还没有学会灾难间隙的快活。我们太多注重了自己警觉苦难,我们太忽视了提醒我们幸福。
⑨请从此注意幸福!
⑩幸福也需要提醒吗?
⑾提醒注意跌倒„„提醒注意路滑„„提醒受骗上当„„提醒荣辱不惊„„先哲们提醒了我们一万零一次,却不提醒我们幸福。
⑿也许他们认为幸福不提醒也跑不了的。也许他们以为好的你自会珍惜,用不着谆谆告诫。也许他们太崇尚血与火,觉得幸福无足挂齿。他们总是站在危崖上,指点我们逃离未来的苦难。
⒀但避去苦难之后的时间是什么? ⒁那就是幸福啊!
⒂享受幸福是需要学习的,当幸福即将来临的时刻需要提醒。人可以自然而然地学会感官的享乐,人却无法天生地掌握幸福的韵律。灵魂的快意同器官的舒适像一对孪生兄弟,时而南辕北辙。
⒃幸福是一种心灵的震颤。它像会倾听音乐的耳朵一样,需要不断的训练。
⒄简言之,幸福就是没有痛苦的时刻。它出现的频率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少。人们常常只是在幸福的金马车已经过去很远,拣起地上的金鬃毛时说,原来我见过她。
⒅人们喜爱回味幸福的标本,却忽略幸福披着露水散发清香的时刻。那时侯我们往往步履匆匆,瞻前顾后不知在忙些什么。世上有预报台风的,有预报蝗虫的,有预报瘟疫的,有预报地震的,却没有人预报幸福。
19.作者为什么要提醒幸福?(3分)
20.作者在文中不止一次提到“幸福”,试分析作者笔下“幸福”有什么含义?(3分)
21.作者认为人生有灾难也有幸福,对待灾难和幸福应该各持什么态度?(4分)
22.第⑥自然段中加点的“临门一脚”,我们应该怎样理解?(5分)
23.第⒄自然段中“它出现的频率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少”一句中,“它”指什么?为什么我们会感觉“那样少” ?(5分)
五、语言表达。(5分)
下面是名人巧答的故事,请试着替名人作答。
24.有一次,林肯正在擦皮靴,某外交官不无揶揄地问:“总统先生,你总是擦自己的靴子吗?”林肯不动声色地回答:“。”
六、作文
依依翠柳,郁郁繁花,嫩嫩春笋,茵茵小草„„万物被温暖照亮,生机勃勃,尽情展示大自然的绚丽。在青春旅途中,你也常被温暖照亮:眷眷亲情,殷殷师恩,醇醇友爱„„让你坎坷变坦途,郁闷变快乐,单调变精彩,蓬勃向上,纵情演义成长的浪漫。请以“被温暖照亮”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写一篇记叙文,题目自拟。②500字左右。③ 要有自己的体验和感悟。④书写要规范、整洁。
高一语文第二单元测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C(A 渣滓zǐ B 嗤笑chī D 差强人意chā 粗糙 cāo)
2、B(锁——琐)
3、A(洛阳纸贵: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时。不容分说:分说指辩白,解说。不容人分辨解释,不容许分辨说明。巧立名目:变法儿定出些名目来达到某种不正当的目的。追本溯源:比喻追究事情发生的原因。)
4.D(事变:军事政治方面的重大变故。事端:事故,纠纷。绩效:成绩、成效 业绩:建立的功劳和完成的事业;重大的成就。)5.C
二、默写。每空1分。6.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 7.自牧归荑 洵美且异 8.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 9.犹可说也 不可说也 10.春与秋其代序 11.恐美人之迟暮 12.西出阳关无故人 13.一片冰心在玉壶 14.病树前头万木春 15.向阳花木易为春 16.映日荷花别样红
三、文言文阅读
17.孔子路过,让子路去询问渡口在哪里
18.像洪水一样的坏东西到处都是,你们同谁去改变它呢?
四、现代文阅读
19.人们总认为自己生活在痛苦之中,不珍惜自己已经拥有的幸福。
20.作者笔下的幸福是指没有痛苦的时刻。21.我们对待灾难要敢于面对它并且想方设法战胜它;对待幸福要充分珍惜并且要学会享受幸福,这样才能快乐相伴。22.“临门一脚”指当你处在幸福与灾难的边缘时,要敢于打破传统的观念,冲破阴霾,这样才能得到幸福。23.“它”指幸福。本来幸福并不少,但是人们习惯于提醒灾难,故而幸福显得少了许多。
五、语言表达
24.是啊,那你是经常擦谁的靴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