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人教四下数学教案第2单元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
备课教师 王赞赞
第一课时《观察物体(2)》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立体图形,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位观察到的三个小立方体拼成的几何形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二)过程与方法
借助用正方体搭立体图形的活动,经历观察、想象及验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模型的形状。
教学难点:根据从不同位置观察一个立体图形得到的三视图,能用正方体进行拼搭。
三、教学准备
课件、立方体模型、摄像头、方格纸。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师:当下我们的中国正在飞速发展,自主品牌越来越有竞争力,刚刚在广州汽车博览会上就新发布了一款中国自主品牌的汽车,无论是外形、动力还是空间都获得好评一片,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让我们一起看一看。(出示图片)
2.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款车怎么样?为什么摄像师对相同的一款车要拍这么多张照片呢? 预设:
生:方便全面观察
3.师:看来我们要从多角度观察物体,通常我们从几个方向观察物体? 预设:
生:从正面看、从上面看和从左面看
(教师板书:从正面看、从上面看和从左面看)
4.师:如果给你一个组合的立体图形,你会观察吗?我们就从这三个方向进一步全面的观察物体,看看大家能够有什么收获?(板书题目:观察物体)【设计意图】从生活实际的现象引入新课,根据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和生活经验明确研究主题。激发学生研究兴趣的同时,为学生的学习指明方向。
(二)探索新知
1.观察同一立体图形
(1)师:请看屏幕这是由四个小正方体组成的立体图形,有三位同学进行了观察:
你能想象一下这三位同学分别是从哪几个方向进行观察的吗? 预设:
生:小刚从上面看的,小丽从正面看的,小明从左面看的。
(2)师:到底对不对呢?你们的桌子上也有四个小正方体,请你们轻轻搭出这个立体图形,实际观察一下。
(3)出示活动建议:
①分别从正面、上面、左面观察立体图形。②在方格纸上拼摆出你看到的图形。③验证拼摆的图形与观察到的是否一样。(4)学生活动,师巡视。
(5)汇报信息:(将学生作品贴黑板上)
(6)集体反馈:
问:谁的观察结果和他的一样? 看看,我们刚才的判断对吗?
(7)小结:我们分别从正面、上面、左面,观察了这个立体图形,通过从不同方向进行的观察,对于这个观察结果,你有什么发现吗?
预设: 生:通过观察这个立体图形,我们发现:从不同方向观察一个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设计意图】观察与想象是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不可缺少的要素。通过全面、有序的观察活动,使学生对所观察的物体有了整体的认识,在头脑中形成表象。为下面的学习奠定基础的同时,培养了空间观念,提升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2.观察不同立体图形
(1)师:刚才我们一起观察了这个由老师搭成的立体图形,搭建的方法有很多,你们想不想自己也来试试?
(2)一生任意将四个小正方体拼摆成几何体(教师黑板上贴出学生对应作品)预设:
(3)师:请你先想象一下,然后在方格纸上画出这个几何体从正面、上面和左面看到的形状。(4)学生动手操作(5)反馈交流,展示作品
【设计意图】数学学习应该是学生主动的、、开放的、积极的活动过程。给与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个性化的活动,并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辅助学生的观察和想象,明确结论科学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确定方法。(1)师:我们已经观察了两个不同的几何体,结果和大家想象的相同吗?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我们应该如何想象呢?有什么方法吗?同桌讨论一下。
(2)集体交流(3)方法提炼:
先确定集合体的长、宽、高,从正面看到的是几何体的长和高这两个要素; 从上面看到的是几何体的长和宽这两个要素; 从左面看到的是几何体的宽和高这两个要素。
【设计意图】从更理性的角度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总结提炼方法,培养学生探索知识本质的习惯和意识,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三)巩固提高 1.基础练习:
下面的图形分别是小强从什么位置看到的?连一连
(1)学生试连线(2)动手拼摆,验证想象 2.提高练习: 练一练 【设计意图】通过连一连、找一找、想一想和猜一猜的活动,使学生认知得到巩固,为后续课程中进一步研究二维与三维图形打下基础。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拓展学生视野,掌握观察物体的方法。
(四)提炼升华
1.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研究你有什么收获吗? 2.师:宋代大诗人苏轼有一首《题西林壁》你会背吗? 预设:
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师:这首诗是什么意思你能解释一下吗? 预设:
生: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4.问:请你结合这首诗,再想一想今天学习的内容,有什么想法?
【设计意图】通过跨学科的知识联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凸显数学的应用。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美、感知美、欣赏美、追求美。
五、全课小结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完成课堂作业本
全课反思: 第二课时《观察物体(2)》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多组由小立方体拼成的几何形体,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位观察到的形状和相对位置,并发现不同几何体从同一方向看到的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想象、拼摆、验证的过程,体验从同一角度观察不同物体的结果,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感受数学情况的变化性和多样性。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发现不同几何体从同一方向看到的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三、教学准备
课件、正方体模型、方格纸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手影游戏吗?人们用灵巧的双手能够变换出很多活灵活现的影像。让我们欣赏一下。
2.师:在刚才的视频里,你们观察到什么变了,什么不变? 预设:
生:人的手没变,影子的形状变了。
3.师:你知道吗?在对图形观察的过程中,也会存在类似这种的变与不变的现象。今天我们就从这个角度来研究对物体的观察。(板书:观察物体)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活动入手,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明确研究主题。激发学生研究兴趣的同时,明确学习的目标。
(二)探索新知 1.师:上节课我们一起观察了这个由四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其实搭建的方法还有很多,你们想不想自己也来试试?
出示图形:
2.活动建议:
(1)用4个小正方体搭出一个立体图形,(2)想象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形状并在纸上摆出来。(3)观察立体图形,验证想象的结果。(强调:只摆一个立体图形观察)3.学生活动,师巡视调样。
4.师:哪组愿意把你们的作品到前面来展示?
预设: 第一组展示:
(1)师:他们组摆了一个这样的立体图形(黑板贴图),他们摆的和观察到的形状一样吗?
(2)师:请大家观察一下,这些从不同方向看得到的形状有什么特点吗? 预设:
生:从正面看和从左面看相同。
(3)师:前面我们发现“从不同的方向观察一个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4)通过观察这个立体图形,你又有什么新想法呀? 预设:
生:从不同的方向观察一个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也可能是相同的。第二组展示:
(1)师:还有哪组愿意展示一下你们的作品?
(2)问:这个立体图形,检验一下,他们摆的和观察到的形状一样吗?(3)师:比较一下这两组的观察结果,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预设:
生: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从同一方向进行观察,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也可能相同。5.同时出示三组图形
(1)师:为什么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从同一方向进行观察,所看到的形状可能相同呢?(2)师:这3个物体,从哪面看到的形状相同?从哪面看到的形状不同?怎样可以快速判断? 6.学生分组讨论 7.交流信息 预设:
生:看三个物体的长、宽、高,对应两个数据相等时,从对应角度观察才有可能相等。8.师:我们还有很多种拼摆的方式,是不是也会有这种现象呢?我们来看一看。(展示其他方案,应用观察方法对比)
【设计意图】美国教育家杜威曾经说过,学生的学习只有亲历其中才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通过学生自主地研究,利用现实生成的素材,可以让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刻,发现更能够被普遍接受。
(三)巩固练习P14做一做
这3个物体,从哪面看到的形状相同?从哪面看到的形状不同?(1)学生独立解决问题(2)集体交流结果: 预设:
生:这3个物体从左面和上面看到的形状是相同的,从正面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3)实物验证并说明方法的正确性
【设计意图】适当的巩固练习,有助于学生对于方法的掌握,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形成数学模型。
(四)提炼升华
1.同学们,通过今天的研究你有什么收获吗? 预设: 生:要全面观察
2.师:是呀,观察要全面!请看屏幕,看到这张图片你有什么感受?
3.师:如果我们换个角度再来看看,你又有什么发现?
总结:人生的起起落落、浮浮沉沉是难免的。对不同的生活际遇,我们应以乐观、豁达的态度来看待。时候换个角度看,你会发现,人生原有另一番滋味,另一道风景。正如清·钱泳《履园丛话·水学·三江》:“大凡治事必需通观全局,不可执一面论。”
【设计意图】英国著名数学家哈代在《一个数学家的辩白》中写到:“数学家的造型与画家和诗人的造型一样,必须美;数学的美很难定义,但它却像任何形式的美一样真实。”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其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在课中教师引导学生对全面观察认识已经不仅仅局限在数学,而是将其上升到哲学世界观的高度,这是一种“大数学观”的体现。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完成课堂作业本 全课反思:
第二篇:第四单元 学戏曲(新人教四下音乐教案)
第四单元 学戏曲(新人教四下音乐教
案)
第四单元
学戏曲
音乐活动《生、旦、净、丑荟精粹》
☆音乐活动《生、旦、净、丑荟精粹》
这个教学内容主要是浏览性的,有很大的灵活性。教师可根据各自的情况,通过典型的唱段为学生介绍生、旦、净、丑四个行当和唱、念、做、打的表演方式。如:
生:《空城计》中诸葛亮的《我正在城楼观山景》(老生)
旦:《卖水》中《行行走,走行行》(花旦)
净:《铡美案》中包公的《包龙图打座在开封府》(黑头)
丑:《法门寺》中的《念状》(文丑)
不同的人物由不同的“行当”表演。生就是男子的形象,又分老生:就是老年的男子如诸葛亮等;小生:就是年轻的男子如周瑜等;旦就是女性的角色,又分为青衣:年轻的女性;老旦:年老的女性;刀马旦:一般是指女的武将;净又称“花脸”,表示性格粗犷豪迈的人物,如张飞、包拯等;丑又称为“小花脸”,是表演喜剧性的人物,如《水浒》中的时迁等。
京剧的表演形式多样,有唱、念、做、打等四种基本的形式。“唱”就是演唱;“打”就是武打;“念”就是剧中人物的对白,但和我们平时说话不一样,是有一定节奏感的念白,富有音乐性;“做”是一些表现一定内容的程式化和虚拟化的动作,如开门、上马、下马、骑马的动作等,在表演中并没有真实的东西,只是用一些动作来表现,这是京剧的一种表演特色。
本节课的教学应避免教师唱独角戏,要充分调动学生走上讲台师生同讲,可以是又讲又演,也可以是边看录像、边讲、边演等,应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到京剧的学习中。
《甘洒热血写春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演唱《甘洒热血写春秋》。
2、继续学习《走进京剧大世界》──著名的京剧演员,了解四大须生及四大名旦,还有净行和丑行的演员。
3、通过学习《甘洒热血写春秋》了解《智取威虎山》的故事情节,体验京剧演唱与唱歌的不同之处。
二、教学难点:
一字多音,如唱段最后一字“秋”的演唱。
三、教具准备:
影片剪辑:《智取威虎山》简介;《甘洒热血写春秋》唱段。
《京剧著名演员》及其视频剪辑:马连良《草船借箭》;裘盛戎《赤桑镇》;梅兰芳《霸王别姬》;朱世慧《报药名》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播放《急急风》节奏,学生采用走圆场的方式进教室。
(二)互动学习
1、播放梅兰芳《霸王别姬》片段,说一说这是哪个角色?演员属于哪个行当?你认识这个演员么?
2、对!这是著名旦角演员梅兰芳《霸王别姬》片断。是旦行花衫。谁能根据自己课前查找的资料介绍一下这名京剧大师?
3、在旦行里,还有三个人和梅兰芳齐名,你知道他们都是谁么?四大名旦: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举办评选“首届京剧旦角最佳演员”,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当选,被誉为京剧的四大名旦。
4、除了著名的四大名旦之外,你还知道京剧那些著名演员?
5、学生汇报上网查找的四大须生资料:30年代人们喜欢听京剧的唱腔,当时最负盛名的老生是:马连良,谭富英、杨森宝、奚啸伯,他们被誉为京剧的四大须生。
6、欣赏马连良《草船借箭》片断。
7、净行俗称大花脸。在京剧界有“十净九裘”的说法,你们知道为什么吗?教师介绍净行演员裘盛戎,并欣赏裘盛戎《赤桑镇》片断。
8、认识著名丑行演员:朱世慧,并欣赏朱世慧的《报药名》。
(三)学习演唱
1、观看《甘洒热血写春秋》片断,他是生旦净丑中哪个行当的?选自哪出戏?
2、对!这是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当中的一个片断。现代京剧,又叫样板戏,是经过改革了的京剧,所以对于行当的划分并不像正统的京剧那样严格。杨子荣是生行的角色,但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老生或者武生。而是经过创新了的。谁来说一说《智取威虎山》讲述了什么事?
3、介绍剧情,并观看影片剪辑。
1946年,我军某部团参谋长率部队进山,发动群众,以便消灭逃进威虎山的土匪座山雕。经过侦查,威虎山倚仗着地堡暗道,想要制胜最好是智取。参谋长派侦察排长杨子荣改扮土匪打入威虎山,杨子荣假意把联络图交给了座山雕,座山雕因其献图有功,劳苦功高所以提拔了杨子荣,被封为“老九”,并一起喝庆功酒。除夕夜杨子荣趁着土匪们为座山雕祝寿的时机,将匪徒灌醉,此时大部队赶到,全歼顽匪。
这一段就是匪徒们在为杨子荣庆功的时候,杨子荣所唱的一段。表现了杨子荣机智勇敢,深入虎穴当卧底,并要取得最后胜利《甘洒热血写春秋》的决心和信心。
今天我们就学习这一唱段。
4、再听,音乐的力度和情感是怎样的?用什么样的速度去演唱?
5、听录音模唱,体验京剧的唱腔。
6、你感觉哪一句不好掌握?
7、指导演唱
①分句演唱,并进行初步纠正。注意咬字归韵:“洒”“显身手”“写”“秋”。
②视唱最后一句“秋”的曲谱。观察拍号和以前接触的歌曲有何不同?教师讲解板眼。
③添入戏词演唱最后一句。
④力度处理:开始mf~“甘洒热血”f~“秋”mp~mf
6、完整演唱这一唱段。
7、体验与感受:你觉得唱京剧与唱歌有什么不同?
京剧更加注重板眼,更加讲究字正腔圆。
(四)课后延伸
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京剧的几个著名演员并学习了《甘洒热血写春秋》唱段,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个唱段,并扮演一下杨子荣。请同学们课后查一查,除了《甘洒热血写春秋》这个唱段之外。《智取威虎山》里,还有哪些精彩的唱段。可以给同学们介绍和演唱,好吗?
第三篇:语文四下1、2单元
1、古诗二首
《宿新市徐公店》宋朝杨万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儿童追春图。“篱落疏疏一径深”篱落:篱笆。疏疏:稀疏。径:小路。深:幽深。稀疏的篱笆下,一条小路伸向远方。“树头花落未成阴”未:没有。阴:树荫。树上的花落了,但是叶子还没有长茂密。“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急走:奔跑。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黄蝴蝶飞入黄色的菜花之中,再也找不到了。
《宿新市徐公店》这首诗描写了南方农村的暮春景色。写出了儿童的天真烂漫,富有儿童情趣。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人。
《清平乐》宋朝的辛弃疾。这首词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江南生活劳作的图景。“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茅:茅屋。溪:小溪。茅屋又小又低,小溪上长着绿油油的草。“醉里吴音相媚好”醉:酒醉。吴音:具有南方口音的话语。媚:柔媚。好:问好,闲谈。酒醉中,有人用柔媚的南方话语相互问好、闲谈。“白发谁家翁媪?”翁:老翁。媪:老婆婆。这是谁家的老翁、老婆婆呢?“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大儿子在小溪的东边锄豆子,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无赖:顽皮,是爱称并无贬义。最可喜的是小儿子不懂世事,只是一味地调皮玩耍,趴在小溪岸边剥莲蓬吃。
《清平乐》辛弃疾用极其简练的文字,勾画了一副南方农人依山水而居,勤于农时,满足、悠闲的生活画面。
说说这几个儿子的特点吗? “大儿锄豆溪东”----勤劳能干 “中儿正织鸡笼”----心灵手巧
“溪头卧剥莲蓬”----顽皮可爱
第二课 《天窗》 作者茅盾
1、抓住“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天窗给乡下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慰藉,安慰的意思。
2、重点看2----5段,写小小的天窗给孩子们带来的慰藉,先说雷雨来时,天窗给孩子们带来慰藉。(具体内容看课文)接着,作者又讲了晚上,天窗给躺在床上的孩子们带来了慰藉。(具体内容看课文)。
3、背诵3-5段
4、词语ABAB :卜落卜落 咕咚咕咚 扑通扑通 哗啦哗啦
当啷当啷
AABB:闪闪烁烁 星星点点 密密麻麻 纷纷扬扬
5、课后词句积累必须掌握,看书
第三课 《快乐的足球赛》
词语ABAC:乱跑乱叫 乱打乱闹 大喊大叫 边跑边跳 边说边笑
第四课 《芦叶船》
1、读课文,了解芦叶船给水乡的孩子所带来的欢乐,体味愉快的童年生活。1—2段,作者回忆了自己的家乡,这是快乐玩耍的基础。2—4段详细回忆了小伙伴们玩芦叶船的情景,使我们感受到了芦叶船给作者带了的不仅是快乐,还有智慧。5—8段讲“我”和表兄到长江边玩芦叶船的情景,芦叶船给我们带
来的遐想和希望。
2、作者的家乡在(长江口的崇明岛上),那里(河道)特别多,有横的、竖的,像(蜘蛛网一样)。一开春,河边就冒出许多(芦苇)来,孩子们用它做成了(芦叶船),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快乐。
3、词语ABB:一根根 一片片 一串串 一缕缕 一丝丝
描写水势的词语:浩浩荡荡 波澜壮阔 波涛汹涌 狂涛怒吼 波浪滔天
第五课《女孩儿乌塔》
1、文章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了十二岁的德国小姑娘独自一人游历欧洲的事。写了“我”与乌塔在旅馆相识,通过“我”的目睹和“我”与乌塔的交谈,为我们刻画了一个独自出门在外,并能从容处理各种事情,适应各种环境,做事有计划、果断、胆大心细的小姑娘。一方面从侧面指出了中国与其他国家家长教育孩子方法的不同,另一方面隐含了作者对她的喜爱。学习乌塔为了自己的目标勤奋努力追求的精神,和独立自主的品质
2、课文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突出乌塔鲜明的性格特点:
(1)语言描写,集中在第七、九自然段,这些语言描写表现了乌塔对事物有自己的独特的见解,体现了她在思想上的独立。乌塔的话不多,但是逻辑严密、条理清晰、观点鲜明,特别是她只有12岁就能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理性的思考,并能切中要害,这充分体现出,乌塔在生活上独立的基础是她在思想上和精神上的独立。细节描写也很有特点,女孩乌塔虽然独自在异国他乡,但她能自己安排一天的活动,自己收拾东西,按时外出游览,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乌塔做事很有经验、从容不迫。
(2)在对比中突出人物性格特点,与中国孩子的对比突出了乌塔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
3、多音字 塞 综合学习一
有关笑的词语:捧腹大笑 眉开眼笑 破涕为笑 抚掌大笑 哄堂大笑
心花怒放 妙趣横生 心领神会 嫣然一笑 前仰后合 转悲为喜 回眸一笑 会心一笑 皮笑肉不笑
背诵默写《四时田园杂兴》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宋 范成大
第六课《我们家的猫》 老舍 原名舒庆春
1、这篇课文细致、生动地描写了猫的古怪性格和它小时候的淘气可爱,全文字里行间都流落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也渗透着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1—3自然段写猫的古怪。从三个方面分别说的,一是捉摸不定的行止,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二是忽喜忽忧,大喜大落的情绪。三是似小实大的胆量。第4自然段讲猫小时候淘气、逗人喜爱以及作者流露出的喜爱之情。作者笔下的“淘气”是机灵、坚强勇敢、是生气勃勃、天真可爱的同义词。
2、背诵默写课文最后一段
3、词语:无忧无虑 屏息凝视 屏息凝神
描写某种变化的词语:变化多端 千变万化 瞬息万变 日新月异
形容状态的词语:生气勃勃 生机勃勃 悠闲自在 如痴如醉 神清气爽
第七课《小狮子爱尔莎》
1、文章讲述了“我”精心驯养失去母亲的小狮子爱尔莎,最终把它送回大自然的事。作家用及其朴实平和的语言,细腻地刻画了“我”对爱尔莎的真诚呵护以及爱尔莎对“我”的无限依恋,反映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主题。
全文的线索是小狮子的出生——成长——回到大自然,是按小狮子爱尔莎的成长过程记叙的。
第一自然段讲小狮子爱尔莎刚出生时“我”对它的照顾和我们之间的感情。第2---4自然段描述了小狮子爱尔莎从五个月到两岁的成长过程,表现了我们之间的深厚感情。文章通过几个事例来表现爱尔莎的特点:洗澡时的活泼淘气;为了保护我与犀牛搏斗,它的勇敢和强壮;换牙时它的温顺。重点读一读这几段
第5—9段写“我”把小狮子爱尔莎送回大自然的过程。作者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描述了这个过程。重点掌握这个过程
2、词语ABB:滴溜溜 笑眯眯 羞答答 气呼呼
AABC: 恋恋不舍 依依惜别 耿耿于怀 惴惴不安 闷闷不乐 树上的鞋
本文记叙了“我”发现一只雏鸟钻进“我”的鞋里,于是“我”想办法把雏鸟送回鸟妈妈的身边的故事,表达了“我”对鸟儿的关心和爱护之情。词语AABB:叽叽喳喳 叮叮当当 呢呢喃喃 唠唠叨叨 滴滴答答 词语:羽毛未丰
9老人与鸟
1、课文记叙了老人以充满诚挚爱心的行动,使鸟儿们由怀疑到信任,直至与老人亲密无间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老人热爱自然、热爱生命,关心爱护小动物的美好心灵,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深刻主题。
2、老人爱鸟体现在哪?鸟爱老人体现在哪?读课文从课文中找。
10自然之道
1、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
2、词语:欲出又止 踌躇不前 若无其事 鱼贯而出 含有一对反义词的词语:争先恐后 七上八下 口是心非 前呼后拥 积少成多 左顾右盼
ABCC: 气喘吁吁 气势汹汹 情意绵绵 眼泪汪汪 死气沉沉
第四篇:2015春-新人教四下数学-第一单元-四则运算-教学设计
四年级数学上册 第一单元 《四则运算》主备人:杨湘云
第一单元 《四则运算》单元概要
主备人:杨湘云 单元教学内容:加、减、乘、除四则混合运算 教材简析:
这一单元是这册书中一个重点单元。本单元主要教学并梳理混合运算的顺序。混合运算前面学生已经学会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两步式题,并且知道括号的作用,这里主要教学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对所学的混合运算的顺序进行整理。其主要内容有:整理同级运算的顺序,教学并整理含两级运算的顺序及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有关0的运算。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加、减、乘、除之间简单的运算,对于这单元的内容,学生掌握起来不难,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对于加、减、乘、除之间简单的运算会有一个加强,并能熟练掌握加、减、乘、除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提高运算能力。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教法与学法:
本单元中一个新的亮点就是整理混合运算的顺序是结合解决问题进行的。目标中学生既要掌握运算顺序,又要理解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和步骤。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运算基础,因此建议:
1、以应用题型为经,以运算顺序为纬。视学生情况,各有侧重。
2、加强基础运算,保证计算的正确率。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尝试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让学生经历创造的过程,从中体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和小括号的意义。在探索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自主的,学生的选择是开放的,学生的表述也是多样的。
3、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单元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加带有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教学难点:
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学习。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单元课时安排:本单元建议8课时
教师集体备课记录: 四年级数学上册 第一单元 《四则运算》主备人:杨湘云
第1课时: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例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
掌握加、减法的意义和利用加减法的关系求加减法中的未知量。教学难点:
从实例中探究加、减法的互逆关系。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坐过火车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下与火车有关的知识吧!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复习铺垫:加减5分钟口算。
(二)、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1、理解加法的意义。
(课件出示)例1(1)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 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 km。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1)问:根据这道题你收集到了哪些信息?(让学生尝试用线段图表示)(2)请学生根据线段图写出加法算式。814+1142=1956 或 1142+814=1956 师:为什么用加法呢?
那怎样的运算叫做加法?(小组讨论)(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加法。)
2、(3)小结: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出示加法的意义)说明加法各部分名称理解减法的意义
能不能试着把这道加法应用题改编成减法应用题呢?(1)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例1(2)(3)尝试用线段图表示: 师:根据线段图写出两道减法算式,并说说这样列式的理由。1956-814=1142 或 1956-1142=814(2)问:怎样的运算是减法?(小组讨论)(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3)小结: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出示)说明减法各部分名称
(三)、探究、理解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1.问:上面的这些算式,你觉得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观察上述四道算式中数字位置间关系,思考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然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小组讨论。个别汇报)2.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
加数 + 加数 = 和 被减数 - 减数 = 差 3.师归纳并小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板书)4.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出示:814+1142=1956
814=1956-1142
1142=1956-814 问:观察算式,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5.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出示:800-350=450 800=450+350 350=800-450 问:通过观察这组算式,你能得出减法各部分的关系吗? 观察这组算式讨论归纳得: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3页“做一做”
四、总结
师:谁来说说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些什么?你知道了什么呢?
五、作业:
大练习册第1、2页
六、板书设计 :
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上册 第一单元 《四则运算》主备人:杨湘云
第2课时: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教材第5页例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会在实际中应用.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自己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
2、在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对乘、除法进行验算. 教学难点:理解乘、除法的互逆关系,以及用除法意义说明一些题为什么用除法解答.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做过大量的整数乘除法计算和应用题的练习,对于乘除法知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这里我们要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对乘除法的意义加以概括,使同学们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乘除法的意义)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乘法的意义:出示例2(1)
用加法算:3+3+3+3=12 用乘法算:3×4=12 师:为什么用乘法呢?那怎样的运算叫做乘法?(小组讨论)(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乘法。)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出示乘法的意义)说明乘法各部分名称
2、理解除法的意义
能不能试着把这道乘法应用题改编成除法应用题呢? 出示例2(2)(3)
(1)问:与第(1)题相比,第(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
列式计算:12÷3=4 12÷4=3(2)问:怎样的运算是除法?(小组讨论)(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3)小结: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说明除法各部分名称
(4)教学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引导学生观察:第②、③与①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变化?
明确:在乘法中是已知的,在除法中是未知的;在乘法中未知的,在除法中变成已知的.也就是乘法是知道两个因数求积,而除法与此相反,是知道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所以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3、教学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根据上面第①组算式总结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师概括: 积=因数×因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板书)引导学生观察第②组算式,自己总结出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4、商=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三、总结:想一想:在有余数的除法里,被除数与商、除数和余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四、巩固练习:做一做
五、作业:大练习册第3-4页
六、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四年级数学上册 第一单元 《四则运算》主备人:杨湘云
第3课时:0的运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6页例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过程与方便:通过归纳、分析、总结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使学生进一步理解0的相关性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从四则运算出发,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学习的快乐。教学重难点: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口算引入(快速口算)出示: 100+0= 0+568= 0×78= 0÷23= 128-128= 0÷76= 235+0= 99-0= 49-49= 0+319= 0×29=
(二)、探究新知
1、将上面的口算分类.根据分类的结果说一说关于0的运算都有哪些。
2、一个数与0相加;一个数减0;一个数与0相乘的结果分别是多少。3、0除以一个数的结果是多少?在这里为什么不说一个数除以0.(三)、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讨论)
0不能作除数。例如,5÷ 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5。0÷ 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小结:归纳所有0的运算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三、课堂测评
1.计算
(1)36+0=(2)0+68=(3)0×68=(4)54-0=(5)0÷28=(6)128-0=(7)0÷36=(8)25+0=(9)99-0=(10)49-49=(11)0+39=(12)0×9=
四、归纳反思
这节课我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
五、作业:
六、板书:
课后反思:
四年级数学上册 第一单元 《四则运算》主备人:杨湘云
第4课时:带括号的四则运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9例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熟练习的进行运算。
过程与方法:经历带小括号版式的计算过程,达到理解其运算顺序并正确计算的目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难点:熟练解决含有各种括号的算式。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一个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按怎样的顺序计算?举例 2.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按怎样的顺序计算?举例 3.一个算式里有括号,按怎样的顺序计算?举例 4.今天我们学习“四则运算”,到底什么是四则运算呢?
概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我们以前学习的混合运算就是四则运算。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出示例4:96÷12+4×2
1、说说运算顺序。
2、如果在96÷12+4×2的基础上加上小括号,变成96÷(12+4)×2,运算顺序怎样?(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96÷(12+4)×2 =6× 2 =96÷16×2 =12
3、如果在96÷(12+4)× 2的基础上加上中括号“[ ]”,变成另一个算式96÷[(12+4)× 2],运算顺序怎样?(说明: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96÷[(12+4)× 2] =96÷ [16×2] =96÷ 32 =3
4、阅读“你知道吗?”
5、总结带括号的运算顺序: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3)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三、课堂总结: 含有中括号、中括号的算式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四、巩固练习
1、第9页的“做一做” 2、47与33的和,除以36与16的差,商是多少?正确列式是()A、47+33÷36-16 B、(47+33)÷(36-16)C、(36-16)÷(47+33)3、750减去25的差,乘20加上13的和,是多少?确列式是()A、(750-25)×(20+13)B、(20+13)×(750-25)C、750-25×20+13
五、作业:大练习册
六、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四年级数学上册 第一单元 《四则运算》主备人:杨湘云
第5课时:最佳方案的选择-租船问题
教学内容:教材第10页例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情境创设,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过程与方法:
经历运用相关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出现的最佳方案的问题的过程,使学生能够自己提出并解决此类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
2、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
发展应用意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学会倾听,并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大家好!听着动听的歌曲.伴着柔和的春风!今天老师想带着同学们一起去公园划船,你们说好吗?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出示例5:
(1)师:我们来到了租船处,在这个图中你都发现了什么信息呢?(2)现在有了这几个数学信息,老师有个问题要让大家帮着老师解决。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我们去租船吧!(出示问题)
2、解决问题: 分析:如果都租小船 30÷4=7(只)„„2(人)7+1=8(只)20×8=160(元)如果都租大船: 30÷6=5(只)35×5=175(元)
全租小船,但有1条船只坐了2人,没坐满。是不是还可以再省钱呢? 把这2人和另一条小船的4人都安排坐1条大船,还可以省钱。6条小船:20×6=120(元)1条大船:35元。
共花:120+35=155(元)
三、课堂总结:反思-我们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先假设,再调整)
四、巩固练习P11第5题
五、作业:大练习册
六、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第6、7课时:单元测试 第8课时:试卷讲评
第五篇:第二单元 绿水江南 一、二课时(新人教四下音乐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复习歌曲《少先队员采茶歌》。
2、创编采茶的舞蹈动作。教学目标
1、能用纯净、优美的声音演唱《少先队员采茶歌》。
2、能积极地参与小组的活动,以合作的方式创编几个舞蹈动作。教学过程
(一)复习歌曲
1、注意第一小节五度音程的音准。要具有弹跳感。
2、注意第二小节圆滑线的唱法。要唱得连贯、柔和,和跳跃的形成对比。
3、注意第三小节附点四分音符的时值。
4、第二乐段第一乐句可按顿音的唱法演唱,要唱得短促、有均匀的节奏感,好像是有节奏的采茶动作一样。
5、最后一个乐句第三小节的的八分休止符要唱得短而轻。并要做到声断气连,使歌声既分开又被连贯,寄托着少先队员热爱茶山的情感。
6、演唱时要注意乐句的分句,可引导学生划分乐句,做到正确地换气。
(二)欣赏有关采茶的音乐作品
1、器乐合奏《采茶扑蝶》
2、广西民歌《采茶歌》
(二)创编采茶的舞蹈动作(见相关参考资料)。
1、学生分组合作创编
2、指名表演
3、集体评价
4、随音乐一起表演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教师准备:《西湖春晓》音乐、西湖风景课件、《平湖秋月》的音乐。学生准备:赞美西湖的诗歌、图片、有关西湖的美丽传说。教学目标
1.感受歌曲《西湖春晓》的合唱声音效果与歌曲所营造的意境。2.“走进”西湖,了解西湖。(1)诗人笔下的西湖。《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2)画家与摄影家眼中的西湖(有关西湖的绘画及摄影作品)。(3)我们眼中看到的西湖(西湖美景欣赏)。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我们生长在北方的人们都非常熟悉北方的风景,经常用“大漠黄沙”来形容戈壁,用“银装素裹”来形容北国的千里冰封。其实江南的美景也是数不胜数,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你会说什么呢?(秀美 俏丽 灵气)师:这些词语用来形容江南美景一点儿也不为过,不是就曾有人把江南的一处风景比做西施,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西湖)
师:对,苏轼就曾在诗中这样写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可见,西湖有多么的美丽。
二、欣赏《西湖春晓》 师:今天,我们就共同欣赏一首赞美西湖的歌曲《西湖春晓》,听一听歌中都唱到了什么?(出示课题并初听歌曲)
师:歌中唱到了什么?(朝阳 柳梢 绿水、青山)
师:歌中又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用的是哪种演唱形式?(复听歌曲)教师出示歌词。
师:这首合唱歌曲多美啊,让我们共同来感受歌中的美景。教师向学生详解词意。
师:请大家随音乐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教师播放背景音乐《西湖春晓》)。师:这首歌曲带给你怎样的感受?(优美 抒情)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被优美的音乐感染了。这首歌曲的作曲者贺绿汀就是生在江南,长在江南,他在创作这首歌曲时采用了6/8拍这种复拍子,营造了歌曲亦诗亦画的意境,就像我们正荡舟在西湖之上,欣赏西湖的美丽景色。
师:请同学们边听歌曲边轻声哼唱,并用身体来感受歌曲的韵律。学生用身体感受歌曲的韵律,并轻声哼唱。
三、拓展──走进西湖
1、师:我们从歌曲中感受到西湖的美,可这远远不够,让我们“走进西湖”,更深层地去了解西湖。请大家交流你所查找的有关西湖的资料。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所查找的关于西湖的资料。
2、师:经过小组内的交流,你能说一说你的感受吗?
3、师:西湖历来就被文人墨客所称颂,他们是怎样赞美西湖的呢? 朗读(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4、教师播放背景音乐《平湖秋月》。
师:那么让我们来看一看画家和摄影家眼中的西湖又是什么样的? 教师播放背景音乐《平湖秋月》。
师:西湖是诗,西湖是画,西湖同样也是音乐家指间流淌的旋律,刚才大家在欣赏诗歌与绘画摄影作品时所听到的音乐,就是一首描绘西湖美景的音乐《平湖秋月》。西湖真是魅力无穷,而西湖美丽的传说又为西湖蒙上了神秘的面纱,让我们来听一听西湖的故事。(向同学们介绍《明珠西湖》 《许仙和白娘子》)
5、师:文人墨客赞美它,画家描绘它,西湖到底有多美,我想现在就去看西湖,做西湖的画中人,邀请全班的同学和我一起去欣赏西湖的美景。教师播放西湖风景课件(背景音乐《西湖春晓》)。生观看课件,欣赏西湖的美景,并随音乐边听边哼唱。
师:西湖的美景真是美不胜收,让人流连忘返,其实,在祖国各地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美丽的景色,等待着大家去发现、去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