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单元综合测评5新人教版选修4

时间:2019-05-13 03:07: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单元综合测评5新人教版选修4》,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单元综合测评5新人教版选修4》。

第一篇: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单元综合测评5新人教版选修4

单元综合测评(五)

(时间:60分钟 分值:90分)1.社会主义是一种美好的理想,又是一种人类的重要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欧洲无产阶级可以说,它的科学是由两位学者和战士创造的,他们的关系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材料二 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1)根据材料一,“两位学者和战士”指的是谁?(4分)他们所创立的科学理论是什么?(1分)(2)材料二出自哪一部历史文献?(3分)概括材料二的中心内容。(3分)(3)上述理论在哪些国家得以成功实践?试举两例说明。(4分)【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的有效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两位学者和战士”指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们所创立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或科学社会主义)。第(2)问根据材料中“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等信息可得出材料二出自《共产党宣言》。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得出材料二的中心内容是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第(3)问指出社会主义理论得以成功实践的两个典型国家(俄国、中国)即可。

【答案】(1)马克思和恩格斯。马克思主义(或科学社会主义)。

(2)文献:《共产党宣言》。中心内容: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建立无产阶级政权。(3)俄国(或苏联);中国。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费里德里希·恩格斯是马克思的亲密战友,国际工人运动的杰出领袖。他学识渊博,生活经历丰富,从青年时代起就把自己的命运同工人阶级联系到一起。他以使劳动人民摆脱各种剥削和压迫为理想,并为此奋斗一生。他在与马克思一起领导国际工人运动的同时,还参与创建和丰富革命理论的工作,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

材料二 在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承担起指导国际工人运动的重任。他说:“自从我们失掉了马克思之后,我必须代替他。”

(1)材料一中恩格斯“参与创建和丰富革命理论的工作”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后是怎样“代替他”的。(5分)(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指出马克思与恩格斯对人类历史发展的最大贡献及其依据。(6分)1 【解析】 第(1)问考查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完成的理论成果,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第(2)问考查恩格斯19世纪末的主要活动,应注意从理论研究和革命实践等方面进行归纳。第(3)问中的“最大贡献”可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地位进行判断,“依据”需要结合马克思主义的意义和作用进行思考。

【答案】(1)1844年,合著《神圣家族》;1845年,合著《德意志意识形态》;1848年,合著《共产党宣言》;1867~1894年,相继发表《资本论》第一至三卷。

(2)在理论研究方面,全面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发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在革命实践方面,指导国际工人运动和各国社会主义者,推动了第二国际的成立、建设和发展。

(3)最大贡献:发表《共产党宣言》,创立马克思主义。依据:创建了科学社会主义,使无产阶级有了自己的革命理论,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指明了方向,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新时代,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联合的行动,至少是各文明国家的联合的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

——《共产党宣言》

材料二 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就应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列宁《论欧洲联邦口号》

(1)材料一体现了马克思、恩格斯怎样的革命观点?根据材料二,说明列宁是如何在理论和实践的层面丰富发展这一观点的。(6分)(2)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材料一、二有何共同点?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发展列宁的革命理论的?(9分)【解析】 第(1)问从材料“联合的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可以分析恩格斯的观点。列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提出了一国革命胜利论,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俄国进行了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第(2)问从材料可以看出,不管是恩格斯还是列宁,都是强调革命应该在资本主义国家爆发,在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社会主义,但是毛泽东则是提出了革命分两步走的策略,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通过革命及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

【答案】(1)观点:只有各国联合,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取得胜利。理论:创造 “社会主义可以在一国首先建成”的理论。实践:列宁发动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

(2)共同点:强调必须在资本主义国家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创造性地提出革命分两步走的策略,先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再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毛泽东义利观主要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这就决定了义利观具有自身的一些特征。比如,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它更多地强调精神,以便于战胜在物质上强于我们的敌人;在国家或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上,它更多地强调个人利益服从于国家或集体的利益,以便于在国破家亡中救亡图存;等等。

——《郑州大学学报》(200年第2期)材料二 将更多地承认个人利益,满足个人的需要„„我们提倡按劳分配,承认物质利益,是要为全体人民的物质利益而奋斗。每个人都应该有他一定的物质利益,但是这绝不是提倡各人抛开国家、集体和别人,专门为自己的物质利益而奋斗,绝不是提倡各人都向“钱”看。

——1980年8月邓小平回答意大利记者

奥琳埃娜·法拉奇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概括毛泽东和邓小平的义利观。(5分)(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造成以上两种不同义利观的原因。(10分)【解析】 第(1)问,毛泽东的义利观,梳理材料找出其中的核心词“更多地强调精神”“强调个人利益服从于国家或集体的利益”,推知毛泽东强调义高于利,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据材料“更多地承认个人利益”“ 承认物质利益”“ 绝不是提倡各人抛开国家、集体和别人,专门为自己的物质利益而奋斗”可知邓小平强调个人利益,但要兼顾国家、集体利益,反对见利忘义。第(2)问,联系时代背景、特征分析原因。毛泽东的义利观形成时期,中国面临民主革命的首要任务,同时物质比较贫乏,故强调精神强调义;而邓小平时期,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建设,所以强调物质利益,同时兼顾义,从而调动劳动者积极性。

【答案】(1)毛泽东:强调义高于利,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

邓小平:更多地强调个人利益,同时兼顾国家、集体利益;反对见利忘义;鼓励勤劳致富。

(2)毛泽东的义利观形成于民族危机严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救亡图存是首要任务;邓小平的义利观形成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巨大进步的时代,经济建设、强国富民是国家的中心和首要任务。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对政治十分关心。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前,毛泽东信仰过改良主义,崇拜过康有为、梁启超,也曾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胡适、陈独秀视为楷模。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毛泽东和其他中国先进分子一道,由学习西方转向学习俄国。五四运动时期,毛泽东来到北平,努力寻找并阅读共产主义书籍,其中,《共产党宣言》等书使他在思想上树立起马克思主义信仰。1920年夏,毛泽东开始转变为共产主义者。五 四运动期间,毛泽东是湖南学生反帝爱国运动的领袖之一。为了介绍和传播新的革命思潮,湖南省学生联合会创办了《湘江评论》,毛泽东担任主编。

材料二 毛泽东在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第一次提出实事求是概念,他说:“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

——《毛泽东选集》

材料三 美国《时代》杂志1985年某一期的封面中很清楚地对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个时代的生活进行了对比:一边是游行的队伍和农民在田里插秧;另一边是忙忙碌碌的上班族,高楼大厦,汉堡包、照相机等消费品。

(1)毛泽东与同时代的先进分子走上无产阶级革命道路的历史背景是什么?(3分)(2)“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灵魂。试举出毛泽东依据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将中国革命从危机或困境中拯救出来,走上正确道路的两个典型事例。(4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邓小平时代的这些成就的取得得益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的什么决定。(3分)(4)该期杂志封面上的“CHINA Moving Away from Marx”(中国正在远离马克思)的说法对吗?请结合史实谈谈你的看法。(5分)【解析】 第(1)问根据“1920年夏,毛泽东开始转变为共产主义者”分析1920年前的国内和国际背景,国内背景从民族危机、1915年的新文化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等事件去分析,国际背景指的是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第(2)问主要指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工农武装割据和遵义会议。工农武装割据找到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指明了中国革命前进的方向。这条道路打破了以城市为中心进行武装起义夺取政权的俄国革命模式,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创举。遵义会议使红军扭转了长征初期被动挨打的局面,革命形势开始转危为安,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第(3)问考查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会总结了建国以来的经验教训,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肯定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决定健全和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第(4)问首先明确观点,然后进行论证。观点明显是错误的。邓小平理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完善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答案】(1)辛亥革命后的中国,民族灾难依然深重;新文化运动激进知识分子的影响;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分子受到启迪,看到希望;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2)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根据中国国情,开创出一条不同于“城市中心论”的,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给各地的革命斗争树立了榜样;在中国革命几 乎陷入绝境的危急关头,毛泽东在遵义会议后正确地领导和指挥红军,采取灵活的战略战术,逐渐摆脱军事上的被动局面,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表述正确即可)(3)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4)不对。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开始了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这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完善和发展。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克思说:“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自称为“第二提琴手”的恩格斯逝世后,作为第二国际的领导人之一的考茨基曾经说:“恩格斯的逝世使我们感到悲痛远远超过了马克思的逝世,因为我们觉得,恩格斯逝世后,马克思才完全逝世了。”

材料二 恩格斯反复教导各国社会主义者要独立决定本国的革命方针和策略。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也提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邓小平也曾经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国亡党。”

——《世界历史参考资料》

(1)材料一中,马克思对伟大人物是如何认识的?(7分)(2)材料二的观点体现了什么共同原则?毛泽东、邓小平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是如何实践这一原则的?(8分)【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可以得出,马克思认为“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即伟大人物的出现是一定时期历史发展的产物。第(2)问,总结恩格斯、毛泽东、邓小平的话可知其相同点都是强调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本国的实际(或者国情)相结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邓小平时期实行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答案】(1)认识:伟大人物的出现是一定时期历史发展的产物。

(2)共同原则: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本国的实际(或者国情)相结合。实践:毛泽东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邓小平实行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二篇: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模块综合测评人民版选修4课件

模块综合测评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A.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 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解析】

从题干中“以个人亲信为基础”“不考虑世系和教育”可知,秦始皇建立的君主专制制度打破了以门第出身为基础的贵族政治,转而建立了以皇帝为核心的官僚集团政治。

【答案】 A 2.唐太宗晚年曾自我评价道:“济育苍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益多损少,人不怨。”唐太宗的主要功绩有()①重用人才,善于纳谏 ②文德治国,完善科举 ③不夺农时,轻徭薄赋 ④崇尚佛教,册封**

A.①②③

C.①②④

B.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册封**是在清朝,所以排除含有④的选项即可 【答案】 A 3.柏拉图的理想国理念是奴隶主的理想,资产阶级把永保资本主义制度作为他们的理想,无产阶级则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这说明()A.在阶级社会中,理想具有阶级性 B.他们的理想都是幻想

C.每一时代的人们都有美好的愿望 D.理想是虚无缥缈的东西

【解析】 奴隶主、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都有自己的理想和奋斗目标,说明了理想的阶级性。

【答案】 A 4.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结成联盟,其根本原因在于()A.有着共同的政治目的

B.有着共同的经济利益

C.彼此利用对方 D.都有反对人民的一面

【解析】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英国新贵族从事资本主义经营,因而和资产阶级有着共同的经济利益,这是其结盟的根本因素。

【答案】 B 5.“拿破仑最大的错误就在于:他娶奥国皇帝的女儿为妻,和旧的反革命王朝结成同盟;他不去消灭旧欧洲的一切痕迹,反而竭力和它妥协„„他力图得到和他们同样的荣誉,拜倒在正统主义原则之前,因此很自然,正统的帝王们便把篡夺者踢出了自己的圈子。”对上述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拿破仑和欧洲旧的专制帝王毫无差别

B.拿破仑虽向欧洲专制势力妥协,但仍不为其所容纳 C.拿破仑力图成为欧洲帝王的野心,是其灭亡的根本原因

D.拿破仑表面与欧洲专制势力相妥协,实际是为了推动民主事业的发展

【解析】 由材料中的“正统的帝王们便把篡夺者踢出了自己的圈子”可知,拿破仑被旧专制帝王视为篡夺者,故A项错误;拿破仑灭亡的根本原因是手工工场时代的资本主义还不足以战胜欧洲的封建势力,故C项错误;拿破仑“拜倒在正统主义原则之前”是与封建势力的妥协,是对民主事业的践踏,故D项错误。由材料可知,拿破仑与欧洲专制势力相妥协,但仍不为欧洲专制势力所容纳,最终被欧洲封建势力所灭,故答案为B项。

【答案】 B 6.古往今来,无论是东方古国,或是西方近代国家,都以建章立制来强化中央对地方的管辖。下列具有此类性质的文献和制度是()①秦汉郡县制 ②《民法典》 ③英国《权利法案》 ④美国1787年宪法 A.①② C.③④

B.①④ D.②③

【解析】 秦汉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了美国的联邦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故符合题意。其他两项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无关。

【答案】 B 7.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被称为亚洲第一个“美国式”的共和国。其政权的组织形式也被称为是美国的“仿制品”,究其主要原因是这一政权()A.实行民主共和制 C.实行责任内阁制

B.在美国支持下建立 D.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解析】 根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实行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制,是一个“美国式”的共和国。

【答案】 A 8.“一个人不受外在权威的扶持,而成为他的民族的领袖的人;一位其成功不是依靠投机取巧,也不凭借掌握的技术装备,而纯粹地建立在令人信服的人格力量上的政治家;一位一贯轻视使用武力而胜利的斗士;一位具有智慧与谦逊,用果敢与不可动摇的坚定信念武装起来的人。”爱因斯坦所评价的这位人物是()A.孔子 C.凯末尔

B.华盛顿 D.甘地

【解析】 由“一贯轻视使用武力而胜利的斗士”排除A、B、C三项。符合这一特点的应该是发动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圣雄”甘地,正确答案为D项。

【答案】 D 9.一战后的民族解放运动取得一定成就,其中完全赢得独立的国家是()A.中国 C.土耳其

B.印度 D.埃及

【解析】 一战后的民族解放运动只有土耳其革命取得最终胜利,获得了民族独立。【答案】 C 10.列宁在评价恩格斯的无私精神时指出,“他为天才的朋友树立了一块永不磨灭的纪念碑。无意间,他的名字也被镌刻在了上面”。你认为这块“永不磨灭的纪念碑”是()A.《共产党宣言》 C.《神圣家族》

B.《德意志意识形态》 D.《资本论》

【解析】 恩格斯“天才的朋友”是指马克思,马克思不可磨灭的纪念碑是他的《资本论》,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后帮助完成了第二卷与第三卷。

【答案】 D 11.从社会进步和制度创新的角度看,20世纪初期国际社会最重大的事件是()A.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B.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C.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D.中国的清王朝被推翻

【解析】 A项发生于17世纪末,C项发生在19世纪中期,时间不符;D项虽然发生在20世纪初期,但制度创新不足;20世纪初发生的十月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答案】 B 12.1921年10月,列宁在谈到新经济政策时说:“所谓新,是对我们先前的经济政策而言的。可是实质上,它比我们先前的经济政策包含着更多的旧东西。”下列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中,包含“旧东西”的有()①实行粮食税 ②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归国家所有 ③部分企业由资本家经营 ④允许自由贸易

A.①② C.①③④

B.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所谓“新”是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案,所谓“旧”是指资本主义的经济手段,①③④属于旧的资本主义经济手段;②属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形式,是苏俄的创新,故排除。

【答案】 C 13.毛泽东的诗词是记载中国革命伟大历程的史诗,他的“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泛指江西)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泛指湖南)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描述的是()A.南昌起义 C.井冈山的斗争

B.秋收起义 D.红军长征

【解析】 从词中的“匡庐”“潇湘”“秋收”“暴动”等关键词不难判断,毛泽东的这首词描述的是秋收起义。

【答案】 B 14.“邓小平„„最大的功绩就是提出了新的理论。这是一种全新的世界观,是对中国现实条件的全新理解,是对历史经验的有效借鉴。”这种“新的理论”主要是指()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C.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理论 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理论

【解析】 这种“新的理论”即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它包括A、C、D三项等诸方面的内容。

【答案】 B 15.下列各项联系中没有因果关系的是()A.抽象的理论概括——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B.李四光的地质力学——大庆油田的发现

C.勤奋的探索和科学的方法——牛顿经典力学的建立 D.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式——原子弹的研制

【解析】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实践经验总结的结果,不是抽象的理论概括。【答案】 A

二、非选择题(大题共6小题,第16题11分,第17题10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1分,第20题12分,第21题14分,共70分)16.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处理好民族关系是古代政治家们尤为 关注的问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突厥颉利破后,诸部落首领来降者,皆拜将军中部将,布列朝廷,五品以上百余人,殆与朝士相半。唯拓跋不至,又遣招慰之,使者相望于道。凉州都督李大亮以为于事无益,徒费中国,上疏曰:“臣闻欲绥远者必先安近。中国百姓,天下根本,四夷之人,犹于枝叶,扰其根本以厚枝叶,而求久安,未之有也„„近日突厥倾国入朝,既不能俘之江淮,以变其俗,乃置于内地,去京不远,虽则宽仁之义,亦非欠安之计也,每见一人初降,赐物五匹,袍一领,酋长悉授大官,禄厚位尊,理多糜费。以中国之租赋,供积恶之凶虏,其众益多,非中国之利也。”太宗不纳。

——吴兢《贞观政要》

材料二 “朕阅经史,塞外蒙古多与中国抗衡,自汉、唐、宋至明,俱被其害,而克宣威蒙古,并令归心如我朝者,未知有也。夫兵者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譬之人身疮疡,方用针灸,肌肤无恙,而妄寻苦楚可乎?”“治天下之道亦然,乱则声讨,治则抚绥,理之自然也。自古以来,好勤远略者,国家元气,罔不亏损,是以朕意不以生事为贵。”

“罗刹(俄罗斯)扰我黑龙江、松花江一带三十余年,其所窃据,距我朝发祥之地甚近,不速加剪除,恐边徼之民,不获宁息。朕亲政之后,即留意于此。”

——康熙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李大亮认为“于事无益,徒费中国”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体现唐太宗开明民族政策的措施。(7分)(2)对比材料二和材料一,归纳康熙帝与唐太宗治理少数民族的共同手段,并指出康熙帝在捍卫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中遇到了什么新问题?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熙帝最终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请简要评述。(4分)【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臣闻欲绥远者必先安近。中国百姓,天下根本,四夷之人,犹于枝叶,扰其根本以厚枝叶,而求久安,未之有也”分析作答即可;第二小问,结合唐太宗时期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行政机构作答即可。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自突厥颉利破后„„唯拓跋不至,又遣招慰之”归纳唐太宗对少数民族的政策,根据材料二中“乱则声讨,治则抚绥”归纳康熙帝的少数民族政策,再结合二者相同之处作答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中“罗刹(俄罗斯)扰我黑龙江、松花江一带三十余年„„朕亲政之后,即留意于此”进行分析作答即可;第三小问,注意设问要求“最终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结合《尼布楚条约》签订的相关史实分析作答即可。

【答案】(1)原因:中原百姓是中国根本,对少数民族的供养、赏赐会加重百姓赋税负担;少数民族风俗难改;威胁中原统治。

措施:在东突厥故地设羁縻府州;在西突厥故地设安西都护府;与吐蕃和亲;册封西北各族首领及其后嗣。(2)共同手段:乱则声讨,治则抚绥。(或镇压与抚绥相结合,剿抚并用)新问题:沙俄入侵中国东北。

解决:1689年,中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捍卫了我国东北边疆(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维护了国家主权。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汝之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显示)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

——《孔子家语·观思》

康有为认为,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妇女怀孕后入公立政府组建的“人本院”赡养,实施胎教,婴儿出世后一律由公立的“育婴院”“慈幼院”抚养,儿童6岁入“小学院”,11岁入“中学院”,16岁入“大学院”,20岁毕业。经过长达14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一个年轻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人如果患病或因工作受伤致残,可以进入社会举办的“医疾院”,得到精心高超的治疗;人到了晚年,则可进入社会举办的“养老院”“恤贫院”,受到“公恤”。

——根据康有为《大同书》整理

材料二 孔子为教主,为种明圣王,配天地、育方物,无人、无事、无义不范围于孔子大道中,乃所以为生民未有之大成至圣也!议礼、制度、考文,皆孔子改制之事也。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1898)(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在救济问题上的主要观点。与孔子相比,康有为的社会福利主张有哪些发展?(7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归纳康有为制造出的孔子形象。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评康有为对待传统儒学的态度及原因。(3分)【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得出国君救济,根据“私以尔食馈之,是„„见己之德美矣”得出不主张个人救助;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得出社会福利制度化、救济与教育有机结合等。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为生民未有之大成至圣也”“皆孔子改制之事”分析即可;第二小问,根据第(1)问的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三小问,根据材料二中出处“《孔子改制考》(1898)”可知与戊戌维新有关,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1)观点:主张国君(或政府)组织救济,不主张个人实施救助。

发展:①社会福利制度化。②强调政府救济与社会救济相结合。③主张救济与教育有机结合。

(2)形象:孔子是至圣,是改革先师。态度:吸收、改造和利用。

原因:为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顺利开展。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朝之前,官方对关羽的评价同三国时期基本一致:主要强调骁勇、忠义,勇在前,忠次之,义在后。对其性格缺陷,一般用“刚而自矜”评价。唐政府对关羽的评价还不高,不过唐朝以后很少再有关于其缺陷的评价。宋朝抑武扬文,关羽排名颇低。元朝加封关羽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开始由皇帝祭祀,民间则认为关羽可以灭妖除怪。清代关羽排名仅次于孔子,称为“关帝”,允许关帝庙使用黄色的房瓦,加封仁勇、显威、护国、保民等称号。对关羽的评价演变为忠在前,义在中,勇在后。百姓将其与观音菩萨并列,认为可以斩妖除魔、劝善惩恶、指点迷津、护国战神、救人济世、为民伸冤、治病,科举考生也要祭拜关羽。江湖绿林帮会认为关羽披肝沥胆、超越血缘,加以崇拜。

——荆学义《经典的传播:关羽形象传播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对关羽的评价的特征。(8分)(2)根据材料,你认为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应注意什么原则?(4分)【解析】 第(1)问从唐之前、唐、宋、元、清官方历代对关羽的评价可以发现:“唐朝之前,„„主要强调骁勇、忠义”“元朝加封关羽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开始由皇帝祭祀,民间则认为关羽可以灭妖除怪”“清代关羽排名仅次于孔子,称为‘关帝’,允许关帝庙使用黄色的房瓦,加封仁勇、显威、护国、保民等称号”“认为可以斩妖除魔、劝善惩恶、指点迷津、护国战神、救人济世、为民伸冤、治病,科举考生也要祭拜关羽”可见对关羽的评价越来越高;关羽被神化的功能也越来越多;赋予关羽道德称号也越来越多;对关羽缺点避而不谈。第(2)问根据史学理论,结合材料可知,以史料古迹为依据、多角度评价、一分为二辩证看待等。

【答案】(1)特征:随着时间发展,评价越来越高;往历史人物身上附加的功能越来越多;道德因素越来越重;有意识回避缺陷(或者为尊者讳;只评价优点,忽略缺点);有神话倾向;多个群体对关羽都有评价;不同群体评价标准(角度)不同; 受到当时环境、政策影响。

(2)原则:从多角度评价历史人物;尽量依据距离历史人物时间最近的资料;避免神化历史人物;辩证看待、利用后人的评价;结合时代背景(把人物放在特定的时代条件下)评价。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戴高乐从1958年开始连续当了11年法国总统,他领导制定了《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宪法》,重新确立法国的政治体制。任内他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外事务上。戴高乐支持发展核武器、制定泛欧洲外交政策、努力减少美国和英国的影响、促使法国退出北约、反对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系列思想政策被称为“戴高乐主义”。

1970年11月9日戴高乐因心脏病猝然逝世。蓬皮杜总统于次日向法国人民发表广播讲话:“戴高乐将军逝世了,法国失去了亲人。1940年,戴高乐将军拯救了我们的荣誉。1944年,他领导我们走向解放和胜利。1958年,他把我们从内战的威胁中救了出来,他使今天 的法国有了自己的制度、独立和国际地位„„让我们向法国保证,我们决不辜负我们所得到的教诲,愿戴高乐将军永远活在全国人民的心中。”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戴高乐主义”政策出台的历史背景。(6分)(2)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戴高乐对法国和法兰西民族作出的卓越贡献。(5分)【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1958年”(20世纪50年代)是法德和解,促进向欧洲走向联合,有利于法国自身经济恢复与发展,得出:20世纪50年代,法国综合实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的影响,根据材料“戴高乐支持发展核武器„„努力减少美国和英国的影响”得出:冷战形势下,法国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第(2)问根据材料“1940年,戴高乐将军拯救了我们的荣誉”可知,二战期间,1940年德国攻下法国,戴高乐拒绝对德投降,扭转法国国际形象,赢得国际尊重;根据材料“1944年,他领导我们走向解放和胜利”得出领导自由法国运动,打败德国法西斯,赢得民族独立;由“他领导制定了《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宪法》,重新确立法国的政治体制”得出建立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确立法国特色政治体制;根据材料“1958年,他把我们从内战的威胁中救了出来,他使今天的法国有了自己的制度、独立和国际地位„„”“戴高乐支持发展核武器、制定泛欧洲外交政策”得出促进法德进一步和解,推动了欧洲一体化进程;重塑法国大国形象,提高法国国际地位。

【答案】(1)背景:20世纪50年代,法国综合实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冷战形势下,法国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的影响。

(2)贡献:拒绝对德国法西斯投降,扭转法国国际形象,赢得国际尊重;领导自由法国运动,打败德国法西斯赢得民族独立;建立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确立法国特色政治体制;促进法德进一步和解,推动了欧洲一体化进程;重塑法国大国形象,提高法国国际地位。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蔡元培在德国留学期间,发现德国大学校长和各科学长都是每年更迭一次,由教授会公选。1916年底他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此前的北大,校长独揽大权,一切校务都由校长与学监主任、庶务主任等少数几个人办理,连各科学长也无权与闻其事。蔡元培接任校长后,设立评议会作为全校的最高“立法”机构,凡大学“立法”均须评议会通过;同时,它又是全校最高权力机构,凡重要事项经评议会审核通过才能付诸执行。评议会由评议员组成,校长是当然的议长,评议员包括各科学长、主任教员和各科教授。此后,蔡元培又组织选举产生各学科教授会,规划各学科的教学工作。他聘请教员不拘一格,不问思想流派,只问学问能力。1919年3月,《东方杂志》载文称蔡元培“使数年来无声无臭生机殆尽之北京大学挺然特出,褒然独立„„学风丕振,声誉日隆”。

——据周天度《蔡元培传》

(1)根据材料,指出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推行校务改革的原因。(4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京大学校务改革的特点,并评价蔡元培的贡献。(8分)【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蔡元培在德国留学期间,发现德国大学校长和各科学长都是每年更迭一次,由教授会公选。1916年底他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此前的北大,校长独揽大权,一切校务都由校长与学监主任、庶务主任等少数几个人办理,连各科学长也无权与闻其事”分析。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设立评议会作为全校的最高‘立法’机构„„它又是全校最高权力机构„„评议员包括各科学长、主任教员和各科教授„„他聘请教员不拘一格,不问思想流派,只问学问能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二小问放在新文化运动这一背景下进行评价。

【答案】(1)北大原有管理体制存在严重弊端;蔡元培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善于借鉴国外教育管理经验。

(2)特点:成立相应管理机构,权力下移;教授治校;兼容并包。贡献:力倡并推行改革;提高办学水平,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推动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郑板桥,清代杰出的艺术家、文学家,为“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他从小生长在农村,历经康、雍、乾三代。郑板桥提倡“文必切于日用”“笔墨之外有主张”,反对“皆拾古人之唾余”。他说:“千古好文章,只是即景即情,得事得理,固不必引经断律。”郑板桥一生最爱画兰、竹、石,其画构图简单、主题鲜明,诗、书、画、印完美结合。他尤喜画竹,曾在一幅画作上题诗说:“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的诗画极富生活气息,深受时人喜爱。他晚年靠卖画为生,曾题诗云;“画竹多于买作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板桥画作的艺术特点。(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郑板桥艺术风格形成的历史背景。(6分)【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以及理解分析问题。第(1)问,郑板桥绘画艺术的特点要根据材料前三句以及明清时期的文化特点进行概括。第(2)问,首先根据所给材料确定历史背景的时间,然后结合康雍乾时期中国的政治状况、经济状况、“经世致用”的思想等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1)个性鲜明;借物抒情,以形表意;画风题材生活化、写实化;多种艺术形式完美结合。

(2)江南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社会的世俗化;“经世”思想的发展。

第三篇: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单元综合测评1新人教版选修4

单元综合测评(一)

(时间:60分钟 分值:90分)1.对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皇帝究竟如何评价?直到今天,这仍然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太史公曰: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痊,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强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而阿意兴功,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

——《史记·蒙恬列传》

材料二 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如古北、喜峰口一带,朕皆巡阅,概多损坏,今欲修之,兴工劳役,岂能无害百姓?

——《清圣祖实录》

材料三 始皇虽无道,而长城之有功于后世,实与大禹之治水等。由今观之,倘无长城之捍卫,则中国之亡于北狄,不待宋明而在楚汉时代矣。„„而当时之筑长城者,只为保其一姓之私、子孙帝皇万世之业耳,而未尝知其收效之广且远也。

——孙中山《建国方略》

(1)据材料一、二,概括司马迁和康熙帝批评秦始皇修筑长城所持的共同理由及其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康熙帝是如何处理与蒙古族关系、解决北方边疆问题的?(6分)(2)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对秦始皇的评价,并结合时代背景回答其目的。(6分)(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认识历史评价需要注意哪些因素?(3分)【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中共同理由注意对比材料一二,获取有效信息来归纳,从材料一中“不以此时强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和材料二中“今欲修之,兴工劳役,岂能无害百姓”的信息,可以看出司马迁和康熙帝反对修长城的理由在于不注重民生,不体恤百姓;其目的从他们的阶级立场来分析,可知是缓和社会矛盾,维护封建统治;第二小问联系所学知识作答即可。第(2)问的第一小问从材料三中“而长城之有功于后世,实与大禹之治水等”“倘无长城之捍卫,则中国之亡于北狄,不待宋明而在楚汉时代矣”可以看出孙中山认为修筑长城有助于稳定北方边防;从“始皇虽无道”“只为保其一姓之私、子孙帝皇万世之业耳,而未尝知其收效之广且远也”的信息可以看出孙中山否定其暴政和专制。第二小问,联系孙中山所处的时代,从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以及孙中山资产阶级的阶级属性来分析即可。第(3)问,从材料三中孙中山对长城的认识可知,还要关注评价者的身份及主观目的;另外还要注意坚持辩证的观点。

【答案】(1)共同理由:忽视德政,不顾及民生。目的:缓和矛盾,维护封建统治。1 解决办法:平定噶尔丹叛乱;多伦会盟;实行盟旗制度;通婚联姻。(写出任意两点即可)(2)评价:肯定修筑长城有助于稳定北方边防;否定其暴政、专制。目的:强化民族危亡意识,鼓吹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3)论从史出;注意甄别材料,关注评价者的身份及主观目的;注意人物行为的主观目的与客观结果。

2.(2016·盐城高二模拟)唐太宗是我国古代封建盛世时的杰出政治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贞观二年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

——(唐)吴兢《贞观政要》卷八《务农》

材料二 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资治通鉴》卷一九二,唐记八

材料三 夫圣代之君,存乎节俭。富贵广大,守之以约;睿智聪明,守之以愚。不以身尊而骄人,不以德厚而矜物。茅茨不剪,采椽不斫,舟车不饬,衣服无文,士阶不崇,大义不和,非憎荣而恶味,乃处薄而行俭。故风淳俗朴,比屋可封,此节俭之德也。

——《帝范·崇俭篇》

(1)据材料一,唐太宗认为国家和农业的根本分别是什么?为不失国之本、农之本,他主要采取了什么政策?(6分)(2)材料二中,“上”认为“止盗”的根本出路是什么?据材料三,分析唐太宗强调“节俭之德”的根本目的。(7分)(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指出唐太宗个人与“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内在关系。(2分)【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从材料一中“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以不失时为本”的信息来概括答案;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唐太宗休养生息政策回答。第(2)问的第一小问从材料二中“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的信息来归结答案;第二小问从维护统治角度思考作答。第(3)问结合材料从唐太宗统治策略以及个人品质等推动“贞观之治”局面出现角度思考作答。

【答案】(1)根本:民为国之本;不失时为农之本; 政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2)出路: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目的:维护封建专制统治。(3)关系:唐太宗励精图治,具有很强的自我反省能力,成为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范,推动了“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

3.(2016·无锡高二期末)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界历史上,开创庞大帝国的帝王之中,排名没有比得上秦始皇的,因为无论是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国的居鲁士、古马其顿帝国的亚历山大大帝、还是古罗马帝国的凯撒,他们的帝国早已不存在了,对世界的影响远无法与秦始皇相比。其实,即使他们在位时,其对帝国统一性的重组也远远小于秦始皇。

——《影响世界的100帝王排行榜》

材料二 “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大凡府州八百五十六,号为羁縻云。”

——《新唐书·地理志》

材料三 康熙二十七年五月,在商讨与沙俄谈判方针时,索额图提出:“„„雅克萨系我达呼儿总管倍勒儿故墟„„黑龙江上下,及通此江一河一溪皆属我地,不可弃之于鄂罗斯。”„„康熙二十八年四月„„根据出发前康熙帝的指示,与沙俄代表艰苦谈判,终于签订了以格尔必齐河和额尔古纳河,以及沿大兴安岭(即外兴安岭)为两国边界为主要内容的《尼布楚条约》。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对帝国统一性的重组”的措施。(6分)(2)据材料二,概括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做法。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简要评价。(4分)(3)据材料三,阐述《尼布楚条约》在维护国家统一方面所起的作用。(2分)(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秦始皇、唐太宗和康熙帝的历史地位。(3分)【解析】 第(1)问抓住设问关键词“帝国统一性”,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三个角度思考。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不难归纳;第二小问考查调动与运用所学知识能力,处理民族关系最终是为了维护专制统治,同时有利于民族事务的解决和多民族国家的构建,即可得出开明的民族政策,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形成中华文明多元化局面。第(3)问根据材料三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第(4)问抓住本题主题“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作答即可。

【答案】(1)措施: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车轨交通,推行法家思想或者焚书坑儒。(任答三点即可)(2)做法:坚持民族平等;武力与怀柔并用;重用少数民族首领;实行羁縻府州制度。评价:开明的民族政策,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形成中华文明多元化局面。(3)作用: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4)地位:秦始皇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开创者;唐太宗是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康熙帝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

4.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在进行有关“历史人物排名榜”活动时,就自己所学的知识对古代几个帝王展开了讨论。请你一起参与他们的讨论:

(1)小张认为秦始皇南征越族,不仅给越族人民带来痛苦,也给秦朝人民带来沉重的负担,应该予以完全否定,你同意小张的观点吗?(1分)请说明理由。(4分)(2)小李对唐太宗很感兴趣,准备写一篇小论文。他拟定了其中的一个小标题——特别重视吸取历史教训的皇帝。沿着这一思路(句式),请你帮助他再列三个小标题,并分别举一个例子加以说明。(6分)(3)小王纵观历史发现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请问康熙帝为巩固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对西藏和蒙古采取了哪些措施?(2分)而康熙帝在捍卫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中遇到了新问题。这个新问题指什么?请举一例加以说明。(2分)【解析】 第(1)问,可以运用判断历史进步的标准是以生产力标准这一原理直接回答这一观点是错误的,然后再联系秦始皇统一的积极影响回答即可。第(2)问,结合教材内容中有关唐太宗的相关事实进行归纳概括和事实论证即可。第(3)问结合教材中康熙帝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的措施直接回答即可,新问题是指时代背景的变化即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而康熙帝未能顺应历史潮流和发展趋势,根据这一思想举出一具体事例即可。

【答案】(1)观点:不同意。

理由:南征越族尽管给人民带来负担和痛苦,但进一步扩大了秦的疆域,有利于越族地区的开发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2)“特别善于用人的皇帝”:选官不拘一格,任用魏征,用人扬长避短,任用房玄龄等。

“特别善于纳谏的皇帝”:魏征进谏200多次,成为太宗的一面镜子。

“特别善于处理民族关系的皇帝”:文成公主入藏(和亲政策),促进民族融合等。(3)措施:平定噶尔丹叛乱;尊重喇嘛教;在多伦与蒙古首领会盟等。(任意两点即可)问题:外敌入侵,如沙俄入侵中国东北或西方资本主义兴起。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百姓)康定,利则长久。

——《金石萃编·秦峄山刻石》 材料二 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

——《新唐书》

材料三 遣侍郎苏拜至福建,与督抚及琅议善后事。有言宜迁其(台湾)人、弃其地者,施琅疏言:“若弃其地、迁其人„„此地原为红毛(荷兰人)所有,乘隙复踞,必窃窥内地,蛊惑人心„„沿海诸省,断难妄然无虑。„„台湾虽在外岛,关四省要害,断不可弃。并绘图以进。”„„上召询廷臣,大学士李奏应如琅请。寻苏拜等疏亦用琅议,并设县三,府一,巡道一,上命允行。

——《清史稿》

(1)材料一反映了秦始皇的什么主要功绩?(2分)(2)材料二反映了唐太宗时期在突厥地区实行怎样的制度?试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做法作简要评价。(4分)(3)根据材料三,指出康熙帝在听取大臣们的建议后,对台湾地区实行的措施及原因。(6分)(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三位古代政治家共同的历史贡献。(3分)【解析】 第(1)问,秦始皇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结束了以往分裂割据的局面。第(2)问,唐朝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州县,由少数民族首领任都督、刺史,这显然有利于民族团结,从而有利于社会安定。第(3)问,考查清朝对台湾的管辖。大臣施琅认为,台湾地理位置重要,需加强对台湾的管辖,康熙在台湾设立政府机构,使台湾重新统一于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第(4)问,三位古代政治家本身就属于统治阶层,当然其目的都是为了维护统治,他们加强对边疆的控制,有利于巩固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答案】(1)结束分裂局面,建立统一国家。

(2)设置羁縻府州且任用当地首领为都督、刺史,并世袭。这是一种开明的民族团结政策,促成了“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

(3)措施:决定在台湾设立统治机构,使台湾重新统一于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原因:台湾国防地理位置重要,关系到东南沿海的安全与稳定。

(4)为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出了贡献。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於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皆阬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史记》

材料二 贞观二年,诏停周公为先圣,始立孔子庙堂于国学,稽式旧典,以仲尼为先圣,颜子为先师,两边俎豆干戚之容,始备于兹矣。是岁大收天下儒士,赐帛给传,令诣京师,擢以不次,布在廊庙者甚众。

——《贞观政要·崇儒学》

材料三(康熙二十三年)十一月幸曲阜,诣先师庙,行三跪九拜之礼。

——《东华录》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位帝王对儒学的态度与措施。(9分)(2)如何认识三位帝王对儒学态度的差异?(6分)【解析】 第(1)问,从材料一中“皆阬之咸阳”的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打压儒学,焚书坑儒;从材料二中“诏停周公为先圣,始立孔子庙堂于国学,稽式旧典,以仲尼为先圣,颜子为先师”的信息可知,唐太宗崇儒尊孔,措施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完善科举制,大收天下儒士;从材料三中“诣先师庙,行三跪九拜之礼”的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康熙帝崇尚儒家文化,祭拜孔子,恢复开科取士。第(2)问,认识可从儒学本身以及统治者的态度两个方面来分析,从儒学自身来看,秦代打压儒学,是在于儒学不能与时俱进,在秦代更多体现保守一面;唐代、清代之所以尊崇儒学,是在于儒学经过自我调整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其次,从统治者的角度来看,不论是秦代打压,还是唐代和清代对儒学的尊崇,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巩固封建君主专制。

【答案】(1)秦始皇:打压儒学,焚书坑儒; 唐太宗:主张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制;

康熙帝:崇尚儒家文化,亲自祭拜孔子,恢复开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

(2)认识:儒学在秦代更多体现保守一面,在唐代、清代则经过自我调整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所以统治者对其态度不同;无论统治者对儒学态度如何,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巩固封建君主专制。

第四篇: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单元综合测评3新人教版选修4

单元综合测评(三)

(时间:60分钟 分值:90分)1.(2016·泉州质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654到1658年,英国在政治上存在的根本问题是,克伦威尔能否成功地使军队授予他的权力得到国家的首肯。但他目前存在两个主要障碍:一是英国人根深蒂固地厌恶军权统治,而这正是他权力的根基;另一个是下议院的传统。1649年1月,下议院被认定为国内代表人民至高无上权利的最高权力机构。该决定一经宣布,则永远不得更改。

——摘编自(英)查尔斯·弗思《克伦威尔传》

材料二 一位伦敦的议员奥尔德曼·帕克,提出一项建议修改宪法和恢复君主制的提案。陆军少将们在士兵和共和分子的支持下,坚决地逐条逐条地驳斥了该法案,但最后议院以123票对62票通过决议:请护国公接受国王的称号和职责。护国公表示:“没有必要使用国王这个称号,因为其他称号也是一样。”拒绝接受国王的称号。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英]查尔斯·弗思

《克伦威尔传》

(1)材料一中“根本问题”的实质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克伦威尔是如何得到“军队授予他的权力”?(7分)(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克伦威尔“没有必要使用国王这个称号,因为其他称号也是一样”的理解。(8分)【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的信息,“一是英国人根深蒂固地厌恶军权统治,而这正是他权力的根基;另一个是下议院的传统”结合所学知识,从民主与专制视角分析作答;第二小问依据所学知识从克伦威尔内战中的功绩角度思考作答。第(2)问,依据材料二中陆军少将们在士兵和共和分子的支持下,请护国公接受国王的称号和职责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护国政体建立的过程以及政权的性质角度综合分析作答。

【答案】(1)实质:民主与专制的矛盾。

说明:内战期间,克伦威尔展示了他的军事天才,在马斯顿荒原、纳西比等战役大败王军,树立了自己在军队中的崇高威望,并因此掌握国家政权。

(2)理解:军队和共和分子的坚决反对;护国政体具有军事独裁性质;护国公实际上行使国王的权力;护国公的权力可以世袭,是无冕的国王。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克伦威尔最终成为英国最高独裁者可以说是时代的必然,是时代选择了他。即使没有克伦威尔,我相信也会有其他类似的人坐上“护国主”的宝位。这个角色是必然的,至于谁扮演这个角色只是一个历史偶然。所以,克伦威尔犯的错误是时代的错误不是他个人所能决定的,但他的功绩却是他自己的努力,时代只是给他提供了机遇,况且,克伦威尔称 1 “护国主”后仍然继续推行符合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的对外掠夺政策。他的独裁只是形式上的专制,并不是专制制度的再版。

——程世高《浅谈对克伦威尔的评价问题》

材料二 参议院和众议院的同胞们:本月(指1789年2月)14日收到根据两院指示送达给我的通知。阅悉之余,深感惶恐。一方面,因祖国的召唤,要我再度出山,对祖国的号令,我不能不肃然景从。„„另一方面,祖国委任我以重任,其艰巨与繁剧,即使国内最有才智和最有阅历的人士,已将自感难以胜任,何况我资质鲁钝,又从未担任过政府行政职务,更感德薄能鲜,难当重任。

——摘编自乔治·华盛顿《华盛顿选集》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作者如何看待克伦威尔的“护国主”独裁统治。结合史实说明克伦威尔“推行符合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的对外掠夺政策”。(8分)(2)依据材料二,指出华盛顿将要承担哪一重任?他要面对怎样“艰巨与繁剧”的形势?(4分)(3)有人认为,在创建和捍卫民主制度方面,克伦威尔远逊于华盛顿。结合时代背景,你如何解释其原因?(3分)【解析】 第(1)问中的“看待”,据材料一中的信息“是时代的必然,是时代选择了他”“这个角色是必然的”得出作者认为克伦威尔建立独裁统治是时代的选择,据材料一“继续推行符合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的对外掠夺政策”得出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实质是维护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史实”,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颁布《航海条例》,打败荷兰,与瑞典、丹麦等强国签订商约,巩固英国海上权威和商业利益。第(2)问中的“重任”,据材料二中“收到根据两院指示送达给我的通知”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做总统;“形势”,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国际形势等几个角度回答。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从17世纪、18世纪的政治、思想等角度分析得出:克伦威尔时代的欧洲社会主流是君主专制制度盛行,民主力量不强大,华盛顿时代的美国有识之士深受启蒙思想影响,反对专制,主张建立共和政体。

【答案】(1)看待:作者认为克伦威尔建立“护国主”独裁统治是时代的选择,不是个人的错误;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实质是维护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不是恢复旧有的专制制度。

史实:颁布《航海条例》,打败荷兰;与瑞典、丹麦等强国签订商约,巩固英国海上权威和商业利益。

(2)重任:做总统。

形势:联邦政府羽翼尚未丰满(新政府的建设无先例可循);国库债务累累(国家财政困难);海陆军名不副实;各地常有骚乱,社会动荡;面临复杂的国际形势。(答出两点即可)(3)原因:克伦威尔时代的欧洲社会主流是君主专制制度盛行,民主力量不强大;华盛 顿时代的美国有识之士深受启蒙思想影响,反对专制,主张建立共和政体。(言之有理即可)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独立宣言》的起草者杰斐逊在其《致沃尔特·琼斯博士》信件中对华盛顿有如下评价:整个说来,他(华盛顿)的性格是完整的,没有不道德的地方,在少数细节上漠不关心。说实在的,人品和时运从来没有如此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把一个人造就成伟人,把他送入那些值得人类永远景仰的英雄的行列。

材料二 拿破仑之死至今仍然是个让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有人说,他是被囚禁在大西洋中圣赫勒拿岛上时被人毒死的;有人说,他或许死于其家族遗传的癌,因为他父亲在40岁时患癌而逝;有人说,他是在进攻埃及和叙利亚时,染上了一种热带病,后来病情暴发而亡。众说纷纭,但谁也没有拿出可靠的证据,成了一个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谜”!

(1)造就华盛顿成为英雄的“时运”有哪些?(4分)拿破仑之死为什么会引起人们如此关注?(4分)华盛顿和拿破仑两人有哪些共同的优秀品质?(2分)(2)评价历史人物应遵循哪些原则?(5分)【解析】 第(1)问中的“时运”,根据所学知识,美国是个新兴的移民国家,从未经历君主制,新移民深受启蒙思想影响,追求民主;“原因”,一是由于拿破仑个人的重要性,二是他对法国和欧洲的深远影响,等等;“共同的优秀品质”,根据所学知识,两人同为军事将领,都机智、勇敢、善于冒险。第(2)问,根据所学知识,评价历史人物应遵循的原则如历史性、全面性、客观性、辩证性。

【答案】(1)时运:美国悠久的民主传统(从未经历君主制);美国人民对民主制度的追求;实行君主制的英国在美国的失败。(言之成理即可)原因:拿破仑是近代法国资产阶级卓越的军事家、政治家。他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颁布《民法典》,巩固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他率军横扫欧洲大陆,冲击了整个欧洲封建势力;他重视教育事业,在其统治期间,法国的教育事业有了极大的发展。正因如此,拿破仑之死才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品质:机智、勇敢、善于冒险等(答其中两点,言之成理即可)(2)原则:一要从历史人物所处的具体历史条件客观分析评价,避免从现代的角度对历史人物过于苛求;二应从不同角度全面客观分析历史人物的影响,避免以偏概全。(言之成理即可)4.华盛顿为自己的母邦开创了诸多伟大先例和精神路标,被美国人民尊称为“国父”。拿破仑十九年征战沙场,从土伦到滑铁卢,孤身一人扛起法兰西的大旗,为法兰西树立了“我们曾君临世界”的民族自尊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82年5月,刘易斯·尼古拉上校致信华盛顿:“那种把我们从难以想象的困难中引向胜利的才能,那些得到军队普遍尊重和崇敬的品格,定能引导和指导我们在和平的道路上前进。有的人把专制与君主政体混为一谈,觉得很难把它们分开。因此,我所建议 的政体的首脑有一个显然较为温和的称号,但是一旦其他问题都得到解决,我认为很有理由采纳国王的称号。”华盛顿回复:“我非常吃惊地阅读了你要我深思的意见,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战争中发生的任何变故都没有像你说的军队中存在的那种想法使我更痛苦。我不得不怀着憎恶的心情看待这种想法,并给予严厉的斥责。

——摘自乔治·华盛顿著《华盛顿选集》

材料二 长时期以来,军队和绝大部分公民把意大利战争和埃及战争的英雄人物第一执政当作偶像来崇拜,都齐声祝愿他能有一个同他的名望和同法国的伟大相符的称号。„„大家也知道是他决定着一切国家大事,他的同僚们实际上不过是他的下级。因此,大家感到他有一个国家最高元首的称号是顺理成章的,因为他实际上已扮演了这样的角色。„„要说是皇帝篡夺了金銮宝座,那么我们可以说,他身边的同谋比善于导演喜悲剧的所有暴君都多,因为四分之三的法国人都参与了他的阴谋。

——[法]康斯坦《回忆拿破仑》

(1)华盛顿和拿破仑都具备了称王或称帝的条件,试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相同条件。二人作出不同选择,对两国的政体分别产生怎样的影响?(6分)(2)材料二的作者是如何看待拿破仑称帝的?结合所学知识,从拿破仑称帝结果及影响的角度论证作者的观点。(6分)(3)用一句话对华盛顿和拿破仑进行概括性评价。(3分)【解析】 第(1)问中的“相同条件”,比较、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可知是二人都通过长期征战建立起崇高的威望,都获得各阶层尤其是军人的支持。“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华盛顿拒绝称王,为美国民主共和政体开辟了道路;拿破仑称帝,使法兰西共和国变成法兰西帝国。第(2)问中的“看待”,依据材料二“军队和绝大部分公民把意大利战争和埃及战争的英雄人物第一执政当作偶像来崇拜”“大家感到他有一个国家最高元首的称号是顺理成章的”可知,拿破仑称帝“顺理成章”,符合法国“民意”;“论证”,结合所学知识,从拿破仑称帝对欧洲封建统治秩序的影响、对资产阶级革命成果的维护、对法国政局的稳定等角度回答即可。第(3)问可以从华盛顿和拿破仑的政治地位、历史功绩和政治影响等方面进行概括性评价。

【答案】(1)条件:二人都通过长期征战建立起崇高的威望;都获得各阶层尤其是军人的支持。

影响:华盛顿拒绝称王,为美国民主共和制(联邦制共和政体)开辟了道路。拿破仑称帝,使法兰西共和国变成法兰西帝国。

(2)看待:拿破仑称帝“顺理成章”,符合法国“民意”。

论证:动摇了欧洲封建统治秩序;有利于巩固资产阶级统治(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有利于法国政治稳定;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3)评价: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法典》采纳了1789年的社会原则:个人自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国家世俗化、信仰自由和选择职业的自由。这就是为什么这部法典在欧洲成为法国革命的象征,不论传入什么地方,它都提供了现代社会的基本法则。

——[法]乔治·勒费弗尔《拿破仑时代》

材料二 拿破仑在其所有征服地区都贯彻法国革命的一些基本原则。他废除封建制度和农奴制,承认所有公民的平等,实施其著名的法典。„„对拿破仑来说,最致命的是他于1812年侵入俄国时所遇到的俄国各阶层人士的激烈抵抗。这种抵抗正像冰天雪地一样,造成拿破仑大军的灾难性的毁灭。从俄国冰冻的平原上开始,拿破仑的事业便一落千丈,并不可避免地在厄尔巴岛上结束了。因而,法国革命的思想意识对其创始人发生了反作用。拿破仑所“冒犯”的人民先是因“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而觉醒并充满热情,然后又在其导师背叛自己的原则时转而反对其导师。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拿破仑制定《民法典》所起的作用。(6分)(2)材料二中对拿破仑《民法典》的评价是否与材料一相矛盾?为什么?(9分)【解析】 第(1)问,“《民法典》采纳了1789年的社会原则”,以法律形式维护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民法典》通过拿破仑的对外战争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影响了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第(2)问,《民法典》传播了法国大革命的思想,但拿破仑战争具有双重性,前期反对反法同盟的干涉,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后期具有侵略性、争霸性,最终激起欧洲民族国家的反抗而失败,即使这样拿破仑《民法典》所起的作用也不能被掩盖,因此与材料一不矛盾。

【答案】(1)作用:以法律形式确立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原则;维护了大革命的成果;为发展资本主义奠定了法律基础;影响了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

(2)评价:不矛盾。

原因:《民法典》通过拿破仑的对外战争,一方面传播了法国大革命的思想(推广了法国的制度),推动了欧洲的进步;另一方面,促进了被侵略国家民族主义的发展,被侵略国家反抗拿破仑侵略,最终导致拿破仑的失败。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真正的独立,仿佛一座大厦,而政府的统一,乃是这座大厦的主要柱石„„大家应当对它抱着诚挚的、经常的和坚定不移的忠心„„尊重它的权力,服从它的法律,遵守它的措施,这些都是真正自由的基本准则所构成的义务。

——1796年华盛顿总统的“告别辞”

材料二 就国内政策而论,拿破仑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开明专制君主。„„虽然他对国家实行独裁统治,但统治效率很高。„„拿破仑这些实在的成就使他受到普遍的欢迎。虽然也 存在着渴望复辟旧制度或是认为拿破仑背叛了革命的政敌,但是大多数人则都因为他结束了骚乱和建立起了一个可信任的、强有力的政府而向他欢呼。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中“政府的统一”是指什么?华盛顿在1789年以前,曾为“政府的统一”事业做了哪些主要的努力?(7分)(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华盛顿和拿破仑在治国方略上有何相同之处?(8分)【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独立后,实行邦联制,存在很大的弊端,“政府的统一”是指美国联邦的统一。第二小问,华盛顿主持制定了1787年《联邦宪法》,确立了联邦制原则,建立一个真正的全国政府。第(2)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用人、加强财政经济管理、法制建设等角度进行归纳概括。

【答案】(1)“政府的统一”是指美国联邦的统一。努力:主持制定了1787年《联邦宪法》,确立了一个真正的全国政府。

(2)相同之处:重用人才;加强财政经济管理,建立国家银行;注重法制建设。

第五篇: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单元综合测评3新人教版选修3

单元综合测评(三)1.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一战失败,德国失去了1/8国土和1/10人口,战后又面临严重经济困难和巨额战争赔款。但德国军国主义分子并不承认自己是战争失败者(国家未被占领,社会结构未被破坏,军队也是完整地从他国撤回的),不甘心受到凡尔赛体系的制裁,德国社会上下充满对战胜国的不满情绪和仇恨心理。当时,英国张伯伦政府考虑让东欧满足德国的部分领土要求,划东欧为德国势力范围,鼓励德国东进。1938年,英、法与德、意签署《慕尼黑协议》,决定把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地区划给德国。西方大国想以此“祸水东引”,幻想德国进攻社会主义苏联,他们好坐山观虎斗,坐收渔人之利,最终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据汤重南《一战后的德国与今天的日本》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一战后至二战前世界主要国家之间的矛盾。(6分)(2)根据材料,分析德国能突破凡尔赛体系束缚的原因。(9分)【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不甘心受到凡尔赛体系的制裁,德国社会上下充满对战胜国的不满情绪和仇恨心理”“当西方大国想以此‘祸水东引’,幻想德国进攻社会主义苏联”等,概括一战后至二战前世界主要国家之间的矛盾。第(2)问,根据材料信息“德国军国主义分子并不承认自己是战争失败者,不甘心受到凡尔赛体系的制裁,德国社会上下充满对战胜国的不满情绪和仇恨心理”“鼓励德国东进”“当西方大国想以此‘祸水东引’,幻想德国进攻社会主义苏联”,结合二战前夕英国的绥靖政策等知识,分析德国能突破凡尔赛体系束缚的原因。

【答案】(1)德国与英法等战胜国之间的矛盾;英、法、德等资本主义国家与苏联之间的矛盾。

(2)战胜国对德国的制裁导致德国严重的复仇心理;未能清除德国军国主义势力及其产生的土壤;英法等国对德国的绥靖政策。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按:以下是德国外交官访问法国巴黎后向希特勒报告的备忘录)关于德国的需要问题,我向他(指法国总理)说了和向财政部长(指法国财长博内)说过的同样的话,令我吃惊的是,和博内选择一样,总理认为调整法国在中欧的政策是完全可以讨论的——自然永远要以得知德国在中欧的最后目标为条件。无论如何,他也不反对德国通过演化手段明显地扩大其在奥地利的势力。

材料二(按:以下是德国驻英大使对法外交部的报告)我今天拜会艾登(时任英外交大臣)„„他就个别问题做了如下的声明:„„他告诉了法国,对奥地利问题,意大利比英国关心得多。而且英国人民也已认识到:德奥间的更紧密的联系迟早必将到来。但他们希望避免用武力去求得解决。

——以上材料均摘自《德国外交政策文件》

(1)材料一中德国外交官向希特勒报告说法国的总理和财政部长对当时中欧的态度是什么?为什么是这种态度?它给后来法国带来了什么影响?(9分)(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英、法、意正在做什么?德、意、奥间更紧密的联系预示了什么?(6分)【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一“和博内选择一样,总理认为调整法国在中欧的政策是完全可以讨论”,可见法国意图满足德国对中欧的要求;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国在战前的一系列类似表现,是其执行绥靖政策的结果;第三小问,结合绥靖政策产生的影响回答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应注意材料二信息,从“德奥间的更紧密的联系迟早必将到来”,可见三国支持德国吞并奥地利;第二小问,“德意奥间更紧密的联系”表明三国结成了同盟,进而导致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答案】(1)态度:迎合德国在中欧的要求。原因:慑于德国法西斯的淫威,法国实施绥靖政策。

影响:二战开战后,法国沦为德国的阶下囚。

(2)正在满足德国希特勒的胃口,支持德国吞并奥地利。预示: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二战即将爆发。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利坚合众国参议院及众议院集会于国会,联合决议: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外国之中间,发生战争,或战争在进行之中,总统应宣布此项事实,宣布以后,凡以军械、军火或军备,自美国之任何地方,或其属地之任何地方,输出而运至该交战国之任何港口,或运至任何中立国港口以备转运至任一交战国,或运至任何交战国所利用之任何中立国港口者,均为违法。

——《两院联席决议案》(节录)(1935年8月31日)材料二 1941年1月,罗斯福在向国会作的咨文中提出美国的三大政策:(一)全面加强国防;(二)全面支援抵抗侵略而使战争保持在本半球之外的各地一切坚定的民族;(三)美国不能默许一个由侵略者颐指气使和绥靖主义者发起的和平,持久的和平是不能以别人的自由为代价买来的。

——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两院联席决议案出台的历史背景。(6分)(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国政府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原因。(9分)【解析】 第(1)问,根据时代背景结合美国国内和国际背景分析,国内背景来看美国经受着经济危机的冲击;国外方面来看,国际法西斯势力威胁着世界的和平,美国希望把威胁世界和平的法西斯势力引向苏联。第(2)问,要对比两则材料分析变化,原因根据时代背景分析,主要是因为法西斯主义的侵略已经威胁到美国的利益,因此美国由中立政策走向了 反对法西斯主义的道路。

【答案】(1)历史背景: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对美国的冲击;美国国内孤立主义势力占上风,实行“中立”政策;美国希望祸水东引。

(2)变化:由中立自保(或绥靖)政策转向积极援助反法西斯侵略。

原因:法西斯的侵略危害了美国的海外利益(或出于美国国家利益的需要);美国国内积极和平主义逐渐取代了孤立主义思潮;罗斯福新政使美国经济逐步复苏;国内矛盾有所缓和。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0年下半年的不列颠战役是人类战争史上首次空战,证明了战略性的大规模空袭将直接影响战争的进程,显示出制空权在现代化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并证明了防空的战略意义。由于不列颠战役的胜利,英国得以保存下来,而英国的坚持抗战,把德军拖入了致命的长期持久战,而且成为日后英美反攻欧洲大陆的跳板,使德军陷入了两面作战的困境。在不列颠战役中,德国始终抱有诱使英国媾和的幻想,在外交和政治上展开了诱降活动,军事准备明显不足,一直都没有一个比较成熟完善的方案。

——《不列颠战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不列颠战役发生的相关背景。(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不列颠战役的结果及其对二战的影响。(7分)【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中“而英国的坚持抗战德国,始终抱有诱使英国媾和的幻想,在外交和政治上展开了诱降活动”的信息并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史实从“德国希望与英国和谈以集中力量侵略苏联、法国投降、英国远征军败退回国以及丘吉尔坚持与德国作战”等角度组织答案。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由于英国的抵抗,德国未能达到逼迫英国和谈的目的角度回答结果;第二小问,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西线战事紧张的角度分析影响。

【答案】(1)背景:德国在西线不断取胜;德国希望与英国和谈以集中力量侵略苏联;法国投降;英国远征军败退回国;丘吉尔坚持与德国作战。

(2)结果:德国未能达到逼迫英国和谈的目的。影响:由于西线一直处于战争状态,德国在进攻苏联之后处于东西两线作战的不利态势;加速了德国的失败。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贷款和出租武器法案》又称《租借法》,是美国保证英国和所有被轴心势力侵略的国家予以战时援助的法案。1941年1月10日,美国政府将《租借法》草案提交国会审议,国会讨论并通过了此法。罗斯福总统于1941年3月11日签署了《租借法》。该法规定:任何国家只要总统认为其防务对美国国防至为重要,就有资格通过美国的出售、转让、交换或租借方式取得任何防御物资。

——《历史上的今天》

材料二 1941年3月,美国通过了租借法案,中国列入租借法案借贷国。美国总统罗 斯福答应中国的援助请求。明确宣布美国将无条件地全面援助英国、中国等国家„„1941年4月10日,美国总统罗斯福秘密发布命令:允许美国预备役军官和陆海军航空部队退役人员参加美国支援队。中国以优厚的价格购买了100架美国飞机„„1941年4月15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召见中国财政部长宋子文。两天后,正式通知国民政府,他已批准将首批价值250万美元的军用器材为援华租借物资„„1941年6月9日,第一批110名飞行员和150名机械师等地勤医务人员组成的美国支援队乘飞机前往中国。

——《美国〈租借法案〉与中国》

(1)美国实行租借法案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施该法案的原因。(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租借法案实施于中国的作用。(8分)【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第二小问,则要结合所学知识多角度进行分析。第(2)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分析即可。

【答案】(1)目的:维护美国国家利益。原因:①美国国内孤立主义阵营发生严重分裂;②德意日三国结成军事同盟,日本决定在亚洲实行南进计划;③罗斯福所做的巨大努力。

(2)作用:在中国抗战的相持阶段美国对中国实施了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援助,虽然根本是为了美国国家利益,把中国作为美国全球战略的一枚棋子。但增加了中国的战略物资储备,增强了抗日军事战斗力,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日胜利的信心和勇气,有利于抵抗日本的侵略,加速日本的灭亡。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1年8月9日~8月14日,罗斯福和丘吉尔举行正式会晤,其成果便是著名的《大西洋宪章》,其主要条款有八条:„„第三,两国尊重各国人民选择他们在其管辖下生活的政府形式的权利; 两国主张凡是被强制剥夺主权和自治权的民族恢复这些权利;„„第五,两国愿意在经济领域内促成一切国家之间的最充分的合作,目的在于使所有国家改善劳动标准,发展经济,享有社会安全;第六,在最终摧毁纳粹暴政以后,两国希望见到建立这样一种和平,以使一切民族得以在自己的疆界内安居乐业,保证一切地方的所有居民都可以过无所恐惧、不虞匮乏的生活;„„第八,两国相信,世界上一切国家,基于实际的和精神上的原因,必须放弃使用武力。《大西洋宪章》的这些条款宣示了英美两国战争与和平的目标,描绘了未来世界的美好蓝图。作为战后理想世界秩序的一个展望和设计,它的发布受到世界舆论的赞扬,极大地鼓舞了正在殊死抵抗纳粹、法西斯侵略奴役的各国人民。

——朱大伟《〈大西洋宪章〉构

建和平思想的价值探析》

(1)根据材料,概括《大西洋宪章》所体现的和平建设思想。(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西洋宪章》的历史影响。(8分)【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两国尊重各国人民选择他们在其管辖下生活的政府 形式的权利”可知,《大西洋宪章》所体现的和平建设思想之一是实行民族自决;根据材料信息“两国主张凡是被强制剥夺主权和自治权的民族恢复这些权利”可知,和平建设思想之二是反殖民主义;根据材料信息“两国愿意在经济领域内促成一切国家之间的最充分的合作,目的在于使所有国家改善劳动标准,发展经济,享有社会安全”可知和平建设思想之三是经济合作实现社会安全;根据材料信息“世界上一切国家,基于实际的和精神上的原因,必须放弃使用武力”可知,和平建设思想之四是和平共处思想。第(2)问根据材料信息“描绘了未来世界的美好蓝图。作为战后理想世界秩序的一个展望和设计,它的发布受到世界舆论的赞扬,极大地鼓舞了正在殊死抵抗纳粹、法西斯侵略奴役的各国人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西洋宪章》的历史影响是构建了战后世界的和平蓝图,为战后国际社会的和平发展奠定了基础;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勇气,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答案】(1)民族自决和反殖民主义思想;经济合作思想;社会安全思想;和平共处思想。

(2)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勇气,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构建了战后世界的和平蓝图,为战后国际社会的和平发展奠定了基础。

下载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单元综合测评5新人教版选修4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单元综合测评5新人教版选修4.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