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单元综合测评2新人教版选修3

时间:2019-05-14 16:46: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单元综合测评2新人教版选修3》,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单元综合测评2新人教版选修3》。

第一篇: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单元综合测评2新人教版选修3

单元综合测评(二)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巴黎和会上,劳合·乔治对克里孟梭说:“小心点!俄国布尔什维克已经革命成功,德国的革命烈火正在熊熊燃烧,整个欧洲的反叛情绪在高涨„„别把德国逼到布尔什维克主义那边去!”

材料二 《和平大使》一书评述说:“英国的根本利益在于防止德国的崩溃,只要德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欧洲就能或多或少保持均势。”

(1)根据材料一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你认为劳合·乔治的说法是否影响到了巴黎和会的决策?请说明理由。(8分)(2)材料一、二共同体现了英国在欧洲大陆的什么政策?根据所学知识,你还能举出一些事例证明英国奉行的这一政策吗?(7分)【解析】 第(1)问,为开放型试题,首先确定一个与题干相关的观点然后找出证据进行论证即可。第(2)问,从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可以明显看出英国不主张过分削弱德国,其目的在于维护欧洲的“势力均衡”政策,最大限度地满足英国的既得利益,结合所学知识找出相关事例进行论证即可。

【答案】(1)观点一:有影响。理由:巴黎和会为防止德国出现类似于俄国革命的状况,没有满足法国严厉制裁和肢解德国的要求,德国保留了一定数量的军事力量。或观点二:没有影响。理由:巴黎和会是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在会议上制定了对德国极为苛刻的和约,为德国民族主义和复仇主义的滋生埋下了隐患。

(2)“势力均衡”政策。参与签署《洛迦诺公约》,提高了德国政治地位;参与签署多边《非战公约》,粉碎了法国构建法美双边《非战公约》的企图,削弱了法国的影响力。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巴黎和会上,法国以最明确的方式提出两点要求:第一,阿尔萨斯必须归还我们,但归还是不应该像根据1815年条约那样分割得支离破碎,应按照1790年前的边界归还我们。这样,我们将在地理上以及矿藏上拥有萨尔盆地。第二,法国政府希望看到莱茵河以西的领土和德意志帝国分开,并成立一个类似缓冲国的国家。

材料二 在巴黎和会上,美国主张吸收世界各国包括战败的德国加入国际联盟;联盟各会员国应保证“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如果发生领土争端,国联有权干预;国联应负责处理战败国的殖民地。

——王绳祖《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一战后法国和美国对德政策的区别,并分别指出原因。(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巴黎和会无法实现真正和平的原因。(6分)1 【解析】 第(1)问,法国对德国政策根据材料一中“法国以最明确的方式提出要求”说明是严厉制裁德国和肢解德国,原因从法德之间矛盾的角度组织答案;对美国政策根据材料二中“美国主张吸收世界各国包括战败的德国加入国际联盟”角度概括回答,原因从称霸世界角度回答。第(2)问,根据所学知识从国家之间矛盾重重、国联缺乏权威信以及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导致战争的因素进行分析作答。

【答案】(1)法国:严厉制裁德国和肢解德国。主要原因有普法战争的宿仇;防止德国东山再起和企图独霸欧洲。主张吸收德国加入联盟。美国:在联盟内部利用德国对抗英法;控制联盟干预世界事务,称霸世界。

(2)国家之间矛盾重重;国联缺乏权威信;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导致战争的因素。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威尔逊离开华盛顿时,他在全世界享有历史上无与伦比的威望和道德影响,他那勇敢而有分寸的讲话,在欧洲人民听起来,远远超过他们自己政治家的声音„„幻灭是如此彻底,以致那些最抱有希望的人几乎不敢谈了。他们问那些从巴黎回来的人,这会是真的吗?和约真的像看起来那么坏吗?总统碰到什么事情了?是什么弱点和不幸,造成这样一件令人惊奇的、意料不到的出卖呢?

——凯恩斯《和约的经济后果》

材料二 处于外交生涯顶峰的威尔逊,乐于得到这个缔造战后世界和平的机会„„威尔逊要求公正和平的口号,同样得到了无数外国人的支持。于是总统带着和平使者的美名前往。„„这变成了一出个人的悲剧;威尔逊精心缝制的神圣的和平外衣,被欧洲那些固执的领导人,持批评态度的参议员们和他自己的一些心怀不满的顾问们从他的身上剥下来。

——《美国外交政策史》

(1)根据材料一,判断威尔逊为什么要离开华盛顿?为什么当时他享有无与伦比的威望?(5分)(2)“威尔逊精心缝制的神圣的和平外衣”指的是什么?“欧洲那些固执的领导人”指的是谁?(5分)(3)根据所提供的材料,判断“幻灭是如此彻底”的含义。(5分)【解析】 第(1)问,每一小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组织答案。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威尔逊和平计划的特点以及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目的分析;第二小问,注意回答巴黎和会的主要国家的领导人即可。第(3)问,结合美国的计划没有实现的原因组织答案。

【答案】(1)原因:赴法国参加巴黎和会。原因:美国参战使德国战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美国经济实力雄厚,欧洲的重建对美国寄予厚望。

(2)外衣:指威尔逊提出被称为“世界和平纲领”的“十四点原则”。

领导人:指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等(或出席巴黎和会的英法政要)。(3)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企图通过建立国联来控制他国,以实现称霸世界的野 心。结果由于英法反对,美国未能达到最初的目的,故美国资产阶级对此表示失望。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119条 德国将其海外属地所有之权利及所有权名义放弃,以予主要协约国及参战各国。

——《凡尔赛和约》

材料二

第22条 „„(二)实现此项原则之最妥善途径,莫如将此种人民之管理,委诸资源上、经济上或地理上足以承担此责任且乐于加以接受之各先进国,该国即以受委任统治之资格,为联盟施行此项管理。

——《国际联盟盟约》

材料三

所谓分配殖民地委任统治权,就是分配被委任去盗窃和抢劫的权利,分配地球上一小撮人对多数人进行剥削的权利。

——《列宁全集》

材料四

第一条 除中国外,缔约各国协定:(一)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 „„

(四)不得因中国状况,乘机营谋特别权利,而减少友邦人民之权利,并不得奖许有害友邦安全之举动。

——《九国公约》

(1)材料一是对什么方面问题的规定?其性质如何?(4分)(2)材料三中“一小撮人”具体指哪些国家?其中在中国获益最大的是哪国?具体情况怎样?(2分)(3)根据材料二回答,材料三“对多数人进行剥削”为什么成为一种“权利”?(2分)(4)材料四“不得因中国状况,乘机营谋特别权利”具体指什么?“友邦人民”主要指哪国?为什么做出这样的规定?(5分)(5)材料四“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的实质是什么?(2分)【解析】 本题考查阅读材料、提取信息、调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通过材料考查对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分赃性的理解。解答此题要结合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内容及本题材料逐问回答即可。

【答案】(1)关于处置德国殖民地的规定。性质:帝国主义分赃性质。(2)英、法、日。日本。合法地获取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及胶州湾租借地。

(3)英法等国被认为有能力且愿意承担责任,国联盟约的规定使它们的侵略行为披上了合法的外衣。

(4)指日本趁一战之机迅速攫取在华的各种权利。美国。日本通过上述条约,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利益得到巩固,威胁到了美国的利益。(5)反对一国独霸,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把巴黎和会比作一场战争,那么打得最英勇的是法国,输得最惨的是美国,而英国占到的便宜最多。法国人坚持要求德国赔偿所有的战争费用,而且还要把德国四分五裂、切成碎片。威尔逊总统提出的“十四点原则”被英国和法国当作一个笑话。克里孟梭抱怨,上帝也不过只有“十诫”,威尔逊居然搞出来“十四点”。劳合·乔治说,威尔逊以为自己是个传教士,到欧洲来解放异教徒了。克里孟梭和劳合·乔治之间也有矛盾,但这并不妨碍他们联手愚弄威尔逊总统。他们明白,只要威胁不加入威尔逊心爱的“国联”,美国就会让步。威尔逊一步一步地后退,但却仍然梦想着,只要国联成立,就能扳回一局。

材料二 恰如凯恩斯所预言,一战结束后不到30年,又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巴尔干地区的人民至今还没有忘记,巴尔干战争、伊拉克战争、希腊和土耳其的矛盾、阿拉伯和以色列的矛盾,这些全部都是从巴黎和约的瓶子里释放出来的魔鬼。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何帆《凯恩斯在191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说巴黎和会“打得最英勇的是法国,输得最惨的是美国,而英国占到的便宜最多”?(7分)(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材料二的核心观点。(8分)【解析】 第(1)问,巴黎和会上各国为了自己的利益进行了激烈的争斗,法国与德国的矛盾很深,想着肢解德国,主张严厉的制裁,但是美国和英国不愿意法国在欧洲的过分强大,反对肢解德国;英国奉行实力均衡的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美国试图主导世界,但是没有成功。第(2)问,首先要分析材料二的核心观点是什么,从材料“这些全部都是从巴黎和约的瓶子里释放出来的魔鬼”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巴黎和会的不公正导致了以后的多次战争。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可以结合巴黎和会后的事实进行分析。

【答案】(1)在巴黎和会上,法国要求最大限度地削弱乃至肢解德国,但无果而终;美国企图凭借经济实力建立国际联盟,攫取战后世界领导权,但事与愿违;英国奉行“势力均衡”政策,既要削弱德国,又要遏制法国称霸,以维护自身利益,最终实现了意图。

(2)材料二的观点:巴黎和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地区冲突的历史根源。评述:此观点有一定道理。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形成的凡尔赛体系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但不能长久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战胜国主要考虑削弱战败国和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利益,没有按照民族自决的原则做出安排,给以后巴尔干地区以及中东地区的冲突埋下了祸根。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德国的赔偿问题是巴黎和会后悬而未决的国际问题之一。协约国各成员国连恢复自身经济的各项计划也想依赖德国的赔偿。美国虽是战胜国之一,其领土未遭战火破坏,德国的赔偿也没有美国的份额,但美国对赔偿问题却十分关心。美国支持英法向德国索取赔 偿,但反对向德国勒索高额赔偿,不赞成法国控制赔偿委员会,随意对德国进行制裁。

——刘陵、洪育沂《国际关系史简编》

材料二 为解决因德国的赔款问题而引发的鲁尔危机,1924年4月,以美国银行家道威斯为主席的专家委员会提出了解决德国赔偿问题的方案,史称《道威斯计划》。该计划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由美英等国给予德国贷款,以帮助它平衡预算,稳定货币。

二、德国必须恢复经济统一,任何外国组织均不得妨碍德国经济的发展。„„

五、德国必须以其最大能力按期支付赔偿。今后如遇德国不履行赔偿义务时,关于制裁德国的决定,应由赔偿委员会一致通过等等。

——刘陵、洪育沂《国际关系史简编》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美国插手德国赔偿问题的主要原因。(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协约国对德政策发生的变化。简析《道威斯计划》实施所产生的影响。(9分)【解析】 第(1)问,美国插手德国赔款问题的原因,结合相关知识,可知此时美国为最大的债权国,其插手德国赔款问题,有利于收回借款;其次此时仍然是英法主导世界秩序,以德国赔款为切入点,美国可以插手欧洲事务。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可知由先前的尽可能多的削弱德国,到配合德国经济复苏,并将其与赔款结合起来;第二小问,简析道威斯计划的影响,可从相关方,如法国、美国、德国、欧洲等角度分析其影响;法国在德国赔款问题上受到打击;美国借此参与了欧洲事务,加大了对欧洲影响;欧洲大陆继续保持均势;有利于德国复兴。

【答案】(1)原因:同意德国支付适度赔偿,有助于美国收回战时贷款;寻求通过控制德国,插手欧洲事务。

(2)变化:从单纯索要赔款、主张严厉惩罚德国到提供贷款支持德国经济复兴,并获得赔款相结合。

影响:打击了法国在欧洲的扩张野心;有利于美国大量资本流入德国,加强了它对欧洲的影响;有利于欧洲“均势”;促进德国经济的复兴,为其重新成为欧洲大国创造了物质条件。(任答三点即可)

第二篇: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单元综合测评3新人教版选修3

单元综合测评(三)1.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一战失败,德国失去了1/8国土和1/10人口,战后又面临严重经济困难和巨额战争赔款。但德国军国主义分子并不承认自己是战争失败者(国家未被占领,社会结构未被破坏,军队也是完整地从他国撤回的),不甘心受到凡尔赛体系的制裁,德国社会上下充满对战胜国的不满情绪和仇恨心理。当时,英国张伯伦政府考虑让东欧满足德国的部分领土要求,划东欧为德国势力范围,鼓励德国东进。1938年,英、法与德、意签署《慕尼黑协议》,决定把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地区划给德国。西方大国想以此“祸水东引”,幻想德国进攻社会主义苏联,他们好坐山观虎斗,坐收渔人之利,最终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据汤重南《一战后的德国与今天的日本》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一战后至二战前世界主要国家之间的矛盾。(6分)(2)根据材料,分析德国能突破凡尔赛体系束缚的原因。(9分)【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不甘心受到凡尔赛体系的制裁,德国社会上下充满对战胜国的不满情绪和仇恨心理”“当西方大国想以此‘祸水东引’,幻想德国进攻社会主义苏联”等,概括一战后至二战前世界主要国家之间的矛盾。第(2)问,根据材料信息“德国军国主义分子并不承认自己是战争失败者,不甘心受到凡尔赛体系的制裁,德国社会上下充满对战胜国的不满情绪和仇恨心理”“鼓励德国东进”“当西方大国想以此‘祸水东引’,幻想德国进攻社会主义苏联”,结合二战前夕英国的绥靖政策等知识,分析德国能突破凡尔赛体系束缚的原因。

【答案】(1)德国与英法等战胜国之间的矛盾;英、法、德等资本主义国家与苏联之间的矛盾。

(2)战胜国对德国的制裁导致德国严重的复仇心理;未能清除德国军国主义势力及其产生的土壤;英法等国对德国的绥靖政策。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按:以下是德国外交官访问法国巴黎后向希特勒报告的备忘录)关于德国的需要问题,我向他(指法国总理)说了和向财政部长(指法国财长博内)说过的同样的话,令我吃惊的是,和博内选择一样,总理认为调整法国在中欧的政策是完全可以讨论的——自然永远要以得知德国在中欧的最后目标为条件。无论如何,他也不反对德国通过演化手段明显地扩大其在奥地利的势力。

材料二(按:以下是德国驻英大使对法外交部的报告)我今天拜会艾登(时任英外交大臣)„„他就个别问题做了如下的声明:„„他告诉了法国,对奥地利问题,意大利比英国关心得多。而且英国人民也已认识到:德奥间的更紧密的联系迟早必将到来。但他们希望避免用武力去求得解决。

——以上材料均摘自《德国外交政策文件》

(1)材料一中德国外交官向希特勒报告说法国的总理和财政部长对当时中欧的态度是什么?为什么是这种态度?它给后来法国带来了什么影响?(9分)(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英、法、意正在做什么?德、意、奥间更紧密的联系预示了什么?(6分)【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一“和博内选择一样,总理认为调整法国在中欧的政策是完全可以讨论”,可见法国意图满足德国对中欧的要求;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国在战前的一系列类似表现,是其执行绥靖政策的结果;第三小问,结合绥靖政策产生的影响回答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应注意材料二信息,从“德奥间的更紧密的联系迟早必将到来”,可见三国支持德国吞并奥地利;第二小问,“德意奥间更紧密的联系”表明三国结成了同盟,进而导致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答案】(1)态度:迎合德国在中欧的要求。原因:慑于德国法西斯的淫威,法国实施绥靖政策。

影响:二战开战后,法国沦为德国的阶下囚。

(2)正在满足德国希特勒的胃口,支持德国吞并奥地利。预示: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二战即将爆发。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利坚合众国参议院及众议院集会于国会,联合决议: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外国之中间,发生战争,或战争在进行之中,总统应宣布此项事实,宣布以后,凡以军械、军火或军备,自美国之任何地方,或其属地之任何地方,输出而运至该交战国之任何港口,或运至任何中立国港口以备转运至任一交战国,或运至任何交战国所利用之任何中立国港口者,均为违法。

——《两院联席决议案》(节录)(1935年8月31日)材料二 1941年1月,罗斯福在向国会作的咨文中提出美国的三大政策:(一)全面加强国防;(二)全面支援抵抗侵略而使战争保持在本半球之外的各地一切坚定的民族;(三)美国不能默许一个由侵略者颐指气使和绥靖主义者发起的和平,持久的和平是不能以别人的自由为代价买来的。

——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两院联席决议案出台的历史背景。(6分)(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国政府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原因。(9分)【解析】 第(1)问,根据时代背景结合美国国内和国际背景分析,国内背景来看美国经受着经济危机的冲击;国外方面来看,国际法西斯势力威胁着世界的和平,美国希望把威胁世界和平的法西斯势力引向苏联。第(2)问,要对比两则材料分析变化,原因根据时代背景分析,主要是因为法西斯主义的侵略已经威胁到美国的利益,因此美国由中立政策走向了 反对法西斯主义的道路。

【答案】(1)历史背景: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对美国的冲击;美国国内孤立主义势力占上风,实行“中立”政策;美国希望祸水东引。

(2)变化:由中立自保(或绥靖)政策转向积极援助反法西斯侵略。

原因:法西斯的侵略危害了美国的海外利益(或出于美国国家利益的需要);美国国内积极和平主义逐渐取代了孤立主义思潮;罗斯福新政使美国经济逐步复苏;国内矛盾有所缓和。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0年下半年的不列颠战役是人类战争史上首次空战,证明了战略性的大规模空袭将直接影响战争的进程,显示出制空权在现代化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并证明了防空的战略意义。由于不列颠战役的胜利,英国得以保存下来,而英国的坚持抗战,把德军拖入了致命的长期持久战,而且成为日后英美反攻欧洲大陆的跳板,使德军陷入了两面作战的困境。在不列颠战役中,德国始终抱有诱使英国媾和的幻想,在外交和政治上展开了诱降活动,军事准备明显不足,一直都没有一个比较成熟完善的方案。

——《不列颠战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不列颠战役发生的相关背景。(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不列颠战役的结果及其对二战的影响。(7分)【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中“而英国的坚持抗战德国,始终抱有诱使英国媾和的幻想,在外交和政治上展开了诱降活动”的信息并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史实从“德国希望与英国和谈以集中力量侵略苏联、法国投降、英国远征军败退回国以及丘吉尔坚持与德国作战”等角度组织答案。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由于英国的抵抗,德国未能达到逼迫英国和谈的目的角度回答结果;第二小问,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西线战事紧张的角度分析影响。

【答案】(1)背景:德国在西线不断取胜;德国希望与英国和谈以集中力量侵略苏联;法国投降;英国远征军败退回国;丘吉尔坚持与德国作战。

(2)结果:德国未能达到逼迫英国和谈的目的。影响:由于西线一直处于战争状态,德国在进攻苏联之后处于东西两线作战的不利态势;加速了德国的失败。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贷款和出租武器法案》又称《租借法》,是美国保证英国和所有被轴心势力侵略的国家予以战时援助的法案。1941年1月10日,美国政府将《租借法》草案提交国会审议,国会讨论并通过了此法。罗斯福总统于1941年3月11日签署了《租借法》。该法规定:任何国家只要总统认为其防务对美国国防至为重要,就有资格通过美国的出售、转让、交换或租借方式取得任何防御物资。

——《历史上的今天》

材料二 1941年3月,美国通过了租借法案,中国列入租借法案借贷国。美国总统罗 斯福答应中国的援助请求。明确宣布美国将无条件地全面援助英国、中国等国家„„1941年4月10日,美国总统罗斯福秘密发布命令:允许美国预备役军官和陆海军航空部队退役人员参加美国支援队。中国以优厚的价格购买了100架美国飞机„„1941年4月15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召见中国财政部长宋子文。两天后,正式通知国民政府,他已批准将首批价值250万美元的军用器材为援华租借物资„„1941年6月9日,第一批110名飞行员和150名机械师等地勤医务人员组成的美国支援队乘飞机前往中国。

——《美国〈租借法案〉与中国》

(1)美国实行租借法案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施该法案的原因。(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租借法案实施于中国的作用。(8分)【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第二小问,则要结合所学知识多角度进行分析。第(2)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分析即可。

【答案】(1)目的:维护美国国家利益。原因:①美国国内孤立主义阵营发生严重分裂;②德意日三国结成军事同盟,日本决定在亚洲实行南进计划;③罗斯福所做的巨大努力。

(2)作用:在中国抗战的相持阶段美国对中国实施了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援助,虽然根本是为了美国国家利益,把中国作为美国全球战略的一枚棋子。但增加了中国的战略物资储备,增强了抗日军事战斗力,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日胜利的信心和勇气,有利于抵抗日本的侵略,加速日本的灭亡。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1年8月9日~8月14日,罗斯福和丘吉尔举行正式会晤,其成果便是著名的《大西洋宪章》,其主要条款有八条:„„第三,两国尊重各国人民选择他们在其管辖下生活的政府形式的权利; 两国主张凡是被强制剥夺主权和自治权的民族恢复这些权利;„„第五,两国愿意在经济领域内促成一切国家之间的最充分的合作,目的在于使所有国家改善劳动标准,发展经济,享有社会安全;第六,在最终摧毁纳粹暴政以后,两国希望见到建立这样一种和平,以使一切民族得以在自己的疆界内安居乐业,保证一切地方的所有居民都可以过无所恐惧、不虞匮乏的生活;„„第八,两国相信,世界上一切国家,基于实际的和精神上的原因,必须放弃使用武力。《大西洋宪章》的这些条款宣示了英美两国战争与和平的目标,描绘了未来世界的美好蓝图。作为战后理想世界秩序的一个展望和设计,它的发布受到世界舆论的赞扬,极大地鼓舞了正在殊死抵抗纳粹、法西斯侵略奴役的各国人民。

——朱大伟《〈大西洋宪章〉构

建和平思想的价值探析》

(1)根据材料,概括《大西洋宪章》所体现的和平建设思想。(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西洋宪章》的历史影响。(8分)【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两国尊重各国人民选择他们在其管辖下生活的政府 形式的权利”可知,《大西洋宪章》所体现的和平建设思想之一是实行民族自决;根据材料信息“两国主张凡是被强制剥夺主权和自治权的民族恢复这些权利”可知,和平建设思想之二是反殖民主义;根据材料信息“两国愿意在经济领域内促成一切国家之间的最充分的合作,目的在于使所有国家改善劳动标准,发展经济,享有社会安全”可知和平建设思想之三是经济合作实现社会安全;根据材料信息“世界上一切国家,基于实际的和精神上的原因,必须放弃使用武力”可知,和平建设思想之四是和平共处思想。第(2)问根据材料信息“描绘了未来世界的美好蓝图。作为战后理想世界秩序的一个展望和设计,它的发布受到世界舆论的赞扬,极大地鼓舞了正在殊死抵抗纳粹、法西斯侵略奴役的各国人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西洋宪章》的历史影响是构建了战后世界的和平蓝图,为战后国际社会的和平发展奠定了基础;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勇气,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答案】(1)民族自决和反殖民主义思想;经济合作思想;社会安全思想;和平共处思想。

(2)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勇气,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构建了战后世界的和平蓝图,为战后国际社会的和平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三篇: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单元综合测评3新人教版选修4

单元综合测评(三)

(时间:60分钟 分值:90分)1.(2016·泉州质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654到1658年,英国在政治上存在的根本问题是,克伦威尔能否成功地使军队授予他的权力得到国家的首肯。但他目前存在两个主要障碍:一是英国人根深蒂固地厌恶军权统治,而这正是他权力的根基;另一个是下议院的传统。1649年1月,下议院被认定为国内代表人民至高无上权利的最高权力机构。该决定一经宣布,则永远不得更改。

——摘编自(英)查尔斯·弗思《克伦威尔传》

材料二 一位伦敦的议员奥尔德曼·帕克,提出一项建议修改宪法和恢复君主制的提案。陆军少将们在士兵和共和分子的支持下,坚决地逐条逐条地驳斥了该法案,但最后议院以123票对62票通过决议:请护国公接受国王的称号和职责。护国公表示:“没有必要使用国王这个称号,因为其他称号也是一样。”拒绝接受国王的称号。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英]查尔斯·弗思

《克伦威尔传》

(1)材料一中“根本问题”的实质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克伦威尔是如何得到“军队授予他的权力”?(7分)(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克伦威尔“没有必要使用国王这个称号,因为其他称号也是一样”的理解。(8分)【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的信息,“一是英国人根深蒂固地厌恶军权统治,而这正是他权力的根基;另一个是下议院的传统”结合所学知识,从民主与专制视角分析作答;第二小问依据所学知识从克伦威尔内战中的功绩角度思考作答。第(2)问,依据材料二中陆军少将们在士兵和共和分子的支持下,请护国公接受国王的称号和职责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护国政体建立的过程以及政权的性质角度综合分析作答。

【答案】(1)实质:民主与专制的矛盾。

说明:内战期间,克伦威尔展示了他的军事天才,在马斯顿荒原、纳西比等战役大败王军,树立了自己在军队中的崇高威望,并因此掌握国家政权。

(2)理解:军队和共和分子的坚决反对;护国政体具有军事独裁性质;护国公实际上行使国王的权力;护国公的权力可以世袭,是无冕的国王。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克伦威尔最终成为英国最高独裁者可以说是时代的必然,是时代选择了他。即使没有克伦威尔,我相信也会有其他类似的人坐上“护国主”的宝位。这个角色是必然的,至于谁扮演这个角色只是一个历史偶然。所以,克伦威尔犯的错误是时代的错误不是他个人所能决定的,但他的功绩却是他自己的努力,时代只是给他提供了机遇,况且,克伦威尔称 1 “护国主”后仍然继续推行符合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的对外掠夺政策。他的独裁只是形式上的专制,并不是专制制度的再版。

——程世高《浅谈对克伦威尔的评价问题》

材料二 参议院和众议院的同胞们:本月(指1789年2月)14日收到根据两院指示送达给我的通知。阅悉之余,深感惶恐。一方面,因祖国的召唤,要我再度出山,对祖国的号令,我不能不肃然景从。„„另一方面,祖国委任我以重任,其艰巨与繁剧,即使国内最有才智和最有阅历的人士,已将自感难以胜任,何况我资质鲁钝,又从未担任过政府行政职务,更感德薄能鲜,难当重任。

——摘编自乔治·华盛顿《华盛顿选集》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作者如何看待克伦威尔的“护国主”独裁统治。结合史实说明克伦威尔“推行符合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的对外掠夺政策”。(8分)(2)依据材料二,指出华盛顿将要承担哪一重任?他要面对怎样“艰巨与繁剧”的形势?(4分)(3)有人认为,在创建和捍卫民主制度方面,克伦威尔远逊于华盛顿。结合时代背景,你如何解释其原因?(3分)【解析】 第(1)问中的“看待”,据材料一中的信息“是时代的必然,是时代选择了他”“这个角色是必然的”得出作者认为克伦威尔建立独裁统治是时代的选择,据材料一“继续推行符合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的对外掠夺政策”得出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实质是维护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史实”,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颁布《航海条例》,打败荷兰,与瑞典、丹麦等强国签订商约,巩固英国海上权威和商业利益。第(2)问中的“重任”,据材料二中“收到根据两院指示送达给我的通知”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做总统;“形势”,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国际形势等几个角度回答。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从17世纪、18世纪的政治、思想等角度分析得出:克伦威尔时代的欧洲社会主流是君主专制制度盛行,民主力量不强大,华盛顿时代的美国有识之士深受启蒙思想影响,反对专制,主张建立共和政体。

【答案】(1)看待:作者认为克伦威尔建立“护国主”独裁统治是时代的选择,不是个人的错误;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实质是维护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不是恢复旧有的专制制度。

史实:颁布《航海条例》,打败荷兰;与瑞典、丹麦等强国签订商约,巩固英国海上权威和商业利益。

(2)重任:做总统。

形势:联邦政府羽翼尚未丰满(新政府的建设无先例可循);国库债务累累(国家财政困难);海陆军名不副实;各地常有骚乱,社会动荡;面临复杂的国际形势。(答出两点即可)(3)原因:克伦威尔时代的欧洲社会主流是君主专制制度盛行,民主力量不强大;华盛 顿时代的美国有识之士深受启蒙思想影响,反对专制,主张建立共和政体。(言之有理即可)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独立宣言》的起草者杰斐逊在其《致沃尔特·琼斯博士》信件中对华盛顿有如下评价:整个说来,他(华盛顿)的性格是完整的,没有不道德的地方,在少数细节上漠不关心。说实在的,人品和时运从来没有如此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把一个人造就成伟人,把他送入那些值得人类永远景仰的英雄的行列。

材料二 拿破仑之死至今仍然是个让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有人说,他是被囚禁在大西洋中圣赫勒拿岛上时被人毒死的;有人说,他或许死于其家族遗传的癌,因为他父亲在40岁时患癌而逝;有人说,他是在进攻埃及和叙利亚时,染上了一种热带病,后来病情暴发而亡。众说纷纭,但谁也没有拿出可靠的证据,成了一个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谜”!

(1)造就华盛顿成为英雄的“时运”有哪些?(4分)拿破仑之死为什么会引起人们如此关注?(4分)华盛顿和拿破仑两人有哪些共同的优秀品质?(2分)(2)评价历史人物应遵循哪些原则?(5分)【解析】 第(1)问中的“时运”,根据所学知识,美国是个新兴的移民国家,从未经历君主制,新移民深受启蒙思想影响,追求民主;“原因”,一是由于拿破仑个人的重要性,二是他对法国和欧洲的深远影响,等等;“共同的优秀品质”,根据所学知识,两人同为军事将领,都机智、勇敢、善于冒险。第(2)问,根据所学知识,评价历史人物应遵循的原则如历史性、全面性、客观性、辩证性。

【答案】(1)时运:美国悠久的民主传统(从未经历君主制);美国人民对民主制度的追求;实行君主制的英国在美国的失败。(言之成理即可)原因:拿破仑是近代法国资产阶级卓越的军事家、政治家。他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颁布《民法典》,巩固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他率军横扫欧洲大陆,冲击了整个欧洲封建势力;他重视教育事业,在其统治期间,法国的教育事业有了极大的发展。正因如此,拿破仑之死才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品质:机智、勇敢、善于冒险等(答其中两点,言之成理即可)(2)原则:一要从历史人物所处的具体历史条件客观分析评价,避免从现代的角度对历史人物过于苛求;二应从不同角度全面客观分析历史人物的影响,避免以偏概全。(言之成理即可)4.华盛顿为自己的母邦开创了诸多伟大先例和精神路标,被美国人民尊称为“国父”。拿破仑十九年征战沙场,从土伦到滑铁卢,孤身一人扛起法兰西的大旗,为法兰西树立了“我们曾君临世界”的民族自尊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82年5月,刘易斯·尼古拉上校致信华盛顿:“那种把我们从难以想象的困难中引向胜利的才能,那些得到军队普遍尊重和崇敬的品格,定能引导和指导我们在和平的道路上前进。有的人把专制与君主政体混为一谈,觉得很难把它们分开。因此,我所建议 的政体的首脑有一个显然较为温和的称号,但是一旦其他问题都得到解决,我认为很有理由采纳国王的称号。”华盛顿回复:“我非常吃惊地阅读了你要我深思的意见,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战争中发生的任何变故都没有像你说的军队中存在的那种想法使我更痛苦。我不得不怀着憎恶的心情看待这种想法,并给予严厉的斥责。

——摘自乔治·华盛顿著《华盛顿选集》

材料二 长时期以来,军队和绝大部分公民把意大利战争和埃及战争的英雄人物第一执政当作偶像来崇拜,都齐声祝愿他能有一个同他的名望和同法国的伟大相符的称号。„„大家也知道是他决定着一切国家大事,他的同僚们实际上不过是他的下级。因此,大家感到他有一个国家最高元首的称号是顺理成章的,因为他实际上已扮演了这样的角色。„„要说是皇帝篡夺了金銮宝座,那么我们可以说,他身边的同谋比善于导演喜悲剧的所有暴君都多,因为四分之三的法国人都参与了他的阴谋。

——[法]康斯坦《回忆拿破仑》

(1)华盛顿和拿破仑都具备了称王或称帝的条件,试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相同条件。二人作出不同选择,对两国的政体分别产生怎样的影响?(6分)(2)材料二的作者是如何看待拿破仑称帝的?结合所学知识,从拿破仑称帝结果及影响的角度论证作者的观点。(6分)(3)用一句话对华盛顿和拿破仑进行概括性评价。(3分)【解析】 第(1)问中的“相同条件”,比较、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可知是二人都通过长期征战建立起崇高的威望,都获得各阶层尤其是军人的支持。“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华盛顿拒绝称王,为美国民主共和政体开辟了道路;拿破仑称帝,使法兰西共和国变成法兰西帝国。第(2)问中的“看待”,依据材料二“军队和绝大部分公民把意大利战争和埃及战争的英雄人物第一执政当作偶像来崇拜”“大家感到他有一个国家最高元首的称号是顺理成章的”可知,拿破仑称帝“顺理成章”,符合法国“民意”;“论证”,结合所学知识,从拿破仑称帝对欧洲封建统治秩序的影响、对资产阶级革命成果的维护、对法国政局的稳定等角度回答即可。第(3)问可以从华盛顿和拿破仑的政治地位、历史功绩和政治影响等方面进行概括性评价。

【答案】(1)条件:二人都通过长期征战建立起崇高的威望;都获得各阶层尤其是军人的支持。

影响:华盛顿拒绝称王,为美国民主共和制(联邦制共和政体)开辟了道路。拿破仑称帝,使法兰西共和国变成法兰西帝国。

(2)看待:拿破仑称帝“顺理成章”,符合法国“民意”。

论证:动摇了欧洲封建统治秩序;有利于巩固资产阶级统治(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有利于法国政治稳定;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3)评价: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法典》采纳了1789年的社会原则:个人自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国家世俗化、信仰自由和选择职业的自由。这就是为什么这部法典在欧洲成为法国革命的象征,不论传入什么地方,它都提供了现代社会的基本法则。

——[法]乔治·勒费弗尔《拿破仑时代》

材料二 拿破仑在其所有征服地区都贯彻法国革命的一些基本原则。他废除封建制度和农奴制,承认所有公民的平等,实施其著名的法典。„„对拿破仑来说,最致命的是他于1812年侵入俄国时所遇到的俄国各阶层人士的激烈抵抗。这种抵抗正像冰天雪地一样,造成拿破仑大军的灾难性的毁灭。从俄国冰冻的平原上开始,拿破仑的事业便一落千丈,并不可避免地在厄尔巴岛上结束了。因而,法国革命的思想意识对其创始人发生了反作用。拿破仑所“冒犯”的人民先是因“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而觉醒并充满热情,然后又在其导师背叛自己的原则时转而反对其导师。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拿破仑制定《民法典》所起的作用。(6分)(2)材料二中对拿破仑《民法典》的评价是否与材料一相矛盾?为什么?(9分)【解析】 第(1)问,“《民法典》采纳了1789年的社会原则”,以法律形式维护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民法典》通过拿破仑的对外战争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影响了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第(2)问,《民法典》传播了法国大革命的思想,但拿破仑战争具有双重性,前期反对反法同盟的干涉,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后期具有侵略性、争霸性,最终激起欧洲民族国家的反抗而失败,即使这样拿破仑《民法典》所起的作用也不能被掩盖,因此与材料一不矛盾。

【答案】(1)作用:以法律形式确立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原则;维护了大革命的成果;为发展资本主义奠定了法律基础;影响了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

(2)评价:不矛盾。

原因:《民法典》通过拿破仑的对外战争,一方面传播了法国大革命的思想(推广了法国的制度),推动了欧洲的进步;另一方面,促进了被侵略国家民族主义的发展,被侵略国家反抗拿破仑侵略,最终导致拿破仑的失败。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真正的独立,仿佛一座大厦,而政府的统一,乃是这座大厦的主要柱石„„大家应当对它抱着诚挚的、经常的和坚定不移的忠心„„尊重它的权力,服从它的法律,遵守它的措施,这些都是真正自由的基本准则所构成的义务。

——1796年华盛顿总统的“告别辞”

材料二 就国内政策而论,拿破仑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开明专制君主。„„虽然他对国家实行独裁统治,但统治效率很高。„„拿破仑这些实在的成就使他受到普遍的欢迎。虽然也 存在着渴望复辟旧制度或是认为拿破仑背叛了革命的政敌,但是大多数人则都因为他结束了骚乱和建立起了一个可信任的、强有力的政府而向他欢呼。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中“政府的统一”是指什么?华盛顿在1789年以前,曾为“政府的统一”事业做了哪些主要的努力?(7分)(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华盛顿和拿破仑在治国方略上有何相同之处?(8分)【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独立后,实行邦联制,存在很大的弊端,“政府的统一”是指美国联邦的统一。第二小问,华盛顿主持制定了1787年《联邦宪法》,确立了联邦制原则,建立一个真正的全国政府。第(2)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用人、加强财政经济管理、法制建设等角度进行归纳概括。

【答案】(1)“政府的统一”是指美国联邦的统一。努力:主持制定了1787年《联邦宪法》,确立了一个真正的全国政府。

(2)相同之处:重用人才;加强财政经济管理,建立国家银行;注重法制建设。

第四篇: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单元综合测评7新人教版选修1

单元综合测评(七)

(时间:60分钟 分值:90分)1.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一次承上启下的改革,也是世界历史近代化的途径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政府寻求平衡地主和农奴的利益,但是解放条款上的种种平衡措施令大多数农民不满意。„„农奴获得了自由,并有机会成为土地所有者。但是农民没有获得什么政治权利,还不得不为所获得的土地交纳赎金。很多失望的农民认为,统治者是在强迫他们为本来就是他们的土地付钱。„„解放农奴几乎没有带来农业产量的增加。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二 农奴解放使得俄国向资本主义经济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一些贵族和具有进取心的农民开始尝试现代化农业,种植新的作物,还有更多农民发现离开村社来到迅速发展的工业化城市,谋生会更为容易。„„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俄国的农产品产量有了极大提升„„在1880年至1914年间的大部分时候,俄国都是最大的食品出口国。

——弗兰克·萨克雷、约翰·芬德林

《世界大历史:1799~1900》

(1)根据材料一,概括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说明改革措施令农民失望的原因。(7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农奴制改革对俄国社会产生的影响。(6分)(3)在农奴解放对农民和国家的影响上,历史学家观点不一。综合上述材料,谈谈科学评价重大历史改革的方法。(2分)【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农奴获得了自由,并有机会成为土地所有者”来概括作答;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一中“但是农民没有获得什么政治权利,还不得不为所获得的土地交纳赎金”“强迫他们为本来就是他们的土地付钱”等信息回答即可。第(2)问根据材料二中“使得俄国向资本主义经济迈出了坚定的一步”“开始尝试现代化农业”“更多农民发现离开村社来到迅速发展的工业化城市,谋生会更为容易”“俄国的农产品产量有了极大提升”“俄国都是最大的食品出口国”来概括作答即可。第(3)问,材料一指出了改革的消极影响、材料二指出了改革的积极影响,都体现了论从史出,但不够全面,由此概括提炼出科学评价改革的方法即可。

【答案】(1)内容: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原因:农民没有获得相应的政治权利;农民需要额外支付土地赎金。

(2)影响:促进了农业现代化;扩大了自由劳动力的来源,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农产品产量大幅提升,成为最大粮食出口国;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3)方法:实事求是;全面辩证地分析。

2.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61年2月19日,经过漫长而迟缓的准备,农奴制被正式废除。农奴们大声朗读沙皇的声明,宣告他们成为自由公民。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至少在原则上,农奴们突然获得了自由,这是几个世纪以来封建制度一直拒绝给予他们的权利:包括拥有私有财产的权利、自由安排工作的权利,享有正当程序而公正的司法权。这些主要是象征性的公民权利。在当时的社会,沙皇做出改革的决定,更多是为了保持俄国的地位,却并不鼓励创造一种西方模式的国民社会。

——安东尼奥·萨洛莫尼《列宁与俄国革命》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沙皇改革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沙皇改革“为了保持俄国的地位,却并不鼓励创造一种西方模式的国民社会”。(9分)【解析】 第(1)问,沙皇改革发生在1861年,原因主要是农奴制的落后和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第(2)问,说明观点必须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为了保持俄国的地位”指的是废除农奴制,使俄国资本主义得到发展,维护俄国的大国地位;“不鼓励创造一种西方模式的国民社会”指政治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农民没有得到真正的公民权。据以上论述组织答案即可。

【答案】(1)农奴制阻碍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激化了国内矛盾。(2)废除了农奴制,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维护了俄国的大国地位。

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维护沙皇专制统治);农民没有得到真正的公民权利。

3.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方的工业革命虽然一方面为俄国提供了效仿的实例,但另一方面也给更多的传统部门的结构化调整带来巨大的阻力。西方城市的发展和繁荣,使得它们对于俄国的木材、大麻、油脂(后来逐渐发展到谷物)的需求水平不断提高。然而生产这些出口货物是不需要新技术的,而且也不必要改变现有的劳动体系。„„摆在眼前的这种诱惑令俄国在陈旧的经济体制中故步自封——它要应对传统制度下因为需求的增加而带来的新机会,它要继续保持农奴制和农业的优势,它不会冒险进行根本的内部转变。

——彼得·斯特恩斯《俄国的工业革命》

(1)根据材料,分析导致俄国工业革命缓慢的因素。(6分)(2)促使19世纪中期俄国“进行根本的内部转变”的直接因素是什么?应如何评价这一“根本的内部转变”?(9分)【解析】 第(1)问根据“西方城市的发展和繁荣,使得它们对于俄国的木材、大麻、油脂(后来逐渐发展到谷物)的需求水平不断提高”“摆在眼前的这种诱惑令俄国„„要继续保持农奴制和农业的优势”等信息回答。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第二小问 根据所学知识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回答。

【答案】(1)在工业革命的冲击下,俄国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落后的经济体制(农奴制度)的阻碍。

(2)因素: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

评价:一方面,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另一方面,保留了大量的农奴制的残余,阻碍了俄国的进一步发展。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早在战争开始之前,朕难以忘怀的先皇便曾向我国所有忠实臣民以及世界各强国庄严地发表过声明,消除对我们东方教友的迫害和保卫他们的权利是他唯一的目的和愿望„„俄罗斯人!你们的劳动及牺牲不是白费的。伟大的事业已经实现了,虽然这是通过另外一种不能预见的道路来实现的,现在朕可以问心无愧地结束流血牺牲,将宝贵的和平归还朕可爱的祖国。

——《结束克里米亚战争的宣言(1856年3月19日)》

材料二 然而到了19世纪60年代,它的弱点暴露无遗,内部很不稳定,对外则比想象中虚弱许多。其关键弱点既是政治的,又是经济的。亚历山大二世所推行的改革与其说是振衰起敝的灵丹妙药,不如说是暴露疾病的症状。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1)结合战争的目的、结果和影响批驳材料一中亚历山大二世的观点。(5分)(2)为克服材料二中的“关键弱点”,俄国统治者采取了哪一重大举措?它产生了哪些积极作用?这一举措有什么局限性?(10分)【解析】 第(1)问关键在于审清题目要求,从克里米亚战争的目的、结果和影响等方面并结合改革的相关内容回答即可。第(2)问明确要求回答的是农奴制改革及对其的评价。评价时注意从俄国社会发展和改革本身两个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

【答案】(1)目的:争夺地区霸权;摆脱统治危机。结果:战败。影响:进一步激化了国内矛盾;导致俄国国际地位下降。

(2)举措:推行农奴制改革。积极作用: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农奴获得了一定的自由,生活有所改善。局限性:改革措施缺乏全面性;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5.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成为俄国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的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从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 第一条 农奴对地主的财产和人身依附关系永久性地取消。第二条 农民和解放的农奴享有农村自由等级的人身权和财产权。

第三条 地主具有土地全部所有权,地主须分给农民永久所有的宅旁园地和耕种的份地,以便保障农民的生活和保障其履行对国家和地主的义务。

第四条 农民从地主那里取得土地,必须以劳务或现金方式赎买,其额度由各省制定。

——俄国《解放农奴法案》

材料三 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的道路上的一步。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

——列宁《关于纪念日》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从上面解决”的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问题迫切需要解决的主要原因。(3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亚历山大二世认为“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理由。(8分)(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列宁这一观点的主要理由。(4分)【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回答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根源;第二小问从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原因来分析:阶级矛盾尖锐;克里米亚战争失败。第(2)问,回答俄国农奴制改革对农奴的控制与掠夺即可。第(3)问,从经济、政治角度回答俄国农奴制改革作用。

【答案】(1)根源:农奴制问题。原因:阶级矛盾尖锐;克里米亚战争失败。(2)理由: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后仍受村社的控制;获得一块份地但要付高额赎金。(3)理由:经济上,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政治上,推动了俄国政治近代化进程。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政府寻求平衡地主和农奴的利益,但是解放条款上的种种平衡措施令大多数农民不满意。政府对土地所有者失去的土地和在这些土地上耕种的农奴进行补偿。农奴获得了自由,逐渐免除了劳作义务,并有机会成为土地所有者。但是农民没有获得什么政治权利,还不得不为所获得的土地交纳赎金。很多失望的农民认为,统治者是在强迫他们为本来就是他们的土地付钱。„„大多数人发现他们背上了一辈子的债务——这是造成疏远和激进的根源。解放农奴几乎没有带来农业产量的增加。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 的传承与交流》

材料二 这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甚至比美国历史上1863年《解放宣言》更重大。在美国,《解放宣言》仅关系到少数黑人,而在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法令涉及占压倒多数的人口。解放农奴的影响是如此深远,以至于其他一系列改革证明是不可避免的„„。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根据材料一,归纳作者对1861年改革的评价;(3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该观点一致的改革措施。(3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作者对1861年改革的评价;(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他一系列改革”的主要措施。(2分)(3)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他们评价1861年改革的不同视角。(4分)据此说明历史认识的特点。(1分)【解析】 第(1)问“解放条款上的种种平衡措施令大多数农民不满意”说明改革激化了社会矛盾,而“解放农奴几乎没有带来产业产量的增加”则说明改革没有促进农业发展。措施结合所学从农奴制改革内容的经济措施回答即可。第(2)问从“甚至比美国历史上1863年《解放宣言》更重大”的信息可以归结出民主范围扩大的答案;其他改革措施可以联系所学从政治、经济、军事等近代化的改革内容归结答案。第(3)问材料一中“政府寻求平衡地主和农奴的利益”说明是从协调各阶层利益角度,材料二中“比美国历史上1863年《解放宣言》更重大。在美国,《解放宣言》仅关系到少数黑人,而在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法令涉及占压倒多数的人口”的信息从美俄两国解放奴隶的视角评价。回答特点属于开放型试题,可以从作者立场、评价视角和选取材料等角度分析作答。

【答案】(1)评价:认为改革激化社会矛盾,没有促进农业发展。措施:农民可以通过高额赎买获取土地。(2)评价:扩大民主范围。

措施:中央与地方的政治改革,如建立各级法院等。(列举其他措施也可)(3)视角:材料一:从协调各阶层利益的结果的视角。材料二:从美俄比较的视角,农奴解放和获得政治权利。

特点:作者立场不同、视角不同、选取材料不同,对同一历史事物的评价结论也不同。

第五篇: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单元综合测评5新人教版选修4

单元综合测评(五)

(时间:60分钟 分值:90分)1.社会主义是一种美好的理想,又是一种人类的重要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欧洲无产阶级可以说,它的科学是由两位学者和战士创造的,他们的关系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材料二 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1)根据材料一,“两位学者和战士”指的是谁?(4分)他们所创立的科学理论是什么?(1分)(2)材料二出自哪一部历史文献?(3分)概括材料二的中心内容。(3分)(3)上述理论在哪些国家得以成功实践?试举两例说明。(4分)【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的有效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两位学者和战士”指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们所创立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或科学社会主义)。第(2)问根据材料中“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等信息可得出材料二出自《共产党宣言》。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得出材料二的中心内容是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第(3)问指出社会主义理论得以成功实践的两个典型国家(俄国、中国)即可。

【答案】(1)马克思和恩格斯。马克思主义(或科学社会主义)。

(2)文献:《共产党宣言》。中心内容: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建立无产阶级政权。(3)俄国(或苏联);中国。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费里德里希·恩格斯是马克思的亲密战友,国际工人运动的杰出领袖。他学识渊博,生活经历丰富,从青年时代起就把自己的命运同工人阶级联系到一起。他以使劳动人民摆脱各种剥削和压迫为理想,并为此奋斗一生。他在与马克思一起领导国际工人运动的同时,还参与创建和丰富革命理论的工作,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

材料二 在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承担起指导国际工人运动的重任。他说:“自从我们失掉了马克思之后,我必须代替他。”

(1)材料一中恩格斯“参与创建和丰富革命理论的工作”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后是怎样“代替他”的。(5分)(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指出马克思与恩格斯对人类历史发展的最大贡献及其依据。(6分)1 【解析】 第(1)问考查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完成的理论成果,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第(2)问考查恩格斯19世纪末的主要活动,应注意从理论研究和革命实践等方面进行归纳。第(3)问中的“最大贡献”可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地位进行判断,“依据”需要结合马克思主义的意义和作用进行思考。

【答案】(1)1844年,合著《神圣家族》;1845年,合著《德意志意识形态》;1848年,合著《共产党宣言》;1867~1894年,相继发表《资本论》第一至三卷。

(2)在理论研究方面,全面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发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在革命实践方面,指导国际工人运动和各国社会主义者,推动了第二国际的成立、建设和发展。

(3)最大贡献:发表《共产党宣言》,创立马克思主义。依据:创建了科学社会主义,使无产阶级有了自己的革命理论,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指明了方向,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新时代,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联合的行动,至少是各文明国家的联合的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

——《共产党宣言》

材料二 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就应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列宁《论欧洲联邦口号》

(1)材料一体现了马克思、恩格斯怎样的革命观点?根据材料二,说明列宁是如何在理论和实践的层面丰富发展这一观点的。(6分)(2)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材料一、二有何共同点?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发展列宁的革命理论的?(9分)【解析】 第(1)问从材料“联合的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可以分析恩格斯的观点。列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提出了一国革命胜利论,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俄国进行了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第(2)问从材料可以看出,不管是恩格斯还是列宁,都是强调革命应该在资本主义国家爆发,在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社会主义,但是毛泽东则是提出了革命分两步走的策略,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通过革命及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

【答案】(1)观点:只有各国联合,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取得胜利。理论:创造 “社会主义可以在一国首先建成”的理论。实践:列宁发动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

(2)共同点:强调必须在资本主义国家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创造性地提出革命分两步走的策略,先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再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毛泽东义利观主要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这就决定了义利观具有自身的一些特征。比如,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它更多地强调精神,以便于战胜在物质上强于我们的敌人;在国家或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上,它更多地强调个人利益服从于国家或集体的利益,以便于在国破家亡中救亡图存;等等。

——《郑州大学学报》(200年第2期)材料二 将更多地承认个人利益,满足个人的需要„„我们提倡按劳分配,承认物质利益,是要为全体人民的物质利益而奋斗。每个人都应该有他一定的物质利益,但是这绝不是提倡各人抛开国家、集体和别人,专门为自己的物质利益而奋斗,绝不是提倡各人都向“钱”看。

——1980年8月邓小平回答意大利记者

奥琳埃娜·法拉奇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概括毛泽东和邓小平的义利观。(5分)(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造成以上两种不同义利观的原因。(10分)【解析】 第(1)问,毛泽东的义利观,梳理材料找出其中的核心词“更多地强调精神”“强调个人利益服从于国家或集体的利益”,推知毛泽东强调义高于利,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据材料“更多地承认个人利益”“ 承认物质利益”“ 绝不是提倡各人抛开国家、集体和别人,专门为自己的物质利益而奋斗”可知邓小平强调个人利益,但要兼顾国家、集体利益,反对见利忘义。第(2)问,联系时代背景、特征分析原因。毛泽东的义利观形成时期,中国面临民主革命的首要任务,同时物质比较贫乏,故强调精神强调义;而邓小平时期,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建设,所以强调物质利益,同时兼顾义,从而调动劳动者积极性。

【答案】(1)毛泽东:强调义高于利,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

邓小平:更多地强调个人利益,同时兼顾国家、集体利益;反对见利忘义;鼓励勤劳致富。

(2)毛泽东的义利观形成于民族危机严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救亡图存是首要任务;邓小平的义利观形成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巨大进步的时代,经济建设、强国富民是国家的中心和首要任务。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对政治十分关心。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前,毛泽东信仰过改良主义,崇拜过康有为、梁启超,也曾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胡适、陈独秀视为楷模。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毛泽东和其他中国先进分子一道,由学习西方转向学习俄国。五四运动时期,毛泽东来到北平,努力寻找并阅读共产主义书籍,其中,《共产党宣言》等书使他在思想上树立起马克思主义信仰。1920年夏,毛泽东开始转变为共产主义者。五 四运动期间,毛泽东是湖南学生反帝爱国运动的领袖之一。为了介绍和传播新的革命思潮,湖南省学生联合会创办了《湘江评论》,毛泽东担任主编。

材料二 毛泽东在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第一次提出实事求是概念,他说:“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

——《毛泽东选集》

材料三 美国《时代》杂志1985年某一期的封面中很清楚地对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个时代的生活进行了对比:一边是游行的队伍和农民在田里插秧;另一边是忙忙碌碌的上班族,高楼大厦,汉堡包、照相机等消费品。

(1)毛泽东与同时代的先进分子走上无产阶级革命道路的历史背景是什么?(3分)(2)“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灵魂。试举出毛泽东依据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将中国革命从危机或困境中拯救出来,走上正确道路的两个典型事例。(4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邓小平时代的这些成就的取得得益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的什么决定。(3分)(4)该期杂志封面上的“CHINA Moving Away from Marx”(中国正在远离马克思)的说法对吗?请结合史实谈谈你的看法。(5分)【解析】 第(1)问根据“1920年夏,毛泽东开始转变为共产主义者”分析1920年前的国内和国际背景,国内背景从民族危机、1915年的新文化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等事件去分析,国际背景指的是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第(2)问主要指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工农武装割据和遵义会议。工农武装割据找到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指明了中国革命前进的方向。这条道路打破了以城市为中心进行武装起义夺取政权的俄国革命模式,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创举。遵义会议使红军扭转了长征初期被动挨打的局面,革命形势开始转危为安,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第(3)问考查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会总结了建国以来的经验教训,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肯定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决定健全和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第(4)问首先明确观点,然后进行论证。观点明显是错误的。邓小平理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完善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答案】(1)辛亥革命后的中国,民族灾难依然深重;新文化运动激进知识分子的影响;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分子受到启迪,看到希望;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2)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根据中国国情,开创出一条不同于“城市中心论”的,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给各地的革命斗争树立了榜样;在中国革命几 乎陷入绝境的危急关头,毛泽东在遵义会议后正确地领导和指挥红军,采取灵活的战略战术,逐渐摆脱军事上的被动局面,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表述正确即可)(3)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4)不对。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开始了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这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完善和发展。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克思说:“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自称为“第二提琴手”的恩格斯逝世后,作为第二国际的领导人之一的考茨基曾经说:“恩格斯的逝世使我们感到悲痛远远超过了马克思的逝世,因为我们觉得,恩格斯逝世后,马克思才完全逝世了。”

材料二 恩格斯反复教导各国社会主义者要独立决定本国的革命方针和策略。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也提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邓小平也曾经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国亡党。”

——《世界历史参考资料》

(1)材料一中,马克思对伟大人物是如何认识的?(7分)(2)材料二的观点体现了什么共同原则?毛泽东、邓小平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是如何实践这一原则的?(8分)【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可以得出,马克思认为“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即伟大人物的出现是一定时期历史发展的产物。第(2)问,总结恩格斯、毛泽东、邓小平的话可知其相同点都是强调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本国的实际(或者国情)相结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邓小平时期实行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答案】(1)认识:伟大人物的出现是一定时期历史发展的产物。

(2)共同原则: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本国的实际(或者国情)相结合。实践:毛泽东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邓小平实行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下载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单元综合测评2新人教版选修3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单元综合测评2新人教版选修3.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教版历史选修2第二单元测评

    《英国议会与国王的斗争》测评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英国圈地运动的后果是 ①农民转化为雇佣劳动者 ②农业资本主义化经营 ③贵族地主成为新......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单元综合测评7新人教版必修2

    单元综合测评(七) (时间:45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十月革命后,苏俄面临着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为了巩固政权,苏俄采取了非常措施。这些......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单元综合测评1新人教版选修4(共5篇)

    单元综合测评(一) (时间:60分钟 分值:90分) 1.对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皇帝究竟如何评价?直到今天,这仍然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已并天下,乃使......

    2014年新人教B版选修4-5 2

    1.默写(每句1分,共10分) (1)__________,天山共色。(《与朱元思书》) (2)不戚戚于贫贱,。(《五柳先生传》) (3)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4)__________,明灭可见。(《小石潭记》) (5)山行六七里,_____......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模块综合测评人民版选修4课件

    模块综合测评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

    高中历史选修3战争与和平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 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 1.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 1918)的背景原因及条件: ⑴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 ⑵列......

    新人教四下数学教案第2单元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 备课教师 王赞赞 第一课时《观察物体(2)》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立体图形,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位观察到的三个小立方体拼成的几何......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2单元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单元综合测评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2单元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单元综合测评 岳麓版必修1 (时间:45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马克思指出,在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