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二商鞅变法专题综合测评人民版选修1课件[五篇]

时间:2019-05-13 17:11: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二商鞅变法专题综合测评人民版选修1课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二商鞅变法专题综合测评人民版选修1课件》。

第一篇: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二商鞅变法专题综合测评人民版选修1课件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二 商鞅变法专题综合测评 人民版选

修1

(时间:45分钟 分值:90分)本试卷共6个非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90分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卫鞅对曰:“夫国不富,不可以用兵,兵不强,不可以摧敌。欲富国,莫如力田,欲强兵,莫如劝战。”

材料二 卫鞅对曰:“夫富强之术,不得其人,不行;得其人,而任之不专,不行; 任之专而惑于人言,二三其意,又不行。”

(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他是怎样“力田”“劝战”的?(9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商鞅认为变法成功的条件有哪些?结合史实指出商鞅新法能在秦国长行不废的根本原因。(6分)【解析】 第(1)问,从材料“夫国不富,不可以用兵,兵不强,不可以摧敌”可以看出变法的根本目的在于富国强兵;“力田”“劝战”的做法结合商鞅变法经济、军事的措施回答。第(2)问,注意从材料二分析变法成功的条件,主要涉及用人问题,变法或改革胜利的根本原因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答案】(1)根本目的:富国强兵。

力田:废除井田,奖励耕织。劝战: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连坐制。(2)条件:统治者得人善任并坚定支持。根本原因:变法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趋势。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挑(佻),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术也。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患信而不楛(粗劣的),古之吏也。入其国,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观其朝廷,其朝间,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

——《荀子·疆国》

材料二(商鞅的法令)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借父耰钅且(指农具),虑有德色(指脸上显出给父亲恩德的表情);母取箕帚,立而谇语(指恶语相加)„„妇姑不相说,则反唇而相讥。其慈子耆利(指爱自己的孩子、贪求财利),不同禽兽者亡几耳。

——《治安策》

(1)材料一反映了商鞅变法后“百姓”、“百吏”、“士大夫”、“朝廷”的生存现状,分析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有哪些?(6分)(2)商鞅变法中的哪些内容导致了材料二所述社会风气的变化?(3分)(3)结合上述材料,概括商鞅变法的特征。(6分)【解析】 第(1)问,要从户籍制度、县制、中央集权等方面分析。第(2)问,注意强调的是“社会风气”,应从土地制度、法令、习俗等方面,并依据变法内容分析即可。第(3)问,特征应从政治、观念等方面分析出专制、愚民等要素。

【答案】(1)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以及风俗改革等措施,强化了对百姓的控制;普遍推行县制,奖励军功等措施,加强了对各级官吏和士大夫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增强了国君的权威,提高了决策的效率。

(2)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推行家有二男则分户的“分异”令。

(3)重视加强对百姓和官僚士大夫的控制;重视等级权威;重视培养人民的私有观念和竞争意识;强化个体小生产者的意识,推行愚民政策。(答出三点即可)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开始变法。这一天,在咸阳城内,一名官员正在向下面围观的人大声宣读法令:“

一、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二、按照在前线杀敌的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相应的耕地、住宅和官职,没有军功,就不能享受贵族特权。

三、凡是努力从事农业生产,多缴租税者,免其徭役。

四、建立县制,全国划分为41个县,由国君主直接委派官司吏治理。”听了这些法令,人群中议论纷纷。不同阶层的人对法令褒贬不一。

请回答:

(1)如果你是人群中的新兴封建地主,你会对法令中哪些措施表示欢迎?理由是什么?(5分)(2)如果你是人群中的奴隶主旧贵族,你会对法令中的哪一条措施最为不满,原因是什么?(5分)(3)如果你是人群中的农民,你对法令的看法如何?(5分)【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的措施及影响。材料中涉及到四项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项承认土地私有,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确立对土地的所有权,故受到新兴地主阶级的拥护;第二项奖励军功,有利于激发秦军的战斗力,但没有军功的奴隶主贵族则受到抑制和打击,故他们反对这一法令;第三项为奖励耕织,对农民有益;第四项建立县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辖,有利于中央集权。据此逐问回答即可。

【答案】(1)承认土地私有,保证了“我”对土地的占有;奖励军功使“我”能得到以前只有奴隶主贵族才能享有的爵位、官司职;建立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的稳定。(2)对按军功授爵这一条最为不满。因为如果没有军功,就不能享受世袭的贵族特权,严重损害了“我”的利益。

(3)对改革表示欢迎。因为奖励农耕,调动了“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同时,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的稳定,能让“我”安定地生产、生活。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秦地本是戎狄之区。„„直至秦孝公变法时,秦人还不脱戎狄之俗。例如,他们还父兄子弟和姑媳妯娌同寝一室,沿着游牧时代以一个帐幕为一家的经济办法。这种陋俗经商鞅的严禁才消灭„„商鞅的严刑峻法给他们养成循规蹈矩的习惯,商鞅的特殊爵赏制度使得对外战争成了他们唯一的出路。以最强悍、最有纪律的民族,用全力向外发展,秦人遂无敌于天下。

——张荫麟《中国史纲》

材料三 „„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史记·商君列传》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改革中涉及民生问题的措施。(6分)(2)材料二、三对商鞅变法是如何评价的?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9分)【解析】 第(1)问,根据“民生”的提示可以从经济措施中提炼概括为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废除井田制度,允许民间买卖土地;统一度量衡。第(2)问的第一小问,材料二认为使秦国移风易俗,赏罚严明,终于由弱转强,影响深远;材料三认为商鞅严刑少恩,导致车裂下场,评价片面;第二小问,可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客观、全面地对商鞅变法加以评述。

【答案】(1)民生: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废除井田制度,允许民间买卖土地;统一度量衡。

(2)材料二对商鞅变法充分肯定,认为变法使秦国移风易俗,赏罚严明,终于由弱转强,影响深远。材料三认为商鞅严刑少恩,导致车裂下场,评价片面。

看法: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成功的改革。为秦统一全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奠定了基础;许多变法内容影响深远。(言之有理即可)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那七国地广兵强,大略相等。余国如越,虽则称王,日就衰弱。至于宋、鲁、卫、郑,益不足道矣。自齐威王称霸,楚、魏、韩、赵、燕五国,皆为齐下,会聚之间,推为盟主。惟秦僻在西戎,中国摈弃,不与通好。及献公薨,子孝公代立,以不得列于中国为耻。

——《东周列国志》

材料二 分秦国为三十一县,开垦田亩,增税至百余万。„„于是道不拾遗,国无盗贼,仓廪充足,勇于公战,而不敢私斗。秦国富强,天下莫比。于是兴师伐楚,取商于之地,武关之外,拓地六百余里。周显王遣使册命秦为方伯,于是诸侯毕贺。

——《东周列国志》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以前秦国的发展状况怎样?(4分)(2)根据所学知识及材料二分析商鞅变法给秦国带来的变化。(11分)【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那七国地广兵强,„„日就衰弱”“秦僻在西戎,中国摈弃,不与通好”“子孝公代立,以不得列于中国为耻”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作答。第(2)问,主要根据题干材料“于是道不拾遗,国无盗贼,仓廪充足,勇于公战,而不敢私斗。„„于是诸侯毕贺”,从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治安与环境等方面作答。

【答案】(1)秦偏僻落后,被中原各强国鄙弃。

(2)政治上:政治地位得到提高。经济上: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军事上:军事力量增强,在争霸中不断获得胜利。社会治安与习俗:尚武且怯于私斗,社会稳定。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是著名法家,坚持变法,富国强兵,故“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对商鞅变法的评价,主流观点有:“商君之法,使民务本力农”;“然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苏轼《商君功罪》);商鞅相秦“残伤民以峻刑”,违背了“得人者兴”、“恃德者昌”等治国要领(司马迁《商君列传》)

——据《中国古代史》改编

材料二 人说惠王(即秦惠文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

——《战国策》

(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并简析该理论在历史上的作用。(8分)(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商鞅遭车裂而“秦人不怜”。(7分)【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结合材料“商鞅是著名法家”分析;第二小问,从对政治体制和国家统一的影响角度分析。第(2)问,结合材料一中的“其民见刑而不见德”“残伤民以峻刑”及材料二商鞅变法触犯了贵族利益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答案】(1)法家思想。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2)商鞅变法侵犯了贵族利益;轻视教化,轻罪重罚;加重对百姓剥削与压迫。

第二篇:[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二商鞅变法试题

专题二试题

高中选修课《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人民版)专题二 商鞅变法

一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巩固方案

一级目标

1.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理论基础是

A.儒家学说 B.兵家学说 C.法家学说 D.道家学说 2.战国七雄中最早实行变法的是 A.魏国 B.楚国 C.秦国 D.齐国 3.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是

A.儒家思想 B.法家思想 C.兵家思想 D.道家思想 4.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商鞅变法内容的是 A.“燔诗书而明法令” B.废除“世卿世禄制”

C.“为田开阡陌封疆” D.“父子无别,同室而居” 5.商鞅变法时以《法经》为蓝本,制定了秦律。《法经》的作者是 A.商鞅 B.吴起 C.李悝 D.韩非子

6.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奴隶制度冲击最大的是

A.废除井田制B.废除“世卿世禄制” C.推行县制D.重农抑商

7.商鞅变法的法令规定:“勤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这反映了变法的根本目的是 A.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 B.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 C.保持和稳定小农经济 D.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 8.商鞅变法中,最能体现中央集权制萌芽的措施是

A.废井田,开阡陌B.奖励军功C.废除“世卿世禄制”D.建立县制 9.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直接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利益的措施是 A.重农抑商,奖励耕织B.废除“世卿世禄制”

C.制定连坐制度D.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 10.最能体现商鞅变法性质的措施是

A.改变了“刑不上大夫”的传统B.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C.废除“世卿世禄制”D.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土地私有制 11.商鞅变法的举措主要有哪些?有什么特点? 二级目标

12.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所反映的社会矛盾是

A.奴隶和奴隶主的矛盾B.农民与地主的矛盾

C.平民和奴隶主的矛盾D.新兴地主阶级和奴隶主贵族的矛盾

13.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建立二十级爵制,使得①有军功的农民可以得到官爵成为中小地主 ②按军功定尊卑,废除“世卿世禄制度” ③中央集权制建立起来 ④贵族失去了通过军功加官进爵的机会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4.假设李三是秦国的商人,他会遇到哪些事情①做生意时买卖公平、童叟无欺,获得政府奖励白银十两 ②从齐国贩卖纺织品到秦,在秦国被课以重税 ③在市场上出售纺织品没有明码标价而被重罚 ④生意亏本致家境贫寒,家人被政府罚为奴婢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 15.商鞅变法中“废井田,开阡陌”措施主要适应了哪些阶级或阶层的要求①新兴地主阶级 ②自耕农阶级 ③奴隶主阶级 ④商人阶层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16.下图秦砖像《奖励耕织》图,所反映的现象的历史作用是A.标志着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确立B.使秦国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C.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准许土地买卖D.铁器从此得到广泛应用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áng,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史记?李斯列传》 请回答:

(1)材料一评论商鞅的主要标准是什么?这一标准对材料一的结论有何影响?(2)材料二对商鞅变法肯定了什么?否定了什么?指出评论者的基本立场。(3)材料三评论商鞅主要着眼于什么?与材料二的观点有何不同?(4)你认为评价商鞅变法的主要着眼点是什么?举上述材料中一例说明商鞅变法后阶级关系的变化。

二 秦国的崛起 巩固方案 一级目标

1.商鞅变法取得巨大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

A.秦孝公的大力支持B.商鞅的智慧与策略

C.变法措施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D.始终以“富国强兵”为宗旨 2.从根本上改变旧有的生产关系的变法措施是

A.重农抑商 B.统一度量衡 C.废井田、开阡陌 D.奖励军功 3.战国后期秦国成为实力最强的诸侯国,主要原因 A.实行了商鞅变法B.普遍使用了牛耕和铁农具

C.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D.秦王嬴政雄才大略、善于用人

4.下列言论与商鞅的思想不相符的是①“刑不上大夫” ②“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③“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④“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我国最早建立县制是在A.春秋 B.战国 C.秦国 D.汉朝 6.一代雄才商鞅最终因遭诬告而为变法献身。处死商鞅的是

A.秦穆公 B.秦孝公 C.秦惠王 D.秦始皇 7.春秋战国时期虽然战争频繁,但为结束分裂混乱局面、走向统一准备了条件。其条件有 ①实现了区域性统一 ②促进了民族融合 ③变法中秦国强大 ④人民渴望统一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8.与其他诸侯国的变法相比,商鞅变法最突出的特点是 A.最彻底B.时间最长C.开始的最早D.规模最大

9.春秋战国时期有许多改革和变法,其中比较彻底而又确立了封建制度的是A.管仲在齐国的改革B.李悝在魏国的变法C.吴起在楚国的变法D.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10.能够证明商鞅变法达到了“富国强兵”目的的史实有①公元前312年打败楚国 ②公元383年淝水之战,打败前秦 ③公元前340年左右打败魏国 ④公元200年官渡之战打败袁绍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 11.简要分析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二级目标

12.下图是秦墓出土的武士斗兽纹铜镜,表现了商鞅变法后秦人形成的 A.法治意识B.重农精神C.娱乐意识D.尚武精神 13.商鞅变法的历史功绩不包括

A.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B.确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C.打击了血缘宗法制度 D.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14.“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战国策?秦策一》)文中“人说惠王”中的“人”在客观上代表了当时谁的利益A.没落贵族B.立功将士C.新兴地主D.富裕农民 15.《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A.允许工商者入仕为官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D.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 16.商鞅变法后,秦国“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其主要原因是A.“为田开阡陌封疆”B.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C.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D.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

17.材料一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三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主要作了哪些规定?试加以概括提炼,逐条列出。

(2)材料二、三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有何共识?(3)材料三中“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反映了什么历史事实?作者对此态度如何?你如何评价? 专题二综合测试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1.战国时期各国国君变法的根本动力是 A.生产力迅速发展 B.称雄天下的欲望

C.阶级斗争十分尖锐 D.东周王室日渐衰微

2.下列关于春秋战国时期史实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B.我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 C.新兴地主产生、奴隶主贵族势力完全消失D.思想文化呈现繁荣景象 3.战国时期战争连绵不断,社会经济却得到相当大的发展,其根本原因是 A.封建制度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 B.各诸侯国为争霸注重生产 C.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农民对土地的依附关系减轻 4.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根源是

A.生产力的显著发展 B.社会处于剧烈变革时期

C.科学的发展,大量新思想的出现 D.争霸战争的需要 5.下列事件,不属于封建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的是 A.管仲改革 B.李悝变法 C.吴起变法 D.商鞅变法 6.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反映了

A.存在决定意识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C.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D.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7.商鞅把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仁义、贞廉、非兵和羞战等礼仪道德斥为削国危邦的“六虱”,认为应统统毁灭。其实质是

A.统一思想B.加强中央集权C.思想文化专制D.打击旧贵族的势力 8.商鞅变法是社会制度根本变革的主要依据是

A.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B.废除奴隶主特权,奖励军功

C.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D.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9.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后世有消极影响的有①重农抑商 ②“燔诗书而明法令” ③奖励军功 ④废除井田制 ⑤实行连坐法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⑤ C.①②③⑤ D.②④⑤

10.右图“商鞅铜方升”反映了商鞅变法的什么内容A.为田开阡陌封疆B.重农抑商,奖励耕织C.统一度量衡D.加强中央集权

11.商鞅变法措施中有可能激化阶级矛盾的是①连坐法的推行②轻罪重罚③户赋、劳役沉重④重农抑商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2.商鞅变法的各项措施中,最明显、最直接触犯旧贵族利益的是 A.废井田,开阡陌B.奖励军功C.建立县制D.禁止弃农经商 13.战国时期,各国出现了一系列变法运动。这些变法运动是 A.周王室为了巩固“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地位 B.奴隶主贵族巩固统治的尝试

C.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必然结果 D.违背历史发展趋势的

14.依据商鞅变法中法令的主要内容,商鞅的思想明显属于

A.儒家学说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15.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建二十级爵制,使得①有军功的农民可以得到官爵成为中小地主②军功定尊卑,废除世卿世禄制度③中央集权制建立起来④贵族失去了通过军功加官进爵的机会A.①② B.③④ C.③ D.④

16.对秦国来说,商鞅变法起到的决定性的历史作用是 A.旧制度被废除,封建经济得到发展 B.秦国的军事力量日渐强大

C.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D.加速了秦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发展

17.商鞅变法在社会经济方面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是 A.废除井田制 B.奖励耕织 C.重农抑商 D.建立县制

18.商鞅变法之所以能够成为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并促进了秦国的社会进步,主要原因是 A.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B.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C.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D.强化了基层管理的户籍什伍制 19.郭沫若认为:东周列国社会制度的变革到春秋末年以后才达到质变阶段。能说明的史实是

A.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B.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C.战国初,各国纷纷变法,废除奴隶制

D.秦朝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0.下列对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B.连坐法的推行,加重了人民的痛苦 C.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D.变革了社会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二、材料解析题(20分)21.材料一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二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áng„„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

(1)三个材料中哪一个对商鞅变法完全持肯定态度?(2分)(2)你认为材料一中哪句话最不符合当时的历史事实?为什么?(3分)(3)材料二中作者对商鞅变法的评价错在哪里?(4分)(4)材料三中“务本”是指什么?(2分)22.材料一(商鞅)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居五年,秦人富强。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1)通过材料一所述改革内容,总结商鞅变法在秦国的效果。(4分)(2)材料二如何评价商鞅?怎样给商鞅一个全面而客观的评价?(5分)

三、问答题(20分)23.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实施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除商鞅变法外,还有哪些国家进行的改革变法影响比较大?(12分)24.商鞅变法规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勤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指出这里商鞅提出的重要经济思想及根本着眼点,并对这一思想作简要评论。(8分)

专题二 商鞅变法

一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1.C 2.A 3.B 4.D 5.C 6.A 7.B 8.D 9.B 10.D 11.参考“学法激活”部分的“商鞅变法”作答。12.D 13.A 14.B 15.A 16.A 17.(1)着眼于对个人品质的评价,忽略了对商鞅变法的社会客观效果的考察,因此不能全面地评价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2)肯定了变法富国强兵的实际作用,否定了阶级关系的新变化及变法对奴隶制统治秩序的破坏作用,但是其基本立场是肯定商鞅变法。(3)着眼于变法取得的政治、经济两方面的实际效果,看到了变法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与材料二不同的是肯定了变法所建立的新秩序。(4)应主要着眼于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根据生产力的性质考察其社会变化的意义。“庶人之富者累巨万”反映了变法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

二 秦国的崛起

1.C 2.C 3.A 4.A 5.C 6.C 7.D 8.A 9.D 10.D

11.参考“学法激活”部分“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作答。

12.D 13.B 14.A 15.D 16.D

17.(1)实行什伍、连坐制度;奖励军功;重农抑商;废除井田制;推广县制;统一度量衡。(2)变法使秦国富强。(3)废除奴隶制,确立封建制。肯定与否定兼有。可根据材料内容作出不同评价,但要抓住基本观点: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一种进步的社会运动。

专题二综合测试

1.A 2.C 3.A 4.A 5.A 6.B 7.C ?8.A 9.B 10.C 11.A 12.B 13.C 14.D 15.A 16.A 17.A 18.A 19.C 20.D

21.(1)材料一完全支持商鞅变法。(2分)(2)“民以殷盛”。变法后,对老百姓来说负担仍比较重。(3分)(3)认为商鞅为“刻薄人也”,其变法为“挟持浮说,非其质矣”,指责变法。仅从其品德方面评价,没有认识到其历史进步性。(4分)(4)重视农业生产。(2分)

22.(1)内容:废分封,行县制;废井田,开阡陌;统一征收赋税,统一度量衡。效果:秦国日益强大,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4分)(2)认为商鞅“天资刻薄”、“严刑少恩”是被车裂而死的原因。商鞅变法是进步的地主阶级政治改革,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商鞅执法公正、措施果断是当时激烈斗争的必然要求,它保证了改革的顺利进行;商鞅被车裂而死的最主要原因是保守势力的反扑,但商鞅的轻视教化、严刑峻法和文化专制也产生了消极影响。(5分)

23.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4分)其他变法: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变革已经开始。著名的有齐国管仲改革和鲁国的改革。齐国管仲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政策,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鲁国实行“初税亩”,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权。(4分)战国时期,李悝在魏国主持变法。实行“尽地力之教”、推行“平籴法”、制定《法经》。魏国在战国诸雄中率先强盛起来。吴起在楚国的变法影响也较大。吴起主张限制和削弱贵族势力、整顿吏治和改良社会风气。楚国经过改革,成为了战国中的强国。(4分)

24.重农抑商。(1分)根本着眼点: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保护地主土地所有制,建立封建经济基础,确立封建制度。(2分)评论:从长远来讲,把工商业与农业对立起来,予以压制,其结果必然会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农业生产长期停留在自然经济的低水平上,其弊端到封建社会晚期愈加严重。但在当时,把农业视为国计民生的根本并加以重视是正确的,它促进了秦国封建经济的发展,使之逐渐成为七国之中实力最强者,奠定了统一全国的物质基础。(5分)

第三篇: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模块综合测评人民版选修4课件

模块综合测评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A.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 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解析】

从题干中“以个人亲信为基础”“不考虑世系和教育”可知,秦始皇建立的君主专制制度打破了以门第出身为基础的贵族政治,转而建立了以皇帝为核心的官僚集团政治。

【答案】 A 2.唐太宗晚年曾自我评价道:“济育苍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益多损少,人不怨。”唐太宗的主要功绩有()①重用人才,善于纳谏 ②文德治国,完善科举 ③不夺农时,轻徭薄赋 ④崇尚佛教,册封**

A.①②③

C.①②④

B.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册封**是在清朝,所以排除含有④的选项即可 【答案】 A 3.柏拉图的理想国理念是奴隶主的理想,资产阶级把永保资本主义制度作为他们的理想,无产阶级则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这说明()A.在阶级社会中,理想具有阶级性 B.他们的理想都是幻想

C.每一时代的人们都有美好的愿望 D.理想是虚无缥缈的东西

【解析】 奴隶主、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都有自己的理想和奋斗目标,说明了理想的阶级性。

【答案】 A 4.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结成联盟,其根本原因在于()A.有着共同的政治目的

B.有着共同的经济利益

C.彼此利用对方 D.都有反对人民的一面

【解析】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英国新贵族从事资本主义经营,因而和资产阶级有着共同的经济利益,这是其结盟的根本因素。

【答案】 B 5.“拿破仑最大的错误就在于:他娶奥国皇帝的女儿为妻,和旧的反革命王朝结成同盟;他不去消灭旧欧洲的一切痕迹,反而竭力和它妥协„„他力图得到和他们同样的荣誉,拜倒在正统主义原则之前,因此很自然,正统的帝王们便把篡夺者踢出了自己的圈子。”对上述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拿破仑和欧洲旧的专制帝王毫无差别

B.拿破仑虽向欧洲专制势力妥协,但仍不为其所容纳 C.拿破仑力图成为欧洲帝王的野心,是其灭亡的根本原因

D.拿破仑表面与欧洲专制势力相妥协,实际是为了推动民主事业的发展

【解析】 由材料中的“正统的帝王们便把篡夺者踢出了自己的圈子”可知,拿破仑被旧专制帝王视为篡夺者,故A项错误;拿破仑灭亡的根本原因是手工工场时代的资本主义还不足以战胜欧洲的封建势力,故C项错误;拿破仑“拜倒在正统主义原则之前”是与封建势力的妥协,是对民主事业的践踏,故D项错误。由材料可知,拿破仑与欧洲专制势力相妥协,但仍不为欧洲专制势力所容纳,最终被欧洲封建势力所灭,故答案为B项。

【答案】 B 6.古往今来,无论是东方古国,或是西方近代国家,都以建章立制来强化中央对地方的管辖。下列具有此类性质的文献和制度是()①秦汉郡县制 ②《民法典》 ③英国《权利法案》 ④美国1787年宪法 A.①② C.③④

B.①④ D.②③

【解析】 秦汉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了美国的联邦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故符合题意。其他两项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无关。

【答案】 B 7.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被称为亚洲第一个“美国式”的共和国。其政权的组织形式也被称为是美国的“仿制品”,究其主要原因是这一政权()A.实行民主共和制 C.实行责任内阁制

B.在美国支持下建立 D.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解析】 根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实行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制,是一个“美国式”的共和国。

【答案】 A 8.“一个人不受外在权威的扶持,而成为他的民族的领袖的人;一位其成功不是依靠投机取巧,也不凭借掌握的技术装备,而纯粹地建立在令人信服的人格力量上的政治家;一位一贯轻视使用武力而胜利的斗士;一位具有智慧与谦逊,用果敢与不可动摇的坚定信念武装起来的人。”爱因斯坦所评价的这位人物是()A.孔子 C.凯末尔

B.华盛顿 D.甘地

【解析】 由“一贯轻视使用武力而胜利的斗士”排除A、B、C三项。符合这一特点的应该是发动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圣雄”甘地,正确答案为D项。

【答案】 D 9.一战后的民族解放运动取得一定成就,其中完全赢得独立的国家是()A.中国 C.土耳其

B.印度 D.埃及

【解析】 一战后的民族解放运动只有土耳其革命取得最终胜利,获得了民族独立。【答案】 C 10.列宁在评价恩格斯的无私精神时指出,“他为天才的朋友树立了一块永不磨灭的纪念碑。无意间,他的名字也被镌刻在了上面”。你认为这块“永不磨灭的纪念碑”是()A.《共产党宣言》 C.《神圣家族》

B.《德意志意识形态》 D.《资本论》

【解析】 恩格斯“天才的朋友”是指马克思,马克思不可磨灭的纪念碑是他的《资本论》,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后帮助完成了第二卷与第三卷。

【答案】 D 11.从社会进步和制度创新的角度看,20世纪初期国际社会最重大的事件是()A.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B.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C.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D.中国的清王朝被推翻

【解析】 A项发生于17世纪末,C项发生在19世纪中期,时间不符;D项虽然发生在20世纪初期,但制度创新不足;20世纪初发生的十月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答案】 B 12.1921年10月,列宁在谈到新经济政策时说:“所谓新,是对我们先前的经济政策而言的。可是实质上,它比我们先前的经济政策包含着更多的旧东西。”下列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中,包含“旧东西”的有()①实行粮食税 ②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归国家所有 ③部分企业由资本家经营 ④允许自由贸易

A.①② C.①③④

B.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所谓“新”是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案,所谓“旧”是指资本主义的经济手段,①③④属于旧的资本主义经济手段;②属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形式,是苏俄的创新,故排除。

【答案】 C 13.毛泽东的诗词是记载中国革命伟大历程的史诗,他的“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泛指江西)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泛指湖南)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描述的是()A.南昌起义 C.井冈山的斗争

B.秋收起义 D.红军长征

【解析】 从词中的“匡庐”“潇湘”“秋收”“暴动”等关键词不难判断,毛泽东的这首词描述的是秋收起义。

【答案】 B 14.“邓小平„„最大的功绩就是提出了新的理论。这是一种全新的世界观,是对中国现实条件的全新理解,是对历史经验的有效借鉴。”这种“新的理论”主要是指()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C.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理论 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理论

【解析】 这种“新的理论”即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它包括A、C、D三项等诸方面的内容。

【答案】 B 15.下列各项联系中没有因果关系的是()A.抽象的理论概括——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B.李四光的地质力学——大庆油田的发现

C.勤奋的探索和科学的方法——牛顿经典力学的建立 D.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式——原子弹的研制

【解析】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实践经验总结的结果,不是抽象的理论概括。【答案】 A

二、非选择题(大题共6小题,第16题11分,第17题10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1分,第20题12分,第21题14分,共70分)16.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处理好民族关系是古代政治家们尤为 关注的问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突厥颉利破后,诸部落首领来降者,皆拜将军中部将,布列朝廷,五品以上百余人,殆与朝士相半。唯拓跋不至,又遣招慰之,使者相望于道。凉州都督李大亮以为于事无益,徒费中国,上疏曰:“臣闻欲绥远者必先安近。中国百姓,天下根本,四夷之人,犹于枝叶,扰其根本以厚枝叶,而求久安,未之有也„„近日突厥倾国入朝,既不能俘之江淮,以变其俗,乃置于内地,去京不远,虽则宽仁之义,亦非欠安之计也,每见一人初降,赐物五匹,袍一领,酋长悉授大官,禄厚位尊,理多糜费。以中国之租赋,供积恶之凶虏,其众益多,非中国之利也。”太宗不纳。

——吴兢《贞观政要》

材料二 “朕阅经史,塞外蒙古多与中国抗衡,自汉、唐、宋至明,俱被其害,而克宣威蒙古,并令归心如我朝者,未知有也。夫兵者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譬之人身疮疡,方用针灸,肌肤无恙,而妄寻苦楚可乎?”“治天下之道亦然,乱则声讨,治则抚绥,理之自然也。自古以来,好勤远略者,国家元气,罔不亏损,是以朕意不以生事为贵。”

“罗刹(俄罗斯)扰我黑龙江、松花江一带三十余年,其所窃据,距我朝发祥之地甚近,不速加剪除,恐边徼之民,不获宁息。朕亲政之后,即留意于此。”

——康熙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李大亮认为“于事无益,徒费中国”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体现唐太宗开明民族政策的措施。(7分)(2)对比材料二和材料一,归纳康熙帝与唐太宗治理少数民族的共同手段,并指出康熙帝在捍卫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中遇到了什么新问题?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熙帝最终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请简要评述。(4分)【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臣闻欲绥远者必先安近。中国百姓,天下根本,四夷之人,犹于枝叶,扰其根本以厚枝叶,而求久安,未之有也”分析作答即可;第二小问,结合唐太宗时期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行政机构作答即可。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自突厥颉利破后„„唯拓跋不至,又遣招慰之”归纳唐太宗对少数民族的政策,根据材料二中“乱则声讨,治则抚绥”归纳康熙帝的少数民族政策,再结合二者相同之处作答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中“罗刹(俄罗斯)扰我黑龙江、松花江一带三十余年„„朕亲政之后,即留意于此”进行分析作答即可;第三小问,注意设问要求“最终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结合《尼布楚条约》签订的相关史实分析作答即可。

【答案】(1)原因:中原百姓是中国根本,对少数民族的供养、赏赐会加重百姓赋税负担;少数民族风俗难改;威胁中原统治。

措施:在东突厥故地设羁縻府州;在西突厥故地设安西都护府;与吐蕃和亲;册封西北各族首领及其后嗣。(2)共同手段:乱则声讨,治则抚绥。(或镇压与抚绥相结合,剿抚并用)新问题:沙俄入侵中国东北。

解决:1689年,中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捍卫了我国东北边疆(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维护了国家主权。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汝之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显示)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

——《孔子家语·观思》

康有为认为,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妇女怀孕后入公立政府组建的“人本院”赡养,实施胎教,婴儿出世后一律由公立的“育婴院”“慈幼院”抚养,儿童6岁入“小学院”,11岁入“中学院”,16岁入“大学院”,20岁毕业。经过长达14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一个年轻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人如果患病或因工作受伤致残,可以进入社会举办的“医疾院”,得到精心高超的治疗;人到了晚年,则可进入社会举办的“养老院”“恤贫院”,受到“公恤”。

——根据康有为《大同书》整理

材料二 孔子为教主,为种明圣王,配天地、育方物,无人、无事、无义不范围于孔子大道中,乃所以为生民未有之大成至圣也!议礼、制度、考文,皆孔子改制之事也。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1898)(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在救济问题上的主要观点。与孔子相比,康有为的社会福利主张有哪些发展?(7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归纳康有为制造出的孔子形象。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评康有为对待传统儒学的态度及原因。(3分)【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得出国君救济,根据“私以尔食馈之,是„„见己之德美矣”得出不主张个人救助;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得出社会福利制度化、救济与教育有机结合等。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为生民未有之大成至圣也”“皆孔子改制之事”分析即可;第二小问,根据第(1)问的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三小问,根据材料二中出处“《孔子改制考》(1898)”可知与戊戌维新有关,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1)观点:主张国君(或政府)组织救济,不主张个人实施救助。

发展:①社会福利制度化。②强调政府救济与社会救济相结合。③主张救济与教育有机结合。

(2)形象:孔子是至圣,是改革先师。态度:吸收、改造和利用。

原因:为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顺利开展。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朝之前,官方对关羽的评价同三国时期基本一致:主要强调骁勇、忠义,勇在前,忠次之,义在后。对其性格缺陷,一般用“刚而自矜”评价。唐政府对关羽的评价还不高,不过唐朝以后很少再有关于其缺陷的评价。宋朝抑武扬文,关羽排名颇低。元朝加封关羽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开始由皇帝祭祀,民间则认为关羽可以灭妖除怪。清代关羽排名仅次于孔子,称为“关帝”,允许关帝庙使用黄色的房瓦,加封仁勇、显威、护国、保民等称号。对关羽的评价演变为忠在前,义在中,勇在后。百姓将其与观音菩萨并列,认为可以斩妖除魔、劝善惩恶、指点迷津、护国战神、救人济世、为民伸冤、治病,科举考生也要祭拜关羽。江湖绿林帮会认为关羽披肝沥胆、超越血缘,加以崇拜。

——荆学义《经典的传播:关羽形象传播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对关羽的评价的特征。(8分)(2)根据材料,你认为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应注意什么原则?(4分)【解析】 第(1)问从唐之前、唐、宋、元、清官方历代对关羽的评价可以发现:“唐朝之前,„„主要强调骁勇、忠义”“元朝加封关羽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开始由皇帝祭祀,民间则认为关羽可以灭妖除怪”“清代关羽排名仅次于孔子,称为‘关帝’,允许关帝庙使用黄色的房瓦,加封仁勇、显威、护国、保民等称号”“认为可以斩妖除魔、劝善惩恶、指点迷津、护国战神、救人济世、为民伸冤、治病,科举考生也要祭拜关羽”可见对关羽的评价越来越高;关羽被神化的功能也越来越多;赋予关羽道德称号也越来越多;对关羽缺点避而不谈。第(2)问根据史学理论,结合材料可知,以史料古迹为依据、多角度评价、一分为二辩证看待等。

【答案】(1)特征:随着时间发展,评价越来越高;往历史人物身上附加的功能越来越多;道德因素越来越重;有意识回避缺陷(或者为尊者讳;只评价优点,忽略缺点);有神话倾向;多个群体对关羽都有评价;不同群体评价标准(角度)不同; 受到当时环境、政策影响。

(2)原则:从多角度评价历史人物;尽量依据距离历史人物时间最近的资料;避免神化历史人物;辩证看待、利用后人的评价;结合时代背景(把人物放在特定的时代条件下)评价。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戴高乐从1958年开始连续当了11年法国总统,他领导制定了《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宪法》,重新确立法国的政治体制。任内他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外事务上。戴高乐支持发展核武器、制定泛欧洲外交政策、努力减少美国和英国的影响、促使法国退出北约、反对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系列思想政策被称为“戴高乐主义”。

1970年11月9日戴高乐因心脏病猝然逝世。蓬皮杜总统于次日向法国人民发表广播讲话:“戴高乐将军逝世了,法国失去了亲人。1940年,戴高乐将军拯救了我们的荣誉。1944年,他领导我们走向解放和胜利。1958年,他把我们从内战的威胁中救了出来,他使今天 的法国有了自己的制度、独立和国际地位„„让我们向法国保证,我们决不辜负我们所得到的教诲,愿戴高乐将军永远活在全国人民的心中。”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戴高乐主义”政策出台的历史背景。(6分)(2)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戴高乐对法国和法兰西民族作出的卓越贡献。(5分)【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1958年”(20世纪50年代)是法德和解,促进向欧洲走向联合,有利于法国自身经济恢复与发展,得出:20世纪50年代,法国综合实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的影响,根据材料“戴高乐支持发展核武器„„努力减少美国和英国的影响”得出:冷战形势下,法国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第(2)问根据材料“1940年,戴高乐将军拯救了我们的荣誉”可知,二战期间,1940年德国攻下法国,戴高乐拒绝对德投降,扭转法国国际形象,赢得国际尊重;根据材料“1944年,他领导我们走向解放和胜利”得出领导自由法国运动,打败德国法西斯,赢得民族独立;由“他领导制定了《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宪法》,重新确立法国的政治体制”得出建立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确立法国特色政治体制;根据材料“1958年,他把我们从内战的威胁中救了出来,他使今天的法国有了自己的制度、独立和国际地位„„”“戴高乐支持发展核武器、制定泛欧洲外交政策”得出促进法德进一步和解,推动了欧洲一体化进程;重塑法国大国形象,提高法国国际地位。

【答案】(1)背景:20世纪50年代,法国综合实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冷战形势下,法国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的影响。

(2)贡献:拒绝对德国法西斯投降,扭转法国国际形象,赢得国际尊重;领导自由法国运动,打败德国法西斯赢得民族独立;建立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确立法国特色政治体制;促进法德进一步和解,推动了欧洲一体化进程;重塑法国大国形象,提高法国国际地位。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蔡元培在德国留学期间,发现德国大学校长和各科学长都是每年更迭一次,由教授会公选。1916年底他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此前的北大,校长独揽大权,一切校务都由校长与学监主任、庶务主任等少数几个人办理,连各科学长也无权与闻其事。蔡元培接任校长后,设立评议会作为全校的最高“立法”机构,凡大学“立法”均须评议会通过;同时,它又是全校最高权力机构,凡重要事项经评议会审核通过才能付诸执行。评议会由评议员组成,校长是当然的议长,评议员包括各科学长、主任教员和各科教授。此后,蔡元培又组织选举产生各学科教授会,规划各学科的教学工作。他聘请教员不拘一格,不问思想流派,只问学问能力。1919年3月,《东方杂志》载文称蔡元培“使数年来无声无臭生机殆尽之北京大学挺然特出,褒然独立„„学风丕振,声誉日隆”。

——据周天度《蔡元培传》

(1)根据材料,指出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推行校务改革的原因。(4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京大学校务改革的特点,并评价蔡元培的贡献。(8分)【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蔡元培在德国留学期间,发现德国大学校长和各科学长都是每年更迭一次,由教授会公选。1916年底他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此前的北大,校长独揽大权,一切校务都由校长与学监主任、庶务主任等少数几个人办理,连各科学长也无权与闻其事”分析。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设立评议会作为全校的最高‘立法’机构„„它又是全校最高权力机构„„评议员包括各科学长、主任教员和各科教授„„他聘请教员不拘一格,不问思想流派,只问学问能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二小问放在新文化运动这一背景下进行评价。

【答案】(1)北大原有管理体制存在严重弊端;蔡元培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善于借鉴国外教育管理经验。

(2)特点:成立相应管理机构,权力下移;教授治校;兼容并包。贡献:力倡并推行改革;提高办学水平,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推动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郑板桥,清代杰出的艺术家、文学家,为“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他从小生长在农村,历经康、雍、乾三代。郑板桥提倡“文必切于日用”“笔墨之外有主张”,反对“皆拾古人之唾余”。他说:“千古好文章,只是即景即情,得事得理,固不必引经断律。”郑板桥一生最爱画兰、竹、石,其画构图简单、主题鲜明,诗、书、画、印完美结合。他尤喜画竹,曾在一幅画作上题诗说:“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的诗画极富生活气息,深受时人喜爱。他晚年靠卖画为生,曾题诗云;“画竹多于买作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板桥画作的艺术特点。(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郑板桥艺术风格形成的历史背景。(6分)【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以及理解分析问题。第(1)问,郑板桥绘画艺术的特点要根据材料前三句以及明清时期的文化特点进行概括。第(2)问,首先根据所给材料确定历史背景的时间,然后结合康雍乾时期中国的政治状况、经济状况、“经世致用”的思想等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1)个性鲜明;借物抒情,以形表意;画风题材生活化、写实化;多种艺术形式完美结合。

(2)江南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社会的世俗化;“经世”思想的发展。

第四篇: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王安石变法二王安石变法学业分层测评人民版选修1课件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 二 王安石变法学业

分层测评 人民版选修1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1.张岂之主编的《中国历史》(辽宋金卷)认为,王安石变法时,国家通过市场的力量调节供需和物价,而不是着重于国家的直接经营活动。相应的变法措施是()A.农田水利法

C.方田均税法

B.募役法 D.市易法

【解析】 农田水利法和方田均积法都是与农业相关的变法措施,故A、C两项错误;募役法是与劳役相关的变法措施,故B项错误;市易法是与市场相关的变法措施,故D项正确。

【答案】 D 2.王安石上书宋神宗:“陛下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募役(也称免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则________。”空白处应填写的语句是()A.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 B.寇乱息,而威势强矣 C.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 D.贫者举息于豪民者少矣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募役法(免役法)规定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它使原来轮流充役的农村居民回乡务农,原来享有免役特权的人户不得不交纳役钱,官府也因此增加了收入,故A项正确;B项为保甲法的作用,C项为市易法的作用,D项为青苗法的作用,故排除B、C、D三项。

【答案】 A 3.王安石为改变积弱局面推行的变法中,既能够增强国防力量,又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是()A.保马法 C.保甲法

B.将兵法 D.设军器监

【解析】 保甲法是政府把农民编成保甲,平时参与社会治安,战时编入军队作战,所以既能够增强国防力量,又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答案】 C 4.王安石说:“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致不如古。”为解决这一问题,王安石变法时所采取的措施 是()A.整顿太学,重新编撰教科书 B.实行糊名法,防止考官舞弊 C.由皇帝直接控制录取权 D.进士科专考经义和时务策

【解析】 王安石指出了科举考试以诗赋为主要内容不能选拔出实用型人才的弊端。A项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早在王安石变法前就已经确立,排除;C项属于北宋初年科举制度发展的表现。

【答案】 D 5.史书记载,王安石变法时,“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这句话反映了王安石变法()①改善了北宋积弱的局面 ②改善了北宋积贫的局面

③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④使广大人民安居乐业,连年有余 A.①② C.③④

B.②③ D.②④

【解析】 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题干现象主要反映了对积贫局面的改善,因而①错误,②正确;③是变法的作用,④不符合史实,王安石变法时间短,没有达到这种效果,故选B项。

【答案】 B 6.仔细观察下面的图片,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

图一

图二

A.保守派的反对、用人不当 B.变法措施过急 C.失去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D.民族矛盾尖锐

【解析】 图一体现了保守派反对变法,图二体现了变法用人不当,故选A项。B、C两项也是原因,但不是材料提供的原因,排除;D项在图中没有体现,排除。

【答案】 A

[能力提升]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且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

——《宋史·王安石传》

材料二 “免役钱”令百姓一体出钱,以代替“衙前”等向民间征发的义务差役,可是乡民无钱,也等于在农村推行金融经济,而此时金融在城市里反不能展开。“市易法”不能集中于批发业务,以致执行者自己成为零售商,到街上去卖果卖冰,甚至“卖梳朴即梳朴贵,卖脂麻则脂麻贵”,为神宗亲谴责。“青苗钱”以常平籴本一千四百万作本钱,等于农村贷款,春散秋敛,收息二分。但是无银行主持,缺乏法庭处理贷款的权利义务。有些县官就将整数交给若干农民,也不问他们愿借与否,只责成他们彼此保证,秋后一体带利归还。甚至在执行时,若干县份被指摘并未贷款而向农民一体索息。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王安石的核心主张及其依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原因。

【解析】 第(1)问,由材料一可知,作者核心主张即变法,根据材料一从国家财力、社会风俗、人才培养的角度来分析其依据。第(2)问,由材料“免役钱”“市易法”可以看出变法措施脱离实际,违背经济规律;由材料“青苗钱”可以看出缺乏与经济改革相配套的措施;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概括即可。

【答案】(1)主张:必须变法,应对时局。

依据:国家财力不足,需采取措施增加财政收入;社会风俗败坏,因循守旧风气浓厚;朝廷人才欠缺,要采取措施培养人才。(答对两点即可)(2)原因:变法措施脱离实际,违背经济规律;新法执行过程偏离改革设计意图,出现地方官员乘机贪污现象;缺乏与经济改革相配套的措施;反对派势力强大。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王安石)向皇帝保证任用熟于“理财”的人就能确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司马光„„认为,“理财”非古代的政府所为。政府应该确保它的政策不会妨碍人民使自己富裕起来。税收只是为了让政府能维持秩序。青苗钱破坏了富人必要的社会职能。

——[美]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

材料二 王安石变法„„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他更多地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想尽量用经济的办法管理国家财政,反映了宋代商品货币在社会生活中的活跃,也证 明王安石的变法思想和变法举措有很大的前瞻性。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材料一中王安石、司马光围绕什么问题进行了激烈争论?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争论的实质,并回答变法触动了哪部分人的既得利益。

(2)王安石采取哪些措施确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变法重视商品货币作用的原因是什么?

【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抓住材料一的关键词“理财”,可知二人的问题就是围绕着“理财”展开的;第二小问,结合司马光对变法的总体态度分析,司马光坚决反对变法,而王安石主张变法,这正是二人争论的实质;第三小问,结合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是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因此得出变法措施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既得利益。第(2)问的第一小问,属于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结合所学知识中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内容或“富国”之策即可作答;第二小问,要结合宋朝商品经济的发展分析客观原因,主要原因则要结合材料中王安石的观点进行总结。

【答案】(1)政府要不要“理财”和祖宗之法是否可变。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利益。(2)措施:市易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青苗法、募役法。原因:宋代商品货币经济活跃;王安石的思想具有前瞻性。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修辞者不求大才,明经者不问大旨。师道既废,文风益浇。诏令虽繁,何以戒劝?士无廉让,职此之由。其源未澄,欲波之清,臣未之信也。傥国家不思改作,因循其弊,官乱于上,风坏于下,恐非国家之福也。

——范仲淹《奏上时务书》

材料二 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二月,宋神宗以王安石为参知政事,议行新法。„„熙宁四年二月,罢诗赋及明经诸科,以经义、策论试进士。„„熙宁六年三月,置经义局,修《诗》《书》《周礼》“三经义”。„„熙宁八年六月,颁《诗》《书》《周礼》“三经义”于学官。

——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

材料三 朱熹尝论王安石变法:“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肆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

——《宋史》

(1)材料一中范仲淹认为“官乱风坏”的源头是什么?他提出的解决途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其具体解决措施。

(2)根据材料二分析王安石和范仲淹取士主张的相同之处,并谈谈你对材料二中王安石取士措施的看法。(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因素。

【解析】 第(1)问考查学生史料阅读能力,分析材料一“师道既废,文风益浇。诏令虽繁,何以戒劝”可知范仲淹认为“官乱风坏”的源头是士人没有继承儒家的“师道”大旨。第二和第三小问结合所学的史实回答即可。第(2)问分析材料二“„„熙宁四年二月,罢诗赋及明经诸科,以经义、策论试进士”并结合材料一可知王安石和范仲淹取士主张的相同之处在于都主张取士不以词赋、明经为主。这种取士制度客观上有利于培养人才和改革的中坚力量;有利于推动改革进程;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第(3)问依据“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肆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因素是与守旧派发生冲突、用人不当,出现危害百姓的现象。

【答案】(1)源头:士人没有继承儒家的“师道”大旨。途径:整顿吏治;改革取士制度。措施:吏治方面,改革文官升迁方法;严格“恩荫”制度。取士方面,改革贡举制(改革科举制)。

(2)相同:都主张取士不以词赋、明经为主(重策论)。看法:有利于培养人才和改革的中坚力量;有利于推动改革进程;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3)因素:与守旧派发生冲突;用人不当,出现危害百姓的现象。

第五篇: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习题)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习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政不旅旧,则民不偷;山泽各致其时,则民不苟;……无夺民时,则百姓富。——《国语〃齐语》材料二 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汉书〃食货志》材料三……为楚悼王立法,卑减大臣之威重。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官,塞私门之请,一楚国之俗……。——《史记〃蔡泽列传》

(1)这三则材料分别反映的是哪三次重要改革?

(2)材料一中“相地而衰征”的内容及实质是什么?(3)材料二说明的是哪一项改革措施?其目的是什么?

(4)这三次改革有何共同的作用?反映了当时社会怎样的政治特征?

2.(2010〃德州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商鞅强调“轻罪重罚”,主张“以刑去刑”,对此韩非子评论道:“公孙鞅之法也重轻罪。重罪者人之所难犯也,而小过者人之所易去也,使人去其所易无离其所难,此治之道。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不生也。”——《韩非子》材料二 “连坐”也称相坐、随坐、缘坐,是一种存在已久的株连政策。商鞅变法使该政策更加确定化,并将其与什伍相结合,以后代代相传。秦始皇时,百姓不堪统治的残暴,在陨石上刻“始皇死而地分”等字。秦始皇抓不到案犯,便将陨石附近居住的百姓全部诛杀,这也是一种“连坐”。材料三 商鞅认为以诗书礼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是于国有害的寄生虫。他把礼乐、诗书等统称为“六虱”,认为应该统统毁灭。

(1)韩非子对商鞅“轻罪重罚”持何种态度?

(2)材料二所反映的连坐法在商鞅变法时有何特点?其直接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中商鞅认为“六虱”应该统统毁灭的原因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

(4)以上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商鞅变法的措施对秦国以后的历史发展造成了怎样的消极影响?

3.(2010〃宿迁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商鞅认为:“法者,君臣之所共操也。”——国学整理社《诸子集成》材料二在梭伦的法律体系中,立法权属于全体雅典公民组成的公民大会。……从执法及其监督体制看,他采取的措施是,公民陪审法庭(陪审员从各个等级的公民中抽签产生)有权撤销或修改执政官的判决,如果公民陪审法庭对执政官在任期间的行为不满,则有权对他加以惩治。

——《商鞅与梭伦法治思想之比较》

材料三商鞅设立了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新法规定,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大小授予官爵。凡在战争中斩敌首一个,可赏爵一级,田一顷,住宅九亩;要做官的,可做五十石俸禄的官;斩敌首两个,可做百石的官,以此类推。

材料四梭伦修改宪法,规定……凡土地所得年收入达500麦斗者为第一等级,称为“五百麦斗级”,可担任高级官职;凡收入达300麦斗者为第二等级,称为“骑士级”,可担任高级官职;凡收入达200麦斗者为第三等级,称为“双牛级”,可担任低级官职;凡收入200麦斗以下者为第四等级,称为“日佣级”,不能担任任何官职。——崔连仲《世界通史》

(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梭伦的法治思想的不同之处。(2)依据材料三、四,指出两次改革对担任官职的条件有何不同?分析其共同作用和不同作用。(3)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两次改革对两国政治体制产生的影响。

4.(2010〃宁德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公元前6世纪初,雅典城郊有个叫克里埃尼图斯的青年,他出身平民,家庭贫困,不具备担任官职的财产资格。后来,克里埃尼图斯开办手工作坊,生产葡萄酒并销往市场。5年后,他的年总收入达到了280麦斗,跻身于第三等级。

(1)按梭伦立法,跻身第三等级的克里埃尼图斯能享受什么政治权利?如果生活在秦国,依据商鞅之法,他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提高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

(2)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都在不同程度上剥夺了贵族特权。在此过程中,两者采取的策略有何不同?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习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政不旅旧,则民不偷;山泽各致其时,则民不苟;……无夺民时,则百姓富。——《国语〃齐语》材料二 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汉书〃食货志》材料三……为楚悼王立法,卑减大臣之威重。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官,塞私门之请,一楚国之俗……。——《史记〃蔡泽列传》

(1)这三则材料分别反映的是哪三次重要改革?

(2)材料一中“相地而衰征”的内容及实质是什么?(3)材料二说明的是哪一项改革措施?其目的是什么?

(4)这三次改革有何共同的作用?反映了当时社会怎样的政治特征?

2.(2010〃德州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商鞅强调“轻罪重罚”,主张“以刑去刑”,对此韩非子评论道:“公孙鞅之法也重轻罪。重罪者人之所难犯也,而小过者人之所易去也,使人去其所易无离其所难,此治之道。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不生也。”——《韩非子》材料二 “连坐”也称相坐、随坐、缘坐,是一种存在已久的株连政策。商鞅变法使该政策更加确定化,并将其与什伍相结合,以后代代相传。秦始皇时,百姓不堪统治的残暴,在陨石上刻“始皇死而地分”等字。秦始皇抓不到案犯,便将陨石附近居住的百姓全部诛杀,这也是一种“连坐”。材料三 商鞅认为以诗书礼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是于国有害的寄生虫。他把礼乐、诗书等统称为“六虱”,认为应该统统毁灭。

(1)韩非子对商鞅“轻罪重罚”持何种态度?

(2)材料二所反映的连坐法在商鞅变法时有何特点?其直接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中商鞅认为“六虱”应该统统毁灭的原因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

(4)以上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商鞅变法的措施对秦国以后的历史发展造成了怎样的消极影响?

3.(2010〃宿迁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商鞅认为:“法者,君臣之所共操也。”——国学整理社《诸子集成》材料二在梭伦的法律体系中,立法权属于全体雅典公民组成的公民大会。……从执法及其监督体制看,他采取的措施是,公民陪审法庭(陪审员从各个等级的公民中抽签产生)有权撤销或修改执政官的判决,如果公民陪审法庭对执政官在任期间的行为不满,则有权对他加以惩治。

——《商鞅与梭伦法治思想之比较》

材料三商鞅设立了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新法规定,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大小授予官爵。凡在战争中斩敌首一个,可赏爵一级,田一顷,住宅九亩;要做官的,可做五十石俸禄的官;斩敌首两个,可做百石的官,以此类推。

材料四梭伦修改宪法,规定……凡土地所得年收入达500麦斗者为第一等级,称为“五百麦斗级”,可担任高级官职;凡收入达300麦斗者为第二等级,称为“骑士级”,可担任高级官职;凡收入达200麦斗者为第三等级,称为“双牛级”,可担任低级官职;凡收入200麦斗以下者为第四等级,称为“日佣级”,不能担任任何官职。——崔连仲《世界通史》

(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梭伦的法治思想的不同之处。(2)依据材料三、四,指出两次改革对担任官职的条件有何不同?分析其共同作用和不同作用。(3)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两次改革对两国政治体制产生的影响。

4.(2010〃宁德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公元前6世纪初,雅典城郊有个叫克里埃尼图斯的青年,他出身平民,家庭贫困,不具备担任官职的财产资格。后来,克里埃尼图斯开办手工作坊,生产葡萄酒并销往市场。5年后,他的年总收入达到了280麦斗,跻身于第三等级。

(1)按梭伦立法,跻身第三等级的克里埃尼图斯能享受什么政治权利?如果生活在秦国,依据商鞅之法,他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提高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

(2)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都在不同程度上剥夺了贵族特权。在此过程中,两者采取的策略有何不同?

下载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二商鞅变法专题综合测评人民版选修1课件[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二商鞅变法专题综合测评人民版选修1课件[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