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人民版历史选修一 专题综合测评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荐)

时间:2019-05-14 23:06: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7-2018学年人民版历史选修一 专题综合测评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7-2018学年人民版历史选修一 专题综合测评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荐)》。

第一篇:2017-2018学年人民版历史选修一 专题综合测评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荐)

专题综合测评(三)

(时间:45分钟 分值:90分)本试卷共6个非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90分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诸州刺史牧民之官,自顷以来,遂各怠慢,纵奸纳赂,背公缘私。致令贼盗并兴,侵劫滋甚,奸宄之声屡闻。

——《魏书·高祖纪二》

材料二 丁卯,诏曰:臵官班禄,行之尚矣;自中原丧乱,兹制中绝。朕宪章旧典,始班俸禄„„班禄以十月为始,季别受之。旧律,枉法十匹,义赃二十匹,罪死;至是,义赃一匹,枉法无多少,皆死。仍分命使者,纠按守宰之贪者„„三载一考,考即黜陟,上上者迁之,下下者黜之,中中者守其任。

——《资治通鉴》

材料三 受禄者无不局(恐慌害怕),赇赂殆绝。然吏民犯他罪者,魏主率宽之,疑罪奏谳(审核)多减死徙边,岁以千计。都下决大辟(判处死刑),岁不过五六人;州镇亦简。

——《魏书·刑罚志》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北魏出现社会问题。导致这种社会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6分)(2)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为解决材料一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北魏采取的措施。起到了什么积极作用?(9分)【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的“官„„纵奸纳赂„„”“贼盗并兴”、材料二中的“中原丧乱”等关键词语可总结出社会问题;第二小问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的第一小问要注意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总结;第二小问可从政治、经济等角度总结。

【答案】(1)社会问题:吏治日益腐败,社会矛盾尖锐,百姓纷起反抗。原因: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官吏无俸禄,导致官吏贪污盛行,任意搜刮百姓。

(2)措施:制定俸禄制(班禄制),严厉整顿吏治;对官吏实行任期考核制度。积极作用:使吏治好转,社会矛盾缓和,政局安定;农民安心生产,北方农业得到迅速发展,为以后的改革创造了有利局面。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统治者面临着这样一个严峻的问题:曾经一度统一北方的前秦在淝水一战失败后迅速崩溃,北魏应如何巩固统治,而不至于重蹈覆辙,从道武帝到太武帝,都在为此而努力,矛盾的焦点集中在改革鲜卑旧俗和加速汉化上。在这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的是文明太后冯氏和孝文帝拓跋宏。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

“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而当代著名史学家黄仁宇却认为,孝文帝改革“不期然地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孝文帝改革的背景。(5分)(2)请从材料二中任选一位史学家的观点以史实加以说明。(10分)【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中“北魏应如何巩固统治”可以看出,北魏急需改革;根据材料“前秦在淝水一战失败后迅速崩溃”可知,要吸取前秦的教训;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在改革前实现了统一,民族矛盾激化,冯太后与孝文帝仰慕汉文化。第(2)问属于开放性问题。分两步:第一步,进行选择或者判断,即亮出观点;第二步进行论证,如果同意赵翼的观点,首先结合材料概括出其观点,即北魏政权的灭亡源于“汉化”政策,需结合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完全汉化的弊端作答;如若同意材料中黄仁宇的观点,首先要结合材料概括出黄仁宇的观点,即孝文帝改革对国家的再度统一有重大意义,结合孝文帝改革的积极作用作答即可。

【答案】(1)背景:北魏风俗落后,迫切需要改革;北魏统治者吸取前秦崩溃的教训,试图通过汉化来巩固统治;北魏统一北方;社会矛盾激化:冯太后与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改革热情高。

(2)观点一:赵翼认为北魏政权的灭亡源于“汉化”政策。北魏推行“汉化”政策放弃了本民族的历史传统;改鲜卑族的勇武之风为汉人的文弱之气,削弱了北魏的军事力量;同时也造成了鲜卑族内统治阶层的分裂,失去了统治的根基,最终导致国力日衰。

观点二:黄仁宇认为孝文帝改革对国家的再度统一有重大意义。孝文帝汉化政策改变了北魏落后的面貌,有利于北方经济发展;促进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有利于民族的融合,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为隋唐大一统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孝文帝“定姓族”,确认汉人士族的法律地位,也使鲜卑贵族门阀化。他规定鲜卑中的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同于汉族门阀中的崔、卢、李、郑四姓,只任清职,其余按照三世官爵列入不同的门第等级。

——晁福林《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须知鲜卑本无文化可言,要有学术文化,非一朝一夕所能达到。„„鲜卑贵族自不能等到懂得儒学或有了“隽才”之后,才取得与汉人士族同等的社会地位。„„孝文帝不讲人伦,只讲姓族,不问个人如何,只问门第高低„„目的在使鲜卑贵族的政治社会地位能与北方汉人崔、卢、李、郑等大姓迅速一致起来。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材料三 时宗室外戚权幸之臣,竞为豪侈,高阳王雍,富贵冠一国,宫室园圃,侔于禁苑,僮仆六千,伎女五百,出则仪卫塞道路,归则歌吹连日夜,一食直钱数万。

——《资治通鉴》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孝文帝“定姓族”的原因。(6分)(2)综合上述材料,应怎样评价孝文帝“定姓族”的举措?(9分)【解析】 第(1)问“原因”根据材料一、二进行归纳总结。第(2)问“评价”要注意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1)原因:鲜卑族文化落后;学习文化需要较长时间;巩固统治的需要;提高鲜卑贵族的政治社会地位。

(2)积极:促进了民族融合;提高了鲜卑贵族的政治社会地位;巩固了鲜卑贵族的统治。消极:强化了门阀制度;导致士族生活腐化;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文化的发展。

4.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在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两次改革不囿于传统,除旧布新,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面对社会转型,两次改革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各是什么?举例说明。(9分)(2)根据改革的措施,概括说明两次改革“除旧布新”的形式有何不同,并指出其对历史发展所起的相同作用。(6分)【解析】 第(1)问,要将两次改革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认识。商鞅变法处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转型时期,孝文帝改革处于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过渡的转型时期,由此回答第一小问;第二小问,列举相应的改革措施即可。第(2)问,抓住“除旧布新”“形式”等要求,结合第(1)问中各自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回答第一小问;第二小问,可从政治(社会转型)、经济发展(秦国经济与北方经济)等角度回答。

【答案】(1)商鞅变法:奴隶主贵族和新兴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如废井田开阡陌、废分封行郡县等。(举一例说明即可)北魏孝文帝改革:落后的鲜卑族文化和先进的中原文化之间的矛盾,如实行均田制、推行汉化政策等。(举一例说明即可)(2)商鞅变法:创设新制度;北魏孝文帝改革:学习借鉴中原文化。相同作用: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促进了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

5.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北魏王朝于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定迁都之计”。十八年“二月甲辰,诏天下,喻以迁都之意。十二月壬寅,革衣服之制”。十九年“六月己亥,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丙辰,诏迁都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二十年“诏改姓为元氏”。并任用南朝儒士制定礼乐制度,仿效南朝建立士族制度,同汉族通婚。

——《北朝时期龙门石窟与洛阳历史文化》

(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的汉化措施。(7分)(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孝文帝的汉化政策。(8分)【解析】 第(1)问措施根据材料中“定迁都之计”“革衣服之制”“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死葬河南,不得还北”“诏改姓为元氏”“仿效南朝建立士族制度,同汉族通婚”进行概括即可。第(2)问,对孝文帝的汉化政策的评价要全面、辩证把分析,既要看到积极作用,又要看到其存在的问题,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措施:迁都洛阳;改穿汉服;在朝廷中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改籍贯,迁都之民死后葬洛阳;皇族改姓元氏;仿南朝制定士族制度;同汉族通婚。(答出四点即可)(2)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的移风易俗;加速了北魏社会封建化;促进了民族交流和融合。消除了鲜卑民族特性的全盘汉化;使拓跋贵族迅速腐化堕落;为北魏发展埋下了隐患。改革必须在立足自身主体性和文化土壤的基础上,学习其他先进文明,不能直接移植、生搬硬套。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变法运动是中华文明演进史上的一座巍峨丰碑,它有力地荡涤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制度、旧习俗、旧观念,建立、巩固和发展了新型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商鞅变法则是战国变法运动中最为全面、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中国古代史资料》

材料二 在今天中国的范围乃至整个东亚,在19世纪以前的两千多年间,汉族及其前身华夏族一直是总体上最先进、文化水准最高的民族,所以对其他民族而言,“现代化”的过程不可避免就是“汉化”的过程。当然,由于地理环境、历史传统等方面的限制,想汉化未必化得了,但要进步就只能学习汉族文化却是别无选择的道路。不仅前面提到过的各个民族毫无例外,就是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也都证明了这一点。

——《盖世英雄还是千古罪人—

元(拓跋)宏迁都及其汉化》(1)根据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论证材料一中“战国变法运动是中华文明演进史上的一座巍峨丰碑”的观点。(6分)(2)试结合材料二,从现代化的角度简述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9分)【解析】 第(1)问,实质是对商鞅变法内容和影响的考查,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要从两个方面理解孝文帝改革的实质及对其的认识。

【答案】(1)废除分封制,建立中央集权制;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变法顺应了历史潮流,推动了社会的转型。

(2)孝文帝改革的实质是鲜卑社会“现代化”的过程,即由奴隶制文明到封建制文明,由鲜卑化到汉化的演变过程。孝文帝改革适应了历史发展的需要,虽然失去了民族特色,但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对孝文帝改革持肯定态度,论证严密、合理即可,持否定态度的不予给分)

第二篇:2016年广东自主招生历史模拟试题:北魏孝文帝改革

2000份高职单招试题,全部免费提供!

育龙单招网,单招也能上大学

www.xiexiebang.com 2016年广东自主招生历史模拟试题:北魏孝文帝改革

【试题内容来自于相关网站和学校提供】

1:下图为河北宣化北魏鲜卑贵族墓中的舞乐佣,其中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A、北方民族融合趋势加快 B、鲜卑民族娱乐生活丰富 C、当时鲜卑雕塑艺术领先 D、直观感受鲜卑民族生活

2: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盛行面食且品种丰富,馒头、炸油饼、胡饼则深受内地人的喜爱。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南稻北粟格局的影响 B、民族融合加深的产物 C、运河沟通南北的作用 D、政府政策引导的结果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条件是

①北魏统一北方 ②民族融合 ③先进文化的吸引 ④社会矛盾尖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4: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注入了新的活力。下列评述正确的是()A、采用均田制消除了土地兼并

B、易姓改服促进了民族间的交往交融 C、迁都洛阳,适应了游牧需要

D、实行俸禄制,杜绝了官吏贪腐之门

5:下图是北魏鲜卑族的“扬场图”和“耕牛图“的墓葬壁画,由此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2000份高职单招试题,全部免费提供!

育龙单招网,单招也能上大学

www.xiexiebang.com

①鲜卑族生产方式的农耕化

②鲜卑农民特别注意精耕细作和耕作的实效性

③都市繁华,商业活跃

④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娶东徐州剌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

——《魏书》卷四十

材料二(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魏书》卷二十二

材料三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请回答:(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4分)

(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2分)(3)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4分)

7:(16分)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

材料一 : 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责,籴(即买米)食不利,而又加重征,而民不得无(不)取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

——《商君书》

材料二 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乃上疏……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

材料三 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价,学术界有不同的声音。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认为北魏政权的衰落和灭亡缘于“汉化”政策;而当代著名史学家黄仁宇却认为:孝文帝改革“不期然的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2000份高职单招试题,全部免费提供!

育龙单招网,单招也能上大学

www.xiexiebang.com 请回答:

(1)材料一表达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经济政策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主要影响?(7分)

(2)材料二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什么措施?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采取这一措施的原因。(4分)

(3)你同意材料三中哪种观点?说明同意的理由。(5分)

8: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面对相似的问题,不同时代的改革措施有很大的不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材料二:冬十月丁未,诏曰:“今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因饥馑以弃业,或因灾贫而流亡。仓廪不足,租调难持,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

——《魏书·高祖纪》

材料三: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常平、广惠之物,守藏积滞,必待年歉物责然后出粜,而所及者大抵城市游手之人而已。今通一路之有无,贵发贱敛,以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凡此皆以为民,而公家无所利其入,亦先王散惠兴利以为耕敛补助,衰多益寡,而押民豪夺之意也。

——《宋会要辑稿·食货》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这项改革措施对当时的社会发展进程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4分)

(2)材料二反映出北魏什么社会问题?(2分)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北魏孝文帝为解决这些问题所采取的措施及效果?(4分)

(3)材料三中的措施和孝文帝改革相比,其显著的特点是什么?(3分)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尚书于果曰:“自先帝以来,久居于此,百姓安之;一旦南迁,众情不乐。”(孝文)帝曰:“今代在恒山之北,九州之外,非帝王之都也。”“王者以四海为家,或南或北,何常之有!朕之远祖,世居北荒。平文皇帝始都东木根山。……道武皇帝迁于平城。朕幸属胜残之运,而独不得迁乎!”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十九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孝文帝主张迁都的理由。(2分)与于果所说的“先帝”相比,孝文帝心目中的“王者”有什么新的内涵?(1分)

材料二 商鞅在政治方面的重大改革是“集小都乡邑聚为县”,以县为地方行政单位,废除分封制,“凡三十一县”(也有史书认为是41县或36个县)。县设县令以主县政,设县丞以辅佐县令,设县尉以掌管军事。县下辖若干都、乡、邑、聚。商鞅通过县的设置,把领主对领邑内的政治特权收归中央。后来,秦在新占地区设郡,郡的范围较大,又有边防军管性质,因之郡的长官称郡守。后来郡内形势稳定,转向以民政管理为主,于是郡下设2000份高职单招试题,全部免费提供!

育龙单招网,单招也能上大学

www.xiexiebang.com 若干县,形成秦的郡县制。

——中文百科在线

材料三 鲜卑“后魏初不立三长,唯立宗主督护,所以人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至太和十年(公元486年)才把原来的部落宗主制扬弃了,改用汉法,仿周官遗意,设立三长: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三长直属于州郡,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

——新华网

(2)材料三与材料二反映的行政体制具有怎样的关系?(1分)两者在政治上的共同作用是什么?(4分)

(3)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因素。(2分)

10:材料一 雅典宪法完全是寡头政治的,贫民本身以及他们的妻子儿女事实上都成为富人的奴隶……如果他们交不起地租,那么他们自身和他们的子女便要被捕;所有借款都用债务人的人身为担保,这样的习惯一直流行到梭伦之时为止。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材料二 史书记载,自北魏建国至魏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间,北魏境内各族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这些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北魏统治。……北魏贵族集团在歧视与迫害其他民族的同时,对各民族人民的经济剥削也异常残酷……从北魏统一到孝文帝改革前,仅五十多年里,农民起义就达七八十次之多。

——人教网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梭伦改革和孝文帝改革前面临着什么突出的社会问题?为打击旧贵族势力,梭伦和孝文帝分别采取了那些措施?(9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两次改革分别对本国经济和政治体制造成什么影响?(6分)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图1:北魏文官俑 图2:汉人胡食图

材料二:北魏孝文帝没有不顾一切社会条件和人事条件去强制推行改革,而是大玩技巧。迂回取直。在摆脱反对派的围追堵截上……非常巧妙地让反对派就范、别无选择地朝着预定的目的地前进。

材料三: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论,学术界有不同的声音。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而当代著名史学家黄仁宇却认为:孝文帝改革“不期然地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你能获得什么重要的历史信息?反应了什么历史趋势?(4分)

(2)材料二中认为孝文帝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改革的哪项措施最能证明这一观点?(4分)

(3)请从材料三中任选一位史学家的观点加以评述。(5分)

12:(17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00份高职单招试题,全部免费提供!

育龙单招网,单招也能上大学

www.xiexiebang.com 材料一 时民饥困,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乃上书…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初,百姓成以为不若循常,豪富并兼者尤弗愿也。事施行后,计省昔十有余倍。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

材料二 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以致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飘逝的岁月一一中国社会史》

材料三19世纪后半期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状况

材料四 1868年4月的一天,日本东京的大殿内,天皇率领群臣宣读誓词:“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大展经纶;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使人心不倦;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五条誓文”。从此,日本励精图治,开始了近代化进程。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人教版)

(1)材料一中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援引材料说明孝文帝采取这一措施的原因和影响。(3分)你对这一措施的影响还有哪些补充阐述?(3分)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 据此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社会的影响和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3分)(3)透过材料三,你能获得哪些重要信息?(4分)日本近代化的特点有哪些?(2分)(4)依据材料三、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明治维新取得成功的原因。(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春秋)之义,内渚夏而外夷狄。…一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含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别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

——摘自[西晋]江统《徙戎论》

材料二 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 以北,尽是夷狄。昨王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摘自[北魏]杨街之《洛阳伽蓝记》

材料三 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变替的“胡化”和“汉化”二……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及其理由。(4分)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4分)谈谈你对当对民族关系的认识。(2分)

14: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在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两次改革不囿于传统,除旧布新,对中2000份高职单招试题,全部免费提供!

育龙单招网,单招也能上大学

www.xiexiebang.com 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面对社会转型,两次改革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各是什么?各举2例说明。(6分)

(2)依据改革的措施,概括说明两次改革“除旧布新”的形式有何不同,并指出其对历史发展所起的相同作用。(6分)

15:北魏民族融合是指一些民族同住在一个地区,互相影响,逐渐消失各自的特征,自然而然形成一个整体,是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北魏时期民族大融合的原因是什么?

(2)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其具体表现是什么?

(3)从政治方面来看,民族融合的过程也是国家由分裂到统一的过程,请结合孝文帝改革的有关内容加以说明。

(4)由此,你认为民族融合的实质是什么?

答案部分

1、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画材料信息的能力,河北宣化北魏鲜卑贵族墓中的舞乐佣,是一套反映鲜卑族发达的音乐舞蹈艺术的珍贵文物,能感受到鲜卑民族生活,D项表述合题意;A、B项表述材料无法体现;题中并没有比较,C项“领先”说法不妥,排除;故选D项。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孝文帝改革·孝文帝改革时社会生活

2、B 略

3、D

该题考查学生的复合选择能力。①②③④都符合题意。

4、B 2000份高职单招试题,全部免费提供!

育龙单招网,单招也能上大学

www.xiexiebang.com 试题分析:孝文帝改革有利于我国的民族大融合,有利于我国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有利于我国少数民族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促进了鲜卑族的发展,使鲜卑族最终汇入我国中华民族的大家庭,有利于我国民族的团结。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一次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的全面改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它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北方出现了魏晋以来空前的繁荣景象。它缓和了阶级矛盾,巩固了北魏政权,加快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加快了各民族融合的进程,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做出了贡献,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促进社会繁荣奠定了基础。选择B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5、C 略

6、(1)汉族和鲜卑族之间存在着民族矛盾。推行了改用汉姓、改语言、改服饰、通婚姻、改制度等方面的汉化措施。(4分)

(2)改革面临着阻力;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坚强决心。(2分)

(3)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4分)

试题分析:(1)注意与课本知识结合。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①北魏崛起并统一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趋势,实质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趋势。②社会危机(民族歧视、民族压迫导致各族人民起义,导致民族矛盾激化。政治上的腐败和经济上的土地兼并现象严重,阶级矛盾尖锐,人民起义不断发生。宗主督护制威胁中央集权,导致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质

(2)从材料获取信息,根据题干“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可见连太子也反对改革,改革阻力之大,“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说明孝文帝改革决心坚定。

(3)“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可见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为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为隋唐时期国家重新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

考点: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

点评:答好第一问,这是解题的关键。答对了第一问,其它问可能就会迎刃而解。因此,答第一问要细心,要注意对材料作多方面的考虑,既要看材料的显性含义,又要分析材料的隐性含义,全面考虑问题的正、反面,力求准确。

2、注意答题要规范。规范答题,必须要做到“四化”即序号化,要点化,段落化,层次华。这样才能简单明了,卷面整洁,也符合文科的答题特点。

7、(1)思想:重农抑商。(1分)

影响:增强了秦国的综合国力,为后来秦统一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重农抑商政策后来成为中国封建统治者的基本国策,有效维护了封建统治,但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6分)

(2)措施:均田制。(1分)

原因:百姓贫困;人民流离失所;土地兼并现象严重。(3分)

(3)观点:同意赵翼,认为北魏政权的衰落和灭亡缘于“汉化”政策。(1分)2000份高职单招试题,全部免费提供!

育龙单招网,单招也能上大学

www.xiexiebang.com 依据:北魏推行“汉化”政策放弃了本民族的历史传统,改鲜卑族的勇武之风为汉人的文弱之气,削弱了北魏的军事力量。也造成了鲜卑族内统治阶层的分裂,失去了统治的根基,最终导致国力日衰。(4分)

观点:同意黄仁宇,认为改革对国家的再度统一有重大意义。(1分)

依据:汉化政策改变了北魏落后的面貌,有利于北方经济发展,促进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有利于民族融合,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为隋唐大一统奠定基础。(4分)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并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中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 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而民不得无(不)取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等信息可以概括出观点;第二小问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分析影响,积极从对秦国统一六国以及对封建社会影响角度分析,消极从阻碍商品经济发展角度思考作答。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均田之制起于此矣,下诏均给天下民田”的信息可以归结出答案;第二小问同样依据材料概括,依据材料二中“ 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的信息来概括答案。第(3)问属于开放题型,属于历史观点评述题,作答时先说出观点,然后依据所学给出相应的论据,同意赵翼的观点从“汉化”导致本民族内部分化及国力衰微的角度作答;同意黄仁宇的观点从经济、政治以及民族关系视角组织答案。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商鞅变法•特点及影响;历史上重大改革•孝文帝改革•特点及影响。

8、(1)废除井田制促进封建制的确立,确立了土地私有制。(4分)

(2)社会问题:土地兼并严重;百姓贫饥流亡;政府赋税得不到保障。(2分,答对2点即可得2分)

措施及效果:孝文帝实行均田制(1分)。均田制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保证了政府赋税徭役的来源,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2分);但没有改变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等社会问题又会重新出现(1分)。

(3)特点:青苗法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协调矛盾,发展经济。(3分)

9、(1)理由:平城地处中原之外,作为帝王的都城不合适;北魏有迁都的先例。(2分)内涵:统治中原,表达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的愿望。(1分)

(2)关系:继承与发展(1分)

共同作用:都打击了旧的势力;(2分)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2分)。

(3)因素: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其它言之有理,酌情给分)(2分)

10、(1)雅典贵族垄断政权,其权力缺少民众监督和有效制约;贵族侵吞平民土地财产,大量平民因债务而沦为债务奴隶。(3分)北魏贵族残酷剥削压迫,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异常尖锐。(2分)

梭伦:颁布解负令;按财产划分公民等级,规定相应的权利和义务;设立陪审法庭。

孝文帝:整顿吏治;迁都洛阳;全方位学习汉族先进文化。(4分)

(2)梭伦改革促进了奴隶制工商业的发展;为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奠定了社会基础。2000份高职单招试题,全部免费提供!

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6分)

育龙单招网,单招也能上大学

www.xiexiebang.com

11、(1)图1:少数民族服饰汉化;图2:汉人受到少数民族饮食的影响。趋势:民族融合加强。(4分)

(2)注重改革策略(或运用迂回的策略排除改革阻力)。如迁都洛阳。(4分)

(3)观点一:赵翼认为北魏政权的灭亡缘于“汉化”政策。(1分)北魏推行“汉化”政策放弃了本民族的历史传统,改鲜卑族的勇武之风为汉人的文弱之气,削弱了北魏的军事力量;同时也造成了鲜卑族内统治,失去了统治的根基,最终导致国力日衰。(4分)

观点二:黄仁宇认为改革对国家的再度统一有重大意义;(1分)汉化政策改变了北魏落后的面貌,有利于北方经济发展,促进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有利于民族融合,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为隋唐大一统奠定了基础。(4分)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察学生从图片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从图片中可以看出,图1北魏文官俑:少数民族服饰汉化;图2汉人胡食图:汉人受到少数民族饮食的影响。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民族融合加强的趋势。

(2)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北魏孝文帝没有不顾一切社会条件和人事条件去强制推行改革,而是大玩技巧。迂回取直。在摆脱反对派的围追堵截上”可以反映出孝文帝改革成功的重要原因是运用迂回的策略排除改革阻力。

(3)本题是开放性的题目。做这样的题目首先要审题,确定好主题,注意观点要明确;其次,要围绕主题,认真组织材料,要注意史论结合,逻辑要严密。本题在组织答案时要注意:观点一:赵翼认为北魏政权的灭亡缘于“汉化”政策;观点二:黄仁宇认为改革对国家的再度统一有重大意义。

考点:选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12、(1)措施:均田制;(1分)原因和影响:“时民饥困,豪右多有占夺;“事施行后,计省昔十有余倍。于是海内安之。”(2分)均田制限制了土地兼并,利于调动农民的产生积极性;吸引农民农耕定居(加速封建化进程);促进北魏经济的恢复发展。(3分)

(2)民族间的服饰相互影响(民族融合)(1分)。孝文帝改革使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为国家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2分)

(3)信息:日本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大力发展近代教育,培养资本主义的建设人才;政府投资兴办近代工业。(4分)特点:向西方学习规模大,领域广;学习西方不是照搬照抄,全盘西化;(2分)

(4)废除落后的封建制度;天皇掌握较大实力,励精图治;顺应世界工业化潮流,实行全面有效的改革措施。(2分)略

13、(1)主张:夷夏有别,少数民族应远离中原。

理由:儒家的传统观念;夷夏风俗习性不同;可以减轻对中原的危害。

(2)作用促进洛阳的繁盛;推动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促进民族融合;奠定隋唐国家统一的基础。2000份高职单招试题,全部免费提供!

认识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给中原文明带来了鲜活的元素:

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互补,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

避免民族对立,消除民族隔阂,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保证。

育龙单招网,单招也能上大学

www.xiexiebang.com

14、(1)商鞅变法:奴隶主贵族和新兴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1分)如废井田开阡陌、废分封行郡县等。(举2例说明,2分)北魏孝文帝改革:落后的鲜卑族文化和先进的中原文化之间的矛盾,(1分)如实行均田制、推行汉化政策等。(举2例说明,2分)(2)商鞅变法:创设新制度。(2分)北魏孝文帝改革,学习借鉴中原文化(2分)。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1分)促进了民族融合,国家统一。(1分)

试题分析:

(1)本问考查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关键在于抓住两次改革的社会背景分析两次改革要解决的主要矛盾;

第二小问举例依据教材内容即可。

(2)本问比较分析能力。第一小问结合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的相关进行提炼概括;成功的改革能极大推动社会进步和社会发展,第二小问注意在比较基础上找出共同作用。

考点: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

点评:本考点在高考中经常进行考查,在几年的考试中主要集中考查了商鞅变法的内容、影响及其成功的原因,均田制、迁都洛阳和汉化政策,还有改革的作用及其取得成功的原因。题型主要是材料解析题,难度中等。在复习时,还是要从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内容、历史作用及孝文帝改革改革在促进民族融合方面的措施两个方面入手。

15、(1)战乱的推动;各族人民经济、文化交流的增多;孝文帝改革的促进。

(2)①北方各族生活习惯的汉化。鲜卑族劳动者成为农民,最终脱离了游牧生活,完成了封建化过程;鲜卑贵族变成地主,有的还兼事工商业;经济生活的变化促使习俗的改变,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②鲜卑族的优秀文化融入汉族文化中,鲜卑族的畜牧业生产经验和技术在汉人中得到传播,对北方的经济生活起着一定影响。在服饰、食物等方面也显示出汉人受鲜卑文化的影响。

(3)①孝文帝改革,经济上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促进了经济的复苏和繁荣。②政治上迁都,实行官吏俸禄制,设立三长制,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这些措施加强了国家管理,有力地推动了政权的汉化。③移风易俗,全面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了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南北之间民族隔阂逐渐消除,这些都为隋唐时期国家的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

(4)落后的民族被先进的民族所同化。

解答本题需要结合本单元三课内容,从原因、内容、影响等方面总结。

第三篇:2016年甘肃单招历史模拟试题:北魏孝文帝改革

2000份高职单招试题,全部免费提供!

2016年甘肃单招历史模拟试题:北魏孝文帝改革

【试题内容来自于相关网站和学校提供】

育龙单招网,单招也能上大学

www.xiexiebang.com 1:北魏孝文帝改革最主要的影响是 A、促进北方统一的实现

B、加速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C、缓和了阶级矛盾

D、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2:北魏孝文帝汉化政策的采用,反映出当时()A、鲜卑与汉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达到新高度 B、鲜卑与汉族地主的合作形成新统治集团 C、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矛盾逐渐消失

D、民族差异大,强大的民族必然代替落后民族

3:“时民饥困,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乃上书……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上述材料描述的是 A、商鞅变法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王安石变法 D、庆历新政

4:移风易俗是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措施,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其目的在于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B、其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婚姻等众多方面 C、其结果有利于鲜卑族巩固对中原的统治

D、其影响是鲜卑族因丧失自身特色而走向衰落

5:据史书记载:孝文慨慕华风,力变夷俗,始迁洛邑,根本既虚,随即崩溃。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孝文帝改革导致鲜卑族灭亡 B、迁都不利于本民族文化的发展 C、北魏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

D、否定了孝文帝迁都洛阳的进步性

6:(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合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纵2000份高职单招试题,全部免费提供!

育龙单招网,单招也能上大学

www.xiexiebang.com 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则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

——摘自[西晋]江统《徙戎论》

材料二 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摘自[北魏]杨街之《洛阳伽蓝记》

材料三 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 ……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

(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6分)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谈谈你对当对民族关系的认识。(9分)

7:(14分)中国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太和九年,下诏均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所授之田率倍之(男夫80亩、妇人40亩,亦称倍田)。三易之田再倍之(三易之田,耕种一年,休耕两年的贫瘠土地,再倍之,男夫120亩、妇人60亩)以供耕作……十年,给事中李冲上言:“其民调,一夫一妻,帛一匹,粟二石……”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贷志》

【材料二】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多分,人寡则寡分,杂以九等……天下皆天父皇上帝一家,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则主有所运用,天下大家处处平均,人人保暖矣。——《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三】似乎欧美各国应该家给人足,乐享幸福……然而试看各国的现象……富者极少,贫者极多……所以倡民生主义,就是因贫富不均……闻得有人说,民生主义是……夺富人之田为己有;这是他未知其中道理,随口说去,不必管他……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法……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

【材料四】2007年5月13日上午,在湘潭县泉塘子镇“湖南超级杂交稻种三产田年产工程示范基地”的稻田旁,棋盘村农民陈德云这样对记者说:“我们农民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 ——光明日报2007年5月23日报道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孝文帝实行的是什么土地制度?有何特点?(2分)

(2)材料二体现了《天朝田亩制度》的什么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制度并没有真正实行的 主要原因。(3分)(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孙中山最信的“定地价法”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如何评价这一 “定地价之法”?(4分)(4)材料四中所提及的两位人物对我国农业发展的贡献具体是什么?概括指出促进我国新时 期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4分)

(5)如果将上述材料作为研究资料,请你设计—个恰当的课题。(1分)

8: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

——《魏书》卷四十

材料二(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魏书》卷二十二

材料三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2000份高职单招试题,全部免费提供!

育龙单招网,单招也能上大学

www.xiexiebang.com 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5分)

(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2分)

(3)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3分)

9:(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嘉峪关市东北20公里处,散布着1400多座魏晋时期的地下壁画砖墓群,被誉为“世界最大的地下画廊”。下图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材料二 把游牧民和被征服的农民固定在土地上,成为国家的编户农民,计口授田,保证政府赋税的来源,同时抑制土地兼并,有利于中原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同时加速了北魏经济方式的进一步封建化,并最终使落后的游牧经济为先进的封建农业经济所代替。

——杨建新《浅评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两次少数民族改革》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两幅图片分别反映了当时我国北方怎样的生产方式?结合所学知识简答当时北魏生产方式更替的主要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这种生产方式的变更所产生的影响。(6分)

10:【历史——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二:孝文帝“雅好《诗》《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才藻高瞻,好文为章。诗、赋、铭、颂,有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魏书·高祖记》

材料三:北魏孝文帝变法,尚文明,魏国以治,此变而得者也。商鞅变法,废孝弟(悌)仁义,秦先强而后促;……商之失在残酷剥民,非不可变也,法非其法也。

——张之洞《劝学篇·变法第七》

请回答:

(1)为实现富国强兵,商鞅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方面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每项各举一条。6分)

(2)从材料二中,我们能得到什么信息?(1分)这对孝文帝的改革产生了哪些影响?请举例说明。(5分)

(3)张之洞对北魏孝文帝改革,商鞅变法得与失的评价是否客观?(1分)请任选其中一个变法简要说明其评价的主要理由。(4分)2000份高职单招试题,全部免费提供!

11:仔细阅读下列图文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育龙单招网,单招也能上大学

www.xiexiebang.com

材料二:男子授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授露田20亩,不授桑田。死亡者或年满70岁后免课者,露田归还国家。桑田为世业,身死不还官,桑田须种一定数量的桑、榆、枣树等。不适合种蚕桑的地方,改授麻田,男子10亩、女子5亩。露田、麻田均不得买卖,桑田也限制买卖。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图一和图二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鲜卑族人所穿的不同服装,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4分)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土地制度?其影响是什么?(5分)

(3)从内容和影响方面归纳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的共同点是什么?(6分)

1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471年,拓跋宏继承帝位 B孝文帝汉化的推动者是冯太后

C、孝文帝自幼饱读儒家经典 D、孝文帝决心改革汉制,以维护鲜卑旧制

13: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24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年雨量分布图

2000份高职单招试题,全部免费提供!

育龙单招网,单招也能上大学

www.xiexiebang.com —竺可桢《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材料二 五胡乱华是一个贬义词,五胡不是野蛮人,是牧人,他们带来的有战乱,还有北方民族的充满活力的气质与气魄。北方民族活动地区出土了大量反映北方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结合的、辉煌的北朝文化遗址遗物。从东汉末年的和林格尔壁画墓,到云冈石窟,司马金龙墓,北齐娄睿墓等乃至“平城”等北朝的都城建筑,以及在瓷业、农业、科技方面都是北朝留下的,堪称中华民族的无价之宝。北方草原民族文化是极富生气和极其活跃的。它为中华民族注入新的活力与生命,它还带来欧亚大陆北方草原民族文化的各种信息,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重要贡献。大唐盛世的诸多业绩都源于北朝。

——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材料三 文炳拜稽首曰:“今南方已平,臣无所效力,请事北边。”帝曰:“朕召卿,意不在是也。竖子盗兵,朕自抚定。山以南,国之根本也,尽以托卿。卒有不虞,便宜处置以 闻。中书省、枢密院事无大小,咨卿而行,已敕主者,卿其勉之。”

——《元史•董文炳传》

(1)根据材料一、三 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入主中原后孝文帝改革与忽必烈改制的共同原因,并分别指出其重大制度创新。(14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北魏和元朝历史,分析草原民族对中华民族发展所做出的贡献(10分)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北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地方行政长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课农桑,兴富民之本。──《魏书·高祖纪》

材料二 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对实行两年轮耕的)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还者听逐空荒……诸宰民之官(各地的地方长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离职与上任)相付。卖者坐如律。

──《魏书·食货志》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说明北魏均田制的实质。

(2)它能抑制“富强者并兼山泽”吗?为什么?

(3)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鼓励农耕的措施。

(4)简要评议北魏孝文帝均田令的影响。

1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董仲舒说上曰:“古者税民不过什一,其求易共;使民不过三日,其力易足。……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仟佰,贫者无立锥之地。……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男子授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授露田20亩,不授桑田。死亡者或年满70岁后免课者,露田归还国家。桑田为世业,身死不还官,桑田须种一定数量的桑、榆、枣树等。不适合桑蚕的地方,改授麻田,男子10亩、女子5亩。露田、麻田均不得买卖,桑田也限制买卖。

——据《魏书》卷一百一十译编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两次土地制度改革的突出特征以及对当时社会发展产生的共同影响。(8分)(2)较之于商鞅变法时期的土地制度,北魏的均田制有何积极意义?谈谈你对“富者田连仟佰,贫者无立锥之地”的认识。(7分)2000份高职单招试题,全部免费提供!

育龙单招网,单招也能上大学

www.xiexiebang.com

答案部分

1、B

通过都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的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所起到的影响最主要是使北魏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故B最符合题意。

2、A

汉化政策能够推行,说明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相互影响很深。

3、B

试题分析:从材料“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可以看出这是说的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情况。北魏孝文帝改革在经济上实行均田制,缓解了社会矛盾,增加了财政收入。故选B。A项时期在土地政策上推行的是废井田,开阡陌;C项并未实行土地方面的改革;D项错误,庆历新政主要是在改革吏治方面。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北魏孝文帝改革。

4、D

试题分析:移风易俗措施的推行,促进了鲜卑族积极接受先进的汉族文化,推动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而非“走向衰落”。因此D项错误。故选D。孝文帝改革其目的在于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婚姻等众多方面,其结果有利于鲜卑族巩固对中原的统治。因此ABC均正确。

考点:孝文帝改革

点评:为了加速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孝文帝等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从社会风俗上看,提倡说汉化,改汉姓,允许与汉族通婚等这些措施使得北方的民族融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巩固了统治,也使得北魏政权逐渐地封建化。同时,经营农业生产,也进入到农耕文明阶段。

5、D 2000份高职单招试题,全部免费提供!

育龙单招网,单招也能上大学

www.xiexiebang.com 本题考查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理解。由“孝文慨慕华风,力变夷俗,始迁洛邑,根本既虚,随即崩溃。”得知它否定了孝文帝迁都洛阳的进步性。其它是错误的。所以选D。

6、(1)主张:夷夏有别,少数民族应远离中原。

理由:儒家的传统观念;夷夏风俗习性不同;可以减轻对中原的危害。

(2)作用促进洛阳的繁盛;推动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促进民族融合;奠定隋唐国家统一的基础。认识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给中原文明带来了鲜活的元素;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互补,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避免民族对立,消除民族隔阂。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保证。

7、(1)均田制。(1分)特点: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赋役。(1分)(2)绝对平均主义。(1分)原因:①制度自身的局限性。②缺乏必要的社会条件(2分)(3)含义: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涨价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2分)评价:“平均地权”是资产阶级的土地纲领,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与要求;但它是一个改良主义的措施,一定程度上承认了封建地主对土地的权益,是一个不彻底的土地纲领。(2分)(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杂交水稻。(2分)政策和科技(2分)(5)农民与土地(1分,言之有理即可)

8、(1)汉族和鲜卑之间存在着民族矛盾。(2分)推行了改汉姓、改语言、改服饰、通婚姻、改制度等方面的汉化措施。(3分,答出三点即可)

(2)改革面临着阻力;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坚强决心。(2分)

(3)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3分)

9、(1)生产方式:游牧方式、农耕方式。(2分)原因: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均田制。(2分)

(2)影响:增加了政府的赋役来源;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加速了民族融合和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或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的过渡);并为后世新田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6分)

试题分析:

第(1)问考查学生识图能力,从图上很明显可以看出第一幅是放牧,第二幅是耕作,就可以总结出生产方式。北魏生产方式更替的原因很显然是孝文帝改革。

第(2)问影响除了从材料中“抑制土地兼并,有利于中原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北魏封建化”等句子总结之外,还要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回答,比如:加速了民族融合和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或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的过渡);2000份高职单招试题,全部免费提供!

育龙单招网,单招也能上大学

www.xiexiebang.com 并为后世新田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耕作方式的变化、生产工具的进步

10、(1)政治:废除世卿世禄制;推行县制。经济: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

军事:奖励军功,确立二十等爵制。思想:燔诗书,明法令。(6分)

(2)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价较为客观公正;对商鞅变法评价符合事实,有一定的道理;

(3)北魏孝文帝改革注重学习汉人先进的制度和文化,加速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发展繁荣和民族大融合。

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秦国成为强国;但严刑峻法,剥削沉重,有一定负面影响。(学生回答两个以上按第一个给分)(4分)

试题分析:(1)考查基础知识识记能力,列举商鞅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方面的改革措施即可。

(2)看清题目要求,不是回答张之洞的评价,而是要学生对张之洞的评价发表看法,主要从是否客观公正的角度回答。

(3)问实际涉及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与评价,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秦的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但严刑峻法,剥削沉重,有一定负面影响。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考点: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点评:1.这部分是选修模块中重要的内容,高考考查的重点集中在北魏孝文帝改革、戊戌变法、梭伦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等专题。2。随着高考选考试题命制技术逐步成熟,高考命题逐渐由考查单个改革向综合考查多个改革的方向发展。如:山东高考曾经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的比较;宁夏卷曾经将中国戊戌变法、日本明治维新与俄国彼得一世改革综合起来考查。3。从考查的内容看,高考侧重于探究改革的成败得失,分析成败的原因。这对于我们在当今的改革开放中形成正确的态度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是高考命题考查的主要价值所在。

11、(1)孝文帝改革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促进了民族大融合。(4分)

(2)均田制的推行。(2分)使无地的农民得到了土地;抑制了土地的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促进北魏经济恢复和发展。(任答三点3分)

(3)都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关系;都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都顺应历史发展潮流。(6分)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此题比较简单。从图一北魏骑马武士到图二孝文帝改革后的服装服饰的变化可知是孝文帝移风易俗的改革,这种变化说明了孝文帝改革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2)本题主要考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由材料“男子授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授露田20亩,不授桑田”“死亡者或年满70岁后免课者,露田归还国家”“露田、麻田均不得买卖,桑田也限制买卖”可知是均田制,回答均田制的作用及结局。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此题比较简单。比较其共同点,可从结果、原因、实质等方面比较扣教材均田制和商鞅变法的内容条理作答:都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关系;都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都顺应历史发展潮流。2000份高职单招试题,全部免费提供!

考点:选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

12、D

育龙单招网,单招也能上大学

www.xiexiebang.com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把握住孝文帝改革的实质一封建化,即可知D项是错误的。

13、(1)原因:先生活在草原游牧区,气候寒冷,雨量少;(4分)后入主中原,处于雨量多、气候适宜的农业区;(2分)为适应农耕文明,加强对中原的统治,发展经济、保障税收,实施改革。(4分)

制度:北魏均田制;元朝行省制。(4分)

(2)结束分裂局面,创新制度;为中华民族注入新的活力与气魄,推进民族融合;推动经济发展与交流;极大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容;为中西方文化交流做出贡献;为后世繁盛奠定基础。(10分,每点2分,答 对5点即可)

14、(1)北魏均田制是在不触动地主阶级土地占有的前提下,政府把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要交纳赋税和服徭役。其实质是维护封建统治。

(2)不能抑制兼并。因为均田制没有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而且官僚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土地兼并必然还会发展起来。

(3)均田令使农民得到了一定的土地;鼓励农民实行土地的休耕轮作;允许农民迁往荒地多的地方。

(4)保证了北魏政府的财政收入;使黄河流域农业生产得到恢复与发展;促使北方少数民族逐渐定居农耕;对后世的土地制度有较大影响。

试题分析:回答第(1)问要理解“实质”,体现阶级属性。回答第(2)问要分析出现现象的根源是什么,封建土地私有制的本身决定了土地兼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回答第(3)问关键在于全面理解材料的有关内容。回答第(4)问要把握好“评议”两字,既要说明它在当时产生的影响,也要说明它对后世的影响。

考点:均田制

点评:均田制是封建国家把无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者少地的农民耕种,让他们承担徭役和赋税。北魏实行的均田制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通过实行均田制,无地或者少地的农民得到了一定的土地从而缓和了社会矛盾,同时增加了政府的收入。随着土地兼并的盛行,均田制走向瓦解。

15、(1)特征:商鞅变法:变土地国有制为土地私有制,土地可自由买卖。(3分)

北魏均田制:用来均田的土地属国有,授田后,露田、麻田均不得买卖,桑田限制买卖。(3分)

影响:促进了社会的封建化进程。(2分)

(2)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土地兼并。(2分)

认识:商鞅变法后,土地兼并严重。土地兼并是封建社会一种固有的现象,其根源是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会2000份高职单招试题,全部免费提供!

育龙单招网,单招也能上大学

www.xiexiebang.com 加剧社会矛盾,影响封建政权的巩固,封建统治者往往对土地兼并采取打压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这种现象,但无法根除。(5分)

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仟佰,贫者无立锥之地”可归纳出商鞅变法的特点是变土地国有制为土地私有制,土地可自由买卖,从材料二中“露田归还国家”“露田、麻田均不得买卖,桑田也限制买卖”可归纳出北魏均田制的特点是用来均田的土地属国有,授田后,露田、麻田均不得买卖,桑田限制买卖;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归纳出都促进了社会的封建化进程。

(2)第一小问意义结合商鞅变法确立的土地私有制主要的弊端是土地兼并,可归纳出均田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土地兼并;第二小问认识,可以从“富者田连仟佰,贫者无立锥之地”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影响来分析,如土地兼并是封建社会一种固有的现象,其根源是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会加剧社会矛盾,影响封建政权的巩固,封建统治者往往对土地兼并采取打压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这种现象,但无法根除。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古代中国的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四篇:2017-2018学年人民版历史选修一 专题综合测评专题八 明治维新

专题综合测评(八)

(时间:45分钟 分值:90分)本试卷共6个非选择题,每题15分,共90分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日本学者家永三郎指出:

“扶植近代产业和近代军备是‘富国强兵’的手段,而接受近代科学又是扶植近代产业和近代军备的手段,这就自发地倾向于自然科学和应用技术的研究,而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研究难免就放任自流。„„认识到为了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就不可避免地要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那么,在培植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所必须的限度内也得学习法律学、经济学等。尽管如此,不符合能够为天皇制国家政治、军事发展服务这一条件的学科仍然难免遭到排斥。”

材料二 日本以善于引进外来先进文化而著称,但诸多的外来文化并没有和传统文化融合,而是以独立的面貌并存于日本社会。„„对待外来先进文化要么是极端地崇拜,要么是极端地排斥,顽固排斥西方精神文明,导致日本现代化初期对旧事物的批判和否定不彻底。„„这种极端态度已经融入日本的民族性,使得日本人成为世界上最为奇特的“矛盾”民族。

——《“和魂洋身”的日本现代化》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归纳日本学习先进文化的特点。(6分)(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日本“对待外来先进文化要么是极端地崇拜,要么是极端地排斥”的具体表现及影响。(9分)【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接受近代科学又是扶植近代产业和近代军备的手段,这就自发地倾向于自然科学和应用技术的研究”“所必须的限度内也得学习法律学、经济学等”得出实用原则,“不符合能够为天皇制国家政治、军事发展服务这一条件的学科仍然难免遭到排斥”得出目的,根据材料二“要么是极端地崇拜,要么是极端地排斥”“这种极端态度已经融入日本的民族性”得出极端态度,根据材料二“日本以善于引进外来先进文化而著称,但诸多的外来文化并没有和传统文化融合”得出不能很好地同传统文化融合。第(2)问的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极端崇拜、极端排斥两个角度选择史实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正反两个角度回答即可。

【答案】(1)特点:以巩固天皇政权为目的;以“实用”为原则来引进西方文化;善于引进而不能很好地同传统文化融合;采用极端态度。

(答出其中3点即可)(2)表现:极端崇拜:殖产兴业(或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文明开化(或提倡西方文明,发展近代教育);建立近代军队。

极端排斥:保留封建残余(天皇制、武士道精神等。)影响: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成为亚洲强国,推动日本现代化发展。封建残余影响其现代化发展进程;军国主义思想使其走上向外扩张道路,给亚洲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1年日本派出使团出访欧美,“借政体更新,为笃友亲善而修聘门礼;借修改条约,向各国政府阐明并洽商我国政府之目的与期望;实地考察欧美各国最开化、昌盛之体制„„以求行之于我国国民之略„„”。一日本使员记载:此次出使欧美,就其实地,察其形势„„深深悟出,欲宇内建立不羁之国,必富国强兵自不待言,而欲富国强兵,务从殖产兴业入手,切实谋求进步发展。

——《日本政治史》

材料二 漠视个人自由权利,拒绝现代文明民主化原则的日本明治维新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国力因之迅速膨胀,但也正是这些“成功”,把日本一步一步引向1945年的大崩溃。

——《日本宪政文化刍议》

(1)依据材料一,归纳日本使团出访欧美的目的和成果。(7分)(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观点的认识。(8分)【解析】 第(1)问中的“目的”从材料一“借政体更新,为笃友亲善而修聘门礼”可总结为争取列强支持,从“借修改条约,向各国政府阐明并洽商我国政府之目的与期望”可总结为取得国家独立,从“实地考察欧美各国最开化、昌盛之体制”可总结为考察欧美体制;“成果”从材料一最后一句日本使员的记载,可总结为全面考察了西方社会情况;确立了明治维新的目标和路径。第(2)问先总结材料二的观点,然后再结合日本明治维新影响的史实,评价材料二观点,阐明认识。

【答案】(1)目的:争取列强支持;取得国家独立;考察欧美体制。成果:全面考察了西方社会情况;确立了明治维新的目标和路径。

(2)认识:材料二认为,明治维新实现了富国强兵,但其拒绝民主化原则、保留封建残余,也导致了二战中日本的失败。这一观点是正确的。日本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确立了天皇制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军国主义色彩,并逐步走上对外侵略之路,最终战败。这充分说明,缺少政治民主化的现代化不是真正的现代化。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当天朝上下羞羞答答举步维艰地撩开西洋的神秘面纱时,日本举国喊响了全国“脱亚入欧”的口号,掀起了一浪又一浪“文明开化”的狂潮。

追根溯源,李鸿章的脚跨进了新时代,而脑袋却还留在旧时代。梁启超说:“伊藤博文能制定宪法为日本长治久安之计,李鸿章则惟弥缝补直,画虎效颦,而终无成就也。”

——《李鸿章对伊藤博文:大臣与首相的差别》

(1)材料中的“文明开化”在教育方面取得了怎样的成就?并对其进行评价。(7分)(2)材料中“伊藤博文能制定宪法为日本长治久安之计”是否有道理,请讲出你的理由。

(8分)【解析】 本题考查对明治维新的分析评价能力。第(1)问,“文明开化”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评价”要注意辩证法的运用,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分析。第(2)问中,考查《大日本帝国宪法》的积极作用,结合知识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答案】(1)成就:建立近代教育体制。评价:教育改革为日本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是日本教育强调效忠天皇,向学生灌输忠君思想,封建色彩十分浓厚。

(2)有道理。理由:1889年由伊藤博文起草的《大日本帝国宪法》形式上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国家体制,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它的颁布标志着日本天皇制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统治秩序基本确立,巩固了明治维新后确立的日本近代天皇制度。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人自立其身、治其产、昌其业„„由修身、开智、展才艺可得,而其修身、开智、展才艺,非学不能。由此,设学校之缘由,即在于学日用常行语言书算和士官农商百工技艺以及法律、政治、天文、医疗等大凡人之营为之事„„学问可说是立身之财本。„„自今以后,一般人民须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

——明治政府《关于奖励学事的被仰出书》

(1872年)材料二 望尔臣民,孝父母、友兄弟、夫妇相和,朋友相信、恭俭律己、醉爱及众、修学问、习职业,以启发智能,成就德器„„常遵国宪,时守国法„„以扶翼天壤无穷之皇运。如是,则不独可为朕之忠良臣民,目足以显彰尔先祖之遗风。

——明治天皇《教育敕语》(1890年)(1)指出材料一体现的教育理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背景。(8分)(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体现的教育方针有何不同?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评价明治政府的教育改革。(7分)【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即在于学日用常行语言书算和士官农商百工技艺以及法律、政治、天文、医疗等大凡人之营为之事”归纳为学习实用之学;“学问可说是立身之财本”归纳为学问是立身之本。第二小问,从明治维新的措施以及传统思想和西方启蒙思想影响的角度回答。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则不独可为朕之忠良臣民,目足以显彰尔先祖之遗风”归纳为服从天皇,培养“忠良臣民”。第二小问“评价”,从教育的作用即培养人才,提高国民素质、促进资本主义发展回答;“局限性”从教育目的,即维护天皇权威及其专制统治服务回答。

【答案】(1)理念:学问是立身之本;学习实用之学;教育(机会)平等。

(答出其中两点即可)背景:明治政府推行文明开化政策;殖产兴业(工商业发展)的需要;传统思想的影响;西方启蒙思想的传入。

(2)不同:强调服从天皇,培养“忠良臣民”。

评价:建立了近代教育体系;提高了国民素质;为近代日本的发展提供了人才;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答出其中两点即可)为维护天皇权威及其专制统治服务。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阿里)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具体包括:效仿欧洲建立一批世俗小学和技术学校;减少宗教课程,增加现代科学内容;聘请外国教师任教;派遣留学生到欧洲(主要是法国)学习,等等。通过改革,现代世俗教育制度出现雏形。„„由于阿里对埃及现代教育的突出贡献,而被后人称之为埃及“现代教育之父”。

——季诚钧、徐少君《埃及教育世俗化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日本明治维新以后,统治集团)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他们又特别重视初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同时出于自身统治利益的目的,大力提倡“爱国”、“忠君”的德育教育观。

——杨世武《明治统治集团教育改革刍议》

(1)根据材料一,概括阿里教育改革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6分)(2)有学者认为明治政府的教育改革是其改革成功的关键所在,而也有学者持相反意见,认为正是其教育改革才最终导致明治维新走向歧途。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选择其中一种观点说明你的理由。(9分)【解析】 第(1)问从改革内容的四个层次概括特点,分析作用时教育改革首先对科技文化产生推动作用,进而对国家的近代化产生作用。第(2)问首先表明观点,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从不同的角度阐述理由,做到史论结合。

【答案】(1)特点:学习西方;世俗化;现代化。作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前者,理由:提高了日本国民的文化素养;培养了大量人才;促进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若答“促进了日本的工业化发展”或“促进了日本社会的近代化”皆可得分)。

后者,理由:宣扬忠君爱国,促使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对外侵略扩张,给亚洲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6.近代俄、日两国改革影响深远,给后人留下深刻启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沙皇签署了《1861年2月19日宣言》和《关于脱离农奴依附关系的农民法令》。3月5日,上述“宣言”和法令正式公布。废除农奴制的法令首先宣布农民实现人身自由。„„规定全部土地仍属于地主所有,农民可以按照规定赎买一小块土地。赎金数额高出于土地实际价格二三倍。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二 1876年8月(明治政府)公布《金俸公债条例》,规定凡领取俸禄者均须献出俸禄,由政府按其俸禄多寡发给“金禄公债”。„„通过赎买办法革除封建武士俸禄的意义是重大的。封建武士作为一个阶级瓦解了,而且没有发生大的叛乱就实现了改造。更重要的是政府以公债取代了俸禄,既可以减轻财政困难,又可以使武士们将公债转化为资本,去从事工商业活动。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农奴在1861年改革中获得了哪些权利?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政府剥夺武士封建特权的措施。(8分)(2)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俄、日改革的共同影响。两国改革对待传统势力的做法,对你有何启示?(7分)【解析】 第(1)问中的“权利”,依据材料一中“废除农奴制的法令首先宣布农民实现人身自由”得出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地主不能干涉和买卖他们;根据“规定全部土地仍属于地主所有,农民可以按照规定赎买一小块土地”可见农奴缴纳赎金,可以获得一块份地。“措施”,根据材料二中“规定凡领取俸禄者均须献出俸禄,„„通过赎买办法革除封建武士俸禄的意义是重大的”得出通过赎买方式取消武士的俸禄;结合明治维新的内容,明治政府废除武士佩刀的特权和取消武士垄断军事的特权。第(2)问中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可从社会矛盾、经济、封建残余等方面回答。“启示”,结合所学日本明治维新和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措施以及影响进行分析,可以从改革的策略和阶层利益两个角度回答。

【答案】(1)权利: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地主不能干涉和买卖他们;农奴缴纳赎金,可以获得一块份地。

措施:通过赎买方式取消武士的俸禄;废除武士佩刀的特权;取消武士垄断军事的特权。(2)共同影响: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经济发展;保留了封建残余。启示:改革要讲究策略的灵活性;改革要平衡各阶层的利益。

第五篇:2017-2018学年人民版历史选修一 专题综合测评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

专题综合测评(四)

(时间:45分钟 分值:90分)本试卷共6个非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90分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列营京畿,以备藩卫,……其边防要郡须兵屯守,即遣自京师诸镇之兵,亦皆戍更。……兵无常师,帅无常帅,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虽有暴戾姿睢,无所厝(安置)於其间,是以天下晏然(安定),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

材料二 宋代养兵之多,为历代罕见。而养兵之费大致占宋代财政支出的十之八九。兵制上的严重缺陷,使军队管理涣散,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进而北宋在与辽、西夏的战争中接连失败,并因此向辽和西夏进行巨额的贡纳,“积弱”的局面日趋加剧。

——摘编自《探讨王安石军事改革中的利弊》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宋初期军事改革的主要特点,并指出其改革动机。(6分)(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北宋初期军事制度的利弊。为解决材料二中“积弱”的局面,王安石采取了哪些相关措施?(9分)【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归纳军事改革的特点;第二小问结合改革的指导思想进行分析。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利弊即可;第二小问,列举出王安石变法采取的措施即可。

【答案】(1)特点:“强干弱枝”、“兵将分离”、“内外相制”。(任答其中两点即可)动机:吸取五代十国藩镇割据的教训,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2)利弊:一方面,兵权的集中有利于宋王朝统治的巩固;但另一方面,军队数量庞大导致财政支出困难,分化军事管理权导致军令不畅,兵将不知则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任答其中两点即可)措施:整编禁军、实行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军器监等。

(任答其中三点即可)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冬十月丁未,诏曰:“今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绝望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因饥馑以弃业,或困灾贫而流亡。仓廪不足,租调难持,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

——《魏书·高祖纪》

材料二 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常平、广惠之物,守藏积滞,必待年歉物贵然后出粜,而所及者大抵城市游手之人而已。今通一路之有无,贵发贱敛,以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凡此皆以为民,而公家无所利其入,亦先王散惠兴利以为耕敛补助,衰多益寡,而抑民豪夺之意也。

——《宋会要辑稿·食货》

(1)根据材料一指出北魏的社会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孝文帝为解决这些问题所采取的措施。(9分)(2)材料二中的措施和孝文帝改革相比,其显著的特点是什么?这些特点说明了什么问题?(6分)【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的信息归纳社会问题即可;第二小问,结合孝文帝改革的相关措施回答即可。第(2)问的第一小问,通过对比两则材料得出特点;第二小问,根据特点进行问题的说明。

【答案】(1)社会问题:土地兼并严重;百姓贫饥流亡;政府赋税得不到保障。评价: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均田制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保证了政府赋税徭役的来源,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但没有改变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等社会问题又会重新出现。

(2)特点:青苗法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协调矛盾,发展经济。说明:宋朝的商品经济、货币经济十分发达;王安石具有超前的市场经济意识,是了不起的改革家。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荆公知明州鄞县,读书为文章,三日一治县事。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于民,立息以偿,俾新陈相易;兴学校,严保伍,邑人便之。故熙宁(宋神宗年号)初为执政,所行之法,皆本于此。

——邵伯温《邵氏闻见录》

材料二 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据《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

材料三 范纯仁(范仲淹之子)批评王安石:

“欲求近功,忘其旧学。舍尧、舜知人安民之道,讲五伯(霸)富国强兵之术。尚法令则称商鞅,言财利则背孟轲。”

——《续通鉴纪事本末》

(1)根据材料一指出,王安石在鄞县推行了哪些变法措施?

(3分)(2)根据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实行募役法的初衷是什么?根据材料二分析,新政客观上造成了哪些不良影响?(4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反对派否定王安石变法的理由。(4分)(4)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确保社会改革措施顺利贯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4分)【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于民,立息以偿,俾新陈相易”“兴学校”“严保伍”等关键信息概括。第(2)问的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中“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故此民间怨恨新法”等关键信息归纳即可。第(3)问,根据材料三中“忘其旧学”“舍尧、舜”“讲五伯”“尚法令”“言财利”等关键信息概括即可。第(4)问,从上述三则材料出发,成功的经验要肯定,不足的教训和反对的意见要汲取,综合进行论述,分点进行表达即可。

【答案】(1)措施:农田水利法;青苗法;保甲法;兴办学校。

(任答其中三点即可)(2)初衷: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影响:增加了农民负担,新政危害百姓。

(3)理由:舍弃义理;强调法令和王霸之道;追求利益;忽视仁政。

(4)因素:兼顾社会各个阶层的利益;得民心;要形成共识,有社会舆论的支持;用人得当等。

(言之有理即可)

4.北宋中期,王安石及其追随者编撰刊发一系列论著,阐发了其在哲学思想、政治思想、经济思想和教育思想的基本理论和观点,被称为“新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之不见全经(指儒家经典)久矣,读经而已,则不足以知经。故某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均为古代中医著作)、诸小说无所不读,农夫、女工无所不问,然后于经为能知其大体而无疑。盖后世学者与先王之时异矣,不如是不足以尽圣人故也。

——王安石《王临川集》

材料二 己酉,王安石进所撰《诗、书、周礼义》。帝谓安石曰:

“今谈经者言人人殊,何以一道德?卿所撰经义,其以颁行,使学者归一。”遂颁于学官(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号曰《三经新义》。辛亥……安石《新义》行,士子以经试于有司,必宗其说,少异,辄不中程。

——[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卷》第七十一

(1)根据材料一,概括王安石“新学”的治学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新学”出现的时代背景。(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学”在变法中的作用。(7分)【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概括其治学特点;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推行“新学”的背景。第(2)问,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归纳分析“新学”在变法中的作用即可。

【答案】(1)特点:立足儒学,汲取百家之长。

背景:儒学没落;北宋统治危机加深;王安石倡导变法革新。(任答其中两点即可。)(2)作用:“新学”一度成为北宋官方统治思想;有利于统一思想;有利于培养变法人才;为变法提供理论依据。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安石曰:“夸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故臣以理财为方夸先急务。未暇理财而先举事,则事难济。臣固尝论天下事如弃棋,以下子先后当否为胜。又论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

——摘编自[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一人立标,万人射之,强者嫌其近,弱者恶其远。岂标有远近哉,亦射者之力不同耳。安石敢为异议而不顾,其才力气勇,必有大过人者,特急于见功,知有己而不知有人,知有利而不知有害,故其为法也,即无不善,以刚狠暴戾之心行之,宁有不为害者乎,况乎其未能尽善也。

——[清]张彦士《读史矕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去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主张所要调节的矛盾及对应的变法措施。(7分)(2)材料二肯定了变法中的王安石有哪些长处?在作者看来,哪些因素制约了王安石变法的实际效果?(8分)【解析】 第(1)问,结合王安石变法涉及的主要阶层分析矛盾即可;结合王安石变法中与农业有关的措施回答即可。第(2)问,根据材料二中“安石敢为异议而不顾,其才力气勇,必有大过人者”分析长处即可;结合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分析即可。

【答案】(1)矛盾:调节政府、地主和农民之间的矛盾。

措施:募役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或答矛盾:调节政府、商人和农民之间的矛盾;措施:市易法。)(2)长处:力排异议,变法意志坚定;才华和勇气超人。

因素:急于求成,不听取他人意见;变法手段简单粗暴;未看到变法措施不利和不完善的一面。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的业师梁启超先生说,王安石是大改革家,中国千古一人,在他以前,有过改革家,如在齐的管仲,在秦的商鞅。然而,论到有见识,彻底了解宋朝的政治缺失、人民疾苦,有办法解决他的问题,有毅力贯彻他的计划,在宋朝以前或其以后,中国只有王安石。

——黎东方《我对历史的看法》

材料二 王安石既执政……神宗曰:“不知卿所施以何为先?”王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变,正方今所急也。”

——《二十二史札记》

材料三 王安石以新法害天下,引用奸邪,更张法令,驯至靖康之难,人皆咎安石为祸。

——《二十二史札记》

(1)王安石变法前“政治缺失”与“人民疾苦”的主要表现是什么?(5分)(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为减少“人民疾苦”,王安石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取得了什么成效?(5分)(3)结合史实评述材料三中的观点。(5分)【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即可。第(2)问,根据材料二的信息和题干限制,列举相对应的王安石变法的措施即可,并对措施的成效进行分析。第(3)问,首先弄清楚材料三所要表达的观点,然后对该观点进行评述。

【答案】(1)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军费开支,造成“三冗”现象。土地兼并,高利贷和沉重赋役的盘剥,造成北宋人民生活困苦,许多人成为流民。

(2)措施:实行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成效: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政府财政收入增加;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3)材料三完全否定王安石变法,并认为北宋灭亡也是因王安石变法,此观点是错误的。新法并非只是“害天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积弱的局面;王安石并非“引用奸邪”,只是用人不当。

下载2017-2018学年人民版历史选修一 专题综合测评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7-2018学年人民版历史选修一 专题综合测评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