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历史-选修一-专题九--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21:59: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民版-历史-选修一-专题九--戊戌变法-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民版-历史-选修一-专题九--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第一篇:人民版-历史-选修一-专题九--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专题九

戊戌变法

课程标准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新课教学:公车上书(序幕)→创办政治团体、报刊、学堂(酝酿和开展)→戊戌变法(高潮)→戊戌政变(失败)

一、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

1、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社会背景)

2、清政府统治危机加深(社会背景)3、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经济基础)

4、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阶级基础)

5、早期维新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思想、理论基础)

(一)国际局势

思考:

19世纪下半叶世界历史经历两大变局说明了怎样的问题? 变革旧制度,发展资本主义。

世界之潮流:政治民主化

经济工业化

思想理性化 中国之困窘:政治专制

经济落后

思想禁锢

(二)国内局势

《马关条约》新变化: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商品输出——资本输出。当事人回忆—甲午震撼: 一是没有想到败给日本;

二是没有想到《马关条约》内容如此苛刻;

三是没有想到清政府耗资巨大,前后30年的洋务运动如此不堪一击。“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2、经济和阶级基础

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在甲午战争后初步发展的原因?

1)“实业救国” ;2)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3)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的限制。

材料一

据统计,19世纪末,华商在上海创办了六家丝厂,资本总额为120万元,而同一时期,法国商人在上海开办的宝昌丝厂一家就有资本110万元,接近上海六家华商丝厂的总额.材料二

19世纪90年代初,天津武举李福明

办有一家机器面粉厂,因不满官府衙门的勒索到官府讲理,结果被以“私设磨房”“哄闹官署”等罪名治罪,他的机器磨房也因此被迫关闭.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有哪些特点?其发展存在什么困境?有什么影响? 特点:初步发展、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受到外来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

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促使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根本原因)

二、维新思潮的产生发展

王韬:《弢园文录外编》

郑观应:《盛世危言》

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

——郑观应《盛世危言》

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向西方学习”新思潮的影响…… 人物:王韬、薛福成、郑观应……

主张:

经济——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同外商进行“商战”; 政治——学习西方先进制度,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文教——兴办学校,学习西方科学知识

局限性: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没有付诸实践。

主要影响:反映民族资产阶级的要求,为维新运动做了理论准备。

维新变法运动的领导人

⑥被称之为“火山大喷火” 康有为

②被称赞为“中国西学第一人”④变法时期杰出的启蒙思想家严

复 ③维新思想的重要宣传者⑤被誉为“岭南奇才”梁启超

1、著书立说;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1891年

在维护孔子的名义下,把历代统治者认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古文经斥之伪经,主张应予抛弃,这就动摇了守旧势力,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为变法制造舆论

《孔子改制考》1897年

称儒家尊奉的“六经”均为孔子假托古圣的言行所作,将孔子塑造成为托古改制的“素王”,为变法活动制造历史根据。

材料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康有为 特点:借孔子的名义宣传维新思想

说明:资产阶级具有软弱妥协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梁启超:《变法通议》梁启超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是什么?——倡导民权 起到了怎样的影响?

动摇了君主专制的神圣性和永恒性

严复《天演论》

严复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 借用西方进化论学说来宣传维新变法 起到了怎样的影响?为维新变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康有为称他为“中国西学第一人”。

维新思想在当时的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冲击了传统思想

2、进行论战——维新派与顽固派。(1)内容:三个“要不要”。(2)实质:是资本

(3)作用:论战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解放了思想,也为戊戌变法作了舆论准备和思想先导。主义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的首次交锋。

3、上书皇帝;

(1)背景:签订丧权辱国《马关条约》。

(2)时间人物: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3)内容:拒和、迁都、练兵、变法。

(4)影响: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特点:变法和救亡图存结合在一起

4、创办学会、报纸、学堂;

1)创办报纸:《中外纪闻》《国闻报》《时务报》——推动维新思想广泛传播 2)组织学会:强学会、保国会——促进维新运动迅速开展 3)成立学堂:万木草堂、时务学堂——为维新变法培养了人才

三、维新变法的高潮——百日维新

1、康有为两次上书

(1)康有为1897年上书

(2)康有为1898年上书

思考:19世纪末,推动维新变法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的原因是什么? ⑴ 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民族危机加深 ⑵ 维新派极力宣传变法,并得到光绪帝的支持

2、百日维新;

标志: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 《定国是诏》。

《定国是诏》应读作《定/国是/诏》。“国是”是专有名词,它与“国事”有着不同的含意。

“国事”指国家大事;而“国是”则指国家大计,国家的指导方针、理论基础、方针政策。思考:光绪帝在戊戌变法的三个月中,政令频出,反映了他的什么心情?

1)体现了光绪帝积极推行变法、除旧布新的坚定决心。

2)体现了光绪帝推行变法的急切心情和政治斗争经验的不足。3)光绪帝支持变法?①不甘作亡国之君;②亲政后无实权,借变法巩固和强化自己的统治。政治民主化

经济工业化

教育近代化

军事近代化

类别政治方面颁布新法允许官民上书言事1.中央设立矿务铁路总局、农工商总局,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2.举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3.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改革旧制1.改订律例。2.裁撤冗员。3.澄清吏治。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令其自谋生计。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经济方面1.普遍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文教方面2.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3.准许设立报馆、学会。4.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军事方面1.精炼陆军,改习洋操。2.添置船舰,扩建海军。淘汰旧军。

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要求,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

没有行宪法、开国会,没有实行君主立宪制,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改革不彻底。

四、戊戌变法失败

1、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封建统治势力强大

2、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

没有发动群众

3、保守势力强大

4、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

瓜分中国的狂潮

五、维新变法的历史意义

1、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2、政治: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3、经济: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4、思想: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使中华民族觉醒

5、有利于西方科技的传播,推动了近代文化和教育事业发展

第二篇:人民版选修一戊戌变法练习题

戊戌变法练习题

1.戊戌变法失败的最主要的客观原因是

A.袁世凯出卖维新派 B.封建顽固势力非常强大 C.维新派的软弱妥协 D.帝国主义的破坏 2.戊戌政变发生后,百日维新的措施中仅保留了 A.编练新军 B.京师大学堂 C.农工商总局 D.官民上书 3.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百日维新最根本的相同原因是

A.民族危机严重 B.国内阶级目睹尖锐C.资产阶级软弱 D.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4.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新思想的基本特点是

A.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B.猛烈批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 C.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转向宣传民主共和

D.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家思想结合 5.‚公车上书‛中提出当时救亡图存的上策是 A.‚迁都定天下之本‛ B.‚下诏鼓天下之气‛ C。‚变法成天下之治‛ D ‚练兵强天下之势‛

6.我们之所以把维新派和顽固派的论战称为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是因为

A.论战最先打破了清朝君臣闭目塞听、愚昧无知的状态

B.在论战中提出了学习西方科技和兴办近代工商业的要求

C.资产阶级在论战中首次提出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要求

D.论战正面抨击了封建信条和阐述了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

7.康有为向光绪帝呈递的《应诏统筹全局折》实际上是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因为它

A.提出了各方面具体的变法建议 B.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政治体制 C.系统论证了维新变法的理论 D.明确指出变法是救亡图存的唯一的出路 8.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产生了当时最进步的思想是

A.洋务思想 B.早期维新思想 C.维新思想 D.马克思主义 9.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是早期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这里的‚进一步‛是指

①提出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 ②要求进行政治领域的变革

③维新思想发展成为政治运动 ④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10.下列著作与严复有关的是 A.《盛世危言》 B.《变法通议》 C.《仁学》 D.《天演论)11.下列近代人物中,把西方进化论和自由平等的观念与中国传统今文经学相结合的是

A.魏源 B.曾国藩 C.康有为 D.张之洞 12.‚公车上书‛中提出设‚议郎‛主要是模仿西方的()A。经济模式 B.议会政治 C.教育制度 D.统治制度 13.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提出的维新变法的根本措施是()A.改革封建的政治制度 B.发展新式工矿交通业 C.变科举、开学校 D.办报刊、立学会 14.使维新思想发展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的事件是()A.公车上书 B.保国会成立 C.强学会的成立 D.创办(万国公报》 15.以谭嗣同为代表的‚戊戌六君子‛被杀害于此。六君子中除谭、杨之外,还应有

①康有为 ②康广仁 ③梁启超 ④林旭 ⑤杨锐 ⑥刘光第 A.①③④⑤ B.①②⑤⑥ C.②④⑤⑥ D.②③④⑥ 16.揭示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是()A.创办强学会 B.创办《时务报)C.维新思潮兴起 D.公车上书 17.戊戌变法运动是()①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②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③一次争夺最高统治权的斗争 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8.改革政治体制是戊戌变法运动的主题之一,百日维新期间,光绪皇帝发布诏令()A.裁撤部分中央机构服 B.设立议院 C.定宪法 D.实行君主立宪制

19、维新运动在19世纪末兴起的主要原因是

A、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B、甲午战败的震撼

C、帝国主义支持光绪帝变法 D、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20、与早期维新派相比,康梁维新派的特点在于

A、主张实行‚君民共主‛的政治制度 B、对洋务运动有所批评 C、出版书刊宣传维新思想 D、开展了有一定群众基础的变法运动

21、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其决定性因素是

A、康有为出生在封建官僚家庭,自幼受严格教育

B、传统儒家思想是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正统思想根深蒂固 C、孔子在中国民众中享有崇高威望 D、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22、19世纪末,维新思潮得以发展成为政治运动,关键 A、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趋势 B、维新派拥有广泛的阶级基础

C、维新派把维新变法同救亡图存结合起来 D、维新派争取到光绪帝的支持

23、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没有提出开国定宪法,是他们

A、不敢出动封建制度 B、认为这一主张不符合国情 C、认为中国‚民智未开‛,难以实行立宪 D、对封建势力作了妥协,以减少变法阻力

24、戊戌变法将使大小官员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这是因为变法规定

A、提出官民上书言事 B、撤并政府机构裁汰冗员

C、废除八股取士 D、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

25、戊戌变法运动最突出的历史功绩在于

A、挽救了民族危亡 B、推动了政治改革 C、发展了社会经济 D、推进了思想启蒙

26.保国会成立后,维新变法运动在全国迅速高涨,这主要是因为

A 保国会议救亡图存为号召,宣传变法,符合时代要求

B 保国会在各省府县设立分会,扩大了影响

C 光绪帝支持保国会

D保国会扶植清朝统治,得到广泛支持 27.戊戌变法运动的实质是

A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的斗争

B开明地主与顽固官僚的斗争

C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斗争 D西方文化与传统儒学的斗争

28.在戊戌变法的诏令中,致使‚举国守旧迂廖之人,失其安身立命之业,自是日夜相聚,阴谋与新政为敌‛的内容是:

①改定律例,裁撤冗员②兴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

③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④裁汰旧军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③④ 2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康有为说;‚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材料二 梁启超说:‚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

材料三 谭嗣同说:‚二千年来君臣一伦,尤为黑暗否塞,无复人理,沿及今兹,方愈剧矣!‛

材料四 严复认为:‚人类社会同样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天然法则的支配,不能及时进步的民族会被别的民族灭绝。但是,‘世道必进,后胜于今’,弱国只要肯发愤图强,奋起直追,就能够在种族与种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中,由弱变强。‛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分别出自四位思想家的哪本著作(或译著):

A.《新学伪经考》《变法通议》《仁学》《天演论》 B.《仁学》《变法通议》《天演论》《孔子改制考》 C.《孔子改制考》《变法通议》《仁学》《天演论》 D.《变法通议》《仁学》《孔子改制考》《天演论》(2)上述四位思想家的主张有何共同之处?又各有什么特点?

30、有人说,如果没有袁世凯的告密,就不会有戊戌变法的失败。这种观点对吗?你是如何认识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

戊戌变法练习题

1-5BBDDC 6-10DABDD 11-15CBAAC 16-20DDADD 21-25DCDBD 26ACD 29题,答:共同点:都主张维新变法,救亡图存。特点:康有为:利用孔子权威,托古改制;梁启超:力倡‚民权‛,认识到变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谭嗣同: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和伦理观念,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严复:宜传西方思想,介绍《天演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观点。

30题,这种观点不对。袁世凯告密仅仅是变法失败的偶然因素。中国的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而维新派的力量比较薄弱。

当时维新派依靠的光绪帝没有实权,他们也没有得到下层群众的支持,脱离了人民群众。加上策略不够稳妥,触犯顽固派利益较多,遭到了顽固派的激烈反对。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扼杀了变法。

第三篇: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戊戌变法

教材分析:

“戊戌变法”选自义务教育课程八年级上册,本课主要设计了两部分内容,一是公车上书,二是百日维新。19世纪60年代后,清政府中的官僚地主阶级掀起了洋务运动,但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中国人并没有因此放弃“强国”的追求,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险,维新派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因顽固派的反对,变法仅维持了一百多天就以失败而告终。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化过程的重大事件,是历年中考的热点。是资产阶级不同派别为救亡图存进行的抗争与探索。系当前解放思想的大讨论,“八荣八耻”等社会热点问题,认识解放思想对社会进步的意义。

学生分析:

1.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学生对新教材和新教学方法有了较深入的认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

2.学生通过电影、电视及文学作品对戊戌变法有所了解,为学习本课做好了必要的知识准备。

3.学生初步掌握了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初步具备了运用图表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运用图表的形式,概括分析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通过了解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局势危难之际,为救亡图存,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资本主义而不懈努力的史实,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己任,敢为天下先,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和品质。

教学准备:

1.教师通过多种方式搜集有关戊戌变法的文章,设计好具有引导性、情境化的历史问题,为学生的评价提供“原材料”。

2.教师预计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

3.学生以合作的方式,根据教材中和师生搜集的资料编演历史课本剧。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

1.上初中后,同学们常会遇到这样的情景:小学时学习不如你的同学,到了初中后可能比你学习好了。遇到这种情况你会如何做呢?

2.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面对不如自己的西方国家,官僚地主阶级掀起的洋务运动以失败告终,资产阶级的维新派又是怎样做的呢?引入戊戌变法。

二、导学:

师:假如你是教师,你如何向同学们介绍戊戌变法的概况?然后比一比,看看哪位同学是最好的老师?

师:维新变法是在什么情况下兴起的?维新变法做了哪些前期准备工作?

说明:上述问题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归纳逻辑方法,学会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历史原因

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编演了历史课本剧,哪个小组愿意为同学表演一下,来一个才艺展示?在看表演的同时,希望同学们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1)为什么要变法?(2)变法遇到了哪些困难?(3)变法为什么会失败?

说明:老师轻松的话语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的氛围,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同时做到了寓教于乐,加深了学生对历史的理解与感悟。通过编演历史课本剧,使学生主动的去搜集历史信息,自己完成对历史的学习,达到了“不教而教”的目的。学生表演结束后,教师提问:通过刚才的表演,你同意变法吗?,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维新派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变法的?起到了什么作用?指导学生用表格的形式来掌握本课的内容,同时结合内容来分析其作用,最后归纳为三个“有利于”。

师:变法最终演化成一场流血事件,谭嗣同等六人为变法献出了生命。我们应该怎样来向它学习?

说明:在回答这一问题时,学生回答是我始料不及的,一开始我只是想让学生学习谭嗣同为变法献身的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有的学生在讨论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听到政变的消息后,谭嗣同留下来——为变法流血牺牲,而康有为、梁启超采取了不同的做法——流亡海外。一石激起千层浪,围绕这一问题,我组织了学生进行讨论,最后形成三种观点:有的同学赞成谭嗣同的做法,主要理由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谭嗣同以死唤醒民众,死得其所;一种观点赞同康有为、梁启超的做法,主要理由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有保全性命,才能东山再起;一种观点认为两种做法都有道理,他们的做法都有合理的成分在内。通过这一问题,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问题意识”明显增强,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学会了一些解决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

三、拓展探究:

师:自从有了生命,就有了关于生命的思考。今天,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问题。希望大家查阅一下资料,看看人们对生命的价值还有什么不同的观点,你怎样评价这些观念?对你以后的人生有何启示?

说明:在总结时,我没有按照事先的准备进行,没有对知识体系进行归纳,而是根据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临时做出了调整,通过小结把有关生命的价值问题进行了引申和升华,把这场讨论延伸到了课外,通过讨论和实践,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正确引导,学生必然会得出正确的结论和选择,比过去单纯说教的效果要好得多。

课后感悟:这节课我主要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解决历史问题。在创设问题情景时,注意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现实生活相联系,拉近了历史与学生的距离。同时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课外剧),使历史知识趣味化,达到了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思的目的,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成了引导着、协作者。此外,注意运用图表等形式进行教学,培养了学生运用图表等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但是,课前我没有预料到学生会对谭嗣同“为变法流血牺牲”产生不同的看法,当时觉得学生会有不同的见解。好在我对学生的不同意见采取了宽容的态度,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学生的观点可能不尽完善,我又把这种讨论延伸到课外,起到了补救的作用。另外一个失误是这一问题的指向性太明确,就是想让学生往自己设计好的“圈”(我们应该怎样向谭嗣同学习?言外之意就是让学生肯定谭嗣同的做法)中跳,无意之中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何求异性思维能力的形成。这件事对我今后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启示:一是要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二是要给学生展示自己才能得舞台,教师要甘当“配角”尽职尽责的做好指导者;三是注意创设矛盾性的问题,在冲突与比较中依法学生的思维高潮;四是要多创设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以广阔的思维空间。

第四篇: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第7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戊戌变法是在清朝洋务运动失败后的又一次旨在维护清王朝统治的改良运动。戊戌变法是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刻历史背景下进行的,维新派希望通过变法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是符合当时历史潮流的。虽然失败了,却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对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是中国近代化道路一次重要的探索。【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对戊戌变法的过程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能从中找出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原因,并变法对社会的反应,加深对变法运动失败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目标:启发式与讨论式教学相结合,帮助学生对戊戌变法的掌握和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能解释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重点与难度】

1、重点:公车上书与百日维新。

2、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学情分析】

通过前段历史的学习,学生已知道了在近代化探索的道路上,清政府为维护其统治展开自救运动即洋务运动已失败。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知道了国人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并不能救中国的历史,都带着浓厚的兴趣和高度的责任感思考如何才能使中国摆脱半殖民半封建的深渊。【教学课时】一课时

【课前准备】查找资料;制作powerpoint 课件 【组织过程】

一、复习提问

1、甲午中日战争发生的时间?

2、战后中日签订的条约是?它的内容是?

二、导入

(多媒体示中国与日本地图及回忆中日的交往和复习提问,对比古代史上中日的交往与近代的中日的战争,得出两国近代的差距,进而思考中国如何才能恢复昔日的强大,激发学生的历史荣辱情绪及历史的责任感)

随着甲午战争的失败,使洋务运动自强救国的梦想破灭。而向封建传统思想大胆挑战,要求破旧立新、学习西方变法的维新思想也逐渐兴起。《马关条约》的签订,又大大刺激了各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进步破坏中华民族经济的发展。中华民族危机加深。1895年,正直中国科举考试,具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的莘莘学子们为挽救民族危亡做了什么事情呢?(师播放视频《公车上书》,师板书,生找出原因、时间、人物、影响)

三、教学过程

1、公车上书

(学生回答:公车上书的原因、时间、主要人物、影响。)

教师过度:(汉朝时,政府用车马接送被征举的读书人,以示礼遇,后来人们就用「公车」作为举人入京应试的代称。由于康、梁等是举人,这次上书就叫做「公车上书」。)其实,变法图强的事情,这不是史无前例的,商鞅变法就是成功的例子,它使秦国成为最强的国家,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这次没有成功,公车上书目的虽然没有达到,但是这次爱国知识分子的大请愿对社会的震动和影响极大,为继续宣传变法维新思想,他们又做了什么事情呢?(生看书33页回答)

(使学生理解国难当头敢为天下先的责任意识)

2、百日维新

教师:既然有了思想就要大胆行动,公车上书后康有为又三次上书光绪帝,指出形势危机,惟一途径就是变法。但顽固派大臣竭力阻挠,康有为与顽固派进行了论战。通过舌战群儒和上书内容,光绪帝看出康有为的维护清朝统治、抵制人民反抗但又有忧国忧民的思想,所以被深深地感动了,于是接见康有为,表示不做“亡国之君”,让康有为全面筹划变法。

(师板书。生看书找出变法的时间、内容,课件示变法的内容)政治方面: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经济方面: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文化教育方面: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教师补充介绍京师大学堂的创建)军事方面:训练新式军队等等。

师生共同分析:有利于打破封建政治的体制,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有利于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没有触动封建顽固派的实权地位,没有涉及议院、定宪法等政治主张,没有采取维新派掌管军队的措施。以至于面对后来的政变阴谋束手待毙。

(通过分析变法内容,理解变法失败的原因)

教师:变法的结果如何呢?

学生:失败了。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帝,下令逮捕维新人士。

1898年是旧历戊戌年,因此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又因这次变法从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历时103天,所以又称“百日维新”。

教师出示幻灯片介绍袁世凯告密,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光绪帝被囚禁的故事。

戊戌政变后,康有为、梁启超逃往国外(日本)。谭嗣同等六人被杀害。全班一起朗读:谭嗣同的绝命诗:“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教师:维新派要杀的贼指谁?维新派为什么“无力回天”?谭嗣同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

(理解爱国志士为国为民甘愿牺牲,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

学生:贼指慈禧为首的顽固派;“无力回天”是因变法遭到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镇压失败而无法挽回的局面;“死得其所”是因为谭嗣同甘为变法流血牺牲,不愿逃走。

我看谭嗣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师生互动,讨论探究]

教师:谭嗣同的死值得吗?

学生1:不值得,是因为逃走后还可保存实力继续斗争,不应该做这样的牺牲。

学生2:值得,是因为谭嗣同用他的献身精神激励后人继续斗争。

教师:一百多年前,谭嗣同为变法血染菜市口,舍生取义,杀身成仁。表现了爱国志士们为了国家进步不惜牺牲生命的英雄气概。沧海浮生,岁月如潮,谭嗣同在时间里轮回,我们会永远铭记。

(情感升华,激励学生为民族的振兴而奋斗)

教师:戊戌变法有何历史意义?戊戌变法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它为什么会失败?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

总结如下:戊戌变法的性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失败的原因:领导变法运动的民族资产阶级天生软弱,维新派力量弱小,又没能发动群众,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顽固派势力过于强大。结论: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小结] 教师: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次摆脱民族危机,走向富强的机会。但是维新志士们满怀爱国热情,为变法奔走呼号,殚精竭虑,他们的行动符合历史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他们的爱国精神必将激励和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继续奋斗。

第五篇: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1(福建)过关检测:专题九 戊戌变法

专题九过关检测

(时间:60分钟 分值:100分)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们由于自己的官位和既得利益,只需要“传统范围内的改革”。他们仍然认为,改革中国的儒家文明,就可以满足现代的需要。这种观点的著名代表人物是激进的广东学者康有为(1858—1927年),他以其论著《孔子改制考》而震惊同僚。这部反传统观念的著作将孔子描写成人民权利而不是帝国权力的维护者。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涩泽荣一(1840—1931)被誉为“日本实业之父”。他提倡“《论语》加算盘”。强调“要广泛地给人民以好处,帮助大家过好日子,就得有钱”,也就是说不能丢开经济来空谈政治。他又强调“孔子之教与富是一致的,为富不仁是不对的,实行仁义才能得到真富”。

(1)就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概述材料

一、材料二的观点,并指出其相似之处。(12分)(2)有西方学者认为:“西方的科学不可能用来维护儒家文明,相反,必将削弱这一文明。”请简要评述这一观点。(8分)参考答案:(1)材料一主张传统范围内的改革,认为对儒家文明进行改造,就可以满足现代化的需要。材料二主张发展经济的同时倡导儒家伦理,仁义与财富并重。相似之处:传统文化可以和现代化并存。

(2)角度1:西方科学是近代文明的产物,儒家文化是农耕文明的反映,两者对立。角度2:西方科学与儒家文明可以相互交融、共同发展等。

2.有学者认为,维新变法运动的主要历史贡献或不在政治方面,而在文化方面。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维新运动期间,新派人士已有很明确的认识:教育“不当仅及于士,而当下达于民;不当仅立于国,而当遍及于乡”;“必使四万万之民皆出于学”……戊戌时期,出现了最早的国人自办的女校——经正女学堂,出现了中国第一所近代国立大学——京师大学堂。从1895—1898年,出现各类新报刊约60种,多由国人自办,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时务报》,销量逾万,“此报名贵已极,读书人无不喜阅”。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材料二 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在那个时期的新式学堂(京师大学堂、湖南时务学堂等等)和开设西学的书院(如两湖书院)里,出过黄兴、蔡锷那样民主革命的风云人物。而短时间里纷纷兴起的学会,则兼有学术与政治两重意义。它不但使习惯于一家一户的中国人看到了“群”的形式和力量,而且各依其不同的具体宗旨,为广开中国的民智而介绍西方的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归纳维新人士的教育观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产生的主要政治背景。(8分)(2)依据材料

一、材料二,概括维新变法在文化教育方面的举措并分析其作用。(12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不当仅及于士,而当下达于民”“必使四万万之民皆出于学”得出全民教育;第二小问结合戊戌变法的背景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归纳两则材料内容即可得出;第二小问结合材料内容,从宣传思想、培育革命力量、启发民智等角度总结作用。参考答案:(1)观念:全民教育。

背景:中国面临瓜分危险,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举措:兴学堂;办报刊;立学会。

作用:制造舆论,宣传维新思想;孕育民主革命力量;启发民智,扩大政治参与。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68年,明治政府制定了“殖产兴业”的政策。1870年工部省成立,成为推行“殖产兴业”政策的中心。为了贯彻执行“殖产兴业”的方针,扶植资本主义成长,明治政府决定大力创办国营企业,由国家带头实行资本主义工业化。1880年,政府以廉价“处理”方式,将国营企业转让给大资本家。到19世纪90年代,初步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

——摘编自王铭《“殖产兴业”与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

材料二(戊戌年)五月十六日上谕云:“农务为富国根本,极宜振兴。著各督抚督饬各该地方官,劝谕绅民,兼采中西各法,切实兴办,不得空言搪塞。”

七月初五日谕云:“训农通商,为立国大端,前经叠谕各省整顿农务、工务、商务,以冀开辟利源,各处办理如何,现尚未据奏报。……著即于京师设立农工商总局。” 七月十三日谕云:“现在讲求商务,业于京师设立农工商总局。并谕令……先就上海、汉口试办商务局,拟定办法奏闻,现尚未据奏到。商会即商务之一端,著刘坤一等归案迅速妥筹具奏。”

——摘编自(清)宋玉卿《戊壬录》

(1)依据材料一,概述日本发展近代工业的步骤。(8分)(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清政府在兴办实业的内容方面有何不同?综合以上材料,从策略的角度说明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12分)解析:第(1)问结合日本殖产兴业的措施作答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两则材料中的信息,可知其不同之处在于中国重视农业的发展;第二小问对比中日两国政策分析原因。

参考答案:(1)步骤:制定政策,成立机构;创办国营企业,示范引领;转让国营企业,扶植私人资本。(“步骤”须按顺序作答)(2)不同:重视发展农业(农商)。

原因:日本:维护大资本家的利益,扩大政权基础;循序渐进,措施得当,行之有效。

中国:过于依赖地方官员,措施无法落实到位(缺乏强有力的行政组织措施);求变心切,操之过急(急于发布变法上谕,操作紊乱)。(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和平谈判期间,中国代表李鸿章和日本使节伊藤博文之间曾有过以下谈话,那是会有启发的。

伊藤:十年前,我在天津时曾同大臣(李鸿章)谈过改革问题,为什么直到现在还没有一件事情得到改变或改进呢?为此我深感遗憾。

李:先生,当时听你谈论此事,不胜钦佩,而且,我对先生您在日本有力地改变你们的习俗,以致达到现在的水平,也十分羡慕。可是,我国的事情受传统束缚太深,我简直不能按照自己的愿望行事。

伊藤:……根本的问题在于每个国家都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全球通史》

(1)中国的事情“受传统束缚太深”在维新变法运动期间有何表现?(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明治维新的特点,并分析其效果。(12分)解析:第(1)问可从两个角度分析,一是维新派本身所体现的保守方面,即其软弱性和妥协性的表现;二是其对立面,即顽固派的阻挠破坏。第(2)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信息“在日本有力地改变你们的习俗,以致达到现在的水平”,可以总结出文明开化,改变风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真正让日本发展起来的是经济的西化,即殖产兴业,发展近代经济;第二小问联系明治维新的结果回答即可。

参考答案:(1)表现:维新派(康有为)托古改制,把西方的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思想;维新派开国会、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在变法诏令中没有体现;顽固势力强大,改革阻力重重。

(2)特点:明治政府殖产兴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实行文明开化政策,大力改变社会风俗。效果:加速了日本近代化(或工业化)进程,但带有鲜明的封建主义色彩。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戊戌维新运动,在湖南成功,在北京失败。在湖南所以成功,因陈宝箴、公度(黄遵宪)等都是政治家,资望才学,为旧派所钦重。凡所措施,有条不紊,成效卓著。反对者虽叫嚣咒骂,而事实俱在,不容抹杀。在北京所以失败,因康有为、梁任公(梁启超)等都是言论家,资望不足,口出大言,而无实际,轻举妄动,弱点毕呈,一百日间,竟为光绪下变法特旨三四百道。及光绪觉悟康有为之不足恃,以驻日本钦差大臣之职予公度,而不予有为,三诏严催公度攒程赴京,以图挽救,而时机已失,京变作矣。

——《黄公度》

材料二近来仰窥皇太后圣意,不愿将法尽变,亦不欲将此辈老谬昏庸之大臣罢黜,而登用英勇通达之人,令其议政,以为恐失人心……朕亦岂不知中国积弱不振,至于阽危,皆由此辈所误。但必欲朕一旦痛切降旨,将旧法尽变而尽黜此辈昏庸之人,则朕之权力实有未足。果使如此,则朕位且不能保,何况其他。今朕问汝,可有何良策,俾旧法可以全变,将老谬昏庸之大臣尽行罢黜,而登英勇通达之人,令其议政,使中国转危为安,化弱为强,而又不致有拂圣意?尔等与林旭、谭嗣同、刘光第及诸同志等,妥速筹商,密缮封奏,由军机大臣代递,候朕熟思审处,再行办理。朕实不胜十分焦急翘盼之至。

——《光绪大事汇鉴》

(1)根据材料一,归纳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

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戊戌变法的认识。(12分)参考答案:(1)原因:改革家威望不足;变法过急,缺乏成效;用人不当;失去改革时机,导致政变发生。(2)戊戌变法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迫切希望改变中国的落后局面。但维新派没有看到变法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如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薄弱,缺乏经济基础;也忽视了顽固派势力强大,维新派力量弱小的现实;维新派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导致变法措施难以贯彻实施;变法运动仅限于上层,忽视民众力量;中日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深重,缺乏改革环境;在变法过程中,不讲策略,没有成熟的可行性方案。

下载人民版-历史-选修一-专题九--戊戌变法-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民版-历史-选修一-专题九--戊戌变法-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选修1戊戌变法教案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戊戌变法运动产生的社会背景:《马关条约》的签订与民族危机的加深、清政府的统治危机、中华民族......

    【教学设计】《戊戌变法》(历史人教版八上)(推荐5篇)

    《戊戌变法》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了甲午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签订后,民族课是八年级历史上册中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艰难起步”主题下的危机进一步加深,由于洋务运动宣告破......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5篇模版]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教案

    教案《戊戌变法》 教学设计方案第七课 戊戌变法 重点:康梁的维新思想、戊戌变法及评价 难点: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戊戌变法的评价 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的......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合集五篇)

    第7课戊戌变法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等基础知识。(2)结合课文、利用图片、历史资料等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维新变......

    第七节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第二章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第七节 戊戌变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培养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点。如:戊戌变法的背......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一)(定稿)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一) www.xiexiebang.com教学目标 1.知识要求:了解或掌握19世纪末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的时间、条件和影响;早期维新思想及主要代表人物;康、梁的活动,公车上书......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二)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二) 三、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 师:1898年1月24日大年初三下午三点,在总理衙门的西花厅,一方是李鸿章,荣禄,一方是康有为,在场的还有翁同龢等人。荣禄首先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