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戊戌变法之鉴

时间:2019-05-12 21:59: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学设计-戊戌变法之鉴》,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学设计-戊戌变法之鉴》。

第一篇:教学设计-戊戌变法之鉴

问题引领历史学习中的深层思考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下午好!我是河北省秦皇岛市驻操营中学的郭杰。非常高兴能够结识大家!我今天汇报的题目是《问题引领历史学习中的深层思考》,恳请得到指正。

一、关于《戊戌变法之鉴》

2010年9月,我校历史学科项目团队结合原本不在同一学习章节的“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两部分历史教材的内容,创编一个《戊戌变法之鉴》的项目教学单元。当年项目教学的效果不是很理想,于是我们在去年3月的(江西)春季研讨会上向专家做了汇报。在专家的指导下,我们找到了失利的原因,同时该项目的框架问题等进行了大幅调整。去年6月份,该项目在“创新之旅营地学科教师案例分析在线研讨活动”历经研磨,项目计划逐渐走向成熟。9月份,我们在新一届学生中再度展开该项目学习,收获了意想不到的精彩„„

项目活动中,学生展开虚拟的“戊戌变法筹备会议”表演。——为了避免“变法失败”,学生要利用各种工具对于相同历史时期中外惊人相似历史事件进行对比分析,发掘社会发展与历史事件、历史环境之间的影响和制约关系。学生们模拟历史人物角色,他们的任务是为促进变法的成功而寻求各种支持和帮助。用多元的自我评价与客观评价规范和引导学习过程,保证单元计划执行。最后开展“如果你是当时的变法人物,你能避免变法失败吗?”的讨论,学生通过讨论去领悟历史发展中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二、我们设计了这样的框架问题

基本问题 怎样看历史事件中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

1.为何相同时代、相同目的、相近背景、相近内容的戊戌变单元问题 法与日本明治维新,却有着两种不同的命运? 2.如果你是当时的变法人物,能避免变法失败吗? 1.戊戌变法的背景是怎样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2.明治维新的背景是怎样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内容问题

3.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4.戊戌变法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他们起什么作用?

对于第一个单元问题的解答,必须有涵盖所有内容问题的学习做铺垫才能实现。而且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程度,影响着基本问题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必然性”的理解。

第二个单元问题创造了一个虚拟的情境,将学生“穿越”到那个特定的历史情境中去增强体验,加强对于特定年代、特地环境中历史人物的深刻了解,在虚拟的历史演绎中探索“偶然性”。“如果你是当时的变法人物,能避免变法失败吗?”学生用历史知识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解剖历史事件,推演种种可能性„„一场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大幕就此拉开。

三、问题引领历史学习,我们这样落实 „„(初期准备活动没有涉及到框架问题,略)

(一)知识学习(1学时):

放映剪辑后关于戊戌变法和的影片资料,介绍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的起因、各自发展和造成的影响。学生结合历史教材分组讨论单元问题:“为何相同时代、相同目的、相近背景、相近内容的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却有着两种不同的命运?”【这是第一个单元问题,是个具有很强诱惑力的引导性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有个必要条件——首先应该着重掌握以下历史知识:(内容问题1)戊戌变法的背景是怎样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内容问题2)明治维新的背景是怎样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在讨论的基础上,记录下各组的讨论结果。学生上网收集关于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成败比较的篇章阅读,一边阅读一边比对各家流派所述的异同,记录下本人倾向于说法的文章网址,而后集全班最高选中概率的文章,从中找出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条件上的不同之处„„通过这个过程,形成学生对近代思想启蒙的初步认识。

(二)项目活动(3学时):

【抛出第二个单元问题】向学生交待角色准备: “如果你是当时的变法人物,如何防止变法失败?”【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内容问题3和内容问题4的掌握尤为重要】 项目产品:变法人物发言稿或游说词,简报,这些都将融入情景剧《改造戊戌变法领导机构》。公布项目评分指南。

1.针对第三个内容问题进行的事件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追溯: 每位学生根据史料独立思考导致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使用因果图工具)组内讨论把原因归类。接着在全班归纳公布“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最集中的看法和最有争议的看法”。

2.针对第四个内容问题进行的人物分析:

戊戌变法中的风云人物如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光绪、慈禧、荣禄、袁世凯等,既代表着各自流派和集团的利益,又有自己的个性化表现。了解这些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探究他们与时代的相互关系,科学地评

价其在历史上作用,是历史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小组间交换意见,思考这样一个过渡性问题:谁是推进戊戌变法的失败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的人物?(启用排序工具)特别项目研究小组还可制成演示文稿,在课余活动时间在学校学术报告厅进行展示,提供学生范例-人物脸谱和演示文稿自评表。

3.引导性问题探究:戊戌变法中的人物能摆脱历史环境的制约吗?出示网络范例(重读戊戌变法:一人一张脸谱(组图)—铁血网)出示网络资源调查表)。告诉学生以下观点应该在项目学习的人物研究中备受关注: 认识历史人物、事件与历史环境的关系:他们所进行的各项重大活动既受到历史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同时又与其个人的主观因素密切相关; 从杰出人物的言行中汲取历史智慧和人生经验,确立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对于这个问题的探究,还涉及到历史学习的另一个重要的目标——历史观的培养。戊戌变法的失败,可以看做是西方思想文化在这种特定的冲突中的失败,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下,戊戌变法的失败是必然的】。

4.讨论假想:假如各位影响变法成败人物当时预知变法失败后清朝会很快走向灭亡的后果,他们是否会思考怎样促进国强民富方略?他们对于变法的实施又可能做出怎样的调整和让步?【这是个非常大胆的假想,虽然这种假想对于已逝的历史本身而言毫无意义,但我们并不放弃找寻先人群体社会活动中的漏笔,重申那些不该忘记的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

5.讨论假想:假如你是变法委员会中的一位官员,你将如何考虑借鉴明治维新的成果经验,突出从弥补“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相比,条件上的劣势之处”入手,制定弥补方略?填写《改造戊戌变法领导机构》小组分

析设计表

6、小组把自己的分析制成简报(提供简报实例)和简报自我评价问题列表进行自评)。简报将在《改造戊戌变法领导机构》情景剧表演中发给出席的嘉宾。项目结束后,简报作为可以保存的研究成果将放在学校阅览室,供全校师生阅览。

7.网络互动:应用在线学习工具与资源 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如下活动:

(1)在“在线论坛”讨论本组或全班的问题:“如果你是戊戌变法中的人物,你会做些什么?” “戊戌变法的失败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把小组不能回答的问题置于网络互动平台,寻求社会协助。

(2)在论坛上共同修订说服慈禧太后等当权人物演说提纲,充分表达个人的意见,在最后小组会上通过修订稿。

8.穿越历史:《改造戊戌变法领导机构》表演。

主持人创设这样一个情境: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采取戊戌变法的重大改革。他们的目标是:在争取各个阶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实现中华民族的新一轮复兴。同学们所扮演的角色:分别代表戊戌变法中的最有影响人士。重组戊戌变法领导机构将包括三部分:A立场申述---人物申述各自立场;B话题辩论---对利益的处理(民族目标、求同存异)和创建变法领导机构;C形成共识。

各小组提前准备好的作品(产品)是:陈述立场的发言稿。准备相关议题的辩论材料。另外,由于军人和民众不在领导机构之列,由两个小组代表他们场外发言。设计一个记者采访军人和民众代表,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军人和民众的意图。依此保证演出专场的效果。

观众根据项目评分指南,对各小组的表演和作品打分,分数是评价学生单元项目学习表现的重要依据。

9.纵观历史——讨论基本问题:怎样看待历史事件中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给出提示:

思考:当时清政府有没有高层人物可能预见清政府覆灭危险的政治家?为什么晚清政府没有形成共同的智慧来遏制政府覆灭?怎样看待其中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最后提出的这些针对基本问题设置的引导性问题,将引导着学生开始一个阶段的学习任务完成之后的新的研究和思考】

四、对比项目学习与传统教学

“我们可以将每一个陈述都当做是对某个问题的反应或回答,而要理解这个陈述,唯一的办法就是抓住这个陈述所要回答的那个问题。”

——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 1978)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们得到的正是这些“陈述”,而没有机会“抓”住这些陈述所要回答的问题。由于学生缺少机会将知识与具体的问题情境联系起来,而且,事实性知识也没有为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提供必要的训练机会。用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可能拥有丰富的知识,但却缺乏解决具体情境中新问题的能力准备,更没有发现问题的敏感与习惯。

在项目教学中,通过精心设计单元和课程,帮助学生发展他们的理解能力。为了帮助学生全神贯注地进行探究学习我们往往围绕着知识诞生的原始情境中发生的问题来建设课程,而不是教给他们课本中现有的“专家” 答案。

五、反思与体会

俗语说: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中国的伟大与灿烂需要比较才

可知道,中国的落后与艰难也需要比较才能感触颇多。因此在中国史的教学中,我时刻注意到将中国史放入世界背景下思考。比如本项目中的第一个单元问题,将不同年级教材内容统整在一起进行比较性研究学习,引导学生关注历史,思考民族的未来。

历史人物在我们眼里是可敬可畏的,是不可亲近的,这样就人为的拉开了本已有的距离,历史因此好像只有沉重而缺少色彩。怎样才能使历史生动鲜活起来?我在教学中注意到多角度解读历史人物,尽可能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比如利用第二个单元问题,拉近学生与历史人物之间的距离。

情景问题引领与学生自主探究。假如你是变法委员会中的一位官员,你将如何考虑借鉴明治维新的成果经验,突出从弥补“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相比,条件上的劣势之处”入手,制定弥补方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引导性问题打造通往科学历史观的思维通道。比如本项目中运用“戊戌变法中的人物能摆脱历史环境的制约吗?”等过渡性问题、“假如各位影响变法成败人物当时预知变法失败后清朝会很快走向灭亡的后果,他们是否会思考怎样促进国强民富方略?”等假想问题、“为什么晚清政府没有形成共同的智慧来遏制政府覆灭?”等拓展性问题,并不在框架问题之列,但却能够给学生研究框架问题提供方略。

总之,问题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人类社会的历史正是在不断发现问题,又不断解决问题的螺旋上升的过程中发展前进的,我们必须把知识得以产生的“问题”还给学生。我们应该更多的让学生置于积极的问题解决

者的角色,激发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不仅仅是教给他们课本中现有的“原理与方法”。因为,“问题乃通向理解之门”。

第二篇: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戊戌变法

教材分析:

“戊戌变法”选自义务教育课程八年级上册,本课主要设计了两部分内容,一是公车上书,二是百日维新。19世纪60年代后,清政府中的官僚地主阶级掀起了洋务运动,但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中国人并没有因此放弃“强国”的追求,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险,维新派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因顽固派的反对,变法仅维持了一百多天就以失败而告终。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化过程的重大事件,是历年中考的热点。是资产阶级不同派别为救亡图存进行的抗争与探索。系当前解放思想的大讨论,“八荣八耻”等社会热点问题,认识解放思想对社会进步的意义。

学生分析:

1.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学生对新教材和新教学方法有了较深入的认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

2.学生通过电影、电视及文学作品对戊戌变法有所了解,为学习本课做好了必要的知识准备。

3.学生初步掌握了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初步具备了运用图表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运用图表的形式,概括分析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通过了解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局势危难之际,为救亡图存,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资本主义而不懈努力的史实,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己任,敢为天下先,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和品质。

教学准备:

1.教师通过多种方式搜集有关戊戌变法的文章,设计好具有引导性、情境化的历史问题,为学生的评价提供“原材料”。

2.教师预计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

3.学生以合作的方式,根据教材中和师生搜集的资料编演历史课本剧。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

1.上初中后,同学们常会遇到这样的情景:小学时学习不如你的同学,到了初中后可能比你学习好了。遇到这种情况你会如何做呢?

2.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面对不如自己的西方国家,官僚地主阶级掀起的洋务运动以失败告终,资产阶级的维新派又是怎样做的呢?引入戊戌变法。

二、导学:

师:假如你是教师,你如何向同学们介绍戊戌变法的概况?然后比一比,看看哪位同学是最好的老师?

师:维新变法是在什么情况下兴起的?维新变法做了哪些前期准备工作?

说明:上述问题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归纳逻辑方法,学会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历史原因

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编演了历史课本剧,哪个小组愿意为同学表演一下,来一个才艺展示?在看表演的同时,希望同学们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1)为什么要变法?(2)变法遇到了哪些困难?(3)变法为什么会失败?

说明:老师轻松的话语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的氛围,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同时做到了寓教于乐,加深了学生对历史的理解与感悟。通过编演历史课本剧,使学生主动的去搜集历史信息,自己完成对历史的学习,达到了“不教而教”的目的。学生表演结束后,教师提问:通过刚才的表演,你同意变法吗?,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维新派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变法的?起到了什么作用?指导学生用表格的形式来掌握本课的内容,同时结合内容来分析其作用,最后归纳为三个“有利于”。

师:变法最终演化成一场流血事件,谭嗣同等六人为变法献出了生命。我们应该怎样来向它学习?

说明:在回答这一问题时,学生回答是我始料不及的,一开始我只是想让学生学习谭嗣同为变法献身的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有的学生在讨论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听到政变的消息后,谭嗣同留下来——为变法流血牺牲,而康有为、梁启超采取了不同的做法——流亡海外。一石激起千层浪,围绕这一问题,我组织了学生进行讨论,最后形成三种观点:有的同学赞成谭嗣同的做法,主要理由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谭嗣同以死唤醒民众,死得其所;一种观点赞同康有为、梁启超的做法,主要理由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有保全性命,才能东山再起;一种观点认为两种做法都有道理,他们的做法都有合理的成分在内。通过这一问题,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问题意识”明显增强,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学会了一些解决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

三、拓展探究:

师:自从有了生命,就有了关于生命的思考。今天,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问题。希望大家查阅一下资料,看看人们对生命的价值还有什么不同的观点,你怎样评价这些观念?对你以后的人生有何启示?

说明:在总结时,我没有按照事先的准备进行,没有对知识体系进行归纳,而是根据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临时做出了调整,通过小结把有关生命的价值问题进行了引申和升华,把这场讨论延伸到了课外,通过讨论和实践,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正确引导,学生必然会得出正确的结论和选择,比过去单纯说教的效果要好得多。

课后感悟:这节课我主要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解决历史问题。在创设问题情景时,注意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现实生活相联系,拉近了历史与学生的距离。同时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课外剧),使历史知识趣味化,达到了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思的目的,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成了引导着、协作者。此外,注意运用图表等形式进行教学,培养了学生运用图表等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但是,课前我没有预料到学生会对谭嗣同“为变法流血牺牲”产生不同的看法,当时觉得学生会有不同的见解。好在我对学生的不同意见采取了宽容的态度,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学生的观点可能不尽完善,我又把这种讨论延伸到课外,起到了补救的作用。另外一个失误是这一问题的指向性太明确,就是想让学生往自己设计好的“圈”(我们应该怎样向谭嗣同学习?言外之意就是让学生肯定谭嗣同的做法)中跳,无意之中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何求异性思维能力的形成。这件事对我今后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启示:一是要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二是要给学生展示自己才能得舞台,教师要甘当“配角”尽职尽责的做好指导者;三是注意创设矛盾性的问题,在冲突与比较中依法学生的思维高潮;四是要多创设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以广阔的思维空间。

第三篇: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第7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戊戌变法是在清朝洋务运动失败后的又一次旨在维护清王朝统治的改良运动。戊戌变法是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刻历史背景下进行的,维新派希望通过变法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是符合当时历史潮流的。虽然失败了,却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对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是中国近代化道路一次重要的探索。【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对戊戌变法的过程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能从中找出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原因,并变法对社会的反应,加深对变法运动失败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目标:启发式与讨论式教学相结合,帮助学生对戊戌变法的掌握和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能解释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重点与难度】

1、重点:公车上书与百日维新。

2、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学情分析】

通过前段历史的学习,学生已知道了在近代化探索的道路上,清政府为维护其统治展开自救运动即洋务运动已失败。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知道了国人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并不能救中国的历史,都带着浓厚的兴趣和高度的责任感思考如何才能使中国摆脱半殖民半封建的深渊。【教学课时】一课时

【课前准备】查找资料;制作powerpoint 课件 【组织过程】

一、复习提问

1、甲午中日战争发生的时间?

2、战后中日签订的条约是?它的内容是?

二、导入

(多媒体示中国与日本地图及回忆中日的交往和复习提问,对比古代史上中日的交往与近代的中日的战争,得出两国近代的差距,进而思考中国如何才能恢复昔日的强大,激发学生的历史荣辱情绪及历史的责任感)

随着甲午战争的失败,使洋务运动自强救国的梦想破灭。而向封建传统思想大胆挑战,要求破旧立新、学习西方变法的维新思想也逐渐兴起。《马关条约》的签订,又大大刺激了各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进步破坏中华民族经济的发展。中华民族危机加深。1895年,正直中国科举考试,具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的莘莘学子们为挽救民族危亡做了什么事情呢?(师播放视频《公车上书》,师板书,生找出原因、时间、人物、影响)

三、教学过程

1、公车上书

(学生回答:公车上书的原因、时间、主要人物、影响。)

教师过度:(汉朝时,政府用车马接送被征举的读书人,以示礼遇,后来人们就用「公车」作为举人入京应试的代称。由于康、梁等是举人,这次上书就叫做「公车上书」。)其实,变法图强的事情,这不是史无前例的,商鞅变法就是成功的例子,它使秦国成为最强的国家,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这次没有成功,公车上书目的虽然没有达到,但是这次爱国知识分子的大请愿对社会的震动和影响极大,为继续宣传变法维新思想,他们又做了什么事情呢?(生看书33页回答)

(使学生理解国难当头敢为天下先的责任意识)

2、百日维新

教师:既然有了思想就要大胆行动,公车上书后康有为又三次上书光绪帝,指出形势危机,惟一途径就是变法。但顽固派大臣竭力阻挠,康有为与顽固派进行了论战。通过舌战群儒和上书内容,光绪帝看出康有为的维护清朝统治、抵制人民反抗但又有忧国忧民的思想,所以被深深地感动了,于是接见康有为,表示不做“亡国之君”,让康有为全面筹划变法。

(师板书。生看书找出变法的时间、内容,课件示变法的内容)政治方面: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经济方面: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文化教育方面: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教师补充介绍京师大学堂的创建)军事方面:训练新式军队等等。

师生共同分析:有利于打破封建政治的体制,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有利于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没有触动封建顽固派的实权地位,没有涉及议院、定宪法等政治主张,没有采取维新派掌管军队的措施。以至于面对后来的政变阴谋束手待毙。

(通过分析变法内容,理解变法失败的原因)

教师:变法的结果如何呢?

学生:失败了。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帝,下令逮捕维新人士。

1898年是旧历戊戌年,因此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又因这次变法从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历时103天,所以又称“百日维新”。

教师出示幻灯片介绍袁世凯告密,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光绪帝被囚禁的故事。

戊戌政变后,康有为、梁启超逃往国外(日本)。谭嗣同等六人被杀害。全班一起朗读:谭嗣同的绝命诗:“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教师:维新派要杀的贼指谁?维新派为什么“无力回天”?谭嗣同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

(理解爱国志士为国为民甘愿牺牲,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

学生:贼指慈禧为首的顽固派;“无力回天”是因变法遭到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镇压失败而无法挽回的局面;“死得其所”是因为谭嗣同甘为变法流血牺牲,不愿逃走。

我看谭嗣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师生互动,讨论探究]

教师:谭嗣同的死值得吗?

学生1:不值得,是因为逃走后还可保存实力继续斗争,不应该做这样的牺牲。

学生2:值得,是因为谭嗣同用他的献身精神激励后人继续斗争。

教师:一百多年前,谭嗣同为变法血染菜市口,舍生取义,杀身成仁。表现了爱国志士们为了国家进步不惜牺牲生命的英雄气概。沧海浮生,岁月如潮,谭嗣同在时间里轮回,我们会永远铭记。

(情感升华,激励学生为民族的振兴而奋斗)

教师:戊戌变法有何历史意义?戊戌变法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它为什么会失败?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

总结如下:戊戌变法的性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失败的原因:领导变法运动的民族资产阶级天生软弱,维新派力量弱小,又没能发动群众,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顽固派势力过于强大。结论: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小结] 教师: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次摆脱民族危机,走向富强的机会。但是维新志士们满怀爱国热情,为变法奔走呼号,殚精竭虑,他们的行动符合历史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他们的爱国精神必将激励和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继续奋斗。

第四篇:《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戊戌变法》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结合课文,利用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能从中找出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社会原因、政治原因以及经济原因。就变法对比社会各界的反应,加深对变法运动失败的理解。

通过学习,认识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百日维新”。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学法指导】

1.指导观察插图,收集历史证据,探索公车上书的影响,培养学生研究历史的兴趣和能力。

2.运用对比方法,了解社会各界对变法的不同反应,从而理解变法的失败。中学生由于学习能力的限制,容易停留在现象上比较、低层次上比较,或在枝节上比较,难以切入事物本质。因此教师应事先指明比较的目的和方向(“理解变法的失败”)、比较的对象(“社会各界的反应”)等等。解决为什么比较和在哪方面比较的问题,找出历史现象的异同,促进新思想观点的产生。

3.制作历史大事年表,列举1895~1898年中国维新变法运动的重大事件。

【教法过程】

1.学生历来崇敬英雄人物。描述谭嗣同在刽子手面前大义凛然、慷慨就义的史实,提问:“清政府为什么要杀害谭嗣同?”“谭嗣同要杀的是盗贼吗?”“后人为什么称这些遇害者为‘戊戌六君子’?”

2.“公车上书”。利用插图和康有为寻求出路的资料设计问题: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应试举人要求拒签《马关条约》?为什么人们在拒签条约的同时又请求变法?……根据这些提问组织学生讨论。

指导学生从帝国主义、清政府内部矛盾方面、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斗争方面、资产阶级经济政治要求等多方面对比归纳,帮助学生构思对变法运动于19世纪末在中国的兴起进行合理的解释。

3.公车上书未获成功,但影响很大,主要是指它冲破了长期以来沉闷的局面,康梁从此成为维新运动的领袖。上书失败后康梁创办《万国公报》、组织强学会等活动,进一步理解公车上书的影响。

4.“百日维新”,制表格,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逐项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分析,逐项设问,政治方面:“改革政府机构时,为什么不见兴民权、设议院呢?”经济方面:“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对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起多大作用?”文化方面:“开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会不会引起思想文化界的剧烈变化?”等等。通过这些设问,使学生了解变法法令虽对封建顽固势力做出了一些让步,带有较多的局限性,但对资产阶级参与政权、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传播资产阶级思想,是十分有利的。

5.关于变法的失败,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康有为多次上书,显示当时官民向上陈述政治主张渠道畅通”,“光绪帝支持变法,是中国最大的维新者和爱国者”,“光绪帝的大力支持使维新派实施变法全无障碍”,“‘举国欢蹈鼓舞’,‘人人皆谈西学’表明变法在全国深得人心”等等。通过这些讨论,引导学生对比社会各界的反应,了解新旧势力关系紧张的具体表现,理解变法失败的原因。

6.问题探究:①思考一下,谭嗣同放弃生的机会甘愿一死,值得吗?

赋于人的多元化。思路一:从献身精神给后人的激励。思路二:逃脱后继续斗争的作用。

②如果袁世凯支持光绪帝,中国早就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了。你是否同意这样的观点?请陈述理由。

7、巩固小结:结合板书要点总结。

布置作业:复习与预习下一课《辛亥革命》

【教学后记】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2

重点:康梁的维新思想、及评价

难点: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的评价

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

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的综合法;

教学用具:相关历史图片、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加深的表现,侵略的加深引起了中国社会怎样的变化?”由此,导入“的背景”。

一、的背景

在学生回答,帝国主义侵略加深所引起的中国社会变化后,教师进行总结:

二、康、梁的维新思想

指导学生采用烈纪年表的方法,将基本史实理清。在理清史实后,重点讲述《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理清史实后,重点讲述《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讲《新学伪经考》,先通过阅读注解,明确“新学”“伪经”作为历史名词的概念。随之强调,康有为是以维护孔子的名义进行的,以考据辨伪的方式,通过指斥封建统治阶级奉为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精神支柱(理论基础)的古文为伪造之作,这就从根本上推翻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的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根据。让学生分组分析、讨论:康有为为什么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思想?在学生分析讨论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历史根源、康有为的思想根源、社会现状等方面思考这一问题。同时,教师应指出: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是由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儒家思想相结合形成的。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使中国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机,显示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强大的优势。伴随着侵略势力的深入,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政治学说和制度传入中国,这一切都是客观存在,必然反映到康有为的头脑中。而其思想的主体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所以,康有为主张的仅是清朝封建统治下的变法,而反对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

三、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

主要是指导学生阅读本节教材相关的小字内容,并根据此内容归纳论战中双方的对立观点,制成表格。对照论战的三个问题,启发学生认识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作用: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四、百日维新

通过提问、回答、归纳讲述,使学生在明确的历史背景时,掌握章节之间内容的内在联系。重点讲解康有为的《应诏统筹全局折》。强调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实际上提出了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当时形势下的施政纲领。指导学生阅读思考教材中的'小字部分内容。指出维新派成立保国会是为变法进行的组织准备。保国会一成立,顽固派与维新派的斗争更加激化。一则壁垒分明了,二则意味着思想领域的维新变法即将转变为政治领域的付诸实施阶段,斗争更加激化、这是必然的。

具体分析变法诏书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进步性:①“提倡官房上书言事”须讲清楚两点:一是从发展来看,清朝旧制不仅平民不能上奏章言事,就是一般的四品以下的京官和三品以下的地方官也都没有资格上书言事。由此,也就不难理解康有为多次上书被轻易地扣压了。如今加以提倡,而且光绪帝极为重视,这无疑是一大进步。二是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分析,一般的老百姓大多为生计操劳,没有文化,当时能够上书言事的大多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为资产阶级维新派参政一种方式和途径,有利于打破封建统治思想。②“消闲散重迭机构,裁汰冗员”有利于打破封建政治体制,提高政府办事效率。③经济方面的举措,无疑有利于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是符合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举措。④文化教育方面的举措,一是不仅有利于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而且有利于传播和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二是废除八股取土,改试策论,开设经济特科,这实际是在改变官僚机构的构成,用现代话说就是政治体制改革,无疑是有利于资本主义变革的。

局限性:①没有触动封建顽固派的实权地位。突出的是慈禧太后牢牢地控制着光绪帝和左右局势的权力。维新派幻想顽固派会放任他们去变法。反映出维新派对资本主义制度与封建制度的严重对立性认识不足,也缺乏政治斗争的经验。②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主张。反映出康有为等在当时选择的是渐进的变革道路。从当时中国社会状况考虑,有它现实性的一面。这是历史发展客观的局限性,非维新派主观的局限性。③军事方面的举措,没有采取由维新派掌管军队的措施,以至于面对政变阴谋,束手待毙,运动失败了。反映出维新派对政治斗争残酷性认识不足,没有认识到军队在政治斗争中的重要作用。不可避免地失败,也就不足为怪了。

五、的历史意义和教训

这一点可启发学生讨论,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变法的性质、失败原因、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对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影响等方面思考。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学生分析的背景、变法的内容,评价变法的意义,制作有关表格等,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提供相关图片、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问题,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五篇:戊戌变法教学设计教案

教案《戊戌变法》

教学设计方案

第七课 戊戌变法

重点:康梁的维新思想、戊戌变法及评价

难点: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戊戌变法的评价

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的综合法;教学用具:相关历史图片、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加深的表现,侵略的加深引起了中国社会怎样的变化?”由此,导入“戊戌变法的背景”。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

在学生回答,帝国主义侵略加深所引起的中国社会变化后,教师进行总结:

二、康、梁的维新思想

指导学生采用烈纪年表的方法,将基本史实理清。在理清史实后,重点讲述《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在理清史实后,重点讲述《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讲《新学伪经考》,先通过阅读注解,明确“新学”“伪经”作为历史名词的概念。随之强调,康有为是以维护孔子的名义进行的,以考据辨伪的方式,通过指斥封建统治阶级奉为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精神支柱(理论基础)的古文为伪造之作,这就从根本上推翻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的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根据。让学生分组分析、讨论:康有为为什么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思想?在学生分析讨论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历史根源、康有为的思想根源、社会现状等方面思考这一问题。

同时,教师应指出: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是由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儒家思想相结合形成的。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使中国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机,显示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强大的优势。伴随着侵略势力的深入,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政治学说和制度传入中国,这一切都是客观存在,必然反映到康有为的头脑中。而其思想的主体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所以,康有为主张的仅是清朝封建统治下的变法,而反对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

三、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

主要是指导学生阅读本节教材相关的小字内容,并根据此内容归纳论战中双方的对立观点,制成表格。对照论战的三个问题,启发学生认识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作用: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四、百日维新

通过提问、回答、归纳讲述,使学生在明确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时,掌握章节之间内容的内在联系。

重点讲解康有为的《应诏统筹全局折》。强调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实际上提出了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当时形势下的施政纲领。指导学生阅读思考教材中的小字部分内容。

指出维新派成立保国会是为变法进行的组织准备。保国会一成立,顽固派与维新派的斗争更加激化。一则壁垒分明了,二则意味着思想领域的维新变法即将转变为政治领域的付诸实施阶段,斗争更加激化、这是必然的。

具体分析变法诏书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进步性:①“提倡官房上书言事”须讲清楚两点:一是从发展来看,清朝旧制不仅平民不能上奏章言事,就是一般的四品以下的京官和三品以下的地方官也都没有资格上书言事。由此,也就不难理解康有为多次上书被轻易地扣压了。如今加以提倡,而且光绪帝极为重视,这无疑是一大进步。二是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分析,一般的老百姓大多为生计操劳,没有文化,当时能够上书言事的大多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为资产阶级维新派参政一种方式和途径,有利于打破封建统治思想。

②“消闲散重迭机构,裁汰冗员”有利于打破封建政治体制,提高政府办事效率。

③经济方面的举措,无疑有利于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是符合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举措。

④文化教育方面的举措,一是不仅有利于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而且有利于传播和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二是废除八股取土,改试策论,开设经济特科,这实际是在改变官僚机构的构成,用现代话说就是政治体制改革,无疑是有利于资本主义变革的。

局限性:①没有触动封建顽固派的实权地位。突出的是慈禧太后牢牢地控制着光绪帝和左右局势的权力。维新派幻想顽固派会放任他们去变法。反映出维新派对资本主义制度与封建制度的严重对立性认识不足,也缺乏政治斗争的经验。

②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主张。反映出康有为等在当时选择的是渐进的变革道路。从当时中国社会状况考虑,有它现实性的一面。这是历史发展客观的局限性,非维新派主观的局限性。

③军事方面的举措,没有采取由维新派掌管军队的措施,以至于面对政变阴谋,束手待毙,运动失败了。反映出维新派对政治斗争残酷性认识不足,没有认识到军队在政治斗争中的重要作用。戊戌变法不可避免地失败,也就不足为怪了。

五、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教训

这一点可启发学生讨论,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变法的性质、失败原因、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对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影响等方面思考。

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学生分析戊戌变法的背景、变法的内容,评价变法的意义,制作有关表格等,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提供相关图片、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问题,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板书设计

第七课 戊戌变法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

1.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危机严重

2.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二、康、梁的维新思想

1.早期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及代表人物

2.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3.梁启超的《变法通议》

4.《公车上书》和强学会成立

三、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

四、百日维新(1898.6.11-9.21)

1.康有为的《应诏统筹全局折》

2.保国会的成立(1898.4)

3.《定国是诏》及变法内容

五、戊戌政变

1.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阴谋破坏

2.戊戌政变--戊戌变法失败

六、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教训

下载教学设计-戊戌变法之鉴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学设计-戊戌变法之鉴.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合集五篇)

    第7课戊戌变法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等基础知识。(2)结合课文、利用图片、历史资料等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维新变......

    第七节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第二章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第七节 戊戌变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培养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点。如:戊戌变法的背......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一)(定稿)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一) www.xiexiebang.com教学目标 1.知识要求:了解或掌握19世纪末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的时间、条件和影响;早期维新思想及主要代表人物;康、梁的活动,公车上书......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二)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二) 三、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 师:1898年1月24日大年初三下午三点,在总理衙门的西花厅,一方是李鸿章,荣禄,一方是康有为,在场的还有翁同龢等人。荣禄首先发......

    第7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第7课 戊戌变法 教学设计 主备人 张雯慧 学习目标 了解和掌握公车上书的基本事实。、 了解和掌握百日维新主要内容。 了解戊戌政变的过程。 学习重点 公车上书,百日维新 学习......

    第7课 戊戌变法 教学设计

    第7课 戊戌变法 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张士杰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 ②能力目......

    4 戊戌变法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习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等基本史实过程。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戊戌变法内容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培养......

    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反思改进教案) 【教材分析】 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以康、梁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领导了维新变法运动。它是一场资产阶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