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的教学反思

时间:2019-05-15 15:11: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戊戌变法的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戊戌变法的教学反思》。

第一篇:戊戌变法的教学反思

本课处于本教科书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的第二课。一方面,它是先进的中国人挽救民族危亡,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继续;另一方面,“戊戌变法”标志着先进的中国人开始跳出了“中体西用”的迷局,越过学习“器物”的层面,开始学习西方的制度。说明在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另外,戊戌变法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因此,本课的内容在整个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

本课的教学思路大体是:以多媒体呈现诗歌,并请学生朗诵诗歌,将学生从、带入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这样一个历史时刻,整课内容围绕诗歌来提问,从而制造一种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历史氛围。另外一方面为学生探究创设情境,并提供探究的材料。这样一来,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加深学生对知识要点的理解,又可以帮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更好地将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更好地结合在一起。

当然,我的教学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在以后的课堂中创设更多的情境,努力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历史学科的内容非常的丰富,展现的形式也可多种多样。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注意多归纳中外古今历史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从历史知识本身提出各种具有较强启发性的问题,组织学生去讨论,让他们去探索问题的答案,多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二、应注意教给学生一些科学的记忆方法,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复习巩固。

三、在理清课文线索、掌握教材的基础上应该多抓住重点和难点。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自己确定重点。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四个方面确定教材中的重点:第一,能够说明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观点的内容;第二,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第三,属于“中国之最”和“世界之最”的内容;第四,教科书上有插图,课后有练习题的内容。学生掌握了上述原则,就比较容易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四、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在教学工作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平时的教学中,在传授知识时,也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比如概括、归纳、比较、判断等诸方面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养成勤于复习旧知,善于总结归纳,做题条理清晰,规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都是中学生必备的技能。教师平时训练的好,不致于在考试中顾此失彼。

最后,我用荷兰著名的绘画大师梵高的名言作结:“相信我吧,……实实在在的,老老实实是最好的办法,宁肯不厌其烦地严肃钻研,而不是投机取巧,哗众取宠。”

第二篇:戊戌变法教学反思

《第七课戊戌变法》教学反思 这一课是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较重要的一课,此时正是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的阶段,中国逐步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这一课是较难理解的一课,维新派为了兴民权,发展资本主义,领导了戊戌变法运动,虽然没有成功,但它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1、导入新课:显示漫画《时局图》 : 历史教师能够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历史图片展现给学生,巧设“历史情景”,再现历史画面,打破时空界限,一定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打破历史教学目前的尴尬局面,使历史教学迈上一个新台阶了,教得更有针对性了。

2、设计思想: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全面突出问题式教学,用分析引导法让学生全面参与、突出学生个性发展,用提问式、探究式、合作式的学习方法来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爱因斯坦曾说:要懂得“在别人视为平常中发现问题,在别人不觉得是问题中看出重要问题”,南宋心学创始人陆九渊也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这两位都说出了学习贵在有“问题意识”。“问”反映学习者对学习对象的投入,思考和思维空间的程度,问得越尖锐,越能反映学生的理解和体验,越能体现学生的阅读质量,而“问题式教学法”是最善于形成学生之间对话的一种途径。

其实说实话,学生还是很害怕被提问的,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教师在以往提问时没有注意问题的深度,导致学生形成了这种恐惧心理。那么在问题式教学中,我们除了注意广度问题外,还要注意深度问题。提问不能不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必须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还有学生的接受程度来设计问题。所以在《戊戌变法》这节课的设计上,围绕对变法维新的理解,我主要还是采取一些比较通俗易懂的方式,或者称之为生活化、口语化的问题方式。比如在讲解维新变法内容的性质时,我就设计了这样的问题:“面对这些改革内容,哪些人会比较激动,这些人中哪些人是因为兴奋而激动,哪些人又是因为愤怒而激动?”这个问题方式对学生来说比较亲和,同时问题深度也充分照顾到了大部分学生,难度较为合理。

我个人认为,问题式教学方法确实可以丰富课堂教学,但切忌把它作为唯一的教学方式,不然的话就会由原来的“满堂灌”变成“满堂问”,最终耗尽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与冲动。所以,在进行问题式教学时,一定要注意提问的密度,也就是时间间隔,要给学生一定的缓冲时间。那么在进行《戊戌变法》这一课教学时,由于按要求必须整堂课都体现问题式教学方法,所以适中的密度就更显得尤为重要了。

提问一定要有梯度性,要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否则学生思维难以跟上,整堂课便会很沉闷,不是学生不愿意回答,而是老师抛出的问题实在难以“接招”。这一方面的意思,也就是要加强老师对学生的引导。那么进行这一节课的教学上,我有特别注意这个问题,在提问之前,我都会先给学生出示一份资料,然后在资料基础上,先提一个较为浅层、表象的问题,之后再逐渐深入到问题的本质,一步步引导学生做出解释。

那么总结这节课,其中也有许多的不足之处,例如:对学生的引导仍显得比较局促,不够平和淡定,同时在问题的梯度上也不够明确,有待改进。如:学生对于戊戌变法的性质和影响还是理解得不好,部分学生联系到戊戌变法中的历史背景是比较复杂,因为维新派依靠的是封建皇帝,但又没有实权,掌权的是慈禧太后,所以戊戌变法中又牵扯到封建势力争权夺利的斗争。另外一个比较遗憾的是,板书方面只有课件板书,整体感不够强。希望这些方面自己以后都能够逐步改进,渐趋完善。

第三篇:戊戌变法教学反思

戊戌变法教学反思

反思一:戊戌变法>教学反思

这节课运用小品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充分了解文中人物,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怀疑能力及解疑能力。学生的参与性较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也得到充分的展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培养学生建构知识系统化,但就是在实施的过程中,由于时间的限制,不能很好地把“谭嗣同为变法而牺牲”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现实在改革开放的浪潮得到启发。希望自己在今后能够更合理地调整好教材与活动的展现的关系和调配。

反思二:戊戌变法教学反思

我校“自学交流模式”的适时出台,在很大程度上改革了传统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多维互动的新模式,培养学生的思维独立性和创新能力。本课充分利用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使教学过程转变为情景创造、问题探究、合作学习、自我评价等人本主义的过程,对学生多方面的素质进行训练。

轻松导航栏目让学生带着自学提纲看书,不会的小组讨论,采用兵交兵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通过课前分组资料收集(有关维新变法及变法人物资料),历史人物介绍、历史故事小品的编写和模仿表演,培养了①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②口头表达历史的能力。③学生收集历史资料、整理资料及从有关资料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在活动中,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得到了恰当的运用,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

历史短剧的上演,密切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缩短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学生感到新颖,印象深刻,提高了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

影音资料《甲午中日战争》和《戊戌变法结果》的播放形象生动地展示了当时中国所面临的灾难深重的民族危机,使学生对戊戌变法的背景和戊戌变法失败原因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一步探究问题的欲望。

课堂小论坛的思考与讨论,使学生充分认识戊戌变法的爱国与进步意义,以及在当时社会上所起的思想启蒙的作用。也使学生感受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励学生敬仰和学习谭嗣同等为国家前途不惜流血,慷慨捐躯的精神和气节。

歌谣式课堂小结朗读起来琅琅上口,既>总结了全文,又方便了学生记忆。

另外这堂课我还注意了充分利用知识特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让学生讨论谭嗣同放弃生的机会甘愿一死,是否值得?我们应该学习他怎样的高贵品质?通过点播,使知识得到了升华,学生也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

当然也有很多不足之处:

1、如课堂环节的组织考虑不周。

2、时空的安排上不太合理。

3、小组成果展示还不是很到位。

这些都是我今后要注意改进的。

反思四:戊戌变法教学反思

本单元内容为“近代化的探索”,是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道路的过程,学习本课时力求让学生对该单元内容形成整体的认识,并逐步学会辨证分析问题的方法。《戊戌变法》这一课是第二单元较重要的一课,此时正是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的阶段,中国逐步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这一课是较难理解的一课,维新派为了兴民权,发展资本主义,领导了戊戌变法运动,虽然没有成功,但它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1、在教学目标这一点,紧承课标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达到三维目标,又要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2、在“自学检测”题设计的主要思路是:针对学习目标进行设计,同时开启学生思路,在上新课前让学生做准备,查找相关的图片与资料,为重点掌握“百日维新”内容打下基础。

3、运用学习小组评价机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说中学,在争论中加深理解,效果较好。

4、不足:学生对于戊戌变法的性质和影响还是理解得不好,部分学生其实是蛮想事的,联系到戊戌变法中的历史背景是比较复杂,因为维新派依靠的是封建皇帝,但又没有实权,掌权的是慈禧太后,所以戊戌变法中又牵扯到封建势力争权夺利的斗争。有学生在课后还问到什么是资产阶级,这些学生看来是学进去了,这一点就是平时成绩相当好的也并非知道这个概念,理解其内涵。

反思五:戊戌变法教学反思

1、巧用主题曲导入新课

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亦是如此。为了给学生一个既熟悉有可以调动兴趣的情景,我首先想到了历史味很浓的《走向共和》主题曲。在制作教学软件的时候,笔者根据《走向共和》主题曲和本课的内容制作了一个“导语powerpoint”:以《走向共和》主题曲为背景音乐,配上从《走向共和》中“抓取”的图片。课堂上,学生在“导语powerpoint”的歌声中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专注,甚至有同学开始小声议论。在音乐声结束的时候,我开始引用歌词中的一句“风吹过,雨打过,铁蹄践踏过”,过渡到本课的教学——甲午战争之后,中国再一次被“铁蹄践踏”!学生开始溶入本课悲壮的历史气氛中。

2、将学生置身于历史场景

讲到民族危机的深重,设计情境模拟题目——“献计献策”:假如你是生活在19世纪末的一位热血青年,面对着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和日本的崛起,你会想到怎样去拯救我们的民族呢?请你来献计献策!通过这一情景模拟,再加上前面几节课所学习的近代中国的屈辱的知识,学生争相介绍拯救中国的良策。在学生介绍的过程中,教师可相应的分析总结,让学生了解在当时的中国,进行变法改革是中国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而进行的一次进步的、爱国的改革运动,为了自强而采取的促进国家富强的探索。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由被动便主动。

3、合作探究法,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学习。

讲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时,学生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以小组讨论的方式(结合当时历史背景、双方力量对比、变法的内容及过程等方面)来归纳概括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与能力。

4、结合史料,真确评价历史人物。

在学习了戊戌变法之后,针对变法失败后康、梁二人“逃”往国外,而谭嗣同流血牺牲的不同做法,以“传承借鉴——史海撷珠”小组讨论、个人辩驳的方式思考“有同学说:康有为、梁启超逃到国外去是胆小怕死不爱国了。你们又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通过交流,使学生认识到不论是暂时的逃离还是留下牺牲的,他们都是光明磊落的,都是有着一颗火热的爱国之心。“让学生达到了一种感情上的共鸣。在思想上,情感上受到了未曾有的震撼。认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激发出奋发读书、振兴中华的激昂情感,没有一句口号,也没有一句说教,潜移默化的民族精神教育水到渠成。

不过也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值得我进一步改进,比如说教学的容量大了一点,导致课堂上练的东西少了。今后在教学中还得忍痛割爱,尽量突出重难点。所提的问题有的偏大了一点,导致学生会有一时答不上来的情况,再慢慢引导多今后设计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多花力气,把学生考虑进去,设计出更加贴切的题目。

第四篇: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戊戌变法

教材分析:

“戊戌变法”选自义务教育课程八年级上册,本课主要设计了两部分内容,一是公车上书,二是百日维新。19世纪60年代后,清政府中的官僚地主阶级掀起了洋务运动,但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中国人并没有因此放弃“强国”的追求,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险,维新派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因顽固派的反对,变法仅维持了一百多天就以失败而告终。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化过程的重大事件,是历年中考的热点。是资产阶级不同派别为救亡图存进行的抗争与探索。系当前解放思想的大讨论,“八荣八耻”等社会热点问题,认识解放思想对社会进步的意义。

学生分析:

1.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学生对新教材和新教学方法有了较深入的认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

2.学生通过电影、电视及文学作品对戊戌变法有所了解,为学习本课做好了必要的知识准备。

3.学生初步掌握了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初步具备了运用图表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运用图表的形式,概括分析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通过了解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局势危难之际,为救亡图存,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资本主义而不懈努力的史实,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己任,敢为天下先,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和品质。

教学准备:

1.教师通过多种方式搜集有关戊戌变法的文章,设计好具有引导性、情境化的历史问题,为学生的评价提供“原材料”。

2.教师预计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

3.学生以合作的方式,根据教材中和师生搜集的资料编演历史课本剧。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

1.上初中后,同学们常会遇到这样的情景:小学时学习不如你的同学,到了初中后可能比你学习好了。遇到这种情况你会如何做呢?

2.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面对不如自己的西方国家,官僚地主阶级掀起的洋务运动以失败告终,资产阶级的维新派又是怎样做的呢?引入戊戌变法。

二、导学:

师:假如你是教师,你如何向同学们介绍戊戌变法的概况?然后比一比,看看哪位同学是最好的老师?

师:维新变法是在什么情况下兴起的?维新变法做了哪些前期准备工作?

说明:上述问题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归纳逻辑方法,学会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历史原因

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编演了历史课本剧,哪个小组愿意为同学表演一下,来一个才艺展示?在看表演的同时,希望同学们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1)为什么要变法?(2)变法遇到了哪些困难?(3)变法为什么会失败?

说明:老师轻松的话语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的氛围,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同时做到了寓教于乐,加深了学生对历史的理解与感悟。通过编演历史课本剧,使学生主动的去搜集历史信息,自己完成对历史的学习,达到了“不教而教”的目的。学生表演结束后,教师提问:通过刚才的表演,你同意变法吗?,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维新派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变法的?起到了什么作用?指导学生用表格的形式来掌握本课的内容,同时结合内容来分析其作用,最后归纳为三个“有利于”。

师:变法最终演化成一场流血事件,谭嗣同等六人为变法献出了生命。我们应该怎样来向它学习?

说明:在回答这一问题时,学生回答是我始料不及的,一开始我只是想让学生学习谭嗣同为变法献身的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有的学生在讨论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听到政变的消息后,谭嗣同留下来——为变法流血牺牲,而康有为、梁启超采取了不同的做法——流亡海外。一石激起千层浪,围绕这一问题,我组织了学生进行讨论,最后形成三种观点:有的同学赞成谭嗣同的做法,主要理由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谭嗣同以死唤醒民众,死得其所;一种观点赞同康有为、梁启超的做法,主要理由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有保全性命,才能东山再起;一种观点认为两种做法都有道理,他们的做法都有合理的成分在内。通过这一问题,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问题意识”明显增强,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学会了一些解决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

三、拓展探究:

师:自从有了生命,就有了关于生命的思考。今天,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问题。希望大家查阅一下资料,看看人们对生命的价值还有什么不同的观点,你怎样评价这些观念?对你以后的人生有何启示?

说明:在总结时,我没有按照事先的准备进行,没有对知识体系进行归纳,而是根据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临时做出了调整,通过小结把有关生命的价值问题进行了引申和升华,把这场讨论延伸到了课外,通过讨论和实践,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正确引导,学生必然会得出正确的结论和选择,比过去单纯说教的效果要好得多。

课后感悟:这节课我主要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解决历史问题。在创设问题情景时,注意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现实生活相联系,拉近了历史与学生的距离。同时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课外剧),使历史知识趣味化,达到了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思的目的,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成了引导着、协作者。此外,注意运用图表等形式进行教学,培养了学生运用图表等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但是,课前我没有预料到学生会对谭嗣同“为变法流血牺牲”产生不同的看法,当时觉得学生会有不同的见解。好在我对学生的不同意见采取了宽容的态度,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学生的观点可能不尽完善,我又把这种讨论延伸到课外,起到了补救的作用。另外一个失误是这一问题的指向性太明确,就是想让学生往自己设计好的“圈”(我们应该怎样向谭嗣同学习?言外之意就是让学生肯定谭嗣同的做法)中跳,无意之中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何求异性思维能力的形成。这件事对我今后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启示:一是要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二是要给学生展示自己才能得舞台,教师要甘当“配角”尽职尽责的做好指导者;三是注意创设矛盾性的问题,在冲突与比较中依法学生的思维高潮;四是要多创设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以广阔的思维空间。

第五篇: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第7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戊戌变法是在清朝洋务运动失败后的又一次旨在维护清王朝统治的改良运动。戊戌变法是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刻历史背景下进行的,维新派希望通过变法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是符合当时历史潮流的。虽然失败了,却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对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是中国近代化道路一次重要的探索。【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对戊戌变法的过程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能从中找出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原因,并变法对社会的反应,加深对变法运动失败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目标:启发式与讨论式教学相结合,帮助学生对戊戌变法的掌握和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能解释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重点与难度】

1、重点:公车上书与百日维新。

2、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学情分析】

通过前段历史的学习,学生已知道了在近代化探索的道路上,清政府为维护其统治展开自救运动即洋务运动已失败。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知道了国人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并不能救中国的历史,都带着浓厚的兴趣和高度的责任感思考如何才能使中国摆脱半殖民半封建的深渊。【教学课时】一课时

【课前准备】查找资料;制作powerpoint 课件 【组织过程】

一、复习提问

1、甲午中日战争发生的时间?

2、战后中日签订的条约是?它的内容是?

二、导入

(多媒体示中国与日本地图及回忆中日的交往和复习提问,对比古代史上中日的交往与近代的中日的战争,得出两国近代的差距,进而思考中国如何才能恢复昔日的强大,激发学生的历史荣辱情绪及历史的责任感)

随着甲午战争的失败,使洋务运动自强救国的梦想破灭。而向封建传统思想大胆挑战,要求破旧立新、学习西方变法的维新思想也逐渐兴起。《马关条约》的签订,又大大刺激了各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进步破坏中华民族经济的发展。中华民族危机加深。1895年,正直中国科举考试,具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的莘莘学子们为挽救民族危亡做了什么事情呢?(师播放视频《公车上书》,师板书,生找出原因、时间、人物、影响)

三、教学过程

1、公车上书

(学生回答:公车上书的原因、时间、主要人物、影响。)

教师过度:(汉朝时,政府用车马接送被征举的读书人,以示礼遇,后来人们就用「公车」作为举人入京应试的代称。由于康、梁等是举人,这次上书就叫做「公车上书」。)其实,变法图强的事情,这不是史无前例的,商鞅变法就是成功的例子,它使秦国成为最强的国家,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这次没有成功,公车上书目的虽然没有达到,但是这次爱国知识分子的大请愿对社会的震动和影响极大,为继续宣传变法维新思想,他们又做了什么事情呢?(生看书33页回答)

(使学生理解国难当头敢为天下先的责任意识)

2、百日维新

教师:既然有了思想就要大胆行动,公车上书后康有为又三次上书光绪帝,指出形势危机,惟一途径就是变法。但顽固派大臣竭力阻挠,康有为与顽固派进行了论战。通过舌战群儒和上书内容,光绪帝看出康有为的维护清朝统治、抵制人民反抗但又有忧国忧民的思想,所以被深深地感动了,于是接见康有为,表示不做“亡国之君”,让康有为全面筹划变法。

(师板书。生看书找出变法的时间、内容,课件示变法的内容)政治方面: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经济方面: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文化教育方面: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教师补充介绍京师大学堂的创建)军事方面:训练新式军队等等。

师生共同分析:有利于打破封建政治的体制,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有利于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没有触动封建顽固派的实权地位,没有涉及议院、定宪法等政治主张,没有采取维新派掌管军队的措施。以至于面对后来的政变阴谋束手待毙。

(通过分析变法内容,理解变法失败的原因)

教师:变法的结果如何呢?

学生:失败了。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帝,下令逮捕维新人士。

1898年是旧历戊戌年,因此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又因这次变法从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历时103天,所以又称“百日维新”。

教师出示幻灯片介绍袁世凯告密,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光绪帝被囚禁的故事。

戊戌政变后,康有为、梁启超逃往国外(日本)。谭嗣同等六人被杀害。全班一起朗读:谭嗣同的绝命诗:“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教师:维新派要杀的贼指谁?维新派为什么“无力回天”?谭嗣同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

(理解爱国志士为国为民甘愿牺牲,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

学生:贼指慈禧为首的顽固派;“无力回天”是因变法遭到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镇压失败而无法挽回的局面;“死得其所”是因为谭嗣同甘为变法流血牺牲,不愿逃走。

我看谭嗣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师生互动,讨论探究]

教师:谭嗣同的死值得吗?

学生1:不值得,是因为逃走后还可保存实力继续斗争,不应该做这样的牺牲。

学生2:值得,是因为谭嗣同用他的献身精神激励后人继续斗争。

教师:一百多年前,谭嗣同为变法血染菜市口,舍生取义,杀身成仁。表现了爱国志士们为了国家进步不惜牺牲生命的英雄气概。沧海浮生,岁月如潮,谭嗣同在时间里轮回,我们会永远铭记。

(情感升华,激励学生为民族的振兴而奋斗)

教师:戊戌变法有何历史意义?戊戌变法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它为什么会失败?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

总结如下:戊戌变法的性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失败的原因:领导变法运动的民族资产阶级天生软弱,维新派力量弱小,又没能发动群众,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顽固派势力过于强大。结论: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小结] 教师: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次摆脱民族危机,走向富强的机会。但是维新志士们满怀爱国热情,为变法奔走呼号,殚精竭虑,他们的行动符合历史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他们的爱国精神必将激励和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继续奋斗。

下载戊戌变法的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戊戌变法的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戊戌变法教学案例

    师:请同学们结合上节课内容现在请你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19世纪末中国的情况? 生:19世纪末的中国是四分五裂的。 师:四分五裂的?这个词来形容19世纪末的国情合适吗? 生:不合适。应该......

    戊戌变法

    2.7 戊戌变法 教学目标 1.知识要求:了解或掌握19世纪末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的时间、条件和影响;早期维新思想及主要代表人物;康、梁的活动,公车上书及其影响,强学会的性质和......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教案

    教案《戊戌变法》 教学设计方案第七课 戊戌变法 重点:康梁的维新思想、戊戌变法及评价 难点: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戊戌变法的评价 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的......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二)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二) 三、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 师:1898年1月24日大年初三下午三点,在总理衙门的西花厅,一方是李鸿章,荣禄,一方是康有为,在场的还有翁同龢等人。荣禄首先发......

    第七节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第二章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第七节 戊戌变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培养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点。如:戊戌变法的背......

    重读戊戌变法

    中国的宪政移植运动发轫于戊戌变法,文化抵抗也自此揭开了“民族主义”的旗号,并打上了意识形态的烙印。康有为在戊戌五六月陆续进呈的《日本变制考》中,说明了他的变法主张:购船......

    戊戌变法讲稿

    康有为 康有为生于广东南海西樵山银塘乡一个官僚地主家庭。跟随祖父接受严格的封建正统教育,攻读经史。自康有为登上历史舞台,学人或将他说为西化论者,访洋改制者,或说为假托古......

    《戊戌变法》读后感

    《戊戌变法》读后感 《戊戌变法》读后感 现在已经是2016年了,遥想祖国当年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困难,许多岛屿都被外国占领,也有许多英雄为国家尽忠,为了了解历史,我特意借阅了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