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选修1

时间:2019-05-14 22:38: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选修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选修1》。

第一篇: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选修1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课标要求] 归纳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卓有成效的新制 1.推行

(1)主持者:冯太后。(2)重点:建立各种新的制度。2.措施

(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①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级别高低发放,不许官吏自筹。②制定惩治贪污的办法,使吏治有所好转。(2)推行均田制。

①前提:中原地区长期战乱,政府控制着大量无主荒地。

②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③作用: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得到土地,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3)设立三长制。

①目的: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②职责:检查户口,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推行均田制。

③作用:使国家从中央到基层的行政体制得以完善,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的控制。(4)推行新的租调制。①原因:配合均田制的推行。

②内容: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

③作用:农民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减轻了农民负担,国家的租调收入大为增加。[深度点拨] 实行均田制的前提是国家掌握着大量无主土地,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但是,均田制并未触动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孝文帝前期改革创建的各种新制度都以均田制为中心,有力地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进一步巩固了北魏的政权,为后来推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二、设巧计迁都洛阳 1.原因

(1)政治上: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都城平城已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且保守势力强大,改革势必受阻。

(2)经济:平城经济落后,粮食供给困难。(3)军事:与柔然相邻,时受骚扰,很不安全。(4)地理位置: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对整个中原地区的统治。2.过程

孝文帝以“南伐”为名,巧设计谋迫使贵族大臣接受了迁都的决定。

[深度认识] 孝文帝迁都,实质上是一场是否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的斗争。以孝文帝为首的改革派,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迁都洛阳,这是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巩固统治的关键性行动,为后来的一系列改革奠定了基础。

三、移风易俗 1.推行

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贵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2.内容

(1)易服装: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2)讲汉话:以汉语为“正音”,官员上朝时改说汉话。

(3)改汉姓,定门第等级:将鲜卑人原有姓氏改为汉姓,按门第高低来选拔人才,任命官吏。(4)通婚姻: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以巩固统治。(5)改籍贯:凡已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3.影响

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到了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

[规律总结] “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他们所征服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北魏孝文帝崇尚中原文化,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的转化;这是西北地区各民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融合的一次总汇,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主题一 孝文帝改革前期实行的新制及其关系

北魏推行的新制主要有俸禄制、三长制、均田制和租调制等。其中,俸禄制使北魏吏治好转,为各项制度的建立、实施提供了政治保障。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均田制和与之相适应的租调赋税制度一起构成了北魏政权的经济基础,从经济上保证了俸禄制的继续推行,同时也为三长制的实行提供了客观条件,而三长制的实行又保证了均田制和租调制的推行。总之,这些制度彼此影响,互相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北魏的政权,为孝文帝后期推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材料一 北魏建国后明显保留了鲜卑的历史传统,继续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永兴五年(413),“徙二万余家于大宁,计口受田”。——据《魏书》卷三和唐长孺《魏晋南 北朝隋唐史三论》 材料二 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以供耕作……于是海内安之。——《魏书·食货志》

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方式有何共同之处? 答案 按人口分配土地。

主题二 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

正确评价孝文帝的汉化政策

(1)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通过迁都洛阳、改行汉制、移风易俗等措施,使鲜卑族社会制度封建化、生产方式农业化、风俗习惯汉族化。

(2)汉化政策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3)孝文帝改革全盘汉化,忽视了保持本民族文化特点,使得鲜卑族拓跋部逐渐融入其他民族,这是值得吸取的教训。

材料一 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左》、《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魏书·高祖记》

材料二 孝文帝改革前后的北魏服饰、饮食情景之比较

(1)从材料一中我们能得到什么信息?这对孝文帝的改革产生了哪些影响?(2)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

答案(1)信息:孝文帝对先进的汉族文化十分喜好。影响: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实行汉制和移风易俗;易服装,改鲜卑服为汉服;改汉姓,将鲜卑人原有的姓氏改为汉姓;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讲汉话,以汉语为“正音”。(2)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鲜卑人的封建化进程。

1.据《魏书·高宗纪》载:“北魏初年官吏多‘求欲无厌,断截官物以入于己’。”为改变这种状况,孝文帝在改革中()A.实行俸禄制并整顿吏治 B.推行均田制 C.设立三长制 D.推行新的租调制 答案 A 解析 “求欲无厌,断截官物以入于己”,意思是说北魏的官吏巧取豪夺,贪得无厌,贪污受贿盛行。要改变这种现象,必须严惩贪官污吏,同时实行俸禄制,从源头上解决问题。2.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A.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B.促进北方民族融合 C.恢复和发展经济 D.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答案 D 解析 A项是孝文帝实施汉化政策的目的;B项是孝文帝改革的影响;C项是均田制实施的结果,这三项都不符合题目的要求。

3.观察下图,与图中场景直接相关的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是()

A.颁布均田令 B.整顿吏治 C.迁都洛阳 D.移风易俗 答案 C 解析 图中的场景展现了鲜卑大臣阻止孝文帝继续南下的情形,孝文帝由此宣布迁都洛阳。4.把鲜卑与汉族统治者的利益和命运紧密连在一起的措施是()A.讲汉话 B.改汉姓 C.通婚姻 D.改籍贯 答案 C 解析 抓住题干中的限定语“紧密连在一起”,A、B、D三项虽然也加强了两族的联系,但是最恰当的为C项。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地。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魏书·李冲传》 请回答

材料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采取了什么策略?反映了怎样的实质问题?

答案 孝文帝迁都洛阳。目的是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策略:以南征为借口。实质:反映了改革面临很大的阻力。

基础巩固

1.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夕,吏治腐败,民怨沸腾。为了从根本上杜绝贪赃枉法,北魏孝文帝决定()A.以官吏的政绩作为决定官吏任期的依据 B.对“枉法”的官吏一律处死

C.给百官颁行俸禄,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 D.对“贪赃”的官吏严惩不贷 答案 C 解析 在北魏初期,官吏没有俸禄,他们全靠贪污和搜刮来维持自己的奢侈生活。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百官以收取租调为谋生的主要手段。为了从根本上杜绝贪赃枉法,孝文帝下令实行俸禄制,百官的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品第高低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2.北魏实行的均田制和租调制的作用有()①限制了豪强的土地兼并 ②政府控制的人口增加 ③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④政府的收入增加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应从其目的、内容和结果上理解其作用。所以①②③④都是正确的。

3.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实行三长制。三长的职责不包括()A.检查户口 B.征收租赋 C.监察官员 D.推行均田制 答案 C 4.北魏为了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取代豪强地主把持的宗主督护制而实行的政策是()A.均田制 B.俸禄制 C.三长制 D.租调制 答案 C 解析 北魏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实行了三长制,取代了豪强地主把持的宗主督护制。

5.北魏孝文帝前期改革的侧重点是()A.以新制度取代旧制度 B.迁都洛阳 C.移风易俗 D.汉化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孝文帝前期改革内容,注意孝文帝前期改革是在冯太后的支持下进行的,主要是建立新制度,以取代旧制度。

6.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枢,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 B.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 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 D.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孝文帝强调洛阳地理位置“均天下所据”“制御华夏”。

能力提升

7.某班同学在对下图中文官俑研究后得出了如下四点结论,其中正确的是()6

A.鲜卑族是一个善于骑马作战的民族 B.北魏确立了世界上最早的文官制度 C.文官俑体现了北方民族融合的特点 D.孝文帝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鲜卑风俗 答案 C 解析 图中文官俑身披长袍,与汉族服饰无异,这是民族融合的产物。

8.北魏孝文帝不仅娶汉族地主的女儿为妻,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范阳卢氏家族。他这样做的基本出发点在于()A.缓和民族矛盾

B.密切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的联系 C.平息阶级矛盾

D.加快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汉化的步伐 答案 B 解析 鲜卑贵族与汉族地主通婚,从根本上说是政治联姻。通过这种政治联姻,把鲜卑族和汉族两族的利益和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有利于巩固鲜卑贵族的统治。9.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的实质是()A.提高少数民族的素质 B.缓和与汉族地主的冲突 C.适应农耕文化的需要 D.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北魏孝文帝认识到鲜卑族的落后,企图通过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改变这种局面,稳固鲜卑族的统治。而汉族文化的实质是农耕文化。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以供耕作……于是海内安之。——《魏书·食货志》

材料二 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魏书·李冲传》

材料三 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以致汉族年轻女 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飘逝的岁月——中国社会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是什么?其实行的基本条件是什么?有何积极作用?(2)材料二反映了怎样的问题?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据此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答案(1)措施:均田制。基本条件:政府能够掌握、支配大量的无主荒地。积极作用:均田制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吸引农民农耕定居(加速封建化进程);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等。(2)问题:改革面临很大的阻力(或迁都洛阳,阻力重重)。

(3)现象:民族间的服饰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影响: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促进了北方社会的发展,为国家重新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

【学思之窗】(教材第37页)想一想,孝文帝为迁都洛阳提出了哪些理由?你认为,这些理由是否可以成立?

提示 北魏虽然统一了北方,但民族之间存在着严重隔阂,文化冲突剧烈;平城偏居塞上,民风强悍,崇尚武力,难以文治;洛阳等地曾是多个汉族王朝建都之地,迁都洛阳就可以在政治上取得正统地位。

【探究学习总结】(教材第39页)

一、本课测评

1.北魏孝文帝改革分前后两个阶段,两个阶段的各自改革重点是什么?孝文帝推行的改革措施主要有哪些?

提示 第一阶段改革的重点是创建新制,主要措施有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租调制。第二阶段改革重点是汉化政策,主要措施是迁都洛阳和移风易俗。

2.从严格意义上讲,迁都洛阳事件并不是孝文帝改革本身的内容,然而,人们大多都把它看作是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为什么?

提示 洛阳是历代帝王建都立业之所,也是汉文化积淀深厚之地,迁都洛阳首先有利于巩固前期改革的成果,其次有利于进一步推行深层次的改革。迁都洛阳是整个改革的关键和后期改革的前提,此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二、学习延伸

1.探究活动:查阅今人所撰写的有关北魏孝文帝的评传著作,进一步了解孝文帝励精图治的表现和贡献,重点看看他在用人、提倡文学艺术、体察民情等方面有哪些作为,并举具体例子加以说明。

提示 《资治通鉴》关于孝文帝用人方面提到:“好贤乐善,情如饥渴,所与游接,常寄以 布素之意,如李冲、李彪、高闾、王肃、郭祚、宋弁、刘芳、崔光、邢峦之徒,皆以文雅见亲,贵显用事;制礼作乐,郁然可观,有太平之风焉。” 2.阅读与思考:阅读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北魏孝文帝的评价。

提示 魏孝文帝拓跋宏是北魏一位杰出的皇帝,他亲政以后,为了巩固北魏封建国家,实行了许多重要的改革,加速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为隋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是北方及西北方各民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融合的一次总结,对中国历史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第二篇:第16课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

第16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二、教学重点: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

三、教学难点: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四、教学方法:启发式和讨论式。

五、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营造气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探究新知:

1、改革背景

(先出示西晋少数民族内迁图,再出示鲜卑人落后的生产生活资料和黄河流域汉族人先进的生产生活资料,引导学生作鲜明对比,展开联想:内迁的少数民族和汉族在交往中会有什么事发生?学生阅读教材后开展讨论:孝文帝应如何应对?)

(教师小结)

少数民族内迁中原后与汉族交往频繁,增强了民族融合,但鲜卑贵族千方百计地阻止鲜卑族学习汉族先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强行维持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鲜卑贵族还残酷地实行民族压迫,把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变为奴隶和杂户,激化了民族矛盾。各族人民反对鲜卑贵族统治的斗争此起彼伏,北魏政权面临着危机。为了适应中原先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缓和社会矛盾,缓解政权危机,巩固北魏统治,孝文帝顺应潮流,锐意改革。

2、改革措施

投影:鲜卑与汉族对比图引导学生思考面对这些差异孝文帝进行了那些方面的改革

(1)借鉴汉族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注释,知道实施的新制度有:三长制、均田制、俸禄制;理解实施新制度的目的:加强政府对经济和官吏的管理)(教师讲述)

均田制:按国家规定的标准将农田分给农民,确保耕者有其田,促进了北魏经济的发展。三长制:即五户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完善了北魏的基层行政组织。俸禄制:废除官吏自筹俸禄,敲诈百姓的制度,确立官吏的俸禄由政府统一筹集、分发的新制度,加强了政府对官吏的管理。孝文帝实施的这一系列新制度,有利于巩固北魏的统治,有利于北魏经济的发展。

(2)迁都洛阳

(指导学生先观看教材中的迁都示意图,了解迁都位置;后阅读教材和小字叙述,了解迁都的曲折斗争;再观看由学生表演的历史短剧——迁都洛阳:最后组织学生讨论;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教师小结)

北魏都城从黄河以北的平城迁到黄河以南的洛阳,是为了更好的学习汉族先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尽管北魏政权中改革派与保守派斗争激烈,但改革派最终赢得了胜利,充分表现了孝文帝改革的胆识和决心。(3)实行汉化政策

(学生阅读教材后,引导学生展开联想:鲜卑人进入中原后有哪些不便?语言不一样,饮食不一样,穿戴不一样,礼仪不一样……;了解汉化政策的内容:改语言,说汉话,穿汉衣,与汉人通婚,完善教育制度……最后指导组织学生讨论:孝文帝为什么要实行汉化政策?)(教师小结)

鲜卑人多是二、三字的复姓。孝文帝原名拓拔宏,复姓拓拔,名宏,是北魏王朝的第六任皇帝。他为了实行汉化政策,带头将自己的鲜卑名“拓拔宏”改为“元宏”。其主要目的是:促进少数民族汉化,缩小民族之间的差别,学习汉族先进的经济文化,加速北方各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民族大融合。

3、改革的影响:北方民族大融合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后观看《北魏墓出土的石砚》、《北魏墓碑上的书法》、《反映北朝时期上层人物生活的石刻》等图,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孝文帝改革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教师小结)

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黄河流域的民族大融合,具体表现在;生产方面,少数民族从游牧方式改变为农业居民,汉族人民从少数民族那里学到了畜牧业的生产和加工技术;生活方面,“胡人汉服”、“汉人胡食”。

4、如何评价孝文帝及其改革:

(提出议论题:今天五十六个民族大家庭中鲜卑族作为一个民族已经不存在了,有人说,“孝文帝的汉化,导致了鲜卑的消亡,是鲜卑族的千古罪人”;也有人说,“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是中华民族的功臣”,你是怎么看的?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小组讨论统一意见后,选代表在全班交流)(教师引导)

评价孝文帝的改革应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促进历史前进,是否有利于中华民族的进步为标准,而不应以某个政权和民族的兴衰为标准。(教师总结)

孝文帝的改革虽然距离我们已经一千五百多年了,但他对今天我国多民族之间的发展繁荣和中华民族的振兴仍具有借鉴作用。他实施了新制度,迁移了都城,实行了汉化政策,巩固了北魏的统治。他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促进了古代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大发展,为推动我国历史的发展立下了功勋,孝文帝不愧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

七、作业设计:

1、建立孝文帝档案。

2、比较:孝文帝改革与我们已学过的商鞅变法的异同?思考:他们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何启示?

3、P47-50南方新课堂。

八、板书设计: 见教案

九、教学反馈:

十、教学反思:

第三篇:2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均田制、三长制、租调制、迁都洛阳、移风易俗

(2)理解迁都原因、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的联系与作用、改革对民族融合的推动作用及实质

(3)探究制度创新对改革和社会进步的保障作用、文化认同对巩固和深化改革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问题探究、材料分析、情景教学、对比分析、综合分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顺应时代潮流改革是值得肯定的,改革策略和决心值得学习与借鉴,改革与创新,与时俱进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和社会进步的灵魂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孝文帝改革中创建新制和移风易俗 难点:理解迁都洛阳在整个改革中的地位

3.教学用具

幻灯片。图片。

4.标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我们本书学的是改革史。人类社会的历史可以说就是一部改革史,一些国家和民族强盛的前奏,无不都是一场成功的改革。今天我们学习一场一千多年前的由落后少数民族自身发动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对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学术界基本持肯定态度。改革使北魏一度生机勃勃,但499年孝文帝去世后,北魏即进入内部**不已的多事之秋,30余年后,北魏灭亡。

北魏的兴盛与灭亡和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有何种联系?今天我们学习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探讨可以给我们以哪些启示。首先,我们先来回顾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一、改革的背景

(一)改革的重要前提——北魏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

1.北魏的崛起(315年—386年—398年)

2.北魏统一北方(439年)

424年,太武帝拓跋焘即位后,戎车屡动,频频征讨,431年灭夏国,436年灭北燕,439年灭北凉。自西晋灭亡以后,北部中国纷纷扰扰了一百二十余年,至此复归于统一。北魏重新统一北方,创造了一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为各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拓跋部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越来越多地受到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随着黄河流域的重新统一,自拓跋珪时就已开始的封建化进程在拓跋焘统治时期出现了一个飞跃。拓跋部封建化的主要途径是与汉族士人相结合,吸取汉族传统的统治思想、经验和政治制度。拓跋焘统治时,将这种合作的规模进一步扩大。拓跋焘统治时期通过兼并战争,搜罗各个割据政权中有才识的汉族士人为己所用。

说明: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不仅为其全面推行改革提供稳定和广泛的空间,而且对社会生产力的推动,正是加速北魏进行封建化改革的关键。同时,对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的促进,更使他们认识到汉族文化的先进方面,成为汉化改革的重大前提。正是在以上因素影响下,北魏统治阶级一开始就注重汉化改革,并不断推进!

(二)改革的必要性——北魏统治面临危机

1、民族矛盾激化——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 “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在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

2、阶级矛盾尖锐

(1)政治上实行宗主督护制(地方宗主与中央政权的矛盾)

①形成:北魏进入中原,任命豪强地主出任宗主,督护农民纳税服役,形成宗主管理的基层组 织;

②影响:统一初期,利于巩固统治;长期以往,豪强地主往往隐瞒控制人口,逃避赋税徭役,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役收入和徭役征发;

(2)经济上赋税制度上的混乱(广大农民与地主之间的矛盾)

北魏前期征税,分为“三等九品”。九品是根据资产多少而规定的赋税高低的品级,三等是按不同等第将税送到不同地区。可是实际在征税时,并不按这个九品征收。一方面,这是由于世家大族已经隐瞒了大量的田地和人口,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贫富莫辨的情况,另一方面,也由于官吏们畏于权势,多与地主勾结,地主所交纳的不多,而广大劳动人民却负担沉重。

3、人民起义不断

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激化,史书记载,自北魏建国至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间,北魏境内各族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这些起义沉重打击了北魏的统治。

4、外族的威胁——北方柔然的进攻

概括:在当时内忧(阶矛、民矛激化,政、经危机)外患(北方柔然进攻)、统治不稳(人民起

义,社会动荡)的现实状况下,如何巩固统治是统治阶级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是进行改革缓和社会矛盾还是发动战争以转移阶级矛盾视线甚或缓和民族矛盾,不管怎样的道路,需要统治者来抉择!统治者因素在改革道路的抉择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改革的推动力——统治者因素

1、冯太后:

1)出身汉家,以强硬手段掌握政权,推动北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思想动员)2)精心培养孝文帝拓拔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人才培养)3)临朝听政,推行初步改革;

(奠基作用)

2、孝文帝:

1)孝文帝即位:471年拓拔宏通过禅让即位

(权力保证)2)在冯太后培养下,精通汉文化,通过比较鲜卑文化,坚定改革信念; 3)勤于政事,关心民生

4)孝文帝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要巩固统治(改革目的),就必须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借鉴汉族封建国家的统治经验,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主观条件)

概括:没有冯太后的支持与栽培,就没有孝文帝后来强有力的改革;离开孝文帝自身的努力与深邃的认识,改革也不可能成效卓著!冯太后与孝文帝,构成了改革的有效推动力!

二、改革的内容(以迁都洛阳为界,分为两个时期)

(一)前期——特点: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1、推行均田制——土地制度

(1)主观目的: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国家收入(2)前提: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北方自西晋后期八王之乱、永嘉之乱以来兵戈不息,百姓流亡,以致“千里无烟”,土地大量抛荒,政府控制着大量的无主荒地,这就使得均田制的推行成为可能。

(3)内容: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4)性质: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并未触动封建地主利益,它一方面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另一方面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从根本上巩固了北魏的统治。

(5)影响:无地少地农民得到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①农民得到了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②抑制土地兼并,有利于赋役征收,促进北魏政权封建化,从而巩固统治;

③均田制极大地推动了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各族向封建农民转化,促进了民族融合。④北魏均田是制首创的,后来为北齐、北周、隋、唐所沿用,影响深远。(唐安史之乱后瓦解)注意:北魏均田制的推行有利于恢复经济、巩固政权,促进民族融合,历史影响深远。它是北魏政权的经济基础,是其他新制的出发点,实质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2、设立三长制——基层行政体制

(1)目的: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2)内容:①组织:五里一邻长——五邻一里长——五里一党长。直属州郡。

②职能:检查户口,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兵役,推行均田制;

(3)作用: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地方政权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

3、整顿吏治

(1)原因:吏治混乱、贪污现象严重,因而影响了北魏政府的财政收入,也激化了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

(2)内容:俸禄制、任期考核制 484年,实行俸禄制。诏书说:“故宪章旧典,始班俸禄。户增调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均预调为二匹之赋,即兼商用。”(《魏书〃高祖纪》)俸禄制就是由国家征收统一的租调,筹集禄银,按级别高低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同时将班行俸禄与严惩贪赃紧密地联系起来,规定了在“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的严厉惩治措施。

地方官吏的任期,按政绩的好坏来决定,三年一考核,以能否劝课农桑、克己奉公、推荐贤才、惩治盗贼为主要考核内容。

(3)影响:吏治得到改善,赋役负担减轻,使农民安心从事生产,北方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

(二)中后期——特点:孝文帝主持,重点是实行汉制、移风易俗 课中思考题及课后练习讲评和答案 [课中思考题] 北魏颁行俸禄制能否达到防止贪污的目的?

北魏实行俸禄制在一定限制了贪污的出现和发展,但是它不可能完全的,从根本上防止贪污的出现。因为贪污的出现及程度与政治清明有很大的关系。[阅读与思考提示]

与汉服俑较为相似,因为孝文帝移风易俗的一项措施就是改鲜卑服为汉服。[解析与探究提示]

北魏孝文帝设计迁都洛阳,迁都洛阳后,促进了洛阳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加速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有利于北方的民族融合。

课堂小结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1、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建立新制:

制定官吏俸禄制;推行均田制;设立三长制;推行租调制。

2、后期:孝文帝主持,重点是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迁都洛阳;移风易俗(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

课后习题

【探究一】 归纳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

【探究二】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涉及到哪些领域?各自起到了哪些作用?

板书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一、改革前期:推行新制

一、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1、原因:

2、内容:

3、影响:

二、推行均田制——土地制度

1、原因:

2、目的:

3、内容:

4、性质:

5、作用:

三、设立三长制——基层行政体制

1、目的:

2、内容:

3、影响:

四、推行租调制——赋税制度

1、目的:

2、内容:

3、含义:

4、作用:

二、改革后期: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一、设巧计迁都洛阳

1、原因:

1)都城平城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新都洛阳适应统治需要:

2、时间:

3、地点:

4、策略:

5、作用:

6、认识

二、移风易俗

1、重点:改革风俗习惯,学习汉族典章制度、生活方式,接受汉文化

2、主要措施

1)易服装: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2)讲汉话: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3)改汉姓,定门第等级:

4)通婚姻:通过政治联姻把两族的利益和命运联在一起,以巩固统治。5)改籍贯:迁居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

3、影响

1)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 2)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

3)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的转化;(封建化进程)

第四篇: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案教学设计[小编推荐]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案

课标要求: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教学重点: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教学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和和补充材料及学生自己对教科书的理解,学会使用分析法和比较法等方法学习相关问题,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能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概括和升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改革影响的分析让学生认识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孝文帝改革推动了中华民族

的文明里程。

2、体会孝文帝勇于改革的决心和意志。

3、认识到民族融合问题永远是一个重要问题,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4、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改革意识、民族意识、责任意识。

5、让学生树立“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概念,各族人民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作出了贡献。教学过程: 导入: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课件第一页)首先请大家观看一段视频。观看视频时请大家注意以下几个问题。(课件第二页)播放视频 展示题目 生:略

师:拓跋珪建立北魏,北魏前期统治者重用汉族儒生,使北魏统一了北方,创造了一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为孝文帝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新课

一、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师:“马背上得天下”不等于可以 “马背上治天下”,北魏凭借武力统一黄河流域之后,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促成孝文帝痛下决心、坚定不移进行这场伟大的改革的呢?(课件第三张)

展示课件: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我们首先来看两段材料

“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在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

师:鲜卑族人把汉人当什么?这个“肉篱”“践踏”反映了当时的北魏存在什么问题?

学生讨论:略

生回答:民族矛盾激化。

课件投影: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政策导致民族矛盾激化 “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

——谢灵运

师:再来看下面这一段材料 师:“北境逆虏”。汉人把鲜卑人称为“逆虏”反映了什么? 学生讨论:

生:民族矛盾尖锐

师:再来看看鲜卑贵族式怎么样对待下层人民的。“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横征暴敛没有节制。这又反映了什么问题。学生讨论:

生:阶级矛盾激化 投影第6张课件

情景模拟:我们知道鲜卑人是骑马打天下,武力夺取天下的,一开始他的官员都没有俸禄。比如你在一个地方为官,那么你通过哪些途径获得收入? 学生讨论: 生:略

师:与南方的封建社会相比,我们可以看出什么结论? 学生讨论: 生:略

师总结:统治方式落后,缺乏统治经验,统治的区域大了,人口多了,民族多了,原来的少数民族奴隶制的统治方式已不在适应。

师:民族矛盾激化,阶级矛盾激化,统治方式落后,所以——改革势在必行。投影——改革迫在眉睫

师:哪么面对这种社会矛盾激化,统治出现危机的,北魏的统治者是如何看待的呢? 投影——冯太后与孝文帝。师:请同学简要介绍两位人物。生介绍:略。

师:通过两位同学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统治者都希望通过改革来改变北魏的统治危机,使得改革成为可能。课堂巩固

由学生来完成。

奠定基础:北魏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

必要性: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

统治方式的落后

可能性: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

二、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师:面对如此严重的社会矛盾,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北魏统治者是如何进行改革的(投影改革)师:改革内容是大家预习过的,我们今天一起来简要的梳理下。投影基础梳理

提出问题: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分为两个阶段,两个阶段分别由谁主持各自改革重点是什么?措施主要有哪些?

第一阶段:冯太后主持 重点是创建新制。

师:回顾前面改革的背景,假如你们是冯太后,面对官无俸禄,任意搜刮老百姓,导致阶级矛盾激化,你们采取什么措施? 生:整顿吏治,制定官吏俸禄制。师:吏治好转,缓和了阶级矛盾。哪么面对土地荒芜,经济衰退呢? 生:均田制,租调制。

师:均田制和租调制的实行,使北方经济得到回复和发展。面对鲜卑族缺乏统治经验,如何来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呢? 生:三长制。

师:通过以上这些措施,北魏统治者缓和了阶级矛盾,也改变了落后的奴隶制统治方式,也学习了先进的封建制的统治方式。我们可以把这个过程成为北魏统治的封建化。

第二阶段:孝文帝主持,重点是移风易俗。

师:同样回顾背景,假如你是孝文帝,起源于北方的北魏,怎样加强对中原的统治? 生:迁都洛阳。【小辩论】

师:大家愿不愿意把家迁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去?老师可不愿意去,我祖祖辈辈都在这,可不想背井离乡,孝文帝的迁都遇到的阻力也不小,让我们融入当时的情境,来完成课堂小辩论(出示幻灯片)正方:孝文帝和改革派大臣,迁都洛阳利大于弊;反方:守旧贵族,迁都洛阳弊大于利。(把学生分成两组,同组同学之间可以互相讨论,为本方的观点寻找理由。)

支持:(1)政治上:旧都保守势力强大,阻挠改革。(2)经济上:旧都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3)军事上:旧都受到北方柔然的骚扰和威胁。(4)地理上:旧都偏居塞上,经略中原困难。

反对:反对派从鲜卑贵族的利益、鲜卑族风俗习惯、鲜卑族的势力以及对汉族的恐惧等方面进行了驳斥。

师:尽管阻力很大,但孝文帝迁都的决心更大,高明的孝文帝是用什么方法迁都成功的?

生:学生回答。

师:你如何解决尖锐的民族矛盾,你采取什么措施? 生:移风易俗。

师:移风易俗包括哪些内容的,我们具体俺来看看。

展示课件 ——易服装

——该汉姓

——定门第

点拨,改汉姓是从孝文帝自身的姓氏开始改,拓跋改成元。并为最高门第。课件返回——改革内容。

师:从迁都洛阳和移风易俗的措施中,我们可以看到,北魏的生活方式逐渐由原始的游牧生活逐渐向汉族的生活方式转变,我们把这一过程可以孝文帝改革的汉化过程。

三、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师:刚才我们看视频,视频中把孝文帝成为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家,一定是因为孝文帝的改革在当时甚至对将来产生了重大影响,对历史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那我们就以来看探讨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下面看三段资料。课件投影资料一。师:从牧马图到耕牛图,我们能得到哪些信息。生:略

师:说明了北魏生产方式发生了变化,生产方式农耕化。再看下面材料反映了什么 生:洛阳商业的发展。

师:从以上2个方面我们可以得出经济的封建化。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农业经济成为主要生产方式,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增加了国家收入。

课件投影资料二

师:从材料和图中我们能得到哪些认识?为什么会出来鲜卑人乐俑,说明了什么? 生:略

师:北魏统治者也想用汉族的礼乐制度,维护封建统治的礼乐制度来维护自己的统治。我们可以说这是北魏政权的封建化,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

课件投影资料三

师:从图片中我们能看到什么?这是北魏前期和后期的佛像。生:服饰变化

师:服饰的变化体现了生活方式的汉化,那材料呢? 生:民族融合为统一奠定了基础。

课堂巩固 改革的历史

⒈经济 —— 经济的复苏与繁荣,为隋最终完成统一奠定基础 ⒉政治—— 推动北魏政权封建化,巩固统治 ⒊民族关系——促进民族交流与融合

课堂小结: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回顾我们今天所学的内容。

链接高考

最后我们一起来看2道题目,考查一下我们队本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1、(08江苏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魏书》卷四十。材料二:(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魏书》卷二十二。

材料三: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请回答:

(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6分)

1、汉族和鲜卑之间存在着民族矛盾。推行了改汉姓、改语言、改服饰、通婚姻、改制度等方面的汉化措施。

(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2分)

2、改革面临着阻力;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坚强决心。(3)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4分)

3、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基。

2、古今中外历史上的改革尽管形式多样,特点各异,但也有一些共同的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 商鞅舌战图 图2 梭伦改革前的激烈辩论

材料二

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的大小授予官爵。……全国划为41县,县级官吏通由国君任免,领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职。……凡从事“本业“者……免除本身的徭役;而追逐“末业”者……入官府为奴。

材料三

不再以出身而是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的等级。……不同等级的人侧待遇有所不同。……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一切公职人员,决定宣战等一切国家大事。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以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鼓励橄榄油出口。材料四

材料五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魏楚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小题1】根据材料一,指出图1商鞅“舌战”的是哪部分人?假设当时雅典的主要政治派别都参加了图2的激烈辩论,你认为可能有哪些派别?他们各自有何主张?图1图2的现象共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图1:守旧的奴隶主贵族。(1分)

图2:平原派:主张维护贵族寡头政治;山地派:主张激进的民主政治;海岸派:主张实行温和的改革。(6分)

说明任何改革都会遇到守旧势力或反对势力的阻挠和反对。(1分)

【小题2】概括材料二、三两次改革内容所涉及的共同之处。两次改革分别对本国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造成什么影响?

共同之处:等级的划分;官吏的任免;对工商业的态度等。(3分)影响:商鞅变法: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有利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梭伦改革: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社会基础(2分)。

【小题3】根据材料四你能获得什么重要的历史信息?反应了什么历史趋势?结合材料四、五,概括指出孝文帝改革、商鞅变法的主要相似之处?

图3:少数民族服饰汉化;

图4:汉人受到少数民族饮食的影响。民族融合加强。(3分)

相似之处:都移风易俗;改革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等。(1分,任答一点给1分)

第五篇: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3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分层突破教师用书

第3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分层突破

[自我校对] A.黄河流域 B.官吏俸禄制 C.均田制 D.迁都洛阳 E.封建化 F.民族交流与融合

主题一 北魏民族大融合的原因、表现和作用

[核心整合]

1.原因

1(1)各民族的杂居,极大地加强了各族人民的交往和接触。(2)各民族人民联合反对统治者的斗争,推动了民族融合。

(3)内迁各族的统治者中,有不少崇尚中原文化,大力提倡对中原文化的学习,对民族融合起到了推动作用。

2.表现

(1)社会经济方面:北魏通过实行均田制、租调制、三长制等制度,把鲜卑劳动者改造为占有少量土地进行农业生产的封建农民,把占有大量土地的鲜卑贵族改造为封建地主和官僚。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则进一步促使他们习惯定居、生产和城市生活。

(2)政权建设方面:政权机构的设置、名称的制定、官僚的选用、官僚队伍的建设均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还修订律令,以适应中原地区的法律需要。

(3)社会风俗方面:迁都洛阳后,通过改姓、易服、说汉话等措施使鲜卑人全面认识汉族风俗。提倡鲜卑族与汉族尤其是汉族士族地主的政治联姻,加强了民族的联系。通过设孔庙、祭孔子、推崇儒学及恢复汉族礼乐制度规范人们行为方式等措施,进一步使鲜卑人从深层次认同和接受汉族文化。

(4)鲜卑族原来生产、生活方面的文化精华,也在汉人中传播,为汉人所学习和接受,对汉族生产、生活的完善和进步也起了重大作用。

3.作用

(1)缓和了民族矛盾,促进了经济发展,巩固了北魏统治。(2)促进了鲜卑等少数民族的汉化、封建化,促进了他们的进步。

(3)缩小了民族差距和隔阂,增强了各民族互相间的了解和交流,发展、壮大了中华民族的队伍,为结束长期动荡分裂局面,重新实现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即时演练]

1.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潮流,该潮流的发展对中国政治格局的变化产生的影响是()A.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加速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C.巩固了北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D.为结束分裂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

【解析】 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分裂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故选D项。

【答案】 D 主题二 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少数民族汉化的区别

[核心整合]

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少数民族的汉化有相同之处,但不能说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就是少数 民族的汉化。它们都属于民族融合的表现形式,都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其实质都是落后民族被先进民族的生产方式和文化同化。但两者又不能等同。

1.从两者的含义来看

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是指少数民族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主要体现在生产方式和文化的改进。而少数民族的汉化一般是指少数民族汉族化,即在民族融合过程中,某一民族受汉族先进生产方式和文化等方面的影响,自然地、逐渐地改变本民族某一部分或全部而与汉族相似或被汉族同化的现象。

2.从两者存在的时间来看

中国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起源于战国,结束于新中国成立初期。而少数民族的汉化早在汉族形成之初就已经开始了,应追溯到奴隶社会,而且到现在仍在进行着,并且随着历史的发展会仍然继续下去。

3.从两者学习的对象来看

少数民族封建化的对象既可能是汉族,也可能是当时已经处于封建统治下的其他少数民族。

4.从两者的结果来看

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使少数民族不断汲取以汉族为主体的先进的封建文化,促进了本民族的发展,同时也促进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的汉化,则在汲取汉族优秀文化的同时,自身的民族特点逐渐改变或者消失,有的变得与汉族接近,但仍保留本民族的一些特征,有的则为汉族所同化,最终融入汉族当中。

[即时演练]

2.移风易俗是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措施,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其目的在于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B.其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婚姻等众多方面 C.其结果有利于鲜卑族巩固对中原的统治 D.其影响是鲜卑族因丧失自身特色而走向衰落

【解析】 移风易俗措施的推行,促进了鲜卑族积极接受先进的汉族文化,推动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而非“走向衰落”。

【答案】 D

下载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选修1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选修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