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优导学案】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27 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巩固提升(含解析) 人民版

时间:2019-05-13 06:50: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创优导学案】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27 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巩固提升(含解析) 人民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创优导学案】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27 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巩固提升(含解析) 人民版》。

第一篇:【创优导学案】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27 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巩固提升(含解析) 人民版

【创优导学案】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巩固提升(人民版):专题27 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含解析)

(对应学生用书P173 解析为教师用书独有)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乃上疏„„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十年(公元486年),给事中李冲上言:“„„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

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无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核心措施是什么?援引材料说明孝文帝采取这一措施的原因。

(2)依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在内容、性质、重大历史意义方面的相似之处。

解析 本题考查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商鞅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等。第(1)问根据材料一回答孝文帝改革的核心措施和改革原因,核心措施是实行均田制。材料中的原因应是“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第(2)问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从内容上讲都确立新的土地制度;性质上讲都是封建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历史意义从经济发展、国家统一、封建化等角度考虑。

【答案】(1)措施:均田制。原因:“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

(2)①内容:确立新的土地制度。②性质:都是封建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③意义:促进封建经济发展;有利于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统一;加速封建化进程。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北魏孝文帝说):“自上古以来及诸经籍,焉有不先正名,而得行礼乎?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若仍旧俗,恐数世之后,伊洛之下复成被发之人。”

——《魏书·咸阳王禧传》

材料二 陆法言著《切韵》,时俗皆以法言为吴人而为吴音也„„论音韵者二十余家。皆以法言为首出„„法言本代北人,世为部落大人,号步陆孤氏,后魏孝文帝改为陆氏。

——《苏氏演义》卷上本

(提示:陆法言是隋代语言学家,《切韵》是一部关于汉字读音的专门书)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如何从两个方面阐述“一从正音”的必要性。(2)根据材料二,联系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试分析“陆法言现象”。

解析 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的相关知识。第(1)问从材料中归纳信息即可:中原王朝必须说汉话,不说汉话会回到改革前的状态。第(2)问一是从材料中认识陆法言的成就,二是从中反映的是孝文帝改革的成效。

【答案】(1)孝文帝认为作为中原(正统)王朝必须说汉话,如果不说汉话,又会回到改革前的状态。

(2)陆法言是鲜卑族对汉文化认同的代表,这一现象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成效。3.历史教科书是一般国民普遍历史观的重要来源,代表了一国统治者的史观及立场,是建构民族形象和民族认同的工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孝文仁孝好学„„兴礼乐,定制度,后(北)魏文物(礼乐制度),始有可观。帝恶其国俗鄙陋,乃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宗室勋旧,不悦者多„„时魏之势虽极盛,然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

——根据1907年宏文馆出版的 《中国历史讲义》等整理

材料二 孝文自鄙胡俗,深慕华风,汉晋以下大改革家也。论者议其忘强武之旧,习弱靡之风,国势之衰,萌芽于是。然孝文弃平城而趋洛阳,失形式则有之„„至于革鄙陋,趋文明,夫安能为孝文咎耶。在北方民族同化上,孝文帝起了重要作用,鲜卑之同化中国,帝功居多。„„拓跋魏自北鄙之平城,迁都洛阳,兴学校,作均田,崇儒术,弃胡俗,而一切改从汉制,实为魏之极盛时代。„„诸族遂大受汉族之同化„„国中一切制度文物,亦无一不仿南朝。至北齐北周之治制,则尤为隋唐治制之所本,于中国之贡献颇大。

——摘自1913年《共和国教科书·本国史(上卷)》和1928年《初中本国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两则材料对孝文帝改革影响认识的异同。

(2)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孝文帝改革评价的立足点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和中国近代社会的演变评析这一立足点转变的原因。

解析 第(1)问考查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答题的角度分为相同点和不同点,注意不同点要结合材料进行组织答案;第(2)问考查立足点并分析立足点转变的原因,答题时注意结合时代背景来分析。

【答案】(1)同:都认为孝文帝改革取得了一定成功,促进了北魏政权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制度,加速了北魏向汉族封建王朝模式的转换(或汉化、封建化都可)。异:材料一认为孝文帝改革过大于功,改革中蕴含着危机;在盲目的汉化过程中鲜卑族的勇武之风变为汉族的文弱之风,激化了内部矛盾,是导致北魏政权由盛转衰的根源,加速了北魏的衰亡。材

料二驳斥了孝文帝改革导致北魏衰败的观点,认为孝文帝是历史上的大改革家;改革功大于过,改革革除了鲜卑族陋习,促使北魏走向文明和强盛,加速了北魏融入中华民族的进程和北方的民族融合;改革是隋唐制度创新的源头,对中国发展贡献巨大。

(2)立足点:材料一以汉族为中心,站在鲜卑族文明发展的角度;材料二站在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角度。原因:辛亥革命后建立了中华民国,倡导五族共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国民一律平等,这些思想必然反映在民国时期的教科书中;中华民族的观念逐渐形成,历史教科书负有建构中华民族形象和民族认同感的历史使命。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王安石)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宋史·王安石传》

材料二 而荆公(王安石)当诸法草创将次就绪之时„„不免有求治太急、用人太滥之弊耶?„„青苗法立意虽善,然以理势度之,不能有利而无弊,其或初年行之颇得其人,故见效多而见病少欤?抑公之聪明犹有所蔽,未及尽察欤?虽然,如当时反对党之诋其有弊而无利,此又殆必无之事。„„免役法厘革数千年之苛政,为中国历史上开一新纪元。当改革伊始,虽不免一部分人略感苦痛,然所不利者在豪右之家,前此有特权者耳,自余细民,则罔不食其赐也。

——梁启超《王安石传》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王安石上万言书的背景和基本主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的总体评价。综合以上材料,说明改革要取得成功应注意哪些因素。

解析 第(1)问“背景”要注意材料中的“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王安石认为其原因在于“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因此,他主张“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第(2)问梁启超从利弊两个方面对王安石变法予以评价,较为客观,其“评价”阅读材料概括归纳即可;综合以上材料,说明改革取得成功要注意哪些因素,实际就是从变法中所取得的经验教训。

【答案】(1)背景: 北宋中期财力困穷;风俗衰坏;法度不彰。基本主张:法先王之政(意),实行变法;讲究治财之道,理财以富国。

(2)评价:在肯定变法的前提下,指出变法存在的缺陷。因素:改革要把握时机;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选用德才兼备的人才;改革要循序渐进;权衡政策的利弊;处理好动机与

效果之间的关系。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武帝)征伐四夷,国用空竭,兴利之官自此始也。„„元封元年,弘羊为治粟都尉,领大农,尽管天下盐铁。以诸官各自市,相与争物,以故腾跃,而天下赋输或不偿其僦费(注:雇运之费),乃„„置均输盐铁官,令远方各以其物如异时商贾所转贩者为赋,而相灌输。„„大农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则卖之,贱则买之。如此,富商大贾无所牟大利。

——《通典·食货典》

材料二 今天下财用,窘急无余;典领之官,拘于弊法。„„远方有倍蓰之输,中都有半价之鬻。„„宜假以钱货,继其用之不给,使(发运使)周知六路财赋之有余而移用之。凡籴买、税敛、上供之物,皆得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稍收轻重敛散之权,归之公上,而制其有亡,以便转输,省劳费,去重敛,宽农民,庶几国可足用,民财不匮矣。

——《宋会要辑稿·职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从背景与方式两个角度比较西汉与北宋实行均输法的相同之处。(2)根据材料二,分析王安石均输法实施的作用。

解析 本题考查对汉代和北宋“均输法”的比较分析能力。第(1)问,从材料一、二中概括。从背景看,材料一“(汉武帝)征伐四夷,国用空竭,兴利之官自此始也”点出政府面临财政危机,这与王安石变法的背景相同。从方式看,两者的原理是一致的。第(2)问,根据材料从对朝廷、人民、商人的影响来概括。

【答案】(1)背景:政府面临财政危机;旧制存在诸多弊端;市场物价不稳定使赋输之物贬值。方式:不受地域限制,依据市场价格变动采购或抛售货物。

(2)作用:保证朝廷在物资方面的需要;节省购物资金和运费(节省开支);减轻人民负担;抑制(防止)商人垄断市场操纵物价;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

——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材料二 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当时北宋在人才选用上存在哪些弊端。

(2)材料二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教育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举

考试的?

解析 第(1)问可从材料中提取出“诗赋记诵”“科名资历”等有效信息即可得出,第(2)问要充分理解材料的含义,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整理出答案。措施则可以从基础知识中以“破除旧制”和“采用新法”两个角度加以回答。

【答案】(1)人才选拔重诗赋记诵;官吏任用重科名资历。

(2)教育思想:注重实用。措施: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废除诗赋取士,注重经义策论。

第二篇:【创优导学案】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2-2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巩固提升(含解析) 人民版

【创优导学案】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巩固提升(人民版):

专题2-2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含解析)

(对应学生用书P253 解析为教师用书独有)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日军军机电报第一号:“(1931年9月18日)晚上10点钟,暴戾的中国军队在北大营西侧,破坏南满铁路袭击守备队,双方正冲突中„„冲突完全是由一些偶然因素引起的。”这段电文

A.真实记录了当时历史事实

B.是后人的“伪造”史料

C.是研究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的珍贵材料

D.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解析 D “冲突完全是由一些偶然因素引起的”说明记录者是从表面上看侵略者角度来说的,故A不正确;材料反映的的确是日军军机电报,故B项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九一八事变,而全民族抗战是在七七事变后,故C项不正确。从日军军机电报记录的时间、“双方冲突”等可以看出,这段电文对于研究九一八事变有一定史料价值。

2.朱德在《实行对日作战》一文中指出:“国际舆论一致地责斥日本的强盗行径,国内自从西安事变后,与中华民国有着同样长久生命的内战终于在中国共产党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下被结束了,国内和平实现了,国共合作的谈判亦有了初步的成功,南京政府的政治路线亦开始了新的转向——这一切都是在向着我们团结御侮对日抗战的总目标迈进,都是在抗日阵线中的初步成绩。”其相关背景是

A.西安事变的爆发

B.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D.国民政府组织淞沪会战

解析 B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促使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形成全民族抗战的局面。

3.某同学在网上看到这样一段文字:“1937年9月,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声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实现而奋斗。”他不知该材料的真伪。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应该是假,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期间的目标是反对日本侵略

B.应该是假,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与三民主义格格不入

C.应该是真,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国共再次合作而作出了努力

D.应该是真,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始终坚持三民主义

解析 C 根据时间可知,中共为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努力。

4.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在谈到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认识问题时,曾强调:“应该直率地对给国内外带来巨大损害这一事实进行反省。”下列行为属于日本二战时对中国造成的巨大伤害的是()

①南京大屠杀 ②“七三一部队”的细菌战 ③潘家峪大屠杀 ④旅顺大屠杀

A.①②③

C.①③④B.①②④D.②③④

解析 A 注意材料的时间限定——“二战”,旅顺大屠杀发生于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排除④。

5.图中这幅漫画是著名漫画家沈同衡于1938年创作的《“武运”岂能长久》,画中描写日本家庭一老一小爷孙二人。老爷爷愁眉苦脸地说:“这回征兵咱家又得去一个„„”这幅漫画说明()

A.中日人民都是军国主义的受害者

B.日本人民挺力抵制政府侵略中国

C.中国人民争取日本人民的支持

D.日本人民反对日本的征兵政策

解析 A 从墙上挂的两张遗像可以看出,老爷子的儿子、大孙子已经在侵华战争中死掉了,墙上两张遗像同写有”武运长久”字样的日本膏药旗挂在一起,表明正是由于日本军阀发动的这场侵华战争葬送了他们的生命,并使这爷孙俩继续面临这样的恶运。日本侵略者的所谓”武运长久”,不仅使无数中国老百姓遭受烧、杀、抢、掠,家破人亡,也给日本老百姓带来深重灾难。作品通过漫画形象告诉人们:日本侵略者是中国人民和日本人民共同的敌人。故选A项。

6.2012年贺岁片《金陵十三钗》是张艺谋执导的战争史诗电影。它讲述的是南京一座教堂里一个美国神父,一群女学生、13个风尘女子以及6个军人和伤兵,共同面对南京大屠杀的故事。下列对当时抗战形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北平、上海已被日军侵占

B.全民族团结抗战局面已经形成()

C.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D.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艰苦抗战

解析 A C 武汉会战武汉的失守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重要标志,而不是南京大屠杀。

7.“根据统计,国民政府在1938~1940年先后组织的大战役有:南昌会战、随枣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1939年冬季攻势、桂南战役、绥西作战和枣宜会战等。„„两年间,国民党军队共毙俘日军263 251人,同时也付出了1 019 911人的重大伤亡。”材料要说明的观点是1938~1940年间()

A.国民党和共产党都是抗日的中流砥柱

B.国民党积极抗战,给日军沉重的打击

C.国共合作抗战,取得了抗战的胜利

D.人民群众积极支持抗战,给日寇沉重的打击

解析 B 材料主要反映了国民党为抗击日军所作的努力与牺牲,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共产党和人民群众抗战,故A、C、D三项不正确。

8.(2013·江西师大附中、临川一中联考)“诗存南渡后,入梦靖康前”本是对南宋偏安的伤感之词。20世纪30年代后期,文学家吴苾把自己的诗集取名为《南渡集》;历史学家陈寅恪也吟出了“南渡自应思往事”的诗名句。文人的这一表白有可能是“暗喻”

A.对南宋南渡后的历史反思

B.对国民政府退守西南的失望

C.对渡江战役胜利在望的赞美

D.对红军长征脱险后的期望

解析 B 从题干中时间“20世纪30年代后期”可以排除A、C两项,从题干中引用的诗句语境和对“南渡”的伤感,可知B项与题意相符合,而D项红军长征是从东南向西北走,故排除。

9.“冀中名将”吕正操曾在1991年前往美国探望老上级张学良,张学良笑道:“我下野后,你当年在战斗中却获得一个‘地老鼠’的外号。”“当年”是

A.北伐战争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B.土地革命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解析 C 张学良下野是在西安事变后,吕正操因地道战得外号“地老鼠”,由此可以判断是抗日战争时期。

10.记好笔记是学好历史的前提,下图是一同学的笔记片断,请指出其试图探索的历史主题是

()

A.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背景

B.土地革命时期的民主政治建设

C.国民革命时期的民主建设成就

D.抗日战争对中国的现代化影响

解析 D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从材料“两党合作”等信息可排除A项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背景和B项土地革命时期的民主政治建设,根据“国民政府开放民主”“民族凝聚力增强”等信息可以排除C项,国民革命时期的民主建设成就,国民政府尚未建立起来,民族凝聚力增强也不符合这一时代特征。符合题意的应是D项。

11.2010年7月7日,抗战大画《浩气长流》在台湾国父纪念馆展出(下图),93岁的台湾原“行政院长”郝柏村(江苏盐城人)致辞说:“七七是中华民族血与泪交织的年代,是中华民族站起来的真正开始。”这里的“站起来”的含义是

()

A.中国从此摆脱了东西方列强的侵略

B.中国开始扭转任人宰割的衰败局面

C.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富强之路

D.中国从此成为举足轻重的国际强国

解析 B 七七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全面反抗外来侵略的开始,全民族的抗战,由此开启了扭转任人宰割的衰败局面的道路,最终取得了全民族反侵略斗争的胜利。

12.有学者认为“抗日战争是中国确立大国地位的起点。”这主要是因为抗日战争

A.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

B.加速了近代民主革命的进程

C.壮大了社会主义的力量

D.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贡献巨大

解析 D 抗日战争的胜利并没有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也没有壮大社会主义的力量,故A、C两项不符合题意;B项是抗日战争对国内的重要影响,不符合题意。中国战场在世

()

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显示出了重要的战略价值,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贡献使中国取得了在国际事务中相应的发言权。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

13.(2011·北京文综)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经过不懈探索与奋斗,取得了辉煌成就。据下图,回答问题。

(1)描述1934~1936年革命根据地分布范围变化的特点。(8分)

(2)抗日战争期间,陕甘宁边区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概述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为中国革命作出的贡献。(12分)

解析 本题以地图形式切入考查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和地图解读能力。第(1)问从材料中的图片可以总结革命根据地的变化。第(2)问结合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等回答。

【答案】(1)面积由小变大,分布范围由分散到集中连片,从地跨两省到地跨四省。

(2)建立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根据地政权建设;领导根据地军民抗战;创立新民主主义理论。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37年初,中国近代著名军事家蒋方震(国民党陆军上将)在谈到中国能否打过日本的问题时指出:“„„中国有地大与人众的两个优越条件,不战则已,战即不能不动用拖的哲学,拖到东西战争合流,我国转弱为强,把敌人拖垮而后矣。”

1937年8月18日,即“八一三”事变后的第五天,国民党高级将领陈诚(国民党陆军上将,蒋介石的亲信之一)在南京研究抗战策略的时候,提出“我国军事落后且未有充分作战准备,不宜实施迅速决战之战略,但因我国国土广大、人口众多、经济资源散在各地,具有长期作战之条件。故我国对倭作战之最高指导方针,不能不根据优劣相反的客观条件,实施持久消耗战略。在此项大方针下,国军作战之具体运用可分为三期:第一期为持久抵抗时期,第二期为敌我对峙时期,预定之第三期,为我总反攻时期,在抗战第一时期,国军„„消耗敌人战力,保存我军主动,借以空间换时间,扩大战场,分散敌军兵力,以求达成提早阻止敌人前进,乃建立长期抗战的目的。”

——《民国高级将领列传》

材料二 自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之八年间,中华民国政府军发动大型会战22次,重要战斗1 117次,小型战斗28 931次。陆军阵亡、负伤、失踪3 211 419人。空军阵亡4 321人,毁机2 468驾。海军舰艇损失殆尽。壮烈牺牲在战场上的国民党将军即达200余位,其中有11位上将、34位中将、48位少将。

——中华网《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

请回答:

(1)指出蒋方震和陈诚在抗战的基本策略上有何相同之处?其共同的依据是什么?(2分)

(2)结合当时的国际形势分析蒋方震提出的抗战“要拖到东西战争合流,我国转弱为强”是否可能实现?为什么?(6分)

(3)蒋方震和陈诚的主张有合理之处,但均未找到中国抗战胜利的根本出路,结合材料分析:他们认为取得抗战胜利的途径各是什么?其共同的缺陷是什么?(4分)

(4)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评价国民党的抗战。(8分)

解析 本题考查对抗日战争的理解分析能力。第(1)问主要是对材料的归纳和概括;第(2)问要把中国的抗日战争放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去考虑;第(3)问要结合国共两党的不同的抗战路线进行解答;第(4)问评价国民党的抗战时必须要做到客观公正。

【答案】(1)都主张持久抗战。中日两国的基本国情。

(2)可能。(1分)因为日本当时已经与西方的德意法西斯国家结盟,在对外侵略扩张中相互配合;随着侵略扩张的加剧,它们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矛盾日益尖锐,必然会导致一场新的世界大战。作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主要国家,中国必然会得到世界上其他反法西斯国家的支持,因此可以“转弱为强”。

(3)蒋方震把持久抗战胜利的希望寄托在国际形势的变化上;陈诚则认为主要依靠政府和军队的持久抵抗来争取抗战的胜利。他们都轻视了人民群众的力量。

(4)①与中共合作建立统一战线;作为全国政权,组织全国人民抗战。②抗战相持阶段,其消极抗战对整个抗战造成了消极影响,但一直没有停止抗战。③战争中大多数国民党官兵英勇作战,作出了巨大牺牲。④打破了日本侵略者迅速灭亡中国的企图,为中共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创造了条件;配合了中共的抗日斗争和敌后根据地的反扫荡斗争;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支援了世界其他国家的反法西斯斗争。总之,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第三篇:【创优导学案】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综合检测题 人民版选修4(含解析)[范文模版]

模块综合检测

(对应学生用书P195 解析为教师用书独有)

1.(2012·江苏单科)孔子和柏拉图所追求的理解社会可分别称为“仁—礼社会”和“理想国”;关于理想社会的秩序及其个体品德,他们的观点惊人相似。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古代圣贤孔子和著名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观点中有那么多的相似之处,不免叫人惊讶。„„两者都不支持民主自治政府,但却都相信绝对的道德真理的存在,并且相信人们居住在和平与和谐中的可能性。„„两人都相信只有那些已经具有美德的人才能创建一个井井有条、和睦的政治社会。

——(美)肯·沃尔夫《大历史视野》

材料二 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发展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

——马克思《哲学的贫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揭示两位先哲的观念中关于社会秩序和个体品德方面的共同性;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的“礼”和“仁”在构建“仁—礼社会”秩序中的不同作用,并列举柏拉图理想国中各等级的品德。

(2)按照材料二的思路,概括两位先哲观念相似的原因,并以具体社会背景加以说明。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孔子和柏拉图。第(1)问关于社会秩序和个体品德方面的共同性根据材料一“相信人们居住在和平与和谐中的可能性”和“两人都相信只有那些已经具有美德的人„„”两句概括作答;“礼”和“仁”的作用根据教材基础知识作答;柏拉图理想国中各等级的品德根据教材知识作答。第(2)问的原因从社会关系的冲突或社会秩序的混乱等角度作答,具体社会背景根据教材基础知识作答。

【答案】(1)共同性:社会的和谐;个体的美德。礼的作用:明晰等级;仁的作用:缓和矛盾。品德:智慧;勇敢;自制(节制)。

(2)原因:社会关系冲突;春秋时期,礼崩乐坏;雅典民主政治弊病显现。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今天的美国国会大厦里,悬挂着一张巨幅油画.画面上历史伟人济济一堂,那是美国人民的开国大典哪(注:时间是1783年)。油画下面有个小小的说明,上面记载了华盛顿和议长的简短讲话。华盛顿说:“现在,我已经完成了赋予我的使命,我将退出这个伟大的舞台。„„在它(大陆会议)的命令之下,我奋战已久。我谨在此交出委任并辞去我的公职。”议长答道:“„„你将带着同胞们的祝福退出这个伟大的舞台。但是,你的道德力量„„将激励子孙后代。”

——林达夫妇《总统是靠不住的》

材料二 在我们这样辽阔的国度里,要想有效地管理大家的共同利益,一个活力充沛的、1

并且能充分保障自由的政府是必不可少的。在这样一个权力得到适当分配和调节的政府里,自由本身将会从中找到它最可靠的保护者。„„我怀着欢欣的期待心情,指望在我切盼实现的退休之后,能与同胞们愉快地分享自由政府治下完善法律的温暖„„

——华盛顿《告别词》(1796年9月)

材料三 “乃孙黄放弃责任,一让总统,一让留守,博功成身退之虚名,致令政变频乖,扰攘至今,而不能底定,不得谓非一大恨事也。”(但孙中山)“欲挽官僚窃权怙势之积习,准身作则,专为公家谋幸福,不为一己便私图。„„手段虽劣,其胸襟气概,固自高出寻常万万也。”

——谭人凤《石叟牌词》(写于“二次革命”失败后)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公职”是指什么?促使华盛顿辞去这一“公职”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是如何做到“权力得到适当分配和调节的”?

(3)据材料二、三,说明华盛顿和孙中山的辞职对本国历史产生的影响或结果。

解析 本题考查华盛顿和孙中山。第(1)问,第一小问由“1783年”“在它(大陆会议)的命令之下”等信息回答;第二小问根据“你的道德力量„„将激励子孙后代”回答。第(2)问,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的内容来回来。第(3)问,从美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角度回答华盛顿辞职的影响;从材料三中“致令政变频乖,扰攘至今”回答孙中山辞职的影响。

【答案】(1)公职:大陆军总司令。因素:个人的道德力量。

(2)国家权力实行三权分立原因。实行联邦制。

(3)华盛顿:保障了美国民主制度的健康发展。孙中山:改变了打天下就要坐天下(或窃权怙势)的传统恶习,导致军阀割据。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牛顿说:“我只是站在巨人的肩上。”爱因斯坦在谈到相对论的创立时说:“相对论实在可以说是对麦克思韦和洛伦兹的伟大构思画了最后一笔,因为它力图把场物理学扩充到包括引力在内的一切现象。”“如果你要解决不可能解决的问题,你就不要去理会你自己的限制。”

材料二 据英国米切尔·怀特《牛顿:最后的巫师》记载,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从一个收藏者手里购买了一批有关牛顿的秘密资料。通过几年的研究,凯恩斯于1942年在英国皇家学会俱乐部发表了一次名为“牛顿其人”的演说,给出一个与传统模式截然不同的牛顿形象,即牛顿不再只是一个科学家,也是一个醉心神学和炼金术的人。

1942年,爱因斯坦为纪念牛顿诞生300周年撰写了一篇文章,对牛顿的一生作了如下评价:“只有把他的一生看作为永恒真理而斗争的舞台上之一幕才能理解他。”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与牛顿经典力学的关系。概括他们

取得科学成就的共同条件。

(2)根据材料二,指出凯恩斯和爱因斯坦是如何评价牛顿的?他们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评价?

解析 第(1)问,两者都是物理学的成就,爱因斯坦对牛顿的理论有否定,但注意并不是完全的否定,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进行论述;关键句:“我只是站在巨人的肩上”“因为它力图把场物理学扩充到包括引力在内的一切现象”。第(2)问概括材料观点回答即可。

【答案】(1)关系:相对论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深刻揭示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它也发展了经典力学,将其概括在相对论之中,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条件:继承与发展;创新。(2)评价:凯恩斯认为,牛顿“不再只是一个科学家,也是一个醉心神学和炼金术的人”;爱因斯坦充分肯定了牛顿一生热爱真理、为真理而斗争的崇高品质。原因:着眼点不同;角度不同;获取的史料信息不同。

4.(2012·全国课标文综)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鸦片烟流行内地,大为风俗人心之害。节经降旨严饬稽查,而此风未经革除。总由海口守巡员弁(官兵)卖放偷漏,以致蔓延滋甚„„且止查禁海口洋船,而于民间私熬烟斤,未经议及。嗣后如有洋船夹带鸦片进口,并奸民私种罂粟,煎熬烟膏,开设烟馆,文职地方官及巡查委员,如能自行拿获究办,免其议处。其有得规故纵者,仍照旧例革职。

——《上谕档(道光朝)》(1823年)

(鸦片)每岁易银至数百万两之多,非寻常偷漏可比,若不极力严禁,弊将何所终极。嗣后该省通市,务当恪守定例,只准易货,毋许易银。

——《上谕档(道光朝)》(1829年)

同心合力,不分畛域,上紧查拿,毋得稍形松劲„„即文武官员、军民人等吸食,不知悛改者,亦著一体查拿,分别办理。

——《上谕档(道光朝)》(1838年)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道光皇帝对鸦片问题的认识及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道光皇帝的禁烟政策。

解析 本题以禁烟运动为切入点,考查对道光皇帝禁烟措施的评价能力。第(1)问,“认识”表现在道光皇帝主要站在维护统治的角度认识鸦片的危害,“措施”可以从鸦片的源头、鸦片的交易、鸦片的吸食等角度归纳;第(2)问,可以围绕着“成效”“性质”“变化”三个角度评述。

【答案】(1)认识:严重败坏社会风气,腐蚀官吏,白银外流危及财政。措施:禁止民间制作、贩卖鸦片;严禁走私进口;不许以银易货;惩办吸食者。

(2)措施较全面,取得一定成效,虎门销烟;具有正义性;鸦片战争后具有妥协性。

第四篇: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巩固提升(人民版):专题15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含解析)

(对应学生用书P219 解析为教师用书独有)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1年8月6日标普将美国长期主权信用评级由“AAA”降至“AA+”,评级展望负面,受此影响,全球股市暴跌。回顾历史,1929年美国爆发的经济危机也曾迅速演变为世界性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A.产销矛盾加剧

B.股票恶性投机 C.分期付款和超前消费

D.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解析 D 做本题时注意题干的限定词“根本原因”。C项导致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而使产销矛盾加剧,是经济危机发生的主要原因,B项是导致经济危机发生的直接原因。D项是导致其发生的根本原因。

2.1931年初,苏联接受外国技术援助的项目已达124项,大部分是美德两国提供的,同年,苏联向外国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设备总出口量的1/3。当时苏联大量得到西方设备的时代背景是

A.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B.西方放弃了对社会主义的敌视政策 C.苏联制定社会主义工业化路线 D.开始出现经济全球化趋势

解析 A 从题干的时间1931年以及美德机器、技术大量提供给苏联可得出答案。

3.1825年英国发生了世界首次经济危机;1857年后,世界性经济危机时有发生。而1929~1933年由美国爆发的经济危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这主要是因为

()()

()A.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的存在

B.“自由放任”政策不适应资本主义的新发展

C.各国之间国际贸易冲突加剧 D.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确立

解析 D 1929~1933年由美国爆发的经济危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是缘于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日益成为一个整体有关。

4.1934年1月10日,罗斯福总统宣布发行以国家有价证券为担保的30亿美元纸币,并使美元贬值40.94%。导致20世纪30年代美元贬值的直接因素是

A.经济危机

B.政府强制推行《工业复兴法》 C.政治危机

D.政府调整财政金融政策

解析 D 20世纪30年代美元贬值的大背景是经济危机,但题干问题中的限制条件是“直接因素”,经济危机是从金融业开始,为了解决经济危机,罗斯福实施新政,加强对经济干预,整顿金融业,D项与题意相符。

5.(2013·哈师大附中模拟)西汉宣帝五凤四年,“请于边郡皆筑仓,谷贱时增价而籴,贵时减价而粜,名曰:‘常平仓’”。下列史实与“常平仓”思想一致的是

A.汉武帝的盐铁官营政策 B.明清王朝的海禁政策 C.苏联农业集体化

D.美国罗斯福新政中的《农业调整法》

解析 D 材料中西汉“常平仓”通过控制剩余粮食流通来控制价格,实现粮食市场“平价”的目的,与美国罗斯福新政通过控制农业的生产来实现粮食价格的稳定(即平价)的思想一致。

6.罗斯福在1932年4月的一次全国广播讲话中说:“在这个不幸的时代,我们要制订出一些计划来,把希望重新寄托在那些压在经济金字塔底层、被人遗忘了的人们的身上。”对这段话理解错误的是

A.放弃资本主义自由经济制度 B.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形成 C.注重缓和社会矛盾

()

()

()

D.开始关注对困难民众的救助

解析 A 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在坚持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的前提下,国家对经济进行全面干预。

7.1935年和1936年,美国最高法院宣布许多“立法”违宪,但罗斯福管辖下的行政机关依然我行我素,“新政”措施照行不误。这一事件表明()A.罗斯福总统个人魅力的光芒超越了法律 B.新政得到了美国全国人民的热烈支持 C.新政的措施全面解决了美国面临的问题 D.三权分立的原则在特殊时期遭到一定冲击

解析 D 根据所学美国政权机构实行三权分立,最高法院、国会和总统三者之间相互制约和平衡。材料中法院裁定罗斯福新政“违宪”,但行政机构却不予理睬,表明最高法院对总统没有形成有效的制约,说明三权分立的原则在特殊时期遭到一定冲击。故本题选D项。

8.伯顿·W·小福尔索姆(Burton Folsom,Jr.)在其新作《罗斯福新政的谎言》中,批评罗斯福,“他采取了一系列政府干预经济的措施,但他的大部分举措,对当时的美国甚至以后都造成了灾难性的影响”。新政“灾难性的影响”不包括

A.增加政府财政负担 B.美元贬值,加剧邻国危机 C.造成国际贸易进一步萎缩 D.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新模式

解析 D 本题实际要求回答罗斯福新政的负面影响,D项是罗斯福新政的积极影响。

9.凯恩斯说:“似乎没有强烈理由要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把社会上大部分经济生活包罗在政府权限之内。”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主张国家干预经济,但也不完全排斥经济自由 B.强制推行国家资本主义 C.反对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D.主张完全的经济自由政策

解析 A 凯恩斯反对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主张国家直接干预经济。但是,()

()

作为资本主义国家在二战后的基本经济理论,其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同时,也注意发挥市场的作用。

10.二战后60多年来,资本主义不仅没有崩溃,而且许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科学技术、物质、文化各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提高,政治、社会相对稳定,至今也看不出垂死的迹象。其根本原因在于()A.西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B.实施福利国家政策缓和了社会矛盾 C.革新生产技术发展新兴工业 D.扩大了社会生产资料的公有化程度

解析 A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建立并完善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从而使资本主义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

11.希腊债务危机引发了全球经济的剧烈动荡(债务危机是指在国际借贷领域中大量负债,超过了借款者自身的清偿能力,造成无力还债或必须延期还债的现象)。希腊目前的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高达12%,远远超过欧元区设定的3%上限。下列与希腊债务危机的发生有关的是

A.人民资本主义

C.高福利政策

B.经营者革命 D.企业国有化

()解析 C 人民资本主义是指股票分散化,经营者革命是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都与希腊债务危机无关;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实行高福利政策,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引发了债务危机。

12.有人概括战后美国经济迅猛发展的原因是“基础殷实,决策正确,动力巨大,高新技术”。下列图示中比较符合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状况的是

()

解析 A 二战后,美国经济经历了长达20年的经济繁荣时期,20世纪70

年代初期,经济进入萧条阶段,80年代美国经济复苏,90年代重新进入繁荣时期。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市场经济是一种“自然秩序”,它奠基于人的利己主义本性。因为人都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而从事商品生产与交换的,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将生产的分工与商品的交换调节起来,使人们彼此满足了需求„„他们要求让“看不见的手”所造成的“自然秩序”不受干扰地存在,不要用人为的制度去加以控制。政府只需发挥保卫国家的职能,并维持某些公共工程,其余的就该让“看不见的手”去发挥作用。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

材料二 从(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之后,凯恩斯学派在西方世界就“大行其道”,并且占据了统治地位。这一学派„„给资本主义经济开的灵丹妙方是:当经济出现萧条时,通过扩大政府开支、减税和降低银行利率等办法来刺激需求,促进生产繁荣;当出现通货膨胀时,则以减少政府支出、增税和提高利率等措施来抑制通货膨胀的发展。这些办法在相当时期内,收到了一定效果。

——《世界当代史参考资料》

材料三 里根当选总统之后(1981年),雄心勃勃,表示要实行少政府(干预)、少开支、少征税、少福利的政策,对美国经济来一番“引人注目的改变”。

《世界当代史参考资料》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思想?(4分)(2)与上述思想相比,材料二所反映的思想主张有何不同?指出美国20世纪30年代最能体现这一变化的历史事件,并概述其主要内容。(10分)(3)材料三中,里根政府为什么要进行“引人注目的改变”?“引人注目的改变”主要指的是什么?这一“改变”之后各国逐渐发展出什么经济?(6分)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由“自由放任”到积极干预和调整以及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干预政策的影响。第(1)问,通过材料可以看出反映的是自由放任的经济思想。第(2)问,第一小问通过材料可以看出反映的是国家

——

干预经济的思想,后面两小问主要考查学生对罗斯福新政的掌握。第(3)问求答项较多,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来回答。

【答案】(1)自由放任的经济思想,由市场调节经济活动,反对政府直接干预。

(2)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使政府承担起保证经济稳定发展的责任。罗斯福新政。整顿财政金融体系:整顿银行;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扩大中央银行权力;管制证券业等。工业方面(核心):制订包括工资、工时、行业公平竞争法规;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农业方面:成立农业调整署;减耕减产;调整农产品结构;公布《农业调整法》等。社会福利:加强救济工作;加强社会保障措施;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社会立法:颁布《全国劳工关系法》。

(3)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经济出现“滞胀”现象。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一种将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的、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86年,里根签署了美国参众两院批准的修正税法„„根据这一法案,降低了个人所得税„„改变了过去30多年来税率越定越高、特惠越来越多的情况。它实际上是大规模减税和局部增税的结合,既使中产阶级得到实惠,又推动了经济结构的调整„„里根政府坚持紧缩货币政策,严格控制通货膨胀„„里根政府还推行新联邦主义,改革社会保障制度。1983年4月里根签署了国会通过的一揽子社会福利改革计划,削减了一些社会保障项目,尤其是“随意性”的社会福利开支。

——黄安年《当代世界五十年》

材料二 撒切尔夫人任首相时(1979~1990年)针对英国“病症”和滞胀经济实行货币主义经济政策„„首先,推行企业民营化,发挥自由市场机制的活力„„第三,控制社会保障制度规模,逐步改革实施福利国家制度的弊端。政府削减了社会福利在公共开支中的比重,1986~1987比1979~1980下降了十个百分点。在撒切尔夫人执政时期,国内生产总值明显增加。——黄安年《当代世界五十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里根和撒切尔夫人当政时期美英两国改革措施的异同。(12

分)(2)里根政府和撒切尔夫人政府的改革与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在改革的指导思想上有何不同?(8分)解析 第(1)问比较美英两国经济改革的异同,考查对历史问题的比较能力,相同点就是共性,不同点就是各自的特点。第(2)问实质考查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的经济思想。

【答案】(1)相同点:都改革社会保障体制、减少政府开支;实行货币紧缩政策、控制通货膨胀。不同点:里根政府强调减税和调整经济结构;撒切尔夫人政府强调发挥自由市场机制,推行企业民营化。

(2)里根政府和撒切尔夫人政府尽量减少政府干预,罗斯福政府是国家全面干预经济。

第五篇: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综合检测题(人民版):选修一(含解析)

模块综合检测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为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在20世纪末叶提及王安石,我们只更感到惊异:在我们之前900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日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当王安石对神宗赵顼说“不加税而国用足”,他无疑地已知道可以用信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增长。当生产增加货物流通时,即使用同一税率也能在高额的流通状态里收到增税之成果。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所反映的根本问题和对秦国发展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用信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增长”的措施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改革的认识。

解析 本题考查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1)“坏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商鞅变法有利于秦国军事和经济实力的增强,回忆教材知识回答“影响”。(2)回忆王安石变法中的理财措施可知是青苗法、农田水利法。从改革的艰巨性、改革家的个人命运、改革家的政治策略等角度回答“认识”。

【答案】(1)商鞅变法从根本上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的农业生产,使秦国力量强大,为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2)青苗法、农田水利法。认识: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改革成败的关键要看其积极成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的个人命运为转移;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在推行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答出三点即可)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英国撕掉伪装面孔于1840年7月直接出兵干涉,结果穆罕默德·阿里被迫屈服„„这就使得主要建立在军事供应基础之上的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埃及工业几乎全部破产„„由于现代化内在条件不成熟,它根本未能触及埃及传统深厚的社会基础,使得现代化看来成为一场更为纯粹的移花接木式的西方化运动„„从农村里征调大量农民做工厂工人以及召集农民进行公共工程建设和服兵役„„采用政府垄断专卖制度进一步损害了农民和农业的利益„„工厂的那些管理人员大多数是领薪俸的政府官吏,对于所干的工作既无知又缺乏热情。除了外国专家外,只有极少数技术人员掌握了新的机器生产和修理技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些进口机器是新奇而珍贵的,机器一旦损坏,就形同废铁。

——王泰《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与埃及早期现代化》

材料二 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

——列宁《评经济浪漫主义》(《列宁全集》第二卷)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阿里改革失败的原因。

(2)依据材料一,谈谈你对材料二的理解。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阿里改革。第(1)问概括阿里改革失败的原因要注意从多个角度(内部和外部等)回答;第(2)问考查对材料的理解程度,注意对材料二关键信息“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的分析。

【答案】(1)英国殖民干涉;未触及传统社会基础(或内在条件不成熟);只限于器物层面西化;损害了农民和农业的利益;缺乏管理和技术人员。

(2)阿里改革的历史进步性:创建近代军事工业,推进埃及近代化(军事、人才、技术等方面)。

3.(2012·全国课标文综)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西汉后期,大商人、大地主兼并土地,占有奴婢,社会矛盾加剧,“改制”呼声高涨。以改革家形象出现的王莽代汉创立“新”朝,以《周礼》为依据进行改革。“新”政权建立前后七八年间,推行了四次币制改革。公元7年,铸错刀、契刀、大钱,与五铢钱并行。三种新铸钱币的含铜量与五铢钱差别不大,但兑换价分别为一比五千、一比五百、一比五十。公元9年,废除五铢钱、错刀、契刀,另铸造小钱,与大钱并行。公元10年,推行总名为“宝货”的货币,分金货、银货、龟货、贝货、钱货、布货等质地、形制各不相同的六大类,共计28个品种,相互间兑换标准复杂。公元14年,废止大、小钱,发行重二十五铢的“货布”与重五铢的“货泉”。“每一易钱,民用(因此)破业,而陷大刑”。币制改革与王莽的其他改革,均告失败。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王莽改革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莽币制改革失败的原因。

解析 本题符合新课标的能力要求,但是,并无相应的内容依据,体现了新情景在高考试题中的重要作用。第(1)问,可以从“直接”和“根本”两个角度归纳“目的”;第(2)问,只要对材料进行归纳即可,关键词是“复古“紊乱”和“掠夺”。

【答案】(1)缓解社会危机,树立“新”朝形象,巩固政权。

(2)复古而不切实际;频繁多变,币种紊乱,造成社会经济混乱;任意规定币值与兑换标准,掠夺百姓财富,加剧社会动荡。

4.(2011·全国课标文综)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我国北方草原历史上是游牧民族的家园,他们以部落为基本的社会组织,时而因其共同利益结成部落联盟,各部落在草原上迁徙不定,往往为争夺草地、水源相互仇杀。清朝入关前,统一漠西蒙古,开始分定各地部界,严禁互相侵越;入关后仿八旗制度形式逐步改造蒙古社会,形成盟旗制度。蒙古各部大者被分为数旗,小者自为一旗,旗长由蒙古各部首领世袭担任。各旗有固定的牧地,不相统属,旗民不得越境放牧,日常往来亦受限制。合数旗为一盟,盟长、副盟长以及会盟地由朝廷指定,对各旗进行监督,处理各旗不能解决的事务,盟不是一级行政机构,盟长不得干涉各旗事务、发布政令。各旗直接受中央政府管理。一切重大事务的裁决权属于理藩院,各旗旗长有义务率旗下兵丁,应召出征。蒙古族旧有的部名义上保存下来,不具有行政功能。

——翁独健《中华民族关系史纲要》等

请回答:

(1)指出旗、盟与草原传统部落、部落联盟的区别。

(2)简析盟旗制度的历史作用。

解析 本题从盟旗制度入手考查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问题的能力,考查角度独特。第(1)问关键要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根据材料信息中的“部落为基本的社会组织”等概括,可知旗、盟是政府管理制度、部落是自发的社会组织等。第(2)问分析作用时要根据材料信息从政治面貌的变化、加强政府控制、稳定社会秩序、巩固国家统一等方面多角度作答。

【答案】(1)旗、盟是清政府针对蒙古地区制定的一种管理体制;部落、部落联盟是草原游牧民族自身的社会、政治组织。

(2)在尊重蒙古族社会传统的基础上,改造了草原的社会政治面貌;削弱了蒙古贵族的权力,加强了清政府对草原的管理;有利于当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加强了清朝统治的基础;使统一多民族国家更为巩固。

下载【创优导学案】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27 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巩固提升(含解析) 人民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创优导学案】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27 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巩固提升(含解析) 人民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