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金榜新学案】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检测 专题三 第一课“顺乎世界之潮流” 人民版必修3
顺乎世界之潮流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1839年《澳门新闻报》报道:“中国官府完全不晓得外国的政事,又不询问考求„„只有林总督行事与其他官员相反。”“林总督相反的行事”是指()A.抗击英国侵略者
B.请人编译西方的书籍、报纸 C.虎门销烟
D.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依据材料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林总督行事与其他官员相反”说明林则徐对外国的政事关心考求,但作为地主阶级的代表,他并不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答案:B 2.(2012·曲阜统考)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开眼看世界”的着眼点在于()A.新思想新文化
B.历史地理方面 C.社会制度方面
D.军事技术方面
解析:鸦片战争后,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被西方的洋枪洋炮惊醒,他们认为“夷之长技”在军事,因此“开眼看世界”的结果是“师夷长技”。
答案:D 3.洋务派曾提出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作为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以期“师夷长技以自强”,这是()A.儒家思想在新时期的新发展 B.对儒家思想在新环境下的某种否定
C.肯定儒家思想安邦定国的重大作用 D.要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洋务派依然强调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并没有给传统儒学思想增加新的时代内容。但其又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来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这在客观上是对儒家思想的某种否定。C、D两项均与题干不符。
答案:B 4.19世纪末的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危机,应当如何自救?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对这一艰深的时代课题做出的最符合时代潮流的回答是()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D.“师夷长技以自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A是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主张,B、D两项是洋务派的主张,均不符合题干“19世纪末”的时间要求。
答案:C 5.下列近代人物中,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的是()A.魏源
B.曾国藩 C.康有为
D.张之洞
解析:康有为在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时,鉴于当时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弱小和封建顽固守旧势力的强大,不得不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这是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一个显 2
著特点。
答案:C 6.(2012·启东期中)梁启超在《自励》中说:“献身甘作万矢的,著论求为百世师。誓起民权移旧俗,更研哲理牖新知。十年以后当思我,举国犹狂欲语谁?世界无穷愿无尽,海天寥廓立多时。”材料中“誓起民权移旧俗”的含义是()A.设议院,定宪法
B.实行君主立宪制,反对封建专制 C.兴民权,易旧俗
D.实现民主共和,反对君主专制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提取信息:“誓起民权移旧俗”包括两个信息点:“起民权”指的是资产阶级民权,梁启超属于维新派,所以其观点应该是君主立宪;“移旧俗”指的是反对封建君主专制。
答案:B 7.19世纪晚期,某西方报纸称:“甲午以后,中国有三党: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以作乱为自振之机。”文中的“中立党”是指()A.洋务派
B.维新派 C.革命派
D.顽固派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依据材料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中立党”要“保国”“变法”等信息,可判断出是维新派。
答案:B 8.资产阶级革命派与资产阶级维新派最主要的区别是()A.革命性质不同
B.发展资本主义的目的不同 C.对清政府的态度不同 D.革命的结局不同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和判断问题的能力。革命派主张用暴力革命的方式推翻清政府,而维新派主张用和平改良方式实行变法,所以对待清政府的态度不同。A、B、D都有相同或一定的相似性。
答案:C
二、非选择题(18分)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海国图志》一书这样记述:“„„六十卷,何所据?一据前两广总督林尚书所译西夷之《四洲志》,再据历代史志,及明以来岛志,及近日夷图、夷语„„”
材料2:“„„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
——《曾文正公全集》
材料3:“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此其体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君民共主者权得其平„„欲通下情,莫要于设议院。”
——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4: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1)材料1中的“林尚书”指谁?列举一件大事说明他在中国近4
代史上的贡献。(2分)(2)材料1、2、3、4的主张分别是什么?(8分)(3)材料3指出了洋务运动的哪一致命弱点?材料3在学习外国问题上比材料2有什么进步?(4分)(4)材料4所说的“变官制”是什么意思?它和材料3中的哪一句意思相同?(4分)解析:本题以近代思想的演变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抵抗派(魏源)、洋务派(曾国藩)、早期维新派(郑观应)和维新派(梁启超)等四个派别的主张、影响等方面的掌握,解答本题关键在于对四个派别相关史实(主张、实践、影响等)的准确掌握。
答案:(1)人物:林则徐。贡献:虎门销烟(其他合理答案也可)。(2)①材料1:“师夷长技以制夷”;材料2:学习西方先进军事技术;材料3:实行君主立宪;材料4:变法图存。
(3)弱点:没有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进步:由单纯学习外国先进的制造技艺,发展为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
(4)意思:实行君主立宪制。相同:“君民共主”。
第二篇: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检测 6-2《罗马人的法律》 人民版必修1
课时2 罗马人的法律
一、选择题
1.公元116年的一天,罗马街头。长期定居罗马的小亚细亚(罗马帝国的一部分)商人艾哈迈德遭到当地一群无赖的哄抢。艾哈迈德立即投诉法庭。法庭很快开庭审理了此案,无赖们受到严惩。这一事件表明当时的罗马法律()①承认自由民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②注重维护帝国的社会稳定 ③是帝国范围内的国际法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迁移分析能力。由时间及“小亚细亚商人”受法律保护,可判断当时使用的是罗马万民法,因此③正确;由哄抢货物的“无赖们”受到严惩,可以得知法律保护私有财产,维护社会稳定,①②正确。答案:D 2.《十二铜表法》中规定“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这主要体现了罗马法中哪一项基本原则()A.同态复仇原则 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C.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原则 D.遵守契约原则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材料主要叙述的是为保证债权人的利益,可以采取种种苛刻手段,体现了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故选C。答案:C 3.据史料记载,古罗马时期一高利贷者对一欠债人的儿子(作为抵押品的债务奴隶)滥施暴行,把他打得皮开肉绽。愤怒的群众汇聚起来,一起跑进元老院,向元老们展示了这个少年被打伤的背脊,促使罗马元老院通过了废除债务奴隶的法案。下列有关这段材料的表述正确的是()A.罗马法的发展有利于缓和社会紧张程度 B.奴隶地位有所改善 C.材料体现了公民法的内容 D.奴隶的斗争推动了罗马法的完善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材料内容体现的是废除债务奴隶,维护了罗马公民的利益,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但并非是与B、D两项内容相关,C项在材料中也得不到体现。答案:A 4.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共和国先后铸造出十二块铜牌,详细列出民法、刑法、诉讼程序等许多方面内容,公布于罗马广场,史称《十二铜表法》。《十二铜表法》的颁布()A.是贵族内部矛盾激化的产物 B.是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结果
专心
爱心
用心
慈、爱国、虔敬、为他人服务是人的本性 ④自然是正义的依据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自然法并不是具体的法律,而是法律科学的思想基础和指导原则。因此,②错误,①③④能从题干中得到启示。答案:D 9.罗马社会的发展,推动罗马法不断积累和完备。而罗马法的不断发展又推进了社会不断进步。下列叙述与之不相符的是()A.公民法的实施,调动了广大平民的爱国热情和参政积极性 B.提高了国家官吏的办事效率,规范了他们的从政行为 C.保障人们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缓和了社会阶级矛盾 D.稳定了社会秩序,推动帝国境内各民族的共同发展
解析:当时奴隶社会不可能保障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特别是不可能改变奴隶的社会地位,C错。A、B、D都是其积极作用。答案:C 10.古希腊、罗马的政治机构中,有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元老院、执政官等,我国古代西周出现了宗法制和分封制,这些机构和制度说明的实质问题是()A.地域决定政治
B.都是为了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C.统治阶级加强对社会团体的控制 D.经济模式决定政治手段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比较分析能力。这些政治机构和制度的设置,进一步完善了国家的职能,而国家就是阶级统治的工具。答案:B 11.斯塔夫里阿诺斯说:“罗马人在思想意识方面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他们的法律是基于理性而不是基于习俗。”对“理性”的正确理解是()A.罗马法完全摒弃了习惯法 B.罗马法追求至善至美的境界 C.罗马法体现与时俱进,为现实服务 D.罗马法主张消灭阶级压迫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所谓理性指人的思考与判断,是与感性相对应的一个名词。罗马法注重理性,其含义是与时俱进、为现实服务。答案:C 12.中国文献中最早关于罗马法的记载,是清政府派5大臣出洋考察西洋法制的报告。载泽等人于1906年5月在《考察情形折》中称:“大抵欧洲各国政治,悉根源于罗马旧制,言政法者必先言罗马,犹中国学者必首推周秦。„„”从中国第一所大学——京师大学堂开始到现在,罗马法都被作为一门大学课程开设。根据这则材料我们可以说()
专心
爱心
用心
第三篇:201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第14讲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学生版)
第14讲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
【2012考纲解读】
1.归纳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不同派别向西方学习的不同主张及特征。
2.由近代西学东渐的历程认识到当今改革开放的艰巨性、必要性和可行性。3.近代仁人志士不断推陈出新,提出各种顺应时代潮流的新思想,启迪我们打破保守的思想牢笼,与时俱进。
4.新文化运动中的“科学”口号与科学发展观、“八荣八耻”相联系,作为考查切入点。5.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对我国产生的影响将会成为命题的重点。6.结合新文化运动的内容,评价其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树立对传统文化的正确的扬弃观。
7.马克思主义成为历史的选择的原因 【重要知识梳理】
一、师夷长技以制夷
【知识归纳】内容:“师夷长技以制夷”是悉夷、师夷、制夷的三位一体。首先,“悉夷情”是“师夷”的必要前提;其次“师夷长技”是“攻夷”“款夷”“制夷”的重要手段;最后“制夷”是“师夷”的最终目的。上述三条是前提、手段和目的的有机统一,其中,根本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制夷”,而积极的办法是“师夷长技”。
实质:“师夷长技以制夷”是对外国侵略、挑战的积极回应。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变局:一方面,列强以炮舰开路,侵我主权,是中华民族的仇敌;另一方面,侵略者又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领先中国。就前者而言,鸦片战争是资本主义列强对落后民族的野蛮征服,是以强凌弱的强盗行径;就后者而言,则是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对腐朽的封建帝国的挑战。对于中国来说,鸦片战争既是沦为半殖民地悲剧的开始,又是促其猛醒、奋起直追的契机。简言之,鸦片战争既是侵略,也是挑战。魏源等人最早察觉并敢于正视中国与西方强国之间的悬殊差距,从而做出了积极的回应——“师夷长技以制夷”。
作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宏论,既体现了对西方列强的抵御与抗争,也包含了对资本主义文明的肯定与仿效;既体现了对封建传统的怀疑和否定,这就打破了长期以来中国人对外部世界茫然无知的封闭状况和“天朝上国”自大虚骄的陈腐观念,使中国人第一次不得不面对列强林立、充满竞争和威胁的现代世界,从而揭开了学习西方的序幕。
【特别提醒】抵抗派以林则徐为代表,洋务派以奕訢、曾国藩、李鸿章等为代表,两派虽都属地主阶级的派别,但两者目的的侧重点不同。抵抗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即抵抗外来侵略;而洋务派则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即维护清朝统治,镇压人民反抗斗争,也含有抵御外侮的意图。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知识归纳】背景:①西学的传播猛烈冲击着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②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③以曾国藩、李鸿章和张之洞为首的洋务派看到西方船坚炮利,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
含义:中学是指中国传统文化、制度,特别是儒家的纲常名教;西学是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学技术。“中学为体”是强调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社会命运的根本;
“西学为用”是主张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效仿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武备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政,来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但不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历史作用: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洋务派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长达30年经济自强运动—洋务运动,但结局失败,却对中国的近代化产生重大影响。随着洋务运动的实践,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也对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起了促进作用。
【误区警示】洋务运动客观上顺应了工业革命后的世界进步潮流,误以为它违背了这一潮流。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和生产技术,客观上顺应了工业革命后世界现代化发展的趋势,不能因其未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就无视这一客观事实。
三、维新思想 【知识归纳】
1.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宣传维新思想的特点
(1)康有为:①著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②特点:把西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和儒家经史相结合,宣传维新改革理论。
(2)梁启超:①积极宣传民权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然性。②强调“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
(3)谭嗣同:①是冲决纲常礼教网罗的维新勇士。②以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观念,批判专制君权、宗法等级制度及纲常礼教,倡导男女平等。
(4)严复:①严复是系统将近代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来的第一人。②提出“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 的主张。③借用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理,阐明了中国如
能实行变法维新,就会由弱变强,否则就将亡国灭种或被淘汰的道理。
2.维新思潮的主要内容及历史影响
主要内容:主张维新变法,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废“八股”,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历史影响: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使维新思想传播开来,形成一次思想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这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也是一次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特别提醒】掌握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早期维新派与康、梁等人维新思想的特点与区别,维新思想的意义,对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影响。维新变法运动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起思想启蒙的作用。
四、新文化运动 【知识归纳】
1.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性质及其兴起标志、指导思想
(1)背景:①政治状况: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袁世凯复辟帝制,人民强烈反对;②经济基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③阶级基础:资产阶级队伍壮大,强烈要求实现民主政治;④思想基础: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⑤直接原因: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制造舆论,掀起复古尊孔逆流,遭到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的强烈反对。
一批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认识到新制度难以建立在陈旧的思想文化基础上,在中国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不但要进行政治革命,还必须进行思想革命。
(2)性质:新文化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
(3)兴起标志: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兴起。《青年杂志》从第二卷第一号起改名为《新青年》。
(4)指导思想:民主与科学。
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影响
(1)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德先生”和“赛先生”,也就是倡导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还提倡新道德,对旧道德。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鲁迅是对礼教、旧道德的批判最为猛烈,反对儒家传统道德是新文化运动的矛头所向。提倡文学革命,它倡导新文学,反对旧文学。1917年,《新青年》上先后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文学革命由此开始。
(2)思想影响:①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延续;②它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给专制主义以空前沉重的打击,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是一场伟大的民主主义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③对促进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觉醒起了巨大的作用;④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⑤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⑥促进了文化平民化,推动了国民素质的提高。
局限性:对东西方文化的某些提法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片面性。3.前期新文化运动三项内容之间的关系
前期新文化运动的三项内容是提倡民主和科学、提倡新道德、提倡新文学。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前期的两面大旗,提倡民主以反对中国的封建专制思想,提倡科学以反对封建愚昧和迷信,用民主和科学同封建主义进行斗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提倡民主就是反对封建专制,而封建专制是建立在孔子儒学旧道德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反对封建礼教,反对旧道德就是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就是摧毁封建专制制度的根基,让民主共和思想更加深入人心。文学革命扩大了民主和科学在社会上的影响,民主和科学正是凭借广大民众易于接受的白话文得到广泛传播。所以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武器”,文学革命是宣传民主和科学的“手段”,提倡新道德是新文化运动的归宿(以儒学为基础的旧道德是新文化运动的矛头所向)。
【特别提醒】新文化运动之“新”,在其对封建正统思想的冲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误以为是由于运动有了新的指导思想。尤其在新文化运动的前期,其指导思想与辛亥革命、甚至是戊戌变法都无本质差异,均以民权、平等和进化论学说为理论武器。要说区别,只能说是斗争的矛头所向。新文化运动将斗争矛头直指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的儒家道德,因而,对维护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儒家学说以沉重一击,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解放。在学习新文化运动时,应联系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政治(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政政体,窃取革命果实的袁世凯开始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中国仍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放松对华经济侵略,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思想(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逆流),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角度,认识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必然性。
五、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知识归纳】
1.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作为19世纪人类历史上最优秀的理论成果和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斗争武器,以其高度的先进性、科学性和革命性征服了中国广大进步的青年,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由于资产阶级的局限性,以西方资产阶级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政治学说为理论武器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促进无产阶级队伍日益壮大,五四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独立登上政治舞台,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阶级基础,“与劳工阶级打成一片”,表明马克思主义一开始传人中国,就注重和工人运动的实践相结合;十月革命诞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出路,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弘扬,形成了一股生气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
2.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
①开始传入: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一些新文化人士开始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在中国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大旗。
②系统介绍: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第一次较为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③进一步传播:1920年,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在中国出版,随后,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出现,一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相继出版,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④“问题”与“主义”之争: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的阵营分化,出现“问题”与“主义”之争。胡适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宣扬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李大钊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进行回击,马克思主义以其先进性、科学性、革命性吸引了更多的先进分子。
⑤扩大传播:1920年5月1日,《新青年》等刊物都出版了劳动节纪念专号。各地举行了“五一劳动节”纪念活动,这些活动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⑥有计划宣传: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通过《新青年》、《共产党》月刊、《劳动界》《劳动者》《劳动音》和《工人周刊》有计划地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还为工人办补习学校识字班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重大意义
①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爱国运动的深入发展;②中国出现了以陈独秀、毛泽东、郑中夏、蔡和森、瞿秋白、周恩来等为代表的第一批马克思主义者;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作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1921年7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成立。
【特别提醒】李大钊:最早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后成为传播主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是向西方学习找到的救国的正确的思想武器。
六、维新派主要代表人物的思想特点
【知识归纳】康有为变法理论。突出特点不是直接移植外国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而是借发挥孔子的政治思想,利用传统的儒学权威来宣传变法道理。如在《新学伪经考》中,康有为把西方进化论同古文经传统文化相结合,否定中国古代的历史循环论,阐述时代是不断变化的进步观点。《孔子改制考》则将孔子当做民权、平等的倡导者。那么,康有为为什么要装扮孔子,让他充当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先师?其原因在于:①中国传统思想深厚,影响深刻。如果完全背离传统,必将一事无成。②资产阶级的软弱与保守,还没有打出自己的鲜明旗帜。③康有为对中国国情了解,为减少变革的阻力,不失为一个好的策略。康有为的出身、经历、地位,尤其是他所处的时代,决定了他在向西方寻求真理,进而构筑自己的思想体系时,必将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
梁启超维新思想。特点不仅仅在于论证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更在于他提出了具体的变法主张。梁启超虽然拜康有为为师,但对维新变法理论的宣传却打破了康有为理论的束缚,直接明确地提出了在中国进行政治改革的主张。对于怎样变法,他用了这样的概述:“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间,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这就是资产阶级改良派维新变法要走的基本道路。
【误区警示】戊戌变法期间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误以为鸦片战争后新思想的萌发或洋务派和顽固派的论战也有思想解放作用。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的新思想和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都没有突破封建正统思想的樊篱,尽管有历史进步作用,但未起到思想解放的作用。而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是中国近代史上资本主义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的第一次正面交锋,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七、近代中国三次思想解放潮流及其比较 【知识归纳】
(1)近代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①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围绕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进行了一场激烈论战。这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思想的正面交锋,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②1901-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保皇派之间,围绕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问题,展开一场论战,使民主革命思想得到传播,形成又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③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以民权、平等和达尔文的进化论为指导思想,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前期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解放的新潮流。
(2)近代三次思想解放潮流的比较
相同点:①都以民族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为基础;②都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用西方思想武器反封建专制统治的斗争;③都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的发展。
不同点:①直接斗争对象不同:第一次是封建顽固势力,第二次是保皇派,第三次是北洋军阀政府及封建思想的核心——儒家思想;②领导力量不同:第一次是资产阶级上层维新派,第二次是资产阶级中下层——革命派,第三次是资产阶级激进派;③主要内容不同:第一次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希望走实现君主立宪制的改良道路。第二次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希望走实现民主共和制的革命道路。第三次资产阶级民主科学思想,希望实行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④作用不同:第一次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第二次为辛亥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第三次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特别提醒】对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学习,就抓住三大特征、四个阶段: 三大特征:一是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连,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二是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历程;三是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如新思想的萌发、洋务运动)到主动选择(例如辛亥革命)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四个阶段: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地主阶级学“器物”;从戊戌变法到20世纪初,资产阶级学“制度”;1915年至1919年,资产阶级学“思想文化”;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的路”到“走自己的路”。
【高考真题精析】
(2011年上海卷文综10)右图是中国近代史上某革命组织机关刊物的书影,该组织是
A.兴中会
B.光复会 C.强学会
D.同盟会
【答案】:D 【解析】:根据课本知识,图中所示《民报》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的机关博物。
(2011年四川卷文综17)图5是一幅驳斥清末“民智未开”观点的漫画,它试图传达的观念是
A.反满兴汉
B.官逼民反
C.政治民主
D.暴力革命 【答案】:C 【解析】:清末顽固派和维新派都认为中国“民智未开”,不能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这是政府不信任百姓(图5中“政府视百姓之程度低”),老百姓更不信任政府(图5中“百姓视政府之程度更低”),其解决之道就是尽快设议院、开国会等,实现政治民主。
【答案】:A 【解析】:重点理解“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即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
(10年上海历史卷)21.某学生要以“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及其影响”为主题撰写小论文,他可以选择的研究对象有
A.商务印书馆、利玛窦 B.《几何原本》、冯如 C.商务印书馆、冯如 D.同文馆、利玛窦
解析:C。此题可用排除法,利玛窦和《几何原本》都是“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的内容,不属于“近代”。
(10年重庆卷)16.近代重庆总商会会所楹联曰:“登高一呼,直召唤四百兆同胞共兴商战;纵目环球,好凭此数千年创局力挽利权。”该楹联所反映的主张,最早提出的是
A.洋务派 B.早期维新派 C.康梁维新派 D.民主革命派
解析:B,阅读材料,号召商战,争夺利权,主张商战,挽回利权的主张是早期郑观应的主张。
(10年北京卷)16.1903年有人指出:“选官之祈以神,断案之祈以神„„以重要家国大事而轻付虚空无凭,泥塑木雕之一掷,迂愚如斯,固执如斯。”这反映作者
A.抨击迷信思想 B.痛斥君主专制 C.批判宗法制度 D.回击复古逆流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史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经分析应该是伴随启蒙思想的传入,作者认为国家政治命运不可寄托在神仙身上,所以此题应该选择A。
(10年北京卷)15.“君为主,则必尧舜之君在上,而后可久安长治;民为主,则法制多纷更,心志难专一。究其极,不为流弊。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根据材料和所学,判断这段文字的作者是
A.魏源 B.王韬 C.宋教仁 D.胡适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演进过程的理解。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主张君民共主的是资产阶级维新派:魏源是地主阶级抵抗派,故排除;
宋教仁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故排除;胡适是资产阶级激进派,故排除;王韬是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
(10年福建卷)16.图6为某名人陵墓护栏上镌刻的文字,其涵义反映了该名人的社会发展观。据此判断他是
A.顾炎武 B.林则徐 C.洪秀全 D.严复
【答案】D。
【解析】“惟适之安”字面理解是怎么舒适就怎么做,体现了追求自由倾向和维新变革的思想,反映了严复受进化论适者生存思想的影响。本题大大超出了高中历史教学要求,非课标和考试说明所要求之能力所能及也。命题不在于显示命题者自己学识有多渊博,而在于体现命题使命的公正。【启示】此题和15题都涉及到福建地方史的考查,以后对福建地方史要细化。
(10年全国卷2)17.革命党人陈天华说:“国家譬如一只船,皇帝是一个舵工,官府是船上的水手,百姓是出资本的东家••••••倘若舵工水手不能办事,东家一定要把这些舵工,水手换了,另用一班人,才是道理,这一言论体现的观念是
A.天赋人权 B.主权在民 C.君民共主 D.民贵君轻 【答案】B 【解析】题中意思是说“如果皇帝不能为民生存着想,官府不能为民办事,人民就有权推翻它”,这实际上体现了启蒙运动中的主权在民思想。
(10年江苏卷)8.“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这反映陈独秀提倡新文化运动的根本出发点是
A.传播西方进化论与人性思想 B.打击袁世凯尊孔复古行径 C.抨击立宪道路号召暴力革命 D.批判封建思想唤醒民众觉悟
解析:“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即国民民主意识的觉醒。故正确答案为D。(10年江苏卷)7.近代史上,顽固派“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的指责主要针对下列哪位人物的思想主张?
A.魏源 B.李鸿章 C.康有为 D.孙中山
解析:“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说明此人表面推崇孔子,实质宣扬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康有为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变法的思想。故正确答案为C。
(2009年上海历史,15)下列晚清时期的言论符合这幅漫画主题的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扶清灭洋” D.“轮车、电邮、机械、百出夷人亦妖术也”
【解析】A是鸦片战争后主张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代表人物魏源的主张,B是洋务派的主张,C是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材料中的人物穿着清朝服饰,体现了清朝的封建顽固派对西方先进技术的抵制,故正确答案应该是D。
【答案】D(2009年上海历史,29)郑观应主张:“欲富华民,必兴商务,欲兴商务,必开会场。欲筹赛会之区.必自上海始。上海为中西总汇,江海要冲„„”。在郑观应看来,上海首办“赛会”(世博会)的有利条件是
A.思想文化开放,是改良思想的实践地 B.商贸较为发达,日益成为国际大都市 C.物产丰富多样,是民族工业的发源地 D.生活水准较高,有比较大的观众群体
【解析】“兴商务”“必自上海始”,体现了上海商贸业的发达;上海为“中西总汇”,体现了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地位。A、C、D在材料中均没有反映或反映不充分。
【答案】B
(2009年广东历史,6)梁启超说:“我国蚩蚩四亿之众,数千年受制于民贼政体之下,如盲鱼生长黑壑,不知天地间有□□二字。”省略的两字最可能是()
A.君主 B.民权 C.西学 D.科学
【解析】西学的传播应该始自明末清初,大力倡导科学的是新文化运动中的激进民主主义者,梁启超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主张君主立宪,他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武器应该是西方的民权。
【答案】B(2009年全国文综一,18)1917年,李大钊撰文指出:“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宪法者,现代国民自由之证券也;专制不能容于自由,即孔子不当存于宪法。今以专制护符之孔子,入于自由证券之宪法,则其宪法将为萌芽专制之宪法,非为孕育自由之宪法也。”李大钊在此强调的是()
A.批判封建皇权 B.反对尊孔复古 C.捍卫《临时约法》 D.倡导科学精神
【解析】从材料中的“以专制护符之孔子,入于自由证券之宪法,则其宪法将为萌芽专制之宪法”,可以看出李大钊反对尊孔复古。
【答案】B(2009年上海历史,20)1915年,陈独秀在某杂志的创刊号上发表了一篇激情喷涌的文章,称“青年如初春,如朝日„„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刊发该文的杂志是()
A.《新青年》 B.《少年中国》 C.《青年杂志》 D.《每周评论》
【解析】此文出自陈独秀为《青年杂志》所写的发刊词《敬告青年》,从1916年9月起《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青年杂志》的创刊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敬告青年》一文则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
【答案】C(2009年福建文综,16)右图是一份报纸的号外,从中可获取的准确信息是()A.开国人创办政论性报刊之先河 B.使用白话文报道新闻
C.抨击国民政府失败的外交政策 D.表明工人阶级已登上政治舞台
【解析】此题目抓住关键信息民国八年五月五日即1919年5月5日,此题可以用排除法:A不符合史实政论性报刊清末早已有之,C抨击的是北洋政府而不是国民政府,D项五四运动中能够表明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应该要到6月初上海等地的工人罢工参与运动。
【答案】B(2009年宁夏、辽宁文综,32)1942年3月30日,毛泽东在《如何学习中共党史》讲话中说:“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这一评价应主要基于陈独秀()
A.引领思想启蒙运动 B.创办《青年杂志》 C.发动学生运动 D.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
【解析】正确理解材料中的“总司令”一词的含义是解题关键。总司令即起到了领导作用而非亲自参与,由此排除B、C选项,建立党的早期组织是五四运动之后的事情,故排除。
【答案】A 【2012高考押题】
1.魏源的《海国图志》对英国政体作了详细介绍,其意图不是()A.希望中国进行政治改革 B.反思中国战败教训 C.探究英国获胜原因 D.让国人了解英国国情
2.梁启超曾说:“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以为吾中国之政教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这里批评的是当时某个派别主张()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师夷长技以制夷 C.军事为主,民生为辅
3.近代中国有人提出:“议院者,公议政事之院也。„„使昏庸之君无所施其虐,跋扈之君无所擅其权„„”从中可以看出此人主张在中国实行()A.君主专制制度
C.议会内阁制度
4.被誉为洋务派第一流人才的郭嵩焘认为:“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自强。”这表明他()A.主张“中体西用”
B.未超越洋务派对西学的一般认识
B.君主立宪制度 D.民主共和制度
D.原封不动地维护封建统治
C.认为造船、制器不重要 D.认识到西方强盛之本在政治制度
5.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 这表明资产阶级维新派实质上要求()A.改革社会风尚
C.发展近代交通
6.对近代中国部分著作和报刊中“民主”“共和”两个关键词出现的频率进行统计发现,1893年~1898年“民主”出现的频率远远高于“共和”的频率。这一现象反映了()A.同盟会忽视了在国内的思想宣传 B.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已深入人心 C.维新变法思潮成为新思潮的主流 D.顽固保守势力阻碍新思想的传播
7.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其中说:“„„以人事之进化言之,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民,方兴未已。”文中“变”的含义是()A.变革思想观念
C.改革教育制度
8.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写道:“彼陈腐朽败之分子,一听其天然之淘汰,雅不愿以如流之岁月,与之说短道长,希冀其脱胎换骨也。予所欲滋泣陈词者,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这段话表明他鼓励青年()A.改造中国传统社会 C.积极推动文学革命
9.陈独秀认为:“今且日新月异,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之科学法则,以定其得失从违。”该思想主张的是()A.反对无知妄作之风
B.行伦理道德之革命 D.以俄国为师
B.投身工人运动实践 D.建立中国“劳工社会”
B.变革社会政治制度 D.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B.吸收世界文明 D.主张机器生产
C.孔教与共和只能存一
10.胡适在一封信中说:“有三个杂志可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是创造了三个时代:一是《时务报》;一是《民报》;一是《新青年》。”这三个时代的共同主题是
()A.宣传西学
C.救亡图存
11.史学家陈旭麓认为:“一百数十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反思则是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第二次反思”开始于()A.洋务运动
C.辛亥革命
12.李大钊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中指出:“1917年的俄国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之上的革命”。上述认识的得出,主要是由于李大钊()A.最早举起社会主义大旗
C.受到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莎士比亚(1564~1616)的戏剧《哈姆雷特》中的一段独白:“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动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材料2:“近五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人文根本上感觉不足。„„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所以最近两三年间,算是画出一个新时期来。”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1922年
材料3:“孔子这人,其实是自从死了以后,也总是当着‘敲门砖’的差使的。自20世纪以来,孔夫子的运气是很坏的,但到袁世凯时代,却又被重新记得,不但恢复了祭典,还做了古怪的祭服,使奉祀的人们穿起来。跟着这件事而出现的便是帝制。然而那一道门终于没有敲开,袁氏在门外死掉了。”
——《鲁迅全集》
材料4:孔子学院在全球开设的速度,引发了世人包括中国人自己的惊奇。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全球新增100多所孔子学院,覆盖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到2010年,全球将建成500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现在已经不是我们要推广,而是各国的大学争着要办,挡都挡不住。”全世界孔子学院正以每4天诞生1所的速度增加
B.维新变法 D.民主共和
B.维新变法运动 D.新文化运动时期
B.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D.站在中国共产党的立场
——《新华网》
请回答:
(1)材料1体现了什么社会思潮?(1分)推动这一社会思潮不断向前发展的有哪三大事件 ?(3分)(2)材料2中梁启超归纳的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有什么史实依据?(6分)(3)结合材料3及所学知识,回答袁世凯时代为什么没有敲开“那道门”?(6分)(4)结合材料4和所学知识,分析孔子学院在全球广泛开设的意义。(4分)
14.在人类历史上,近代文明的演进过程异彩纷呈,特点显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在工业化时代,世界领导国必须是拥有海上霸权的国家„„19世纪的世界领导是英国,在英国达到鼎盛时期的1860年前后,其现代化工业的生产能力,相当于世界的40%~50%,或欧洲的55%~60%。英国始终保持着相当于他国海军两倍以上的海军。大英帝国号称日不落帝国,它的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大洲。
材料2: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近年来政象所证明,以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倘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日: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材料3:受制于“皇帝制度”两千年,是这个民族不能逃避的命运。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比如“德先生”“赛先生”迟迟不能落脚,比如公民意识、规则意识、宽容意识的缺乏。„„其根源都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夏商周时代或者更远的尧舜禹。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文明转型的艰难。
——张宏杰《十国皇帝的五种命运》序
材料4:“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中国现代化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1)据材料1及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的英国如何实现向近代文明的转型,并成为“世界领导”的?(4分)(2)材料2中,陈独秀认为“西洋文明输入吾国”后,国人的“觉悟”经历了学术觉悟、政治觉悟和伦理觉悟三个阶段。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这三种“觉悟”的主要实践
活动是什么?(4分)(3)根据材料3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文明转型艰难的主要原因。(4分)(4)结合材料4和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现代化进入新纪元”在政治、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6分)(5)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应该如何看待中西近代化的不同发展道路?(2分)
第四篇:2015高考《政治生活》一轮复习教案之第一课生活在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
古月中学
政治生活一轮复习学案
2012级《政治生活》一轮复习教案之第一课
生活在人们当家作主的国家
审核:高三政治组 时间:2015年10月7日
一、考点导航
1、我国的国家性质
宪法对我国国家性质的规定;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与特点;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人民民主专政是正义的事情;我国政府关于人权问题的观点
2、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国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我国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义务 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二、考点疏理
(一)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
1、广泛、真实的民主(1)国家
国家是 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从本质上讲,国家是 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下列关于国家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自人类出现才产生了国家
②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③国家的本质是统治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④阶级性是其根本属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我国的国家性质 ① 国家性质的定义:
国家性质也就是。
国家性质是由 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性质所决定的。如奴隶主占统治地位则国家性质是奴隶制国家,地主阶级占统治地位是封建性质的国家。资产阶级占统治地位则是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占统治地位,是社会主义国家。
②我国的国家性质:▲▲
我国的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 的社会主义国家。【注意】
国家性质这一概念在政治生活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决定:政体、我国政府的性质、政府权威的树立、政党制度的性质、我国的外交政策。
跟踪练习:例: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意味着: A.公民具有直接管理国家的权力 B.公民都应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C.公民的言论、集会、游行的自由不受约束 D.公民有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和自由 例:据报道,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代表占39.97%,解放军代表占8.99%,干部代表占33.16%,民主党派和无党派爱国人士代表占15.44%。此外,还包括香港特区、1、(12安徽卷)4.网络给人们的信息交流提供了便利的平台,同时,借助这一平台,谣言也得以迅速传播。创造健康和谐的网络舆论环境,必须
①提升网络参与者的素养
②提高政府的行政管理水平③防止网络信息传播扩散
④增强公民的民主管理能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12北京卷)29.制定和实施村规民约是村民自治的有效途径。我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规民约的内容不得与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相抵触,不得有侵犯村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合法财产权利的内容。下列内容能够纳入村规民约的是
A.外出务工者必须按时返乡参加选举 B.牲畜毁坏他人农作物被打死不赔偿 C.村委会定期张榜公布村内重要事项 D.村民发生纠纷必须服从村委会裁定
3、(12福建卷)
25、2012年1月1是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规定,行政机关不得对居民生活采取停止供水、供电、供热、供燃气等方式迫使当事人履行相关行政决定。这一规定 A、确立了法律的权威和尊严 B、方便了公民参与政治生活 C、体现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D、缩小了行政机关的权力范围
4、(12广东卷)27.近年来,广东某市委市政府以城乡社区民主自治和社会组织“自立、自主、自律”发展为两大着力点,推动法律、体制、能力三大建设。形成了“党委政府为主导、社会组织为主体、人民群众为主人”的社会管理新机制,受到当地居民的支持和拥护。这说明
①城乡社区自治组织和社会组织获得了行政权力 ②新机制使政府、社会与公民的关系定位更合理 ③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保证 ④新机制有利于调动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12山东卷)20.当前,我国公民越来越多地借助互联网表达政治意愿,与政府进行互动。公
民在使用网络参与政治生活时应
①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②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③理性参与网上评议政府的活动
④依法对政府的工作行使质询权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6.【2013·新课标Ⅰ卷16】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修改通过新的居民身份证法,规定在居民身份证登记项目中增加指纹信息,同时加大对泄露公民个人信息行为的惩罚力度。身份证法的这些修改
①扩大了对公民权利的保护范围 ②有利于提高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③体现了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④是坚持依法行政的必要保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2013·浙江卷32】2012年6月,中组部举办推荐全国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的网上投票活动,短短十天收到的选票就超过4300万张。这表明
①我国民众对政治参与具有巨大热情②我国政治越来越走向娱乐化大众化 ③网络是一种扩大政治民主的新载体④我国公民基本政治权利不断扩大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8.【2013·浙江卷33】尽管过去几年已经发生多起震惊全美、死伤众多的恶性枪击案,民众在要不要控抢问题上反应强烈,但在美国步枪协会等利益集团的压力下,大选期间民主党和共和党总统
古月中学
政治生活一轮复习学案
候选人都有意回避控抢问题。这表明
A.在具体议题上美国两党的政策和主张没有明显差别 B.美国两党制得以运行的基础发生了变化 C.两党竞选过程中形成的议题不反映民意 D.美国的竞选是有钱人的权利游戏 9.【2013·广东卷30】卢梭说过,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这句话强调的是()A.公民的法制教育是依法治国的基础 B.公民对法律的认同是法治的力量之源 C.法律是人民意志的直接反映和载体
D.法律意识是公民意识和公民政治素质的内涵
10.【2013·天津卷9】网络反腐的成效被形象地称为“小鼠标绊倒大贪官”。今日,为鼓励广大网民依法如实举报违纪违法行为,回应网民对反腐倡廉领域热点问题的关注,人民网、新华网等主流网络同步退出来网络“举报监督专区”。“举报监督专区”的设立()①体现了人民民主的广泛性 ②推动了反腐与网络功能的良性互动 ③拓宽了公民政治参与的渠道 ③确保了国家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1.【2013·福建卷】截止2012年,福建省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助标准提高到240元,省定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1800元。上述改善民生的做法,体现了我国人民民主具有()A.政治保障 B.物质保障 C.法律保障 D.制度保障
12.【2013·福建卷28】最美教师,最美妈妈,最美司机„„,神州大地悄然崛起一个“最美群体”。平凡中彰显大爱,震撼中激扬正气;平民英雄让感动常在,让真情永存。这启示我们应该()
①贵义贱利,追求高雅的精神生活 ②志存高远,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③崇得尚义,自觉维护人民的利益 ④知行统一,身体力行争当时代先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3.【2013·江苏单科10】2012年,某县开始实施以“阳光理财、民主议事、群众公决”为主要内容的村级财务事务“两公开一会”工作法,探索如何把村级权力关进“制度笼子”。这一做法()A.是村民自治的基础 B.有利于推进基层民主的发展 C.加强了对基层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D.扩大了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
14.【2013·重庆卷5】2012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强调,国家保护公民个人的电子信息,网络用户必须实名注册,公民有权要求网络服务提供者对侵害其合法权益的网络信息予以制止。该《决定》旨在()A.规范互联网信息传播 B.扩张政府的管制权力 C.限制公民的言论自由 D.增强公民信息透明度
二、主观题
16.【2013·北京卷38】(33分)《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 划定了水资源利用管理的“三条红线”: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到2030年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7000亿立方米以内;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到 2030 年用水效卑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以 2000 年不变价格计算)降低到 40 立方米以下,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 0.6 以
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 95 %以上。
(4)为了保护和节约水资源,某校学生会正在草拟倡议书,向同学们征集倡议。结合《政治生活》中关于公民的相关知识,请你提出两条倡议,要求有不同的理论依据。(12分)倡议书(草稿)
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也是国家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性资源。北京属于重度缺水地区,但在生产生活中,有些人节水意识匮乏,有的企业直接排放生产污水,破坏水资源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市政府高度重视水资源管理,倡导建设节水型城市。为了响应政府的号召,我们向全校同学倡议: 倡议一: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向所在社区和学校提出节水建议。理论依据:公民依法享有民主管理的权利。倡议二: _ _ _ _ 理论依据: 倡议三: _ _ _ _ 理论依据:
⑷倡议:自觉节约用水,如注意拧紧水龙头等。理论依据: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倡议:最破坏水资源(或不合理用水)现象进行监督和举报。理论依据:公民具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监督权。
(答出其他倡议及其理论依据,如倡议参与水价制定、积极建言献策,理论依据为公民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参与民主决策等,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考点定位】政治生活(公民)
17.【2013·天津卷14】(3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二
当越来越多的人争先恐后地实现了“有车一族”的梦想之后,车也带来了诸多问题。相关资料显示,机动车尾气排放是造成空气污染的重要原因。汽车带来的道路拥堵也成为了城市交通的最大问题,然而仍有超过60%的城市居民愿意选择私家车作为日常出行方式。
(4)成为汽车强国是产业梦,成为“有车一族”是家庭梦,青年学生也有自己的梦。青年学生的个人梦想无论多么色彩斑斓,都只有融入到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之中才能实现。请分别运用《生活与哲学》和《政治生活》中的一个知识,探讨为什么个人梦想的实现必须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相联系。(6分)
(4)(6 分)《生活与哲学》
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人要实现自己的价值,必须利用社会提供的各种条件。(或整体统帅部分,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或个人价值的选择要自觉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自觉站在广人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政治生活》
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在我国,国家与公民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或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的实现。)(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第五篇:2013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单元评估检测(三)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单元评估检测
(三)第三单元(60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2012·杭州模拟)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的《权利法案》沿袭了罗马法的精神,又开启了近代民主代议制的先河。其在世界民主化进程中最为深远的影响是
()A.确立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为世界各国普遍接受
B.以明确的法律条文捍卫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
C.实现了由“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的革命性转折
D.解决了革命引起的政局动荡问题,为国家崛起提供了坚实的政权保障
2.1660~1684年的24年中,英国议会只通过533个法案,1689~1702年的13年内议会通过809个法案。造成后一时段通过的法案增多的原因是()A.议会规模的扩大
B.国王权力削弱 C.国内政局的动荡
D.资产阶级参政
3.1701年英国制定《王位继承法》,规定:“鉴于英国法律是英国人民与生俱来的权利,因此,凡得登上英国王位的国王和女王,都应依照英国法律的规定管理政务,他们所属官吏和大臣也都应按照同样的法律为国王效力。”这一法律
()A.实质是英国近代第一部宪法 B.规定了英国王位继承必须世袭 C.实质上反映了议会至上的规则 D.是英国国王必须遵循法律的开始
4.某英国首相曾表示:“首相可以在任何他愿意的时候去女王那里提出解散议会申请。但我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位主动提出放弃这一权力的首相,这是对首相权力的妥协,但我觉得是件好事。”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A.英国首相有权解散议会 B.英国首相与议会相互制约 C.议会是否解散决定权在女王 D.女王是国家机构的一部分 5.(2012·江西师大附中模拟)“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推崇政党轮替,视之为民主政治成熟发展的体现,能增加执政者的监督压力,防止执政党腐败及提高竞争力。”材料表明,英国制度创新主要表现在()A.议会制度出现
B.共和政体确立 C.政党政治兴起
D.内阁制度形成
6.(2012·新余模拟)美国历史学家弗格森在《美国革命史(1763~1790)》中写道:“1776年革命派认为自由是保护个人权利,反对政府暴政的侵犯。1787年联邦派所要保持的自由,按他们的理解,则是反对群众暴政的侵犯。”根据他的看法,创立美国联邦政府()A.背离了美国革命的原则 B.维护了商人和农场主的利益 C.忽视了对个人自由的保护 D.强化了全国性政府的权力
7.(2012·武汉模拟)“全世界将初次看到一种以颠倒一切政府的基本原则为基础的政府制度;全世界将看到整个社会的权力到处服从于各部分的权力„„”材料反映了美国面临的困境。这种困境的解决是通过()A.独立战争
B.宫廷政变 C.统一战争
D.颁布宪法
8.(2012·临沂模拟)1814年安杰罗尼在《论意大利政府应该建立的制度》一文中说:“„„至于我,我将永远乐于指出对于大部分被海环绕、另一方有高山为屏障的狭长的意大利来说,最适合的政府制度是美利坚合众国的制度。”文中安杰罗尼论述“最适合的政府制度是美利坚合众国的制度”的角度是()A.政治制度
B.经济结构 C.地理环境
D.对外贸易
9.“一票赢得”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被人称为从窗缝潜入的共和国,有人预言它会很快倒塌,但它出乎意料地发展了70多年之久。其主要原因是()A.不断对外扩张 B.以法律的形式确立的 C.强化中央集权 D.责任内阁制的高效运转
10.(2012·惠州模拟)中华民国宪法规定:“总统依法公布法律,发布命令,须经行政院院长之副署,或行政院长及有关部会首长之副署”、“行政院对立法院负责”,此条款与下面哪部宪法的内容相近()A.英国《权利法案》
B.美国1787年宪法 C.德国1871年宪法 D.法国1875年宪法
11.近代法国先后产生了12部宪法,1789~1875年的86年内,法国平均每7年更换一部宪法,这样频繁地更换宪法在各国中实属罕见,这种现象反映的主要问题是()A.启蒙思想的影响不断深入 B.封建残余势力的复辟导致政治危机 C.走向共和的历程非常艰难
D.外国侵略势力的干涉打断民主化进程
12.2011年3月25日,加拿大议会众议院投票表决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这意味着哈珀总理领导的保守党政府将成为加拿大历史上首个因“藐视议会”而下台的政府。以下法律文献中不能为这一事件提供历史依据的是()A.1689年《权利法案》 B.1787年美国宪法 C.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D.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3.《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的两国代议制的相同点是()A.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
B.国家元首拥有大权 C.国家元首对议会负责
D.代议制都名不副实
14.在高考历史备考专题复习中,如果老师要同学们对世界近代史的基本发展趋势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概括,那么你认为下面各项中不够准确的是()A.从君主制到共和体制 B.从专制主义到民主政治 C.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 D.从封建神学到科学理性
15.英国《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和法国1875年宪法的共同之处是()①体现了代议制民主的特征 ②规定了资产阶级国家政体 ③资产阶级斗争成果的法律总结 ④赋予全体公民以充分的选举权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6题20分,第17题20分,共40分)16.(2012·雅礼中学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冲突中的融合是社会发展的一种模式。在这种模式中,相互制约的历史传统通过冲突而达到融合,在融合中超越传统,从而完成变革,产生新的政治制度。“光荣革命” 就是这种模式的极好的先例„„“光荣革命”既是传统的沿袭,又是变革的手段„„
——《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
材料二 乔治三世(英国君主,1760~1820年在位)个人统治的确立表明„„王权复兴,内阁名存实亡,政党被视为大逆不道,“爱国君主”论在很大程度上已成现实。此时,“国王的政治优势已牢固地建立起来,他的意志就是对大臣的法律,而大臣在议会两院中都拥有压倒多数„„人民与议会的争端消失了,这是一个政治上的冷漠时期。权力平衡的重心,在沃尔波尔内阁时,是由上院滑向下院,现在却是从议会滑向君主”。
——《英国政治史》
材料三 “不过在从资产阶级革命,1688年政变以后,一直到十九世纪初叶,这一百多年间,英国的政治制度、议会制度还远没有资产阶级民主可言,议会的地位上升了,但是议会的成分并没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改变,议会还一直把持在土地贵族、王权的手里,贵族们独霸议会的这个局面是从中世纪一直沿袭下来的。1688年的妥协,并没有改变这种政治力量的对比。„„”
——程西梅
材料四 1832年6月,英国通过议会改革法。其重要内容之一,是调整选区和重新分配议员名额,有143个衰败选区或被取消,或减少了议员名额,在新兴的地区和工业城市新设了40多个选区,使工业资产阶级能够向议会选派代表。另一个重要内容是放宽选举权的财产资格限制,增加城乡选民人数,全国选民约增加30万,由1831年的51万增加到81万,约占全国成年人口的8%,工商业资产阶级的代表进入了议会,从土地贵族手里争到了部分政治统治权。
——《世界近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光荣革命”既是传统的沿袭,又是变革的手段的理由。(4分)(2)据材料二,概括乔治三世统治时期英国政治的特点。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特点形成的原因。(6分)(3)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的原因及影响。(6分)(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英国政治变革的认识。(4分)17.(2012·杭州模拟)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必然结果。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虽然雅典民主制不得不以马其顿亚历山大征服而告结束,但其民主传统却得以遗赠后世,如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和《雅典政制》„„,这些著作流传下来,经中世纪而到近代„„
——沈芝《浅析欧洲民主的渊源》
材料二 作为立法机构的英国议会发端于十三世纪,在中世纪是听命于国王的御用工具。1688年光荣革命建立起立宪君主制政体以后,议会虽然被宣布为国家最高立法机关,但由于土地贵族势力强大,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很难涉足。1832年议会改革打破了贵族们长期垄断的政治权力,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参政权和选举权。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议会先后颁布了《秘密投票法》、《取缔选举舞弊法》,十九世纪末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的普选权,二十世纪初妇女也获得了选举权。
——摘编自CCTV大型纪录片《世界历史》解说词
材料三 1875年前后,欧洲国家和非欧洲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开始有了巨大差别。„„非常凑巧,当时所有重要的非欧洲帝国都处在衰落之中。它们的统治者从自己的臣民群里只能得到最微不足道的支持,像18世纪莫卧儿帝国的瓦解,使英国人有可能在印度进行接管,同样,19世纪土耳其苏丹、伊朗国王、中国皇帝和日本幕府的腐败无能和昏庸无道,都使得欧洲人的入侵轻易获得成功。
——[美]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雅典民主传统传承后世的主要途径。结合所学知识谈谈雅典民主政治对后世政治文明产生的影响。(6分)(2)依据材料二,指出英国议会地位及议会权力的分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产生变化的原因。(8分)(3)以法国和中国的史实为例说明材料三中欧洲国家与非欧洲国家在政治层面的“巨大差别”。(6分)
答案解析
1.【解析】选C。在《权利法案》之前,英王信奉“君权神授”、“主权在君”,而《权利法案》颁布后,国王的权力来自议会和宪法,体现的是“主权在民”的民主理念。
2.【解析】选B。本题考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建立发展。光荣革命后国内政局稳定,议会权力逐渐超过国王权力,故通过的法案增多,选择B项。D项资产阶级参政在光荣革命前已经开始。
【变式备选】汤因比曾这样评价一件史事:“顺利地在旧瓶里装了新酒,还不至于引起旧瓶的爆炸。”并认为:“这可以说是一种宪法方面的胜利,这种胜利应该当作一种惊人的技艺。”汤因比所评价的是()A.美国联邦共和国的确立 B.法国共和制度战胜君主制度
C.近代德国宪法和议会装饰下的皇帝专制 D.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解析】选D。本题考查近代英国代议制的确立。根据“旧瓶里装了新酒”分析,在旧的体制下出现了新的制度,而新旧制度能够和平相处,新制度是体现宪法要求的。在四个选项中英国建立的君主立宪制政体体现了在原先封建制度下进行新制度的建立,使得宪法成为“胜利”。3.【解析】选C。依据材料中的时间“1701年”并结合材料的内容“英国法律是英国人民与生俱来的权利”“国王和女王,都应依照英国法律的规定管理政务”,可以看出,此时期的英国国王在处理事情时也要依据法律,体现了议会至上的规则。
4.【解析】选C。本题考查对英国君主立宪制下各权力主体之间的相互制衡关系的准确理解。在英国政治体制下,首相可以提请国王批准解散议会,重新选举,其决定权在首相手中,而不在国王手中。5.【解析】选C。英国责任制内阁规定,一个政党成为多数党时就获得执政地位,党的领袖被任命为首相,为了获得议会多数席位,英国资产阶级议会政党制度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材料中体现的是英国的政党政治。
6.【解析】选D。从材料中的“1776年革命派认为自由是保护个人权利,反对政府暴政的侵犯”可得知美国建立之初建立邦联制,新生政权不稳固,故制定1787年宪法时加强了全国性政府的权力,所以正确答案为D。
【误区警示】邦联体制下,国家无权征税,也不掌握军队。各州权力很大,有权征兵、征税和发行货币,财政政策各行其是。各州互设关卡,造成商品流通不畅;各地经常发生骚乱,社会动荡加剧;因无统一的关税,使美国在与欧洲各国的贸易中常处不利地位,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7.【解析】选D。本题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材料反映的美国面临的困境从“整个社会的权力到处服从于各部分”即可知是美国地方各州权力超过中央权力所带来的统治危机,美国颁布1787年宪法,确立联邦体制,解决了危机,选择D项。
8.【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提炼材料信息的能力。答好本题,关键要注意题目中的“角度”这一要求。安杰罗尼主要从地理环境的角度出发来论证意大利应学习美国,建立美国式的民主共和制度。9.【解析】选B。本题考查的是对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理解。虽然第三共和国的建立曲折艰难,但是1875年宪法明确规定法国实行共和制,而且规定凡曾统治过法国的家族成员不得当选共和国总统,这样就用法律形式阻断了保皇派的复辟图谋。
10.【解析】选D。法国1875年宪法规定,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内阁由总统任命,但对议会负责;总统的命令须经各部部长副署。美国的1787年宪法规定,总统可以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任命联邦法官。英国的《权利法案》规定国王权力受议会的限制;德国的1871年宪法带有明显的专制主义色彩。
11.【解析】选C。法国是欧洲典型的君主专制国家,社会矛盾尖锐。以封建贵族和教会为代表的封建势力十分强大。材料说明的情况,正反映了由于法国封建势力十分强大,走向共和的历程非常艰难。12.【解析】选C。从材料信息可看出,议会对政府形成了一定的制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的《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法国1875年宪法都体现了议会至上的原则,而C项中的德意志帝国宪法带有明显的专制主义色彩,帝国议会对政府没有任何监督权,不能对政府形成制约。13.【解析】选B。法国的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对议会负责,代议制名副其实。德国皇帝是世袭,不对议会负责,名为君主立宪,实为专制。但两国元首都拥有大权。
14.【解析】选A。B、C、D三项分别是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进行了准确的概括。关于A项,近代资本主义各国并非都经历了由君主制到共和制的演变,排除。
15.【解析】选B。本题考查了英国《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和法国1875年宪法的特点和意义等知识点,④“赋予全体公民以充分的选举权”不属于三部宪法的共同点,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黑人按3/5的人口折算,印第安人没有权利。①②③正确。
16.【解析】本题以英国近代君主立宪制的发展演变为主题,考查了学生对英国政治体制特点及其背景的准确分析。第(1)题,要挖掘“光荣革命”中变革的表现及沿袭传统的表现;第(2)题,要依据材料分析英国民主政治制度倒退的表现,并结合英国资本主义经济、阶级关系的变化分析原因;第(3)题,要围绕工业革命这一背景分析1832年议会改革的原因及影响。第(4)题是开放性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答案:(1)沿袭传统是指英国保留了君主制和议会传统;变革的含义是光荣革命为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形成奠定基础,逐渐实现民主政治。
(2)特点:君主权力增强,成为国家权力中心;内阁名存实亡;政党活动遭到压制。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够充分;议会中专制保守势力占绝对优势(资产阶级力量相对较弱,革命不够彻底);英国对外殖民扩张、镇压北美独立战争以及对法国战争需要强有力的国家权力;
王权专制思想依然存在。
(3)原因:工业革命推动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为维护自身利益,强烈要求参与国家管理;自由主义思想形成发展。
影响: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议席,加强了在议会中的作用,为工业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议会改革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4)改革是实现政治变革的一种途径;政治民主化是政治变革的必然趋势;民主政治的实现是一个曲折的历史过程。
17.【解析】本题以古代雅典、近代英国和中国政治文明的不同发展特点为主题,考查了人类由专制到民主的曲折发展历程。第(1)题,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雅典民主政治对后世的影响;第(2)题,要从议会地位及权力分配等不同角度分析变化,并结合英国经济、政治状况的变化分析原因;第(3)题,要注意回答1875年以后的中法之间的政治差别。
答案:(1)途径:通过思想家著作流传。影响:雅典民主政治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在国家政治原则、国家权力的组织形式、国家决策方式和公职选举、任期制等方面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产生深刻影响。(2)变化:议会由专制王权的御用工具,到执掌立法大权;议会由贵族阶层垄断,到资产阶级参与分享,再到普通民众获得权利。主要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的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进行,君主立宪制确立并完善;工人运动的推动。(3)中国:仍维持封建专制统治,人治色彩浓重;虽然部分开明人士开始了强国御侮的探索,但以器物层面为主,制度层面涉及较少。法国:经历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封建专制政权,建立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体;1875年颁布《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践行了资产阶级人民主权、权力制衡、法治等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