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考历史 专题八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同步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第八单元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第22课 文学的繁荣 【基础解读】
一、浪漫主义文学
1、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
(1)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欧洲革命和战争不断,社会**不已。
(2)政治中的黑暗,社会的不平等,使人们感到法国大革命后确立的资本主义制度远不如启蒙思想家描绘的那样美好。
(3)知识分子对启蒙思想家设想的“理性王国”深感失望,努力寻找新的精神寄托。
2、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
(1)不再刻意突出人的理性,而是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通过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
(2)在创造风格上,以想象力丰富的构思和跌宕起伏的情节为主要特征。
3、浪漫主义文学家及作品:
(1)法国,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典型地表现了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
(2)英国,雪莱的《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鼓励人们为争取自由和理想而斗争。
(3)德意志,诗人海涅在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里,对自己国家的分裂和落后、君主专制的腐败和资产阶级的软弱进行了抨击,抒发了强烈的爱国情怀。
二、现实主义文学
1、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
19世纪30年代以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日趋尖锐。
2、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
它关注社会问题,典型地再现社会风貌,深入剖析社会生活的本质,揭露和批判社会的罪恶。
3、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1)法国,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展现了19世纪上半期法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堪称资本主义的“社会百科全书”。
(2)英国,狄更斯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等,通过对社会下层生活的描述,真实反映了当时英国的社会状况。
(3)俄国,普希金的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等,都是享誉世界文坛的名著。
(4)北欧,丹麦安徒生在他的作品中同情弱者,嘲弄权贵;挪威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揭露资产阶级的唯利是图和资产阶级民主的虚伪。
(5)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作品,批判了美国社会中的种族歧视现象,痛斥了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的丑恶本质。
三、20世纪的世界文学 1、20世纪早期,现实主义作家创造了大量优秀作品,如英国萧伯纳的《苹果车》、法国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等。
2、世界大战前后,美国作家海明威在继续进行现实主义创作的同时,也奉献了大量现代主义作品,代表作是《老人与海》。法国剧作家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是现代主义文学荒诞派的典型。
b 19世纪末20世纪初,印象画派进一步发展,强烈主张个性的抒发。作品大多线条粗犷、形式夸张、色彩明快,富于装饰韵味。
(4)印象派因法国画家莫奈的作品《日出•印象》而得名。
(5)荷兰的凡高是这一时期印象画派的著名代表。凡高被称为“扑向太阳的画家”。他的作品《向日葵》让人感受到灼热阳光下的灿烂。
(6)法国画家塞尚擅长画静物,色彩反差强烈,立体感强,被称为“现代绘画之父”。
四、现代主义美术
1、现代主义美术产生的背景:
(1)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给人们的心灵造成巨大创伤。
(2)伴随工业化而来的快节奏加剧了人们的紧张感,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已无法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3)科技的发展拓宽了艺术家认识世界的视野,他们尝试用新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精神进行创作。他们开创的形形色色与传统美术迥然不同的新流派,统称为现代主义美术。
2、现代主义美术的特点:
反传统和反理性,重视艺术家内心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流露出艺术家愤怒、消极、悲观、失望等各式各样的复杂心理。
3、现代主义美术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西班牙画家毕加索是最有影响的现代主义美术大师之一。他的作品《格尔尼卡》通过一系列变形的图案组合,控诉了法西斯德国空军轰炸西班牙城市格尔尼卡的罪行。
第24课 音乐与影视艺术 【基础解读】
一、19世纪的音乐流派与杰作
1、浪漫主义音乐的兴起:
(1)时间: 19世纪。
(2)特点:注重抒情性、自传性和个人心理刻画的形式,突出个人感受。
(3)发展:以奥地利和德意志为中心,到19世纪中叶,浪漫主义音乐走向鼎盛时期。
2、代表人物及作品:
(1)德意志音乐家贝多芬的晚期作品,是连接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音乐的桥梁。他的交响乐作品中,表达了反对封建专制,歌颂资本主义的思想感情。
(2)浪漫主义音乐的杰出代表还有奥地利的约翰•施特劳斯。他被誉为“圆舞曲之王”,作品旋律优美,节奏轻快,以《蓝色的多瑙河》最为著名。
3、歌剧的辉煌成就:
(1)意大利音乐家威尔第创作了歌剧《茶花女》等,他的作品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意识。
(2)法国歌剧家比才的作品《卡门》,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浪漫主义色彩。
4、民族乐派的兴起:
(3)19世纪的欧洲,出现了弘扬本民族特性的民族乐派。
(4)19世纪中后期,俄国的民族乐派音乐兴起。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剧《天鹅湖》等是世界闻名的杰作。
二、20世纪世界音乐的发展变化
第二篇:高考历史 专题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同步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基础解读】
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1、时代背景:
(1)国际背景:美国敌视中国,中苏关系恶化,美苏争霸,世界局势紧张。
(2)国内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家一穷二白、百废待兴。
(3)目的: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
2、重大成果:
(1)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打破美苏和垄断,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2)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仿制近程导弹成功。
(3)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4)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5)1992年,中国政府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研制计划。这是中国在世纪之交规模最庞大、技术最复杂的航天工程。
(6)2003年10月15日载人飞船载着宇航员杨利伟升上了太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二、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1、过程:
(1)1964年,袁隆平偶然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水稻,优势非常明显,这给了他很大启发。
(2)1973年,他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
(3)2001年,他获得中国国家最高奖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对人类的贡献: 袁隆平是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他选育出的杂交水稻不仅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杂交稻技术作为一项战略计划,还聘请袁隆平为首席顾问,为一些国家培训技术专家。袁隆平多次获得国际大奖,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
三、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
1、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1)1946年,美国研制出世界第一台大型电子计算机。
(2)20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了计算机研制工作。
(3)198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定名为“银河一I号”。
2、生物技术的发展:
(1)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2)20世纪末,中国在依靠基因工程技术改良动植物品种、治疗人类重大疾病的药物研究等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为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和健康做出了贡献。
第20课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基础解读】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1、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来建立人民教育事业;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
2、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制定新中国的教育方针,是人民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就确定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3、在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的同时,建立起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学生可根据需要选择全日制学习或半工半读。
4、结果: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全日制、半工半读、业余教育共同发展,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二、**中的教育
1、表现:
(1)“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很多师生都被卷入“扫四旧”批走资派活动中,各地大中小学一度停课,教育战线一片混乱。
(2)1966年夏,高考制度被废止。
(3)70年代初,高等院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导致大学教育水平下降。
2、结果:“文化大革命”使中国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各行各业专门人才缺乏,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了。
三、教育的复兴
教育复兴的过程及表现:
(1)“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刚复出就自告奋勇抓教育。
(2)在实行改革开放的同时,邓小平提出教育应优先发展的思想,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3)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教育改革的步伐加快。
(4)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定了《义务教育法》。
(5)20世纪90年代,为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国家着手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计划,一批重点高校和重点实验室迅速发展壮大。
(6)在教育投资上,实行国家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体制。社会力量办学也应运而生,启动了“希望工程”。到20世纪末,我国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
(7)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
(8)国家出资支持西部一批高校建设,并在西部近200个县建立职业教育中心。
第三篇:历史必修2课时教学案
历史必修2课时教学案 编号:5 编制者:王秀娟 使用时间:09年2月
日 班级:
姓名:
第4课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课程标准: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知识重点: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主要成就 旧课复习:
新课学习――先预习,再学习,后巩固
一、金属冶炼技术的进步:(学习要求:列举中国古代金属冶炼技术的主要成就)
1、青铜冶炼:(1)青铜时代:(2)商周时期青铜器的特点:
2、冶铁业和炼钢业:(1)主要成就:(2)钢铁应用的影响
(3)冶炼燃料的变化(按时间顺序列举)
二、纺织业的发展
1、丝织业:(1)按时间顺序列举中国古代丝织业的主要成就。
(2)汉代的中外贸易之路被称为“丝绸之路”说明了什么?
2、棉纺织业:
(1)棉纺织业何时在中国内地兴起?黄道婆为中国棉纺织业的发展作出了什么贡献?
(2)棉纺织业的出现和发展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有什么影响?
三、陶瓷制造业地(根据了解陶器与瓷器的区别)
1、制陶业:了解中国古代制陶业的主要成就
2、制瓷业:按时间顺序列举中国古代陶瓷业的主要成就,概括每个阶段的特点(1)东汉南朝时期:
(2)唐代:
(3)宋代:
(4)元以后:
四、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经营
1、中国古代手工业经营有哪些方式?
2、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有何特点?其长期存在对我车古代经济的发展有何影响?
3、中国古代私营手工业是怎样产生的?在发展过程中其经营方式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4、中国古代手工业经营经历了一个由官营手工业为主到私营手工业为主的变化过程。你认为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巩固练习
1、我国古代用煤冶铁的时代出现在()
A 春秋
B 战国
C 西汉
D 唐朝
2、我国古代从何时起获得“丝国”的称号()A 西周 B 春秋
C 战国
D 汉代
3、元代黄道婆革新的技术是()
A 丝织技术
B 麻织技术
C 毛织技术
D 棉纺织技术
4、古代制瓷业成为独立的手工业生产部门始于()A 战国
B 汉代
C 南北朝
D 唐朝
5、士农工商并称为国家的“四民”始于()
A 西周B 春秋战国
C 秦汉
D 南北朝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典制六材。
——《礼记
曲礼》 材料二
(官府工匠)相语以事,相示以功,相陈以巧,相高以知。
——《管子 小匡》 材料三
(豪强)得管山海之利,采铁石、鼓铸、煮盐,一家聚众或千余人。
——《汉书 盐铁论 复古》 请回答:上述三则材料各反映了什么问题?
反思总结
附答案:选择:CDDDD 材料题:材料一反映了西周官营手工业内部分工细致;材料二反映了战国时期齐国官营手工业具有技术人才的优势,且工匠们在一起相互促进提高;材料三反映了汉代一度出现私营手工业发展的局面。
历史必修2课时教学案 编号:6 编制者:刘金花
使用时间:09年2月 日 班级:
姓名:
第5 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课程标准: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重点:商业发展的特点 难点:重农抑商 旧课复习:
新课学习――先预习,再学习,后巩固
一、商业的发展:
1、思考:与商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2、不同时期商业发展的特点:(1)商朝时期:(2)周朝:
(3)春秋战国时期:
(4)隋唐时期:
这一时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5)宋代:(6)元代:
(7)明清时期商业的新特点有哪些?
二、城市的繁荣
1、商业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如何?
2、自周秦迄唐代城市的特点有哪些?
3、与唐代长安城相比,宋代城市有哪些特点?
4、唐宋时期沿海港口城市的发展情况如何?
5、明清时期工商业市镇
三、“重农抑商”
1、王朝政策与商业的重要性
2、重农抑商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3、不同时期商业政策的变化: 商周时期: 战国: 汉朝:
中唐以来:
明清时期:
4、如何评价重农抑商政策:
巩固练习:
1、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是在()
A 西周B 春秋战国
C 西汉
D 唐朝
2、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包括()①商业市镇兴起 ②货币经济占主要地位 ③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 ④ 烟草等经济作物普遍种植,成为商品化的组成部分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3、下列关于城市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周到唐代的市与居民区分开
B 县城以下禁止设置市的规定在唐朝被打破 C 宋朝的市取消了时间的限制 D 明清出现了大批工商业市镇
4、自战国至明清,统治者极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然而,某一朝代重农抑商政策有了某种松动,这一朝代是()
A 隋朝 B 唐朝 C 明朝 D 清朝
5、下列关于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正确的是()
①限制了商业的发展 ②有利于保证农业生产的劳动力 ③避免了逃避生产劳动的现象 ④后期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A 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故诸侯挠其弱,乘其衰,„„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也,纷纷则易使也,信可以守战也。
——《商君书•农战》
材料二
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 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根据材料,结合商鞅、晁错所处的时代背景,从目的和结果两方面评述两人的重农主张。
反思总结
附答案:选择:BABBB 材料题:(1)商鞅处于战国兼并战争时代,认为只有发展农业,国家才能强大;百姓从事农业,则易于治理驱使。这是赢得兼并战争的保证。这种主张的实行,为日后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2)晁错处于西汉初年经济凋敝时期,主张通过发展农业生产满足人民基本生活,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统治秩序,恢复社会经济。这种主张的实行,为“文景之治”的出现奠
历史必修2课时教学案 编号:7 编制者:葛美玉 使用时间:09年3月 日 班级:
姓名:
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课程标准: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 知识重点:重农抑商、海禁、中国资本主义萌芽 旧课复习:
新课学习――先预习,再学习,后巩固
一、近代前夜的发展
(一)传统经济:农耕经济的高度发展(简单了解)
1、农业的发展
2、手工业的发展
3、商业的发展
4、明清国力强盛
(二)新的经济因素:资本主义萌芽
1、产生的时间和地点:
2、原因:
3、含义:(从中概括出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三个要素)
4、萌芽的典型表现:
5、阻碍萌芽发展的因素(1)
(2)
(3)
(4)
二、近代前夜的危机
1、危机的原因(结合教材和课后阅读与思考)
2、危机的表现:
巩固练习:
1、下列关于明清农业发展状况的表述,正确的是(A 水稻的种植南北比较普遍
B 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引进)C 粮食产量减少,经济作物增多 D 耕地面积日益缩小
2、明清时期商业和手工业发展,最重要的影响是()
A 造成货币制度的变化
B 促进了对外贸易的繁荣
C 促进了城镇集市的发展
D 促成了雇佣劳动关系的产生
3、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主要标志是()
A 出现了不少工商业繁荣的城市
B 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C 制瓷业中出项很细的技术分工
D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4、体现江西景德镇制瓷业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史实是()
A 官办手工工场
B 民间小手工作坊
C 分散的雇工集中起来的民营劳动组合 D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5、清朝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产生的影响是()
①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② 强化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③ 造成了中国的日益落后 ④ 加速了小农经济的解体
A 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反思总结
答案:BDDCD
第四篇:11《师说》学案(新人教 必修第三册)
11《师说》学案
班级: 小组: 姓名
【学习目标】
1.扎实掌握文中重点实、虚词的用法,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翻译并默写重点句子。
2.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
3.理解课文尊师重道的深刻内涵,感悟作者抨击时弊、坚持真理的精神。4.朗读并背诵这篇文章。【学习重点】
1.扎实掌握文中重点实、虚词的用法,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翻译并默写重点句子。2.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
【学习难点】
3.理解课文尊师重道的深刻内涵,感悟作者抨击时弊、坚持真理的精神。
4.朗读并背诵这篇文章。【学习过程】
一、知识链接
1、作家作品
(1)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韩愈和柳宗元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质朴,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倡导古文运动,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础,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2)韩愈的文章
韩愈的论说文从内容上可分为两类,一类重在宣扬道统和儒家思想,如《原道》、《原性》、《原人》等;另一类重在反映现实,揭露矛盾,作不平之鸣,而且不少篇章还有一种反流俗、反传统的力量,并在行文中夹杂着强烈的感情倾向,因而值得重视。在这类论说文中,《师说》最有代表性。
韩愈是一位善辩之士,而善辩又主要来源于他的胆壮气盛,二者结合在一起,遂使得他的议论文字往往惊世骇俗,极具震慑人的气势。反映时代精神、抒发愤慨不平、对社会现实深刻批判的佳作,大气磅礴、笔力雄健、排宕顿挫、感情激烈是其共同特点。
有为而发,不平则鸣,本无意于塑造形象,而其自我形象在波涛翻卷的情感激流和气势夺人的滔滔雄辩中得以自然展现,这是韩愈论说文的一大特点。(3)梁衡对韩愈的评价
人生的逆境大约可分四种。一曰生活之苦,饥寒交迫;二曰心境之苦,怀才不遇;三曰事业受阻,功败垂成;四曰存亡之危,身处绝境。处逆境之心也分四种,一是心灰意冷,逆来顺受;二是怨天尤人,牢骚满腹;三是见心明志,直言疾呼;四是泰然处之,尽力有为。韩愈是处在第二、第三种逆境,而选择了后两种心态,既见心明志,著文倡道,又脚踏实地,2
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刚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6.“嗟乎”一词表示的语气是()
A.感慨 B.叹息 C.悲哀 D.愤慨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8.下列各句中划横线的词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中的“耻”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B.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C.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D.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9.在下列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句子是()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李氏子蟠„„不拘于时 D.古之人不余欺也
10.“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A.那些教孩子的老师,只教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朗读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 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
B.那些教孩子的老师,只教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学习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传 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
C.对那些只教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学习其中的文句,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 师,我是无所谓的。
D.那些教孩子的老师,交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朗读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传授 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
11.对这段文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该段句式变化多,整句和散句相结合,奇偶互见;字里行间饱含感情,读来感心动耳。B.作者连用三个对比,尖锐地批判了“今之众人”“土大夫”“君子”耻于从师的不良 风气。
C.三个对比,结语语气一句比一句重,第一个对比的结语是疑问语气,第二个对比的 结语是肯定、责备的语气,第三个对比的结语是带有讽刺意味的语气,表达的感情更强烈。D.这一段批判反面现象的目的仅在阐明从师学习的重要性。(2)
二十一日,宗元白: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尝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
第五篇:必修五3教学案教师
必修五第三专题“直面人生”复习教学案
七中郑春莲
复习目标:
1、识记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
2、结合语境推断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翻译重要句子并掌握其技巧。
第一课时 稳扎稳打抓基础
《报任安书》
一、指出并解释古今异义
1、所谓强颜耳(厚颜无耻;今义:勉强装出笑容)
2、下流多谤议(负罪受辱的处境;今义:下游或卑鄙龌龊)
3、所自树立使然也(立身处世;今义:建立)
4、念父母顾妻子(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
5、意气勤勤恳恳(诚恳;恳切;今:勤劳而踏实)
6、南面称孤(面向南。今义:方位名词与“北面”相对)
7、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落入,沉没;今义:)
8、恨私心有所不尽(自己的心愿,今义:为自己打算的念头)
9、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不一般;今:程度副词相当于“很”“十分”)
10、仆以口语遭此祸(言论。今:谈话时所用语言与书面语相对)
二、指出并解释词类活用
1、非有剖符丹书之功(丹,名词作状语,用朱笔写)
2、流俗之所轻也(轻,形容词用动词,轻视)
3、衣赭衣,(第一个“衣”:穿,名词作动词)
4、乃赋离骚(赋,名词用作动词,穿)
5、所谓强颜,曷足贵乎(贵,形容词意动用法)
6、太上不辱先(辱:使动用法,使受辱;先:形容词作名词,先人、祖先)
7、审矣,何足怪乎(怪,形容词意动用法)
8、倡优畜之中(倡优:名词作状语,当作倡优)
9、声闻邻国(闻,使动用法,使„„听到)
三、特殊句式
1、素所自树立使然也(判断句)
2、李斯,相也(判断句)
3、古人所以重施弄于大夫者,殆为此也(判断句)
4、与蝼蚁何以异(介宾倒装)
5、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恐怕„„吧?)
6、韩非(于)囚秦(介词省略)
7、声闻邻国(介词省略)
8、灌夫受辱于居室(状语后置)
9、至激于义理者(被动句)
10、重为乡党所笑(“为„„所”表被动)
11、韩非囚秦(被动句)
12、文王拘而演《周易》(被动句)
四、指出并解释通假字
1、及以至是(通“已”,已经)
3、被箠楚受辱(通棰,木杖)
2、其次剔毛发(通剃,剃发)
4、古者富贵而名摩灭(通磨,磨灭)1
5、见狱吏则枪地(通抢,碰撞)
6、幽于圜墙之中(通“圆”)
7、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通“抵”)
8、网罗天下放失旧闻(通“佚”散失)
9、则仆偿削辱之责(通“债”,债务,指下狱受腐刑)五、一词多义
以
1、及以至是(通“已”)
2、仆以口语遇遭此祸(介词,因为)
3、退论书策以舒其愤(连词,来)
4、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连词,以致)
且
1、且勇者不必死节(连词,况且)
2、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副词,姑且)
3、且西伯,伯也(连词,再说)于
1、尽节于陛下之日长(介词,向)
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介词,比)
3、幽于圜墙之中(介词,在)
4、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介词),被)然
1、至激于义理者不然(这样)
2、然此可为智者道(连词,然而)
3、阙然久不报(„„的样子)翻译句子
六、翻译句子
10、及罪至罔加(通“网”,法网)
11、曷足贵乎(通“何”,什么)
12、其次诎体受辱(通“屈”,弯曲)
13、关木索(通“贯”)
5、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介词,用,拿)
6、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连词,因而)
7、奚以知其然也(介词,凭)
4、且适南冥也(副词,将)
5、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而且,表递进)
5、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介词,对)
6、无益于俗(介词,对)
7、室西连于中闺(介词,和,与)
①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②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
③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④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第二、三课时 一心一意练阅读
一、课内语段阅读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1.对下列句中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称:称道。.B.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赋:铺述,这里指创作。.C.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责:责任。.D.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诚:确实,实在。.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①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②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 .B.①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②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C.①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 ②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D.①近自托于无能之辞
②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3.选出加点字古今意义都不相同的一项()①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②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③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④仆窃不逊 ⑤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⑥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⑤⑥
D.②④⑤
4.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司马迁“愤而著书”的思想的一组是()①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
②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
③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④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⑤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⑥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②③④
D.④⑤⑥ 5.下列陈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司马迁列举了周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等人受辱的事例,说明受辱者能在逆境中发愤图强,获得成功。
B.司马迁“就极刑而无愠色”,身受腐刑却能不以为辱,反而把它作为著书立说的动力,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C.司马迁著《史记》的目的在于研究历史,借鉴前人,同时又不拘泥于前人,力求有自己 的见解。
D.从上述两段文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司马迁隐忍坚强的性格和沉郁悲痛的感情,进而想见他的为人,理解他,敬佩他,并为他一掬同情之泪。答案:1.C责(zhài)〕通“债”。指下狱受腐刑。
2.D(A①通晓②四通八达B①于是②却C①思想观念②说D的)
3.C(①倜傥:洒脱,风流。②非常:句中指“不寻常,不一般”;今多指“十分”。③发愤:句中指“抒发愤懑”,今指“决心努力”。④不逊:不谦虚。⑤网罗:句中指“从各方面搜寻招致”,今一般用于搜寻人才。⑥句中特指“腐刑”,今指“死刑”。)4.C(①是讲拥有财富、尊贵而姓名埋没的人很多。⑤是讲《史记》的创作目的。⑥是讲俗人不能理解自己。)5.B(从文中“则仆偿前辱之责”可知,“不以为辱”的说法是不恰当的。)
(二)阅读《渔夫》,完成下列各题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身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6、给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憔悴()餔糟()歠醨()汶汶().......三闾()鼓枻()莞尔()濯缨()....
7、下列对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A.颜色憔悴,形容枯稿 枯稿:枯瘦 B.新沐者必振衣 新沐:刚洗完澡 C.而能与世推移 推移:推进移动
D.宁赴常流而葬于江鱼腹中耳 常流:经常流动
8、选出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颜色憔悴 颜色:脸色,今多指色彩。
B.形容枯槁 形容:形体容貌,今指对事物的形象和性质加以描述。C.圣人不凝滞于物 凝滞:拘泥,执著。今指知道变通。D.何故深思高举 高举:行为高出世俗。今指高高举起。
9、下列对“而”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渔父莞尔而笑(连词,表修饰)B、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连词,表因果)C.何不 其泥而扬其波(连词,表承接)D.涵淡彭湃而为此也(连词,表因果,因而)
10、翻译下列句子。
(1)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2)圣人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
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
4(3)何故沉思高举,自令放为?
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4)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我宁愿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鱼鳖的肚子里。
6、qiáo cuì bū chuî lí mén lǚ yì wǎn zhuï
7、A 点拨:B项 洗头,C项 变化,D项 江水。
8、C 点拨:凝滞:今指①停止流动,不灵活;②凝聚
9、B 点拨:连词,表转折。
二、真题在线——强化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赵良淳,字景程,丞相汝愚曾孙也。少学于其乡先生饶鲁,知立身大节。及仕,所至以干治称,而未尝干人荐举。初以荫为泰宁主簿,三迁至淮西运辖,浮湛冗官二十余年。考举..及格,改知分宁县。分宁,江西剧邑,俗尚哗讦,良淳治之,不用刑戮,不任吏胥,取民之.敦孝者,身亲尊礼之,至甚桀骜者,乃绳以法,俗为少革。咸淳末,除知安吉州。良淳至,.日与僚吏论所以守御之备,悉举行之。时岁饥,民相聚为盗,所在蜂起。或请以兵击之,良淳曰:‚民岂乐为盗哉?时艰岁旱,故相率剽掠苟活耳。‛命僚属以义谕之,众皆投兵散归,其不归者众缚以献。有掠人货财诣其主谢过而还之者。良淳劝富人出粟振之,尝语人曰:‚使太守身可以济民,亦所不惜也。‛其言恳恳,足以动人,人皆倒囷以应之。已而范文虎遣使持书招降,良淳焚书斩其使。大兵至,军其东西门。先是,朝廷遣将吴国定援宜兴,宜兴已危,不敢往,乃如安吉见良淳,愿留以为辅。良淳见国定慷慨大言,意其可用也,请于朝,留戍安吉。已而国定开南门纳外兵,兵入城呼曰:‚众散,元帅不杀汝。‛于是众号泣散去。良淳命车归府,兵士止之曰:‚事至此,侍郎当为自全计。‛良淳叱去之。命家人出避,乃闭阁自经。有兵士解救之,复苏,众罗拜泣曰:‚侍郎何自苦?逃之犹可求生。‛良淳叱曰:‚我岂逃生者邪?‛众犹环守不去,良淳大呼曰:‚尔辈欲为乱邪?‛众涕泣出,复投缳而死。
(节选自《宋史〃赵良淳传》)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而未尝干人荐举 干:请求 .B.初以荫为泰宁主簿 荫:功绩 .C.分宁,江西剧邑,俗尚哗讦 尚:盛行 .D.取民之敦孝者,身亲尊礼之 身:自己。.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荫,指因祖先有功劳或官职而受封得官。
1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赵良淳关心百姓疾苦的一组是(3分)①民岂乐为盗哉 ②时艰岁旱,故相率剽掠苟活耳 ③良淳劝富人出粟振之 ④使太守身可以济民,亦所不惜也 ⑤其言恳恳,足以动人 ⑥人皆倒囷以应之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③④⑤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①是赵良淳对百姓为盗的态度,②是赵良淳对百姓为盗原因的分析,⑥是富人们的反应。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良淳具有良好的素养和才干,他身为丞相赵汝愚的曾孙,自小师从同乡饶鲁,养成立身处事的操守,出仕后,他在所到之处都以干练而有治理才能著称。B.赵良淳主管分宁县时多方改变当地不良习俗。他一方面礼尊敦厚孝顺的人,力求为百姓树立榜样;一方面对极为桀骜不驯者绳之以法,习俗因此稍有变化。
C.赵良淳主管安吉州时善于解决聚众哄抢事件,当时正值粮荒,抢劫之事频繁发生,他不同意以武力镇压,命令僚属晓以大义,以致有人交还了抢掠去的财物。
D.赵良淳面临危难时能够舍生取义。在安吉防守战中,吴国定打开南门让敌兵涌入,良淳见大势已去,让兵士逃生,令家人出避,自己却不愿逃命,自杀而死。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D项让士兵逃走的是进城的敌兵,不是赵良淳。
14.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良淳见国定慷慨大言,意其可用也,请于朝,留戍安吉。
答案:赵良淳见吴国情绪激昂地高谈阔论,料想他可以任用,向朝廷请示后,留下他来防守安吉。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译出大意给2分:“大言”、“意”、“戍”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众犹环守不去,良淳大呼曰:“尔辈欲为乱邪?”众涕泣出,复投缳而死。答案:众人仍守在四周不走,赵良淳太声呼喊说:“你们想作乱吗?”众人流着泪出去,他再次上吊而死。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译出大意给2分;“环守”、“尔辈”、“投缳”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行吟阁遐想 黄秋耘
前几天,翻出一张旧照片,是我自己拍的武昌东湖旁边的行吟阁。这张已经开始有点褪色的照片,引起了我一段深沉的回忆。
五年前的初春,我因事去广州,路过武汉。在一个大雪后的晴天,我前去东湖,在行吟阁和屈原纪念馆一带盘桓了大半天。
不知道为什么,对于屈原,我有一种‚旷百世而相感‛的特别感情。从少年时代起,我......就爱读《离骚》,每读到‚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时候,总是‚唏嘘而不可禁‛。不过,我真正理解屈原的精神和《离骚》的真谛,还是在直接受到闻一多先生的教诲以后。
说起来,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时我在北平清华大学读书,闻一多先生主讲的《楚辞》是我最喜欢的功课之一。闻先生上课是不拘形式的,别的教师都在日间上课,他偏偏把课程排到晚间。我还记得,每当华灯初上,或者皓月当头,他总是带着微醺的感情,步入教室,口里高吟着:‚士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可为真名士!‛接着,他就边朗诵,边讲解,边发挥。时而悲歌慷慨,热泪纵横;时而酣畅淋漓,击节赞赏。与其说闻先生是以渊博学识、翔实的考证、独到的见解吸引着我们,毋宁说他是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深沉的悲悯情怀感动着我们。1935至1936年间,敌人的铁蹄已经越过了长城。那时候,几千里锦绣河山,几十座繁荣城市,都已经遭受践踏。旧时在那些暂时还没有沦陷的国土上,南瞻北望,又何处不是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艰难的岁月跟屈原的时代是多么相像啊!因此,闻先生的孤愤高吟、长歌当哭,就更容易引发我们的共鸣同感了。有时候,我甚至感觉到:在闻先生的灵魂里就活着一个屈原,他好像就是屈原的化身。
且说我那天来到了行吟阁畔,东湖两岸,积雪茫茫,素裹红装,江山如画,四顾无人,万籁俱寂,连几里外水鸟振翅的声音都听得到。我参观过屈原纪念馆之后,又在矗立湖滨的屈原像前凭吊一番。我仿佛看到这位项上挂着花环、腰间佩着长剑、足下穿着芒鞋的古代诗 人,披发伫立,蹙额低吟:‚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夫孰非义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我又仿佛看到穿着破旧的长袍、飘拂着长髯、背着双手的闻一多先生,昂首仰天,血脉偾张,作狮子吼:‚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着火,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想透火山的缄默?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后来这两个形象就合而为一,何者是屈原,何者为闻先生,我都分不清楚了。....我无意以古人喻后人,以后人比古人,但一接触到与屈原有关的事物,总是情不自禁地联想起闻一多先生的风貌。的确,他们虽然相隔两千多年,但无论是对人民的热爱,对祖国的忠贞,还是斗志的坚强,死事的壮烈,都是颇有些相似的。因此,漫游之余,我又忽生遐想:闻先生是湖北人,且曾几度寓居武昌,假如在行吟阁上,屈原馆中,另辟一室,陈列先生的衣冠遗物、著作手稿以及金石创作,使这古今两位伟大的受国诗人相得益彰,也许不见得是毫无意义的事情吧。作为一个景仰闻一多先生的学生,我是殷切地期望着的。15.作者在行吟阁畔产生了哪些“遐想”?请简要概括。(6分)
答案:①想到屈原的形象和诗句。②想到闻一多先生的形象和诗句。③想到在屈原馆中另辟闻一多纪念室。(意思答对即可)
16.结合原文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1)作者对屈原“旷百世而相感”,“相感”的是什么? 答:⑴忧国忧民的情感,九死不悔的精神。(2)引发作者对屈原“相感”的因素有哪些? 答:⑵①少年时代爱读《离骚》,感慨不已。② 青年时代聆听闻一多讲授《离骚》,加深了对屈原精神的理解。③五年前瞻仰屈原纪念馆,心灵再次被触动。(意思答对即可)17.屈原与闻一多的形象在作者心目中“合而为一”,原因是什么?(4分)
答:因为二人对人民的热爱、对祖国的忠贞、斗志的坚强、死事的壮烈,都是相似的。
(意思答对即可)
18.文中画线部分所描写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征?这样描写起什么作用?(6分)答案:(1)特征:秀美,宁静。
(2)作用:以秀美的山河烘托两位爱国诗人的伟大形象,以宁静的环境衬托作者激荡的内心世界。(意思答对即可)
第四课时 日积月累出佳作
积累课内写作素材:
司马迁《报任安书》
1、写作素材: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司马迁)角度点拨:价值取向决定生死的价值
2、写作素材:
A、且西伯,伯也,拘于羑里;李斯,相也,受械于陈;彭越、张敖,南面称孤,系狱抵罪;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魏其,大将也,衣赭衣,关三木;季布为朱家钳奴;灌夫受辱于居室。(司马迁)
B、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
角度点拨:①人才多磨难,英雄苦人多;②屈辱自古有之;③“隐忍”还要有所“行”
3、写作素材: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司马迁)
角度点拨:①忍常人之不能忍者,方能为常人之不能为;②给自己一个活下的理由;③人生要有理想和目标 屈原《渔父》
4、写作素材: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角度点拨:①直面现实、百折不回者的人才可称“精神贵族”;②不辱没平生志向、气节是生存选择的原则;③理想的王国不容玷污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5、写作素材:
A、1926年3月18日,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当时北京各界为反对日本政府侵犯中国主权,前往段祺瑞执政府请愿。刘和珍等热血青年倒在了执政府的枪口下。B、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鲁迅)
角度点拨:①爱国不分性别;②面对危难敢于挺身而出的人,才是民族的脊梁;③民族大义高于一切;④戕害爱国者是自掘坟墓的行为
6、写作素材: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角度点拨:①觉醒才能斗争;②斗争才能换来和平;③“忍”具有一定的劣根性
7、写作素材: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鲁迅)
角度点拨:成功需要付出代价 〔英〕培根《论厄运》
8、写作素材:
A、斯多葛派哲学的名言:“好的运气令人羡慕,而战胜厄运则更令人惊叹。”(以下为培根的言论)
B、塞尼卡曾说:“真正的伟人,是像神那样无所畏惧的凡人。”
C、幸运所需要的美德是节制,而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后者比前者更为难能可贵。D、一切幸运都并非没有烦恼,而一切厄运也决非没有希望。E、正如恶劣的品质可以在幸运中暴露一样,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在厄运中被显示的。周国平《直面苦难》
9、写作素材:
A、没有浪漫气息的悲剧是我们最本质的悲剧,不具英雄色彩的勇气是我们最真实的勇气。在无可告慰的绝望中,我们咬牙挺住。我们挺立在那里,没有观众,没有证人,也没有期待,没有援军。我们不倒下,仅仅是因为我们不肯让自己倒下。我们以此维护了人的最高的也是最后的尊严——人在大自然面前的尊严。(周国平)
B、人生是软弱的,惟其软弱而犹能承担起苦难,才显出人的尊严。(周国平)角度点拨:①尊严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精神品质;②惟有坚持才可走出苦难的荒原
10、写作素材:
A、一个人只要真正领略了平常苦难中的绝望,他就会明白,一切美化苦难的言辞是多么浮夸,一切炫耀苦难的姿态是多么做作。
B、不要对我说:苦难净化心灵,悲剧使人崇高。默默之中,苦难磨钝了多少敏感的心灵,悲剧毁灭了多少失意的英雄。何必用舞台上的绘声绘色,来掩盖生活中的无声无息!角度点拨:①苦难是最真实的感受,没有美化和粉饰的必要;②苦难净化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