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必修3学年同步教学案:第3课 老人与海(教师用)

时间:2019-05-12 18:24: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语文】人教版必修3学年同步教学案:第3课 老人与海(教师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语文】人教版必修3学年同步教学案:第3课 老人与海(教师用)》。

第一篇:【语文】人教版必修3学年同步教学案:第3课 老人与海(教师用)

第3课 老人与海

一、整体把握

1.这篇课文按情节发展,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写些什么内容? 点读 根据老人与鲨鱼的搏斗情节,可把全文划成八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后来它就慢慢地沉了下去”),写老人第一次与一头鲨鱼的搏斗。第二部分(“它咬去了大约40磅”—“他连一只鸟儿也看不见”),写老人杀死一条鲨鱼之后的心理活动。

第三部分(“他已经在海里走了两个钟头”—“也许结果会很好的”),写老人与两条星鲨的搏斗。

第四部分(“下一个来到的鲨鱼是一条犁头鲨”—“鲨鱼才又向他扑来”),写老人与犁头鲨的战斗。

第五部分(“老头儿看见两个褐色的鳍”—“即使现在也能行”),写老人又与另两条星鲨搏斗。

第六部分(“他不愿再朝那条死鱼看一眼”—“我多么希望我不必再跟它们斗呀”),写筋疲力尽的老人的心理活动。

第七部分(“可是到了半夜的时候”—“没有其重无比的东西在旁边拖累它了”),写老人与群鲨的搏斗。

第八部分(“船还是好好的”—结尾),写与鲨鱼搏斗了一夜的老人回到家里。

二、细部探微

2.老人与鲨鱼搏斗的场面是小说的高潮部分,写得很精确细致。作者就像是一台摄影机一样,使我们在阅读此书时,将那些极为细微的动作都尽收眼底,画面感很强。文中哪些镜头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速读课文,概述故事梗概。

点拨 从书中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出,老人与鲨鱼的搏斗共分五个回合。用鱼叉杀死一条灰鲭鲨,鱼叉被带走,大马林鱼被吃掉40磅;用刀子杀死两条星鲨,大马林鱼被吃掉四分之一;用刀子杀死一条犁头鲨,刀子折断;用短棍击退两条星鲨,大马林鱼半个身子都被咬烂了;用短棍劈打成群结队的鲨鱼,短棍丢掉又用舵把,大马林鱼再也没什么可吃的了,只剩下残骸„„五个回合的搏斗,结果却是一无所有,“他知道他终于给打败了,而且一点补救的办法也没有”。

3.桑地亚哥是海明威以细腻的现实主义笔调塑造的具有浓厚象征性的硬汉典型,是海明威笔下一系列硬汉形象的发展和升华。请你阅读课文,试着分析桑地亚哥的形象。

点拨 作为硬汉性格的最典型体现,桑地亚哥主要有这样几个特点:

①首先具有一般硬汉所共有的勇敢、倔强、不屈不挠的精神特质。桑地亚哥在接连84天没有捕到一条鱼的困境中,毫不气馁,再度出海。在远海上为制服大马林鱼,周旋了三天两夜;归途中又与蚕食自己劳动果实的凶猛鲨鱼展开殊死搏斗,鱼叉丢了用刀,刀子折了用船桨,桨把断了再用舵把„„

②超时空的主体情境,赋予了桑地亚哥豪迈的人格力量。海明威笔下的许多硬汉总是活动于具体的时空,而桑地亚哥则明显不同,始终是孤零零地漂泊于浩瀚无际的大海上,先后与大马林鱼和鲨鱼展开搏斗。在这种超越具体的时空中,老人与大海及与鱼的关系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性意义:他与鱼的较量成了一曲人类与自然、与命运相抗争的颂歌,老人的失败转化为寓言意义上的胜利,老人由此而获得了豪迈的人格力量,即如他所说的:“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③小说结尾的点睛之笔,给桑地亚哥的硬汉性格注入了独有的乐观因素。和其他许多硬汉相比,桑地亚哥并没有带着悲壮的神色走向必然的失败,而是在遭受了那么多磨难之后,仍满怀信心地梦见了力量的化身——一头雄狮。

4.本文除了对事件的叙述,还有大量的人物内心独白。找出来,分析一下,看看它们对表现人物性格和揭示小说主题起什么作用。

点拨 对表现人物性格起的作用:读了全文,可以看出老人的乐观精神给人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联系前边的内容可以看出,老人贫穷、老迈又孤单,但他从不怨天尤人。在遇到鲨鱼的袭击时,文中几次出现“能够撑下去就太好啦”“有了事儿就担当下来”的心理活动,通过这些,我们可以了解到,他的心也像大海一样明朗澎湃,他坚信“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这信念支撑着他顽强不屈、无所畏惧地与命运抗争,也是他不被强敌压倒和吓退的决胜关键。老人独自在海上,不断地提醒自己与鲨鱼作斗争,不断地鼓励自己,给自己以信心,镇定从容地打败鲨鱼一次又一次的袭击。“跟它们斗,我要跟它们斗到死”,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倔老头,誓不服输。“你走得太远,把运气给败坏啦”“别胡说八道啦!”“醒着,掌好舵。也许你的运气还不小呢”,他的消极心态和积极心态总是在斗争,最后总是积极心态占据上风,文中这种情况多次出现,足可见其“硬汉”特征。

对揭示小说主题起的作用:对老人的心理描写贯穿文章始终,这是一条线索,可以把海上所发生的事连接起来。另外,通过他的话进一步揭示出小说主题,即“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通过内心独白,可以看出老人与鲨鱼斗争的艰难,可以更好地表现出他的“硬汉”性格。

5.怎样理解本文的哲理和象征意味?

点拨 这是一场人与自然搏斗的惊心动魄的悲剧。老人每取得一点胜利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最后遭到无可挽救的失败。

但是,从另外一种意义上来说,他又是一个胜利者。因为,他不屈服于命运,无论在怎么艰苦卓绝的环境里,他都凭着自己的勇气、毅力和智慧进行了奋勇的抗争。大马林鱼虽然没有保住,但他却捍卫了“人的灵魂的尊严”,显示了“一个人的能耐可以达到什么程度”,是一个胜利的失败者,一个失败的英雄。

这样一个“硬汉”形象,正是典型的海明威式的小说人物。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发表的一些短篇小说里,海明威描写了一些拳击师、斗牛士、猎人等形象,在这些下层人物身上,他塑造了一种百折不挠、坚强不屈、敢于面对暴力和死亡的“硬汉”性格,《老人与海》中桑地亚哥的形象就是这种性格的发展与升华。

小说中的大海和鲨鱼象征着与人作对的社会与自然力量,而老人在与之进行的殊死搏斗中,表现了无与伦比的力量和勇气,不失人的尊严,虽败犹荣,精神上并没有被打败。可以说,这样一个形象,完美地体现了作者所说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的思想。

一、中心主旨[来源:学科网] 《老人与海》通过桑地亚哥捕鱼的故事,写出老人在重重困难面前永不屈服的精神,集中体现了海明威对人的力量与意志的赞美,对人的命运的关注,显示了人类战胜自然的巨大威力与坚强意志。

二、写作特色 1.单纯的结构。

本文中直接出场的人物只有老渔夫桑地亚哥一个,情节也主要是围绕大马林鱼的捕获以及因此而引来的与鲨鱼之间的搏斗,可谓单纯而集中。海明威曾经对《老人与海》的原稿进行了200多次的校阅,正如他自己所说:“《老人与海》本来可以写成1 000多页那么长,小说里有村庄中的每个人物,以及他们怎样谋生,怎样出生,受教育,生孩子等一切过程„„”然而他砍掉了所有的冗言赘语,删去了所有别人写过的东西,删去了解释、讨论,甚至议论的部分,剪去了一切花花绿绿的比喻,清除了毫无生气的文章俗套,使小说单纯而集中。

2.句子简短,语汇准确。在塑造桑地亚哥这一形象时,作者的笔力主要集中在真实而生动地再现老人与鲨鱼搏斗的场景上。鲨鱼的来势凶猛,老人的沉着迎战,机敏矫捷,都写得生动逼真。如写鲨鱼出现的情形:“当一大股暗黑色的血沉在一英里深的海里然后又散开的时候,它就从下面水深的地方窜上来。它游得那么快,什么也不放在眼里,一冲出蓝色的水面就浮现在太阳光下。”这段描写没有一个比喻句和形容词,但鲨鱼的凶猛快捷,形势的紧迫却立刻展示在读者面前,清新洗炼的叙述文字和反复锤炼的日常用语,使人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文中对大海的描写粗犷简洁,读来令人心旷神怡,美不胜收。

3.鲜明生动的动作描写和简洁的对话。

海明威善于从感觉、视觉、触觉着手去刻画形象,将作者、形象与读者的距离缩短到最低限度,而且很少直接表露感情,他总是把它们凝结在简单、迅速的动作中,蕴涵在自然的行文或者简洁的对话中,由读者自己去体会。如写老人与鲨鱼搏斗的场面:“老头儿用鱼叉攮到鲨鱼头上的时候,他听得见那条大鱼身上皮开肉绽的声音。”这种描写本来都是老人的所见所闻,但读者读来便会过电一般油然而生出同样的感觉,同惊惧,同紧张,同喜悦。海明威“打定主意放手让读者去如实地吸取印象”,而“不挤到对象与读者之间去碍事”,他要让对象与读者直接沟通,这也是这篇小说的场景描写如此震撼人心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结构图解

(45分钟,90分)

一、基础知识(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脊鳍(qí)

攮进(nǎnɡ)..积攒(zǎn)

攒射(cuán)..B.上颚(è)

海藻(zǎo)..咀嚼(jiáo)

戳进(chuō)..C.胳肢窝(ɡē)

舵把(duò)..祷告(dǎo)

报酬(chóu)..D.榫头(sǔn)

桅杆(wéi)..静悄悄(qiāo)悄无声息(qiāo)..答案 A 解析 B项嚼jué。C项胳ɡā。D项悄无声息qiǎo。.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海水给它的尾巴扑打得白浪涛天,绳一拉紧,它的身子四分之三都脱出了水面,那绳不住地抖动,然后突然断了。

B.它依旧闭紧了嘴咬住鱼,于是老头儿再从它的左眼上戮进去,但它还是缠住死鱼不放。

C.它们已经蹿到船头跟前去咬那条死鱼,一忽儿一个接着一个地扑上来,一忽儿一涌而上。

D.他想:我没指望再把它们弄死了。当年年青力壮的时候,我会把它们弄死的。答案 D 解析 A项涛—滔。B项戮—戳。C项涌—拥。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鲭鲨又钻进水里去,嗅出了________,开始顺着船和鱼所走的航线游来。

②这种鱼天生地要吃海里一切鱼,它们游得那么快,身子那么________,战斗的武器那么好,________于没有别的任何的敌手。

③短棍落下的当儿,他觉得好像碰到了一块________的橡皮,同时他也感觉到打在铁硬的骨头上。

A.踪迹

强劲

以至

坚忍 B.踪影

强劲

以致

坚韧 C.踪影

强健

以致

坚忍 D.踪迹

强健

以至

坚韧 答案 D 解析 踪迹:行动所留的痕迹。踪影:踪迹(指寻找的对象,多用于否定式)。强健:(身体)强壮。强劲:强有力的。以至:a.表示时间、数量、程度、范围等的延伸;b.用于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上述情况所达到的深度或结果。以致: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情况造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坚韧:坚固有韧性。坚忍:(在艰苦困难的情况下)坚持而不动摇。

4.下列各句,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来源:学#科#网] A.探险队员张世奎只身一人在深山老林里迷了路,既找不到出口,又无法和外界取得联系,但他头脑清醒,决定从长计议,慢慢摸索着寻找来时的路。....B.我和他交往已有20多年了,对他一直以来乐善好施的品行洞若观火。他的作风与....为人,请组织放心。

C.郑老师是一位知识渊博、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工作之余,也常在家舞文弄墨搞....些专业研究,迄今已在报刊上发表论文百余篇。

D.终于来到了梦寐以久的九寨沟,这里高山流水,繁花茂林,可真是人间仙境啊!....答案 B 解析 B项“洞若观火”是指清楚得就像看火一样。形容观察事物明白透彻。A项“从长计议”是指用较多的时间多加商量,不急于做决定。此处他只身一人,无人商量,不符合语境。C项“舞文弄墨”是指玩弄文字技巧,含贬义。D项“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形容乐曲高妙。

二、文本阅读(18分)阅读下面文段,回答5~8题。

鲨鱼飞快地逼近船后边。它去咬那条死鱼的时候,老头儿看见它的嘴大张着,看见它那双奇异的眼睛,它咬住鱼尾巴上面一点的地方,牙齿咬得嘎吱嘎吱地响。鲨鱼的头伸在水面上,它的脊背也正在露出来,老头儿用鱼叉攮到鲨鱼头上的时候,他听得见那条大鱼身上皮开肉绽的声音。他攮进的地方,是两只眼睛之间的那条线和从鼻子一直往上伸的那条线交叉的一点。事实上并没有这两条线。有的只是那又粗大又尖长的蓝色的头、两只大眼和那咬得格崩崩的、伸得长长的、吞噬一切的两颚。但那儿正是脑子的所在,老头儿就朝那一个地方扎进去了。他鼓起全身的气力,用他染了血的手把一杆锋利无比的鱼叉扎了进去。他向它扎去的时候并没有抱着什么希望,但他抱着无比的决心和十足的恶意。

鲨鱼在海里翻滚过来。老头儿看见它的眼珠已经没有生气了,但是它又翻滚了一下,滚得自己给绳子缠了两道。老头儿知道它是死定了,鲨鱼却不肯承认。接着,它肚皮朝上,尾巴猛烈地扑打着水面,两颚格崩格崩响,像一只快艇一样在水面上破浪而去。海水给它的尾巴扑打得白浪滔天,绳一拉紧,它的身子四分之三都脱出了水面,那绳不住地抖动,然后突然断了。老头儿望着鲨鱼在水面上静静地躺了一会儿,后来它就慢慢地沉了下去。

“它咬去了大约40磅。”老头儿高声说。他想:它把我的鱼叉连绳子都带去啦,现在我的鱼又淌了血,恐怕还有别的鲨鱼会窜来呢。

他不忍朝死鱼多看一眼,因为它已经给咬得残缺不全了。鱼给咬住的时候,他真觉得跟他自个儿身受的一样。

他想:但是我已经把那条咬我的鱼的鲨鱼给扎死啦。我从来没看过这么大的“Dentuso”。谁晓得,大鱼我可也看过不少呢。

他想:能够撑下去就太好啦。这要是一场梦多好,但愿我没有钓到这条鱼,独自躺在床上的报纸上面。

“可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他说,“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他想:不过这条鱼给我弄死了,我倒是过意不去。现在倒霉的时刻就要来到,我连鱼叉也给丢啦。“Dentuso”这个东西,既残忍,又能干,既强壮,又聪明。可我比它更聪明。也许不吧,他想。也许我只是比它多了个武器吧。

“别想啦,老家伙。”他又放开嗓子说,“还是把船朝这条航线开去,有了事儿就担当下来。”

5.写鲨鱼去咬死鱼的时候,突出了它的什么特点?(4分)答案 凶猛,无所畏惧。

6.老头儿用鱼叉攮鱼的时候,“他攮进的地方,是两只眼睛之间的那条线和从鼻子一直往上伸的那条线交叉的一点,”说明了什么?(4分)答案 说明老头儿有丰富的捕鱼经验,因为那儿是鱼的脑子。7.文中有这样的话:“‘可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他说,‘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为什么消灭了还说是打不败?谈谈你的理解。(4分)[来源:学§科§网] 答案 消灭的是人的生命,打不败的是人的精神斗志。

8.文中老头儿对自己说“还是把船朝这条航线开去,有了事儿就担当下来”,这里的“事”是指什么事?“担当”是什么意思?(6分)答案 文中“有了事”的“事”是指再遇上鲨鱼或风浪等危险。“担当”是指要勇敢顽强地去斗争、搏斗。

三、课堂延伸(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秦腔平凹 吴 静

1996年,贾平凹走出秦川来到江浙。游走江浙,扬州自然是绕不过去的。皇帝老儿数次巡幸过的地方,老贾当然要来,何况扬州还是他非常敬重的汪曾祺的家乡。这也让我有机会第一次走近贾平凹。按照钱钟书的有关蛋与鸡的理论,我是在尝试一只又一只鸡蛋后,终于有幸见到了下蛋的鸡。

贾平凹常说,“我是个笨人”。不会说普通话,笨。不会用电脑写作,也是笨。直到现在,贾平凹写作时还是一本稿纸,一支水笔。拉了窗帘,把阳光与世界隔在外面,然后拧亮台灯,写作台便成了这间屋子的中心。这种写作氛围与他收藏的那些古朴的汉罐、无言的奇石是相契合的。

有段时间,他下决心要用电脑写作。机器搬回来了。可这字没法打。用拼音吧,他连普通话都不会说,哪里还谈得上拼音?用五笔吧,就是把字根贴在墙上,也记不住。试试手写板吧,还是不行,电脑不认他的字。勉强写了200来字,就发狠再也不用电脑了。他从小爱音乐,想拉二胡,可到现在也学不会,指头特别硬。他对此解释为:我可能是很笨的那种人,就好像一条狗,你给它开了再大的门,它还是从小洞里钻;就好像一只鸡,你把它放在粮堆上,它还是扒着吃。几十年都用笔在写,突然用机器写,对字的那种快感、那种敏感就没有了,与其花半年时间来扭转思维,改变习惯,真的还不如让我慢慢地消磨我的生命。慢慢地在字里玩着。

贾平凹家里有车,但他不开。因为他当年骑自行车还摔跟头呢,摔断过腰,还撞过不下5个人。贾平凹也用手机,但是除了接打电话,手机的其他功能于他而言基本上是聋子的耳朵。有一次,他说,我这手机怎么没有来电储存功能呢?别人拿过去一看,好好的呀,是他不会用。指导了半天也教不会他,怎么办?只好找张纸来,用最明白浅显的语言写下:手机来电存储功能操作方法一二三„„

这就是他自己所谓的“笨”了。

果然笨吗?你听说过哪个笨人能像他这样,写出几十本散文、小说?据说他年轻时,有一年竟创下了每周发表一篇作品的奇迹。这不但与“笨”丝毫联系不起来,而且简直可算得上天才了。用汪曾祺的说法,贾平凹是个“鬼才”。《美女》执行主编穆涛是河北人。一次车过秦岭,穆涛说:你们陕西人真谦虚,那么大一个山,叫个岭。老贾反应很快:你们河北人更谦虚,那么大一个省会,叫个庄。这段经典对话,都被老贾写到文章里了。说自己“笨”,老贾这是自相矛盾呢。

对于他自嘲的“笨”,也许叫“拙”更精当些。“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拙和讷是贾平凹给人的外在印象,而巧与辩才是真实的他。打个不恰当的比喻,贾平凹就像一颗荔枝,一眼看过去,是粗粝的,不起眼的,而剥开表皮后,里面却是莹润细致的。

在哪里都能成活的树,往往成为处处皆见的行道树;只有那些对生存环境极为敏感的才会越来越少,最终成为珍稀树种。贾平凹就是只有在三秦大地才能显示出旺盛生命力的珍稀树种。这便显出了“拙”的优势。(《散文选刊》2008年7月刊)9.贾平凹的“笨”,体现在哪些地方?(不超过50字)(4分)答案 不会说普通话;不会用电脑写作;想拉二胡,可学不会;有车,但不敢开;用手机,但只会接打电话。

10.文中写贾平凹和《美女》执行主编穆涛的对话,其用意是什么?(4分)答案 充分说明了拙和讷只是贾平凹给人的外在印象,而巧与辩才是真实的他。[来源:学+科+网] 11.理解“我是在尝试一只又一只鸡蛋后,终于有幸见到了下蛋的鸡”这句话的含意,并说说其作用。(4分)答案(1)含意:在阅读了贾平凹的许多作品后,终于见到了作者本人。(2)作用: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激发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自然引起下文。

12.文章先写贾平凹的“笨”,后写他的“拙”,这样写有何好处?(6分)答案(1)欲扬先抑,文势跌宕,使得文章趣味盎然;(2)由表及里,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符合人们的一般认识规律;(3)以“笨”衬“拙”,突出人物巧与辩(大巧若拙)的特点。

四、语言运用(12分)13.桑地亚哥的生命法则:“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你是怎样理解这句名言的?请你以这句话作为论点,补充一个典型事例,概述出来。(4分)答案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无止境的追求。它道路漫长、曲折、艰难,而且充满坎坷,但只要自己勇敢地顽强地以自信心去迎接挑战,就永远是一个真正的胜利者。

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人生中的三起三落,司马迁逆境之中忍辱发愤写《史记》。

14.给下面这则新闻拟写一个标题。(4分)本报讯(记者张晓蕊)昨日,财政部副部长廖晓军就个税起征点上调问题作出回应。廖晓军表示“上调个税起征点在近几年很难实施”。并称,印花税目前无下调空间。

昨日,廖晓军表示,“调整个税起征点需要很多外部条件,目前很多还不具备”,但其不否认这是将来的一个方向,近几年不会调整。

目前我国个税起征点为2 000元,自去年3月1日开始实施,而之后业内对调高个税起征点的争鸣不断,从3 000元起征到5 000元、8 000元、10 000元不等。

此外,对于印花税是否会再次下调的问题,廖晓军表示,已经没有下调空间了。据悉,去年我国对印花税做出两次调整。4月24日,印花税从3%调整为1%,沪指涨幅达9.25%;9月10日,印花税再调整为单边征收,税率保持1%,沪深股市涨幅均超过或达到9%。

昨日,廖晓军还表示,征收资源税的准备工作早已做好,“择机出台”。而我国遗产税尚不具备出台条件。

答案 个税起征点暂不上调,印花税无下调空间。

15.2008年,“山寨”产品诸如“山寨手机”“山寨相机”“山寨笔记本”风靡大江南北,它颠覆了传统的行业潜规则,挣脱了牌照的束缚,以极低的成本快速模仿主流品牌的外观或功能,加以创新,最终接近或超越这个品牌,某种程度上它使得囊中羞涩的人也可以共享相对高端的科技。至于最近出现的“山寨明星”“山寨春晚”„„则是“山民”利用名牌栏目的名气和名人的良好社会形象,借以表达自己某种情感或愿望。而制作者审美情趣雅俗、文化品位高低,“作品”格调哗众取宠也罢,孤芳自赏甚至玩弄低俗也罢,一般不会受到约束,也没有影响这种“非主流文化”的流行。

滨海中学高三(1)班拟于近期举行大辩论,“挺山寨”(正方)和“剿山寨”(反方)双方将展开辩论。请你根据上述材料,替其中一方的主辩陈述主要观点。(不超过60字)(4分)[来源:Z。xx。k.Com] 答案 正方:“山寨”是一种民间创新力量,表现为仿造性、快速化、平民化,它整合了很多品牌的长处,反映了民间自我创新、自娱自乐的情怀。

反方:“山寨”是一种民间盗版行为,表现为模仿、抄袭、侵权,它的出现助长了懒惰和无知,损害了创造力和竞争力,混淆了公众的判断。

五、随堂练笔(30分)16.我们在海明威的文章里没有见到华丽的辞藻,但我们却深切地感受到了作者成功地塑造出一位性格鲜明的硬汉形象。我们发现他的语言是那么的质朴和简洁,他词语的概括力使我们叹服。去掉冗杂,留取精华,这便是我们学习的方向。学习本文的语言特色,刻画一个人物。

答案 略。

第二篇:【语文】人教版必修3学年同步教学案:第3课 老人与海(学生用)

D.榫头(sǔn)

桅杆(wéi)

静悄悄(qiāo)悄无声息(qiāo)....

第3课 老人与海

一、整体把握

1.这篇课文按情节发展,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写些什么内容?

二、细部探微

2.老人与鲨鱼搏斗的场面是小说的高潮部分,写得很精确细致。作者就像是一台摄影机一样,使我们在阅读此书时,将那些极为细微的动作都尽收眼底,画面感很强。文中哪些镜头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速读课文,概述故事梗概。

3.桑地亚哥是海明威以细腻的现实主义笔调塑造的具有浓厚象征性的硬汉典型,是海明威笔下一系列硬汉形象的发展和升华。请你阅读课文,试着分析桑地亚哥的形象。

4.本文除了对事件的叙述,还有大量的人物内心独白。找出来,分析一下,看看它们对表现人物性格和揭示小说主题起什么作用。

5.怎样理解本文的哲理和象征意味?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海水给它的尾巴扑打得白浪涛天,绳一拉紧,它的身子四分之三都脱出了水面,那绳不住地抖动,然后突然断了。

B.它依旧闭紧了嘴咬住鱼,于是老头儿再从它的左眼上戮进去,但它还是缠住死鱼不放。C.它们已经蹿到船头跟前去咬那条死鱼,一忽儿一个接着一个地扑上来,一忽儿一涌而上。D.他想:我没指望再把它们弄死了。当年年青力壮的时候,我会把它们弄死的。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鲭鲨又钻进水里去,嗅出了________,开始顺着船和鱼所走的航线游来。

②这种鱼天生地要吃海里一切鱼,它们游得那么快,身子那么________,战斗的武器那么好,________于没有别的任何的敌手。

③短棍落下的当儿,他觉得好像碰到了一块________的橡皮,同时他也感觉到打在铁硬的骨头上。A.踪迹

强劲

以至

坚忍

B.踪影

强劲

以致

坚韧 C.踪影

强健

以致

坚忍

D.踪迹

强健

以至

坚韧 4.下列各句,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来源:学#科#网]

A.探险队员张世奎只身一人在深山老林里迷了路,既找不到出口,又无法和外界取得联系,但他头脑清醒,决定从长计议,慢慢摸索着寻找来时的路。....B.我和他交往已有20多年了,对他一直以来乐善好施的品行洞若观火。他的作风与为人,请....组织放心。

C.郑老师是一位知识渊博、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工作之余,也常在家舞文弄墨搞些专业研....究,迄今已在报刊上发表论文百余篇。[来源:Z+xx+k.Com] D.终于来到了梦寐以久的九寨沟,这里高山流水,繁花茂林,可真是人间仙境啊!....

二、文本阅读(18分)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5~8题。

鲨鱼飞快地逼近船后边。它去咬那条死鱼的时候,老头儿看见它的嘴大张着,看见它那双奇异的眼睛,它咬住鱼尾巴上面一点的地方,牙齿咬得嘎吱嘎吱地响。鲨鱼的头伸在水面上,它的脊背也正在露出来,老头儿用鱼叉攮到鲨鱼头上的时候,他听得见那条大鱼身上皮开肉绽的声音。他攮进的地方,是两只眼睛之间的那条线和从鼻子一直往上伸的那条线交叉的一点。事实上并没有这两条线。有的只是那又粗大又尖长的蓝色的头、两只大眼和那咬得格崩崩的、伸得长长的、吞噬一切的两颚。但那儿正是脑子的所在,老头儿就朝那一个地方扎进去了。他鼓起全身的气力,用他染了血的手把一杆锋利无比的鱼叉扎了进去。他向它扎去的时候并没有抱着什么希望,但他抱着无比的决心和十足的恶意。

鲨鱼在海里翻滚过来。老头儿看见它的眼珠已经没有生气了,但是它又翻滚了一下,滚得自己给绳子缠了两道。老头儿知道它是死定了,鲨鱼却不肯承认。接着,它肚皮朝上,尾巴猛烈地扑打着水面,两颚格崩格崩响,像一只快艇一样在水面上破浪而去。海水给它的尾巴扑打得白浪滔天,绳一拉紧,它的身子四分之三都脱出了水面,那绳不住地抖动,然后突然断了。老头儿望着鲨鱼在水面上静静地躺了一会儿,后来它就慢慢地沉了下去。

“它咬去了大约40磅。”老头儿高声说。他想:它把我的鱼叉连绳子都带去啦,现在我的鱼又淌了血,恐怕还有别的鲨鱼会窜来呢。

一、中心主旨

《老人与海》通过桑地亚哥捕鱼的故事,写出老人在重重困难面前永不屈服的精神,集中体现了海明威对人的力量与意志的赞美,对人的命运的关注,显示了人类战胜自然的巨大威力与坚强意志。

二、写作特色 1.单纯的结构。

2.句子简短,语汇准确。

3.鲜明生动的动作描写和简洁的对话。

(45分钟,90分)

一、基础知识(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脊鳍(qí)

攮进(nǎnɡ)

积攒(zǎn)

攒射(cuán)....B.上颚(è)

海藻(zǎo)

咀嚼(jiáo)

戳进(chuō)....C.胳肢窝(ɡē)

舵把(duò)

祷告(dǎo)

报酬(chóu)....

他不忍朝死鱼多看一眼,因为它已经给咬得残缺不全了。鱼给咬住的时候,他真觉得跟他自个儿身受的一样。

他想:但是我已经把那条咬我的鱼的鲨鱼给扎死啦。我从来没看过这么大的“Dentuso”。谁晓得,大鱼我可也看过不少呢。

他想:能够撑下去就太好啦。这要是一场梦多好,但愿我没有钓到这条鱼,独自躺在床上的报纸上面。

“可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他说,“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他想:不过这条鱼给我弄死了,我倒是过意不去。现在倒霉的时刻就要来到,我连鱼叉也给丢啦。“Dentuso”这个东西,既残忍,又能干,既强壮,又聪明。可我比它更聪明。也许不吧,他想。也许我只是比它多了个武器吧。

“别想啦,老家伙。”他又放开嗓子说,“还是把船朝这条航线开去,有了事儿就担当下来。” 5.写鲨鱼去咬死鱼的时候,突出了它的什么特点?(4分)

6.老头儿用鱼叉攮鱼的时候,“他攮进的地方,是两只眼睛之间的那条线和从鼻子一直往上伸的那条线交叉的一点,”说明了什么?(4分)

7.文中有这样的话:“‘可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他说,‘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为什么消灭了还说是打不败?谈谈你的理解。(4分)[来源:学§科§网]

8.文中老头儿对自己说“还是把船朝这条航线开去,有了事儿就担当下来”,这里的“事”是指什么事?“担当”是什么意思?(6分)

三、课堂延伸(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秦腔平凹 吴 静

1996年,贾平凹走出秦川来到江浙。游走江浙,扬州自然是绕不过去的。皇帝老儿数次巡幸过的地方,老贾当然要来,何况扬州还是他非常敬重的汪曾祺的家乡。这也让我有机会第一次走近贾平凹。按照钱钟书的有关蛋与鸡的理论,我是在尝试一只又一只鸡蛋后,终于有幸见到了下蛋的鸡。

贾平凹常说,“我是个笨人”。不会说普通话,笨。不会用电脑写作,也是笨。直到现在,贾平凹写作时还是一本稿纸,一支水笔。拉了窗帘,把阳光与世界隔在外面,然后拧亮台灯,写作台便成了这间屋子的中心。这种写作氛围与他收藏的那些古朴的汉罐、无言的奇石是相契合的。

有段时间,他下决心要用电脑写作。机器搬回来了。可这字没法打。用拼音吧,他连普通话都不会说,哪里还谈得上拼音?用五笔吧,就是把字根贴在墙上,也记不住。试试手写板吧,还是不行,电脑不认他的字。勉强写了200来字,就发狠再也不用电脑了。他从小爱音乐,想拉二胡,可到现在也学不会,指头特别硬。他对此解释为:我可能是很笨的那种人,就好像一条狗,你给它开了再大的门,它还是从小洞里钻;就好像一只鸡,你把它放在粮堆上,它还是扒着吃。几十年都用笔在写,突然用机器写,对字的那种快感、那种敏感就没有了,与其花半年时间来扭转思维,改变习惯,真的还不如让我慢慢地消磨我的生命。慢慢地在字里玩着。

贾平凹家里有车,但他不开。因为他当年骑自行车还摔跟头呢,摔断过腰,还撞过不下5个人。

贾平凹也用手机,但是除了接打电话,手机的其他功能于他而言基本上是聋子的耳朵。有一次,他说,我这手机怎么没有来电储存功能呢?别人拿过去一看,好好的呀,是他不会用。指导了半天也教不会他,怎么办?只好找张纸来,用最明白浅显的语言写下:手机来电存储功能操作方法一二三„„

这就是他自己所谓的“笨”了。

果然笨吗?你听说过哪个笨人能像他这样,写出几十本散文、小说?据说他年轻时,有一年竟创下了每周发表一篇作品的奇迹。这不但与“笨”丝毫联系不起来,而且简直可算得上天才了。用汪曾祺的说法,贾平凹是个“鬼才”。《美女》执行主编穆涛是河北人。一次车过秦岭,穆涛说:你们陕西人真谦虚,那么大一个山,叫个岭。老贾反应很快:你们河北人更谦虚,那么大一个省会,叫个庄。这段经典对话,都被老贾写到文章里了。说自己“笨”,老贾这是自相矛盾呢。

对于他自嘲的“笨”,也许叫“拙”更精当些。“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拙和讷是贾平凹给人的外在印象,而巧与辩才是真实的他。打个不恰当的比喻,贾平凹就像一颗荔枝,一眼看过去,是粗粝的,不起眼的,而剥开表皮后,里面却是莹润细致的。

在哪里都能成活的树,往往成为处处皆见的行道树;只有那些对生存环境极为敏感的才会越来越少,最终成为珍稀树种。贾平凹就是只有在三秦大地才能显示出旺盛生命力的珍稀树种。这便显出了“拙”的优势。(《散文选刊》2008年7月刊)

9.贾平凹的“笨”,体现在哪些地方?(不超过50字)(4分)

10.文中写贾平凹和《美女》执行主编穆涛的对话,其用意是什么?(4分)

11.理解“我是在尝试一只又一只鸡蛋后,终于有幸见到了下蛋的鸡”这句话的含意,并说说其作用。(4分)

12.文章先写贾平凹的“笨”,后写他的“拙”,这样写有何好处?(6分)

四、语言运用(12分)

13.桑地亚哥的生命法则:“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你是怎样理解这句名言的?请你以这句话作为论点,补充一个典型事例,概述出来。(4分)

14.给下面这则新闻拟写一个标题。(4分)

本报讯(记者张晓蕊)昨日,财政部副部长廖晓军就个税起征点上调问题作出回应。廖晓军表示“上调个税起征点在近几年很难实施”。并称,印花税目前无下调空间。

昨日,廖晓军表示,“调整个税起征点需要很多外部条件,目前很多还不具备”,但其不否认这是将来的一个方向,近几年不会调整。

目前我国个税起征点为2 000元,自去年3月1日开始实施,而之后业内对调高个税起征点的争鸣不断,从3 000元起征到5 000元、8 000元、10 000元不等。

此外,对于印花税是否会再次下调的问题,廖晓军表示,已经没有下调空间了。据悉,去年我国对印花税做出两次调整。4月24日,印花税从3%调整为1%,沪指涨幅达9.25%;9月10日,印花税再调整为单边征收,税率保持1%,沪深股市涨幅均超过或达到9%。

昨日,廖晓军还表示,征收资源税的准备工作早已做好,“择机出台”。而我国遗产税尚不具备出台条件。

第三篇:【语文】人教版必修3学年同步教学案:第2课 祝福(教师用)

第2课 祝 福

一、整体把握

1.小说《祝福》在结构上采用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

点读 ①把祥林嫂的悲剧结局放在前面,巧妙地设置了一个悬念,能够引人入胜。②突出典型环境,祥林嫂的悲剧主要发在鲁镇,鲁镇是典型环境。卫家山的礼教气息就不够浓:山里人穷,所以祥林嫂的婆婆肯将守节的寡妇嫁到更穷的“里山”贺家坳去。贺家坳贞节观念和礼教气息更淡,所以那里还流行“抢亲”的风俗,这在鲁镇大户人家的太太四婶听起来简直不可思议,祥林嫂的悲剧一定要在鲁镇才能发展和完成。运用倒叙就突出了典型环境。

③把祥林嫂的死与祝福景象连在一起,突出了祥林嫂同鲁四老爷所代表的礼教与迷信之间的矛盾,突出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④利于剪裁。叙述故事时可只选取与祥林嫂悲剧命运直接相关的“半生事迹的片断”,而不觉支离破碎。

二、细部探微

2.小说中描写了几次“祝福”?在小说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点拨 小说中三次写到“祝福”。这年底的“祝福”作为一个时间标志,把祥林嫂的人生悲剧串连了起来,形成了清晰的发展脉络。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这一特定场景中。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了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

第一次是描写鲁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交代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这不仅是富人们的事情,而是“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操劳福礼是女人们的事,而“祝福”的活动却是要女人们走开的。这样的交代,告诉了人们,辛亥革命之后,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千年来女性地位和压在妇女头上的精神枷锁依旧。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也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更揭示出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性。

第二次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祝福本身就是旧社会中一项极具封建迷信色彩的民俗活动,祥林嫂这个悲剧人物的悲剧命运也在这项活动中得以充分的展示。初到鲁四老爷家的祥林嫂还能“享有”预备福礼的辛劳,可到了后来,就连这点辛劳的权力也都失去了。特定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强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性与感染力。

第三次是结尾通过“我”的感受来描写祝福景象。祥林嫂的惨象和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对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揭露,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首尾呼应,使小说的结构更臻完善的作用。

3.从祥林嫂初到鲁家至临死前,外貌有哪些变化?结合她的生活遭遇,说说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点拨(1)通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描绘祥林嫂外貌的语段可以发现祥林嫂的外貌有如下变化:①初来鲁镇,二十六七岁,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两颊红,顺着眼。②再来鲁镇,三十一二岁,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有泪痕,眼光没有先前精神。③临死之前,四十岁上下,手拄竹竿,下端开了裂,手提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头发全白,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仿佛木刻似的,只有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2)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初来鲁镇时她青年丧夫,勤劳善良,安分耐劳,她本想逃到鲁四老爷家做工,可却仍被婆婆再嫁到深山里去,可是不久丈夫又病死了,儿子给狼吃了,生活中的惨重打击,使她重新回到鲁镇时“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眼角上带些泪痕„„”当她重新在鲁四老爷家做工时,四婶一声“你放着罢!”以及柳妈的关于死后要被阎罗大王锯成两半的惊语,使祥林嫂的精神完全崩溃了。她在长期的打击与折磨下,精神麻木,已陷入极度悲哀。她所产生的对灵魂的怀疑给她带来希望,以免除死后更大的苦痛与恐怖。在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淫威下,祥林嫂一步步被逼上死亡的道路。

4.祥林嫂是否对生活做过反抗?结合课文总结这一人物形象。

点拨 “反抗”主要表现在:面对婆婆的逼嫁,祥林嫂以死抗争;面对加诸身上的罪名,努力清洗;对死后魂灵的有无的怀疑则说明了她最后对整个传统的封建观念发生了怀疑。

“没有反抗”主要表现在:面对婆婆的逼嫁,祥林嫂以死抗争,只是为了所谓的贞节;面对加诸身上的罪名,努力清洗,却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捐门槛上。

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同时也是一个受封建礼教思想毒害很深的人,她把封建礼教思想和迷信思想当作救命稻草,反而使自己陷入更恐怖的深渊,成为一个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的人物,以致被旧社会吞噬。

5.结合全文,分析导致祥林嫂人生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点拨 ①直接原因:婆家逼她改嫁;柳妈的地狱、报应的迷信思想对祥林嫂精神上产生的重压;鲁四老爷家在祝福时对她的态度。

②深层原因:封建而愚昧的社会。

作品中,封建礼教(鲁四老爷为代表)、家庭(婆婆、大伯)、社会(鲁镇的人们),无不一步步把祥林嫂推向绝境。

社会迫使她不能守节,又不能不守节,“要做奴隶而不得”,正是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

6.结合全文,分析卫老婆子及文中侧面提到的祥林嫂的婆婆和大伯这三个人物形象。点拨 这三个人都是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人,他们认为自己对祥林嫂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

卫老婆子与祥林嫂的婆婆合伙把她劫去,她们是坑害祥林嫂的帮凶,但她却认为这是婆婆应当做的。

婆婆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旧社会劳动妇女没有人身自由,丈夫死了还得受制于婆婆。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以八十千的价“卖”掉了。祥林嫂的出格反抗也不可改变她的命运。从中我们还可看到一个矛盾:婆婆卖媳妇是应该的,甚至人们还夸她精明,祥林嫂的反抗是不应该的。在这个角度上,封建思想是支持她婆婆的,婆婆可以支配媳妇的命运。但改嫁又偏偏是祥林嫂最大也是唯一的罪名。在这个方面,封建思想又不可能原谅祥林嫂的“罪”。在这个矛盾里,我们看不到祥林嫂的活路。

大伯收房子也是应该的。原因很简单,祥林嫂没了儿子,也就是没了贺家的后代,也就成了贺家的外人,房子是不能给她的。但封建思想又教育女子们:生是夫家的人,死是夫家的鬼。在这个矛盾中,我们也看不见祥林嫂的生存空间。

一、中心主旨 《祝福》的主题首先表现在对于在封建礼教和迷信观念影响下的可以杀死千百个祥林嫂的社会环境的真实而透彻的揭露上,显示那个“病态社会”中压迫和摧残妇女的“畸形道德”的虚伪性和残酷性,揭露统治着那个社会的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的吃人本质。

它的深刻性还在于,它揭示了劳动人民如果不摆脱封建礼教与迷信的束缚,不打碎这副沉重的精神枷锁,就不能避免悲剧的命运。还表现在它把问题尖锐地提到“我”这类知识分子面前,以及把劳动妇女的悲剧和地主阶级的“祝福”进行了强烈对照。

总之,《祝福》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吃人本质。在它的全部描写中,包括着打碎这个精神枷锁,改变那个不合理的社会的强烈呼吁,包含着为此坚持不懈的探索与追求。

二、写作特色

1.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具有深刻的社会性。环境是人物活动的外在空间,而这个外在空间直接影响和左右着人物的思想发展和性格特征。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的悲剧一生全部浓缩在鲁镇这一典型环境中。鲁镇是当时中国农村的代表。鲁镇的每一个人都是当时社会的各个阶层的典型,通过年底这一具体事件把鲁镇的各类人全展现于祝福这一中心事件上,使得题材高度概括而集中。

2.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使全篇浑然一体。鲁迅采用多种叙述手法,使整篇小说生动活泼而且结构紧凑。开篇的景物描写为故事的发生制造氛围,对祥林嫂的故事大都采用回忆,对鲁四老爷的刻画多侧面地表现,对柳妈的市井气采用语言描写,对祥林嫂的婆婆借助卫老婆子之口道出,对卫老婆子则采用灵活多变的语言表现。对祥林嫂的刻画则侧重白描和勾画眼睛,辅以语言描绘,突出了她在一次次打击面前心理的变化,这一点更是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人物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牵动全篇,而重复的描写则突出了变化的过程。肖像描写,尤其是对眼睛的描写,每次都生动地表现人物的心灵。

3.肖像描写洗练传神,含蓄隽永。小说多处描写祥林嫂的外貌,特别是对她的眼睛,做了精心的刻画,用以说明她的身份、性格、精神状况和不幸遭遇,展示她那每况愈下的苦难历程,从而有力地表现了小说的主题。小说三次集中的外貌描写显示了人物不幸的遭遇和内心的创痛,给人广阔的想象空间,填补了片断之间的空白。后两次描写,多数语句用反复的修辞,且同中有异,写出脸色的变化,显示祥林嫂更大的不幸。眼睛是人物内心的窗口,几次抓住眼睛描写,能使读者透过眼睛这个心灵窗口,窥见人物内心深处的悲哀。[来源:学#科#网] 3

(45分钟,90分)

一、基础知识(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注音和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A.监(jiān)生(明清两代在国子监读书的人)

抟(tuān)B.镯(zhuó)(镯子,戴在手腕上的一种环形装饰物)

荸荠(bí qí)(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C.暄(xuān)(大声说话)

讪(càn)(难为情的样子)D.惴(chuǎì)(忧惧不安的样子)

歆(yīn)(这里指神享用祭品)答案

B[来源:学科网ZXXK]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字音和字义,能力层级分别为A、B。识记字音、字义可以据音释义,亦可据义识音。A项监jiàn,抟tuán。C项暄(温暖),讪shàn。D项惴zhuì,歆xīn。

2.下列词语的字形无误的一项是()A.烟霭 和蔼 谬论 纰谬 未雨绸缪 B.朱拓

聊赖

鄙薄

俨然

沸反盈天 C.鬼秘

窈陷

逍遥

炮烙

宽洪大量 D.蹙缩

歆享

怨腑

渣滓

走投无路 答案 B[来源:学科网][来源:学+科+网] 解析 A项纰谬—纰缪。C项鬼—诡。D项腑—府。3.下项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我________常见些但愿不如所料,以为未必竟如所料的事,________每每恰如所料的起来,________很恐怕这事也一律。

A.尽管

B.因为

所以 C.既然

所以

D.即使

就 答案 B 解析 注意分句间的关系。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山西省临汾市“9·8”特大溃坝事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在社会上特别恶劣的影响。B.曾经撰写著名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的作家魏巍,于8月24日告别人世,消息传出,被他的作品所感染教育的几代广大读者无不为之惋惜和痛悼,我们只能与他道一声别,祝愿他在天堂的旅途中一路走好!

C.中国旅游者对位于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南面三百公里处的“大津巴布韦遗址”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D.纵观20世纪各国的发展,可以清楚地看到,国家的强大,民族的振兴,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而良好的国民素质,无疑是最重要的最具潜力的因素。

答案 D 解析 A项成分残缺,在“在社会上”后面补上谓语“造成了”;B项句式杂糅,应将“被”改为“为”,构成“为„„所”结构表被动,或者将“所”删掉;C项语序颠倒,应为“位于„„的‘大津巴布韦遗址’给中国旅游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文本阅读(18分)阅读下列描写祥林嫂的片断,回答文后问题。

(1)她不是鲁镇人。有一年的冬初,四叔家里要换女工,做中人的卫老婆子带她进来了,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

(2)但有一年的秋季,大约是得到祥林嫂好运的消息之后的又过了两个新年,她竟又站在四叔家的堂前了。桌上放着一个荸荠式的圆篮,檐下一个小铺盖。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

(3)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5.《祝福》中三次描写祥林嫂的外貌,这三次描写可以说是代表了她人生的三个阶段。请仔细品味,概述它们各表现了祥林嫂怎样的生存状态。(6分)答案(1)是一个用精神力量抗拒着人生灾难的、对生活充满希望的青年妇女形象。(2)是一个精神受到挫伤,意志的支柱在生活的重压下已经动摇但仍然在勉强维持着生计的妇女形象。

(3)是一个精神完全枯竭的妇女形象。不仅物质上一无所有,而且精神上毫无寄托,是一个从肉体到精神都跨掉的形象。

6.鲁迅先生指出: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这篇小说三次描写了祥林嫂的眼睛,请试作分析。(4分)答案 这篇小说三次描写了祥林嫂的眼睛,旨在突出其心理变化。祥林嫂初到鲁镇时“顺着眼”,表现其安分守己、任劳任怨的品行;再到鲁镇仍然是“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这无疑是人生遭遇波折,内心痛苦而又难以表述的体现;最后“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这是她在长期严重打击与折磨之下,内心抑郁无法宣泄,精神麻木的表现。

7.“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改为:“她一手提着内中放了一个空的破碗的竹篮; 5

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下端开了裂的竹竿,她分明纯乎是一个乞丐了。”可以吗?为什么?简要说明理由。(4分)答案 不能改。因为文中的“空的”和“下端开了裂”分别是前面句子的修饰语,单独放在后面,是为了强调和突出,改了就没有这种效果了。“已经”表明祥林嫂做乞丐有一段时间了,不是此时的事。

8.对祥林嫂的死因,有着不同的说法。可以说,封建礼教和愚昧、冷酷、自私的社会环境、社会氛围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根本原因。但祥林嫂的悲剧,还有她自身的原因,请你结合着小说中的“出逃、抗婚”和“捐门槛”相关的内容,简要地分析一下。(4分)答案 她满足于坐稳了奴隶的地位,她的出逃、抗婚等反叛行为是“从一而终”的封建道德,她认为再婚是耻辱的事情。她捐门槛是出于封建夫权下的精神恐怖,一句话,祥林嫂始终以封建礼教的是非,作为自己的生存准则,来约束自己的思想行为,这是可悲的。

三、课堂延伸(18分)阅读下文,完成第9~12题。

鲁迅不应离我们远去

杨曾宪

有人说,鲁迅正在离我们远去,周作人正在向我们走来。我却并不以为然。我是三十一年前读的鲁迅,一年前读的周作人,中间隔了三十年。但鲁迅仍然离我很近,周作人仍然离我很远。一个人,在他的青年时代,首先读的是鲁迅还是周作人,我想,可能对他的一生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一个时代,是提倡鲁迅还是周作人,我想,对于今后整整一代人也会产生很不同的影响。对今日中国青年,今日中国知识分子来说,更需要的还是鲁迅,而不是周作人。

周作人与鲁迅的地位不可同日而语。这不仅是从文学史角度的评价,而且是就他们对中国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意义而言的。鲁迅,不仅是新文化运动的一员骁将,而且是新的民族精神民族灵魂的重铸者;鲁迅所批判的不仅是哪一种制度哪一个阶级哪一派文化现象,而且是在几千年封建文化“酱缸”浸泡中、在近百年半殖民地政治“囚笼”扭曲中霉变畸形的民族灵魂。鲁迅积其一生之力铸造国人的灵魂,他自己也成为我们民族的不朽灵魂。周作人也曾是新文化的发言人,也曾是传统伦理文化的批判者。但很快,新文化只沦为他的工具;他仍然以传统士大夫心态用冲淡的白话语言去娴熟地把玩起中国的器物文化来。悠悠五千年,中国的器物文化博大精深,世所罕匹;吃喝玩乐衣食住行,随手拈来就是文化,就是文明。这自然使周作人大有用武之地——今日提倡“玩文学”的青年哪能玩过周作人呢?玩物丧志,周作人最终几乎是自愿地出卖自己的灵魂成为民族的罪人并不偶然。如此一个周作人如何能与鲁迅相比呢?

今天的周作人可以摆在地摊上大畅其销,因为它好读——茶余饭后,躺在沙发上,借周作人之笔触,摩挲一些小摆设,品味一些小感触,体验一下昨日的民族风情,未必不是一件乐事。何况今日玩风甚盛,有闲者甚众呢?而鲁迅是不能躺着读的。重读鲁迅,我仍然时时如针芒在背,为自己的灵魂所承受着的拷问。中国知识分子都应经受鲁迅的拷问——因为鲁迅本人已经千百遍地拷问自己。传统文化在民族文化心理深层积淀形成的某些劣根性,是难以自省自察自知的,但它却是妨害我们民族进取现代文明的痼疾。一个民族具有庸人气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国人自卑自负又自慰的阿Q精神。德国在普鲁士时代曾经是庸人气息弥漫的民族,但经过包括马克思在内的一代代思想家哲学家的批判,经过贝多芬这样伟大的艺术家的陶铸,百年过后的德意志民族已经是最有自信和自尊、最有生命力和创造精神的民族之一。鲁迅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的当代意义正在于此。虽然今日中国的成就令世人刮目相看,据说已经到了可以说“不”的时代,但从器物文明建设上处处散发出来的暴发户气息中,从种种时髦的学术论争和学术命题所暴露出的盲目的民族自卑与自傲文化心理中,我 6

们仍然可以清晰地嗅出阿Q主义的味道——今日之新国粹主义不正在国学中疯长么?如果我们不能在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培育出刚健峻拔的民族品格和自信自谦的民族精神,最终,精神的贫乏将使中华民族难以真正崛起。

当然,我并不排拒周作人。今日中国毕竟处于歌舞升平的时期,有些人欣赏周作人也很正常。但不能以此排拒甚至贬低鲁迅。尤其作为民族精神体现者和创造者的知识分子不能媚俗从众丧失操守地靠作翻案文章,靠出卖民族的良知,哗众取宠,谋利发财。在鲁迅的伟岸形象面前,周作人永远是一抔黄土。

9.为什么说鲁迅是“新的民族精神民族灵魂的重铸者”?而“一个人,在他的青年时代,首先读的是鲁迅还是周作人,我想,可能对他的一生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又说明了什么道理?(4分)答案 ①鲁迅批判了在几千年封建文化“酱缸”浸泡中、在近百年半殖民地政治“囚笼”扭曲中霉变畸形的民族灵魂,积其一生之力铸造国人的灵魂。②阐明青年时代树立正确的阅读观的重要性。

10.从文章中看,(1)“器物文化”指的是怎样的文化?(2分)(2)应当怎样概括周作人文学创作的特点?(2分)答案(1)“器物文化”指吃喝玩乐衣食住行等具体的用具与活动。(2)要点:利用白话的形式,讲究文字技巧,欣赏玩味中国传统器物文化,抒发的是封建士大夫情调。

11.作者举德国由一个“庸人气息弥漫的民族”变为“世界上最有自信和自尊、最有生命活力和创造精神的民族之一”这个例子的目的是什么?(4分)答案 今天,我们仍然需要用鲁迅精神批判阿Q精神。或:今天,重铸国民灵魂的任务还远没有完成。

12.联系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认为“对今日中国青年,今日中国知识分子来说,更需要的还是鲁迅,而不是周作人”?(6分)答案 ①鲁迅,不仅是新文化运动的一员骁将,而且是新的民族精神、民族灵魂的重铸者;周作人抒发的是封建士大夫情调,最终几乎是自愿地出卖自己的灵魂成为民族的罪人。②当前,盲目的民族自卑与自傲文化心理等阿Q主义的味道正在国学中疯长。我们需要鲁迅的精神来批判阿Q精神,培育出刚健峻拔的民族品格和自信自谦的民族精神。

四、语言运用(12分)13.《祝福》中鲁四老爷、卫老婆子、柳妈说的话各有特色,个性鲜明。在日常生活中,你会经常遇到接电话的情景,请你回忆一下,按下列要求描述出来。(要写出接电话人的语调、神态。)(6分)(1)顶头上司打来电话让去办一件事。(2)同学、朋友打来电话要聚会。

(3)正在打扑克时,陌生人打来电话找人。

答案(1)喂,是您呀,(毕恭毕敬地、小心谨慎地)您有什么指示吗?我一定照办。好,好,好。

(2)喂,是你小子,有什么事吗?(随意地说,毫不客气)聚会,好,你做东,不要耍赖啊。(3)喂,你是谁?找谁?不在,不知道。(不耐烦地放下电话)[来源:学&科&网Z&X&X&K] 14.仿照示例,从鲁迅、巴金、老舍、曹禺、莎士比亚、巴尔扎克中任选一位,另写一段话。(要求:句式大致相同,字数可以有所增减)(3分)向你致敬,冰心。你的《寄小读者》养育了我。从此,什么仇恨也不能把我拉入深渊,唯有童心的向导能把我带入爱的天国;什么困难也不能使我消沉颓靡,唯有乐观的心态能载我驶向成功的彼岸。

答案 向你致敬,巴金。你的《激流三部曲》激励了我。从此,什么挫折也不能把我 7

打入绝境,唯有不屈的精神把我引上奋斗的轨道;什么失败也不能使我陷入迷惘,唯有坚贞的信念能伴我走向理想的天堂。

解析 本题将文学常识与语言表达放在一起考查。对作家与作品(内容与主题)的熟悉是解题的先决条件,题目要求中的几位作家都很重要,应该掌握。其次,对例句要了解。要注意“什么„„也„„,唯有„„”句式和“把”字句。难点在于后面的文字内容要和作品符合。

15.当巴金先生逝世后,有人写了一副对联来缅怀先生。对联的主要内容是由巴金先生的作品构成的,对联如下:

巴金离去家中无春秋,寒夜英雄儿女传; 尧棠盛开雾里看雨电,随想人民艺术家。

请你模仿上面的对联,为鲁迅逝世70周年写一副对联。(不超过45个字)(3分)答案 例:先生作古世上存祝福,呐喊南腔北调集;百年树人长空起热风,彷徨文坛忆巨擘。

五、随堂练笔(30分)16.和其他同学组成课外“探究”小组,学习剧本的写法,然后搜集资料,写一个《祝福》课本剧并组织同学排练,在班内或校内演出。

答案 略。

第四篇:必修五3教学案教师

必修五第三专题“直面人生”复习教学案

七中郑春莲

复习目标:

1、识记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

2、结合语境推断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翻译重要句子并掌握其技巧。

第一课时 稳扎稳打抓基础

《报任安书》

一、指出并解释古今异义

1、所谓强颜耳(厚颜无耻;今义:勉强装出笑容)

2、下流多谤议(负罪受辱的处境;今义:下游或卑鄙龌龊)

3、所自树立使然也(立身处世;今义:建立)

4、念父母顾妻子(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

5、意气勤勤恳恳(诚恳;恳切;今:勤劳而踏实)

6、南面称孤(面向南。今义:方位名词与“北面”相对)

7、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落入,沉没;今义:)

8、恨私心有所不尽(自己的心愿,今义:为自己打算的念头)

9、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不一般;今:程度副词相当于“很”“十分”)

10、仆以口语遭此祸(言论。今:谈话时所用语言与书面语相对)

二、指出并解释词类活用

1、非有剖符丹书之功(丹,名词作状语,用朱笔写)

2、流俗之所轻也(轻,形容词用动词,轻视)

3、衣赭衣,(第一个“衣”:穿,名词作动词)

4、乃赋离骚(赋,名词用作动词,穿)

5、所谓强颜,曷足贵乎(贵,形容词意动用法)

6、太上不辱先(辱:使动用法,使受辱;先:形容词作名词,先人、祖先)

7、审矣,何足怪乎(怪,形容词意动用法)

8、倡优畜之中(倡优:名词作状语,当作倡优)

9、声闻邻国(闻,使动用法,使„„听到)

三、特殊句式

1、素所自树立使然也(判断句)

2、李斯,相也(判断句)

3、古人所以重施弄于大夫者,殆为此也(判断句)

4、与蝼蚁何以异(介宾倒装)

5、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恐怕„„吧?)

6、韩非(于)囚秦(介词省略)

7、声闻邻国(介词省略)

8、灌夫受辱于居室(状语后置)

9、至激于义理者(被动句)

10、重为乡党所笑(“为„„所”表被动)

11、韩非囚秦(被动句)

12、文王拘而演《周易》(被动句)

四、指出并解释通假字

1、及以至是(通“已”,已经)

3、被箠楚受辱(通棰,木杖)

2、其次剔毛发(通剃,剃发)

4、古者富贵而名摩灭(通磨,磨灭)1

5、见狱吏则枪地(通抢,碰撞)

6、幽于圜墙之中(通“圆”)

7、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通“抵”)

8、网罗天下放失旧闻(通“佚”散失)

9、则仆偿削辱之责(通“债”,债务,指下狱受腐刑)五、一词多义

1、及以至是(通“已”)

2、仆以口语遇遭此祸(介词,因为)

3、退论书策以舒其愤(连词,来)

4、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连词,以致)

1、且勇者不必死节(连词,况且)

2、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副词,姑且)

3、且西伯,伯也(连词,再说)于

1、尽节于陛下之日长(介词,向)

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介词,比)

3、幽于圜墙之中(介词,在)

4、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介词),被)然

1、至激于义理者不然(这样)

2、然此可为智者道(连词,然而)

3、阙然久不报(„„的样子)翻译句子

六、翻译句子

10、及罪至罔加(通“网”,法网)

11、曷足贵乎(通“何”,什么)

12、其次诎体受辱(通“屈”,弯曲)

13、关木索(通“贯”)

5、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介词,用,拿)

6、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连词,因而)

7、奚以知其然也(介词,凭)

4、且适南冥也(副词,将)

5、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而且,表递进)

5、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介词,对)

6、无益于俗(介词,对)

7、室西连于中闺(介词,和,与)

①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②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

③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④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第二、三课时 一心一意练阅读

一、课内语段阅读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1.对下列句中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称:称道。.B.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赋:铺述,这里指创作。.C.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责:责任。.D.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诚:确实,实在。.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①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②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 .B.①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②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C.①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 ②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D.①近自托于无能之辞

②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3.选出加点字古今意义都不相同的一项()①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②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③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④仆窃不逊 ⑤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⑥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⑤⑥

D.②④⑤

4.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司马迁“愤而著书”的思想的一组是()①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

②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

③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④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⑤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⑥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②③④

D.④⑤⑥ 5.下列陈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司马迁列举了周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等人受辱的事例,说明受辱者能在逆境中发愤图强,获得成功。

B.司马迁“就极刑而无愠色”,身受腐刑却能不以为辱,反而把它作为著书立说的动力,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C.司马迁著《史记》的目的在于研究历史,借鉴前人,同时又不拘泥于前人,力求有自己 的见解。

D.从上述两段文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司马迁隐忍坚强的性格和沉郁悲痛的感情,进而想见他的为人,理解他,敬佩他,并为他一掬同情之泪。答案:1.C责(zhài)〕通“债”。指下狱受腐刑。

2.D(A①通晓②四通八达B①于是②却C①思想观念②说D的)

3.C(①倜傥:洒脱,风流。②非常:句中指“不寻常,不一般”;今多指“十分”。③发愤:句中指“抒发愤懑”,今指“决心努力”。④不逊:不谦虚。⑤网罗:句中指“从各方面搜寻招致”,今一般用于搜寻人才。⑥句中特指“腐刑”,今指“死刑”。)4.C(①是讲拥有财富、尊贵而姓名埋没的人很多。⑤是讲《史记》的创作目的。⑥是讲俗人不能理解自己。)5.B(从文中“则仆偿前辱之责”可知,“不以为辱”的说法是不恰当的。)

(二)阅读《渔夫》,完成下列各题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身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6、给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憔悴()餔糟()歠醨()汶汶().......三闾()鼓枻()莞尔()濯缨()....

7、下列对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A.颜色憔悴,形容枯稿 枯稿:枯瘦 B.新沐者必振衣 新沐:刚洗完澡 C.而能与世推移 推移:推进移动

D.宁赴常流而葬于江鱼腹中耳 常流:经常流动

8、选出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颜色憔悴 颜色:脸色,今多指色彩。

B.形容枯槁 形容:形体容貌,今指对事物的形象和性质加以描述。C.圣人不凝滞于物 凝滞:拘泥,执著。今指知道变通。D.何故深思高举 高举:行为高出世俗。今指高高举起。

9、下列对“而”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渔父莞尔而笑(连词,表修饰)B、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连词,表因果)C.何不 其泥而扬其波(连词,表承接)D.涵淡彭湃而为此也(连词,表因果,因而)

10、翻译下列句子。

(1)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2)圣人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

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

4(3)何故沉思高举,自令放为?

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4)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我宁愿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鱼鳖的肚子里。

6、qiáo cuì bū chuî lí mén lǚ yì wǎn zhuï

7、A 点拨:B项 洗头,C项 变化,D项 江水。

8、C 点拨:凝滞:今指①停止流动,不灵活;②凝聚

9、B 点拨:连词,表转折。

二、真题在线——强化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赵良淳,字景程,丞相汝愚曾孙也。少学于其乡先生饶鲁,知立身大节。及仕,所至以干治称,而未尝干人荐举。初以荫为泰宁主簿,三迁至淮西运辖,浮湛冗官二十余年。考举..及格,改知分宁县。分宁,江西剧邑,俗尚哗讦,良淳治之,不用刑戮,不任吏胥,取民之.敦孝者,身亲尊礼之,至甚桀骜者,乃绳以法,俗为少革。咸淳末,除知安吉州。良淳至,.日与僚吏论所以守御之备,悉举行之。时岁饥,民相聚为盗,所在蜂起。或请以兵击之,良淳曰:‚民岂乐为盗哉?时艰岁旱,故相率剽掠苟活耳。‛命僚属以义谕之,众皆投兵散归,其不归者众缚以献。有掠人货财诣其主谢过而还之者。良淳劝富人出粟振之,尝语人曰:‚使太守身可以济民,亦所不惜也。‛其言恳恳,足以动人,人皆倒囷以应之。已而范文虎遣使持书招降,良淳焚书斩其使。大兵至,军其东西门。先是,朝廷遣将吴国定援宜兴,宜兴已危,不敢往,乃如安吉见良淳,愿留以为辅。良淳见国定慷慨大言,意其可用也,请于朝,留戍安吉。已而国定开南门纳外兵,兵入城呼曰:‚众散,元帅不杀汝。‛于是众号泣散去。良淳命车归府,兵士止之曰:‚事至此,侍郎当为自全计。‛良淳叱去之。命家人出避,乃闭阁自经。有兵士解救之,复苏,众罗拜泣曰:‚侍郎何自苦?逃之犹可求生。‛良淳叱曰:‚我岂逃生者邪?‛众犹环守不去,良淳大呼曰:‚尔辈欲为乱邪?‛众涕泣出,复投缳而死。

(节选自《宋史〃赵良淳传》)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而未尝干人荐举 干:请求 .B.初以荫为泰宁主簿 荫:功绩 .C.分宁,江西剧邑,俗尚哗讦 尚:盛行 .D.取民之敦孝者,身亲尊礼之 身:自己。.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荫,指因祖先有功劳或官职而受封得官。

1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赵良淳关心百姓疾苦的一组是(3分)①民岂乐为盗哉 ②时艰岁旱,故相率剽掠苟活耳 ③良淳劝富人出粟振之 ④使太守身可以济民,亦所不惜也 ⑤其言恳恳,足以动人 ⑥人皆倒囷以应之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③④⑤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①是赵良淳对百姓为盗的态度,②是赵良淳对百姓为盗原因的分析,⑥是富人们的反应。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良淳具有良好的素养和才干,他身为丞相赵汝愚的曾孙,自小师从同乡饶鲁,养成立身处事的操守,出仕后,他在所到之处都以干练而有治理才能著称。B.赵良淳主管分宁县时多方改变当地不良习俗。他一方面礼尊敦厚孝顺的人,力求为百姓树立榜样;一方面对极为桀骜不驯者绳之以法,习俗因此稍有变化。

C.赵良淳主管安吉州时善于解决聚众哄抢事件,当时正值粮荒,抢劫之事频繁发生,他不同意以武力镇压,命令僚属晓以大义,以致有人交还了抢掠去的财物。

D.赵良淳面临危难时能够舍生取义。在安吉防守战中,吴国定打开南门让敌兵涌入,良淳见大势已去,让兵士逃生,令家人出避,自己却不愿逃命,自杀而死。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D项让士兵逃走的是进城的敌兵,不是赵良淳。

14.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良淳见国定慷慨大言,意其可用也,请于朝,留戍安吉。

答案:赵良淳见吴国情绪激昂地高谈阔论,料想他可以任用,向朝廷请示后,留下他来防守安吉。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译出大意给2分:“大言”、“意”、“戍”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众犹环守不去,良淳大呼曰:“尔辈欲为乱邪?”众涕泣出,复投缳而死。答案:众人仍守在四周不走,赵良淳太声呼喊说:“你们想作乱吗?”众人流着泪出去,他再次上吊而死。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译出大意给2分;“环守”、“尔辈”、“投缳”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行吟阁遐想 黄秋耘

前几天,翻出一张旧照片,是我自己拍的武昌东湖旁边的行吟阁。这张已经开始有点褪色的照片,引起了我一段深沉的回忆。

五年前的初春,我因事去广州,路过武汉。在一个大雪后的晴天,我前去东湖,在行吟阁和屈原纪念馆一带盘桓了大半天。

不知道为什么,对于屈原,我有一种‚旷百世而相感‛的特别感情。从少年时代起,我......就爱读《离骚》,每读到‚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时候,总是‚唏嘘而不可禁‛。不过,我真正理解屈原的精神和《离骚》的真谛,还是在直接受到闻一多先生的教诲以后。

说起来,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时我在北平清华大学读书,闻一多先生主讲的《楚辞》是我最喜欢的功课之一。闻先生上课是不拘形式的,别的教师都在日间上课,他偏偏把课程排到晚间。我还记得,每当华灯初上,或者皓月当头,他总是带着微醺的感情,步入教室,口里高吟着:‚士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可为真名士!‛接着,他就边朗诵,边讲解,边发挥。时而悲歌慷慨,热泪纵横;时而酣畅淋漓,击节赞赏。与其说闻先生是以渊博学识、翔实的考证、独到的见解吸引着我们,毋宁说他是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深沉的悲悯情怀感动着我们。1935至1936年间,敌人的铁蹄已经越过了长城。那时候,几千里锦绣河山,几十座繁荣城市,都已经遭受践踏。旧时在那些暂时还没有沦陷的国土上,南瞻北望,又何处不是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艰难的岁月跟屈原的时代是多么相像啊!因此,闻先生的孤愤高吟、长歌当哭,就更容易引发我们的共鸣同感了。有时候,我甚至感觉到:在闻先生的灵魂里就活着一个屈原,他好像就是屈原的化身。

且说我那天来到了行吟阁畔,东湖两岸,积雪茫茫,素裹红装,江山如画,四顾无人,万籁俱寂,连几里外水鸟振翅的声音都听得到。我参观过屈原纪念馆之后,又在矗立湖滨的屈原像前凭吊一番。我仿佛看到这位项上挂着花环、腰间佩着长剑、足下穿着芒鞋的古代诗 人,披发伫立,蹙额低吟:‚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夫孰非义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我又仿佛看到穿着破旧的长袍、飘拂着长髯、背着双手的闻一多先生,昂首仰天,血脉偾张,作狮子吼:‚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着火,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想透火山的缄默?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后来这两个形象就合而为一,何者是屈原,何者为闻先生,我都分不清楚了。....我无意以古人喻后人,以后人比古人,但一接触到与屈原有关的事物,总是情不自禁地联想起闻一多先生的风貌。的确,他们虽然相隔两千多年,但无论是对人民的热爱,对祖国的忠贞,还是斗志的坚强,死事的壮烈,都是颇有些相似的。因此,漫游之余,我又忽生遐想:闻先生是湖北人,且曾几度寓居武昌,假如在行吟阁上,屈原馆中,另辟一室,陈列先生的衣冠遗物、著作手稿以及金石创作,使这古今两位伟大的受国诗人相得益彰,也许不见得是毫无意义的事情吧。作为一个景仰闻一多先生的学生,我是殷切地期望着的。15.作者在行吟阁畔产生了哪些“遐想”?请简要概括。(6分)

答案:①想到屈原的形象和诗句。②想到闻一多先生的形象和诗句。③想到在屈原馆中另辟闻一多纪念室。(意思答对即可)

16.结合原文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1)作者对屈原“旷百世而相感”,“相感”的是什么? 答:⑴忧国忧民的情感,九死不悔的精神。(2)引发作者对屈原“相感”的因素有哪些? 答:⑵①少年时代爱读《离骚》,感慨不已。② 青年时代聆听闻一多讲授《离骚》,加深了对屈原精神的理解。③五年前瞻仰屈原纪念馆,心灵再次被触动。(意思答对即可)17.屈原与闻一多的形象在作者心目中“合而为一”,原因是什么?(4分)

答:因为二人对人民的热爱、对祖国的忠贞、斗志的坚强、死事的壮烈,都是相似的。

(意思答对即可)

18.文中画线部分所描写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征?这样描写起什么作用?(6分)答案:(1)特征:秀美,宁静。

(2)作用:以秀美的山河烘托两位爱国诗人的伟大形象,以宁静的环境衬托作者激荡的内心世界。(意思答对即可)

第四课时 日积月累出佳作

积累课内写作素材:

司马迁《报任安书》

1、写作素材: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司马迁)角度点拨:价值取向决定生死的价值

2、写作素材:

A、且西伯,伯也,拘于羑里;李斯,相也,受械于陈;彭越、张敖,南面称孤,系狱抵罪;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魏其,大将也,衣赭衣,关三木;季布为朱家钳奴;灌夫受辱于居室。(司马迁)

B、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

角度点拨:①人才多磨难,英雄苦人多;②屈辱自古有之;③“隐忍”还要有所“行”

3、写作素材: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司马迁)

角度点拨:①忍常人之不能忍者,方能为常人之不能为;②给自己一个活下的理由;③人生要有理想和目标 屈原《渔父》

4、写作素材: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角度点拨:①直面现实、百折不回者的人才可称“精神贵族”;②不辱没平生志向、气节是生存选择的原则;③理想的王国不容玷污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5、写作素材:

A、1926年3月18日,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当时北京各界为反对日本政府侵犯中国主权,前往段祺瑞执政府请愿。刘和珍等热血青年倒在了执政府的枪口下。B、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鲁迅)

角度点拨:①爱国不分性别;②面对危难敢于挺身而出的人,才是民族的脊梁;③民族大义高于一切;④戕害爱国者是自掘坟墓的行为

6、写作素材: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角度点拨:①觉醒才能斗争;②斗争才能换来和平;③“忍”具有一定的劣根性

7、写作素材: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鲁迅)

角度点拨:成功需要付出代价 〔英〕培根《论厄运》

8、写作素材:

A、斯多葛派哲学的名言:“好的运气令人羡慕,而战胜厄运则更令人惊叹。”(以下为培根的言论)

B、塞尼卡曾说:“真正的伟人,是像神那样无所畏惧的凡人。”

C、幸运所需要的美德是节制,而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后者比前者更为难能可贵。D、一切幸运都并非没有烦恼,而一切厄运也决非没有希望。E、正如恶劣的品质可以在幸运中暴露一样,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在厄运中被显示的。周国平《直面苦难》

9、写作素材:

A、没有浪漫气息的悲剧是我们最本质的悲剧,不具英雄色彩的勇气是我们最真实的勇气。在无可告慰的绝望中,我们咬牙挺住。我们挺立在那里,没有观众,没有证人,也没有期待,没有援军。我们不倒下,仅仅是因为我们不肯让自己倒下。我们以此维护了人的最高的也是最后的尊严——人在大自然面前的尊严。(周国平)

B、人生是软弱的,惟其软弱而犹能承担起苦难,才显出人的尊严。(周国平)角度点拨:①尊严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精神品质;②惟有坚持才可走出苦难的荒原

10、写作素材:

A、一个人只要真正领略了平常苦难中的绝望,他就会明白,一切美化苦难的言辞是多么浮夸,一切炫耀苦难的姿态是多么做作。

B、不要对我说:苦难净化心灵,悲剧使人崇高。默默之中,苦难磨钝了多少敏感的心灵,悲剧毁灭了多少失意的英雄。何必用舞台上的绘声绘色,来掩盖生活中的无声无息!角度点拨:①苦难是最真实的感受,没有美化和粉饰的必要;②苦难净化心灵

第五篇:【语文】人教版必修3学年同步教学案:第2课 祝福(学生用))

第2课 祝 福

一、整体把握

1.小说《祝福》在结构上采用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

二、细部探微

2.小说中描写了几次“祝福”?在小说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3.从祥林嫂初到鲁家至临死前,外貌有哪些变化?结合她的生活遭遇,说说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4.祥林嫂是否对生活做过反抗?结合课文总结这一人物形象。5.结合全文,分析导致祥林嫂人生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6.结合全文,分析卫老婆子及文中侧面提到的祥林嫂的婆婆和大伯这三个人物形象。

中心主旨

《祝福》的主题首先表现在对于在封建礼教和迷信观念影响下的可以杀死千百个祥林嫂的社会环境的真实而透彻的揭露上,显示那个“病态社会”中压迫和摧残妇女的“畸形道德”的虚伪性和残酷性,揭露统治着那个社会的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的吃人本质。

它的深刻性还在于,它揭示了劳动人民如果不摆脱封建礼教与迷信的束缚,不打碎这副沉重的精神枷锁,就不能避免悲剧的命运。还表现在它把问题尖锐地提到“我”这类知识分子面前,以及把劳动妇女的悲剧和地主阶级的“祝福”进行了强烈对照。

总之,《祝福》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吃人本质。在它的全部描写中,包括着打碎这个精神枷锁,改变那个不合理的社会的强烈呼吁,包含着为此坚持不懈的探索与追求。

(45分钟,90分)

一、基础知识(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注音和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A.监(jiān)生(明清两代在国子监读书的人)

抟(tuān)B.镯(zhuó)(镯子,戴在手腕上的一种环形装饰物)

荸荠(bí qí)(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C.暄(xuān)(大声说话)

讪(càn)(难为情的样子)

D.惴(chuǎì)(忧惧不安的样子)歆(yīn)(这里指神享用祭品)

2.下列词语的字形无误的一项是()A.烟霭 和蔼 谬论 纰谬 未雨绸缪 B.朱拓

聊赖

鄙薄

俨然

沸反盈天 C.鬼秘

窈陷

逍遥

炮烙

宽洪大量 D.蹙缩

歆享

怨腑

渣滓

走投无路

3.下项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我________常见些但愿不如所料,以为未必竟如所料的事,________每每恰如所料的起来,________很恐怕这事也一律。

A.尽管

B.因为

所以 C.既然

所以

D.即使

就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山西省临汾市“9·8”特大溃坝事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在社会上特别恶劣的影响。

B.曾经撰写著名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的作家魏巍,于8月24日告别人世,消息传出,被他的作品所感染教育的几代广大读者无不为之惋惜和痛悼,我们只能与他道一声别,祝愿他在天堂的旅途中一路走好!

C.中国旅游者对位于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南面三百公里处的“大津巴布韦遗址”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D.纵观20世纪各国的发展,可以清楚地看到,国家的强大,民族的振兴,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而良好的国民素质,无疑是最重要的最具潜力的因素。

二、文本阅读(18分)

阅读下列描写祥林嫂的片断,回答文后问题。

(1)她不是鲁镇人。有一年的冬初,四叔家里要换女工,做中人的卫老婆子带她进来了,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2)但有一年的秋季,大约是得到祥林嫂好运的消息之后的又过了两个新年,她竟又站在四叔家的堂前了。桌上放着一个荸荠式的圆篮,檐下一个小铺盖。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3)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5.《祝福》中三次描写祥林嫂的外貌,这三次描写可以说是代表了她人生的三个阶段。请仔细品味,概述它们各表现了祥林嫂怎样的生存状态。(6分)

6.鲁迅先生指出: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这篇小说三次描写了祥林嫂的眼睛,请试作分析。(4分)

7.“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改为:“她一手提着内中放了一个空的破碗的竹篮;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下端开了裂的竹竿,她分明纯乎是一个乞丐了。”可以吗?为什么?简要说明理由。(4分)

8.对祥林嫂的死因,有着不同的说法。可以说,封建礼教和愚昧、冷酷、自私的社会环境、社会氛围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根本原因。但祥林嫂的悲剧,还有她自身的原因,请你结合着小说中的“出逃、抗婚”和“捐门槛”相关的内容,简要地分析一下。(4分)

三、课堂延伸(18分)阅读下文,完成第9~12题。

鲁迅不应离我们远去

杨曾宪

有人说,鲁迅正在离我们远去,周作人正在向我们走来。我却并不以为然。我是三十一年前读的鲁迅,一年前读的周作人,中间隔了三十年。但鲁迅仍然离我很近,周作人仍然离我很远。一个人,在他的青年时代,首先读的是鲁迅还是周作人,我想,可能对他的一生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一个时代,是提倡鲁迅还是周作人,我想,对于今后整整一代人也会产生很不同的影响。对今日中国青年,今日中国知识分子来说,更需要的还是鲁迅,而不是周作人。

周作人与鲁迅的地位不可同日而语。这不仅是从文学史角度的评价,而且是就他们对中国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意义而言的。鲁迅,不仅是新文化运动的一员骁将,而且是新的民族精神民族灵魂的重铸者;鲁迅所批判的不仅是哪一种制度哪一个阶级哪一派文化现象,而且是在几千年封建文化“酱缸”浸泡中、在近百年半殖民地政治“囚笼”扭曲中霉变畸形的民族灵魂。鲁迅积其一生之力铸造国人的灵魂,他自己也成为我们民族的不朽灵魂。周作人也曾是新文化的发言人,也曾是传统伦理文化的批判者。但很快,新文化只沦为他的工具;他仍然以传统士大夫心态用冲淡的白话语言去娴熟地把玩起中国的器物文化来。悠悠五千年,中国的器物文化博大精深,世所罕匹;吃喝玩乐衣食住行,随手拈来就是文化,就是文明。这自然使周作人大有用武之地——今日提倡“玩文学”的青年哪能玩过周作人呢?玩物丧志,周作人最终几乎是自愿地出卖自己的灵魂成为民族的罪人并不偶然。如此一个周作人如何能与鲁迅相比呢?

今天的周作人可以摆在地摊上大畅其销,因为它好读——茶余饭后,躺在沙发上,借周作人之笔触,摩挲一些小摆设,品味一些小感触,体验一下昨日的民族风情,未必不是一件乐事。何况今日玩风甚盛,有闲者甚众呢?而鲁迅是不能躺着读的。重读鲁迅,我仍然时时如针芒在背,为自己的灵魂所承受着的拷问。中国知识分子都应经受鲁迅的拷问——因为鲁迅本人已经千百遍地拷问自己。传统文化在民族文化心理深层积淀形成的某些劣根性,是难以自省自察自知的,但它却是妨害我们民族进取现代文明的痼疾。一个民族具有庸人气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国人自卑自负又自慰的阿Q精神。德国在普鲁士时代曾经是庸人气息弥漫的民族,但经过包括马克思在内的一代代思想家哲学家的批判,经过贝多芬这样伟大的艺术家的陶铸,百年过后的德意志民族已经是最有自信和自尊、最有生命力和创造精神的民族之一。鲁迅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的当代意义正在于此。虽然今日中国的成就令世人刮目相看,据说已经到了可以说“不”的时代,但从器物文明建设上处处散发出来的暴发户气息中,从种种时髦的学术论争和学术命题所暴露出的盲目的民族自卑与自傲文化心理中,我们仍然可以清晰地嗅出阿Q主义的味道——今日之新国粹主义不正在国学中疯长么?如果我们不能在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培育出刚健峻拔的民族品格和自信自谦的民族精神,最终,精神的贫乏将使中华民族难以真正崛起。

当然,我并不排拒周作人。今日中国毕竟处于歌舞升平的时期,有些人欣赏周作人也很正常。但不能以此排拒甚至贬低鲁迅。尤其作为民族精神体现者和创造者的知识分子不能媚俗从众丧失操守地靠作翻案文章,靠出卖民族的良知,哗众取宠,谋利发财。在鲁迅的伟岸形象面前,周作人永远是一抔黄土。

9.为什么说鲁迅是“新的民族精神民族灵魂的重铸者”?而“一个人,在他的青年时代,首先读的是鲁迅还是周作人,我想,可能对他的一生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又说明了什么道理?(4分)

10.从文章中看,(1)“器物文化”指的是怎样的文化?(2分)(2)应当怎样概括周作人文学创作的特点?(2分)

11.作者举德国由一个“庸人气息弥漫的民族”变为“世界上最有自信和自尊、最有生命活力和创造精神的民族之一”这个例子的目的是什么?(4分)

12.联系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认为“对今日中国青年,今日中国知识分子来说,更需要的还是鲁迅,而不是周作人”?(6分)

四、语言运用(12分)13.《祝福》中鲁四老爷、卫老婆子、柳妈说的话各有特色,个性鲜明。在日常生活中,你会经常遇到接电话的情景,请你回忆一下,按下列要求描述出来。(要写出接电话人的语调、神态。)(6分)

(1)顶头上司打来电话让去办一件事。(2)同学、朋友打来电话要聚会。

(3)正在打扑克时,陌生人打来电话找人。

14.仿照示例,从鲁迅、巴金、老舍、曹禺、莎士比亚、巴尔扎克中任选一位,另写一段话。(要求:句式大致相同,字数可以有所增减)(3分)

向你致敬,冰心。你的《寄小读者》养育了我。从此,什么仇恨也不能把我拉入深渊,唯有童心的向导能把我带入爱的天国;什么困难也不能使我消沉颓靡,唯有乐观的心态能载我驶向成功的彼岸。

15.当巴金先生逝世后,有人写了一副对联来缅怀先生。对联的主要内容是由巴金先生的作品构成的,对联如下:

巴金离去家中无春秋,寒夜英雄儿女传; 尧棠盛开雾里看雨电,随想人民艺术家。

请你模仿上面的对联,为鲁迅逝世70周年写一副对联。(不超过45个字)(3分)

五、随堂练笔(30分)

16.和其他同学组成课外“探究”小组,学习剧本的写法,然后搜集资料,写一个《祝福》课本剧并组织同学排练,在班内或校内演出。

下载【语文】人教版必修3学年同步教学案:第3课 老人与海(教师用)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语文】人教版必修3学年同步教学案:第3课 老人与海(教师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咏物诗教学案(教师用)

    27中高三语文备课组诗歌鉴赏复习专题系列四咏物诗 咏物诗鉴赏教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咏物类诗歌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2、掌握鉴赏咏物类诗歌的步骤和常用方法。一、名句填空......

    第3课 华夏之祖教学案

    第3课 华夏之祖教学案 【学习目标】炎帝、黄帝、尧舜禹的传说(∨) 【中考考点】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七上P12—15 能力要求:识记 【知识梳理】 一、炎黄战蚩尤 1、距......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学案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学案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学案 课程标准要求 、知识与能力 ●了解黄老思想在汉初兴起的背景,黄老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影响;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

    第3课《我的第一本书》教学案

    八年级语文(下)第3课《我的第一本书》学案 设计老师:林淑漫 班级 姓名 座号完成评价 学习目标: 1、理解、积累“幽默、凄惨、奥秘、翻来覆去”等词语; 2、整体感知文意,继续了解......

    寓言四则教学案教师用(模版)

    《 寓言四则》教学案教师用 (一)伊索寓言两则 教学目标 1.了解并掌握有关寓言的基本知识,了解伊索及《伊索寓言》。 2.学会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 3.能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

    “有感而发”作文教学案(教师用)

    “有感而发”作文教学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写文章要“有感而发”的道理,初步掌握“有感而发”的方法。 2、懂得“有感”来自生活,学会主动观察生活,写出符合要求的作文。 3、学......

    《祝福》教学案(教师用)[五篇范文]

    《祝福》教学案(教师用) 【学习目标】 1.学会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理解倒叙手法的运用。 2.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3.......

    2010-2011学年语文同步精品学案:第11课 包身工(新人教必修1)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第11课 包身工 一、整体把握 1.本文可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内容是什么? 点读 课文可分成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东洋厂的每一个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