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学案

时间:2019-05-12 19:03: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学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学案》。

第一篇: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学案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学案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学案

课程标准要求

、知识与能力

●了解黄老思想在汉初兴起的背景,黄老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影响;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掌握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汉朝在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统治思想的原因,培养运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汉初政治思想的学习,认识汉初政治的特点,认识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加深对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的理解,培养对劳动人民的尊敬之情。

知识梳理

一、黄老之学

、背景

2、时间

3、内容

4、作用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原因

2、主张

3、作用

4、影响

重点难点解析

、新儒学

(1)主要: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和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2)主要内容: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认为“人君受命于天”,所以应当“曲民而伸君,曲君而伸天”。如果人君无道,天就会降下灾异来谴责和威慑;如果人君面对灾异而不思悔改,就会出现“伤败”,因此人君必须仿效天道,实行仁政。(3)作用:对巩固国家统一,发挥了积极作用,这是汉武帝采纳董仲舒主张的根本原因;“天人感应”学说,对限制君主权力的过度膨胀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例题

汉代儒学和先秦儒学的关系是

A完全继承B因循守旧c继承和发展D外在形式的变化

答案

c

规律方法总结

汉代儒学继承了先秦儒学的仁政和正名的思想,在此基础上又形成了大一统和天人感应的新思想。

2、分析汉初至武帝时社会经济的变化与汉初统治思想的变化有什么关系?

汉初至武帝时,社会经济出现了由残破不堪到一定程度上国富民丰的变化。与此相对应的是统治思想的变化,即汉初盛行黄老之学,汉武帝时期儒学却取得了独尊地位。经济的变化为统治思想的变化提供了物质基础,而统治思想的变化正是适应了经济发展的要求。

例题

下列有关黄老之学的介绍,不正确的是

A黄老之学适应了西汉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

B黄老之学,对西汉迅速恢复元气起了积极作用

c黄老之学的内容包括“养身”和“治国”两个方面

D黄老之学不仅包括道家理论,还融入了儒、道、法等

各家内容

答案

A

规律方法总结

黄老之学适用于汉初经济残破的局面。随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西汉急需加强中央集权,黄老之学不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

高考典题

例一(XX•上海•4)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董仲舒的对策

A指出了汉武帝的弱点

B违背了汉武帝初衷

c触犯了汉武帝忌讳

D迎合了汉武帝意愿

答案

D

解析

董仲舒的回答实质上是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而此时的儒学经过董仲舒的改造,提出了“大一统”和“天人感应”的思想,恰好迎合了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提供理论根据的需要。

例二

(XX•全国Ⅲ•17)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是

A彻底抛弃法家思想

B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c向西域传播儒家思想

D使儒生成为官僚队伍主体

答案B

解析

这里的目的实质上就是根本目的。只有B项才能说明问题的本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根本目的是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的统一。

例三

(XX•天津•14)汉武帝“独尊儒术”,主要是利用儒家的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民贵君轻”的思想

c“性善论”D“大一统”的思想

答案D

解析

本题的关键是要领会汉武帝“独尊儒术”的目的,即加强中央集权,董仲舒对儒家的改造正好符合了汉武帝的需要。

例四

(XX•全国•2)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①中央集权的强化②思想控制的加强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

答案

D

解析

本题是一道考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考点的组合选择题,体现出一定因果关系,难度较大。要对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转变原因、影响等做出正确分析,同时还要正确理解所处的时代背景,西汉时期虽然“罢黜百家”,但并不是消灭各家,由此排除④。

例四

(XX•江西•34)试述从春秋战国到西汉时期儒家学派的地位和思想内容所经历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答案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变革,百家争鸣,儒家主张仁政,反对苛政,为当时诸家学派之一。秦灭六国,以法为教,徭役繁重,刑罚严酷,儒家学派为统治者不容,秦始皇焚书坑儒。西汉武帝改变无为政策,推行“大一统”,董仲舒为适应政治需要,改造儒家学说,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汉武帝采纳,儒学从此成为西汉的统治思想。

解析

本题从春秋战国到西汉时期儒家学派发展演变历程入手,考查了考生对我国封建社会早期政治思想演变线索的再认、再现能力。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西汉初年,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的思想是

A儒家思想B法家思想c道家思想D墨家思想

2、黄老之学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他们是

A“无为而无不为”

B“王”与“霸”c“仁”与“礼”

D“治身”“治国”

3、黄老之学除了糅合儒、墨、法、道各家思想外,还有哪些思想①阴阳家②兵家③名家④佛家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4、黄老之学强调“无为而无不为”,这种哲学观属于下列哪种思想

A积极无为B消极无为c客观唯物主义

D主观唯物主义

5、儒家学说到了汉代被赋予新的含义,即

A人定胜天B独尊儒术c天人感应

D实行仁政

6、董仲舒对儒家学说作了较大的改造,其本质意图是

A向汉武帝谋求高官厚禄

B发扬光大儒家学说

c提醒当权者要实行仁政D使儒学适应政治统一的需要

7、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实际吸收了

A孟子的思想B荀子的思想c韩非的思想D孔子的思想

8、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A封建政治开始与儒学密切结合 B从思想上巩固了西汉王朝的统一

c儒家思想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各方面

D促进了民主的自由发展

9、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

A阴阳家B黄老之学c法家思想D“天人感应”学说

0、董仲舒的新儒学包括①阴阳家②黄老之学③法家思想④儒学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三、非选择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臣闻天下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天下之人同心归之,若归父母,故天瑞应诚而至。……

上下不和,则阴阳缪戾而妖孽生矣。此灾害所由起也。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摘自《汉书•董仲舒传》

回答:

(1)

材料一反映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观点?

(2)

材料二反映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观点?

(3)

材料一与材料二反映的观点的目的是什么?

2、分析西汉由黄老之治到“独尊儒术”的原因。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参考答案

c

2D

3D

4A

5c

6D

7c

8D

9D

0D

1、参考答案(1)“天人感应,君权神授”(2)大一统

(3)用“天人感应”的学说和“大一统”的观点为政治上的大一统服务。

2、(1)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为了适应休养生息的需要,黄老之学占据了社会支配地位。(2)随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黄老之学不能适应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董仲舒重新解释了儒家经典,使之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第二篇:汉代思想大一统教案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案

一、课标内容分析

新课标对本课的具体要求:掌握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二、教学目标(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并识记黄老之学、新儒学的主要观点,熟悉汉代思想大一统的过程。

(2)通过对黄老之学盛行以及新儒学产生的条件与评价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分析对比,提高学生鉴别、比较问题的水平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黄老之学、新儒学分别盛行于汉初和汉中期,对汉代不同时段的发展都起了推动作用。

(2)汉代儒学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延续持久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原因。

三、教学重点 汉代思想的大一统。

教学难点

1、儒家思想取得正统地位的原因和影响。

2、汉代儒学理论内容的理解分析,及其自身先后的继承发展关系;

四、教具准备

1.多媒体设备及课件。2.有关黄老之学和新儒学的图片与文字材料。

3、课堂检测题单预习学案

五、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直观材料,加大对学生的刺激强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掘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2.知识延伸设疑讨论,引导学生在疑问中探究,在讨论中完善。

六、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复习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过程?(书写相关板书)→→→→提纲挈领形成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三)利用多媒体展示考纲要求,明确重点→→→→让学生明确复习重点和目标

(四)知识点复习→→→→利用引导、提问、归纳总结的方法(参见预习学案)知识点一:

黄老之学的背景、盛行时间、内容、特点、地位、作用、衰落原因 知识点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董仲舒新儒学(来源、内容、评价)、影响

(五)知识延伸,分组讨论 合作探究→→→→扩展知识加强学生的合作探究及语言表达能力调动学生积极性

1、一种思想如何才能成为社会的主流?

2、如果你是汉武帝你会采取了那些尊儒措施?

3、汉代儒学对先秦儒学有哪些继承与发展?

(六)小结→→→→帮助学生理清本课复习思路,再次明确重点

(七)课堂检测→→→→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八)背景古文赏析→→→→熟悉经典背景材料,提升学生古文解读能力(视教学时间而定)附录 一

板书设计

背景、时间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西汉初的黄老之学内容、特点、作用地位、衰落原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背景原因新儒学的来源、内容、评价影响知识延伸

1、一种思想如何才能成为社会的主流?

2、如你是汉武帝会采取了那些尊儒措施?

3、汉代新儒学与先秦儒学有何异同? 附录二

预习学案

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西汉初政治上的指导思想)

兴起的原因 客观:西汉初年,------,---------,--------适应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主观:汉初的统治者吸取-------的教训; 2.含义:黄老之说指-------学说中的两派,即-------和----的学说,包括--------(养生)和------两个方面;

3.主要思想:强调“------------”,既尊重----------,又主张发挥人的--------,倡导“待时而动”、“因时而动”,是一种“---------”的哲学观。4.影响

(1)极: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了元气,巩固了新生的西汉政权,为汉武帝时期国家的强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消:地方势力的发展,严重地威胁了西汉的中央集权。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 1.背景:

①经济恢复,国力强盛,需要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 ②--------不能适应---------的发展需要;

③儒学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调整,整合出了一套------------------------。2.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

(1)来源:董仲舒以《----------------》(宣扬大一统思想)为基础,融合------,-------,--------而形成的新有思想体系。

(2)基础、主要内容:(①提出“----------”②基础是--------神化皇权,宣扬“--------”人君必须-------,-------------。③强调施政应-----------,------------,并提出--------和--------)3.影响:

总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政治: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

思想: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重要内容和朝廷选官的重考查标准,使从而确立了--------------------。带有神秘色彩,有碍人们正确认识自然和社会。附录三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堂小测

1、(2010江苏卷)下列有关黄老之学的介绍,不正确的是()A.黄老之学适应了西汉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 B.黄老之学,对西汉迅速恢复元气起了推动作用 C.黄老之学的内容包括“养身”和“治国”两个方面

D.黄老之学不仅包括道家理论,还融入了儒家、墨家、法家等各家的内容

2、(2010聊城调研)西汉初年,黄老学说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形成这种局面的主观原因是()

A 西汉初年经济残破 B 黄老学说适应了修养生息政策 C黄老思想有利于巩固大一统的局面 D 黄老思想是一种消极无为的思想 3(2010成都调研)西汉初,“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至汉武帝时“非遇水旱,则民家给人足,……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而不可食”。上述经济状况的变化为下列哪种思想的实施创造了条件()A.墨家学说 B.法家学说 C.黄老之学 D.大一统思想

4、(2010浏阳模拟)董仲舒认为“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反映了“天人感应”的思想 ②意图是规劝皇帝要行仁政③带有浓厚迷信思想 ④为维护君主的统治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2010上海卷)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所产生的影响包括()①封建政治开始与儒家思想密切结合 ②从思想上巩固了西汉王朝的统一 ③开始改变战国以来百家争鸣的局面 ④儒家思想渗透到社会生活和各个方面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6、(2010安徽联考)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

7.(2010上海卷)董仲舒新儒学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以下行为不属于这一理论应用的是()

A.皇帝即位要举行祭天仪式 B.为了加强皇权而取消宰相 C.皇帝重视发生的自然灾害 D.“奉天承运”是诏书中的常用语

8、(2010长春模拟)董仲舒对儒家学说做了较大的改造,其本质意图是()A.向汉武帝谋求高官厚禄

B.发扬光大儒家思想 C.使儒家学说适应统治的需要

D.提醒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9(2010天津卷)汉武帝对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做出了贡献,在他统治时期()①教育为儒家所垄断②兴办太学拓宽了人才选拔渠道 ③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④私学兴盛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10、(2010四川卷)战国秦汉时期,思想界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所反映的根本性问题是()

A 中国思想文化出现倒退 B 封建国家由统一走向分裂 C 重农抑商思想得到发展 D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

11、(2010绵阳测试)儒家思想之所以长期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主要是由于()

A 董仲舒对儒家思想作了发挥 B 儒家思想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C汉武帝任用信奉儒家思想的人做官D 儒家思想代表了劳动人民的利益

12、(2010海口检测)董仲舒的新儒学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最深远的内容是()

A 天人感应具有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的一面 B 君权神授赋予皇帝神圣化的地位

C 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D 天人合一有利于保护自然环境

注释 另参见本课课件

第三篇:必修二第三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案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的提出、内容及其影响;通过了解董仲舒及其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社会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通过比较黄老之学与董仲舒儒学的不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汉代社会由黄老之学占主导地位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发展状况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政治与思想是紧密项链的,对一种思想的评价要考虑到它与整个社会背景的关系。

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思想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教学重难点

重点:黄老之学的基本特征;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 难点:西汉统治思想的演化及其原因

【教学内容】 导入

儒家思想的发展:春秋时期应运而生——战国时期不断发展——秦朝时遭到打击——汉初逐渐恢复——汉武帝时成为正统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西汉初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关于黄老之学】

⊙ 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故名。⊙ 源于:道家,但对道家思想又有所改造

⊙ 特征:以道家“清净无为”思想为主体,并吸收了阴阳、儒、法、名家有利于封建统治的成分而形成的理论。

⊙ 是汉初统治者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基础上,根据当时的社会情况,对人民少干扰,所谓 “纵民之欲 ”, “与民休息 ”,“顺民之情 ”,“顺流而与民更始 ” 1.兴起的原因

①汉初,社会经济困难,百废待兴(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相争,当时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汉高祖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②汉初的统治者吸取秦亡(重税、酷刑、徭役兵役繁重)的教训,采取了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

2.盛行的时间和地位

盛行的时间从汉初到武帝即位约70年的时间;

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思想界居于支配地位。

3.具体内容(特点)

黄帝和老子的学说,包括治身(养生)和治国两个方面

①从来源上讲,基础是早期的道家理论;在道、法为主的同时,又兼采阴阳家、儒家、法家的思想,可以说具有兼采众家的特点 ②其主要思想是“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即有为,无为就是一种作为,是在一种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的作为,是在政治上少作为的办法缓和社会矛盾。在哲学上它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动能动性,倡导“待时而动”“因时而动”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4.对西汉社会的影响和之后地位的衰落

黄老之学作为西汉初年的一种有效的过渡学说,其作用:恢复和发展了经济,巩固了新生的西汉政权,使西汉初年社会迅速恢复元气,为汉武帝时期国家的强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其弊端:地方势力的发展,严重地威胁了西汉的中央集权。(汉初统治者实行的是“君无为而臣有为”的政策,中央的丞相、地方的郡守、王国的诸侯权力很大,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中央集权和至高无上的皇权,构成了对最高统治者的严重威胁。如:汉文帝时淮南王刘长骄淫逾制,汉景帝时七国之乱,汉武帝时淮南王刘安和衡山王刘赐与中央政权对立等。)

5.黄老之学由盛转衰的原因:

主观上:随着社会的稳定、经济发展,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的需要

【解释】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汉的国力强大,统治者特别是汉武帝不再安于“休养生息”“无为而治”的放任状态,希望对内强化中央集权,对外反击匈奴,建立强势国家。

客观上:儒家学说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调整,整合出了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汉武帝时,宣扬“有为”而治、积极进取的儒家学说,开始受到统治者青睐。

★教材小字部分补充了景、武帝时期黄老学派与儒家学派的争论,展现了这一过程的激烈与残酷★ 【过渡】既然黄老政治的实施对西汉初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为什么汉武帝时,黄老之学会被新儒学所取代呢?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

1.背景(结合黄老之衰落的原因作简单介绍)①诸侯问题尚未解决,威胁中央

【材料】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 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②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豪强势大

【材料】当此之时,网疏而民富,役财骄横,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宗室有士,公、卿、大夫以下,争于奢侈,室庐、舆服僭于上,无限度。物盛而衰,固其变也。

——《史记·平准书》 ③匈奴威胁仍未解除 【材料】“军臣单于立四岁,匈奴复绝和亲,大入上郡、云中各三万骑,所杀略甚众而去„„匈奴绝和亲,攻当路塞,往往入盗于汉边,不可胜数。” ——《史记·匈奴列传》 ④经济发展,国力日盛

2.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董仲舒的新儒的内容)

(1)体系构成:先秦儒学并不是新儒学的唯一来源,新儒学是汉朝董仲舒以《公羊春秋》(宣扬大一统思想)为基础,吸收阴)阳家、黄老之学、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有思想体系。

(2)主要内容:①“天人感应”——是新儒学的基础(目的和作用:加强君权和抑制暴政)A、君权神授论:人君受命于天,对人间进行统治,所以应当“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这种君权神授的思想迎合了当时汉武帝专制集权政治需要。

B、天谴论:人君无道,天就会降灾祸(如地震、冰雹等)进行警告。所以,人君必须仿效天道,实行仁政,统治才能长久。C、影响:“天人感应”的学说,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有碍于人们正确地认识自然和社会。但是,它的君权神授的思想赋予了君主崇高的权威,对于巩固国家的统一,有积极的作用,这也是汉武帝采取董仲舒主张的根本原因;也包含了限制君权,维护统治阶级长远利益的目的。

②“春秋大一统”(核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目的】加强中央集权,以思想的大一统维护政治的大一统 ③“三纲五常”

【目的】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思考】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有何不同?

1、依据《公羊春秋》学说,融合法家、黄老之学、阴阳家等思想

2、天人观:“敬鬼神而远之”----“天人感应” 政治主张:“民贵君轻”----“尊君卑臣”

汉代经学把先秦儒学神学化了,虽然对巩固国家的统一有积极作用,但有碍于人们认识自然和社会,禁锢思想发展。

归纳总结:儒家思想的发展线索

• 春秋时期:产生 • 战国后期:发展

• 秦朝时候:遭受打击 • 西汉初年:不受重视

• 汉武帝以后:正统思想、地位独尊 3.影响

①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②从文化史上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插图《授业图》介绍了汉代经学的发展 积极:(1)政治上:①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

②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和防止暴政

(2)思想上:儒家思想成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确立了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消极:①儒学的独尊束缚了人民的思想,不利于后世科技文化的发展。

②儒学成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理论工具,将专制集权推向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③儒家思想主张“人治” 与强调以制度、规则来约束人们的行为的法治观是格格不入的。儒家思想是建立现代司法理念的最主要的思想障碍。

课后探究

汉代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

从思想内涵来看,汉儒将阴阳家、黄老之学、法家的思想纳入自己的理论体系,发展与改造了先秦儒学;

从与当政者的关系而言,先秦儒学批判暴政而致力于建立理想化的社会政治秩序;汉儒则退而求其次,承认现实社会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从批判时政转为维护现实统治。有人认为,汉儒背离了先秦儒学的民本思想,转而向专制统治妥协。也有学者认为,汉儒的这种变化是必要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当政者的承认,当它在取得思想上的统治地位后,仍致力于继承先秦儒学的批判精神,置天意于天子之上,给封建帝王的专制实施一些约束。

第四篇:第3课 华夏之祖教学案

第3课 华夏之祖教学案 【学习目标】炎帝、黄帝、尧舜禹的传说(∨)【中考考点】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

七上P12—15 能力要求:识记 【知识梳理】

一、炎黄战蚩尤

1、距今约四五千年,_____和___ _是我国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他们结成联盟,在_______(战役)打败了_______部落,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__________。后人将众多发明归结于

,他被尊称为“

”。

二、尧舜禹的“禅让”

1、传说继黄帝之后,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还有___ ___、______、______,这一时期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大办法,历史上叫“________

___”。首先实施该制度的是,结束该制度的是。

2、约

年,禹建立

朝,夏朝设置了各种国家机构,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从此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结束,开始了。【自主检测】

一、选择题1、1937年4月5日,毛泽东在一篇祭文中写道“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这里的“始祖”是指()

A.黄帝 B.尧

C.舜

D.禹 2、2008 年5 月17 日,百载难逢的奥运圣火,走进了千年古城绍兴,并以大禹陵为起点,经历了名副其实的文化之旅。大禹

()

A.是华夏族的人文初祖

B.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C.是治水英雄,最早实行禅让制

D.主持兴修了都江堰

3、炎帝和黄帝生活在()

A.黄河流域

B.长江流域

C.珠江流域

D.黑龙江流域

4、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和建立者是()

A.商朝 汤

B.夏朝

C.秦朝

嬴政

D.汉朝

刘邦

5、相传,造出衣裳、舟车、宫室等,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基础的“人文初祖”是

()

A.黄帝

B.尧

C.舜

D.禹

6、“吾祖峻德,万古流芳;平定荒漠,举世称殇。„„造车指南,辨兆万民之易方向。”这是2005年5月,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拜谒()时的祭文

A.炎帝陵

B.黄帝陵

C.始皇陵

D.中山陵

7、在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有“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黄帝教民养蚕缫丝”。这些神话传说反映出中华文明的核心是

()

A.农耕文明

B.和谐平等的社会秩序

C.神话传说

D.采集、狩猎的游牧文明 【拓展视野】 1.(湖北

宜昌卷)孙中山先生曾在一篇祭文中这样说道:“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白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孙先生这里赞扬的是()

A.女娲

B.黄帝

C.炎帝

D.大禹 2.(江苏

扬州卷)传说中的黄帝被后人尊称为“人文初祖”,是因为他对中华民族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下列图片反映黄帝贡献的是()

A.①

B.①②

C. ①

②③

D.①②③④ 【学法指导】

知道华夏族的来历和尧舜禹的“禅让”。

第五篇:第3课土地改革学案

永吉二十五中2011-2012年探究与交流:

地主土地所有制与农民土地所有制

在封建社会,地主阶级掌握大部分的土地所有权,而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却没有土地,或者只有很少量的土地,农民为了生产,维持生活,不得不租种地主的土地。

农民土地所有制简单地说就是土地归农民私有。不管是地主土地所有制还是农民土地所有制,土地都属于私有,这两种土地所有制最大的区别就是存在不存在剥削。知识综合与拓展:

开展社会调研,可以增强对历史兴趣的感悟。为此,某校八年级历史兴趣小组上网同学决定利用国庆长假期间,走访调查“土地改革”的历史情况。请你为他们参谋,就下列问题提出你的意见。

请回答:

⑴ 走访的对象应该在城市还是农村?为什么?

⑵ 采取调查形式有“人物访谈”和“问卷调查”,哪一种形式更适合访谈对象?

⑶ 设计的调查提纲事先要交给受访问者,请你帮助提出两个问题。注意不能脱离主题。

⑷ 查阅历史资料时,一定要查看哪部历史文献?

⑸ 通过此次调查,对土地改革应该有哪些感悟?

永吉二十五中历史导学案

下载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学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学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3课《我的第一本书》教学案

    八年级语文(下)第3课《我的第一本书》学案 设计老师:林淑漫 班级 姓名 座号完成评价 学习目标: 1、理解、积累“幽默、凄惨、奥秘、翻来覆去”等词语; 2、整体感知文意,继续了解......

    第15课《汉武帝大一统》导学案

    七年级历史(上)——12——02——15 第15课《汉武帝“大一统”》导学案 编写人:罗洪阳审核:文综组时间2012-11-3 班级 组名 组别 姓名【学习目标】 了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3课_土地改革_导学案

    《第3课:土地改革》导学案 一、导学目标: 1、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内容和土地改革的意义。 2、通过对新中国建立初期土地改革和以往的土地改革的比较,培养学生的......

    第3课 古代印度 学案

    第3课 古代印度 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古代印度的早期奴隶制城邦、雅利安人的入侵、种姓制度、佛教的知识。 2.认识等级制度是维护奴隶主利益的工具;认识佛教的教义。 3.......

    汉代儒学导学案

    汉代儒学导学案设计者:于红梅审稿人:高二历史备课组1课时教研主任备课组长班级第小组号姓名成绩【学习目标】1、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2、通过本课学习,掌握汉代儒......

    3课人文初祖教学案(五篇材料)

    查汗淖尔学校师生共用教学案 课 题 :第3课 华夏之祖 年级:初一50、51班 科目:历史 执笔 :乔春燕 审核: 郭燕萍 课型:新课 备课时间:2012年 月 日 上课时间:2012年 月 日 【学习目......

    第3课 蝉 和贝壳教案学案

    第3课 蝉 和贝壳 教案 教学目标 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了解先抑后扬和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3、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

    第3课.开元盛世学案(改后)doc(范文)

    第3课 “开元盛世”(学案) 花园中学 张海英 学习目标: 了解唐朝开元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包括“开元之治”、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的繁荣等主要史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