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专题九戊戌变法一酝酿中的变革学业分层测评人民版选修1教案

时间:2019-05-15 01:10: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历史专题九戊戌变法一酝酿中的变革学业分层测评人民版选修1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历史专题九戊戌变法一酝酿中的变革学业分层测评人民版选修1教案》。

第一篇:高中历史专题九戊戌变法一酝酿中的变革学业分层测评人民版选修1教案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九 戊戌变法 一 酝酿中的变革学业

分层测评 人民版选修1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1.陈旭麓认为:“近代百年第一次民族反思是由中日甲午战争引发的。”这次“反思”使先进人士认识到必须()A.唤醒民众进行反侵略斗争 B.彻底批判儒家传统思想 C.学习西方的政治文明

D.进行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解析】 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挽救民族危机,维新派、革命派先后登上历史舞台,分别提出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的主张。B项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D项是指新民主主义革命,A项在甲午战争之前。

【答案】 C 2.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其中“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D.辛亥革命的民主共和思想

【解析】 由材料可以看出,中国人中“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为民族生存而激发出来的,中国的民族危机最早发生于鸦片战争之后,故选B项。A项发生于明清之际,C项发生于19世纪60年代,D项发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答案】 B 3.郑观应曾这样批判洋务运动:“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此其体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他指出的洋务运动的弱点是()A.片面依赖西方,缺乏自主创新 B.没有学习西方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C.没有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学习西方 D.忽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企图

【解析】 郑观应是早期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他指出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源在于“遗其 体而求其用”,即没有学习西方的“体”——政治制度。

【答案】 B 4.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康有为的维新思想与梁启超相比,最显著的特点是()A.宣传救亡图存的道理 B.吸取西方政治启蒙学说 C.抨击封建专制思想 D.借用传统学说鼓动革新

【解析】 康有为的维新思想的特点就是把儒家传统思想和西方资产阶级学说相结合,来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

【答案】 D 5.在19世纪末维新变法运动期间,严复译著《天演论》的积极意义在于()A.敲响民族危亡警钟,号召救亡图存 B.用科学理论阐明社会发展的规律 C.用生物进化规律来解释社会发展 D.宣传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理论

【解析】 B、C、D三项是《天演论》的内容,A项才是其意义。在民族危亡的形势下,宣传优胜劣汰的社会进化理论以号召救亡图存的作用很突出。

【答案】 A 6.“和议将定,时适会试之年,各省举人集于北京者以万数千计,康有为创议上书拒之。”上述事件发生于()A.1894年

C.1898年

B.1895年 D.1901年

【解析】 “和议将定”是指《马关条约》签订,“各省举人集于北京者以万数千计,康有为创议上书拒之”是指公车上书,公车上书发生在1895年,选择B项。

【答案】 B

[能力提升]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人人性善,尧舜亦不过性善,故尧舜与人人平等相同。此乃孟子明人人当自立。人人皆平等。

——康有为《孟子微》

不以民为重。其一切法制皆务压制其民,故不肯注意于内治。盖因欲兴内治,不能不稍伸民权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弱者常为强肉,愚者常为智役。及其有以自存而遗种也,则必强魁桀,趋捷巧慧,而与其一时之天时、地利、人事最相宜者也。

进者存而传焉,不进者病而亡焉。

——严复

(1)根据材料,分析概括康有为、梁启超、严复政治主张的特点。(2)根据材料,指出三人政治主张的共同点,并分析历史背景。

【解析】 第(1)问主要根据材料信息概括三人政治主张的特点。第(2)问的第一小问要通过对三人政治主张的特点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共同的观点;第二小问要结合所学知识从当时的政治、经济和世界大背景去分析。

【答案】(1)康有为: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梁启超:提出民权思想。严复:用西方进化论思想来阐述变法的必要性。

(2)共同点:向西方学习,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历史背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危机的加剧;世界进步潮流的影响。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欲求御外之术,唯有力图自治,修明前圣制度,勿使有名无实;而于外人所长,亦勿设藩篱以自隘,斯乃道器兼备,不难合四海为一家。

——《李鸿章》

材料二 严复说:“及今而图自强,非标本并治焉,固不可也。不为其标,则无以救目前之溃败;不为其本,则虽治其标,而不久亦将自废。”

——《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日本明治维新政治家、革新家大久保利通说:“英、美、法等国的开化,高我数层,(日本无论如何模仿)也望尘莫及,我认为德、俄两国必有很多东西可以成为我们的准绳。”

——《明治维新史》

材料四 康有为说:“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1898年6月16日,光绪皇帝召见康有为,康有为向皇帝提出改革方案:政治方面要求“假日本为向导,以日本为图样”。

——《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鸿章提出“道器兼备”的含义。实践的结果又如何?

(2)材料二中严复提出的“治标”和“治本”的含义各是什么?与李鸿章提出的“道器兼备”相比有什么不同?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政治家主张效法德、俄,而康有为主张中国应“以日本为图样”的原因。【解析】 解答本题要准确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结合时代背景及所学知识回答,注意语言要准确,有条理。第(1)问准确理解“道器兼备”的含义,指出洋务运动即可。第(2)问从严复的阶级属性及其主张进行理解。第(3)问从日本与中国当时的国情出发分析。

【答案】(1)含义:利用西方先进的技术,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结果:19世纪60~90年代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但甲午战败宣告其破产。

(2)“治标”指学习西方的技术,“治本”指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不同:两者性质不同,严复主张进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

(3)德、俄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且保留了专制主义的传统,日本是在天皇的领导下进行的自上而下的变革。康有为认为日本因变革而强盛,并且是在君主的领导下进行的,中国也应该向日本学习,在君主的领导下进行变革。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千年来君臣一伦,尤为黑暗否塞,无复人理,沿及今兹,方愈剧矣!

——谭嗣同《仁学》

材料二 天演者,西国格物家言也„„以为天不可独任,要贵人以持天„„使人治日即乎新,而后其国永存,而种族赖以不坠,是之谓与天争胜。而人之争天而胜天者,又皆天事之所苞,是故天行人治,同归天演。

材料三

图一 《孔子改制考》 图二 《时务报》 图三 北京强学会旧址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谭嗣同、严复的维新变法主张的异同。(2)结合材料三中的三幅图片和所学知识,归纳维新派宣传变法的方式并举例说明。他们的维新变法活动有何影响?

【解析】 第(1)问注意材料一中的“君臣一伦”“黑暗”和材料二中的“天不可独任”等关键信息。第(2)问应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来归纳。

【答案】(1)相同点:都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主张维新变法。不同点:谭嗣同侧重抨击“君为臣纲”,具有民主革命的思想色彩;严复借用达尔文的进化论,阐明维新变法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2)方式:①著书立说,如康有为著《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②组织学会,如维新派成立强学会。③创办报刊,如维新派创办《时务报》《中外纪闻》等。④上书,如“公车上书”。⑤办学堂,如创办时务学堂。⑥讲学,如康有为在广州讲学宣传变法。影响:①起到了启发民智、组织力量和制造舆论的重要作用。②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得到广泛的传播。③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

第二篇: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王安石变法二王安石变法学业分层测评人民版选修1课件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 二 王安石变法学业

分层测评 人民版选修1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1.张岂之主编的《中国历史》(辽宋金卷)认为,王安石变法时,国家通过市场的力量调节供需和物价,而不是着重于国家的直接经营活动。相应的变法措施是()A.农田水利法

C.方田均税法

B.募役法 D.市易法

【解析】 农田水利法和方田均积法都是与农业相关的变法措施,故A、C两项错误;募役法是与劳役相关的变法措施,故B项错误;市易法是与市场相关的变法措施,故D项正确。

【答案】 D 2.王安石上书宋神宗:“陛下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募役(也称免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则________。”空白处应填写的语句是()A.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 B.寇乱息,而威势强矣 C.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 D.贫者举息于豪民者少矣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募役法(免役法)规定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它使原来轮流充役的农村居民回乡务农,原来享有免役特权的人户不得不交纳役钱,官府也因此增加了收入,故A项正确;B项为保甲法的作用,C项为市易法的作用,D项为青苗法的作用,故排除B、C、D三项。

【答案】 A 3.王安石为改变积弱局面推行的变法中,既能够增强国防力量,又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是()A.保马法 C.保甲法

B.将兵法 D.设军器监

【解析】 保甲法是政府把农民编成保甲,平时参与社会治安,战时编入军队作战,所以既能够增强国防力量,又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答案】 C 4.王安石说:“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致不如古。”为解决这一问题,王安石变法时所采取的措施 是()A.整顿太学,重新编撰教科书 B.实行糊名法,防止考官舞弊 C.由皇帝直接控制录取权 D.进士科专考经义和时务策

【解析】 王安石指出了科举考试以诗赋为主要内容不能选拔出实用型人才的弊端。A项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早在王安石变法前就已经确立,排除;C项属于北宋初年科举制度发展的表现。

【答案】 D 5.史书记载,王安石变法时,“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这句话反映了王安石变法()①改善了北宋积弱的局面 ②改善了北宋积贫的局面

③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④使广大人民安居乐业,连年有余 A.①② C.③④

B.②③ D.②④

【解析】 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题干现象主要反映了对积贫局面的改善,因而①错误,②正确;③是变法的作用,④不符合史实,王安石变法时间短,没有达到这种效果,故选B项。

【答案】 B 6.仔细观察下面的图片,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

图一

图二

A.保守派的反对、用人不当 B.变法措施过急 C.失去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D.民族矛盾尖锐

【解析】 图一体现了保守派反对变法,图二体现了变法用人不当,故选A项。B、C两项也是原因,但不是材料提供的原因,排除;D项在图中没有体现,排除。

【答案】 A

[能力提升]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且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

——《宋史·王安石传》

材料二 “免役钱”令百姓一体出钱,以代替“衙前”等向民间征发的义务差役,可是乡民无钱,也等于在农村推行金融经济,而此时金融在城市里反不能展开。“市易法”不能集中于批发业务,以致执行者自己成为零售商,到街上去卖果卖冰,甚至“卖梳朴即梳朴贵,卖脂麻则脂麻贵”,为神宗亲谴责。“青苗钱”以常平籴本一千四百万作本钱,等于农村贷款,春散秋敛,收息二分。但是无银行主持,缺乏法庭处理贷款的权利义务。有些县官就将整数交给若干农民,也不问他们愿借与否,只责成他们彼此保证,秋后一体带利归还。甚至在执行时,若干县份被指摘并未贷款而向农民一体索息。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王安石的核心主张及其依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原因。

【解析】 第(1)问,由材料一可知,作者核心主张即变法,根据材料一从国家财力、社会风俗、人才培养的角度来分析其依据。第(2)问,由材料“免役钱”“市易法”可以看出变法措施脱离实际,违背经济规律;由材料“青苗钱”可以看出缺乏与经济改革相配套的措施;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概括即可。

【答案】(1)主张:必须变法,应对时局。

依据:国家财力不足,需采取措施增加财政收入;社会风俗败坏,因循守旧风气浓厚;朝廷人才欠缺,要采取措施培养人才。(答对两点即可)(2)原因:变法措施脱离实际,违背经济规律;新法执行过程偏离改革设计意图,出现地方官员乘机贪污现象;缺乏与经济改革相配套的措施;反对派势力强大。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王安石)向皇帝保证任用熟于“理财”的人就能确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司马光„„认为,“理财”非古代的政府所为。政府应该确保它的政策不会妨碍人民使自己富裕起来。税收只是为了让政府能维持秩序。青苗钱破坏了富人必要的社会职能。

——[美]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

材料二 王安石变法„„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他更多地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想尽量用经济的办法管理国家财政,反映了宋代商品货币在社会生活中的活跃,也证 明王安石的变法思想和变法举措有很大的前瞻性。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材料一中王安石、司马光围绕什么问题进行了激烈争论?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争论的实质,并回答变法触动了哪部分人的既得利益。

(2)王安石采取哪些措施确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变法重视商品货币作用的原因是什么?

【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抓住材料一的关键词“理财”,可知二人的问题就是围绕着“理财”展开的;第二小问,结合司马光对变法的总体态度分析,司马光坚决反对变法,而王安石主张变法,这正是二人争论的实质;第三小问,结合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是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因此得出变法措施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既得利益。第(2)问的第一小问,属于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结合所学知识中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内容或“富国”之策即可作答;第二小问,要结合宋朝商品经济的发展分析客观原因,主要原因则要结合材料中王安石的观点进行总结。

【答案】(1)政府要不要“理财”和祖宗之法是否可变。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利益。(2)措施:市易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青苗法、募役法。原因:宋代商品货币经济活跃;王安石的思想具有前瞻性。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修辞者不求大才,明经者不问大旨。师道既废,文风益浇。诏令虽繁,何以戒劝?士无廉让,职此之由。其源未澄,欲波之清,臣未之信也。傥国家不思改作,因循其弊,官乱于上,风坏于下,恐非国家之福也。

——范仲淹《奏上时务书》

材料二 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二月,宋神宗以王安石为参知政事,议行新法。„„熙宁四年二月,罢诗赋及明经诸科,以经义、策论试进士。„„熙宁六年三月,置经义局,修《诗》《书》《周礼》“三经义”。„„熙宁八年六月,颁《诗》《书》《周礼》“三经义”于学官。

——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

材料三 朱熹尝论王安石变法:“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肆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

——《宋史》

(1)材料一中范仲淹认为“官乱风坏”的源头是什么?他提出的解决途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其具体解决措施。

(2)根据材料二分析王安石和范仲淹取士主张的相同之处,并谈谈你对材料二中王安石取士措施的看法。(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因素。

【解析】 第(1)问考查学生史料阅读能力,分析材料一“师道既废,文风益浇。诏令虽繁,何以戒劝”可知范仲淹认为“官乱风坏”的源头是士人没有继承儒家的“师道”大旨。第二和第三小问结合所学的史实回答即可。第(2)问分析材料二“„„熙宁四年二月,罢诗赋及明经诸科,以经义、策论试进士”并结合材料一可知王安石和范仲淹取士主张的相同之处在于都主张取士不以词赋、明经为主。这种取士制度客观上有利于培养人才和改革的中坚力量;有利于推动改革进程;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第(3)问依据“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肆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因素是与守旧派发生冲突、用人不当,出现危害百姓的现象。

【答案】(1)源头:士人没有继承儒家的“师道”大旨。途径:整顿吏治;改革取士制度。措施:吏治方面,改革文官升迁方法;严格“恩荫”制度。取士方面,改革贡举制(改革科举制)。

(2)相同:都主张取士不以词赋、明经为主(重策论)。看法:有利于培养人才和改革的中坚力量;有利于推动改革进程;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3)因素:与守旧派发生冲突;用人不当,出现危害百姓的现象。

第三篇:人民版-历史-选修一-专题九--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专题九

戊戌变法

课程标准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新课教学:公车上书(序幕)→创办政治团体、报刊、学堂(酝酿和开展)→戊戌变法(高潮)→戊戌政变(失败)

一、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

1、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社会背景)

2、清政府统治危机加深(社会背景)3、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经济基础)

4、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阶级基础)

5、早期维新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思想、理论基础)

(一)国际局势

思考:

19世纪下半叶世界历史经历两大变局说明了怎样的问题? 变革旧制度,发展资本主义。

世界之潮流:政治民主化

经济工业化

思想理性化 中国之困窘:政治专制

经济落后

思想禁锢

(二)国内局势

《马关条约》新变化: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商品输出——资本输出。当事人回忆—甲午震撼: 一是没有想到败给日本;

二是没有想到《马关条约》内容如此苛刻;

三是没有想到清政府耗资巨大,前后30年的洋务运动如此不堪一击。“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2、经济和阶级基础

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在甲午战争后初步发展的原因?

1)“实业救国” ;2)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3)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的限制。

材料一

据统计,19世纪末,华商在上海创办了六家丝厂,资本总额为120万元,而同一时期,法国商人在上海开办的宝昌丝厂一家就有资本110万元,接近上海六家华商丝厂的总额.材料二

19世纪90年代初,天津武举李福明

办有一家机器面粉厂,因不满官府衙门的勒索到官府讲理,结果被以“私设磨房”“哄闹官署”等罪名治罪,他的机器磨房也因此被迫关闭.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有哪些特点?其发展存在什么困境?有什么影响? 特点:初步发展、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受到外来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

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促使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根本原因)

二、维新思潮的产生发展

王韬:《弢园文录外编》

郑观应:《盛世危言》

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

——郑观应《盛世危言》

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向西方学习”新思潮的影响…… 人物:王韬、薛福成、郑观应……

主张:

经济——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同外商进行“商战”; 政治——学习西方先进制度,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文教——兴办学校,学习西方科学知识

局限性: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没有付诸实践。

主要影响:反映民族资产阶级的要求,为维新运动做了理论准备。

维新变法运动的领导人

⑥被称之为“火山大喷火” 康有为

②被称赞为“中国西学第一人”④变法时期杰出的启蒙思想家严

复 ③维新思想的重要宣传者⑤被誉为“岭南奇才”梁启超

1、著书立说;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1891年

在维护孔子的名义下,把历代统治者认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古文经斥之伪经,主张应予抛弃,这就动摇了守旧势力,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为变法制造舆论

《孔子改制考》1897年

称儒家尊奉的“六经”均为孔子假托古圣的言行所作,将孔子塑造成为托古改制的“素王”,为变法活动制造历史根据。

材料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康有为 特点:借孔子的名义宣传维新思想

说明:资产阶级具有软弱妥协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梁启超:《变法通议》梁启超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是什么?——倡导民权 起到了怎样的影响?

动摇了君主专制的神圣性和永恒性

严复《天演论》

严复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 借用西方进化论学说来宣传维新变法 起到了怎样的影响?为维新变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康有为称他为“中国西学第一人”。

维新思想在当时的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冲击了传统思想

2、进行论战——维新派与顽固派。(1)内容:三个“要不要”。(2)实质:是资本

(3)作用:论战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解放了思想,也为戊戌变法作了舆论准备和思想先导。主义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的首次交锋。

3、上书皇帝;

(1)背景:签订丧权辱国《马关条约》。

(2)时间人物: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3)内容:拒和、迁都、练兵、变法。

(4)影响: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特点:变法和救亡图存结合在一起

4、创办学会、报纸、学堂;

1)创办报纸:《中外纪闻》《国闻报》《时务报》——推动维新思想广泛传播 2)组织学会:强学会、保国会——促进维新运动迅速开展 3)成立学堂:万木草堂、时务学堂——为维新变法培养了人才

三、维新变法的高潮——百日维新

1、康有为两次上书

(1)康有为1897年上书

(2)康有为1898年上书

思考:19世纪末,推动维新变法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的原因是什么? ⑴ 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民族危机加深 ⑵ 维新派极力宣传变法,并得到光绪帝的支持

2、百日维新;

标志: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 《定国是诏》。

《定国是诏》应读作《定/国是/诏》。“国是”是专有名词,它与“国事”有着不同的含意。

“国事”指国家大事;而“国是”则指国家大计,国家的指导方针、理论基础、方针政策。思考:光绪帝在戊戌变法的三个月中,政令频出,反映了他的什么心情?

1)体现了光绪帝积极推行变法、除旧布新的坚定决心。

2)体现了光绪帝推行变法的急切心情和政治斗争经验的不足。3)光绪帝支持变法?①不甘作亡国之君;②亲政后无实权,借变法巩固和强化自己的统治。政治民主化

经济工业化

教育近代化

军事近代化

类别政治方面颁布新法允许官民上书言事1.中央设立矿务铁路总局、农工商总局,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2.举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3.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改革旧制1.改订律例。2.裁撤冗员。3.澄清吏治。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令其自谋生计。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经济方面1.普遍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文教方面2.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3.准许设立报馆、学会。4.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军事方面1.精炼陆军,改习洋操。2.添置船舰,扩建海军。淘汰旧军。

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要求,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

没有行宪法、开国会,没有实行君主立宪制,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改革不彻底。

四、戊戌变法失败

1、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封建统治势力强大

2、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

没有发动群众

3、保守势力强大

4、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

瓜分中国的狂潮

五、维新变法的历史意义

1、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2、政治: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3、经济: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4、思想: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使中华民族觉醒

5、有利于西方科技的传播,推动了近代文化和教育事业发展

第四篇:高中历史专题一梭伦改革二奠定雅典民主基石的政治改革学业分层测评人民版选修1教案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一 梭伦改革 二 奠定雅典民主基石的政治改革学业分层测评 人民版选修1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1.萨拉米岛丢失后,在几次收复无果后,雅典统治者下令不准人们提收回萨拉米岛,否则格杀勿论。为了表达自己的不满,梭伦曾装扮成疯癫诗人,鼓动雅典公民的爱国精神。“疯诗人事件”最能表明()A.梭伦具有振兴城邦的爱国热情 B.梭伦是雅典改革的最佳人选 C.雅典的阶级矛盾已激化到极点 D.雅典的改革已成为历史潮流

【解析】 题干关键信息:鼓动雅典公民的爱国精神。这说明“疯诗人事件”最能表明梭伦具有振兴城邦的爱国热情。

【答案】 A 2.梭伦改革前,希腊社会中“六一汉”占很大比重;梭伦改革后,“六一汉”在社会上彻底消失了。雅典“六一汉”的消失得益于()A.颁布《解负令》

C.平民政治地位的提高

B.发展工商业 D.政治多元化

【解析】 梭伦采取的第一项改革措施就是颁布《解负令》,废除了债务奴隶制,并永远禁止以债务人的人身和土地作为抵押,“六一汉”就此彻底消失了。

【答案】 A 3.梭伦在改革中提倡公民后代学艺,以优惠的政策吸引外邦技术人员迁居雅典,其主要目的是()A.促进雅典工商业的发展 B.缓和贵族与平民的矛盾 C.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

D.解决人多地少,就业不足的问题

【解析】 为了促进雅典工商业的发展,梭伦提倡学习手工业技艺,并鼓励外邦手工业者移居雅典,迁入者被赐予公民权。

【答案】 A 4.梭伦改革措施中,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经济和阶级基础的是()①颁布《解负令》 ②发展工商业 ③按土地收入多寡划分等级 ④组建民众法庭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解析】 ①②分别保证和壮大了平民和工商业奴隶主的力量,为民主政治奠定了经济和阶级基础。③④是两者权利的制度保障,排除。

【答案】 C 5.梭伦有诗云:“我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不使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据优势。”梭伦改革在当时所起到的主要作用是()A.缓和了奴隶主和奴隶之间的矛盾 B.维护了每个社会成员的利益 C.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 D.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解析】 雅典民主政治是平民与贵族反复斗争的结果,所以梭伦改革缓和了平民与贵族之间的矛盾,故A项错误;雅典民主政治排斥外邦人与奴隶,故B项错误;由材料信息可知,梭伦不偏不倚折中的改革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故C项正确;梭伦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贵族专权的局面,故D项错误。

【答案】 C 6.“梭伦促进了两个阶级之间的妥协。”如,梭伦改革虽对土地数量有所限制,但却没有像平民所希望的那样剥夺贵族的土地。下列各项,能够正确反映上述观点且符合史实的是()A.既废除了平民债务又未归还平民原有土地 B.既禁止了人身抵押又未规定个人土地限额 C.既解放了债务奴隶又保留了旧的社会等级 D.既照顾了平民利益又维护了贵族部分特权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梭伦改革的内容及特点。材料没有体现废除平民债务,故A项错误;材料显示梭伦改革对土地数量有所限制,故B项错误;C项未在材料中体现,故排除;题干材料的第一句话体现了梭伦改革“中庸”的特点,第二句话说明梭伦改革维护了贵族部分特权。因此选择D项。

【答案】 D

[能力提升]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贫民本身以及他们的妻子儿女事实上都成为富人的奴隶,他们被称为保护民和六一汉,如果他们交不起地租,那么他们自身和他们的子女便要被捕,所有借款都用债务人的人身为担保,这样的习惯一直流行到梭伦的时候才改变。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材料二 雅典人四处寻找富于人情味的改革者。终于,他们找到了比其他任何人更能胜 任的人,他的名字叫梭伦„„他为雅典人制定出一套以中庸为其基本原则的法律,而中庸正是古希腊人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房龙《人类的故事》

材料三 最重要的是,梭伦使城市事务与普通自由民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他不能再呆在家里说什么,“哦,我今天公务繁忙”或“天正在下雨,我最好呆在家里”。他被期待着恪尽职守:参加市政会议,并担负起保卫城邦安全与繁荣的重要职责。

——房龙《人类的故事》

(1)材料一反映出梭伦改革前怎样的社会状况?梭伦又是如何改变这种局面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梭伦改革的中庸特点。(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梭伦改革最重要的影响。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的信息和所学知识逐个小问进行分析即可。第(2)问,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第(3)问,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即可。

【答案】(1)状况:平民因债务奴隶制而处境悲惨。措施:颁布《解负令》。影响:解除了雅典公民中平民最沉重的负担,保护了平民的基本权益;限制土地兼并;巩固了城邦体制,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基。

(2)颁布《解负令》、改善平民的经济状况,组建四百人会议和民众法庭,提高平民政治地位;确立财产等级制度,保护贵族特权。

(3)为普通公民参与国家政治活动提供制度保障;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社会基础;为西方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根据梭伦的立法,年收入超过500麦斗及以上为第一等级,年收入在300-500麦斗之间为第二等级,年收入达200-300麦斗之间则为第三等级,年收入200麦斗以下的一律归为第四等级。当时,前两个等级约1 000人,后两个等级约为30 000人。

材料二 恩格斯说:“梭伦揭开了一系列所谓政治革命,为当时的旧体制注入了私有财产这一全新的因素。由此,国家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按照他们的财产的多寡来规定的,于是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氏族制遭到了新的失败。”

(1)结合材料一、二,分析说明恩格斯所说的“政治革命”是指什么?恩格斯得出这一结论的论据是什么?

(2)梭伦改革使“氏族制遭到了新的失败”的政治举措还有哪些具体表现?

【解析】 第(1)问“政治革命”可根据材料作答,“论据”即实行财产等级制度的意义。第(2)问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作答即可。

【答案】(1)财产等级制度。按财产划分等级的措施扩大了享有政治权利者的范围,使工商业奴隶主和富有阶层享有了政治权利,打破了贵族依据血缘门第世袭特权垄断政权的局面。

(2)提高公民大会的地位,创设四百人会议和民众法庭,这些制度为普通公民参与国家政治活动和民主政治的建立提供了制度保证。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梭伦在诗中这样写道:“在时间的裁判席面前,那奥林匹斯诸神的伟大母亲——黑色的土地,将是最好的证人,因为正是我,为她拔掉了众多的债权标,以前她备受奴

役,而今已重获自由。”

材料二 我们这个政体叫民主政体。它不是为少数人,而是为全体人民。无论能力大小,人人都享有法律所保障的普遍平等,并在成绩卓著时得享功名,担任公职的权利不属于哪个家族,而是贤者方可为之。家境贫寒不成其为障碍。无论何人,只要为祖国效力,都可以不受阻碍地从默默无闻到步步高升。

——伯里克利《论雅典之所以伟大》

(1)材料一反映了梭伦改革的什么措施?有何积极意义?

(2)材料二中“家境贫寒不成其为障碍”,在梭伦时代真正实现了吗?为什么? 【解析】 第(1)问,措施可根据材料一进行概括归纳;积极意义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第(2)问,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即可。

【答案】(1)措施:梭伦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意义:使平民的人身自由得到法律保障。

(2)没有。梭伦改革以财产多寡来确定公民的政治权利,财产越多,等级越高,享受的权利就越多。

第五篇:高中历史复习教案专题一《梭伦改革》(人民版选修1)

专题一

梭伦改革

历史课程标准

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雅典在古希腊城邦分布图中的位置。

2.了解改革前雅典的社会形势,主要是雅典的政治结构和贵族与平民在经济上对立的情况,能够分析“六一汉”、“基伦暴动”、“德拉古立法”和“萨拉米危机”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深刻地认识梭伦改革的必然性。

3.了解梭伦的生平和才能以及与各阶层之间的关系,从而认识梭伦改革是历史的必然。

4.掌握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和基本特点,分析梭伦改革措施的深远影响,认识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立的意义,认识到只有适应社会需要的改革,才会推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二、过程与方法

本节内容比较系统地介绍了梭伦改革的原因。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教材提供的历史资料,加上课外收集的资料,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大胆的想象和推测,并且可以采取分组讨论的形式,共同探讨雅典社会矛盾导致的结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道改革之前雅典社会尖锐的社会矛盾,知道奴隶主贵族对于各种社会资源的占有导致了平民悲惨的生活,培养人文关怀精神。

2.培养学生在社会面临巨大冲突的时候,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识,主动进行改革。3.逐渐形成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贫困人口和弱势群体的高尚品质。了解只有实现社会的公平和公正,社会才能健康稳定地发展,逐渐形成将来投身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的责任感。

4.对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有进一步的认识;认识到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同样是复杂艰巨的。

5.学习梭伦不计个人名利的人生态度,逐渐形成用宽广的视野和博大的胸襟,去观察社会、了解社会,进而改造社会,树立为祖国奉献青春的宏伟志向。重

⒈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⒉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和改革的基本特点。难

点:

分析梭伦改革各项主要措施的积极作用和对雅典社会发展直接和深远的影响,特别是要强调梭伦改革对于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奠基作用。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构建知识结构

(一)改革的背景

一、国家体制:贵族共和制取代君主制

1、王政时代--提修斯立国

公元前8世纪初,提修斯以雅典为中心,建立起中央议事会和各种行政组织,奠定了雅典国家的雏形。这一时期的雅典国家实行王政,实际是以国王为首的贵族国家。

2、贵族共和国

公元前7世纪初,雅典形成贵族共和国,元老院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拥有最高司法裁判 权,执政官掌握各种具体权力。

二、公元前7世纪的社会危机

1、贵族与平民矛盾的激化

(1)政治上:贵族把持政权,包揽官职制定法律,压迫平民。(2)经济上:贵族占有大量财富剥削平民。方式:高利贷、债务奴隶制、兼并土地。生动写照:六一汉。

2、贵族与工商业者的矛盾

(1)原因:雅典工商业的持续发展,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在经济上富裕,但在社会上仍没有地位。

3、矛盾的影响:雅典社会阶级矛盾异常尖锐,政局动荡不安,雅典社会面临严重的危机。备注:结合必修一所学的知识,我们可以分析到希腊的地理环境使得整个希腊地区工商业比较发达。

三、解决危机的尝试

1、基伦暴动

(1)过程:公元前631年基伦企图乘机建立僭主政治

雅典贵族和平民联合起来反抗

结果:基伦暴动失败。

(2)影响:基伦暴动的失败表明雅典人对彻底改变旧制度,建立僭主政治并不认同。

2、《德拉古法典》(1)背景:

①基伦暴动的失败,社会矛盾激化,人民试图改革体制。

②当时雅典没有成文法,贵族把持法庭歪曲法律,欺压平民。

(2)法律编订:公元前621年,执政官德拉古编订法典《德拉古法典》。特点:严刑峻法(3)意义:

①《德拉古法典》作为雅典第一部成文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②但是这一法典是站在贵族立场上编订的,不能解决雅典社会的重重矛盾。

3、萨拉米危机

两次尝试的结果:未能解决雅典社会的复杂矛盾,平民酝酿暴动。于此同时雅典萨拉米岛失守。

雅典处于历史发展的十字路口

(一)改革的内容 1.颁布“解负令”

问:如何理解“解负令”

(1)奴隶的身份有可能改变吗?

答:有可能;因债务而沦为奴隶的雅典公民全部获得释放。(2)改革的作用有哪些? 答:见书

(3)这项改革措施是站在哪个阶级利益角度的?

答:维护了平民的基本权利,同时也维护了贵族的利益。问:理解“发展工商业”的内容和作用

问:发展工商业的目的 答:见书

问:如何理解财产等级制度。答:(1)目的:打破贵族的世袭特权(2)标准:按财产多少划分四个等级

(3)权利义务:等级越高,权利越多,应尽的义务也越多。(4)结果:没有带来真正的平等

(5)作用:重新划分了国家的权利动摇了贵族政治的社会基础;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6)评价:财产等级制度对哪一个阶层最有利??这样的制度能否给公民带来真正的平等? 答:对工商业奴隶主最有利。

不能!第四等级无权担任官职,不是真正的平等。

2、发展工商业。措施 意义

3、提高平民政治地位: 措施

(1)按土地财产多少划分为四个等级,财产越多,等级越高,担任官职越高。(2)创立四百人会议,提高公民大会的地位。

(3)组建民众法庭,实行陪审员制,陪审员不分等级,由抽签产生。意义:

(二)改革的目的

材料:我给了一般人民一恰好的权利,也不使他们他们失掉尊严,也给不了他们太多;而那些有钱有势的富豪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平的占着优势。

直接目的:消除矛盾,稳定雅典的社会秩序; 根本目的:整形城邦,维护奴隶主统治。

(三)改革的特点

材料一:从改革的必要性来看,梭伦要着力协调贵族与平民的矛盾;一方面改善平民的经济状况,提高政治地位;另一方面确认财产等级制度,保护贵族的政治特权

材料二:恩格斯说“改革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整体上改变了雅典的社会结构;触及土地占有和打破贵族专权”

结合材料分析改革的特点:中庸性、革命性。

(四)对改革的评价

1、改革的性质:奴隶主性质的改革

2、特点:中庸性、革命性。

3、进步性:促进了雅典国家的形成,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4、局限性:

其中庸原则决定了改革的不彻底性。

下载高中历史专题九戊戌变法一酝酿中的变革学业分层测评人民版选修1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历史专题九戊戌变法一酝酿中的变革学业分层测评人民版选修1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