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学业分层测评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学业分层测评 新人教版必修1
(建议用时:30分钟)
学业达标] 1.秦王嬴政统一天下后,认为原有的王号不足以“称成功,传后世”,特更名号为()A.泰皇
C.始皇帝
B.秦王 D.郡王
【解析】 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故把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并把其定为自己的尊号,自称“始皇帝”。
【答案】 C 2.下图是古代皇帝的诏书,皇帝“诏书制”最早可以追溯到()
【导学号:32700010】
A.夏启 C.商纣王
B.秦始皇 D.周武王
【解析】 皇帝的命令称为“诏”,是自秦始皇开始的,故选B项。【答案】 B 3.秦朝“三公”的权限中,属于丞相的是()①负责管理全国军事 ②负责监察百官 ③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④执掌群臣奏章 A.① C.③
B.② D.③④
【解析】 ①属于太尉的权力,②④属于御史大夫的权力,③属于丞相的权力。【答案】 C 4.秦朝郡县长官产生的方式是()
【导学号:32700011】
A.世代相袭 C.地方推荐
B.考试选拔 D.皇帝任命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郡县的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故选D项。【答案】 D 1 5.在中央集权体制初创的秦朝,选用啬夫的是()
【导学号:32700012】
A.太尉 C.郡守、县令
B.皇帝 D.丞相
【解析】 秦朝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事,与选用啬夫无关,故A项错误;皇帝直接任命地方郡守和县令、县长,与选用啬夫无关,故B项错误;郡守、县令选用啬夫管理司法和赋税征收,故C项正确;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与选用啬夫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 C
能力提升] 6.封泥是将稠泥浆贴在书绳简策的封口处,在其尚存软性的似干非干之时,用刻好的印章在封泥上盖印(压印),从而留印迹于封泥之上。从下图秦封泥中能够获取的历史信息有()
秦右丞相封泥
秦御史大夫封泥
①秦朝设立左右丞相制度 ②秦朝实行分封制 ③秦朝在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度 ④秦朝御史大夫由丞相直接任免
A.①② C.①③
B.①③④ D.③④
【解析】 本题可用排除法解答。秦朝用郡县制取代分封制,②错误;御史大夫由皇帝任免,④错误;故排除②④。
【答案】 C 7.秦始皇建立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度与西周政治制度相比,主要特点是()
【导学号:32700013】
①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 ②世卿世禄制 ③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机构均没有独立性 ④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吏均由皇帝任免
A.①②③ C.①③④
B.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②是西周分封制的特点。在秦朝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下,皇位独尊,皇权至高无上,中央和地方官吏均由皇帝任免,没有独立性,因此①③④正确。
【答案】 C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从这个意义上说,贵族从分封制下的社会政治阶层转化成了郡县制下的社会阶层。成为官僚的贵族便不再具有封地主人和天子臣属的双重身份,而仅仅只有天子臣属的一种身份。
(1)根据材料一,“封建子弟之制”指的是什么?该制度有哪些特征?
(2)根据材料二,指出分封制转型为郡县制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变化的本质特征。【解析】 第(1)问的难度在于“特征”,可以根据材料“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回答。第(2)问可以根据“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等信息回答。
【答案】(1)“封建子弟之制”指分封制。特征:与宗法制互为表里(血缘与国家政治制度相结合);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2)从贵族体制到官僚体制;从世袭到任命;从地方分治到集权。
第二篇: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政治制度1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1.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
成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1
一、选择题
1.秦统一六国后,“(六国)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此外,六国富豪被迁至京城咸阳,一部分迁到巴蜀、南阳、三川和赵地。秦始皇采取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巩固分封制
C.加强中央集权
B.增强地方权力 D.打破世袭特权
解析:
秦始皇采取这些措施目的是加强对六国王子皇孙、富豪的控制,削弱他们的实力,体现的是秦朝统一后对中央集权的加强,故选C项。A项表述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项表述与材料的意思正好相反,排除。D项表述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
答案: C 2.封泥是将稠泥浆贴在书绳简策的封口处,在其尚存软性的似干非干之时,用刻好的印章在封泥上盖印(压印),从而留印迹于封泥之上。从下图秦封泥中能够获取的历史信息有()
①秦朝设立左右丞相制度 ②秦朝实行分封制
③秦朝在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度 ④秦朝廷尉由丞相直接任免 A.①② C.①③
B.①④ D.③④
解析: 本题可用排除法解答。秦朝用郡县制取代分封制,②错误;廷尉由皇帝任免,④错误,故排除②④。
答案: C 3.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创制了一套御玺。如任命国家官员,则封印“皇帝之玺”;若任命四夷的官员,则用“天子之玺”;信玺用于对国内和四夷用兵事宜,行玺则为皇帝外巡时随身携带。材料不能说明()A.皇帝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 B.秦朝有内外两种系统处理国事 C.秦朝实行中央集权的体制 D.三公九卿制大大提升行政效率
解析: 御玺专属于皇帝,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皇帝之玺、天子之玺、信玺、行玺等区分表明有内外两套系统,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任命国家官员和任命四夷的官员的大权总揽于皇帝,是中央集权的体现,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三公九卿制提升效率,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 D 4.(2017·湖北黄石高一月考)秦朝时期的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决裁。这一做法使()A.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B.民主观念开始渗入到政治体制 C.君权在事实上遭到了弱化 D.君主专制造成的决策失误有所减少
解析: 本题材料“秦朝时期的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决裁”反映了秦朝三公九卿制度的基本程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中央官制的作用之一是在一定程度上使君主专制造成的决策失误有所减少,因此选D项。A项属于中央集权,与材料不符,B、C两项都违背所学知识,都排除。
答案: D 5.(2017·湛江高一调研考试)2016年2月8日是农历春节,春节就是农历一月初一。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A.中央集权 C.独断性和随意性
B.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D.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解析: 中央集权下,地方政府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与题意皇帝制无关,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避皇帝嬴政的讳”,“政月”改为“正月”可知并未体现神权,故B项错误;为避讳改称谓不能体现皇帝制度的独断性和随意性,故C项错误;因犯讳改称谓,以达到维护皇帝神圣不可侵犯的独尊形象,故D项正确。
答案: D 6.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度,郡守和县令的产生方式是()A.世代相袭 C.皇帝任命
B.考试选拔 D.地方推举
解析: 本题的重点落在秦朝的郡县制上。秦朝时实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三公九卿以及郡县长官都是直接由皇帝任免的。故选C项。
答案: C 7.(2017·黑龙江哈尔滨高一统考)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是指()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第(1)问,态度可结合材料中信息“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判断得出;原因的分析应结合秦朝统一前后社会状况的变化得出。第(2)问的第一小问结合史实不难判断;第二小问应从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等角度进行分析。第(3)问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要求只回答积极影响。
答案:(1)支持(拥护、欢迎)态度。秦的统一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前提,符合人民向往和平的愿望。
(2)不能。原因:国家统一,国力强大;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政令统一,便于国家集中力量等。
(3)积极:①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并不断完善和加强。②有利于国家统一政令,集中力量完成一些重大工程和实施一些重要措施,从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文明的进步。③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政治的稳定。
第三篇: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课后提升
1.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大业。读下图判断,符合秦灭六国先后顺序的部分排列是()
A.②③①⑤
C.①③⑤④
B.②①⑤⑥ D.④③⑤⑥
2.唐朝诗人李白在《古风》一诗中称颂:“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诗中的“秦王”统一六国的时间采用公元纪年法应为()A.公元前二世纪早期
C.公元前三世纪早期
B.公元前二世纪晚期 D.公元前三世纪晚期
3.皇,古为上天,光明之意;帝,生物之主,兴益之宗。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自以“德兼三皇,功过五帝”,用皇帝作为自己的称号。其主观目的是()A.炫耀文治武功
C.寻求暴政依据
B.树立专制权威 D.宣扬君权神授
4.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制曰:‘„„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材料中所包含的政治制度是()A.皇权专制与分封制
C.皇帝制度与世袭制
B.世袭制与中央集权制 D.宗法制与郡县制
5.韩非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下列首先实践上述政治思想的是()A.封邦建国
C.确立皇帝制度
B.置“三公”“九卿” D.全国推行郡县制
6.在秦朝中央机构中,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的是()A.丞相
B.御史大夫
C.郡守
D.太尉
7.秦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这是岭南历史上第一次划分行政区。赵佗任南海郡郡尉,任嚣任龙川县县令。赵佗、任嚣()A.定期朝觐秦始皇
B.负责将地方财政运达中央 C.按受秦始皇任命
D.协助秦始皇处理中央政务
8.“(某制度)所代表的新型国家之职,‘正在使人人直属于国’。”这一制度指的是()A.宗法制
C.皇帝制
B.分封制 D.郡县制
9.秦朝郡县长官产生的方式是()A.世代相袭
C.地方推荐
B.考试选拔 D.皇帝任命
10.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指出:“中国从公元前一直到20世纪,中央政府能向每个农民直接征税,是世界上唯一的国家。”能做到这一点的根本原因在于()A.宗法制
C.中央集权制
B.世袭制 D.分封制
11.汤因比在《人类与大地母亲》中指出,统一了中国的诸侯国秦国国王嬴政采用了“始皇帝”的称号,这是因为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一个拥有整个中华文明覆盖范围的中央集权型帝国。作者认为嬴政最大的贡献在于()A.废除分封制
C.建立皇帝制度
B.实行郡县制 D.开创统一格局
12.宗正是中国秦至东晋朝廷掌管皇帝亲族或外戚勋贵等有关事务之官,秦九卿之一。清朝宗人府,主要负责皇族的户口,维系皇族血脉的纯正,管理皇族的事情,服务对象是皇室家族。这反映出()A.宗正不属于法定中央机构
B.宗人府取代了礼部的职能 C.皇权至高无上
D.“家天下”的政治色彩
13.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秦始皇为能够“制六合”而采取的直接有效措施是()A.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B.统一文字 C.统一货币
D.统一度量衡
14.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15.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认为“自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材料表明郡县制的主要作用是()A.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B.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C.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 D.是中央集权制形成的重要环节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肇端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郡县制度,秦代趋于成熟,两汉则日臻完备,成为汉帝国地方政治活动的核心与基干,也构建了两千多年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框架。
——周长山《汉代地方政治史论:对郡县制度若干问题的考察》
材料二 郡县制打破了传统领主特权,为全国大市场的建立创造了条件,而传统农民在摆脱旧领主的人身控制之后,也发挥出巨大的生产积极性,他们第一次从底层产生了生产革新的冲动„„他们已经破天荒地成为独立的生产机构,而不再是具有人身依附的农奴。郡县制革命符合一切历史进步性要素,事实上也成为一切现代国家的典范。欧洲从黑暗时代过渡到现代民族国家,也是在内部实现郡县制革命的过程,现代国家的本质就在于郡县制。
——《郡县制度与秦汉时期的霸业》
材料三 郡县制实行以来,历经褒贬。在第一期论争中,以唐代为高潮。柳宗元等人持完全肯定的态度;与之相反,朱敬则、孙樵等人则认为郡县制度祸害社会,流弊颇深。明末至清中叶是论争的第二期。顾炎武、黄宗羲等人从天下长治久安的高度,提出了地方官专任等限制皇权的社会权力结构新模式。然而,他们仍未脱离秦代以来或言封建、或言郡县的窠臼。戊戌变法以来,论争进入了第三期,时人引入了宪政、联邦制等新型社会权力架构思想,对郡县制进行了更高层次的阐释,章太炎、梁启超、毛泽东等人提出了改造中国旧有社会行政结构的一些新思想,但因社会环境、思维角度的不断转换,他们的一些重要见解并非一成不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推行的郡县制度所产生的主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郡县制度的主要历史作用。
——万昌华《郡县制度评价理论述评》(3)根据材料三,分析概括郡县制度“历经褒贬”的主要原因。
第四篇: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 1.秦议帝号
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 “……寡人以眇眇①之身,兴兵诛**,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②,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丞相绾③、御史大夫劫④、廷尉斯⑤等皆曰:“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⑥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⑦,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制曰:“可。”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制曰:“朕闻太古有号毋谥⑧,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谧。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自今已来⑨,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解读】商周的天子称“王”,诸侯称“公”。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竞相称“王”。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统一中国后,秦王嬴政对于原先的王号感到不过瘾,认为王号不足以“称成功,传后世”,便决定称“帝”,于是让臣下议其帝号。丞相等以为古有三皇之说,泰皇最贵,便建议以泰皇为号。嬴政意犹未尽,决定兼取三皇与五帝之号,号曰“皇帝”。意在表明,不仅他在现世间至高无上,最为尊贵,就是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相比,他也是最为伟大,最为尊贵。
在这次议帝号过程中,秦王嬴政做了以下决定:①今后以“皇帝”为号。其意即如上述。②他本人称“始皇帝”,以后即以世计数,二世、三世……传之无穷。意思是,他的帝统,千秋万世,不得改变,也不会改变。③今后皇帝的命令,称为“制”“诏”,皇帝自称“朕”。这三字为皇帝所专用,他人不得使用。④废除谥法。其实质是严禁臣下议皇帝,以突显皇帝的至高无上。
秦始皇死后,其臣下果然没有为他加谥号。他的儿子胡亥也果然称二世,但他并未让帝位传之万世,而是连二世都没坐稳帝位便被秦末农民战争所推翻,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短命王朝。但秦始皇所创立的皇帝制度对后世还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历朝君主都
称“皇帝”。“制”“诏”“朕”等也一直为皇帝所专用。“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也一直没变。
【注释】①眇(miǎo):渺小。②辜:罪。③绾:人名,即王绾。④劫:人名,即冯劫。⑤斯:人名,即李斯。⑥陛: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为以卑达尊时表示谦恭的一种称呼。表示臣下不敢直接与君主对话,只敢与立于陛侧的君主近臣对话。⑦“制” “诏” 的用法为秦始皇所首创。“朕”,即 “我”,过去不分尊卑,上下共用。自秦始皇自称“朕”之后,“朕”字即为皇帝所专用。⑧谥(shì): 封建时代,在人死后按其生前事迹给以评定褒贬的称号。帝王之谥,始于西周中期。⑨自今以来: 自今以后。
2.皇帝的行踪不可泄露
卢生说始皇曰:“臣等求芝奇药仙者常弗遇,类物有害之者。……今上治天下,未能恬①。愿上所居宫毋令人知,然后不死之药殆可得也。”于是始皇曰:“吾慕真人,自谓‘真人’,不称‘朕’。”乃令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复道甬道相连,帷帐钟鼓美人充之,各案署不移徙。行所幸,有言其处者,罪死。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案问莫服。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自是后莫知行之所在。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解读】这条资料讲了相关联的两件事:①秦始皇想成仙,卢生建议今后所居宫不要令人知。秦始皇采纳了卢生的建议,进而决定:泄露皇帝行踪的,一律处死。②始皇帝到梁山宫,见丞相车骑甚众,显示出不高兴。后来身边人告诉了丞相,丞相为之收敛。秦始皇猜测有人泄露了他的话,大怒,便把当时在场的人都杀了。从此之后,再也没人敢泄露秦始皇的行踪。秦始皇这样做的目的是让皇帝更加神秘化,以维护皇帝至高无上的独尊地位。
秦始皇的这种做法,对后世也有深远影响,此后,泄露“禁中语”一直是大罪。秦始皇见丞相从骑众,感到不高兴,也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矛盾的一面。【注释】①倓(tán):安然不疑。3.军国大权集中于皇帝手中
侯生、卢生相与谋曰:“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上不闻过而日骄,下慑伏谩欺以取容。……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①,日夜有呈②,不中呈不得休息。贪于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于是乃亡去。始皇闻亡,乃大怒……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益发谪徙边。始皇长子扶苏谏曰:“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③于上郡。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解读】这条资料主要是讲秦始皇“坑儒”的缘由。侯生、卢生所说的秦始皇刚愎自用,乐以刑杀为威,骄傲自满等,既有秦始皇的个人性格的因素,但更重要的还是制度的因素:皇帝至高无上,军国大权集中于皇帝手中,臣下的意见,愿听就听,不愿听就不听。对于公卿大臣,也是想用就用,不想用就让他们轻者变成摆设,备员而已,重者甚至有杀身之祸。
秦始皇使皇长子扶苏北监蒙恬,一方面反映了秦始皇连皇长子的意见都听不进,其他人更是噤若寒蝉,不敢说话;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秦始皇对大将蒙恬的猜忌之心,故令皇长子监军以牵制之。
【注释】①以衡石量书:用秤来称文书的重量。一石为120斤。②日夜有呈:日夜有定量。③蒙恬:秦大将,时率大军于上郡,以备匈奴。
4.秦朝的中央官制
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汉因循而不革,明简易,随时宜也。其后颇有所改。……
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秦有左右,…… 太尉①,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
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有两丞,秩千石。一曰中丞,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员十五人,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
前后左右将军,皆周末官,秦因之,位上卿,金印紫绶。……
奉常,秦官,掌宗庙礼仪,有丞。…… 郎中令,秦官,掌宫殿掖门户,有丞。…… 卫尉,秦官,掌宫门卫屯兵,有丞。……
太仆,秦官,掌舆马,有两丞。属官有大厩、未央、家马三令,各五丞一尉。又车府、路、骑马、骏马四令丞。又龙马、闲驹、橐泉、、承华五监长丞。又边郡六牧师菀令,各三丞。又牧橐、昆令丞皆属焉。中太仆掌皇太后舆马,不常置也。……
廷尉,秦官,掌刑辟,有正、左右监,秩皆千石。…… 典客,秦官,掌诸归义蛮夷,有丞。…… 宗正,秦官,掌亲属,有丞。…… 治粟内史,秦官,掌谷货,有两丞。……
少府,秦官,掌山海池泽之税,以给共养,有六丞。属官有尚书、符节、太医、太官、汤官、导官、乐府、若卢、考工室、左弋、居室、甘泉居室、左右司空、东织、西织、东园匠十六官令丞,又胞人、都水、均官三长丞,又上林中十池监,又中书谒者、黄门、钩盾、尚方、御府、永巷、内者、宦者八官令丞。诸仆射、署长、中黄门皆属焉。……
中尉,秦官,掌徼循京师,有两丞、侯、司马、千人。…… 太子太傅、少傅,古官。属官有太子门大夫、庶子、先马、舍人。
将作少府,秦官,掌治宫室,有两丞、左右中侯。……詹事,秦官,掌皇后、太子家,有丞。属官有太子率更、家令丞,仆、中盾、卫率、厨厩长丞,又中长秋、私府、永巷、仓、厩、祠祀、食官令长丞。诸宦官皆属焉。……
将行,秦官……
典属国,秦官,掌蛮夷降者。…… 内史,周官,秦因之,掌治京师。…… 主爵中尉,秦官,掌列侯。……
护军都尉,秦官……
爵:一级曰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皆秦制,以赏功劳。……
──[东汉]班固《汉书》卷一九《百官公卿表》
【解读】《史记》无职官志或百官公卿表,对当时的职官制度未作专门论述。《汉书》的《百官公卿表》对汉代职官制度及其沿革有专门论述,从中可以了解秦朝中央机构的设置情况与各机构的主要职能。
秦朝中央机构有:①中枢机构。秦朝中枢由丞相、御史大夫与太尉构成。丞相是中央政权机构的最高行政长官,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掌监察、图籍秘书,并协助丞相处理政务。太尉为最高军事长官,但实际上未曾任命过太尉。三者互相协作,互相牵制。三者参预重大军国事务的决策,有一定的决策权,但最终的决策权属于皇帝。后代或称此三者为“三公”。②“三公”之下设“九卿”,为执行机构:奉常,负责宗教仪礼;郎中令,掌宫殿掖门户;卫尉,掌宫门卫屯兵;太仆,掌舆马;宗正,掌皇族事务;典客,掌少数民族事务;少府,掌山林川泽之税与官营手工业,以供给皇室;治粟内史,掌国家财政收支;廷尉,掌刑法。③“九卿”之外还有负责京师治安的中尉,负责土木建筑的将作少府等机构。
秦朝的职官制度(包括中央机构的职官设置及其所承担的主要职能)对后代有深远的影响。汉代的职官制度(包括中央机构的职官设置及其所承担的主要职能,以及二十等爵制等)基本上就是沿用秦制。
【注释】①秦统一中国后,议帝号与讨论实行郡县制等时,都未见太尉其人,而丞相、御史大夫则都在场,说明当时实际上未设太尉。
5.统一度量衡、货币与文字 材料一
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二十八年琅邪刻石)器械一量,同书文字。──[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二十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壹明之。
──邱隆、丘光明等《中国古代度量衡图集》录始皇铜方升铭文 材料四
(二十九年之罘刻石)普施明法,经纬天下,永为仪则。──[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材料五
(三十七年会稽刻石)秦圣临国,始定刑名,显陈旧章①。初平法式②,审别职任,以立恒常。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材料六
(三十二年碣石刻石)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地势既定,黎庶无繇③,天下咸抚。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材料七
以至于秦,卒并海内。虞夏之币,金为三品④,或黄,或白,或赤。或钱,或布⑤,或刀⑥,或龟贝。及至秦,中一国之币为二等,黄金以溢⑦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⑧,重如其文,为下币。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三○《平准书》 材料八
苍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字者孳乳而⑨多也,著于竹帛谓之书。……及宣王太史籀⑩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同或异,至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说。其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己,而皆去其典籍,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涂
。恶礼乐之害
异轨,律法异令,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苍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大史令胡母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是时秦烧灭经书,涤除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
旧典,大发隶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五代十国]徐锴《说文系传》
【解读】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除了废分封,普遍实行郡县制,建立较为完备的中央与地方的行政体制外,还采取了许多维护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措施,其中包括:①统一度量衡。上引材料一是《史记·秦始皇本纪》对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即秦统一中国之初史事的记载。说明秦统一中国之初,就开始统一度量衡工作。材料二为公元前219年琅邪刻石之辞,表明秦始皇及其臣下对统一度量衡工作很重视,视之为秦始皇的重要功绩之一。材料三则是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工作的实物见证。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制作的铜方升、铜椭量、陶量器等,现存十余件,都有上述文字,说明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工作做得很认真,且卓有成效。②统一法制。秦始皇如何统一法制,因史书缺载,不得其详,但从上引刻石之文,可以得知秦始皇曾废除六国法律,统一执行秦的法律。③清除六国为战备所设置的各种路障,以方便交通。④统一货币,行用黄金与半两铜钱。此举无疑十分有利于商品流通与各地的经济交流。⑤统一文字,先是统一使用大、小篆,后来为便于快捷书写,又发明了隶书。文字的统一,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注释】①“显陈旧章”一词,词意不明。②平:均平、持平。③繇:通遥。④金为三品:指黄金、白银、赤铜三种。⑤布:即镈(bō),铲形农具,这里指的是仿铲的铜钱。⑥刀:仿刀的铜钱。⑦溢:通镒(yì),古代二十两为镒。⑧识曰半两:标名半两。⑨寖:通浸。寖多:渐多。⑩籀,人名。相传任周宣王内史,创大篆。除:扫除。以趣约易:迎合简约的需要。
王:此处指周王。
涂:通途。
涤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6.春秋战国时期的郡县制 材料一
(王余祭三年,公元前544)齐相庆封有罪,自齐来奔吴。吴予庆封朱方①之县,以为奉邑,以女妻之,富于在齐。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三一《吴太伯世家》
材料二
(晋顷公十二年,公元前514)晋之宗家祁傒孙,叔向子,相恶于君。六卿欲弱公室,乃遂以法尽灭其族,而分其邑为十县,各令其子为大夫。晋益弱,六卿皆大。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三九《晋世家》 材料三
(楚庄王十六年,公元前598)伐陈,杀夏征舒。征舒弑其君,故诛之也。已破陈,即县之。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四○《楚世家》 材料四
(楚怀王三十年,公元前299)秦因留楚王,要②以割巫、黔中之郡。──[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四○《楚世家》 材料五
(桓惠王十年,公元前263)我上党郡守以上党郡降赵。──[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四五《韩世家》
【解读】以上五条资料都说明:秦统一中国以前,晋、楚、吴、越等国已经设立了许多郡、县,实际上是分封制与郡县制并存。郡、县多设于诸侯的直属领地或新征服的地方。
【注释】①朱方:县名,后改名为丹徒。②要:威胁、要挟。7.秦始皇统一中国前秦国的郡县制 材料一
武公……十年(公元前688),伐、冀戎,初县之。十一年,初县杜、郑。……(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惠文君十年,公元前328)魏纳上郡十五县。十一年,县义渠。……(惠文王十三年,公元前312)又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
材料二
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当是之时,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东,有河东、太原、上党郡;东至荥阳,灭二周,置三川郡。……五年(公元前 8
242)……初置东郡。……十七年(公元前230)内史腾攻韩,得韩王安,尽纳其地,以其地为郡,命曰颍川。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解读】材料
一、材料二表明,春秋战国时期,秦设郡、县最早。秦孝公以后(亦即商鞅变法以后),聚乡为县,更成为定制。新征服的领土,基本上都是设郡县。秦始皇即位以前,郡县制在秦国的地方行政制度中已占主导地位。以后新得之地,也是置郡县。
8.废分封,普遍实行郡县制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①,郡置守、尉、监。──[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解读】这条资料记载了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初,秦朝廷关于地方行政制度走向的一场讨论。丞相王绾等建议于燕、齐、荆等地分封秦始皇诸子以镇之。廷尉李斯则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为例,说明分封制不足取。秦始皇从长远考虑,采纳了李斯意见,决定不分封诸子,而普遍实行郡县制。
秦始皇的这一决策意义重大: ①郡县制是中央集权制的基础,如果像西周初年那样实行分封制,就不可能实现中央集权。②建立在郡县制基础上的中央集权制,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我国最终成为统一的多民族的泱泱大国,溯其源头,就是开始于秦朝。③影响深远。秦朝之后,不论是全国统一时期,或数个政权并立时期,地方行政制度都是以郡县制为主。如汉初,在一些地区也实行分封制,但占主导地位的还是郡县制。
这条资料还显示:①最终的决策权掌握在皇帝手中。在关于是否实行分封制的讨论中,尽管丞相主张实行分封制,群臣多数也赞成实行分封制,但秦始皇最后还是决定不分封,普遍实行郡县制。②秦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实际上已经使新征服的地区“皆为郡县”。③当时对“诸子功臣”的安置办法是以国家的赋税收入等“赏赐之”,因而对他们很容易控制。
【注释】①三十六郡,为三川、河东、南阳、南郡、九江、鄣郡、会稽、颍川、砀郡、泗水、薛郡、东郡、琅邪、齐郡、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代郡、钜鹿、邯郸、上党、太原、云中、九原、雁门、上郡、陇西、北地、汉中、巴郡、蜀郡、黔中、长沙35郡,加上京城的内史,共36郡。
9.秦朝郡县地方官的主要职能 监御史,秦官,掌监郡。……
郡守,秦官,掌治其郡,秩二千石。……
郡尉,秦官,掌佐守①典武职甲卒,秩比二千石。有丞,秩皆六百石。…… 关都尉,秦官。
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万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减万户为长,秩五百石至三百石。皆有丞、尉,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为长吏。百石以下有斗食、佐史之秩是为少吏。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徼循②禁贼盗。县大率方百里,其民稠则减,稀则旷,乡、亭亦如之,皆秦制也。……
──[东汉]班固《汉书》卷一九《百官公卿表》
【解读】《史记》无职官志或百官公卿表,对当时的地方行政制度未作专门论述。《汉书》的《百官公卿表》对汉代地方行政制度有专门论述,并进行追溯,从中可以了解秦朝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情况及其主要职能。
资料显示:①秦朝地方政权实行郡县两级制,县以下设乡。②郡设郡守与郡尉。郡守为郡的行政长官,郡尉掌管地方武装。郡守、郡尉都有官属。③大县设县令,小县设县长。其属官则有丞、尉等。④中央设监御史,按察郡县。⑤秦朝普遍实行的郡县制对后世有深远影响,汉代的地方行政制度大体上就是沿用秦朝制度。所不同的是:秦设监御史按察地方,监御史没有固定的分区,汉代则将全国分成十三州部,设州刺史分区按察地方。
【注释】①守:郡守。②徼(jiào)循:巡察。
第五篇: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学业分层测评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学业分层测评 新人教版必修1
(建议用时:30分钟)
学业达标] 1.“幽州”是古代地名,在某一时期幽州负责管辖“郡、国十一,县九十”。据此判断,“某一时期”最有可能是()
【导学号:32700017】
A.秦代
C.宋代
B.汉代 D.唐代
【解析】 由材料“郡、国十一,县九十”可知,当时存在郡国并行制。汉朝时,地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往往还是郡县、封国并存,故选B项。
【答案】 B 2.下图反映了北宋哪一方面的政治改革措施()
A.在地方设置节度使 C.分割宰相职权
B.加强中央集权 D.改革科举制度
【解析】 漫画反映了北宋把地方的兵权、财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答案】 B 3.下列制度适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需要的是()
【导学号:32700018】
A.禅让制 C.分封制
B.世袭制 D.行省制度
【解析】 禅让制出现在夏朝以前,统一多民族国家尚未形成,故A项错误;世袭制下贵族世袭垄断政权,不能做到选贤任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不利,故B项错误;分封制下诸侯国实力壮大,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不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故C项错误;元朝行省制度下地方服从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故D项正确。
【答案】 D 4.隋唐时期创立和完善的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如下图),这一制度的执行机构是()
【导学号:32700019】
①中书省 ②门下省 ③尚书省 ④六部 A.①② C.①③
B.③④ D.②③
【解析】 由所学知识可知,在三省六部体制中,中书、门下、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执行,尚书下设六部,负责具体事务。
【答案】 B 5.唐宋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其共同的策略之一是()
【导学号:32700020】
A.召开政事会议,完善三省六部 B.众设宰相,分化事权 C.以六部分割相权
D.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统率六部
【解析】 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B项是唐宋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的共同策略,例如,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就是众设宰相,分化事权,所以本题答案选B。
【答案】 B 6.广西一些地方有“状元村”“状元桥”“状元及第匾”等文化遗存。与此有关的古代选官制度是()A.分封制 C.宗法制
B.世袭制 D.科举制
【解析】 由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的文化现象体现了科举制的特征。【答案】 D
能力提升] 7.(2016·北京卷)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朝廷与地方矛盾尖锐。某节度使派人到中书省办事,因其态度恶劣,遭宰相武元衡呵斥。不久,武元衡在靖安坊的东门被该节度使派人刺杀。此事发生在()A.汉长安 C.宋汴梁
B.唐长安 D.元大都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准确解读信息。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朝廷与地方矛盾尖锐”“节度使”“中书省”。节度使是藩镇的长官,中书省是三省 2 体制中的一个部门,据此可以判断这反映的是唐朝时期藩镇割据严重,地方与中央矛盾加剧的现象,故答案为B项。汉朝时期尚未出现中书省,排除A项;宋朝及其以后基本解决了藩镇割据的问题,排除C、D两项。
【答案】 B 8.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所呈现出的特点是()A.皇权逐渐削弱 B.相权逐渐加强
C.皇权与相权的矛盾逐渐缓和 D.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逐渐加强
【解析】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下有两对矛盾:一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二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化的大趋势是皇权逐渐加强,相权逐渐削弱;中央集权在不断加强,地方权力逐渐削弱。故选D项。
【答案】 D 9.(2016·江苏学业水平测试)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变革完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后世对秦始皇的这一做法,大多盛赞不已„„虽然秦代„„仅仅持续了二世„„但秦代所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及其所确定的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划,却„„为后世历代所遵奉„„(西汉初年)刘邦采用的是„„混合体。
——李晓杰《体国经野:历史行政区划》
材料二 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材料三 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益损,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回答,后世对秦始皇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的哪一做法“盛赞不已”?概括这一做法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邦采用的“混合体”指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说明元行省制与秦地方行政制度之间的关系及行省制“优”在何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对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最大创举。
(3)根据材料三,你如何理解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中得到的基本认识。
【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其所确定的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行政 区划”可以得出全面推行郡县制;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中“但秦代所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为后世历代所尊奉”可概括出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后世所沿用;第三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初仿秦实行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即实行郡国并行制。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可分析得出行省制是郡县制的继承与发展;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中“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可分析得出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第三小问根据材料二中“元行省制中央集权”“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得知,元朝开创了省制。第(3)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中“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可分析得出始终维护中央集权;第二小问属于开放性问题,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做法:全面推行郡县制。
影响: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为后世所沿用。“混合体”:郡国并行制。
(2)关系:行省制是郡县制的继承与发展(或较高级演化形态)。“优点”: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创举:开创省制(设立行省)。(3)理解:始终维护中央集权。
认识:地方行政制度的调整关乎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主要调节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制度随社会发展需要而变化。(任答两点,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