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案)(合集5篇)

时间:2019-05-15 01:45: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案)》。

第一篇: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案)

一、教学课题:

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古的政治制度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课程标准: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二、教学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要素:皇帝制度的确立,地方上推行郡县制,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一套完整的官僚体系)。

三、教学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四、预备知识和工具:先把教辅资料书前面的自主预习完成,把不明白的地方用红笔圈出来;历史笔记本、历史错题本

五、近年高考相关知识点及试题

1、(2012广东文综,13,4分)“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反映了(C)

A.君主专制的削弱

B.宗法制的消亡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分封制的巩固

六、教学内容取舍(教材处理)

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形成: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建立。

2、基本内容:

(1)皇帝制度: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大权,并世代相传。

(2)中央官制:

①中央设三公,即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负责监察官员)和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②“三公”以下设“九卿”,负责掌管具体事务。

(3)地方官制:实行郡县制。郡县的长官管理地方事务,都由皇帝任免。

3、历史作用和影响:(1)积极:

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②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2)消极:

①秦朝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了对人民的压榨,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秦朝二世而亡; 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七、要注意的问题

1、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形成条件: ①经济条件: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来加以保护。②政治条件:地主阶级维护本阶级统治的需要;秦灭六国,建立统一的王朝。③思想条件:战国时期法家代表韩非子提出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理论。(2)概念与特点:

①概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含专制制度和中央集权制度两个概念。

A、专制制度:是与民主制度相对立的概念,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B、集权制度: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C、二者之间的联系:a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b专制皇权的强弱与中央集权的程度紧密相关。②特点:

A、皇权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

B、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充分体现“家天下”的特点。C、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

D、皇帝从决策到行使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是典型的“人治”。E、皇权借助于神权,宣扬“君权神授”等理论。F、文化专制是政治专制的副产品。

(3)作用和影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封建社会不同时期起着不同的作用。总体来说,在封建社会前期主要起积极作用,在封建社会后期主要起消极甚至反动的作用。①积极方面:

A、经济上,有利于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为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奠定了基础。

B、政治上,有利于民族融合,抵御外来侵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C、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②消极方面:

A、经济上,封建社会后期,日益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妨碍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造成中国社会的落后。

B、政治上,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形成了长期的“人治”传统,民主政治无从发展;极易出现政治腐败现象,形成暴政,派生出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

C、思想上,专制统治严格控制思想文化,造成国民的愚昧与落后,严重阻碍科技进步。

八、配套例题和练习

1、(2011浙江文综,38,8分)(节选)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浓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分析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8分)

答:①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②差别: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秦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君主集权的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第二篇: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教案

第二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从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的过程、皇帝制度的确立、秦朝中央政权组织的形成、郡县两级制的内容;

(2)理解:秦朝统一的历史条件、皇权是封建专制国家社会的权力中心、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郡县制的历史概念;

(3)运用:分析秦朝统一的历史必然性、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

2、过程与方法

(1)历史插图学习法:利用人物画像,文物图片,历史专题片,感知历史表象,再造历史形象,对历史人物加深记忆和理解;

(2)史论结合法:分析史实,得出秦统一六国的历史必然性;

(3)综合归纳法:阅读历史材料和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理解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的内容;

(4)联系比较法:比较分析郡县制与分封制,掌握郡县制的历史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的学习,认识秦朝统一在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进步作用,逐步形成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2)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要素:皇帝制度的确立,地方上推行郡县制,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一套完整的官僚体系)。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五、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研习和运用历史材料。

2、通过各种方式创设情景,设置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考。

六、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利用文学作品,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了解这段历史的兴趣。

1、《古风》李白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斩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雄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铭功会稽岭,聘望琅琊台。刑徒七十万,起土郦山隈。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2、杜牧《阿房宫赋》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提问:这两篇文学作品隐含的最主要历史信息有哪些? 答:秦王嬴政统一六国。

过渡:两部文学作品都反映了秦统一六国的史实,那么统一之后该采取什么制度来治理国家呢?这就是本科所要学习的中央集权制度,先来了解一下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大背景。

【讲授新课】

一、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

1、诸侯争霸

(1)概况:①春秋时期,周天子大权旁落,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诸侯争霸战争不断。(先后出现了“春秋五霸”,卧薪尝胆:越王勾践被吴国打败后,立志报仇,经过几十年努力,转弱为强,最终灭了吴国)②战国时期,一些强大诸侯纷纷改称“王”(由公、侯、伯、子、男改为王,如赵武灵王、齐威王、秦庄襄王等);一些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进行政治、军事等方面的改革或变法(魏国李悝、楚国吴起),力图通过兼并战争统一天下。

2、秦朝统一

(1)统一的过程:①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公元前227年,荆轲刺秦王)②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称雄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3、秦朝统一的条件

(1)统一的必然性:①战国时期,由于铁器、牛耕的广泛使用,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为同一奠定了物质条件(战国以来封建经济的飞跃发展,以及由于交通发达和物资交流,使各地区经济联系大大加强,因而为统一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这一时期货币、度量衡不一,以及关卡林立、以邻为壑的政治上的分裂割据状态已严重地阻碍经济的发展,因此统一又是经济发展的需要);②人民经受长期分裂和混战后,渴望统一(秦统一是通过长期战争实现的,在战争中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由于长期战祸,使人民饱受战争的苦难,人民要求统一。);③大国兼并小国,局部统一扩大(春秋初期诸侯国有一百四十多个,战国后期只剩下7个大的诸侯国);④各民族的初步融合(秦向西方和西南方发展,形成了诸夏和西戎、羌、西南夷的各族融合中心;燕赵向北方发展,形成了诸夏与匈奴、东胡、林胡、楼烦等的融合中心;楚向东南、西南发展,形成了诸夏和百越、西南夷的融合中心)。

(2)秦朝统一的可能性:①商鞅变法增强了秦国的实力(秦通过商鞅变法,在各方面发展很快,具备了实现统一的条件。政治上,秦实行“法治”比较彻底,建立起一套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秦居关中又据四川“天府之国”,注意发展农业生产,奖励耕战,兴修水利,拥有足够的财力物力。军事上,秦奖励军功,军队勇敢善战,加之又居险要,大有摧枯拉朽之势。外交政策上,秦灵活地运用远交近攻、合纵连横的政策,有效地摧毁了东方六国的统治);②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嬴政继承了自秦孝公以来变法革新、奖励耕战的一系列政策,选贤任能、历兵秣马、富国强兵、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③韩非子法家思想的影响(参见必修Ⅲ)

过渡:秦的统一,标志着中国进入“大一统”政治时代。那么如何来治理这个刚建立起来的统一国家呢?秦始皇有自己的一套方案。

二、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

1、皇帝称号的由来

阅读材料: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统一六国后,下的第一道重要诏令是“议帝号”。群臣商议后向秦王建议说:“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因此,臣等愿“昧死上尊号”,请王为“泰皇”。秦王不以为然,他提出“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并说:“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史记.秦始皇本纪》

提问:阅读材料,并结合第九夜的《历史从横》,想想皇帝的称号是怎么来的吗? 答: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把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定作自己的尊号。

2、皇帝制度的特征(1)皇帝独尊:“皇帝”名号的确立,是秦完成统一大业的产物,显示了皇帝独尊的权势和地位。天子自称“朕”,“命”为“制”,“令”为“诏 ”,印为“玺”。以“皇帝”之称代替“王”之号也反映了神化君权的新统治观念的出现。从此,“皇帝”成为我国历代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谓。(结合【历史纵横】)

(2)皇权至上:秦朝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都由皇帝总揽。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也都由皇帝任免。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依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如阳陵虎符(秦朝阳陵铜虎符中分为二,左右半符各有错金篆书铭文“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12字。右半留存在朝廷,左半发给地方官吏或统兵的将帅。调动军队时,须由使臣持符验合方能生效。用虎符调兵是保证兵权在皇帝手中的重要制度)。

(3)皇位世袭:秦始皇自称“始皇帝”,希望由自己开始,子孙能够二世、三世乃至千万世地传承,永掌政权。

3、中央官制

(1)设置及职能:

“三公”: 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后世习称“三公”,是秦朝中央三个最高官职。丞相是皇帝的第一助手,百官之长,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有左、右二丞相。秦始皇时,王绾、李斯等先后任丞相。御史大夫乃丞相的副手,地位相当于副丞相,负责掌理奏章、下达诏令和监察百官。太尉是秦朝最高军事长官,负责全国军事事务。今天的古籍中没有记载秦始皇曾任命谁任此职,故推断是秦始皇自掌军权。

“九卿”:指奉常 郎中令、卫尉、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太仆等。这里的“九”并非确数,言其“多”也。“九卿”是指“三公”以下中央政府各职能部门的主要官职。如掌管刑狱、司法的廷尉,掌管钱谷的治粟内史等。

(2)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①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三公九卿”分工严密,各司其职,但都要围绕着皇权这一中心来设置和运转。最高官职,如“三公”等相互牵制,任何人都无法独揽大权,最终军政大权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保证专制皇权不致旁落。

②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宗正(掌管皇帝亲族或外戚勋贵等有关事务)、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秦朝唯有赵高曾任郎中令)、将作少府(掌治宫室)等官职就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国与家同治,这是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

(3)评价(作用):

秦朝中央的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利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然而,对于军政大事的决议,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

三、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1、沿革:最早在春秋时期设置,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推行,秦统一中国后全面推行。(回到【前言】,秦始皇最终采纳了李斯的建议)

2、目的: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大一统局面。(结合“秦朝疆域图”)

3、内容——郡县两级地方官僚机构的建立

(1)郡——长官郡守:郡,为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全国划36郡。郡级行政机关由郡守主持全郡政务,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另设郡尉,负责军务,直接领兵;郡监(也称“监御史”),监察郡之行政,并有牵制郡守的作用。

(2)县——长官县长或县令:郡下辖若干县。县级行政机构由县令(不满万户之县长官称县长)主持政务,县尉负责军事和治安,县丞负责司法。郡县官吏都由中央政府任免。

3(3)乡里——基层机构:县以下是乡、里等基层行政机构,详见课本第11页[历史纵横]栏中的材料。乡的长官有三老、有秩、啬夫、游缴;里的长官称里正。

秦时,户籍的保存与管理、赋税徭役的征调以及地方军队的基本编制都是以县为单位的。县级机构是秦朝实行统治最重要的一级机构。秦以后,郡制没有保留到封建社会后期,但县制却长期实行。秦朝县制机构管理的模式,对历代封建王朝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作用: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统治,有利于统一局面的发展和巩固。秦朝郡县制与西周分封制的比较

都属于统治和管理地方的行政制度,但两者又有着明显的区别。

其一,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的。

其二,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其三,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中央对地方的制约关系及其地方权力的大小。

至此,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包括三个要素:皇帝制度、中央官制、郡县制。

五、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积极

对秦朝: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对后世: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2、消极:皇帝依靠其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形成暴政,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如秦王朝在农民起义打击下,二世而亡,成为一个短命王朝。

六、巩固统一的措施

参见教材P10“历史纵横”,指导学生阅读后再归纳

①制定细密、严酷的法律——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肉刑,有斩足、宫、劓、黥等肢体刑);

②修筑万里长城——防御匈奴(秦统一以后,保留了战国时期秦、赵、燕三国北方的长城,加以修缮和连接,建成一条西起陇西郡临洮,东至辽东郡的长城,长五千多公里。);

③开灵渠——加强联系,维护安定统治(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它沟通湘、漓二水,联系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成为联络中原与岭南地区的水路通道,是保证秦始皇统一岭南的一项战略工程);④修建驰道、直道,统一车轨——有助于统一国家概念的加强(规定车轮的间距为6尺。便利交通往来,促进了当时各地经济、文化交流,也有利于政令的通达,军队的调遣,以维护国家的统一);

⑤统一文字——促进各地文化交流(统一文字,焚书坑儒,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严禁私学,加强思想控制);⑥统一货币(布币、刀币、圜钱、蚁鼻钱);⑦统一度(长度)、量(体积)、衡(重量)。

第三篇: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课后提升

1.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大业。读下图判断,符合秦灭六国先后顺序的部分排列是()

A.②③①⑤

C.①③⑤④

B.②①⑤⑥ D.④③⑤⑥

2.唐朝诗人李白在《古风》一诗中称颂:“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诗中的“秦王”统一六国的时间采用公元纪年法应为()A.公元前二世纪早期

C.公元前三世纪早期

B.公元前二世纪晚期 D.公元前三世纪晚期

3.皇,古为上天,光明之意;帝,生物之主,兴益之宗。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自以“德兼三皇,功过五帝”,用皇帝作为自己的称号。其主观目的是()A.炫耀文治武功

C.寻求暴政依据

B.树立专制权威 D.宣扬君权神授

4.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制曰:‘„„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材料中所包含的政治制度是()A.皇权专制与分封制

C.皇帝制度与世袭制

B.世袭制与中央集权制 D.宗法制与郡县制

5.韩非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下列首先实践上述政治思想的是()A.封邦建国

C.确立皇帝制度

B.置“三公”“九卿” D.全国推行郡县制

6.在秦朝中央机构中,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的是()A.丞相

B.御史大夫

C.郡守

D.太尉

7.秦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这是岭南历史上第一次划分行政区。赵佗任南海郡郡尉,任嚣任龙川县县令。赵佗、任嚣()A.定期朝觐秦始皇

B.负责将地方财政运达中央 C.按受秦始皇任命

D.协助秦始皇处理中央政务

8.“(某制度)所代表的新型国家之职,‘正在使人人直属于国’。”这一制度指的是()A.宗法制

C.皇帝制

B.分封制 D.郡县制

9.秦朝郡县长官产生的方式是()A.世代相袭

C.地方推荐

B.考试选拔 D.皇帝任命

10.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指出:“中国从公元前一直到20世纪,中央政府能向每个农民直接征税,是世界上唯一的国家。”能做到这一点的根本原因在于()A.宗法制

C.中央集权制

B.世袭制 D.分封制

11.汤因比在《人类与大地母亲》中指出,统一了中国的诸侯国秦国国王嬴政采用了“始皇帝”的称号,这是因为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一个拥有整个中华文明覆盖范围的中央集权型帝国。作者认为嬴政最大的贡献在于()A.废除分封制

C.建立皇帝制度

B.实行郡县制 D.开创统一格局

12.宗正是中国秦至东晋朝廷掌管皇帝亲族或外戚勋贵等有关事务之官,秦九卿之一。清朝宗人府,主要负责皇族的户口,维系皇族血脉的纯正,管理皇族的事情,服务对象是皇室家族。这反映出()A.宗正不属于法定中央机构

B.宗人府取代了礼部的职能 C.皇权至高无上

D.“家天下”的政治色彩

13.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秦始皇为能够“制六合”而采取的直接有效措施是()A.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B.统一文字 C.统一货币

D.统一度量衡

14.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15.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认为“自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材料表明郡县制的主要作用是()A.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B.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C.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 D.是中央集权制形成的重要环节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肇端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郡县制度,秦代趋于成熟,两汉则日臻完备,成为汉帝国地方政治活动的核心与基干,也构建了两千多年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框架。

——周长山《汉代地方政治史论:对郡县制度若干问题的考察》

材料二 郡县制打破了传统领主特权,为全国大市场的建立创造了条件,而传统农民在摆脱旧领主的人身控制之后,也发挥出巨大的生产积极性,他们第一次从底层产生了生产革新的冲动„„他们已经破天荒地成为独立的生产机构,而不再是具有人身依附的农奴。郡县制革命符合一切历史进步性要素,事实上也成为一切现代国家的典范。欧洲从黑暗时代过渡到现代民族国家,也是在内部实现郡县制革命的过程,现代国家的本质就在于郡县制。

——《郡县制度与秦汉时期的霸业》

材料三 郡县制实行以来,历经褒贬。在第一期论争中,以唐代为高潮。柳宗元等人持完全肯定的态度;与之相反,朱敬则、孙樵等人则认为郡县制度祸害社会,流弊颇深。明末至清中叶是论争的第二期。顾炎武、黄宗羲等人从天下长治久安的高度,提出了地方官专任等限制皇权的社会权力结构新模式。然而,他们仍未脱离秦代以来或言封建、或言郡县的窠臼。戊戌变法以来,论争进入了第三期,时人引入了宪政、联邦制等新型社会权力架构思想,对郡县制进行了更高层次的阐释,章太炎、梁启超、毛泽东等人提出了改造中国旧有社会行政结构的一些新思想,但因社会环境、思维角度的不断转换,他们的一些重要见解并非一成不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推行的郡县制度所产生的主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郡县制度的主要历史作用。

——万昌华《郡县制度评价理论述评》(3)根据材料三,分析概括郡县制度“历经褒贬”的主要原因。

第四篇: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 1.秦议帝号

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 “……寡人以眇眇①之身,兴兵诛**,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②,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丞相绾③、御史大夫劫④、廷尉斯⑤等皆曰:“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⑥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⑦,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制曰:“可。”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制曰:“朕闻太古有号毋谥⑧,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谧。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自今已来⑨,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解读】商周的天子称“王”,诸侯称“公”。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竞相称“王”。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统一中国后,秦王嬴政对于原先的王号感到不过瘾,认为王号不足以“称成功,传后世”,便决定称“帝”,于是让臣下议其帝号。丞相等以为古有三皇之说,泰皇最贵,便建议以泰皇为号。嬴政意犹未尽,决定兼取三皇与五帝之号,号曰“皇帝”。意在表明,不仅他在现世间至高无上,最为尊贵,就是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相比,他也是最为伟大,最为尊贵。

在这次议帝号过程中,秦王嬴政做了以下决定:①今后以“皇帝”为号。其意即如上述。②他本人称“始皇帝”,以后即以世计数,二世、三世……传之无穷。意思是,他的帝统,千秋万世,不得改变,也不会改变。③今后皇帝的命令,称为“制”“诏”,皇帝自称“朕”。这三字为皇帝所专用,他人不得使用。④废除谥法。其实质是严禁臣下议皇帝,以突显皇帝的至高无上。

秦始皇死后,其臣下果然没有为他加谥号。他的儿子胡亥也果然称二世,但他并未让帝位传之万世,而是连二世都没坐稳帝位便被秦末农民战争所推翻,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短命王朝。但秦始皇所创立的皇帝制度对后世还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历朝君主都

称“皇帝”。“制”“诏”“朕”等也一直为皇帝所专用。“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也一直没变。

【注释】①眇(miǎo):渺小。②辜:罪。③绾:人名,即王绾。④劫:人名,即冯劫。⑤斯:人名,即李斯。⑥陛: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为以卑达尊时表示谦恭的一种称呼。表示臣下不敢直接与君主对话,只敢与立于陛侧的君主近臣对话。⑦“制” “诏” 的用法为秦始皇所首创。“朕”,即 “我”,过去不分尊卑,上下共用。自秦始皇自称“朕”之后,“朕”字即为皇帝所专用。⑧谥(shì): 封建时代,在人死后按其生前事迹给以评定褒贬的称号。帝王之谥,始于西周中期。⑨自今以来: 自今以后。

2.皇帝的行踪不可泄露

卢生说始皇曰:“臣等求芝奇药仙者常弗遇,类物有害之者。……今上治天下,未能恬①。愿上所居宫毋令人知,然后不死之药殆可得也。”于是始皇曰:“吾慕真人,自谓‘真人’,不称‘朕’。”乃令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复道甬道相连,帷帐钟鼓美人充之,各案署不移徙。行所幸,有言其处者,罪死。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案问莫服。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自是后莫知行之所在。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解读】这条资料讲了相关联的两件事:①秦始皇想成仙,卢生建议今后所居宫不要令人知。秦始皇采纳了卢生的建议,进而决定:泄露皇帝行踪的,一律处死。②始皇帝到梁山宫,见丞相车骑甚众,显示出不高兴。后来身边人告诉了丞相,丞相为之收敛。秦始皇猜测有人泄露了他的话,大怒,便把当时在场的人都杀了。从此之后,再也没人敢泄露秦始皇的行踪。秦始皇这样做的目的是让皇帝更加神秘化,以维护皇帝至高无上的独尊地位。

秦始皇的这种做法,对后世也有深远影响,此后,泄露“禁中语”一直是大罪。秦始皇见丞相从骑众,感到不高兴,也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矛盾的一面。【注释】①倓(tán):安然不疑。3.军国大权集中于皇帝手中

侯生、卢生相与谋曰:“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上不闻过而日骄,下慑伏谩欺以取容。……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①,日夜有呈②,不中呈不得休息。贪于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于是乃亡去。始皇闻亡,乃大怒……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益发谪徙边。始皇长子扶苏谏曰:“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③于上郡。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解读】这条资料主要是讲秦始皇“坑儒”的缘由。侯生、卢生所说的秦始皇刚愎自用,乐以刑杀为威,骄傲自满等,既有秦始皇的个人性格的因素,但更重要的还是制度的因素:皇帝至高无上,军国大权集中于皇帝手中,臣下的意见,愿听就听,不愿听就不听。对于公卿大臣,也是想用就用,不想用就让他们轻者变成摆设,备员而已,重者甚至有杀身之祸。

秦始皇使皇长子扶苏北监蒙恬,一方面反映了秦始皇连皇长子的意见都听不进,其他人更是噤若寒蝉,不敢说话;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秦始皇对大将蒙恬的猜忌之心,故令皇长子监军以牵制之。

【注释】①以衡石量书:用秤来称文书的重量。一石为120斤。②日夜有呈:日夜有定量。③蒙恬:秦大将,时率大军于上郡,以备匈奴。

4.秦朝的中央官制

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汉因循而不革,明简易,随时宜也。其后颇有所改。……

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秦有左右,…… 太尉①,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

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有两丞,秩千石。一曰中丞,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员十五人,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

前后左右将军,皆周末官,秦因之,位上卿,金印紫绶。……

奉常,秦官,掌宗庙礼仪,有丞。…… 郎中令,秦官,掌宫殿掖门户,有丞。…… 卫尉,秦官,掌宫门卫屯兵,有丞。……

太仆,秦官,掌舆马,有两丞。属官有大厩、未央、家马三令,各五丞一尉。又车府、路、骑马、骏马四令丞。又龙马、闲驹、橐泉、、承华五监长丞。又边郡六牧师菀令,各三丞。又牧橐、昆令丞皆属焉。中太仆掌皇太后舆马,不常置也。……

廷尉,秦官,掌刑辟,有正、左右监,秩皆千石。…… 典客,秦官,掌诸归义蛮夷,有丞。…… 宗正,秦官,掌亲属,有丞。…… 治粟内史,秦官,掌谷货,有两丞。……

少府,秦官,掌山海池泽之税,以给共养,有六丞。属官有尚书、符节、太医、太官、汤官、导官、乐府、若卢、考工室、左弋、居室、甘泉居室、左右司空、东织、西织、东园匠十六官令丞,又胞人、都水、均官三长丞,又上林中十池监,又中书谒者、黄门、钩盾、尚方、御府、永巷、内者、宦者八官令丞。诸仆射、署长、中黄门皆属焉。……

中尉,秦官,掌徼循京师,有两丞、侯、司马、千人。…… 太子太傅、少傅,古官。属官有太子门大夫、庶子、先马、舍人。

将作少府,秦官,掌治宫室,有两丞、左右中侯。……詹事,秦官,掌皇后、太子家,有丞。属官有太子率更、家令丞,仆、中盾、卫率、厨厩长丞,又中长秋、私府、永巷、仓、厩、祠祀、食官令长丞。诸宦官皆属焉。……

将行,秦官……

典属国,秦官,掌蛮夷降者。…… 内史,周官,秦因之,掌治京师。…… 主爵中尉,秦官,掌列侯。……

护军都尉,秦官……

爵:一级曰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皆秦制,以赏功劳。……

──[东汉]班固《汉书》卷一九《百官公卿表》

【解读】《史记》无职官志或百官公卿表,对当时的职官制度未作专门论述。《汉书》的《百官公卿表》对汉代职官制度及其沿革有专门论述,从中可以了解秦朝中央机构的设置情况与各机构的主要职能。

秦朝中央机构有:①中枢机构。秦朝中枢由丞相、御史大夫与太尉构成。丞相是中央政权机构的最高行政长官,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掌监察、图籍秘书,并协助丞相处理政务。太尉为最高军事长官,但实际上未曾任命过太尉。三者互相协作,互相牵制。三者参预重大军国事务的决策,有一定的决策权,但最终的决策权属于皇帝。后代或称此三者为“三公”。②“三公”之下设“九卿”,为执行机构:奉常,负责宗教仪礼;郎中令,掌宫殿掖门户;卫尉,掌宫门卫屯兵;太仆,掌舆马;宗正,掌皇族事务;典客,掌少数民族事务;少府,掌山林川泽之税与官营手工业,以供给皇室;治粟内史,掌国家财政收支;廷尉,掌刑法。③“九卿”之外还有负责京师治安的中尉,负责土木建筑的将作少府等机构。

秦朝的职官制度(包括中央机构的职官设置及其所承担的主要职能)对后代有深远的影响。汉代的职官制度(包括中央机构的职官设置及其所承担的主要职能,以及二十等爵制等)基本上就是沿用秦制。

【注释】①秦统一中国后,议帝号与讨论实行郡县制等时,都未见太尉其人,而丞相、御史大夫则都在场,说明当时实际上未设太尉。

5.统一度量衡、货币与文字 材料一

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二十八年琅邪刻石)器械一量,同书文字。──[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二十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壹明之。

──邱隆、丘光明等《中国古代度量衡图集》录始皇铜方升铭文 材料四

(二十九年之罘刻石)普施明法,经纬天下,永为仪则。──[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材料五

(三十七年会稽刻石)秦圣临国,始定刑名,显陈旧章①。初平法式②,审别职任,以立恒常。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材料六

(三十二年碣石刻石)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地势既定,黎庶无繇③,天下咸抚。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材料七

以至于秦,卒并海内。虞夏之币,金为三品④,或黄,或白,或赤。或钱,或布⑤,或刀⑥,或龟贝。及至秦,中一国之币为二等,黄金以溢⑦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⑧,重如其文,为下币。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三○《平准书》 材料八

苍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字者孳乳而⑨多也,著于竹帛谓之书。……及宣王太史籀⑩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同或异,至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说。其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己,而皆去其典籍,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涂

。恶礼乐之害

异轨,律法异令,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苍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大史令胡母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是时秦烧灭经书,涤除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

旧典,大发隶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五代十国]徐锴《说文系传》

【解读】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除了废分封,普遍实行郡县制,建立较为完备的中央与地方的行政体制外,还采取了许多维护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措施,其中包括:①统一度量衡。上引材料一是《史记·秦始皇本纪》对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即秦统一中国之初史事的记载。说明秦统一中国之初,就开始统一度量衡工作。材料二为公元前219年琅邪刻石之辞,表明秦始皇及其臣下对统一度量衡工作很重视,视之为秦始皇的重要功绩之一。材料三则是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工作的实物见证。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制作的铜方升、铜椭量、陶量器等,现存十余件,都有上述文字,说明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工作做得很认真,且卓有成效。②统一法制。秦始皇如何统一法制,因史书缺载,不得其详,但从上引刻石之文,可以得知秦始皇曾废除六国法律,统一执行秦的法律。③清除六国为战备所设置的各种路障,以方便交通。④统一货币,行用黄金与半两铜钱。此举无疑十分有利于商品流通与各地的经济交流。⑤统一文字,先是统一使用大、小篆,后来为便于快捷书写,又发明了隶书。文字的统一,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注释】①“显陈旧章”一词,词意不明。②平:均平、持平。③繇:通遥。④金为三品:指黄金、白银、赤铜三种。⑤布:即镈(bō),铲形农具,这里指的是仿铲的铜钱。⑥刀:仿刀的铜钱。⑦溢:通镒(yì),古代二十两为镒。⑧识曰半两:标名半两。⑨寖:通浸。寖多:渐多。⑩籀,人名。相传任周宣王内史,创大篆。除:扫除。以趣约易:迎合简约的需要。

王:此处指周王。

涂:通途。

涤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6.春秋战国时期的郡县制 材料一

(王余祭三年,公元前544)齐相庆封有罪,自齐来奔吴。吴予庆封朱方①之县,以为奉邑,以女妻之,富于在齐。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三一《吴太伯世家》

材料二

(晋顷公十二年,公元前514)晋之宗家祁傒孙,叔向子,相恶于君。六卿欲弱公室,乃遂以法尽灭其族,而分其邑为十县,各令其子为大夫。晋益弱,六卿皆大。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三九《晋世家》 材料三

(楚庄王十六年,公元前598)伐陈,杀夏征舒。征舒弑其君,故诛之也。已破陈,即县之。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四○《楚世家》 材料四

(楚怀王三十年,公元前299)秦因留楚王,要②以割巫、黔中之郡。──[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四○《楚世家》 材料五

(桓惠王十年,公元前263)我上党郡守以上党郡降赵。──[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四五《韩世家》

【解读】以上五条资料都说明:秦统一中国以前,晋、楚、吴、越等国已经设立了许多郡、县,实际上是分封制与郡县制并存。郡、县多设于诸侯的直属领地或新征服的地方。

【注释】①朱方:县名,后改名为丹徒。②要:威胁、要挟。7.秦始皇统一中国前秦国的郡县制 材料一

武公……十年(公元前688),伐、冀戎,初县之。十一年,初县杜、郑。……(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惠文君十年,公元前328)魏纳上郡十五县。十一年,县义渠。……(惠文王十三年,公元前312)又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

材料二

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当是之时,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东,有河东、太原、上党郡;东至荥阳,灭二周,置三川郡。……五年(公元前 8

242)……初置东郡。……十七年(公元前230)内史腾攻韩,得韩王安,尽纳其地,以其地为郡,命曰颍川。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解读】材料

一、材料二表明,春秋战国时期,秦设郡、县最早。秦孝公以后(亦即商鞅变法以后),聚乡为县,更成为定制。新征服的领土,基本上都是设郡县。秦始皇即位以前,郡县制在秦国的地方行政制度中已占主导地位。以后新得之地,也是置郡县。

8.废分封,普遍实行郡县制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①,郡置守、尉、监。──[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解读】这条资料记载了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初,秦朝廷关于地方行政制度走向的一场讨论。丞相王绾等建议于燕、齐、荆等地分封秦始皇诸子以镇之。廷尉李斯则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为例,说明分封制不足取。秦始皇从长远考虑,采纳了李斯意见,决定不分封诸子,而普遍实行郡县制。

秦始皇的这一决策意义重大: ①郡县制是中央集权制的基础,如果像西周初年那样实行分封制,就不可能实现中央集权。②建立在郡县制基础上的中央集权制,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我国最终成为统一的多民族的泱泱大国,溯其源头,就是开始于秦朝。③影响深远。秦朝之后,不论是全国统一时期,或数个政权并立时期,地方行政制度都是以郡县制为主。如汉初,在一些地区也实行分封制,但占主导地位的还是郡县制。

这条资料还显示:①最终的决策权掌握在皇帝手中。在关于是否实行分封制的讨论中,尽管丞相主张实行分封制,群臣多数也赞成实行分封制,但秦始皇最后还是决定不分封,普遍实行郡县制。②秦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实际上已经使新征服的地区“皆为郡县”。③当时对“诸子功臣”的安置办法是以国家的赋税收入等“赏赐之”,因而对他们很容易控制。

【注释】①三十六郡,为三川、河东、南阳、南郡、九江、鄣郡、会稽、颍川、砀郡、泗水、薛郡、东郡、琅邪、齐郡、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代郡、钜鹿、邯郸、上党、太原、云中、九原、雁门、上郡、陇西、北地、汉中、巴郡、蜀郡、黔中、长沙35郡,加上京城的内史,共36郡。

9.秦朝郡县地方官的主要职能 监御史,秦官,掌监郡。……

郡守,秦官,掌治其郡,秩二千石。……

郡尉,秦官,掌佐守①典武职甲卒,秩比二千石。有丞,秩皆六百石。…… 关都尉,秦官。

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万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减万户为长,秩五百石至三百石。皆有丞、尉,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为长吏。百石以下有斗食、佐史之秩是为少吏。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徼循②禁贼盗。县大率方百里,其民稠则减,稀则旷,乡、亭亦如之,皆秦制也。……

──[东汉]班固《汉书》卷一九《百官公卿表》

【解读】《史记》无职官志或百官公卿表,对当时的地方行政制度未作专门论述。《汉书》的《百官公卿表》对汉代地方行政制度有专门论述,并进行追溯,从中可以了解秦朝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情况及其主要职能。

资料显示:①秦朝地方政权实行郡县两级制,县以下设乡。②郡设郡守与郡尉。郡守为郡的行政长官,郡尉掌管地方武装。郡守、郡尉都有官属。③大县设县令,小县设县长。其属官则有丞、尉等。④中央设监御史,按察郡县。⑤秦朝普遍实行的郡县制对后世有深远影响,汉代的地方行政制度大体上就是沿用秦朝制度。所不同的是:秦设监御史按察地方,监御史没有固定的分区,汉代则将全国分成十三州部,设州刺史分区按察地方。

【注释】①守:郡守。②徼(jiào)循:巡察。

第五篇: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有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一

序号:3 制作人:

授课人:

时间:2017年8月

班级高一_班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课时安排:1课时 备课人:李秋霞 授课人:

一、【学习目标】

1、说出秦统一的条件;

2、背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要素: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地方制度)(重点);

3、背出秦朝创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难点)。

二、【自主学习】

1、秦统一的条件(在教材上画出);

2、皇帝制度的基本特征(三方面)、核心内容*;

3、秦朝中央政权组织形式;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

4、地方制度(郡县制)的内容及作用*;

5、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三、【合作探究】(先自己思考5分钟,再小组探讨5分钟,最后全班展示并提出疑问。)

探究问题一:你认为秦始皇能统一天下的原因是什么?

探究问题二:动手画一画秦朝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金字塔般的统治机构,请根据所学知识以结构(或图形)的形式直观地表达出来——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探究问题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当堂检测】(1、2、3、4为必做,5、6为选作)

1.(2017·江苏学业水平模拟)《史记》中“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形容的是什么制度的特点(B)A.三公九卿制 C.分封制

B.皇帝制度 D.郡县制

[解析] 材料“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都反映了皇

2.(2017·佛山高一检测)有一名秦朝的政府高官,他每天工作非常繁忙,除了将大臣们的奏章归纳整理外,还得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这个政府高官应是(B)A.丞相 C.太尉

B.御史大夫 D.郡守

高中历史必修一

序号:3 制作人:

授课人:

时间:2017年8月

班级高一_班

[解析] 御史大夫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故选B项。3.(2017·嘉兴高一检测)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创制了一套御玺。如任命国家官员,则封印“皇帝之玺”;若任命四夷的官员,则用“天子之玺”;信玺用于对国内和四夷用兵事宜,行玺则为皇帝外巡时随身携带。材料不能说明(D)A.皇帝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 C.秦朝实行中央集权的体制

B.秦朝有内外两种系统处理国事 D.三公九卿制大大提升行政效率

[解析] 御玺专属于皇帝,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皇帝之玺、天子之玺、信玺、行玺等区分表明有内外两套系统,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任命国家官员和任命四夷的官员的大权总揽于皇帝,是中央集权的体现,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三公九卿制提升行政效率,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4.(2017·扬州高一检测)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认为:“自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材料表明郡县制的主要作用是(C)A.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C.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

B.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D.是中央集权制形成的重要环节

[解析] 由题干关键信息“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可知,这体现的是郡县制在巩固统一中的作用,故C项与题意相符。

5.(2017·岳阳高一检测)“或者又曰:‘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尤非所谓知理者也。”柳宗元在《封建论》中的这段话(C)A.肯定了分封制的积极作用 C.否定了部分人的错误看法

B.明确反对郡县制

D.揭示了封建制度的腐朽性

[解析] 柳宗元的话指出,有人认为夏、商、周、汉因为实行分封制而长久,秦朝实行郡县制短暂而亡,这是不知道其中的道理的。意思是批评持这种看法的人。

6.(2017·惠州高一模拟)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B)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秦以前的封建政治”是指周朝的分封制,“秦以后之郡县政治”是指秦朝的中央集权制。中央集权制不是地方制度,故A项错误;以血缘为纽带的是分封制,故C项错误;秦朝是第一个封建王朝,分封制实施于奴隶社会的周朝,故D项错误。分封制以血缘宗法制度为基础,属于贵族政治;中央集权制打破了血缘关系,由皇帝任免官吏,属于官僚政治。

高中历史必修一

序号:3 制作人:

授课人:

时间:2017年8月

班级高一_班

四、【课堂小结】略

五、【作业布置】1.列举所学内容知识树;

2.完成金版相应练习;

3.预习第3课并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部分。

下载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案)(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案)(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案(共五则范文)

    △课标要求: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一、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 1、诸侯争霸(春秋战国时期): ①背景:宗法制、分封制......

    必修1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学案

    必修1第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学案 DIVFav_1***2PsNral{TEXT-USTIF:inter-idegraph;FNT-SIZE:10pt;ARGIN:000pt;FNT-FAIL:"TiesNeRan";TEXT-ALIGN:ustif}DIVF......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学习提纲(合集)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内容: 1、皇权的至高无上(核心和 基本特征) 2、中央设“三公九卿”制 3、地方设“郡县制” 一、(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建立......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 章太炎在《秦政记》中说:“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据此,你认为秦始皇能在中国历史上有如此地位,最主要是因为他 A.兼并六六国B.确......

    示范教案(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样例5)

    http://www.xiexiebang.com 或http://www.xiexiebang.com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整体设计 本课概述 本课以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背景、内容及影响为中心讲述秦朝政治......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案大全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教学目标】 (1)识记秦朝的统一,皇帝制度的建立,三公九卿和郡县制度、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等知识点。 (2)理解郡县制和中央集权制的概念,皇权至上的特......

    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的教案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教学目标】 (1)识记秦朝的统一,皇帝制度的建立,三公九卿和郡县制度、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等知识点。(2)理解郡县制和中央集权制的概念,皇权至上的特点......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练习

    高一历史精编练习主编人:王万里审核:日期18年9月3日编号2 内容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姓名分数 1.“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批”,反映了的来历是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