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高中历史目录选修二
人教版高中历史目录
选修2 第一单元 专制理论与民主思想的冲突
第1课 西方专制主义理论
一、阿奎那的“君权神圣”
二、詹姆士一世与“君权神授”
第2课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
一、斯宾诺莎的“天赋人权”思想
二、洛克的权力分立思想
三、卢梭的“主权在民”思想
第二单元 英国议会与国王的斗争
第1课 英国议会与王权矛盾的激化
一、资本主义在封建社会母体中孕育
二、向君主呈递《权利请愿书》
三、提交《大抗议书》
第2课 民主与专制的反复较量
一、英吉利共和国的建立
二、克伦威尔成为“护国公”
三、斯图亚特王朝的倒行逆施
第三单元 向封建专制统治宣战的檄文
第1课 美国《独立宣言》
一、《独立宣言》的发表
二、《独立宣言》体现的民主思想
第2课 法国《人权宣言》
一、波旁王朝统治与大革命爆发
二、《人权宣言》的发布
第3课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
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及其地位
探究活动课一 撰写历史短评──试评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第四单元 构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政治框架
第1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一、英国《权利法案》的主要内容
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本原则
第2课 英国责任制内阁的形成一、英国责任制内阁的形成
二、英国代议制民主政治的特点和影响
第3课 美国代议共和制度的建立
一、《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的制定
二、美国的政治体制
第五单元 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
第1课 法国大革命的最初胜利
一、波旁王朝在大革命中被推翻
二、第一共和国的建立
第2课 拿破仑帝国的建立与封建制度的复辟
一、拿破仑帝国的建立
二、波旁王朝的复辟
三、法兰西第二共和国的建立
第3课 法国资产阶级共和制度的最终确立
一、法兰西第二帝国的建立
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建立
三、法国共和制度的最终确立
第六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第1课 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的冲击
一、“中体西用”
二、晚清社会各阶层对西方民主政治的反应
第2课 中国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
一、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民主思想
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第3课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酝酿和爆发
一、挽救专制统治的“预备立宪”
二、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三、列强对辛亥革命的干涉
第4课 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
一、袁世凯专权与二次革命
二、“洪宪帝制”与护国运动
三、张勋复辟与护法运动
第七单元 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争取民主的斗争
第1课 英国宪章运动
一、宪章运动要求普选权的斗争
二、宪章运动对欧洲近代民主化的影响
第2课 欧洲无产阶级争取民主的斗争
一、第一国际推动各国工人的民主运动
二、巴黎公社建设无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尝试
三、第二国际争取工人民主权利的斗争
第3课 抗战胜利前中国人民争取民主的斗争
一、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二、延安的民主政治建设
三、中国面临两种命运的抉择
第4课 抗战胜利后的人民民主运动
一、重庆谈判和政协会议
二、国民党的“制宪”和人民民主运动
三、民主党派同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
四、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
探究活动课二近代时期人民对民主的追求与斗争──学习编辑历史报纸
第二篇:高中历史选修二复习笔记[推荐]
高中历史选修Ⅱ《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和实践》 第一课欧洲的君主专制
一、君主专制加强之前的欧洲(背景)
1、天主教会和教皇对王权的制约;
2、封建贵族领主对王权的制约;
3、一些封建自治城市对王权的制约。
二、欧洲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
1、“新君主国” :A、打破割据、明确疆域;B、建立起常备军;C、促进民族国家形成。
2、欧洲封建君主专制的典型
(1)路易十四的“朕即国家”——(西欧)法国的封建君主专制
措施:A、削弱贵族权力,笼络和控制贵族。B、控制和利用天主教会,宣扬“君权神授”。C、扩充常备军。D、建立常备警察部队。E、用国家管制的方式,促进制造业和外贸发展(重商主义政策)(柯尔伯)
(2)伊凡雷帝和彼得一世——(东欧)俄国的封建君主专制 伊凡四世(略)。彼得一世:最终确立沙皇专制制度; 对内实行欧化改革;用参政院取代贵族会议管理国家事务;颁布“官职表”,改造和控制贵族;控制东正教的宗教管理权力; 坚决打击反对改革的贵族;强化农奴制
三、欧洲封建君主专制的历史功过
积极:
1、促进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兴起和强大。
2、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早期的发展(重商主义政策)(国内外市场)。
3、有利于文化、艺术和科学的繁荣 消极:
1、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阻碍作用日益明显。
2、受君主个人因素影响大,积极作用难以持久
第2课 为君权辩护
一、“君权神授”说
1、产生条件:①在中世纪的欧洲,教权高于王权;②人们相信君权神授;
2、代表人物及主张:
①托马斯?阿奎那——《神学大全》 A、把理性引进神学,用自然法则来论证“君权神圣”说;B、按自然法则国家由一个君主来治理才是最好的政体; ②英国国王詹姆斯一世 A、主张:提出“君权神授说”;B、目的:推行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C、结果:导致王权与议会之间尖锐冲突
二、君权至上说
1、产生条件:
14、15世纪西欧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人文主义思潮产生,一些思想家对君权神授观点提出质疑
2、代表人物及主张
①马基雅弗利——《君主论》:A、从世俗权力的角度为新君主国论证,提出君权至上论,反对君权神授;B、最早提出新君主国的概念;C、君主为维护权力可以不择手段;D、斥责罗马教廷是意大利分裂的罪魁祸首; ②托马斯•霍布斯-《利维坦》:A、反对君权神授,用近代自然科学的方法,论证君主统治的合理性;B、认为国家是人造的,强调国家权力的集中和统一;C、不赞成君主世袭制,只强调权威;
三、君权神授和君权至上理论提出的意义
1、积极作用: 都强调国家权力集中和统一,符合中世纪晚期到近代早期的西方君主权力上升的趋势,也符合民族国家形成的潮流。
2、消极意义: 这些学说无视或蔑视民众的基本权利,终于变得不符合时宜。
第3课近代民主思想的发展
一、民主政体最优论
1、提出的背景:17世纪的荷兰是欧洲最自由的地方,但并不民主。
2、斯宾诺莎的主要思想:①强调思想自由和遵守国家法令的重要性(思想自由,行动守法)②认为只有民主政体才能保证思想和言论自由(即民主政体最优论)
二、天赋人权论
1、提出的背景:1688年的“光荣革命”,资本主义政权建立。
2、代表及著作和主要思想:洛克《政府论》;①第一次系统地提出“天赋人权”(自由权、生命权、财产权)②强调自由、法治;提出分权的政治原则 三、三权分立学说
1、人物及其著作: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三权分立: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
2、意义:为西方民主政治的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为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必修Ⅲ)
四、人民主权论 卢梭,《社会契约论》,思想:追求平等;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学说。第二单元 民主与专制的搏斗 第4课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一、有限的王权:13世纪《大宪章》的颁布。特点:王权受到议会的限制,也就是受到法律的限制。直到都铎王朝时期都没有任何国王敢凌驾于法律之上。
二、资产阶级与新贵族的成长
由于新航路的开辟,海外贸易发展迅速,促进了资产阶级力量的发展。新贵族以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农场和牧场;或出租土地给农业资本家;有些人还兼营工商业和海外贸易。
三、倒行逆施的斯图亚特王朝
斯图亚特王朝统治时期,正是英国资产阶级和王权矛盾不断激化的时期。
四、《大抗议书》与内战爆发
1640年,查理一世召开议会。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提出了《大抗议书》,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政治纲领,此次议会是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志。
1642年查理一世挑起了内战。到1648年底,内战结束。1649年1月,处死查理一世。5月,议会正式宣布建立共和国。至此,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展到顶点。
五、军事独裁的“护国政体”
共和国建立后,以克伦威尔为首的高级军官集团掌握政权。1653年,克伦威尔就任护国主,共和国被护国政体所取代。
六、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与覆灭
1658年克伦威尔死后,国内政局陷于混乱。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88年“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束。
第5课 美国独立战争
一、原因
1、前提:美利坚民族开始形成和民族意识的觉醒 ;
2、根本: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与英国的殖民统治的矛盾激化(原料基地、销售市场、限制工业发展、禁止西移);
3、历史:北美殖民地有自由的传统;
4、思想:启蒙思想的传播 ;
5、直接:英国政府向殖民地征收各种赋税,殖民地人民反抗(无代表不纳税)。
二、过程
1、导火线:波士顿倾茶事件;开始:1775年来克星顿枪声 2、1776年7月4日《独立宣言》发表--宣告独立(1)起草者:杰斐逊。(2)内容:平等与天赋人权不可侵犯;主权在民;人民革命权利。(3)意义:宣告美国诞生;第一次以政治纲领的形式宣布了民主共和国的原则(第一个人权宣言);推动了欧美、亚洲、拉丁美洲人民的独立运动;但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删去谴责奴隶制的内容;有政治参与权公民的约占美国总人口的五分之一)3、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转折点 4、1781年约克镇北美英军投降 5、1783年英国承认北美独立--正式独立
三、1787年宪法--美国资产阶级代议制共和国确立
1、背景:(1)美国独立战争取得胜利;(2)根据1781年《邦联条例》建立了美利坚合众国,但邦联是一个松散的结构,不是一个统一的主权国家;(3)独立后社会动荡不安;(4)华盛顿、麦迪逊等人的努力
2、内容:(1)确立了代议制共和体制。(2)确立了“三权分立”原则,体现了互相制衡的思想。(3)确立了联邦制,规定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的权力分割,互不侵犯(联邦权力高于州权力)。
3、历史意义:(1)建立了总统制、联邦制、代议共和制相结合的国家制度。(2)为美国200多年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3)近代世界第一部成文宪法,为很多国家所仿效,促进了世界民主化起程。
四、《权利法案》:(1)规定人民的各项权利。(2)确认了奴隶制的合法性
第6课 法国大革命
一、大革命爆发的原因(国际、国内)
国际——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
国内: 根本原因——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直接原因——尖锐的阶级对立。革命条件——财政危机的加剧。理论准备--启蒙思想的宣传。
二、大革命的爆发
1.导火线——三级会议的召开(1789年5月5日)
2.革命爆发——攻占巴士底狱(1789.7.14),7月14日成为法国的国庆日。
三、君主立宪派的统治(1789.7~1792.8)--代表大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利益。
领导机构——制宪议会;主要权利——最高行政权和立法权; 对法国的初步改造:①《人权宣言》(法国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主要内容:人类是生而平等; 享有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的人权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核心内容——资产阶级对人权的要求和依法治国的主张。进步:彻底否定并摧毁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封建等级制度。局限性:维护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具有明显的资产阶级属性(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②《1791年宪法》——制宪会议颁布。主要内容:规定法国是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国家;有财产限制的选举制度。
四、吉伦特派当权(1792.8~1793.6)
进一步摧毁封建制度 经济上: 颁布新的土地法令,农村中按户分配公有土地,废除封建特权。政治上:①实行“普选制”(扩大公民权);② 召开国民公会(由立法议会制定)。③成立共和国(1792年9月22日)和处死国王(1793年初)
五、雅各宾派专政(1793.6~1794.7)——代表中、小资产阶级利益。执政机构——国民公会。主要代表人物——罗伯斯庇尔、马拉、丹东。
1.革命措施 :① 颁布法令,摧毁封建制度。② 实行恐怖政策 :经济恐怖是颁布了全面限价法令;政治恐怖是颁布了〈惩治嫌疑犯条例〉; 评价:恐怖政策是雅各宾派在内忧外患空前严重的情况下被迫采取的;平息了国内的叛乱,基本上赶走了外国干涉军,法国秩序得以稳定,共和国的危机得以解除。③ 发布总动员令:使法军在战场上击败干涉军,战场也从国内转移到了国内。2.雅各宾派的分裂和“热月政变”(1794.7)——标志着法国大革命的结束。
六、拿破仑帝国
1、建立背景:A、热月政变后,政局动荡不安;B、反法联军大兵压境;C、人们企盼一个强人政权
2、巩固措施:颁布新宪法,建立独裁政权;主持制定了《拿破仑法典》;1804年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对外侵略欧洲各国;颁布自由主义宪法,帝制改成君主立宪制;重建军队,反击反法联军:滑铁卢战役。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形成
第8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和完善 一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背景:英国的光荣革命取得成功
2、标志:通过《权利法案》(1689年)1)内容:(P42)2)意义:从法律上巩固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用法律形式对议会主权至上原则的认定。英国的政体由君主专制变为君主立宪制。(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二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发展
(一)责任内阁制的确立:1)首相制度的形成。18世纪,国王逐渐退出内阁,不再主持内阁会议,由内阁中的财政大臣主持。主持会议的大臣渐渐获得了“首相”的称号。第一任首相:1721年,沃波尔。2)确立内阁对议会负责的制度:内阁得不到议会信任即应辞职。首相辞职:开创者:沃波尔。政府集体辞职:沃波尔的后一届首相率领全体内阁成员辞职。内阁失去议会多数信任时,可以解散议会,重新选举,直接诉诸选民的裁决。3)维多利亚女王时期,让在议会选举中取得多数席位的政党组阁,该党的领袖就是理所当然的首相。4)责任内阁制的确立:19世纪中期
(二)议会改革:选举权的逐步扩大1、1832年改革:1)背景:光荣革命后,议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但是土地贵族(托利党)操纵着议会议员的选举。一些“衰败选区”仍有议员名额。工业革命展开后,新兴工业资产阶级为维护自身利益,强烈要求参与国家管理(根本动力:工业革命。)法国七月革命的冲击。2)内容:降低了选民和候选人的财产资格限制。取消了一些衰败选区。给予新兴的工业城镇代表名额。3)影响:工业资产阶级首次进入议会。这是英国向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迈出的重要一步。
2、1867年改革
1)背景:群众运动风起云涌。2)影响:使得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城市工人获得选举权。给政治民主化提供了更大的动力。3、1884年改革
1)背景: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国内经济繁荣,普通人的生活水平提高。英国实行义务教育制度,大大提高了整个人口素质。工人获得选举权,给政治民主化提供了更大的动力。议会中的两党为了争取选票,竞相进行改革。2)影响:使农业工人获得了选举权。英国基本实现了男性户主的选举权。代议制民主在英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4、妇女取得选举权:1918年,妇女取得选举权;1924年妇女选举权的年龄资格降到21岁,与男性相同。
5、议会改革的实质:政治民主化的日趋完善
(三)两党制的演变
1、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期议会中两党的产生:辉格党和托利党
2、光荣革命后,辉格党和托利党先后垄断英国政治舞台,均长达半个多世纪。
3、1832年议会选举改革后的两党
1)托利党改为保守党:原因:1832年议会改革过程中,托利党一向信奉保守主义,墨守陈规,反对改革,因而得名。代表阶层:代表贵族利益,同时争取其他阶层
2)辉格党改为自由党:原因:辉格党历来支持议会改革,带有某种自由主义倾向,故名。
代表阶层:代表工商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3)两党的改革措施:加强组织建设,通过竞选议会席位,组织政党内阁,实行轮流执政。、20世纪初,两党的变化:自由党逐渐分化,工党兴起。
5、如今活跃在英国政治舞台上的两大主要党派是工党和保守党。
第9课 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一:拿破仑帝国的建立与覆亡:(1799~1815年)(第6课)说明了当时欧洲的封建势力比资本主义势力强大(专制力量大于民主力量)。二:波旁王朝的复辟与灭亡――光荣的三日
1、波旁王朝的复辟:1815年。政治上走向反动。
2、复辟的波旁王朝统治的结束——光荣三日(七月革命)主要原因: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的发展。(民主与专制的矛盾)意义:推翻了复辟的波旁王朝,推动了法国的民主进程。三:七月王朝的建立与统治:(1830年7月~1848年2月)
政体:君主立宪制。性质:七月王朝是一个赤裸裸的大资产阶级政权。统治:残酷镇压工人运动。拒绝进行政治改革。影响:(1)中下层资产阶级因没有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也开始对七月王朝表示不满。(2)工人也不满。七月王朝积极性:(1)结束了复辟的波旁王朝的反攻倒算,增加了选民的人数,进一步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的发展。(2)结束了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半个多世纪的斗争,封建地主阶级从此退出历史舞台,资产阶级专政建立起来,此后未再出现复辟。局限性:对财产的限制较大,其民主权的扩大只限于中上层资产阶级。
四、法兰西第二共和国的统治:――从狂欢到血泊(1848、2~1852年)
1、法兰西第二共和国的建立——法国的二月革命
(1)原因:① 七月王朝拒绝进行政治改革,残酷镇压工人,阶级矛盾尖锐。② 1847年欧洲农业歉收,人民生活困难。根本上是法国大资产阶级的七月王朝的统治阻碍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2)时间:1848年2月。(3)革命的主要力量:中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4)结果:一举推翻七月王朝,成立共和国,即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2、法兰西第二共和国的统治: A:初期:(1)临时政府宣布法国人民享有选举权、劳动权和全民免费教育权。(2)临时政府不仅有工人的代表,而且宣布保障工人的劳动权,还开办“国家工场”,收容失业工人从事公益劳动。
B:巴黎人民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很快开始激化,触发了巴黎工人的六月起义。影响:它要求推翻资本主义社会,是“现代社会中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第一次大交锋。这是保存或消灭资产阶级制度而进行的战斗。”
五:法兰西第二帝国的建立与统治(1852年~1870年)――拿破仑神话的延续
1、建立:路易•波拿巴
2、原因:① 借助拿破仑•波拿巴的威望;(引用路易波拿巴的话)② 法国农民的支持;③政局动荡,人民寄希望一个强有力的人物来稳定政局。④前两次共和制都未能带来社会的稳定和繁荣,人们对共和制失望。
3、帝国的统治:(1)对内:A政治上实行专制统治,推行高压和怀柔双管齐下的政策; B经济上创办新的投资银行、兴办大型公共工程等一系列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措施。(2)对外:发动战争。
4、影响:对内措施稳定了法国的局势,推动了经济的繁荣;对外战争激化了国内社会矛盾,导致第二帝国在战争中灰飞烟灭。(帝国灭亡的原因:君主制不符合资本主义的日益发展,法国人民要求民主政治的要求,根本原因是工业革命的发展。)
5、帝国的结束:1870年,在普法战争中灰飞烟灭。六:共和制的最终确立(1870~1877年)。
1、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诞生。背景:普法战争法国失败,共和派的国防政府被迫媾和,接受了割地赔款的苛刻条件。诞生:共和派于9月4日宣布废黜波拿巴家族,建立共和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由此诞生。
2、共和国的统治:经历了耻辱和血污的洗礼。(1)对外:共和派的国防政府被迫媾和,接受了割地赔款的苛刻条件。(2)对内:巴黎人民困守巴黎,建立起了自己的政权――巴黎公社,但是却遭到血腥的镇压。
3、共和制最终确立
条件:① 君主派的内讧。② 由于各派分歧太大,国民议会无法制定一部完整的宪法,只能逐条讨论,在共和派与巴黎人民的努力下,共和制终于通过。主要原因:工业革命的发展
第10课 美国民主宪政的扩展
一、早期民主改革 1.杰斐逊:(1)消除党派成见,保护少数人权力;(2)废除限制民众言论自由的法令;
(3)废除进口奴隶的贸易
2.杰克逊 :(1)取消对选民的财产资格限制。(2)基本上实现了成年白人男子的普选权
二、西进运动
影响:推动美国农业较早地实现了机械化;推动了美国的工业化;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使美国成为仅次于英国的工业强国。美国联邦制得到扩展。西进运动的过程既是美国领土扩张的过程,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西扩展的过程,还是美国民主制度在空间上不断扩展的过程,它极大的推动了美国社会的发展。但是他对印第安人来说,则是印第安人的血泪之路。
三、美国内战
1、根本原因:南北不同的经济制度的矛盾。焦点:奴隶制的存废问题。
2、导火线:林肯当选总统。
3、美国内战中颁布的文件及意义(1)《宅地法》的颁布是美国人民半个世纪以来争取自由土地斗争的胜利,满足了人民对于土地的需求,大大激发了美国农民和外来移民参加南北战争的热情。(2)《解放奴隶宣言》宣布自1863年1月1日起,所有叛乱州的奴隶都将成为自由人,并可以参加联邦军队,这一措施极大的调动了广大黑人参战的积极性。
4、内战的意义:(1)维护了国家的统一。(2)联邦制经受了考验并更加巩固。(3)内战期间和战后一系列法案的颁布,废除了奴隶制并保障黑人权益,体现了民主宪政的发展。
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发展和深化了统一的全国市场;推动了美国工业化进程,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发展,工业产值跃居世界首位;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更加优越的条件。
政治上的重要意义:强化了民族意识,巩固了国家的统一;维护了联邦制共和制;消除了黑人奴隶制度,推动了美国的宪政改革。
四、由法律保障的公民权——修宪
内战结束后的3个宪法修正案主要内容。表明美国民主范围扩大,公民权由仅限于白人扩大到在美国领土上的其他人种。
五、种族歧视问题和黑人争取民权的斗争
(一)背景:
1、内战后种族歧视现象严重。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种族歧视制度在道义基础上动摇。
3、黑人群众在战后觉醒。
(二)战后黑人争取民权的运动:
1、公共汽车罢乘事件。
2、进军华盛顿运动。
(三)黑人民权斗争取得的成果及现实问题
1、民权运动的根本胜利,表现:美国国会和总统相继颁布了全面的民权法令:1964、1965、1968年分别通过的三个民权法案。同时最高法院宣布种族隔离违反宪法。
2、目前存在的问题:P57
比较:英美政体 表一:
项目 美国总统共和制 英国君主立宪制 国家元首 总 统 国 王
国家元首产生的方式 选 举 世 袭 国家元首有无任期 任 期 制 终 身 制 国家元首有无实权 有 无 政府首脑是谁 总 统 首 相
政府如何产生 总 统 任 命 议 会 产 生 国家权力中心在哪里 总 统 议 会 表二: 项目 主要特征 典型国家 议会制
君主立宪制
1、君主: 国家元首的象征,职责是礼仪性的英 国
2、议会: 有立法、组织和监督政府的权力
3、政府: 掌握行政大权,由议会产生,议会负责,受议会监督,有权宣布解散议会
总统制
民主共和制
1、总统: 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总揽行政大权,统率三军
美
国
2、议会: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互相独立,有弹劾总统的权力
3、政府: 当选总统组织政府,能否执政不在于是否在议会获得多数席位,而在于在总统选举中能否获胜
1、英美政体相同之处:(1)都是资产阶级当政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实行普选制。(2)都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制度,只不过分权程度不同而已。(3)都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4)都是建立在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之上的,都为资产阶级服务的。
2、英美政体不同之处:(1)议会制君主立宪制是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互相妥协的产物。而民主共和制是资产阶级革命比较彻底的结果。(2)君主立宪制设君主为国家元首,世袭继承,没有任期限制,是终身制。而民主共和制不设君主,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有一定的任期。(3)君主立宪制的国王(或女王)无实权,而民主共和制的国家元首掌握大权
3、形成的历史因素:英国议会历史特别悠久,且掌握着国家的财政权大权;资产阶级兴起强大后控制了议会并同王权进行了一个又一个斗争的胜利;议会权力增长形成了内阁必须对议会负责的情况。美国没有封建专制传统,殖民地一独立就建立了典型的资产阶级国家;启蒙运动的影响和反殖民斗争坚定了建立共和国的信念;政治家们有防止独裁和专制,最大限度实现民主自由的远见卓识。第四单元 “从来就没有救世主”
第12课 宪章运动
一、欧洲早期工人运动: 三大工人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运动、英国 “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二、英国宪章运动 1.背景:(1)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展开和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建立和开展,工人阶级形成;
(2)英国早期工人阶级生活和工作状况极为悲惨;(3)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赋予资产阶级选举权,工人阶级却依然被排斥于议会之外,在政治上毫无权利。2.过程 时间 签字人数 结果
第一次请愿运动 1839年 125万 被镇压 第二次请愿运动 1842年 330万 被镇压 第三次请愿运动 1848年 190万 夭折
3.影响:(1)英国宪章运动对英国社会政治制度的民主改造产生了广泛而深远影响,使资产阶级意识到工人阶级力量的强大,宪章运动所倡导的一些要求在后来陆续得到了实现。
(2)宪章运动为以后的英国和国际工人运动提供了丰富的斗争经验。(3)宪章运动标志着英国无产阶级开始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揭开了同资产阶级争夺政治权力的序幕。列宁评价它是:世界上第一次广泛的、真正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第13课 国际工人运动
一、共产主义者同盟 1.背景:(1)工业革命的进行,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2)工人阶级斗争的需要;(3)马克思、恩格斯的积极投入;(4)正义者同盟领导信服马、恩的观点,决定改组。
2.建立 : 1847年6月,恩格斯参加,伦敦。意义:标志着正义者同盟正式改组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宣告了一个用先进理论武装的无产阶级政党的诞生,并由此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工人运动 3.纲领——《共产党宣言》
4.解散:1852年。原因: 1848年欧洲革命的失败,同盟遭到迫害;同盟内部产生分裂
二、第一国际的斗争(1864,9,伦敦)1.背景:(1)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工人运动的高涨;(2)工人在斗争中认识到工人阶级互相支持的重要性。(思想基础)
2.第一国际的斗争对工人运动的推动:1)国际工人协会成为各国工人阶级斗争的领导中心。2)马克思主义在工人群众中得到广泛传播。
3.第一国际的巨大影响:广泛传播了马克思主义,使各国工人在斗争中有了更好的理论武器;由于它对各国工人运动的支持与领导,使它赢得了各国工人的高度信任;各国资产阶级政府对它却恨之入骨。
三、巴黎公社:1871年3月18日--3月28日 1.背景:(1)欧洲工人运动的日益高涨;(2)普法战争的失败,激化了矛盾,引起了革命。(3)工人力量的壮大。
2、政权形式:公社委员会是最高权力机关,由选举产生。
3.主要措施:政权建设:①选举产生,并对选民负责。②废除国家机关的高薪制。③颁布一系列法令维护劳动者的权益。④颁布体现国际主义原则的法令。4.特点:是工人阶级政权,但不具有社会主义革命性质;以武装起义和夺取政权的手段建立起来;带有自发性、暴力性、政治性;最重要的创造与贡献: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尽管是雏形)6.巴黎公社失败原因和经验教训 根本原因:法国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还处于向上发展时期,远没有进入成熟的阶段。经验教训:成功地建立无产阶级政权须具备成熟的社会条件,决非简单地推翻旧政权即可一蹴而就,无产阶级的解放不仅仅是一场革命,还是一个漫长的渐进过程。
四、第二国际的活动:1889、7、14,巴黎
(一)条件:1.第一国际的解散,需要新的国际指导国际工人运动;2.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各国工人政党成立,工人运动重新高涨。
(二)活动:通过有关决议、方针政策,指导推动各国工人运动发展
(三)第二国际的成就和影响 比较第一国际与第二国际的异同
相同点:1)都是国际性的工人组织;2)它们的建立都处于工人运动从低潮走向高潮的阶段;3)马克思、恩格斯参与了对第一国际的领导,恩格斯参与了第二国际早期的指导;4)都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不同点:(1)第一国际由各国工人团体组成,而第二国际主要是由各国社会主义政党组成;(2)第二国际的范围更大,第一国际的主要是少数欧洲国家的工人组织,第二国际的活动范围扩大到整个欧洲和北美;(3)在组织上,第二国际不是各国政党的上级组织,各国是独立自主的,它通过历次代表大会的决议给各国政党指明了方向。
第二部分 中国近代的民主历程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争取民主的斗争 第15课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萌生
一、萌生的条件:
1、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君主批判思想的深刻的启迪;
2、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危机逐步加深,先进中国人改变观念,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之路;
3、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4、西学的不断传入;
5、近代教育的发展
二、近代中国民主思想
(一)地主阶级抵抗派——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这为中国早期的近代化提供了可贵的思想准备。这促使人们开阔眼界,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了解世界,对近代维新变法思想有一定的影响。
(二)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纲常名教;西学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学技术。“中学为体”,是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是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技,仿效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武备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政,来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三)维新思想
1、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以后,伴随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而产生的;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文化的传入,是早期维新思想的来源。为维新变法思想作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局限性:一是没有完整的理论;二是没有付诸行动。
2、资产阶级维新派: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P78~80)为首的维新派开始用西方政治制度和思想来评判中国,提出了系统的理论和明确的施政纲领,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文化
(四)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1.三民主义:民族主义的基本内容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的统治。民族主义将推翻清王朝,同建立统一民族国家及共和制度相结合,因而被赋予了新时代的挽救民族危亡的新内容和新含义。但是,民族主义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主张。是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的表现。
以“创立民国”为内涵的民权主义,是核心部分。从理论上解决了当时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但是,民权主义的矛头主要指向皇帝和封建贵族,并没有把地主阶级作为整个封建统治阶级来反对,反而对汉族地主阶级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这就为汉族的旧官僚、地主、军阀混入革命阵营以可乘之机。以“平均地权”为核心内容的民生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中最具有特色的部分,是他的“社会革命”纲领。通过平均地权实现土地国有,是孙中山设计的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这一方案具有明显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它不能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斗争自然也就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
进步性:三民主义涉及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局限性:三民主义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口号,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这是由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所决定的,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2、新三民主义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孙中山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民族主义,一是“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使中华民族独立于世界;二是“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民族压迫。民权主义,以实行普遍平等的民权主义为主要内容。民生主义,一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经过这样重新解释的三民主义便是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最大特点就是它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民主义。它也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若干原则基本一致,所以新三民主义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进步意义:新三民主义的提出标志着孙中山实现了一生中最伟大的转变;新三民主义同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在若干基本原则上是一致的,是国共两党的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和高涨。
局限性:新三民主义在理论上、纲领上仍然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
第16课 亚洲第一共和国
一、共和国建立的背景 1、20世纪初的国内外形势:内:政治:清政府卖国,签订《辛丑条约》。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外:列强加紧侵华。
2、改良与革命的论战,促进民主思想传播
论战中心:围绕国民革命的任务展开,分三方面:革命要不要以“反满”为目标、要不要革命、要不要建立共和国。论战:①实质是资产阶级就中国建立何种政体的论战;②改良派从国情出发认识到建立民主政治需要一定的条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却没有看到专制势力的顽固。③革命派进行民族民主革命的政治主张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得到进步人士理解和拥护。论战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
3、清政府预备立宪,是场骗局,革命形势成熟
实质:君主立宪形式下的君主专制。影响:革命党趁势而起,辛亥革命爆发。
二、共和国建立及共和制的确立
1、辛亥革命爆发,武昌起义建立湖北军政府。湖北军政府及其他宣布起义的省区尝试建立代议制度。
2、中华民国成立、南京临时政府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回国,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布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成立参议院。------共和制度已见雏形。临时政府颁布法令措施兴办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新的文化教育,改造旧的社会习俗,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但也存在根本的弱点一是缺乏反对帝国主义的勇气,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二是没有采取彻底的反封建的措施,没有触动地主土地所有制,这样南京临时政府不能动员广大的人民群众。暴露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3、南北议和
4、帝制终结: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孙中山辞职,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共和制度在各种势力的妥协中诞生。
5、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3月11日)。
⑴内容: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即核心内容是:主权在民、民族平等、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⑵评价:进步性:《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是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宣布国家主权属于人民,规定人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是中国近代史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性质的宪法。----新的共和代议制度的法律形式由此确立。
三、“临时”不幸言中
1、袁世凯专制独裁:⑴解散内阁:以唐绍仪为为首的第一任内阁被迫解散,它的短命预示着袁世凯专制独裁势力的兴起。⑵刺杀宋教仁:1912年底,第一次国会选举,国民党成为国会第一大党,袁世凯指使刺客暗杀了宋教仁。⑶破坏代议共和制:袁世凯解散了国民党和国会,用《中华民国约法》取代《临时约法》。
2、袁世凯复辟帝制,护国运动兴起。
四、评价:
1、辛亥革命后出现民主气象:①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在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结束,共和制确立。②革命后,各种政党、社会团体和报刊杂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2、民主政治形同闹剧:①内阁形同虚设,频繁更替,总统选举有名无实。②主权在民,一纸空文,普通国民的选举、监督权并没有兑现,地方自治机构中政治权力操纵在旧官僚、士绅手中,普通国民无权参与。③社会问题,孙中山构想的土地国有制的政策在法令中丝毫没有得到体现,《临时约法》也没有对妇女的权力作任何规定。
3、中国民主政治前途:革命后的社会现实说明,中国的现代化改革、民主之路任重道远。中国通向民主政治的道路依然艰难曲折。
第17课 为了独立富强民主的新中国
一、解放区的天--抗战时期共产党在解放区实行的民主政策和措施 1.“三三制”原则的实行
(1)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的性质:是中共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2)实行“三三制”原则的目的:增强抗日根据地的力量,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3)意义:提高了共产党的威信,争取了中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的认同,加强了根据地内部各阶层的抗日团结性,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政策实施
3.普选制度--党的统一战线政策的延续
内容: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基层民主选举,参加到各级政权的行政管理。作用:使地方政权成为真正的人民民主政权,为以后的政权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二、国统区的民主斗争
1.国共双方签订《双十协定》
(1)背景:A、国际:世界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美国扶蒋反共。
B、国内:和平、民主、团结是人民的强烈愿望;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2)意义:中共在政治上取得主动,在国统区和民主党派中扩大了影响,迫使国民党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国民党若破坏协定、发动内战,就在政治上陷于被动局面。
2.重庆政治协商会议召开(1946.1),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和平民主协议,决定实施《和平建国纲领》:
讨论的焦点:政治民主化和军队国家化问题,实质上是重庆谈判时关于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问题的继续和发展。
3.共产党领导人民民主运动,形成第二条战线 作用:有力地配合了人民解放军军事战场,对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解放全中国,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土地改革
1.抗战时期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土地政策
作用:可以团结农民和地主支持抗日。支持抗日民主政权。巩固了抗日统一战线。2.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1)《五四指示》(1946年)变减租减息政策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2)《中国土地法大纲》(1947年)
背景:1947年6月,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形势要求解放区更加普遍深入地开展土地改革运动,以便进一步调动广大群众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内容: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意义: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彻底铲除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土地法,千百年来中国农民梦寐以求的历史夙愿在中共手中实现了,广大农民积极支援前线,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奠定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经济生产关系的基础。
四、天翻地覆慨而慷--建立新中国的准备 1.中共中央发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正式提出了打倒国民党独裁政府,建立民主联合政权,指明了民主斗争的目标。2.中共中央发出《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口号》,邀请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社会贤达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准备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3.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成为协助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重要力量 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举行,通过《共同纲领》 5.新中国成立
第三篇:高中历史选修一
历史选修一《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提纲
第一部分
观点与概述
一、基本观点
“改革”与“革命”一同被视作人类社会发展、变革的重要推动力。
(一)改革的含义
在含义上看,改革是要革除社会制度中落后、腐朽的部分,完善当前的制度,使之适应新的生产力的发展。例如:技术改革、改革经济体制、宗教改革。改革的实质应该是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因此,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那么,一定程度上说,一部人类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是一部人类不断完善社会机制的历史演进过程。这与疾风暴雨般的革命有区别。具体含义:
从程度上看,改革有两种: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而革命是对旧的事物或思想进行彻底的变革的一种形式。
从内容上看,改革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革命是对这些方面的彻底变更。
从性质上看,改革有奴隶主阶级改革、地主阶级的改革、资产阶级的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革。当然,革命也包括这些。
从背景上看,改革时社会背景相对平和;革命时阶级关系错综复杂,阶级矛盾走向激化,社会相对动荡。
从方式、力量上看,改革是国家和政府主动采用的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的、渐进的变革方式;而革命一般是自下而上的、社会阶层广泛参加的暴力方式。
从根本目上看,改革是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革命是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
从对生产力影响上看,改革由于采用的是平缓的、主动的方式,是对以往社会制度的完善与改进,因此,在改革的同时不会造成生产力的破坏,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而革命采取的是暴力、流血的手段。因此,革命必然对国家机器,对社会生产力造成一定的破坏,在革命之后必然要对国家机器、生产力等进行重建,因此要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革命往往是疾风暴雨、剧烈的社会变革。
(二)改革的历史反思(导读)
(1)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才成功的改革,才能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这里的时代潮流是指先进生产力及其政治代表的发展需要。
(2)成功的改革是全社会的互动。历史上的重大改革都是在时代呼唤下的伟大社会实践活动,这种社会实践活动需要广泛的社会基础。
(3)历史经验表明:改革既是一场伟大的实践活动,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4)改革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因为改革必然会触动旧制度和一些既得利益集团,所以,改革的征途会障碍重重,甚至发生新旧势力的激烈斗争;改革家不仅需要远见卓识,而且需要无私无畏的精神,这种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5)历史上的改革呈现了人类文明演进中多元化的特征,但是都在不断地推动社会的进步,这是总的趋势。
专题1:梭伦改革
第1课
走向民主政治
1.梭伦改革:
(1)梭伦改革背景:
①公元前7世纪,贵族政治面临严重危机。政治上,贵族政治是少数贵族集体的统治,普通民众没有权力参与政府运作;经济上,由于缺少监督和有效的制约,雅典的贵族大肆侵吞平民的土地财产,激化了社会矛盾。平民与贵族尖锐对立,内战一触即发。
②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形成了工商业奴隶主阶层,他们要求分享政治权利。提出改革呼声。
(2)梭伦改革的措施和特点:
(3)梭伦中庸思想在改革中的体现:
梭伦使工商业奴隶主以第一和第二等级而获得掌握政权的机会,把他们上升为统治阶级。对贵族也并非彻底的打击,因为贵族以其财产仍可列第一和第二等级,只是他们的特权受到削弱,不能再独占政权了。
他给与平民的政治权利却是有限的,反映了他的改革始终保持着他自以为荣的“中间路线”。他自称既遏制富人的贪婪,又要抵制穷人过分的欲望。“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有优势。”这句话就贴切体现了他的中庸思想。
(4)梭伦改革的影响:
积极:
①经济:部分地减轻了平民负担,平民的人身自由得到法律保障,为雅典民主的形成打下了牢固的阶级基础。鼓励发展工商业有利于提高雅典在对外贸易中的竞争力。
②政治: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赋予平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为政治民主化开辟了道路。主要表现在:
A.“解负令”的颁布,使广大平民成为世代享有人身自由的公民,形成了民主政治所必需具备的公民群体。
B.以财产多寡来确定公民的政治权利,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使工商奴隶主阶层分享了政治权力,也使下曾平民获得了一定的公民权利。以财产资格来取代血缘资格,从根本上瓦解了贵族世袭政治特权的基础,对民主政治的形成具有革命性意义。
C.国家权力机构的改革,不仅从制度上打破了贵族对政治特权的世袭和对国家政权的垄断,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公民参与国家事物的政治权利,并形成了某种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为以后雅典民主政治的建立提供了基本框架。
局限:
①其中庸原则决定了改革的不彻底性。
②按财产划分等级限制了平民参与高级管理的机会。
③不能完全满足平民阶级的政治经济需求。
2.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完善
(1)确立——克里斯提(梯)尼改革
①背景:梭伦改革未能满足社会各阶层的愿望。
②措施:
A.地域组织取代氏族组织。
B.改造国家政治机构。
C.陶片放逐法。
③意义:雅典牢固地确立了民主体制。
思考: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谈谈你对陶片放逐法的认识
陶片放逐法是古希腊人在民主探索中的成功创举。它对于捍卫民主政体和平民利益、反对民主之敌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但是它毕竟是一种原始、粗糙的民主制度,其投票结果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当时投票公民群体素质、个人好恶的影响,有时的判决结果也不公正、不理智的。与现代民主、法治理念仍有着很大不同。
(2)进一步完善——伯里克利改革
①完善的表现:
A.取消了高级职官的财产限制;
B.发放津贴;
C.抽签或举手表决方式;
D.进一步改革国家政权机构。
②意义:进一步完善雅典的民主制度。
(3)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积极性和局限性)
积极性:
①为人类提供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法治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方式;为后世的民主政治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②政治决策通过多数人讨论,会使问题考虑的更全面。
③公职人员由多数人选举产生,对群众负责,受社会监督,减少了以权谋私的可能性。
④创造了灿烂的希腊文化与科学。
局限性:
①男性公民的民主,其他的妇女、外邦人、奴隶没有民主。
②选举的不科学性导致民主制的最终夭折和衰落。
选举的不科学性
(1)选举表决方式的原始性。抽签选举和举手表决在雅典民主中占有绝对的地位,许多政府官员都是由此产生。其随意性与幸运性在某种程度上已盖过民主的实际意义。我们不能抹去举手法在直接民主中的实际作用,但选举人的正当权益,尤其是不受干扰的表达自己意愿的权益不能得到保障。
(2)选举不能尽才为用。在抽签选举中公民不能自由地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长来选择自己胜任的职业,忽视了不同公职之间的特殊要求,也不利于公民特长的发挥,这不仅不能有益工作效力,甚至适得其反。苏格拉底就曾指出:“用豆子抓阄的办法来选举国家的领导人是非常愚蠢的,没有人愿意因豆子抓阄的办法来雇佣一个舵手或建筑师或吹笛子的人……而在这些事上,如果作错了的话其危害要比在管理国家方面发生错误要轻得多。
3.雅典民主制的内容和特征
(1)雅典城邦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公民大会,公民大会的根本在于它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原则,是雅典城邦民意普遍表达和集中的最高形式。
(2)官吏产生的途径。公民从全体公民中选举官职,这种选举可通过抽签方式进行;任职资格没有财产的限制,任期时间比较短。
(3)监督官吏制度。陶片放逐法,是全体雅典公民高级官吏进行控制和监督的最严重的手段。
总结:
专题2:商鞅变法
1.春秋战国时期的新变化
(1)经济: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程度加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
(2)政治:①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逐渐强大;②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③新兴地主阶层日益壮大、自耕农出现。
(3)军事:日益激烈的争霸战争需要富国强兵,称霸天下的欲望是改革变法的直接动力。
(4)文化:出现百家争鸣局面。
(5)应对与转型:为了在争霸战争中求生存,进而成为霸主,各国先后进行了变法。由于变法都围绕着富国强兵进行,要富国就要增加财政收入,增加财政收入就要广开税源,广开税源就要承认私田,这就在客观上适应了新的生产力的要求。而政治上的改革多围绕着强兵进行,军队的实力一是要有经济保障,二是要有政治保障。加强政治保障就必须淡化和破坏宗法制,实行没有血缘关系的郡县制和官僚制度,以强化国君的权力。这就是所说的社会转型。
2.春秋时期的改革——管仲改革
(1)背景:(铁器和牛耕的使用)私田大增使得占有者十分富裕,而靠公田赋税的诸侯收入却日益减少。
(2)内容:“相地而衰征”
(3)影响:①对齐国:增加了财政收入,使齐国在争霸中率先成为中原霸主。②对其他诸侯国:起了榜样作用,客观上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4)特点:主要集中在经济方面,维护奴隶制统治
春秋时期,其他各国也进行了改革。从整体看,这些改革主要是针对经济基础方面的,没能触及到上层建筑,因此,战国时期变法的根本任务在于上层建筑领域,要废除世卿世禄制。
3.战国时期的改革——魏文侯变法
(1)内容(尽地力、制定法经)
(2)影响:
①对魏国:有效打击了旧制度,增强了国力,使魏国迅速崛起
②对其他诸侯国:开启了战国大变法运动的序幕
③对历史进程:促进了社会的转型——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
(3)特点:改革由经济基础逐渐转移到上层建筑,维护地主阶级统治。
战国时期的变法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宗法贵族的统治秩序,使新兴地主阶层的地位的以强化,为秦帝国的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第4课
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
1.商鞅变法的背景
(1)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客观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必然性)
(2)秦孝公希望建立功业,广纳贤才,主观上要求变法图强。
(3)商鞅个人条件:商鞅来秦,并阐述法家富国强兵、变革政治的主张,体现了改革的精神。
2.改革的内容
对商鞅的“焚烧诗书”的认识:
从当时来看,他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因为要更好地执行变法的话,就必须排除复古思想的干扰;要排除复古思想的干扰就必须要排斥儒家;要排斥儒家,那么“焚烧诗书”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从历史长河来看,“焚烧诗书”损失了大量有价值的文化典籍。
3.商鞅变法的结果
(1)性质:地主阶级的改革
(2)结果:
①不但沉重打击旧贵族,发展地主经济,增强了国力,同时也壮大了军事力量,稳定了社会秩序,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为后来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②商鞅被害后,新法并未被废除。
说商鞅变法是成功的变法主要是因为:
A.改革符合地主阶级的愿望,顺应了历史潮流。
B.“商鞅之法”已经深入民心。
C.商鞅坚定的变法精神。
4.对商鞅变法的认识
(1)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想要发展,就必须根据现实的需要适时地进行改革;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改革就会丧失活力,不改革就会落后,不改革就会灭亡。
(2)改革不会一帆风顺,有时可能遭受挫折,甚至中途夭折。这就要求改革者有敢于创新、敢于承担风险、不怕挫折、不怕失败、甚至不怕牺牲的大无谓精神;要求改革者始终能够站在时代的前沿,引导改革冲破艰难险阻到达胜利的彼岸。
(3)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改革终将取得成功。
(4)即使今天我们改革开放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但这些都只是前进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坚定社会主义改革的信心。
专题3:北魏孝文帝改革
介绍朝代更替:
1.改革的背景
(1)北魏的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基础)
(2)民族大融合趋势的出现
(3)社会矛盾和统治危机
①阶级矛盾尖锐:一是在政治上实行宗主督护制;二是在赋税制度上的混乱;
②民族矛盾激化: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
③人民起义不断
由此看,孝文帝改革的目的:为了缓和日益尖锐的矛盾,促进北魏社会的发展.(4)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作用(冯太后临朝听政并培养孝文帝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2.改革的内容
以迁都洛阳为界,分为两个时期
(1)前期
特点: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①实行均田制: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并未触动封建地主利益。
意义:
Ⅰ.使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得到了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
Ⅱ.它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Ⅲ.对后代有很大影响,为中国封建鼎盛时期的出现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②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加强基层行政管理。三长制的实行,国家直接掌握了更多的编户,改变了隐瞒户籍的状况,北魏的户口人数大大增加。
③制定俸禄制度和任期考核制,整顿吏治。俸禄制度和任期考核制度改善了北魏的吏治,相对减轻了农民赋役负担,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和北方农业的恢复。
(2)中后期
特点:实行汉制、移风易俗
①迁都洛阳,推动改革的深化
A.原因:
㈠政治上:平城故地保守势力十分强大,而洛阳曾是东周、东汉、曹魏、西晋的都城;
㈡经济上:经济比较落后,粮食不能满足京城的需要;洛阳地处中原腹地,经济发达,文化先进。
㈢地理上:地处偏僻,很难有效地控制中原地区;洛阳地处黄河之南,交通便利。
㈣军事上:北方少数民族柔然威胁北魏;迁都洛阳可以摆脱困境,又能举兵南下攻齐,为统一提供了可能。
B.目的: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C.影响: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保证了孝文帝改革的深入,促进了胡汉民族融合②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全方位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内容:
A.穿汉服,改汉姓,说汉语,与汉人通婚;
B.废鲜卑旧制,改行汉人的典章制度。
3.改革的影响(略)
4.成功的基本原因
(1)顺应民族融合的历史发展潮流;
(2)改革策略正确,整顿吏治使改革有一个良好的环境;改革措施配套、全面;改革立足实际,切实可行。
(3)孝文帝无畏的改革精神。
5.认识
(1)先进必然战胜落后;
(2)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
(3)改革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关于民族融合:
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
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从文化风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民族大融合的原因(途径):
①政治因素:国家分裂或战乱,民族迁徙、杂居、兼并战争。
②阶级因素:在各族人民联合反抗统治者压迫的斗争中。
③经济因素:少数民族由游牧生活转向农业生活的封建化过程中。
④统治者政策因素:开明的民族政策、汉化政策、“和亲”、“册封”。
⑤友好交往
中华民族融合的几个高潮
①三国至南北朝;②五代十国;③元朝
认识:中国历史上凡是入主中原建立政权的少数民族,无论统治初期农牧文化冲突何等激烈,他们最终都必然采取汉化的政策,这是一个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由于汉族文化处于领先地位。在中原建立上层建筑的少数民族政权就必然要适应当地封建的经济基础,于是,少数民族封建化就不可避免的发生了。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其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规律:“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他们所征服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
专题4:王安石变法
1.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北宋中期,统治集团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表现在:
(1)
“冗官”“冗兵”“冗费”出现,形成“积贫积弱”的局面
(2)王安石主观条件:立“矫世变俗”的雄心壮志;积累了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宋神宗起用王安石做宰相;王安石的“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三不足”精神。
2.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1)经济方面:(富国之法)“理财为方今先急”
“理财以农事为先”: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市易法等。
(2)军事方面:(强兵之法)
①实行“省兵”措施,精减军队、缩减编制
②保甲法
③保马法
④将兵法
(3)文化教育反面:(取士之法)
教育:改革科举制度与选官制度
3.失败及原因
失败:1085年的“元祐更化”
原因:①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到激烈反对(主要原因)
②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引起民间不满
③宋神宗变法态度的动摇
④变法演变成激烈的派别斗争
4.变法的评价
(1)性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
(2)进步:富国之法在抑制土地兼并、发展农业生产、增加政府收入方面有一定成效;强兵之法节省了军费开支,改变了原有军事编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宋军的战斗力;取士之法促进了考试选官制度的发展,对于确立择优录用的原则有积极意义。
(3)局限:①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②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第三单元
西方近代早期的改革
本单元主要阐述了西方近代资本主义文明兴起之时的改革运动,主要包括欧洲宗教改革和俄国彼得一世改革。
专题5:欧洲的宗教改革
一、背景
(一)天主教确立大一统的神权统治
1.原因:(1)中世纪的欧洲封建割据严重,王权衰弱;
(2)天主教会通过整顿教会、组织十字军东征,势力不断壮大。
2.表现:
(1)经济上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占据了各国土地的1/3,甚至更多。
(2)政治上是最高统治者;一方面天主教建立了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罗马教皇高高在上;另一方面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教会不断地干涉各国的政治权力。
(3)思想上实行精神独裁;教会占据着意识形态领域的统治地位。它垄断所有的教育、文化和舆论机构,成为封建统治阶级和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4)社会生活方面渗入各个领域。中世纪西欧的天主教国家几乎人人信教,都是天主教徒,一个人从生到死都离不开教会。
(二)天主教会对社会发展的阻碍
1.14~16世纪,西欧开始由封建社会向近代的过渡,近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其轻商思想和当时商品货币关系蓬勃发展的趋势相背离,阻碍了社会进一步发展。
经济根源: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和重商主义思想的流行,同教会的轻商思想产生冲突。
向近代化过渡的西欧
表现:(1)西欧资本主义的兴起;(2)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3)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
2.教会贪婪腐化,教士淫逸奢侈,根本不管教务。
直接原因:在思想文化和经济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教会贪婪腐败,其掠夺最终引发改革运动。
表现:教阶森严、奢侈腐化、荒淫无度、迫害“异端”(宗教裁判所)、贪婪敲诈。
宗教“异端”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原因: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资产阶级开始了反封建的斗争,并常常用与天主教不同的“异端”宗教思想发动民众。
表现:
(1)法国南部的“异端”运动(规模大、影响深);
(2)英国威克里夫的“异端”学说;
(3)捷克胡司的“异端”学说以及领导的“异端”运动。
观点:
(1)认为现存的封建统治秩序和罗马教会都是魔鬼创造的(2)揭露了教会的虚伪与腐化
(3)废除烦琐的宗教仪式和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
(4)没收教会的财产;
(5)《圣经》是高于教会和教士的最高权威
(6)教权服从于世俗的权力
(7)用民族语言传教
影响:对天主教的神权统治提出了有力的挑战,反映了市民阶层争取政治权利、发展工商业经济的要求和改革教会的愿望,表明宗教改革势在必行。
3.政治因素:民族观念的崛起。民族国家的形成要求打破中世纪天主教会“一统天下”的局面。
4.在宗教改革之前,反对宗教神权的斗争已经开始,包括文艺复兴运动、欧洲范围的宗教“异端”运动,对天主教造成巨大冲击。
文化因素:文艺复兴倡导人文主义推动宗教改革。
5.德国因素:德国是天主教世界中受教会压榨最严重的地区。
6.导火线(直接):兜售“赎罪券”最终成为导火线。
二、改革目的与性质
1、目的:通过改革建立适应本民族国家发展的“民族教会”或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廉价教会”。
2、是一场早期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政治运动。
三、马丁?路德发动宗教改革——改革的开端
1.改革的原因
(1)根本原因:——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严重阻碍德国经济的发展,天主教会的腐败和搜刮,引起德国各阶级阶层的强烈不满。
(2)直接原因:——教皇兜售“赎罪券”
(3)主要原因:罗马教廷对德意志的神权统治和经济搜刮主要原因
(4)思想原因:文艺复兴的兴起——淋漓尽致地揭露天主教会的腐败
2、揭开宗教改革的序幕:
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1517年10月31日
内容:反驳了赎罪券的功效,指出信徒得救不靠教皇善功,靠终生悔改。
意义:“九十五条论纲”的内容否定了教皇和教会的权威;激起了德意志民族反对罗马教廷的风潮,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
3、马丁?路德宗教主张的核心思想:
(1)“因信称义”:每个人可以凭自己的虔诚信仰得到拯救。——否定天主教会和教皇的作用
(2)《圣经》是人们信仰惟一的神圣权威,个人信仰建立在自己对《圣经》的独立理解上。——否定天主教会神学说教的垄断地位
(3)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应高于教权并支配教权,建立本民族教会。
(4)简化天主教的复杂的圣礼,主张神甫可以娶妻。
4、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历史意义
(1)马丁?路德首先确立了与罗马教廷说教不完全相同的基督教派,严重冲击了罗马教廷的神权统治。
(2)基督教世界出现了分裂,出现了更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资产阶级利益要求的新教。
(3)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还为欧洲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发生在德国的这场改革很快波及了欧洲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加尔文教和英国国教先后创立,形成了基督教三大新教教派。
5、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实质: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及教义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惜时如金和建立“廉价教会”的经济观念及否定权威和追求地位平等的政治要求;实质: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及思想改革运动。
四、加尔文与日内瓦的试验——改革的深入
1.背景:受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受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影响;深入研究《圣经》宣传宗教改革。
2.加尔文的宗教改革主张及影响:
①重新解释基督教教义:A-反对盲从,《圣经》权威至高无上;B-主张信仰得救,即先定论
②简化教会组织和宗教仪式,选举神职人员
③制定严格的道德标准,过节俭生活
④教会监督国家、社会和家庭
⑤将日内瓦改造成政教合一的神权共和国
⑥迫害异己,判处塞尔维特火刑(人教版)
影响:形成新教加尔文宗,影响法、英等国
3.意义:加尔文宗教改革对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影响极大,比路德教产生了更为广泛的国际性影响。加尔文教义传入英国,成为英国清教徒的宗教信条。日内瓦也由此成为“新教的罗马”。
问题:比较加尔文与路德两大新教教义的异同。为何说加尔文教义更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
提示:
相同:①强调《圣经》的地位②主张信仰得救
不同:加尔文把信仰得救解释为先定论,即人的得救与否完全由上帝预定,人的意志无法改变;人在现世的成功与失败就是得救与否的标志。
这种主张彻底否定了天主教会和罗马教皇的作用,鼓舞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所以说该教义更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更为激进。正如恩格斯所言:“加尔文的信条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果敢大胆的分子的要求。”
五、英国王权与天主教会的决裂——独具特色的英国宗教改革
(一)英国国教: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1.背景:英国借助王权建立起附属于王权的民族教会
(1)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神学思想的束缚,要求宗教改革;
(2)随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思想的传播,社会各阶层反教会情绪不断高涨;
(3)日益强大的王权力图摆脱罗马教权的桎梏。
2.导火线:是亨利八世的一场离婚案
3.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内容:
(1)1534年国会通过了著名的“至尊法案”,英王是英格兰国教会的最高首领,拥有处理教会事务的一切权利,教皇无权干涉英国的教会事务;
(2)保留了基督教的基本教义和仪式;
(3)解散修道院,没收修道院的土地和财产,勒令男女修士还俗。
(二)英国宗教改革的特点:
1、宗教改革由中央政府推动,自上而下地展开,国王在改革中成为英国教会的最高领袖,有权任免教职和决定教义。亨利八世成为英国第一位国教最高首脑的国王;
2、没有触动天主教的教义和仪式,英国国教会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
(三)影响:
1、摆脱了罗马教权的桎梏,巩固了日益强大的王权,2、使英国基督教成为英国国教,教会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
3、天主教会被剥夺的大多财产落到新兴资产阶级手里,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4、比较保守的,在宗教信仰和神学思想方面没有实质性的变化,不利于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后出现清教运动。
六、欧洲宗教改革的影响:
1、沉重打击了天主教在欧洲的神权统治;
2、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
3、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4、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欧洲走向现代社会创造了条件;
七、天主教的应对措施
(1)教会纯洁运动的背景和目的:宗教改革打击了天主教会,罗马天主教会为了抵御新教的攻势,重振天主教会声威而采取应对措施。
(2)措施:
①革除教会内部弊端,停止出售赎罪券,惩治贪污腐化,加强监督。
②加强对异端的打击
③罗耀拉创立耶稣会,反对宗教改革活动。
(3)影响:一定程度上纯洁了天主教会,恢复天主教会的部分势力。耶稣会在海外传教中,一方面充当殖民急先锋,另一方面为东西方文化交流做出贡献。
八、宗教宽容
宗教改革中,天主教和新教两大阵营之间发生了长时间的争论、迫害核战争;各国君主、各教派领袖对这些冲突加以利用又加剧了宗教冲突。于是,一些有识之士主张宗教宽容。
1555年,德国君主签署《奥斯格堡宗教和约》,规定“教随国定”的原则。(欧洲第一个宽容新教的和约)1598年,法国国王颁布《南特敕令》,天主教为法国国教,但国民有信仰新教的自由。(第一次赋予信仰自由的权利)但是,彻底的宗教宽容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
问题1。为什么西欧早期的反封建斗争采取了宗教“异端”的形式?
(1)是由天主教大一统的神权统治格局决定的。在当时,天主教神权是欧洲最大的封建主,也是支配着各国封建政治的重要权力,还是垄断了整个思想文化与教育的意识形态。人们思想和行动都受到天主教会的严格控制,新兴资产阶级还找不到更为先进的思想武器来批判封建主义同时,为了将具有浓厚宗教信仰的民众发动起来,也需要为这一斗争披上神圣的宗教外衣。
(2)当时欧洲资本主义还不很发达,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他们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在反封建斗争中,他们不得不借用宗教的力量,无力通过大规模的革命手段实现自己的愿望
(3)是由新教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加尔文教否定罗马教皇的权威,主张建立民主的教会,这些思想和资产阶级早期的反封建思想相吻合,因而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
问题2.比较加尔文和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张的异同
相同:都坚持《圣经》绝对权威,反对教皇权威,主张简化宗教仪式。
不同之处是:
(1)路德的神学关怀中人是出发点和目的,而加尔文的神学思想上帝是一切的出发点和目的(2)路德宣称教徒“因信称义”,十分强调在精神领域里个人信仰在获救中的决定性作用,而加尔文也宣称
“先定说”,认为上帝预先的拣选才真正是决定一切的基础。
(3)路德使人的精神被赋予了神圣性。加尔文则使得现实的经济活动也获得了神圣性
(4)加尔文的主张更为激进,其更激进之处表现在建立民主教会和严厉排斥异己,以及主张国家的民主化与共和化上。加尔文的主张更适应了资产阶级激进派的要求,影响到欧洲的大部分地区,特别对法国和英国的历史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
问题3.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区别
相同点
(1)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相同,都是在西欧封建制度衰亡、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的历史年代;
(2)它们都具有反封建的性质,并把矛头对准了天主教会;
(3)两者都向古代寻求和吸取养料,人文主义者借助的是古典文化,马丁?路德从《罗马书》中采用“因信称义”信条并将之引申为“唯信称义”;
(4)两个运动在与统治者的关系上也是相似的,人文主义者需要教皇、国王、贵族和富商的庇护;宗教改革与统治者关系更是紧密,马丁?路德就是得到萨克森选侯的保护,英国的宗教改革更是在亨利八世的领导下展开的。
以上这些相同点说明两者之间存在顺向关系,它们在同一时代的社会矛盾推动下,互为条件、互相影响地发展起来
不同点
(1)在人的问题上,前者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而后者却强调神的伟大、人的渺小,一切以神为中心;
(2)在信仰与宗教宽容的问题上文艺复兴是一个信仰与思想自由的运动,一开始就容忍了异教文化,而宗教改革不是一个为了自由的运动,各种形式的新教派,几乎都以另一个权威来取代教皇的权威
(3)从核心内容上看: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宣扬资产阶级人文主义世界观,肯定人性,反对神权,以把人从神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为最终目的;宗教改革中,马丁?路德和加尔文主张“信仰得救”和简化宗教仪式,建立适应时代要求的新教,但最终还承认神的存在。
(4)从形式上看:文艺复兴是在“复兴”古典文化的形式下,宣扬资产阶级世界观;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是资产阶级披着宗教外衣的一场反封建的社会运动。
(5)从实质和影响看:文艺复兴是新兴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革命,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不仅是思想领域内的反封建斗争,更是在宗教外衣下的新兴资产阶级反对以罗马天主教会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运动,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开辟了道路。
第四单元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
本单元阐述了在西方工业革命的冲击下,俄国、埃及、日本、中国等国家不同的改革道路,这些改革的实质都是向西方工业文明学习的尝试和努力,其结果说明了现代化是人类文明进程的必由之路,改革是落后国家通向现代化的一座桥梁。
专题6: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课标要求:
①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②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③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第11课
俄国农奴制改革
1.历史背景
(1)农奴制阻碍俄国社会的发展——根本原因
什么叫农奴制?15C下半叶—19C上半叶,俄国在以劳役制为主要剥削形式的地主庄园经济基础上建立的经济、法律制度。农民被束缚在地主的土地上,在土地、人身、司法上依附于地主,处于社会最地层,实际上是农奴。确立于17世纪,18世纪进一步加强。
①严重阻碍俄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A.在农奴制下,俄国工业发展缺乏自由劳动力资金、国内市场。
B.工业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其他西欧主要国家。
②阶级矛盾激化
A.农民骚动增多,声势日益扩大。
B.要求变革的呼声。
a.“十二月党人起义”
1825年,为了废除农奴制、反对沙皇专制,俄国进步的贵族青年发动的起义。它是俄国历史上反对沙皇专制制度的第一次公开武装发动,它标志着俄国革命运动史的开端,促进了人民的觉醒,对后来俄国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
b.19C中期,出现了具有俄罗斯特色的“知识分子”群体。代表: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他们的思想核心是反对沙皇专制和农奴制,要求社会变革。
(2)克里木战争的失败——
直接原因
时间:1853——1856。
双方:俄VS英、法、土。
目的:俄国为扩大势力,攫取土地和转移国内矛盾。
性质:俄国与英法都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
结果:俄国战败,被迫签订《巴黎和约》。
恩格斯在谈到这次战争时写道:“克里米亚战争的特点就是一个采用原始生产形式的民族对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进行绝望的搏斗。”
也就是说,这是一场落后的封建农奴制的俄国同工业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英、法之间的战争。俄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落后的封建农奴制无法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影响:A.国际地位下降
B.国内矛盾进一步激化
C.推动俄国六七十年代改革
2.农奴制改革的内容
时间:1861
“解放”法令(“二一九法令”)
①农民无条件获得法律上的人身自由,成为政府的臣民。农民享有公民权利,可以签订契约、提起诉讼、自由结婚、经商、做工和合法拥有财产(但受到村社的束缚)。②农民可以赎买获得一块份地,另外的土地仍归地主所有,但地主有权决定保留那些土地。农民要交付赎金,赎金往往比实际地价高出好几倍,还要承担各种临时义务;农民在改革中获得的份地通常低于改革前耕种土地的数量;而往往得到的是贫瘠和耕作不便的土地(背上沉重的债务)
3.司法改革和地方自治
(1)司法改革
内容:颁布《司法章程》,全面建立近代司法体系。①废除按等级进行审理的制度;②建立律师制和陪审制。
影响:①政府官员的法律意识有所增强;②普通群众不具备法律意识,农村仍按旧制度审理案件。
(2)地方自治改革(参照西方代议制建立地方和城市自治机构)
内容:在农村建立地方自治局,在城市建立城市杜马,机构由选举产生,主要负责地方的文化、教育、卫生。
影响:①保证了城市资产阶级代表在地方自治机关中占据主导地位。
②地方自治机关对发展本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建设做出了贡献。
司法改革后的俄国仍然是封建君主专制的国家
4.农奴制改革的评价
(1)进步性
①性质:具有明显的资产阶级性质。
经济: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和资金
政治:沙皇专制政权逐步变成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
②地位:俄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改革使俄国的生产关系一定程度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生产方式由封建性向资本主义方式的过渡,此后,俄国的资本主义有了更为顺利的发展。
③作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使广大农奴获得人身自由,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使俄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和有利于工业革命的扩展
(2)局限性
①封建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妥协的结果,没有彻底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
②改革具有掠夺性和欺骗性
③不彻底性,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使俄国日后具有军事封建帝国主义的特点
改革的不彻底性使得俄国的总体水平落后于美国和西欧,社会矛盾依然存在,并且越来越激化,从而导致了俄国历史上的又一次改革。
5.斯托雷平土地改革
(1)背景: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不彻底
20C初,俄国再次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1904—1905日俄战争的战败,动摇了沙皇政府的根基。
(2)目的:在农村建立稳定的社会基础,为了保护贵族地主的利益,需要扶持一大批富农。
(3)内容:农民可以带着份地退出村社,独立的农民可以购买超过定额的份地。
(4)影响:土地改革促成了被称作“斯托雷平奇迹”的经济大发展。但是,改革“扶强抑弱”,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最终导致了革命的爆发。
专题7: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课标要求:
①了解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历史背景。
②简述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埃及历史上的作用。
第13课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1.改革背景
(1)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埃及
1517年,奥斯曼帝国推翻埃及的马木路克王朝,埃及成为奥斯曼帝国的一个行省。当时埃及社会危机严重:①政治-政局动荡。各种政治集团争权夺利,战乱频繁。阶级矛盾尖锐,农民和城市平民不断反抗。②经济-经济残破。埃及盛行包税制,沉重的剥削导致农业遭到严重破坏;埃及手工业遭严重摧残(重税、廉价商品的冲击)。③民族—18世纪下半期,奥斯曼帝国日趋衰落,英法等西方工业国家展开了对埃及的激烈争夺,埃及面临着严峻的外部挑战。
(2)穆罕默德?阿里王朝建立后面临的局势
1805年,穆罕默德?阿里王朝建立。阿里王朝仍面临严重的内忧外患。内忧:马木路克仍盘踞在上埃及,并拥有大部分包税领地,连年战争,经济十分落后,军事力量弱小。外患:随时面临西方殖民入侵的威胁,国力匮乏,难以适应抵御外侮的需要。为了富国强兵,阿里意识到全面改革的必要性。
马木路克原意“奴隶侍卫队”,他们原是埃及统治者从中亚和高加索等地买来的奴隶,编入军队充当侍卫。13世纪中叶。马木路克在埃及建立了自己的王朝。埃及被奥斯曼帝国征服后,马木路克仍保留了相当的实力,他们生性强悍、习于骑射,为了各自帮派和家族利益,经常进行仇杀、凶斗活动,劫掠民财,是埃及社会**的祸源之一。
帕夏:奥斯曼帝国侵占埃及后,派遣驻埃及的省督名称,帕夏代表土耳其素丹统治埃及。
2.改革的内容
①经济—创办近代工厂,培养技术人才,发展军事工业,保护民族工业等。
②政治—加强中央集权。
③军事—发展军事力量,推动军事改革。
3.改革的结果——昙花一现
原因:①资金匮乏,管理不善
。②税役繁重、战事不断,兵役频繁、激起人民反抗。
4.阿里改革的评价
性质:封建性质的富国强兵的改革。
积极影响:
政治---结束混乱局面,建立中央集权;
经济---建立近代工业,提高社会生产力
军事---增强军事实力,维护埃及主权;
文化---引进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推动埃及历史进步;
消极影响:没有触动封建政治体制;实行对外扩张和独裁统治,影响生产力的发展
第四篇:咬文嚼字 教案人教选修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wx.jtyjy.com
3.4 咬文嚼字 教案(人教选修—语言文字应用)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文中有关几个实例的尝试品味,体会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从而自觉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谨严的语文学习习惯。
2、引导学生注意对本文语言的质疑分析,培养求实创新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打一谜语让同学们猜:小老鼠看书--咬文嚼字
小老鼠学习的精神应该推广:把书吃掉,消化掉,成为一个很有品位的小老鼠。
二、解题
“咬文嚼字”一般解释为:过分地斟酌字词(死抠字眼,不领会精神实质)。作者赋予这个成语一种新的意义,就是在文字运用上“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作者提倡“咬文嚼字”,认为语言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文字的优劣要从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表现的意境上去辨别,文字的运用,要从思想感情的透彻、凝练、创新入手。
三、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笔名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西方美学史》是朱光潜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我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美学史著作,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代表了中国研究西方美学思想的水平。朱光潜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另一地位去做。”这是朱光潜不尚空谈、着眼现在、脚踏实地的治学精神的体现。他的座右铭:“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四、课文分析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wx.jtyjy.com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wx.jtyjy.com
《咬文嚼字》全文8段,1—7段是文章的主体,为第一部分。8段表明文章的主旨,是文章的第二部分。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wx.jtyjy.com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wx.jtyjy.com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wx.jtyjy.com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wx.jtyjy.com
原文:红杏枝头春意浓
改文:红杏枝头春意闹
解说:非一“闹”字,不能形容其杏之红,其红之浓。“闹”将无“声”的景象随着上有“声”的意味。日常经验里的视觉、听觉等感觉被彼此打通,多层次地将审美的精微感受传达出来。
最后在总结课内外诸多实例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语言跟思想情感走,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观点性语段在最后一段,作者主要的观点是:
1、应该有谨严精神;
2、只有咬文嚼字,不断推陈翻新,追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可能达到艺术的完美。
补充资料:
题李凝幽居 唐•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注解:幽居:指隐居处.云根:古人认为云生在山石上,石为云根.幽期:归隐所约的日期.译文:幽闲地住在这里,很少有邻居往来,只有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的小园.鸟儿歇宿在池边的树上,归来的僧人正在月下敲响山门.走过小桥呈现出原野迷人的景色,云脚正在飘动,好像山石在移动.我暂时要离开这里,但不久还要回来,要按照约定的日期与朋友一起隐居,决不食言.锦 瑟 唐•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译文:锦瑟呀,你为何竟然有五十条弦?每弦每节,都令人怀思黄金华年。我心象庄子,为蝴蝶晓梦而迷惘; 又象望帝化杜鹃,寄托春心哀怨 沧海明月高照,鲛人泣泪皆成珠蓝田红日和暖,可看到良玉生烟。
悲欢离合之情,岂待今日来追忆,只是当年却漫不经心,早已惘然。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wx.jtyjy.com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wx.jtyjy.com
青玉案 宋•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塘路,但目送,芳尘去。——眼看此女走近又离去。
锦瑟华年谁与度?——猜想她住什么地方?有夫否?
月台花榭,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或许是那女子气质高雅,使人想他应住在这种“月台
花榭,琐窗朱户”的华屋吧。
碧云冉冉衡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从清晨等到日暮,佳人不再来,写了断肠句。
试问闲愁都几许?——心全乱了,愁绪满怀。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喻情于景,愁如一川烟草,偏此时又下起梅雨,满
城飘起柳絮,春天的雨有时确实使人恼啊。
贺铸一生所识女子颇多,为何只对此女有这种情思,有两个原因:一是这位女子与作者已亡故的妻有些相像,产生“移情”心理;二是这位女子与作者心目中的女性偶像十分贴近,使用权他一见而钟情。
宋•苏轼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小团月是一种名品茶(在当时是贡茶)第二泉指的是二泉亭品二泉水和眺望太湖
例子:
红杏枝头春意“浓”
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祁 《玉楼春》
东城渐觉风光好,彀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縠皱:即皱纱,喻水的波纹。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wx.jtyjy.com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wx.jtyjy.com
浮生:指飘浮无定的短暂人生
刘公勇在词话里称“一闹字卓绝千古”。“闹”字好就好在准确、鲜明、生动,带有动态地刻画春天的蓬勃生机,并把作者对春天这样一个万物萌发,生机盎然的季节的到来的欣喜用一个“闹”字表达了出来。作者的感情态度尽含于一个闹字之中。
课堂小练习:
在诗中的括号内,填入六个字,构成六幅画。塞鸿秋·浔阳即景 元·周德清
长江万里白如(),淮山数点青如(),江帆几片疾如(),山泉千尺飞如()。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塞鸿一字来如()。
原诗
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霞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四)阅读下列文字,说说修改稿好在哪里?
原稿: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wx.jtyjy.com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wx.jtyjy.com
老渔民长得高大结实,看样子60岁左右,嘴巴下留着一把花白胡子。瞧他那眉目神气,就像秋天的晴空一样,晴朗又透明又深沉。
修改稿:
老渔民长得高大结实,留着一把花白胡子。瞧他那眉目神气,就像秋天的高空一样,又晴朗又深沉。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wx.jtyjy.com
第五篇:粤教版 高中语文 选修目录
粤教版 高中语文 选修目录
选修1《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第一单元 唐诗之旅(上)导语 基本阅读
1、王维诗四首:积雨辋川庄作、辛夷坞、送沈子福归江东、观猎。
2、李白诗四首:梦游天姥吟留别、哭晁卿衡、丁都护歌、越女词五首(其三)
3、杜甫诗五首:月夜、哀江头、蜀相、又呈吴郎、登岳阳楼
扩展阅读
4、即景抒情诗四首:登幽州台歌(陈子昂)、春江花月歌(张若虚)、望月怀远(张九龄)、题李凝幽居(贾岛)
5、山水田园诗四首:宿建德江(孟浩然)、终南望余雪(祖咏)、田家杂家八首(其二)(储光羲)、游终南山(孟郊)
6、边塞战争诗四首:从军行(其一)(王昌龄)、蓟中作(高适)、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岑参)、塞下曲(李益)
第二单元
唐诗之旅(下)基本阅读
7、白居易诗四首:轻肥、花非花、杜陵叟、问刘十九
8、杜牧诗三首:早雁、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题乌江亭
9、李商隐诗三首:无题二首(其一)、贾生、柳 拓展阅读
10、酬赠诗四首:节妇吟(张籍)、酬乐天频梦微之(元稹)、近试上张籍水部(朱庆馀)、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柳宗元)
11、咏物诗四首:子规(顾况)、葡萄(韩愈)、赏牡丹(刘禹锡)、小松(杜荀鹤)
12、咏史诗三首: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金铜仙人辞汉歌(李贺)、过陈琳墓(温庭筠)第三单元
漫步宋词 导语 基本阅读
13、柳永词二首: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海潮(东南形胜)
14、苏轼词二首:水调歌头(落日乡帘卷)、定**(莫听穿林打叶声)
15、李清照词二首:鹧鸪天(暗淡轻黄体性柔)、永遇乐(落日熔金)
16、辛弃疾词三首: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拓展阅读
17、爱国词四首:鹧鸪天(客路那知岁序移)(赵鼎)、贺新郎(梦绕神州路)(张元斡)、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陆游)
18、登临词二首:桂枝香(登临送目)(王安石)、念奴娇(危楼还望)(陈亮)柳梢青(铁马蒙毡)(刘辰翁)
19、言情词三首: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晏殊)、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贺铸)第四单元 聆听元散曲 导语 基本阅读
20、关汉卿散曲二首:[双调·沉醉东风]、[南吕·一枝花]赠朱帘秀
21、马致远散曲二首:[双调·寿阳曲]山市晴岚、[双调·拨不断]
22、张可久散曲二首:[中吕·红绣鞋]天台瀑布寺、[正宫·醉太平]无题 拓展阅读
23、山水风光散曲二首:[双调·水仙子]重观瀑布(乔吉)、[越调·天净沙]春(白朴)
24、讥时咏史散曲二首:[中吕·满庭芳]看岳王传(周德清)、[中吕·朝天子]志感(无名氏)表达交流
(一)名句交流,温故知新
(二)找寻色彩名句
(三)专题朗诵表演
(四)表现方法梳理
(五)古为今用,学写歌词
阅读向导
(一)精练、和谐与佳句——诗词散曲的语言
(二)赋、比、兴及其新拓展——诗词散曲的表现方法
(三)情景交融,生动含蓄,引发联想——诗词散曲的意境 选修2《唐宋散文选读》目录 第一单元 导语 基本阅读
1、小石城山记(柳宗元)
2、黄州快哉亭记(苏辙)扩展阅读
3、道山亭记(曾巩)
4、百丈山记(朱熹)点击链接 表达交流活动 山水游记 第二单元 导语 基本阅读
5、《张中丞传》后叙(韩愈)
6、六一居士传(欧阳修)
扩展阅读
7、陆文学自传(陆羽)
8、方山子传(苏轼)点击链接 推荐阅读
刚健朴茂,风骨端翔——《唐代散文选注 》 第三单元 导语 基本阅读
9、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王维)
10、与尹师鲁第二书(欧阳修)扩展阅读
11、与微之书(白居易)
12、寄欧阳舍人书(曾巩)点击链接 表达交流活动 书信传情 第四单元 导语 基本阅读
13、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王勃)
14、后赤壁赋(苏轼)
扩展阅读
15、荔枝赋并序(张九龄)
16、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李白)点击链接 推荐阅读
欧澜苏海话宋文——《宋代散文选注》 第五单元 导语 基本阅读
17、原毁(韩愈)
18、心术(苏洵)扩展阅读
19、鞭贾(柳宗元)20、兴贤(王安石)点击链接 表达交流活动 与唐宋八大家对话 附录
谈谈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周振甫)选修3 《 中国现代诗歌选读 》目录
基本阅读
第一单元
1、毛泽东词二首:
贺新郎.别友
菩萨蛮.黄鹤楼
2、郭沫若诗二首:
凤凰涅槃
太阳礼赞
3、刘半农诗一首:
教我如何不想他
4、冯至诗一首:蛇 扩展阅读
5沈尹默诗人诗六首: 月夜——沈尹默 光明——朱自清 春水(之五)——冰心 红烛——闻一多 伊底眼——汪静之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林徽因 第二单元
6、艾青诗二首:手推车
黎明的通知
7、戴望舒诗二首: 寻梦者
我的记忆
8、何其芳诗一首:预言 9穆旦诗一首:赞美 扩展阅读
10、卞之琳等诗人诗六首 段章——卞之琳 雨景——朱湘 一朵野花——陈梦家 无题——阿垅 金黄的稻束——郑敏 在地球上散步——纪弦 第三单元
11、闻捷诗二首:苹果树下
疏勒河
12、海子诗二首:北方的树林
黎明(之三)
13、杨炼诗一首:蓝色狂想曲
14、洛夫诗一首:边界望乡 扩展阅读
15、蔡其矫等诗人诗六首蔡其矫 祈求——蔡其矫 城市——昌耀 无题——舒婷
阳光中的向日葵——芒克 雪白的墙——梁小斌 纪念碑——江河 第四单元
16、李瑛诗二首:逆风飞行的鸟
端阳
17、西川诗二首:虚构的家谱
午夜的钢琴曲
18、于坚诗一首:对一只乌鸦的命名
19、翟永明诗一首:十八岁之哥 扩展阅读:
20、吕德安等诗人诗六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