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8个科学探索小故事
科学探索 百慕大的“死亡禁区”
在大西洋西部,美国佛罗里达波多黎各与百慕大群岛之间,有一个神秘的三角区,被人们称为“死亡禁区”,又称为百慕大魔鬼三角区。从20世纪以来,在这方圆100多平方公里的海域内,原因不明的空难和海难事件不断发生。1919年,一艘长180多米,载员309人的美国军舰“赛克洛珀斯”号,从西印度群岛的巴贝港口启程,途经百慕大三角区突然神秘的消失,全船无一人生还。1945年,在一次美国海上空军例行训练中,5架“埃文格”型鱼雷轰炸机飞越这一地区时,14名机上人员全部遇难;1947年,一架C-54型美国飞机飞至百慕大海区时,来不及发出求救信号就一头栽进海底;1968年,载有29人的美国军用运输机“伊萨卡·伊斯兰德”号在此失踪;3年后,载员30人的“米尔顿艾切德斯”号美国飞机又在此方位附近失事;1971年,美国“费托烟2型”战斗机在雷达严密监视下飞离迈尔密136公里时,便无踪影了。此处属浅海区,水深才6米,几分钟后抵达出事地点的救援飞机,搜寻的结果却是一无所获。龙卷风出现最多的地区
美国是世界上出现龙卷风最多的地区,年平均数达430多次。1980-1984年,发生龙卷风总计4500次,年平均达900次,龙卷风造成的损失平均达1亿美元/年。1979年德克萨斯州发生的龙卷风,损失达8亿美元,45人丧生。美国的墨西哥湾沿岸,尤其是佛罗里达半岛以南海面上是龙卷风出现最多的地方。1968年8月的8天中,共出现27个漏斗云,有一天竟出现了8个。有许多龙卷风同时或接连出现在海面上,极为壮观。最强的龙卷风发生在1925年3月18日,穿越密苏里、伊利诺斯、印第安纳三个州,行程254公里,风速96.6公里/小时,造成689人死亡,1980人受伤,大量财产损失。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记录最为详细的最强的一次龙卷风。据研究,美国龙卷风发生地区与墨西哥湾暖湿气团的气旋有关。降雨最多的地方
1952年3月16日,印度洋留尼汪岛上的锡拉奥,一天内降雨1870毫米,成为世界上日降水量最高的纪录。1961年7月,喜马拉雅山南坡,印度梅加拉亚邦的小镇乞拉朋齐,一月内降水9300毫米,1961年的全年降水量达26461毫米,成为世界上年降水量最高的纪录;该镇年平均降水量为11430毫米,是世界上雨量最多的地方之一。世界上下雨天最多的地方是智利的菲利克期湾,一年325天下雨。闪电奇闻
在法国某个小城,闪电把站在树下躲雨的3名士兵击毙。在苏联某个农庄,两个孩子在牛棚里 1
躲雨,突然,房前的白杨树下滚落一个橙黄色的火球直向他们逼来,一个孩子踢了它一脚,轰隆一声,火球爆炸了,孩子们被震倒在地,但没有受伤。事后,人们才知道那个火球是罕见的球状闪电。在美国龙怪昂威尔的小城里发生了一件怪事:一位主妇从市场回到家里,打开电冰箱一看,她放进去的生鸭、生肉全都变成了熟食品。后经科学家研究以后才明白,是球状闪电把电冰箱变成了电炉,奇怪的是电冰箱竟然没有损坏。以严寒取胜的“二战”苏军
“二战”期间,德国进攻苏联,已攻下基辅,准备进攻莫斯科,战役代号为“台风”。战役前夕,苏军统帅部里研究作战方案,但与会者个个愁眉苦脸,一筹莫展,只有一个将领时而翻看情报,时而查看地图,始终面带微笑,似乎胸有成竹。1941年10月2日,德军进攻开始,苏军的“奇兵”出击了。这支“奇兵”迫使敌人有的残废,有的染病,有的倒毙,连敌人的武器也失灵了,坦克无法开动,大炮栓也无法射击,德军部队完全失去了作战能力。苏军派出一支训练有素,准备充分的西伯利亚军队,身穿白衣,手持白色武器向敌人猛扑过去。不到数日,德军损兵折将100余万,“台风”战役彻底失败。苏军的“奇兵”是严寒。原来那个苏军将领根据气象综合预报得知这年冬天特别严寒,温度低达摄氏零下50℃。在海底五年不死的水手
货船“科里特鲁达”号于1983年6月23日遇难,在非洲象牙港外沉没,14名水手随船沉入海底,人们都以为他们均已罹难,谁也预料不到这艘货船沉没5年后,1988年3月被救起,船员们均活着。这真是人间第一奇闻。这艘货船装有肉类罐头和瓶装食用水,使船员在沉船中有水有食物活命,他们被困在船舱内,无法逃生,但有一条管子通出40英尺的水面,一直供给他们空气,保持了他们不死。他们被救上来时,三分像人七分像鬼,浑身苍白,只有一副骨骼,与他们说话,他们都听不懂,只能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地震中幸存的婴儿
1985年9月19日墨西哥发生8.1级强烈地震,死亡1-2万人。但有数十个新生婴儿从倒塌的楼房和混凝土下被抢救出来,其中有两名婴儿在几公斤重的混凝土下层居然忍受了十天之久而保全了生命。这些婴儿之所以能够活下来,首先是因为婴儿体内有大量的储备水分,人在不进食的情况下只要体内有水分,可以维持生命15天以上;其次因为他们身体较小,受到大人们尸体的保护。另外,因为他们仍处于胎儿的状态,不会像大人们那样产生无比的恐惧心理而消耗更大的能量。航空事故的预言家
1974年3月3日,土耳其航空公司的DC10型喷气式客机坠落在巴黎郊外,机上346人全部死亡,是当时最严重的一次事故。令人费解的是,早在半个月前,美国的肖恩·罗并斯已对这次大事
故作了详细预言。2月16日在纽约的实验会上,肖恩·罗并斯在催眠状态下说了如下预言:“去伦敦的大型喷气客机坠落„„数百人死亡,无一生存者„„发生时间3月或5月„„美国外交官夫妇也在遇难者当中„„与T字有关(土耳其的字头)„„机种DC10„„”预言全部录了音。因事关重大,吃惊的肖恩和他的朋友于19日拜访了FBI纽约分局,向航空值班员提供了磁带,希望关注防止事故的发生。遗憾的是有关方面并不相信这一预言,没有采取有效措施预防事故的发生。全球的四大“死亡谷”
在前苏联、美国、意大利和印尼,存在着地球上著名的四大“死亡谷”,但其恐怖景象各不相同。苏联堪察加半岛克罗诺基山区的“死亡谷”,长达两公里,宽100米至300米不等,地势凹凸不平,坑坑洼洼,不少地方天然硫磺嶙峋露出地面,到处可见狗熊、狼獾以及其他野兽的尸骨,满目凄凉。据统计,这个“死亡谷”已吞噬过30条人命。苏联科学家曾对这个“死亡谷”进行过多次冒险性考察和探索,但结论仍是众说纷纭。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和内华达州相毗邻的山中也有一条非常大的“死亡谷”长达225公里,宽约6-26公里不等,面积约1400多平方公里,峡谷两侧悬崖峭壁,地势十分险恶。据说1949年,美国有一支寻找金矿的勘探队伍,因迷失方向而涉及期间,几乎全部丧生,有几个人脱险爬出,但不久也都神秘的死去。后来,有些前去探险的人员也都葬身其中,至今仍未查出死亡的原因。但科学家却发现这个地狱般的“死亡谷”,竟是飞禽走兽的“极乐世界”。据调查统计,这个地方繁衍着200多种鸟类,19种蛇类,17种蜥蜴,1500多头野驴。这些动物在那里生活的悠然自得,逍遥自在,至今人们也弄不清它为何独得对人类如此凶残。意大利的那不勒斯和瓦维尔诺湖附近,也有两处与苏联和美国的“死亡谷”相似的“死谷”。但这两个“死谷”只危害飞禽走兽,对人的生命却没有威胁。据科学工作者的调查统计,每年在这两个山谷中死于非命的各种动物多大37600多只,所以意大利人又称其为“动物的墓场”。印尼爪哇岛上有个更为奇异的“死亡谷”,谷中分布有6个庞大的山洞,每个洞对人和动物都有很大的威胁,只要靠近洞口六七米远,就会被一股神奇的力量吸入洞内。昆虫也酿灾
1941年,一艘正在波斯湾行驶的德国船,突然被一大群蝴蝶包围了,数不尽的蝴蝶像一大块厚厚的云层落到船上,所有的甲板、缆绳,甚至烟囱的周围全都是蝴蝶,那些没处栖息,仍然在飞翔的蝴蝶就像大风雪似的在天空中漂浮,船员连呼吸都感到困难,眼睛也难以睁开。船长下令开动救火机喷射也无济于事,结果船触礁下沉。类似的事情也发生在一条开往苏联敷德萨港的海轮“化学家泽林斯基”号上。一大群不知从何处飞来的蚊子向轮船发起进攻,机器房内群蚊乱舞,甲板上的蚊虫堆积达十多厘米厚,航道上的能见度也因漫天飞舞的蚊子而下降到几乎为零,轮船被迫停航,折腾了几个昼夜,知道天气变凉,蚊群才“安静”下来,被船员们用水冲走。奇异的彩色海洋
红海·位于沙特阿拉伯西部,由于海水中繁殖着大量的海藻,死后变成红褐色,并悬浮在海面上;再加上红海两岸气候干燥,沙漠广布,大风把红色沙粒弥漫在红海上空,散落在红海之中,把海水染成红色。
黑海·位于乌克兰南部,海水中含盐量较高,深海处含有硫化氢,致使贝类、鱼虾无法生存。流入海里的石油和其他有机污染物分解时需要消耗大量的氧,造成溶解氧几乎耗尽,大量海洋生物窒息死亡,尸体腐烂发臭,污染海水,使海水变成青褐色,故名黑海。
白海·位于俄罗斯西北部,由于纬度较高,气候寒冷,因此海岸覆盖着皑皑冰雪,海面上漂浮着许多白色冰山,呈现出一片白色的冰雪世界,故名白海。
黄海·我国东部的黄海,由于海水较浅,河流又把大量的黄色泥沙带入浅海,致使海水浑浊,变成浅黄色。
绿海·在一些热带浅海里,由于表层栖息着大量的绿色浮游生物,海底繁殖着绿色海藻,它们把浅海装扮成绿色,形成绿色海洋。
五彩海·日本的濑户内海,由于海面上不时漂浮着大片的油和由沥青组成的焦油状团块,它们在阳光照射下像乱抹得油彩,呈现银白色、红色、橙黄色和褐色等五光十色。不可思议的岛屿
地球在自转,每昼夜自转一周,这是当今普通常识。有趣的是,在西印度群岛中有一个岛,也像地球一样会自转,而且自转的周期也是24小时,叫做索马它岛。岛上荒无人烟,全岛都为植物所覆盖,动物也不多。如果驾船绕岛一周,只需30分钟。许多国家的科学家对索马它岛都感兴趣,并进行多方的考察,但令人遗憾的是,对于这一奇怪的自然现象,至今仍是一个谜。与旋转岛相映成趣的是,在太平洋还有一个会自动离合的小岛。今天你看见它是完整的一个,明天它会分为两个,中间相隔4-5米。可是过不了多久,它又会自动的接合在一起,成为离开前的样子。
除旋转岛和离合岛之外,在加拿大还有一个塞布尔岛,它也会运动,而且十分明显。它每年要向前滑动100米,在最近200年来,它已向东移动了20公里,而且它还是一个“沉船之岛”,先后在这里有500艘舰船遇难,丧生者达5000人,故被航海者称为“大西洋上的坟场”。另外,在日本冲绳县南部,有一个面积达150平方公里,大大小小的珊瑚礁百余个所构成的海岛,一年364天都淹没在海水中,只有在潮水变化最大的一天,才露出海面,但仅仅3个小时左右,便又潜回水中,消失得无影无踪。经过“冬眠”一年之后又会再一次出现。13 乌鲁人的“漂浮岛”
秘鲁的印第安人中有一个分支乌鲁人他们生活在世界上最高的淡水湖的的喀喀湖畔,创造了举
世无双的“香蒲文明”。香蒲是一种类似芦苇的多年生植物,叶子修长,高达三四米。茂盛的香蒲从两三米深的湖水中钻出,挺立在湖面上。乌鲁人就地取材,在香蒲丛中巧妙的堆起了一个个“漂浮岛”。岛的面积虽然不大,但厚厚的香蒲草层层叠起来,形成很大的浮力。几十个“漂浮岛”散布在湖面上,构成了一个奇特的漂浮世界。乌鲁人就住在这些岛上,每个岛上有四五户人家,他们用香蒲草盖起顶部为圆锥状的茅屋,茅屋的墙壁和屋顶均用一张张香蒲席子联结而成,没有窗户,只有一个进出口。远远望去,茅屋酷似一个硕大的蘑菇。但是,“漂浮岛”底层的香蒲受湖水长期浸泡会渐渐霉烂,茅屋需要经常拆掉翻修,不断从上面添加新的香蒲草。神秘的“湖中湖”
在寒冷刺骨的美国明尼苏达州的北部,有一个小镇叫布林拉德,那里湖泊密布。几年前,这个湖区出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至今无人能解。
冬天站在布林拉德北部的长湖地带,放眼望去是白茫茫的一片:四周长达8英里的湖面全部是厚厚的冰层,人们可以开着车在湖面上驶来驶去。然而就在这冰封的湖面上,却总有一一块水面奇迹般地没有结冰,看上去就像是一个接近1英里长的黑洞。
这就是拒绝结冰的“湖中湖”——一个巨大的月牙状水面,不知道是何原因,在零下几十摄氏度的严寒下,它仍然在怡然自得地泛着粼粼波光。
当地的官员要求对这一现象进行调查,许多学者也想找出是什么原因让这一段湖面违背大自然的规律。
研究者们用针孔摄像机探测到了20英尺深的水下,他们想探寻是否有电流震动或者是地震活动的迹象,但从没找到异常之处。一队科学家几乎已经测试了所有关于这个“黑洞”的事物,但到底为什么会产生这种不结冰现象,他们依然是一头雾水。
“这个湖区不结冰的地方,从底部到顶部的湖水,热度都是均匀一致的,这种情况非常令人吃惊。我们估计这应该是导致这部分湖面不结冰的原因。”科学家艾伦·塞布拉说,“我还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这个“黑洞”像个顽皮的孩子,跟人们玩着捉迷藏,自出现以来它只结过一次冰,而这唯一的一次结冰也同样让人瞠目结舌——因为它并不是在零摄氏度以下的低湿天气时结冰的,而是在40摄氏度的高温下不同凡响地结上了冰。醉人的植物
酒能醉人,不足为奇。令人惊奇的是有些植物亦有醉人的功能。
在坦桑尼亚的山野中,生长着一种木菊花又称“醉花”。其花瓣味道香甜,无论是动物或者是人,只要一闻到它的味道,立即就会变得昏昏沉沉。如果是摘一片尝尝,用不了多久,便会晕
倒在地。
生长在埃塞俄比亚的支利维那山区的“醉人草”,会散发出一种清郁的香味。每当人们闻到这种香味时,便会像喝醉了酒一样,走路踉踉跄跄,东倒西歪。如果在它的旁边呆上几分钟,就会醉的连路都走不了。
马努拉树生长在南非,是一种“醉树”。非洲大象最喜欢吃这种树的果实。每当大象暴食了这种果子后,再喝进一些水,便会大发酒疯——有的狂奔不已,上窜下跳,撞倒或拔倒大树,更多的是东倒西歪,呼呼大睡,一般要两三天后才能醒过来。
坦桑尼亚蒙古拉大森林里,有一种能溢出美酒的毛竹,叫“酒竹”。它溢出的酒只有30度,味道醇美,并含有一种香味。一些吃食幼竹的动物或以酒竹汁液解渴的动物由于贪食,体内的酒精大量积聚,往往醉的昏昏然,飘飘然。奇草绝技
指南草·在中亚细亚,盛产一种草,人们称它为“指南草”。这种草的特殊之处是:在阳光照射下,它的叶子老是从北方指向南方,人们根据叶尖的位置就能辨别方向。
咬人草·有一种小草叫荨麻,牧民们称之为“咬人草”。当你顺手抓它(从下往上顺毛捋)则不痛,逆手抓获撞上级奇痛难忍。“咬人草”茎上的螫毛,用以杀伤来犯的敌人而保卫自己。别看它其貌不扬,农牧民却把它视为珍宝。如果有人被毒蛇咬伤,将新鲜的全株荨麻捣烂取汁敷伤处,可迅速治愈;对于草原上常见的风湿性关节炎,用适量的荨麻煎水洗患处,相当有效。 瘦身草·在印度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野生草,肥胖的人服用后会逐渐消瘦下来,故名“瘦身草”。印度传统医学用该草治疗肥胖症已有2000年的历史。“瘦身草”能使人体摄入的一半糖分不被吸收,从而降低新陈代谢的速度,达到减肥的目的。
能测温的草 在瑞典南部有一种名叫三色鬼的草,人们管它叫天然的“寒暑表”。因为这种草对大气温度的变化反应极为灵敏。在20℃以上时,它的枝叶都斜向上方伸出;温度若降至5℃时,枝叶则向下运动,直到和地面平行为止;当温度降至10℃时,枝叶向下弯曲;如果温度回升,则枝叶就恢复原状。
盐草·牙买加生长着一种盐草,它的茎和叶中含有盐分。当地居民割回盐草,洗净晒干后放在锅里煮,再将汁液晒干,水分蒸发后便留下了盐。
还魂草·安徽黄山的高峰石壁间,生长着一种奇特的“还魂草”。它枯黄以后,只要用开水烫过,再浸在冷水里,过一会儿,仍然变成青绿色。千奇百怪的石头
会“走路”的巨石·前苏联普列谢耶湖东北处,有一块能自行移动位置的石头。该石呈蓝色,直径近1.5米,重达数吨,近300年来它已经数次变换过位置。17世纪初,人们在阿列克塞山脚下发现了这块会“走路”的巨石,后来人们把它移入附近一个挖好的大坑中。数十年后,蓝色怪石不知何故却移到了大坑边上。1785年冬天,人们决定用这块石头建造一座新钟楼,同时也为的是“镇住”它。可当人们在冰面上移动它时,不小心让它坠落湖底。而到了1840年,这块巨大蓝石竟躺在普列谢耶湖岸边了。如今它已向南移动了数公里。无独有偶,在美国内华达山脉东边,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谷,当地人称之为“死谷”。人们发现这里也有许多石头会“走路”。美国科学家夏普对这一奇特现象进行了观察研究。他把25块石头按顺序排列并逐个标出位置,定期进行测量,果然发现这些石头几乎全都改变了原先的位置。有几块石头竟然爬了几段山坡,“行走”了长达64米路程。
自行增减重量的怪石·我国贵州省惠水县有一块椭圆形石头,可以自行增减重量2公斤左右。据该石主人说,最初石重22.5公斤,朋友们在1989年春节时来观赏“宝石”,石重已变成25公斤。随后一连数天,换了8杆称反复校验,发现该石最重时25公斤,最轻时22.5公斤,上下变化达2.5公斤。研究人员再一次测定中记录了当天11时13分、11时43分、12时28分这3个时刻该石的重量分别为21.8公斤,22.8公斤,23.8公斤。在短短的75分钟内,该石的重量竟增加了2公斤。
自行升空的“圣石”·印度西部马哈拉邦有一个叫希沃布里的村子,村里有一座苏菲派教徒圣人库马尔·阿利·达尔维奇的神庙。庙前空地有2块各重90公斤左右的“圣石”,能随人们的喊叫声而自动离地腾空。当人们用右手的食指放在“圣石”的底部,异口同声且不停顿的喊着“库马尔·阿利·达尔维-奇-奇-奇”,且发“奇”字时的声音尽可能拖得长一些,这样,沉重的石头就会活人般顿时从地上弹跳起来,悬升到约2米的高度。直到人们喊得上气不接下气时,它才会落回到地上。
毒石·日本枥木县那须镇的山上,有一种毒石,不论是昆虫还是飞鸟,一旦接触到这种石头很快就会死亡。这种能杀死生物的毒石,当地人把它叫做“杀生石”。这种毒石多在火山口附近。 哭石·在西班牙的比利牛斯山顶上有一块会“哭泣”的岩石。这块岩石发出的声音像女人低声饮泣一样,听起来十分伤感。并且,这块岩石只有在晴天的傍晚才哭泣,而且时间只有一二分钟。
纹圈石·在中美洲的卡隆巴拉地方,有一些卵形的石块,土著人一直把它们视为宝物。这些石块在下午时是平滑的,奇怪的是,经过一夜时间,所有石块便会出现一些神秘的纹圈。经太阳晒过以后,这些刻纹在下午便自动全部消失。好几公里范围内的石块皆是如此。
树木之最
最大的树·迄今公认的最大的树是生长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红杉国家公园中的名为“谢尔曼将军树”的巨杉。最大的直径有6米左右,重2800吨,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活生物,有“世界爷”之称。
最高的树·在非洲发现的一棵叫“波巴拉”的树,树高189米,是迄今最高的树。 最硬的树·世界上最硬的树是铁梨木树,它刀砍不入,枪打不透,实为世人罕见。
最长寿的树·据科学家考察迄今最长寿的树是生长在澳洲的一棵苏铁树,它已经活了12000~15000年。
最轻的树·南美洲一种叫“巴尔沙”的树是目前相对密度最小的树,晒干后,相对密度只有0.1~0.25。
最重的树·舰木又名“钢铁树”,质地又密又韧,不弯不裂,是目前相对密度最大的树。生长在广西南部石灰岩地区,其相对密度可达1.128。
生长最慢的树·美国加利福尼亚有一株古老的松树,年龄已4700多岁,却只有9米高,每年增高不过2毫米,可谓生长最慢的树。
生长最快的树·1974年6月17日在马来西亚的沙巴种的一棵树,它在13个月中竟长高了10.75米,可算是生长最快的树。
最贵的一棵树·1959年美国密苏里州的一名苗圃人员花22.5万法郎(折合人民币75000元)买了一棵来自华盛顿州亚赛马的苹果树,可称得上是世界上最贵的一棵树。
最小的树·中国北方柳树又称草树,是世界上最小的树。这种树高只有2厘米。它是由分类学家林佘划入树木一类的。
历史最长的树·在所有树木中,一种银杏(又名白果树)的资格最老,它已有16000年的历史,故称作活化石。
最大的树叶·两种棕榈树的叶子极大,一种是生长在印度洋马斯卡林群岛上的酒椰棕榈,另一种是名叫亚马孙河竹子的棕榈,其叶子长达20米,叶柄有5米长,可谓最大的树叶。
第二篇:科学小故事
我身边的科学小故事
上课铃响了,和往常不一样的是,今天张老师没拿语文书,而是一手端着一只玻璃杯,杯子里装了半杯水,一手拿着一双筷子笑嘻嘻地走进教室。同学们心中都充满了疑惑:张老师要做什么呢?
看着同学们满脸的疑云,张老师笑着说:“今天,老师要做一个小小的实验,给同学们看一个有趣的现象。”听到要做实验,同学们都兴奋起来。什么实验呢,同学们都等不及要看个究竟,心中也更加好奇了。个个都瞪大了眼睛等待着。实验开始了。只见张老师把杯子放在讲台上,然后把筷子拿在手里,放在杯口的上方说:“请小朋友们仔细看,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同学们都伸长了脖子,生怕漏掉什么。只见张老师慢慢地把筷子斜插入水中。眼前的现象让全班同学目瞪口呆:本来直直的筷子竟然“断了”!同学们的嘴巴都张成了大大的o型。“难道这是一双魔术筷?”“难道是水把筷子压断了?”还没等我们反应过来,老师把筷子拿出来了,筷子完好无损!老师又把筷子放入水中,不过这次是竖直插入,筷子没断开,还是完整的筷子!这是为什么呢?我百思不解,可老师却让我们自己找答案。
终于熬到了放学,我一回到家就迫不及待地打开电脑。啊,我明白了!原来筷子在水里是“断的”,是因为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我们平时见到的“池底变浅”、“海市蜃楼”等都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将筷子竖直插入水中筷子没有断开是因为光垂直于两种介质的交界面的原因,入射角和折射角为零光不发生折射的原因。
啊!这个实验真有趣,原来只要细心观察,生活中到处都有学问!
第三篇:科学小故事
锯的发明
大家可能还熟记着小学课本中的那篇关于鲁班发明锯的文章吧。传说,有一年鲁班接受了一项很大的任务——建筑一座大宫殿。这需要很多木料,但是工程限期很紧。鲁班的徒弟们每天都上山砍伐木材,但是当时还没有锯子,只有用斧子砍,效率实在是太低了,而且徒弟们每天累得精疲力竭,可是木料还是远远不够,耽误了工程的进度。那个年代,完成不了奴隶主的任务是要受重罚的,鲁班心里非常着急,就亲自上山察看。上山的时候,他偶尔拉了一把长在山上的一种野草,一下子手就被划破了。鲁班很奇怪,小小的一根草为什么这样锋利?他把草折下来细心观察,发现草的两边都长有许多小细齿,他的手就是被这些小齿划破的。既然小草的齿可以划破我的手,那带有很多小齿的铁条应该可以锯断大树吧。于是,在他的想法加上金属工匠的帮助下,鲁班做出了世界上的第一把锯——一把带有许多小齿的铁条。他用这个简陋的锯去锯树,果然又快又省力,锯就这样发明了。不管这个故事是真是假,从这个故事都可以得到这样的一个启发:实践出真知,钻研出智慧。
每个人的成功都是有着内部和外部的影响的。鲁班工艺的不断进步离不开自己的努力和家人的帮忙。鲁班出身于世代工匠的家庭,从小就跟随家人参加过许多土木建筑工程劳动,逐渐掌握了生产劳动的技能,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苹果与万有引力
——牛顿的故事
依撒克•牛顿(1642-1727)英国科学家。他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建立经典力学的基本体系,在光学、热学、天文学方面都有创造性的贡献,在数学方面又是微积分的创始人之一。
三百多年前的一天晚上,一位青年坐在花园里观赏月亮。他仰望那镶着点点繁星的苍穹,思索着为什么月亮会绕着地球运转而不会掉落下来。忽然,有个东西打在了他的头上,这并不很重的一击,把他从沉思中惊醒。他低头一看,原来,是一只熟透的大苹果从树上掉落下来。他捡起苹果,又一次陷入了沉思:为什么苹果不落向两旁,不飞向天空,而是垂直落向地面?这一定是地球有某种引力,把所有的东西都引向地球。青年眼睛一亮:苹果是这样,月亮也是如此,月亮一定是在地球引力的吸引下做高速运转。因为有引力,使它不能远离地球;因为有速度,使它不会像苹果一样掉落下来„„夜渐渐地深了,青年手中拿着苹果,开心地笑了。他就是发现万有引力的英国科学家牛顿。这一年,他才24岁。
牛顿,1642年12月25日出生在英国。他爸爸是个自耕农,在他出世前两个月就死去了。他两岁起就跟着年迈的祖母过着贫困孤苦的生活。
牛顿在12岁的时候进入格兰镇小学读书。他从小就非常热爱科学,经常制造一些灵巧的小机械。他自己制作了一个小巧的水钟,是仿照沙漏的作法制成的。用一个小水池,使池中的水缓缓流出,水面逐渐降低,水面上的浮标就跟着逐渐下降,于是带动指针转动,指示时刻。
放风筝,是孩子们都喜爱的游戏。聪明的小牛顿更玩出了新花样:一天晚上,他把一只纸灯笼系在了风筝上放到天空。许多看见了空中风筝的人,都叫起来:“彗星!”当人们知道天空中闪亮的是风筝上的灯笼,才恍然大悟了。
牛顿是个意志坚强的孩子。在学校里,当他受到大同学的侮辱时,他总是拼命反抗。他常说:“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肯努力奋斗,是没有不成功的。”正是这种顽强的精神,带领牛顿登上科学群山那一个又一个巅峰。
牛顿在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时,常常会忘记自己和别人的存在,陷入一种“痴迷”的状态。
有一次,他请朋友到家里做客。当他走出房门去拿酒时,忽然想起关于月球轨道的运算,于是就把请客的事忘到了九霄云外,自顾自地忙着计算起来。朋友知道牛顿的脾气,只好自己吃掉了盘子里的鸡,把骨头吐在了桌子上。牛顿终于计算完了,这才想起请客的事。走回桌前一看,鸡只剩下了骨头,他恍然大悟地说:“我以为我还没有吃饭呢,原来已经吃过了。”
尽管牛顿在科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却仍然十分谦虚。他曾这样说过:“如果我所见的比笛卡尔(法国17世纪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哲学家)要远一点儿,那是因为我是站在巨人的肩上的缘故。”
第四篇:科学小故事
科学课上的教学小故事
说起科学教学故事,我们小学科学教师的心中也有许许多多令人感动的故事。这些故事就像闪光的珍珠,点缀着我们科学教师繁忙而充实教学生活,使我们平凡的教学生涯充满了欣喜和感动。
这是五年级的一堂科学课,课前我准备了一些小马铃薯和一杯能让马铃薯浮起来的浓盐水。课堂上,我信心十足地与孩子们谈话:同学们,老师手上有一个马铃薯,请同学们猜测一下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同学们都说沉。于是,我把马铃薯放入清水中,果然是沉得。接着我把马铃薯从清水杯中拿出、擦干,又故作神秘地说老师施展了一些魔法,能让马铃薯在这个杯中浮起来,我心里想:同学们看到马铃薯由沉变浮一定会觉得很惊奇,这样我就可以顺势引导同学们去探索马铃薯变浮的原因。当我把马铃薯放入盐水中出现的结果却令我措手不及:马铃薯居然稳稳地沉在了烧杯的底部。失败的实验引发学生们的议论:“咦!怎么没变呀,不是和原来一样是沉得吗?”我也有些紧张,赶快把马铃薯从水中捞出来,仔细一看找到原因了。原来这个马铃薯不是我课前做实验的那个,我以为一个马铃薯能浮起来,其他也一定能浮起来。这可怎么办呢?于是我说:“这个马铃薯太调皮不听老师的话,咱们再换一个听话的。”我赶快把课前实验过的那个马铃薯找出来重新做一遍,马铃薯终于浮在水上面。课堂出现的意外使学生兴趣大增,我决定抓住时机,及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老师:在同一个杯子里,马铃薯为什么会有沉有浮呢?(我把两个马铃薯给同学们轮流观)经过大家仔细观察发现两个马铃薯大小差不多,只是一个比较新鲜重一些,一个存放时间久了,外皮有些皱了,重量也轻了些。
学生1:新鲜的马铃薯水分多,重一些,所以容易沉,不新鲜的水分少,重量轻所以容易浮。
学生2:我们上节课学过,大小一样的物体,重的容易沉,轻的容易浮。最后经过大家的讨论,终于找到了答案。在解决第一个问题后,我又引导大家共同探讨马铃薯在盐水中上浮的原因。
经过这个小意外,我深刻地体会到科学课堂是一个变幻多端的小世界。小学科学课是以探究为主的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随着学生课堂主体性、自主性的增强、学生质疑、反驳、争论的机会大大增多,常常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往往超出了课前预案设计。这时我们不能只图完成教学任务,而应该充分尊重孩子们的想法,尽管这些“小意外”的发生或许打乱我们的教学节奏,但也给我们增添了许多不期而至的收获,而学生也正是这样的不断地动态生成过程中得以发展。
第五篇:科学小故事
蔡伦造纸
蔡伦(约63年—121年),字敬仲。东汉桂阳郡耒阳(今湖南省耒阳市)人。他改进了东汉时的造纸技术,被传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造纸术的发明人。
很久很久以前,文字是刻在甲骨上,或是写在竹简、丝绢上的,这些材料有的十分笨重、有的十分昂贵,给人们造成了许多不便。
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有些人便开始使用一些较为便宜的植物纤维造纸,可这种纸看起来十分粗糙,书写起来仍然很不方便。到了东汉时期,有个叫
蔡伦的宦官决心为人们寻找一种实用的造纸方法。
蔡伦经常到河边,观察妇女们洗蚕丝和抽蚕丝的“漂絮”过程。他发现好的蚕丝拿走后所剩下的破乱蚕丝,会在席上形成簿簿的一层东西。有人就把它晒干,用来糊窗户、包东西,或是用来写字。
他到造纸的作坊,向造纸的工匠们请教,渐渐地了解和掌握了造纸的基本过程。为了造出既经济又实用的纸,蔡伦采用了树皮、麻皮、破布、废渔网等常见的材料,把它们捣碎,做成纸浆。
蔡伦天天试验,月月试验,把自己弄得整天脏兮兮的,周围的人都把他当作怪人,不愿意接近他。可他从不理会那些异样的目光,依旧埋头研究他的造纸新方法。
他采用“漂絮”的方法,用席子去捞那些纸浆,捞出来的纸浆就会在席子上形成簿簿的一层,晒干后就成了纸。
蔡伦终于成功了。他造出了价格低廉、便于携带和书写的纸,这一伟大发明被列为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指南针
指南针是利用磁铁在地球磁场中的南北指极性而制成的一种指向仪器,有多
种形体。早在战国时期,中国先民已用天然磁石制成指示方向的司南之勺。三国魏时,马钧利用磁铁和差速齿轮制造了能指示方向的机械装置——指南车。宋代科学家沈括在其《梦溪笔谈》中记载了制作指向用的磁针的方法。后来,又发展成磁针和方位盘联成一体的罗盘。至晚在北宋后期,指南针已用于航海;南宋时,已使用针盘导航。指南针的发明,对于海上交通的发展和经济文化的交流,起了极大作用。
中国早在春秋和战国(公元前722年~公元前221年)时期,人们在寻找铁矿时就发现了磁铁,并知道了它们所具有的特殊性质。战国时期(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人们开始利用磁铁制造指示方向的工具——司南。司南被制成勺状,使用时将它放置在一个光滑、水平的底盘中间,用手拨动它的柄,使其转动;当它停止时,勺柄就指向南方,勺口则指向北方。
北宋(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初期,人们发现了人工磁化法,用天然磁石磨擦钢针,制出磁针。这种经过磁化了的钢针就被正式叫做指南针了(由于磁针轴受地球磁极的影响,而且地磁轴与地球自转轴有个11度多的交角,磁针所指示的南北方向实际上是地球磁极的南北方向)。指南针的制做方法各种各样,有的把磁浮在水上,有的放在碗沿,有的放在指甲上,有的用线悬在空中。但较为精确的指南针,是把磁针装在刻有方位的罗盘上,所以,指南针又叫做罗盘针。宋朝(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以及后来的海船上,都装有指南针。12世纪末,指南针经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为后来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提供了重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