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5年江西教师招聘中学物理—力学模块复习策略
专业教师辅导
中公江西教师网
2015年江西教师招聘中学物理—力学模块复习策略
(江西教师网http://jx.zgjsks.com/)
【9月25日-26日晚7点师大瑶湖】江西教招备考公益讲座
【9月25日晚7点农业大学】下半年教师资格证备考攻略免费讲座
【教师资格证笔试通关班】两门连报880。协议班2380,两科不过全退
【全程无忧协议班】只需18800元,教师招聘笔试不过退15000,面试不过退10000。并赠送教师资格证笔试+面试课程
力学复习,基本上说就是教师招聘的总复习,因为力学的概念、规律和方法涵盖或联系了高中物理的全部内容。力学部分内容复习的效果如何,决定了对高中物理知识体系的整体理解水平及应用能力水平,也决定了应试者最终能否顺利通关。
中公资深讲师建议广大考生在教师招聘考试中,对力学总复习的整体施行,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把握:
一.恰当定位力学知识在高中物理知识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力学的学习内容,是高中物理教学的核心,主要的概念、规律和方法,在课改教材中被集中安排在必修
一、必修二两本教材中(人教版)。
高中物理力学的学习内容包括:建立较完整的运动学、动力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方法;对物体的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进行描述;从动力学的角度揭示运动和力的关系;从能量的角度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等等……
因此,较熟练掌握高中物理必修
一、必修二(人教版)中力学的概念、规律和方法,即奠定了高中物理知识和方法的基础,获得了高中物理知识体系的主干。在高三物理总复习课的教学中,把力学的规律和方法归纳、理解、练习到位,虽功在力学,却能在最大程度上有利于高中物理其它各模块知识的熟练掌握,把物理学各部分规律通过相互作用联系在一起。
因此,中公资深讲师提醒大家对力学内容的复习要有全局意识,多投入精力,计划充足的时间,夯实基础,稳步提高。再一次在学、思、辨、悟中提升对力学的概念、规律和方法的整体理解及应用水平。
二.力求对基本概念进行更准确、透彻的理解 对基本概念的复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把握: 1.更透彻理解概念
专业教师辅导
中公江西教师网
比如对加速度概念的复习,仍需强调:加速度是速度变化量与所需时间的比值;加速度的方向即是速度变化的方向;加速度表示速度变化的快慢和方向。对加速度的理解还可在作展开:用矢量图直观表示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减速过程中速度的变化;一般曲线运动、抛体运动、圆周运动等速度的变化;知道在不同的场景下加速度都是速度的变化量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加速度或改变速度的大小,或改变速度的方向,或同时改变速度的大小和方向。且结合牛顿第二定律变换角度理解加速度:加速度不是由速度的变化量ΔV产生,而是由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产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加速度a产生了速度的变化量ΔV。在此,要理清加速度与速度变化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2.对具体概念的深化理解与掌握,要把它与综合性的问题相联系,放到一定的应用背景中
重温一个概念之后,把它放入所设置的某个特定情景的问题中,应用概念去分析、去解决问题,学生必会产生准确理解和掌握它的愿望,且可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对概念的理解以及应用上的问题,从而更加完善对概念的认识。
例如,要进一步理解功这个概念,需要明确功的物理意义,即功用来表示能量的转化、转化了多少,做功对应着一个空间过程,完成一定的功需要一定的条件,功有正负等等。比如可以通过下面例题理解功的概念:
例:一物体沿弧形轨道滑下后,进入足够长的水平传送带上,传送带以图示的方向匀速运转,则传送带对物体的做功情况可能是()
A.始终不做功 B.先做正功后做负功 C.先做正功后不做功 D.先做负功后不做功
此例要通过做功的条件理解传送带对物体是否做功;通过传送带对物体的力是动力还是阻力,理解力做功的正负;通过做正功或负功的不同效果,理解功的物理意义。在具体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可以对功的概念理解的更全面、更系统。
专业教师辅导
中公江西教师网
这种帮助理解、掌握概念的例析与练习,应在接受了一个概念之后立即进行,趁热打铁,更易成型。
三.力学实验,寻求创新与重组
在教师招聘考试中有部分地区会考查中学物理实验。在力学总复习教学中,挖掘教材中的力学实验资源,多角度进行重组与创新设计,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合理引导,实践证明这是提升同学们创新思维水平行之有效的手段。
例如: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测量平抛物体的初速度。实验的基本原理是:
再如,机械能一章,所涉及到的探究性实验有多个,如:探究外力做功与弹性势能变化的关系;探究合力做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等等。把这些实验思想创造性地重组在一起,能很好地体现一种创新设计,引导同学创新思维,提升创新思维水平。
例:如图,光滑水平轨道与光滑圆弧轨道相切,轻弹簧的一端固定在轨道的左端,OP是可绕O点转动的轻杆,且摆到某处就能停在该处;另有一小钢球。现在利用这些器材测定弹簧被压缩时的弹性势能。
(1)还需要的器材是_______。
(2)以上测量实际上是把对弹性势能的测量转化为对_______能的测量,进而转化为对______量的测量的。
(3)为了研究弹簧的弹性势能与劲度系数和形变量的关系,除以上器材外,还准备了两个轻弹簧,所有弹簧的劲度系数均不相同。试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
专业教师辅导
中公江西教师网
此例中所设置的每一个问题,都可以在基本实验中找到思想方法,组合在一起,则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显然被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尤其是第(3)个问题要求设计一个记录数据的表格,却是醉翁之意在于言外。通过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构思实验设计的方法原理,规划合理的实验步骤,计划收集有用的证据,以及预定数据处理办法等等。
【更多江西教师资格证考试备考动态关注:2014下半年江西教师资格证考试培训班】
本文由中公江西教师网提供
第二篇:教师招聘考试复习策略和技巧归纳
教师招聘考试复习策略和技巧归纳
搞好考前复习,是教师招考试取得好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考前复习实质上就是重新学习已学过的知识、技能,从而巩固地掌握知识技能,培养能力。将所学知识进行复习,无异于炒“冷饭”,掌握一些复习的策略和技巧是大有必要的。
一、克服心理疲劳
在考前复习阶段,常有一些考生朋友反映:自己想复习,也有时间学习,只是一拿起书本就犯困,并伴有厌倦、烦躁的情绪。这是复习迎考过程中产生心理疲劳的具体表现。心理疲劳不像生理疲劳那样可以通过补充能量和休息恢复正常,它的消除主要靠心理调节来实现。为此,考生朋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
学习就像从河里抽水,动力越足,水流量越大。动力来源于目的,只有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才会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许多考生朋友的经验教训表明,学习目的明确与否,学习的动力有多大,对心理疲劳的影响极其巨大。
其次,要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兴趣的形成与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相联系,并有伴有愉快、喜悦的积极情绪体验。而心理疲劳的产生正是大脑皮层抑制的消极情绪引起的。因此,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克服心理疲劳的关键所在。有了兴趣,学习才会有积极性、自觉性、主动性,才能使心理处于一种良好的竞技状态。
第三,要注意学习的多样化
书本学习本身就是枯燥单调的,如果多次重复学习某门课程或章节内容,易使在脑皮层产生抑制,出现心理饱和,产生厌倦情绪。所以考生朋友不妨将各门课程交替起来进行复习。
另外,如果交替学习各门课程仍不能消除心理疲劳,就应该考虑暂时停止学习。因为此时学习不但没有效果,反而加重了心理疲劳。这些时候,考生朋友不妨停止复习,或听听音乐、打打羽毛球,这样对于消除心理疲劳也是非常有益的。
二、掌握复习艺术
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否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紧扣知识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消除疑点,抓住考点,强化热点,是考生朋友提高复习效率的重要保证。
1.形成知识结构
考前复习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创设新的知识结构来帮助自己理解和巩固知识点。复习时应使知识连点成线,联线成网。看书时也不必面面俱到,而是先写出一章或一个单元的知识纲要,然后自己在认真思考、填写各层次的知识点,进行一定范围的联系和比较,然后再看书核对、小结或者选几个典型的实例,让自己充分展开思维,最后收拢知识点。
2.难点简明
某些章节内容在最近学习中没有完全攻克或隐含的难点,随着复习时相关信息量的增大,难点暴露得更为突出。考前复习中若不着力解决,就会给未来的考试留下隐患,这期间的难点再不能精读细列,而应把难点具体化简明化、实用化。
3.疑点拓展深化
随着考前复习的深入,自己接触到的练习题多了,遇到从不同角度描述同一疑难点的问题也多了,复习中如何消除这些疑点也就显得很重要了。疑点的消除,一是拓宽知识面,消除知识间的“隔阂”,二是要深化知识点,澄清知识间的“是非”。疑点出自于对知识的片面理解和一知半解,若将相关知识进一步拓宽深化,则疑点自破。
4.重点内容联系具体事例
考前复习中,对重点再不能够“空对空”,而应立足于整个考纲,将一些凌乱的基本事实置于某一重点内容的指导之下。多侧面进行联想,有利于加深对本质和原因的认识,一举两得。
5.分析考点
招考试考查点的设置虽无一定的规律性,但考前复习中仍可以通过分析我们的培训提纲的考查点,总结出这些考查知识的形式、角度、能力层次和与其它知识点的联系等方面的规律,并且总结出解决这一考查点问题的规律性的方法。应当指出的是,分析考查点不是消极地应付自考,而应以知识点的原理和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为依据,对考查点解题方法的应用也应是引导自己运用原理形成思路,理解性掌握解题技巧,千万不能死记硬背套题。
6.热点变形
招考试所考查的基础知识,解题思路变化并不大,只是在题目的设计上略加改变,或因果倒置等,因此,考前复习要注意充分领会所学知识会为与适用条件和范围,特别应注意运用自己所掌握知识在新情景下解决问题。为了强化热点,适应考题变化,考前复习应认真分析热点题的演变,利用现有习题通过“改头换面”,一题多变,进行定点练习。还可以围绕热点,进行了试题变形练习,以深化和扩大知识面,提高应变能力,培养发展思维能力。
三、战胜高原现象
复习中的高原现象,是指在复习到一定时期时,往往停滞不前,不仅复习不见进步,反面有退步的现象。在高原期内,并非学习毫无进步,而是某几部分进步,另外一些部分退步,两者相抵,致使复习成效末从根本上发生变化,因而使人灰心失望。高原现象常常发生较低层次的复习进入高层次的复习的过渡时期;或发生在临考复习的中、后期。
当考生朋友在复习迎考过程中遭遇高原期时,切忌急躁或丧失信心,应找出自己学习方法、学习积极性等方面的原因,向成功者请教,树立起成功的信念。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几乎每一位考生朋友都要经过高原现象阶段,有些考生朋友甚至可能会遭遇数次,这就需要及时调整复习进度,在科学用脑,提高复习效率上多下功夫。
四、重视复习“错误”
错误往往是很难避免的;同时也是很有价值的,错误对我们的价值就在于“吃一堑,长一智”。如果在复习中不善于从错误中走出来,缺陷和漏洞就会越来越多,任其下去,最终就会蚁穴溃堤。在备考期间,要想降低错误率,除了及时订正、全面扎实复习之外,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就是找出原因,不断复习“错误”。即定期翻阅错题,回想错误的原因,并对各种错题及错误原因进行分类整理。对其中那些反复错误的问题还可考虑再做一遍,以绝“后患”。错误原因大致有:概念理解上的问题、粗心大意带来的问题,以及书写潦草凌乱给自己带来的错觉问题等。如果在应考复习中注意复习“错误”,就能有效地避免在考试时再犯相同类型的错误。
五、联系资质特点
实践证明,一个人在气质、性格,心理稳定程度等因素也会影响考前复习。这是由于我们的学习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心理背景基础上展开的,心理发展水平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会影响我们的学习与发展。因而,考生朋友在复习迎考过程中,应根据自己的心理特点来制订复习迎考计划,根据自己的心态来调整复习的进度,选择与运用最好的复习方式方法,使自己的考前复习达到与预期的最佳效果。
从气质的角度来看
属于粘液质的考生朋友应克服自己适应环境速度慢、能力差的缺点,绝不要因为环境的改变而影响到自己的复习效果;同时,要注意改变思考问题表现出的固执呆板、钻“牛角尖”等现象,主动地与学友们一起讨论,扬长避短,切不要把自己关在一个小天地里冥思苦想。属于多血质、胆汁质的考生朋友要克服自己过分情绪化的现象,面对即将到来的考试,已经没有什么兴趣的问题,要重视锻炼自己的毅力,避免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情况。
从性格角度来看
外向型的考生朋友要注意培养自己严谨治学的精神;同时还要注意复习中的盲目化倾向与情绪化倾向,制订好复习计划,按部就班、扎扎实实地进行迎考复习。内向型的考生朋友则应避免以往遭遇问题后自己苦苦深思,白白浪费时间的现象,多向他人请教,借他山之石以攻玉。
从心理稳定的角度来看
那些心理不稳定,有明显过度焦虑情绪的考生应看破考试的本质,把它看作平时学习的累积,把它看作是人生发展中的一次重要机会而非惟一机会,以平常心对待,把对考试的紧张恐惧意识化解在平时公招、复习当中;同时,要学会自我安慰,相信自己能考好,有把握考出好成绩,排除各种异常心理的干扰;还可以通过自我放松的办法,最终胸有成竹地走上考场,考出自己的真实水平,早日圆自己的成才梦。
第三篇:中学物理力学的教学法讨论
中学物理知识内容是物理学的初级层次.严格地讲,它的科学性、系统性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它只是阐述了物理学中最基本、最基础的知识,并不是十分严谨的物理理论.其主要内容是经典物理学的基础知识,而以力学、电学为重点.本文就力学部分的教学法谈点看法.
一、从全局观点分析力学部分教材从全局观点分析力学部分教材,揭示物理学的基本规律,有目的地提高
学生的思维品质,增强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对此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认真分析教材.
1.力学教材的基本知识结构
牛顿运动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础,也是经典物理的基础之一.动能定理和动量定理及其守恒定律为经典力学的栋梁.现行教材的体系是先讲静力学,后讲运动学,最后讲动力学.把牛顿三定律按三、一、二的顺序安排,第三定律放在静力学中讲授.这种安排符合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即学习静力学时,有牛顿第三定律作准备知识,学习牛顿第二定律时,有力的合成与分解作先行.通过静力学的教学,要求学生正确理解力的概念.
物体受力分析是力学中的关键,几乎所有的力学问题都要涉及物体的受力分析,所以静力学教学是最重要的基础.
2.物理思维方式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加工的过程,是人脑的功能,通过表象、概念判断和推理以及其它过程来反映客观现象的能动过程.物理思维就是运用思维的一般规律于物理学习、研究中所体现的具体的一种思维方式.
在教材分析中掌握物理思维结构,就是要掌握怎样运用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推理、论证等)和思维的基本方法(比较、分类、鉴别、分析、综合、归纳、证明、反驳等)以便能更好地、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一章“力”要重点讲清三种力产生的条件及力的大小和方向,为物体受力分析做好准备.力的三要素,在初中已经讲过,对质点来说不会发生关于力的作用点的问题,而对刚体来说,力的作用效果除了跟力的大小和方向有关外,还跟力的作用点的位置有关.教材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刚体概念,但所说的物体都是指刚体.力的作用点可以沿力的作用线移到刚体内任一点而不改变力的作用效果.因此,与其说力的作用点是一个要素,还不如说力的作用线是一个要素.物体的平衡,用了“平衡”和“固定转动轴的物体”等理想模型方法;“力的分解和合成”用了分析、综合、等效的方法.
第二章“物体的运动”用了理想模型(过程模型)的方法.高中教材以初中教材为基础,先提出质点这个理想化模型,在研究物体在一直线上的运动以后,立即研究物体在一个平面内运动的有关概念、规律和描述方法.运动学是力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其它各章的必备知识.对平面运动的速度的合成与分解运用了分析、综合、等效的方法.
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用了经验归纳方法论.虽然第一定律不能用实验直接证明,但由第一定律推导出的一切结论都与实验结果相符合,这就间接地证明了牛顿第一定律的正确性.当今的实验已能近似地验证这个定律,例如用气垫导轨实验,运动物体——滑块在水平方向可以近似地认为不受力,因而它近似地做水平匀速直线运动.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牛顿第一定律有可能得到更加严密的证明.牛顿第二定律是通过实验归纳得出的.在功和能,机械能守恒定律,动量、动量守恒这几章中,主要是用了推理的方法.如教材中机械能守恒定律是借助于运动学和动力学的知识推导出来的.但应当明确一点,这是一条实验规律,是实践经验的总结,是客观规律的反映.这此规律能够相互推导,这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动量定理出自于牛顿第二定律,又异于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是一个瞬时的关系,而动量定理则说明状态过程,它可以按过程始末状态处理物体的动量变化,而不必涉及过程的细节.如果只考虑两个物体的孤立体系,把牛顿第三定律与牛顿第二定律结合起来,就得到作用前后的总动量不变.我们可以用实验进行检验,牛顿也正是用这个方法验证牛顿第三定律的.
“振动与波”一章研究的主要方法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过程,运用了动力学和运动学的基本规律,导出满足机械能和机械振动规律的新结论.
3.数学是表达物理学规律最精确的语言
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将教材的教学方法、结构搞清楚,才能达到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目的.在“力”这一章中,重点解决什么是矢量和矢量的运算方法问题.对物理矢量必须透彻理解,掌握其数学运算法则——矢量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引导学生对“代数和”与“矢量和”进行对比,体会矢量的质的差别,从而自觉地运用矢量运算法则.在“物体的运动”这一章中,先提出质点这个理想化模型,并研究质点动力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位移、速度、加速度等.从数学角度分析这些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包括文字叙述、数学公式、函数图象等),再进行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矢量运算.
在“牛顿运动定律”这一章中,牛顿运动定律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即能进一步加深对静力学、运动学知识的理解,又
能为顺利学习机械能和动量铺平道路.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只有以地球和相对地球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为参照系才是适用的.教材由分析物体只受一个力产生加速度与力的关系,过渡到分析物体受几个力产生加速度,以及加速度与力的关系,从而概括出能适合各种情况的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ΣF→=ma→.在公式中,力与加速度都是矢量,故此式是
一个矢量式.牛顿第二定律概括了力的独立性原理(或力的叠加原理),即几个力同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所产生的加速度,应等于每个力单独作用时所产生的加速度的叠加——矢量和.在解题中,运用了正交分解法等基础知识.
机械能和动量这两章是在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基础上,讨论力的空间和时间积累效应,从而引出功和能、冲量和动量等概念.功和能将矢量运算变成了代数运算.教材从力对物体做功引出动能和动量定理,研究了重力、弹力做功的特点,引出势能的概念,得出在只有重力、弹力做功时,机械能守恒.最后,从一般的功能原理阐明功的本质是能量变化的量度作为本章的总结.能的转换和守恒揭示了物理学各部分的内在联系.在讨论动量定理时,应强调牛顿第二定律的关系式是一个瞬时关系,而动量定理则说明状态过程,应用它研究某一过程而不是研究某一瞬时,只有在t→0时,才是相等的.实验是讲述动量守恒定律的基础,教材这样处理是考虑到动量守恒定律的产生不是从牛顿运动定律推导得出的,而是一个独立的物理规律.而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范围远远超出牛顿力学的适用范围.对动量守恒定律的数学表达式没有具体给出,目的是避免学生只是死记公式,注重培养学生学会运用物理规律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的能力.在应用动量守恒定律时,应选用惯性系,物体的动量mv、速度v的大小和方向也与参照系的选取有关.应特别注意计算同一系统中各部分的动量不能用不同的参照系.机械振动和机械波是较复杂的机械运动,它需要力学、圆周运动、运动图象等知识作基础.简谐运动是最简单、最基本的振动,是讲清波的关键.建立振动和波的联系与区别,是突破机械波教学难点的关键.
二、物理教学即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又要培养学生的能力物理教学即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又要培养学生的能力,而后者较前者更为重要.从物理学本身来看,它研究的各种现象和规律是互相联系的.例如功和能的概念及能的转换和守恒定律,又渗透在各个分科中.教学职能即要从人类知识的总汇中挑选最精华的,运用最科学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又要使他们具有独立获取知识和驾驭知识的能力.要重视知识的传授,离开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1.系统化结构化的教学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贯穿力学的两条主线——动能定理和动量定理、机械能转换和守恒定律及动量守恒定律.这两个定理、两个定律来源于牛顿运动定律,与牛顿三定律一起构成质点动力学的基本规律,是力学部分的重点知识.围绕这两条主线,要深入分析牛顿运动定律,为这两个定理打好基础.动量定理、动能定理是在牛顿定律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定理或推论,它们提供的表达式与牛顿运动定律等价,可代替牛顿二定律的矢量表达式中的某分量式,而不是什么新的表达式.但是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最普遍的规律之一,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也是反映自然现象的最重要的规律之一.它们的作用远远超出了机械运动的范围.
2.培养学生的独立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
要培养思想活跃,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材,必须加强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物理实验是将自然界中各种物理现象在一定条件下,按照一定的物理规律创造一定的条件使它重现.做物理实验,必须满足于一定的条件才能获得预想的结果,如设计实验步骤、选择测量仪器、正确观察现象、完整的读取数据、严格的计算,是做好实验不可缺少的过程.让学生按照上述过程有目的的科学训练,自觉地掌握科学实验的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能增强学生灵活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得改变由教师“一讲到底”的状况,避免由于教师教学方法的单调,而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
总之,以“学科体系的系统性”贯穿始终,使知识学习与智能训练融合于一体,形成一个系统的完整框架.所以系统化、结构化的教学,使学生头脑中形成力学体系的清晰图象,有益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从被动的学习转为主动的学习,才能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去攻克学习难关,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第四篇:江苏教师招聘:世界地理复习策略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江苏教师招聘:世界地理复习策略
江苏教师考试群: 237021726
江苏省教师招聘考试(http://js.zgjsks.com/)笔试内容一般包括公共知识和专业知识,其中公共知识包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规、教师职业道德、时政及 其它综合知识。幼儿教育、特殊教育、职业教育等专业只考公共知识部分。专业知识,即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生物、物理、化学、地理、历史等。面试采取 说课、讲课的方式进行。有的地区只说课,不用讲课;有的地区以讲课为主。具体考试内容参照各地的人事考试网。
江苏公务员考试网会及时发布中公教育最新研发成果,历年江苏教师招聘考试大纲及真题,及相关复习备考资料,配套练习题等供考生巩固学习,助力广大考生在2014年江苏教师招聘考试中取得事半功倍效果。
世界地理分区部分内容是地理学科重要的基础知识和事实材料,从近几年的教资考试实践来看,一般与高中地理知识结合起来考查,它是联系当今世界一些热 点问题的重要承载点;是地理学科内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和原理运用的重要联系点;也是跨学科综合题重要的切入点。下面由中公讲师赵建楠详细为我们介绍下 教师资格考试世界地理复习策略,希望对考生有所帮助!
一、建立空间概念,细化区域定位,培养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
空间概念的建立,是区域地理复习的基础;地理事物的空间定位,是掌握空间联系、空间结构的关键。地理位置和地理事物的分布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这 些试题解题门槛在于空间定位和区域识别。空间定位和区域识别学习方法可分三步:第一,选取重要经纬线(如赤道、23°26′NS、66°34′NS;本初 子午线、20°W、120°EW、160°EW、180°)形成网格状经纬网。第二,复习重要的经纬线穿过的大洲、主要国家、热点地区的所涉的重要的地理 事物和现象,学会判断海陆轮廓(包括海岸线、海湾、海峡、岛屿的形状等),加以细化形成了数字地球。第三,分区复习重在细化。可一个大洲一个分区一个国家 地丰富细化空间定位。如能判断典型城市经纬度位置(北京、杭州、拉萨、新加坡、新德里、开罗、伦敦、开普敦、纽约、洛杉矶、圣保罗等)及气候类型等等。【例1】读下图(图1),完成1-3题。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1)图示阴影地区的土壤类型是()。A.黑土B.红壤C.褐土D.灰化土
(2)图示阴影地区都种植的农作物是()。A.咖啡B.小麦C.甜菜D.亚麻
【中公讲师赵建楠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解题关键在于提炼信息的有效内容,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整合。联系本题则为通过经纬网 位置及河流特征的信息来确定题目所涉区域。确定区域后再联系我国、美国主要商品谷物农业带分布、土壤和作物情况,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答案】1.A2.B
二、构建主干知识,注重区域地理知识的归纳和总结,培养描述和阐述事物的能力 教资考试要求考生了解社会现象所发生的地域空间的基本区域特征,分析这些特征的形成要素,掌握这些特征所处的地理背景。复习应以区域主干知识为中 心,把相关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加以整合。既要挖掘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又要寻找知识间的纵向联系,在自然、人文、区域地理之间构建起完整而清晰的地理 知识体系,做到透析自然地理原理,活用人文地理观点,熟悉世界地理区域,探讨发展问题,提升地理思维能力。中公讲师赵建楠告诉考生,我们的复习思路主要 是:
①明确地理事物的位置和范围,包括经纬度位置(经纬度间隔、经纬度大小变化的方向和规律)、相对位置(相临区域、海陆位置)、范围、轮廓、地理界线。
②理解自然环境要素的时空演变规律,包括气候类型、分布、特点、成因;地貌成因、分布、特点;水文特征;土壤、生物与自然带;主要自然灾害的成因、时空变化等。③注意人文要素的整体分析和案例应用,包括资源和能源类型、特点、分布;工业、农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业的地域类型和区位因素;交通运输方式和现状;城市和城市化;文化扩散与旅游资源;人口与环境问题;国土整治与可持续发展等。
④研究各自然要素之间、人文要素之间,自然和人文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如所在区域的地形、水文、植被等下垫面因子对气候成因、分布、特点的影响;气候、地形的分布、特点对水文、土壤、自然带、农业、工业、聚落、交通、文化等的影响。
⑤把复习的区域始终放在它所属的大地理背景之下,在总体上把握大的地理要素对其地理特征的影响,找出形成区域特征差异的宏观和微观因素,确定限制性因素和优势条件,构建主干知识体系。
如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形成的主干知识可构建如下:
(1)位于热带气候区的地点是()。A.①B.②C.③D.④
(2)位于南半球的地点是()。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A.①B.②C.③D.④
(3)位于地中海气候区的地点是()。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4)位于中高纬度大陆东岸的地点是()。A.①B.②C.③D.④
【中公讲师赵建楠解析】运用试题提供的各种资料进行分析,对地理信息进行提取、认定、判断及反思是考试的能力要求之一。本题旨在通过读四个地点的气候资料,来判断它们所处的位置、气候类型的对比关系。【答案】1.D 2.C 3.B 4.A
三、运用地理原理,剖析各类地理现象的成因,培养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
从教资考试的地理试题来看,考查各类地理现象的成因是最常见的考查方式之一。中公讲师赵建楠提醒考生,因此在复习区域地理时不是将区域地理内容按教 材系列进行照本宣科地读一下,而是以运用高中地理的基本原理来重新梳理知识内容。而运用高中地理的基本原理来解释各种地理现象的成因则成为备考的重点内容 之一。例举如下:(1)东亚季风典型的原因、成因及气候特点:背靠最大大陆,面临最大海洋→冬夏海陆温差大→冬季为西伯利亚高压、海洋为低压;夏季为亚洲为低压、海洋为高压→冬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
(2)新加坡经济发展区位条件分析:有利条件:①地理位置——位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亚洲和大洋洲的“十字路口”和航运要冲上;②城市岛国;③港口优 良,世界各国物产转口中心;④经济地理位置——地处物产丰富,人口众多的东南亚地区中心,各国贸易集散地;⑤政策——对外开放,重视教育和科技。不利条 件:自然资源贫乏,领土面积狭小,粮食靠进口,水靠邻国供应,原材料、能源、市场对外依赖严重,易受世界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
(3)世界沙尘暴多发区及成因:①北美西部荒漠干旱区——土地利用不当,持续干旱。②澳大利亚中西部——气候干燥,过度耕作和放牧,土壤表层缺乏植 被的覆盖,土地沙化。③亚洲中部——人口快速增加,人为过量灌溉用水,乱伐森林,超载放牧,草场退化,土地沙漠化,加上盐土面积广阔,造成沙尘暴与盐尘暴 的混合发生。④撒哈拉沙漠南缘地区——气候干旱,过度放牧和开垦,造成草场退化、田地荒芜、沙漠化扩大。(4)澳大利亚气候带呈半环状的原因:①北部西北季风与东南信风影响,降水季节性变化。②东部迎风坡降水丰富,低纬度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南部为亚热 带湿润气候;背风坡降水减少,草原向沙漠过渡。西风带控制区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③南部副热带高气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压带与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向内陆过渡为草 原、沙漠。④西部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降水稀少,形成沙漠气候。
四、运用比较的方法,把握区域特征及区域差异,培养分析整合问题能力。
比较分析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区、国家的自然要素或人文要素进行对比,能发现比较对象的联系和区别,能更好地把握每一个被比较对象的实质。通过比较 把握各比较对象的特征、原因以及要素之间的联系等。分析区域特征比较区域差异时要注意:一抓主导因素;气候南北对称分布是非洲最突出的区域特征,赤道横贯 大陆中部,气压带、风带在非洲大陆南北对称分布是形成这一特征的主导因素;二抓住知识联系;如西亚和北非,有两条主线:①纬度位置→副热带高气压带→气候 特点(高温干旱)→农业生产特点→出口物资;②自然资源(石油)→石油生产→石油运输线路→与石油有关的工业部门。
可进行比较的案例有:比较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德国鲁尔工业区,日本工业区以及中国四大工业区的特征和形成原因;比较北纬60°纬线经过的亚欧大陆 东、中、西部气候类型和特点;比较南北美洲地形、气候的特点;比较南美洲南端大陆两岸气候和生物的差异性;比较南北纬30°--40°的大陆东西岸气候及 其特征;比较非洲气候(干旱地区面积广大)与南美洲气候(湿、热)差异性;比较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东岸气候与澳大利亚西海岸气候的差异性和成因;比较纬度 大致相同的西撒哈拉与我国东南沿海气候成因等。【例3】读图3-4,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北海与南海的海水性质差异、资源优势与存在的环境问题。(2)分析南海沿岸多发地质灾害的原因。
(3)从农业区位选择的角度,指出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三国盛产天然橡胶的自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然因素。
(4)比利时、荷兰、挪威从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进口天然橡胶,请选择合理的运输方式,并说明理由。
(5)简述北海沿岸的气候特点及其成因。
【中公讲师赵建楠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准确运用相关知识和有关信息,认识和说明问题的能力,考查对不同区域的知识进行整合的能力。了解地理基本概 念和基本原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如在回忆海水性质、海洋资源,海洋环境问题概念后再结合北海和南海的具体的地理环境来回答第(1)题就不难了。联系板块理 论及南海所处的板块位置就可以分析出南海沿岸地质灾害的种类及成因。第(3)题可从影响天然橡胶生产的农业区位因素和东南亚地区的主要区域特征-----热带气候入手。第(4)题可从所涉国家的海陆位置,空间距离的大小,各种运输方式的特点出发分析得出结论。第(5)题关键在判断出北海沿岸地区的气候类 型。
【答案】(1)北海的温度、盐度均低于南海。两者油气资源丰富;北海有世界著名渔场。海洋污染、海洋生态破坏。(2)南海地处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 块、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3)热量充足(高温),降水丰沛(多雨),土壤肥沃。(4)海洋运输。都为沿海国家,海运便 利;海运成本低,适合运输大宗货物;橡胶运输时间要求不高。(5)夏季凉爽、冬季温和,降水量较多且全年分配均匀;常年受西风控制和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五、重视热点问题,运用综合思维对热点区域知识进行再整合,培养创新性思维能力 教资试题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决定了地理高考复习必须紧密联系时事热点。热点问题复习的本质意义在于通过新情境的创设,锻炼考生迅速找准分析问题、解 决问题所需要的思维方法,并能根据需要深化对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理解和应用。中公讲师赵建楠告诉我们,对热点问题复习应注意:
(1)热点所在区域的图像性。每一个热点问题所在区域的各种地理要素要尽可能落实到地图上,如点、线、面状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及与经纬线的空间关系,剖析地理要素的空间变化规律及一些地理现象的成因。
(2)热点问题的发散性。热点问题复习思维要灵活,视野要开阔,做到自然人文都考虑。高考命题常见的做法是情景转移法。如 ●“国内问题国外化” ●“热点地区自然化” ●“热点地区局部化” ●“地理问题综合化”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例4】根据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5是某群岛附近海域等深线图。喀拉喀托火山于1853年8月26日从水深305米的海底猛烈喷发,引发的海啸导致澳大利亚36000多人丧生。这次火山喷发后,火山露出海面,其后又多次喷发。现今该火山海拔813米。
(1)填空:喀拉喀托火山顶与图示最低处相对高度是米。图中A城市名称是,它是(国家)的首都。
(2)写出图示范围内板块界线的类型及板块的名称。(3)简要说明喀拉喀托火山喷发的原因。
【中公讲师赵建楠解析】发生在2004年12月的印度洋大地震引发的大海啸是人所共知的地理事件。本题围绕受灾最惨重的国家印度尼西亚而展开。属典 型的联系热点地区的情景转移试题。试题没有直接考这次大地震,而是围绕喀拉喀托火山的喷发而展开一系列的设问。说明火山喷发的成因关键在了解该地在六大板 块中的位置。考生若能在大海啸发生后对印尼的地理概貌及其在地质板块中的位置有相当的了解,并进行适当的知识迁移要解此题是不难的。
【答案】(1)8263雅加达印度尼西亚(2)板块边界为挤压型(消亡边界、海沟俯冲型),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3)两大板块互相挤压,板块界线附近深处岩浆熔融,沿裂隙上升形成火山喷发。
中公讲师赵建楠解析
第五篇:2010年江西教师招聘试题
2010年江西教师招聘试题
一、单选题
1、同一心理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这是指心理发展的()
A、阶段性B、顺序性
C、不平衡性D、差异性
2、具有单向思维与自我中心观念的儿童是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哪个阶段的儿童()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
3、维果斯基将儿童借助别人的帮助和启发而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现有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为()
A、最近发展区B、个别差异
C、学习准备D、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
4、开始注重评价自己的心理品质和能力的个体,其自我意识的发展已处于()阶段。
A、生理自我B、社会自我C、心理自我D、客观自我5、某同学每周都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做出小结,分析自己在学习上取得的进步,找出自己的薄弱环节。他这种行为属()
A、自我认识B、自我体验C、自我调控D、自信
6、当今青少年学生追星现象折射出了他们的()
A、现实自我B、投射自我C、理想自我D、心理自我7、学生在解题时,喜欢察言观色,且易受他人影响和干扰,其认知方式是()
A、沉思型B、场依存型
C、场独立型D、冲动型
8、素质教育的核心是()
A、创新教育B、思想政治教育C、道德教育D、科学文化教育
9、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共同缺陷是()
A、否认了心理因素B、否认了模仿的教育作用
C、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D、否认了本能的教育意义
10、某教师对喜欢打小报告的学生采取故意不理会的方式,这是一种()
A、正强化B、负强化
C、惩罚D、消退
11、根据认知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对学习的分类,学生的学习主要属于()
A、接受学习B、发现学习
C、意义学习D、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12、新课程倡导的研究性学习、合作、教学对话等教学方式,其主要理论依据是()
A、联结学习论B、结构学习论
C、认知学习理论D、建构学习理
13、“大有大成,小有小成”是()教学原则具体运用的结果
A、自觉积极性B、启发性C、巩固性D、因材施教
14、最早应用“启发式”进行教学的中外教育家分别是()
A 孔子 苏格拉底B 孔子 亚里斯多德
C 孟子 柏拉图D 朱熹 苏格拉底
15、“罗森塔尔效应”反映了()是教师上好课的关键。
A 内容正确B 方法恰当C 目的明确D 情感深厚
16、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
A 热爱学生B 为人师表
C 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D 团结互助
17、教育机智体现了教师劳动的()特点。
A 复杂性 B 示范性 C 创造性 D 长期性
18.20世纪教育发展总目标中的“两基”是()
A.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B.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C.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实现素质教育
D.基础知识和基本素质
19、国家实行()制度:中国公民凡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备本法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有教育教学能力,经认定合格的,可以取得教师资格。
A.教师资格
B.教师竞聘上岗
C.教育局公开招聘教师
D.岗前培训教师资格
2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自()之日起开始实施。
A.1990年9月1日
B.1995年9月1日
C.1986年12月1日
D.1996年9月1日
二、填空题
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体现的是(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2、反映古代教育思想的代表著作首先是记述孔子教育思想观点的《论语》。
3、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我国战国晚期的《学记》。
4、维果茨基强调(人类社会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人的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并借助(语言)实现的。
5、(教学支架)就是在儿童解决超过他们当前知识水平的问题时,老师给予的支持与帮助。
6、发现学习是以(培养探究性思维)为目标,以(基本教材)为内容,使学生通过再发现的 步骤进行的学习。
7、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8、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它是由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
来的。中国在(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开办的(京师同文馆)中开始采用班级授课。
9、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是 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0、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有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个人活动。
三、判断题
1、教科书审查人员,可以参与教科书的编写工作。×
2、《教育法》规定,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
3、学生学习的一切知识都应转化为程序性知识。×
4、人的全面发展实际上是指身心方面共同、平均的发展。×
5、德育过程是培养思想品德的过程,所以德育过程即是思想品德形成过程。×
6、因材施教的依据之一是遗传素质的差异。√
7、只要运用正面说服的教育方法,一切学生都能教育好,因此,反对纪律处分等强制性的方法。×
8、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的教育对象既是教育主体,又是教育客体。√
9、讲授法就是注入式教学。×
10、马戏团中的狗,在训兽员的精心培养教育下,智力得到发展,学会了十以内的加减法×
11.程序教学能很好的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并且具有灵活性。×
12.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基本特点是人机互动与交流。√
13.头脑风暴法是一种集体激励的策略。√
14.认知教学的本质是以学生认知发展为中心。√
15.皮亚杰认为认知本质上是一种建构过程,认知依赖于个体已有的知识和自我的组织。√
16.在学习过程中,认知策略起着控制执行的作用,控制自己的内部行为。√
17.应用讲授法,教师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结。√
18.具有非凡的记忆力可以称为天才。×
19.心理学将对自身认知活动有所意识的能力称为元认知。√
20.18个月大的儿童可以服从延迟满足的要求×
四、简答题
1、教师应具体哪些职业素养?
2、素质教育的本质、内容及其策略是什么?
3、简述奥苏泊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4、品德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什么?
5、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什么?
6、简述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与方法
五、论述题
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六、案例分析题
1、某重点大学毕业生小李,在公开招聘中以优异的成绩被聘为某初中老师,刚上班时,他虚心向同事请教,认真备课,努力把握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工作高度负责,教学效果好,在期末的评定中成绩优越,但随着工作的熟悉与社会交往的增多,便越来越不重视备课和对教学环节的把握,开始变得浮躁,他认为:“教师上课就那么回事,我备好一遍课可以用好多年!”
上学期学生评教,小李排名倒数。校长找其谈话,她还不以为然:“我重点大学毕业生,难道还教不了初中生?”之后,他把对校长和学生评教的不满都撒到学生身上,上课时对不专心听讲或成绩差的学生或挖苦讽刺或罚站,甚至赶出教室。
试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分析这位教师的行为。
1、中小学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教师应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和终身学习。
2、某初二(3)班的许多学生,在一次考试中,因成绩不理想而情绪低落,教师里失去了往日的欢快和活泼。班主任为缓解这种气氛,带领学生去溜冰。学生一次次摔跤一次次又站起来,丝毫没有沮丧和气馁。班主任就借机告诉学生:“学会溜冰尚且需要经过无数次的摔跤才能成功,更何况复杂艰苦的学习呢?”于是学生们放下心理包袱,信心十足的又投入学习中。
结合教育学理论分析案例。
2、从德育的原则来看:长善救失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从德育方法来看:锻炼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