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当代大学生消费群体心理与行为分析
论当代大学生消费群体心理与行为姓名:学号:班级:连锁学院:保定分析
** ** **班 **
当代大学生消费群体心理与行为分析
论文摘要:当今的大学生作为社会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的生活消费有一定的科学合理性,但是部分消费行为 和消费心理也表现出了非理性的倾向。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既有其合理性和特殊性,同时又明显存在着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上的误区,需要来自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引导和帮助。
一、导言
大学生不仅是当前社会的消费主体之一,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未来消费的主力和消费潮流的引导者。他们的消费方式将可能深刻地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消费方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他们的消费观念的塑造和培养更为突出而直接地影响其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进而影响到社会风气和思想。因此分析其消费行为和方式,有助于认识青年一代乃至整个社会未来的消费趋势。
二、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就是个体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成分,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能力是使人能成功完成某项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它必须通过活动才能体现出来。大学生的感知和鉴别能力是比较强的,因为大学生对自己的需要有充分的认识。而且大学生的分析评价能力也比较高,他们有着比较高的知识文化水平。不过其购买决策能力有待提高,大学生大多属于纯消费体,经济能力有限,所以购买时格外慎重,表现出犹豫不决的现象。
气质是个人生来就具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可以指个人的性情或脾气,也可以指个人心情随情境变化而随之改变的倾向,亦即个体的反映倾向。大学生中多为多血质和黏液质,而胆汁质和抑郁质只占一小部分。
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例如,一个人在任何场合都表现出对人热情、与人为善,这种对人对事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表现出的心理特征就是性格。大学生由于刚刚开始步入社会,其消费经验有限,所以容易受情绪的影响,多属于情绪型消费者。大学生要做到不受广告影响是比较困难的,所以这个消费群体中属意志型消费者的较少。大多数大学生是理性的,也属于理智型消费者。
三、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特点
(一)理性消费,实用,当代大学生消费的基本特点
1.合理计划。大部分的大学生在消费时都是精打细算,消费的盲目性并不能够用来形容大学生整体,当前社会上普遍关注 的大学生超前消费只是大学生群体中的少数现象。2.理性消费。在购买商品时,大学生们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价格和质量。当代大学生普遍比较重视商品的使用价值和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可见大学生的消费方式主流是理性的。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学生们在花钱时往往十分谨慎,力求“花得值”,他们会尽量选择那些价廉物美的商品。无论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当今大学生的各种社会活动都较以前增多,加上城市生活氛围、开始谈恋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他们不会考虑那些尽管价廉但不美的商品,相反,他们比较注重自己的形象,追求品位和档次,虽然不一定买名牌,但质量显然是他们非常关注的内容。
(二)追求潮流和品牌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喜欢站在时代前沿,追新求异,把握时尚,唯恐落后于潮流。而且大学生已经具有明显的品牌偏好。其充分体现了大学生对追求高品质、高品牌、高品位生活的需要。
(三)导向性较强,即前卫,时尚的选择
大学生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强,其中也包括新的消费方式。很多商家都将大学生作为重要的目标顾客进行市场销售,学生思想活跃,对新事物有强烈的求知欲,喜欢追求新潮,并敢于创新,消费的趋附性强,娱乐消费占全部消费额的比重很大。最突出的消费就是使用手机。当代大 学生们的消费中普遍增加了手机的消费项目。其次是发型、服装、饰物、生活用品,大学校园中都不乏这些追“新”族。同样,金融机构也逐渐将业务延伸到大学校园,以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作为新业务的推动,逐步拓宽市场。国内首张专门面向大学生的双币信 用卡——Young卡的推出及使用情况,也证实了大学生对于信贷消费这种区别于传统的新型消费方式的认可和接受。以上都说明了导向性的重要性。
四、大学生消费状况存在的问题
(一)所处消费层次与消费水平的矛盾
大学生是消费群落的一个特殊构成部分,他们不参与生产,是纯粹的消费者。大学生消费基本来源于父母资助、奖学金和助学贷款,个人兼职收入等。其中大部分人的经济来源仍然是依赖于父母、家庭。这种依赖性,使大学生的消费水平与家庭经济状况直接挂钩。我国大学生每年的平均消费支出已经在一万元以上。大学生们既没有任何收入来源,却享受着高档次的生活,且消费水平和质量往往超过了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呈现出不合理的畸形消费现象。这个特殊消费群体的消费能力与他们所处的消费层次不甚协调。
(二)消费结构存在不合理因素,两极分化分明
大学生的消费,基本可以分为三大部分:生活消费,如吃饭、购置一些日常生活必需品;休闲消费,如娱乐、购物及其他;学习消费,如购 买与专业相关的工具或书籍等。在这三个部分中,第一和第三部分的水平都比较平均,比如吃饭,大多数同学每月都用200元至300元左右。饮食支出与生活费月支出大约占总支出的31.9%,这说明大学生们的消费趋向已经不再满足于基本的生活消费。学生之间比较消费落差较大的,是第二部分,即休闲消费部分,这些高消费包括电子产品、穿着打扮、交朋会友、文化消费等等。旅游、电脑、手机、恋爱被称为大学生的四大消费。对于能体现社会年轻人时尚、前卫等特征的高消费,如通信、旅游等,高收入家庭的大学生较之低收入家庭的大学生体现的更明显。追求品位、高 雅、时尚、情调的文化消费,是大学生的又一特点。与这些新出现的消费热点增长迅速相比,学习消费所占比重要小得多。
(三)消费心理易受外界影响走进消费误区
追求高消费、炫耀消费、享乐主义和超前消 费诠释了后现代性的消费主义消费方式,也极大的影响着大学生的消费行为。追求时尚、潮流和 高消费已渐成大学生的消费趋势。虽然在前面关于大学生消费的理性化分析中我们看到,大学生普遍持有理性的消费方式,但消费品的品牌和时尚特质仍然普遍受到大学生的重视。当代大学生现有的消费误区具体表现有:庸俗性消费,突出表现是人情消费;超前消费,消费远远脱离了实际;炫耀消费和攀比消费,以追求高档、名贵商品为荣。大学生群体虽然由于经济来源的限制,在校阶段的现实消费方式是理性的、有计划性的,但在他们心中所期望的仍然是一种消费主义的消费方式,而一旦时机成熟,这种对高消费的诉求就将导致他们的消费理性的颠覆和解构。
五、如何引导大学生向着健康、良好的消费观念去发展 据此分析我们发现,大学生群体拥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较宽阔的文化视野以及对新事物敏锐的反应能力,所以其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都存在着相对独立性和特殊性。我们应该肯定其合理的一面,也不能忽略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社会、学校、家长、大学生本人等各方面的力量与作用,针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特征,采取必要的、合理的、科学 的措施,引导他们正确处理消费与金钱、精力之间的关系,树立理性的消费生活观和科学的消费方式。引导在校大学生客观、冷静、正确地审视自己的消费现状,树立积极、健康的消费观念。在这里对大学生消费的引导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加强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的调查研究。希望老师在思想理论教学中,使用调查研究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科学方法,使理论教学真正摆脱空洞无物的说教。今后老师应当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消费状况的关注,注重研究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与行为,从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大学生养成健康消费心理,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家长应该教育正在读书的大学生子女明确自己的消费定位,不能过于纵容。父母应正确指导自己的孩子。同时社会舆论对大学生的关注不能只是一味的批评和指责,尤其是针对当代大学生的逆反心理比较突出,单纯的说教效果不甚明显,对其应采用结合现状的引导,用事实来帮助大学生建立自己合理的消费定位,摆正消费心态。
第二,培养和加强大学生的财商。所谓财商,指的是一个人在财务方面的智力,即对钱财的理性认识与运用。专家指出,财商的概念是与智商、情商并列的现代社会三大不可缺少的素质,也是现代教育不可忽略不宜回避的话题。可以这样理解,智商反映人作为一般生物的生存能力,情商反映人作为社会生物的生存能力,财商反映人作为经济人在经济社会里的生存能力。财商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正确认识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其二,正 确运用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建议培养大学生合理的消费观,可以围绕这两方面的内容,在教学活动中设计具体操作型的教学形式以达到教育目的。
第三,通过良好的校风建设和学风建设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合理的价值观和消费观。大学生的思想、消费观和消费行为很容易受到校园内各种观念和行为的影响。对此,学校应该通过校园文化和校风的建设诱导学生主动调整和修正自己的消费行为。因此,学校应该把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设计有关大学生健康消费理念的活动专题,以大学生良好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促进良好生活作风的形成,与优良学风和校风建设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第二篇:当代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分析
当代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分析
一、当代大学生消费市场现状
大学生一进入大学的大门,即意味着要远离家乡父母,开始独立的生活,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开始有自己独立支配的较大额资金,现在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这笔生活费自然不会很少,平均一下,一个人大概在3000元每学期,一年也就是6000元了,(这还是南昌水平,别的省份可能更高)全国高校在校学生约有一千三百多万人。总的一估算,约有七百八十亿了,可见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消费群体呀,难怪有些老太太常说,我就是在学校门口卖茶叶蛋也可以把自己养活。细心的人们一定发现,每个学校的外面总会有很多的商店,所面对的市场也只有学生。他们都是让学生给供养的。很多的商家在竞争过程中,都纷纷把目光投向学校了,并争着到学校做广告。由此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市场是多么的巨大,因而非常值得我们去研究,去探索。
二、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特点:
刚才说到,大学生每人每年平均消费6000元人民币,这些都是他们的自主消费,作为同一类人,他们在消费的时候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即他们有什么样的消费心理呢?下面我们来具体探讨一下。
1、独特性
大学生处于消费成长期到成熟期的过渡时期,一方面表现得求新求异、富有好奇心,对外界新事物的接受能力特别强。于是在社会许多新颖玩意的吸引下,“试一试”的想法成了这种心理的源泉。因此他们往往走在了朝代的前列,同时又追求个性,喜欢做把自己打扮得以众不同,或是购买一些以众不同的物品,以求引人注意。达到一种处自我满足的效果。
2、兴趣性
目前许多年轻人都是“追星族”,大学生也是如此,于是,他们便把生活费的一部分用在购置自己偶像的磁带或CD上;画报,娱乐报,还有一些专业杂志等和明星有关的东西。另外还有上网,其实每个大学生都会有这样一笔开支,只是有多有少,据了解,有的学生一年上网的钱,都得花好几千元。总的来说,大学生容易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花钱,主要消费对象与自己的兴趣爱好有关。
3、时尚性 有人说,大学校园是最时尚的地方。他们总喜欢时尚消费,比如旅游、电脑、和手机消费特别是女生们的服饰,不会要很多钱,但是搭配很现代。很能时尚。她们在选购服饰的时候,大部分学生都想花不是很多的钱,去购买那有一定知名度品牌的衣服,结果呢,实在是喜欢,一狠心,花一个不低的价格把它给买下来了,过后却难过好几天,成天叫着自己大出血。在选购其它东西的时候也是一样的,男孩子就有些区别了,他们一般是准备已久,根据手头情况去购买相对较高档次的品牌,也不会太计较已花掉的钱。由此可总结二名话,男生少购买,大品牌,强出手,女生多出动,中品牌,软上手。
4、从众性
不同的校园环境也就会有不同的消费习惯,这跟校园内的氛围有关。比如这校流行打篮球,那校足球特别受重视等等不一样的现象。如某人搞了一个发型,大家觉得不错,在理发的时候也就自然会想到那种效果,其它还包括穿着消费,运动消费等,都有一定的从众性。但也要注意各校的差异性。
5、攀比性
身在周围都是同龄人的环境中,加之有不少学生的家境不错,特别容易出现攀比的风气。这便使许多人产生了“别人有什么,我也要有什么”的想法,别人去那家高档餐馆吃饭,我也就想去,再加上时下的某些时尚主题,促进了这种心理的形成,跟进了流行大军。明显的主要有,购买一些流行产品,及吃喝玩乐方面,而这样的东西一般又比较花钱,而有的同学就把它当作一种身份的体现。愿花很大的代价来购买它。
6、礼节性
在大学里,礼尚往来是很重要的消费力,今天你过生日,我得送礼给你,我请你吃饭。明天轮到我过生日或是有什么喜事,你又得大手笔的还我,还有的是一帮学生,某天某个人请大家吃饭,或是消费什么,隔几天另一个人觉得自己要还礼,又是一帮人出来消费,结果是一个接着一个,并不断循环。这样极大地扩大了消费的量。
7、盲目性
这种心理特点的形成是基于前面几种心理的,且从众性心理起了主导作用。另外,受许多商家看准学生的这种消费心理而推出许多商品之类因素的影响,导致中学生消费的无的放失。比如:某歌星推出一张新专辑;某运动品牌有新的款式上市,不用很长时间,便会“你有我有全都有”。其实所买的商品是否实用,或是否有使用价值,在购买时学生不一定会去多考虑。“见好就买”似乎已经成了当代大学生消费的重要特征。
8、冲动性
大学生消费也具有年轻人所共有的特点,即在购买物品时,有时候容易产生冲动购买,例如他容易受广告促销的影响,明明本身就不没打算过要购买这种产品,但当时推销员说得很好,或是看到广告很有吸引力,而突发其想地要购买,结果买后又后悔了。
9、围绕女生性
男大学生的消费一大部分是用于交往,而更多的是用于和女生交往的,也就是男生和女生在一起就特容易花钱,细心的人不难发现,一些酒吧、中档餐馆及一些公共消费者的地方,绝大多数都是男女生共同消费,而且在这个时候,男生一般都不太在乎花多少钱,只要高兴就好,所以消费完以后,皆大欢喜。而同种性别的人在一起就不一样了,特别是女生,可能会少于平时的消费量。
10、无计划性
相信念过大学的人,都知道当代大学生是最会哭穷的,不管他是否很有钱,也许他一年的生活费在1万元,但还是总叫说没钱,每当到了月末,或是学期结束的时候,有的甚至在开学一半,就开始叫着没饭吃了,其实他们都是很有钱的人,一开始的时候总认为自己有很多钱,有些东西看起来也不是要很多钱,又好像很实用,结果见到好的东西就是想购买,后来打开钱包才发现,原来钱这么不仅花。当意识到要节省的时候,钱也就快差不多了,以后就只能省吃俭用了。由于钱袋落差太多,他们也就开始大喊穷了。属不知是当初自己用钱没计划好。这是许多有钱大学生们的一个通病。【营销策略】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的消费市场是如此的巨大,而且,大学生的消费行为特点也非常的鲜明。作为营销人员,该从那些地方出发,具体实行一些什么样的策略,才能使商家获得最大的利益。我认为主要通过以下几点:
1、许多大学生特别注重个性的宣扬。总喜欢自己以别人以众不同所以,生产厂乡应该注意使自己的产品尽量新颖,有特点,能够区别不同的对对象,并运用不同的方式,满足不同的对象。
2、针对于大学生消费的兴趣性和时尚性,我建议某些商品在销售过程中能和一些明星的东西混在一起,作为赠品也行。比如画报,歌碟,等,另外,售销商还应在一些新出事物大作宣传,做一些比较新鲜,活泼的校园促销活动。还可以通过播放一些有关校园靓丽生活的广告,把它同时尚连接起来,引导一种时尚消费。这样的话,同样会吸引那些具有从众和攀比消费心理的人。
3、商家要注意利用好大学生消费的盲目性和冲动性购买行为。如何能使人们购买,关键是促销手段和行销方式,如何激发学生在第一时间里购买,这里大概有这几种情况:a、广告说得很好,一听就想吃或是想用;b、价格便宜,买一送一,或是送别的什么,让人感觉购买该种东西很划算;c、有精神价值,比如一些纪念品,或是小玩意儿。
4、不管是产品生产厂家,还是服务业,只要是重点面向学生市场,都应特别注意女生的服务,比如产品或是服务多迎合女生的口味,还要注意营造一种浪漫的气息。引来了女生,自然就会带来很多男生的光顾。
5、大学生用钱一般很难有计划性,而且是越有钱,计划性就越差,作为商家大制订一些销售方略的时候,一定看准时机,最好在开学的那段时间,同学兜里也都比较满,容易购买一些高价商品,而到后半学期,特别是快放学的那一个月,除一些比校便宜的食品外,其它商品促销活动最好停止,因为,他们已经没钱了。所以,什么也不会再去那么关注了。另外,那个时候考试也快到了,一心向着学习了,也没那么多精力去注意太多了,
第三篇:浅析当代大学生消费心理
浅析当代大学生消费心理及行为
[内 容 摘 要]: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这个庞大的消费大军中,越来越显示出其独有的特点和巨大的潜力,构成了市场中一股不可忽视的群体力量。因此,对大学生的消费特点与其消费心理进行分析,进行积极引导就显得非常重要。
[关键字] 当代大学生; 消费心理与行为;消费观念
消费引导
一、大学生消费心理及特征 请第一、第二大段合并,并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内涵及消费需要再做些补充说明
消费心理作为消费者在购买行为全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的心理活动,是消费者对客观消费对象与其自身主观消费需求的综合反应。大学生作为特殊的消费群体,其消费心理由他们所处的年龄阶段和特定的生活环境决定,具有自己显著的特点。
(一)消费心理日趋成熟
大学生的心理总体上正处于一个不断成熟的阶段,在消费方面虽然存在一些非理性的特点,比如过于追求时尚、易冲动。但是随着消费行为的积累,他们已经对于消费有了自己的判断、分析和标准。他们在购买时更注重所购商品的质量与价格,学会全面地考虑消费行为给自己带来的实际帮助有多少,以指导自己下一步的消费行为,避免盲目性消费。
(二)易受暗示,容易冲动
现代社会的大众媒体利用消费者易受心理暗示的特点,试图引导大众消费。而当代大学生恰恰是对时尚非常敏感的一个群体,媒体通过杂志、广告等形式向校园传递着大量外界的时尚与消费潮流信息,使得大学生在消费上容易丧失应有的判断力。他们往往由于经受不住时尚事物的巨大吸引力,而冲动地做出自己消费计划外的消费行为。
(三)消费中的从众心理严重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从众行为是由于在群体一致性的压力下,个体寻求的一种试图解决自身与群体之间的冲突、增强安全感的手段。群体是具有某些共同心理特征的共同体,群体通过群体规范、群体评价等手段来实现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而大学时期恰恰是人生中最渴望被群体接纳、渴望拥有友情的时期。有些大学生,特别是一些家庭经济条件困难的学生,自卑感强,较敏感,他们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认为只有表现得与大多数人一样,才更容易被大家接受。这些心理表现在消费方面尤为明显,使得很多大学生成了群体的附庸者。
(四)消费心理可塑性强
当今大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社会,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很强。一方面,他们很容易受到享乐主义等思潮的影响,产生错误的消费观。与此同时,他们对于新的科学消费观也很容易接受,若在正确的教育引导下,他们也能够考虑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进行较为理性的消费。因此,大众媒体、学校和家庭应当从各方面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对他们的消费行为给予正确的引导。
二、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表现
对于大学生来说,非理性消费就是由于缺乏理性的消费观而产生的大大超出大学生基本的生活费用、学习费用和必要的文化娱乐费用以外的消费行为。大学生经济的非独立性决定了他们自主消费的经验少,不能理性地对消费价值与成本进行衡量,没有形成理性、稳定的消费观念。当前,非理性消费观在大学生中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一)消费结构不合理,重享受性消费
人的消费主要分为生存性消费、发展性消费和享受性消费。而从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结构上看,除了吃饭、购买生活用品等最基本的生存性消费,购买学习用品与资料、参加各种辅导班等发展性消费以外,用于旅游、休闲、娱乐等方面的享受性消费已经成为一个较大的支出项目。大学生的消费呈现出注重享受性消费,提前消费的趋势。这种趋势势必使大学生将主要精力从学习、自我发展上面转移到了享乐上面,对于他们的自我设计、自我发展极为不利。
(二)消费无计划,盲目性攀比消费
很多大学生第一次远离父母,独立地支配自己的各种费用。他们的消费往往没有目标、没有计划,而且具有明显的模仿性、攀比性的特征。特别是有些大学生自我认识能力差,自信心较弱,自尊心与虚荣心较强,他们在消费过程中往往表现出明显的盲目性攀比。比如在对手机、MP3、电脑的购买行为上,很多大学生发现身边越来越多的同学都拥有这些物品时,他们也急切地想要拥有属于自己的手机、MP3或者电脑,否则就是一件很没有面子的事情。而不是考虑这些物品是否是自己生活的必需品,或者自己的经济状况是否能够承担。
(三)为了获得认同,进行炫耀性消费
炫耀消费指“通过消费让他人明了消费者的金钱力量、权利和身份(消费者的社会经济地位),从而使消费者博得荣誉,获得自我满足的消费行为。即消费的意义已经不仅仅是个人为了满足生理需要而对消费品的耗费,而是包括了个人为了获得社会认可,所进行的非生产性支付”。在调查中,不少学生指出,为了拥有一台轻巧的笔记本电脑或者换上一款最流行的手机,一部分学生情愿节衣缩食,甚至牺牲自己的其他必要开支;有些学生为了一双名牌运动鞋,一套名牌化妆品或者一件名牌衣服,不惜向别人借钱或透支银行卡以满足自己强烈的消费欲望。这反映出一些学生不懂得量入为出,存在严重的攀比心理,最终的结局是债台高筑、生活窘迫,逐渐陷入拆东墙补西墙的债务危机中,进而严重影响了正常学习和生活。有的同学高中时期成绩优秀,而到了大学以后表现平平,由万众瞩目变得默默无闻。他们觉得自己变成群体以外的人,不被大家所注意,往往体验到一种强烈的失落感,为了体现自我价值,得到心理上的慰藉,他们就通过购买名牌服饰,高档娱乐、休闲用品等方式进行炫耀,从大家的羡慕中得到一种心理上的补偿。
(四)人际交往消费过度
现今一些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已经蔓延到高校当中,如人情消费,同学过生日,获得奖学金、入党、当选学生干部,都要请客。另外,还有一种特殊形式的人际交往即大学生恋爱,在消费中的支出也占了很大的比例。有人调查发现,一部分谈恋爱的大学生每月支出最少也要100元~200元左右,多的达到500多元。在通讯方面的消费也是大学生人际消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据调查显示,在通讯市场,拥有手机的大学生占了整个消费群的10.4%。在拥有手机的大学生中,每月手机通讯费用在31元~50元的占26.5%,51元~70元的占23.5%,71元~100元的占30.9%,而在100元以上的占了16%。另据粗略估算,每年高校学生手机通讯费用约有0.5亿元。
(五)储蓄观念、理财观念淡漠,在问及一学期结束后经济情况如何时,大部分同学都坦然承认自己的消费限额已经超出计划范围,甚至有些同学还需要向别人借回家的路费,略有剩余的同学也想着如何把剩余的钱花完,只有极个别同学有储蓄的意识。具备专业知识而注重理财的学生,数量极为有限。可见,当前大学生的理财观念需要加强引导,注重培养。
三、、大学生非理性消费消费心理成因及其影?请前段不理性消费心理合并来写
消费者购买商品的心理活动是消费者在购买行为的全过程中发生的系列心理活动,它是消费者对客观消费对象与其自身主观消费需求的综合反应,是消费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当代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也独具特点:广博的知识面使其在消费时注重知识性;对新鲜事物热衷并乐于尝试,使其在消费的同时注重时尚性、潮流化,强调新颖美观;由于个性独特,思想起伏,在消费时会情绪化,即兴购买、冲动性的购买代替计划性的购买;而富于创造力的思维、强烈的表现能力,使大学生在消费时注重个性,追求与众不同。消费态度,即个体以特定的方式对待人、物、思想观念的一种倾向性。消费态度通常决定了大学生对某种商品的评价,甚至代表了某种积极或消极的感觉和行为趋向。当代大学生在消费心理上表现出以下特点:
(一)求新心理
对于新产品,不少大学生在广告舆论和宣传的长期影响下,或是接受赞同,或是产生逆反心理,但在强烈好奇心的驱使下,最终趋近新产品,进而产生消费。
(二)求美心理
这是大学生以追求欣赏价值为主要目的的购物心理。在同一品牌、同等价位、相同款式、不同色彩间,大学生的消费选择自然以达到最大欣赏价值为目标。
(三)求名心理
青春是激情张扬的时代,大学生追逐个性,为了显示商品的附加属性,如气质品位等,或为了炫耀自己,他们十分在意商品的品牌,追求品牌卓越、款式新颖的进口高档商品。通过消费此类商品,以达到表现富有、高贵、洒脱、时髦的目的,此类大学生消费群体极少考虑到商品使用价值和商品的实际质量。
(四)从众心理
主要是指消费者在购物认识和行为上不由自主地倾向于同多数人相一致的消费行为。意志薄弱、顺从型性格的大学生从众心理更强一些;当大学生对商品的认知程度不足,缺乏必要的自信,需要借助他人的力量来帮助自己实现消费的目的时,更多地表现出从众心理;从消费利益的角度讲,大学生多认为随着多数人购买总会得到好处,即使上当受骗,也是大家一起上当,以求得心理上些许的安慰。
四、引导大学生树立个性、文明、科学的消费观希望引导写的再具体些、可操作些,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写的更贴切些,少些空洞的话语,要务实。请修改
在大学生消费的问题上,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对错作为评价标准,更不能用传统的教育方式以期达到抑制大学生消费的目的。作为引导者,应更多地关注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状况,把握大学生的消费心理特征和行为导向,实施与时代相适应的消费教育,使大学生自觉自愿地做到个性、文明、科学适度的消费。
(一)发展个性消费
由于个性的不同,不同的人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消费行为也迥然不同。美国社会学家戴慧思认为:“高速的商业化进程不仅增加了消费者的选择余地,提高了物质生活水平,而且打破了国家对社会生活的垄断。”在倡导以人为本的今天,对大学生的消费,也应以学生为本,遵循大学生的个性心理发展特征,尊重大学生的个性选择,因此,我们不宜压抑大学生的正常消费,相反,在购买力允许的前提下,我们应该发展其个性消费。
(二)消除不良消费
消费所追求的内心满足是永无止境的。有些大学生一味地想得到情感上的满足和心理上的平衡,而不顾目前个人和家庭的经济承担能力去赶时髦、追新潮,这不仅会助长讲名牌、好攀比、爱虚荣等不健康的消费观念,还会出现过度消费的情况,带来不必要的浪费。因此,应该在大学生中倡导文明消费行为,加强自身修养,抵制畸形消费,消除不良消费。
(三)倡导文明消费
文明消费即强调健康向上的消费精神,反对不健康或有害的精神文化消费;强调智力性、发展性消费,反对只重视娱乐性、享乐性消费,逐步提高消费结构中的文化、教育含量,实现最大的消费价值。通过倡导文明消费,使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价值观,弄清什么是正常的、适度的、健康的消费;什么是有害身心健康的不良消费,从而正确地评价和选择自己的消费行为。
(四)提倡科学适度消费
由于从小受到过度照顾,远离家长过独立生活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没有理财的经验。因此,必须提高大学生对国情、社情和家情的认识,要对学生的消费加以科学的指导,使大学生的消费步入健康、科学、适度的轨道
(五)强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
大学时代是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黄金时期,能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大学生活至关重要。如果长期沉湎于吃喝玩乐,势必使大学生出现追求享乐、崇尚物质生活的思想。高校中的“两课”教育对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教师可以通过思想道德修养课,在人生目的、人生责任、人生价值的教育中渗透消费观的教育,加强勤俭节约这一传统美德的教育,指引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学会追求有价值的人生,懂得父母的辛苦,学会感恩。
(六)提高学生心理调控能力
导致大学生出现冲动消费、盲目消费、攀比消费等消费误区,除了有外在消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以外,大学生自身的心理因素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当代大学生承受着诸多的来自于自身及环境的压力,心理上不完全成熟,受挫能力与意志力相对较弱。有些大学生为了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而进行消费,以达到一种心理上的补偿和代替。高校应该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和开展心理咨询,使大学生学会用正确的方法调整自己的心态,宣泄不良情绪,帮助大学生缓解其消极的消费情绪。
现代社会是一个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社会经济的发展,必然充斥着各种消费的不良发展,尤其是对大学生的消费的影响最大,只有培养形成正确的消费观,才能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消费科学理财,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注意精神生活的提高,使大学生的消费真正理性化。
参考文献:
[1]卢思锋何耐铭.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分析与引导[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3(1)
[2]凡勃伦.有闲阶级论—关于制度的经济研究[M].商务印书馆,1997:85
[3]徐佳丽.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成因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6(4)
[4]侯玲 王洪斌.大学生消费文化观念与思想政治教育[J].辽宁教育研究,2003(4)
[5]杨海莹.消费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6]王枝茂 市场营销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J]2006
[7]徐萍.消费心理学教程.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M]2001
[8]马义爽 王春利.消费心理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
[9] 胡娟.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研究 [期刊论文]-心理科学2003(2)
[10]王莉华.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价值取向及行为的调查研究 2004(1)
第四篇:消费心理与行为
姓名:常祖聪
班级:广告11-1
社会角色心理与行为浅析
消费行为受角色心理的影响。下面选取了十个对象,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当代大学生、独生子女小学生 A、当代大学生的角色心理与消费行为
当代大学生的主要收入来源于家庭给予,每个家庭的收入不一样,但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对教育的支出比重有所上升。虽然这一差异化明显,但是在学校这样的环境中,大多数学生的消费心理与行为还是有很多相同与相似特征的。
1、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行为。心理上出于群体归属的需要,大学生渴望得到大家的认可和尊重,希望自己能融入集体。
所谓的从众行为,是指在群体的影响下和压力下,在知觉、判断以及行为倾向与群体中的多数人一致的现象。在一定意义上,消费过程不但是满足人的基本需求的过程,也是社会表现和社会交流的过程。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家长对子女的特别关爱,无节制的满足子女需求,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大学生的这种从众消费行为。例如,大学校园内出现的“生日热”、“旅游热”、“考试热”、“追星热”等从众消费行为。
2、炫耀心理引发的消费行为。心理上出于对自尊的需要,过分的注重自身的形象,过分的表现自己的需要。从而通过购买名牌,奢侈品、贵重商品来宣传自己,炫耀资本。例如,购买名牌箱包,手机,电脑等。
3、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行为。在群体活动中,总是想超过他人的一种心理状态,其消费行为主要表现在追风赶潮相互攀比,过分塑造外表形象而不注重个人人格培养。例如“拿了奖学金要请客吃饭”、“交了个新女朋友,为庆祝脱单请客吃饭”等人情往来的消费行为。
4、时尚超前心理。不顾家庭实际收入,追求消费品的高档次、好品牌当自己的经济能力支撑不了 急速膨胀的消费时,就会出现借钱消费这一现象。例如“借钱买一款自己喜欢的手机”等的超前消费行为。
5、重实惠、求舒适的心理引发的消费行为。在商品折扣期间购买一些可有可无,甚至是当前用不到的商品,例如“双十一期间的疯狂购物”。舒适心理引发的消费有对饮食要求挡次高;不满足于学校宿舍住宿,自己在外租房子等消费行为。
6、求新心理引发的消费行为。大学生这个年龄阶段,好奇心重。例如“附近刚开了一家餐馆,不管好吃不好吃,都想尝试一下”。
尽管大学生在消费方面存在很多的问题,但是大学生群体中也不乏理性消费者。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消费行为会越来越理性。B、独生子女小学生的角色心理与消费行为
作为独生子女的小学生而言,家长对其投入比较大,溺爱现象明显。
1、天真好奇心理。好奇心理容易导致盲目性和随意性的消费现象。
2、从众心理。个人的观念与行为受群体直接或间接的引导或压力导向,从而产生于他人一样的消费行为。如小孩子比较害怕被孤立,所以很容易产生从众的消费行为。
3、攀比心理。刻意的与他人进行比较,并寻求一种超越他人的心理状态。所以在购买商品时,不甘落后,想胜过他人,来显示自己的优越。
4、被他人主导的心理。不能认可自己的购买行为,对自己购买的商品没有信心,要别人的帮助参谋才能心里踏实,不果断,通常容易受广告、销售员、父母、同学的影响。
5、虚荣心理。独生子女的小学生特别是女生,虚荣心理特别强,不肯丢面子,打肿脸充胖子,甚至还会出现撒谎等现象。
6、直观心理。少年儿童对外界事物的认识主要是直观表象的形式,缺乏逻辑思维,所以在消费商品时,多是注意包装,很少会对品牌性能等做出判断。
7、模仿心理。少年儿童处在人生重要的阶段,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所以也会模仿大人的消费行为,买一些并不适用的商品。
这两者之间在消费心理上有很多的相同点,都容易从众、虚荣、攀比、炫耀。但是由于知识构成,阅历等的不同,在消费行为上有很大的差异,大学生独断能力强,明白自己的需求,相对理性。而独生子女的小学生,虽然物质方面相对优越,但在消费行为上,还是具有盲目性的。
二、明星家庭主妇、城市普通家庭主妇
家庭主妇在家庭消费中的位置比较重要,很多的消费决策都由她们制定与执行。A、明星家庭主妇的角色心理与消费行为
1、品质心理。用钱买生活、美酒佳肴、豪宅名车、境外旅游等的消费行为。
2、奢侈心理。方兴未艾的顶级私人服务、高级定制的消费行为。
3、浮躁的消费心理。狂热的追求奢侈品,满足个人欲望。
4、个性心理。有的家庭主妇偏好某种家居形式,就算不怎么符合其身份,但是也会选择购买的个性消费行为。
5、求美心理。在消费时更重视商品的外观与艺术价值,而把实际功能放在次要地位。B、城市普通家庭主妇的角色心理与消费行为
1、经济性消费心理。这种心理比较普遍,花较少的钱,买到更好的商品。例如“货比三家”这种消费行为。
2、实用性消费心理。一般的家庭主妇对商品外观的要求不是很强烈,但比较注重商品的实用性。选购商品时,要选结实耐用的,例如“购买多功能耐用的电饭煲”等消费行为。
3、从众性消费心理。家庭主妇之间的交流,容易形成口碑相传的广告作用。特别是商品折扣优惠时期,更容易引起从众消费的行为。
4、舒适心理。虽然受经济能力的限制,但是她们还是会在选购商品时,尽量把家布置的更舒适。
这两者之间,虽然都是家庭主妇,但是在消费能力上的差异,决定了这两者之间在消费行为上有很大的不同。
三、大学教师、城市小学教师 A、大学教师的心理与行为
1、危机意识心理。所以很多老师会选择储蓄以备不时之需,在消费时,则相对保守,显得更理性一些。
2、节约心理。在消费行为上的表现是省吃省喝。
3、投资心理。增加额外收入,使其能在消费上更加宽裕。
4、求实心理。购买商品时重视商品的使用价值,购买家电等商品时,还是会把功能放在第一位。
5、精神培养意识心理。消费书籍等的文化产品。观光旅游,充实精神生活。
6、求名心理。在消费时,不只是讲求商品价格便宜,也会注意到品牌对自身生活品味的体现,所以还是会选择符合自身消费能力范围内的名牌。B、城市小学教师的心理与行为
1、求廉心理。工资相对较低,在消费时力求物美价廉。
2、求新心理。年轻的小学老师更追求时尚,喜欢新事物,所以会购买一些新产品。
3、求实心理。购买商品时重视商品的实际价值。
4、危机意识心理。固定的储蓄,这样就会在消费行为上有限制。出现节衣缩食的现象。这两者之间比较的话,大学教师比小学教师的工资水平高,平台好,所以在消费行为上比小学教师更放得开。两者的相同点是都求实消费,节约,有危机意识。但在精神产品的消费上,小学教师很少会有很大的花费。
四、省公务员、乡镇公务员 A、省公务员的角色心理与行为
1、优势心理引发的消费行为。一些官员为了显示自己的优越,消费一些高档奢侈品的消费行为。
2、投资心理。他们的钱不只是存起来,还有用于投资,像购买债券、股票等消费投资行为。
3、从众心理。圈子里的小社会,别人买什么也会跟着买什么的消费行为。
4、腐败心理。职务消费报销,所以胡乱消费现象严重。
5、品质心理。追求生活的品质,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并存,消费美食,名牌服装、定制穿着,旅游观光等。
B、乡镇公务员的角色心理与行为
1、求廉、求实心理。收入低,在消费时考虑更多的就是商品的价格与商品的质量问题。
2、炫耀心理。好歹自己也有个职位,拿点工资,比一般的民众有优越感,在消费行为上还是会买一些一般民众不敢涉及的商品,来显示自己的权威。
都是公务员,但是由于级别、待遇等的不同,省公务员经济能力远远超过了乡镇公务员的,在消费时表现自然有较大的差别。
五、国企职员、私企普通职员 A、国企普通职员的角色心理与行为
1、腐败心理。职务消费报销,但是由于其职位不高,报销额度不大,所以消费时还是理性一些。
2、优势心理。单位福利好,消费时可以不那么谨慎,购买商品时还是可以选择自己喜欢但价格又能接受的。
3、求实心理。工资不是特别高,所以在消费时还是会更看重商品的使用价值。
4、享受心理。利用假期出去旅游消费,但消费的额度不大。B、私企普通职员的角色与行为
1、求实、求廉心理。收入限制,在消费时更看中商品的功能与价格。
2、自我提升的心理。消费一些学习用品,参加一些教育学习型的学习班,提升自我的能力!其实这两者之间有很多的相同点,收入都不高,但是国企普通职员较私企普通职员工作的稳定性强,工资,福利方面有保障。所以消费时相对大胆,开放。
面子心理引发的面子消费涉及人群广泛,以上人群基本都会有面子心理,所以单独列出。选取的这十个对象,总体的特征是经济能力强一点儿的,心理相对复杂,消费行为也多变。经济能力相对低的,角色心理相对简单,消费行为也就单调。
受角色心理的影响,人们往往会消费一些符合其身份、地位、文化以及特定圈子内的商品。
第五篇:第十章群体心理与行为
第十章
群体心理与行为
管理心理学所研究的人,不是孤立的个人,而是处于群体之中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个人。
群体由个人所组成,群体不等于个人的简单相加,群体有自身独特的性质和心理行为,群体有着自身的功能和作用。
第一节 群体的概念、分类与作用
一、什么是群体?
1、群体的定义
关于群体的定义目前还不统一,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群体的内涵进行阐述。
①美国组织行为学家西拉季认为:群体是“两个或更多的个人为了实现共同的工作目的和目标而形成的互相依赖和相互作用的集合体。
②杨锡山认为: 群体是具有下列情况特征的一群人所组成的集体:
其一,成员相互依存,在心理上彼此能意识到对方,意识到群体中其它个体的存在;
其二,成员之间在行为上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其三,各成员分别担当不同的角色,以达成共同的目标或谋求共同的利益。
③苏东水认为: 团体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组成的,团体内的成员在工作上互相依附,在心理上彼此意识到对方,在感情上交互影响,在行为上有共同的规范。
我对群体的定义的理解:
西拉季的定义,加上杨锡山的三个特征,再加上苏东水的“共同的规范”特征。
2、群体的组成要素
美国心理学家霍曼斯1955年在其《人类群体》一书中提出群体有四个组成要素:
①活动,即人们所从事的任务;
②相互作用,即实现任务时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联系;
③思想情绪,即人与群体之间的态度、感受; ④群体的规范,即成员的行为准则。
群体行为就是以上四个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群体的作用
1、群体对实现组织目标有重要作用 主要是群体有着系统的整体优势。
2、对满足成员需要有重要作用
主要是群体能满足个人心理上的需要。第二节 影响群体行为及其效果的主要因素
一、规模
1、主要是群体人数多少的问题 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最佳的小群体应为7人。
2、群体人数研究的另一个问题是人数应为奇数和偶数的问题
有的人主张群体人数为奇数好,这样有意见分歧可采取表决方式解决。
有的人主张群体人数为偶数好,这样有意见分歧可以协商解决,单靠表决会影响相互关系。
二、组织结构
1、群体的组织结构是指群体成员的组成成分。
2、国外心理学家提出同质结构和异质结构
三、规范
1、群体规范实际上是群体成员共同的行为准则。
2、在规范的作用下,群体成员会导致一致性的心理行为。
3、什么是从众行为?
从众行为可以理解为:群体成员的行为通常具有跟从群体的倾向,当他发现自己的行为或意见与群体不一致时,他会感到一种心理紧张,促使他趋向一致,这种企求与群体中多数人相一致的现象称为从众心理或从众行为。
4、规范的评价
群体必须有规范,没有规范和对规范的一致性认同,群体就会发生混乱,不利于完成任务。
5、规范的强化与削弱问题。
四、目标
群体目标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影响群体行为:
1、目标与规范是否一致
2、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及个人目标的一致性程度
3、目标是否能达成
五、内聚力
1、内聚力是指群体成员愿意在群体内活动和他们对群体活动赞助的强烈程度。
2、影响内聚力的因素 ①领导方式和领导要求
比较“民主”、“专制”、“放任”三种领导方式,发现民主型领导方式,成员思想活跃,关系融洽,内聚力高。
领导者要求群体成员遵守组织纪律,强调团结,也会改善内聚力。②外部因素
a群体遇到外部威胁与压力,可增强内聚力。b与外界隔离的环境,也会提高群体内聚力。③群体内部的鼓励方式与目标结构 ④共同的利益
利益是影响群体内聚力与团结合作的重要因素。鬼谷子说,故相益则亲,相损者则疏,其数行也。⑤其他因素
a群体规模。规模小,成员交往机会多,内聚力高。b群体的地位。群体等级地位高,成员有自豪感,内聚力高。
c群体信息沟通。信息畅通,成员相互开放,内聚力高 d成员对群体的依赖性。能满足成员物质和精神需求的群体,内聚力高。
e成员的亲和力与纪律性。
3、内聚力的评价
内聚力在道德属性上属于中性。
①当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一致时,群体内聚力高,有利于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
②当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相违背时,内聚力高,反而对组织有害。
六、影响群体的行为及效果的其他因素
1、领导
①多头领导,使群体无所适从,在我国党政职责不清最为典型。
②群体内部正式领导与非正式领导的分离。
③领导者的德与才。有德有才的领导者,才能够促使群体的整合。
1、外部环境(组织环境与条件)实际上是群体的既定条件,包括技术、物质条件、规章制度、管理惯例、上级领导人的管理方式,组织的奖惩等。
此外,群体的传统、价值现、信息交流等因素,都会对群体的行为及效果产生影响。第三节:信息沟通
又译“意见沟通”或“意见交流。”
一、信息沟通的含义及其构成要素
1、信息沟通的含义
①苏东水认为: 信息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传达思想、观点和交流情报、信息的过程。
②孙彤认为: 信息沟通是指将一个人的意思和观念或者是把个人或群体的行为传递给别的人或群体的过程。
2、信息沟通的构成要素 ①信息发出者或传达者; ②信息收受者; ③传达信息的内容。
3、传达信息的工具 ①语言;
②文字、符号、数字、音像、色彩; ③姿势、行为等。
二、信息沟通的作用
1、收集资料、获得反馈、为决策服务
2、增加成员的相互了解,改善人际关系
3、它使群体中的单个人联合成为整体。
4、情报是权力的基础,是力量的源泉
孙子说: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用间篇)
故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用间篇)
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谋攻篇)
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无穷(亦胜乃可全)(地形篇)
美国的一些调查表明:处理信息工作是管理者的重要工作。
5、应付突发事件
三、信息沟通的途径(也叫信息沟通的渠道或种类)信息沟通途径是信息内容传递或交流的方式。
(一)信息沟通按照组织系统可分为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
1、正式沟通
①正式沟通是由组织规章制度所规定的,按照组织程序所进行的沟通方式。
②正式沟通在组织内可因信息流向分为下列情况: a下行沟通。这是自上而下的信息沟通。b上行沟通。这是自下而上的信息沟通。
c平行沟通。这是同一管理层次上的机关或个人之间的信息沟通,没有隶属关系,存在合作关系。
d斜向沟通。不属同一管理层次的信息沟通,这种沟通虽然没有隶属关系,但可能有指导关系。
2、非正式沟通
①非正式沟通是正式沟通以外的信息传递和意见交流的方式。
②现代管理者大都重视非正式沟通的作用。我们常说的“小道消息”就是属于非正式沟通的内容。
戴维斯等人对小道消息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如下看法: 戴维斯认为,小道消息产生有三个原因
其一,对组织的信息不明;其二,职工中有不安全感;其三,职工有抵触情绪。(谣言是**的前兆)。
如何克服小道消息的消极影响?
赫尔希认为,改善的办法,主要在于使正式信息渠道畅通,用正式沟通的消息驱除小道消息。
提高工作透明度,扩大人们的知情权,有助于消除人们道听途说的消极影响。
(二)按照信息沟通当事人之间的信息流向是否可以变换来看,可以分为,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
1、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收者进行思想、观念、情报等交流时,信息流向不变的是单向沟通,信息流向变换的是双向沟通。
2、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各有利弊
美国管理心理家莱维特曾做过一个实验。得出下列结论:
①从沟通速度来看,单向比双向快; ②从沟通内容正确性来看,双向比单向好; ③从沟通秩序来看,单向比双向安静、规矩;
④对信息接收者来说,双向比单向更能提高对信息内容正误的判断力,进而对自己的行为更有把握;
⑤对信息发生者(或传达者)来说,双向比单向的心理压力要大,因为他随时可能受到信息接收者的提问与批评。
此外,双向比单向更能培养人们的民主精神和参与意识。
四、信息沟通的网络
由信息沟通途径所组成的结构形式称为信息沟通网络。
1、信息沟通网络的种类
美国管理心理学家莱维特提出下列五种信息沟通网络: ①链式(传口令、报数)
②轮式(动员大会、新闻发布会)
③y式(主管通过第二级与第三级沟通,尼克松当总统时的副官专政)④圆式(第一级与第二级,第二级与底层,底层之间)⑤全通道式(自由沟通,没有中心,人人平等,圆桌讨论会,委员会组织)
2、五种信息沟通网络评价 各有利弊。
①要速度快、控制力、领导权威、组织稳定,链式、轮式、y式较好。
②要提高士气与沟通效果,圆式、全通道式较好。
五、信息沟通的障碍
有效的信息沟通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及时、完整、准确,缺一不可。否则,就会发生障碍,表现为:
(一)发讯者对信息表达的障碍
1、表达能力不佳,词不达意
2、语义的差异
3、表达方式不协调
4、社会环境与知识经验的局限
5、发布信息的内容不完整,有漏失。
(二)信息传递的障碍
1、信息传递不及时。
2、信息传递的漏失或错传
3、信息传递中的外界干扰
4、传播媒体故障
(三)信息接收者的障碍
1、信息接收者知觉选择性的影响
由于人们的知觉有选择性,往往习惯于接受某一部分信息,阻塞其它的信息。如前所讲:对象特征、背景反差、主体需要、兴趣等。
2、接收者对信息的“过滤”
接收者在接受信息时,有时会按自己的需要进行“过滤”,然后进行储存和传递。
3、接收者的理解差异和曲解
接收者的立场、利益、认识方法、知识储忆等,都会影响其对信息的理解。
4、信息过量
现代组织中,管理者每天与大量的信息打交道,搞得焦头烂额,因而索性把一些信息搁置起来,不予理睬。
5、接收者心理上的障碍
六、如何提高信息沟通的有效性
1、美国管理协会提出“良好沟通十诫” 是比较完整地促进有效沟通的办法。
①沟通前澄清概念,沟通内容必须事先妥善计划,信息发出者要系统地思考信息接收者可能发生的反应。
②检查问题的目的。信息发出者必须检查所发出的信息,希望收到的是什么? ③考虑沟通时的一切环境情况,包括实质的环境及人的环境等,这方面的问题常常对沟通的成败有巨大的影响。④计划沟通内容时,应尽可能听取他人的意见,与他人商议不仅可以获取更多的看法,而且能得到他人的支持。(“人往往会支持他所参与创造的事物”玛丽.凯)
⑤沟通时,既要注意内容,也应注意语调,接收者不仅受信息内容的影响,而且也受信息的表达方式的影响。⑥尽可能传达有效的信息。一般来说,一件事情对别人有利,就容易被记住。(“不能不说,也不能瞎说。”)⑦应有必要的反馈跟踪与催促。要了解对方对信息是否理解,是否愿意执行。
⑧沟通时既着眼于现在,也要着眼于未来,大多数的沟通,均求切合当前情况的需要,但是,沟通也不应忽视长远目标。⑨应该言行一致,如果上级人员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那么他就会将自己的指令推翻。通常下级人员对管理者的行为极为注意,上级一有失信,人们便将他的指令打上相应的折扣。
⑩应该成为一个“好听众”。管理人员听取他人的陈述时,应专心注意对方,才能明白对方说些什么。
2、尼柯斯认为下列十种不良习惯影响沟通效率: ①对谈话对方所谈的主题没有兴趣。
②被谈话对方的姿态所吸引,而忽略了对方所讲的内容。③当听到与自己意见不同的地方时,就过分激动,致使不愿再听下去,使其余的信息被抺杀了。④只重视事实,而不肯注意原则和推论。⑤过分重视条理,对欠条理人的讲话重视不够。⑥过多注意造作掩饰,而不重视真情实质。⑦分心于别的事情,心不在焉。⑧对较难懂的言词,不求甚解。
⑨当对方的言词带有感情时,则注意力分散。⑩在听别人讲话时,还思考别的问题,顾此失彼。
3、防止信息过量的“例外原则”和“需知原则” ①例外原则要求,下级只有在特殊的偏离指示、计划、政策的时候,才向上级报告,以便引起上级的注意。②需知原则要求,让下级只接受对他们完成任务具有关键性作用的信息。
4、领导者应尽可能多地进行双向沟通,同时还应注意以下三点:
①领导者应该采取平易近人,虚心征询意见的态度。如果领导者盛气凌人,装腔作势,那么下级就会有所顾虑,不敢畅所欲言。
②领导者不仅要容忍不同意见,而且要鼓励提供坏消息的人。否则,直到失败都会有唱颂歌的人。
③领导者对自己不懂或不喜欢的信息,不可先行否定或拒 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