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一年级数学课堂中有效
初中一年级数学课堂中有效“追问”的研究
“追问”,是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往往在一问之后又再次提问,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为止。它是课堂教学中对话策略的组成部分。在动态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根据答问、讨论等学习活动的情况,对学生思维行为作即时的疏导、点拨,“追问”无疑是促进学生学习、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教学指导策略。有效的“追问”源于正确的教学理念、灵活的教学机智。研究表明,高成效的教师更倾向于对正确回答了一个问题的学生提出另一个问题,以鼓励他进一步思考。因而对于一个成熟的数学教师而言,必须常常实施“追问”策略,以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努力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倡导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但是学生的自觉体验和主动思考难免有肤浅疏漏之处,这就需要教师的规范和引导,而追问正是不可或缺的调控手段,是促进学生学习,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指导策略。教学有效的追问源于正确的教学理念、灵活的教学机智。在实施追问的教学策略时,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要规范,才能达到教师预期的效果,要面向每一个学生,追问过程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要及时地加以引导,对学生的回答做出积极的评价。
一、课堂追问教学的实施方法
1、学生发生错误时追问——迷途知返。
“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的确,错误是学生最朴实的思想、最真实的经验,往往是一种鲜活的教学资源,教师应该善于挖掘和发现错误背后隐藏的教育价值,引导学生从错中求知,从错中探究。
教学“平方根”这一内容,学生初步理解了“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就是a的平方根”这一概念,教师安排求81,0.0625的平方根后又出示了一个判断题:
(1)、9的平方根是3.(2)、3是9的平方根。学生的判断各不相同。
师:你能对你的观点加以说明吗?
生:刚刚我们得到81的平方根是9与-9;0.0625的平方根是0.25与-0.25,所以9的平方根是3与-3.所以1题是错的
生:他举得例子太特殊了,不能把所有的数都包括在内。师追问:那你想怎么说?
生:我们可以这样说“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是互为相反数的关系”。师:那对于第二个问题呢?
生:根据生1的方法,9与-9是81的平方根;0.25与-0.25是0.0625的平方根;3与-3是9的平方根。所以第二题是错的。
生:我不这样认为3的平方等于9,所以3就是9的平方根。师追问:为什么此时可以不说那个负值呢?
生:从平方根的概念上我们就可以的到“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就是a的平方根”即:x2=a,x就是的a平方根,x可以是一个正的也可以是一个负的。师再次追问:你能就此题再举一个例子吗? 生:-4是16的平方根。
对于学生会求一个数的平方根不是难点,通过教师的不断追问,从而挖掘到事物的本质。追问不是一般的对话,对话是平铺直叙地交流,而追问是对事物的深刻挖掘,是逼近事物本质的探究,是促进学生思考的催化剂。在辨误教学中,只是让学生判断对或错是不够的,要通过教师的有效追问,让学生明白对或错的成因,找出问题的症结,从而有利于从本质上去理解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
2、学生理解重点处追问——画龙点睛。
有经验的教师经常能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追问:“你是怎么想的?”“判断得真准,你是怎么判断的?”“谁还有不同的方法?”“哪位同学还有补充?”„„在不同的追问中,逐步地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使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教学“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这一内容,在学生初步得出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能围成三角形时,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师进行了以下设计:
请学生用准备好的4㎝、5㎝、6㎝和10㎝的小棒,任意取3根围三角形。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发现三根小棒有的能围成三角形,有的不能围成三角形。
教师适时地追问:“我们发现用4㎝、5㎝、10㎝的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这是什么原因呢?”
学生思考后回答:“两根短的小棒加在一起还没有第三根长,所以围不成。” 教师对学生的发现予以肯定,鼓励道:“你能从边的长短关系上进行思考,想得真好!”
教师随即追问:“能围成三角形的几组小棒的三边关系又是怎样的呢?”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我认为是较短的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不置可否,继续追问:“对于这位同学的回答,你们有什么想法?”
学生进一步思考后,发表意见:“我认为他回答得不够完整,应该是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教师继续追问:“任意是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道:“就是随意,每两条边加起来都大于第三边。教师还是不表态:“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中都有这个特点呢?” 学生在教师的再次追问下,用各种方法来验证“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条边”的性质。
至此,教师终于露出欣喜之情,称赞道:“同学们真是太了不起了,通过我们的猜测验证,最终得到了一个重要结论:在三角形中,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内容看似简单,但真正让学生通过探究得出结论、理解规律,还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引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遵循学生阶段性的发展要求,并能尊重学生最原始的表达。学生的回答难免肤浅、粗糙,片面、零碎,甚至偏差、错误,这都是最真实的课堂现象。教师紧追不舍的一次次追问,促使并引导学生就原来的问题进行深入而周密的思考和探究,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此及彼,举一反三,通过一次次探究和发现对“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的理解变得更加准确、全面、细致、深刻。
(5)、学生理解不全面时追问——追求完美。
在动态的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根据答问、讨论等学习活动的情况,对学生思维行为作即时的疏导、点拨,适时“追问”可以对主体学习过程进行有效控制,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努力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也可以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巧妙、适时的“追问”无疑是促进学生发展、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教学指导策略。例如:
师:等腰三角形的两边分别是9厘米和5厘米,求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题目在黑板上显示)
师:“同学们能不能根据题意画一个草图予以解决?使边的长度尽可能与题意中数值相同。”
学生动手操作大部分同学可以得到周长为23厘米,因为学生习惯画出的是锐角三角形;
师追问1:“只能这样画吗?”
有一部分同学又得到周长为19厘米;
师追问2:“如果本题中的5厘米换成4厘米,这时的周长是多少?” 这时有的同学会得到22厘米或17厘米,但也会有同学得到只有22厘米的结果;
师追问3:“为什么这里只有一种结果呢?” 学生会说“以4厘米为腰不能构成三角形”;
师追问4:“考虑本题时有两种可能,但它的限制条件是什么呢?”学生可以得到构成三角形时必须满足条件“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从而真正理解本题的内涵;
由此及彼,让学生养成演绎、归纳等数学思维品质。通过老师的追问和学生的作答,对其他同学来说,教师的讲解没有作答学生的说明更亲切易懂和切合实际。
二、课堂有效“追问”带来的收获
通过本课题组研究在实施了一段时间的课堂有效追问后,我发现在课堂的提问中我不再使用的如“是不是”、“对不对”等思维含量低的问题进行追问不止。数学课上的巧妙设问,题目类型的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大大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恰当地运用有效追问,学生注意力集中了,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他们的求知欲望被有效激发,为学生发现疑难问题、解决疑难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引导他们一步一步登上知识的殿堂。
四、反思
在充满互动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一个“追问者”,一个智慧的“追问者”。善于追问的老师源于对教材的深度解读和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以及对教材重难点和关键的把握了然于心;善于追问的教师就是能在无疑处设疑,于无疑处质疑,让学生从无疑处生疑,于无疑处思疑;善于追问的教师,看似“无为”却有为,是不着痕迹的点拨、引导,从而“于无为处而无不为”。追问的艺术就是教学的艺术,就是引导者的艺术。教师的有效追问,能够在学生的心田开出自然而鲜艳的花朵;教师的有效追问能够架起预设和生成的桥梁;教师的有效追问能够让课堂成为生成智慧的快乐驿站。
第二篇: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有效教学”是当今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教学理论,从广义而言,凡是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实现预期教学效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其为“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套策略和技术。在新课改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教学效率低、教学效果差,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广大教师认真研究教学的策略,把握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改革课堂教学评价的办法,激起并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力求使数学教学达到生动、互动、主动、共识、共享、共进的教学效果。那么怎样做到这几点?下面,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本人的一些粗浅见解:
一.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
(一)培养师生良好情感是有效教学的突破口。培养良好的师生情感就是要以师爱去激励每个学生进步。数学,由于其学科特点,无效学习学生较多,作为数学教师,千万不能因为学生学习不好或表现不好而放弃对他们的培养与转化。或许老师的冷眼相看,是把他们推向更为错误方向的助力。对初中数学无效学习学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必须正确认识他们,关心他们,以爱心抚慰他们的心灵,以诚心赢得他们的信任,以耐心期待他们转化,让他们健康成长。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对数学无效学习学生加以特别的照顾,如回答问题、上黑板前板演,只要他们有人举手,就给他们机会,让他们感到在老师心目中有与优生一样的地位。课堂上,为了给他们更多表现的机会,要经常向他们提一些简单又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对能正确回答问题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如果回答不正确就及时给予启发引导。
(二)关注学生的发展是推动学生有效学习的助推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俯下身子从学生的角度去关注理解他们的活动,了解他们的需求。由于数学教学过程,也是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这就必须深入地去研读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发展的每一个寻常时刻,分析他们这些行为产生地本质特征和内在诱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意愿和需要,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才能真正的支持、提升生成活动这种富有生命力的活动,使学生们真正成为活动的主动建构者,成为推动学生有效学习的助推器。
当然教师预设与学生学习活动更应相互交融、有效渗透。学生自发生成的活动与教师的预设活动是不可分割的,两者是相互交融、有效渗透的。学生学习的主题经过教师的支持、提升,可以以教师预设的活动形式开展,而在教师精心预设的活动中,学生受到材料形式等因素的影响,又会时时拓展生成属于他们新的主题。因此,教师预设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是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交融,相互递进,周而复始的。而我们教师的作用更多地是聆听、筛选、建构、支持和拓展,始终把学生摆在教育教学的中心地位,从而推动学生有效学习。
同时应从学生出发,树立整合的教育观,努力打破学科界限,实现共同教育的目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打破学科界限,更多的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和认知需求,加深本班教师之间的配合与衔接,从而实现课程内容、形式的有机整合。我经常和其他任课教师交换意见,对班级中的每个同学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在教学活动的预设方面,互通相关信息,共同商定、调整阶段训练目标,在内容的安排上进行有效地衔接和统一,这样,对学生的知识、情感、能力等方面的教育,沿着预设目标迈进,搭建各科任教师协同育人的氛围
二.有趣的问题情境引入是有效教学的关键环节
设置学生熟悉的、有趣的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生动有趣的知识内容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因此,教师要善于从生活中挖掘课程资源,联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开展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 “中位数与众数”的新课导入:
在讲授“中位数与众数”一课时,设置了以下问题情境作为新课导入。小明是我校初中毕业的学生,由于毕业后没有考上高中,于是南下到广东某市打工。当他路过一家公司门前时看到了一则招工广告:由于业务扩展,我公司急需向社会招聘员工一名,我公司收入很高,月平均工资2000元,有意者请速来面谈。看完这则广告后,小明非常动心。于是他找到该公司经理,经过简短面谈后与该公司签订了为期一年的劳动合同。可一个月后,小明仅领到500元的工资。小明感到很吃惊,随后他又了解周围员工的工资情况,竟没有一个人工资达到2000元的。他非常愤怒,找到公司经理说:“你骗了我,我要到法院告你们。”公司经理说我们公司月平均工资是2000元
请问:小明能打赢这场官司吗?故事刚一讲完,全班同学便议论纷纷,有的说:“小明肯定赢。”有的说:“不一定。”……
笔者问:“为什么呢?”之后留出5分钟时间让全班同学分组讨论。5分钟后,各组得出了一致的结论——小明输定了!因为通过计算,该公司员工月平均工资正好是2000元。最后,笔者让他们认真分析一下小明被“蒙骗”的原因。
有人说:“小明考虑问题不周到,被高工资冲昏了头脑。”
有人说:“小明缺少社会经验,贸然行事。”……
经过一翻讨论后,笔者向他们揭示了小明“受骗”的本质原因:算术平均数容易受极端值的影响,进而向他们讲解算术平均数的优点和缺点。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于是我开始引入新课,本节课课堂效果很好,很成功。
三.学生的积极参与是促进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
新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持续发展。在教学中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创设学生参与探究的时空,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能让学生思考的要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表述的要让学生表述,能让学生动手的要让学生自己动手,能让学生推导的结论要让学生自己去推导。教师只是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各种机会,帮助学生去发现、探索知识的奥秘,使学生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比如在进行“概率的意义”教学时,我提出问题:随机抛掷一枚硬币,尽管事先不能确定“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但同学们很容易猜到这两个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一样的,各占一半。那么,大家的这种直觉是否正确呢?(教师布置试验任务,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合作探究)
(1)明确规则
把全班分成10组,每组中有1名学生投掷硬币,1名学生作记录,其他学生观察试验是否在同样的条件下进行。
(2)明确任务
每组掷硬币50次,认真统计“正面朝上”的频数,并计算“正面朝上”的频率,整理试验的数据,做好记录。
(3)各组汇报试验的结果。
各组将测得的数据一一作汇报,教师将各组数据记录在黑板上,全班学生对数据进行累计,填好书上的表格。
(4)总结交流
由于试验次数较少,有可能获得“正面朝上”的频率与猜想有出入,教师应启发学生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每次随机试验的频率具有不确定性,同时发现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也具有规律性。
像这种改变“在听中学”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创造“做中学”“尝试中学”“体验中学”的机会,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培养能力的主阵地,从而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四.适度评价是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催化剂
新课标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评价具有激励性,有助于学生欣赏自己的成功,发展积极进取的自信心,提高学习的动机并形成成就感,是实现有效学习的催化剂。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及时适度、多元地评价学生。“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听起来似乎有点绝对,但也不无道理。要真正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要求教师必须在课堂上善于发现和及时作出评价。同时在新课标实施过程中也要防止评价的极端倾向。数学课堂上,对于学生的回答,不管是对的或错的、全面的或片面的,教师都发出表扬命令:掌声鼓励。一节课上,表扬的掌声不断,我们应反思一下:无度的表扬激励有价值和意义吗?笔者认为,评价应该是在客观公正的原则上以鼓励为主。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一定要正确处理学生出现的错误,不能滥用表扬评价,对于学生的错误不能敷衍了事,一定要引导学生说出解题思路,然后才能作出相应的评价;对那些有错误但蕴涵创新思维的想法,在给予鼓励的同时,再指出不足,这样才能促使学生不断进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火花。
总之,数学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的教学应是:有效的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有效的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有效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有效的亲身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有效的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生活,学生有效的获得学习数学的情感体验。这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和研究,去寻找最有效的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
第三篇: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 刘清泸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学习活动,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课堂学习是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学质量如何,主要取决于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
关键词:兴趣,教学方法,机智教学。
怎样才能较好地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我认为:必须优化课堂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进教学方法,重视数学机智教学。
一、以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佳营养剂和催化剂,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新课程标准也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我们知道,引入新课一般有开门见山的直导式,有观察规律的发现式,有实验操作的演算式,有具有诱惑力的问答式等,在各种不同的方式中,都可以创设与课本有关的问题或通过诱导的方式提出问题。例如:在宋双辉老师的引入分式方程的应用一节课时,就采用了直接引入法。
创改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好奇心,并由此产生求知欲望与热情,对课堂学风和理解内容起到了良好的作用。结合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培养学生的思维与兴趣。学习的兴趣浓厚,思维活跃,精力集中,课堂效果必然得到提高。如李彦虎老师的游戏公平吗一节时设计了小明和小丽都想去看电影,但只有一张票,这是提出问题如何设计一个游戏决定谁去。
二、认真钻研教材,提高备课的有效性
有效的备课应是备而有用的,应有利于教师落实地教、巧妙地教,促进学生学得快、学得扎实。有效备课重要的根据学生个体,教师的钻研、思考,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及手段。我力争这样备课:
一、确定目标:这节课从不同角度来诠释一次函数主要中的面积问题。
二、确定教材:要教什么内容,教学重点是什么;
三、关注学生:教到什么程度,教学难点是什么,用什么方法教,要让每个学生上了这节课后,至少知道这节课是学数学,学了数学的哪些知识。如果教师一味地追求难度、深度、广度,而一部分学生
却跟不上来,势必他们就会把精力转移到与上课无关的事中去(开小差);
四、课后反思:“精炼提升",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写出课后反思,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艺术.可见备学生是提高有效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优化课堂结构以提高课堂时间的利用率
数学课堂教学一般有复习、引入、传授、反馈、深化、小结、作业布置等过程,如何恰当地把各部分进行搭配与排列,设计合理的课堂教学层次,充分利用课堂的时间,是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因素。
设计课堂教学层次还要注意课堂容量大小,当课堂容量较大时,要保证讲清重点,突破难点,其他的可以指明思路,指导学生自学完成。当课堂容量不大时,可安排学生分析讨论,讲一些深化练习,进行比较提高。这样,课堂结构紧凑,时间得到充分利用,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四、优化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率
教学方法是教师借以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巧的一种手段,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必须有良好的教学方法。
具体一堂课,到底选用哪种教学方法,必须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知识水平考虑,通常所采用的都是课授与练习相配合的方法。例如,在讲“概率”时,应采取游戏演示,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学习。这样根据内容不同,采用不同教学方法使知识了解、透彻,课堂吸收好。
五、增强数学教学机智以提高发散思维能力的优化率
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知识由理解到掌握,进而能灵活运用,变为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思维才智,以求得最佳教学效果,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学机智。数学教学机智主要有启发联想、构思多解、运用反例、及时调节、渗透数学思想与方法等。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训练学生对同一条件,联想多种结论,改变思维角度,进行复式训练,培养学生个性,鼓励创优创新;加强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等,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开放题的出现,不仅弥补了以往习题发散思维的不足,同时也为发散思维注入新的活力,例如:在吴丽娜老师设计的“摸到红球的概率”这节课时,设计一道摸球游戏的开放题如:用8个除颜色外完全相同球设计一个摸球游戏,(1)以使摸到白球的概率为1/2,摸到红球的概率为 1/2(2)使摸到白球的概率为1/2,摸到红球和黄球的概率都是1/4
六、课堂教学结构,实行分层次教学
课堂教学结构的安排切实抓好五个环节:1明确教学目标,创设问题情境,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
2、指导学生开展尝试活动,启发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围绕教学目标,组织变试训练,注重一题多解,以提高训练效率;
4、及时评价,实现多途径、多方位、多形式的反馈矫正;5总结归纳,深化目标,引导学生概括所学知识、方法,并联系已有的知识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教学中可采取“低起点,多已层次”的教学方法,即适当放低教学起点,适当增加教学层次,尽可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已知直线y=ax+ 1分别与x轴和y轴交于B、C两点,直线y=-x+b与x轴交于点A,并且两直线交点P为(2,2)
(1)求两直线解析式;(2)求四边形AOBP 学生自己完成。教师点思路,讲方法,形成思路。最
后由学生讲自己的解题思路,让选择适合自己的解题 方法。从而归纳归纳出解题方法:在直角坐标系中求面积问题,往往化归到有一条边在坐标轴上的三角形(规则图形)的面积。
实行分层教学,调整课堂结构,实施有效教学,起到了巩固“双基”和培优的作用。
总之,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要提高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必须树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辩证观点。精心设计教案,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练中悟”,注重学生优秀思维品质的培养,变被动为主动,变学会为会学,这样就一定能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使初中教学课堂教学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教学成效。
第四篇: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论文题目:
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作者单位、姓名:
广东实验中学
蓝师江
摘要:
教学观念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教师的课堂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主要是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实行分层次教学;注重课堂中变式的训练与分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字: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广东实验中学
蓝师江
教学观念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学生实际,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现就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这一问题作以下初探:
一、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教学观念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观念不解决,再好的教材,再完善的教学方法,也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应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从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转变到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上来;从传统的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到以探索、发现、协作解决问题等为主的探索教学模式上来;从只局限于课堂内的传授知识转变到课内外相结合的开放式教学上来。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做到心中有学生。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应把设计“教师如何教”转变为设计“学生如何学”,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认知、情感、意识等多方面能力进行知识的主动建构和高效学习。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的信心。
布鲁纳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兴趣,才会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意识,让学生产生一种内在学习动力。兴趣是求知的起点,是发展思维能力的内在动力。要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教师必须坚持从诱发学生的兴趣入手,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使之能长久下去。那么怎样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1、创设宽松、愉快的课堂气氛。
宽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引起共鸣,产生新的想法,从而学生喜欢上数学课。反之,老师课堂要求过于严格,师生关系紧张,学生回答错了就挨批评,受嘲笑,学生的思维受到严重的束缚,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2、利用好奇心,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设计好问题,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采用各种手段诱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让他们产生欲罢不能的激情。
3、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自信心。
当学生取得成功时,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满足,快乐、自豪等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提高学习兴趣。三、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新课伊始,教师能否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有意义的思考,对整节课的教学十分重要。因此我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按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围绕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以及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课前巧妙设计好自学思考题,并力求做到所设计的问题明确具体,“浅”中见“深”具有启发性。例如:在引入“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的新课教学中我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 准备长度分别为3cm、4cm、5cm、6cm、10cm的5根小木棒,从中任取3根将其首尾相接,拼成三角形。提出问题:
1、任意3根小木棒,都能拼成三角形吗?
2、有几组3根小木棒能拼成三角形?
3、有几组3根小木棒不能拼成三角形?
4、通过上述操作,你认为三角形中任意两边的长度之和与第三边的长度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5、用简单的语言归纳你的猜想。
6、如何证明你的猜想?
这样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问题由浅入深,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数学思考,探索的欲望也油然而生,促使他们集中精力,开动脑筋,创造的灵感和顿悟很可能由此产生。自学讨论是学生课堂学习的重要环节,是他们初步的认知过程。学生自学时我要求他们做到“三动”,即动口、动脑、动手,让他们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例如在进行《几何》中垂径定理的教学时,我是这样进行的:
1、让学生动手。发给学生每人一张白纸,要求学生自己画一个圆,然后任画一条直径,再作这条直径的垂线。并把画好以后的图形剪下来,再把图形沿着所画的直径对折。
2、思考讨论:①、圆是一个什么图形?有几条对称轴?②、从对折后的图形中你发现有相等的线段和弧吗?并把你发现的结果写下来。③、画图时,知道什么条件?你得出的结论又是什么?
3、检查学生动手讨论的结果。(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结果回答问题)
4、让学生总结出垂径定理的内容。教师再作简要的补充强调。通过学生的 动手实践,认真讨论,大家学习积极性很高,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很容易的掌握了垂径定理。这样,通过自学让学生感知教学内容,逐步掌握阅读数学课本的方法和技巧,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在学生自学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应及时检查自学讨论的效果,迅速获取反馈信息,并作必要的讲授,以帮助学生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去。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四、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实行分层次教学
课堂教学结构的安排切实抓好五个环节:1明确教学目标,创设问题情境,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
2、指导学生开展尝试活动,启发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围绕教学目标,组织变试训练,注重一题多解,以提高训练效率;
4、及时评价,实现多途径、多方位、多形式的反馈矫正;5总结归纳,深化目标,引导学生概括所学知识、方法,并联系已有的知识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在组织教学时,应该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因此,在使用教材时应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特别予以关心,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困难,使他们经过努力,能够达到大纲中规定的基本要求;对有余力的学生,要通过讲授选学内容,充分利用教书中的“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和B组题的作用,组织课外活动等多种形式,满足他们的学习愿望,发展他们的学习才能。教学中可采取“低起点,多已层次”的教学方法,即适当放低教学起点,适当增加教学层次,尽可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五、注重课堂中变式的训练与分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任何一个数学问题的解答思维过程,一般地都可以把它分解为三个基本部分:问题的条件部分,问题的解答过程,问题的结论部分。如果把这三个部分作为作为变化的因素,可以构成条件变式题,结论变式题、过程变式题。在进行变式题设计时,应主要依据教材的例题与习题,如“圆内接四边形”一节的例题是:⊙01与⊙02都经过A、B两点,经过A点的直线CD交⊙01于点C,与⊙02交于点D,经过点B的直线EP与⊙01交于点E,⊙02交于点F,求证CE∥DF(参看教材上的图)在此题基础上,可得条件变式题:①已知CD∥EF,求证四边形是平形四边形;②已知CD∥EF,求证CD=EF。经过如此分析,对培养学生识图、证明的能力是有益的,并且起到了巩固“双基”的作用。在变式教学中应该强调变式题的设计与训练。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年龄特征,按照由低到高,由浅入如深的原则,设计阶梯度清晰的各类变式题组,加强对学生的训练;注重精 讲多练(变式训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训练的主线作用。在实施变式教学方法的同时,应注意针对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教学阶段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复习课教学,就可以采用“定向—自学—点拨—自测—评讲—自结”程序的方法,对培养学生能力,实现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效益会起到理想的教学效益。
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不能靠增加课时,要靠提高每堂课的效益,减少无效劳动造成的时间浪费。要想提高课堂效益,必须认真钻研新课程标准、教学要求、教材内容,对必学内容、选学内容、基本要求、较高要求、每年的变化都要心中有数。都必须钻研清楚,才能制定适当的标高,囊括所有的知识点,才能把握好分寸,不至太浅或太深,才能纵横联系,前呼后应。参考文献:
1、吕传汉主编:《数学情境与数学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吕谓源:《教学改革的走向》,香港新世纪出版社,1993
3、钟启泉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安(试行)解读》,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
第五篇:初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探究
初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探究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更具体的说: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的过程。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既要关注学生当前发展,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学生是否有进步或是否有发展是衡量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要标准。其内容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统一发展,其核心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能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学到了什么。具体看是能否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能否强化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能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能否鼓励学生的合作交流。
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该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目前,在数学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与新课程标准极不适应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主要表现在数学教学活动忽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把学生仅当作教育的客体,视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无视学生探究的兴趣和需求,轻学重教,以教代学;单纯重视知识、技能的传递、训练,忽视知识发生过程,使数学教学成为单纯结论的教学,缺乏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的过程,忽视了学生发展的整体性、独特性和持续性;忽视了教学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交往;忽视了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对提高教学过程质量、实现师生生命价值的重要意义,而把“达知识之标”视为唯一的追求,致使学生被动学习、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对学数学感到厌倦,课堂教学缺乏活力。因此,在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分析和探讨教学行为的有效性以促进具体的数学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转变教学理念
提高数学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是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为此,我们必须要通过教学反思,积极地转变教育理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理念。同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创设有利于有效数学教学活动开展的教学环境,着力探究开展有效数学活动的途径和办法,把课堂教学有效性改革引向深入。
新课程理念要求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因此,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及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教学活动的素材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的开展,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教师、学生及数学课堂都必须进行角色转换,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而数学课堂必须成为数学学习和交流的重要场所。教师应由一个课堂的控制者转变为一个课堂的参与者。无论是学习问题的提出,学习问题的设计,学习方式的选择,还是学习小组的组成,学习结果的预想都要贴近学习的实际,充分参与到学生中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次,教师应由一个学习的预设者转变为一个学习的合作者。不能在每一次的学习过程中,都让一群毫无准备的学生去面对一个经过充分准备的教师,要将学习当作学生与教师共同设计并共同完成的一个过程;再次,教师应由一个学习的权威者转变为一个学习的引导者。教师不仅是一个知识的拥有者和信息的传递者,对学生的学习来说,教师还应该是一个顾问、参谋和引导者,真正做到“知识共享”与“教学相长”。
二、优化教学方法
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引导学生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开发自己的创造力,建立一种相互接纳、相互理解的友好的人际关系。
要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在知识获取过程上下功夫,对于探究结果中的偏差,要引导学生反思探究过程,在理性精神的指导下获得合理的解释,以充分体验到探究过程的价值,增强学习信心。在获取知识与技能方面,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要把给予学生问题,给予学生思路、给予学生结论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自己得出结论。
要倡导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按照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体现学生个体的独立性。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操作、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学习活动。教学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都应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一般可以抽象为五个基本的教学模式:教师讲授、师生谈话、学生讨论、学生活动、学生独立探究。教师在教学时应根据具体的教学条件、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教师应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基础上进行教学。根据认知心理学的有意义学习理论,一切新的有意义学习都是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有意义学习是不存在的。在认知结构中是否有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可以利用,这是影响与保持有意义学习的第一个重要认知结构变量,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数学学科的知识结构呈螺旋、递进结构,教师的教学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原有的知识点相联系,确保自己的教学能够从已知到未知,较难知识点的教学可以分成几个小步子,让后一步的学习建立在前一步的基础上,前面所学习的知识能为后一步学习提供固着点,这样使新的教学既能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准备和生活经验之上又能逐渐有所提高。
三、改进教学过程
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必须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来实现。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在数学教学目的指引下,以数学教材为中介,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主动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活动过程。一定的课堂教学结构决定了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教会与学、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传统的课堂教学以组织教学、复习检查、讲授新课、巩固练习、布置作业为基本结构,教师的“讲”束缚了学生的学。在尝试的基础上,我们认为,教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去主动学习的课堂教学,应由以下几个基本环节构成。
1、学习准备。教师要创设让学生主动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建立解决问题的目标意识,形成学习的意向。
2、学习实践。这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即让学生针对遇到的问题,摄取已有经验中可以利用的部分进行思考和实际操作,担任个人的见解和疑难。
3、学习反馈。让学生根据对问题的不同理解得出的不同结果、不同见解进行再学习。引导他们找出不同结果、不同见解的关键,调整思路,进行新的探索和评价。
4、学习反思。让学生反思自己在一节课里进行了什么样的活动,是用什么方式活动的,活动过程中自己是否具备良好的条件等。这是数学内化的需要,也是学生了解、认识自己获得数学学习经验、思想、方法的需要。认识、控制、调整自己的数学学习活动,是形成主体意识的重要内容,是学习能力的具体表现。
四、改革教学评价
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能够有力地促进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
重视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评价。数学的实践性较强,学生学习的数学内容实际上是从现实材料中抽象出来的一种数学模型,它是现实材料的形式化,它与自然、生活密不可分,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不能只停留在简单的描述性知识的检测上,在恰当评价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演绎能力及实际应用能力都应成为评价的重点,对学生数学能力的评价形式应灵活多样。
对学生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学习状况的评价,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参与数学活动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意识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数学思考的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变化与发展。同时,对学生实施评价,要特别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对评价结果的描述应采用鼓励性语言,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从而以极大的热情主动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之中。
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捕捉数学活动的信息,认真反思自身的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设计和组织的能力,为组织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
随着新课改向纵深发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了一个战略性问题,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处理好创新与继承的关系,抛开形式主义的束缚和功利主义的诱惑,潜心钻研,勇于探索,最终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