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毛泽东自传读后感
《毛泽东自传》读后感
毛泽东,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不仅改变了整个中国,还影响着全世界。看完《毛泽东传》,我再一次深入了解他传奇的一生。
《毛泽东自传》从不同侧面展现毛泽东的人生历程与领袖风范。
一、毛泽东诞生至革命早期的人生历程
毛泽东出生在湖南韶山一个农民家庭里,当时中国正一步步走向衰败。幼年时期见证了父辈从负债累累到岁末有余粮,从贫农到富农的创业史。他从小酷爱读书,整天不停的告诫自己读完一些书籍。他父亲逼着他干活,可是毛泽东在干完活后又躲在墙角偷偷的看书。毛泽东是在父亲的严厉和母亲的疼爱中成长起来的。
毛泽东在长沙上中学时读到《民报》,并且了解到广州七十二烈士救难的情形,孙中山这个名字也开始被他所关注。他在这样**的年代逐步成长起来,心中慢慢形成了革命救亡意识。
1921年,毛泽东去上海参加中共一大,这揭开了毛泽东革命的第一页。他在革命中倡导独立学说,摈弃苏联模式的教条主义,将农村作为革命的根据地,把农民作为夺取政权的主力。他提出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这一极负浪漫色彩的大胆预言,充分展现他对中国革命的信心和远见。而这“星星之火”也不过十几年的时间便烧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成了中国革命的主宰。
当日本帝国主义的飞机、坦克在中国的大地上横行肆虐,拥有着几百万
正规军的国民政府却一溃千里。而此时,在延安窑洞里的毛泽东的一篇“论持久战”,精辟的预言了中日战争从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到战略反攻的必然,而演绎这一预言也只用了八年的时间。当日本人彻底投降后,有着美国人的支持和全副美式装备的蒋委员长,信心十足的要在三个月之内消灭共产党时,其首要目标直指延安,面对来势汹汹、势力悬殊的国民党军队,尽管广大官兵保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的热情空前高涨,但他却审时度势,作出了撤离延安的英明决定,他像一位闲庭信步的哲人一样,向他依依不舍的老乡和战士们发出了这样的预言“多则两三年,少则一两年,我们就会回来的,因为我们这不是败退,而是主动撤离,这样的撤是为了我们更好的回。”很快仅仅过了一年多的时间,国民党军队就如同决口的黄河之水,以势不可挡的势头迅速从中国的东北退到华北既而长江以南。
二、毛泽东在各方面的成就都是丰碑,很少有人能超越的。
毛泽东的书法,如行云流水,而且又遒劲有力;毛泽东的文学成就,更是很少能有人能媲美,那首《沁园春•雪》足以傲视群峰;毛泽东在思想哲学界的成就,尤其《论持久战》、《矛盾论》、《实践论》等名作,更是影响着全世界的哲学思想;毛泽东在调查研究方面《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在文学艺术创作方面的理论要求《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经济建设方面的《关于工商业政策》等。毛泽东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百年难遇的奇才。
三、从正反两面看待毛泽东的功与过
毛泽东虽然在晚年犯了严重的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不可争论的功绩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 的,他仍然受到中国人民的崇敬。中国共产党在他逝世5年以后,对他的全部革命活动和革命思想以中央委员会决议的形式作出了全面的评价。毛泽东的前半生,是不断战斗并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辉煌岁月,后半生,则是不断斗争,逐渐地偏离历史规律并逐渐从错误走向错误的黯淡时光。他自己在临终说:我一生做了两件事,一是和蒋介石斗争并把他赶到台湾,二是发动文化大革命,但结果还不知道。
四、读《毛泽东传》的深刻感触
毛泽东时刻为国家和人民着想的精神其根源就来自于他所提倡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一生都是在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毛泽东在生活上,不拘小节,从而将自己毕生的精力都注入到自己所关注的事业中去。毛泽东有着明确的奋斗的目标,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着手实现。这给我们当代的大学生,树立了很好的榜样。毛泽东用毕生的精力为自己的目标奋斗着。毛泽东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判断。在思考之后,他总是能够很快的做出正确的决定。毛泽东同志一生充满无数的曲折和艰辛,他之所以能历尽沧桑后,最终走向辉煌,很大程度是因为他的坚强、坚决与坚定,正所谓“我的坚强与我的生命同长,我有一个梦想,没有什么可以阻挡!” 毛泽东同志一生酷爱读书,他读书养成了“四多”的习惯:“多读、多写、多想、多问”。他的书架上藏有十多万册书,一本《资治通鉴》他读了十七遍,上面写满了批注语和各种符号。正是这些好习惯,促成了一个知识渊博、气度非凡的人民领袖。
作为当代大学生、成长的一代青年,要好好继承毛泽东的思想,学习他的精神,尽力使自己能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第二篇:《毛泽东自传》读后感
《毛泽东自传》读后感(埃德加·斯诺)
(一)毛泽东出生在一个贫农家庭,父亲在年轻的时候因为负债累累去投身军旅,后来凭借拼命的节省和做小生意赚钱赎回土地,成为中农。在毛泽东7岁的时候便在本村的一个小学读书,私塾的先生管教的很严,时常责打学生,这时候毛泽东选择了离家出走,虽然离家的路程不过八公里,但是父亲变的能体谅他,先生也变的温和起来了,这让年幼的毛泽东第一次尝到了‚反抗‛的甜头。而他的革命思想的起源大概也是这里吧。
而后的一件事更加坚定了他的想法,因为父亲的脾气很坏,最恨毛泽东懒惰,让他去田里干活,还时常要受到责打。与此同时,父亲会给工人们鸡蛋和咸鱼片吃,而毛泽东和他的兄弟们既没有蛋也没有肉。家庭中也出现了阶级矛盾,分成了父亲的‚执政党‛,以及家里其他人所组成的‚反对党‛。终于,在毛泽东13岁那年他学会了用辩论的方式来‚反抗‛父亲。父亲也凭着几年的积累成为了小村里的大富,但是他并没有解决家里的矛盾冲突,随着矛盾加剧,冲突升级,父亲当众责骂了毛泽东,而毛泽东也没有选择妥协,以跳池塘来威胁他的父亲,父亲做出了退步。这个事情更加坚定了毛泽东对于反抗的拥护——当我以公开反抗来保卫我的权利时,我的父亲就客气一点;当我怯懦屈服时,他骂打得更厉害。(毛泽东原话)这为毛泽东后来领导革命军的反抗打下了意识基础,这有反抗才会有解放。
而在这个事件之后,毛泽东开始喜欢读那些关于造反的故事,《岳飞传》、《水浒传》、《反唐》、《三国》和《西游记》这些教授所深恶痛绝,认为是不务正业,害人的书,毛泽东读了很多,也正是这些书深深的影响了他。这是对他的反抗精神的培养,也是对毛泽东军事理论的一种教育。特别是《醒世良言》,一本由主张革新的老学者所著作的书,让毛泽东理解了中国极弱的原因:缺少西洋的工具,铁路,电话,电报,轮船等。改革的思想开始根治入毛泽东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同时也引发了他继续求学的欲望,为以后的事业积蓄力量。
这时,又有一件事发生了。长沙发生了大饥荒,而巡抚却傲慢的说‚你们为什么没有粮食?城里多得很,我向来就没有缺少过‛,这‚何不食肉糜‛般的回答激怒了长沙百姓,也在毛泽东的内心种下了对于官僚主义的失望和反感。他开始同情‚叛党‛,认为他们都是与自己家人一样的普通良民,并深恨对待他们的不公平。这里便体现出来毛泽东对于广大贫苦人民的同情。
毛泽东对于国家的痛心和想要拯救祖国与危难之中的想法来源于一个‚激烈‛的教员,他开始有某种程度的政治意识,尤其是读了一个谈论瓜分中国的小册子时。他开始想学习‚高等‛教育,甚至拒绝了父亲让他去一个米店当学徒的要求。在这个学校,他开始看见阶级矛盾的影子,湘乡人和非湘乡人的矛盾,湘乡人三区之间的矛盾,有辫子的人和没辫子的人之间的矛盾。也是在这儿,他开始了解梁启超和康有为,学习他们的改革思想。(一颗红星的幼年)
一个人的成长和他的幼年密不可分分,而毛泽东在幼年时便了解了反抗的好处,同时了解国家的危难,兼具对广大贫苦人民的同情。这便不难想象在不断提升自己以后毛泽东对国家做出的巨大贡献,正是年幼时的经历以及对于这个世界不同于别人的看法,造就了我们的伟大领袖。对于广大的大学生来说,毛泽东的思想和担当是十分值得我们学习的。
(二)毛泽东在长沙求学,也是在这里听了一个革命党的煽动演讲,然后决心加入革命军,不过不同于其他同学参加学生军,他是直接去的军队,因为在那里才是真正奋斗的地方。在这里,毛泽东第一次读到‚社会主义‛,读了关于‚社会主义‛和它原理的小册子。虽然最终革命军因为孙中山和袁世凯的谈判达成协定而告终,但是‚社会主义‛已经在学生时代毛泽东的心中埋下了种子。从这里我们不难发现,要做好一件事,找对目标是第一步,然后才有达成目的的可能。
在革命军解散以后,毛泽东继续他的求学之路,但是他开始迷茫了,面对许多报纸上的广告和同学的推荐,他不知道如何做出抉择,但是他并没有因为暂时的迷茫而停止前进的脚步,他去图书馆自修,大量阅读,博览群书。最后终于找到了适合他的学校——湖南师范大学。在大学,他开始有目的的开始学习各门学科,在自己没有兴趣的地方简单学习,而在自己的强势科目则精益求精。我认为这也是当今大学生应该学习的,在没有明确的目标的时候不要着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在找到目标以后努力去争取,一定要达成自己的理想抱负。
毛泽东开始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建立自己的核心团队,他们只谈大事,只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事。所有的大事不可能是由一个人来完成的,需要一个team才能把事情做大做好。而毛泽东的团队就十分好,‚这是一群严肃的青年,他们没有时间去讨论琐碎的事情,他们所说的和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得有一个宗旨‛‚他们没有时间谈恋爱或‘罗曼史’,他们以为在国家如此危急,如此急迫需要知识的时候,是不能讨论女人或私事的‛只有一群真正为了理想走在一起的人,才能这么的值得信赖,才是真正的团队,才能真正实现理想。
在湖南师范大学毕业以后,毛泽东去到北京,在李大钊的手下做图书馆佐理员。尽管职位低微,登记的大人物,其中还有毛所景仰的新文化运动著名的领袖,没有愿意和他交谈政治和文化的事情。但是他并没有气馁,依然参加哲学研究会和新闻研究会。对政治的热情也继续高涨,头脑愈来愈激烈。回长沙以后,继续做学生的政治活动,在被当局禁止以后也没有放弃,又回到北平组织反军阀的运动。在理想和现实巨大反差的打击下,毛泽东并没有放弃,他选择奋起直追,不断地完善自己,让自己也成为自己原来所景仰的那些人。
终于,第二次在上海,毛泽东和陈独秀,胡适交谈,商量关于‚湖南建设协会‛的建立和完善。这也是毛泽东第一次将工人政治地组织起来,开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及苏联革命史的影响下领导他们。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从来没有动摇过,这才能使得他正确的领导后来的工农红军做出正确的抉择。(在**中成长起来)
从毛泽东的成长历程中,我们能发现:目标,个人能力,坚持,团队,强大的内心,不变的信仰。这些都是一个人能真正成功必不可少的元素。
(三)是年1920,毛泽东赴沪参加会议。共产党就是在这个会议上成立的,陈独秀和李大钊成为带头人。同年10月,共产党第一省支部在湖南组织起来了。同时,法国、德国、莫斯科和日本的中国共产党也相继成立。在中国几千年来最伟大的运动由此拉开帷幕,新中国的命运由此改变。
1922年冬天,劳工运动爆发,主要群体是学生和工人。虽土然右翼劳工运动的基础是工业学校的学生,而他们是反对中国共产党的,但是我党当时还是时常援助他们。这告诉我们,为了新中国的未来,一定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在共产党第三次大会中提出:参加国民党,和它合作,并组织联合战线以反对北洋军阀。是夏,黄埔军官学校成立,一些苏维埃的顾问任教。毛泽东几经波折成为了《政治周刊》(国民党刊物)的主编,同时也是训练农民运动组织的负责人。就在这时,毛泽东与陈独秀产生分歧,陈独秀发生明显的右倾机会小资产阶级的错误,不顾及中国特有的情况,而且全盘否定毛泽东提出的土地改革制度。于是毛泽东成了‚全中国农民协会‛的第一任主席。在无力时积蓄力量,在必要时才能发起反击。
1928年,‚南昌暴动‛宣布中农红军的第一只队伍出现,中央也因为不满陈独秀的右倾,罢免了他的书记之职。
毛泽东也被几个民团捕获,被他找到机会逃掉了,士兵们要求农民去搜捕他,但是因为他为农民的利益有极大地好处,农民们假装找不到他,最后还带毛找住宿的地方,领他到邻县去。这件事中我们不难发现,群众的力量是无穷大的,我们只有依托于群众才能发展。
后来,井冈山被暴动的人民占领,毛泽东也因为秋收暴动的严重损失而被中央委员排斥。但他依然带着队伍留在井冈山,不断补充兵力,积蓄力量。第一届苏维埃政府被选举出来,依据迟缓但有规律的发展,建立了一个民主的纲领,伴随着一个温和的政策,这使得井冈山备受谴责。但是毛泽东依旧没有放弃井冈山根据地,直到朱德的军队与他汇合。井冈山证明了是我军所建立的这一种流动部队的绝好根据地,有和好的天然防御,并出产足够的收成来供给一个部队。他们以此为屏障,打好了防守反击。我们能看出,当我们不被理解时,只要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就应该坚持到底,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揭开红史的第一页)
当风云际会,那个时代的里的人中龙凤聚在一起的时候,事业开始迅猛发展。所以啊,人才,永远都是第一生产力。人才:真才实学,真知灼见,真抓实干。
(四)红军开始有进步,但是缺点也开始暴露。其一就是‚游击主义‛,这反映了训练的缺乏,民主政治的夸大观念和组织的松懈等。其二是‚流氓性‛,不喜欢在政府的严重工作中安身,喜欢变动和新的事物。还有就是军阀主义的残余,随意表达对不喜欢事物的反对。这些不仅是当时红军面临的问题,更是当代年轻人应该注意的坏习惯。渐渐地,红军对群众的工作进步了,军纪加严,而组织群众的新技术也在发展起来。红军能够成功也与以下三条军规不无关系:服从命令;不没收任何贫农的财产;讲一切没收地主的物品立即交给政府处置。靠着这些军规,红军获得了十分良好的群众基础。同时,战术有是另一方面:‚敌进我退‛,‚敌停我扰‛,‚敌避我攻‛,‚敌退我进‛。这巧妙地把计策和游击战术联合起来,才有希望战胜有着广大富庶根据地的敌人。民众基础是基本,游击战术是手段。
在面对国民党的围剿时,毛泽东采用‚迅速集中‛和‚迅速分离‛的战术,以主力分别攻击各个部队。让敌军深入苏维埃领土,然后以超越敌军的人数对与大军隔离的部队突然加以攻击,占据了优势的阵地,使可以暂时包围敌人,这样反转了数量上远占优势的敌军的战略利益。而后的几次围剿,也均以国民党的失败而告终。
长征是国民党在第五次围剿失败的一年后进行的,经过许许多多的苦难,红军终于到达了陕西,并建立了西北根据地。中国的共产党在以前、现在和将来,将永远忠诚于马列主义,并对每一个机会主义者作斗争。
毛泽东这样说:现在,我们正努力在中国建立一个民族统一联合战线,邀请真心抗日的各党、各派、各军来参加我们的民族解放的伟大事业。要想和日本帝国主义搏斗及拯救自己的国家,这种战线是必须的,同时在中国建立彻底民主的政府也是必需的。今后我的工作和目标,与党的红军的工作及目标相同,必须向这种成功去做。
第三篇:《毛泽东自传》读后感
读《毛泽东自传》有感
由于时过境迁,许多青年人对于当时的时代背景、历史掌故缺乏了解。我却是那时过境迁中遗忘了当时一切的人之一,其实也和我的兴趣有关,因为从初中起,我就一直不喜欢学习历史,虽然我知道,作为一个中国人,还是有责任去了解我们国家的发家史等。可即使是强迫我去背,我还是记不住,更别说那些历史人物了。但是有一天去图书馆无意间看到了这本《毛泽东自传》,它以故事的形式把毛爷爷当时所经历的一切描述出来,瞬间就勾起了我的兴趣。细细的品味下去,才发现其实历史也可以很有意思的去了解的。
《毛泽东自传》这本书是1936年10月由毛泽东口述,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笔录,吴黎平现场口译的一部毛泽东英文自传。而这本书以著名翻译家汪衡的译本影响最大。而我读的这本书是“青岛版”的校订版,这本书为了使读者更有亲切感,更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他们还大段地引用了吴黎平先生的许多译文和说明,补足了《毛泽东自传》其他版本的一些背景资料的不足。最最重要的是书内还选配了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使这本书图文并茂,形神兼备,更具可读性。可以这么说《毛泽东自传》这本书是中国革命史的重要文献,也是唯一以自传形式出版的中共领袖传记,可谓“中国 第一自传”。这本书以事说人,更以事说史,在给予读者一个更真实的中共伟大领导人的形象的同时,还历史一个更加真实贴切的面貌。《毛泽东自传》对于我来说便具备了这两个特点。读这本书有三个好处,一是通过阅读可以有助我熟悉那段历史,具体地去触摸和感受当时的一些情况;二是本书可以帮助我思考,教导我面对生活的态度和在工作学习中切实可行的一些方法; 再者如果一个人的著作可以帮助我们去了解一个人的话,那么你也可以亲身通过具体的文字透过历史来近距离地看看毛泽东这个人物。从上世纪 20 年代开始至今,毛泽东这个名字便与中国历史不可分割的联系在一起。对于中国,他有功有过,而且是瑕不掩瑜的功大于过,他虽然不是很完美,但无疑却是最有领袖魅 力的伟人。下面就请大家跟着我去大概的畅游这本书吧。
如果现在让大家说一说你认识的毛爷爷,或许很多人都知道的就是毛爷爷,叫毛泽东,字咏芝,后改为润之,于1893年12月26日出生于湖南湘潭县韶山冲。他是我们伟大的主席。他带领我们创造新生活,是我们新生活的先锋人物。所以现在在北京他的遗像还一直保留着让人们瞻仰。或许对历史了解的人们还可以说出他的具体贡献呢。而此书的开头就是毛泽东的自述,而他自述的不是他自己,而是他的家庭的发展情况和家里的人。他的父亲先是贫农,因负债累累而去投军,当了一年多的兵后靠着做小生意和其他事业只有买回了原来的土地,然后就使家里变成了中农,接着又节省再买地变成了富农。毛泽东从八岁开始学习的,他的第一个成功的“罢工”或许应该是“罢课”是在他十三岁的时候,而自从他罢课成功后,他开始敢于与父亲争辩了。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他从小那种敢作敢为的性格。他曾开玩笑的把自己家里的成员分成了两个党派,一个是执政党,既是他的父亲。一个是反对党,是由他,他的母亲和弟弟所组成的。我们又可以看出他风趣的幽默感。幼年见证父辈从负债累累到岁末有余粮,从贫农到富农的创业史,他下过地、记过账、临听私塾里头先生的“之乎者也”,不顾告诫读完先生所深恶的那些不正经的书〔《岳飞传》、《水浒传》、《三国》、《西游记》〕,进校读到自然科学和西方学术的新课程,在母亲的慈祥仁爱和父亲的严厉苛刻中,“矛盾”的童年成长。后来,毛泽东自己私下攒钱最后离开家到外面闯荡。正是他的独自出外闯荡,让他看到了人们的苦难生活,于是他想改变人们的生活,想拯救中国这条巨龙!遥想当年中国,军阀混战,匪患猖獗,民不聊生,官僚恶霸残民以惩,苛捐杂税民不堪命。外患 炽烈,政府丧权辱国,丧师失地,唯枪杀名士、钳制舆论、电刑逼供、血腥屠杀不同政见人士。日本帝国主义强占辽吉,炮轰机关,捕禁官吏,追炸列车,大学逃散,特务汉奸招摇过市,毒贩赌 鬼,洋洋得意.偌大中国,哀鸿遍野,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数以亿计的灾民和难民四处逃亡,或 易子而食,或卖儿救穷,中国人民成为辫子、苦力、文盲、流浪汉、亡国奴、灾民和难民的代 名词.我东北民众在日寇铁蹄皮鞭下含垢忍辱,九死一生.国民党统治中国大陆 22 年,就是内战、反共、独裁、卖国、残民的历史,就是中国人民的受难史。毛泽东(1893--1976)的生命历程充满了奋斗、追求、思索、斗争、挫折、坚持、艰辛、胜利、失败、阴霾和辉煌等等,从儿时与父亲的抗争到 17 岁出乡关,从同学少年指点江山到秋收起义,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到五次反 围剿,从万里长征到延安革命根据地,从抗日战争到三年解放战争,从建立新中 国到大跃进,从庐山会议到十年浩劫的文化大革命,一直到逝世。毛泽东是伟大的、坚定的、不倦的探索者,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长河中,正 是他,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胜利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 历史性飞跃,形成了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性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史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它长期指导我们的行动。在中国刚刚进入社会主义大门的1956 年,又是他,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及时地提出 了我们要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这一新的历史性任务,并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在大规模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毛泽东通融古今,兼收并蓄,在军事领域尤为出色。毛泽东通过阅读大量的古代兵书,继承了中 国古代兵书的思想精华。他批判地继承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毛主席在阅读古代兵书时,反对 教条读书、纸上谈兵。他主张批判地继承古代兵书的合理成分,并要结合实际,为我所用。早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毛主席就指出:“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 的学习。从战争中学习战争—这是我们的主要方法。”又说“做一个真正能干的高级指挥员, 不是初出茅庐或仅仅善于在纸上谈兵的角色所能办到的,必须在战争中学习才能办得到。”这 些话充分反映了毛主席对于读兵书的基本观点,即重视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实战价值。如《孙子兵法》中说:“穷寇勿追”,毛主席则反其道而行之,说:“宜将剩勇追穷寇”。这些例子说明客观条件变化了,人的主观认识也要随之变化,不能完全拘泥于兵书上的片言只语。毛主席就 是这样地对中国古代兵书进行了马克思主义的扬弃,从而为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石。毛主席的诗词歌赋,独领风骚。有人说,皇帝或国家领导人,如果喜好诗词歌舞,便耽误治理国家,最终只能将国家搞的乱七八糟,比如南唐后主李煜和宋徽宗。但是,毛泽东不仅仅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在舞文弄墨方面,他直抒胸臆,不拘一格,自成一体,其诗词歌赋所体现出来的那种气势更是无法超越。毛泽东才华横溢,挥洒自如,指点江山,豪气万丈。成大事者必有大智慧,我们的毛主席即如此。生活俭朴,一心只为了劳苦大众的解放事业。对自己要求严格,却宽厚对待身边的同志。让人感动的是红烧肉是他的最爱,吃上一次却都觉得奢侈。自然他有他的不足,但是瑕不掩瑜,他的功绩是后人难以企及的丰碑。
毛泽东作为一个军事家、政治家、诗人和马克思主义者走完了不平凡的一生。毛泽东同志从默默无闻的农家子弟走到中国的历史的前沿,其丰功伟绩决、不是我们现代人用语言文字所能表述的,在那个艰难困苦的年代,更不是我们随 手手机、出门轿车的现代人可以想象的。这一幕幕的史章谱写出的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呕心沥血建设新中国的波澜壮阔光辉历程。毛泽东的一生是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的一生,也是不断进行理论思考和理论创造的一生。他在年轻的时候,就注重探求事物的大本大源。
现在很多人择业都是想着以后要做什么样的工作,才能够赚很多的钱,才 能够让自己过上富裕的生活。能够让自己过上富裕的生活。似乎我们已经没有以前毛泽东时代人们的那种纯朴的念头了,要精忠报国,要为国捐躯……或许人们都觉得只有乱世才能出现毛泽东那样的英雄,可我觉得在国家有危难的时候我们还没有出生,已经失去一次为自己的国家做贡献的机会了。现在中国正在不断地建设着,在不断地壮大,这时候正需要我们,我们不能再失去这次机会了!要我们,我们不能再失去这次机会了!
同时,看完毛泽东传之后,我发现了他很多很多值得我去学习的地方,首先他是一个很果断的人。在思考之后,他总是能够很快的做出正确的决定。这也是我所缺少的吧!在很多时候我做事总是毛毛躁躁的,犹犹豫豫的,而很多事情就因为自己不果断的性格总是处理的一团糟。其次。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毛泽东遇到困难时,选择的是迎难而上,是与困难斗争到底。例如他的农民主张曾被党内其他同志怀疑,但他并没有放弃,一如既往地深信中国的革命需要农民的力量,最终他胜利了,带领着中国人民取得伟大的胜利。毛泽东曾说孩子们,你们要随时做好准备。随时做好准备,不是你想着我要准备我要准备你就能真正的解决问题的。人生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途中肯定充满着坎坷与挫择。逃避退缩不是我们的选择,勇敢地正视并战胜它们才是智者的行为。因为永远会有困难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这是一堂不会停止的课,我们总是在实践中成长。只有经历过暴风雨,我们的心理才会更加成熟,能力上才能得到提升,知识才能得到实践。同时仅仅只有接受困难的观念还是永远不够的,所以我们随时都要准备好,就像一句老话,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此书的最后是附录三和一些问题的回答,附录三是斯诺眼里的毛泽东,写的是他自从采访毛泽东以后,和毛泽东接触后的一些平常小事,也就是从这些平常小事中都可以看出毛主席的一些性格。而《毛泽东自传》是一本真实生动、自然亲切,又撼人心魄的好书,捧读它,就好象是在面对面地聆听毛主席他老人家给你讲述他自己的故事,没有做作,没有浮躁,没有功利,也没有传奇。这些故事有的平常得犹如发生在我们自己的童年,有的意外得超乎我们的肤浅的想象,但读起来仍然是那么的从容而又漫不经心,宽容中又蕴藏着坚忍不拔,善良、英勇、顽强、自信、拼搏等等这些形容词,在毛泽东的故事面前已经黯然失色。所以,这真的是一部很值得去品尝的一本好书,长到老,学到老,那让我现在就开始像毛主席学习,静下心,认真的经营好我们的生活,过好每一天吧!
第四篇:《毛泽东自传》读后感
《毛泽东自传》读后感
读完毛泽东传,给我留下最深刻印像的就是毛泽东那种时刻为国家和人民着想的精神。我想这也是我们这些大学生应该具有的精神吧!我希望,我能通过本书,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他的伟大一生。
毛主席对自己一生的工作认为主要的是两点:一是赶走了日本鬼子和国民党反动派。二是发动了文化大革命
现在很多人择业都是想着以后要做什么样的工作,才能够赚很多的钱,才能够让自己过上富裕的生活。似乎我们已经没有以前毛泽东时代人们的那种纯朴的念头了,要精忠报国,要为国捐躯„„或许人们都觉得只有乱世才能出现毛泽东那样的英雄,只有乱世才需要毛泽东那样的英雄。
可我觉得在国家有危难的时候我们还没有出生,已经失去一次为自己的国家做贡献的机会了。现在中国正在不断地建设着,在不断地壮大,这时候正需要我们,我们不能再失去这次机会了!
同时,看完毛泽东传之后,我发现他是一个很果断的人。在思考之后,他总是能够很快的做出正确的决定。这也是我所缺少的吧!现在,我是大二也就面临择业的问题。在暑假期间,我想过很多职业,不知道自己到底适合什么样的工作。最后我在当人民教师和去公司上班这两个选择中徘徊着。父母说当教师稳定对女孩而言是一个很好的职业,而亲戚说去公司上班有很大的发展前途。每当听完他们的话时,我都会被说服。多么的没主见呀!我不断的在想,为什么同样是吃饭长大的人,毛泽东就可以那么果断,而我却如此不能做决定呢?我不断的思考着,得出一个结论。凡是有成就的人,都是一个善于做决定的人,有自己的想法,有着自己的目标。而我,如果要有所成就,就必须克服自己缺乏主见的弱点。人的一生,不能都任凭自己的弱点为所欲为吧?每个人都是有弱点的,毛泽东也是,但是他都能够克服,同样是人,我也可以。
还记得毛主席在重庆谈判回来后说的一句话“世界上没有直路,要准备走曲折的路。”当时,毛主席同志是对建立社会主义社会这件事说的。但是,这句话可以用在很多事情上。我们不可能一直都走平平坦坦的路,世界上没有那么好的事情。永远都会有困难在我们的面前,困难不会因为我们不希望他们出现而消失不见。而仅仅只有接受困难的观念还是永远不够的,他说说孩子们,你们要随时做好准备。随时做好准备,不是你想着我要准备我要准备你就能真正的解决问题的。我认为他说的话很有逻辑。他告诉自己的儿子说,你们要多向自然科学学习,不要天天谈什么政治,没有知识,你们什么都干不成,不要以为你爹我能用政治上的权力帮你们解决问题。即使我想,人民也是不会允许的。一个父亲对儿子的话都是发自肺腑的,像毛泽东这么会思考的人,他对儿子的教育都是金玉良言呀!我们要偷偷的学过来。只有掌握足够的知识,你才能好好的准备迎接困难。以前没有好好念书的孩子们,你们现在就要努力了。不然就来不及了。这也是我要对自己说的话。
《毛泽东自传》是一本值得我们好好揣摩的好书,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也对以前所做的错事很后悔。从今以后我一定要以毛泽东精神不断完善自我,努力向党组织靠拢。
运训 091
厉婷婷
09032112
第五篇:毛泽东自传读后感
外国语言文学系 20091151123 朱康
《毛泽东传》读后感
毛泽东,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不仅改变了整个中国,还影响着全世界。看完《毛泽东传》,我再一次深入了解他传奇的一生。
《毛泽东传》从不同侧面展现毛泽东的人生历程与领袖风范。
一、毛泽东诞生至革命早期的人生历程
毛泽东出生在湖南韶山一个农民家庭里,当时中国正一步步走向衰败。幼年时期见证了父辈从负债累累到岁末有余粮,从贫农到富农的创业史。他从小酷爱读书,整天不停的告诫自己读完一些书籍。他父亲逼着他干活,可是毛泽东在干完活后又躲在墙角偷偷的看书。毛泽东是在父亲的严厉和母亲的疼爱中成长起来的。
毛泽东在长沙上中学时读到《民报》,并且了解到广州七十二烈士救难的情形,孙中山这个名字也开始被他所关注。他在这样**的年代逐步成长起来,心中慢慢形成了革命救亡意识。
1921年,毛泽东去上海参加中共一大,这揭开了毛泽东革命的第一页。他在革命中倡导独立学说,摈弃苏联模式的教条主义,将农村作为革命的根据地,把农民作为夺取政权的主力。他提出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这一极负浪漫色彩的大胆预言,充分展现他对中国革命的信心和远见。而这“星星之火”也不过十几年的时间便烧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成了中国革命的主宰。
当日本帝国主义的飞机、坦克在中国的大地上横行肆虐,拥有着几百万
正规军的国民政府却一溃千里。而此时,在延安窑洞里的毛泽东的一篇“论持久战”,精辟的预言了中日战争从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到战略反攻的必然,而演绎这一预言也只用了八年的时间。当日本人彻底投降后,有着美国人的支持和全副美式装备的蒋委员长,信心十足的要在三个月之内消灭共产党时,其首要目标直指延安,面对来势汹汹、势力悬殊的国民党军队,尽管广大官兵保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的热情空前高涨,但他却审时度势,作出了撤离延安的英明决定,他像一位闲庭信步的哲人一样,向他依依不舍的老乡和战士们发出了这样的预言“多则两三年,少则一两年,我们就会回来的,因为我们这不是败退,而是主动撤离,这样的撤是为了我们更好的回。”很快仅仅过了一年多的时间,国民党军队就如同决口的黄河之水,以势不可挡的势头迅速从中国的东北退到华北既而长江以南。
二、毛泽东在各方面的成就都是丰碑,很少有人能超越的。
毛泽东的书法,如行云流水,而且又遒劲有力;毛泽东的文学成就,更是很少能有人能媲美,那首《沁园春•雪》足以傲视群峰;毛泽东在思想哲学界的成就,尤其《论持久战》、《矛盾论》、《实践论》等名作,更是影响着全世界的哲学思想;毛泽东在调查研究方面《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在文学艺术创作方面的理论要求《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经济建设方面的《关于工商业政策》等。毛泽东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百年难遇的奇才。
三、从正反两面看待毛泽东的功与过
毛泽东虽然在晚年犯了严重的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不可争论的功绩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仍然受到中国人民的崇敬。中国共产党在他逝世5年以后,对他的全部革命活动和革命思想以中央委员会决议的形式作出了全面的评价。毛泽东的前半生,是不断战斗并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辉煌岁月,后半生,则是不断斗争,逐渐地偏离历史规律并逐渐从错误走向错误的黯淡时光。他自己在临终说:我一生做了两件事,一是和蒋介石斗争并把他赶到台湾,二是发动文化大革命,但结果还不知道。
四、读《毛泽东传》的深刻感触
毛泽东时刻为国家和人民着想的精神其根源就来自于他所提倡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一生都是在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毛泽东在生活上,不拘小节,从而将自己毕生的精力都注入到自己所关注的事业中去。毛泽东有着明确的奋斗的目标,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着手实现。这给我们当代的大学生,树立了很好的榜样。那就是,一定要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不要坐以论道,泛泛奇谈。正如毛泽东毕生所倡导的“理论与实践想结合”、“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等那样。毛泽东用毕生的精力为自己的目标奋斗着。毛泽东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判断。在思考之后,他总是能够很快的做出正确的决定。毛泽东同志一生充满无数的曲折和艰辛,他之所以能历尽沧桑后,最终走向辉煌,很大程度是因为他的坚强、坚决与坚定,正所谓“我的坚强与我的生命同长,我有一个梦想,没有什么可以阻挡!” 毛泽东同志一生酷爱读书,他读书养成了“四多”的习惯:“多读、多写、多想、多问”。他的书架上藏有十多万册书,一本《资治通鉴》他读了十七遍,上面写满了批注语和各种符号。正是这些好习惯,促成了一个知识渊博、气度非凡的人民领袖。
作为当代大学生、成长的一代青年,要好好继承毛泽东的思想,学习他的精神,尽力使自己能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